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物权实现

2024-05-11

担保物权实现(精选十篇)

担保物权实现 篇1

一、准许拍卖、变卖担保财产的裁定的效力问题

依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特别程序所作出的准许拍卖、变卖担保财产的裁定, 具有执行力, 申请人可依此裁定向执行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这是许可拍卖担保物裁定的基本效力, 也是权利人启动程序的目的所在。

但是, 就准许拍卖、变卖裁定中涉及实体法律关系的内容是否具有既判力的问题, 学界存在广泛的争议。对此, 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 主要依据裁定内容为标准来判别其实质确定力的有无, 认为裁定如以实体权利或法律关系之存否为内容者, 即有既判力, 否则无既判力可言。其理由是:既判力是指前诉诉讼标的或法律关系对后诉法院和当事人所具有的确定力, 因裁定原则上是法院对程序事项所作出的一种意思表示, 无诉讼标的和实体法律关系可言, 当然就没有既判力。但在特殊情况下, 若裁定是就实体事项作出的, 因有诉讼标的和实体法律关系, 就有既判力。第二种观点认为裁定确定后, 就为诉讼标的之实体上权利义务关系, 固不生既判力, 但经该裁定判断之程序事项, 应亦有其实质上的确定力。第三种观点主要以程序保障为依据, 认为“实体私权存否的确定程序, 必须赋予较优厚的程序保障, 而程序保障愈优厚, 才于能承认其裁判有拘束后法院或当事人的可能性”。[1]

对此, 笔者基本赞同第二种观点, 即依非讼程序对实体法律关系所作裁定不具有既判力, 但在例外情况下, 如果在非讼程序中, 对实体法律关系所作裁定是依据诉讼法理作出的, 也可承认其既判力。主要理由如下:首先, 虽然在现代民事诉讼中不断出现诉讼案件非讼化, 非讼案件诉讼化, 以及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法理交错适用的现象, 但诉讼事件与非讼事件、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诉讼法律与非讼法理的区别,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均尚未发生根本动摇。诉讼事件是针对实体权益有争议的事件, 其审理以辩论主义为基础;非讼事件是针对实体权益没有争议的事件, 其审理采职权主义。诉讼程序的裁判以对争讼事件的实质审查为前提和基础, 而非讼程序的裁判则建立在对非讼事件的形式审查的基础上。因此, 如果诉讼程序和非讼程序的裁判均发生既判力。则两种的区别将不复存在。其次, 此观点深合程序保障及自我责任的既判力根据原理。 (1) 虽然, 我们不能认为诉讼程序采辩论主义, 赋予当事人程序保障权就能达到实体真实;也不能认为非讼程序采职权主义, 当事人不充分享有程序权利就不能接近客观真实。但是, 因非讼程序采职权主义, 当事人几乎不参与事件确认的证明过程却要接受事件确认的结果, 这显然是与程序保障及自我责任原理相悖的。因此, 不赋予非讼程序对实体法律关系之裁判的既判力更符合程序保障的法理。[2]第三, 承认非讼裁定对实体法律关系有既判力, 将剥夺当事人对实体法律关系的上诉权利。由于我国有关非讼程序均规定在《民事诉讼法》第十五章的“特别程序”中, 而特别程序采一审终审制, 若承认非讼裁定对实体法律关系有既判力, 将使当事人既要在缺乏充分程序保障的非讼程序中承受对实体法律关系的裁决, 又将丧失上诉的救济途径, 这显然有违民事诉讼的基本法理。第四,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七条已间接否定裁定所涉实体法律关系内容的既判力。依据该条文规定, 因不符合法律规定裁定驳回申请的, 当事人可以另行起诉。具体而言不符合法律规定应驳回申请的, 至少应包括主债权或担保物权不存在、实现担保物权的条件未成就或者当事人之间存在民事权益争议的这三种情形。因第三种情形驳回申请的, 往往未对相关实体问题作出确认, 暂且不论。法院若依前两种情形裁定驳回申请的, 则必然要主债权或担保物权的存在与否、实现担保物权的条件成就与否等实体问题作出否定评价。如果承认准许拍卖、变卖裁定对所涉实体内容具有既判力, 那么根据“一事不再理”的民事诉讼原则, 当事人就不能另行起诉实现担保物权了。这显然与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的规定相悖。因此, 依据这一规定可以推知立法已确认了裁定中涉及的实体内容是不生既判力的。

此外, 在司法实践中, 有的法院受理案件后为了在三十日的审限内尽快审结案件, 大多采用邮寄方式送达, 往往在尚未核实相关案件材料是否实际送达的情况下就径行作出裁决了。即使有些法院对无法送达的当事人采取公告方式送达, 由于我国现行的公告送达方式存在的缺陷, 也使得相关材料难以实际送达, 致使有关当事人无法参与案件审理。这些情况往往使得有关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在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难以得到保障。因此, 否认实现担保物权特别程序所作裁定中涉及实体法律关系的内容的既判力, 与司法实践中的程序保障状况更为相符。

二、当事人的救济途径

如前所述, 依据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特别程序作出的非讼裁定中涉及实体法律关系的内容不生既判力, 那么, 如当事人对裁定内容不服的, 则均可另行向法院提起诉讼。

(一) 裁定驳回申请的救济途径

依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七条规定, 裁定驳回申请的, 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究竟哪些当事人可以另行起诉呢?有人主张只能是申请人。笔者认为, 由于驳回裁定对实体法律关系不生既判力, 因此, 不论申请人还是被申请人, 只要起诉符合法律规定, 均可另行起诉。具体而言, 若申请人为担保物权人的, 可以起诉主债务人或担保人, 请求清偿债务, 并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与之对应被申请人则应为物的担保人即抵押人、质押人和财产被留置的债务人等, 如果法院以主债权或担保物权不存在为由驳回申请的, 被申请人也可以起诉请求申请人排除妨害 (注销他项权证或抵押登记) 或返还担保财产;如果以当事人间存在实体争议为由驳回申请的, 被申请人也可依据相应的请求权基础提起诉讼。反之, 亦然。

(二) 裁定拍卖、变卖担保财产的救济途径

根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 经审查, 符合法律规定的, 裁定拍卖、变卖担保财产, 当事人依据该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但就当事人的救济途径问题却未予规定。笔者认为, 由于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特别程序作出的非讼裁定中涉及有关实体法律关系的内容不生既判力, 因此, 当事人对裁定内容不服的, 仍可另行向法院提起诉讼。

有观点认为, 在法院裁定拍卖、变卖担保财产的情况下, 申请人的申请已经获得法院的支持, 故无需救济。笔者认为, 由于在非讼程序中法院往往以当事人之间没有争议事实为依据作出裁定, 若被申请人仅部分认可担保物权所担保的范围及数额的, 法院往往仅就无争议部分作出准许拍卖、变卖的裁定。此种情况下, 虽然申请人申请拍卖、变卖担保财产的请求已获得支持, 但其债权请求却未得到充分满足, 故而仍应允许其另行起诉。

就被申请人的救济问题也存在一些争论, 一种观点主张, 应允许被申请人上诉。另一种观点主张, 在作出许可拍卖裁定的情况下, 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 可以向执行法院提出异议之诉以确定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异议之诉以对许可拍卖裁定有异议的担保物权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为原告, 以申请法院拍卖、变卖担保财产的当事人为被告, 异议之诉的诉讼请求为请求停止对全部或部分担保财产进行拍卖、变卖。[3]笔者认为, 第一种观点不可取。因为:一方面, 民事诉讼法已明确规定特别程序实行一审终审, 允许被申请人上诉显然有违法律规定;另一方面, 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特别程序的设立是为了确保担保物权人高效、经济地实现其权利, 若允许被申请人上诉明显有悖立法目的。而第二种观点存在部分合理性。根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 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所有权或者有其他足以阻止执行标的转让、交付的实体权利的, 可以向执行法院提出执行异议, 对异议裁定不服的还可以提起异议之诉。但这一救济途径仅适用于案外人, 而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被申请人即执行程序中的被执行人则无此权利。况且依第二种观点, 既使允许被申请人提起异议之诉, 在某些情况下也难以适用。例如, 被执行人对担保范围及数额有异议, 而担保财产又不可分的情形。

因此, 笔者主张被申请人不服法院裁定拍卖、变卖担保财产, 可以另行提起诉讼。但另行提起诉讼不能停止许可拍卖、变卖裁定的执行程序, 除非被申请人提供相应的担保。这一救济途径选择有如下优势:第一,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 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第二, 救济程序的启动自主, 不必待到申请人申请法院执行之后。第三, 不影响许可拍卖、变卖裁定的执行, 能够有效避免当事人滥用救济程序的风险。

此外, 还值得一提的是, 作为物的担保人的被申请人若对法院许可拍卖、变卖担保财产的裁定不服, 其另行起诉的请求权基础为何呢?笔者认为, 就被申请人的另行起诉的请求权基础应当区分具体情况予以确定。第一, 被申请人主张主债权或担保物权不存在的, 若被申请人为抵押人的可以依照《物权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请求申请人排除妨害, 具体而言有注销他项权证或抵押登记等;若被申请人为质押人或财产被留置的债务人则可依据《物权法》第三十四条请求申请人返还担保财产。第二, 被申请人认为许可拍卖裁定确认的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或数额超出其实际担保数额的。一般而言, 这一情况应该出现得比较少。因为, 在实现担保物权案件审理过程中, 被申请人可以对担保的范围及数额提出异议, 异议提出后, 法院应当按照被申请人认可的范围及数额作出裁定。因此, 对许可拍卖裁定确定的担保范围及数额问题存有异议较多的一方应为申请人。但是, 也不能排除被申请人对这一问题存有异议的可能。对此, 笔者认为, 被申请人可以偿还或提存其认可的债务数额后, 再依前种情形另行起诉。第三, 被申请人与申请人存在重大违约或其他实体争议的, 被申请人可以依据相应的请求权基础, 依法提起诉讼。

(三) 审判监督程序救济途径

根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认为有错误的, 可以向上已经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的申请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规定的十三种情形的, 人民法院应当再审。没有任何相关规定将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特别程序所作之裁定排除在审判监督程序之外, 因此, 当事人如认为实现担保物权案件所作之裁定有错误的, 也可依据审判监督程序申请再审。若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 执行法院应当裁定中止对准予拍卖裁定的执行。 (2)

三、关于正确理解和适用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特别程序救济途径有关规定的建议

综上所述, 笔者力图在现行法律框架内, 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文的解读及非讼裁定既判力的分析, 对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特别程序救济途径有关规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根据这些观点,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以期为有关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思路。

在暂时无法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修正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司法解释明确以下问题:第一, 依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特别程序所作的非讼裁定中涉及实体法律关系的内容不生既判力;第二, 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对裁定内容不服的均可另行向法院提起诉讼;第三, 当事人如认为实现担保物权案件所作之裁定确有错误的, 还可依据审判监督程序申请再审。

摘要: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在第十五章“特别程序”中, 增设专节规定“实现担保物权案件”。这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 为担保物权人快速、便捷地实现担保物权提供了程序上的保障。不过, 该修正案仅有两个法律条文, 太过原则, 尚缺乏可操作性, 实施未久即已产生了许多需要改进与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尤其是立法者偏重对担保物权人的保护, 忽略了对双方当事人救济权利的平等保护, 由此, 可能给当事人造成重大的财产权利损害。针对这一问题, 文章力图在现行法律框架内, 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文的解读及非讼裁定既判力的分析, 提出应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这一特殊程序救济途径有关规定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特别程序,救济途径

参考文献

[1][日]高桥宏志 (林剑锋) .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2]许少波.论民事裁定的既判力[J].法律科学, 2006, 6.

实现担保物权申请书 篇2

申请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XXX分行,住XXXXXXXXXXXXX。

负责人:XXX,行长。

被申请人:XXX,男、19XX年XX月XX日出生,汉族,现住XXXXXXXXXXXXX。

申请请求:

请求法院裁定拍卖或变卖被申请人抵押给申请人的XXXXXXX字第XXXXXXXX号房产及X国用(XX)第XXXX(-)号土地使用权,拍卖或变卖所得价款由申请人在被申请人担保的范围内优先受偿。

申请的事实与理由:

20XX年XX月XX日,申请人与XXXXXXXXX公司签订小企业最高额综合授信合同,合同约定申请人向XXXXXXXX公司提供最高综合授信金额为300万元的贷款,授信时间为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为保证合同的履行,申请人又与被申请人签定编号为XXXXXXXXXXXXXXXXX的小企业最高额抵押合同,被申请人用自己拥有的XX市房权证XX区字第XXXXXXXX号房产及X国用(XX)第XXXX(-)号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物,为XXXXXXXXXX公司借款提供担保,对被申请人的贷款本金、利息(包括复利和罚息)违约金、赔偿金、其他应付款项、以及为实现债权与担保权利发生的费用,20XX年XX月XX日就抵押事宜办理他项权登记,房屋他项权利人为申请人,证书编号为XX市房他证XX区字第XXXXXXX号。申请人与包括被申请人在内的XX、XXX、XXX还签订最高额保证合同,为XXXXXXXXXXXXX公司借款提供担保。

20XX年xx月XX日,申请人与借款人XXXXXXXXXX公司签订编号为XXXXXXXXXXXXXXXXXX的小企业额度借款合同,合同约定申请人向借款人XXXXXXXXXXX公司提供借款XXXXX万元,借款期限为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还款方式为按月付息,到期一次性还本,合同第四章对贷款利息及罚息、计息等事项进行约定。被申请人还承诺书:书面承诺如果贷款到期或出现申请人宣布提起到期的情形,未能及时偿还贷款的,申请人可以一并处置抵押土地及其他地上附着物合同签订后,申请人按照合同约定发放贷款,20XX年XX月XX日借款到期,但借款人XXXXXXXXXXX公司并未履行还款义务也未能与申请人达成展期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95条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抵押权人与抵押人未就抵押权实现方式达成协议的,抵押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抵押财产。”现依法申请贵院裁定拍卖或变卖抵押财产,以实现申请人的担保物权。此致 XXXXX人民法院

申请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XX市分行

浅析银行担保物权优先实现的限制 篇3

摘要:银行担保物权的优先受偿不是绝对的,存在法定的例外的限制,文章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担保物权;优先权;限制

担保物权是用他人的物为自己的债权担保,当自己的债权不能实现时,对他人的物享有变卖后价款的优先受偿权。根据我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和相关法规规定,银行在向借款人发放贷款时,应要求借款人提供相应担保,在借款人不能按贷款合同偿还本金及利息时,银行有权向保证人主张债权,或处置抵押物以获得优先受偿。优先受偿权是担保物权的核心,如不能实现优先受偿,债权人的债权就变成一般债权,其设置担保的目的就不能实现。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往往会由于担保债权难以实现而影响贷款的正常回收。现实情况中并不是为贷款设定了有效担保,银行就可以高枕无忧。我国《物权法》第170条规定了债权人对担保财产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但同时规定了例外情形,“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依法享有对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说明担保物权的优先受偿不是绝对的,存在法定的例外的限制。法定例外情形主要包括下述几方面。

一、特定情形下未清偿的职工债权优先于担保物权

我国《破产法》第132条规定,破产人在本法公布之日前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依照本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清偿后不足以清偿的部分,以本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的特定财产优先于对该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受偿。根据此项规定,在银行贷款的借款人破产后,即使银行享有有效的担保债权,但如果存在未清偿的职工债权,则该职工债权优先于银行的担保债权受偿。

二、在担保物权设定人欠税的情况下国家的税收权优先于担保物权

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5条规定,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质押、留置权执行。税务机关应当对纳税人欠款的情况定期予以公告。第46条规定,纳税人有欠税情形而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的,应当向抵押权人、质权人说明其欠税情况,抵押权人、质权人可以请求税务机关提供有关的欠税情况。据此规定,银行在与借款人签订担保合同之前要与借款人及担保人明确担保财产是否存在拖欠税款情况,或者请求税务机关提供相关信息,以确保以后担保债权的优先实现。

三、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优于担保物权

我国《物权法》第190规定,订立抵押合同前抵押财产已出租的,原租赁关系不受抵押权的影响,抵押权设立后财产出租的,该租赁关系受已登记的抵押权的影响。在同一财产先出租后抵押的场合,买卖不破租赁原则同样适用于抵押关系。《合同法》第230条规定:“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由此可见,尊重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是出租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如出租人变卖、作价、拍卖租赁物以实现担保物权时,必须在合理的期限内通知承租人。因此,担保物权人的的债权虽然可以就变卖抵押物的价款实现优先受偿,但若想取得抵押物,只有在承租人放弃优先购买权的情况下才能取得。因此,银行要摸清抵押物是否存在租赁情况。

四、建筑工程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优于抵押权

《合同法》第286条规定:“发包人未按照约定支付价款的,承包人可以催告发包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价款。发包人逾期不支付的,除按照建设工程的性质不宜折价、拍卖的以外,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协议将该工程折价,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将该工程依法拍卖,建设工程的价款就该工程折价或者拍卖的价款优先受偿。”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6月20日公布了《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该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房地产纠纷案件和办理执行案件中,应当依照《合同法》第286条的规定,认定建筑工程的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优于抵押权和其他债权。”可见,建筑工程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优于抵押权

五、船舶优先权

我国《海商法》第22条规定了船舶优先权,同时第25条规定,船舶优先权先于船舶留置权受偿,船舶抵押权后于船舶留置权受偿。现实情况中,使用船舶作为银行债权抵押物的情况并不常见,但作为债权银行对此种法定限制也应做必要的了解。

六、划拨土地出让金的优先补偿权

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50条规定,设定房地产抵押权的土地使用权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的,依法拍卖该房地产后,应当从拍卖所得的价款中缴纳相当于应缴纳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款额后,抵押权人方可优先受偿。此外,该法第51条规定,房地产抵押合同签订后,土地上新增的房屋不属于抵押财产。需要拍卖该抵押的房地产时,可以依法将土地上新增的房屋与抵押财产一同拍卖,但对拍卖新增房屋所得,抵押权人无权优先受偿。

担保物权实现 篇4

担保物权的实现, 是指债务履行期届满而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或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时, 债权人依法以担保财产的价值优先受偿以满足债权的行为。担保物权的实现应包括两个层次: 担保财产的变价程序和债权人的优先受偿程序。担保物权通过何种程序实现, 直接影响着物权担保的交易成本, 关系着担保双方的利益和担保交易秩序。

广义上的担保物权的实现程序是指当债务履行期届满而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时, 担保权人对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程序, 包括自力救济和公力救济程序。而狭义上的担保物权的实现程序仅指担保物权的公力救济程序, 即债权人不能自行处分担保物以实现担保物权, 而必须获得法院或其他国家公权力机关签发的裁判或决定。

二、新《民事诉讼法》中的担保物权实现程序

新《民事诉讼法》在第十五章“特别程序”中新增了“实现担保物权案件”一节。在我国, 民事诉讼法虽然没有采用“非讼程序”的概念, 但理论上通常都把民事诉讼法“特别程序”的规定视为非讼程序 ( 选民资格案件除外) 。笔者认为, 应该从担保物权实现案件的本质特点出发, 来探讨担保物权实现程序适用非讼程序的理论依据。探析担保物权实现程序适用非讼程序的理论基础, 才能指导担保物权实现的程序进一步的完善。

三、担保物权实现程序适用非讼程序的理论基础

( 一) 非讼程序理论

根据民事案件是否具有争讼性, 分为诉讼案件和非讼案件。与其相对应的法院审判程序便也分为诉讼程序和非讼程序两种基本类型。非讼案件是指利害关系人或者起诉人在没有民事权益争议的情况下, 请求法院确认某种事实和权利是否存在, 从而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案件。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相比, 具有独特的形式、内容、目的和价值取向。

1. 担保物权实现案件符合非讼程序的本质特征

台湾学者葛义才认为非讼案件的特征在于“目的系预防权利日后发生争执所施之程序”, “非讼事件多无争讼性”, “往往会影响第三人之权益、与公益有关”等等。而实现担保物权案件在本质上, 与非讼程序的特征是一致的。

首先, 实现担保物权不涉及实体权利义务争议。在非讼案件中, 没有对立的当事人对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存在争议。因此非讼程序的目的并非解决民事权益纠纷, 其主要是从法律上对引起私权关系发生、变更或终止的事实作出确定性判决, 如宣告公民失踪或死亡、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确认调解协议案件等。根据我国《物权法》第195 条、第220条的规定, 担保权人与担保人不能就担保物权实现方式达成协议的, 担保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担保财产。担保权人与担保人若就担保物权的实现未达成协议, 可能存在两种情形: 一是双方对主债务是否履行或者担保物权效力本身的问题存在争议; 二是双方对债权债务关系没有争议, 并且对以担保财产代替清偿所担保的债权也无争议, 只是就担保财产的价值或者处分担保财产的具体方式达不成协议。第一种情形是对担保物权实现的前提条件存在争议, 这实质上是实体权利义务的争议, 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解决纠纷。而在第二种情形中, 双方对债权债务无争议, 对担保物是否处分也无争议, 仅是对采用何种方式处分担保物没有达成协议, 这种争议本身是一个事实问题, 不涉及实体权利义务争议, 所以担保权人直接请求人民法院裁定拍卖、变卖担保物应当属于非讼程序, 其符合非讼案件的本质特征及目的。

其次, 担保物权实现多与第三人利益相关, 社会公益性较强。虽然非讼案件不存在实体权利义务争议, 但它会引起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的发生、变更或者消灭, 可能会给第三人的权利义务内容甚至整个社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稳定造成巨大影响。就担保物权实现来看, 它经登记或转移占有后具有对世性效力, 其成立、变更、实现和消灭可能涉及不特定第三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比如可能存在与其它担保物权的竞合等, 影响着权利周围私法秩序的变动。这些都体现了担保物权的实现与不特定第三人的利益相关, 需要适用非讼程序进行处理。

2. 担保物权实现案件符合非讼程序的价值取向

首先, 非讼程序遵循职权探知原则, 采取书面审理, 审理周期短, 体现了简捷、经济、效率的价值, 其以实体事项无争议为前提, 目的在于迅速实现和保护权利。经登记的担保物权在成立时, 登记机关已进行了一定的审查, 权利的外观是确定的, 需要司法程序的介入是为了迅速实现和保护担保物权。

其次, 当特定的事实将导致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发生变化, 甚至出现失衡时, 必须由一种制度能够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必要的调节, 即通过引进外力恢复其整体的结构平衡, 并形成新的稳定构造, 从而防止纠纷的发生, 形成新的私法秩序, 确保民事流转安全。非讼程序的另一价值取向就是它通过事前调节和事中控制来预防纠纷, 它通过法院的审判权确认某种法律事实, 恢复可能或者即将失衡的权利义务结构体系, 并通过确定的事实, 使当事人之间形成新的私法秩序, 从而预防纠纷, 确保交易安全。

因此, 担保物权实现案件适用非讼程序, 经书面审理后作出准予拍卖变卖担保财产的裁定, 迅速实现和保护担保物权, 预防纠纷, 无疑符合非讼程序的价值取向。

( 二) 物权公示公信原则

在我国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 我国《物权法》将公示公信原则作为物权的变动的原则。公示原则要求物权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应依法定的能够为公众所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 才能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 否则其权利状态无法得到公认和法律的充分保护。非转移占有型担保以登记为公示方法, 而转移占有型担保则以占有事实本身来公示权利。通过公示, 第三人在参与交易时即有了一个识别、判断物权的客观标准, 使第三人可以信赖登记与占有所公示的物权状态为真实权利状态, 凭公示的外部表现即可放心交易, 对抗实际权利人。这是法律根据物权本身的特点, 为降低交易成本、保护交易快捷安全、提高权利实现效率而采取的措施。因此, 担保物权经过合法有效的登记或标的物的转移占有, 其权利外观应当具有公信力和对抗力, 基于公示的权利是确定、有效、无争议的状态。交易当事人无权对经登记或转移占有而取得对世效力的担保物权进行否认, 除非申请异议登记或者取得法院的变更登记判决。因此, 根据物权公示公信原则的权利推定效力, 不能从担保关系当事人的实现担保物权的申请中就推断主债权或担保物权的效力存在争议, 这是违背《物权法》原则的。担保权人向法院申请实现担保物权, 实质是权利人要求实现其公示权利的程序。担保权人与担保人的关系是权利实现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关系, 并非请求法院解决民事争议的原告和被告关系。在物权公示公信制度下, 经登记或转移占有的担保物权权利外观是确定的, 申请人所寻求的是法院采取拍卖、变卖等方式的介入来促使担保物权的迅速实现。

( 三) 符合担保物权的物权性

担保物权是为确保债权的实现, 在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的物上设定的, 债权人直接取得或者支配其交换价值为内容的权利。被担保的债权与担保物权虽然都是以价值的转移为目的, 但债权人对债权价值的转移, 必须依靠债务人的给付行为方能实现, 而与此相反, 担保物权则是以拍卖、变卖担保物并以其价值清偿债权人的债权为其主要目的。因此, 担保物权并非以直接对物的所有人请求给付为内容, 它在性质上是一种物权, 权利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对担保物的交换价值行使支配权并对抗其他一切第三人, 担保物权实现方式中也无须借助债务人的给付行为。担保物权的主要目的是以拍卖、变卖担保物的方式用其价值清偿主债权, 债权人直接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担保财产, 正是担保物权人依自己的意志和自己的行为实现担保物权, 将直接就担保财产行使的变价权转化为法院对担保财产实施的拍卖、变卖行为, 债权人仍然对担保财产的交换价值直接受偿, 无需他人的意思或者义务人的行为的介入。由此, 根据担保物权的性质, 债权人原则上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拍卖、变卖担保物, 以实现担保物权。

参考文献

[1]徐武生.担保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工商出版社, 1999.

[2]肖建国, 陈文涛.论抵押权实现的非讼程序构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

[3]杨荣馨.民事诉讼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4]李相波.新民事诉讼法适用中的相关问题[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4 (2) .

实现担保物权申请书 篇5

申请人:支行,住所地

负责人,职务。

被申请人:,男,1969年12月24日出生,汉族,住

申请请求

一、请求法院裁定拍卖被申请人抵押给申请人的商品房,拍卖所得价款由申请人在被申请人担保的范围内优先受偿。

二、由被申请人承担本案的拍卖费、法院执行费等相关费用。

事实与理由

2010年6月,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签订一份《房地产抵押(按揭)合同》。合同约定被申请人用其购买的商品房及其附着物之全部权益设立抵押权抵押给申请人。申请人提供140万个人商业用房贷款。被申请人如未能履行还款义务,申请人有权申请处分抵押物。后申请人依约发放贷款。但被申请人未按约还款,其行为已经构成违约。现申请人依据《物权法》、《民事诉讼法》第196条规定,申请贵院裁定拍卖抵押财产,以实现申请人的担保物权。

此致

人民法院

申请人:

论破产重整中担保物权的保护 篇6

【关键词】 破产重整;担保物权;保护

就债权的实现而言,物的担保一般比丧失信用的保证人提供的人的担保更为可靠,最突出的表现是:即便债务人破产,担保物权人也可以直接就担保物享有支配权,而不必参加破产程序,因此在各国破产清算程序中,担保物权基本不受影响。然而,当破产立法目标由破产清算转向破产重整时,担保物权的实现直接影响着破产重整目标的实现。为确保企业重整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各国破产法均从不同角度对重整中的担保物权进行了限制,以防止债权人的个别讨债行为对债务人企业的继续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但担保物权的优先受偿性和法律的公平功能,决定了破产法在限制担保物权的同时,必须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机制,以求利益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重整的成功。

一、重整中保护担保物权的必要性

重整制度的价值目标是促进债务人复兴以维护社会利益,所以对债权人特别是担保权人的利益予以限制,成为了重整程序的一个必要手段。但是,从公平的角度来看,立法在限制担保物权优先受偿性的同时,也应当对其提供适当的保护。

二、重整中保护担保物权的原则

1.充分保护的原则

担保物权作为最有力的增强信用的手段,其在破产重整中的待遇将直接对担保制度的运行产生影响。如果担保物权在企业重整中不能得到充分保护,将使担保债权人减低对担保物权的信任,从而使债务人信用的获得更加困难,增加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因此应当给与担保物权人充分的保护。美国破产法第1129条(b)(2)(A)规定了三种可以充分保护担保物权的可选择的处理方式:(1)担保物权按照被承认的数额保留在担保物之上,无论该担保物是由债务人持有还是转让给他人,并且债权人得到的延期清偿的支付总额,不少于担保债权的数额并且其在重整计划生效当日的价值至少等于担保权益的价值。(2)解除担保物上之担保负担进行出售,并将出售担保物的收益作为担保物,然后根据(1)或(3)规定的方式对出售的收益进行处理。(3)担保人的权益可以通过债务人提供确实等价物( indubitable equivalent)来实现。至于是否构成确实等价物,可从两方面来判断:一是替代的担保能否完全偿还债务人,二是债权人受到清偿的可能性。

2.债权人利益最大原则

这项原则的内容是:一项重整计划必须保证,每一个反对这项计划的债权人在重整程序中都至少可以获得他在清算程序中本可获得的清偿。一组债权人表决接受某项重整计划,并不代表该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同意该项计划。债权人最大利益标准就是为了保护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少数派。根据此项原则,持反对意见的债权人至少不会因为债务人进行重整而受到损失。需要注意的是,最大利益原则只针对债权人,而不考虑该类别投票表决的情况。如果清算能给债权人带来10%的清偿,那么拒绝接受重整计划的债权人必须得到10%的清偿,否则重整计划就不能获得批准,即使是该类别的债权人投票支持重整计划也不行。

3.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适用于享有不同优先顺序的债权人。其包含有两个内容:第一,如果任何一组债权人反对一项重整计划,该计划就必须保证,只用这个组的成员获得充分清偿后,在优先顺序上低于这个组的其他组才可以开始获得清偿。第二,重整计划还必须保证,在这个组获得充分清偿之前,优先顺序高于这个组的其他各组不能获得超过其债权数额百分之百的清偿。

该原则的宗旨是:破产法对清算程序所规定的优先顺序,在重整程序中对那些持反对意见的组必须同样地适用。绝对优先原则保证那些对重整计划持反对意见的组,不会因重整计划的被批准而受到不合理的损失。只是这项原则在法院的强制批准时方适用,因为通过正常程序而批准的重整计划,并不存在持反对意见的组。

三、完善我国破产重整制度中对担保物权的保护

历经十年多的反复修改,聚集无数人心血的新破产法于2007年实施。与1986年旧破产法相比,新破产法在破产重整程序中担保物权的保护上,反映了谋求利益平衡的精神,出现了明显的制度突破,比如对担保物权的保护做出了概况性规定,设立关系人会议,担保权人单独分组表决等。但是由于重整程序的复杂性以及担保权人承担的风险程度,新破产法对担保物权的保护仍然显得过于简单、粗略,还不利于较好地实现利益平衡。针对我国新破产法实施重整制度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限制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对担保财产使用权和处置权

根据我国《破产法》第70条规定,重整人也可以由破产债务人担任,由其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我国《破产法》第75条规定:“在重整期间,债务人或者管理人为继续营业而借款的,可以为该借款设定担保”。因此,在我国《破产法》规定的重整制度下,破产债务人可以主导重整企业的运营,享有非常大的财产使用和处置权限。然而,对于债务人在重整期间借款必要性的审查、借款数额、偿还条件等方面,我国《破产法》均没有进行必要的条件限制。在缺乏必要监督限制措施的情形下,难以排除债务人恶意借款或者任意对外借款提供担保,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可能性。

美国《破产法》重整制度中的相关立场,或许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如果一项担保物的价值低于担保权益的价值,托管人没有必要再保留这项担保物,应当尽快将该担保物交给担保债权人,以免由于担保物的损坏或价值降低而给有担保债权人造成损失。但是,如果在重整程序中,该担保物是债务人继续营业所必需的,就不能归还给有担保债权人。另一方面,整顿程序不需要的并且价值已低于债权数额的担保物,一般会退还给有担保债权人。相比而言,我国《破产法》对于担保物的价值低于担保权益价值情形下,担保物返还问题并没有相应规定。根据美国重整制度,对于其他尚由债务人掌握的担保物,尽管其使用或处置通常不需要债权人的同意,但法院会通过各种方法对这些财产提供保护,比如,如果担保物是机器并且债务人需要继续使用该机器,法院可能会要求债务人定期向有担保债权人支付一定的现金,以弥补由于机器磨损而引起的机器价值的降低。与国外实践相比,我国《破产法》对于重整程序中债务人或者管理人使用、处置担保财产缺乏具体规定,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不足。

2.增加对担保物权实施破产保全限制的规定

依据新破产法的规定,虽然涉及债务人财产的诉讼与执行程序在破产案件受理后中止,但并没有明确担保债权的行使也受到这种破产保全的限制,只是在第75条规定:“在重整期间,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的担保权赞同行使。但是,担保物有损坏或者价值明显减少的可能,足以危害担保人权利的,担保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恢复行使担保权。”如果根据在破产重整程序中担保债权被冻结的规定反推,那么不进行破产重整是不能冻结担保债权的。这样的安排重于保护担保物权人的利益,但容易鼓励担保物权人尽早行使担保债权,导致债务人企业价值趋于最小,丧失重整的可能。笔者建议将美国法的自动冻结制度与英国法赋予管理人延迟支付权制度组合起来,即确定在破产案件受理后包括担保物权在内所有债权的行使自动受到冻结,同时规定对于担保物权的延迟期限或者说是冻结期限,在期限内由破产管理人和法院判断担保物是否十分重要以致需要延长冻结期限或赎回担保物,期限届满后如不被延长冻结期限,则可以执行担保。

3.增加对担保债权人利益补偿的规定

如果增加前述对担保债权实施破产保全限制的规定,为保护担保债权人利益不受损害,就应相应再增加对担保债权人利益补偿的规定,以求得对担保债权限制与保护的平衡。我国新破产法第87条仅规定“延期清偿所受到的损失将得到公平清偿”,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够明确,可操作性不强。在对因冻结担保债权而延迟执行担保债权的利益损失补偿方面,应规定支付利息,并允许破产管理人灵活采用定期支付现金、替代担保、使担保物增值、为担保债权人支出费用等方式保护担保债权人免受担保物价值下降的利益损失。对于破产管理人就担保物变价的,变价利益应交付担保债权人。

参考文献:

[1](日)伊藤真,刘荣军,鲍荣振译.《破产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王卫国.《论重整制度》.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1期

[3]汪世虎.《论破产程序对担保物权优先性的限制》.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8期

[4]潘琪.《美国破产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论担保物权中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 篇7

一、意思自治原则在抵押权中的体现

抵押权作为担保物权的一种,意思自治原则在其中具有充分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抵押权的实现、可抵押财产的范围、抵押权的转让、抵押权的处分等规定之中,下面笔者从上述方面展开进行详细阐述。

其一,在抵押权的实现上,《物权法》第179条就其实现方式包含了“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由此可见,当事人可以约定实现抵押权的情形,这无疑是意思自治原则在抵押权中适用的体现;其二,在可抵押财产的范围上,《物权法》第180条以列举的方式作出了规定,但其作出了兜底条款,即“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由此可见,当事人可以基于合意约定抵押的财产,只要在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即可;其三,在抵押权的转让上,《物权法》第192条的规定体现了抵押权的从属性,并规定在此情形下抵押权不得脱离主合同权利单独转让,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由此不难看出,在抵押权的转让上法律也赋予了其意思自治的权利;其四,在抵押权的处分上,《物权法》第194条第1款规定:“抵押权人可以放弃抵押权或者抵押权的顺位,抵押权人与抵押人可以协议变更抵押权顺位及被担保的债权数额等内容。”由此可见,法律就抵押权的处分同样赋予了其自主决定权,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其五,在抵押权实现的方式上,《物权法》第195条规定:“抵押权人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通过该法条,我们不安看出,法律首先赋予了当事人的自由协议权;其六,就最高额抵押权的设立、转让、变更上,第203条规定,经当事人同意便可将最高额抵押权设定前已经存在的债权转入担保的范围,这无疑是意思自治意旨的体现。

二、意思自治原则在质权中的体现

与抵押权相比,质权的设立需要转移质物,而抵押权的设立不需要转移抵押物。但二者意思自治原则在其中的体现方面,并无多大差异,笔者将从以下方面进行阐析:

其一,在质权的实现上,《物权法》第208条作出了同抵押权的实现相似的规定,即也规定了当事人可以约定质权实现的情形。其二,在质权人对质押财产孳息收取的义务上,我国《物权法》允许通过合同作出合意,由此该规定亦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的立法意旨。其三,在质权的处分上,我国《物权法》第218条作出了质权人可以放弃质权的规定,透过“可以”二字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物权法》是尊重当事人的选择权的,在该条文中,即质权人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放弃质权,这显然体现了我国担保物权中意思自治的精神。其四,在质权实现的方式上,规定允许当事人在折价、拍卖、变卖三种质权实现的方式中自由协商采取何种方式,该规定无疑体现了科学立法的意旨,即该规定既节约了交易成本,同时又体现了对当事人自由意志的尊重。其五,在质权的从属性上,我国《物权法》作出了一些例外规定,主要体现在基金份额、股权、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及应收账款等相关条文中,这些条文规定在经过质权人与出质人的同意后,便上述权利质权在债权提前清偿或者提存的前提下予以转让。该规定一方面促进了质物经济效用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尊重了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同时还保障了债权人的财产权益。

三、意思自治原则在留置权中的体现

留置权作为法定担保物权,意思自治原则在其中亦有体现,主要体现在留置权的排除与留置期间规定之中。在留置权的排除上,依据我国相关规定,在有碍于他人权益及社会公共秩序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约定排除留置权的适用。留置权的适用标的是动产,它作为法定担保物权,法律必然会对其适用作出诸多限制从而排除留置权的适用,诸如留置某动产有违公序良俗等,则可排除留置权的适用。该规定无疑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为其提供了排除留置权适用的机制。在留置期间上,当事人可以自主决定该期限的长短。这主要是基于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而作出的考量。在该宽限期内,如若债务人仍未履行债务,那么此时留置权人便可行使留置权了,但一般而言,宽限期限位两个月。

摘要:我国担保物权的诸多条款均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这有助于活跃市场主体,促进交易的运行,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物权的效用。本文笔者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三个层面着手,对担保物权中意思自治原则的具体适用作出了详细阐析,以期明确意思自治原则在担保物权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担保物权,意思自治,抵押权,质权,留置权

参考文献

[1]王莉莉,翟云岭.物权法下意思自治的空间拓展与评鉴[J].前沿,2012(11).

担保物权实现 篇8

关键词:担保物权,信贷业务,创新,商业银行

担保物权是指以使债务得到清偿为目的, 而于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物或权利上所设定的一种他物权。担保物权制度体现了其在价值取向上由债权型担保向融资功能型担保的转变, 是建立现代市场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民事法律制度。

一、《物权法》与《担保法》中有关担保物权规定的差异比较

我国于1995年开始实施的《担保法》较为完备地提出了担保制度, 为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提供了法律保障。随后, 最高人民法院针对《担保法》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出台了司法解释, 进一步完善了担保制度。2007年3月, 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物权法》, 标志着担保物权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担保法》相比, 《物权法》对担保物权制度作了很大变革。现将《物权法》与《担保法》中有关担保物权的规定进行差异比较。

1. 在担保物权的定义方面。

《物权法》增加了当事人可以约定行使担保物权的情形的内容, 放宽了行使担保物权的条件, 便于债权人行使权利。

2. 关于担保合同从属性的规定。

《物权法》取消了当事人改变担保合同从属性的规定, 在不改变担保合同从属性的前提下, 遇合同无效的情形, 当事人负返还财产的法定义务, 并另行约定担保方式, 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商业银行的权益。

3. 当人保与物保并存时, 担保权实现规则的规定。

《担保法》采取“保证人绝对优待主义”, 既不能公平对待物权担保人和保证人, 也限制了债权人自身的选择自由, 在某些情况下还不能有效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而《物权法》采取“保证人绝对优待主义”和“平等主义”的综合模式, 将当事人的约定置于最优先地位, 赋予当事人选择的权利, 符合意思自治的原则。

4. 关于抵押权行使与诉讼时效的规定。

《物权法》所规定的行使担保物权的期限, 为主债权的诉讼时效期间, 比《担保法》的司法解释期限少了两年。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 归抵押人所有, 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5. 抵押物转移制度的相关规定。

《物权法》确立了不动产登记的基本结构, 并就登记的效力和合同的效力进行了区别。对于特定动产物权登记、权利质权登记, 《物权法》以相关条文分别做出了规定。

二、担保物权制度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创新的影响

1. 担保物权制度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创新的推动作用。

(1) 强化了商业银行拓展信贷业务的法律基础, 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担保物权制度对抵押物的认定贯彻了“法不禁止即为允许”的理念, 大大拓展了担保物权的范畴和内涵, 强化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实现创新和发展所必需的法律基础, 体现了物尽其用的原则。担保物权制度的广泛实施, 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财产的利用效率, 为金融创新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而且拓宽了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融资渠道, 促进了农业信贷产品的创新发展。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实际需求, 开发出相应的信贷产品, 进一步拓展农村信贷市场。

(2) 担保物权范围扩大, 信贷产品的创新步伐加快。 (1) 确定应收账款质押, 开拓了银行贷款担保新领域。《物权法》进一步明确应收账款的登记机构为中国人民银行, 这一规定可以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增强担保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2) 规定基金、股权能够用于质押, 可以合理避开分业经营格局下的相关限制, 丰富信贷产品种类。 (3) 规定公路、电网等收费权可以质押, 以公路、电网等收费权或是其他一些在未来具有稳定现金回报的权利作为支持, 设计推出新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加快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的进程。 (4) 《物权法》确认了企业知识产权的担保价值, 并明确了办理知识产权质押的有关规定, 拓展了以知识产权质押为基础的信贷服务渠道, 推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创新, 加大了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3) 修正了担保物权的实现机制, 强化了对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创新的外部支撑。 (1) 完善了担保物权的实现条件, 为金融机构运用担保物权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2) 建立统一登记制度, 有效解决了目前登记机关过多、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等问题;实行预告登记制度, 使商业银行债权实现更可靠;建立预期违约制度, 使商业银行债权实现更及时, 有利于防范“多重抵押”。 (3) 简化抵押物登记制度, 完善最高额担保制度, 大大降低了担保人和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 (4) 建立错误登记追责制度, 使商业银行债权的实现更有保障。

2. 担保物权制度的发展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创新带来的挑战。

(1) 商业银行信贷产品的外部支持体系混乱, 有可能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和风险。 (1) 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抵押物登记机构较多、设定程序繁杂, 且登记机构对提供材料的种类有自由裁量权, 不利于担保物权的普遍运用。 (2) 登记过程未实现电子化。登记过程较长、效率低、费用高。 (3) 抵押物的价值实现成本较高, 执行、诉讼成本高。商业银行作为受让方和出让方需要先后办理两次过户手续, 缴纳两次费用, 部分费用甚至占标的物价值的30%。 (4) 异议登记规定使商业银行办理抵押贷款面临较大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对抵押物的权属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 确保抵押人对抵押物享有所有权。 (5) 以预告登记的不动产进行抵押, 存在抵押权难以实现的风险。若商业银行接受了预告登记的不动产为抵押物, 一旦抵押人不在“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及时办理正式登记, 则商业银行的抵押权将失效。

(2) 担保方式的拓展、登记制度的创新, 给商业银行的运营带来了新问题。 (1) 担保方式的灵活性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审慎性之间存在矛盾, 可能产生信用风险。实践中, 贷款企业伪造合同骗取贷款、付款人拒绝付款等使得应收账款质押具有较大的风险。 (2) 担保程序的简化与信贷管理的复杂性存在矛盾, 可能产生操作风险。 (3) 担保物权制度的前瞻性与信息流通的滞后性存在矛盾, 可能产生道德风险。 (4) 缩短了担保物权实现的时间, 对商业银行办理抵押贷款或接收、管理、处置抵债资产的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3) 商业银行信贷产品创新遭遇担保瓶颈, 部分信贷创新品种的推广受到限制。商业银行从维护信贷资产安全性的角度出发, 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通常偏重于法定的不动产抵押或要求债务人提供第三方保证, 而比较排斥其他资产担保形式。《担保法》虽没有禁止动产担保, 但也没有对动产担保做出明确的规定, 这就带来了操作难度。商业银行在选择客户及确定担保资源时要求较为严格, 审批程序也比较复杂, 部分信贷创新品种的推广受到限制。

三、对策建议

1. 尽快完善《物权法》的配套制度, 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 严格遵循“物权法定”原则, 尽快建立完善、统一的担保物权登记系统。国家应尽快指定或成立专门的组织负责建立统一的动产和不动产担保物权登记系统, 统筹系统建设工作。 (2) 健全交易保障制度, 为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创造条件。应对现有的、分散于各职能部门的物权登记系统进行清理, 并尽快按照统一的标准落实登记范围、程序、时限、收费标准、公示渠道、透明度等系统信息项目的具体内容, 建立登记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 明确登记有效期内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虚假、恶意登记责任追究和惩戒机制, 防止虚假登记信息给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创新带来风险。 (3) 地方政府必须审查商业银行进行信贷业务创新的有关需求, 并制定政策予以支持。

2. 建立便捷的担保登记制度和高效的担保执行制度, 提高抵债资产的处置效率。

(1) 运用市场机制来提高抵债资产的处置效率。一方面, 在抵债资产的司法拍卖环节增强债权银行的自主性, 运用市场机制来提高抵债资产的处置效率。另一方面, 对以物抵债方式取得的抵债资产设立特殊的权益形式, 商业银行可以免于办理获得抵债资产时的受让过户手续。银行凭以物抵债协议或法院裁定, 向登记机构申请登记备案, 并在登记机构的相关系统中予以标识, 从而进入特殊权益状态。 (2) 减免商业银行处置抵债资产过程中的相关税费, 从而降低处置成本。一是免征汽车类抵债资产的通行费、养路费。二是免征进入特殊权益状态的抵债资产的过户环节税费。三是在营业税、增值税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

3. 建立信贷产品创新机制, 进一步加快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创新速度。

(1) 应以《物权法》为依据, 依托市场和客户需求创新产品。要通过“需求的收集→需求整合→产品开发→推广应用→跟踪反馈→再创新”的流程, 不断研发出新的金融品种, 设计有针对性的新产品。 (2) 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建立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产品、服务创新评价办法, 并将之与奖惩机制配套, 使产品、服务的创新步入持续优化的动态过程。 (3) 加大科技对信贷业务创新的支持力度, 为信贷业务创新创造良好的科技环境。

4. 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 防范信贷业务创新带来的操作风险。

(1) 修订和完善现行的规章制度。对与《物权法》有关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 按照“内控优先”原则, 推出信贷新产品和担保新方式。对于《物权法》新增加的规定, 应及时修订并出台相关业务合同尤其是担保合同, 并制定严密的业务操作流程和风险控制办法, 以防范新规定带来的风险。 (2) 合理运用更正登记、异议登记等补救措施。加强对抵押权、质权的维护,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充分维护商业银行自身的合法权益。 (3) 逐步建立登记赔偿基金制度。可提取一定比例的登记费用以设立基金, 用于登记错误的赔偿。 (4) 加强信息沟通, 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预警, 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5) 要定期组织培训, 使相关人员理解并掌握《物权法》的内容及操作实务。应对法律合规人员、授信审查人员和客户经理进行重点培训, 使其树立“物权法定”观念, 提高其实施《物权法》的能力, 有效防范因内部操作不规范造成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田士永.物权行为理论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茵.不动产物权变动和交易安全.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于宏伟.物权变动模式之选择与交易安全.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5;6

[4].许中缘, 杨代雄.物权变动中未经登记的受让人利益的保护——兼论我国物权变动立法模式.法学杂志, 2006;1

担保物权实现 篇9

担保物权是最佳的债权担保制度。自我国担保物权被创设并引入物权法以来, 担保物权以其优先性、支配性、排他性、追及性的特性逐渐成为物权法领域中最活跃的制度, 对于企业防范风险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支撑。本文结合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难点, 探讨了企业利用担保物权防范和救济债权损失的途径与方法, 旨在利用担保物权的法律原理, 增强企业应收账款实现的可能性, 更好地帮助企业转移和控制应收账款风险。

一、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性, 需要打好物权担保的“组合拳”

应收账款的发生是企业为扩大业务量, 把产品或服务赊销给客户, 为客户垫付短期资金而采取的一种商业促销策略。从法律上讲, 应收账款就是指在票据、存单债权之外债权人有权向债务人主张和收取的一定数额的金钱债权。其实质, 是一种付款请求权, 是因买卖、租赁、承揽、服务等合同而产生的金钱债权。

近年来, 随着全球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购货商赊销付款逐步成为主导的结算方式。在国内, 由于大多数行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 导致市场竞争激烈, 最终形成买方市场, 意味着绝大多数卖方企业更倾向于赊销, 导致企业应收账款的持续攀升。应收账款的安全与否, 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可用资源、损益情况和现金流量, 决定着企业最终的经济效益。应收账款管理不善, 将使企业面临资金风险和财务风险, 并大量吞噬企业利润, 甚至引发企业财务危机。

从司法实践来看, 担保物权是最佳的债权担保选择。由于人的担保强相关于保证人的信用, 如果保证人无信用, 则与无担保无异, 债务仍然存在不能完全履行的危险。而在物的担保中, 债权人独占取得特定物或财产的支配价值, 不仅具有债权人的地位, 同时也已成为物权人, 在债务不能清偿时, 对担保标的物既有直接变价的权利, 同时对所得价金也有优先于其他债权人受偿的权利。

所谓担保物权, 就是指在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 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自己所有的财产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 债权人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就该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担保物权包括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我国《担保法》第二条规定, “在借贷、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等经济活动中, 债权人需要以担保方式保障其债权实现的, 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设定担保”。《物权法》第一百七十条规定, “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 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 “债权人在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 为保障实现其债权, 需要担保的, 可以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设立担保物权。”

为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的过程中, 特别是在对方到期不能偿付货款时, 要千方百计地用好物权担保这个法律武器, 争取通过抵押、质押等方式, 有效地转移和控制应收账款风险。2007年10月1日施行的《物权法》, 在《担保法》的基础上, 扩大了抵押担保财产的范围, 规定抵押人可以将法定的七类抵押财产一并抵押;进一步明确了动产质押、权利质押的范围与内容, 完善了动产抵押、动产浮动抵押、应收账款质押、账户质押、让与担保等特殊担保与非典型担保制度。这些, 都为企业管控应收账款风险提供了更多的法律可能。具体讲, 《物权法》明确规定下列七类财产可以抵押: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建设用地使用权;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交通运输工具;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下列七类权利可以出质: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可以转让的基金份额、股权;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应收账款;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出质的其他财产权利。在此基础上, 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 则进一步明确了可进行质押登记的五类应收账款, 即销售产生的债权, 包括销售货物, 供应水、电、气、暖, 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等;出租产生的债权, 包括出租动产或不动产;提供服务产生的债权;公路、桥梁、隧道、渡口等不动产收费权;提供贷款或其他信用产生的债权。

二、应收账款管理的风险性, 需要用好物权担保的“关键牌”

由于应收账款绝大多数形成于企业的销售环节, 具有“应收而未收”的特点, 它的存在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绩效, 也有可能因日后无法收回造成坏账损失, 严重影响企业经营业绩, 甚至“刹那间”将企业由赢变亏。中国上市公司中应收账款瞬间转为“定时炸弹”的案例不胜枚举, 时常会有上市公司因为应收账款引发危机而“猝死”。

应收账款的风险, 具体表现为回收金额不足以及回收时间不确定性的风险。回收金额不足, 会导致坏账、死账损失。回收时间不确定, 则会加大企业资金占用, 增加资金成本, 严重时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销售难, 收款更难”的现实, 需要企业切实增强风险意识, 能够灵活有效地使用物权担保措施, 打好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的“专业牌”。

1. 确保担保方案的周密性。

一要坚持注重实效原则, 结合应收账款形成的实际情况, 有的放矢地设计好方案, 综合运用担保法、物权法规定的担保方式, 确保担保措施充分有效, 有效覆盖企业的风险。二要充分考虑担保措施的周密性, 如在应收账款质押中, 要有效防范应收账款不实、资金脱离监管、出质人擅自处置应收账款等风险。对于自然人提供房产抵押担保时, 则必须考虑夫妻双方共同的意愿;担保人存在众多关联企业时, 则要考虑是否能够设置关联企业保证。此外, 在物权担保的基础上, 还可以考虑能否利用保证担保, 特别是设立连带保证责任等方式进一步防范风险。三要起草好担保合同, 确保合同符合法律的基本要件, 同时要避免出现与抵押人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抵押财产归债权人所有等无效担保条款。

2. 确保担保财产的合法性。

一要遵循物权法定原则, 严格按照物权法规定的种类、方式予以设定。二要满足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严禁对以下财产进行抵押:土地所有权;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 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三要避免担保财产存在权属瑕疵。要确保担保来源的合法性、合理性, 确保担保人依法有权独立处分, 且担保财产应该没有其它法律负担;在此之前设置过担保的, 担保的价值应该没有超过担保财产自身的价值。

3. 确保主合同的有效性。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 设立担保物权, 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订立担保合同。由于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如果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 担保合同将无效;主债权消灭, 则担保物权消灭。因此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主合同或基础合同是否有无效、被撤销的风险。否则, 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 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 将要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此外, 应收账款质押等权利质押合同的基础合同如果无效或设置质押后被撤销, 应收账款将不复存在, 应收账款质押也将失去存在的基础, 企业的担保权就会落空。

4. 确保担保范围的明确性。

根据我国《物权法》规定, 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保管担保财产和实现担保物权的费用。由于担保范围为意思自治, 需要当事人之间进行明确约定, 需要债权企业尽可能地利用法律规定, 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 避免约定不明事后引发纠纷。

5. 确保登记事项的完备性。

在我国, 按照担保物的不同, 担保合同的生效要件有所不同: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特定财物必须登记, 否则担保合同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法律规定自愿登记的财物, 虽然不登记不会影响担保合同的效力, 但是却不能对抗第三人。与此同时, 由于《物权法》对于不同的担保财产明确了不同的登记要件和设立要件, 因此, 企业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 及时做好担保物的登记, 确保担保物权的效力。对于以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建设用地使用权和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财产或者正在建造的建筑物抵押的, 要办理抵押登记, 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对于以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和交通运输工具, 或者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抵押的, 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 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对于以基金份额、股权出质的, 当事人要订立书面合同;以基金份额、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的股权出质的, 质权自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以其他股权出质的, 质权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对于以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 当事人要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有关主管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对于以应收账款出质的, 当事人要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信贷征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此外, 要防范质押登记超期的风险。根据《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的规定, 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登记期限界满, 质押登记失效。如需展期, 质权人应当在登记期限届满前90日内提出申请。

三、应收账款实现的艰巨性, 需要把好物权担保的“专业关”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初级阶段, 商业信用体系并不完善, 法律的保护比较薄弱, 加之企业赊销盲目性大, 导致应收账款的实现风险较大。据统计,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企业逾期应收账款总额一般不超过10%, 而在我国, 这一比例却高达50%以上, 而且账款拖欠期平均达到90天左右, 且有30%左右的应收账款最终都会成为难以回收的坏帐。此外, 现实生活中,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企业销售的急迫性, 在骗取货物后, 通过破产、兼并、重组等方式将资产转移, 而债务则由资不抵债的原企业承担, 造成企业应收账款无法回收。加之, 我国现存的执行难题, 也往往让企业赢了官司, 却收不回货款。因此, 在应收账款管理中, 即使债权企业握有担保物权, 也并不意味着风险系数的降低, 仍需要企业充分发挥法律等部门的专业优势, 把好物权担保设立和实现的“专业关”。

1. 把好法律调查关。

一要围绕担保人的资信情况, 对担保主体全面开展调查, 有效解决担保人与被担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二要通过对营业执照、批准证书的审核, 确保担保企业成立的合法性, 且不存在重大经营管理问题等。三要审核出资协议、合作协议、合同、章程, 重点关注担保企业章程关于公司对外担保的规定, 特别是公司为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 是否应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股东会同意或董事会决议。四要审核税务登记证书, 判断企业是否持续合法经营以及应当承担的基本纳税义务。五要针对担保企业涉及合并、分立、注册资本变动、股权转让等情况, 及时审查有关协议文件、变更证明的合法性和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六要做好担保企业子公司、分公司资料的审核, 进一步了解公司投资、扩张行为是否合法。七要做好对担保企业关联公司的审核, 为将来可能发生的债务追偿提供财产线索。

2. 把好财产评估关。

一要认真审查担保人的财务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等, 对担保物的价值进行适当的评估, 确保担保财产等于或大于被保证的范围。二要充分考虑担保资产的变现能力, 特别要对担保人当前和今后的经营现状作出评估, 确保主合同到期时, 担保人仍具有较好的支付能力, 同时要审慎确定担保率。三要考察保证人是否负有其他重大债务和或有债务, 担保物上是否存在长期租赁、拖欠工程款等权利负担。四要全面分析担保人的涉诉情况、违约情况、税收情况、银行授信逾期及欠息等情况, 对担保人的担保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五要充分估计资产在变现过程的减值风险, 同时要防范担保资产不能变现的风险, 以免出现权利人无力接受该项财产又无法变卖的情况。六要高度警惕那些价值很高但专业性很强的设备的变现难题, 尽量不接受此类资产的担保。七要在担保合同签订前, 尽可能地运用各种合法手段, 通过不同渠道做好真实性调查, 核实担保资产的真实性;需要接受抵押财产凭证的, 要坚持一律接受原件;对于数额较大的不动产, 则要求抵押人提供有关机构所作的资产评估报告。

3. 把好担保实现关。

债权企业要增强动态风险意识, 加强对担保财产的价值动态跟踪和监测, 适时启动法律程序, 依法寻求司法救济。一要用好优先受偿权。根据法律规定, 如果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质权的情形, 抵押权人 (质权人) 可以与抵押人 (出质人) 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二是用好司法救济权。抵押权人与抵押人如果未就抵押权实现方式达成协议的, 抵押权人可以向担保财产所在地或者担保物权登记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抵押财产。如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 经审查, 符合法律规定的, 将裁定拍卖、变卖担保财产, 债权企业可以依据该裁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如果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人民法院将裁定驳回申请, 债权企业应及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三要用好其他优先受偿权。对于担保期间担保财产毁损、灭失或者被征收的, 担保物权人要积极主张权利, 及时获得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等优先受偿。四要依法处理好担保竞合。即对于被担保的债权既有物的担保又有人的担保的, 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 债权人应当按照约定实现债权;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 债务人自己提供物的担保的, 债权人应当先就该物的担保实现债权;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 债权人可以就物的担保实现债权, 也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综上所述, 尽管担保物权是最佳的债权担保制度, 通过担保物权的设立能够帮助企业转移、防范应收账款管理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设立了担保物权, 企业的应收账款就进入了保险箱, 清收工作就能够万无一失。事实上, 担保物权涉及的法律领域错综复杂, 需要极其专业的工作。同时担保物权从设立到实现都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的挑战, 仍然会让当事企业付出巨大成本。对此, 企业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真正地认识到, 防范应收账款风险一定要从赊销政策、信用政策抓, 真正从源头上控制应收账款风险。

摘要:应收账款是把“双刃剑”。应收账款的运用, 对于企业扩大销售, 降低库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不能有效管控风险, 应收账款将成为企业的梦魇。本文探讨了担保物权在应收账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旨在帮助企业通过抵押、质押等担保物权手段, 进一步增强应收账款的可实现性, 从而有效地转移和控制应收账款风险, 更好地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担保物权实现 篇10

一、担保物权受限制的几种类型及其特征

( 一) 未清偿职工债权优先于担保物权

《破产法》第一百零九条、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一款以及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 破产人所欠企业职工的相关债权在破产费用和公益债务得到清偿后优先清偿, 不足以清偿的部分则优先于对该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受偿。

( 二) 债权申报对担保物权的限制

《破产法》第四十五条规定: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 应当确定债权人申报债权的期限。此规定表明, 凡是对破产人享有债权的人都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向管理人申报债权, 包括享有优先受偿的担保物权人也应当向管理人申报债权。

( 三) 破产管理人享有财产处分权而对担保物权的限制

破产管理人管理债务人的财产并享有对债务人财产的处分权, 包括已向债权人担保了的财产, 管理人能够在担保物权人之前处分所担保的财产, 使得担保物权人优先受偿的权利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对担保物权受限制情形进行分析

( 一) 分析未清偿职工债权优先于担保物权情形

根据《破产法》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 可以看出职工债权不仅在普通的债权、税款前优先清偿, 而且还排在担保物权人前优先清偿, 职工债权的这种优先权在一定程度上对担保物权人的优先受偿权进行了限制。已作为担保物的财产不属于破产财产, 所以就担保物作为破产财产清偿职工债权明显违背《破产法》的相关规定。担保物权人的优先受偿权与企业职工的优先权发生冲突, 究竟是先保障企业职工的优先权还是保护担保物权人的优先受偿权, 需要给予明确的规定。

( 二) 分析债权申报对担保物权的限制情形

享有担保物权的债权人不参与破产清偿程序, 而是以所担保的特定财产优先受偿。《破产法》规定, 所有债权人要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向管理人申报债权, 包括担保物权人, 这无疑会给担保物权人带来一定的负担。比如, 在法院发布受理破产申请公告后由于债权人住址的变更债权人未能接到债权申报的通知, 会使债权人债权得不到清偿。因此, 对担保物权人向管理人申报债权的必要性有必要进行探讨。

( 三) 分析破产管理人享有财产处分权而对担保物权的限制情形

《物权法》第一百七十条规定: 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时, 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物权法》这一规定, 从物权的角度确保了担保物权具有优先于债权的优先受偿效力, 从而保障担保物权人对担保物的交换价值的支配性。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申请后, 管理人保管债务人财产且有形式上的处分权。管理人占有担保物, 这就使得管理人能够在抵押权人之前处分担保物。由此可以看出, 管理人处分担保物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债权人利益。

三、对担保物权受限制的保护及建议

( 一) 职工权益不得以担保物清偿

物权行为的重要性在于保护社会交易安全, 担保物权是债权债务人基于交易安全而建立的权力义务关系, 是债权人在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时所依赖的确保其债权能够清偿的财物。如果在破产中职工债权得不到足额清偿时以担保物来清偿则会导致债权人的利益遭受损失, 并且在一定情况下会使双方的交易安全遭受威胁。故基于这种交易安全的依赖性和债权清偿的保障, 应当规定职工债权不得优先于担保物权。

( 二) 免除担保物权人债权申报义务

享有担保物权的债权人以担保物进行清偿, 所以不参与到破产清偿程序中。只有在折价、拍卖或变卖担保物后所得价款未能全额清偿债权时, 未清偿部分才会作为普通债权受偿。对于担保物权人的债权申报, 首先、担保物权人不参与破产程序中的债权清偿程序, 那么担保物权人就没必要参与债权申报; 其次、债权申报是为了证明债权人对破产人的债权, 所以对破产人享有担保物权证明完全可以由破产人作出说明, 免除债权人申报义务减轻债权人的负担;最后、债权人因特殊原因未能申报债权的, 债权人会丧失优先受偿权, 这对享有担保物权的债权人不合理。所以, 免除担保物权人的债权申报义务不仅能够减轻债权人负担, 还能够更好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 三) 一般情况下破产管理人不得处分担保物

管理人管理破产人的财产, 并享有处分权, 但法律应当规定在一般情况下管理人不得处分担保财产, 只有在处分行为能够使担保物本身的价值增加并能够更好的清偿债权的, 才可以允许管理人出于对债权人利益考虑而处分担保财产。

四、结论

担保物能够确保债权债务人在交易过程中的安全交易。在企业破产中应充分保障债权人担保物权的优先权, 除非在特殊情况下处分该担保物会增加其价值且能够更好的履行债权清偿的, 才可以允许其他权利优先于担保物权。

注释

上一篇:现状和未来下一篇:协作频谱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