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农”

2024-06-18

新“三农”(精选十篇)

新“三农” 篇1

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时期, 作为重中之重的三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三农所有问题中, 食物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安全、农民工市民化、农村土地是最需要迫切解决好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应实行“口粮安全战略”, 而不是“泛粮食安全战略”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更多的人口变成中产阶层, 我国食物供给不仅面临数量安全, 而且还面临质量安全, 如何满足这种数量与质量的双安全, 对我国这种人均资源极为稀缺的国度的确是一大难题与挑战。

我国粮食已实现十连增, 但一个尴尬的事实却是, 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一直在屡创新高, 以去年为例, 谷物和谷物粉进口1398万吨, 大豆进口5838万吨, 棉花进口580多万吨, 糖进口370多万吨, 肉进口220万吨, 奶制品进口110万吨。

按我国现行的消费人口数量, 大约需要30亿亩以上的播种面积才能满足要求, 而目前我国只有18亿亩耕地, 加上复种也只能达到24亿亩, 还需进口6亿亩的粮食, 目前进口的大豆就有3亿亩的量, 我国目前进口的大豆已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 未来还需要更进一步增加吗?下一个会是玉米吗?国际市场能满足我国的需求吗?如何统筹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需要精心布局。

更重要的, 从质量上来看, 目前我国食物供应面临更大的问题。城市一大半已满足温饱水平的消费者不再是仅关心吃饱, 他们还迫切希望吃得安全健康。而目前不断出现的各种食品安全丑闻, 让大部分消费者成了惊弓之鸟。

当前人民的突出愿望便是食品安全, 这是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重点强调的, 他说:“柴米油盐的安全就是人民的突出愿望。”如何实现在保证“吃饱”的基础上, 让百姓能够“吃好”, 是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食物生产的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 二者有矛盾之处, 依靠化肥、农药、转基因技术、添加剂、生长剂等技术可以获得产量的迅猛增加, 但却会带来更严重的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如何追求数量与质量的平衡, 让消费者既能够满足数量上的安全, 也能够满足质量上的安全, 应该是未来政策的着重点。

相比前几年, 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源头。如果源头污染治理不了, 后面的环节再安全也无能为力。如何对养殖业的抗生素滥用、蔬菜水果业的农药残留超标等进行治理, 需要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进行监管, 还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

从数量安全来看, 目前我国实行的泛粮食安全战略面临调整, 泛粮食安全战略把玉米、大豆等都包括进来, 战线拉得太长, 农业补贴有点撒胡椒面的感觉, 什么都想保, 结果很可能是什么都没有保护好。未来应该实行“口粮安全战略”, 让那些从事最重要、最基本、我们最离不开的主粮生产的农民, 真正有动力去多生产口粮, 唯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种什么都比种小麦大米赚钱。

未来我国应该重新调整粮食安全战略, 重点对从事“主粮安全”的农民与耕地进行保护, 加大对小麦、大米生产的补贴, 提高收购价格, 提升粮食安全保护的精度与准确性。

为了保证质量安全, 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应该重塑, 应该加强综合协调联动, 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 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 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 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 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农民工市民化, 建设用地指标是个好工具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能够高质量完成的关键。如何加快改革户籍制度,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让进城农民享受平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也是一大难题。

农民工市民化最大的障碍在哪儿?成本是关键。有专家测算, 我国农村和城市福利待遇人均相差33万元, 一般大城市福利50万元以上, 中小城市为十几万元。今后20年内, 中国将有近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 人均市民化成本为10万元, 为此至少需要40万亿~50万亿元的成本。谁来承担这些成本?什么样的政策激励最为有效?

自十七大提出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至今, 我国各地均推出地方户籍改革政策。据初步统计, 已有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等12省份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

各地改革措施不一, 上海、深圳、济南等地相继推出居住证制度, 部分城市推出购房落户政策, 广东省推出积分入户政策, 重庆尝试通过建立转户居民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的弹性退出机制, 以合理的过渡期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而成都则推出“让农民穿着风衣进城”的户籍改革政策。

总体看来, 这些政策, 尤其是2010年广东省, 重庆、成都两市的政策尤具进步意义, 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还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

目前农民进城之后, 实际上多数时候表现出“两头靠”的特性, 他们既要在城市挣钱生活, 同时又不敢放弃农村的土地, 但土地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太多收益, 所以出现大量“空心村”。

在目前体制下, 农民工输入省份没有动力去保障农民工的福利。从国家层面上来看, 应该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 让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劳动力流入大户有动力来解决大量的外来劳动力户籍问题。虽然国家鼓励放开户籍, 但大部分的就业岗位在珠三角与长三角等少数发达地区, 如何鼓励这些地区解决外来群体的市民化问题?什么政策激励最有效?

其实建设用地指标是一个好工具。因为要想解决新移民的定居, 必须要占有耕地。目前土地管理部门一直在执行“占补平衡”政策, 其实这个政策也可以移植到吸收外省份新移民政策上。

我国有1亿多的跨省农民工, 他们在家乡都有承包地与宅基地, 如果能够在打工地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落户定居, 到一定时候, 他们就会自动把家乡的承包地给转让出去, 把宅基地给卖了。从整个国家来讲是合适的, 等于节约了土地, 耕地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长远看应该是增加的。因为在城镇居住人口所占用的耕地远比在农村居住少。

所以可以通过增加建设用地指标来激励那些劳动力流入多的地区解决外来移民市民化问题, 至少具体的数量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 由中央土地管理部门统一制定。建设用地指标增加, 地方财力也相应增加, 新移民进城的社保、住房也因此有了保障。

当然, 进城农民的住房、子女教育、社保以及他们在农村的宅基地与承包地如何处置等问题, 都需要精心谋划。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让农地成为“不再沉睡的资产”

农村土地是农民的最大资产, 但目前还是一个沉睡的资产。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还存在太多的问题, 如何改革好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 让土地这个最稀缺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力, 需要精心谋划, 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是关键:

其一, 征地制度该如何改?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城乡隔离的两套土地管理制度, 城镇化的土地必须被征走, 政府垄断了土地的一级开发, 农民被排斥在土地增值收益之外。未来应该打破目前的垄断征地政策, 实现农村、城市土地“同地、同权、同利”, 建立土地交易机制, 使农民分享城市化中的土地增值收益, 使进城农民获得创业资本, 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

巴西城市化的教训很惨烈。在政府主导下, 大批农民转移到城市, 土地以低廉价格被出售给开发商, 农民到城市后形成数量庞大的贫民窟, 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我国的台湾等地, 让农民分享城市化中土地增值收益, 不少农民因此成为百万富翁, 然后这些农民就有资本去创业去开发, 不仅没有贫民窟, 而且带来了农村的发展。

目前我国不少地区又在重走巴西的老路。如果土地制度不变, 与土地相关的制度不改, 大多数进城农民的宅基地与承包地如果被变相低价出售了, 农民到城镇生活可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谁来保证那些获得中小城镇户籍的新居民的工作以及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培训成本以及找工作的成本?

当然, 如果有一个可交易的市场, 让农民通过卖出宅基地与承包地, 除了获得城市的户籍、住房与社保外, 还能够有一笔资金从事小买卖, 就可行了。

另外, 我国目前还存在一个“农民上楼致贫”的现象, 也就是, 农民来到了城市, 住进楼房后, 他的居住成本与原来在农村相比会大大增加, 但由于没有稳定的工作, 还要交物业费、水电费等, 其生活质量就下降了。

目前的征地垄断带来太大的社会问题, 应该破除, 实行同地地权同利, 让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也能够真正入市。

除了非征不可的道路、学校等纯粹公益性用地外, 其他的非农建设农地都可以让农民成为交易的主体, 让企业通过租地的形式向农民获得, 让农民成为地主。大大压缩目前的征地范围, 除了纯公益性用途外, 其他的应该由用地单位与农民协商解决。商业用地要按市场价由农民与开发商共同解决。“公共利益”应该有具体规定, 可以采取列举的方式。

农民直接成为土地交易主体, 打破地方政府处于垄断地位, 一手低价拿地、一手高价卖地带来的高房价问题。让农民为进城农民建房是深圳过去快速从小渔村变成大都市的成功秘诀, 这个秘诀也应该让全国人民一起享用。

其二, 农村建设土地能否实现同地同权直接入市?

目前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普遍存在利用不合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由于各种严格的限制, 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住房不能作为资本流动, 很难带来财产性收入。但现实情况却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隐性市场活跃, 违法用地屡禁不止, 用地流转权利缺乏可靠保障, 如何打破坚冰, 让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农民也能够真正受益, 需要进一步改革。

农村土地直接入市的全国潜力如何?百万亿元农村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将带来多大的“农村沉睡资本”?

中国城市人口在城里需要的建设性用地是人均100平方米。而农民在农村的建设性用地大概是人均250平方米。如果有1亿农民进了城市, 需要城市提供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农村建设用地大大节省出来了, 所以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能够守住, 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 耕地可以变成20亿亩。

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有20多万平方公里, 至少可以承载二十几亿人, 城镇建设并不缺地, 但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太粗放太浪费了。

以广东为例, 据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统计, 2006年广东省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23200多亩、2100多宗, 每宗10多亩, 总价款20多亿元人民币, 即每亩地价近100万元人民币。据广东省调查, 目前至少还有60多万亩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

如何解决实际占地2亿多亩、价值10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 建构全国统一的土地使用权体系, 形成公开化的中国村镇房市和构建中国房市的全流通格局, 是一个令人无限想象的大问题。

“农村土地入市”须明确产权主体及权益分配机制, 建立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农村集体建设土地入市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但前提是须明确产权主体及权益分配机制, 防止公权力侵占。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普遍存在主体虚位、主体混乱问题, 未来应该确权发证, 明确农民的权益, 在此基础上建设产权交易市场, 开启农村沉睡的资本。

“农村土地入市”还需引入竞争机制。农村集体土地的上市, 显然不宜走政府拍卖的老路, 必须以打破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为目标, 并与政府土地拍卖形成分庭抗礼的竞争态势, 地价才有望不受操控。农村土地入市要想真正对抑制房价起效, 显然更需竞争机制的引入以及利益关系的重建。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目前还受到诸多制约限制, 如何建立起一个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自由流转市场非常重要, 只有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同权”要素市场平等化, 才能真正流转。未来应该允许农村集体宅基地使用权自由转让、抵押和出租, 还应该允许农民住房的买卖、抵押和出租。

中国新三农 篇2

关于中国新三农网

中国新三农网(冀ICP备11019045号-1 号)创建于2009年,是最先利用手机与互联网融合技术的三农网络平台,也是全国第一代双网模式的三农网络平台,其前身是三农信息网,随着用户逐渐增多、市场不断扩大,为适应市场需求、响应国家政策,在2011年初改为中国新三农网。本网站以“传播三农信息,服务三农市场”为宗旨,以提供及时、有效、可信的新闻、信息、咨询和高效的电子商务平台为己任,是根植于中国三农行业,集三农信息与电子商务服务为一体的行业信息平台。

中国新三农网不仅为用户提供最新的国内外实事新闻、更整合了农药、化肥、种子、农机农膜、畜牧养殖、兽药、饲料、水产、果蔬等众多三农信息资源,为农民朋友提供方便、及时、丰富的第一手信息服务。

中国新三农网主要从事于农贸信息、畜牧养殖、水产果蔬等领域相关工作,是目前唯一一个涉及农贸信息、畜牧养殖,水产果蔬及致富等方面的多元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其独特的受众精准性、平台整合力、及品牌影响力,为会员、广告客户提供高效的投资回报,让越来越多的网民享受中国新三农网带来的方便和价值。

手机新三农是中国新三农网的手机门户网站,是目前国内三农方面访问人数最多的手机门户网站。基于中国新三农网的资源优势,您可以用手机随时随地随身享受互联网与3G网的各类三农信息以及获取大量商机,帮助农户更加方便解决产品销路问题,帮助企业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产品提供给9.3亿手机群体,第一时间将对接信息发到您的手机上,不会让您错过任何一次商机。如果说互联网为你的企业带来的生存机会,那么手机网的并入必将助力你的企业腾飞。

市场定位与战略思想

中国新三农网主要服务于从事农业及相关工作的企业和个人,尽力贴近用户的需求,极大的提高用户的便利同时降低费用门槛。我们为用户提供了一整套“自助服”工具,他们可以自动化的使用这些服务。

例如:用户加入中国新三农网就会获得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商务网站,有自己的域名,有自己的邮箱,有近十套美观大方的网站模板可供选择,并可随时更换模板甚至单独定制自己的模板,以及能满足大多数企业用户需求的各类功能模块(可由用户自行选择、定制),还拥有自己的网站管理系统,可以随意发布和修改各类信息。

在某种程度上,用户只需要关心自己的网站即可--他们已经拥有了一整套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可以很好的宣传自己,开始在网上做生意了。而拥有这一切,只需要轻松的几个步骤,这大大简化了用户的操作难度以及所需的时间和精力。

用户在新三农网获得自己的网站,就是先在网上“安家”,让潜在客户能够找到并了解自己。然后,在自己网站里发布的资料、信息也会出现在新三农网以及新三农网的合作网站里,被来自全国的大量用户看到,同时中国新三农网针对搜索引擎技术做了大量优化,用户的信息会很快出现在各大搜索引擎里,并且拥有相对理想的排名,大大增加被客户询盘的机会。另外,用户也应该主动出击,寻找和联系买家,扩展营销渠道,中国新三农网与合作网站能够为用户提供超过100万的潜在客户资源。

简单的说,用户只需支付很低的费用加入中国新三农网,就拥有了一整套“自助服务”工具,并且有中国新三农网提供的各种资源与服务来保驾护航,可以很轻松的实现电子商务双网应用,增加信息渠道,提高收益。

为了便于您熟悉和使用中国新三农网电子商务平台,在新三农网上尽快找到您需要的信息,我们在网站的设计和栏目的分类上都做了精心的规划。从栏目分类上,设有供应、求购、资讯、报价、产品、经销商、技术指导致富经、人脉通等10个栏目。

新三农网首页:为访问者提供了各种分类信息的导航。囊括了中国新三农网所有栏目的精华,你可以在“新三农网首页”便捷快速地找到您需要的栏目及相关信息。

栏目介绍

1)首页包含了中国新三农网的全部产品类别,品种齐全,类别详细。您可以根据你的需要点击相应的类别去寻找您需要的产品。

2)栏目导航:集中了所有的商务服务类企业所提供的各类商务信息,想您所想,急您所需。

3)经销商:主要向访问者展示中国新三农网上所有注册企业的基本信息,会员类型及主营产品信息。

4)独立的企业网站:中国新三农网会为农贸通会员建设自己的企业网站,拥有详细的公司介绍和豪华的产品展厅,可以展示1000张产品图片和一些企业资信情况,网站空间没有限制,您可以随时上传或者更改您在网络上发布的图片和资料,维护和推广的工作是由中国新三农网的专业的客服团队和技术团队来帮助您进行的,如果您的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网站还可以把自己的网站链接到新三农网站做推广宣传。

5)“一站式”推广:除了中国新三农网平台,我们还一并帮您在百度、雅虎、Google三大搜索引擎做链接推广,成为您性价比最高的网络投资!

6)人才信息:所有在中国新三农网注册的企业用户,都可以在此免费发布您企业的招聘信息;所有在中国新三农网注册的个人用户,都可以在此免费发布您的求职信息。

7)行业资讯:为会员提供行业、产业最前沿的相关信息、管理知识、行业咨讯等信息,以便企业能更好的探讨和分析自身的发展方向、经营策略,从而达到提高利润的最终目的。

农贸通服务

农贸通是中国新三农网为企业用户提供在网上做生意、结商友的诚信平台,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农贸通建立起集合产品展示、企业推广、在线洽谈、招商合作等多种功能的网络商铺,更可以获得多重商机,领先对手,获得生意上的成功。

农贸通的五大优势:

·找商机:有生意,才有活路。

·获推荐:有信誉,才有市场。

·建网站:有地盘,才有底气。

·看人脉:有关系,才有发展。

·享服务:有支持,就有信息。

农贸通的六大服务

1.私人商务助理 “小秘书”专业服务,贴心行业专家为您服务,确保最佳服务

2.资质认证 提高网络诚信度,让您生意不再难做

3.信息优先排名 让您在十几万商家中脱颖而出,领先一步就是财富

4.“一站式”推广 让您的信息穿梭于各大搜索引擎

5.任意信息查询 上万家行业信息一网打尽

6.广告位赠送 黄金广告位让您“一炮而红” 农贸通会员服务介绍

1.可随时查看各类信息

2.拥有独立网站

3.发布信息排名优先,提高信息曝光率

4.资质认证,提高网络的诚信度

5.信息精准发送,减少同行竞争,实现利益最大化

6.网站秘书和出差助理让您随时随地都有生意

人脉通介绍

随着城乡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农产品经纪人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脱贫致富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反复出现农产品卖难现象,大蒜滞销、土豆烂在地里、香蕉用来喂猪,农民损失惨重,也让许多关心农民利益的人为之焦急。媒体奔走呼号、政府组织对接促销、专家学者献计献策。政府的努力、网友的热心、超市的对接固然可以缓解燃眉之急,但不可能解决未来的完全同样的问题……

中国新三农网---人脉通帮您解决燃眉之急。

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人际关系也是是市场渠道!人脉即钱脉

对于人脉资源拥有者,注册成为新三农网会员后,人脉通就是您的第二财源;对于企业商家,人脉通平台中就有万千独有人脉关系的经纪人成为您的特种营销部队,直接、高效、低成本的为你拓展市场、寻找客户。

新三农网人脉通平台涉及各行业个领域,旨在为广大用户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和困难,看似是交易,其实可以理解为无限利益的互动,海量资源的共享。新三农网人脉通更注重的是人脉关系,办事效率,诚信为本。小到起名、寻人,大到订单、工程,只要是用户生活、工作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这个平台上,都会有众多的经纪人为你想方设法。这是因为有经济的杠杆,在悬赏的利益两端,用户和经纪人各取所需。

旗下网站

中国新三农网是最全面的三农综合信息平台,更整合了农药、化肥、种子、农机农膜、畜牧养殖、兽药、饲料、水产、果蔬等众多三农信息资源,以其独特的受众精准性、平台整合力、及品牌影响力,为会员、广告客户提供高效的投资回报,让越来越多的网民享受中国新三农网带来的方便和价值。

新三农网旗下网站

化肥网

种子网

农药网

兽药网

饲料网

果蔬网

水产网

农机农膜网

新常态下看“三农” 篇3

破除“天花板”“紧箍咒”迫在眉睫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专家认为,“挑战前所未有”这一表述,说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形势格外严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矛盾更加凸显。土地、人工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攀升,农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辛辛苦苦种一亩田,不如外出打两天工”,成为一些地区种粮农民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与此同时,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不高,农产品内外价差倒挂已成为“新常态”,粮食进口不断增加。“我国农业生产正遭遇生产成本上升、财政补贴压力加大两大‘天花板’,以及环境资源双重约束两道‘紧箍咒’,若继续这样下去,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需要打上问号。”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然而在粮食连年丰收的背后,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压力明显加大:一方面,我国农业资源禀赋不足,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农药和化肥的投入,造成土壤地力的下降,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

靠什么破除“天花板”、破解“紧箍咒”?只有靠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靠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与飞速行进着的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严重影响四化的同步发展。此次会议对农业现代化的“短板”表述,凸显中央对农业现代化的高度重视。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化建设中的“关键变量”,直接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顺利,劳动力就能转移出来,才能更好促进城镇化发展。如果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好,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潜力没有充分释放,那么工业化、城镇化也是危险的。

必须打好新形势下粮食安全这一仗

中央明确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也进入亟须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新阶段。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先。解决好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是国际国内复杂局势下掌控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大局的基础。在当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经济发展步人新常态的形势下,粮食安全更加关乎经济的健康发展,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关乎民生的改善提高,我们更要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打好国家粮食安全这一仗。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根本。要以改革为动力,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要促进粮食生产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促进农业生产者由传统农民向高素质职业农民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战略上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工作重点抓紧、抓实、抓好,使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始终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必须严守耕地红线。农民可以“非农化”,耕地绝不能“非农化”;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确保产能的基本保障,必须依法依规,使农民“有地可种”,促进“好地种粮”;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是确保产能的关键途径,必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力度,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和土地产出水平。

与此同时,必须坚持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筛选应用一批适宜本地特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给农业和粮食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大力推进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进一步发挥农机在科技兴粮中的载体作用。

解决粮食安全,关键是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完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建立“谁种补谁”“多种多补”的农业补贴与粮食生产挂钩机制。加快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调动主产区生产积极性。

打好粮食安全这一仗,还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通过适度进口,做好品种余缺调剂,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要探索实施全球农业战略,建立安全、稳定、持续的全球农产品供应网络。要把握好进口的规模和节奏,防止个别品种集中大量进口冲击国内生产,给农民增收带来不利影响。

加快推动农村改革迈向新征程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过去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主要靠改革创新;今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仍然要靠改革创新。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30多年前,农村拉开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奠定了今天中国经济社会非凡成就的基础。现在,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转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农业,正在由粗放增长的传统农业向集约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型。新常态需要新动力,新阶段需要新创举,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改革迈向新征程,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必然。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我们要抓住机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要为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新条件。改革是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创新驱动的良方。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尽快走出大宗农产品“政策市”的被动局面,为多元市场主体的成长留出足够空间,让市场价格真正反映供求关系。对现阶段需要继续保留的最低收购价等干预性收储,要创新实施机制,在实施主体之间形成适度竞争。推进价补分离改革进程,在总结完善棉花、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择机将部分新产品纳入试点范围,并适时启动目标价格保险试点。

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主体。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向非农产业就业,农业副业化、劳动力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快变量”与农地流转、规模经营“慢变量”之间寻找平衡点,既不贻误时机又不拔苗助长,是农村政策面临的重大课题。应以“三权分置”的思路,在明确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放活土地经营权,引导已离土离乡的承包户将土地经营权向其他愿意留在农村务农的人流转,发展家庭农场、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30多年前的农村改革之所以成功,就是得益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得益于充分吸纳农民创举。要破除制约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观念和机制障碍,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让亿万农民创造创新的活力得以迸发。

同时要加强顶层设计,更加注重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同时又要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只有准确把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的部署,农村改革才能不断迈向新的征程。

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 篇4

“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党的“三农”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亿万农民是衷心拥护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三农”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难题和新挑战,突出地表现在:农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农业效益持续下降,稳生产难度不断加大;国内外农产品价差扩大,去库存、化风险难度不断加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难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益出现边际递减趋势,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难度不断加大;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社会治理难度加大。

上述问题说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节点。“十三五”时期,必须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着力提高农业发展效益和竞争力,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着力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实现成功转型。

首先,坚持创新发展,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创新是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应对问题挑战的必然选择。创新不仅包括农业科技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创新。必须依靠创新,摆脱过去那种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透支资源环境的发展方式,培育主要依靠科技推动发展的农业增长新动力;必须依靠创新,开辟新的政策红利,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必须依靠创新,解决好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新农村谁来建的问题,应对日益加重的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必须依靠创新,不断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其次,坚持协调发展,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意义更加凸显,要求更加紧迫。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水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落户。同时,还应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现代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

第三,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环境友好和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农村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都是生态产品的提供者。在推进全国绿色发展、改善全国生态环境的征程中,农业农村肩负着重大责任。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逐步退出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能力,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逐步实现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进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加强产地环境保护,着力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四,坚持开放发展,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全球丰富的农业资源为我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宜加强战略谋划,加快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步伐,构建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宜合理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发展优先序和自给率目标,实行有保有压有放政策。在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适度进口国内紧缺农产品。充分利用我国农业技术、装备、市场等优势,参与国际农业开发,特别是要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

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 篇5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三农”工作事关全局。从吉林实际出发,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这一主线,牢牢把握以农民为本的根本原则。只有坚持以农民为本,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才能为保障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繁荣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坚实基础。坚持以农民为本,就是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紧依靠农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农民的长远利益;坚持在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中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以农民的全面发展促进“三农”问题有效解决。归结起来,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把以人为本全面体现和落实到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各方面工作中去。

以农民为本,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农村改革30多年来最重要的制度成果。这项制度之所以能够有力支撑和推动“三农”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造,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符合农民群众愿望。只有长期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好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才能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农村长治久安乃至社会稳定的大局;只有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才能给广大农民一颗“长效定心丸”,才能更好地稳定农民经营土地的预期、提高农民经营土地的水平。当前,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有权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农民不是干部,机制是市场不是政府。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必须始终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利益。

切实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统一经营应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转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践证明,无论农户间合作,还是农户与企业合作,前提是农民自愿,纽带是农民利益,根本是结成利益共同体。如果不能坚持这一点,合作就难以持久。必须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不断探索完善符合农民要求、体现农民利益的统一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竞争力。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草原确权承包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草原确权承包,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既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也为促进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机遇。要坚持农民得实惠和生态受保护两个基本准则,牢牢把握明晰产权和农民决策两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取得实效。

以农民为本,始终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和改革取向

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需要,是保护农民权益的内在要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和改革取向,关键是突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个核心,坚定不移地“补贴农民、投入农业、奖励大县、理顺价格、提升科技、保护资源、健全法制、深化改革”,在不断加大直接补贴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创新,逐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特别是支持增粮增收,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支持产粮大县发展粮食生产。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和流通体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出台政策措施和改革举措,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本,把农民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作为根本标准,确保农民真正受益、真正满意。建立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以农民为本,在统筹推进“三化”中解决“三农”问题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要跳出“三农”看“三农”,统筹“三化”促“三农”。突出以农民为本,更多地从减少农民、提升农民、善待农民、富裕农民的角度统筹谋划和推动“三化”发展,让广大农民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中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内部增收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多渠道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能力。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拓展非农就业空间,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城镇化与“工”一体、与“农”相连,是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战略基点,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一篇大文章。从维护农民权益的角度讲,当前重点是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农民转为市民后的权益保障。着力解决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劳动报酬、子女上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切实保障他们在农村的合法权益,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应当让他们带着这些权利进城,也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由他们自主流转或处置这些权利。二是暂未落户农民工的权益保障。进一步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严格落实劳动合同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从制度层面入手,逐步把他们纳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使他们的贡献得到充分肯定、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付出得到合理回报。三是完善征地制度。在坚决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节约用地制度基础上,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把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放在首位,坚决杜绝违法强占、乱占农民土地现象,征地补偿要及时足额交给农民。四是妥善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把留在农村的人群安置好、照顾好,同时采取措施吸引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发展农业生产。

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一方面,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文化科技和农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积极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的产业工人,切实提高他们在城市的就业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农民分工分业,使走出去的有较强务工技能,留下来的掌握先进农业技术,为统筹推进“三化”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

以农民为本,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农民为本,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根据农民意愿推进、依靠农民实施,让农民在农村也能享受现代文明、过上幸福生活。

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着力推动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饮水、能源、生态、信息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注重各类基础设施的衔接配套,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和长远效益。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让农村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繁荣,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整合城乡卫生资源,为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更加注重扩大覆盖面,更加注重提升统筹层次,更加注重提高保障标准,更加注重各类保险以及城乡制度的有机衔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深入开展帮扶困难群众、帮扶困难党员、帮扶薄弱基层党组织的“三帮扶”活动,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创新。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探索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强农村矛盾排查化解,提高做新形势下农民工作的能力,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增强农民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积极性,夯实基层基础,实行群防群治,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以农民为本,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当家作主,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本,一切相信农民,一切依靠农民,做到农村的事务由农民作主、以农民为主体管理、按农民的意愿办。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积极构建党支部决策、村委会执行、监委会监督三权明晰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深入开展以直接选举、公正有序为基本要求的民主选举实践,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实践,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推进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提高他们依照法律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

新常态下 抓好“三农”不动摇 篇6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当前,新一轮围绕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进行的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战阶段。中央推出了农业农村改革的顶层设计,重大举措也相继出台,而更为重要的就是各地特别是基层要结合实际进行积极实践探索,创新举措,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出实招,干实事,见实效。

农业转型发展的新理念就是要树立大生产、大市场、多功能的观念,引领农业向广度、深度进军,为农业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因此,在深化农村改革实践中,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落实好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以确权颁证为基础,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以放活经营权为重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创新农村金融制度,推进涉农资金改革;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是民生,也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了,农民真正富了,也能释放出更大的消费潜力。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强调的,无论财政多困难,惠农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支农资金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这显示了本届政府的坚强决心。相信在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指引下,各地凝心聚力转方式、调结构,我国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让农民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实现“三农”发展的新跨越 篇7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之年, 也是推进“三化同步”发展进一步深化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 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不仅会为管理好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赢得战略主动、提供有力支撑;为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创造物质基础, 而且还会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谋划新发展, 寻求新跨越。站在粮食生产“八连增”和农民收入增长“八连快”的高起点上,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 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产品市场波动剧烈, 能否持续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让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05万亿斤以上?如何保持农民收入增幅在7.5%以上、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让新的“黄金期”不断闪耀黄金的光芒?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创新“三农”战略思维, 继续丰富发展“重中之重”的“三农”思想体系;必须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框架, 使政策效应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让农业农村发展获得更大的空间;必须进一步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让第一生产力为农业农村带来沉甸甸的成果;必须进一步创新“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 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推进“三农”发展的良好环境。

新年前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三农”工作新跨越的重大课题, 全面部署了2012年的农业农村工作, 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 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这个重要支撑, 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 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 为2012年农业农村在稳定中实现新发展、在发展中谋划新跨越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当前最要紧的是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深刻领会会议在农业农村发展的黄金期向我们发出的忠告: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麻痹, 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少, 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切实把中央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农业农村工作的实践中,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成果留在农民家”。

围绕“三农”宣传,加快新农村建设 篇8

1 针对特点精心设置拦目

要做好涉农节目, 就必须对当前当地农村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对农民需要什么关心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当前农村的劣势之一就是信息闭塞、技术落后、文化素质低, 受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 大多数农民主要还是通过电视来获取知识和信息。作为电视人, 要始终坚持“围绕做群众的知心朋友, 办群众喜爱的栏目”的宗旨, 精心设置拦目, 我们先后开办了《东丰新闻联播》、《走进乡村》《农科园地》、《精彩东丰》、《鹿乡集萃》到千家万户, 这些栏目成了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参谋。

县级电视台离农民最近, 把农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 结合本地农业生产特点, 做出有指导性、有针对性、有可视性的农业节目。

2 答疑解惑准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县 (市) 级电视台应围绕这二十字目标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宣传。

在新闻节目中加大涉农宣传力度, 改进报道方式, 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作为一个农业大县, 东丰电视台历来重视对农宣传。为配合新农村建设的宣传, 在节目中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选择一些农村改革、农民减负、文明新风等内容进行报道, 选择那些通过学科技用科技走勤劳致富之路的典型人物进行宣传,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在反映乡村文明新风方面, 我们改变过去批判式的报道方式, 选到具有说服力的典型进行正面宣传报道, 做到想为农民之所想, 急为农民之所急, 写为农民之所需, 播为农民之所盼, 把政策送到农民的心坎上, 把技术送到农民家中, 把信息传到农民耳里, 把致富道路铺到农民脚下, 真正为农民服好务。在全县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力。

3 开辟专栏专题, 形成新农村建设舆论氛围。

开办专门服务“三农”的电视专栏, 引导农民走致富之路。2009年东丰电视台开办了《走进乡村》栏目, 以服务农业科技传播。该栏目围绕服务“三农”为宗旨, 以“传播科技知识、服务农业农村搭建致富桥梁, 引导农民致富”为纽带, 围绕全县的菜、瓜、果、药、家禽、家畜等, 结合农时, 针对农事, 紧扣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际和农民朋友对科技知识的需求, 及时将农民最关心的那些时令性强、实用性强、易学易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和致富经验传递给农民朋友。通过农业科技专家在田间地头的现场讲解向农民传授一项时令性、实用性强的农业技术。通过这样的宣传, 达到一种典型引导的效果。在不同的季节, 农民朋友总能从《走进乡村》栏目中学到实用性和时效性都很强的农业技术。

4 突出地域特色, 提高节目的可视性

县级台无论编播设备及节目制作水平都远不及上级台, 就要在特色上很下功夫, 要办好“三农”节目, 就要从栏目设置、节目形式、内容安排等方面都要打“特色牌”, 唱“拿手戏”。有特色才有个性, 有个性才有生命。挖掘地域文化内涵, 可以凸显自我特色, 农村电视节目受众是本地域的农民, 他们更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和自己相关的事, 要赢得观众, 就必须扎根地方, 关注本土文化, 注重传播的地域性, 办出地域特色。认真研究本地区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历史变迁和文化特征, 突出新闻报道的地域文化特色。

为增强可视性, 对农节目要尽量做在农事现场。特别是技术类节目, 如果讲粮食作物就要把专家请到粮田, 将经济作物就要到果园、大棚、讲畜牧养殖就要到养殖现场、收视效果要比演播室强得多。另外, 主持人也应走出演播室, 亲临现场, 与技术人员和农民朋友直接对话, 可以尝试改“播”为“说”, 增强节目的亲和力。

要想使农村节目真正受到农民朋友的喜爱, 必须加强策划, 注重包装, 提高可视性。吉林省东丰县电视台《走进乡村》栏目配以相应的小片头进行点缀, 通过主持人的串词, 承上启下, 把几个板块有机地串连起来。在制作上还灵活采用上图表、打字幕、运用多媒体以及动画效果, 形象的体现了主题, 增强了可看性。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农村电视节目一定能够大有作为。我们要站在农民朋友的立场上, 用心去体味, 把“三农”节目做得通俗易懂, 说的风趣动人, 让农民快乐、喜欢, 让对农节目真正成为农民朋友的知音。

参考文献

[1]李秀武.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实践与创新.

[2]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

中央妙语论“三农”传递民本新内涵 篇9

会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村到底小康不小康,美不美,富不富,不是看总体数字,而是看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不鼓。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关系到中国经济下一轮的提质增效。可以预见,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主要依靠内需,广大农民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和需求,关键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并且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地去消费。

当前,虽然我国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但社会财富在不同类别人群之间分配差距还很大,一些低收入群体生活还很困难;虽然城镇化率超过50%,但农村人口仍高达数亿,“干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现象普遍存在:虽然粮食生产连续增收,但并未摆脱“靠天吃饭”……一系列的难题考验着新一届领导集体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勇气以及智慧,数亿农民的创造力如何发挥,如何让他们走向富裕,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是否健康、顺利。

专家们一再呼吁,我们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而且要解决经济发展中各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曾形象地说,如果把“四化”比作一匹骏马的四条腿,现在三条腿长,一条腿短,而且这条腿还是后腿。农业现代化进程还远远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四化”之中农业现代化是短板、是弱项,最迫切的还是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补齐“四化同步”中的农业短腿,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央提出,改革红利共享、打通生产要素流通渠道、不再以帮扶的态度谈农业,把农业变成体面职业,现代农业将为中国崛起奠定坚实基础等等……这无疑传递出解决“三农”问题思维,让我们意识到,反哺乡村的时刻真正来临了。

新“三农” 篇10

一、“新土改”解读

“新土改”是继建国后我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 近年来针对我国农村人口多、土地少、土地分散经营、土地收益率低而提出的优化土地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改革措施。所谓“新土改”, 是借“土改”一词说明当前我国农村新一轮改革的重要性和深刻性, 其主要内容是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 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由于各省农村土地结构各具特色, 改革形式和方式也多种多样, 目前已经出现的“两田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制等是“新土改”的具体形式。

在“新土改”的尝试中, 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最核心的内容。所谓土地经营权流转, 是指在不改变农地用途的前提下, 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将自己的土地经营使用权单独或随同土地附着物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经营的行为。通过这一转让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进而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我国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根据这一精神, 在“新土改”中, 不改变土地用途、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是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原则底线。同时, 保证农村集体所有制基础是“新土改”的前提条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尊重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新土改”的基本政策;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适度集中经营, 进而提高农业产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经营水平, 是“新土改”的根本目标。

二、“新土改”的深远意义

邓小平在1990年3月谈到农业问题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 从长远的观点看, 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 是废除人民公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 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 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 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2]从上述权威论述中可以看到, “新土改”是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新土改”已成为当务之急, 其深远意义不可小觑。

第一, “新土改”是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迫切要求。土地分散经营是当前农村劳动生产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农业生产力的社会化, 家庭联产承包效率低下的劣势已明显表现出来。现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充分体现了土地的福利保障功能, 但存在着绝对平均主义。因此, 建立土地流转机制, 允许土地适度向种田能手和开发业主集中, 实现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 不仅能够调整农业结构, 达到农业产业化经营, 而且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提高农业吸收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活, 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手段。这也是发展第二、三产业, 提高城市化水平, 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措施。

第二, “新土改”是应对金融危机, 刺激农民提高消费水平的迫切要求。当各国金融海啸让全球股市急速下跌,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全部回软, 全球经济前景飘忽不定, 对整个世界及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这样的经济环境下, 中国经济如何才能独善其身, 较快走出美国金融海啸影响的阴影, 将成为我国政府最为关注的大问题。

今年召开的两会指出:“坚持把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作为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目标, 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 增加有效需求, 加强薄弱环节, 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1]可以看出, 农村的经济需求正是这种“有效需求”和“薄弱环节”,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就在于通过城市化进程真正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让农民真正融入到整个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成功, 将给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2]。

三、“新土改”的基本思路

1、要清晰土地产权

马克思认为, 一定的产权关系是一定的经济关系的表现, 财产关系, 财产权力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用语。社会产权关系的发展和变更其根源就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 而其中最根本的就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 (这里指经营权) 的变革。

产权是指, “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出租权、转让权、受益权和其他与财产有关的权利。[3]”我国农村土地产权边界模糊, 形成了“三位一体”[4]的产权分割状态。即政府的土地终极所有权, 农民的土地实际使用权, 在这两者之间, 由于政府的最高所有权无法具体实施到每一块土地上, 从而在国家和农民之间要求形成一个过渡层:社会中层的占有权。这里的社会中层指省市县乡镇村等中央政府的各层下设级别, 他们是国家土地所有权向农民土地使用权让渡的层级检测者, 他们对土地行使的权利不能离开中央的指令, 同时又必须考虑农民的意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 因此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是集体土地的所有者, 对集体土地拥有产权。土地改革, 以产权界定为核心, 就是把农民的宅基地、承包地的经营权、收益权、土地流转权等界定到农民身上, 形成有效的土地交易市场。

2、采取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

集体经营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最佳选择, 也是明晰土地产权的必要途径。

其一, 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主要是将土地折成股份分配给农民个体拥有, 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开发利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率目标和集体福利目标的统一, 比较好地协调解决了农村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 一度成为许多人积极推崇的一种制度安排。

农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营利润, 当前, 农地股份合作收益主要是根据入股要素的数量及贡献的多少, 以及按照既定的合作社章程进行分配。参股要素主要有土地使用权、资金、技术、劳动力、公共服务等。

截至2007年6月底, 江苏省农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己达到682家 (其中较规范的仅190多家) , 入股土地总面积21093公顷, 入股农户涉及125077户。从区域分布上看, 江苏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开展及其成效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以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为代表的苏南地区试点推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起步较早, 发展较快, 现拥有占全省总数74.2%的土地股份合作社, 覆盖面广, 实施后所带来的农户增收效应已明显凸现[5]。

其二, 农业专业合作社。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 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为了在生产上谋求共同发展, 依据自愿、平等、互助、互利的原则联合起来, 以市场为导向, 以专业分工为基础, 围绕一类产品、一个产业, 共同出资, 统筹核算, 共担风险, 共享利益的农村民主自治经济联合体。

位于辽宁东港椅圈镇黄城村的鸭绿江有机稻米生产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按统一标准生产的绿色优质水稻每亩卖到1100多元, 平均比社外稻农每亩多收入400多元。合作社种植的4.85万亩绿色有机水稻, 每年可帮助社员增收1000万元以上[6]。

其三, “企并村”模式。马克思主义认为, 工业品的价格取决于社会平均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生产价格, 而农产品的价格则取决于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生产价格, 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如果不能获得与工业资本同等的平均利润, 就会放弃经营农业, 把资本转移到工业中, 因此只有当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到能保证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也获得平均利润的时候, 劣等地才会有人经营。

因此提高粮价成为招纳“农业资本家”的必要条件, 同时也是确保农民收入的重要保证。不同地区产出的不同农产品, 形成自己的垄断价格, 与工业品共同参与市场竞争, 这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必要手段。两会指出:要“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 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7]。“企并村”模式正是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和利益的举动下才营运而生。

“企并村”模式, 是对“公司加农户”模式的深入发展, 即通过招商引资实现对农村土地的规模投资经营, 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并农村, 实现农产品的集约化深加工生产、农民的工人化转化和城镇化居住。是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村社会保障的成功模式。 (下转第15页) (上接第12页)

仅以山东威海市好当家“企并村模式”为例, 实现合并的七个村的全体居民通过宅基地置换住进了小区化管理的楼房, 获得了居民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四项保障;总计6000多人中, 60岁以下有劳动能力的农民3000多人, 全部在公司安排就业;60岁以上和无劳动能力的农民, 由公司每月免费提供30斤面粉、80元现金, 并可自行耕种0.4亩地, 农民纯收入大幅度提高。

以上三种模式虽然在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过程中对农村、农民、农业都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但各种模式都存在着相应的缺点, 主要表现在, 制度设计不够完善, 农民积极性不高, 以及农民对未来过分担忧上。因此要想在全国实现全面的“新土改”, 必须切实以农民的利益为前提, 充分完善农民的各项保障, 合理地安排制度设计, 带动农民致富, 农业现代化, 农村城镇化。

3、双轨吸纳剩余劳动力

土地流转模式的多样性为土地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活力, 但同时要看到, 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 必然会给农村带来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加强城市和农村双轨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是保障“新土改”深化进行的前提条件。“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就必须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是将农民工稳定在城市, 进而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关键, 因而也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关键。[1]”同时, 要实现农村自行吸纳劳动力, 必须在集体经济的条件下同时加快农业产业化, 推动农村城镇化步伐。这同时也是“新土改”留给我们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七大报告[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7年10月24日.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 1993, 第355页.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R].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2009.3.

[2]易宪容.“新土改”激荡经济变革[J].宏观经济, 2008年11月, 第15页.

[3]石莹, 赵昊鲁.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M].经济科学出版.07第12页.

[4]洪名勇.论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J].经济学家, 1998年第一期, 第34页.

[5]张笑寒.农村上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户收入—基于江苏省苏南地区的农户调查[J].财经科学2008年第5期.

[6]从“单打独斗”到“抱团”闯市场——农业专业合作社成为粮农增收好帮手[N].粮油市场报, 2008年1月12日第002版.

[7]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R].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2009.3.

上一篇:质量问题分析下一篇:若干心理效应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