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基础教育的比较

2024-06-20

中美基础教育的比较(精选十篇)

中美基础教育的比较 篇1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师培养,美国,中国,比较

1 医学生来源

美国医学院招收的学生来源于有理科基础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对医学生的选择非常严格,申请入学者需通过国家医学院的统一入学考试(简称MCAT)[1],不仅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考核学生的整体素质,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都必须进行面试,申请医学院的人数与录取比例通常为100: 1左右。由于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从而使后期对于医学生的进一步培养更容易。

中国医学院校的学生多来源于高中毕业生,年龄较小,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基础知识的培养,知识面相对较窄,文字表达、语言功底和人际沟通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综合能力显得有些不足。加之,受到我国高考制度的影响,只要达到全国大学统一入学考试的录取标准即可进入医学院学习。

2 医学教育学制与教学模式

美国学制采用传统四年高等医学教育制度。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的各医学院校率先掀起医学课程改革的浪潮,目前,课程设置已由过去的三段式改为两段式,即基础和实习两段,第一、二年学习基础课,第三、四年进行见习和实习。将临床课讲授阶段改为在临床轮转实习中教学[2]。同时,美国高等医学教育结构分为院校教育和毕业后继续教育两个阶段。

我国的医学院学制一般为五年,前三年学习基础学科理论,第四年进行临床见习,第五年实习。由于与美国相似规模的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是美国的几倍,需要的教学医院相应增多,而实际上,教学医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不可能承担两年的临床专业课教学,因此,只能在最后一年到各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习[2]。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几乎全部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即分为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阶段。

3 医学教育结构及层次

美国高等医学教育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很强,其高等医学教育由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高等医学教育三部分组成,实行以医学院校教育为起点,以毕业后教育为重点,并通过继续教育,把教育培训同终身的职业生涯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了完整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3]。美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只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不存在大专、中专培养医师(士)层次,也没有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类型。

中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全过程的系统结构还没完全形成,层次较多,结构也较复杂,包括高等专科医学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不同的层次,培养医生的途径除普通高等医学教育外还有成人高等医学教育。1985年以前,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基本上是指医学院校时期的基础性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尚未得到全面的发展,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基本上仍然是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卫生部于1991年7月《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和1993年2月出台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标志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开始向终身教育方向发展,开始构建在校高等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阶段为一体的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体系[2]。

4 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设置

在美国,作为基础水平的医学本科生教育,目标是培养医学生为毕业后接受专科培训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其专业设置以二级、三级学科定向的专科化训练均在毕业后教育中进行,以二级学科定向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是为毕业生日后专科化培训做准备,且专业数量少,专业面宽[2]。

同美国相比,中国医学院校实施专门化人才培养,培养目标一般是医科毕业生毕业后即独立从事医疗实践工作,实行医学生时期的早期专业化培养,但这种牺牲基础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做法,致使医学生知识面过窄,毕业后适应性较差,不利于毕业生的长远发展[3]。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专业结构实行本科生时期的专门化教育,而美国在毕业后阶段进行的专科化培训,在我国则提前到医学本科教育阶段来进行,且专业设置过细,专业面过窄。

5 医学教育方向及方式、方法

5.1 方向

美国医学教育培养目标有明确的方向性,分为专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两类不同性质的医学教育领域,培养目标不重叠。医学院校只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为毕业生接受毕业后培训做准备,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辅助,卫生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为毕业后就业做准备。我国由于毕业后继续教育制度尚不健全,主要还是以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4]。

5.2 方式

美国医学教育很强调学生早接触临床,强调动手能力。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医学教育界纷纷开始了CBL(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和PBL(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等教育改革。教学中,教师只以“牧养者”的身份,最大限度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取与掌握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人际交流与介入社会的技能。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仍然是“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且缺乏社会医学、医患关系、行为医学、医学伦理与法学、人类学以及人文类科学方面的教育,客观上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课堂、实验室教学与临床的脱节,使医学教育脱离了社会与社区;课堂上,多以讲授为中心,重视理论的灌注,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既禁锢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助长了其依赖性。

5.3 方法

教材的选用。在美国各个医学院的教材不是完全相同的,同一医学院每年的教材也是不一定相同的,不同教师选择的侧重点不同,还有些学校是集中了教师们的教学讲义编成教材用书,主要内容除了基本概念之外,还有科研和临床的进展及应用方面的情况。而我国的教材基本是由卫生部统一发行,是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编著而成,这就存在着知识的更新周期长,与实际情况产生部分脱节的问题[8]。

教学形式及考核方法。美国医学高等教学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术研讨、课外阅读、写论文甚至参与教学等[5],网络教学也是相当普遍,这样就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了理论知识,而且通过资料收集,写发言稿并踊跃发言,训练了学生的研究、分析以及口头表达、相互交流的能力。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有考试、写论文、讲座及参加教学、研究项目等[5]。

我国的理论课教学比较注重理论的探讨,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科的基木内容,力求知识的完备,试图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问题,而课堂讲授的特点是集中、短时和高效,至今仍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人们所采用。因此,造成了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枯燥无味、老师上课满堂灌,学生满堂记的现象。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仍多以理论考试为主。

6 医师培养

6.1 医师执业资格的获得

美国的住院医师是学生[6]。两年的基础课学习结束后,学生要参加美国医生执照考试的第一部分(United State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 Step One, USMLE step 1),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医学院继续后两年的临床实习阶段。医学院规定学生必须按照和第一年的住院医生一样的作息时间,跟随并协助住院医生问诊、写病历、汇报病情、查房、上手术,参与住院医生值班和周末查房。到第四年,多半安排专科轮转,同时学生要准备USMLEstep2的考试,合格后,开始申请住院医生,此申请是双向选择,学生可以申请多个医院和多项专业,医院根据报名者的条件择优录取为正式的住院医师。

我国的住院医师是走上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医学生在完成头两年的基础课学习后,开始进入见习与实习阶段,这与美国相似,但我国的见习与实习的阶段是分开的,实习阶段通常在最后一年。学生在本科毕业后即走上工作岗位,在单位试用期满后(通常为1年),即可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通过初级职称考试后,成为住院医师。

6.2 职称晋升

在美国,住院医师期满后(3-7年),再申请专科实习才能进一步做专科医生,等全部训练过程结束后,通过各项考试及board certificate后(通常仅有70%的医生可通过的一个考试),才可成为正式的医生,即主治医生(attending physician)。主任职称是科室仅有的一个行政职务,没有主任或副主任医师的职称。如为直属医学院的教学医院,有助教,副教授及教授,但不是任命而是自己申请,学校根据可申请人的条件批准[4]。

在中国,住院医师期满后(通常为5年),若通过中级职称考试即可成为主治医师,主治医师之后通过高级职称考试经过评审合格成为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如果是医学院的直属医院,按照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的不同相应也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职务之分,医疗职称和教学职称可以同时兼有,两条晋级方式是分开进行,依据不同的指标评审。

6.3 医师再教育工作

美国医师的再教育是工作中重要的部分,成为专科医师者每年都必须更新执照,这就需要接受知识再更新的教育,另外,美国的医师执照不是终生的,要想继续获得行医执照,必须通过每隔10年的又一轮资格考试[7]。美国医生都称为医学博士(medical doctor,MD),没有临床硕士和博士学位,但MD可以到基础学科去读phD。

我国的医学再教育就显得有所不足,执业医师执照一旦获得,除非被吊销,否则终生有行医资格。医师的再教育工作,是参加工作的医务工作者通过以每年必须修完的继续教育学分的形式来进行的。己经参加工作后的医务工作者和刚刚本科毕业的医学生均可以通过考试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在研究生培养中还分为临床型(MD)和科研型(phD)。

参考文献

[1]林慧玲.美国医学教育若干特点的考察[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7(17):871-872.

[2]周亚夫.中美高等医学教育比较及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4):88-90.

[3]蔡巧玲,胡大一.中美医学教育的比较和启示[J].中国医药导刊,2006(8):131-132.

[4]单磊.中美高等医学教育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J].南方医学教育,2006(3):42-43.

[5]沈风雷.中美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比较及启示[J].医学教育与卫生管理研究,2002(15):54-55.

[6]赵青川.中美医师培养若干特点[J].医学与哲学,2003(24):63-64.

[7]张文刚.借鉴美国医学教育经验促进中国住院医师培训[J].医学教育,2005(1):77-80.

中美档案教育的比较研究 篇2

一、档案高等教育

新中国诞生后,档案工作和档案机构的急速扩展亟需大批档案专业人才。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原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曾先后举办了档案管理专修班和训练班,均因缺乏适用教材而停办。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开办档案专业教育。至1984年底,全国已有24所普通高校、14所业余大学开设了档案专业。各高校在开设档案专业的同时,相应编写了大量的教材和讲义,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档案专业教师。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出了首批档案学专业硕士。

美国的档案高等教育一直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没有档案专业本科教育。教师授课没有标准的教材,通常都是自编讲义,档案教师少之又少,全美加起来不足十位。迄今为止,共有23个州的38所大学设有档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于1994年通过了《档案学硕士学位课程指南》。该指南将学习课程分为三类,即档案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辅助性知识。教师授课的原则是偏重于具体原理和实际操作的讲授,授课形式灵活多样。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档案高等教育,无论是在教育体系、还是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异同点在于:(一)在学科设置和师资力量方面,我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档案高等教育体制,拥有丰富的档案专业教材和齐全的师资力量。而美国只有研究生教育,没有档案本科生教育,缺乏专门的档案学标准教材和专职教师。(二)在授课内容和形式方面,我国的档案专业授课形式略为死板,教师非常注重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不是很强。而美国则注重于专业技能、相关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师经常带学生去各类档案馆参观实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表演,这种形式类似于MBA的案例教学,其教学效果相当不错。对照美国高等教育而言,我国档案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些不足:①教材内容滞后,跟不上档案工作发展的最新形势和国内外档案学研究的最新成果;②学生动手能力弱,知识结构单一,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和掌握。笔者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强调实践技能和个人能力的发展;关注现实、保持与实际部门的联系应该是我国档案高等教育今后发展所应侧重的内容。

二、继续教育

1992年,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举办了“档案干部继续教育电视讲座”,并出版了相应的电大教材。1997年制定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提出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形式和要求。随后,又颁布了《全国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九五”培训要点》,该要点列举了18个方面的教育内容,主要有:电子文件的产生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档案术语的标准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新型载体材料的保护技术、方法;当代档案馆的性质、功能;档案馆网布局及档案流向问题;走向21世纪的档案开放与利用;档案鉴定理论与企业档案的管理;信息共享档案目录中心的建设;文件中心和联合档案室;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检索体系等若干问题。

美国的继续教育是指某些大型档案馆对本馆新聘任的档案业务人员进行的一种大学后教育。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建立了为期2年的在职培训制度。该制度要求新聘人员必须具有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通晓美国历史,且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由于竞争激烈,应聘者一般都具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培训内容分为课堂教学、岗位轮训、论文写作及考评四个大方面。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有档案原则与技术、国家档案与文件局及其各部门的职能和任务、行政组织和管理程序以及人事、财务制度等、档案保护技术理论与实践、联邦文件管理和新技术的应用。这种培训方式,自始至终对学员要求非常严格,任何人都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美两国的继续教育对推动两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两国继续教育都是由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教育内容丰富多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现代社会。不同点在于:(一)对教育对象要求不一。在中国,所有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不论其学历高低与否,均可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而在美国,只有拥有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才有资格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二)在教育内容方面,中国比较注重对档案学基础理论及核心课题的研究。而美国则注重于对新技术的学习及对档案部门行政职能及人事、财务管理等知识的提前介入。岗位轮训是美国继续教育工作中最独到、最吸引人之处。学员在2至3个月的轮训期间,被交叉派往10至12个部门进行实习,熟悉馆藏、广泛直观的了解档案局(馆)的各项业务。各部门负责人可借此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弱点,方便日后的聘用工作。无论是受训者还是培训者,都对这种作法感到非常满意。笔者认为,中国可以参考借鉴美国的这种轮训方式。当然,良好的投资是这项培训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岗位培训

1985年6月,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在成都召开了“全国档案学教育改革座谈会。”会议提出中国档案教育必须由倚重职前教育向在职教育转变。自此,档案在职教育迅速发展,类型不断丰富。各地陆续建立了档案干部培训机构或基地,受训者不计其数。1990年7月,在辽宁鞍山召开的“全国档案教育工作座谈会”特别强调了要将岗位培训作为迅速提高在职档案干部队伍专业素质的有效方案。随后,国家档案局又在《关于开展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工作的意见》一文中明确要求,在1995年年底之前必须对所有在职人员轮训一遍,并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作为上岗任职的资格证明。此后,该项工作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美国岗位培训对象可分为三类:即从业前接受过和未接受过档案教育的档案专业人员和对档案专业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一直是为美国档案界提供最为全面系统的岗位培训的重要力量。该协会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以及夏季年会期间,大约要举办25-30个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有16类,即收集和征集、鉴定、档案教育、著录与编目、电子文件、职业道德、信息科学、管理、社会宣传(包括档案馆及档案人员的管理)、口述史、保护、利用服务、特殊载体、专门馆藏、概论(档案原则与实践介绍)等。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的现代档案学院也是提供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的一个主要机构,每年夏、冬季都要举办一期培训班。

比较中美教育的得失 篇3

先从幼儿教育说起。美国的幼儿园,孩子们就是玩儿。玩是孩子的天性。许多中国的幼儿教育家,却把这一条从根本上“改革”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幼儿园担负起了小学的教育功能,以传授知识为主了。读英语,学汉字,什么心、脑算,变成了幼儿园的主课,孩子的玩儿,却被挤在了角落里。

美国则不同,有孩子的家庭,都和幼儿园联网,家长坐在家里就能看见孩子在幼儿园里的一举一动。我注意观察了孙子安迪在幼儿园的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安迪的一天就是玩儿,没见老师教过什么知识。

我问儿子,上了小学呢?儿子说,小学的知识量也很少,学生没有作业,学校也没有考试。有时,孩子的书包都不往家拿。那初中呢?儿子说,初中比小学稍紧一点儿,但和中国初中教育的紧张程度比半都不如。高中都是就近入学,没有严格的择校中考。

“高中是升入大学的门槛,总应该紧张一点吧?”我又问。儿子说,是比较紧张了,但和中国高中生准备高考的恐怖程度差得很远。因为大学招生没有入学考试,只靠平时的学习成绩和某些方面的专长录取,根本用不着我们高考时通宵达旦复习。

儿子的话我不信,我要亲自考察。我住的附近有一座规模很大的高中。有空时,我就在校门外观察,看看美国的高中生是怎样迎接高考的。我在国内曾教过高中毕业班,能有一个准确的比较和判断。

我无法和他们进行语言交流,但从学生的个头和成熟程度,我可以判断哪一拨是毕业生。

这些毕业生都一脸的轻松和从容。学生们都在篮球场、足球场、棒球场和橄榄球场上开心地玩着,有说有笑。他们的高考成绩已经写在平时的成绩单上了,现在何须紧张呢?晚上5点钟放学,他们说笑着走出校门各自回家。

一次,儿子在家举办了一个小型聚会,来了二十多个中国人。饭后,我和他们谈起中美教育比较的话题。他们都毕业于中国名校,在美国读过硕士和博士,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分析得有据有理。

他们先从中国的历史说起——孔圣人的办学方向不是十分清晰,只把他的学校当成讲“仁”布“礼”的平台。“学而优则仕”,在他的头脑里还是朦胧的。学生到底该怎样学,什么标准算优,古书上没有记载,因为他心里也没数。

中国的科举制度诞生后,一个“考”字,成了判定“优劣”的唯一标准。中国读书人的进身之路,只靠一个考字。考试不仅成了国家行为,而且变成了社会文化,考场成了文人的比武之地。用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像钢筋和水泥凝固在起。孔圣人的“学而优则仕”,后人用实践做了明确注解。

他们又谈到中国的现在——他们都是考出来的,考进了京城,考到了国外,知道考试能给一个青年人的未来带来什么。农家子弟,想离开贫困落后的世代生存之地,不考行吗?下岗工人的子女,想进入公务员行列,不考行吗?但考试也有太多的弊端,一个“考”的国家,究竟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应该深思了。

他们又对中美教育结果进行了比较——他们说,应试教育有得有失。中国人注重考试,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在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中国屡屡获得金奖就是证明。基础教育阶段,中国一个普通学校的普通学生,转到美国较好学校的较好班级,都是前几名的尖子生。就说“托福”出国考试吧,年年都有满分的中国考生。美国人认为这不可思议,甚至怀疑过。反过来,过多过严的考试,也把学生的思维凝固和僵化了。知识在书里,未知的知识在书外。中国的学生从幼儿园考到高中毕业,考了十几年,把人考累了考烦了,上了大学,才想起玩一玩。美国的学生从幼儿园玩到高中,玩够了玩腻了,觉得自己变成了大人。要论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中国绝对是世界前列,但到大学后期和研究生阶段,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明显落后了。

中美儿童托管教育的比较分析 篇4

一、中美儿童托管教育社会背景和基本理念的差异

在美国学者的研究中,课后托管班又称“学龄期儿童课后托管”(school-age child care,SACC),是托育服务的一种。美国儿童福利联盟对托育服务的定义是:当学龄前或学龄儿童的双亲因工作等原因无法在家照顾儿童,或因家贫、儿童心智障碍等特殊理由,使得儿童每天有一段时间必须经由一个团体式或家庭式的托育机构来给予适当的安置,以帮助父母给儿童提供适当的保护照顾,并培养儿童生理、情绪、智能和社会发展各方面潜能。[1]由此可见,它的服务对象是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

1997年,美国联邦政府在财政上投入138亿美元到家庭托育上,实施大型的诸如“开端计划”(Head Start)和“儿童依赖护理税收抵免”(Child and Dependent Care Tax Credit)等项目。1998年1月7日,克林顿总统公开宣布:“我们必须让每一个孩子在放学后,均有一个安全而且对其身心有益的去处。”[2]由此,美国的“校外活动”计划启动,主要是要在学校时间之外,在放学后、周末、寒暑假的时间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学习活动安排。尤其是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推行后,托管服务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公共服务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开展以课后学业辅导、作业指导以及专业学习为核心的一系列促进学业成功的项目。

我国大陆地区有关课后托管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保障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空白。目前,中央政府还没有颁布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对儿童托管教育的归属和性质做出规定。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关于课后托管班的暂行管理办法,对于“课后托管班”做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定。首先,托管班是由公民个人依托非国有资产举办的机构;其次,托管班以中小学生为服务对象;再次,托管班以提供就餐、休息、活动场所和辅助学习等为主要服务内容。这些规定表明在我国内地托管班是由公民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受小学生的监护人委托,在课余时间(包括中午休息、下午放学和寒暑假)代替监护人照顾小学学生,为监护人提供6~12周岁小学生日托、午托、晚托服务,并为托管学生提供就餐、休息、活动场所以及辅助学习等照顾、保护和教育服务的机构。

由此可见,美国与中国大陆是基于不同的理念来管理和规范儿童托管教育的。美国对于课后托管班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属于儿童的一项福利,因此政府有责任向青少年提供课后托管班服务。在托管实践中,美国政府将儿童托管纳入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由政府提供部分经费,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儿童提供完善而有效的服务,政府、社会和机构均为服务的提供者,共同承担托管的责任。但是,我国中央政府至今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地方法规从经营与管理角度对儿童托管教育做出规定,已有的课后托管班并不是官方认可的教育机构,而是一种服务机构。这种服务机构的兴起与发展是基于服务双方自主自愿的“买卖”,属于民间契约行为,[3]

在中国,关于托管机构到底该由哪个部门进行认定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课后托管班主要是代替父母对学生进行生活照顾、管理和课后作业辅导,类似托儿所,具有教育的属性,所以应该由教育部门主管;另一种观点认为,民办教育只能申请为幼儿园或者培训教育机构,不能申请托管班,因此其不属于民办教育;还有的观点认为,课后托管班涉及孩子托管期间的看护、休息娱乐的设施安全、食品卫生的安全防疫等,这些问题都要参照正规学校的标准来设定。由于意见分歧严重,课后托管班该由哪个部门认定依然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目前政府并没有具体的政策规定。由此可见,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都长期存在认定部门权责不清的情况。

(三)功能定位与照顾对象的不同

中国与美国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同,课后托育机构在功能定位上也略有差异,但在提供社会教育场所、补充家庭功能不足等方面具有共通点。美国侧重于通过课后托育服务提升学生能力与学业成就,预防青少年犯罪,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活动场所,因此其所照顾的对象是有需要的学生。

在我国,课后托管班的服务对象主要是6~12岁的小学生,对于这个时期的儿童,政府仅为家庭义务承担了部分教育职能,导致出现学生在学校放学后、家长下班前的这段时间属于“三不管”空档:学校无力、家庭无奈、社会不规范。一些有识之士从中看到商机,利用民间资本介入“三不管”时间,在营利的同时满足各方的不同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市场与托管班之间是一种利益需求与利益满足的关系。课后托管班所提供的服务很大程度上起着暂时替代父母职能的作用,弥补了学校及家庭教育的不足,担负了社会教育的职责,而不单单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四)服务提供者的异同

美国的课后托育机构主要是由公立学校与民间组织来提供,其中社区在承担各项责任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3]在我国,目前的课后托管机构,只有一小部分是由公立学校、社区或者像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这些国家财政拨付支持运转的单位组织的,它们的实施、运作以满足儿童和家长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公益性是其主要特点。但是这些组织机构并不是课后托管市场的主体,尤其是学校提供托管服务的合法性收费还饱受诘难。目前,托管服务的主体是具有办学资格的专业教育机构,它们大都以教育咨询公司申请注册,属于公司性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它们的本性。由此又带来了一些法律问题和现实问题。

三、中国托管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明确托管教育的定位

可以说,中国的课后托管班的产生是时代的阵痛和改革的后遗症,它试图满足家长、学校和社会各方的需求。但是,在压力之下产生的课后托管班,从一出生就带有很多问题:没有合法的社会地位、性质定位模糊、归属部门不明确等的现实状况,极易造成监管缺位和制度缺失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国市场上执行学龄期儿童课后托育服务的机构,主要包括由公办学校组织的托管班、具有办学资格的专业教育机构兴办的托管班以及由社区、街道等主办的托管班3类。另外,还有一些校外教育机构也提供学龄儿童托管服务,如少年宫或者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的假期托管班;私人开办的“小饭桌”托管班等。

课后托管班长期处于“脱管”状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本身的社会定位不明确,导致归属部门不明确,监督管理等都无章可依。托管班属于市场行为,还是教育行为?如果属于完全的市场行为,则它的实施主体是企业。但是,目前的很多课后托管班并不是单一从事托管这一种业务,而是附属于以“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申请的教育机构,通常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对于这样的机构,国家给予土地或税收优惠,应当是非营利的,如果实施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另外,现有的正规注册的课后托管班是以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申请的,它以提供教育服务为主要经营内容,属于公司性质。对于这种机构,我们完全可以将其理解为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是它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承担着相当一部分教育责任,这本身就包含很多相悖的地方。

因此,在界定课后托管班的社会定位时,我们不能单单从其营利与否的角度来考虑。而是要综合其所扮演的多重社会角色,辨证地看待这个问题。由于我国教育公共服务体制的不完善、家庭教育的无力,身心尚不健全的小学生们在离开校园之后面临很多危险,多种组织形式的课后托管班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就其实质而言都是为了满足儿童的教育福利需求。因此,可以将课后托管班界定为教育服务,公益性或公共性是其重要本质。美国的经验与模式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范例,即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参与,以需求为导向,委托学校和社会机构实施,让更多的家庭和儿童受益。

(二)完善托管教育的制度建设

课后托管班是否属于教育制度范畴,目前仍没有一个明晰的法律规定。加之实际的课后托管市场实施主体鱼龙混杂,虽以具有办学资格的教育机构为主体,但实际上仍然存在着很多无证的“黑”托管,它们在我国目前的课后托管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考察我国课后托管班的市场准入制度与监督管理方面,必须对托管主体做具体分析。

首先,对于由部分公立学校组织的课后托管服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它的性质相当于根据学生家长的需求,适当延长放学时间,因此本身不存在所谓的市场准入制度,一切应以原学校的规章制度来执行。教育局是其主管部门,学校应该征得主管部门的同意和认可,收费报物价局进行审批,并同时受卫生局、公安消防局等相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其次,对于由社区的服务中心组织的课后托管班,因为其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中的民政事业单位,其直接领导单位是各级民政局,所以应该由授权组织直接担负起监督管理的职责,服务所包含的项目和收费情况同时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最后,对于具有办学资格的专业教育机构,因其主要是民办培训(补习)学校,申请注册要根据民办学校的相关要求取得执业许可证之后,再到民政局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因此在实际的监管中需要按照各有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和属地日常管理原则进行监管。

由于托管服务的主体机构存在行政归属的差异,采取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是必然的,但是作为教育服务机构,政府应该对承担托管服务的机构和个人进行必要的教育监管。

游离于体制外的课后托管班虽然弥补了政府一部分暂时无力承担的教育公共服务职能,但官方的失语与学术话语的关注不够,使得作为准公共产品的课后托管班逐渐转入纯私人资本运作的营利性轨道。这是因为我国教育的公共福利性不强,教育公共服务体制不健全。目前,托管服务的发展无法真正做到独立自主与实现学生“身心须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没有足够福利待遇保障的课后托管行业也使得人才频繁流动,难以建立起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团队。所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课后托管班进一步的专业化、职业化与规模化的发展。为了满足儿童多样化的教育发展需求,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术界应对此给予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完善制度建设,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使托管服务在保护儿童健康成长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Child Welfare League of American.1992.Standards of Excellence for Child Day Care Service.Washington,DC: CWLA.

[2]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Bringing Education to After -School Programs.1999.http://www.ed.gov/pubs/After-School -Program/index.html(oct.5 1999).

中美基础教育的比较 篇5

中国家长爱孩子,在吃饭问题上,只要孩子吃得多就好,有的家长甚至一勺一勺喂,一筷子一筷子喂。经常见祖母端个碗,满院子追赶孙儿,喊叫着喂一口。

美国的家长也关心孩子饮食,但远比不上中国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美国家庭,会主动给孩子补钙,也都严禁孩子喝可口可乐等饮料。可美国孩子从能够拿动勺子的时候起,就开始自己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而且美国孩子从上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在学校吃午饭,没有家长从单位回家给孩子做饭那一说。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说吃那样,就吃那样;说不吃那样,就不吃那样。我从来没见过一个美国家长,在孩子说过吃饱了之后,还硬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好像孩子永远不会自己吃饱。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能力。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饥,还是饱。如果明明没有饱,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就活该。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自己承受后果。真尝到苦处,下一次就不会重犯。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儿童教育学对这一认识尤其重视。

美国家长吃饭的所作所为,在于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独立意志,他们的自信和自尊,他们对诚实和信任的尊重。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 篇6

关键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52.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4.019

教育既是培育人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传递社会文化和经验的一种主要方式。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方式中最早期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它在与孩子性格相联系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如一句古话所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缺少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撑,不少人对于家庭教育的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这也成为年轻一代良好品德培养的障碍。还有一些中国父母尚未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把教育看成是老师的工作,而且只把孩子的考试分数作为判断其成功与否的标准。一些家庭虽然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却使用了一些不合理的方法。所有这些现象都对中国家庭教育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并学习其它国家有价值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激励中国父母更加关注家庭教育,而且有助于他们找到教育孩子的更好方式。虽然因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历史原因,中国人不可能全盘接受西方教育,但是这个开放的世界会不断地把世界各地的教育模式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每个国家都能找到并且运用最适合自己国家实际情况的家庭教育模式。

本文通过对中美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和结果的比较,为中国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启示性的意见,以期对中国的家庭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关于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定义

一般说来,家庭教育指的是父母或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或者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系统里一个重要部分。其实家庭教育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活动,它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家庭教育不仅是为了学习处理家庭关系和掌握生活技巧,也是对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生理和心理的学习,同时也是对每个成员全面发展的学习;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或者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和年轻一代的教育,同时也是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是学前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了教育的主要方面。据专家统计,在中国,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占70%,学校教育占20%,社会教育占10%。而在一个美国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占50%,学校教育占20%,社会教育占30%。虽然家庭教育在中国和美国教育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是占最大部分的。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个学校,也是终身受教育的永恒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和基础。当孩子还在妈妈身体里的时候,胎儿就已经开始受到家庭教育和家庭成员的影响了。父母和其它家庭成员在孩子出生之后的婴幼儿期教育和学前教育方面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那些获得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将会为学校教育建立稳固的基础。其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教育的影响更大。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再次,孩子接受家庭教育的时间比接受其它两种教育的时间要长。任何一个人的性格,做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都是和他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的。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又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因此,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以及生理和心理成熟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由于受到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中美的家庭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下面将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结果等四个方面分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一)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比较

家庭教育的目的决定其方向。因此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核心,也是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基本原因。一旦目标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就相应地选定了。

从教育的目的来说,美国父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锻炼成一个能生活自理的“独立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当孩子还年幼的时候,父母们就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并要求他们独立完成。美国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所谓放手,即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在生活方面,美国的孩子从小就独立睡觉。再大些时,就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在自己的领地内,孩子可以自己安排房间的格局,并负责房间的清洁和卫生。等孩子长大了之后,父母对于他们的限制就会越来越少。小到选择哪所学校学习,在哪个城市工作,大到和谁结婚,在哪里定居,美国父母都给孩子以足够的选择机会和权利。在经济方面,美国父母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约有68%的受访青少年学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在学习方面,美国父母一般都很少监督孩子作业是否已经完成,相反,他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发挥他们的天赋。这些都反映了美国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从小独立的愿望。

而中国的父母则不同,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努力有一个美好的将来,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社会有用之才。他们不会把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放在首位,相反,他们处处为孩子着想,处处为孩子打算。在生活方面,和美国父母不同,小的时候,他们会把孩子的床放在床边,在家里,他们不会让孩子做任何家务,而做家务就会被认为是体力活,被认为是浪费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除此之外,中国父母过度地保护自己的孩子。有些父母禁止自己的孩子和社会接触以防孩子养成一些坏习惯或被他人伤害。一旦孩子之间发生争执,父母都会站在自己孩子一边而较少考虑究竟谁对谁错。在经济方面,中国父母过于放纵自己的孩子。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父母省吃俭用而为孩子买一些奢侈的礼物,如MP3,CD,digit al camera,mobile phone等等。在学习方面,为了把孩子培养成社会有用之“才”,中国父母特别

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专心读书,学艺,而忽视了孩子的天分,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

由于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不同,使得中美的孩子在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孩子一般在读书方面比较突出,如背诵,考试等。一旦让他们把理论付诸于实践,他们就会显得较为笨拙。而美国孩子则不同,他们擅长于思考和动手。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美国人的原因之一吧。

(二)中美家庭教育内容的比较

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美国家庭教育内容丰富,注意让孩子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所以很多人也把美国家庭教育称之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在促进孩子体力增强上,父母鼓励孩子多参加室内室外活动,室内活动如打羽毛球等,室外活动如踢足球,爬山等。在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上,父母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注重孩子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发展,如父母去图书馆借阅图书或学习时,喜欢带上孩子,让其受到环境的熏陶,萌发学习的欲望。在社会性的培养上,从孩子幼时起,就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时也会采取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孩子独立地面对社会。同时,美国家长也很重视孩子交际能力的培养,他们会鼓励孩子多参与一些集体活动,从而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中国家庭教育则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重视读书,偏重智力的开发与投资,相对忽视生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由于过分地关注孩子的成绩,以至于忽略了孩子其它方面的发展。在生活上,父母总是为孩子准备好一切,很少让孩子自己动手;在交友上,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与所谓的“差等生”交朋友他们就严加阻止,他们很少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认为参加课余活动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学习成绩好但是性格孤僻,生活不能自理,不懂得怎么与人相处的所谓“优等生”。

(三)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比较

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完成教育内容的具体措施和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习惯风俗、历史背景紧密联系,而且受教育目的的制约。反过来,能不能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内容的完成。

美国家庭重视民主和平等,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人权。他们把孩子当成是独立和平等的家庭成员,并且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美国家庭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孩子在家里有选择权,也就是说孩子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朋友等等;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在一些家庭事务的决策上,孩子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美国父母与孩子之间如朋友,他们能平等地交流,关系比较密切。

中国家庭重视服从,在父母心里,他们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像是猫和老鼠的关系。中国家庭教育形式主要表现在:孩子在家里选择权较小,许多事情都按父母的意愿去办或父母包办代替,孩子在家庭中发言权很少,孩子的隐私常常受到侵犯,书包被搜查,日记被偷看,行动被跟踪等。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在家庭教育形式上,美国父母主张平等,中国父母主张服从;美国父母主张民主,中国父母主张强权;美国父母倾向于亲近,而中国父母倾向于疏远。当然,世事无绝对,无论是在美国家庭或中国家庭中,总会有一些特别的个例。

(四)中美家庭教育结果的比较

如前所述,由于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教育的方法和内容不同,导致其家庭教育的结果也大相径庭。很多的中国小孩即使成年了生活也不能很好地自理,而在学业上的成就也多是书本知识,却少创造性和动手能力。

美国父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所以大多数的美国小孩的体力能力、语言能力、社会性能力以及智商能力都能协调发展;但中国父母关心得更多的是孩子学业的发展,从而忽视了孩子其它能力的发展,如体力、社会性、审美能力等的发展,所以大多数的中国孩子即使在学业上有所造诣,却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几乎所有的中国父母都有这样的观念:宁可自己受苦,千万不能委屈孩子。他们认为,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于是对孩子倍加呵护和娇惯,从而也就造就了一批长大后不能独立走向社会的青年。

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可以用“压制”、“保守”来形容。父母对孩子说的最多的是“不许”,“不行”,从小引导孩子学会约束自己,服从集体的需要和要求。美国家庭多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说的最多的是“try”、“go”。从小鼓励孩子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放手让他们独立做自己能做的事。注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学会坦率地表达自己。因此,中国的儿童一般保守、内向、依赖,美国的儿童多进取、外向、自主。

三、美国家庭教育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思想决定行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必须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为先导,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中小学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强制式填鸭教育,事事包办的生活方式,又或父母严宠不一,父母教育步骤不一致等等。但在美国家庭父母与孩子是相互平等的关系,他们不会强制性地要求孩子做自己不爱做的事。结果就是中国孩子一般比较叛逆,而相反美国孩子相对听话。所以,要改变人的行动首先得改变人的观念。

(二)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美国的父母比较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相比而言,中国的父母嘴上虽然鼓励孩子全面发展,而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把握不住。中国未来家庭教育体制改革应该不仅嘴上鼓励或者思想上希望孩子全面发展,还要拿出实际行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向中国的父母来灌输这种思想。

(三)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国父母很重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做错事情时,美国父母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批评孩子或为孩子讲解出正确的答案,而是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找出正确答案。这一点上很值得中国借鉴。父母如果总是为孩子找出正确答案,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依赖。这正如做人的道理一样,如果父母总是为孩子铺好路,一旦孩子遇到麻烦或挫折就去帮忙解决,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导致孩子缺乏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和结果四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出中美家庭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中美无论是在家庭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方式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因而也就在家庭教育的结果上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借鉴国外有益的教育经验,取其利避其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家庭教育方案,为培养适合中国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Lizza Pin.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J].黄磊.译.中华文化论坛:外语探索与翻译,2008(8):233-237.

[2]黄桂英,李风云.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吉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54-57.

[3]许瑞华,刘丰.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现代企业教育,2006(7):150.

[4]孙琼如.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教书育人.2002(14):2-5.

[5]李子银.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6):138-139.

[6]赵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5):62-63.

[7]李亚,周侠.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苏州大学教育学报:科教文汇版,2007(2):10.

中美临床医学教育的比较研究 篇7

1 院校数目及师生比

美国医学院大多由政府建立, 现约有127所医学院, 其中州立76所, 私立51所[1]。114所医学院为综合大学的一部分, 占88.8%, 独立的医学院13所, 占11.2%。约有67, 000名医学生。与美国相比, 中国约有180所医学本科院校, 医学生超过600, 000人。大多数医学院是独立设置的, 只有7所医学院是综合大学的一部分。中国医学院师生比大多在1 (师) ∶4 (生) 到1 (师) ∶12 (生) , 而美国医学院师生比常在1∶1或者更高。

2 入学条件

在美国, 申请就读医学院的竞争一直很激烈。美国医学院招生条件很苛刻, 每个要进医学院的学生都需要首先获得学士学位, 然后参加医学院入学考试 (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 简称MCAT) , 并要取得很高的成绩。但是, 医学院不以这个成绩为唯一录取条件, 本科时期的平均成绩 (GPA, 通常要求在3.8左右, 也就是几乎门门优秀) 、个人简介、推荐信、工作经验、社区服务经历等等都被考虑[2]。而在中国, 绝大部分的医学生是应届高中毕业生, 他们只需通过体检, 就可以参加高考并报考医学院, 只要高考成绩达到相关医学院的录取分数线就可以成为该学院的新生。

3 教育模式

我国医学院的教学模式几乎全部采用三段式——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进行医学课程改革, 目前其医学教育模式已由过去的三段式改为二段式, 即只包括基础课和临床实习两段, 取消了临床专业课讲授阶段, 改为在临床轮转实习中教学。

美国医学院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入学第一年起就直接接触病人, 较早锻炼了他们的临床整体思维。计算机模拟系统广泛运用于美国的临床教学, 可以模拟各种疾病, 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等。学生在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年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就业意向, 选择感兴趣的专业科室进行学习轮转, 为进入专科临床培训做准备。

我国在较长时期内实行三段式教学模式与我国的国情有关。我国医学院的招生人数是美国的几倍, 而教学医院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不能承担两年的临床专业课教学。因此, 学生只能在最后一年到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习。但是我们应当借鉴让学生较早接触临床的教育方式,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在这些方面正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4 学制

在美国, 要成为一名医生需要很长的时间, 美国的医生培养包括4个阶段, 分别是普通本科4年, 医学院学习4年, 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医学生在医学院毕业后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MD) , 学制4年[3]。毕业后才有资格参加医生从业资格考试 (USMLE) ——考取相当于普通医生的行医执照。如果想要成为开业医师, 还需要到非本单位指定的国家级专科医院再进行至少2年的训练学习, 通过相应的考核取得执照。如果要进一步成为专科医生, 需要进行至少8年的训练学习才能拥有专科行医执照。所以, 在美国要成为一名专科医生至少需要11-16年。

在中国, 高等医学教育的学制较为混乱。1988年, 我国开始实施7年制高等医学教育, 将学制进一步规范为3, 5, 7, 8年制[1]。五年制毕业后可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七年制毕业后可授予医学硕士学位, 八年制毕业后可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本科生毕业后即可参加相应考试获得行医执照, 成为一名医生。所以, 在我国, 要成为一名医生, 最短只需要5年时间。

5 课程设置

在基础课程的授课学时方面, 中美两国几乎相同, 由此可看出, 美国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不比中国学生少。虽然美国医学院在其教育中采用了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但是教学的时数仍然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应该认识到, 充足的学时数才能保证医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不能一味提倡减少学时数。

在实验学时数方面, 由于中国的医学生绝大多数为高中毕业生, 而美国医学生在进入医学院前早已完成了四年的本科教育, 因此, 中国的医学生需要更多的实验学时数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美国医学院在课程设计中安排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小组讨论, 其中用于小组讨论平均260学时, 几乎占到总学时数的17%, 而中国的医学院在这方面却基本是空白, 小组讨论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建设以学生中心的教育模式是我国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现在已经有一些医学院在这方面作了探索。

6 教学方法

在美国, 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都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下面介绍三种值得我们借鉴的教学方法。

自我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中, 教师只作为一个指导者, 提供一个研究题目, 让学生去查找资料并进行集体讨论, 从中获得有关方面的综合知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目前, 这种教学方法在全世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 我国许多医学院也吸收了自我教学法的优点, 并在一些课程教学中推广。

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美国医学院把教学大纲、教材、组织切片、病例, 甚至考试题目都放在网络上。在很多学校, 教师与学生之间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CAI使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学生水平的影响, 有利于全校师生了解教学情况和交流信息。因此, 在我国, 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建设校内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 逐步形成网络化多媒体教学,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标准化病人 (SP) 。标准化病人, 又称为模拟病人, 指那些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 能准确表现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病人。SP可以被用于教学和考核查体及采集病史, 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美、日、德、法等国的医学院校都得到广泛应用。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SP进行教学, 最早在原华西医科大学、原浙江医科大学、九江医专进行改革试验。但从整个高等医学教育界来看, SP的应用尚属起步阶段, 亟待推广。

7 教材使用

美国的医学院没有统一教材。不同的主讲教师可能选用不同的教材。有的学校还把教师的讲稿编到一起作为教材, 而教材的内容除基础知识外, 还有相当多的科研、临床方面的前沿知识[4]。而我国的教材基本是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编著后再由卫生部统一发行使用, 所以, 一本教材仅体现了少数专家的视角。这就存在着知识的更新周期长, 与实际情况产生部分脱节的问题。

8 考试制度

美国医学生参加两类考试:一类是医学院各学科的结业考试, 成绩合格被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另一类是医生从业资格考试 (USMLE) , 合格后可获得行医执照。中国的医学生也参加医学院各学科的考试, 第5学年参加学校组织的毕业考试, 合格后取得医学学士学位。

国内医学院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倾向于用期中、期末两次考试的成绩, 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缺乏评价。美国医学院则在学生的成绩评定因素中加入了其他方面, 如平时作业成绩、小测验成绩、讨论积极程度、上课出勤情况等等[5]。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避免了考试的偶然性。

9 教育经费

美国高等医学院校拥有十分充足的办学经费, 一般来说, 美国高等医学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政府拨款、学杂费收入、研究基金及各类捐赠, 这三者大约各占1/3。雄厚的经费奠定了美国医学教育与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无可匹敌的地位。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而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我国的医学院校筹资能力普遍偏低, 高等医学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使得医学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美国从多个渠道筹措经费的经验, 有利于缓解办学经费紧缺的矛盾,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提高学校内部的办学效益, 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同时, 我国政府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医学教育的投入。

10 美国医学教育带来的启示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 不难看出我国医学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①课程设置过分重视每门学科的自身逻辑关系, 而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科之间壁垒森严, 造成学生所学知识单一, 缺乏系统性;②课程设置过分重理论教育而轻视了实践操作, 学校教育轻视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 缺乏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③各类课程比例失调, 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如: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不协调, 必修课占总学时的比例偏大而选修课比重偏小。这不利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利用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并完成学业。以致于医学生一旦踏入临床, 通常表现为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仍习惯于灌输式的教育, 独立工作能力较差等弱点。

与美国医学教育比较, 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①优化课程内容。由于受到教育观念转变的影响,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教学内容不断增多, 新课程逐年增加, 导致重点课程的教学时间较为不足, 学生自学时间也相对减少, 影响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课程设置方面, 应强化重点、难点课程的讲授, 并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②重视临床技能的培训。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所采用的三段式教育模式, 使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相分离。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育模式, 造成了学生临床技能的欠缺。针对这一问题, 应当加强医学生临床技能的训练, 以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 尽早融入临床工作[6]。这些目标的实现, 离不开对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实践教学投入的增加。③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目前, 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手段较为陈旧, 阻碍了医学教育的发展。国内医学院应当加强在这方面的投入, 引进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以及应用标准化病人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 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美国高等医学教育是特色鲜明和比较成功的医学教育模式之一, 其医学教育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与之相比,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在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借鉴美国医学教育的经验, 对我国新时期建设一流高等医学院校大有裨益。本文主要对中美两国临床医学教育的院校数目、师生比、入学要求、教学模式、学制、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及教育经费等方面加以比较, 探讨了我国医学教育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而提出了中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比较,美国,中国

参考文献

[1]谈在祥.中美高等医学教育比较及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9) :999-1001.

[2]图门吉日嘎勒.美国医学教育历史与现状的考察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8, 23 (3) :354-359.

[3]朱现平.中美大学医学院教育的比较研究[J].汉江大学学报, 2001, 18 (4) :64-68.

[4]刘志国.从中美医学教材差异探讨临床医学教材的改革方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42 (2) :175-176.

[5]蔡巧玲.中美医学教育的比较和启示[J].中国医药导刊, 2006, 8 (2) :131-136.

中美幼儿教育比较 篇8

一、教育思想的比较

成功的教育源自正确的教育思想, 正确的思想指导教育事业的进行。

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思想理念, 中国的教育及其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孔子的儒家教育掀起了尊崇知识和权威的热潮, 延续到现在, 对知识的学习和继承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而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和批判。这两种教育理念显示出对待知识的不同的态度, 中国的教育是对知识的顺从与接受, 美国的教育是对知识的反思与改变。美国的教育宽泛, 中国的教育精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缜密的思维。中国的学生注意养成自我控制能力, 习惯于固守陈规。美国的学生喜欢自由和个性, 习惯于与众不同。中国的孩子从小就培养他们服从与听话, 做家长和老师喜欢做的事情, 说家长和老师喜欢听的话, 做个乖乖的小大人。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培养他们做家长和老师没有做过的事, 说家长和老师没说过的话, 做有思想能自立的孩子。

二、课程与教材的比较

从60年代课程改革以来, 美国课程的整合就已开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教育综合化的趋势愈加明显。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实行分科教学, 而且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普遍偏难。虽然现在正在进行综合课程改革, 包括高考已经采用综合卷,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仍然实行分科教学。

中美在课程指导上的差异较大。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教基[2001]20号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提出了统一的要求。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纲要, 幼儿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课程方案, 制订适合本园和本班幼儿的教育计划。如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确定的课程目标是:丰富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粗浅知识, 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对人与事物的正确态度。美国幼儿科学教育的一般目标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 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表现以及职业意识与性别角色。

中美两国课程上的差异也反映在教科书上。美国的课本可以比得上插图精美的辞典, 教科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地介绍新发现, 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我们国家的课本也有大量的插图, 但是都是为了学习系统的知识服务, 有明显的知识本位的特色。

三、教与学的比较

1、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

我国学科教学结构紧凑, 以教师的讲解、提问为主, 启发引导学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主要使用讲解、演示和让幼儿按指令操作等方法, 重视用正规的教育活动来完成教育任务。教学是件严肃的事情。

美国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创造性。教学方式也十分随意, 教学是轻松愉快的事。

美国在课程实施方法上深受皮亚杰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认为幼儿教育必须在“做中学”。因此, 在教学中, 美国的幼儿教师主要使用发现法和探索实验法。一般都是创造教学条件, 如准备各种教学场景、教学道具、实物或者标本等。开展各种实地或者是仿真游戏和活动。做各种小实验, 幼儿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 自己得出科学结论。美国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个别的探索活动, 其中教师的指导很少。

2、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是我国教学的主要方法。教师一步步提出概念或理论, 然后使用例题或实例来证明。

美国则倾向使用归纳推理。引导学生从观察具体的经验事实开始, 逐步逼进概念和理论。

3、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我国强调学习理论, 演示和实验常常被忽视。只要能够用语言解释清楚, 就不会动手。

美国则强调学习实践。只要能通过动手操作阐明理论。就不会用语言去解说。

4、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

我国的学生从上学起, 就紧紧围绕着教师转。要提问时, 先举手, 允许后方能提问。制约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美国学生上课时随便提问, 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美国学生在学习时更加主动、独立。

5、书本学习与动手操作活动

我国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 动手操作活动是实验性的。美国学生以动手操作为主, 是探索性的。

四、对幼儿评价的比较

我国学生在国际性的比赛中, 常常载誉而归, 成为我们的骄傲。而且在基础知识上掌握的比较扎实。但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时常受到局限。

中国的儿童教育, 经常采用表扬与批评的教育方式, 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花、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孩子, 看谁表现好。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以其他孩子的优秀表现来做榜样的方式。

美国教师则不同, 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对孩子的评价是对孩子自身发展情况的比较, 更注重幼儿自身的体验。比如鼓励孩子的时候常说:“有进步”, “好多了”。对不良行为的批评方式经常说:“如果这样做, 你会做的更好”, “如果你不那样做, 你一定会愉快”等等。

中美经济学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篇9

一、美国经济学教育体制

1. 美国大学教育简介。

美国大学分为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两类。如果一所大学只有学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 那么就不是研究型大学, 而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型大学。这类教学型大学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 注重通识教育, 如各地社区大学、市立大学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 科研处于次要地位。其学生在校经过两年或四年的学习, 就能顺利在社会上谋职。

在研究型大学, 主要教学对象是本科生和博士生, 而前者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对象, 本科生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轨的学生, 一类是优等轨的学生。普通轨的学生一般不需要写毕业论文, 而优等轨的学生则要写毕业论文, 这是由学生自己选择决定的。

博士的培养与科研密切相关, 博士生导师必须有一定课题才能招收博士。博士论文有严格的规定, 一般学生需要五至八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论文毕业。美国的博士生教育从课程设置、考试筛选到论文指导已形成一套完善的模式, 逐渐为其他国家所借鉴。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不设硕士项目, 只设博士项目, 他们颁发的硕士学位只是通向博士学位过程中的“过程学位”, 在博士阶段学习两年后, 没有通过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的就只能拿到硕士学位以结束自己博士阶段的学习。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的方式各校不同, 有笔试和口试之分, 如哥伦比亚大学采用笔试方式, 如果未通过, 可以再给一次机会重考。学生需要对两年内所学的十几门课程有整体归纳总结的能力, 并能利用这些理论针对一个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这种考试的淘汰率还是比较高的, 大约为30%, 只有通过此次考试, 学生才能顺利进入写博士论文的阶段。

2. 美国大学中的经济学教育。

美国各类学校都高度重视本科教育, 其本科教育的理念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是有教养、有知识、具备学术技能且善于思考的人。学生入校时, 本科不分专业, 一年级实行通才教育, 必修一些公共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等, 代表一个受教育的人应当具有的知识。二年级开始选择主修专业。经济学作为一门成熟学科, 不分专业, 所有学生都学, 具体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层次, 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仅修初级课程即可, 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还要修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包括概率统计) 、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等。中级课程完成以后还要求修两门领域课程, 如国际经济学 (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 、公共财政、劳动经济学、健康经济学等, 一般都是应用性的领域。在高年级课程的设置上, 专门设有经济学研习班、专题性的研究小组, 其选修课一般有十几门甚至数十门,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的两到三门进行研修。

关于教材的选用, 在初级层次上, 美国多采用P.萨缪尔森和W.D.诺德豪斯的《Economics》以及G.曼昆的《Principles of Economics》;在中级层次上, 采用H.R.范里安的《Intermediate Economics》和W.H.布朗森的《Macroeconomics:Theory and Policy》。这四部教材的主要特点是深入浅出, 生动活泼, 可读性强, 易于理解, 并附有大量的案例分析, 属于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经典的、使用最广泛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教材。

3. 美国重视培养经济学理念。

美国是少儿经济学教育搞得最早, 也是搞得最好的国家。美国不仅早就把经济学纳入了小学生、中学生的学习内容, 而且还推广到了幼儿园阶段, 为少儿经济学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成为全球推广少儿经济学教育的榜样。目前,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对本国少儿进行经济学教育, 并且大多借鉴的是美国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美国少儿经济学教育的内容以孩子比较容易理解和接触比较多的基本经济概念和原理为主, 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以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为目的。美国的教育非常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 在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中, 美国学校和教师在少儿经济学教学形式方面进行了很多创新和探索, 例如讲故事的方法、做游戏的方法等等。

二、中国经济学教育体制

1. 中国大学教育。

中国的大学也分教学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两类, 但区分不像美国那样明显。学位层次分为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三者入学均采用单一选拔式的考试方式, 这样就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入学考试前学生经历了高强度的记忆性学习, 入校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普遍不强,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落后于美国的重要原因。

中国目前已有部分高校进行了经济学教学改革, 在教材的选用和课程设置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 如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武汉大学等等, 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海外名校经济学博士申请的成功率看, 中国留学生的比重在不断增加, 在国际知名杂志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这与我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分不开的。但国内也有很多高校还是按照教育部的老规定, 采用统一的教材在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完成全部的经济学教学任务, 其效果并不好。学生根本无法理解经济学的内涵。同时, 学生还会疑惑“我们学的经济学知识对于社会现实来说有多大用处”, 导致学生对理论学习产生误区。这也是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之间关系的问题。笔者认为, 在本科生阶段, 没有必要过于强调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之间的区别。理论经济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非常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 理论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基础。因此,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 无论学生的兴趣如何, 教师应向他们讲授理论经济学的重要性, 并反复向他们介绍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甚至可以鼓励他们从事一些初步的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少学生到了高年级才深感教师是正确的, 因为那些凡是理论经济学基础打得比较好的学生, 在高年级学习应用经济学课程时总是学得比较轻松;相反, 一开始就只注重实践现象而忽视理论学习的同学, 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只能是困惑不已。

2. 中国经济学教育的不足。

中国目前还没有从幼儿时期开始普及经济学知识。小学、中学没有设置任何经济学课程。因为经济学教师资源的稀缺, 在高等学校经济学的普及程度远未达到社会要求, 很多普通本科院校没有能力对全校学生开设经济学原理课程, 仅限于对经济学类的学生讲授该课程。同时教学方法以填鸭式课堂教学为主, 没有讨论课, 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仅限于了解课本知识, 也就是说学生学到的仅是经济学里的一些概念、理论, 没有形成经济学思维模式, 不会运用经济学理论去分析社会现实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与国外经济学教育差别较大的方面在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学生与教师互动以及教学资料的丰富程度。尤其是经济学课程, 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教学资料非常缺乏, 中文版的经济学前沿理论往往落后于国外3~5年的时间, 学生不能及时了解世界上最前沿的经济学知识。而美国院校的学生则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有效地分享到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大师的新的观点、新的案例分析, 这是我国院校学生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美国经济学教育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1. 培养经济学的思维逻辑是经济学教学的关键。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 我国对各类经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毕业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 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需要中国经济专家解决各种国际化的问题。这是经济学教育难得的历史机遇, 因此, 无论是为了满足社会实际需要, 还是从培养优秀的经济学家的角度出发, 我国都必须提升经济学教育水平, 关键点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学的逻辑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济学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和假设, 第二步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去寻找数据, 第三步是分析、检验假设的真伪, 第四步是就分析检验的结果做出解释, 如果结论是证伪了当初的假设, 那么, 为什么错了?如果是验证了当初的假设, 那么又是为什么?第五步就是写报告或者文章。

2. 拥有一流的师资条件和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其成功的基础。

美国对教育高度重视, 教授的薪酬和社会地位都非常高。拥有一流的大师、一流的师资条件是美国高等教育成为世界一流的基础。为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美国大学经济学系十分注重安排一流的教授给一年级学生上经济学基础课, 如哥伦比亚大学的斯蒂格利茨、蒙代尔都担任一年级本科生的经济学原理的教学任务。此外, 美国高校强调对教育和基础研究的专注, 不鼓励经商等影响教学质量的行为, 使教师能专注于自己的教学。

中国目前高校教师工作的重点在科研而不在教学, 因为职称评定主要与科研成果有关, 而教学的效果相对来说是软指标。至于写出来的文章或出版的著作有没有人看、产生多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无足轻重, 大多数人关心的只是职称晋升的问题而非研究成果的原创性或实用性, 所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并不高。我国需要采取的措施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这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 学生学习积极、乐于实践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美国80%~90%的学生都有工作实践经验, 多是利用暑期或业余时间在社会上做兼职。笔者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和经济学院听课时发现, 许多课程要求学生做的案例都得他们亲自到企业中去获取第一手资料, 否则不能通过课程考试, 这无形中锻炼了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同时,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实践的体现。我国应借鉴其经验,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并激发其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

参考文献

[1].Michael K.Salemi, John J.Siegfried, Kim Sosin, William B.Walstad, Michael Watts.Research in Economics Education:Five New Initiatives.AEA Papers and Proceedings, 2001;2

中美少儿钢琴教育之比较 篇10

一、中美在大学中专业钢琴教育的不同

一个国家有着什么水平的钢琴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钢琴教育有着怎样的规模和多高的质量所决定。中国与美国的专业音乐学校和各大综合院校中对专业钢琴的研究设置存在诸多不同,如下就从教育机构、钢琴授课的模式等方面来分别阐述。

(一)教育机构的不同

在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普遍提高了对学生基本理论以外的素质进行培养,起初就是几个发展较快的城市建立了各种音乐学院,之后,钢琴热掀起,在一些高等的师范院校也设立了音乐专业,这样对钢琴的专业学习在国内就大范围的开展而来。到今日钢琴教育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展,钢琴人才辈出,不少人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定分量的名气。在我国目前有九所专门的音乐学校,例如: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等,当然还有其他知名院校也有着高质量的钢琴专业,在我国专门音乐学校差不多都是 “一条龙”服务,每个大学都有自己附属的小学、初中和高中,让学习钢琴的学生从小开始培养,进行专业的培训。我国目前在钢琴领域内硕士就已经是最高学历了。

而在美国有很大的不同,美国适用的是预、本、硕、博这种分阶段的学习模式, 美国对音乐的学习是在学生考上大学之后, 对钢琴学习的学历设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当然如果对钢琴学习很有天分的学生,也可以进入对钢琴的学习。

(二)钢琴教学模式的不同

由于中美两国的国情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在面对钢琴教学的时候不免过于死板, 重视对学生应付考试能力的提高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但是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方面并不是很完善。中国对学生钢琴技术的培养就是通过不断的考试,不断地评测,这无形给学生创造了压力,促使他们勤奋苦练,其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也让中国学生的基础技能扎实,但是对于有些优秀作品的分析并不是很好,他们的综合知识能力较弱。

美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那么在美国大学里钢琴课堂有也是十分开放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按照其应有的个性进行发展,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对艺术的创造能力。

(三)大学钢琴专业的课程设置的不同

中国对大学钢琴专业学习的学制规定为四年,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英语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学习的,政治是每个大学生对国家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学习,钢琴专业方面的学习是作为钢琴专业学生最为重要的。对钢琴专业的授课主要是采取每周一到两节课时的一对一教学。而在美国对钢琴专业的学习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就是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小组学习,方便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第二种就是老师每周一次对学生的专门指导,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其运用出去,所以美国大学还会让学生得到上台表演的机会进行锻炼。在美国的成绩中并没有具体的分数,而是将他们分为A、B、 C、D四等。中国就是具体的分数,让学生有了明显的差距感,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

二、中美钢琴教育的理念的不同点

中美两个国家在历史传统、生活观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就导致了两国在钢琴教学中不同的侧重点。

(一)是否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就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中国在教课过程中对学生有时候太过于形式化,让学生的思维有了固定一种模式,没有任何的新意,授课老师没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在美国的钢琴课堂上,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任由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创造音乐的天赋,愉快地进行学习。

(二)授课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

在中国的课堂上,钢琴老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就立刻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这样弹,学生就这样演奏,这种方式让学生不会独立去思考,老师在课堂上并不是最主要的,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那么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起辅助作用的。在美国的课堂上,老师与同学的关系就是朋友, 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学习,对学生钢琴演奏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三、结语

高质量的大学钢琴教育对于学习钢琴的学生来讲就是学生在向社会过渡的必经阶段,这样才会增加学生的生存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美大学钢琴教育其实各自尤其优缺点,我们要是相互借鉴,就会让我国的钢琴教育事业水平更上一层楼。

摘要:正如大家所了解的,中国与美国在教育的很多领域有很多的不同点,那么对大学中钢琴的教育也是如此,美国的专业钢琴学校在世界上都是很有名气的。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发展,我国人民对孩子的钢琴艺术教育更是十分的重视,因此我国学习钢琴的学生数量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在音乐艺术的领域里,两国在对待钢琴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那么本文就在教育机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等方面对两国大学钢琴教育进行比较。

上一篇:课程评估下一篇:补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