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田水利

2024-05-29

新时期农田水利(精选十篇)

新时期农田水利 篇1

一、农田水利环境现状分析

就我国现有的农业发展形式来看, 许多地区的农业管理还处于不发达的现状, 例如:出现靠天吃饭、农业基础脆弱、缺乏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等各种现象, 严重制约了部分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农田水利作为现在农村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设施, 被人们广泛称为农业的命脉, 更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自从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 国家给了许多发展农村经济的优惠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空间, 但我国农业生产还是受到了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 近几年来, 我国农业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以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为重点的设施建设, 是推进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选择。

(一) 地位重要、高度重视

为什么说农田水利建设被称为我国的农业命脉?这其实恰恰诠释了农田水利建设在改善现有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迅速发展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和关键位置。但是我们都知道, 农田水利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 需要的投入非常多、非常大, 管理起来却非常之难、见效非常之慢, 且自身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不明显, 因此在很多地方, 尤其是一些不发达的地区更容易被忽视, 所以只有当每个地区, 包括发达与不发达的地区, 都拥有了完善的农田水利的灌溉排水设施, 以及优良品种的耕作栽培、施肥管理等先进的农业技术, 这些基础设施才能被很好地应用。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提高对农田水利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

(二) 互助合作、整体参与

现在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遍布全国各地, 密切关系着所有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是一项大规模的群众性事业, 要继续深化农村建设, 进一步调动和加强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另外我国每年都要发动许多农村劳动力对农田水利基础工程设施进行兴建, 对部分基础设施工程的修缮以及对已经建成的农田水利工程的清淤维护等等方面的工作, 是我国对农村水利基础建设的一个政策性的发展方向, 也是我国对农业和农村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强化科教兴农的意识, 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采取切实的有效措施。积极促进广大农民群众的互助合作性和参与性是农田水利必不可少的重要特点。

(三) 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要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基础建设带给他们的便利,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 使农民朋友了解到农田水利的基础设施不仅有生活供水、水产养殖和农田灌溉等各种兴利功能, 也具有防治地病、治碱、降渍、除涝、防洪等各种除害减灾的功能;还可以为农村的其他附加产业, 如养鱼、果园、蔬菜、花卉等进行产业的增值服务, 同时又承担着大部分农田作物的灌溉排水, 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四) 自然垄断、宏观管理

在我国大部分的地区的小型农田水利, 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引水渠、水库和泵站等基础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也有各农户自己使用的浅井、水池和水窖等微型的工程。当然由于广大不发达地区, 受到水资源和地形的自然条件的限制, 大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 不会像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那样参与市场竞争。

我们都知道灌溉用的水资源属于集体和国家共同拥有的公共财产, 生活在当地的所用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 公共设施和公共水源是为农民的生存条件服务的, 所以不适合让私人垄断。

二、灌溉技术

据有关科技资料统计, 我国农田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的比重, 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目前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率还不是太高, 各地不同类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差异较大, 如渠道灌区系水的利用、田间水的利用、提水灌区灌溉水的利用、井灌区灌溉水的利用等等。因此, 我国必须发展各种水利灌溉技术, 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彻底改变过去农业用水利用率比较低下的问题, 要使用新型的水利灌溉技术, 保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下归纳几种水利农田的灌溉技术:

(一) 管道输水

这种方法, 是利用管道将水直接送到田间灌溉, 以减少用水在渠道的输送过程中的各种损失, 就目前来看, 我国在北方运用此技术的地区比较多, 但是国际上有些发达国家对这种灌溉运输用水进行了改造, 已经大量采用了暗藏的管道形式进行运输用水。其实在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地方应结合实际情况, 积极发展这种暗藏管道的形式进行运输用水, 不但可以减少运输用水过程中的水损量, 还真正做到了高效用水, 此外还可以配备各种田间节水灌溉的有效措施。

(二) 精确灌溉

它应该就是理解为技术人员以大量的农田为基础, 根据各种作物的生长要求, 利用现代化检测技术, 对环境要素及作物的每个生长发育状态过程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检测, 实现对气候、土壤墒情和农作物等从微观到宏观的监测预测。使灌溉质量不再受地形、土壤等条件的影响, 灌水时间、部位、均匀度、额度等都能自如地进行控制, 做到精确灌溉。

其最大的优点就是, 大幅度地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率, 实现了智能化的科学管理, 从而更好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程度和稳定性, 代表了现代灌溉的发展趋势。我们过去是凭经验进行农业操作, 而现在却可以精确地进行计算了。但同时这种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个技术的实施过程, 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 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落后, 技术力量薄弱, 无法形成这样规模性的技术应用。

(三) 预报调控灌溉

这种灌溉形式是利用先进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科学技术手段, 如中子仪、张力计等等, 对土壤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依据预测的数据, 利用现代高科技在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根据需水量特性, 准确地满足作物的需水量, 对保护地农作物实行调控灌溉, 可以控制环境湿度和温度, 掌握作物生长的水、肥、气、热平衡与协调。有效地控制土壤水分含量, 既可避免盲目供水, 又针对作物进行了调控灌溉, 增产增效且能够改善作物的品质。

(四) 农业灌溉

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改善耕作的制度、改进耕作的技术、改进沟畦的灌溉技术, 这些也是一些农田灌溉的综合技术体系。

三、结语

我国现在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在技术上面临的挑战, 都是前所未有的, 压力非常之大, 国家要不断研究出有效、适用的农田灌溉技术, 同时还需要有一大批的高素质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 更应该针对部分不发达的地区, 制定相对应的灌溉技术方案, 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加强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

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思考 篇2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4369 更新时间:2006-7-12

Strategic Consideration for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New Epoch

Li Yuanhua Ni Wenjin

(National Center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Development,Beijing City 100053,China)

Abstract:The third step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and the acute problem of establishment of well-to-do society fully are analyzed.Through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increase of farmers'return,agriculture benefit and development,the strategic status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demonstrated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and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poch are also proposed.Key Words:irrigation and drainage WTO agricultural economy

0 前言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二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然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问题(“二农”问题)。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工农、城乡的非平等对待政策已使我国农业、农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发展极不平衡。如果“三农”问题得不到解决,受损害的不仅仅是农民,不仅将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城镇化、工业化也将失去基础,社会难以稳定,受损害的将是21世纪的整体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

加强农业基础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就必须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国的农业基础还很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地方还是靠天吃饭,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进入新阶段后,我国农业生产不仅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而且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无论是着眼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是减轻农民负担,都需要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因此,加大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仅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华北地区(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低于500m3,已经成为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预计到2030年仅该地区就将缺水250~460亿m3;西南山丘区降水相对丰富,但蓄水能力不足,存在“工程型缺水”:一些地表水量相对丰富的地区由于污染加剧,存在严重的“水质型缺水”:沿海发达地区淡水资源不足,许多城市出现饮用水困难[1]。我国目前已经深切体会到了水资源匮乏的严重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在全球气候变暖、全国来水减少、污染加剧、水质恶化、河床淤积、湖泊萎缩、北方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已达极限、部分地区出现水生态危机的条件下,要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避免同水危机而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不仅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技术领域的最重要议题,也已成为党和政府关心的政治问题的中心议题之一。

近年来,农业的干旱缺水呈现越来越严重的势态。全国农田受旱面积由20世纪70年代的平均0.113亿hm2/年,增加到90年代的平均约0.267亿hm2/年,1999年全国受旱灾面积达0.400亿hm2,2000年、2001年的特大旱灾造成我国粮食减产约10%。由于水资源短缺,农业、农村在与工业、城市的争水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工业、生活、环境保护用水比例不断提高,农业用水比例大幅度减少[2]。而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渔、副、牧业用水量比重不断增加,种植业灌溉用水量日益减少。如果说过去一些地方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现在,种植业将最有可能成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牺牲品。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尽管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新时期“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对外开放”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我国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由于勘测、规划、设计仓促,经费不足,配套不全,施工条件简陋,工程质量差,后期又缺乏维修管理,经过几十年的运行,不少工程已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普遍老化损坏,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3]。相对于大型灌区的骨干工程,中小型灌区以及农田水利田间工程的现状更令人担忧,导致输水效率低,渗漏损失大。因此,我国一方面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又是灌溉水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低。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投入不足。改革开放前,在支持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农业投资尚能占到整个国有单位投资比重的5%以上,到1995年,不考虑严重的“农转非”现象的条件下,农业投资也只有2%。1980年后,年均新增供水能力比1979年前减少了近3/4,县原有工程因缺乏维修管理资金而效益衰减严重。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负责转嫁到地方与农民身上,即使在“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的“九五”期间启动的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项目,各级财政投入也只占到32%,且地方配套往往落空。事实上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比公路、铁路沿线的“样板工程”、“参观工程”差得多。

(3)农业效率低,农民负担重。我国农民人均耕地少,农业分散经营,技术落后,加之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成本很高。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体制改革调动了单个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历史性发展,但尚未发挥农业的群体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存在许多困难。

农民在缴纳农业税费的同时,还要承担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和价格“剪刀差”,支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农民的农业用地在转为工业用地、城巾建设用地的时候,农民既得不到从事二、三产业、在城市安居乐业所需的原始资本,也不能够改变其“农民”的身份;农业水资源在转向城市和工业、并承担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投资省、见效快”所带来的污染时,不仅未得到应有的补偿,农民和集体还要承担2/3以上的投入开发新水源和进行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因此,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比较效益差,农业效率、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处于一种非良性循环状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加固堤防的基础上,黄、淮、海河流域成功地实施了洪、涝、旱、碱综合治理,并采用井渠结合、土地平整,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率;南方平原湖区发展了“联圩并垸、撇洪改河、留湖蓄涝”和“内外水分开、高低水分开、地面水地下水分开、灌排系统分开、水旱作物分开以及控制地下水位、控制内河水位”的经验,大幅度地提高了作物产量和作物复种指数;山丘区创造了“大、中、小,蓄、引、提”结合的“长藤结瓜”水利系统,成功解决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灌溉问题。广泛持久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为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和物资保障,而且至今仍受到国际社会的推崇[3~5]。

如果说我国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的基础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打下的,70年代中后期则是完善和发展时期,特别显田间工程建设更是如此。至1980年,有效灌溉面积达0.487亿hm2。到“九五”末,全国灌溉面积发展到0.547亿hm2,保证了正常年景全国粮食生产能力跃上5000亿kg台阶。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为吸纳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为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近10多年来,我国农田水利的重点不是单纯扩大灌溉面积,而是配套田间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着眼于提高水分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支持了种植结构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九五”期间,在全国新增灌溉面积426.667万hm2的条件下,农业用水量实现零增长,新增水源全部用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有力地支持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虽然这一时期粮食增长速度减缓,但由于非粮食食物增加,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在不到全国耕地面积1/2的灌区内,生产了占全国3/4的粮食、3/5的经济作物和4/5的蔬菜,而且产量稳定[1~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作用显而易见。

(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21世纪的粮食安全是中国政府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增加30%[1~2]。保障食物安全,不仅要满足16亿人口基本生存的问题,而且要满足16亿人口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情况下对农产品的广泛需求。然而,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耕地减少、农业比较效益低、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1~2][5~6]。我国新增耕地的速度尚不足以抵消耕地减少的速度,增加粮食生产能力主要靠提高复种指数和提高粮食作物单产,但这2项措施在我国的多数地区均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制约。我国耕地的64%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而水资源量仅占19.6%、我国粮食生产区的黄淮海流域。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7%,而耕地面积占39%。南方“债湿型”低产田尚有较大增产潜力,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涝债灾害频繁。因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有赖于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 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结构调整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新阶段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不是简单地以“种植比例”为标志的,而是面向市场,着眼于提高质量、效益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调整,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方面,过去的灌溉系统是为粮食生产服务的,基于粮食作物的水分生理特性,不适应作物多样化要求,不能满足提高作物复种指数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水资源严重短缺条件下,脱离高效、节水的农业结构调整也是无生命力的或不可持续的。只有不间断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才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5)国家水资源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70%,而农业用水的90%以上用于灌溉,因此,农业用水状况直接关系国家水资源的安全。目前,我国已有半数以上城市严重缺水,许多地区出现水生态危机。随着数亿农民向城镇转移,21世纪,我国的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将急剧增加[1~6]。为保障我国水资源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我国农业的发展将立足于灌溉用水总量的零增长,以便将新增水源全部用于非灌溉部门[2]。另一方面,我国灌溉用水总量已经十分紧缺,今后还要满足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和提高粮食作物单产的要求,只有靠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和农业、水利科技投入,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为核心,以改造现有农村水利设施为主要手段,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2)充分利用WTO规则。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但是,农产品价格高、农业生产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由于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市场化程度低,产业发展风险高,农业WTO协议规定了很多保护条款,加强对国内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全世界所有WTO成员国的通行做法。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国家和各级财政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只是使我国农业尽快达到与国外农业“公平竞争”的水平。由于我国对农业的“黄箱政策”补贴还远远没有达到基期水平,我国政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在近期不可能超出“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

(3)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结语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又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

我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钱正英,张光斗主编.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Li Y H,Ni W J,Zhang Y X.Objectives and tasks for developing efficient water use agriculture in China[J].Proceedings of ICID Conference,Montreal,Canada,2002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新中国农田水利史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Nyberg A,Rozelle S.Accelerating China's rural transformation [J].The world Bank,Washington,USA,1999 Seckler D,Banker R,Amarasinghe U.Water scarc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1999,15(1~2):29~42 Brown L R,Halweil B.China's water shortage could shake world food security[J].World Watch,1998,11(4):10~21

作者简介:李远华,男,42岁,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时期农田水利 篇3

关键词:农田水利;新时期;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79-01

近几年来,正处于发展新时期的我国开始逐步重视农田水利的发展。这是因为农业灌溉离不开良好的农田水利条件,可以说有了好的农田水利条件,就能够使我国培养新型农作物或者是生产农作物带来便利。因此,为了给我国国民的生活带来保障,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更好的条件,就需要明确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一定的修正。

一、 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的特点

农田水利包括有多种方面,能够最大程度的影响到我国实际的农业水平是否提高,而提高农业水利的实际情况也要求相关单位有一定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并且注重农田水利现实的发展。如果失去了农田水利的保障,那么就容易使人们的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不仅仅带来成本的损失,对于国民生活的影响也是很重大的。所以在新时期的我国发展农业的同时,需要注重发展水利条件来保障农业的发展,首先需要明确我国农田水利的特点。

(一) 人力操作大于机械操作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发展农业的国家之一,而在古代的我国主要采用的就是人力与畜力的方式来对待农田水利。发展至今,我国农业方面依旧保留有古代农田耕作的部分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人力操作大于机械操作。在发达的欧美国家之中,为了提高农田耕作的效率,并且为农田水利节省成本,多数国家都采用了机械耕作的方式。而由于中国依旧保留有古代的耕作习惯,所以在农田水利方面还是使用人力和畜力比较多。

(二) 畜牧业与农田水利相结合

对于我国留存的在农田水利方面人力操作大于机械操作的特点,所引发的第二个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的特点就在于使畜牧业与农田水利相结合。因为水利灌溉需要一定的动力提供保障,如果失去了动力的帮助就无法使农田水利工作得到展开。而在如今的我国为了节省人力,常常会使畜牧业与农田水利相结合,使二者能够互相促进得到发展,同时能够节省一定的人力操作,转换为畜力操作,这是我国在向发达农业转换的一大标志。

(三) 充分考虑与农作物的关系

在我国新时期之下的农业之中,可以说注重与农作物的关系是发展农田水利的一大特点。因为农田水利的主要服务目标就是保障农田之中的农作物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为人们的农田水利操作提供便利。而只要能够充分考虑到农田水利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水利的操作,避免对农作物的伤害,那么对于我国发展农业而言是极其有好处的。而这点也确实被我国农业发展者所认识,近几年来,无论在发展农田水利还是其他方面都注重考量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避免二者之间的矛盾。

二、 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发展农业的历史悠久,但是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是,我国农业之中依旧不少问题,其中之一就来自于为农业发展起到基础作用的农田水利方面。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来说,如果没有注重好农田水利之中存在的问题,就无法使后续的农业新方法或者是新产品得到发挥,甚至无法保证普通农产品的种植。因此本文根据我国现存的农田水利情况,整理归纳出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

(一) 发展与农业发展不协调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进程之中,重视农田水利的发展远远迟于对于农业发展的认识,换句话说,农田水利的发展略微迟于农业农产品或者是其他部分的发展。所以我国农田水利存在的第一问题就在于没有平衡农田水利发展和农业发展之间的水平。如果一味注重发展农业,而没有保证农田水利条件也同步进行,那么就很容易导致农业发展受到阻碍,使农业发展缓慢,甚至可能会对我国国民的生活条件带来一定的影響,后果比较严重。

(二) 缺少高科技工具

在比较了我国与欧美发达农业国家的农田种植之后,很明显的差别就在于我国农业种植缺少高科技的工具来辅助,尤其是在于农田水利方面,我国多数采用人力或者是畜力来进行,所使用的辅助工具也比较简陋,没有较高的灌溉效率,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保证我国农田水利开始尝试新型工具的帮助,就很难使之后的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 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对策

农业发展对于国民生活而言十分重要,失去了农业作为生活保障国家稳定也会受到影响,而对于农业来说要保证农田水利的情况良好才能够使之后的农业种植得到发挥。因此,如果在明确了处于新时期的我国所存在的农田水利缺陷之后,并没有做出一定的提升方案来改善现存的不完善的部分,就无法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僵局的情况。所以以下针对于我国存在的农田水利缺陷提出关于发展对策的几项建议。

(一) 尝试采用新型工具

为了使我国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农田水利能够有更稳定的环境,同时为农业工作者缩减工作成本,节省工作人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开始在农田水利工作之中尝试使用新型的工具进行辅助。因为这样一来我国农业水利方面的工作效率能够得到提高,对于我国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也有很大好处。

(二) 转换传统灌溉理念

我国由于在新时期发展其他方面比较多,所以忽视了对于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这导致我国农田水利方面依旧留存有传统的灌溉理念。而为了给我国农作物生产带来更好的条件,农业工作者需要开始转换对于传统灌溉理念的误区,尝试新的灌溉方式,并且通过学习他国长处来适应我国实际的农业发展情况。

(三) 注重农田水利发展

若想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田水利现存的缺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注重农田水利的发展,在农田建设的时候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进行管理,或者是使农业工作者能够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来研究最适合我国新时期的农田水利模式。也就是说,我国发展农田水利需要从物力上得到支持,这样才能够使农田水利得到更好的发展。

结论:由于我国尚且处于发展的新时期,所以发展农田水利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同时结合国外先进的农田水利特点,才能够找到最适合我国农田水利方面使用的灌溉模式。因此本文为如何改善新时期的我国农田水利存在问题做出了一定的建议,希望为之后的农田水利改革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冠军;陈献;柳长顺;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水利;2010

[2]程秀禄;杨秋燕;分析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3

关于加强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考 篇4

关键词:农田水利,管理体制,粮食生产

1 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 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 领导和组织广大农民投工投劳, 在国家财力困难的情况下, 集中了大量的建设资金,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为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1980年共完成土石方数千亿方, 相当修筑了上千个万里长城, 年完成土石方达170亿m3;建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1 000多万处, 田间渠道总长达300多万km;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0.159亿hm2, 到1980年发展到0.489亿hm2, 增加了0.327亿hm2;解决了农村1.4亿人口饮水困难;为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1 000亿kg、提高到1980年3 205亿kg, 人均有粮从213 kg提高到326.7 kg, 扭转我国粮食“南粮北调”的历史局面, 基本上解决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发挥了巨大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大大提高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能力, 但对集体所有、公共受益的农田水利未进行相应的改革, 农民对兴修水利积极性不高, 投工投劳大幅减少, 加上国家财政计划体制改革, 国家对农田水利投入也大幅减少, 全国农田水利建设进入低潮, 1980年至1988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不仅没有增加, 反而减少了100万hm2。为扭转这种状况, 国家制定了农民参加农田水利建设“义务工与劳动积累工”制度, 农民投工投劳兴修水利数量增加, 促进了农田水利的发展。但到2004年农村财税体制改革时, 为减轻农民负担又取消了“两工制度”, 农民投工投劳兴修水利数量再一次大幅度减少。近几年来, 国家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 逐步加大了对农田水利的投入, 到2008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逐步增加到了0.59亿hm2。 (有效灌溉面积只统计建设完成数, 未考虑工程老化、报废引起灌溉面积失效数, 现在实际灌溉面积数少于此数, 详见后。)

在几十年农田水利建设所取得巨大成绩的基础上, 国家实施了一系列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及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登上几个台阶, 到2008年达到了5 285亿kg, 人均有粮398 kg, 实现了正常年份供需平衡、丰年有余的目标。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历程, 它给我们启示: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基本国情, 决定了农田水利在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几十年来, 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建设所取的成就为解决我国13亿人口的粮食问题发挥了关键性、基础性的作用, 它是国家治国安邦的基石、是民族富强、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搞好我国农田水利, 一靠国家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资金投入, 二靠农民的积极性。

2 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我国能源、交通、通讯、生态及大江大河治理等基础性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但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 这与中央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要求, 很不相适应, 主要问题有以下四方面。

2.1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严重, 难以为继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 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 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 再经过几十年运行, 现在大部分都到了工程设计年限, 进入更新、改造时期, 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 难以为继。

据水利、农业部门资料, 由于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等原因, 在目前全国0.578亿hm2有效灌溉面积中, 每年实际灌溉的面积只有0.467亿多hm2, 旱涝保收的仅0.4亿多hm2;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平均完好率仅为50%左右;据2006年水利部门开展的百县农村水利情况调查, 125个县的477个万亩以上灌区, 有效灌溉面积206.67万hm2, 由于老化失修, 设备报废等原因, 实际灌溉面积只有135.67万hm2, 有35%的面积灌不上水。

这次到广西调研, 情况更为突出, 1982年全区实灌面积132.73万hm2, 到2007年降为121.6万hm2, 下降了10%;河池市有万亩灌区11处, 统计有效灌溉面积为1.6万hm2, 但实灌面积只有0.71万hm2, 有一处泵房不能运行还成了养鸡场;广西桂中旱片统计有效灌溉面积为3.67万hm2, 但实灌面积只有2.13万hm2, 20世纪60、70年代建成的一批抽水泵站大部分报废了, 大片水田成了旱地;崇左罗白灌区统计有效灌溉面积为0.14万hm2, 现在只灌了86.67 hm2, 大部分稻田成了甘蔗地。

在2009年北方抗大旱中, 也充分暴露了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设备报废的困局, 河南有效灌溉面积495.53万hm2, 由于引黄渠道淤塞, 井灌设施老化报废, 实际灌溉面积只有411.47万hm2, 有40万hm2有水浇不上地, 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今后, 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将不断增加, 农业现代化和建设新农村对农田水利又提出新的要求, 如果国家不下大力气, 大幅度增加投入, 改变农田水利这种落后状况, 任其下去, 不仅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而且影响农业现代化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2以农民投工投劳、筹资为主的农田水利投入发展机制亟待改变

我国改革开放前, 农业生产以生产队为基础, 农民种粮与兴修水利的利益一致, 积极性高;改革开放后, 土地承包到户, 加上种粮比较效益低, 农村劳力缺乏, 农民对兴修公共受益的农田水利积极性不高。

2004年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 取消了农民参加兴修水利的“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制度, 近几年来, 农民每年投工投劳修水利数量锐减, 据近几年统计, 农民投工只相当以往的1/4左右。

再则, 随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广泛采用水泥、钢材、塑料管材及施工逐步机械化、专业化,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真正需要农民投工投劳做辅助劳动的比例大幅下降 (专家估计为10%左右) 。现在, 以农民投工投劳为主, 传统的方式修水利, 既不经济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了。

2.3 国家投入严重不足

新中国成立至1980年, 国家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平均每年对水利的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的投资比例为6.7%, 1980-2007年下降到2.84%。按目前国家对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改造的投资规模, 需要75年才能完成。

1980年以前, 中央财政设立小型农田事业费, 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1980年达23亿, 占当年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9%;改革开放以后, 中央财政取消小型农田水利事业费, 改由地方财政负责, 国家投入基本上落空。2005年中央财政恢复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 2009年增加到45亿元, 但只占中央财政支出0.01%, 这与专家测算全国农田水利建设每年需要千亿元以上资金相比, 严重不足。

2.4 管理薄弱, 运行困难

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上, 存在产权不明晰, 维护管理责任不落实, 运行困难等问题。农田水利主要靠基层乡镇水利服务站进行管理, 但在农村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时, 被撤消了;农民自己的管水组织, 农民用水户协会多数农村尚未建立;灌溉用电价格、用水价格高, 农民承担不起, 存在“只浇救命水, 不浇增产水”现象, 管理单位征收水费困难, 工程正常营运困难, 影响效益的发挥。

3 新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

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水利工程技术措施, 调控、改善农田水份状况、地区水利条件及生态环境, 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及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其主要内容, 应包括农田的灌溉和排水、水土保持、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盐碱地改良、牧区水利、农村饮水及改善水环境与生态环境等。

最近, 中央提出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新时期农田水利作为农业现代化, 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 其任务不仅是农田灌溉和排水, 还应包括上述农田水利其他方面的内容, 任务比以往更多、更重了。国家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1)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有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确定, 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实现5.4亿t以上的目标, 为此,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对原有的老化失修、报废的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维护、改造、更新及配套, 扭转其效益下降趋势, 此外还要建设一大批新的农田水利工程, 使全国实际灌溉面积达到0.6亿hm2以上, 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 国家将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列为建设重点, 但要发挥它们的效益, 必须对与之相配套的田间工程同步进行建设。

近年来, 我国农业发展较快, 在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等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 唯有农田水利还处于工程破旧、技术落后、管理薄弱状况。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基础设施, 农业要实现现代化, 首先农田水利要现代化。

(2)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八亿农民饮水问题。农田水利涉及全国农村八亿农民饮水、乡镇供水、农村防洪安全、农村水环境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现在, 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及水库治理正在进行之中;涉及农村防洪安全的全国5万条中小河流治理尚未提到议事日程;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亟待加强;农村污水治理与利用以及农村水环境的改善尚未提到议事日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水的问题任重道远。

(3)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农民收入。当前, 农村劳力外出打工多、劳力缺乏, 靠农民投工投劳、集资兴修农田水利已成为农民的一种负担, 也难以办到。如果采取国家加大投入, 依靠机械化、专业化队伍进行施工, 不仅可以大大减轻农民负担, 而且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土地产出率, 又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

(4)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有利于扩大内需,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量大面广, 除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外, 还需要大量的水泥、钢材、塑料管材和土工织布以及防渗衬砌等建筑材料;全国农田灌排机电设备有一半左右要更新改造, 需要数百万台套机电设备;农村需要大量的供水及水处理设备;农田水利建设如实现机械化、专业化施工, 需要配备数百万台各类小型施工机械。以上粗略估算, 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可直接、间接拉动内需数万亿元以上。

(5)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有利于返乡农民工就业、社会稳定。早在1978年国务院要求各地成立农田水利专业队, 当时全国总人数曾达到1 000万人左右。2009年, 全国农村有2 500万返乡和外出打工农民需要就业, 如果以乡镇为单元, 成立农田水利专业施工队伍, 负责本地农田水利工程维护、改造、新建等任务, 粗略测算, 可以安排返乡农民工400万人以上。此外, 如按10%配备其专业管理人员, 还可安排大中专毕业生40万人。

(6)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有利于农业节水、节地、节能。农业灌溉用水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3, 用水效率低, 浪费严重, 其节水潜力主要在小型农田水利;全国水利设施占地333.3万多hm2, 通过调整渠系、改明渠 (沟) 为管道输水等节水改造, 可以节省10%的耕地;对老化机电排灌设备进行改造, 可以节能10%以上。

4 意见和建议

(1) 提高新时期农田水利重要性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60年来, 建成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经济社会稳定较快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些农田水利工程经过几十年运行, 普遍存在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配套不全, 效益下降及发展机制缺乏活力等问题, 现在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2009年大旱, 给我们警示, 如任其发展, 将影响国家建设大局。

新时期, 农田水利作为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 建设任务更重、更大了。没有现代化的农田水利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没有良好的农田水利, 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更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必须下决心, 将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有利于扩大内需、返乡农民工安排及节水、节地、节能的农田水利, 作为国家一件大事来建设好。

(2) 搞好农田水利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农田水利是农业和农村一项公共性、公益性的事业, 国务院最近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 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饮水工程建设”, 应该改变以往“农田水利是农民的事”、“国家管骨干, 农民管田间”的旧概念, 将搞好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各级政府一项重要职责, 界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及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的责任, 加强领导, 增加投入, 大力搞好农田水利建设。

(3) 建立“国家为主, 农民为辅”的农田水利投入发展机制。

农田水利是农业和农村带公益性、公共性的重要基础设施, 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弱质产业, 农田水利建设属于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的范围。世界各国兴修农田水利都是以国家投入为主, 农场范围以内, 以农场主为主。

新中国成立以来, 农业支持工业, 数亿农民为我国经济发展作了巨大贡献。当前, 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阶段, 国家有了一定财力, 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点。现在, 农民种田都实行国家补贴了, 兴修公益、公共性的农田水利, 不应当再继续实行以农民投工投劳、筹资为主的政策, 应建立以“国家为主、农民为辅”的农田水利投入发展机制, 在农民承包耕地范围内的农田水利设施, 以农民为主进行建设。

(4) 统一规划, 统一计划, 实施全国农田水利发展计划。

农田水利工程门类多、数量大、分布广, 需要资金巨大。目前, 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规模小, 部门多、标准不一, 缺乏统一规划、统一计划和综合考虑。建议由国家主管部门牵头, 根据农田水利存在问题和面临任务, 编制全国农田水利综合发展规划, 报国家审批, 组织实施。

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要按批准计划、各自的责任, 增加投入, 确保计划的实施。

(5) 对农田水利所用节水机具及材料、施工机具及用电等实施补贴政策。

鼓励各地组织返乡和当地农民成立农田水利专业施工队, 按市场经济原则, 担负农田水利施工任务, 所购置的施工机具, 国家予以一定补贴;农业节水主要是社会效益, 对其所需的塑料管材、土工布及节水机具、国家应予以补贴;扬水灌溉的用电, 除按国家规定实行优惠电价外, 国家财政区分不同扬程予以一定补贴。

(6) 深化农田水利管理体制的改革。

参照2009年中央1号文件, 对农业技术推广等站的要求, 3年内在全国乡镇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服务站, 所需经费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加快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体制的改革, 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

(7) 制定国家农田水利法 (条例) 。

农田水利是我国治国安邦, 持续发展的基石。我国早在1069年, 北宋王安石制定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农田水利法”, 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之一, 它的实施有力地促进当时农业和社会的发展。现在, 我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 有9亿人口在农村进行小康社会建设, 加强法制建设对搞好农田水利建设, 显得特别重要, 建议国家制定农田水利法 (条例) 。

对新时期水利财务管理的思考 篇5

随着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从源头治理腐败等政策措施的全面实施, 新时期水利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深化水利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也成为水利财务工作者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一、水利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

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一步一步进行,逐步向前推进的。1997年国家颁布实施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8年颁布实施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1999年对《会计法》进行了修订。绝大多数单位在执行财务会计制度的过程中,为了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从大局出发,及时地向社会公众公布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但在会计实务中,也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这与执法力度不够有关,实务中往往是发现问题后只是要求进行调账或给予轻微的罚款,甚至有的还不了了之,没有给予肇事者重击。因此,监管部门应认真执行《会计法》,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单位负责人、当事人追究法律责任,从而形成良好的财务会计制度执行环境,保证财务会计制度落到实处。统一的会计标准、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要实现会计改革的目标,关键是要认真贯彻实施。但由于我国会计人员数量庞大,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理解和执行财务会计制度时往往会出现偏差,一些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实务操作时与制度要求不一致,甚至有的会计人员为了某种目的而滥用会计法规赋予的各种会计标准,这都不符合会计改革的要求,对提高会计质量极为不利。

二、水利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利单位类型多、专业性强,既有公益性为主的行政事业单位,又有生产经营性为主的单位,而大量的是二者兼有的事业单位。由于水利财务管理执行的财务制度各异,财务管理体制、运行方式各不相同,尤其是事、企不分的事业单位产权不明晰,使单位资产难以界定,会计核算复杂,财务管理困难。具体而言:第一是基础管理关系尚未理顺。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水利的公益性使水利工程管理、服务收费、利润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导致水利行政、企业、事业单位的基础管理关系未明确,经济关系不清;水利财务机构庞大,人员过多,大部分经费只限于人员开支,严重影响水利单位的健康发展。第二是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规范的财务行为必须要有相应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约束才能形成,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虽然大部分水利财务部门都有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但办法内容过于单一,往往侧重于经费支出审批程序等会计基础工作,其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重要职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第三是预算管理工作体制不健全。受财政资金紧张的影响,预算编制工作只是被动地接受财政拟定的指标,不能全面考虑各单位发展要求,财务部门只是单一地对各专业部门提出的专项经费进行汇总,缺乏深入研究,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工作和单位发展的需要。同时,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有效监督,预算的约束力不强,挤占挪用的问题普遍存在。第四是费用征收体制不顺。近年来,水利收费工作虽有进步,但由于征收机构摧收、劝收工作的能力较差,缺乏强制性的执行措施,对拒交、滞交行为没有有效的制约办法,造成各项规费的收取率低。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费和水利工程

定额管理费因没有强制性的执行措施,征收效果很差。

三、新形势下水利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一)转变工作职能,紧跟改革步伐

水利财务管理工作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按照市场需求优化配置各类经济资源,在宏观指导、监督管理方面下工夫、做文章、找位置,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思想观念要从“小财务”向“大财务”转变,改变传统的理财观念,树立以调整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的现代理财观念;工作重点要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改变过去忙于日常繁琐事务的做法,调整工作重点,把精力集中在贯彻落实国家的经济政策、协调好内外关系,争取水利资金和政策,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加强财务监督检查;管理体制要从分散的财务管理体制向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转变,改变原来多头管理,容易产生管理漏洞的体制,建立起集中统一、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财务管理体制;管理模式要从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运用新规则、新机制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解决过去传统管理模式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

水利资金使用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财会基础工作薄弱不无关系。基本建设财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种类多,遵循制度复杂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财会工作机构和各项内控制度,理顺财务管理体制,完善约束监督机制,全面把握好其管理的各个环节。

1、是严格基建资金拨付程序,把好源头事前控制关。在拨付资金时坚持按基建程序、投资计划及工程批复、基建支出预算、工程进度办理拨款,不符合拨款条件的坚决不予拨付。但对一些汛前急需资金的工程,在投资计划已下达、资金尚未及时到位的情况下,可经有关部门同意,提前调剂拨付,以确保工程安全度汛。

2、是加强基建资金使用管理,把好事中控制关。基本建设资金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财经制度,符合批准的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符合合同条款规定的结算手续。否则,财务部门可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拒绝支付资金。在建设项目价款结算上,财务部门要对资金支付凭证的合法性、合规性、手续的完备性及数量、单价、金额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对不合法、不合理、不符合条件的事项不予支付资金。对于费用性支出,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标准,将各项费用开支控制在下达的投资计划和批复的项目内。在工程价款预付及结算方面,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监理合同制,加强建设资金的核算与监督。施工期间,在预付施工单位工程款时,按工程形象进度,报经施工、质检等部门审核把关后,方可办理拨款手续。财会人员要进行跟踪检查监督,保证工程项目资金及时到位,发挥其效益。

3、是严格竣工决算审查,把好工程竣工决算关。竣工决算是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考核基本建设工程预算实施的基本措施。要严格执行财政部《基本建设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及水利部有关基本建设管理等制度、办法,按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实行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查制度,所有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在工程竣工之前必须进行竣工决算审计。竣工决算未经审计的工程不得进行竣工验收,建设单位亦不得办理财产移交手续。我公司为2007年开始新建的公司,2009年3月开始生产,按照财政部《基本建设管理规定》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并请中介机构进行了财

务竣工决算审计,确定投资总额。

4、是要严格区分不同类型基建项目相适用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而明确不同基本项目各项支出的定额。基建财务人员要积极参与基本建设项目的全部管理,从项目的立项到工程的招标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都要切实履行起监督职能,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将基本建设资金管好用好。

(三)用足用活既有政策,努力增加水利投入

1、抓住主渠道,争取各级财政对水利的投入

预算管理模式预算资金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核心。基于政府收支的改革,结合长江委实际情况,按照政府收支改革具体要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全面推行财务预算管理,完善经济目标责任制。预算管理是中心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细化、量化的具体表现,是财务控制体系中最重要的内部控制机制。为此要制定《财务收支预算管理办法》,明确“客观全面、量入为出”的预算编制原则,强调预算的严肃性,对已经批准的预算原则上不予调整;未纳入预算的费用不得列支,实现预算的硬约束。财务管理部门要做好预算编制的预测工作,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监督,同时建立以预算控制为中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确保预算收支平衡。

按照集团公司要求,公司年底按照当年生产经营情况,制定下一的预算,并在年中根据生产情况对预算进行年中调整,使公司的生产经营有目标有考核。

2、加大各项规费的征收力度

有政策不会用,有制度不敢用,拿着“金碗”找饭吃,这是目前水利财务部门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水利财务部门应转变观念,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加大水利各项规费征收力度,抓好水资源费等各项行政事业收费的征收工作,强化经营性收费管理,切实把水费、电费收缴到位。

3、采取多种形式筹措水利资金

充分利用水利单位的水、土资源及设备、技术优势,通过资产重组、股份制、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盘活存量资产,筹集水利资金。对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水电项目,可积极利用社会融资和银行贷款。只要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符合水利发展实际,有利于增加水利投入,就应进行改革尝试。

4、切实落实配套资金

项目实施前,由地方财政部门出具匹配资金承诺书或保证书。地方财政(政府)出具了正式匹配资金承诺函后,主管部门再批复工程计划,下达工程建设资金,从而保证中央与省级的重点项目配套资金的落实。

5、支持民蕾水利发展,吸引民间资金

要认真研究有关经济政策,积极扶持民办民营水利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在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支持,待遇上与国办水利一视同仁,为民办水利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加水利投入。

(四)绩效管理模式

为确保财务管理工作任务的完成,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单位的全面发展,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绩效管理将发挥积极作用。财务绩效管理模式实行分类考核,绩效管理的原则应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坚持工作质量和工作绩效相

结合;考核与奖惩挂钩。根据财务管理工作任务和工作计划,对财务部门建立预算管理、财务收支管理、资产管理、财经管理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明确绩效考核目标。预算管理方面,严格按预算法中本部门职责于每年第二季度前提出下完成工作任务的预算建议,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完成预算的编制上报工作。

财务管理方面,按时完成财务决算的汇总、分析、上报。按时汇总上报财务报表,并对报表进行财务分析;积极开展本单位经费自查,完成本级自查报告及上报;加强资金管理和重大财务问题研究,开展本单位资金管理情况检查。财务收支管理方面,严格按收支分类科目的用途,根据预算控制数(含项目经费)和事业经费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严格执行借还款制度,及时清理、清算往来款项;有项目经费的部门严格按照项目内容和项目实施进度在经费限额内使用;加强对财务的指导与服务。资产管理方面,严格执行资产管理制度,按规定程序申购、建档、保管、处置固定资产,对本单位资产配置及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登记,完善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严格执行《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政府采购管理办法》。

建立财务绩效管理模式将对单位财务改革起到巨大促进作用,运用这一管理模式将进一步提高财务部门工作效率,使财务管理工作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要求,为促进水利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五)强化水利财会基础工作,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财务人员要恪守会计职业道德,做到依法理财,依德理财,以智理财。重视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拓宽财务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提高知识层次,促进知识更新,实现财务人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资历型”向“能力型”转变,由“文凭型”向“水平型”转变,进而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针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新法规、新制度进行宣传、培训,尤其是结合水利财务工作的具体情况针对财务人员进行指导、培训。

本单位财务人员每年参加集团公司组织的再教育培训,并派出财务人员参加外地学习和税务部门的学习,不断提高公司财务人员的素质。

(六)加强财务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

财务管理实施网络化办公,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益和有效性,成为财务信息化的目标。根据财务管理的要求和长江委的特点,依托现代信息及网络技术,建设以综管中心财务为中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从局部分散的管理向远程集中管理模式的转变,实时动态监控财务信息。

房县钻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吴娜

浅析新时期水利财务管理工作 篇6

摘要:财务工作是一个部门或单位收支的“闸门”,是保证单位财政经济工作良好运行的基础。如何做好水利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加强和规范水利单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新时期水利财务管理现状及水利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水利财务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水利单位;财务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一、新时期水利财务管理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立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及大中型水库。1998年南方特大水灾后,中通过发行国债,采取积极的措施增加水利投人。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新形势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许多水利单位存在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等困难,水利工程经营管理薄弱已成为水利工作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在我国,水利单位既有生产经营性的企业单位,还有公益性的行政单位。水利单位执行各自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制度,这些问题的出现于目前水利单位的体制、机制等是息息相关的。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水利的公益性使水利工程管理、利润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导致水利财务管理的经济关系不清,严重影响到水利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把水利建设好、管理好,使其能够长期发挥应有的效益,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水利财务管理工作作为水利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加强财务行为制度化、规范化是保证水利单位良性发展的前提。

二、新时期水利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约束下才能形成规范的财务行为,因而,要提高水利财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严格按照资金管理的用途及适用范围来安排资金的使用,认真核实用款单位的申请报告、批复的实施项目及内容,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对于不符合程序、手续不完备的项目资金实行缓拨或停拔。加强关于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管理和监督,对于存在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当前,在实际的水利财务管理中,各水利事业都有自身的财务管理方法,但是,这一方法将管理的重点放在经费支出、审批等程序性的会计基础工作上,忽视了水利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财务分析等重要的财务管理职能。

2.财务管理信息化相对滞后

近几年国家财政体制改革,使得财务部门不仅对各相关业务部门的信息数据需求增加,而且对信息数据的传递速率提出了更快、更高的要求。在国家大力建设“金税工程”的背景下,水利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滞后。

3.财务管理人员的观念及专业知识不强

因为水利单位的收支相对稳定,因而,进行财务管理的财务人员对水利单位的财务收支不重视、对财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财务管理只是简单的记账、算账、提供财务报告而已。此外,由于受到编制的限制,水利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大多是调入或是从原职工中选拔人员担任财务管理的工作。这些人员不具备系统化的财务知识及专业财务训练,仅靠日常工作中的经验的积累及个人的探索,因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能力不强,对新的制度及法规理解不深。

三、改善水利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水利财务管理工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水利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应适应市场发展需求,达到优化各类经济资源和资源配置的目的。一在思想观念上,水利财务部门作为水利建设的服务部门,应树立以调整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的现代理财观念;二强化财务集中统一管理的意识。按照《会计法》的要求,财务部门是单位负责人统一领导下唯一合法的使用、调拨资金的部门。凡是单位依法取得的各項收入,都必须纳入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三强化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重、风险大,因此,财务人员既要坚持积极主动的进行财务管理,还要小心谨慎的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有效地规避影响水利单位发展的财务风险;四要强化服务大局意识。水利财务管理部门是为整个水利单位服务的,因而,要真正的使财务部门的作用得以发挥,就应使财务管理部门树立起服务于整个单位这一大局,从大处着手,进行利于水利单位发展的财务管理。

2.加强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强化水利财务有效管理

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坚持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减少人为因素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影响,增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公正、公开化。为加强水利财务有效管理,我国已经制定了如《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多项会计管理的法规,一各水利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的工作特点,来制定详尽、操作性强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已经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的单位要结合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效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改进,不断地健全、丰富其规章制度的内容;二强化水利资金的检查与监督。水利财务部门在配合审计、财政等部门进行审计监察的同时,还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加强各类水利资金的检查监督工作,三进一步完善水利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建设。健全资金的申请拨付制度,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资金的拨付手续,切实做到事前有预算,事中有监督,事后有验收,强化对水利资金拨付使用全过程的监督。

3.完善财务信息系统,处理好工程建设及财务工作之间的关系

财务管理工作是水利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要健全水利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积极地构建一个完整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为决策提供更为有效依据。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财务信息数据的对接包容,此外,经过信息系统而统计出的相关数据也能为财务支出、决策等提供重要的依据,

要处理好工程建设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克服重工程建设轻财务管理的思想,将建设与管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另一方面,还应防止将财务管理工作凌驾在工程建设之上。在客观、真实的反应建设工程进度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会计制度使投资充分发挥效益。在工作中,对于领导安排的事情,在落实时要讲究方式、方法,首先要考虑国家的各项财经法规,在财经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形式、多方法去完成。其次,要做好参谋的职责,摆正位置的同时,讲究方式方法,对于该办、不该办的事情,要求清晰明确的立场与明确的态度。

4.加大素质培训力度,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与对策 篇7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困境,对策

1 概述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保障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 面对新时期的农业发展实际需求,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对策, 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健康发展, 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 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 无论是对农业生产还是农民生活而言, 加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当前, 我国不断加大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还应当进一步加快。新时期,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保障我国农作物稳产、高产

从总体上来看,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然而, 在发展的过程中, 各个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同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 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 人们的收入来源较少, 大多数居民只能依靠种植农作物来保障基本的生活。因此, 应当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确保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具有充足的水源, 保障我国农作物的稳产、高产, 最终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来源,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2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农民往往选择抗旱的品种, 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通过加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能够有效的解决水资源匮乏等问题, 对于当地农业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发挥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 为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2.3 有助于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有助于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消极影响。当前, 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农田水利建设质量不高, 缺乏必要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使得农业发展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一旦受到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农作物的发展。举例来讲, 旱灾、洪涝灾害、虫灾等问题的出现, 会让农作物的生长受到极大的伤害, 难以实现农作物的稳产与高产, 使得农民的收入受到损失, 进而严重制约当地农业发展。因此, 有必要在农村, 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边偏远农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保证农作物充足的水资源供应, 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消极影响。

3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困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农田水利常年失修的现象比较普遍, 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利建设还相当的薄弱。落后的水利建设条件已经成为农业基础设施中明显的短板与软肋, 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现阶段,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 所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资金匮缺, 技术落后, 设施陈旧等因素。

3.1 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理念薄弱, 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农田水利在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管理理念相对薄弱, 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健康发展。当前,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人员大多是当地的农民, 在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法上, 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对于权责的界定难以形成清晰的认识, 使得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地落实。与此同时, 农民收入较低, 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出“无人愿管”的现象。

3.2 农田水利建设的设备较为陈旧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 相关的设备也较为陈旧。现阶段所应用的农田水利设施中, 许多是几十年前建设的。传统的水利基础设施受到时间、技术、标准等因素的限制,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效率比较低下, 无法满足新时期农作物生长的现实需要。另外, 还存在一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超出了设备的安全使用年限, 潜藏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无法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3.3 农业技术推广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现代化农业应当朝着集约化、机械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然而, 由于我国农业技术发展水平有限, 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使得我国农技推广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推广的方式不合理, 很多农民对新技术接受起来较慢, 因此, 推广的效果并不理想, 有些地区仍以渠道灌溉为主要方式, 不仅浪费水资源, 又难以发挥农田水利建设的优势, 最终妨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

3.4 缺乏资金的投入

资金来源不足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农村税改之后, 我国对农田水利建设是财政支持较少, 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资金来源, 不能满足当地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着落后与陈旧的现象。缺乏资金的投入, 使得农田水利建设难以落实, 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

4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策略

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 为了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妥善解决农田水利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难, 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4.1 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通过规范农业的发展, 有效提高农作物的稳产和增产。政府应当在政策引导及资金方面对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向农民积极宣传水利建设重要性, 并引导相关机构和企业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意识。与此同时, 地方各级政府还要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 向上级政府申请农田水利建设必要的资金支持。并提高农民农技的应用水平, 培养农民正确的水资源观。

4.2 做好农技推广, 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 还应当完善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一方面, 通过科学、有效的农技推广方式, 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认识, 并逐步培养农民的农业技能。另一方面, 政府、企业、高校应当优势互补, 积极协作, 共同培育出农业水利建设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提高我国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4.3 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支持

为了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健康发展, 还需要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支持。首先, 应当积极吸引社会闲散资金, 建立多样化的筹资渠道, 有效减少因为资金匮乏而无法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现象。其次, 加大对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 保障资金得以有效地落实。最后, 政府部门还应当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督与指导。

5 结束语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和中心环节, 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不仅能够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还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应当深入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 实现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辉.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农村科技, 2013.

[2]周林.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困境与对策探究[J].企业技术开发, 2016.

新时期农田水利 篇8

关键词:新时期,农田水利,农业,干旱,对策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经历了几次高潮和低谷, 从目前来看,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凸显出来, 给我国的农业发展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的命脉, 是农业发展的根基, 笔者将根据新中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历程, 对我国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其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一、新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经历了几次起伏:

1949年到1978年, 我国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农田水利的快速发展;1978年到1987年的改革开放初期, 市场化改革和包产到户的政策, 让农田水利建设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低谷;1988年到2000年,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农业税及“两工”政策下又获得了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从2001年之后,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两工”政策的废除, 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陷入了新的低谷时期。

二、我国农田水利存在问题分析

(一) 农田水利基础薄弱, 抗旱排涝能力较差

我国现有有效浇灌的农田面积有9.05亿亩, 不足全部耕地面积的一半, 还有9.22亿亩的耕地是需要“靠天吃饭”的。在有有效浇灌的农田中, 还有一部分农田的灌溉排水设施建造时间远, 标准低, 配套设施老化严重, 导致农田的抗旱排涝能力比较差。据有关部门统计, 全国有百分之四十的大型灌溉区骨干工程、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中小型灌溉区和一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着设备不配套, 老化失修的现象。

(二) 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

改革开放以前,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选择面比较窄, 只能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这一阶段的农民只有想方设法提高农业产值, 才能提高收入, 所以农民群众会自发地大干农田水利工程, 而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度, 农民迅速脱离田地, 开始涌向工厂和城市, 截止到2008年底, 我国农业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已经不足55%, 这55%的人当中还有大部分是妇女和老人。也正是因为农村人口的青壮劳力大量涌入城市, 导致农田的水利建设得不到发展, 而且农业生产效益低。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单个农民所承包的农田面积有限, 也很难形成规模生产, 更没有能力对大规模的农田水利进行建设。因此, 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

(三) 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不完善, 用水效率不高

我国耕地亩均水资源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我国农业水资源不足, 并且存在着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 特别是随着工业的发展, 水资源的污染变得严重, 可利用程度下降。虽然我国已经开始进行南水北调等工程, 但是从全国的大范围来看, 我国的水资源配置体系还不完善, 用水效率不高。

(四) 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农田水利长期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完善的情况,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困难, 农村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完善, 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对于大中型灌溉设施的维护比较不重视, 很多技术跟不上, 导致水利设施服务能力弱, 甚至有些设施不能正常运行。

三、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对策探讨

(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搞好顶层设计

做好农田水利建设, 不能盲目地关起门来想办法, 需要借鉴之前的经验, 结合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的顶层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以农田生态的承载力为前提, 促进我国农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保证粮食生产的安全。

(二)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分层推进

在进行农田水利的设计规划时, 需要将顶层设计作为依据, 结合《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规划的精神, 进行合理布局, 分层推进, 确保按部就班地实施计划, 不能只为了图快, 而忽略了质量,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展农田水利建设。

(三) 明确各级监管部门的责任, 同时加大对水利设施的保护与维修力度

明确各级监督部门的责任是很重要的, 将责任落到实处才能有效避免管理机构人浮于事, 出了问题互相推卸责任。同时, 还要重视对水利技术人员的培养, 对技术人员进行合理明确地分工, 让他们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工作。加大对水利设施的保护和维修, 才能确保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 更好地为农田进行灌溉, 为我国农业发展服务。

(四) 加快推进农田水利立法工作, 稳固法律保障

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法律保障, 才能有效避免因为部门管理不协调、政府换届等原因给农田水利带来的影响。农田水利的立法需要以水法、农业法等相关法律作为依据, 重点解决工程占地权、工程产权等权利, 处理好水费、维护费等费用的难题, 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 稳固法律保障, 为农田水利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五) 加强农田水利队伍建设, 奠定人才基础

农田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缺失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也正是因为人才缺失, 导致水利工程的运行和维护出现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 对农业产量造成很大影响。所以, 加强农田水利队伍建设, 奠定人才基础, 是农田水利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做好水利工作的基本保障。对水利人才的培养不但要从专业方面开展, 更注意对他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 同时不忘德育工作的实施。

四、结束语

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在经历了几次高潮和低谷之后, 现在又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包括长期投入不足, 制度建设不健全, 人才资源紧缺等, 但是农田水利建设问题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所以, 我们必须面对这些问题, 通过推进立法、培养人才、科学规划等手段, 不断推进农田水利的发展。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保证, 需要有关部门共同努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规划, 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 保证农民的根本利益, 保证农村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欧阳德敏.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J].经济论坛, 2011.

新时期农田水利 篇9

众所周知, 农田水利的建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农业的发展程度, 也直接决定了农村发展水平的高低。我们不可否认的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在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新时期的北方地区, 农田水利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具体的阐述。

1.1 农民在水资源节约方面的意识较薄弱, 水资源浪费严重

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农村中, 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比较低, 而且他们当中的多数人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国家的各项政策及要求。尽管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在大力宣传节约用水这一政策了, 但是他们依旧还没有意识到当前我国水资源浪费已经很严重, 甚至都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很多农民认为执行国家的政策与自己无关, 甚至离自己很远。尤其是我国北方一些偏远的山村、农村中, 这一现象更是严重。而且这些农民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很大, 即使是在现如今的新时期里, 也依旧使用的传统灌溉方法。他们缺乏必要的节水设备, 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所以综上所述, 在北方农田水利建设方面, 水资源浪费严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节水意识淡薄, 并且缺乏高科技的技术, 不懂得通过改善设备设施来达到节水的目的。

1.2 受科技水平的限制, 设备技术还比较落后

科技水平高的地区, 在发展农业方面所使用的技术设备也比较先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带动当地农业甚至当地农村的发展。虽然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我国整体的综合实力都有所增强, 包括在农田水利的建设方面也做到了越来越完善。但是由于南方的一些沿海地带经济比较发达, 所以在这些地区率先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科技, 研发了一批先进的设备, 从而使当地的农田水利建设的越来越好。而在我国北方地区, 经济较发达的一线城市较少, 而且北方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都不高, 资金不足, 人才较少, 很少能研发出新的设备, 而且也没有太多的资金去引进设备。这就造成了北方农村在农田水利方面所使用的设备技术还比较落后。

1.3 对农田水利的管理上还存在缺陷

首先, 在我国北方地区的绝大多数的农村里, 都缺乏完善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就会使整体秩序都比较混乱无序。资金没有按时到位、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缺乏专门人员的管理、监管不严格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所引起的。其次, 就是在管理方式方面还比较落后。由于北方多数的农村经济都不太发达, 所以不容易留住人才。许多管理层的职位都是由当地的农民担任, 他们缺乏系统的管理培训知识, 所以他们采用的管理方式也比较落后。

2 解决新时期我国北方农田水利问题的对策

在上述中我们提到了在新时期我国北方农田水利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农民节水意识较差、设备技术落后、管理上存在缺陷。下面我们将针对上述中提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2.1 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 改善水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

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多数农村中, 农民的节水意识都比较差, 因此造成了北方多数农村的水资源浪费严重。因此, 相关机构或者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多在这些农村中发一些宣传手册、开设一些宣传的讲座, 而且要每隔一段时间宣传一次, 使农民能够耳濡目染, 慢慢转变浪费水的思想意识。除此之外, 还应该让他们意识到, 要想做到真正的节水盈利, 除了要改善观念外, 还应该意识到引用高科技的技术, 引进先进的设备, 改变传统的灌溉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2.2 加大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 引入先进的科技与设备

与南方发达的沿海地区的农村相比, 北方的农村普遍比较落后, 在农田水利方面所引用技术设备都比较落后。归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资金不足。因为资金不足, 所以无法引入先进的科技来进行研发;因为资金不足, 所以也无法直接引入先进的设备。因此, 为了改善这些地区的现状, 政府部门就应该出面解决。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 并且为这些地区引入一些专业的人才来开发先进的技术, 从而提高北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整体水平。

2.3 完善对北方地区农田水利的管理

在北方地区的农田水利的管理方面, 整体上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就会使各项具体措施有了保障, 而且程序也会更加规范。其次, 要改善落后的管理方式。国家出资为贫困落后地区的管理人员提供相关的培训, 增加他们的管理知识, 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 使他们能够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来对当地的农田水利进行科学化管理。除此之外, 国家还可以调动发达地区的一些人才对贫困地区进行技术支援, 让他们在这些地区中通过实地观察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改善当地现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我国不仅城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而且农村进步的步伐也在不断的加速。带动农村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无疑是农业的发展。甚至可以说, 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农田水利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业迅速发展中功不可没。在新时期的现阶段,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基本趋向完善。但是在我国北方, 农田水利的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北方农业的发展, 在现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基本的问题。本论文主要以新时期的北方地区为例, 重点探究我国北方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北方地区,农田水利,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程秀禄.分析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2]于明.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新时期农田水利 篇10

1 小型农田水利问题

1.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现状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要求来说, 当下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现状并不太好, 这也是影响小学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目前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存在的故障和问题较多, 而这些故障和问题也必然影响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这也会对管理工作造成了诸多的不便。具体来说,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现状不好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存在着很多老旧的水利工程设施和机械, 这些老旧的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小型农田的灌溉以及排涝的要求, 并且这些设施随着时间的推移本身的作用也越来越小, 这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是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低下的一个最为根本的硬件问题, 急需解决。

1.2 管理机制混乱

另一个影响管理工作较大的因素就是管理的机制问题。目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机制整体来说还是比较混乱的, 没有非常明确的清晰的管理程序和制度, 这就像是国家没有根本的宪法一样, 管理人员没有一个循规蹈矩的章程规范, 只能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管理, 遇到问题只能依靠个人能力解决, 这也是导致我国目前小型农田水利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一个重要原因。混乱的管理机制具体来说在于没有明确管理的权责, 也没有清晰的划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责任和权利, 有的偏远地区甚至缺少工作人员缺乏, 很多设备无法得到及时的保养和维护, 更谈不上管理了, 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周边的百姓和农民朋友们对于自己应该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所负的责任也不知晓, 无法去履行自己的义务、承担自己的责任, 这种种的原因导致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低下。

1.3 缺乏足够的资金

管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设备的更新、人员的补充, 而这有涉及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充足的资金。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 那么关于小型农田水利的管理工作来说也就缺少了最基本的保障。没有充足资金的投入, 很多管理的措施没有办法落到实处, 很多管理的程序也没有办法得到彻底的施行, 而这些问题也正是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遇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之一。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通过征收水费来收取的, 而对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和维护工作这么庞大的资金投入而言, 这些水费无异于杯水车薪, 根本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而如何获得充足的资金投入也是一个让人为难的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解决也会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造成影响, 阻碍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

1.4 产权不够清晰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要想做好就必须明确责任归属, 而明确责任归属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明确产权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老旧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而言, 产权不清造成责任归属不清, 责任归属不清就会对管理措施的落实造成妨碍, 影响工作效率和政策实施程度。而产权不清晰, 也正是新时期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利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5 工作人员水平不高

人是一切工作的根本, 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而言, 管理工作人员的水平高低对管理水平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而就我国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人员而言, 其综合素养的确有着不小的问题。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 不仅在管理知识和专业能力上水平不高,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经验方面也相当不足, 这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有最直接的影响, 成为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低下的又一个原因。

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措施

2.1 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视

要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首先就必须要提升对于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这是前提;具体来讲, 这种重视要从上而下, 全面的重视, 也就是说上至政府管理层, 下至基层的百姓和农民, 以及管理工作人员都需要提升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只有这种全方位的重视才会让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提升全民的管理意识和理念, 从而让每个人都能够各司其职, 做好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责任, 进而能够将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的决心树立起来。而提高这种重视度的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对宣传力度的加强,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来让广大基层民众了解到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2 提高管理人员能力

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而言, 管理人员的能力必然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切实提高这些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有效性, 而这种管理能力的提升必须是全方位的, 首先, 应该加强对于这些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教育, 使其明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具体是管什么, 如何管;然后还应该加强实践培训, 具体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当中如何落实管理措施更是需要相关人员具有明确的认识, 了解其具体的管理措施如何操作, 面对不同的管理对象如何处理, 切实提高其综合的管理能力。

2.3 拓宽管理的参与范围

针对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管理人员不足问题应该积极的鼓励相关人员多多参与到具体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来, 不仅仅是具体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应该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责, 做好管理工作, 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相关的一些当地农民也应该积极的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贡献自身的价值, 当然, 这一目的的达成还应该以促使农民意识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自身的亲密联系为基础。

2.4 加大资金的投入

除了要规范当前的水费收取制度, 严厉打击徇私舞弊的现象之外, 还应该积极地拓宽融资渠道, 多方面的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资金的来源, 比如对于一些存在特殊情况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来说, 可以要求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帮助其渡过难关。

3 结束语

综合而言, 无论如何都需要认识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度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就目前国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而言, 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导致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低下。这种问题包括基础设施的陈旧、管理职责的划分不清晰、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以及管理人员水平低下等等。而其中基础设施陈旧是硬件问题、管理职责划分不清晰是机制问题, 而管理人员水平不高是直接影响因素;基于此, 要想在今后的发展中切实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就应该针对这些影响因素从多方面人手, 提高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视程度, 切实保障管理人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能够满足管理的需求, 然后还应该针对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存在的产权不明以及设施低下等问题进行必要的处理, 切实保障其能够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为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压物理学下一篇:黄河入海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