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综合能力考查

2024-05-28

实践综合能力考查(精选三篇)

实践综合能力考查 篇1

当今社会,高考毫无疑问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发挥其“指挥棒”的功能。如果高考顺应家长的期盼、教育的趋向,引导整个社会实现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目标,倒是给了教育改革一个合适的契机。经过本人的调研和思考,提出语文高考试卷是否可以进行“三一式”结构的探索。

一、“三一式”结构

“三一式”结构来自戏剧概念。指的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个完整的行动中,服从同一个主题。“三一式”结构高考语文试卷,正是试图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景、特定主题中,将基础型课堂、拓展型课堂、研究型课堂结合起来;将篇章教学、拓展学习、社会体验结合起来;将说、读、写三大语文能力融合起来;将语文考试的诠释性、论证性、创造性结合起来;将语文学习的基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与人文视野和素养结合起来。既体现“检测”功效,亦达成“引导”目标。“三一式”结构强化以下几点:一是增加体量以考查素养。二是围绕主题组织阅读材料、分布试题,为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奠定基础。三是补充“小论文”,以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四是补充口语考试。

例卷结构:

1.核心阅读材料:《我的老师沈从文》(汪曾祺)(文学性作品)(2000字)。

2.研读资料:汪曾祺《自报家门》(节选);《沈从文简介》(史料);《汪曾祺的语言》(节选)(说明文和议论文)(2000字)。

3.小论文:在“汪曾祺的创作观”“汪曾祺的语言特点”“汪曾祺对沈从文的‘偏见’”等标题中选择一个并论述之。400字左右。

4.作文:“传统与现代”。800字左右。

5.口语:就“小论文”的内容作5分钟的发言或发言提纲。

二、与现有高考模型的不同之处

“三一式”结构的高考试卷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它保持现行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古诗阅读、作文等基本板块,涵括现行考卷的全部考点。

1.体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性

自2005年以来,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结构:整张考卷,一共150分,主要考查读与写,涉及少量文化文学常识和记诵。“三一式”结构的试卷在考查能力方面,则进一步增加了对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考查。

2体现语文能力的综合性

2015年以来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属于“单篇命题、板块拼接”——两篇现代文、一首古诗词、两篇文言文,六句默写,一篇作文。整体上体现不同的考查角度和维度,具体的几篇文章或语段各自独立。“三一式”结构试卷改变现行考卷语篇各自独立的形态,采用主题式选材,整套试卷的材料基本在一个专题之下,材料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能彼此印证和参照。(基本框架见上表)

3.强化语文能力的实践性

2015年以来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秉持以“能力”为主的立意。但是鉴于结构和阅卷方式的局限,在诠释性、论证性、创造性三个层次上,依然以前两个层次的考查为主。“三一式”结构的试卷则要求学生阅读材料,且在不同的文本中寻找脉络,形成自己的判断。要求学生有更宏观的把控材料的能力、更深的发现内在逻辑的能力、更强的综合与表达的能力。

三、提出“三一式”结构试卷的缘由

中国是教育大国,上海是中国的教育高地,pisa测试的世界第一,似乎表明上海已经打造出世界一流的教育。但另一个不争的教育“成果”却是:我们的学生对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热情都逐渐消失。2014年,本人在上海三个等级的高中(分别是“四大名校”、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区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对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在三年中达到三百万字阅读量的不足3%,87%的学生在整个高中期间涉猎的名著“少于2本”;高中毕业生中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做过“课题”的不足2%;对“课题”两字毫无认知,甚至以为“课题”就是“课文题目”的,高达67%。在实际中,接受过专门演讲训练的只有4%,能够“当众作15分钟左右的演讲,观点明确,用语规范,语言连贯;感情充沛,音量适中,能借助语调、手势,产生一定的感染力”的,只有12%。语文学界早已不言而喻的“听说读写”,“说”已经被实际教学基本取消;即便是阅读,也往往是三千字以内的小阅读。真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想象能力、推理能力、文学感知力的长篇阅读少之又少;而长期呼吁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更是基本被课内的“纠缠性”讲读或做题练习所取代。很明显,当前我们的口语考查、课外长篇阅读考查、自主学习与研究能力考查均基本缺位。

1.口语考查缺位带来的连锁反应是语文教学普遍“装聋作哑”

口语考查缺位有很多的原因。其一就是传统的惯性。中国的高考历史不长,但是语文考试历史相对悠久。在有考试特别是科举考试以来,中国的语文考试就是以笔试为主。此外,在各种考试中,纸面上的笔试既方便操作、节约成本,又相对比较能保证评卷的稳定性。所以,当前的高考除了英语有口语之外,其他的学科一概采用笔试方式。但是,口语考试的缺失,其负面效应不可低估。口头表达能力是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世界上一流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大多是卓越的演说家。口语能力,特别是汉语口头表达的能力,很明显已成为中国学生未来能力的一大欠缺。

从学习效率角度看,信息控制论表示:一个人要想有效掌握信息,除了关注信息、吸收信息,还有对信息进行重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输出,这才算是“有效掌握信息”。“输出信息”的方式是什么?除了纸面表达,更简便有效的方式就是口语。所以,从教学本身的效率看,口语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我们传统的彬彬有礼且鸦雀无声的听讲方式,不仅异化了师生关系、损害了学生主动发展的机遇,而且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率。不注重口语练习,已经明显成为语文教育的一大缺失。而口语教学的回归,有赖于口语考试的出现。

2.对课外阅读的模糊态度,致使语文教学缺少基本生态

课外阅读特别是课外文学名著阅读,在语文能力发展中一直有毫无争议的地位。任何一个具有较好语文素养的人,都与长篇阅读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国际上很多语文教学,都选择在语文课程中直接进行长篇名著的教学。

美国学者凯瑟琳·海尔斯对人的注意力进行了分类,其研究成果显示:注意力有过度注意力和深度注意力两种。一个人对周边的信息有强烈的“吸纳欲”,娱乐的、体育的、科学的、经济的、原创的、模仿的,都希望统统包揽,这就是过度注意力。而对某项内容能够保持深切的关注和探究,这就是深度注意力。深度注意力是文明进化到较高阶段的结果,因为只有在较为安全的环境下才有可能体现。所以,深度注意力是较高水平的思维能力,也是更应引起学校重视的一个方面。语文学科唯有借助长篇阅读和深入研究,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深度注意力。此外,碎片化阅读导致逻辑思维能力衰退、情绪化偏见流行。课外阅读中的长篇阅读不仅关乎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思维和能力,关乎学生个体的视野和习惯,而且关乎民族特性的优化。不会读书的民族不会是更聪明、更有内涵和前景的民族。语文教学,不可以不重视课外阅读特别是长篇阅读,而课外阅读包括长篇阅读的动力亦源自高考对课外阅读的直接关注。

3.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亟待从“口号”落地为现实操作

时代发展到今天,学习不再是单纯的“学术行为”,事实上早已演变为“社会行为”——学习的内容不是学习的目标,而是学生积极的、独立的、社会性个体成长的过程。学生要借助相对宁静的学校教育,专心修炼其独立性,合理建设其社会性。所以,语文学习仅仅把课程功能定位为听说读写,或是“感受文化历史”“积累文化素养”,已经远远不符合时代要求。信息时代,让学生具有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

学习的能力从哪里来?从学习的过程中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不要认为教书是教师教的过程,教师应该为儿童设计合适的主题和环境。”华东师大教授钟启泉则强调最好的学习是单元学习。为什么要有单元、有合适的主题和环境?就是为了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有更多的自主行走、自我养育的机会,在电子信息环绕身边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走出纷乱信息的包围,实现人的主动性。在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面,语文高考最具有基础和条件引领风气。

综合实践考查方案 篇2

综合实践考查方案

一、考查目的:

1、通过考查,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便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分析和总结。

2、通过对学生的实际命题考查,掌握学生学习综合实践的基本情况,并能公正、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业情况作出评价,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学期所学习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具体的考查内容:

1.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对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教师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量分,总分为40分。

2、实际的命题考查:教师结合本学期所学习的内容精心安排,让学生亲自动手动操作,从这三个题目中任意选择一个完成,A、独立设计一个公益广告。B、急救中的伤员如何进行包扎。C、精彩的网络世界对我们有什么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斟情计分,总分60分。

三、考查方式:

以书面形式进行考查。

四、考查时间:第十七、十八周五、评分标准:

1、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方面: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在信息技术课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进行打分,如:是否遵守纪律、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是否积极、掌握知识是否熟练等。

2、命题考查方面: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和题目的难度等进行评分。

3、上述两项综合得出最后的成绩。

六:考查的结果评价及分析

考查后教师要及时统计和计算出 及格率、优良率,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分析和总结,写出质量分析,找出存在的不足,争取让学生真正能在综合实践课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并能从活动中培养出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麻堡小学教师:郭志权

实践综合能力考查 篇3

近年来,小学语文考试有加大综合阅读测试,甚至有取消纯“基础”考题、语文考试就只考阅读与作文题目的趋势,这样,使得不少教师有些茫然,觉得综合阅读考试非常宽泛,不知能考查到学生哪些能力。

为此,熊老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命题探索,归纳形成了以下要点:综合阅读考试题目能够考查到的学生的能力点。这些“能力点”,就是语文考试在命制阅读考试题时,命题者可能参考这些点来设计考题。

明确了这些,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以注意训练学生这样一些能力。而且,我们还可以将教师组织的阅读训练,转变成学生在平时的自主阅读中,自己为自己设计以下一些角度的练习,日积月累地训练,阅读能力与阅读解题能力自然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综合阅读考试题目能够考查到的学生的能力点

1.在语言环境中判断、选择字的读音(包括易错读音、多音字读音、轻声、变调等)的能力。

2.在语言环境中根据读音(看拼音)写出(或选择)汉字(或词语)的能力。

3.在语言环境中改正错别字的能力。4.结合语言环境给字(词)选择正确意义的能力。5.在语言环境中推测解释词义的能力。6.在语言环境中选词填空(或搭配)的能力。7.在语言环境中为指定的词找近(反)义词的能力。8.将蕴含在在语言环境中的近(反)义词分辨出来(分组列出)的能力。

9.在语言环境中找同类词(如找ABB结构的词)或将同类词进行归类(如将文章中写人物外貌的词都找出来)的能力。

10.在语言环境中判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引用、设问等)的能力。

11.在语言环境中将个别句子进行改写(或改变原意或不改变,改写有多种方式)的能力。

12.在语言环境中修改病句的能力。

13.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14.根据在语言环境中填写出积累过的名句(名诗)的能力。15.结合语言环境给句、段打标点符号的能力。16.能抓住文章怎样描写事物特点的能力。

17.按照一个指定要求,归纳、概括某个问题(如结合全文来看,作者向我们全面介绍了哪些保护牙齿的知识)的能力。

18.通过阅读,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的能力。19.把握自然段或意义段大意的能力。20.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21.能按一定的角度要求给没有题目的文章加上题目的能力。

22.记事文章能把握“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六要素”(加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能力、写人文章能把握人物特点(及评价人物思想、品质)的能力、状物写景的文章能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

23.领悟文章中心意思(主旨)的能力。

24.把握文章段落首括句、文章中心句、文章前后(首尾)照应等的能力。

25.把握文章构段或全文结构(如总分总)的能力。26.结合文章分析某种表达方式优劣(如好在哪里)的能力。27.根据文章意思,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自己的感悟的能力。

28.阅读文章时理清表达顺序(通常为三种)的能力。29.阅读文章时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的能力。

30.阅读叙事性作品,就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表达感受的能力。

3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能力。

32.在文章的“空白处”(如省略号)能发挥想象进行补白的能力。33.在文章的意犹未尽处进行续说(续写)的能力。34.根据文章情景所提出的要求,进行问题解决(如面对文中老人的困惑,你觉得可以怎样开导他)的能力。

阅读教学:言语活动承载训练

研究表明,对语文课程的界说,可简单表述为“语文就是言语”,“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并可简略成公式为:语文=言语行动+言语结果。从直观的词性看,“言语”更多时候是动词,也兼动名化而为名词。学者认为,课程类型可分为一学科课程、二活动课程,中小学语文(尤其是小学语文)从严格的课程学上考察,它不应该属于“学科课程”,因为它不具有严密的基础知识、概念体系,它的任务也不是让学生系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概念体系。说它是“语文学科”只是便于一般称谓。它更多地属于“活动课程”,虽然它也有必要的知识系统要教给学生,但言语实践才是它的主要课程要素,对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读解“语文=言语行动+言语结果”,不难发现,最关键的核心词是“行动”,“行动”放在哲学意义上说就是“实践”,放在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意义上说就是“活动”,即听说读写。语文教育如何行动,或者说学生的语文学习如何进行?要紧扣“言语活动(行动)”特质,行动的媒介(文本载体)是“言语作品”;行动的方式是“言语活动”,即师生凭借以言语为主体的听说读写活动,进行着训练;行动的结果是以“言语能力”为主轴的“言语素养”(即语文素养),其中行动的心理机制是“言意转换”,“生成语感”。

阅读教学具有综合性,承载着多方面的“言语活动”,担当着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多方面的训练。但现实的问题是:

第一,语文教师对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多方面的训练认识不足。特别是课程改革之后,新课程标准淡化了训练,老师们不敢言训练,不敢加强训练。其实,语文是工具,语文基本功是技能,任何工具的习得、技能的过手从来是需要训练以至习惯自动化的。就语文实践性定位,更重要的课内的语文实践(因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时空是在课堂),是在教师引领下的听说读写等学习活动,这就有教师的训:启发、引导、示范等,学生的练:由不会到会、由笨拙到纯熟、由浅显到深刻、由内化到自动化运用等。只是这种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训练,应同属于“有效学习”的基本思路——“有效训练”。其基本要义是:(1)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训练语言,这就要求在传统训练中融入“自主、探究、个性、感悟”等因素;(2)要让语言训练浸润情感意志,杜绝刻板、机械、简单、乏味,融入“趣味、快乐、熏染、情意、审美、品味”等因素;(3)要让语言训练体现生活实践性,反对为书本而书本,追求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而让学生练就“屠龙术”,要融入“经验背景、体验、生活、运用、建构、生成”等因素。将传统的语言训练扬弃为“有效训练”才是最佳的抉择。

第二,语文教师对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哪些方面的训练不甚了然。阅读教学是进行语言文字及语文基本功综合训练的途径和阵地。前者是词句段篇训练,主要是词句训练——这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从语文基本功训练的角度看,阅读教学要通过师生及其与文本的对话进行:(1)朗读、默读、诵读等读好、读美的训练;(2)听话、说话及口语交际训练;(3)“潜作文指导”(品味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表达思想感情、构筑篇章结构等)及读写结合训练;(4)语文(甚至超越语文的)学习方法(尝试、运用)训练(课程标准重点强调“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5)思维训练(如分析、综合、概括、推理以及比较、对比等,当然思维训练是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及语文基本训练来体现的)。

第三,这是阅读教学实效性差的最关键问题之一,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虚脱、悬空、漂浮,实质性地说,是训练不落实的问题。这样一来,学了一篇又一篇的课文,上了一堂又一堂的阅读教学课,学生听、说、读、写及思考、学习方法没有得到很好的操练,其基本功看不到明显的长进,语文素养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要将阅读教学课堂做“实”,我们要随时思考并践行的是,在这一堂课中,学生语文基本功的某几个角度或综合各方面,都训练得扎扎实实,绝不浮光掠影、不浅尝辄止。

一、大胆取舍,精选训练点 面对一篇课文特别是篇幅长的课文在进行阅读教学预设时,要注意切忌平铺直叙地从头讲、问或串讲串问到结束,要注意选取值得“放大”处理的“点”,最好是能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这样的点可能是全息点,也常常是课文的重点或难点,当然也可能是阅读训练包容量大的点。找到这样的点,就要对课文进行大胆的取舍,要忍痛割爱,甚至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如果值得大做特做的点较多,还要注意筛选,选出训练价值特别大的点来做。再就是以点透视面,以面观照点,从而精心设计出高水准的教学思路、程序和活动,落实阅读教学承载的相关训练。

二、揪住训练点,将点上的言语活动做大、做强、做亮 落脚在训练的点上,教师要深入探究与设计并在教学活动展开中落实:这个点可以训练些什么,重点凸显什么训练,如何让训练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要有一种揪住不放、绝不轻言放弃、不达好的训练效果绝不罢休的意识。这样在点上的做大、做强、做亮,要努力达到精、深、透的境界,忌讳泛、浅、略的状态。在训练落实的程度上,训练受体即学生也要由点及面,由优及差,务使每一个学生都“操练起来”。

三、在自主学习、对话交流的状态中,教师要相机介入,强化训练

新课程主张的阅读教学课堂,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调的,阅读教学展开状态是对话与交流,对于学生在言语活动中进行着“言意转换”“生成语感”,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最大角色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实现言到意、意到言的互转,落实着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这样,教师介入训练是要预设的,只不过其训练预设是隐含的,随着教学流程的展开“该出手时才出手”。一旦介入实施训练后,必须看到非常实在的训练效果。

对此,我们还要牢记,阅读教学中随时要突出的训练是: 1.读练到位:如朗读要努力呈现出由学生读不正确,到训练得能够读正确,逐步显示出读得通顺、流利,再经过理解的深入而读出有感情、有韵味。通过读的训练使静态的书面语言“活化”起来,映留在学生的语言感受系统之中,内化为内部语言,为之转化为书面语言与口语作积累。

2.词句品评:阅读教学要高度重视对对课文中的词句理解和运用的到位,特别是“词”,一定要注重落实到词,词的品悟要深入,词的语像感、语义感、语情感多方面要立体地建立在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的,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也正如维果茨基说:“语词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活动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

3.训练说话:为了落实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说话训练,可以:(1)给予一定的框架。教给学生一定的说话方式,如“我读了„„我觉得„„我想到了„„我感到„„”。有了一定的范式,学生说起话来就不至于离题万里,说些整段的废话,还能有话可说。(2)给予一定的准备。要让学生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先在脑子里组织语言,想想自己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到时再一鼓作气地说出自己的想法。(3)给予一定的空间。学生练习有条理地说话,要给学生出错的空间,大力给以表扬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4)给予一定的时间。学会等待,给学生一个过程。我们还可以用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示意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整段的话。最后,达到不用教师引,自己就会说的境界。

4.读写结合:教材是学生积累语句和学习习作的模本,如何从读到写,模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对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迁移到学生的习作中。

5.积累词句:力求在“当堂”的阅读活动中让学生更多地“记”下一些东西,尽量是浸润性积累,“润物无声”自然而然地积累字词句段,当然也需要强记性积累,必要的读读背背。

上一篇:区角指导下一篇:金融的逻辑与癫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