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的诗歌教学

2024-05-21

初中语文中的诗歌教学(精选十篇)

初中语文中的诗歌教学 篇1

结合诗歌的这些特点, 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努力创设情景, 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诗歌, 学会对诗歌的鉴赏和感悟, 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一、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再现生活现实创设教学情境

再现生活现实创设情境应该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如在讲授《卖炭翁》之前,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古诗主题思想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不劳而获的官吏的憎恨之情,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可引导学生设想这样的生活情景:寒假有一个数理化补习班, 巧立收费名目, 参加这个补习班终了时, 你才明白, 办这个班的老师纯粹是为了赚取学生钱财。你的父母都是农民, 寒冬酷暑, 脸朝黄土背朝天, 攒下的血汗钱双手交给了补习班时, 你想到了什么?这时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 同学们一个个义愤填膺。这时可以板书课题《卖炭翁》, 同学们定会恍然大悟, 思维很快深入到课文内容。又如在教授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时, 可引导学生设想这样的生活情景:春日里, 你来到了小河边, 看着荷叶上些许含苞待放的桃花, 钻出的新嫩的芦芽, 还有河里自由自在的叫着、游着的成群的小鸭子……难道不正可以体会“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竹子桃花的自然景色的静穆, 又有鸭子戏水的活泼动态, 动静和谐, 一幅画图宛然呈现眼前。

二、诗歌是悦耳动听的韵歌, 设置音乐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诗歌的意境和内容选取适当的音乐, 创设情景, 渲染气氛, 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在教授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 可选择二胡曲配乐, 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 学生从中感受万重山、江水、彩云、猿声、小船等美的景象, 借景抒情, 体会作者因受牵连蒙冤获罪而后无罪获得自由的喜悦心情。以美的氛围, 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 更能够感受到作者经过艰难岁月被释放之后同飞舟一样轻快喜悦的心情。《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歌。天空、道路、客舍、杨柳构成一幅色调清新的画面。“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写尽频频举杯, 殷勤话别, 启程时依依不舍, 登程时瞩目遥望的惜别之情。如何去感知这种虽是别离但不黯然销魂的感情, 上课前可先采用音频方式播放一曲乐声悠扬, 低沉柔婉, 一唱三叹的《阳光三叠》让学生感受这种气氛。美妙的旋律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奇妙境界, 情动于乐而形于言, 诗歌未读情已动, 等到分析这首诗时, 无需教师多言, 学生已基本把握了诗歌的内涵。

三、诗歌是高度浓缩的精炼的语言艺术的精华, 锤炼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描绘, 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 往往能强化情境, 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激起学生的情绪, 使之展开想象, 主动自然地进入想象的画面形成的情境中。如在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 用质朴清新的语言描述富有乡土气息的“鸡鸣”“狗吠”的田园风光, 赞美陶渊明淡泊宁静、安贫乐道的伟大人格。这朴素的语言如牧歌短笛, 声声入耳, 沁人心脾;又恰似良宵清风使学生心旷神怡, 学得轻松愉快。

写作讲究炼字炼词, 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 可直接劈文入情, 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 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如教授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显然, 这首诗写了“莺”“桃 (红) ”“柳 (绿) ”“水村”“山郭”“旗”“寺”“楼台”“烟雨”等事物。这些事物由于春天的到来, 草长莺飞, 桃红柳绿, 细雨迷蒙而连接在一起。这些事物又共同组成了一幅江南水绿, 姹紫嫣红, 莺歌燕舞, 酒旗招风, 烟雨蒙蒙的江南春花、春雨、春风图。无处不体现出诗人对江南春天的美丽迷人风光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由词入境”。

四、诗歌具有结构美、层次美、图画美, 本身是一幅绝好的图画, 借助图画创设教学情景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联系。图画直观、形象, 学生看得清楚, 感受真切, 易于接受和理解。借助图画讲授诗歌可以再现教学情景, 可以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借助图画创设教学情景,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实际动手绘画进行。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11个意象, 每个意象就是一幅图画。借助图画创设教学情景, 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 可以先用幻灯片制作了几幅描绘大自然山水的风景画和几幅描绘古代女子洗衣、男子捕鱼归来图, 穿越时空隧道, 把学生带入王维创作该诗的初始化状态, 再现诗歌的自然本真, 感受异域的美丽风光, 体会古代人民的纯朴生活,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仿佛亲历了一趟王维笔下的胜景。

诗歌是一种高度浓缩的艺术, 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我们说“诗言志”“歌咏言”, 说的是诗歌要表达作者的理想, 抱负, 情操, 志向和愿望等, 诗歌是真理的呼声, 诗歌是心灵的歌唱, 诗歌是历史前进的足音, 诗歌是时代的号角, 诗歌是对真善美的讴歌, 诗歌是对假恶丑的揭露与批判。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诗歌教学亦是如此。结合诗歌特点创设诗歌教学情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通过再现生活、设置音乐、锤炼语言、借助图画等方式, 根据诗歌内容灵活多样地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 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论文 篇2

初中语文是整个初中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是一门用于交际的课程,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初中语文的教学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在我国的灿烂的文明中,诗歌绝对是一颗闪亮耀眼的明珠,无论是古代的私塾还是如今的语文课堂,诗歌都是教育中的一大重点。然而如今的语文教学却无法将诗歌中的内涵传达给学生,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的一大弊端。本文将从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来展开论述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将文化流传下来的国家,每一个炎黄子孙在一出生就背负着一个重大的使命,那就是将我们的文明传承下去。语文作为学生时代最重要的一个传承文化的媒介,每一个学生都有将语文学好的责任和义务。诗歌是我国文化中最精华的存在,它承载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思想,是我们直接了解古代先贤的最直接的桥梁。现如今要想将我国建设成一个文化强国,首先要培养学生,而语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诗歌中蕴含的古代先贤的智慧,对于我们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如果仅仅只是会被《唐诗三百首》只是能够机械的背出其思想内容来应付考试,这是不能够将文化传承下去的。在课堂中应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文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其文学意蕴,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学生对于文学自然有了自己的感悟,有自己的解读,这样才是成功的文学教学,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教学往往程序化,一般只是让学生熟悉诗歌内容之后便直接灌输其思想内容,这样不只不利于学生对于诗歌内容的把握,而且诗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没有得到。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诗歌学习的,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也会下降,对学生的培养计划也会受到阻碍。

三、怎样改进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1.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应试教学中,老师为了应对考试,又或是迫于教学任务的压力,只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完全不知老师所云。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地束缚,对课程没了好奇之心,有的甚至产生了反感,这样对文学教学是及其不利的。因此要做好课堂诗歌教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的学生正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时候,老师应改变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老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性,让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和诗歌中的灵魂有一个直接的碰撞,这样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

2.提高老师的诗歌鉴赏能力。

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老师也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众所周知,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如果没有足够高的.文学修养和功底,怎么能教好学生呢?老师应该在做好平时教学工作的同时,要多读书,增大自己文学的储备量,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这样才可以在学生们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看法的时候可以给出自己的点评,让他们有自己的感悟和进步。

3.增加学生的涉猎。

高中课堂,目前主要是以教材为主要上课的工具。但教材由于种种限制,只能给出一定的诗歌背景介绍。在学生没有阅读其他的内容或者是没有了解文章背景的时候,学习起来会有些困难。因此要想做好课堂诗歌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阅读量是很有必要的。老师可以每周抽几节课组织学生去阅览室或者图书馆上阅读课,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等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图像比文字更加直观,表达的内容更多,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很有好处。

4.教师注意引导的方法。

浅说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情怀 篇3

克尔凯郭尔说,自我是反思,想象也是反思,是将自我作为其可能性的呈现。想象是一切反思的可能性,并且,这种中介的强化乃是自我强化的可能性。个人在时间和空间上总是有限的,但是诗歌情怀却能够让人们在有限之中感受无限,现实中的不可能通过诗歌情怀展示出一个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一空间是完全属于心灵的,是一个无限的存在。人们因此得以以一种完满的心灵状态来生活。诗歌的情怀所指的并不是那些优美的词句,也不是几个著名的诗人,更加不是指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它是一种想象,是使得当下、过去与未来成为一条连续不断的脉络,让个体的人在这种想象中既成就了个体自我精神世界的建构,同时又把每一个个体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分享着同一个理念的共同体。在个人独立人格形成的时刻,又能很好地将自我融入到一种历史感的进程当中去,追求一种更高的审美享受和精神境界。

辜鸿铭先生在论及中国人的精神时讲到“中国人最优秀的特质,其实是当他们过着心灵的生活、像孩子一样生活时,却同时具有为中世纪基督徒或其他任何原始民族所没有的思想与理性的力量。换言之,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就是: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成熟民族,一个有着成年人理性智慧的民族,他们至今仍然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如果人们追及这种精神特质的根源的话,不难发现诗歌情怀在其中的作用。在初中阶段,教材中所选取的诗歌篇章都是比较经典,而且从思想上来讲很有益于学生的情感养成和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过零丁洋》、《行路难》、《己亥杂诗》等篇章,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很积极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中多下功夫,那么初中语文课的意义就绝不是教授听说读写的知识那么简单了。

任何一个熟悉中国诗歌发展史的人,都不难想见诗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巨大的作用与意义。历史上许多时代都是属于诗歌的时代,诗人也并不一定是一个确定的职业,很多因诗歌而出名的人不是专职的诗人。诗歌只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超越,把那种对于无限的渴求寄托在这样一种载体而已。不必人人都懂得平仄韵律或者诗歌的体例,大多数人或许连大字都不识得几个,但这样的一种情怀是普遍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许多诗歌被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知识层次的人所传唱的原因。诗歌让人们从生活繁琐的表象当中解脱出来,能够以一种更深刻的眼光和一种更热烈的情怀来面对现实,并且能从现实的琐碎中抽象出悠远高深的意境,为心灵和精神建造一个世外桃源。这也是一个人人格独立和情感成熟的重要途径。如李白的《行路难》就是典型一例,诗中既有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发泄,更多的却是洒然世间,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不屈精神。诗歌既有音韵的和谐,文辞的优美,又是诗人人格和情怀的体现,对于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来说,有着积极影响,同时通过学生对于诗人的人格和情怀的体验,也能有效帮助学生独立其人格,涵养其精神。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正表现出了诗歌情怀的巨大作用。在中国数千年的传统社会中,经历了非常多的朝代更迭,但是传统文化却是一以贯之,从来没有中断。不管是下层人民对上层统治者的革命、统治者内部的权力失衡,还是外来游牧民族的侵袭,在各种各样的灾难面前,传统文化始终没有被摧毁,而且还不断得到新的补充和发展,这种状况和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发展状况有着很大不同的。如果说,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中没有形成过一个共同的价值理念并不断发展巩固,而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完全能够一脉相承而且不断发展,这样的说法在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看来都是不可能的。儒家的“名分”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它使得人们能够各安其分、各司其职,这样社会便处于一种稳定的发展状态之中。但是,如果再穷究这一理念如何得以普及并被广泛接受,那么诗歌的情怀必定会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韩诗外传》中说道“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故民之从命也速”。可见,圣王之教出自人情与欲之自然,而以礼义度之,而人情与欲之自然,恰恰是诗歌情怀的最本真的来源。正是通过诗歌情怀,在上层统治者与下层民众之间达成了一种共识,形成了一套所有人共享的价值观念。这样一来,诗歌所代表的便不是辉煌的文学成就那么简单了,在传统社会里面,诗歌本身就是人们内在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趣的一种外显。

浅谈初中语文中的诗歌教学 篇4

一、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初中语文阶段的诗歌考察方式是以主观题的形式来呈现的, 侧重的是考查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及审美能力。这种形式的考察, 对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特别是对诗歌语言的理解有重要的提升作用。但对于部分初中学生而言, 诗歌鉴赏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这几个问题也正是教师教学的重点。

1. 无法进入诗歌意境。

无论是唐诗, 宋词还是元曲, 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意境之上的。也正是诗词自身的意见, 让诗歌艺术长久不衰, 散发着永恒的生命力。把握诗歌意境, 是诗歌鉴赏的首要前提。但是, 当前部分学生无法找到有效的途径进入诗歌的意境。学生无法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感情融入到诗歌中, 不能真正达到诗我相融。而这也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 要解决的一个难点, 是教学的重点部分。

2. 无法把握诗歌语言。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有着自己的语言形式。从古诗词来说, 平仄、韵律等语言组织形式, 决定了诗歌本身的特点。这对学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但是初中诗歌教学的内容不在于此, 而是在于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内涵无法把握。因为无论是古代诗歌, 还是现代诗歌, 其语言的组织方式都是极为精炼的, 在短小的形式中包含了巨大的内涵。这就让学生在语言的掌握上形成了一定难度。如何让学生熟悉, 并掌握语言的使用方式, 就成了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诗歌教学的策略

针对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存在的难点,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做出相应的对策。当然, 所有的教学策略都是在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需要教师的自我把握。下文主要是从笔者的教学经验出发, 进行相关的阐述。

1. 从题材着手, 把握意境。

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 主要有这些题材:即事感怀诗、写景抒情诗、怀古咏史诗、赠友送别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田园隐逸诗、羁旅行役诗等。这些题材在写法和有着各自鲜明的特征, 如果学生能够正确的把握, 则在意境的判断上就显得更为容易。意境的产生, 其实与其题材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是题材是“边塞征战诗”则在意境上应该是倾向于苍凉、寂寞、艰辛、为国捐躯情感基调, 学生把握了这样的基调, 那对诗歌的意境也就了解了一半。如《使至塞上》, 看到“塞上”学生就应该意识到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 而诗歌营造的应该是苍凉、孤寂的塞外风光, 这也就是诗歌意境的所在。而事实上, 在实际的阅读中, 学生在前面的认识之上, 在阅读过程中, 也就真正进入了“诗人营造的孤独、寂寞, 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 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这样的意境之中。那学生对诗歌的解读就有了基础, 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就有了思路。这正是初中语文教师在工作中, 要努力实现的一个目标。

2. 从关键词着手, 解读诗歌。

诗歌其实是语言的艺术, 在简短的字里行间, 充满了艺术的气息。也就是说, 解读诗歌, 就必须要在诗歌语言上有所了解。而这也恰恰是学生学习诗歌的难点。那教师如何让学生走出困境, 了解诗歌的语言艺术?如何让学生通过诗歌的语言, 掌握诗歌的内涵, 掌握诗歌这一中文学形式呢?笔者认为, 应该从关键词着手, 找到诗歌的核心点, 进而慢慢的解读出诗歌的核心内涵。所以, 要想准确的把握其思想内容, 就要弄清楚其中的关键词。如下题: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诗中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其在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在面对这首诗, 及其问题时, 学生如果能够从关键词着手, 则一切的问题就解决了。事实上这首词的关键词就是“折柳”, 其暗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也暗示了诗歌的主题。了解这一点, 此题的答案要点就出来了: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在中国的诗歌中“折柳”是朋友送别之情的化身,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暗含之意是希望“留”下朋友;思乡之情又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折柳”起到惜别怀远之意。

三、结语

总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诗歌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教师及学生都要一定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要尽量的通过各种方法, 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涵, 并在学习中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提升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琼;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王晨;论小学语文中的古诗与审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思路研究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歌教学 思路分析

诗歌是文学皇冠上最为亮丽的一颗珍珠。在新时期的语文课本中,大量的诗歌走进了初中语文课堂,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特色与亮点。因此,诗歌教学越来越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学习诗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诗歌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感悟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与朗读水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诗歌教学。诗歌教学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经验,谈论几点具体的感悟,以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形式之美

诗歌和散文有着比较大的区别,散文等在艺术形式上有点文字堆积的感觉。而诗歌则有所不同,诗歌以其特有的形式完全征服了读者。五绝、七绝等二十几个汉字出现的页面上,同时配以插画,使得诗歌和书画可以相互辉映,文字与图形进行了有效的结合,这种布局,能够比较好地调动读者的情绪。现代诗歌同样有着特有的形式美,现代诗的每个小节都错落有致,每行诗歌也因为长短的不同会有所变化,两侧的留白也体现了诗歌的魅力。老师在教学中要将诗歌特有的形式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喜欢诗歌的特有形式,学习诗歌,热爱诗歌,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会被调动起来。

二、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之美

多读是学习诗歌最为重要的铺垫,学生读得多了,诗歌的内容也就会了解得更多。在教学中分析诗歌的内容不宜讲得过于透彻,而是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诗歌和其他文体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将诗歌的内容讲解得太透彻太直白,就会很容易使得诗歌的诗意淡化。所以,开展诗歌教学适合使用引导、点拨的方式进行,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收获进步。

比如在学习《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歌的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点拨提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如可以先讲解作者简介以及这首诗歌的背景知识,然后对题目进行分析,了解题目中所交代的信息,同时让学生朗诵首句,了解首句中所包含的重要信息,尾句的关键词又是哪个,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通过一步步的点拨提示,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知识信息,为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蕴埋下了重要伏笔,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蕴之美

在教学实践中品味诗歌的意境就是要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等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探讨。品味可以从诗歌中的意境与意向等方面进行考虑,但是最为重要的是要从诗歌的整体上进行体会,这样才能够把握好诗歌的意蕴之美。在教学中品味诗歌意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对诗歌字词句的特色之处进行评价,比如在学习《浣溪沙》这首小令的时候就应当注意“夕阳”“亭台”等一些名词,这些都是十分有特色的表达,值得细细品味。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诗意的表达对诗歌进行高度的概括,还可以以诗配画地品味诗歌的意境。如《送灵澈之人》这首诗歌,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创作相应的配画。另外,通过写随感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给诗词变身,化诗歌为一般的文章,在互译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无尽的遐想,增强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

四、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之美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调动自身的主观生活体验,发挥出自身的艺术想象,然后仿照自身的生活积累,写出符合自身情况的生活感悟。在格律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尽力符合格律诗的要求,在进行新诗的模仿写作时,要模仿新诗写作的特点,同时要讲究诗歌写作的意蕴之美。这些小的诗歌,在写作文的时候运用到开头或者是结尾部分,往往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探析 篇6

当今的语文教学, 对诗歌的教学往往程序化, 一般只是让学生熟悉诗歌内容之后便直接灌输其思想内容, 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把握诗歌内容, 而且对于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学生也无法感知。我们作为初中语文老师, 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更好更快乐地去学好古诗词?本人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爱上古诗词

传统应试教学中, 教师为了应对考试, 又或是迫于教学任务的压力, 只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被动接受, 完全不知老师所云。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 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地束缚, 对课程没了好奇之心, 有的甚至产生了反感, 这对文学教学是极其不利的。因此要做好课堂诗歌教学,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的学生正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时候, 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 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 教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 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性, 让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让他们和诗歌中的灵魂有一个直接的碰撞, 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如, 当学生们在学习《观沧海》这首诗的时候, 教师完全可以在对诗歌进行简单的讲解之后, 让学生们自己发表对此诗的看法与理解, 10个人也许有10种看法, 这便是诗歌教学的成功了。

二、结合背景, 理解古诗词

初中课堂, 目前主要是以教材为主要上课的工具。但由于种种限制, 教材只能给出一定的诗歌背景介绍。在学生没有阅读其他的内容或者是没有了解文章背景的时候, 学习起来会有些困难。因此要想做好课堂诗歌教学,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增大学生阅读量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以每周抽几节课组织学生去阅览室或者图书馆上阅读课, 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等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图像比文字更加直观, 表达的内容更多, 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很有好处。如曹操的《龟虽寿》这首诗, 教材并没有给出详细的时代背景, 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了解, 弄清楚作者此时的心境, 恐怕很难理解其蕴含的意思。如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视频,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这样会加深他们的理解, 对教学也很有帮助。

三、联系生活, 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的明珠,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 如何理解, 还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它。例如, 在外出旅游登山时, 教师可以适时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大多数学生一定能想出:会当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当某位学生没有考好时, 教师问其他学生, 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安慰一下他?学生会想到: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教师在讲到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节时, 讲到“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教师可以问学生雨为什么会有细密、轻盈这样的特点?学生会想到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另外, 我经常鼓励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古诗词, 适时将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作文中。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 还会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创造性的加工改造。比如有一位学生在写到自己的校服丢了时, 居然能模仿《春晓》写道:“春眠不觉晓, 校服吹跑了。若有拾到者, 酬谢少不了。”他的聪明才智, 他对古诗词的巧妙改写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折服。

诗歌在初中的语文教学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重, 可见其重要性。要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感悟诗歌的文化韵味, 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发现规律。相信通过努力, 一定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将诗歌的文化内涵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李正霞.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点滴谈[J].语文天地 (初中版) , 2011, (6) :38-39.

[2]季敏.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初探[J].教书育人 (教师新概念) , 2011, (6) :56.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有效策略探析 篇7

一、反复诵读, 体会诗歌内涵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诗歌因句精词粹、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而被大家所喜爱, 它最适合朗读、吟颂。教学实践表明, 诵读是课堂中一个关键性的教学环节, 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因此, 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 教师可先播放配乐录音进行示范朗读, 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读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品读诗歌, 以达到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

1. 读出音韵节奏。

如, 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诗句时, 应指导学生把握“绿”、“闹”字的重音朗读;读杜牧的《赤壁》时, 为了更好地明确此诗的结构层次和情感表达, 就应对前两句的叙事和后两句的议论朗读语调进行区分使用。

2. 读出诗歌大意。

例:一次外出听一位老师教学《在山的那边》一诗时, 对于诗中“山”和“海”所蕴含的意义, 老师没有进行深入讲析, 而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原诗, 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品味, 几遍下来, 许多学生自然理解了“山”与“海”所蕴含的象征意义:“重重困难”与“理想境界”。

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感情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往往是在对诗意不断深入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升的。

二、发挥想象, 感悟诗歌意境

高尔基曾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其高度凝炼集中与丰富的想象密不可分。因此, 感悟诗歌意境, 就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 借助形象思维的方法, 再现其中的事物, 从而获得真正的艺术感受。例: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描绘了作者一次郊游流连忘返的经历:“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作者借景抒情, 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既描绘了美的境界, 又展示了美的心灵。全词仅33个字, 郊游的趣味、景象却写得栩栩如生, 如临其境。从字面看, 出现的景象似乎只有溪亭、暮日、藕花、鸥鹭和醉人, 但经过反复诵读, 借助画面展开想象, 我们会发现一道道情趣盎然、绚丽多彩的景观:远处是一座掩映于落日余辉中的溪亭;近处是一位醉入藕花丛中的女子。伴随在女子周围的是亭亭玉立的红花, 摇曳多姿的绿叶, 展翅惊飞的白鹭, 幽深湛蓝的湖水。色彩清新, 情致动人, 景象优美。词中一个“误入”, 一个“惊起”, 使动景静景交相辉映, 声音色彩融为一体。

三、强化背诵, 丰富诗句积累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初中生的诗歌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在背诵中学生可以深情地体味, 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 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 在平时的诗歌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强化学生的背诵。需要注意的是背诵应能做到持之以恒, 不可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同时, 在背诵中还应做到和朗读一样富有感情和节奏, 要尽量多采用理解背的方式, 而少采用机械式背诵, 从而更好地提高背诵的质量。

四、练笔延伸, 拓展学习能力

实践表明, 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 进行练笔尝试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在具体练笔时, 可采用仿写、改写、创作等各种练笔手段, 以此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1. 仿写。

所谓“仿写”即立足前人创作的基础, 以一定的语言材料为范本, 根据一定的要求重写一个类似范本的语句或语段。具体练笔时可模仿其用词、句式、修辞手法、段落格式、主要内容、思想情调等。如此仿写练笔虽具一定的限制性, 但仍为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 对于初涉诗歌写作的同学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帮扶作用”。

2. 改写。

所谓“改写”就是以原作为依据, 适当改变原作的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的一种写作方式。例:一位教师教学《石壕吏》后, 引导学生将其改写为散文。改写后, 文章中不但增加了一些如背景的交代、差吏抓人的情景、人物神态的刻画、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等内容, 而且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 如孩子的啼哭声, 门被踢开的情景, 老妇人被抓走时满腹心酸的回望, 等等。如此情节的增补, 不但忠实于原作的精神, 而且使原作的诗意得到充分体现, 同时, 对于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也起到了不可多得的作用。

3. 创作。

能够独立创作出富有质量的诗歌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十分高的要求, 他们需要在今后的学习, 乃至在一生中去不懈地追求。

总之, 诗歌是文学的精灵, 是性灵的艺术。诗歌教学能激发热情, 感召人生。诗歌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初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应不断加大这方面的思考与研究的力度, 从而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展现出蓬勃生机, 用“诗歌营养”浸润学生初中时代的五彩生活。

参考文献

[1]刘玉岩.古典诗歌教学中的美学欣赏[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4) .

[2]唐雪梅, 唐朝伟.古诗词教学方法探微[J].宿州师专学报, 2003, (01) .

[3]张波.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模式论[D].华中师范大学, 2004.

[4]戴军.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 (11) .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技巧 篇8

一、反复诵读,体会作品意境

对于大部分的初中生来说,现代诗歌仍旧存在晦涩难懂、难以理解的现象,因此增强诗歌诵读的力度,不仅能够在诵读过程中领会到诗歌的意境以及形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操。在现代诗歌的实际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正确、反复诵读,确保学生能够体会作品意境,掌握现代诗歌中的韵律感、情感意蕴以及自身的语言特色。例如苏教版中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一篇现代诗歌,作者就多次采用修辞、象征等手法,在想象的基础上将诗中的“树”拟人化,使得“树”像人一般有了丰富的感情、高尚的品格、奉献的精神。作者通过这些文字给我们展示了高尚的、无私的、伟大的英雄形象。老师在这篇诗歌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引、鼓励学生切身联系生活以及情感经历来反复诵读这篇诗歌,通过多次诵读,学生就会逐渐理解诗歌中“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是暗喻广大辛勤的劳动人员,“饿得发蓝的眼睛”、“抽泣时颤动的肩膀”、“以及浮肿得变形的腿、脚和胳膊”这些都是暗喻在世界各个角落遭受灾难和困苦的人们。通过不断地、反复地诵读,学生就会慢慢把握诗歌的主旨了。

二、把握语调,增强情感领悟

在现代诗歌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向学生示范如何在朗诵诗歌时准确把握诗歌的语调高低、语气强弱以及朗读感情,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能够大致了解老师对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认识诗歌大意以及情感脉络,大体把握诗歌中的词句包含的情感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推动和增强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情感领悟。同时,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语调把握的学习上做标记。第一,标记停顿。停顿实质上是指声音在词语之间或者语句之间的间歇,其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换气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句子结构需要,确保听众有一个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比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一篇诗歌中的“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这一句,为了能够很好的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实现具有坚定的信念,要在“能够”以及“牛儿”后面标记停顿符号。第二,标记重音。重音实质上是指在朗读过程中对句子中的特定词语进行重读,通常情况下是能够达到提高声强的目的。例如戴望舒的《雨巷》这一篇诗歌中的“一个丁香一样的”,“丁香”这一词语需要加重音符号,此外,还需要注意句子升降调等。

三、把握韵律,体会诗歌“三美”

在现代诗歌的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诗歌韵律的教导,引导学生把握诗歌韵律,在诗歌韵律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比如,老师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一篇诗歌教学中,要通过对诗歌平仄韵律分析来指引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分析如下:

前一句韵律是先平后仄,后一句韵律是平仄相间,这两句诗歌不仅展现了诗歌节奏感、韵律感的特点,同时还流露出离别时不舍、依恋以及寂寞的情感。又如余光中的《乡愁》这一篇诗歌中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代表特定时期的意象联系在一起,使得全诗展现出一种浓厚的思乡爱国之情,这些字词构成了生动形象的画面,不仅给人带来视觉美感,还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除此之外,这首诗歌在建筑美上,诗歌结构节句对称均衡,长短句之间错落有致,也给全诗奠定了惆怅的基调。

四、紧抓“诗眼”,领悟诗歌中心

如在《再别康桥》的诗歌赏析过程中,该诗的第四节是全文的“诗眼”,该诗的前三节是全诗的铺垫,表达了作者陶醉、依恋的情感,面对充满感情却不得不离开的母校,又再一次增强了作者郁闷的程度———往日是这么美好,现实是这么残酷,前途又是这么渺茫。该诗的后三节表现了作者对美好往昔的怀念转而对现实充满了不甘心、孤寂落寞的心情。全诗蕴含的情感一波三折,将作者面对理想破碎郁闷失望、不甘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微 篇9

一、媒体创境, 激发诗歌学习兴趣

所谓的“情”, 就是教材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教材中所描绘的形象及景物画面。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 我们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充分发挥电教媒体手段的优势, 创设趣味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例:教学《过故人庄》一诗时, 可放一段农家生活小录像, 景物由远及近, 村边绿树环抱, 郭外青山相依, 溪水潺潺, 菊花灿灿, 村庄坐落平畴, 而又遥接青山, 幽静闲适。小院内鸡在叫、鸟在鸣, 轩窗小开, 主客饮酒交谈, 窗前的打谷场和菜圃黄绿相间, 宽敞而舒展。临别在即, 率真的主人再次相邀重阳赏菊, 客人含笑点头应允。一个普通的人家, 一餐鸡黍的款待, 鸟鸣鸡叫的悦耳, 泥土稻花的清香, 农家田园的和谐景致, 在平淡中蕴涵了深厚的情味, 自然引起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反复诵读, 领会诗歌情感之美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 是通过抒情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诗经》的《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歌咏之。”以诵读著称的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说:“有时, 诗文中的感情需要诵读的人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实践表明, 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 让学生反复吟读, 细细品味诗歌的节奏、韵律, 不仅能让学生体味到诗歌的语言美, 更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诗意, 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例:《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追歼袁绍凯旋而归, 途中登临碣石山时而写。当时作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 触景生情, 那种踌躇满怀, 壮志凌云的气概凝聚于笔端, 挥洒在字里行间。“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诗人以想象奇特的诗句, 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抒发了自己统一中国, 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指导学生朗读时, 同学们采用高亢喜悦的语气, 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诵读, 读出了诗人的沉浮、诗人的豪迈, 以及力挽狂澜、主宰一切的雄心。再如, 读《春望》一诗时, 应指导学生把握其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情感基调;读《过零丁洋》一诗时, 可指导学生把握其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情感基调;读《渔家傲》一诗时, 可指导学生把握其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情感基调;而读《归园田居》一诗时, 可将情感基调定位为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等等。

三、学会分析, 把握诗歌表现手法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有助于学生把诗歌读懂。诗歌创作运用的表现手法比较多, 比兴是很常见的一种, 运用比兴, 可于事物的微妙处来产生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如, “梅”、“兰”、“竹”、“菊”、“松”等意象常用来表达诗人忠贞、高尚的品格。见元稹《菊花》一诗:“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就是借菊花来表达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的节操;如, “花草”、“春风”、“莺燕”、“泉溪”等意象多是用来抒发诗人的闲情逸致。见白居易《钱塘江春行》一诗:“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就是选取了“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意象, 来表达自己对早春的喜爱及喜悦之情。再如, “杨柳”、“舟船”、“长亭”等多用于抒发离别之苦。见柳永的《雨霖铃》一诗:“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就是借杨柳来表达诗人的离别愁绪的。

四、尝试练笔, 延伸诗歌学习能力

新课标强调淡化文体, 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目的就是提倡学生作文中写我所想, 写我所感, 而诗歌写作的特点正与新课标的写作理念相契合, 这就为诗歌写作提供了理论依据。青少年是人一生中感情最为丰富和活跃的阶段, 这也为诗歌写作提供了可能条件, 用诗歌记录学生的丰富情感, 记录成长的烦恼和喜悦, 不但可行, 而且有益。实践表明, 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 进行练笔尝试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在具体练笔时, 可采用仿写、改写、创作等各种练笔手段, 以此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例:一位教学《石壕吏》后, 引导学生将其改写为散文。改写后, 文章中不但增加了一些如背景的交代, 差吏抓人的情景, 人物神态的刻画, 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等内容, 还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 如孩子的啼哭声、门被踢开的情景、老妇人被抓走时满腹心酸的回望等等。如此情节的增补, 不但忠实于原作的精神, 而且使原作的诗意得到充分体现。同时, 对于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起到了不可多得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的写作能力到达一定程度时, 教者应积极鼓励学生学写古典的格律诗以及现代自由体诗歌。

总之, 古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影响深远悠长。诗歌教学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今后的教学应不断加大其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与研究的力度, 从而更好地为诗歌教学服务, 让“诗歌营养”充分浸润学生初中时代的五彩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波;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模式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戴军;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经验谈 篇10

一、反复朗诵,激发想象

在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诵诗歌,是笔者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要想让学生读懂、读透一首诗歌,教师必须让他们反复诵读诗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要求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认真体会诗歌意境。朗读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朗读者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活动。诗歌朗诵就是朗诵者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把原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者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引起听众的共鸣。可见,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学生的语文功底。

二、不断研读,积累知识

学习诗歌最关键的是要了解诗歌,而了解诗歌就必须掌握诗歌的文体特点、诗歌的分类以及诗歌的表现手法。在教学诗歌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渗透这些知识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高度集中概括反映社会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丰富想象。诗歌的语言凝练且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的形式美。我国现代诗人何其芳曾评价说:“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透过何其芳的评说,笔者概括出诗歌的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富于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因此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合理地把这些特点融入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三、探究意境,品味感情

在学习诗歌时,学生要适当地展开自己的想象、联想和幻想。一首好的诗歌包含着音乐美、结构美和图画美。其中,图画美是要靠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要想再现诗歌中的图画美,学生必须理解诗句中的每一个意象。意象即物象,就是诗句中的事和物,它寄托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因此,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是探究诗歌意境和主旨的前提。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就连用了九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和瘦马,它们再现了诗歌的意境。学生只要抓住了这些意象的特征,探讨这些意象蕴含的感情,就能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主旨,是对“言有尽而意无穷境”的最好诠释。

四、分析特点,鉴赏诗歌

诗歌犹如一棵树,它身上有许多枝叶,只有慢慢地欣赏,才能体会其中的精妙。在创作诗歌时,诗人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就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如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来表现诗歌的主旨,表达个人对社会、个人对国家、个人对故乡、个人对家人的思想感情,能使诗歌的意境变得更深远、更耐人寻味。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重视诗歌中虚实结合、动静相宜、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象征意义等创作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能力。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要上好一堂语文课着实不易,要教会学生欣赏诗歌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上一篇:职业教育美术欣赏教学下一篇:车辆报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