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育

2024-07-01

高中地理教育(精选十篇)

高中地理教育 篇1

新中学地理课标呼吁加强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作为教育的基本方向。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中生,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将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一、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定位方式转变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定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特别强调一点: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创新”是知识的灵魂,这就要求人们有创新和创造力的意识,培养调查与探索能力。“创新”的人才培养靠教育,创新的主渠道是课堂。因此,地理教学必须承担起此责任,培养创新型人才。从继承已有的知识转移到传统教育,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型”人才。

二、教师在教育观念转变上要发挥核心作用

教育改革呼唤创新型教师,新课程呼唤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我们绝不能在地理上只有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及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他们需要的是创新。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更新,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其次,教师要树立现代科学的学生观。现代科学发展观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教育和教育创新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明确学生的差异。从这一点出发,教师就是一个园丁,既要照顾雍容华贵的“牡丹”,也要修剪不怎么惹人注目的“小草”,这是教育创新的目的之一。教师要树立教学的科学发展观,尊重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大胆地提问,合作学习。只有教师转变观念,才能真正地将创新教育落在实处,否则一切都只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三、创造全新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创新学习

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民主、和谐的氛围下,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使学生获得一种安全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的自主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的背后是创新的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的更大发展的动力。为此,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消除师生之间长期以来的隔阂,畅所欲言,凸显师生合作,以师生合作构建和谐课堂,以和谐课堂促进创新学习。这样的合作教学,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并帮助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利于升华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为国为民的价值观念。

四、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及问题研究能力

一位哲人说过,怀疑是唤醒创新春天的第一缕春风。的确,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我们要求学生一切以课本为纲,无异于扼杀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与灵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定为更多的问题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疑问,增强自学能力。如学习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导入这样的问题: 当今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人们可以使用各种先进的工具,与“天空”相比,直接观察到地面,但很难实现。目前,人类可以直接采样,观测地球内部物质的最大深度为10公里,而地球的半径为6371公里。那么,什么是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测它? 是地球吗? 探究它的内部结构,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向学生介绍学习情况。

五、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以专注于学生的教学多媒体目标的需要。它是地理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间接的形式,让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确立,使各种课堂活动富有乐趣,民主化,为学生主动参与、自由发挥,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新的视角,营造热闹的气氛。例如,在地球的特点和地理意义上,通过改变地球轨道运动的条件下,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理解,假定的黄道增加或减少的“倾角地球的轴的方向是不变”,黄道不变,但对倾角变化,地球的轴方向,“黄道零倾角”,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条件下所产生的不同的结果; 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联想,假设正午的阳光没有高度和这些条件的昼夜变化的长度和运动的现实,就不会有这种地理现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多端口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得到提高。

六、以实践为中心促进学生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视野,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必须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补充和延伸课堂教学,并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是一个更广泛、更生动、更具吸引力的大课堂。通过地域进行观察、现场观察、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学生们不仅用头脑去思考,还要用你的眼睛看,我们的耳朵听,嘴巴说话,用手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兴趣的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识别在实践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七、结论

总之,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地理教学不仅深化和推进创新教育,不断探索其内在规律,以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创新教育是当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是高中地理教学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直接手段。本文中的相关创新手段,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对未来的地理教育指明方向,并有效促进地理学科在我国的发展。

摘要:就创新精神在地理教学方面的应用展开论述,并对相关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的创新,在分析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拓宽了教育教学方式,是对当下新课改的一种支持,也是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

高中地理教育叙事 篇2

石台中学

雷涛

经过了多轮的高中地理教学后,我也就积累了一些新课改教学的经验,所以在开始新一轮的高一教学工作时,就明显感觉顺手很多,课上与学生的交流也比以前多了很多,更加注意到时刻去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也越来越多,通过撰写教学叙事和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发现不足,使教学过程不断的改善。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我就去听上同一内容的别的老师的课,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发现不足,也能够写出比较全面的教学叙事。比如我在讲授《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这一节的时候,就通过上公开课的形式,并进行了教育叙事的撰写。

这一节的教学难点是热力环流的原理。所以在讲述热力环流之前,我先了解了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烧开水”现象的观察认识程度,从而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但在学生的回答中,我发现学生在语言表达的准确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一些知识心里明白大概意思,但是表达出来的并不完全正确,我想这应该也是导致学生考试失分的一个主要原因,于是我对学生回答的话进行了纠正,同时学生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准确。在课堂上进行热力环流讲述时,在给了学生气压,高压,低压的基本概念后,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课本上的热力环流图进行分析,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的通过我的点拨得到解决,以使自主学习能够顺利进行,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独立分析理解比我预想的要困难,大部分学生对于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状况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理解的不是很透,导致对知识分析的思路不够清晰,通过深入各个小组的指导和小组代表的回答,我准确的找到了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理解时存在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对高低压的形成有些模糊,于是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其实回想一下虽然当时这种讨论式的教学过程比以往的传统教授要多用几分钟的时间,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明显要比以前更透彻,也更容易掌握,也免去了今后再进行重复教学,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往我们可能经常会受到时间的限制,而不敢将问题交给学生自主分析,其实在有基本的背景 知识和教师的深入指导之后,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而且会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信心。

另外,通过深入学生内部,我还发现班里有一个有明显学文倾向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存在一个问题,她在听课的时候总想把老师说的话全都记下来,这样导致她学习习惯非常机她械,而且经常会出现自己记的东西是什么都不知道,既影响课上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又不利于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始终认为自己不会学习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很努力,但成绩总是不太理想,原因就是学习方式过于机械,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势必出现对知识运用不灵活的现象。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名同学可以与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可以使她有一个参与讨论分析问题的环境,逐渐的养成独立分析能力。

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我对热力环流进行讲解的时候就顺利了很多,学生的思路也比较清晰,能够及时的将自己的错误之处进行纠正,最后,在进行热力环流实例分析的时候,如海陆风、城市风和山谷风时,还有后面的课堂练习,基本上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整个过程非常顺利,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比较灵活。

高中地理与素质教育齐飞 篇3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要传授学生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特别是中国地理部分,几乎每个章节都渗透着对学生爱国思想的教育,这种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良好的政治素质是学生能够成才的保证,是他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意识形成的思想保证。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在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要使学生全面认识我国的基本现状和国情,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充满感情,以唤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民族多样的国家;我国森林面积、耕地面积、草原面积、林木蓄积量、河川径流总量都居世界前列;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由原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转变为“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局面。要培养学生对祖国的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为祖国作贡献的美好愿望。同时,要教会学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自然资源在世界人均排名中都处在劣势,在资源开采中也存在着过度开发、资源浪费的现象,海洋资源开发技术落后,与世界先进技术尚有很大差距。“地大物博”与“人均地少物缺”的现象并存,这就需要学生学会科学地、客观地看问题,树立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懂得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学生看清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唤起学生改造自然、保护环境、创建美好家园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不再是教师采取“填鸭式”的灌输,而是要求广大师生普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观念。高中地理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的过程。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所以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主动提升个人的教学素质,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个人道德素养,能够和学生互利互助,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课堂教学时,要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和他们交流学习经验,让他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他们才会发挥积极主动性,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教师改变其学生观和教育观,改革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从无到有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置疑点、激发疑问和质疑条规,运用科学方法解答疑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而不是把“问题”强加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悬疑,这样才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自己要自觉地承担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有序的学习(比如:课前预习,专心上课,主动提问,独立作业,勤于总结等)。要认识到学习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并培养“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三、组织课外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践。所谓“生活处处皆学问”,书本和课堂传授的知识都只是我们学习的一部分而已,而且地理学科也是一门注重课外实践的学科。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以大纲要求为基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结合学生的本身实际,设置一些切实可行的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不拘一格,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智力竞赛、社会调查、制作教具、演讲、撰写地理小论文等。这些练习和实践对于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动手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把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正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意。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观念,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比学习本身更重要,要注重对学习观念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更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学文.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6).

[2]于秀霞.把素质教育落实于地理教学中[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3).

(责任编辑 黄 晓)

高中地理教育 篇4

地理高考从“3+x”模式转到文综模式已走过多年, “3+x”地理试题为150分制, 选择题占60分, 综合题占90分, 试题量大, 覆盖面广, 重在知识面的考查;而文综题100分制, 选择题占44分, 综合题占56分, 重在能力的考查, 题型求新求活, 突出素质教育能力目标要求;前者重在量, 后者突出活。因此, 在地理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适应地理高考的要求, 必须认真地对地理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二、改革的前提条件

1. 更新教学观念, 提高教师素质。

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把培养学科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首先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要在全面准确传授知识的基础上, 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质的认识和客观的看法, 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知识, 又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出现的地理事物现象。

2. 改革教学内容, 既体现素质教育又体现高考要求。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 是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基础。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但就目前高中地理使用的教材来说, 它主要强调知识性、继承性, 缺少对学生创造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意全面性和系统性, 对个性和差异重视不够:引用的事例, 资料较陈旧, 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不足, 没有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三、改革的方法与途径列举

1. 改革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的改革, 是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相一致的。传统的地理教学, 只是把具体的知识要素作为重要内容来讲授, 忽视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这样很难使学生提高认识, 培养能力, 因此教学中要重点分析知识结构体系, 并引导学生捕捉知识要素, 使其各得其所, 实现要素和结构的有机统一, 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比、概括等各种能力。

(1) 重组法:这里所说的重组, 是指变换角度, 以不同的标准去重新编织所学的知识, 如按地点的分布、时间的顺序、因果的联系等不同的要求重新组合所学的地理知识, 编织成不同的知识系列。 (2) 图示法:利用地图或示意图整理知识, 称之为图示法。地理事象具有明显的空间性, 对地理事象分布知识宜采取形象编码, 即在地图上显示出地理事象之间的“形”、“位”关系, 建立起地理事象的空间形象, 便于学生从图上一目了然地把握地理知识, 便于学生整体地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

2. 注意地理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与运用。

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 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 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 (1) 分析判断能力。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 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 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利用气压高低判断气温的高低, 利用气流的上升下降运动, 推知气压的高低等等。 (2) 综合 (概括) 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 (概括) 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 善于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 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 通过对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 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 就能够对其他任何一个地区 (特别是自己家乡) 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3. 加强与历史学科知识的联系。

(1) 要精选与地理课堂内容相关联的历史内容。文综考试与历史的联系很大, 地理课教学过程中, 巧妙地与历史知识加以联系。这样联系历史, 反映现实的地理知识, 突出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2) 地理教材的许多内容, 从历史角度举例联系, 更能确切地表述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地理的现象。

总之, 改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但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能力研究与培养、学科渗透是主要的。素质教育体现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而高考则体现知识的灵活, 技巧的应用, 两者相辅相承。素质教育也可通过考试体现出来, 所以教学的主攻方向也应体现灵活, 学生学习更要注重技巧的积累, 知识的拓展, 能力的渗透。改革与创新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 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主题,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适应新的地理高考。

摘要: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着手, 通过分析改革的背景和前提条件, 以改革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学科渗透几方面改革的方法、途径来探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特别是地理高考的变革。

关键词:改革,素质教育,地理高考

参考文献

[1]梅桃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高中地理新课改教育叙事 篇5

在新课程背景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是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我们根据学科实际,探索出了“先学后教,自主合作”的地理高效课堂模式。下面就此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理论依据

1.实施任务驱动式学习,使课堂教学高效紧凑。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2.根据“首因—近因”效应原理建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起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一节课40分钟,前8~10分钟识记效果较好,后十几分钟理解效果较好,中间10多分钟较差。根据这个原理,一节课按三段来安排。第一段:新授或重点难点突破;第二段:当堂练习;第三段:总结规律和要点。3.利用学习的金字塔理论提高学习效率。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留度,从5%~90%不等。因此,教师要主动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案例: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修

(一)第一、二单元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其中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抽象、难懂,每次讲到这儿,我是又比又画,学生还是不理解气旋与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大气的流动状况;不理解锋面气旋的运动状况及对天气的影响;甚至不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我就思考,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呢?单纯的平面图形不会达到直观的效果,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营造动态立体的运动效果,显示气旋与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的大气流动状况?同时又能不能变教师的讲、比、画而为学生自己动手,自己画,自己分析、思考、归纳?同时还可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就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分四步走,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通过图形的变化,给同学们一个简明的理解与思考过程。

首先,给出一组水平等压线示意图,让学生画出三种情况的风向(理想状态;高空中;近地面),并让学生明白水平等压线只是理想状态,实际海平面等压线是弯曲的,有的甚至是闭合的。第二步给出一组位于北半球等压线闭合的图让学生画出周围四点的风向(应强调是属于近地面的情况),学生通过图不难发现大气的流动状况。第三步我借用多媒体技术把这组等压线做成立体,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空间感,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心气流的运动状况及对应的天气情况。

通过这一组图的变化讲解,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绘出北半球反气旋、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示意图(还可让学生上黑板来作图),并分析所对应的天气状况。第四步,利用左右手法则来进行巧妙的记忆:伸开双手,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四指向手心握,表示气流水平运动方向,右手适用于北半球,而左手则适用于南半球。经过这四个步骤,学生对气旋、反气旋的知识理解就比较透彻了。

锋面气旋的难度又有所加大,内容既有气旋与反气旋的相关知识,也有锋面的相关内容。基于此,对于此内容的处理也采用以上方法。第一,先搞清锋面气旋的成因:在刚才的教学中我们已经知道:在水平方向上,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是旋转辐合,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是旋转辐散。辐散的气流是不会相遇的,只有辐合的气流才能相遇。而锋面就是冷暖气流的相遇。因此气旋与锋面易相伴而生,故称锋面气旋。再让学生进行作图验证。

第二,认知锋面气旋的性质与运动方向;以北半球而言,首先判断低压槽两侧C、D两点气流的冷暖情况,低压槽北侧C点的气流来自极地方向,故较冷,而低压槽南侧D点的气流来自赤道方向,故较暖;其次在形成锋面的位置上画出锋线的符号。根据北半球气旋在水平方向上逆时针辐合的运动状况,可以推出C点的气流推动着D点的气流在做逆时针方向移动,故C、D气流交汇处形成了冷锋,而图五中E点的低压槽处形成了暖锋。

第三,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锋面气旋的理解:气旋在水平面上是动的而不是静的,比如说北半球的气旋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是逆时针辐合,这种动态的运动就会导致天气的变化,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录制了一段天气预报,给学生放过这段天气预报之后,然后给出图示,让学生试做天气预报员,大家兴趣盎然,纷纷发言,觉得这些知识学完后原来这么有用呀!特别是回答对的同学有一种格外的自豪感。

试析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新常态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育教学 新常态 导向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1-0112-01

我们一线教师,对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新常态的把握各有举措,学生吸收知识的效果也不一样,这是值得教师重视的问题。所谓新常态教学就是当今最平常、最真实的一种课堂形态,在国家大政方针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在相对自由和完善的时空间领域下所开展的双边教学的一种最新形式。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与同行探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中新常态该如何走的问题。

一、地理学科教学新常态形式与内容思考

当前新课改地理课堂教学新常态课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形式与内容的问题。一般说来,教学活动是由两个方面组成,即外在形式与内在内容。较之一些示范课和公开课,常态课缺少华丽的外表和严谨的课堂结构,但更具有原生态的魅力和实实在在的朴实性和灵活性,教学更符合受教育者实际的学习需要。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常态课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相比公开课更具有灵活性,更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的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但在课堂调控形式上,往往显得传统和落后。在教学手段上,因缺乏现代的传媒手段,学生理解起来要稍费一些时间。从形式上看,常态课与公开课相比有些松散和随意,教师要把好脉,理清教学思路,适应新常态首要之举。

二、与高中地理教学新常态齐步走

我们都认识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一是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二是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三、新常态下要充分整合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

教学实践中,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在学时上要求用足课时完成。其依据是:学生已经完全掌握初一地理的知识。但实际上,学生初中地理的知识严重缺乏是高中地理入门的最大困难。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不属中考科目,家长和学生基本不重视。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高中地理与其它科目一样既属会考科目,还属高考科目,难度上的跨度很大,与初中地理知识联系又十分密切,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与初中知识相联系的地方,往往经常“卡壳”,特别是咱们学生在地球基础知识(像基本的经纬线、经纬度划分等)、地图知识、区域地理方面的常识匮乏,更是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学习。所以必须帮学生补充这些知识,但会占用大量的课时,以致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初中地理的教学,同时学习效果也不理想。这情况,当然虽要地理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解决,但新课程的设置,能否充分考虑:通过增加课时解决;或调整初中的课程设置,在初三开设地理课程,授课内容以与高中教学密切联系的知识为主,使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得更好。

四、注重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技能等学习能力

在教学细节方面,教师要高度重视。例如,在学生学习《地图》的专门章节时抓集中训练,以后在其他章节应继续坚持分散练习。在集中训练有关地图的技能以后,无论是学习中国地理、世界地理,还是高中地理时都要经常注意培养学生寻找地名,确定经纬度位置,定方向,估算大致的距离和面积等技能,要做到熟练、准确和快速。自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由简到繁,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若讲解的问题较复杂,可用几张内容单一的地图,一一观察后再逐次叠加综合,以判断不同地理事物间的关系;同时对于一幅复杂的地图,也可分解为几幅简单明了的地图来观察,逐步的有层次的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问题,同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能力。

感悟高中地理教育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篇7

一、构建地理知识与生活桥梁, 让生活充满阳光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教育资源, 生活中有地理, 生活中有阳光。作为地理教师, 将师生地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书本知识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备课活动中, 教师要常思考学生在有关地理课的知识点方面己积累了哪些地理生活经验, 现实中哪些地理经验可作为本次教学的辅助, 让学生怎样用地理知识指导生活, 促进学生积极关注地理生活世界, 用其诚和挚爱沟通学生书本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二、怀平常心, 干踏实事, 做幸福地理教师

我一直认为教师是一个幸福的职业, 也是学生终生幸福的奠基人。教师要给学生以幸福, 自己首先应成为一个懂得如何创造幸福生活的人。作为一名教师, 心态上要做到清净心看世界、快乐过生活、平常心务实, 教学上踏踏实实备好每一节课, 做到有备而教, 精心施教。教师平常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优秀的教师能成就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争做学生的良师。在课余关心爱护学生, 争做学生的益友, 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视留守学生为子女一样关照和关爱, 不断进行心理疏导, 让他们在校能感受到在家一样的温暖。尤其在班主仟工作方面, 我不仅用心教书而且用心当班主任, 在抓好班级管理方面积累了些经验, 自身成熟了很多, 也不断向高校输送了优秀人才。在过去的教书生涯中我以敏于好学, 勤于施教的工作作风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同行的敬佩、家长的称赞、领导的表扬, 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我, 享受到做教师的幸福。

三、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地理基本技能

通过课堂中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不仅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 而且更重要的是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心理健康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联系实际, 适时组织引导,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增强学生学习的方向性, 使学生知道要学习些什么和在学习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在合作学习中, 要教会或指导学生明确分工和互动合作, 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使学生学会归纳与概括, 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达到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探究学习是教师创设一种类似学习研究的情境, 使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利用发散思维采用相应的策略, 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需学习多学科知识, 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以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特别是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中, 需重新定位角色, 地理教师不只是地理知识传授者, 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民主、平等、合谐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在各种学习中能选择好适宜自已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作为地理教师, 我认为在课堂上应主要培养学生以下能力:观察事物能力一一通过教材学会在学习知识过程中, 养成仔细观察并能快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思考问题能力一一课堂上鼓励学生带着思考学习, 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 提高学会反复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一准确表述问题涉及的原理和规律;动手实践能力一一安排学生制作简易教学用具、演示相关知识的形成原理, 指导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活动, 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撰写活动调查报告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合作探究能力一一互动合作是现代地理课堂的主要手段,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协作精神, 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从"教师讲授”到“学生探究", 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 也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四、勇于探索, 乐于教研

从事地理教学多年了, 我深刻感悟到:只有不断读书学习、探索研究、反思总结, 才能将所见、所闻、所为、所思进行提炼、归纳、总结, 从实践认识上升为理论探索。我刻苦钻研地理教育教学研究, 广泛阅读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国学经典理论书籍, 奠定研究和思考教育的理论基础, 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 重视课堂教学质量,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着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素养。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必须加强学习, 这样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质量观。

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 要继续努力工作, 加强自修, 愉快教书, 快乐育人, 积极探索新思路, 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充分发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 通过实践, 力争成为一位名师。

摘要:学生学习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是地理课堂的主要目标。营造宽松融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 帮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方法。教师把教材变得妙趣横生、通俗易懂, 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开放的地理课堂是未来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流发展方向。

浅析高中地理兴趣化教育教学 篇8

一、了解学生特点, 启发学生特性

任何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性, 仔细发现, 他们都是各不相同的。在教授任何一门课程当中, 了解和发现学生的特点才能更有助于找准学生的关注点提升其学习兴趣, 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导。

1. 结合背景环境, 善于观察发现不同。

到了高中, 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和人格发展方向都已经大致形成, 这其中和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都息息相关。而环境的不同从而影响并造就了当前学生们的认知习惯和性格特点的不同。真正了解掌握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方说讲地域文化和人口, 有的学生可能对于当前社会的人口增长速率过快有着自己的见解, 而有的学生则可能对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会更感兴趣, 所以就必须要“分而识之”。对有兴趣部分的学生进行区别教学和分步发展, 将学生们的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

当然, 在课堂上不可能将学生区别开, 对一部分学生只讲授一部分他们喜欢、感兴趣的内容, 而是采取一些其他的方法, 比如说让学生们回答一些他们感兴趣且了解充分部分内容的问题, 让其在课堂上也能找到更多的存在感和自我认同感, 研究表明, 愉悦的情绪将更加有利于兴趣的提升。还有就是利用少部分课余时间向学生们讲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从而提升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当然, 能否让学生在课余也愿意向老师们去了解学习地理方面的知识, 这就非常考验该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人格魅力了。也只有在充分地了解了学生的特点和喜好, 才能更好地做到以上几点。

2. 综合学生的表现, 进行特性的启发。

除了从学生的所处环境当中分析, 其课堂和生活中的综合表现一样是衡量学生特点喜好的极其重要条件之一。因为高中生同样会有自己的一套思维、行为模式, 并且处在这个年纪的学生大多比较叛逆, 因此, 他们在更多的时候可能会更愿意将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兴趣隐藏起来, 即便通过他的环境分析也很难对其做出准确的判断, 在这时, 细致地观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能更好地帮助老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性格特点, 对他们的天性进行开导和启发。

拥有良好的耐心和细致的观察能力能从很小的细节更好地去了解学生。并且, 老师们所真正应该做到的, 是将学生们放在一个和自己同等的地位去接触去交谈。并非是老师教授学生就意味着老师将高出学生一等, 而应该是老师将自己放在与之同等的地位, 将自己当成是学生的朋友来进行交流和沟通。试想, 关心朋友而去努力尝试接触了解他们好让他们能在学业上取得更高的成绩为今后的发展铺路, 这样是不是就更有动力了呢?而相反一些教师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地位, 从不苟言笑, 一贯以一种严肃的面容示人, 将严格甚至严苛的教学理念强加在学生身上, 这样不但难以接近学生了解学生, 并且即使你是出于好心和责任心的教育, 但也极有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从而达到反效果。

二、良好的兴趣发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以上讲述的是对于学生, 了解其特点, 启发其天性的一些建议, 但究其原因, 都是为了达到引起学生兴趣的效果。唯有让学生真正地对学科对学习产生兴趣, 才更有助于其学业的真正发展, 并为今后的人生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愉悦的情绪有利于兴趣化的提升。

研究表明, 愉悦的情绪是有利于人类对当前事物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并愿意深入发展和了解的。因此, 在课堂和生活中, 在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过程中, 刺激愉悦情绪的产生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的提升。只是抽象的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空瘪无味地念一遍, 然后画重点, 背关键, 这样下来, 要是能提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那才是出怪事了。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环境当中, 即便学生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其中又有几人能对书本上的知识做到真正记住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呢?更不要说融会贯通将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了。不是学生不用, 而是当初学习的时候就根本没记住, 为考试而学, 真正能学到的东西太少,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毫无疑问是非常不利的。

就比方说讲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时候, 完全就可以穿插一些其他国家发展的历史和期间发生的一些故事, 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而不是枯燥无味的, 放松愉悦的情绪自然就很容易产生了, 从而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还有一点就是不论学生的表现有多么差, 答案给得多么离奇, 老师们都应该首先在鼓励的前提下进行一些相关疏导。学生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 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老师来说是义不容辞的, 良好的鼓励将更有助于学生们建立信心实现自我肯定, 从而才能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地理学习计划。可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和责罚, 最终只能让学生产生排斥情绪, 负能量只会阻碍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

2. 让兴趣演化成习惯, 促进自主学习能力。

在兴趣的培养完成之后, 就是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了。兴趣的养成让学生们对地理这一门学科真正地感兴趣, 再加上老师的良好引导以及趣味的教学, 就更加能带动学生的主动性。但老师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注意学生的学习发展, 因此, 将兴趣培养成为一种习惯, 让学生从今以后不是依靠兴趣而是习惯来进行学习, 将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因为兴趣是养成的, 所以也同样可以慢慢被磨平, 将兴趣发展成为习惯, 将不断学习养成为自身的良好习惯。这不仅是对学习地理提高地理成绩有好处, 这更是教会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甚至参加工作中产生一个良好的习惯, 不断地提升兴趣放在一些更有意义的事物上, 提升自主性, 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将更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有能力走向更高的高度, 这也是教书育人所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

三、兴趣化教学有助于改善师生间的互动能力

毋庸置疑, 兴趣的提升, 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课堂上表现力的提高, 从而创造更好的课堂环境, 以配合教师们的教学计划得以良好的实施。

1. 环境和历史促使教师和学生关系起点并不高。

因为从中华的五千年历史来看, “师道尊严”这四个字一直都给予人们以深刻印象, 自古以来, 严师出高徒, 包括在学生们刚进学校时还能依稀记得家长们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记得一定要听老师的话”。而高中的学生们大多又都处在叛逆期, 多年以来的压抑最终导致高中学生在心理上是对于教师最为排斥的学生群体。学生对于教师似乎从一开始就在未经接触下已经默认产生了抵触情绪。也就是说即便老师什么都不去做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做得都比普通水平要好很多, 但一部分尤其叛逆的学生依旧还是我行我素地和老师唱反调, 自己不学不说, 更加影响到了其他同学的学习。虽然很不想承认, 但当前很多老师对于这种学生的处理方式就是放任自流, 不管不顾, 甚至将这类学生的座位直接调到最后, 让其“自生自灭”。

2. 提升学习兴趣能更好地促进课堂的互动和良好学习环境的形成。

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将能更好地让学生配合完成老师的教学目的, 增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程度。并且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产生兴趣, 在课堂上充分的表现力让其得到了足够的自我肯定以及学生和教师的高度关注,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学生也愿意在良好的情绪环境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 更专心努力地学习地理知识, 最终在即使没有老师和同学关注和赞扬的环境之下也依旧已经培养出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一两个、一小群有着浓厚兴趣并愿意自主学习的学生带动之下, 再配合上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老师的兴趣化教学课堂, 完全能带动整个班级的对于地理课程的主动学习。因为在大环境之中人类总会有一个从众的心理, 主流大众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 即便有极个别的并不是很爱好地理的学生, 在大环境的带动之下也会加入到学习的浪潮中。在大环境中, 学生之间同样还会起到一个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作用。学生们相互比较的是学习成绩的好坏, 对地理知识掌握的程度深浅, 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会被大众在不自觉之中就排除到群体之外, 从而使得他们也不得不好好学习地理才得以更好地融入群体。

兴趣的更好提升不但是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更多的程度上能很好地改善和带动整个学习环境的提升, 让学生们在一起相互促进学习和成长才真正达到教育的最初目的。

结束语:

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学中, 将学生的特点进行良好的把握,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让教师们以朋友的身份真正融入学生的群体之中, 会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的兴趣发展。而在以浓厚兴趣为前提的环境之下, 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整个课堂的互动性,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而达到使小部分带动大部分学习以提升整体成绩的目的, 更好地促进学生将真正的地理知识学到心中, 应用到实际中。

老师是以教书育人为最终目的的职业, 不论这期间需要付出多大的艰辛和努力, 为了学生的更好成长并为其整个人生发展取得一个良好有利的影响, 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且令人敬重的。

摘要:高中地理的兴趣化教学就是在了解学生的特点之后, 配合产生提升其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案, 让学习地理在兴趣的影响之下逐渐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从而提升整个学习环境, 带动更多的学生学习地理, 深入理解地理, 提升成绩的同时让自身所学真正融入心中成为在今后都能得以实用的有用信息。

关键词:高中地理,兴趣化,“分而识之”,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吴娜.刍议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可行性举措[J].读写算:教研版, 2014, (6) .

[2]徐升.高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及策略[J].新课程·中学, 2013, (9) .

[3]唐清莲.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哲学思考[J].新课程·中旬, 2013, (5) .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探究 篇9

环境问题在现代社会越来越严重, 加强环境教育, 增强环境意识, 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更深刻地了解我国环境问题, 增强环境意识, 探究解决方法, 我们试图探讨将环境教育贯穿于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通过环境观察、实践、调查、分析、归纳, 获取环境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走出长期以来只在课堂上大量灌输知识概念, 忽视实践技能, 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中应该贯彻四个“必须”

(1)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必须紧扣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时代要求我们培养一代素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地理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作为很好的切入点,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 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教学形式, 从而促进学生情意、操作技能和认知协调发展。

(2)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必须结合学校所在区域, 紧密联系乡土地理内容。第一, 各区域都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地理特征, 各区域可持续发展必然采用不同措施。结合学校所在的具体区域进行研究, 能培养学生严谨务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第二, 乡土地理是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平台。学生通过调查收集身边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 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 进一步掌握地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地理各要素综合起来研究的能力。

(3)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切实有效地管理好外出调查的学生。为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开展,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在学生现有的学习习惯与课改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间取得可行的转化措施。其次还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 如学校以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学校的关系网、学校所在地的环境情况, 学生生源的分布, 制定对学生外出调查的管理措施、学校的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等情况, 这些方面都是必须考虑和做好准备的。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环境教育研究 篇10

一、充分利用教材, 增长环境知识

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地理课本中的许多教学素材都富含着很有价值的环境知识, 在实施环境教育时首先应当以课本为依托, 让学生们的环境知识得到良好的积累与深化。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们有效引导, 要让大家对于课本知识真正吃透, 尤其是那些和环境有关的教学内容, 要让大家对于这些知识点有深刻的领会。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非常重要, 这不仅在于环境教育是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保意识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非常直观的体现。

在学习《水圈与水循环》这一节内容时, 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环境知识。学好这节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对于自然界内的水资源及其循环规律有较好的了解与认识, 这个过程中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让大家体会到水资源这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的可贵。在学习的过程中, 首先要让大家了解水循环的含义: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不仅如此,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通过蒸发 (包括植物蒸腾) 、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一系列过程和环节, 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 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其意义有三点:

1. 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 促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2. 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 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运动和能量传输得以转化;

3. 水循环影响着全球气候, 塑造着地表形态。

这些重要的地理知识中都蕴含着许多宝贵的环境教育资源, 学习这些内容不仅能够让大家对于自然界内水循环的规律以及意义有较好的认知, 这个过程中大家对于水资源的珍视也会慢慢积累, 学生们会意识到水资源的宝贵, 环保意识也在慢慢积累与深化。

二、结合时事内容, 提高环境认识

地理课本中的许多教学素材与研讨话题都是和当下社会中的时事内容紧密联系的,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对于社会时事有更好地了解, 这也能够从更深的层面提升学生们对于环境的认识。结合时事内容展开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是一种很值得尝试的教学模式。这不仅能够将课本中的知识点恰当地牵引到日常生活中来, 这样的讲授过程也是对于课本内容的一种拓展与延伸。这能够让学生们在深入了解课本内容的同时也认识到当下的一些社会时事。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对于环境的认识, 这也能够很好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是一节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不仅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剖析了流域开发与经济发展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 这个过程也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们对于环境的认知。新中国成立以来, 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沿江两岸和四川盆地, 经济快速发展, 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下游经济区, 以武汉为中心的中游经济区, 以重庆为中心的上游经济区。然而, 由于自然和人为等方面的原因, 使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遭到破坏。许多人类的生产活动以及开发行为都严重破坏了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导致长江中下游泥沙淤积, 洪水威胁加大。想要防止环境破坏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危害, 必须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 实行封山育林、育草的政策, 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经营与开发。在给学生们讲到这些内容时, 我会让大家看大量资讯, 会结合教学知识点让大家尽可能地了解相关的时事内容。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吸收, 这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一种有效模式。

三、丰富课堂教学, 强化环境意识

想要让环境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 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丰富课堂教学, 让学生们的环境意识能够得到培养与强化。课本中的许多教学素材都是信息量很充裕的,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 教师很有必要让课堂教学多元化, 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选取更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在实施环境教育时,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环境教育更好地得以实施与渗透。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是很有意思的一节教学内容, 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作为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本节课中有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 而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环境教育的素材。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判断的方法,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让学生们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 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同时, 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就上述观点展开辩论, 让学生们各抒己见, 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 开阔学生的眼界, 发展了他们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用辩证方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这些教学模式与教学环节都可以很好地在课堂上得到应用, 这对于实施环境教育将会是很好的推动。

上一篇:抗青光眼滴眼液下一篇:市场营销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