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典雅

2024-06-30

诗意的典雅(精选四篇)

诗意的典雅 篇1

从本体论的角度讲,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言语智慧生成。什么样的言语能力才能称得上言语智慧呢?我们跟着课文“学得”或“习得”怎样的言语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目标指向:书面语言

尽管言语智慧带有较强的个性心理特征, 但言语智慧也应该有一个普遍性的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绝大多数人应该具有的一种言语能力, 即他们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章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言语形态。

尽管《课标》中有若干关于语文能力和素养的目标描述, 但是却没有一个关于语言能力生成目标的具体描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总目标部分直接涉及语言能力的是第6~9条, 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展·创新”五个方面对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进行了规定, 其中直接涉及语言能力的有两句话:“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什么是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祖国语言文字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算是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不难发现, 《课标》对母语学习生成目标的描述过于宽泛, 并没有明确指出学了语文以后“生成什么样的语言”这个具体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王富仁教授对这一问题已有所关注, 他在《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语文教学语言》中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这个概念, 并不完全等同于口头生活语言, 也不等同于现实社会应时而生、应时而灭的社会传媒语言。它是按照学生精神发展和语言能力提高的过程相对有序地组织起来的一个民族语言的系统,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它的经典性和有序性, 而不是将其等同于口头生活语言和现实社会的传媒语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这个概念具体指称的是我们民族的书面文字语言, 而不是或不主要是口头的日常生活的语言。”

前不久, 毛荣富先生也提出一个观点, 写作还是应以书面语言为主, 这也是值得肯定的。就书面语言的学成难度和使用广度而言, 可能要高于口头语言。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说:“从产生语言功能的心理本质来看, 书面语言是完全不同于口头语言的另一种过程, 书面语言是语言的代数学, 是有意识、自觉的语言活动中最困难, 最复杂的形式。”因此, 笔者以为, 语文课程的生成目标应该是以书面使用为主的一种语言, 这种语言就是———典雅白话。

二、对象产品:典雅白话

1.什么是典雅白话

“典”是“规范、典范”的意思, “雅”是“正、纯正”的意思。“典雅”就是“正派庄重, 优美不粗俗”的意思。“典雅白话”就是“纯正庄重, 优美不浅俗的白话”, 它具有简洁、自然、纯正、庄重、雅致等特点。

这里我想引用一些作家和语言学家的观念或主张来佐证我的观点。周作人欣赏“有涩味与简单味”而“耐读”的文章, 落实到“文体”上, 便应该是:“以口语为基本, 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 杂糅调和, 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 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 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海德格尔认为:能够摆脱闲话的言说, 即基于对存在的真切领会, 能够道出存在的秘密, 能够光大澄明地言说, 就是那种“大地上歌声如风”的话语。这种话语, 才是语言的源头活水;才是一个民族的语言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我以为, “摆脱闲话的言说”“大地上歌声如风”的话语, 就是我所提出的“典雅白话”。它有许多表现形式, 如绮丽、散淡、平实、凝练等, 并非指那种文绉绉、酸溜溜的丽词。

简言之, “典雅白话”就是自然纯正、庄重雅致的现代汉语, 是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协调统一的现代汉语。它更接近于纯正典雅的书面语, 并将这种追求影响于口语。它不是口语表达中的“大白话”, 它是和交际环境一致的、脱离了浅俗的现代口语, 当然, 为了表达的需要, 它偶尔亦用“大白话”。总之, 它是“白话”和“雅语”的有机结合, 是超越了“新白话”和“普通话”的。

2.为什么是“典雅白话”

韩寒曾经批判语文课程“完全是一个束缚人想象力的课程”, 甚至说语文课“在教会人认字以及遣词造句以后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来细细分析一下。“认字”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遣词造句”不能简单地说是哪个阶段的目标, 但从韩寒的表达来看, 应该是指基本的“遣词造句”能力, 这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语文的目标。韩寒认为语文课教会了学生基本的读写能力后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为什么?实际上在一个学生刚刚进入小学读书的时候, 他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民族语言, 有了熟练运用民族语言表达日常生活中很多愿望和要求的能力。他即使不入学读书, 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仍然会得到持续的提高。而我们不少的中学语文课没有能让母语教学大有作为, 没有在语言上给予学生更大的提升空间。语言粗鄙、词不达意的现象并不鲜见。韩寒的话虽然尖刻, 但确实指出了当前中学母语教学的弊端———在简单阅读和烦琐分析上继续滑行, 在母语生成能力上收效甚微。

笔者以为, 我国母语教学的“母语”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从普通话的方言来源和定义来看, 普通话仍然侧重于口语而非书面语, 它主要是一种功用性的口语, 这一要求在小学阶段基本可以实现。如果中学阶段的母语教学仍然停留在这个层面, 诚如韩寒所言, 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再回到语文学科发展史中去加以探讨。民国时期的语文教学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是各有侧重的, 小学阶段侧重的是白话文的口语教学, 中学阶段侧重的是书面语教学。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定位?其根源是新文化运动的“文白之争”。

清朝末年, 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宣传变法维新、开发民智而提倡白话文。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创制了“新文体”, 用的虽还是文言, 但平易畅达, 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向白话文迈出了第一步。二十世纪初, 胡适、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白话运动, 将“文白之争”推向高潮。白话派认为:文言艰深难写, 与口语判然不同, 只有少数人能够学习, 教育无法普及, 文言难辞其咎。文言派认为:白话源于文言, 废除文言, 白话亦将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今天的结果看, 当然是白话派大获全胜。新白话运动的意旨是文化普及, 开发民智。这在当时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时至今日, 文言文已经让位给白话文 (语体文) , 普通民众的话语权和学习权已经基本实现。如果我们还在前人的语文教学思路上惯性滑行, 则不利于母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因此, 我们今天的母语教学, 绝不应是“新白话”的教学, 也不只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教学, 而是指向“典雅白话”的教学。

实际上, 这种“典雅白话”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就为折中派所主张。朱经农在《新文学问题之讨论》中就提出:“文言有死有活, 不宜全行抹杀。我的意思, 并不是反对以白话作文, 不过‘文学的国语’, 对于‘文言’‘白话’, 应该并采兼收而不偏废。其重要之点, 即‘文学的国语’并非‘白话’, 亦非‘文言’, 须吸收文字之精华, 弃却白话的糟粕, 另成一种‘雅俗共赏’的‘活文学’……有些地方用文言便当, 就用文言;有些地方用白话痛快, 就用白话。”胡适本人在白话文运动的后期, 也越来越感觉“俗的白话”是不能作为标准国语的, 提出了“文学的国语”之说。他说:“凡标准国语必须是‘文学的国语’, 就是那有文学价值的国语。”“所以我在民国七年四月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把文学革命的目标化零为整, 归结到‘国语的文学, 文学的国语’十个大字: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 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有了国语的文学, 方才可以有文学的国语。有了文学的国语, 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国语没有文学, 便没有价值, 便不能成立, 便不能发达。这是《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的大旨。”

综上所述, 语文课程的对象产品应该是“典雅白话”。以“典雅白话”作为母语教学的生成目标, 是语文本体性质———精神与言语共生的必然产物, 也是语文课程核心目标具体化、清晰化的必然要求, 更是力避语文教学在“文”与“道”, “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摇摆不定的有力保障。

三、生成途径:语体融合

如何生成“典雅白话”呢?典雅白话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统一, 文言与白话的统一, 母语与外来语的统一, 它源于诸语体又高于诸语体。要生成典雅白话, 必须使诸语体有机、有效地融合。具体说来, 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重视文言文的学习

新白话来源于文言、古白话、欧化语及方言, 典, 雅白话的形成仍然离不开文言。我们经常慨叹旧派文人写的东西耐读, 就是因为他们大多有深厚的文言功底。文言文的力量主要是来自显和隐的两方面:显的方面说, 是历史中各代作家所创造出来的辉煌经典;隐的方面说, 来自文化无意识, 这其实是更强大的力量, 是一种文化密码, 甚至是无法克服的。霍尔认为, “无意识文化”, 是一种“心中”的文化, 一种已经与民族或个人行为模式浑然一体的“隐藏着的文化”。文言文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学习文言文, 首先要了解和学习其中的文化。文言是汉民族文化的“家”, 没有了文言, 汉民族文化的脐带就割断了。

学习文言文, 重在学习其语言的简练典雅、句式的变化、文气的贯注。比如学习《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 除了成语积累外, 还必须注意一些词汇的古为今用。如“加彘肩上”的“加”, 可以推演出一系列的现代用法, 如“黄袍加身”“重任加肩”“官司加身”“荣誉加身”等;“左右欲刃相如”的“刃”推演出“手刃仇敌”等词语。这样的化用都可以使语言简练典雅。文言文学习还必须注意诵读, 体会其句式的变化、气盛言宜的特点, 精彩的部分要背诵与化用。古典诗词的学习尤需重视诵选和背诵, 要学习其词语的丰富、色彩、音律、搭配、意蕴、文采、修辞等等, 还要体会其中的文化思想、审美取向和个性表达。

2.应更多地提供典雅白话的经典例文

应通过这些经典例文的阅读, 习得现代汉语表达的规则, 掌握现代修辞手法, 学习不同语体的表达, 尤其是现代交际口语的表达方式等等。

总之, 要广泛阅读, 倾听社会, 向古人、向今人、向一切生活学习一切活的语言, 并将之有机融化, 结合个人的性格禀赋喜好, 练就自己语言的老卤, 形成自身独具个性魅力的典雅白话。诚如汪曾祺先生所言:“我们许多的语言, 自觉或不自觉地, 都是从前人的语言中脱胎而出的。如果平日留心, 积学有素, 就会如有源之水, 触处成文。否则就会下笔枯窘, 想要用一个词句, 一时却找它不出。”“使用语言, 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了, 才软熟, 筋道, 有劲儿。”

当然, 从语言本身学习语言是很难见成效的, 它必须经过思维、情感、文化的中介, 语言是附着在情感、思维、文化这个“物质”之上的, 只有领悟了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完美结合, 同时掌握了两者, 才能真正掌握语言。

参考文献

[1] .王富仁《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语文教学语言》,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

[2] .朱作仁《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3] .周作人《永日集》, 北新书局。

[4] .朱经农、胡适《新文学问题之讨论》, 《新青年》1918年第5期。

[5] , 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6] .[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现与意指实践》, 商务印书馆。

典雅的近义词 篇2

近义词解析:

1、优雅 [yōu yǎ]

[解释] 优美高雅。

2、高贵 [gāo guì]

[解释] 1.高尚可贵,以庄严或壮丽为特征的 2.社会地位优越,风度或出身显贵

3、高雅 [gāo yǎ]

[解释] 高尚雅致。表现受过良好教养的高尚举止或情趣

近义词优雅造句:

1、时装表演的模特们在T字舞台上迈动优雅踱步,给人以美的享受。

2、她的舞步是那样的优雅轻快真是让人着迷。

3、他那种优雅的风度是任何人都模仿不了的。

4、花样滑冰者在冰上优雅地滑行。

5、这个餐馆的布置很优雅。

6、大家被她那种优雅的气质所折服。

7、舞蹈优雅,变幻多姿,让人觉得是来到了瑶池仙境,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8、她的举手投足之间无不透露着她优雅的气质,全场的目光都汇聚到了她的身上。

9、她优雅的舞姿和精彩的表演让现场的观众忍不住给予暴风雨般的掌声。

10、令人着迷的不仅仅是她那优雅的动作。

近义词高贵造句:

1、他们那永远都在凝望和期盼的姿态,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和雍容。

2、妈妈穿着雍容华丽的晚礼服,显得非常高贵。

3、她总是喜欢摆出一副高贵的样子。

4、今天买了双Tata的高跟鞋真是的是艳丽高贵。

5、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

6、那颗能够和欢乐的心一同唱出欢歌的忧愁的心,是多么高贵呵。

7、人类的本性,或者至少它最高贵的部分,指引我们去做最正确的事情。

8、这样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做的好的话,管理是最高贵的工作之一。

9、一个人的美德,不在于高贵的姿态、华丽的外表,而在于内心的诚实。

研磨出来的典雅 篇3

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砚,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砚。该砚用鹅卵石打磨成圆饼形,没有一点纹饰雕刻,旁边附有杵棒。质地比较粗糙的墨锭为圆柱形,要用杵棒助研。

西汉至东汉,砚的发展比较显著。从此,砚逐步从实用向工艺转变。玉砚、漆砚、陶砚应运而生,东汉还出现了铜砚,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以瓷砚为主体的局面,替代了以昂贵的铜、漆器等材料。这一时期,除了青瓷砚外,陶砚继续存在。同时,带有北方民族风格的石砚开始出现,其中,尤以北魏石雕方砚的雕刻为最精美。

隋唐时期,瓷砚更加盛行。除了圆形三足砚外,还出现了多足砚。在唐代,除瓷砚外,还出现了端砚、歙砚、红丝砚、澄泥砚。至此,诞生了我国四大名砚。唐代常见箕形砚样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持。

唐向宋的过度时代——五代,虽然时间不长,但文房用具被宫廷重视。宋代石砚日益普及,各地因材适用,使砚的材质扩大和使用。宋代石砚的造型趋于多样化,并以长方形抄手砚为特色,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歙州砚谱》就记载了40多种形制。

宋代文人,爱砚成癖。始于秦汉的砚铭,在宋代文人笔下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发展。此时,镌刻砚铭蔚然成风,特别是名贵石砚皆铭刻其上,为后人留下研究的史料。

明清两期,承袭唐宋遗风。清代还出现一些新型的砚石材料,如康熙时期的松花石,青绿秀嫩,为宫廷宠器。又如,江南卢葵生的漆砂砚,体积轻盈,使砚文化得以沿续。这个时期的制砚工艺逐渐由实用转向观赏,风格由古朴渐趋华丽,砚盖制作也极考究,已成为集书、画、雕刻、髹漆等多种技艺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访砚、藏砚、赏砚、刻砚已成为文人相会的一种风气。

古代流传至今的名砚,现已极为罕见,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行情日益看好。1992年香港拍卖市场上出现一方17世纪出品、后由国画大师张大千收藏的端砚,经众多买家竞争,最终以38.5万港元落槌。近几年,砚台在国内市场上的行情也十分喜人,近年在北京翰海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方清康熙时期的绿端石夔龙纹砚估价为40万至60万元,结果被买家以176万元拍走。

怎样才能鉴定一方古砚的收藏投资价值呢?这其中确实有一些学问。

第一个就是材质,石质好的砚,如艺术品市场上的我国古代砚台拍卖价较高,其中大多由端砚创造。第二就是它的雕刻工艺,从雕刻工艺可以看出制砚水平。第三就是它的造型品相。一般来说,方形、圆形的砚台要比不规则的砚台价格贵得多。俗话说“砚贵有名,身价倍增”,指的是砚台上面的铭文,许多名人对砚台特别是久负盛名的端砚、歙砚更是倍加喜爱,他们会在自己使用过的砚台上留下诗文或警句。一方“纪晓岚铭”清端石日月长方砚的市场估价达7万至10万元。

不失典雅的俏皮历险 篇4

李璋长得小巧,说话总带笑。我说这画好,她连忙摆手,说不行。徐唯德却在旁边插话,说还可以。他强调说,行就行,别随便说不行。惹得大家都笑。走的时候,徐唯德邀请我去他家小坐。我去他家时,看到了李璋更多的画。其实第一次看李璋的画,就觉得有一种灵气,有一种格局,有一种典雅。徐唯德这时拿了一个小速写本给我看,说是李璋画的。原来是一套手绘“连环画”,铅笔,二十来幅,内容是两夫妻从亲热到吵架再到亲热的过程,其中那种生动和幽默,实在让我难忘。我脱口而出,说凭这样的画,肯定要比几米走红呢!李璋一听就不好意思了,说是随便画的,好玩。接着,徐唯德又拿出了几本正式出版物,是儿童类读物,全是拟人化的动物,不是猫就是熊,或者是老鼠之类,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的。然后我才知道,这个李璋原来竟是个有名的儿童插图画家,虽然已经移民出来好几年,但每年仍然要为几家少儿出版社创作作品。再一了解,才知道李璋竟然是著名工笔花鸟画家陈之佛的外孙女,移民以前是南京画院的专职画家。

家学渊源,个人体察,灵气自然就有。可我看李璋的画越多,就越是感受到她那一份独有内涵,正是其中所透露的天成。从第一次看她的铅笔画速写,我就有这种感受。一般国画中人,画画速写不是难事。但是,李璋的速写却真的包含着一种由衷的体会,充满了典雅与俏皮。我怀疑她画那些连续故事时,常常会吃吃偷笑。我甚至觉得,她观察时就在幻想,幻想时却又在继续观察,然后就下笔,把观察和幻想一古脑地塞进自己所创造的小动物形象里。的确,她画的形象颇为俏皮,但其中却散发着无法形容的典雅。一般读者以为,李璋的小动物是为儿童画的,但我一看就知道,她的小动物首先是为自己画的。表面看来,她是个儿童读物的插图画家,习惯了特定风格。但如果仔细阅读她的故事,就一定会吃惊,因为其中的气质,根本就不是按照所谓儿童的喜好而产生的。那是一种不仅奇特、而且幽默,奇特幽默到了你很难忘记的个人气质。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她自编自绘的一部以小白鼠为主角的作品中。在这个作品中,李璋创作了几只可爱的小白鼠,它们冒险前往北极探险,遭遇到了庞大而可怕的北极熊,然后又巧妙地脱离险境,回到虽然小巧,但却真正属于自己的小家。

这个故事是李璋个人情思的一个重要象征。她远离熟悉的南京,远离让她成长的艺术环境,只身一人呆在温哥华,既是教小孩学画的优秀老师,更是持家的勤劳女性。她不会开车,不学英语,完全就像那些冒险的小白鼠,大胆地闯时了让人揪心的境遇中,在经历一系列的挫折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其实,冒险不是那些小白鼠们的天性,它们只想呆在合适的地方,在幻想中过日子。但冒险又的确是那些小白鼠们的天性,因为它们天生的不服输,天生的有好奇心。正是它们那种要闯荡天下的雄心,才促使了一次又一次的出走。

李璋的工笔花卉告诉我,她的确是有家学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家学。陈之佛的工笔画在中国美术史上早有定评,那是一种结合了东洋优秀传统,但又不失中国宋画韵味的精品,即保留了典雅的风度,又吸收了现代设计的构成因子,所以独具一格,称雄画坛,和于非闇恰成南北对峙之势。李璋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自然对花卉有着天然的体会。关键是,她的画一出手就不失典雅。似乎这典雅与生俱来,不可或缺。她不需要从传统诗词中寻找灵感,因为一切都尽在眼中和笔下。她不仅画富贵的牡丹之类,而且还画杂草与野花,画飘逸的叶子。尽管如此,她的花卉却充满了宋词的品味,在晏殊、秦观和李清照等人的词句中,不太经意就可以找到恰成对应的境界。她迷恋青花,因为她知道青花的单纯与名贵。童书业把青花形容为瓷器中的“文人画”,是切中瓷艺传统的关键。李璋天然切合这份关键,说明典雅在她心目的根基。李璋除了画青花外,就只画白瓷。她喜爱那份独一,那份素洁,那份空白。在这独一、素洁和空白中加上花卉,那就一定不是现实,而是自白。李璋生活在这自白中,她寻找到了自己的小家,所以才让冒险适可而止。

但李璋又只是李璋,而不是她的外祖父陈之佛。如果她只画花卉,除典雅之外,可能还是典雅。但是,偏偏李璋是个有现实感的人,她的故事画以及儿童读物插图已经说明了这一点。结果是,在花卉中,她常常情不自禁地把心爱的小动物添加上去,把小狗和小白鼠作为花卉的主人而不是衬托,安放在典雅的周围,以致于让典雅突然变得俏皮起来。而且,她的小狗总是比她的小白鼠要个小,显出一副期盼的可爱相。她把一只小狗放在瓷盆的水中,另一只放在外面,一下子就使尺幅变成天地(见《当时轻别意水远知何处》)。或者她把两只小狗放在几子上,抬眼远望,让传统的“远眺”改变了本来的意义,不由得观众不会心动(见《独上高台望天涯》)。或者,她让小狗和硕大的小白鼠呆在外面,而另一只小狗却仍然泡在花盆里不知所措(见《人面不知何处》)。

李璋把原来为儿童读物插图所创作的小动物作为一种奇特的形象放进画中,不仅改变的画的性质,而且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风格。一般来说,李璋在她的工笔创作中始终贯注了一种叙事的品格,但她的叙事品格不是靠花草之间的呼应来达成的,而是靠那些典型的李璋式的小动物,它们共同在画中构成了一种历险,一种俏皮而又不失典雅的历险。

李璋的历险一直是个人化的,这和她的本性有关。但是,最后我要补充的是,我发现一种原来属于个人历险的绘画旅程,却在多少有点乏味的国画革新的潮流中,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骚乱。要知道,一方面,传统国画的式微有目共睹,尽管不乏其人在力挽狂澜,而且成就斐然;另一方面,国画创新的呼声和实践持续不断,前有“新文人画”运动,后有“实验水墨”的声势,但它们都在西方当代艺术的冲击下,最后多少都有点溃不成军的模样。在这种情形下,可能个人历险的方式会多少寻回绘画的尊严与价值。在我看来,这才是这场可能刚刚开始的骚乱的重大意义之所在。我知道李璋只是这场暂时还处于骚乱阶段的一个事件而已,但她的历险说明,骚乱很有可能会辟出另外的路子。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诗意的典雅】相关文章:

典雅的近义词04-07

中国传统书信的典雅用语05-28

典雅的近义词是什么04-30

典雅古风诗句04-25

古朴典雅造句04-08

典雅古诗词中国风04-26

春晓的诗意04-12

《谷雨》的诗意04-19

诗意的栖息06-12

我要的诗意作文05-24

上一篇: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下一篇:形状记忆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