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方法与策略

2024-06-08

幼小衔接方法与策略(精选十篇)

幼小衔接方法与策略 篇1

一、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增强衔接意识

转变观念意识,尊重幼儿发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努力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一步一个台阶,逐渐把活动引向新的高度。幼儿的能力随着活动的逐步深入也逐渐增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这就要求在师幼互动中关注幼儿需求、情感、个性的发展,树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意识,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样才能建构一个平等、和谐、互敬互爱的师幼平台。教师才能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想法和需求,理解读懂幼儿,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师幼互动成为心灵情感的交流活体教育,这样才能从主观上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建开放、宽松的互动模式。如,在我认识的鸟的游戏中,我也带着头饰和幼儿互动,变成参与者,培养幼儿的亲师意识,师幼互动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加强日常生活管理,促进幼小衔接

1. 时间上的互相靠拢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节课突然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安排一节课三十五分钟,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以及活动的参与。让幼儿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准备。

2. 课程设置上要贴近

在学科教师配备上下了大量的功夫,除语言和计算由班主任来授课外,其他学科均由专业教师授课,这样不但使幼儿适应小学多学科式学习,更为培养幼儿各种特长奠定了基础。像现在,我园每个班级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像手工、音乐、美术等,特色班不定期地进行汇报,现在各班门前都有自己的展台,展出幼儿的作品,这也使幼儿从小体会到成就感,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

3. 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参观小学、体验生活,进一步感受小学的生活,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责任意识。通过参观小学请毕业生回园与幼儿座谈,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上小学,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欲望,同时也能帮助他们解决“向往上小学又不知道怎样做的问题”。

4. 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要互相衔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以及如何举手回答问题,回答时声音响亮等。同时更在常规上有要求,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保持注意力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老师加强对孩子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日常生活中,老师也要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地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不是单靠物质性奖励来调动幼儿,从而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三、家园校三位一体形成合力

目前,农村幼小衔接工作主要是在幼儿园进行,幼儿园与小学在各方面的衔接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大部分都是各行其是,家园校三者之间缺乏交流,又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不高,造成家长完全依赖幼儿园和小学老师,基于此现状,幼儿园和小学要真正地联合起来,系统地将孩子的作息时间、一日生活、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做适当的整合。同时把幼小衔接的各个环节向家长宣传到位,指导到位,定期召开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其了解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请小学优秀教师给家长做“怎样做好幼儿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并组织教师、家长、幼儿“三位”一体的教育活动,吸引家长参与并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并向家长推荐“幼小衔接”的好方法。例如,要求家长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的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给幼儿购买的学习用品力求简洁实用、小巧安全,并调整好幼儿生活作息的规律。家长应从开学前两周开始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给幼儿建立稳定的作息制度,让他们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

总之,幼小衔接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只要家庭、社会、幼儿园三方有效结合就能做好衔接工作,就能尽量消除幼儿上小学后的恐惧、紧张、焦急等不良情绪,使幼儿在幼小衔接这一重要环节上顺利渡过。

摘要: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一些问题:违背幼儿身心特点发展规律,加重幼儿学习负担;小学教育片面注重知识的教授,以知识作为幼小衔接的唯一评价标准,人为增加知识衔接难度;家长的幼小衔接观念落后,很多家长不够重视幼小衔接,甚至单方面地采取不作为的态度。

关键词:幼小衔接,尊重幼儿,互相靠拢,家园校三位一体

参考文献

[1]于丽群.幼小衔接现状的思考及有效途径的探究[J].教育革新,2012(1).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策略与方法 篇2

一、在日常生活教学活动中注重学习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规则意识与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独立生活能力、规则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等。从幼儿入园起,就注意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在生活自理能力上,要求幼儿会正确地穿衣、裤、鞋袜,教师注意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细心观察每一个幼儿,对能力弱的幼儿进行单独辅导或督促他们坚持将每一件事做好,加强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大班下学期让幼儿每天背书包来园,学着整理自己的书包,并根据大班幼儿竞赛意识强的特点,开展了穿衣小冠军、优秀值日生、笔儿排排队、谁的坐姿美、整理书包劳技竞赛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养成了良好生活习惯,强化了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在规则意识培养上我们注重在日常生活各环节中逐步建立,如时间观念的渗透,在入园时间上,我们开展“勤劳之星”活动,请幼儿把每天自己入园的时间记录在班级门口的特定区域中,引导幼儿在8:00前一定入园,一周坚持准时到园的幼儿就可得到一颗小星星,这样大大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性,增强了时间观念,并让幼儿轮流当值日生、小班长、午餐小班长、小组长、环保小卫士,履行工作职责,幼儿之间互相监督,强化规则意识。又如让幼儿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绘画、剪纸、书写等活动,使幼儿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逐渐帮助幼儿改正一些不良习惯,朝着良好学习习惯的轨道发展;在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上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大带小”活动、同级班联谊活动,使孩子们大胆与各类伙伴交往,大班幼儿与中小班幼儿交往,他既是哥哥、姐姐,又是活动领导人,在游戏活动中,他们既要关心小弟弟、小妹妹,又要发挥领导才能,说服小弟弟、小妹妹服从自己和信任自己,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另外,我们还举行了“与少先队员手牵手”活动,组织幼儿参观小学,观看少先队员入队仪式,请他们来幼儿园讲自己上一年级的经历,与小学生联欢等等,增强幼儿对小学的感性认识,将小学教师请进幼儿园或带领幼儿走进小学课堂,让幼儿感受到小学老师和幼儿园老师都是和蔼可亲,值得信赖的,增进幼儿对小学老师的亲近感。

(二)加强学习兴趣,发展学习适应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人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能促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的重要衔接工作。幼儿进入大班后,我们开始重点发展幼儿书面语言。一方面培养幼儿阅读图书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幼儿认读汉字兴趣,以便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我们经常举行看图书讲故事的活动,鼓励幼儿带自己喜欢的故事书入园,利用餐前、餐后、离园前等空闲时间进行讲故事比赛,或为幼儿读报纸内容,让幼儿了解新闻的同时学习书面语言。用有趣的教学形式吸引幼儿认识汉字,准备与字的意义有关的操作材料,教幼儿了解字的特点。另外,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常将出现频率高的字、词布置于教室环境中,让幼儿随意阅读,尝试组词比赛、造句比赛,使幼儿对汉字产生较浓厚的兴趣。而在数学兴趣的培养上,我们注意具体形象教学,如每讲一个数字的写法格式时,编讲一个有关此数字的故事,吸引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幼儿要写字的欲望,使幼儿感觉书写数字不再枯燥乏味;在教加减法中,注重联系实际,联系日常生活,把抽象的法则让它具体化、形象化,尽量在游戏中使幼儿学会学习,习得知识。同时,结合主题活动,自编教材增加一定量的计算内容,如:捡树叶、配菜、送鱼儿回家、小鸟的窝、破译电话号码等活动。根据不同幼儿提出不同要求,使幼儿根据能力需要逐渐地对计算感兴趣,使幼儿为学所用。

二、在班级的组织工作中,实现三个转变,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

(一)适当改变幼儿作息制度

幼儿园和小学在作息制度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幼儿园在活动组织时间上比较灵活,小学所有活动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这就必然存在着一个生活规律的“坡度”,为了引导幼儿走好这个“坡度”,我们在作息制度上进行了调整:比如幼儿园有午睡的习惯,幼儿也养成了习惯,在身体里形成了“生物钟”,到时就会有午睡反应,但幼儿上小学后没有或午睡时间很少,这样上课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打磕睡现象。因此大班下学期我们就适当减少幼儿午睡时间,并且减少游戏等“动”的活动,延长上课时间,增加看图书、手工、拼图、棋类游戏、智力游戏等一些能集中幼儿注意力的活动,有意识地延长幼儿注意力的时间。

(二)适当变换班级环境

小学虽然是小班制教学,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大部分学校还是桌椅式教学,因此到大班下学期,我们有时就模仿小学桌椅板凳的排列,开展“我是合格小学生”的游戏,让幼儿扮演小学生自己背书包上学、不迟到、生病要请假,让幼儿在模仿活动中逐步明确并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减轻了幼儿入学时的心理压力。

(三)学会自己安排自由时间

小学课间十分钟学生需要安排的事情很多:要上厕所、准备好下节课的书本、喝水、休息一下等等,而在幼儿园里多半是老师提醒或帮助幼儿。如幼儿不会自己去安排,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甚至会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秩序。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在区域活动中玩“我是小学生”的游戏:开始时老师扮演小学老师,对幼儿提出小学生上课、下课应遵守的要求,幼儿熟悉后,师幼交换角色,老师扮演“小学生”故意做些不合理的事(如上课时去小便下课时光玩,不上厕所,不准备下节课书本等),让“小老师”纠正这些不正确的做法,“小老师”掌握了这些游戏规则后可以带动其他幼儿来玩,这样通过老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游戏,使他们知道了小学生是怎样安排自己的课间活动,从而逐渐脱离成人的直接照顾。

三、認真做好幼小衔接中的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因素都起重要作用,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有不少家长管不了孩子或孩子不爱学习时就会说:“等你上学后,让老师好好管教你”或“你要是上学后学习不好,我就不要你了”等类似的话,使幼儿过早地对小学产生“监狱”似的感觉,不利于幼小衔接,因此针对家长中的认识问题,我们召开家长会和举办专题讲座,,请优秀小学老师来园讲课,使家长认识到入学准备不仅仅是知识准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开辟“幼小衔接”家长园地专栏,让家长在小小的“园地”中,学习并掌握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从而与幼儿园积极配合,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准备。还成立了家庭互助小组,由各班挑选出家长代表和本班教师共同成立“家庭互助小组委员会”,将班级家庭划分为不同片区,每个片由家长“片长”负责,教师则起到指导协调的作用。根据本班幼小衔接计划,由片长负责各组家庭开展配合工作,片长和教师定期开会研讨,各班相互介绍好的经验。由于分工明确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家长的特长,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家长们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幼儿园的互助小组将我们凝聚在一起,相互学习,和孩子们共同度过幼小衔接期!”

浅析农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篇3

1 农村幼小衔接暴露的问题

1.1 教育方式“小学化”

目前, 幼儿教育“小学化”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农村幼小衔接的“小学化”更是愈演愈烈。农村受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 很多幼儿园都附设在小学之中, 管理方式和教学方式都借鉴或沿用小学模式。

不少农村学校安排下一轮带一年级的老师承担幼小衔接工作, 这样教师和学校为了小学的教学省心省力, 自然而然地将一年级课程提前“植入”。

1.2 师资队伍“非专化”

由于农村办学条件相对较差, 难以吸引专业的幼教人员投身农村。加之幼儿园和小学一体化管理, 很多年龄较大、无专业对口的教职工安排到幼儿园, 实际上扮演的是“阿姨”看孩子、哄孩子角色, 难以胜任教师职责。另外农村幼儿园中几乎没有男性教师的身影,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不利, 而且也难以开设一些体能课。

1.3 评价指标“单一化”

部分农村学校和家长观念落后, 存在教育理念偏差, 他们对幼小衔接教育成效的评价只重视知识储备, 就关注学了多少字, 算术题能算得多块, 是否学到拼音了。对孩子的学习习惯、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等幼小衔接应该培养的能力极少关注, 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学校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是没必要的。

1.4 家庭教育“虚无化”

农村家长自身文化水平较低, 不能积极主动做好幼小衔接的家庭教育工作。要么认为孩子小, 就要尽情玩, 任其发展, 对不良习惯不予纠正, 对孩子幼小衔接的一些作息、心理等适应性工作完全忽视;要么望子成龙心切, 盲目追求孩子快速进入小学状态, 强迫孩子学习小学的知识内容, 用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孩子。

2 农村幼小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 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针对农村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一定要结合农村的事迹情况, 找出适合的方案与措施, 从根本上及时解决问题。

2.1 明确办园宗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由此可见, 幼儿园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 应侧重素质教育, 智育与德育齐发展, 知识与技能共培养, 生理健康与心灵成长同关注;其次它虽是小学教育的连续性, 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应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 “保教结合”地开展活动。幼小衔接不是提前入学, 而是培养习惯;不是盲目“放羊”, 要切实做好适应性教育。

2.2 关注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幼儿园要争取县、乡两级政府的支持, 吸引幼儿教育或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到本校工作, 完善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机制, 稳定师资队伍建设。农村幼儿园还要适量增加男性教师, 改变幼儿教师性别结构;要结合幼儿特点配备有活力、喜爱幼儿教育的年轻教师, 改变幼儿教师的年龄结构;要结合幼小衔接的教学特点, 积极推进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加强培训、上岗、外出学习, 组织幼儿教师和低年级教师的交流、对接活动, 提高幼小衔接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2.3 加强三方联动建设

2.3.1 统一认识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 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互动才是最有效地策略。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应转变观念, 正确理解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不同之处, 认识到从幼儿入园就需要开始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稳定的情绪和乐观的态度。

2.3.2 转变评价方式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不组织以“摸底”为名目的小学入学前考试;学校应由结果性评价方式向过程性评价方式转换, 同时对家长进行幼小衔接的多元评价指导;三方共同转变评价方式, 促进幼儿长远发展。

2.3.3 加强互动

学校可以组织幼儿参观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情况, 激发幼儿成为小学生的兴趣;开展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热点、内容和幼儿思想等进行具体的了解和研究;组织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多样的共同育人活动, 让家长多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和关注点;同时家长通过参观等活动可以对学校的幼小衔接给予多元化的建议, 家长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样, 三方互相了解、配合、补充, 更好地为幼小衔接、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助力。

2.4 发挥农村特色优势

农村的儿童由于家庭居住空间距离小, 联系较多, 是游戏伙伴, 更有利于集体生活的融入性;农村居住环境空气洁净度高, 游戏场所较广泛与熟悉, 更有利于活动的便利和安全;农村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熟人效应”、“乡情”, 更便于沟通、相互配合;农村幼儿择校几率较小, 幼小衔接多数是在一个学校进行, 学校整体教育理念和管理思路更便于顺承、衔接, 学生在环境、人员、心理等方面会比城市孩子更快地适应与转变。农村幼儿园还可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幼儿教育的特殊性, 推出幼小衔接版的校本教材。

为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小衔接工作顺利进行, 我们必须在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 在教育行为上形成合力,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 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 贴近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扎实开展工作, 帮助幼儿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

参考文献

[1]杨凤.农村幼小衔接现状及策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3 (4) .

[2]邓小娟.浅议农村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3 (4) .

[3]向小春.如何解决农村幼小教育的衔接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6) .

[4]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3) .

[5]段蓉.三位互动: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J].家教世界, 2014 (10) .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策略 篇4

一、满足孩子个体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及时提醒孩子上课时坐的姿势要端正,有事先举手,上课认真听教师讲述,积极思考,大声的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做小动作,逐渐帮助孩子改正一些不良的习惯,朝着良好学习习惯的轨道发展。

二、为幼儿入小学做好身心准备,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

1、认真完成知识性教育任务,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使其获得长足的学习能力,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例如:语言教育中的汉语拼音、识字及口语能力训练;数学教育;科学常识教育;了解社会中粗浅知识、懂得基本的日常行为规则,培养幼儿音乐、舞蹈、美术方面知识技能;思维能力训练,对幼儿进行独立学习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

2、培养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此阶段多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如跳绳、跳皮筋等,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协调性、灵活性,以便更好地去适应小学学习方式,完成系统性知识内容。

3、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教会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管理好自己物品、用具的习惯;养成认真、专注做事的习惯,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对将要入小学幼儿有意识制定一些班级纪律,要求幼儿必须自觉遵守,并培养幼儿养成倾听教师要求、不懂就问,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以及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及各种工作。

4、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友好和睦地相处,积极参与集体的活动。

5、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作息时间上,集体教学活动活动时间适当增加,让孩子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顺利过渡到小学的作息时间,让孩子的专注力由短暂变得逐步拉长。教师环境布置尽可能与小学接近,减少游戏和户外活动,缩短午睡时间,增加看书、手工、写字作业时间,让孩子的思维方式由直观、图画方式顺利过渡到抽象、文字方式,适应分科教学,适当留作业。

三、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增强学做小学生意识

在幼儿将要离园阶段,教师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教育启发,认识到上小学证明自己已长大需要学好多知识,每个小朋友都应该上小学。利用幼儿参观小学的方式使幼儿感受到小学的环境,教室的布置,小学老师的上课,学生学习的样子,引起幼儿入学兴趣;使幼儿对小学有一个初步了解。在认识小学教育特点基础上产生入学愿望。此外,幼儿园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小学教育任务和特点,根据小学教育要求的变化随时调整入学准備教育内容,使幼儿顺利过渡到新的教育阶段。

通过几年来对幼儿幼小衔接的培养,为其能顺利的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做的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来看,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不可避免的存在着:

1、单向性

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可是小学的主动性不强,也较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

2、片面性

幼小衔接工作中往往出现片面性,重视知识准备,轻视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责任意识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

3、盲目超前性

目前学习内容过多,小学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到学习很轻松,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幼小衔接联动机制的构建策略 篇5

一、联合研修机制, 变“摸着石头过河”为“踩着石头过河”

幼儿园和小学在认识上不能达成共识, 造成衔接“断层”, 幼小衔接工作难以推进。建立幼小衔接联合研修机制, 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观念, 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角度看待幼小衔接问题, 获得科学规范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指导。“联合研修”的对象是幼儿园和小学共同组织承担幼小衔接工作的核心教师, 通过集中研修培训, 掌握这一领域的专业化知识。“联合研修”可以由业务主管部门组织, 核心教师通过参加联合研修进一步明确幼小衔接目标, 学习制定幼小衔接实施方案, 让参与培训的教师带着本校园“摸着石头过河”开展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参与到研修中, 互商、共研幼小衔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再带着经验回到校园, 负责引领本校园的教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领着教师大胆实践, 形成有益于本片区的幼小衔接经验, 胸有成竹地领着幼儿“踩着石头过河”。

二、双向互动机制, 变“单向”为“双向”

以往的幼小衔接更多为幼儿园“单方”向小学靠拢, 因坡度大, 容易形成“单边”衔接过渡, 甚至产生拔苗助长等“小学化”倾向。“双向互动”是指幼儿园和小学共同构建幼小衔接实施方案, 不再是幼儿园或小学单方向另一方的靠拢, 而是双方的“双向”靠拢。双向互动其核心在于“互动”。“互动”是在共同目标下的交流和沟通, 共同研究教育理论, 探讨教学方法, 研究幼儿的心理状况, 调整活动的内容、活动的组织形式, 在动态中共同面对问题, 而不是在问题出现后互相推责、抱怨, 有效避免因“断层”造成的幼儿进入小学后对小学的学习方式、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三、片区联动机制, 变“无序”为“有序”

当前, 不少地方已实现片区公、民办幼儿园共建管理模式, 小学也设立了片区共研模式,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建立“片区幼小衔接联动机制”, 形成自上而下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局面, 有效统筹片区校园教育资源, 规范管理, 明确工作内容和要求, 有利于调动小学的积极性。“片区联动机制”是指共建基地幼儿园与小学片区教研基地学校建立联盟校园, 由两所联盟校园牵头, 基于片区的实际, 共商并制定片区幼小衔接可行性方案, 根据小学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 做好联盟校园的划分, 统筹各校园资源的组织利用,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 共建基地幼儿园与小学片区教研基地学校要起到带动和示范引领的作用, 改善目前公、民办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无序”开展的现状。

四、幼小班级对接机制, 变“隔断”为“融合”

在大多数家长的观念中, 进入小学后, 幼儿阶段的学习生活只能作为回忆, 而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 对小学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象。两所校园的大门, 将幼儿的情感“隔断”了。

让幼儿园大班一个班级的幼儿和小学一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对接, 根据幼儿园和对接小学的实际,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幼小班级对接机制”, 规定活动的实践、频次、指定部分活动主题, 统筹小学的活动资源和课程资源, 让幼儿园的幼儿有机会参与小学各种丰富的活动, 如走进课堂, 参与少先队入队仪式, 参与大课间联合体育活动, 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参与兴趣小组活动等, 增进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的了解, 使幼儿的经验和情感与小学校园“融合”, 这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同时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形成对小学的正确认识, 既可以解决幼儿入小学前后的“焦虑”问题, 又有助于解决小学一年级学生对幼儿园生活的留恋问题。

五、定期评价机制, 变“随意”为“可评量”

为了保证幼小衔接工作的落实, 在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阶段性地通过互相评量, 来明晰前阶段工作的落实情况、取得的成效、需要调整的部分。建立“定期评价机制”不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 都将更加重视此项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将对此项工作起到监督和促进的作用, 扎实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

除了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互动评价, 幼儿园还可以定期举行开放活动, 引入家长作为阶段成效的评价者。家长在活动中就孩子在幼小衔接课程实施中期望达到的目标进行观察和评量, 可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帮助教师更加全方位地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达成情况、幼儿发展情况。

六、扭转传统观念, 变“负效应”为“正能量”

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为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园应该无限度地接近小学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对孩子入学后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缺乏足够重视。入学焦虑情绪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 无形中会产生一种“负效应”。鉴于此, 幼儿园、小学及家长可建立“三方联动机制”, 定期开展活动, 并将这一活动变成幼小衔接工作常态化开展的形式, 具体规定开展的次数、时间, 引导活动以多种形式进行, 如家、校、园三方参与的家长学校、家教沙龙、专题研讨、课例研讨、专题活动等形式, 这些活动都有意识地将家长纳入其中, 让家长明确幼小衔接中家长角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进一步加强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培养, 变家长的“负效应”为支持孩子尽快度过适应期的“正能量”。

幼儿的发展总是存在个体差异性, 个别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低和社会适应能力弱的突出问题, 主要原因是自身的特质和家庭教育环境, 需要建立“入学困难儿童支持机制”“家长研修机制”等, 给幼儿及其家长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也减轻入学后小学阶段教师个别教育的压力。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策略 篇6

一、合理制订幼小衔接的工作计划, 使衔接意识得到增强

任何活动的实施都要有计划在先, 计划是活动能够有序进行的保障。基于此, 我们在学期初经过深入的讨论制定出幼小衔接的工作计划, 并更加详细地制订了每月的活动计划。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 逐步地把活动引向高潮。目标是随着活动的不断加深, 幼儿的能力能够不断地得到提升。

二、开展教育研究活动, 加强日常生活管理, 促进幼小衔接

1.对幼儿的生活能力要加强培养

(1) 培养幼儿有规律的作息, 按时睡觉, 按时起床, 按时来园, 不迟到。

(2)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能够独自穿衣服、鞋袜, 培养良好的进餐与午休的习惯。

(3) 要能进行简单的劳动。

2.对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要加强培养

(1) 培养幼儿独立完成自己事情的能力, 不依赖别人。

(2) 培养幼儿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做事不拖拉。

(3) 通过开展游戏活动, 加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使其意志、品质得到培养。

3.注重幼儿情商的发展

(1) 在活动中注重对幼儿兴趣爱好的培养, 当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好的时候, 要帮助幼儿分析失败的原因, 帮助幼儿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2) 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多表扬与赞美幼儿。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4.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在常规上有要求

(1) 引导幼儿在参与集体活动时要保持持久稳定的状态, 喝水、 上洗手间尽量在活动以后进行。

(2) 在进行集体活动时能够专心听讲, 积极发言。

三、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 形成教育合力

1.定期召开家长会

我们要定期召集家长, 对于幼小衔接的工作大家共同商议, 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 积极与老师进行配合。

2.在家园联系栏增设《幼小衔接家长专栏》

各大班在家园联系栏开设《幼小衔接家长专栏》, 开设“家长须知”“专栏快讯”等栏目, 增加与家长的信息交流。

3.开设家长开放日

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 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 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园的表现, 请优秀的小学老师开展关于幼小衔接的工作的讲座, 并组织教师、家长、幼儿“三位”一体的教育活动, 让家长把幼小衔接的工作重视起来。

4.给家长介绍“幼小衔接”的好方法

要求家长做好孩子入学前的各项准备, 包括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 为孩子购买的学习用品要简洁实用、小巧安全,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作息时间从开学的前两周开始培养比较好, 要让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 早睡早起。

家长要在家里为孩子准备一个独自的学习空间, 为幼儿准备写字台、台灯等用品, 给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还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在家里要多做一些能培养倾听习惯的游戏。要让幼儿明白, 别人在说话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地听, 明白对方说话的意思与内容, 这同时也是良好修养的表现。 同时, 家长要为幼儿选择一些适合幼儿读的书, 培养幼儿读书的兴趣。在看图讲述时, 告诉大班幼儿要用普通话发言, 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 语速要合适;在读短文时, 小班的幼儿主要以朗读为主, 朗读时要用普通话, 声音要响亮, 不漏字、添字, 不读错字, 不读破句子。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增强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语感也越来越强。

四、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与交流

1.在老师的带领下, 对小学的校园、教室、办公室、操场、多媒体教室等地点进行参观, 在小学生升国旗、上业余活动课时可以组织进行观摩, 亲眼看到哥哥、姐姐在学校的各种活动

通过开展这些活动, 使幼儿了解了小学校园各个地方的用途, 也对小学生的学习与活动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 激起了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让他们为升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2.邀请小学生到幼儿园与小朋友交谈

3.应用图片、电教资料等各种教育形式, 帮助幼儿对小学的生活与学习增强认识

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篇7

一、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 幼小衔接小学化严重

在目前的调查研究中, 在幼儿园里, 出现小学化管理的情况十分严重。幼儿园的教学就像小学的教学一样, 重视学习, 而忽视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只是一味地向幼儿灌输知识, 缺少了儿童学习中所需的活泼和生动。教授也从小就严格要求幼儿专心听课, 不许做小动作等之类的。这严重危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 和社会要求背道而驰。

(二) 衔接单向性

有许多的幼儿园把幼小衔接任务当做工作来做。在幼儿园时期, 很多教师就要求幼儿在学习方法及作息时间等一些方面向小学生靠拢。还有一些小学也不考虑入学儿童的身心状况, 这就造成了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单向性。但是事实证明, 双向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 片面化和表面化

在对于幼小衔接的工作中, 大多数教师都注重知识的学习, 却忽视幼儿个人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只在乎幼儿做对了多少题, 而不是掌握了多少做题技巧。而且, 不少幼儿园向小学靠拢, 延长上课时间, 减少娱乐时间, 抑制了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这样的教育, 注重生理而忽视的心理, 培养出的并不是一个实用性人才。

(四) 家长观念落后影响衔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也是终身的老师。幼小衔接的工作, 要有家长的配合才能有效完成。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禁锢, 很多家长从开始就要求孩子们要在成绩上优异, 造成了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长期利益的发展, 这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了无形的压力。

二、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 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

即正确对待幼儿园和小学这两种机构。在衔接工作中, 有的人简单地认为是让孩子学习做一天的小学生。但是由于在幼儿园时期, 孩子的心性与在小学时期不同, 一开始就严苛学习, 没有给孩子们交替、转化的过程, 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工作时, 教师要循序渐进, 一点点地让孩子从幼儿园向小学中过渡, 让他们自身产生兴趣, 相比压力之下让他们转化效果会很好。

(二) 促使幼儿园、小学和家长的多方衔接

在衔接工作中, 加强学校家庭之间的相互协作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之前的衔接工作中, 教师应更多地将幼儿园教学向小学靠近, 尽可能使幼儿在幼儿阶段就适应小学的作息时间。教师也可以让幼儿去小学学习的环境中参观, 让他们产生认识。此外, 小学的教师也要和孩子们多沟通, 多方面之间相互协作, 促进衔接工作更好的发展。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人, 所以, 在假期之中, 家长要掌握幼儿园和小学的要求信息, 平衡二者之间的差距, 协调机构和自己孩子之间的问题, 对孩子进行调整和实施。

(三) 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经过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研究之后提出, 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心是在社会适应性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 幼儿教育是为了儿童进入小学做准备。但是幼儿的社会适应性明显缺乏, 教师应该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自理自立能力, 从小就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和其他能力。在这项工作中, 教师只起到引导性作用, 渐渐将其发展成为社会适应性人才。

(四) 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的衔接

在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等方面, 小学和幼儿园是不相同的, 在幼儿园升入小学前的几个月, 教师可以让孩子按照小学的时间表来运行, 并适当增加脑力劳动的比重, 慢慢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为了促进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教师要多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 小学、幼儿园和家长要一同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困难期”。

总而言之, 幼小的衔接工作, 是每个教育者和家长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要想切实做好幼小的衔接工作, 就需要家长改变以往的观念, 和学校配合协作, 才能帮助孩子度过这个时期。只有很好地度过这个时期, 才能更好地保证我们今后的教育和学习质量。这个阶段, 正是孩子习惯形成和思维开拓的起始阶段。有一个好的开端, 才能更好地进行后期的工作。因此, 教师应不断探索, 寻求适合我国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幼小衔接途径, 进而促进儿童更好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出版社, 2002.

[2]杨燕.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7 (4) .

[3]谢广田.幼小衔接:突变·减坡[J].幼儿教育, 2003 (2) .

[4]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思考[J].早期教育, 1998.

[5]袁贤桢, 孙琰.幼儿教育知识[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6]李生兰.比较学前教育[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浅谈幼小衔接的意义和策略 篇8

一、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时期的整体衔接。幼儿园与小学在作息制度、学习环境、学校纪律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我们要认清其中的差异,并且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抓好衔接和过渡。幼儿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为幼儿创设丰富适宜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使幼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获得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主要差异

幼儿园和小学两者之间的差异很大。一是作息时间的差异。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相对自由,家长可根据自己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灵活安排,而且,幼儿园会在午间安排孩子午睡;小学的作息时间则要求比较严格,课时安排相对紧凑。二是学习方法的差异。幼儿园教学以趣味性、游戏性为主,把知识点贯穿到游戏中,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教学则是规范的课堂教学,着重于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学习,需要认真刻苦努力才能完成。三是生活环境的差异。幼儿园教室布置有生活家、活动角,内容丰富美观,富有儿童情趣;而小学为避免学生上课分心,在教室布置上相对简单单一,对孩子缺乏吸引力。四是师生关系的差异。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和保育员会像父母一样关心幼儿的学习生活,与孩子之间有着关爱亲密的家人关系;在小学,老师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对孩子的生活起居关心得相对要少些。

教师要明确这种变化,引导幼儿在生理、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将会很好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三、着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全面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工作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针对幼儿园和小学教学特点的差异,幼儿园大班应把优化课程、科学引导、习惯养成作为幼小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是从知识衔接入手,着力培养幼儿认真学习的习惯。在集体活动中要求幼儿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倾听他人说话,而且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通过开展“接龙”“学别人说话”等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通过训练改善幼儿课堂纪律,逐步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基础知识训练和指导,如教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等,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是从能力衔接入手,着力培养幼儿自我管理的习惯,加强其生活能力的培养。开展“帮书包找朋友”活动,要求幼儿在课后自己将玩具、教具放回原位,学会自己整理书包。通过训练,使幼儿初步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进入小学后能够有条不紊地学习和生活。开展“我是值日生”的活动训练,让孩子学扫地、擦桌椅等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引导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并训练幼儿稳定与持久的注意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

三是从行为衔接入手,着力培养幼儿文明礼仪习惯。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幼教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组织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等活动,从尊敬父母、尊敬老师入手,培养文明的礼仪习惯。

四是从“家、园、校”互动配合入手,形成幼小衔接教育合力。家长应有意识地安排幼儿的作息时间,激发幼儿上学兴趣,培养幼儿阅读习惯,为小学生活做准备。幼儿园可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形式,宣传幼小衔接重点环节,促进相互了解。小学方面则应该邀请大班幼儿参观小学,看小学生上课,让幼儿了解熟悉小学生活环境。通过“家园校”三方密切配合,使幼儿能够比较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工作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的需要。总之,抓住幼儿成长发展的关键期,帮助幼儿顺利度过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转折点,尽快地适应小学教育新环境,使幼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获得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

摘要: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工作,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科学有效教育方法的实施以及学习和活动环境的创设,使幼儿获得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主要差异要广泛调查,认真分析,全面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无论是从知识上衔接、能力上衔接、行为上衔接,还是从“家、园、校”互动配合方面,都要使幼儿尽快从幼儿园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

关键词:幼小衔接,意义,策略

参考文献

[1]蒋萍.浅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J].东方教育,2013,(4).

三位互动: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 篇9

一、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幼小衔接片面的理解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调查显示:有为数不少的幼儿园对于幼小衔接的理解处于“想当然”的层面,认为无非就是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将小学的一些知识性的内容提前学习,提前对幼儿采取小学化管理。

对入学准备内容认识不到位导致幼儿发展偏颇化倾向。一些幼儿园严重违背了新《纲要》的精神,过分重视智的衔接,没有充分重视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社会性发展、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幼小衔接中交流的单向性造成了衔接低效现象。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没有形成积极主动的双向交流,仅有的交流也是以幼儿园了解小学教育为主,小学缺乏对幼儿园教育的全面了解。

家长的急功近利影响幼小衔接。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技能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有些家长将小学一年级内容提前让幼儿掌握,并对幼儿园教育内容提出质疑,以孩子在幼儿园能认多少字、会算多少数、会说几句英语来评价孩子的发展。

二、幼小衔接实践工作中“三位互动”策略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幼儿园、家庭、小学三位互动才是有效的对策。

(一)三位并重,统一认识,树立正确衔接观念

一般幼儿教师往往忽视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角度认识幼小衔接问题,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无非就是在从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个阶段进行。所以,教师、家长应转变观念,正确理解幼儿园、小学教育的不同要求,认识到从幼儿入园就需要开始培养其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幼儿对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及稳定的情绪,为其小学乃至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构建三位交互“对话”平台,丰富衔接途径

1.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平等式“对话”。

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很少了解小学老师对入学前幼儿的一些建议和要求,如在倾听能力方面如何重点培养有意注意、书写如何规范等,导致了幼小衔接的“想当然”现象。小学教师较少了解幼儿阶段孩子的心理、认知状况,导致幼儿入学后不适应小学老师的教学组织形式而产生焦虑、厌学等消极情绪。因此,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平等对话很有必要。基于这样的情况,定期开展“幼小衔接大家谈”活动,让幼儿园教师倾听小学教师对幼儿入学后情况反馈,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同时,也可以邀请小学老师走进幼儿园,参观幼儿园环境创设、观摩幼儿园活动、感受幼儿园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小学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思考,融合幼儿园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使其课堂更生动、充满阳光。

幼小联手围绕幼小衔接主题教研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互相展示,让彼此亲身体验、感受各自的风格、特点,共同寻找“关键点”。如在大班语言故事教学中,我们可将原设目标“理解故事内容,会讲故事主要情节”参照一年级语文课标要求稍作调整,提高坡度,“学会倾听他人表达,尝试用较完整语言复述故事情节,不人云亦云”。教师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引导幼儿大胆发言,并有意识地对同伴的回答作出评价。这样的活动,小学教师,尤其是一年级的教师积极参与其中,甚至尝试教学,对于幼小衔接的作用很大。

2.幼儿和小学生的合作式“对话”。

“走进小学”是幼小衔接活动中常见的形式,但也常出现不清楚带孩子们走进小学看什么、了解什么的情况,以至于活动形式化。在辖区内,幼儿园和小学结对组成牵手单位,定期开展对口联谊活动。在“走进小学”活动中幼儿和小学生结对,由小学生当“向导”向幼儿介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环境。幼儿和小学生一起参加升旗仪式,并与小学生同上一堂课身临其境地感受课堂。幼儿园和学校共同策划“六一”游艺活动,互相制作手工作品赠送给结对朋友。幼儿园大班幼儿参加入队活动,并为新入队的少先队员献花。这样一来,既让大班幼儿全面体验小学的丰富课外生活,从而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又充分发挥了小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大胆交往能力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3.教师和家长的建议式“对话”。

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与小学两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应与家长互相配合。幼儿园开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一起参观小学,开展亲子活动。幼儿园多方搜集国内外有关儿童入学准备的资料,同时组建资源共享库,定期给家长发放资料,并引导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了解有关入学准备的相关知识,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小学做好衔接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可针对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不同关注点进行分类,分别应对并开展相应的家教指导活动。

4.新生家长和老生家长的咨询式“对话”。

在幼儿园建立家长咨询室,由小学家长(老生家长)来担任咨询师,定期或现场搜集、了解家长的一些困惑,将一些较好的做法推介给大班幼儿家长,让家长增强幼小衔接工作的认识。开通“学龄前儿童入学准备”文明论坛,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优势,组织家长与已毕业幼儿的家长共同思考与研究孩子的入学准备问题,让多样化的观点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得到表达与碰撞,让家长看到他人的不同观点,从而引发其自身的思考。

(三)寻找幼小衔接切入点,注重小步快跑

幼儿园、小学要多方借鉴,并根据幼儿年龄特征与认知结构,有目的、有计划对幼儿进行社会适应性与学习适应性教育,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有效展开实施。

1.作息时间调整。

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是完全不同的,在入学的前几个月可参照小学的时间表为孩子列出一份作息计划,适当缩短午休时间,每次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延长到35分钟,活动过渡环节增设10分钟自由活动或课间休息时间,引导幼儿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2.活动内容、形式整合。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集体教学活动中可适当组织口算、心算活动,语言活动可增加看图说话等方面的内容。小学初入学1~2个月,可增设一名教学助教,负责课堂教学实录和个别指导,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分析、个案研究。小学低年级教学活动适当增加课堂游戏成分。

3.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针对大班幼儿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较弱的现象,我们可引导幼儿参与班级活动规则制定、大小活动的策划和计划,每月开展生活小擂台竞赛,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从中习得与同伴合作等人际交往策略和方法。学校要将入学常规教育定为幼儿入小学第一个月重点,围绕其开展“小学生这样做”等游戏化主题班会活动。

(四)转变评价方式,促进幼儿长远发展

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小学入学前的评价都直接对即将入学的幼儿、家长产生影响。对新入学幼儿摸底评价我们要改革以往单一考评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方式,应采取形成性评价方式并将之贯穿幼小衔接的全过程,更加重视爱好兴趣、意志品质、良好学习和生活行为习惯等个体素质的发展。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幼儿入学多元评价指导建议,在区域内推广实施时,还可要求学校将入学摸底情况告之家长。学校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习方案,以促进幼儿各项素质的协调健康发展。

总之,幼小衔接实质上是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互动的过程。它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密切联系,需要家长的热心支持及其观念的改变,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方力量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帮助幼儿顺利度过适应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教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生兰,张帆等.幼小衔接——迈向小学第一步.家庭教育[J].2004(6).

[3]颜海琼.对家长进行“幼小衔接”指导的实践与探索.林区教学[J].2008(10).

[4]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学前教育研究[J].2011(3).

[5]崔淑婧,刘颖,李敏谊.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学前教育研究[J].2011(4).

数学学科中的幼小衔接策略探索 篇10

德国教授哈克研究指出, 孩子从幼儿园学习到小学学习期间会出现一些断层。包括关系人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和学习环境的断层。这些断层成为阻碍幼儿适应小学学习的主要因 素, 以下几个案例反映了我班孩子入学初期在数学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案例1

张鹏是一个非常活泼好动的男孩子。数学课堂上, 张鹏的学习专注性比较差, 十分容易分心, 一会儿和周围同学聊天, 一会儿拨弄文具。一节40分钟的数学课, 他只能专心听讲15分钟左右。因此出现对数学知识一知半解的现象, 作业错误也非常多……是因为幼儿园课堂与小学相比更加宽松。一节课只有30分钟, 且以游戏为主, 这样的基础导致部分孩子对小学课堂不适应。

案例2

金宏伟是个比较内向的男孩子。开学初, 宏伟妈妈告诉我宏伟已经能做10以内口算, 而且计算速度比较快。但是在之后的学习中, 宏伟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表现出经常对题目意思听不懂、读不懂的问题。例如, 简单的5和3比较大小, 叙述为5大于3, “大于”这个词语的意思宏伟不能理解, 导致不能顺利解题。于是我和家长进行沟通发现, 在宏伟读幼儿园时家长只关注了他的计算技能, 做了大量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在理解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等的习惯上缺少引导。像宏伟这一类孩子, 表现为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及学习能力的断层。

案例3

何洋是个看上去很稚嫩的男孩。开学初的数学课上, 河洋出现自理能力和协调能力较弱的问题。例如当我提出“请小朋友们准备好尺子”这一要求后, 一部分同学能快速拿出尺子放在桌面上, 等待使用。而小何完成“找、拿、放”这三个动作需要花上几分钟的时间。……之后的数学课上, 很多需要两只小手配合完成的要求, 小何总是表现得迟缓、吃力。与家长沟通后发现, 小何父母非常疼爱小何, 父母包办所有事情, 小何简直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何这类孩子表现为学习能力和期望水平等断层。

二、采取的对策

1.课程目标小步子化

幼儿园和小学的课堂在学习密度和强度上相差甚大。幼儿园大班一节课30分钟, 且寓教于乐, 以活动、游戏形式为主。小学课堂每节课40分钟, 一年级课堂虽然也以情景教学为主, 同时穿插了有趣的游戏和活动, 但对孩子听、说、读、写的要求比幼儿园要高很多。以“1~5的认识”一课为例, 比较如下:

由同样的教学内容比较得出, 幼儿园到小学跨度很大, 无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还是对幼儿的习惯及能力要求, 都上了一个明显的台阶。为了幼儿能适应小学的数学学习, 我大胆进行尝试, 把第一周设定为活动周, 不上教材规定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在第一周的铺垫基础上, 第二周开始正常教学。但基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对第一个月的教学计划作了以下调整。

(1) 精简教学内容, 减缓上课的进度。

(2) 调整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 如考虑到学生没有识字基础, 而第二单元“位置”这一教学内容在审题时需要遇到较多文字, 而且对理解能力的要求也很高, 因此延后教学。

(3) 第一单元后不进行单元评估, 因为学生还没有评估的概念, 所以延后至第四周。原教材教学内容安排:

调整后安排:

2.课程实施活动化

(1) 教学内容活动化

幼儿园教学基本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 寓教于乐, 在玩中学。而小学学习由于内容的增加、难度的提高、密度的加强要求课堂与幼儿园相比更加紧凑、严肃, 要求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为给孩子一个缓冲、过渡的过程, 我把教学内容尽可能设计成主题活动的形式。

以准备课为例:

幼儿园没有数学这样一门单独的学科, 孩子们的大脑中或许没有数学这样独立的学科概念。因此, 通过准备课让孩子认识并从心理上接受、喜欢数学学科。以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等形式, 让孩子初步感受数学学科的意义。

活动主要过程:A.参观校园, 边走边数数校园里的各种事物, 例如, 这里有一个升旗台, 一面国旗;这是一个操场, 操场上有两个足球门;教室旁边有一个雕塑, 站在小操场上看, 看到了许多教室 (许多就是一个数感用词) 等等。B.玩一玩, 玩小棒, 玩数字卡片、玩长方体、正方体、球等各种形状的学具, 当然不是随意玩, 而是带着老师的问题, 边玩边思考, 如怎样才能搭得高, 谁手上的小棒多等。

(2) 课堂规则儿歌化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课堂常规是课堂效率的保证。“有趣”和“规矩”似乎是一对矛盾体, 既让孩子懂规矩, 又显得巧妙、有趣, 于是各种儿歌成了我课堂上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同时也丰富了上课形式, 调节课堂的紧张的情绪。有关于课堂常规的儿歌, 例如, “身坐正, 脚放平, 眼看老师仔细听”“要发言, 先举手, 起立站正再开口”“要连线, 尺帮忙;左手按, 右手画;顺尺边, 直直连”。

3.课程评价多元化

据了解, 幼儿园评价以面试口答为主, 再结合少量的书面作业。而一进入小学, 马上以做试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会导致孩子难以适应。第一, 由于孩子没有识字基础, 不能读懂题目;第二, 一节课40分钟时间的书写会让孩子失去兴趣;第三, 孩子初入小学, 不能以卷面分数论英雄, 而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对初入学孩子的评价更应该坚持以过程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为主,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以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和态度为评价的重点。另一方面, 对期末考试进行了改革, 把传统笔试改为环境宽松的面试。

三、产生的效果

1.学习习惯养成

开学半个学期后, 学生基本都养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课堂上能做到以下要求:坐得牢, 管得住, 会倾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敢于表达。作业习惯能做到:读清要求, 看懂意思, 先想再做, 做后检查, 书写认真, 格式规范, 布局美观。

2.学习能力增强

通过半个学期的过渡, 学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都在不断进步。思考问题更有条理, 更敏捷、灵活, 同时也养成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问难, 会和同学合作交流的习惯。

3.学习兴趣浓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幼小衔接方法与策略】相关文章:

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04-16

「幼小衔接」04-11

幼小衔接07-04

数学幼小衔接05-01

幼小衔接速算05-15

幼小衔接教育05-28

幼小衔接班05-25

幼小衔接讲座稿05-24

幼小衔接观察记录05-24

教师幼小衔接总结05-26

上一篇:阅读潜能下一篇:阿尔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