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专科学院

2024-06-06

高等专科学院(精选七篇)

高等专科学院 篇1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 大学是文化得以高层次传播、高深研究的机构, 本身应是文化氛围很浓的, 育人效果很好的地方。

伴随着社会思想的意识日益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变化, 社会上普遍感受到大学应有的文化氛围不浓了, 师生的文化品位降低了。因此, 社会呼吁大学应审视自身现状, 发挥自身文化教育优势, 实现文化回归。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倡导班级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网络信息

时代的飞速发展, 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正在接受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方式的考验和洗礼, 从整体情况看, 大学生的思想是乐观的、积极的、向上的。同时由于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诸多影响, 导致了学生思想的多元性, 认识的多维性, 信仰的多样性、价值的多向性等特点, 具体表现为“五强五弱”特征。[1]一是时代感强, 责任意识弱;二是社会认同感强, 实践能力弱;三是自我意识强, 集体意识弱;四是个性特征强, 承受能力弱;五是从众心理强, 辨别能力弱。鉴于以上五点原因, 通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 进一步明确教育载体, 创新教育方式, 可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第二十二章第七十条中明确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 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在大学校园环境渐趋社会化的形势下, 班级意识逐渐被淡化。通过探索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 充分挖掘班级在教书育人中的潜能, 强化大学生班级观念, 构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位、学术品位、艺术品位、生活品位, 为学生成人成才良好的提供物质保证和精神动力, 对于高校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实现班级管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具有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班级文化的概念、功能及宗旨

1. 班级文化的定义。

班级文化以班级为载体, 是班级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 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共同创造的, 体现着班级成员的主流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 被大家共同认可的群体文化, 对大学生的精神引领、人格塑造、品质磨砺有巨大影响。

2. 班级文化的功能。

班级文化具有教育、规范、凝聚、激励、导向、调控等功能。[2]其中, 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 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就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力量渗透于班级成员的一切活动之中, 可以规范学生言行, 将班级成员个人利益和班级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增强班级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激励学生在文化氛围中加强自我修养, 引导班级成员以高昂的斗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 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3. 班级文化建设的宗旨。

通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强化文化熏陶, 彰显人文理性, 发挥文化的磁力、磁性、磁场作用, 使人真正成为被文化了的人;利用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情怀, 文化的温暖, 文化的影响, 让学生达到“两个坚定”和“两个自觉”, 即坚定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坚定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觉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新一代“, 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1. 发挥班级文化的磁场作用———以文“化”人。

大学的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 通过培育班级成员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而建立起来的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氛围会激励成员对班级目标、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的认同和遵循。[3]它渗透于大学生活的每个角落, 像一个文化磁场, 以巨大的磁力吸引着学生,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发挥班级文化的磁场效应, 就是利用班级文化的磁场产生的磁力, 形成持久空间效应, 达到学生整体文明程度的拔高, 形成理性涵养不断增长、生活品味、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场效应”, 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自我超越, 健全人格。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 一方面加强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一是结合学院专业 (旅游管理、物业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 特色, 即做好学院走廊文化建设, 将走廊文化划分为3个单元进行设计, 包括理想信念、焦作山水和名言警句, 为学生营造符合专业特色的大环境。二是对教室文化进行统一规范, 即在每个教室黑板上方张贴上校风校训, 在黑板两侧统一悬挂上激励大家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标语, 同时要求每个班级自定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让大家能够感受到自己时刻都在成长, 每天都在进步。三是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每年11月份作为学院宿舍文化建设月活动, 通过人人动手, 人人参与, 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家的温馨。另一方面加强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一是共同商议、集体表决制定班级规章制度。二是做好班级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在班级和学校活动中引领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认同规章制度, 通过制度规范学生言行,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 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一是坚持课堂渗透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行能力。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学过程中, 要求全体教职工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二是做好学生活动的整体规划, 根据本院专业设置特点, 培育发展了符合学院特色的职业型学生社团———思辨协会和旅游协会, 并以这些社团为平台和载体, 将每年4月份开展导游技能大赛, 11月份开展辩论大赛。三是充分利用特殊节日 (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一二·九等) 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四是鼓励班级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符合本班级学生特色的活动, 定期开展班级文化成果展示, 让大家都能够班级文化的气息。五是制定学院班级文化活动主题及建设目标, 通过开展“好书共分享”、“说说我的优点”、“我班没有差生”、“我的短期目标”等活动, 让学生感受文化的气息, 接受文化的洗礼。

2. 发挥班级文化的磁力作用———以文“砺”人。

大学班级是大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载体, 是培养大学生兴趣、爱好的摇篮, 是孕育班级文化的发源地, 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4]利用班级的情感氛围、文化元素、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 从而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 一方面积极开展“树身边典型, 学身边英雄”活动。以“国家奖学金”评定和“沟通无限———往届毕业生谈体会”活动为载体, 从身边发现典型, 推出学生身边的榜样, 号召全院学生向他们学习。通过“树典型, 学模范”等系列活动, 让大家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 通过向可信、可敬、可学的身边典型的学习,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们的务实思想和创先争优意识。另一方面通过评选学院“十佳文明学生”、“十佳学习标兵”、“十大感动人物”、“十大形象大使”等活动,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营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3. 发挥班级文化的磁性作用———以文“塑”人。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园地。一个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就像一块磁性很强的磁石把全班同学紧紧地团结起来, 促使同学们相互鞭策和鼓励, 共同成长和进步。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 始终强调各班级结合本班学生个性和专业特点, 从观念意识、学习习惯、能力培养、才艺特长等方面确定一个特色主题, 每个学生都可以凭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或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在集体的鼓励、帮助下, 促使自己的志趣得到多元化发展。通过独特的管理和活动方式, 在自我设计的活动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 特长和各种能力, 增强班级成员之间对班级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形成团结向上、互帮互学、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良好班级文化氛围。

四、班级文化建设的体会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借助文化涵纳的育人功能, 具有潜移默化的“磁场效应”, 无声地影响着每个学生, 激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自我成长, 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提升自我品位目的。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共同努力。一是要充分发挥文化的自信、自觉、自强特征, 在开展班级文化活动中, 要把握班级文化建设的规律, 挖掘文化内涵, 注重实效性, 切忌为了活动而活动, 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班级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二是要结合学生个性和专业特点, 创新实践形式, 将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构建班级特色文化。三是要加强政策引导,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潜能, 通过全员参与, 全方位育人,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要在活动中不断提炼和总结经验, 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磁性、磁力和磁场效应, 将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 多角度、多层面地培养班级文化, 达到以文化人, 以人砺人, 以文塑人的目的。

摘要:高校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给高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诸如学生人数增多、师资力量下降、学生综合素质降低等现象。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和前沿阵地, 可以作为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能够为大学生成人成才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 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班级文化,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孙志方.新时期提高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

[2]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李国梁.关于大学班级文化的构建[J].高教论坛, 2008, (6) .

高等专科学院 篇2

近年来新疆首府及其他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公立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已趋饱和,新疆幼师毕业生最好的流向是基层幼儿园、民营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及早教机构。

目前新疆幼师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较高,但是进入公立幼儿园的人数较少,汉语言学生更倾向于留在大城市,民考民的学前双语专业学生更倾向于回到南疆的生源地。因此,新疆幼师的就业存在地区性失衡、民汉毕业生就业率差距显著等特点。

二、促进新疆幼师有效就业的对策

(一)个人因素

1.提高个人能力

课堂学习之外,新疆幼师每个月均有不同主题的课外活动,幼师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如通过读书月活动、辩论赛、儿童剧比赛、双语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方式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特长的学生要把握和利用学校提供展示的平台,走出校门参加比赛,以赛促学,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

新疆幼师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参加每学期的幼儿园短期见习及临近毕业时安排的一学期实习,同时需利用空闲时间主动到幼儿园听课、学习,做到知行结合,提高保育保教的能力。

3.保持客观的就业期望

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新疆幼师毕业生能积极地将去基层、私立幼儿园、民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作为人生职业的起点,先就业,再择业。

(二)学校因素

1.转变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新疆幼师要主动对接幼儿教育,将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机会,如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和场地;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校园”和“校校”协同培养新机制,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人才学校的主体。与幼儿园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有效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2.提倡民汉同宿

每个宿舍有不同民族不同母语的学生,引导学生主动与其他民族的同学交流。民汉同宿在加强民族团结的同时,在语言课堂之外加强了双语的学习和锻炼;加强少数民族通用语言的培训,向学生强调MHK考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会讲标准的母语,又会讲一口流利的其他民族语言,可以用两种以上语言对幼儿实施教育的双语教师。

3.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

新疆幼师定期为学生举办各类就业相关讲座和比赛,提高就业能力;定期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个体指导,重点放在心态疏导上;同时,根据不同的年级制定具体的就业指导目标。

4.加强新疆幼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就业过程中的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当毕业生产生心理问题时给予帮助,使他们的心理困惑得到及时排解。指导学生客观评估自己,树立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增强新疆幼师毕业生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正确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惑。

(三)社会因素

1.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增加工作岗位

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之一就是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基础教育落后,尤其是县级以下城市及边远地区。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家长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导致幼师岗位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政府和社会要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建设,开发幼儿园岗位,加强普惠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

2.政策倾斜

有的私立幼儿园园舍硬件差,教师待遇低,国家就业政策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民营幼儿园倾斜,加强对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幼儿园及私立幼儿园建设的重视,吸引新疆幼师优秀毕业生自愿深入基层。

综上所述,提高新疆幼师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样,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师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中也应摆正心态,积极完善自己,为个人发展做好自身准备;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以前瞻性眼光进行人才培养;国家应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并进行政策性倾斜,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有自己独特的现状,多民族聚居、文化多元、语言多元,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探讨了在语言文化多元的人文环境及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新疆幼师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影响幼师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和促进幼师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幼师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王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70-72.

[2]张芬,沈辉.试论高校师范生就业指导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6):90-91.

高等专科学院 篇3

一、以创新就业工作机制为源动力,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提升就业工作质量

学校成立了完备的就业工作机构组织, 设立了校院两级由“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领导学校就业工作。学校就业指导人员半数以上为研究生学历, 富有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队伍整体素质高。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就业推荐办法》、《订单管理办法》、《毕业生跟踪回访制度》等一系列相关文件, 进一步规范了各项就业工作, 确保了就业工作质量。学校将就业经费列入年度预算, 近三年就业经费逐年递增15%, 为学校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率先在省内开设了就业信息网, 打造了网络化信息管理平台, 融就业指导、信息发布、职业测评、网络报名、政策指导等于一体, 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近三年来, 就业网已累计发布了621家企业29645条岗位招聘信息, 本校学生与就业岗位供需比达到了1:4。

学校结合汽车产业发展布局, 制定了就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将建设重点放在东中部地区, 目标定位在大中型企业。目前, 学校已与自主企业一汽技术中心、一汽轿车, 合资企业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等企业建设了15大类校外实训基地, 与88家大型生产企业、近千家单位形成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建成了从汽车设计、制造、整车装调、汽车后市场服务一条龙的汽车产业校外实训基地群, 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支持。

二、以高水平、国际化订单为突破口,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 我校始终坚持走开发高水平、国际化订单培养项目的开放式办学道路, 以汽车职业人才培养为纽带, 先后与德国五大汽车公司 (奥迪、宝马、保时捷、奔驰、大众) 、法国米其林、中国平安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开展战略合作, 联合开发了47个订单班, 订单班毕业生已达8910人。通过国际化订单项目的开展, 我校实现了由过去单纯依赖课堂教学向注重实习实训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变, 真正做到了订单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

学校不断以高端国际化订单项目为突破口, 积极寻求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 创新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如为了满足企业对高端维修人才的需要, 创立了“米其林班”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时, 采用与平安保险公司合作创立的“平安班”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时, 采用注重能力递进培养的“SGAVE项目”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高度认可, 成为我校把握住就业市场的有力手段。

三、以《毕业生就业市场白皮书》为切入点, 科学分析, 整体规划, 不断推动就业工作水平

为了科学地分析每年毕业生就业市场情况, 掌握就业动态, 把握就业市场趋势, 为下一年提出正确的工作路线和工作重点做准备, 我校自2011年起, 每年发布《毕业生就业市场白皮书》, 有效地推动了我校就业工作向科学化发展的进程。

学校通过《白皮书》中对当年就业市场的理性分析, 加强市场调研, 制定合理的市场开发计划, 先后深入到大连、成都、佛山、郑州等地的300多家企业进行走访, 开发就业岗位近2万多个。未来我校还将继续深入到华北、西北等地重点开发有市场潜力的汽车企业, 形成毕业生就业市场辐射全国的新局面。

根据《白皮书》反映出来的汽车人才市场需求量变化情况和学生的就业情况, 学校对教育教学做出快速调整, 各部门形成联动机制, 从出口调整入口及培养过程, 从就业情况调整招生计划及教育教学, 有效促进了学校招生、培养、就业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学校共停招三个专业, 同时恢复招生一个专业, 新增九个专业, 其中有六个专业是全省唯一开设专业, 汽车造型技术、汽车试验技术两个专业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

四、近年来就业工作主要成效

近三年来,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就业岗位平均起薪线超过2660元。据调查, 学生对学校就业工作平均满意度为93.6%, 企业对学校就业工作满意度高达98%。多年来, 我校毕业生成为汽车产业不可或缺的优秀人才, 其中20%以上的毕业生走上了班组长、专项、工段长等管理岗位, 50%以上走上了测量、返修、机电维修等复杂技术工种的高技能岗位。毕业生金涛、李凯军、孙长春、高大伟等已成长为国家知识型劳动模范和科技创新人才的代表。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篇4

学校占地面积614亩, 校舍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5.2亿元。建有适应现代化教学与管理的校园信息宽带网络, 图书馆藏书36万册, 电子图书34万余册。

学校设有4系2部2所5中心, 即医学系、中医系、护理系、药学系、公共基础部、医学基础部、高教研究所、中药研究所、基础实验中心、护理实训中心、临床实训中心、针灸推拿实训中心和药学实训中心。

学校紧贴城乡基层和社会需求, 打造优势专业品牌, 开设有医学类、中医类、护理类、药学类、医技类等18个高职高专专业。护理、中药、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在全市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

学校面向全国15个省市招生, 现有各类在校学生13000余人, 在职教职工700余人。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150人, 博士、硕士143人, 双师型教师占75%。有76名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团体任职。

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完善, 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 非直属附属医院7所。与全国120余家二甲以上医院、大中型企业通过校院、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等方式建立了就业创业基地。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三峡、辐射两翼、统筹城乡、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 以医学教育和卫生职业教育为主体, 为三峡库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已累计为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各级各类医药卫生人才7万余名, 毕业生就业率98%。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 形成了技术创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相互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格局。近年来, 学校承担国家、市、区级科研项目41项, 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900余篇, 编著出版学术专著及主编或参编教材140余部 (本) 。学校主办有《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并获得重庆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

学校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努力拓宽办学途径, 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乌克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高等专科院校实施财务内部管理研究 篇5

1 高等专科院校财务内部管理的特征及作用

1.1 高等专科院校财务内部管理相关理论

从财务内部管理的基本定义来看,其主要是企业为保护资产,提高经营效益,增进会计数据可信度,而在企业内部采取和实施的一系列调节方法。在我国高等专科院校实施财务内部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学校教学、管理等工作的有效实施,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完整,使学校经济业务活动稳步、有序进行。整体来看,高等专科院校财务内部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内部资产管理、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内部预算管理、内部成本管理、财务人员管理、财务审计以及财务分析等。从具体工作细节来看,高等专科院校财务内部管理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部资产管理。学校资产是高等专科院校的重要经济资源,是教学、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学校要合理配置自身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第二,内部财务制度建设。重点是为了约束学校内部财务实施状况,明确决策权、监督权以及执行权三者权责。第三,内部预算管理。一般来讲,高等专科院校预算主要为部门预算,部门预算则由一般预算(包括财政预算拨款、预算外收入及其他收入等)、基金预算构成。第四,内部成本管理。高等专科院校通过成本管理可有效减少物质消耗及劳动消耗,协调学校各部门间的工作,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第五,财务人员管理。财务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我国高等专科院校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尤其要重视在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第六,财务审计。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确保经济资料的真实性。第七,财务分析。我国高等专科院校财务分析以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为基础,分析学校教学经营过程中的财务状况、利弊得失等,为未来财务管理及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

1.2 我国高等专科院校财务内部管理的特征

事实上,我国高等专科院校财务内部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会随着院校自身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来说,高等专科院校财务内部管理的特征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风险意识。现代社会充斥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即使是高等院校也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对于企业而言,在尚未明确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时,无法得到长远发展。我国高等专科院校面临的风险来自多方面,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来自院校外部环境的风险和来自院校内部运转流程的风险。我国高等专科院校要利用风险评估防范这两种风险。第二,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我国高等专科院校内部财务管理受领导层、管理层会计人员以及相关教职工的影响,因此,在对环境因素进行控制的时候要注意精神层面的控制,例如,领导层管理手段、管理理论以及财务管理理念等。第三,信息沟通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我国高等专科院校在财务内部管理过程中需要大量真实、完整的信息,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及时为企业反映劳动组织中发生的现实状况,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院校财务内部管理的效果。第四,经营管理过程应与内部控制相互结合。我国高等专科院校财务内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院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受院校经营管理氛围的影响,给经营管理及教学活动带来了更多不稳定因素。所以,我国高等专科院校的财务内部管理会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第五,强调监督。在高等专科院校财务内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进行适当监督,通过监督活动修正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事实上,财务内部管理框架十分复杂,控制范围也极其广泛,需要不断进行相关研究分析,逐步完善内部管理体系。

1.3 财务内部管理在我国高等专科院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高等专科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其财务管理工作也变得日益复杂。因此,加强高等专科院校财务内部管理,对促进院校财务控制体系优化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有效推动相关法律、政策的贯彻实施。由于我国高等专科院校财务制度是在国家法律及政策基础上制定的,因此该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执行也能反过来促进和推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实施。而且高等专科院校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可使会计人员及相关教职工形成强烈的自我控制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对每个工作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避免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第二,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资产安全是高等专科院校经营、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建立财务内部管理机制,能实现院校对每一个财务环节的管理和控制,保证其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能避免浪费、挪用以及偷盗学校财产的违法行为的出现,减少财物损失。第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一方面,能提升会计信息主体分辨善恶、明确是非的水平。高等专科院校对会计信息的内部管理可以纠正会计人员的非理性行为,能通过培训教育树立会计人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情感,让其了解到会计行业与他人、社会的利益关系,为完善院校各部门的会计行为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另一方面,能降低会计行为中出现道德风险的概率。院校通过财务内部管控手段,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道德秩序,为行为人树立正确的行事标尺。第四,起到有效控制和监督作用。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管理工作,能使院校管理者及时发现财务管理漏洞,有效防范财务风险,避免徇私舞弊、贪污挪用事件的发生,保证院校资产安全,使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2 我国高等专科院校财务内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财务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各大高等专科院校逐步建立起财务内部管理制度,但从制度体系设计上来看,依然存在着制度不严密、不健全的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管理环境较差。当前我国高等专科院校的运营管理方式与市场经营理念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针对财务管理多数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院校内部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财务管理意识,缺乏制度推动力和实施力,从而使院校建立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第二,风险评估系统不完善。当前我国高等专科院校购入教学设备、扩建教学楼以及扩大招生规模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部分资金多数采取银行借贷形式获取。但从性质上来看,高等专科院校区别于企业这样的营利性单位,风险意识较差,在扩大银行贷款过程中并没有针对自身偿债能力做相应的全方位评估(包括事前、事中以及事后财务工作),极有可能会产生偿债风险,使得自身陷入财务困境。

2.2 预算管理不完善

高等专科院校未来学年内如何进行资源分配和财务支出都会有一个明确的预算规划,并进行一定格式的规范化编写,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调整、预算执行以及评价预算执行结果等多个环节。这从客观上要求高等专科院校必须完善管理体系。但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2.2.1 未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

多数专科院校受制于自身编制规模,往往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也并未做全面预算管理。以四川某专科院校为例,就没有设置相应的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执行和调整工作主要由计财处负责,使得整个预算管理过程过于“减省”,无法真正、全面了解和管理学校的整体财务状况,如图1所示。而且,从整个预算管理流程来看,学校也重点将预算管理工作放在预算调整和执行上,忽略了相应的监督机制及绩效评价机制,从而无法及时发现预算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2013年该院校收入支出汇总表中不难发现,当年度预算支出与执行相差较大,差额达到了176万元(实际支出较预算支出少),见表1。而且在预算明细编制过程中,预算偏差更为严重,可见该院校费用预算控制程序较弱,在整体预算管理上依然需要强化。

2.2.2 预算缺乏长远规划性

高等专科院校预算编制年度往往是1年,主要是为了保证学校年度经济正常运行。然而,随着高等专科院校年度工作越发复杂,教育任务及行政管理工作不断扩充,其更需要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如果依然采用原来的预算方式势必无法符合院校长远发展的规划要求,导致预算缺乏有效性,并与院校资金供求脱节。

(部分项目)单位:万元

2.2.3 预算控制力不强

由于高等专科院校在预算管理上更多倾向于事后决算,缺乏事前控制和事中管理,相应的管控制度也极为缺乏,从而导致事后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和分析不详实。加之预算编制时间较为滞后,指标下达往往是每年5月份到6月份之间,此时本年度经济业务将要过半,在指标下达前这段时间往往处于无序状态,必然降低其管理的有效性。

2.3 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

从整体来看,我国高等专科院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依然存在许多漏洞。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当前我国许多高等专科院校设计内部审计部门的目的主要是监控院校内的财务核算、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等,但单从部门设计来看则缺乏独立性,一般隶属于院校财务部或者纪检部,即使相关经济活动存在违规行为,也很难公正地作出处罚。第二,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滞后。由于专科院校是事业单位,缺乏市场性,其在内部审计人员的设计上并没有投入过多精力,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构成往往较为单一,多数是财务部门转调过来的,对财会知识了解较深,但对审计工作的认识较为简单,对审计风险管控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监控、识别、评估和分析技能。审计虽然涉及财会知识,但其并不是财务部门的一部分,也并非只要是财会人员就能够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第三,审计对象复杂化。自教育体制改革后,我国各大专科院校为获取更多生源,逐步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其经费来源也逐步多元化,除各项经费拨款外,经营性收入、投资收益以及学费收入等也逐步增多。然而,目前许多专科院校依然难以分清各项经费的支出归属问题,要想有效利用这部分资金,就必须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2.4 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专科院校涉及的传统财务工作较为简单,一般只是单纯的行政财务收支核算,这些工作对于财务人员来说较为基本,因此,对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并不高。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高等专科院校的教学经费开始从单一的财政拨款向多元化筹资渠道转化。财务收支也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经济核算的难度加大。对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要求逐步加强与财务人员素质达不到要求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使得高等专科院校会计基础工作出现许多不规范现象,会计信息失真、出错率高等情况增多。

3 解决我国高等专科院校财务内部管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针对我国高等专科院校财务内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善。

3.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高等专科院校财务内部管控制度建设直接影响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院校自身情况设计财务规章制度,加强会计核算及财务成本控制。第二,健全审批制度。注重资金审批程序,尤其是教学设备采购、招生收费以及项目招投标等工作所涉及的大额资金,要确保其使用透明化、规范化,明确机构设置和责任范围,严格按照岗位责任制及相应奖惩制度行事。不仅如此,还要建立内部会计管理体系。明确高层领导和会计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科学分工,正确处理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第三,建立内部牵制制度。即实现会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合理分离,并完善钱财分离、帐务分离等制度,定期检查会计相关岗位。需要注意的是,在财务岗位设计过程中,要严格保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重视财会岗位轮换制度,确保各负其责、互不干扰。第四,建立财务会计分析体系。检查院校内部财务会计指标的落实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整改。第五,加强对院校相关财务负责人会计知识和会计法规的培训,尤其要加强对诚信意识、诚信道德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的教育培训,增强其遵纪守法的意识,从精神层面上提高院校领导及相关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强化负责人的“会计信息第一责任人”意识,明确其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督促其加强会计管理。第六,建立贷款监督机制。各大专科院校应针对自身贷款项目进行“三公开”(即立项、论证及结果公开),逐步建立由群众、社会、银行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

3.2 强化预算管理

针对高等专科院校预算管理水平不完善的问题,需要院校相关部门引入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合理设计预算流程,强化财务分析。

3.2.1 引入全面预算管理理念

高等专科院校全面预算反应的是其未来某一时间段内的财务计划,这一计划决定了院校活动所需资源量及应采取的经济行动。由此看来,专科院校需要引入“全面预算”理念,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并下设相应的工作部门(包括审计部、预算管理部以及考核办公室等),负责单位预算管理、预算全过程控制、预算考核管理和预算调整等详细工作,明确分工。

3.2.2 合理设计预算流程

我国高等专科院校需要明确战略预算精髓,程序化设定预算管理,针对不同的预算项目进行合理“排序”,分别设计教职工队伍建设、专项设备采购及使用规划、教学设施改造等多个重点专项建设项目的预算管理计划,从而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率。

3.2.3 构建会计结算中心

我国高等专科院校为严格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及资金核算,可构建专门的会计结算中心,这不仅能增加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更能严格财务办事程序,最优化、统一化调剂资金。需要注意的是,院校下属各单位、各部门可以将各项收付款业务(领导审批以后)直接交由结算中心进行统一处理。

3.2.4 强化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能使我国各大专科院校积极应对市场经济下的风险问题,促使院校决策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财务分析体系建设内容上来看,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包括偿债能力、经费自给率、投融资等)、财务报表体系、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以及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机制建设。

3.2.5 完善绩效考核及预算评价机制

我国各大专科院校可以定期针对院校内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系统性、流程性的评价和剖析,判断资金配置的合理性以及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与此同时,相关院校还可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实施激励和约束办法,切实维护院校内部预算管理的严肃性、权威性。具体来说,在学校预算评价机制中要融入财务管理评价指标,包括综合财务状况评价、财务运行绩效评价、财务综合实力评价(例如经费收入、资产总额)以及财务发展潜力评价等多个方面,并通过这些评价指标充分了解学校的财务状况,为下一步预算管理计划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3.3 强化内部审计建设

我国教育体系实施体制改革以来,内部审计在我国高等专科院校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针对当前专科院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要从多个方面予以解决。第一,转变审计理念,由“实施者”向“管理者”发展。事实上,各大专科院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并不仅仅涉及查账工作,而是体现在计划、协调、组织和管控等多个职能上。而且,审计人员要在了解全校整个财务运作体系的基础上,选准重点审计项目,有针对性的攻破财务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并将计算机这一辅助工具运用到审计工作中来,实现系统审计与数据审计相结合。第二,规范审计行为。在院校作出重大经营决策前,要对其经济活动的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估。因此,要重视审计活动,加强院校内部审计力度。同时,构建内部审计对会计报表的审签体制。第三,明确审计工作重点。我国各大专科院校的内审活动要贯穿于整个经营活动的始终。同时,还需要对经济活动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体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中的审计力度。第四,改进审计方法。随着我国各大专科院校经营管理模式开始向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其内部审计工作也要积极引进现代管理理论,加快对计算机审计的应用,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管理的科学水平。第五,做好后续审计工作。对于院校而言,重要的经济活动、重大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或者资产重组工作,要实施跟踪审计方法,并建立相应的后续审计制度,对其账务处理的合法性及合规性进行审计判定,此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建设。第六,开启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内部审计要着眼于整个院校的全局目标,且审计人员要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建立科学的风险等级评估制度,确定重点审计及优先审计项目。不仅如此,学校审计部门要对自身日常活动、财务数据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检查,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全面开展风险基础审计工作,提高自身经济活动的抗风险能力。

3.4 提高财务内部管理参与人员的综合素质

针对我国高等专科院校财务内部管理过程中参与人员素质(包括领导层、会计以及其他参与员工)较低的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第一,从制度角度规范院校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即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和工作程序,确保院校员工各司其职,并突出财务内部管控人员的重要地位,确保制度先行。第二,提高领导的科学化管理意识。由于学校里有许多专业人才,财务人员要想树立职业威信,尤其是负责财务管理的领导,就必须要有驾驭全局以及全面、清醒认识专院教学形式的能力,这就需要相关领导以当前先进的、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为依托,提高自身科学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第三,积极培养和引入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会计人员创新能力、工作能力以及道德水平等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大专科院校财务内部管理的实施结果。对此,学校可以引进优秀的会计人才,并针对在职会计人员定期组织培训,确保财务内部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行。

4 结语

高等专科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设想 篇6

三尺讲台一直被认为是神圣而庄严的传播知识、培育高尚情操的地方。在如此崇高使命的指导下, 教师往往倾向于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向学生传播尽可能多的知识;往往用严肃的表情自我约束和约束学生, 塑造出紧张而严肃的课堂, 致使理应神圣的殿堂走上了歧路。

(一) 沉闷课堂。

即讲台上教师慷慨激昂, 讲台下学生纪律良好。然而, 教师偶有提问, 讲台下仍然一片沉静。师生没有达成共鸣, 教师只好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从这位教师的立场出发, 抱着神圣讲台理应传播知识的心思教学无可厚非。然而, 高强度的知识灌输已经使学生应接不暇, 陷入沉闷状态。同时, 教师一直保持严肃的表情会让学生不敢言谈。

(二) 躁乱课堂。

即教师在讲台上竭尽全力地讲, 学生在讲台下竭尽全力地喧闹, 师生两不相干。表面上看课堂教学失败源于学生违反课堂纪律, 实际上是教师未抓住学生的心, 致使其为逃避课堂而违纪。沉闷课堂和躁乱课堂表明, 师生间思想交流的共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 学生则以沉默或反抗的行为表示对课堂教学抵触, 教师在神圣讲台上传播知识塑造人才的美好初衷以失败告终。因此, 教师不仅需要深厚扎实的学科知识, 还应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 深切理解学生感受。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沉浸于课堂中主动吸收和消化知识。从学生角度出发启发和引领他们探索新知识。

二、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本着师生共鸣的原则, 针对高等专科学生特点, 笔者设想了几点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一) 轻松课堂。

《教育心理学》曾谈过, 人如同水。水能哭, 水能笑。向水播放动听优美的音乐时, 水的波纹就会变得美丽动人;向水播放悲愤的音乐时, 水的波纹就会变得可怕难看。学生如水, 要使其积极向上、茁壮成长, 教师必须向他们展示美好的音符, 即真善美, 使他们感受到爱与尊重。在面对不擅长的事情时人们常敬而远之。高等专科学生在以往抽象学习中处于劣势地位, 自然对学习活动心生畏惧。面对课堂, 学生不仅无心学习, 更无法开动创新思维,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 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心理自由”是指在思考问题时, 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 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 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 心情舒畅, 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

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即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情境下愉快地学习, 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 师生互动。

心理学上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高等专科学生多属于第一种, 活动好动, 为人热情, 注意力易转移, 故长时间地安静听课比较困难。此外, 长时间被动听课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施教之功, 贵在引导, 妙在开窍。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应是主体地位。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转换角色, 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 变“教”为“导”,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师生互动。

(三) 个性教育。

高等专科教育的职业性要求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社会,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感。高等专科学生来源多样化, 要研究制订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 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善于质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甚至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德国在培养学生方面, 注重学生个性, 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 都要着力培养学生在求异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四) 突出主题。

罗伯特·弗兰克在《牛奶可乐经济学》一书中讲, 针对同一个对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理解的问题, 没上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回答正确率比上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高两倍。他认为, 上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表现欠佳的原因是:经济学课堂上, 教授一次给学生灌输的概念繁杂而模糊, 学生难以理解透彻。高等专科课堂理论教学犯了同样错误。设计一到两个主题, 佐以大量案例分析的课堂, 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还能教会学生发散

提要税法作为高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 具有非常强的政策性和实践性。案例教学法在税法课程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法;税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案例教学法最早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法具有形象、模拟真实、理论联系实际和教学互动等特点, 通过大量的典型个案分析,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如何在税法课程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 已成为税收学界关注的问题。

一、税法课程特点分析

税法课程不仅是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同时也是一个财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税法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 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对税法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授, 使学生系统掌握税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提高对与企业会计处理、纳税有关的经济活动分析及其信息处理的能力。税法具有政策性、实践性强, 涉及面广, 相关法

思维, 提升创新能力。

三、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笔者试将以上设想应用于《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中, 效果良好。在教学中, 我院经济学基础选用的是吴汉洪的《经济学基础》 (第三版) , 是经济学的入门教材, 相对于国内的很多经济学教材而言, 比较适合高等专科的学生使用。但是, 开学不到一个月的实践, 发现学生对它总是提不起兴趣, 普遍反映该课晦涩难懂。笔者开始反思, 经济关乎个人的财富积累, 谈起应该是使人兴奋的, 为什么会有如此学生反应?

笔者仔细分析学生特点, 发现学生对于传统的经济学教材借助数学公式、图形、假设等较抽象阐明理论的方式不太习惯, 甚至难以接受, 挫败了学生天然的兴趣。为还原该课趣味性, 每堂课设计了一个经济理念, 抛弃数学公式, 仅用日常生活琐事说明。

比如讲经济学的稀缺, 一般的经济学

税法应用案例教学法试析

□文/王晓芳

律法规更新频繁的特点, 同时与会计学学科联系密切。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税法学教师, 既需要雄厚的税法理论基础, 更需要税法实践及其经验的积累。要将税法讲好、讲精, 就必须做到教学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探索教学规律;开展必要的实践教学, 并将税法理论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

二、税法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学, 学生缺乏操作性的实践, 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税法理论基础知识, 但学生到实践中仍然无法胜任涉及税收会计核实、纳税申报、税收筹划等实际工作问题。随着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税务机关的执法尺度越来越严格, 任何税

的稀缺是相对于人的无限欲望而言, 任何的资源总是显得不足。为了让同学们把握这个概念, 笔者举了清人打油诗《十不足诗》为证, 让学生感悟人心似海、永不知足那种欲望无限的心态。

比如经济学的需求, 首先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我们的欲望 (需求) 划分一些层次, 并举出具体例子。借此谈起满足人生不同层次需要的经济基础———收入;再深入到收入风险———通货膨胀。

比如, 同学认为比较易于混淆的两个基本概念:纳什均衡和占优策略均衡。笔者给同学举了两个例子, 性别之战和囚徒困境。通过一些有意思的故事让大家掌握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知识。

这样一堂课一个主题的讲解方式, 使学生对经济概念理解透彻, 能够尝试着在生活中思考, 在生活中感悟经济学, 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让枯燥的经济理论有了生活的气息,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结语

收会计处理的错误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 这些新变化、新纳税环境恰巧成为税法教学改革的契机。引入案例教学法, 使税法真正成为一门与现实经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实用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已成为必然趋势。

1、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 税法的教学方式大多数还是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法, 老师讲学生听, 考试考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听课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 对一些税收理论知识理解不够深, 经常一知半解, 考试只能死记硬背, 考完就忘得差不多了, 在实际中不能运用所学的税收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讨论的方式, 增加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

通过高等专科教学体验, 笔者发现目前高等专科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设想了一些思路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 毕竟从教时间有限, 经验不足, 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还很不成熟。比如, 在个性化教育中尚未找到明确的思路;简化主题的课堂案例不够充分生动。为解决以上问题, 笔者尚需对教学工作进行长期的摸索及对教育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茅于轼著.生活中的经济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 (美) 博伊斯著.徐弢, 李思凡译.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 (美) 罗伯特·弗兰克著, 闾佳译.牛奶可乐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高等专科学院 篇7

1. 高等专科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问题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 在总的框架和体系上基本上是一年级开设基础体育课, 二年级开设选修课, 课程结构设置不完善, 不合理, 教学学时数少, 大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每学期36个学时, 平均一周一次, 间隔时间长, 教学的重点还是学习各种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 课堂教学基本都按一个模式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体育理论教学与体育实践没有有机地联系起来, 大量现代体育项目、娱乐项目难于走进课堂, 公共体育教学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脱节, 教学安排共性较强, 忽视了个性发展的需要, 以考试、达标为中心, 与大学生渴求新知识、新技术的心理不相适应。学习评价内容和方式不够合理, 评价的重点仍是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

2. 高等专科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2.1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观。

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因此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要打破过分强调技术教学的怪圈, 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学生身心的健康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的身心差异和个性特点、兴趣、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快体验等,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最终目的在于设法促进人的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反映了高校体育工作的本质和实质, 充分说明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和任务。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康, 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注重学生个体需要, 使体育课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2 注重改进体育教学手段与方法。

体育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掌握现代体育知识、技能, 培养运动兴趣, 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 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的个体价值体现, 在课程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要贯彻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 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教材内容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要丰富多彩, 要富有时代精神,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并且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课程目标的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应该是多样、多层次, “教无定法”, 既有四段试教学模式, 也有探究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等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模式的综合运用和互相配合,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3 建构合作关系的教学。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教与学是统一的整体, 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信息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从教学活动中的主宰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确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师生共同研究、教学相长的合作式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的意识。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协作, 在宽松、融洽、愉快的环境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使学生在自主轻松的学习过程中, 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4 贯彻“以人为本”, 构建体育教学俱乐部。

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 在开设选项课的基础上构建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组织形式, 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年级界限, 重新组合、分班分项上课, 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需要, 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三自主的选课即自主选择课程内容, 自主选择任课教师, 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 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生不但能在体育课上学习和练习, 课余时间也可来发展自己的各种运动兴趣和爱好, 全面增进自己的身心健康。

3. 小结

21世纪, 发展与机遇并存, 高等专科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要跟上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 作为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 要转变观念, 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体制与模式, 改革体育课程,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体育锻炼的能力,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高等专科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我国高等专科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 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教学时数偏少等问题, 不能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本文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 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高等专科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等专科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唐厚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1.

[2]曲宗湖, 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 (现代学校教学丛书)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太极拳是什么下一篇: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