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健康

2024-06-20

肝脏健康(精选九篇)

肝脏健康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大屯煤电公司对两个煤矿从事井下作业的895名男性掘进工进行健康检查, 其中姚桥矿507人, 徐庄矿388人。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与调查内容

自行设计“接尘作业人员调查表”, 于2011年6—7月采取面对面询问的方式, 进行问卷式的调查。调查内容: (1) 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工作单位、接尘工龄; (2) 职业史:工种、工作时间、作业防护, 作业时间; (3) 个人史:吸烟、吸烟时间、吸烟量、饮酒、饮酒时间、饮酒量; (4) 既往史:急性肺炎、哮喘、肺结核、慢性气管炎等。

1.2.2 健康检查内容及方法

肝肾生化指标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采集受检者静脉血3 ml, 诊断标准采用中国人生化指标诊断标准:血清总蛋白 (TP) 正常范围60~80 g/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活力正常范围0~40 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活力正常范围0~45 U/L, 总胆红素 (TBIL) 正常范围3.4~17.1μmol/L, 直接胆红素 (DBIL) 正常范围0~6.8μmol/L, 超过参考范围值为生化指标异常。由影像学主治医师作腹部肝胆B超检查, 仪器使用日本东芝超声诊断仪, 并出具统一报告。

1.2.3 质量控制

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对主观问题, 统一询问技巧和标准, 对答案不明确者, 选择最接近的选项。调查员以中性的、不带有任何诱导性和暗示性的语言向调查对象询问及解释, 由其自行判断后代为填写, 完成后由调查员检查是否有遗漏及不符合要求之处及时补充调查, 以此将调查中的偏倚减至最小。

1.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 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 用State10.0进行统计学分析, 分别从作业单位、工人年龄、粉尘接触时间、是否吸烟、是否饮酒五方面采用χ2检验, 分析比较井下作业工人的肝生化指标、B超检查结果。依据χ2检验结果, 以选入变量P<0.05, 剔除变量P>0.2的标准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计算比值OR及95%可信区间 (95%CI) 分析发生肝脏疾病的危险性。

2 结果

2.1 895名井下掘进工人一般情况

本次所调查的895名大屯煤矿井下作业人员, 均为男性;年龄20~73岁, 平均年龄 (41.07±10.22) 岁;80%以上年龄在50岁以下。接尘时间为1~39 a, 平均接尘时间为 (18.72±10.16) a;80%以上工龄小于30 a。57.9%的工人吸烟;经常饮酒者占42.1%。两矿一般情况比较发现, 姚桥矿40岁以上工人比例较徐庄矿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姚桥矿工人接尘时间达20 a以上的比例较徐庄矿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个煤矿作业工人吸烟率未见明显差异;姚桥矿工人饮酒的比例明显高于徐庄矿工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肝脏生化指标异常检出情况

895名井下掘进工中, ALT增高检出率最高, 为8.49%;其次是TBIL, 增高检出率为4.13%;DBIL增高检出率为3.35%, AST增高检出率为1.68%, 血清TP增高检出率为1.68%。两矿比较发现, 姚桥矿工人ALT、TBIL和DBIL增高检出率明显高于徐庄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氯基转移酶;TBIL—总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TP—总蛋白。

2.3 肝脏B超异常检出情况

895名井下掘进工中, 肝脏B超异常检出率最高的项目为脂肪肝 (29.05%) 。两矿比较发现, 姚桥矿工人脂肪肝、肝囊肿的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徐庄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3。其他肝脏异常的检出率, 姚桥矿也高于徐庄矿, 但在两个矿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肝脏生化指标及B超检查异常分层分析结果

对两矿比较有差异表达的肝脏生化指标ALT、TBIL、DBIL以及B超异常检出的脂肪肝和肝囊肿进行分层分析, 见表4。年龄≥40岁组肝囊肿检出率明显高于年龄<40岁年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井下工龄≥20年组脂肪肝和肝囊肿检出率明显高于工龄<20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未发现肝脏生化指标异常与接尘工龄有关;吸烟组TBIL及DBIL增高检出率低于不吸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饮酒组脂肪肝的异常检出率较不饮酒组明显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5 脂肪肝发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对大屯两个煤矿中异常检出率最高的脂肪肝 (29.05%) 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见表5。在控制接尘年龄和吸烟的情况下, 经常饮酒与不饮酒者相比, 脂肪肝的发病危险度增高 (调整后OR=2.03;95%CI=1.49~2.76, P<0.01) 。在控制接尘年龄和经常饮酒的情况下, 吸烟与不吸烟者相比, 脂肪肝的发病危险度降低 (调整后OR=0.73;95%CI=0.54~0.99, P<0.05) 。

注: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TBIL—总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

注:a为调整接尘年龄和吸烟后的P值、OR值和95%CI;b为调整接尘年龄和饮酒后的P值、OR值和95%CI;c为调整饮酒和吸烟后的P值、OR值和95%CI。括号内数据为百分率 (%) 。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器官, 具有复杂的代谢和解毒功能, 是人体生物转化作用的主要脏器。肝脏中有多种转氨酶可反映肝细胞的损害情况, 其中ALT和AST为最重要的两种, 是常用的反映肝损伤的酶。血清胆红素的检测对临床肝胆疾病诊断和鉴别也非常重要。本次通过对大屯煤矿895名井下接尘掘进工的调查显示, 矿工肝脏生化指标中ALT (8.49%) 异常检出率较高。大屯2个煤矿相比较, 姚桥矿ALT、TBIL、DBIL增高检出率明显高于徐庄矿。

脂肪肝、肝囊肿等其他B超检查异常的肝脏疾病的发病率受种族、遗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工作性质、性别、年龄等影响。我国脂肪肝的流行病学调查由于调查对象的职业、年龄、性别以及地区不同, 脂肪肝患病率差异很大, 2001年深圳地区企事业单位28 348名健康检查人群中, 脂肪肝患病率为20.68%[4], 2004年上海成人脂肪肝的患病率为20.82%[5], 2005年重庆机关、企事业单位13 610名健康检查人群中, 脂肪肝的检出率为16.9%[6]。与此相比, 本次针对大屯煤矿895名井下接尘掘进工的健康检查, 脂肪肝的检出率非常高, 达29.05%。并且发现矿工中经常饮酒者脂肪肝的发病风险是不饮酒者的2.03倍, 这与以往文献中报道长期大量饮酒是脂肪肝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相一致[5,7,8]。以往有研究报道[9,10]认为吸烟为脂肪肝发生的危险因素, 而本次研究发现吸烟与不吸烟者相比, 脂肪肝的发病危险度降低, 因此, 有关吸烟与脂肪肝患病的关联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分析上述检查结果, 矿工肝生化指标异常以及脂肪肝等肝脏病变检出率高与矿工特殊的人群特征和职业暴露有关, 又因矿工工作之余常结伴大量饮酒, 从而大大增加了肝脏疾病的发病风险。基于本次健康检查反映出来的问题, 大屯煤矿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尤其对于姚桥矿工, 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切实改善并保护矿工的身心健康。建议在矿工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定期健康检查, 在广大职工中树立保健意识, 克服那种自认为年轻体壮不需节制饮酒的错误观念;注重改善不良生活方式, 注意饮食结构, 控制脂肪、糖及蛋白质的摄入, 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做到低脂低热量;对于检查中发现生化指标以及肝脏B超有异常改变者, 要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控制和治疗, 有必要时进行追踪观察并做进一步检查, 做到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大屯煤矿 (姚桥矿和徐庄矿) 895名井下掘进工肝脏健康状况, 找出问题, 为进一步改善卫生防护措施和制定健康保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接尘作业人员调查表》对大屯煤矿井下作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B超检查由大屯煤矿医院内科医师完成, 肝脏生化指标检查由医院检验科完成, 对所有资料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State 10.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矿工脂肪肝检出率为29.05%,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异常率为8.49%。大屯两个煤矿比较, 姚桥矿井下掘进工ALT活力、总胆红素 (TBIL) 、直接胆红素 (DBIL) 增高检出率明显高于徐庄矿, 脂肪肝、肝囊肿的异常检出率也均明显高于徐庄矿 (P<0.01) 。经常饮酒是脂肪肝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结论 脂肪肝是大屯煤矿掘进工最主要的肝脏疾病之一, 矿工肝生化指标异常以及脂肪肝等肝脏病变检出率高与工人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煤矿工人,肝功能,脂肪肝

参考文献

[1]刘星花.井下矿工肝功能情况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7) :20-21.

[2]刘星花.2 472例矿工ALT、AST、GGT结果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 2010, 23 (9) :3444-3445.

[3]时宝庆, 孙锦峰, 陈萍萍, 等.煤矿井下作业工人脂肪肝的发病情况及营养状况[J].职业与健康, 2009, 25 (8) :807-808.

[4]邵桂霞, 张献共, 黄志平, 等.深圳地区28 384例体检者体重指数与脂肪肝分布的探讨[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 11 (6) :53-54.

[5]范建高, 朱军, 李新建, 等.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3 (2) :83-88

[6]谢友红, 王永红, 谢微波, 等.重庆市体检人群脂肪肝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7, 32 (2) :169-172.

[7]陈正言.脂肪肝与饮酒关系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 2002, 22 (11) :62-63.

[8]范建高, 曾民德, 李继强, 等.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998, 32 (3) :62.

[9]梁酉, 仁真, 石梅初, 等.吸烟与脂肪肝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 1998, 5 (1) :36.

1种泡澡方法让你的肝脏更加健康 篇2

泡澡前的准备

我们在泡澡前应该沐浴一下,让身体保持湿润,适应水温。这是泡澡前的首要任务。其次,我们应该在准备泡澡前和一杯温水,来帮助身体的血液循环。当你准备好热水时,你可以在温热的水里加上你喜欢的入浴剂,让你的泡澡享受更多的乐趣。

泡澡阶段可以做什么

进入泡澡阶段时,你可以喝一杯蜂蜜柠檬水,通过喝一些柠檬水可以帮助身体以及肠道,会有一些减肥的作用哦。在泡澡时,我们也可以按摩身体,来帮助身体的脂肪燃烧。当你工作劳累了一天,一些简单的按摩也能够帮助你舒缓身心。

泡澡后做什么好

当你认为泡澡完毕后,切记将身体擦干,你可以喝一杯温热的牛奶,能够帮助你拥有更有的睡眠,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放松身心,夜间能够更好更快的入眠。当你享受了这些后,不妨滋润一下身体,涂抹一些身体乳,来滋润干燥的肌肤。

泡澡注意事项

清除脂肪肝,让肝脏恢复健康 篇3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脂肪肝患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目前我国的脂肪肝患者约1,2亿,成为21世纪肝病领域面临的新挑战。因此,关注肝脏健康,一定不能忽视脂肪肝。

脂肪肝的形成

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堆积了过多的脂肪。人体正常的肝细胞含有少量的脂肪(小于肝重量的5%),当脂肪蓄积超过肝重量的5%,或组织学上有30%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化时,便称为脂肪肝。脂肪重量超过肝重的5%为轻度脂肪肝:超过10%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为重度脂肪肝。

脂肪肝的病因

脂肪肝产生的原因有酒精、肥胖、营养过剩、营养不良、药物和化学毒物等。根据脂肪肝形成的原因,临床上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种类型。

饮酒是引起酒精性脂肪肝(又称酒精肝)的原因。酒精影响脂肪酸的正常代谢。进入体内的酒精90%在肝脏代谢,酒精在肝细胞中促进脂肪酸的合成,使脂肪酸在肝细胞中堆积,最终导致脂肪肝的形成。

营养过剩所致的肥胖和超重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最常见的病因。当脂肪摄入过多,进入肝脏的甘油三酯太多,肝脏来不及合成足量的载脂蛋白与之结合转运出肝脏,就会造成甘油三酯在肝脏中堆积,最终导致脂肪肝。

脂肪肝的危害

脂肪肝如果不及早治疗。脂肪在肝脏内不断堆积就会引发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脂肪肝常与高甘油三酯并存,容易引发血脂异常、高血压;过多的油脂在血管壁沉积,容易引起血管壁硬化,如果发生在动脉血管,就是粥样动脉硬化:血管的弹性变差,血管腔道变窄,容易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脑供氧不足,引发心脏病、脑中风、脑溢血等:肝脏又是糖代谢中心,肝脏脂肪过多,就会引起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糖代谢不正常,亦即高血糖,持续下去就会形成糖尿病。

脂肪肝的防治

脂肪肝人群的增多和脂肪肝对健康危害的严重性,使人们逐渐改变了“脂肪肝不是病”的旧观念,认识到脂肪肝的严重性和治療脂肪肝的迫切性。可是多年来对脂肪肝的治疗一直没有有效的药物。国际脂肪肝协会会长北京银辉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银小龙博士,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发明了“中西结合脂肪肝全面康复肝净疗法”(简称“肝净疗法”),填补了治疗脂肪肝领域的空白!

“肝净疗法”是以肝净系列产品为主,针对肝脏代谢损伤机制,结合每个人的健康状况,给予饮食和运动疗法的指导,对脂肪肝的治疗进行全程指导。“肝净疗法”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证,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推广项目。

“肝净疗法”系列产品——肝净营养片和肝净ABC营养片的成分由生化产物、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构成。能有效清除脂肪肝,降低转氨酶,降低甘油三酯,同时补充肝脏所需的营养,修复受损的肝细胞,从根本上改善肝功能,让您的肝脏彻底恢复健康!

国际脂肪肝健康管理连锁机构

总部:400-881-6588

1336655627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农大南路一号硅谷亮城2B-206

邮编:100084

网址:www.ganjing.cn

新书预定

资深脂肪肝研究专家、肝:争疗法创始人、国际脂肪肝协会创始人银小龙博士编著的《脂肪肝和脂肪代谢健康管理手册——

让您多活20年》一书近期出

肝脏超声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在健康体检中共发现103例肝脏异常患者, 男81例, 女22例, 年龄18~60岁。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上海麦迪逊SONOACEX6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0~3.5MHz, 嘱患者于受检日清晨空腹。患者充分暴露腹部, 取平卧位及左右侧卧位, 行右肋缘下, 右肋间及剑突下进行纵、横及斜切面扫查。检查中应结合患者的呼吸和体位的改变来获取肝脏不同断面的图像。同时需要注意持探头加压、连续线形滑行扫查、连续弧形滑行扫查和扇面摆动扫查等多种手法的应用, 尽可能的减少盲区和疏漏。

2结果

在103例肝脏疾病患者中, 脂肪肝71例, 男58例, 女13例, 肝囊肿18例, 肝血管瘤12例, 肝硬化2例。其中脂肪肝的发病率较高, 且男性高于女性。肝囊肿以老年人居多。肝血管瘤在各年龄段均有发病。

3讨论

各种疾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及超声诊断价值。

3.1 脂肪肝

脂肪肝主要为肝细胞中的中性脂肪, 脂质沉着堆积过多超过生理含量。正常肝脏脂肪含量约5%, 肝内脂肪含量增加40%~50%或全肝脏的1/3肝小叶脂肪沉积称为脂肪肝[2]。弥漫性脂肪肝在超声声像图中具有“明亮肝”的独特超声表现:肝脏弥漫性增大, 形态饱满, 肝区回声分布不均匀, 前段增高, 远区衰减, 整个肝区透声性差, 似有一层“薄雾”。超声检查对脂肪肝的发现较为敏感, 脂肪肝含量>30%时明显, >50%时敏感性达90%。一般男性高于女性, 多与大量嗜酒, 喜食高脂肪、动物内脏有关。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 建议查出患者适当增加运动量、禁酒、少食油腻、甜品后, 再行超声检查, 声像图上脂肪肝可减轻或基本消失。由此可见, 超声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简便便于随访的优点, 是首选的方法之一。

3.2 肝囊肿

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肝脏囊性病变, 可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大类。非寄生虫中的真性囊肿又可分为先天性囊肿和老年性囊肿, 先天性囊肿多认为是由于肝内迷走胆管或肝内胆管和淋巴管的发育障碍所致, 老年性肝囊肿则是由于肝内胆管退化而逐渐形成, 为老年人退行性变表现[3]。多数囊肿无明显症状, 临床不易被发现。典型的肝囊肿为无回声, 有包膜, 包膜壁菲薄呈高回声, 有侧壁回声失落, 囊肿有后方回声增强现象。多在体检中发现, 随着年龄增大, 肝囊肿检出率愈高。

3.3 肝血管瘤

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 多见于中年女性。典型超声表现为:肝内见边界清晰的类圆形稍强回声结节, 与正常肝组织界限分明有“浮雕感”, 可有“边缘裂隙征”, 后方回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肝血管瘤的生长速度极为缓慢, 肿瘤小时无任何症状, 常在体检中发现。

3.4 肝硬化

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 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脏慢性损害, 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本组2例符合慢性肝损害的病例, 有乙型肝炎携带者和饮酒史, 但其自身无临床症状。早期肝硬化的表现为:肝脏大小无明显变化, 肝区回声增强增粗, 分布不均, 部分呈颗粒状, 结节状。典型肝硬化时, 肝脏体积缩小, 左叶代偿性增大, 肝包膜呈锯齿状, 边缘不规则, 肝区内回声增粗、增强, 可为低回声或高回声结节, 但不同于肿瘤, 无明确边界。肝内血管粗细不均, 门静脉增宽。超声通过对肝脏形态结构及回声的改变, 可用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定性诊断[4]。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和提示。

综上所述, 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快捷、准确、经济实惠、可重复性的检查优点, 对无症状的疾病有较高的检出率, 为临床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 应把肝脏超声检查作为健康体检的检查项目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肝脏超声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在健康体检中检查出的103例肝脏疾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各种肝脏疾病的声像图特征, 并对其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复习。结果 本组共检出脂肪肝71例, 肝囊肿18例, 肝血管瘤12例, 肝硬化2例。结论 健康人群行肝脏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无临床症状的肝脏疾病, 为临床治疗提供最佳时机并具有简便、经济、无创、快速的功能, 应作为健康体检的检查项目之一。

关键词:肝脏超声,健康体检,脂肪肝,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硬化

参考文献

[1]何玉珊, 陈瑞芳, 何喜忠.肝胆B超作为常规健康体检项目的价值分析.现代医学, 2011, 11 (9) :127.

[2]王纯正, 徐智章.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7-117.

[3]郑子萍.超声检查探讨肝囊肿与年龄的关系与治疗 (附189例检查分析)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6, 3 (10) :949.

肝脏健康 篇5

关键词: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丙氨酸转氨酶,肝脏疾病

肝脏疾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随着人们对肝脏疾病认识的更加深入, 在医学检验领域中生化项目检验方法学的成熟和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普遍使用, 与肝功能相关的新指标在实验室相继开展。为了更好地使用这些指标, 对总胆汁酸 (TBA) 、胆碱酯酶 (Ch E) 、前清蛋白 (PA)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Cys C) 、丙氨酸转氨酶 (ALT) 进行监测, 能较全面的反映肝脏功能, 其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患者体内水平变化, 有助于临床诊断病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155例肝病患者, 各型肝病均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13例, 女42例, 年龄15~70岁;96例经超声检查证实, 40例经肝穿刺病理诊断证实, 19例经抽血化验诊断证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7例, 肝硬化患者58例, 肝癌患者30例。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采用日本东芝120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是由北京世纪沃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 标本采集

抽取所有患者空腹静脉血2~3ml, 并及时离心避免溶血。离心机:GENIUS 4K, 离心力:1 000~1 200 g, 离心时间5~10 min。

1.4 参考指数

PA浓度为200~400 mg/L, TBA浓度为0~10μmol/L, Ch E活力为4 000~12 600 U/L, ALT活力为5~40 U/L, Cys C浓度为0~1.02 mg/L。

2 结果

检测结果表明, 肝病时五项指标明显升高, 且肝病越严重其升高程度越大, 与炎性活动度和肝纤维化程度呈症相关, 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用于对肝脏疾病诊断的酶大多是反映肝脏系统的炎症或坏死性疾病。PA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 PA的降低是因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而合成障碍出现了活性下降, 因此血清中PA下降与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相一致, 是早期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损害的良好指标[1]。TBA是存在胆汁中的一类胆烷酸的总称, 是胆固醇在肝脏中分解代谢的产物。肝脏对TBA生成、分泌、排泄和重吸收起重要作用, 能敏感地反映肝实质损害的程度。肝细胞损伤导致摄取胆汁减少, 是血清中胆汁酸升高的主要原因, 所以TBA是评价肝功能一项既灵敏又重要的临床指标[2]。Ch E是由肝脏合成释放到血液中的非特异性酯酶, 是肝脏发生病变后唯一下降的酶。Ch E下降的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程度相一致, 此外, 胆碱酯酶活力的测定对鉴别肝脏和胆道的疾病有一定参考价值。肝胆疾病往往ALT升高, 难以确诊, 增加Ch E活力测定, 便能发现肝脏疾病中多伴有Ch E活力下降, 而胆道疾病Ch E的活力往往是正常的[3]。Cys C是一种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的高效抑制剂, 通常是反映肾小球滤过率较为理想的标志物;主要用于肾功能损害的早期诊断, 但它能通过抑制组织蛋白活性以维持内环境平衡, 所以肝病时也会同时应激性上升。本研究肝检测结果表明, 肝病时五项指标明显升高, 而且肝病越严重其升高程度越大, 与炎性活动度和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ALT是临床上肝功能检测最为常见的指标。肝脏自身疾病及许多肝外病损等, ALT都会从肝细胞释放到血液中, 其他脏器也会发现ALT, 发生病变时ALT升高, 还有药物也会引起ALT升高。

总之, 通过检测肝脏分解合成的血清学标志物来判断肝脏病变会有更好的特异性。ALT与PA、TBA、Ch E、Cys C等联合检测能更好地反映肝脏功能, 将这些指标联合测定合理运用, 比较其中的变化, 在肝病的早期的鉴别诊断、判断预后等方面, 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哲, 刘菲, 尤天庚, 等.血清前白蛋白检测评价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应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0, 27 (11) :1735-1737.

[2]胡静, 袁文清.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肝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0) :103-104.

肝脏健康 篇6

关键词:超声影像学,肝脏,虚拟现实技术

超声影像学作为诊断肝脏疾病重要的手段之一,在肝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随访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肝脏超声也是超声影像学教学的重点,掌握扎实的肝脏及肝内管道解剖学知识对于理解肝脏超声图像和在超声图像上进行准确的肝脏分段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超声探头在患者的剑突下、右肋缘下、右肋间扫查时可产生大量不规则的斜切面图像,这些多方位扫查所产生的斜切面增加了医学生掌握肝脏超声和临床医师阅读超声图像资料的难度,尤其表现在对超声图像细微解剖结构的识别和肝段的精确划分上。医学生和临床医师很难将肝脏超声图像上的二维断面解剖与肝内管道三维空间解剖结构结合起来,造成他们在图像理解上的困难。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可视化人体数据集及其基础上所建立的人体三维可视化模型和虚拟系统为超声影像学的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我们在中国可视化人体数据集的基础上建立了国人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和虚拟肝段模型[1],并进一步设计和完成了“虚拟肝脏超声成像软件”,将其应用于肝脏超声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肝脏超声教学的难点及三维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在肝脏中的研究现状

超声影像学在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以下的困难:①超声扫查时会产生大量不规则斜切面,各个切面上肝内细微解剖结构的识别是肝脏超声影像学中的难点;②超声切面图像上肝内管道为二维断面图像,缺乏空间三维显示,不利于医学生在超声切面上进行准确的肝段划分;③超声影像学的分辨率不断提高,对于肝脏以及肝内管道结构的显示更加精细,需要与之对应的薄层断面解剖加以精细对照。因此如果缺乏统一的标准切面和与其相对应的薄层断面解剖学资料加以对照和规范,将增加医学生掌握肝脏超声影像学的难度。既往由于人体标本和切割技术的限制,断面解剖学一直不能为肝脏超声提供大量准确的斜切面对照,肝脏超声教学中往往采用解剖模拟图,或者借用与CT、MRI相匹配的三个传统方位的断面解剖,它们存在对照不够准确、精细和完整的缺点,这已成为了医学生和超声医师准确理解肝脏超声图像的障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超声医学的推广和普及。

美国VHP数据集具有富含解剖信息的特点和优点,弥补了影像学二维图像分辨力低的缺点。在它的基础上能够虚拟出具有真实解剖信息的人体器官和组织[2]。不少科研机构或大学利用VHP的连续断面解剖数据已经和正在开发一些虚拟现实医学系统,如华盛顿大学开发的数字解剖学家系统、哈佛大学开发的全脑图谱及外科手术规划系统、斯坦福大学开发的虚拟内窥镜系统、汉堡大学开发的Voxel-man系统等[3]。重庆市计算医学研究所于2002年开始先后完成5例中国可视化人体(CVH)数据集。每套数据集均具有连续、完整、图像清晰、无节段性数据缺损等优势,其准确性、代表性及完整性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4,5],在该套数据集的基础上建立和开发具有黄种人特点的各种虚拟现实医学系统将对我国医学的教学、临床诊断和外科手术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

建立虚拟医学系统的关键在于高清晰度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和成熟的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可视化肝脏系统的前提是高质量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建立。目前有关肝脏断层影像解剖学及三维重建可视化研究较薄弱,对肝内管道结构空间形态学特点和相互关系的认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医学影像学(CT、MRI和超声等)是医学可视化的重要基础,运用影像数据采集和依据CT、MR、超声影像资料的三维立体重建,具有简洁、实效、反馈性强的特点,但其二维灰度图像和三维重建结构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细微结构的数据损失[6]。随着肝脏解剖学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的不断发展和相互融合,为深入进行肝脏可视化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国外有学者通过对VHP数据集的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技术建立了肝脏的可视化模型,可对肝脏进行任意方位的切割和内部结构的实时显示,实现了肝脏的虚拟解剖学教学,为肝脏介入诊断和介入治疗提供了虚拟现实的应用环境[7]。美国学者在世界首例可视化人体的基础上结合超声内窥镜成像技术研制了超声胃肠内窥镜成像虚拟系统,该系统是在标准的PC机上运行,虚拟探头可以通过鼠标转动探头,它使得虚拟超声探头在人体内航行,计算机界面上可视化人体的任意断面解剖和相对应的超声图像可同时显示,使初学者容易识别超声图像所显示的解剖结构,也能帮助相关临床科室医师理解超声图像,该系统为虚拟超声医学系统的建立开辟了道路[8]。

2 虚拟肝脏超声成像系统软件的建立

基于超声影像学教学的现状,针对肝脏超声的教学难点,我们自主开发了“虚拟肝脏超声成像系统软件”,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超声影像学的教学中。“虚拟肝脏超声成像系统软件”主界面的左上方为“选择和学习区域”,左下方为“超声常规扫查方位区域”,右上方为“肝脏可视化断面解剖图像”,右下方为“相对应的超声切面图像”。其中,在各个切面的显示界面上,学生和临床医师能通过“选择和学习区域”选择各个参数(肝内解剖、肝裂及肝段),可以同时观察可视化模型上肝脏断面解剖与相应超声切面的肝内管道及外部毗邻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以及肝段划分,并且可以进行透明度的调节,通过“学习区域”的文字介绍可以了解各个切面所包含的解剖信息,在右侧图像显示区域还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习惯随意放大或者缩小图像,点击相应感兴趣的解剖部位可以自动显示肝内解剖、肝裂及肝段的名称。

软件的内容主要包括正常超声虚拟成像和虚拟肝脏占位性超声成像两个部分。其中,正常超声虚拟成像部分能够模拟超声的6个常用扫查方位,分别选取了肝脏三维可视化断面图像和相对应的超声切面图像,分别为经腹主动脉肝左叶矢状切面、经下腔静脉肝左叶矢状切面、经第二肝门右肋缘下斜切面、经第一肝门右肋缘下斜切面、剑突下肝左叶(经门静脉左支)斜切面、右肋间经门静脉右支长轴斜切面。虚拟肝脏占位性超声成像部分主要选取了六例患原发性肝癌、肝内胆管结石、肝血管瘤、肝脓肿、肝包囊虫病、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超声图像和相对应的肝脏可视化断面解剖图像,医学生和临床医师可以在软件上能模拟超声图像扫查方位,得到肝内病变最大直径的可视化断面图像和可视化肝裂图像,从而有利于肝脏病变的准确定位。

3 虚拟肝脏超声成像软件在临床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本软件在国人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和虚拟肝段模型上模拟超声方位进行虚拟切割,对肝脏常用超声切面和肝脏占位性病变共12组切面进行了可视化与超声图像的对照演示,并可以自动识别超声切面的解剖结构及肝脏分段。我们将虚拟肝脏超声成像系统应用于临床影像系实习生和超声初级医师的肝脏超声教学,受到了同学们和临床超声医师的欢迎,同时体会到本软件有利于肝脏超声影像学的学习和普及,能提高超声诊断肝脏疾病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三维可视化肝脏模型清晰地显示了肝脏的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和内部的细微结构,能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对肝脏进行任意方位的实时切割,同时显示出相应切割断面上的二维解剖结构和肝段划分,实现了国人肝脏的虚拟解剖学教学,为肝脏超声提供精细和任意断面的二维断面解剖对照。②临床医师和医学生通过选择各个参数(肝内解剖、肝裂及肝段)可以同时观察可视化断面与相应超声切面的肝内管道及外部毗邻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以及肝段划分,点击相应部位可以自动显示肝内解剖、肝裂及肝段的名称,通过学习区域的文字介绍可以了解各个切面所包含的解剖信息及肝脏分段信息。③本软件具有优良的人机互动性,通过可视化断面解剖的对照,医学生能自主地学习超声常用切面的解剖结构,通过可视化图像的肝段划分对照,医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肝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为肝脏解剖教学、肝脏疾病的超声影像诊断提供了二维和三维的立体学习平台。

总之,通过将虚拟肝脏超声成像系统应用于肝脏超声教学的实践,使其在肝脏超声的教学中能发挥重要作用,解决了一直困挠超声医师关于肝脏超声大量斜切面难以和薄层断面解剖实现精细对照和难以应用超声对肝内病变精确定位的难题。同时虚拟肝脏超声成像软件也为肝脏超声成像虚拟现实系统奠定了基础,我们设想在此基础上融合虚拟现实技术(包括虚拟探头)建立人机互动式的虚拟环境,实现在计算机辅助下对国人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进行不同声窗肝脏任意切面的扫查,并能同时显示相应的薄层断面解剖和肝段,自动识别肝脏超声切面解剖结构和肝脏分段,使可视化人体研究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果,郭燕丽,张绍祥,等.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在肝脏超声影像学肝段划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1):129-131.

[2]Spitzer VM.The visible human:a new language for communi-cation in health care education[J].Caduceus,1997,13(2):42-48.

[3]Andreas P,Kral H,Bernhard P,et al.Creating a high-reso-lusion spatial model of the inner organs based on the VisibleHuman[J].Med Image Anal,2001,5(3):221-228.

[4]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等.首例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完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4):371-372.

[5]Zhang SX,Heng PA,Liu ZJ.Chinese visible human project[J].Clin Anat,2006,19(3):204-215.

[6]Soler L,Delingette H,Malandain G,et al.An automatic vir-tual patient reconstruction from CT-scans for hepatic surgicalplanning[J].Stud Health Technol Inform,2000,70:316-322.

[7]Fasel JH,Gingins P,Kalra P,et al.Liver of the“visibleman”[J].Clin Anat,1997,10(6):389-393.

肝脏健康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的选取:符合以下三者之一即可, (1) 第一组:手术中要行血管修复/重建; (2) 第二组:肝一四、五、八段的中央型病变, 需行尾状叶或肝中叶切除; (3) 第三组:累及的功能肝脏体积广, 能预留的肝部位达到切除量的极限。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已确诊为复杂肝脏病变的80例患者。其中男45例, 女35例;年龄范围24~70岁, 平均年龄54岁。

1.2 方法

1.2.1 3D Reconstruction和影像学检查

三期增强扫描和上腹部平扫采取螺旋结构CT进行, 其层厚1.5 mm[1,2]。以数字影像和通信标准形式进行存储、传输图像数据, 借助Mevis公司的计算机进行3D Reconstruction和手术规划。针对恶性肿瘤患者, 术前、术中均实施超声以及超声造影检测, 消除隐蔽的微小转移灶。

1.2.2 定量分析肝脏体积

定量分析术全肝、肝脏占位病变、预切除肝脏、剩余肝脏等体积。术后称出切除肝脏标本的重量, 1 m L换算成1 g, 将预测的肝体积和实际肝质量差异进行比较, 已得出预测误差率。

1.2.3 统计学方法

本统计学分析选取SPSS12.0型软件进行。检验采用配对t, 用 (±s) 表示, 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

术前, 80例患者肝功能都是Child A级, 其中76例ICG (吲哚青绿) 实验表明15 min ICGR15 (潴留率) <10% (正常范围) , 2例ICGRl5为24%, 2例ICGRl5为26%。

2.2 肝脏体积的计算

根据3 D、2 D法测算手术前肝脏体积的平均误差率分别是 (4.6%, 8.9%) , 两种肝脏体积 (两种测算法) 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比分析55例 (不包括Caroli和肝血管瘤) 患者的数据, 3D法测算得到的 (1812±1742) m L (预切除肝脏体积) 和 (1745±1725) g (术后切除标本质量) 相比较, P>0.05, 没有统计学意义。

2.3 肝切除术

80例患者中, 63例患者均最终实施根治性的切除, 手术前的规划和手术过程中的实施完全符合, 其中包含:肝脏右三区切除、左三区切除、左半肝切除、右半肝切除各10例、9例、7例、8例, 尾状叶切除、肝中叶切除、肝四+七+八段联合切除、右肝肿瘤局部联合左半肝切除各6例、6例、3例、1例, 不规则肝切除13例。通过病理学检查切缘均显阴性, 其切除率高达78.75% (63/80) 。

2.4 术后病理诊断

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31例、结肠癌肝转移9例、肝血管瘤7例、恶性间质瘤4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6例、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病伴癌变3例。

2.5 血管重建

第一组24例患者实施32例次血管重建, 其中有肝动脉切除及对端吻合5例;对门静脉切除及对端吻合重建5例;肝中静脉修复4例, 肝中静脉重建8例 (自体血管、冻存血管各4例) ;下腔静脉修复4例、重建3例 (冻存血管1例、人工血管3例) ;肝右静脉重建3例;

2.6 手术后并发症的并发情况

并发率达10.45%, 其主要并发症有:肺部感染1例、胆瘘2例、腹腔积液2例、腹腔出血2例, 经过保守治疗全部治愈。血管重建没有出现梗阻、感染等病症。手术后没有出现肝功能衰竭, 在围手术期中也没有死亡病例。

2.7 预后

2012年9月, 随访结束, 所有患者均有随访。17例良性病变患者生存率为100%;67例恶性肿瘤患者中, 手术后复发13例, 手术后1年存活率91.8%。没有进行肝切除手术的13例患者1年内均死亡。

3 讨论

对80例复杂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切除手术经验总结表明, 在精准肝脏切除技术以及其理念的基础上, 通过术前的精确评估、缜密的手术规划、精密的手术操作以及良好的术后管理, 一些传统经验中不可切除的部位, 完全有可能得到治愈性切除, 而且手术的风险也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 患者更容易接受[3]。所以, 基于精准肝切除在复杂肝脏占位性病变切除中取得的良好效果,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董家鸿.肝细胞癌治疗理念与策略的转变[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09, 8 (2) :85-87.

[2]黄从云, 陈振松, 孙俊旗, 等.万志方精准肝癌切除术 (附32例报道) [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 17 (6) :532-537.

[3]袁波, 廖锦岐.程玉精准肝切除的临床应用与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 (6) :907-908.

肝脏健康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我院收治的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证实, 满足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 术前均接受CT及MRI检查。男38例, 女26例, 年龄41~74 (58.46±5.13) 岁, 病程 (8.25±2.14) 个月;肿瘤直径≤3cm患者39例, >3cm患者25例。手术确诊35例, 经皮肾穿刺活检确诊29例;肿瘤部位:左半边肝20例, 右半边肝40例, 左右半肝6例。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身体消瘦、乏力、上腹饱胀、纳差、低热及肝痛等临床症状。

1.2 方法

1.2.1 肝脏增强CT扫描方法本次研究的64 例患者均接受肝脏增强CT扫描检查, 采用64 排128 层螺旋CT (美国GE公司生产) 实施扫描。 扫描参数: 周期为0.8s, 管电压为120~140Kv, 管电流为250~300m A; 矩阵为512×512, 层厚为5mm。 患者扫描前先口服300~500ml浓度为2%的泛影葡胺, 服用30min后开始扫描。 先对全肝进行平扫, 随后将非离子型造影剂用高压注射器注入, 注射速度为3.0ml/s, 注射后60s开始实施全肝增强扫描。

1.2.2 肝脏MRI方法采用signa0.2T (美国GE公司生产) 实施扫描。 并采用腹部相控阵列线圈及体部相控阵列线圈等配套检查。 扫描参数:梯度场强度为45mt/m, 层距为2mm, 层厚为10mm, 视野为40cm×30cm, 实施T2W1、T1W1 常规平扫后进行DW1 序列扫描, 上述扫描完成后实施增强扫描, 范围:从患者膈顶至右肾下极。

1.3 判定标准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诊断结果均在CT及MRI诊断医师事先未知状态下获取, 以病理诊断为标准, 分析肝脏增强CT、肝脏MRI影像学和病理诊断结果符合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研究的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9.5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均数、百分比 (%) 表示, 且分别用t、χ2检验,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在肝癌诊断中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情况对比CT诊断符合率为75.00%, MRI诊断符合率为96.88%, 两种方法诊断符合率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见附表。

注:与CT方法比较,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在肝脏增强CT中, 动脉期:56 例患者病灶可见明显强化, 密度比正常肝组织高, 6 例为等密度强化, 2 例无明显强化现象。 门脉期:60 例病灶以等密度状态呈现, 4 例以高密度或略高密度状态呈现;延迟期:64 例患者强化程度均下降, 病灶主要以低密度或略低密度状态呈现。

在肝脏MRI扫描中, 平扫T1W1 上主要为低信号或略低信号, T2W1 上59 例为不均匀高信号或略高信号, 5 例为等信号;增强扫描时动脉期出现明显强化现象, 多为高信号, 比周围肝组织高。 门脉期有58 例患者病灶显示为等信号, 6 例为偏低信号。 延迟期61 患者为低信号或略低信号, 3 例患者为等信号。

3 讨论

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原发性肝癌发生率排在第三位, 在乙型肝炎病毒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患者、乙型肝炎表明抗原阳性患者以及肝硬化患者中最易发生。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可知[2], 直径≤3cm的小肝癌患者5 年生存率为60%~70%, 而直径>3cm的中晚期肝癌患者5 年生存率仅为30%, 由此可知, 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延长其生存年限的重要内容。

在肝癌诊断中病理学诊断是确定肝脏占位病变性质的“金标准”, 但因组织病理学需经手术或穿刺等有创手段进行, 易导致针道出血或出现恶性病变的针道转移现象, 因此在临床中应用范围有限。 现阶段, 医学影像技术不断发展、设备不断完善, 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断中CT、MRI成为了常用检查手段。 CT检查方法已经从过去4 排、8 排、16 排、32 排发展到现在的64 排、128 排, 扫描时间间隔也出现明显缩短, 分辨率得到大大提高;另外扫描速度的提高也明显减少了运动伪影对显示结果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可同时任意选择层厚实施图像重组, 能够将肝脏中微小病变清晰的显示出来。 应用增强对比剂不仅能够将肝癌的形态学特征显示出来, 还能够将血流、毛细血管通透性、血容量等血供特点反映出来。 在CT多期动态扫描的诊断结果多根据病灶和正常肝组织间存在的密度差来判断, 但该密度差通常在对比剂注射后短时间内显示, 若不在该时间区间内进行病灶层面扫描, 可导致诊断准确率下降[3]。

MRI扫描有无放射性辐射、图像采集信号丰富及软组织分辨率高等优势, 不仅能为临床诊断提供肝脏解剖学图像, 还能够为临床提供肝脏代谢及病理生理等相关信息。 由于MRI有多序列成像的技术特点, 能够根据不同的信号特征来判断结节性病变的组织成分, 从而实现准确判断结节性质的检查目的, 在结节病变良恶性方面意义较大。

在本次研究中, CT诊断符合率为75.00%, MRI诊断符合率为96.88%, 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显著 (P<0.05) ;在CT与MRI不同时期动态增强扫描中肝癌特征为:动脉期明显强化, 以高密度、高信号为主要表现, 正常肝组织有轻度强化或无强化现象;门脉期强化可至高峰, 肝癌病主要为等密度、等信号或低密度、低信号表现;延迟期肝癌组织密度持续下降, 可见速升速降表现。

综上所述, 在肝癌诊断中MRI的应用价值更高, 尤其是在早期小肝癌诊断中, 可为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重要影像学资料, 建议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柴超, 范文骏, 夏爽, 等.CT增强与Gd-EOB-DTPA MR增强扫描对肝细胞肝癌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 (12) :1953-1958.

[2]熊梦祥.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MRI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1 (8) :2128.

肝脏健康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平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NL患者, 其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35~75岁, 平均 (53.2±10.3) 岁;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腹不适、腹痛腹胀等症状20例, 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不同程度增高14例, 有乙型肝炎病史10例, 甲胎蛋白水平增高8例, 轻度黄疸5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学确诊为NL。

1.2 方法

患者分别接受MRI-LAVA序列与增强CT扫描。MRI-LAVA序列诊断采用GE 1.5CT超导磁核共振扫描仪, LAVA通过8通道体表线进行多期动态扫描, 3D模式, TR3.9ms, TE 1.9ms, 层厚3.6~6.5mm, 矩阵512×512, 带宽125Hz, 视野360×400mm。将对比剂轧喷酸葡胺以3ml/s的流速通过高压注射器进行肘部静脉团注, 行40s门静脉期, 15s动脉期, 75s肝实质平衡期, 同时进行3~4min延迟期扫描。增强CT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6 MSCT多排螺旋CT扫描仪, 扫描参数:层厚4mm, 层距4mm, 管电流230~250m A/s, 管电压120k V, 先行常规扫描。随后将碘普罗胺非离子型造影剂60~80ml通过高压注射器于肘部静脉进行团注, 流速4ml/s, 行70s门静脉期、30s动脉期及2~3min延迟期扫描[2,3]。

1.3 图像处理

增强CT图像后处理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6-slice MSCT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 MRI-LAVA序列检查图像后处理采用GE ADW 4.2工作站进行。在层距1mm、层厚1mm参数上, 对原始数据进行矢状面、曲面、冠状面及任意侧面三维重组, 而常规数据重组层距5mm, 层厚5mm, 采用最大密度投影 (MIP) 对感兴趣区进行重建。所得图像直接传送到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PACS) , 由3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共同阅片[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增强CT扫描

增强CT扫描检出35个病灶, 20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富血供病变, 包括9个肝细胞肝癌病灶, 8个血管瘤病灶, 2个肝硬化增生结节病灶, 1个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15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低血供病变, 其中10个转移瘤病灶, 2个肝细胞肝癌病灶, 3个肝硬化再生结节病灶。

2.2 MRI-LAVA序列

MRI-LAVA序列检出41个病灶, 16个表现为动脉期低血供病变, 其中4个肝硬化再生结节病灶, 12个转移瘤病灶;另外25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富血供病变, 包括10个肝细胞肝癌病灶, 7个血管瘤病灶, 5个转移瘤病灶, 3个肝硬化炎性结节病灶。

2.3 NL诊断准确率

≤3cm肝脏结节性病灶有31个, 增强CT诊断出19个 (61.29%) , MRI-LAVA序列诊断出27个 (87.10%) , 两者诊断准确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397, P<0.05) ;>3cm肝脏结节性病灶10个, 增强CT诊断出9个 (90.00%) , MRI-LAVA序列诊断出9个 (90.00%) , 两者诊断准确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0, P>0.05) 。

3 讨论

NL是目前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 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肝脏纤维组织增生, 同时会引起患者的肝脏小梁排列紊乱而形成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上, 肝脏结节被分为肝结节状再生性增生、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肝部分结节样变、肝硬化以及肝腺瘤。由于NL的特点, 患者在临床上会出现多种症状, 如肝脏结核以及炎性肉芽肿等, 严重危害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以及身体健康, 甚至极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因此一种及时有效的诊断方法极为重要。在NL临床诊断中, CT和MRI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CT检查诊断准确率尚可, 但所需对比剂量大, 存在较大的肾毒性, 可能引发诸多不良反应。随着MRI技术的发展, 高分辨率快速图像采集、扫描序列被广泛应用, 进一步丰富了MRI诊断内容, 使其成为临床诊断肝脏疾病的主要方法。

MRI-LAVA序列应用K空间填充技术和脂肪技术[5], 有利于对数据采集时间进行动态控制, 完美地获取病灶在门静脉期、动脉早期、静脉晚期及延迟期的扫描图像, 帮助临床医师掌握更多的病灶信息及周围血管解剖信息, 显著降低了误诊率及漏诊率[6,7,8]。

本研究中, MRI-LAVA序列检出41个病灶, 而增强CT检出35个, CT未能显示的6个结节性病变在门脉期及动脉期的强化, 可见MRI能有效弥补增强CT检查存在的不足。同时发现, 在对≤3cm结节性病灶扫描中, MRI-LAVA序列诊断准确率为87.10%, 显著高于增强CT扫描, 说明MRI-LAVA序列有利于发现小病灶, 获得较为理想的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 在临床NL诊断中, 采用MRI-LAVA序列检查有利于发现更多的病灶, 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MRI肝脏快速容积成像技术 (MRI-LAVA) 序列与增强CT扫描在肝脏结节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平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肝脏结节性病变患者, 均经手术病理学证实, 均采用MRI-LAVA序列与增强CT扫描, 对两种方法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并比较病灶>3cm及≤3cm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3cm肝脏结节性病灶有31个, 增强CT扫描诊断出19个 (61.29%) , MRI-LAVA序列诊断出27个 (87.10%) , 两者诊断准确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cm肝脏结节性病灶10个, 增强CT诊断出9个 (90.00%) , MRI-LAVA序列诊断出9个 (90.00%) , 两者诊断准确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肝脏结节性病变临床诊断中, 采用MRI-LAVA序列诊断有利于发现更多的肝脏结节性病变, 同时对≤3cm小结节性病变诊断准确率较高。

关键词:肝疾病,体层摄影术,诊断

参考文献

[1]陈新燕.超声造影与增强CT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4) :507-508.

[2] 毛巨江, 沈桂权, 焦俊, 等.MRI-LAVA序列与增强CT扫描诊断肝脏结节性病变[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5, 40 (1) :93-96.

[3] 张永红, 张桦, 张兴华, 等.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 (3) :194-195.

[4] 邵明明, 肖佐文.肝内结节性病变 (RN、DN) 的CT、MRI影像表现与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z1) :344.

[5] 费西平, 顾瑞基, 岑贤友, 等.磁共振LAVA增强及DWI在肝结节性病变与小肝癌诊断的对比研究[J].吉林医学, 2014, 11 (17) :3730-3731.

[6] 王荃荣子, 刘希胜, 俞同福, 等.Gd-EOB-DTPA在肝脏局部结节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 (5) :776-779.

[7] 倪明立, 王玉慧, 汤艳萍, 等.DWI结合LAVA技术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放射学实践, 2010, 25 (12) :1371-137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肝脏健康】相关文章:

肝脏病04-29

肝脏代谢05-13

肝脏06-30

肝脏氧化损伤05-01

肝脏结节疾病05-13

肝脏功能检查(讲稿)04-24

肝脏血管瘤05-14

24小时肝脏排毒攻略09-26

肝脏损伤治疗注意什么?04-25

肝脏良恶性肿瘤06-10

上一篇:密钥安全存储下一篇:历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