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什么

2024-06-06

太极拳是什么(精选四篇)

太极拳是什么 篇1

一、技击遭到冷遇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已被千百万太极拳习练者所理解,所认识,所证实,无可置疑。然而,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却随着太极拳健身热潮的涌进,被越来越淡化和忽略了。更有甚者认为,现在不需要技击了,技击可以放弃,太极拳只锻炼身体就行了。有病的、体弱的、年老的及广大的人群都是冲着健康来练拳的,这固然是件好事,展示与发挥了太极拳基本素质的一个方面,无可非议。但很少有人是为了掌握太极拳术,科学运用其奥妙技艺来练拳的。这种单方面发展的趋势,会使我们把太极拳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高层次健身,防身搏击的精髓真谛,拳之灵魂丢掉,直接影响全面继承、科学发展太极拳这一优秀遗产。这正是一部分太极拳习练者,特别是一些老太极拳家所担心和忧虑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环境与时代不同之外,主要是对太极拳术的本质内涵缺乏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二、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

什么是灵魂?太极拳的灵魂是什么?为什么说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试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专家论技击。

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何为灵魂?“(1)人的精神、思想方面活动的总称。(2)事物最精粹、最主要的部分。”

王资鑫在《太极拳的心理轨迹》中讲:“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

于功保在《技击是不变的灵魂》中讲:“太极拳姓‘拳’,他血管里的血液叫‘武’,他的灵魂是技击”。“没有技击的意识,太极拳的许多招法与招式就成了空荡荡的行尸走肉”。因此,“技击是太极拳的身份证”。

马国相在《试论太极拳的技击要素》中讲:“技击是武术的灵魂,是武术的对抗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体委相继开展了太极拳推手对抗实验,统一了太极拳界的认识。在瞬息万变的积极对抗中,要战胜对手,掌握制胜的主动权,表现在有形与无形两个方面。有形的动作,即外在身体形态,包括姿势、位置、力量、速度和平衡等等;无形则为精神、意识、气势与节奏等等。按不同属性和层次来论说,可将太极拳技击概括为力量、速度、技术、战术、心理五大要素,它是技击能力的综合体现,缺一不可。

(二)起源创技击。

太极拳由武当道士张三丰窥视鹊蛇大战,彻悟以柔克刚之理,按太极理法变化之道,创立了太极拳。他的初衷是科学地攻防,巧妙地技击,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所以,技击是太极拳的先天属性。

(三)发展靠技击。

纵观太极拳的发展史,太极拳走过了创立、发展、中兴与成名之路,杨露禅以“手捧太极震环宇,身怀绝技压群英”之国粹击技,开启了太极拳中兴之门,创立了杨式太极拳。杨班侯真功打天下,杨建侯武德誉华夏,杨澄甫无私传天下。他们的推手精妙绝伦,名震中国武坛,被称为杨无敌,技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太极拳的威名及发展是靠技击打出来的。技击是太极拳“最精粹、最主要的部分”,是太极拳的灵魂。

(四)变化铸技击。

从太极拳的发展史上来看,技击没有改变。在历史上,太极拳虽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由陈式发展了杨式、吴式和赵堡式、武式与孙式。杨班侯改小架,杨建侯改中架,杨澄甫改大架。在套路中删去了跳跃、震足等高难度动作,这只是在练法和形式上的变化,而他的技击性能却丝毫没有改变。练法上变得缓慢柔和,适合广大人群习练,丰富发展了太极拳的内容,使其奥妙无穷的技击艺术寓于拳术套路之中。杨式第四代宗师杨振基直截了当地说:“太极拳练法就是打法。”这是根本,要深入理解,认真悟练。

(五)标志扬技击。

太极拳是从中华武术中脱颖而出的,集防身、健身、养生为一体的优秀拳种,而防身技击则是他的重要特征。在太极拳套路中,每个动作、每一招式都含有技击性。技击是区别拳与体操的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太极拳的技击属性不能丢。如若丢掉了击技,就失去了传统的技术内涵,失去了拳的灵魂。

三、练中求技击

(一)盘好架子。

太极拳的特性在于他具有攻防技击性。盘架子必须“一练顺、二练劲、三练巧”,要弄明白每招每式的用法,从攻防实战出发,增强攻防技击意识,把精气神演练出来,把舒展大方、连绵不断、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特点演练出来。太极拳的技击性与健身性是一致的,是相互渗透,相互为用,互为补充的。动作规范了、到位了,技击性能就体现出来了,健身效果自然就在其中。

(二)练好推手。

太极拳的技击有其独到的精妙之处,要想掌握太极拳的技击,就须习练推手。推手旧名叫打手或揭手,近代还有称作揉手的。习练推手,方能从中体悟“粘连黏随”、“不丢不顶”、“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方能彻知“听劲”与“懂劲”。“懂劲”是在推手实践中由“着熟”渐悟出来的,进而“阶及神明”。了解和掌握了“着熟、懂劲和阶及神明”这三个阶段的深层内涵,全面理解了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方能深探太极拳技击的博大精深,无穷奥妙。

(三)拳架基础。

推手与技击是太极拳术的两驾马车,要并驾齐驱,相携共进。习练拳架是知己功夫,习练推手则是知彼功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推手既是技击深化提高的阶梯,又是高层次健身的手段,还可以检验拳架的正确与否。以推手技击之要,给予科学的规范,使之深化提高,真正成为功夫,随时拿来应用。一个太极拳习练者,打了几年十几年拳,有条件练推手而没练,实在是一大缺憾。分析不练推手的原因,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有的只求健身而不练;有的怕难而不练;有的不想“打架”而不练。上述那些不愿练推手的诸君须知,技击推手是高层次的科学健身之法。说它难,其实并不难,贵在持久破难关。更何况,习练推手是求得自卫防身、扶弱抑强真功夫的有效手段。要练好推手技击,必须请明师指点,坚持苦练,彻悟真谛,宽宏大度。艺高而不彰显,功深而不轻浮,成就德才兼备的太极高人。

拳势是基础,推手是阶梯,技击散手是发展,是深化。要全面理解,深入体味,认真悟练。

在火器快速发展,冷兵器退居二线,技击遭到冷遇的当今,作为武术的太极拳,对于加强国防建设,维护社会治安,搞好安定团结,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八式太极拳动作要领是什么? 篇2

太极拳基本动作

太极拳以“颉⑥邸⒓贰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八种劲法中,蚓⑹前司⒅本,练太极拳不能须臾离开此劲。它是弹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称量;是知觉力,一切外来之力皆藉其辨别方向、大小。其他七劲不过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称。例如,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蚓,若掌心由外向内缠丝则称为捋劲,若双手同时将蚓⒔徊嫦蛲虺觯则称为挤劲。蚓⑹窍蛏舷蛲庵力,使对方之力达不到胸部,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捋劲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时要含胸转腰坐胯三者一致,防止对方肩击胯打;挤劲是向前推扌郑之力,挤在手背,另手辅之,要点在于双手用力一致,两脚抓地前弓;按劲是向前推击或上掀之力,用时须顶头悬含胸拔背用腰力发出;采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采后;劲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挡开之力,用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靠劲是用肩击胯打,贴身时使用。

太极拳十三式打手歌:蜣奂钒葱肴险妫上下相随人难近,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跟随沾粘不丢顶。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太极拳起势前有什么讲究? 篇3

有时候,我们可以看见这样的情形:一个练太极拳的,匆匆忙忙地来了;来了后,没有任何调整守定,拉开架势就“比画”;比画的时候,心神不定,手脚漂浮;比画完了,草草收场走人了事。他缺什么呢?缺的是进入太极拳境界所必需的调整和坚守。

所谓进入太极拳境界,主要是一个调整身心的过程。多年练拳的教训告诉我:每趟练拳前,都必须认真调整一下自己的身心。如果没有调整身心就练拳,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且,这种调整后的状态还必须贯穿到练拳的始终。忽略练拳前的身心调整,则不能更好地入太极之道,严重的时候,一趟拳练了等于白练。

身心如何调整?有什么要领和标准?说笼统点、说简单点,就是要“站好、松好、静好”。怎么个站好、松好、静好?不同层次和境界的练拳者,认识体会和标准肯定大不一样。我们这里就笼统地记住一句大原则的话,叫“一站心归静,一松气沉底”。

先说心的归静。太极拳,是“全凭心意用功夫”的拳,前贤说过:“心神散漫者不得。”“一站心归静”,即练拳伊始,首先要摒除杂念、收摄心神、专意营拳,在恬淡虚无而又专心致志中保持拳意。这个看似简单的东西,有时候却是大难。因为我们人毕竟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充满各种欲望的现实中。除了拳,其他工作和家庭的大事小事、杂事琐事难免会纠缠于你。有时候,你不练拳都没想的东西,练拳时却会来干扰你。或者来一个,走一个,让你分神或者走神。有时候,你练一两遍拳尚能专守静穆、意兴沛然,但若再加练一遍两遍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很难打起应有的精神了。这是我们内气衰耗、心力不济的表现。

“一站心归静”,你的标准是什么呢?你觉得它是很简单的么?

有这样的大师,不管在多么嘈杂的环境中,不管生活中有多少的不遂意,在练拳的时候都能心无旁骛、聚精会神,保持始终如一的状态。仅从他们的精神修为和度量来说,他们就已经达到了古人所谓之“如万顷之波,澄之不清,扰之不浊”的境界。

太极拳是“以柔克刚”的拳,所以它在支撑的前提下讲究骨肉的松沉。“一松气沉底”,即在每遍拳演练前找找松沉的感觉:松柔筋肉,气沉丹田,调低重心。

“松柔筋肉”,是各家太极拳所共同强调和遵守的,所不同者,是对松柔的追求的彻底与否而已。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凡僵硬之行拳,不管是任何理由,都不复是太极拳!“气沉丹田”,这里是援用传统气功的说法。我们练拳,容易受呼吸吐纳之累,气郁结于胸肺,这就是“堵”。什么时候我们的呼吸沉到腹部及以下了,就算“气沉丹田”了。当然气沉丹田也有更高的标准,前人就此有过一说,叫“真人之呼吸以踵”,意思是至高境界的修炼者呼吸是用脚跟在进行。我们脚跟当然是不能呼吸的,可能是吐纳之功达至境者,鼻息基本感觉不到了,他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好像归于脚跟了。“调低重心”,肯定和松柔筋肉、气沉丹田有直接关系。对于太极拳来说,调低重心至关重要。可以说不能调低重心,就没有太极拳!注意这里的“调低重心”,它与身姿站立得高低没有关系。不管我们是站得高还是蹲得低,全身重心都必须通过松沉筋肉来下调,而且必须调至足底。这样我们无论动与不动,都能始终保持一种轻灵和有根。

不是有这样的说法,“武林高手走路,脚下是没有声音的”吗?为什么?这是其人能将人体重心降至脚下,上体虚松、下盘沉稳轻灵的表现。试想,上体僵硬、重心上浮的人,走路必然犯冲(晃荡,行话谓之“妄动”),脚跟也必然承受较厉害的冲击;欲“走路无声”,当然不可得。

松柔筋肉易得,调低重心难会(领会)。功力深厚的大师,重心全然在足底乃至深入地下。如果我们久站久练都没有能找到调低重心的感觉,这可以找名师口传身授来体验,也可以通过辅助性的小功法来体味解决。

“一松气沉底”,即使明白了,做到了,练起来也并非一片坦途。因为松沉后,下盘吃劲大,有的人几遍拳下来,下肢会承受不了而引起全身的僵硬。白天辛苦了一天的奔走之人,晚上抽时间去练拳,有时会感觉腿如灌铅,也会有求松而不得这个问题。这种滞重感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白天为阳,气血在头,故觉体轻;晚上为阴,气血在脚,故觉体滞。

起势前的讲究,我认为吴式太极拳是做得最好的了。吴式在起势前,全身外在看似没动,但是它的内在已经动了。它从左边松起,从左脚跟依次松空到左肩、头顶,从右边沉下来,沉到右肩、右腹跨、右膝、右脚跟,完成了一次全身的松空和太极阴阳的运化。

太极拳,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精髓浸染的聪明拳,它脑体为用,大而博,简而约。吾人欲登堂入室,须明规矩,添悟性。否则,数十年纯功,一朝觉来,处处是错。欲论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可得之乎!

太极拳是什么 篇4

4月27日,一场号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真实的武术比赛”在四川成都举行。比武双方分别是北京什刹海体校散打教练、MMA(综合格斗)教练徐晓冬,与雷公太极创始人雷雷。与观众期待的精彩打斗不同,比赛开始刚刚过去十几秒,雷雷就被徐晓冬打倒在地。一时间,引起无数热议的“太极拳师败给自由搏击教练”事件传播开来,有关传统武术特别是太极拳的实战对抗性越来越弱的说法充斥网络,其实相比现代搏击消耗个人气血靠武力取胜,现在的太极拳确实更加注重养生。而执著输赢既违背了太极的原意,也让大众走进了误区。另外越来越多的事实也说明太极拳与中医养生、西医抗衰老相结合正式最佳的健康长寿养生之道。

长生不老是每个人的梦想,也是从古至今不变的思想。衰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不仅容颜变丑,身体内部功能也会衰退。而太极养生已成为时代的潮流,练太极拳教程有独特的抗衰老功效。太极拳虽然是一种健身运动,却也能体现出中医的治病思想,所以,自古太极拳在中医治疗手段中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首倡“拳医一体”养生抗衰老的同佳太极养生会常驻太极养生专家梁延成表示,太极拳是一种防患未然的运动,能够很大程度的缓解人的衰老进度。我们正在加强“传统太极拳+中医养生+西医抗衰老”的学术研究及综合应用。那么,太极拳为什么能抗衰老呢? 首先了解人体衰老的七大特征

(1)皮肤松弛发皱,特别是额及眼角

这是由于细胞失水,皮下脂肪逐渐减少,皮肤弹性降低,皮肤胶原纤维交链键增加,造成皮肤松弛以致干瘪发皱。

(2)毛发逐渐变白而稀少

这是由于毛发中色素减少而空气增多,毛囊组织萎缩,毛发得不到营养而脱落所致,当然这与遗传也有关系。

(3)老年斑出现

这是一种称为“脂褐素”的沉淀所致,人到50岁以后,由于体内抗过氧化作用的过氧伦物岐化酶活力降低(岐化酶能阻止自由基的形成),自由基的增加,以致产生更多的脂褐素积累于皮下,形成黑斑。

(4)齿骨萎缩和脱落

人到中年以后,由于牙根和牙龈组织萎缩,牙齿就会动摇至脱落。

(5)骨质变松变脆

老人的骨质变松脆,故易发生骨折。与此同时,软骨钙化变硬,失去弹性,导致关节的灵活性降低,脊椎弯曲,以致70岁前后的老人身高一般比青壮年时期减少6~10cm,不少老人还会出现驼背弓腰现象。

(6)性腺及肌肉萎缩

人在40岁以后,内分泌腺,特别是性腺逐渐退化,出现“更年期”的各种症状,例如女人的经期紊乱、发胖;男人发生忧郁、失眠等。

人到50岁以后,肌纤维逐渐萎缩,肌肉变硬,肌力衰退,易于疲劳和发生腰酸腿痛,腹壁变厚,腰围变大,动作逐渐变得笨拙迟缓。

(7)还有血管硬化

特别是心血管及脑血管的硬化和肺及支气管的弹力组织萎缩等。

那么练习太极拳怎么延缓衰老呢?

练养生太极拳能延迟骨骼衰老

姿势中正保持平衡

古书有传,拳术精湛者头顶碗水、书本而不震荡溅出和翻落。说明姿势中正的习拳者能始终保身躯平衡,久而久之,任凭风吹雨打,也不前俯后仰、东摇西摆。

动作缓慢谨慎小心

养生太极拳动作如抽丝,行步如猫行,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久而久之,习拳者自会养成谨慎小心的良好习惯,如遇危急也不慌张、急躁。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习惯,行路处事也就轻盈自如,不易跌倒。

虚实相间和谐平衡

和人的正长行走一样,左脚实而右脚虚,一虚一实,一前一后,若是长时间的练习,习拳者可以自如的应急。

如前脚踩于香蕉皮,必然打滑虚空,后脚坐实,就如树根紧扎大地不为所倒。再有,久练养生太极拳者拳架特低,根据物理重心低则稳,就更不易摔跌了。

有一资料说美国老年协会曾作对比试验。一组老年人练健身房器材,另一组则练养生太极拳,结果后者平衡功能好,脑子好,走路稳健,摔跤骨折比前者减少50%。

最后,美国人得出一个结论,说非常佩服中国东方人的智慧,不花一分钱的养生太极拳比现代化器械的锻炼要好得多。1.对血管系统的影响

许多研究证实,太极拳锻炼能延缓心血管机能的减退。提高血液系统的功能。尤其是增强免疫功能。对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作用。

心脏的泵血功能是心脏最基本的功能,心率和血压是反映心血管机能的重要指数,进行10分钟以上的太极拳练习后,心律为120次/分左右。因此,它是一种中低强度的运动,能有效地提高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机能。

国内研究发现,太极拳练习后恢复期内舒张压低于运动前水平。由于舒张压影响冠脉血流,运动后舒张压下降对于心肌的供血具有重要意义,运动后即刻收缩压上升幅度不大,恢复期内有所下降,但维持较高的脉搏压差,这说明太极拳可以减少外因阻力,改善周循环。尤其是舒张压较低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心肌供血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保健效果。

另外太极拳很多姿势要求“气沉丹田”,这是一种膈式呼吸。膈肌与腹肌的收缩与舒张促使腹压不断改变。促进血液回流,改善血液循环状况,加强了心肌营养,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

研究发现练习太极拳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ESD)减小,缩张末期内径(EDD)增大。根据Staring定律:心脏收缩产生的能量是心肌纤维长度的函数,随着EDD的增加,舒张末期容积(EDV)亦增加,必然引起心肌纤维初长度的增加,从而使心脏收缩力加强,有利于血液的排出。

2.对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

人进人中年以后,骨密度逐渐下降,这种下降在女性绝经后明显加速,因此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而男性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比女性高。经6个月太极拳练习,确能减低负荷机体(胫骨)的骨矿物质丢失率,有效地减低骨折的发生机会。另外,练习太极拳能显着改善肌肉力量及柔韧性,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和预防由于摔倒而引起的早老性骨折的目的。常年从事太极拳运动,可以对骨骼肌肉运动系统形成良好刺激,有效地减少内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使骨密度多年保持稳定,有效调节骨钙、血钙平衡。

练习太极拳有利于提高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这可能是由于血液向细胞介质-6(1L-6)含量降低,减少骨的吸收和降低骨转换率。从而降低血清骨钙素(BGP)水平,有效地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3.对高血脂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血脂作为心血管病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血脂症患者过氧化脂质水平增高与冠心病发病率成正比,高血脂症患者伴有脂代谢紊乱,其特点是:血浆甘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胆固醇(LDL-C)和载脂蛋白BCAPO-B浓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A(APO-A)浓度降低。

国内研究报道,练习太极拳能使中老年人血液TC、LDL-C水平显着下降。常年坚持太极拳运动可调节脂类代谢,降低血糖,增加HDL-C及HDL-C/TC比值。而血浆HDL含量与冠心病发病率成反比。太极拳练习可使血液非酶抗氧化能力显着提高。对改善老年人的血脂代谢、提高机体供氧能力、延缓衰老有着积极的作用。

4.对老年人修心养性的功效

现代社会流行许多的文明病,并非全是病原性所致,而是与现代人的生活态度、生活内容、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医学心理研究证实,不仅生理或病理能影响心理,而心理也能影响生理或病理。也就是说,人的不良情绪和个性能诱发多种疾病。老年人因退休而心烦意乱、抑郁寡欢、烦躁不安。出现心理失衡,加之机能日趋衰退、反应迟钝、多病欠安,引发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恐惧,给老年人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因此,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更能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单纯参与健身以期延年益寿,而不重视健心以及修身养性,是很难达到安度余生、颐养天年、寿终正寝的目的的。所以对于老年人一定要在观念上用内涵丰富的健康取代目标单一的健身。并在运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既要注重适合老年人生理特点,也要注重适合老年人心理特点。

太极拳独特的圆滑连贯、轻柔沉着的身动,不急不躁、不张不狂的心静,气沉丹田、以心行气的气敛和朴实无华,使其对老年人不仅有抗衰祛病、延年益寿的健身功效,还具有调整心态平衡、修身养性的健心功效。

简 历

梁延成(1971.4.1生人),黑龙江省延寿县人,广州医科大学毕业,骨科医生,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延寿县陈式太极拳协会名誉会长,从事临床工作近三十年,习练传统陈式太极拳已三十余年。现任广州瑞昂国际生命医学抗衰老中心抗衰老专家,热爱体育,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独创传统太极拳结合中医养生及西医抗衰老的-“”拳医一体“”养生体系。

1986年赴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省温县陈家沟跟随陈正雷、陈世通、陈小兴、陈孬等老师习练传统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一路、陈氏太极剑。

1988年再赴陈家沟跟随陈春雷老师学习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二路炮捶,陈氏太极的多种器械。

1999年7月正式拜河北省石家庄市陈照奎先生得意门生、国际太极拳大师、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马虹为师,有幸成为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苦练陈照奎先师所传家传一、二路,收获颇多,感悟甚深。

1990年至今传、帮、带学员约千余人,无论从健身还是继承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在授拳过程中,擅长将中医经络学、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的理论以及周易等哲学理论指导结合练拳,深有所得,使很多太极拳习练者获益,收到祛病健身的良好效果。传拳三十余年间,在练习太极拳干预治疗各种常见慢性病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指导社会精英习练太极拳健身、养生、抗衰老,效果显著。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太极养生抗衰老事业,有志于科研,求其本真,希冀造福人民,福祉社会。

擅长:

1.陈家沟传陈氏太极拳一、二路 2.陈照奎传陈氏太极拳一、二路 3.陈氏太极单刀、双刀、春秋大刀 4.陈氏太极单剑、双剑、双锏

5.陈氏太极大枪(梨花枪夹白猿棍)、杆梢对练 6.太极功力训练、推手、散手 成绩:

1.2000年黑龙江省传统武术大赛: 青年组传统陈氏太极拳冠军,青年组陈氏太极剑冠军

2.2001年哈尔滨市太极拳大赛 : 传统陈氏太极拳冠军,所带队员均获奖,集体项目第一名。

3.2004年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首届《武协杯》国际传统太极拳邀请赛:陈氏太极拳第二名,太极剑及春秋大刀第二名。

4.2004年8月份在东北区陈氏(照奎)太极拳汇报表演赛:担任裁判。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太极拳是什么】相关文章:

太极拳发展05-16

太极拳社团05-17

太极拳总结06-28

太极拳健身05-09

太极拳训练05-27

修炼太极拳06-14

太极拳教学06-30

太极文化与文化太极05-19

太极拳课论文05-24

太极拳协会简介05-25

上一篇:湖南长沙《大公报》下一篇:高等专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