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

2024-06-03

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精选十篇)

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 篇1

经济数学 ( 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 是物流管理等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 作为必修课经济数学不仅能培养本科生的基础计算能力, 而且对学生的逻辑推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工商管理类的学生中有部分文科生, 其数学基础相对较弱并且对于内容抽象的数学基础理论缺乏浓厚的兴趣, 另外, 随着数学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科技的进步, 经济数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 对此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讲授而且更要关注的是经济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注重培养学生经济数学的应用能力并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工作。

2 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培养经济数学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数学应用能力主要指应用数学思想和高等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世界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中“实际问题”是指人们生活、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近几十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学建模的相继展开, 对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我国自1992年以来, 坚持举办数学建模竞赛, 规模逐年扩大, 对推动经济数学走向应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这意味着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均需要加以改进, 同时也表明了对经济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经济数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并且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自20世纪中叶以来, 经济数学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快速进步。同时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以及伴随计算机而产生的数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经济数学的研究手段和地位发生了变化。经济数学不仅仅是作为抽象的学科进行研究学习, 当前经济数学已经渗透到社会中的所有领域并越来越影响各个领域的发展, 尤其是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

第二, 经济数学已由抽象的基础理论转向应用性方向发展。当前随着经济数学的发展, 会使用观测、模拟实验、计算机仿真等作为发现真理的具体手段措施, 这使得经济数学正以数学技术的形式从后台走向前台, 由抽象理论性同时向技术性、应用性方向发展。现实世界中各行业的各类具体问题均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归结为数学问题而得到具体的解决方案。

第三, 经济数学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并为定量分析管理问题奠定基础。加强对经济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推断能力而且还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具备良好经济数学专业素养的学生可以借助构建结构模型、数理统计模型等知识来定量分析各类管理问题, 这就使得培养高校的经济数学的应用能力成为当前经济数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四, 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 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下功夫, 如何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如何培养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如何在各自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办出特色, 这是各类院校实现办学目标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 同时也是各类高校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的现实需求。

3 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培养经济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的分析, 从当前高校经济数学的教学实际出发, 探索运用全新观点, 从新角度审视传统经济数学的具体教学内容, 进而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在经济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3. 1 探索学生的认知结构, 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

为培养学生经济数学的应用能力, 首要的是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经济数学时真实的思维活动, 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比如在一元函数微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引导学生在一元函数导数概念的基础上, 通过运用概念的同化来获得微分的概念。如此教学不但精简了部分相关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地进行思考, 促使认知结构重的新整合, 并按照层次结构进行重组和建构, 随后在微分概念的基础上来讲授定积分和不定积分并将它们合做一章, 进而建立一元函数微积分的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如此则使得调整后的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内容, 不但使其概念、引理、定理、推论之间的关系更为顺畅而且使得同学们更易于吸收, 这既学习了全新的知识, 又会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2 增强数学建模的意识, 培养数学建模的能力

数学建模是沟通现实世界和数学的桥梁, 主要从定量的视角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 首先需要对现实世界中的某个具体问题作调查研究, 详细获取和分析所调查对象的主要相关信息, 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构建相应的数学表达式, 随后求解得出相应结果, 再进行实验进行检验。数学建模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这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注重增强学生遇到问题时的数学建模意识, 由于数学建模作为一种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经济数学课程过程中, 应适当增加有关的应用题材, 对学生进行集中地综合训练, 并在经济数学课堂教学和课后的习题练习或者习题课中, 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建模的意识和能力来解决现实世界中那些具有规律性的问题。

3. 3 改革经济数学教学的内容, 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具有完善的数学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对此应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 推出全新的教学内容, 在这里必须要遵循实践性、科学性以及时代性的原则。此外, 在做好教学内容工作的前提是必须要做好开头工作, 万事开头难, 做好开头至关重要, 经济数学尤其如此, 因为关系全局性的基本概念, 如极限、导数及相关基本定理等都是一开始就进行讲述了。情绪对学生的认知起着定向、选择的作用, 因此在学生一开始学习经济数学时高校教师就应该从情感切入,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深入教学, 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克服厌学、恐学等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心理障碍是至关重要的。此外, 教学的本质是教人, 而知识的传授和接收渠道的畅通, 会有利于师生感情的交融, 教和学互相加强, 这才是高校教学的最大成功。

摘要:经济数学作为物流管理等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基础必修课程, 不仅要传授基础的数学知识而且要以培养当代大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为着力点, 凸显经济数学重在“应用”的教学定位, 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培养经济数学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以为社会所需求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数学,应用能力,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曾欢红.高校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和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2.

[2]刘智, 汪妍.高校经管类专业线性代数教学的思考[J].中国市场, 2013, (37) :146-147.

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篇2

毕业论文的编撰是学生在校时期首要的归纳性实习教育环节。笔者环绕编撰毕业论文应到达的方针、论文的选题、辅导老师的选聘、辅导老师评分等环节,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进行剖析与评论。

一、论文写作的目的

1.论文是协助学生将所学常识进行体系收拾和提高的进程

学生在校时期,现已依照有关专业的教育计划修完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课程,并接受了考试或考察。学习时期的这种查核是单科进行,首要是考察学生对本门学科所学常识的回忆程度和了解程度。但毕业论文则不一样,它不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已学常识的查核,而是侧重考察学生运用所学常识对某一疑问进行评论和研讨的才干。写好一篇毕业论文,既要体系地掌握和运用专业常识,还要有较宽的常识面,并有必定的逻辑思维才干和写作功底。这就请求学生既要具有杰出的专业常识,又要有深沉的基础课和公共课常识,是一次归纳的测查。

2.编撰毕业论文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具有开始的科学研讨才干

大学生作业后,不管从事何种作业,都必须具有必定的研讨才干和写作才干。例如学生在公司从事管理作业,就要学会做调查研讨,起草作业计划、总结、陈述等,为此学生要学会收集和收拾材料,能提出疑问、剖析疑问和处理疑问,并将其效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大学是高层次的教育,其培育的人才应当具有开拓精力,既有较厚实的基础常识和专业常识,又能表现无限的创造力,不断处理实习作业中呈现的新疑问;既能运用已有的常识熟练地从事通常性的专业作业,又能激起学生对人类未知领域斗胆地进行探究,不断向科学的高峰攀爬。

二、编撰毕业论文应到达的方针

1.进步归纳本质

(1)以诚信为中心的品德本质。请求学生遵循学术标准,独立或与小组成员一同,经过查阅文献、断定论文标题、进行调查研讨、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剖析、环绕观念进行评论,并得出定论。毕业论文内容除格外注明和引用外,均为自个观念,不得存在剽窃、抄袭别人学术效果,假造、篡改调研数据的状况。

(2)以立异为要点的科学精力。一篇优异的本科毕业论文,不只表现了学生对本科时期专业常识的掌握,更应表现出学生在领会专业常识基础上的立异和进步。这就请求学生注重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明等方面的开展,联系专业特色,有目的地对社会、公司的现状做调研,即联系实习状况,印证理论观念或针对某些观念提出自个的观点。例如,学生能够经过调研有些离退休人员理财、消费的倾向性,联系金融作业开展现状,协助银行、证券公司规划出合适离退休人员的理财商品。

学生在本科时期能够在社会、公司已有的商品、效劳、管理模式等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讨,增添自个研宣布的新商品、新效劳、新管理模式。这么形成的毕业论文就契合校园正论文“立异性”的请求。

(3)以实习为榜首的治学态度。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进程为学生触摸社会和公司实习,格外是理论联系实习供给了要害。经济管理学部的专业以文科类专业为主,文科学生的学习和生长离不开社会。因而,学生们应当抓住编撰毕业论文的时机,在辅导老师的辅导下,去了解社会、知道社会,并尝试用自个所学的专业常识来推进社会的开展。

2.进步科研和论文写作才干

(1)查阅和翻译文献的自学才干。学生在断定论文标题前,通常都会经过“明确选题方向、查阅文献材料、思考写作条件、听取导师主张”等几个进程。这个进程是在论文辅导老师的辅导下进行的,但辅导老师不会萧规曹随地进行辅导,首要需求凭仗学生的自学才干来完结。学生经过很多阅览文献,联系自个的专业方向,发现自个的研讨爱好地点,并与辅导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可有用地进步自个的自学才干。

(2)材料剖析才干。学生对经过访谈、收集自填式问卷等社会调查办法收集到的材料,还需求进行体系的剖析,才干提醒出其所包括的很多信息,然后得出科学的定论,因而材料的剖析是研讨中十分首要的环节。依据材料的性质,咱们能够将材料的剖析办法划分为定性材料剖析办法和定量材料剖析办法。定性剖析是指不经过数学言语,单纯地依托文字言语进行材料剖析的办法;定量剖析办法是指经过SPSS、Excel等东西,对数据进行统计剖析,进而探究、提醒出不一样变量间彼此联系、彼此效果或彼此制约的关系。学生们联系论文编撰请求,对材料进行剖析的进程,就是有用进步材料剖析才干的进程。

(3)论文写作才干。毕业论文是高等校园查核毕业生归纳才干的首要依据,是证实学生学习才干和学业水平的手法。经济管理学部将本科毕业论文定位在“调研型论文”,一起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必定的.请求。请求学生的论文观念明确、观念杰出、论据充分、逻辑细致、条理清晰、前后内容防止重复、矛盾。

3.培育杰出的非智力要素

(1)自我管理才干。校园每年安排学生编撰论文的周期约为9个月,在这9个月中,学生们要参与作业实习、面试、作业资格考试等各种活动,学习使命压力很大。辅导老师在辅导进程中重在对效果的把控,不可能天天都催促学生完结相应的论文编撰使命。这就请求学生培育自我管理的才干,不然难以准时完结一篇完好的毕业论文。

(2)人际交流才干。调研型论文需求学生们经过发放问卷、收集问卷、面对面访谈(或电话访谈)的办法来进行调研。在这个进程中,学生需求与几十位甚至上百位的调研方针进行交流,旨在阐明调研的目的、取得调研方针的了解和支撑、获取更多的材料等,这个进程对学生的人际交流才干是一个训练。

(3)团队协作认识。学生们能够独立或以团队的办法完结一篇论文,若采纳团队协作的办法完结一篇论文,就要留意表现团队协作的优势,即做到各自表现所长、优势互补,彼此之间多交流、多共享。这就请求学生们在完定论文的进程中,学会协作与共享,表现团队的优势。

三、适用的毕业论文的类型

依照内容性质和研讨办法的不一样,毕业论文分为规划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理论性论文等四种类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合适编撰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又可分为两种:其一是以朴实的笼统理论为研讨方针,研讨办法是经过细致的理论推导和数据运算,以验证观念的正确性,它侧重于理论方面的剖析,用基础理论进行推导和证明;其二是学生经过对某种社会现象、公司商品、竞争对手或消费者等状况进行调研,并联系其所学的专业理论常识,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剖析,终究形成一篇调研型论文。

立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育的方针,联系学生和专业的特色,关于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挑选调研型论文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无疑是更有用、更实用的论文类型。

四、毕业论文的选题

实习教育是个体系工程,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大学四年的终究一个实习教育环节,起着“联系专业常识、表现学以致用、总结提高实习教育效果”的首要效果。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应统筹“学生想做、学生能做、公司需求做、时效性”等原则。

1.应当有研讨的志愿

学生要对某个公司的管理、某种商品等有研讨的爱好,期望联系自个学过的专业常识进行研讨和探究。

2.应当是学生能做的

论文在调研、写作中要具有可行性。学生在论文的编撰进程中需求进行的调研作业、获取的数据等,都应是能够经过自个或团队的努力能够达到的,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

3.应当是专业、社会或公司的实在需求

研讨社会、公司或专业开展所实在需求的课题有利于激起学生的研讨爱好,研讨的效果也会更有价值。

4.应当发起选题的时效性

学生的选题发起与社会、公司热点疑问相联系,这么有利于取得更多的资源的支撑,有利于学生养成注重社会开展、与时俱进地研讨社会、公司疑问的习惯。

五、毕业论文的进程管理

1.做好论文辅导老师的选聘作业

笔者以地点高校经济管理学部届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对论文辅导老师应具有的要害本质要素进行剖析。2013届本科毕业生各专业人数、辅导老师高级职称所占比率、学生论文成果等信息。

能够看出,关于“辅导老师高级职称占比”最高的国贸专业,其学生论文的均匀分数在三个专业中并不是最高的。将“辅导老师高级职称”所占比率别离与“学生论文均匀分”“论文优异率”做皮尔逊(Pearson)有关剖析,发现“辅导老师高级职称占比”与后两项内容均不构成显著有关。由此能够看出,具有“高级职称”的辅导老师未必辅导出优异的学生毕业论文。笔者在论文编撰全体作业结束后,随机访谈了其中的50名毕业生,当问到“论文辅导老师最首要的本质是什么?”时,有90%的学生将“责任心”作为其最首要的本质,而“作业专家”“职称”“学历”等均排在“责任心”之后。

因而,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咱们在选聘本科毕业论文辅导老师时,应当把“具有较强的作业责任心”作为决定选聘与否的榜首要素。

2.注重论文评分的公正性

笔者地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评分由辅导老师评分、评阅老师评分、学生现场辩论成果三有些构成,别离占到总分的50%、30%和20%。辅导老师和评阅老师将按同一份《论文成果评估量表》上列示的评分维度、评估标准,对学生论文进行评分。将评阅老师的打分计入论文成果,明显是为了非常好地表现论文分数的客观性、公正性。但是,在实习操作进程中,笔者在查阅学生成果时,发现个别辅导老师和评阅老师的打分相差在30分以上(均以100分为满分)。笔者将二者的打分做了皮尔逊有关剖析。

因而,咱们在今后的毕业论文管理作业中,应当加强对辅导老师、评阅老师进行“论文评分”方面的训练,开发相应的课程和论文事例,以确保论文分数的客观性、公正性。

3.定时做好中心进程论文辅导作业的教育管理

毕业论文的全体管理进程从开题到辩论有近9个月的时刻,在这段相对较长的时刻里,咱们通常注重的是“一头一尾”的作业,即注重的是论文开题、承认论文辅导老师,以及终究的论文辩论作业。在中心这段时刻里,咱们通常把对学生的论文管理等作业悉数授权给论文辅导老师。而关于民办高校来说,超过对折的论文辅导老师来自于别的高校,中心进程若不加以掌握,将很难对其辅导的质量加以把控。

因而,在论文辅导进程中,校园应以专业为主导,定时开展论文管理进程有关的研讨作业。这么,一方面能够处理论文辅导进程中呈现的疑问,另一方面能够查看辅导老师的作业进度。

总归,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在接近毕业时一次整理、总结、查验、进步本身本科教育时期学业的首要进程,只有校园各层级加以注重,并在要害点上做好监控作业,方能协助学生真实做到常识的融会贯通,体会到学以致用,并为社会运送优异的人才。

参考文献:

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 篇3

[关键词]经济管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78-02

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设有经济管理学院或经济管理类专业,除了部分以财经和商学命名的高校以外,其他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学校中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在以理工专业为重点学科的院校。这就要求高校在办学中要突出经济管理类本科培养的特色,使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与众不同,应用和实践能力更强,使毕业生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更容易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提高本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影响力,这对专业和学院的长远发展也是有利的。

一、经济管理类本科培养及社会需求现状

(一)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在校学习情况

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在高考招生时多数是招文科生,比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会计学等,还有部分文理兼招的专业,比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而且招生中男女生比例相当,与理工专业相比,女生的人数较多。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也多以文科为主,多数是定性分析的课程,需要学生在校期间翻阅大量资料,及时更新先进的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

目前,多数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状态不好,不能主动去学习,课堂热情不够。尽管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案例教学、专业课程设计等教学方式,但多数经管类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还是不扎实,理论结合实际能力不足,实践能力较弱。

(二)社会对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与在校生学习态度普遍不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的现状相比,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前些年,在就业形势较好的情况下,经管类毕业生只要能够顺利毕业,并且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二级等考试,就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但最近几年,就业形势急转直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普遍提高,而且每年的标准都有较大程度的上升,英语六级、计算机三级、毕业为党员等较为苛刻的条件,使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有的学生为了脱颖而出,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专业竞赛,考取专业从业资格证书或者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各种证书,以使自己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

二、经济管理类本科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讲授依然占主体

前面提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专业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多数是文科性质的科目,授课形式主要以讲授为主,同时融合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双语教学、实验课设、沙盘模拟等教学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授课的内容,拓宽了专业学习的知识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学效果更好。目前,在辽宁省经管类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来看,理论教学学时在80%左右。[1]

(二)实践教学比例有所提高

目前,全国高校都在修改自己的专业培养计划,而且越来越重视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期望学生毕业后可以顺利适应工作角色。很多高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分。近几年辽宁省教委多次要求各高校修改培养计划,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部分偏工科的专业要求实践学时不低于25%,比如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各个高校的经管类专业也正在加快实验室建设,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比如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等,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普遍较低

尽管高校的经管类专业授课形式已经丰富多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增多,但由于实践教学比例不足,实践形式比较单一、死板,遇到实际问题,学生不能随机应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提高。

(四)与社会需求不能很好接轨

经济管理类专业与理工科专业有很大不同,其学科理论的更新速度较快。这需要教师及时搜集课程前沿信息,并将这种信息快传授给学生,但即使这样仍旧不能满足专业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三、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应用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在各个专业普及量化分析课程

经济管理类课程中量化分析的基础课不多,比如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等,而前沿的经济管理理论目前都需要量化分析,采用图、表、公式、模型等说明经济现象。所以各个经管类专业应该根据自己专业的需要,普及基本量化分析方法,重点讲解本专业需要的量化分析理论,而不是每个专业都“一刀切”。比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专业应该多讲解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重点介绍对外贸易、股市分析等相关理论;运筹学理论应该在经管类专业普及,但具体授课可以修改教学大纲,针对专业需要设置学时及内容;经济学理论可以普遍设置,但偏工科专业应简单介绍,等等。

(二)提高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尤其是专业技能竞赛的层次

目前,很多高校都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名次和获得各种奖励,专业之间任意组合,专业性不强。比如我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和石油化工专业学生组队,参加能源化工方面的创新创业项目,虽然在专业上实现了结合,但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能力锻炼不足。再比如,工程管理的学生参加了广告设计大赛,即使取得了省级比赛的好成绩,但对专业培养的作用不大。

除了鼓励本专业的学生积极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外,还应重点培养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专业技能大赛,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多参加广告设计和市场调查大赛,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多参加项目管理沙盘、算量等技能大赛,学校和学院也应该大力支持,逐步提高专业技能竞赛的层次。[3]

(三)鼓励学生开展以本专业为主题的创新创业项目设计

最近几年,全国高校掀起了提倡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和计划、“挑战杯”比赛的热潮,这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社会需求及毕业生就业都是有利的。而目前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大都急功近利,没有考虑到自身的专业优势,多是随便组合,不能扬长避短,参与效果并不理想。各个高校应该鼓励各专业的学生设计与本专业有关的创新创业项目,或者与其他专业结合,设计应用本专业理论的项目,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四)强化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社会实践

经管类专业在教学之余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各个高校应给予经管类专业大力支持,尤其在社会实践上要提供更多的方便条件,如经济专业可以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参观、实习;工商、营销等专业可以进行市场调研、社会调查;工程管理专业可以去施工现场及房地产公司实习,等等。总之,应鼓励学生在课余和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加个人阅历,更好地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

(五)加强本地区企业和专业的合作

高校需进一步建立和巩固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开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同时,也应该与当地的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将企业中具有经济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请到课堂,开展案例教学;也可以将在校学生派往企业的基层工作,让学生从工作中了解自己的不足,明确以后学习的方向。目前,我校所在抚顺地区就有很多中小企业急需在校大学生到企业中进行企业的初期建设,他们在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网站维护等方面都需要大学生的帮忙。这样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同时地方企业也可以节省成本,实现互惠互利。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金保,杨志.关于中国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模块化教学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1):218-221.

[2] 刘桂娟,罗洁思.浅谈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4(1):33-34.

[3] 刘梅娟,陈晓莉,沈丽芬,王天东.经济管理学院学科竞赛研究与分析[J].财会通讯,2013(3):100-102.

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创业教育初探 篇4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创业教育

自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类专业一直是招生数量最多、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近年来, 由于很多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 导致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就业也出现困难。因此, 面向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对于发挥学科优势、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和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特点入手, 提出对其开展创业教育的遵循原则和有效路径。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 (enterprise education) 是指结合专业教育, 传授创业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 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 实现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的教育[1]。创业教育需要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 普适性培养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开创性思维, 丰富实践经验, 提升创新能力。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是一种创业素质教育, 旨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它不是纯粹的鼓动学生在本科期间或毕业后就立刻去创业, 而是为后期工作或者创业打下坚持的创新基础。

1. 较为厚实的创业基础。

一般而言, 经济学和管理学类本科专业设置涵盖了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 创业所需要涉及的市场、财税、营销、行政、人力、人际等企业管理知识和经济贸易知识, 都可以在专业学习中得到培养, 这使他们具备其他专业所没有的优势。

2. 较为强烈的创业意愿。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通常头脑灵活, 知识面宽泛, 思维开阔, 充满激情和活力, 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这对于创业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品质。由于专业特点, 他们经常接触经济贸易和企业管理领域, 对于宏观和微观的经济走势、整体和具体的企业管理都有所涉猎了解, 往往产生强烈的创业意愿。

3. 较为突出的创业能力。

经过专业学习, 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具有扎实的企业管理知识。同时, 由于目前高校积极倡导的参与式教学和实践教育, 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大量的实践实习机会, 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对于创办、管理、运营企业具有更深入的体会, 整体创业能力也相对较强。

4. 较为浓厚的创业氛围。

优秀的创业事迹可以激励在校本科生的创业热情。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有众多MBA校友, 其中不乏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创业成功人士, 他们可以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经验, 提供实习机会, 投资创业项目等。丰富的校友资源, 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 有效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除了以上特点外, 经济管理类本科生也存在着大学生普遍具有的问题。调查表明:缺乏实际经验的有34%, 眼高手低的有20%, 过于自我的有10%, 不能吃苦耐劳的有14%, 过于追求享受生活的有13%, 超级自信的有9%。而在这些不良特征里面, 缺乏实践经验和眼高手低两项是直接影响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绊脚石[2]。大学生创业的阻碍还包括构建创业团队、募集创业资金等因素。因此, 要根据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优势和缺点来开展创业教育。

二、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创业教育应注重的原则

1. 注重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的结合。

高等学校创业教育逐步迈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缺陷,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由于资源不足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有比其他院系更多的企业实习机会, 但在数量和质量上仍然不够。在对经管类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 有必要增加更多的创业实践环节, 让学生把创业教育理论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实践环节加以运用, 增强创业教育效果。

2. 注重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以案例分析、企业实习、模拟创业为主, 鼓励学生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在设置课程时, 可以把未来创业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技能等和专业课程结合;在创业教育的课堂上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创业构想相结合。这种课程结构有利于经管类大学生把专业课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创业教育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相融合, 在创业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三、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1. 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对高校经管类学生自主创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加强创业教育的制度建设, 扩大重视程度, 在学校层面予以资源配置倾斜, 起到顶层带动的效果, 培养校园创业文化。二是优化创业环境, 广泛开展创业教育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校内新闻媒体、网络、广播、院刊院报、板报、橱窗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创业宣传, 使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三是树立创业典型, 宣传创业成功人士的事迹, 使学生获得激励, 营造勇于进取、乐于创业的良好文化氛围, 引导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2. 鼓励团队合作, 丰富实践活动。

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 经管类院系可引导学生组建创业者协会等学生社团, 通过社团组织创业经验交流活动, 学习创业经验, 交流创业心得;其次, 定期组织开展创业设计方案大赛, 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广告策划大赛、公共策划大赛、模拟股市竞赛、企业管理软件大赛、模拟期货贸易等活动, 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第三, 与外校的经管类院系合作开展创业教育, 让不同高校的学生共同参加创业比赛, 加强团队合作, 提高竞争意识, 扩大沟通交流。第四, 利用校友资源, 建立一批校外创业实践基地, 为创业活动提供实际的训练场所。

3.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创业课程体系。

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是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关键要素[3]。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深化与国内创业教育突出的高校交流, 借鉴国外高校成熟的创业教育经验, 并充分结合学校和区域特点开展创业教育。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 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或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 全力打造创业教育的新型师资队伍。

行之有效的创业课程建设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经管类院系必须充分认识到目前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缺点是缺少实践训练, 应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 调整课程结构,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把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融合。也可以与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联手开发创业教育课程, 加大与企业的合作, 搭建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平台, 为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提供条件, 使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为学生成功创业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宪平.创业教育: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J].高等农业教育, 2005, (4) .

[2]席瑾, 张思佳.提高我国高校经管类学生创业素质初探[J].新西部, 2010, (11) .

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 篇5

河北省经济管理类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报告

作者:赵冬梅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20期

[摘要]文章通过对河北省部分经济管理类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进行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的创业原因、创业意向、影响创业的因素、创业准备、创业坚持性程度、创业把握性程度、希望在大学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课程等七个方面,指出大学生要客观实际地分析创业条件,理性创业;学校要结合专业设置特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政府要继续加大力度,扶持大学生创业。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意识 调查

[作者简介]赵冬梅(1972-),女,河北经贸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发展与教育心理。(河北 石家庄 05006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科规划办2009年立项课题“大学生创业培育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郑颖。(项目编号:HB09BSH01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0-0096-03

河北省于2009年公布了《09年河北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创业政策的积极引导下,与创业紧密关联的河北省经济管理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如何呢?为此,我们对河北省部分经济管理类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现状做了调查。

一、调查和收集资料过程

(一)调查样本

调查主要在能代表河北省经济管理类本科院校的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经济学院展开,涵盖了工商、国际贸易、会计、物流、金融、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工程管理、税务、电子商务、财政学、保险、数理统计等十多个学科门类,一年级占28%,二年级占25%,三年级占25%,四年级占22%;男生占56%,女生占44%;来自城市大学生占17%,来自农村大学生占83%,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等方面全方位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3%。

(二)调查内容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主要围绕经济管理类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原因、创业意向、影响创业的因素、创业准备、创业坚持性程度、创业成功的把握性程度、希望在大学开设的与创业相关的课程等七方面展开,共20个题目。

(三)调查方式

从2009年9月到12月份开展本次调查,考虑到调查人员应具备《社会调查方法》理论与实践经验,此次调查由河北经贸大学学生处发起,由河北经贸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教研室组织完成。调查采用多段抽样方法,一级抽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学校所属院系中抽取3个一级样本,再从一级样本中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多个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创业原因

1.创业想法来源。大学生创业的想法主要来自于公众媒体,在大学生创业的想法中,有60%来自于报刊、电视、网络等公众媒体,有19%来自于父母或亲戚,有13%来自于同学和朋友,有8%来自于教师。可见,公众媒体的积极引导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而受家庭、教师和亲朋好友影响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较小。

2.大学生创业的原因。在大学生创业的原因中,有61%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56%为了提升个人的能力和素质,33%是因为就业难,28%为了收入高而创业,14%因为个性适合创业而创业,另外有14%因为不想打工而创业。可见,满足个人自我价值实现和追求理想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动因,对于物质的追求也是影响创业的主要动因之一,但其处于次重要地位。在创业过程中,部分大学生能够理性地考虑自身的个性因素,并在创业和择业之间依据个性做出较明智的选择。

(二)创业意向

1.创业时间。69%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几年后创业合适,选择在大学期间创业和刚毕业就创业的各占9%,另有13%大学生虽有创业想法,但对创业时间不确定,处于徘徊和渺茫状态。反映了大学生创业态度趋于冷静务实,认识到创业可能面临的难题,准备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能力、经验、资金和人脉关系后再创业。

2.创业领域。被调查大学生选择频率较高的创业领域主要为餐饮业(20%)、文化教育业(20%)、批发零售业(17%),而“农业”一项几乎没人选择,另外,22%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一栏,21%的大学生选择“不确定”。可以看出,虽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有创业意向,但处于多重选择的观望状态中。排在前三位的餐饮业、文化教育业、批发零售业都是大众性的创业项目,对经济管理类院校的本科生专业技术性知识和技能要求不高。与此相对照,“农业”一项之所以几乎没人选择,是因为在农业领域创业,不仅要具备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同时要具备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创业地域。在创业地域选择中,71%的大学生选择在中等城市创业,15%选择在大城市创业,10%选择在农村和4%选择在小城镇创业。针对这一数据的差异性,调查人员对部分被调查者做了回访,发现许多大学生放弃去大城市而首选中等城市创业的主要理由是:大城市竞争激烈,各项费用高于中等城市,长期居住大城市购房压力太大。多数大学生不愿去小城镇和农村创业,一方面与被调查者中多数来自农村有关,他们希望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命运;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小城镇和农村的创业机会少,市场潜力小,创业领域窄。

4.大学生了解创业地点的创业政策情况。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5%“很了解”创业地点的创业政策,61%“了解一些”,34%选择“不了解”。可见,有一部分大学生虽然有创业的兴趣,但对创业没有做充分的前期准备,大学生创业思想仍停留在理想状态,与为之做准备乃至付诸实施还有一定距离。

5.创业方式。在被调查者中,69%的大学生愿意与父母合作创业,选择“单干”“与朋友合作”的各占11%,还有9%“没想好”怎样创业。大学生在追求独立的同时,在心理上无法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在父母为子女可以提供祖传基业、资金、经验的前提下,往往宁愿选择“与父母合作创业”这一捷径。

(三)影响创业的因素

1.创业内在因素。第一,与创业相关能力自评。在与创业相关能力的自评中,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具备的能力情况见表1。解读表发现,多数大学生自认为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而对专业应用能力明显自信心不足,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最大能力障碍,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学校对大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不足的现实问题。第二,与创业有关的内在不足自评。大学生认为自身因素存在差异性不足,在回答“你认为自身哪些不足会阻碍创业成功”的回答频率见表2。由表中可以看出,阻碍大学生创业的内在因素中排在前四位的是“社会经验不足”“不了解市场”“惰性大”“专业知识不扎实”,超过八成大学生认为社会经验不足是创业的第一大障碍。

第三,与创业相关个性品质自评。大学生对自己具备的创业个性品质自评结果见表3。从表中排序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自己具备的个性品质方面中诚信、勤奋、务实、独立等评分较高,对果断、勇敢、创新、应变等与创业实战相关的个性品质评分较低,创新和应变能力是大学生个性品质中最薄弱的环节。

2.创业外在因素。对阻碍创业成功的外在因素的调查结果,见98页表4。由表发现,大学生把“资金短缺”和“缺乏社会关系”并列为阻碍大学生创业的关键性外在因素。多数大学生不认为“缺乏创业培训机构”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是阻碍创业成功的主要外在因素。对许多大学生而言,市场不规范和缺乏必要的人脉关系使他们创业力不从心,此外,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环境不景气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部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四)创业准备

1.创业资金投入。大学生创业资金投入普遍偏低,被调查的大学生中,50%准备投入5万元以下,31%准备投入5万~10万元,准备投入10万以上的不足20%。受创业资金不足所限,多数大学生创业倾向于小规模创业。

2.创业资金获取渠道。这一问题调查结果见表5。由以下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有强烈的经济独立意识,首先希望通过早期工作积攒和贷款为创业作资金准备,其次再考虑向父母、亲朋借贷等途径,最后的办法是申请创业基金和筹股集资。大学生创业基金在大学生创业中的作用还待加强,同时,大学生对创业必备的金融知识欠缺,不善于运用市场融资渠道筹集资金。

3.大学期间为创业做的准备。86%的大学生认为要增加相关社会实践,83%认为要学习创业领域相关知识,有近28%认为可以接受创业培训,认为“当学生干部”和“多参加比赛”可以作为创业准备途径的各占17%。大学生渴望获得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和实践锻炼机会,但是,创业培训作为最迅捷提高创业能力的途径并不被大学生完全认可。

(五)创业坚持性程度

在回答“假如父母对创业想法反对怎么办”中,69%的大学生要坚持创业,17%犹豫不决,6%考虑放弃,选择“父母不会反对”的占8%。多数大学生在遇到强有力的阻力时能坚持创业,也有部分大学生创业态度不坚决,遇到阻力则考虑放弃。

(六)创业成功的把握性程度

64%的大学生对创业较有信心,认为有50%~80%的把握能创业成功;27%自信心不足,认为创业成功的把握性为50%以下;认为有80%~100%成功把握的大学生仅占9%。大学生由于对创业必需的知识、能力、社会经验不足,虽然有足够的自信心,在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下,对创业能否成功不敢把握。

(七)希望在大学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课程

许多大学生没有回答该问题,因为他们对创业需要学习的课程缺乏了解。总结发现,他们希望开设“创业学”以及与创业实践结合紧密的实务类课程,如“金融学实务”“财务管理与实务”“市场营销策略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市场调查方法”等。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数据分析发现,目前河北省经济管理类本科院校大学生对创业很有激情,但对创业缺乏深入了解和认识,创业准备不足。这与大学生创业思想不成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有直接的关系,为此建议:

(一)大学生要客观实际地分析创业条件,理性创业

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很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仅有很小一部分大学生最终能下定决心走向创业道路。可见,许多大学生创业是纸上谈兵,对真正创业过程中有多少荆棘和磨难知之甚少,缺乏风险意识和承担创业风险的勇气,看不到创业是踏踏实实做起来的。大学生创业不仅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创业者对金融、营销、财务、管理、风险、法律等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积累。所以,大学生要客观实际地分析创业条件,一是要分析自身条件,包括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是否准备充分,个性是否适合创业;二是要分析创业地点的社会环境,包括政策、税收、文化、市场竞争、人际关系等,全面思考,理性创业。

(二)学校要结合专业设置特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学校要改变课程结构,为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开设“创业学”和与创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其次,学校要帮助大学生了解创业实务,培养教师成为既懂理论知识又有创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邀请创业者作报告,带领大学生参观创业基地。再者,学校要改革教学管理体制,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和鼓励创业的校园氛围。学校可以为学生在校园内小规模创业提供场所和优惠措施,组织大学生创业竞赛,提供创业锻炼的实践基地(创业园),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最后,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服务,帮助创业大学生联络项目,解决资金,提供指导,推荐人才,人事档案代理等服务。

(三)政府要继续加大力度,扶持大学生创业

首先,政府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增加创业基金数额,加大贷款贴息力度。其次,政府要继续扩大政策上的优惠与扶持,工商、劳动、税务等部门要对大学生创业予以充分的支持,对户口、档案、减免税、咨询服务等实际问题给予切实的照顾,尤其对有志于到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和倾斜。再者,加强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执行和监督力度,尤其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性问题上,使优惠政策切实得以体现。最后,政府要增设大学生创业培训机构,完善创业培训机构运行,使之切实发挥快速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指导大学生创业全过程的作用。

[参考文献]

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 篇6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 是对学生四年本科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及运用的一个综合检验, 也是对学生科学研究素质的初步训练。而且它对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为学生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提供有益的帮助。因此, 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对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同时学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也反映出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 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从而为改善教学质量提供依据[3]。笔者在近几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基础上, 以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2012届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经管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具体措施。

1 经管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一般的本科毕业论文主要有三部分组成, 即提出问题 (前言) , 分析问题 (问题分析) 和解决问题 (对策) 部分, 本文针对以上三个环节具体分析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中常出现的问题。

提出问题部分或者说前言部分应交待论文的背景、研究目的意义、研究范围等,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综合评述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目前, 这一部分论文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研究范围过大

虽然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在书面上会限制研究范围, 如某一地区或者某一企业, 如“青岛市外贸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等, 但这种题目对于本科生而言仍偏大, 因为青岛市外贸涉及加工制造、农产品等多个行业, 学生在实际撰写论文时往往把握不住问题, 出现题目与研究内容脱节的现象。

1.2 题目宽泛致使研究难以深入

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虽然看上去比较具体, 范围也比较明确, 如“青岛市橡胶外贸业存在的问题研究”等, 这种题目虽然在字面上不存在问题, 但学生在实际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发现, 针对橡胶这类特殊行业其数据的收集非常困难, 在专业的统计年鉴中往往查不到, 需要学生亲自到企业进行调研才能获得, 而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 由于企业不配合, 相关数据往往也无法得到, 因此学生在论文的实际撰写过程中往往只能规避行业的实际运行情况, 使得论文缺乏具体内容支撑。

1.3 对于前人工作成果不够重视

本科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但绝大多数学生往往忽视这一环节。这一方面导致重复前人研究成果的现象不断发生, 另一方面, 学生的论文也缺乏创新点。

分析问题部分即正文是作者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 它占全文的绝大部分。这一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3.1 学生对基本的分析工具掌握不够

统计分析可以说是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最常用到的分析方法, 但学生对这一类工具的掌握往往存在很大缺陷。首先体现在对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 如部分学生的调查问卷设计不够合理, 对基本的Stevens分类法的尺度不够了解, 甚至出现4点等距法的尺度调查问卷;同时对调查数据的收集及处理也存在很多问题, 收集的数据的质量及可靠性都无法保证, 如对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缺乏必要交待, 甚至出现数据造假情况, 像100%的调查问卷回收率或者100%调查问卷合格的这种基本不可能的情况在毕业论文中频繁出现。其次对专业的统计分析工具掌握也存在不足。部分学生能够利用Excel对获得数据进行初步的回归分析, 但对于更进一步的主成分分析等内容则往往无法把握。

1.3.2 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

学生在获得所研究的问题或者企业数据资料后, 无法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因此无法发现现象或者缺陷背后存在的真正问题。即使部分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但往往无法针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 因此也无法探讨提出问题的真正致因。使得文章缺乏逻辑性, 不够完整。

1.3.3 对问题的分析缺乏针对性

部分学生能够亲自到企业进行调查获得大量一手数据, 但对数据整理不够完整, 导致对问题的分析缺乏出现偏差, 同时对发现的问题无法进行归纳总结。因此提出的问题往往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

解决问题这一部分是承接上述分析问题部分而来的, 其主要反映了学生利用课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所提对策缺乏针对性。

毕业论文对策建议部分经常出现的问题。无法根据上文问题分析中归纳总结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或者对策部分与所列举问题根本不相关。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 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缺乏必要的逻辑分析能力。

(2) 所提对策缺乏可执行性。

学生往往只能根据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提出某些建议对策, 但对于建议的执行过程缺乏必要的介绍。这往往导致学生的论文看上去如同课本上理论知识简单列举, 这也反映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

2 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以下提升经管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2.1 加强对选题的管理

在确定论文题目时要求学生明确以下三个原则:

(1) 与学生专业紧密相关原则。这一方面是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 同时也是保证论文质量的必要措施。因为毕业论文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 而这些只有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才能保证有良好的理解与掌握。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出现严重的理论错误, 往往就是由于其选择与其专业不相关的题目, 导致对研究问题的基本理论缺乏掌握而出现问题。

(2) 与学生兴趣爱好相关原则。在保证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前提下,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鼓励学生结合当前本学科领域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 自己确定研究的问题,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及兴趣撰写毕业论文。避免出现学生在论文选题中总是在指导教师所划定的圈圈内思考、工作, 这样既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发展的愿望。

(3) 研究范围具体、研究问题明确原则。要求学生尽量选择具体的行业, 具体的企业, 针对具体案例展开研究。同时建议学生充分利用到企业实习的机会, 结合企业的具体需要, 确定论文题目, 同时充分利用企业中真实数据, 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这样的选题任务明确, 针对性强, 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明显提高毕业论文的效率[4]。总之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 其选题应结合当前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实际, 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使得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5]。

2.2 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除了专业知识外, 经济管理类学生尤其要加强统计学的学习。对于经管类学生, 统计学是其必须掌握的课程, 统计工具是其必须熟练使用的工具, 这不仅是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需要, 同样也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熟练掌握使用的技能。同时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 如结构方程、层次分析法等常用方法。这些分析方法经过老师的帮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学基本掌握, 从而可以极大提高论文的理论性。

2.3 加强老师的指导

毕业论文的撰写整个过程都需要指导教师全程跟进, 及时发现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与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分析, 具体来说在整个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以下环节的指导。首先是在论文开始阶段对学生进行学位论文的基本介绍, 需要让学生明白整个学位论文的结构组成、行文基本要求、文献的查找方法等必要的基础知识。在论文撰写过程中, 指导教师同样要及时跟学生讨论, 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指导, 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真确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发现改正, 避免出现大的错误。最后就是论文撰写完成后, 指导教师要对论文进行整体审核, 避免学生出现逻辑性错误, 对方法及数据进行必要的审核, 保证论文的质量。

3 小结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 其对于学生综合四年的本科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能力、迅速进入未来工作岗位及适应工作角色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 有必要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严格要求, 而这也会对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本科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角度具体分析了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 探讨了其出现的原因, 并有针对性的给出了改进措施, 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毕业论文,问题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 2011 (08) .

[2]张玉胜, 温少如.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浅析[J].高等教育, 2012 (07) .

[3]廖元秀, 周生明.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 2010 (11) .

[4]毛小庆.对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06 (01) .

[5]乔军, 孟庆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 2011 (09) .

[6]卢忠东.实践导向的企业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02) .

[7]张全争.浅谈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在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22) .

[8]王志俊.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之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02) .

[9]金业文, 刘济良.贯通全程加强指导合理评价——关于全面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5) .

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 篇7

1、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济法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懂经济、知法律、会管理是对经管类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是经管类毕业生适应社会需要所必需的能力和素质。目前, 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广泛开设的经济法内容, 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 但也存在急需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教材名称与内容不符, 体系不清, 内容繁杂。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的经济法教材的基本是“大经济法”, 即:经济法调整纵向的经济关系和横向的经济关系。只要调整经济现象的法律都归于经济法,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民法和商法的内容, 而狭义经济法的内容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这就造成了教材名称和内容不符。教材的总论部分主要介绍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价值取向, 总论部分与后面的民法和商法内容相冲突。在教学过程中, 因为经济法的理念与民法、商法的理念是不同的, 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困难, 如在介绍公司法时, 民商法强调公司自治, 而经济法强调公司的监管和社会责任, 这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2) 课程安排不合理。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经济法的法学基础, 是在大学一年级思想品德课中的《法律基础知识》部分。由于课时少, 一般只有二、三十学时, 基础课老师教授《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内容多, 老师教学任务重, 教学效果一般不会太好。经济法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一般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上这门课。学生没有系统学习法学基本知识, 他们对法理学、民法、行政法和刑法等法律知识缺乏。另外, 他们对经济学专业刚刚开始接触, 又缺乏经济史和经济理论知识。经济法是现代社会的法律社会化的产物, 是市场、公权干预、制度规则, 是对市场纠错的法律。学生应有一定的民商法和行政法的法律知识, 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经济学知识, 否则, 在老师讲课时, 学生很难听懂和理解。课程安排的课时也比较混乱, 一般为48学时, 也有30学时和54学时, 学时数不够, 导致课本内容近一半无法教授, 即使上了内容那也是走马观花, 学生很难理解, 还可能失去学习经济法的兴趣。 (3) 教师法学知识不专, 相互缺乏合作。经济管理类经济法内容涉及民法、商法、行政法、狭义经济法和程序法的内容, 经济法教师为了教学需要, 必须研究所有相关的法学学科的知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研究的重点和兴趣在某些方面, 不可能每门法律都研究和精通。这样, 教师只能应付教学任务,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会受到影响。还有, 老师承担一门经济法课程, 从学期开始从前向后, 由一位老师来上一个班的经济法的课程。老师之间的交流较少, 更谈不上合作。一些法学界研究新成果, 难以很快介绍给学生。 (4) 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现阶段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主要沿袭了法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基本上是以系统讲授为主, 再辅之以例举教学法对课堂理论教学进行实践论证。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法律课程, 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且该门课程知识点多, 内容丰富, 比较繁杂。实践表明, 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模块化教学是教学现实的回应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不可能安排过多的学时学习法学知识, 像法学专业学生那样, 民法、商法、经济法 (狭义) 、行政法等部门法作为独立的课程。经管专业学生一般仅开设经济法课程, 而不开设民商法等其他法学课程, 所以, 经管类经济法课程还是坚持“大经济法”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由于经管经济法课程全面承担着管理者所需要的法律知识传授和法律素质培养的任务, 因此, 该课程需要

本文系合肥学院教研课题“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 (20102010jyyb40) 的研究成果。涵盖所有与市场经济运行相关, 以及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内容。同时, 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资格考试如今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检查自己的能力和获得社会承认的一种重要途径。与之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和会计师、经济师、税务师等专业资格考试中都有经济法的测试项目。经管经济法课程的内容还要尽量与这些考试的大纲中对经济法律的要求对接,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为学生今后参加的这些考试提供帮助。因此, 经管经济法课程基本上全面涵盖了包括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活动法律制度、纠纷解决法律制度中的具体内容。所以, 在一门经济法课程中包含有关经济方面的法律, 对于经管专业学生来说也有其现实性和合理性。

模块化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 按照教学的内容、特点、知识及技能的内在联系, 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划分成若干独立的单元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客观需要与模块教学相契合。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目的, 是通过学习和掌握经济法的一般理论和基础知识, 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经济活动中的有关问题,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并能理论联系实际, 预见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一门经济法课内容里面包含不同的法律部门, 相互之间的法律理念不同而相互冲突, 内容繁杂且体系不清。以法律理念为例, 民商法以个人为本位, 经济法 (狭义) 以社会为本位, 而行政法以国家为本位, 当法律发生冲突时到底以什么作为法律的本位。另外, 经济法的总论如何来编写和教学, 现有教材总论部分按照狭义经济法编写, 而内容按照大经济法, 即包括狭义经济法、部分民法和商法内容来编写, 显然总论与内容不协调。模块化教学可以按照法律部门不同性质和培养目标来分类, 将经济法课程分成几大模块, 比如, 民商法的内容可以集中到一个模块来讲, 这样能够将民商法的理念和内容衔接起来, 同时与狭义经济法相比较, 区别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以便学生全面理解相关的法律。模块化教学还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 比如会计专业、金融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等专业, 按照各自的专业特殊要求, 组成各自专业需要的小模块来教学。总之, 模块化教学即能够将经济法课程作为一个大的整体, 又能够解决课程内容安排的条理性, 便于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

3、模块教学的设计方案

基于以上的考虑, 经济法模块教学改革, 根据教学目的和法律部门要求, 基本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彻底的调整。目前, 经济管理类经济法教材估计有一、两百种, 教材都受到“大经济法”观点的影响, 其内容比较宽泛, 把许多民商法的内容纳入经济法的教材中, 典型的狭义经济法的内容并不太多。如赵威主编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经济法》, 内容包括:企业法、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金融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竞争法、劳动法、税法和价格法、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诉讼法和仲裁法;吕景胜主编的工商管理系列教材《经济法》, 内容包括:合伙法、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总论、合同法分论、担保法、商标法、专利法、保险法、房地产法、金融法 (证券法、票据法律制度、贷款法律制度) 、竞争法律制度、涉外经济法、经济仲裁和经济诉讼。其他一些经济法教材也有类似的情况。

通过整理后, 对经济法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 突出重点内容, 删除重复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五个大模块。 (1) 经济法基本理论模块。这部分内容介绍狭义经济法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狭义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狭义经济法律关系, 狭义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的比较, 让学生全面认识和掌握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2) 民商法模块。介绍的民商法基本知识, 重点介绍公司法、合同法和担保法的法律知识。选择介绍企业法律制度、破产法、票据法、保险法、知识产权法等。 (3) 市场规制法模块。介绍市场规制法的基本知识, 重点介绍竞争法 (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 选择介绍会计法、审计法、房地产法、对外贸易法等。 (4) 宏观调控法模块。介绍宏观调控法基本知识, 重点介绍证券法、银行法, 选择介绍财税法。 (5) 程序模块, 介绍诉讼仲裁法律知识。上述各模块内容, 选择介绍部分之外的内容所有专业学生都要上, 选择介绍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 由授课老师选择教学。比如, 会计专业需要介绍会计法、审计法、财税法的基本知识;对于工商管理专业, 需着重介绍法人制度、企业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制度;国际贸易专业还要介绍外贸法等法律知识。近几年来, 我校进行经济法模块教学的改革, 经过我校多次的课堂教学实践, 证明该项改革是成功的。这些为模块教学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实践基础。

4、模块教学的实施

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 篇8

2009年, 教育部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意向。其中, 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对课程设置的需求, 是社会需求的一部分 (尹宁伟, 2011) 。目前, 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开设很多管理类课程。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需求意向如何, 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培养质量 (刘强等, 2009) 。为了解学生的评价与需求, 本文选择广告学课程作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 对经济学专业学生进行调研,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二、调查样本及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包含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4个方面的16个问题。问卷调查于2014年5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学专业的11级2个班中展开, 发放问卷50份, 回收50份, 有效率达到100%。

从学生对课程目标的清晰度来看, 仅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很清楚课程目标, 而大部分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认识一般 (62%) 。这反映出作为公共管理学的目标设置不够清晰, 需要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从实习环节与课程的相关程度来看, 仅仅有14%的学生认为联系紧密, 42%的学生认为有部分联系。这说明实习环节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相应进行调整。从实习环节的长短来看, 64%的学生认为时间基本合适, 24%的学生认为过短。因此, 总体来说, 实习环节的时间长短是合适的。从开课的学期安排来说, 48%的学生认为比较合适, 32%的学生认为有些偏晚。同时, 关于学时长度, 74%的学生认为较合适。目前, 广告学安排在大三的下学期开课, 部分同学面临考验复习和找工作的问题, 因此, 可以适当将该课程安排在大三的上学期或者大二下学期进行, 可能授课效果会更好。

从选用教材的实用性来看, 84%的学生认为选用的教材是较新颖的。认为教学内容合理与较合理的分别占18%和30%。这说明同学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基本满意。从教材的趣味性来看, 大部分同学给出了较好的选择, 占72%, 仅有6%的同学认为较差。与上述比例不同的是, 大部分同学认为目前的教学内容与工作需要的联系并不紧密, 认为符合与基本符合工作需要的比重仅仅为6%和12%。这反映出,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适时改进教学内容, 以使得教学内容和工作需要的联系更加紧密。

关于教学方式, 问卷采取排序法。为了全面捕捉学生对教学方式不同的偏好程度, 第一位次的选项计6分, 第二位次的选项计5分, 依次类推, 最后一位次的选项计1分。最后, 计算每个选项的总得分并排序。计算结果显示, 学生对于教学方式的偏好排序依次是:实践实习、案例教学, 小组讨论, 专题讲座, 理论授课, 课后习题。这种结果说明, 学生对于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是最喜欢的, 因此其预期的效果应该最好。而对于纯粹的理论教学, 则不是最佳的授课方式。目前, 广告学的期末考核分为期末试卷和平时成绩两个部分, 一般来说分别占比70%和30%。此次调研, 有36%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实践考核环节, 还有28%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此次的问卷调查, 了解了学生对广告学课程的基本需求, 明确了教学的不足及改进方向。具体来说, 学生对广告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很明确, 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与时间环节联系的紧密性不够, 开课的学期较晚, 教材内容略显陈旧、结构不甚合理等, 这些都会影响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进一步明确课程定位和目标, 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 完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将本课程最新的内容和前沿知识引入到课堂中, 适当提前课程开课时间, 增加学时数量。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以导学式和启发式为主, 采用多媒体技术与黑板相结合, 课堂学习和课后课题相结合, 理论知识传授与现实案例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手段 (魏凤, 2012) 。最后, 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 真正成为新时期复合型农林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强, 戚迪明, 张广胜, 江金启.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09, (5) .

[2]魏凤.农业组织管理学课程改革实证研究——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经管专业的调查[J].高等农业教育, 2012, (6) .

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 篇9

一、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特征分析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观点。在20世纪初期,就业能力通常被认为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然而,到20世纪末,就业能力却被大多数学者定义为实现就业的能力。本文中的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劳动力市场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不断进步,实现潜能,以及应对工作变化的能力。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指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通过在校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能顺利就业,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并在经济管理相关领域保持工作机会、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目前国企和外资企业所偏好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集中体现在:“道德力”、“思考力”、“学习力”、“执行力”、“决策力”、“组织力”和“创造力”,这些能力通常构成用人单位评判经济管理类人员就业能力的核心指标。

二、基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设计

从劳动力市场来看,知识创新是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保持其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只有员工不断进行知识创新,企业才有可能实现知识创新,才能在行业中保持优势地位。员工的创新行为集中体现在善于学习、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就业能力。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而言,通常他们所从事的职位要求他们不仅具备单一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相对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整合、转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即具有跨学科性,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查数据显示,劳动力市场中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知识广博度,其次才是专业知识,占42.5%。由此看来,用人单位更偏好复合型人才。因此,普通高校在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方面,应注重培养他们将来在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使毕业生具备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将原有的或其他相关的知识有机融合,形成自身新的知识体系,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创新技术和创新行为,并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所在的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力的能力。

三、加强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需要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1.高校应深化教学改革,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根据调查显示,56%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应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可确立“劳动力市场需求导向”战略,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符合程度、学生所学课程与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的符合程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实现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发展需求的高度关联,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人才聘任标准的高度匹配,甚至每年对其毕业后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发展变化以及对自己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的评估。此外,作为实践性较强的经济管理专业,应注重加强实践模拟训练,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和社会应变能力、组织管理与决策分析能力等。

2.政府应优化配置,创造就业环境。解决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介入大学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活动中。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宏观干预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建设,高度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把它作为高校专业评估的重要指标;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各类就业渠道,健全完善各类法规体系和就业制度,维护毕业生权益,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便利。当前,各省市实施的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及大学生创业等一系列计划都是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此外,政府还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配合学生社会实践。

3.用人单位应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实践平台。用人单位是本科毕业生的需求者,是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就业能力高低的最终评价者。因此,用人单位也应积极参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阶段发展计划和实际需求,确定人才类型和工作胜任能力条件,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帮助高校开发学生专业核心技能,使课程内容总体上与行业发展需求相吻合。此外,企业应积极配合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实习需要,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

4.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自身建设。为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大学生应增强学习动力,刻苦钻研专业知识,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大胆投入社会实践,最求卓越,提前适应社会,把自己培养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在就业选择上,应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多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自身才能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廷奇.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J].高等教育研究,2013,(03).

[2]黄超,王雅林.大学跨学科合作关系的界面规则与治理机制[J].高教探索,2012,(03).

[3]余静.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2011,(1).

[4]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3,(05).

[5]李洁.国外企业培养和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探究[J].管理现代化,2006,(02).

[6]夏阳.浅析大学生的就业能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0).

独立学院工科类本科数学教学浅谈 篇10

当下, 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教育部也鼓励一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作为诞生不久的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理应定位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这种人才既要接受系统的理论训练, 又要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求掌握一定的技能。为了实现这个人才培养目标, 不仅需要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设计, 更需要对每门课程进行重新安排。

数学课程作为工科类本科专业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不仅是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的前提, 更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落实独立学院工科类本科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将分别从独立学院工科类本科专业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工科类本科专业数学课程定位、课程教学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对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工科类本科专业数学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二、独立学院工科类本科专业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类型的本科院校相比, 一般独立学院工科类本科专业数学教学中除了具有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外, 还具有自身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 具体主要包括学生方面的问题、教材方面的问题以及师资方面的问题等等。

(一) 学生方面的问题

相对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 独立学院的学生录取分数线普遍较低, 偏科现象严重, 其中工科类本科专业学生数学基础差异较大, 大部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欠缺, 学习的主动性相对薄弱一些, 对于数学作为基础课程的认识不足, 学生们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 体会不到数学作为基础工具的重要性, 导致学生以应付考试为目的, 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容易受周围环境干扰, 这也影响了数学能力的培养。

(二) 师资方面的问题

由于成立时间较短, 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任课教师队伍主要是由青年教师或退休老教师组成。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知识积累不够, 对重要的知识点、概念做不到深入浅出的讲解及拓展, 授课方式多数是照本宣科, 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退休老教师一般年事较高, 精力有限, 不能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 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方面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且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使得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 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影响了授课效果。

(三) 教材方面的问题

据调查, 市面上流行的精品教材几乎没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工科类本科专业设置的数学教材。出版的独立学院使用的教材大部分仍沿袭了传统教材的编写体系, 教材知识内容和体系与传统内容相比出入不大, 数学基础模块之间也缺乏相互联系和渗透, 更重要的是没有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全局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 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改造现行课程体系, 大部分教材对数学思想的讲解不足、理论推导较多, 习题运算技巧偏多、 运用数学软件进行数值计算欠缺, 导致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中, 不能很好地发挥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作用, 制约了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热情和动力。

三、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工科类本科专业数学课程定位

2014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出台了新的数学课程教学要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要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种形势下, 独立学院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乃至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选择权, 在时间和精力上为学生的各种选择留下发展的空间。

数学课程作为独立学院工科类本科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 是学生掌握数学工具的主要课程, 是学生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 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的训练, 更要加强数学思想的传授, 强化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四、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工科类本科专业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课程在独立学院工科类本科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结合当前形势, 我们将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对独立学院工科类本科专业数学课程教学进行改进。

(一) 优化整合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作为独立学院学生, 相对于其他批次的本科生, 数学基础普遍较差, 主要体现在逻辑推理能力不足, 数学学习中普遍不擅长也不喜欢推理证明。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证明既不感兴趣也很难理解。

针对这种情况, 结合教指委2014年出台的数学教学基本要求, 我们将数学课程内容分成了基础模块和选修模块。在基础模块中, 我们按照“理论够用、注重应用”的原则, 对数学课程尤其是高等数学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 去掉了部分抽象深奥的理论讲解, 增加了数学思想的展示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比如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去掉了利用极限的ε-N、ε-δ 定义进行证明的练习和例题, 仅借助0.9=1等和直觉相冲突的例题引入极限定义, 再利用哲学思想 (量的积累造成了质的飞跃) 强化极限思想的理解, 这样处理既大大降低了学习极限定义的难度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 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选修模块中我们增加了数学软件的相关内容以及难度较大的不同专业需要的数学知识相关内容 (比如, 电子类专业学生增加了matlab、傅里叶级数等相关内容, 考研的学生增加了三重积分等相关内容等等) , 为学生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为了在时间和精力上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在数学课程的基础模块中, 我们按照“理论够用、注重应用”的原则对传统的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幅的优化、整合, 整合后基础模块主要包括微积分 (函数与极限、一元微积分、二元微积分、微分方程与无穷级数) 、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 (矩阵、行列式、向量、线性方程组、特征值特征向量、二次型、曲线曲面)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概率、统计) 三部分, 这三部分课时我们分别设置为112学时、48学时、48学时, 这样我们既能让所有工科学生得到系统的数学训练, 又能为个性化发展提供时间保障。

(二) 完善数学课程教学模式

独立学院工科类本科专业数学课程传统的授课方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讲课为主, 纯板书教学。教学形式单一,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上课玩手机的、睡觉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除了在内容上进行适当调整外, 还对数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1.引入“微课程”实现翻转课堂式教学。所谓翻转课堂式教学是指在正式学习中, 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分发的数字材料 (音视频、电子教材等) 自主学习课程, 接着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活动 (释疑、 解惑、探究等) 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教学一般要求要先创建视频, 再组织课堂活动。对于师资有限的独立学院来说, 要想进行翻转课堂式教学, 创建视频是一个短板。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充分利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等相关赛事选择优秀的教学视频, 进行数学课程的翻转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改以往课堂的沉闷气氛, 学生参与度大大提高, 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显著提高。

2.引入数学软件强化数学应用。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作为基础, 应用广泛, 如果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用途和乐趣, 那么一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了充分展示数学的强大功能, 我们在减少理论推导的基础上, 借助数学软件弱化计算技巧的讲解, 同时增加相应的数学实验课程, 依托数学软件中的工具箱或软件包去分析、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数学软件的引入增强了数学理论的直观性、可视性和交互性, 同时也展示了数学解决问题的强大威力, 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总之, 根据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工科类本科专业数学的课程定位, 关于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仍然是在摸索中前进的过程。因此,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不断改进、总结与完善适合我们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教学手段, 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有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居余马, 等.更新工科基础数学教学内容和体系的初步实践与体会[J].工科数学, 1993, (2) :1-5.

[2]舒伟.试谈高等工科数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J].工科数学, 2002, (18) :59-61.

[3]程黄金.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与实践[J].合肥学院学报, 2004, (14) :104-108.

[4]马知恩.工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五十年[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1) :11-16.

[5]胡连华.高职院校工科数学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J].教改研究, 2012, (21) :10.

上一篇:腹部外伤患者护理下一篇:工程项目之挣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