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政策选择分析

2024-06-20

财务政策选择分析(精选十篇)

财务政策选择分析 篇1

一、会计政策选择原则

对于企业来说合适的会计政策对于企业财务健康来说至关重要, 而要想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正确性, 需要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会计政策选择需要遵循的根本性原则, 合法是指会计政策选择要的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许可范围之内, 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进行会计政策选择, 如果偏离了这一基本原则, 企业科技政策选择本身也就走入了违法的误区, 这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错误。如果一旦被税务部门发现了, 就会判定这一会计政策无效, 并会给与企业罚款, 违背这一原则可谓是得不偿失。

2. 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要注意风险的控制, 一些会计政策的选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 这就要求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需要小心谨慎, 充分考虑会计政策所带来各种风险, 在准确评估风险的基础之上来却确定会计政策, 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控制风险, 减少财务管理不确定因素。反之如果会计政策选择中没有考虑到这一原则, 可能就会给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埋下较大的因患, 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3.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需要做好成本、收益的评估, 不同的会计政策意味着不同的成本支出, 不同的收益, 获得更多的收益是推动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动因, 这就要求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要进行不同会计政策成本收益对比分析, 从中选择最合适的会计政策。在不同会计政策成本收益分析中需要全面的考虑短期成本、短期收益、长期成本、长期收益、直接成本收益以及间接成本收益, 做到评价的科学全面。

二、会计选择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影响是不同的, 本文这里结合企业经营管理中, 最典型、最普遍的会计政策进行一一分析。

1. 资产折旧方法

在资产折旧方法方面,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有着明确的规定, 企业可以选择双倍余额递减法、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等等, 对于企业来说, 一旦确定某种资产折旧方法之后, 就不能再随意进行变更。上述各种资产折旧方法利弊共存, 对于企业来说关键是根据企业实际经营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双倍余额递减这种加速折旧方法会导致企业当期利润的下降, 同时还延迟了企业应交所得税收, 因此比较符合会计政策的谨慎性原则, 这是很多企业偏好这一会计政策的重要原因。

2. 收入确认方法

收入确认方法的不同会影响到企业的收入和税负, 在收入确认方法方面, 有直接销售、委托收款、赊销等模式, 这些模式反映到企业的财务指标方面是不同的。对于企业来说如果经营中出现了应收账款一时无法回收的情况, 企业就可采用赊销模式进行收入确认, 这样可以减少企业当期、需要缴纳的税收, 实现延迟缴纳税款的目的, 一旦应收账款确实损失, 企业也不必支付额外税收。

3. 股权投资方法

在股权投资的处理办法方面, 目前我国规定了成本法以及权益法两种, 两种方法对于财务管理指标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同。一般来说, 如果投资企业是盈利的话, 企业就可以采用成本法进行账务处理, 这样可以减少盈利所的税的缴纳;反之如果是亏损的话, 则可以采用权益法, 这种方法允许将亏损计入税前成本, 从而达到避税目的。

4. 坏账计提方法

针对坏账损失有不同的计提方法, 常见的有直接销转法和备抵法, 这两种方法对于企业财务影响不太相同, 究竟选择何种会计政策, 需要依据企业的盈利情况而定, 如果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则宜采用直接销转法, 反之则采用备抵法。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政策选择的策略

针对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带给企业财务管理不同的影响, 对于企业来说, 要想选择到合适的会计政策, 并充分利用好会计政策所带来的利好, 需要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发力:

1. 做好税收统筹规划

税收筹划本身是会计政策选择必须要充分考虑的一个因素, 不同的会计政策带给企业税务的影响要求企业要做好税收筹划工作, 税收是企业经营中的一项重要成本支出, 税收筹划就是在会计政策约束下进行税收工作的优化, 实现合理避税的目的。不同的会计政策带来了税收的较大变化, 不同会计政策往往意味着税收比率、税收计算方法等等有较大的不同, 这客观上要求企业要进行税收筹划, 做好税收工作, 从而实现企业税收下降的目的。在税收筹划方面, 对于企业来说不仅仅着眼当前, 同时更要着眼长远, 不仅仅着眼于直接收益, 同时更要着眼于间接收益。通过做好税收筹划, 从而给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提供有益参考, 据此进行会计政策的制定, 提升会计政策选择正确性。

2. 加强财务环境分析

会计政策选择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就是要做好财务环境的分析, 确保会计政策与财务环境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减少二者之间偏差, 紧紧围绕的财务环境的变化来确定会计政策的选择。在财务环境分析方面, 企业不仅仅需要对于宏观环境进行一个分析, 针对宏观经济走势, 政治政策变化等等进行预测判断, 同时还需要重点对于行业环境以及企业环境进行分析, 行业环境主要包括行业景气情况、行业竞争情况等等, 企业环境分析包括企业资产债务情况、企业发展阶段等等, 通过全面掌握这些环境的变化, 在法律政策范围之内, 进行会计政策的及时调整, 会计政策要始终与会计环境之间的变化保持高度一致, 尤其是涉及到企业经营重大变化情况, 更是要未雨绸缪进行会计政策调整。

3. 提升财务人员能力

财务人员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是企业财务管理中做好会计政策选择的基础条件, 可以说企业要想做好会计政策选择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财务专业人才队伍, 对于企业来说, 要高度重视会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解决好财务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在具体的做法层面就是要以提升财务人员能力为主线, 一方面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 通过强化对培训来让财务人员掌握更多专业知识, 提升会计政策科学的选择的能力, 在培训开展中, 企业一方面应加强内部培训, 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借助外脑来强化培训, 这样可以综合内部培训以及外部培训的优点。另外一方面就是企业内部要建立完善财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内部要建立起来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采用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财务人员能力的提升。

4. 完善财务内部控制

会计政策选择需要企业做好财务内部控制工作, 财务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财务目标,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会计制度、会计方法,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优化的过程。企业管理者要对财务内控机制建设高度重视, 根据财务内部控制需要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 企业管理者要构建专门的内控建设领导小组, 由该小组来全面的负责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在会计内部控制方法方面进行创新, 引入定性与定量控制相结合的财务内部控制方法, 企业在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设中应改变以往偏重于定性分析的方法,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 引入定定量分析模型, 从而准确的分析会计政策对于企业财务的影响。

综上所述, 在企业之间竞争全面升级的时代背景之下, 企业管理者财务管理工作中要高度重视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 全面把握好不同会计政策给企业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在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具体策略方面, 企业需要综合从税收筹划, 人员培训、内部控制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努力。通过做好上述几个方面的工作, 确保企业选择到合适的会计政策, 进而给企业财务健康水平的提升带来积极地促进, 实现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进一步强化。

摘要:不同的会计政策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所带来的影响不尽相同, 对于以盈利为基本目的的企业来说, 需要根据企业经营需要, 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 从而确保企业财务健康, 更好的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本文对于会计政策选择原则进行系统的探讨, 分析了不同款项及政策选择带来给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影响, 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政策选择策略, 希望可以为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带来有益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会计政策,财务管理,选择,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强, 王蕊.会计政策与纳税筹划研究[J].新经济, 2014年11期.

[2]靳长巍.浅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J].商业经济, 2013年3期.

论企业财务政策的体系及其选择 篇2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独立自主性地位日益确立,这使得企业财务行为逐步成为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行为,自主选择性财务政策成为理财人员自主理财的外在表现。

关键词:财务政策财务政策体系财务政策的选择

0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企业经营国际化及企业合并等经济因素的影响,财务导向的企业管理逐渐成为西方企业管理的新趋势。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大多数公司将逐步进入财务导向型的企业管理阶段。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如何选择财务政策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1企业财务政策的简述

1.1企业财务政策的含义企业财务政策就是指企业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运用一系列财务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以实现财务目标的策略。它是以企业为财务主体,在宏观财务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现实要求所制定或选择的一套自主的财务行动准则。

1.2企业财务政策的特点财务政策的类型多种多样,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企业财务政策运用的主体是企业;财务政策的运用应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企业财务政策应具有相对稳定性。

2财务政策体系的构建

企业完整的财务政策体系应当包括财务政策战略、财务政策类型和财务政策实施三个部分。

企业财务政策涉及到财务活动的方方面面,一个完善的企业财务政策体系,应当与理财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内容相适应,它能有效地指导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活动,从理财观念上看,尽管管理者应当树立的理财观念很多,但风险观念和信用观念是极具重要的两大基本观念;从理财内容上看,尽管涉及到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但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股利管理是理财的四项基本内容。据此,企业财务政策的类型应当包括: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营运资金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等六个方面。具体如下,①风险管理政策。②信用管理政策。③融资管理政策。④营运资金管理政策。⑤投资管理政策。⑥股利管理政策。

3财务政策选择遵从的基本前提

3.1财务政策选择的基本假设:理性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会在给定的条件下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这些约束条件包括法律、政策条令与生产技术条件等社会规范。

3.2政策选择的基本原理:优化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经济人在法律制度加以确认和保护的一般规则的约束下,根据利润极大化原则上,生产者可自主做出经济选择与决策。

3.3财务政策选择的基本原则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从理财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并在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行为规范,它反映着企业理财活动的内在要求。为了财务政策选择的结果,其基本原则应包括:风险与收益对等原则i边际分析原则;利益关系协调原则。

4财务政策类型的选择

4.1风险管理政策的选择风险和报酬是现代理财行为中必须正确处理的一对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是风险越大要求的报酬率越高。事实证明,不顾及风险,一味地追求过高报酬,极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风险管理政策选择的目的不在于一味地追求降低风险,而在于在报酬和风险之间做出恰当的抉择。供选择的风险管理政策类型主要有:回避风险政策;控制风险政策;转移风险政策。

4.2信用管理政策的选择信用管理政策是企业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宽松的信用管理政策和从紧的信用管理政策两种类型。任何一个信用管理政策均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

4.2.1信用标准政策它是企业评价客户信用等级,决定给予或拒绝客户信用的依据,通常以预计的坏账损失率表示。若企业信用标准过高,将会使许多客户因信用品质达不到所设定的标准而被拒于企业商业信用之外i反之,则会使企业冒较大的坏账损失风险和支付较高的收账成本。为了评价、证实和判断客户的信用情况,用以确定对其可否给予商业信用的标准,一般可采取“5 C”评估法:客户品质;偿债能力:财务能力;提供的担保品:经济情况。采用以上五项标准,对需要给予商业信用的客户分别进行评价,是保证应收账款安全的必要手段。

4.2.2信用条件政策它是企业接受客户信用订单时所提出的付款要求,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两个方面。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的过程中,首先必须确定赊销需要采用的最佳信用期,企业采用的信用期越长,赊销的商品就越多。发生的销售收入就越大,取得的利润也可能越大,而且坏账损失也可能越高。其次还要确定合理的现金折扣政策,它是为了鼓励客户提前付款所给予的优惠。现金折扣的实施可以加速应收账款的收回,但要发生折扣成本。

4.2.3收账政策它是企业对收回账款所采取的措施。企业对收账政策的制定要宽严适度。若收账政策过于宽松,可能导致客户更加拖欠货款,增加与应收账款投资相关的成本:反之,则可能导致企业失去较多的销售机会,影响公司未来的销售和利润的增长。因此企业必须根据现实情况来制定合适的收账政策。我们认为,信用管理政策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应收账款占用水平;②市场竞争的程度:③公司的销售状况;④客户的信用等级;⑤公司信用制度:⑥公司管理能力。

简单地说,当公司的应收账款占用少,面临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产品销路差,客户信用等级高,信用制度严密以及自身的管理能力强之时,可实行适度宽松的信用政策;反之,则可以实行适度从紧的信用政策。

4.3融资管理政策的选择企业融资管理政策选择的核心问题在于确定一个良好的资本结构。一般而言,融资管理政策的类型有以下几种:仅有普通股的资本结构政策:兼有普通股、优先股的资本结构政策;兼有普通股、优先股与债务资本的资本结构政策。

4.4营运资金管理政策的选择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必须依靠一种切实可行的、能够有效地考虑风险与报酬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一般来说,营运资金管理政策有以下三种类型:中庸型营运资金管理政策;稳健型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冒险型营运资金管理政策。以上各类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各有利弊,其中:冒险型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的净流动资本最小,风险最大,但其总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稳健型营运资金管理政策的净流动资本最大,风险最小,但其总成本最高。收益最低;中庸型营运资金管理政策的收益与风险则介于二者之间。

4.5投资管理政策的选择企业投资管理政策按性质不同,可划分为稳定型、扩张型、紧缩型政策三种类型。我们认为,企业应根据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情况等为依据,正确选择投资管理政策。在确定投资管理政策时必须考虑以下“三性”原则:第一,从属性原则:第二,指导性原则;第三,风险性原则。

4.6股利管理政策的选择选择科学的股利政策对于保障股东权益,协调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稳定股票价格和维护企业形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按股利支付的稳定性划分,企业股利政策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固定股利政策;②固定支付率股利政策:③低正常加额外股利政策;④剩余股利政策。

5结束语

财务政策选择分析 篇3

一、企业分部财务报告的政策选择

分部报告是披露一个企业集团各行业、各地区、各内部组织经营分部的销售、利润及其它非合并财务信息的报告。分部报告的会计政策可以选择合并报表或母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也可选择企业内部报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企业若按“风险与报酬法”确定分部, 则该确定的分部通常与企业的管理报告单位不一致, 所以对报告分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只能是合并报表或母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而按“管理法”确定的分部, 由于其与管理报告单位基本一致, 故两种选择均可选用。现实中“管理法”更具操作性, 应用也更为广泛, 报告分部信息采取哪种政策便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当企业报告分部信息选择对外报告采用的合并报表或母公司的会计政策时, 分部信息的可靠性就高些, 更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业绩的评价;当企业选择对内报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时, 分部信息的相关性就高些, 也更能帮助分析人士把握企业的未来。

无论按哪种基础确定分部, 企业均会被划分为多个分部, 这些分部的性质可能非常接近, 也可能相差很大。从理论上说, 信息使用者希望得到每个分部的财务信息。但提供信息是需要成本的, 这种成本不但包括信息生成成本, 还包括信息暴露导致的竞争成本的增加。因此, 并不是说信息披露的越详尽越好, 这也就要求企业必须根据分部信息对使用者决策的重要性来确定继续细化分部或是对重要分部予以单列披露而对决策价值不大的分部合并披露。

为此, 在选择会计政策时, 应权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或可靠性的偏好程度。但值得一提的是, 提倡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已成为当今财务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 而其核心是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透明度。从这一点出发, 企业分部报告信息选择与合并报表或母公司报表相一致的会计政策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流。

考虑到成本效益因素, 分部报告的内容通常仅限于一些关键的指标。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将这些指标列举如下:分部收入, 分部成果, 分部资产, 分部负债, 当期购入的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成本, 折旧和摊销费, 折旧和摊销费以外的非现金费用, 企业按权益法进行长期投资核算时, 从受资者取得的净损益等。此外, 它还鼓励企业对分部收入项目的性质和金额作出披露, 对具有相似规模、性质或影响的分部费用项目作出披露, 并鼓励企业对分部的现金流量信息作出披露。这些关键指标都限制在企业能够提供的范围, 因而能大大降低成本。

二、分部财务报告的评价标准分析

长期以来, 集团企业通过编制合并报表来从整体上反映合并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对一些有着多种经营业务或多个地区分部的大企业来说, 其各个分部的利润率、发展机会、未来前景和投资风险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 而合并报表所表达的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仅是对各个经营分部的盈利水平、增长趋势和风险情况的简单平均, 未能反映出集团对各个分部的依赖程度, 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对集团整体风险与报酬进行更精确的预测。

国家财政部要求企业以附表方式披露分部信息;分部划分以行业分部为主, 行业分部下还要再细分地区分部, 这些规定符合当今分部报告发展的潮流, 但仍不够细致。第一, 仅给出了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的抽象概念, 虽然相对于《准则第二号》它体现了风险与报酬的差异是划分企业分部的基础, 但增加了执行的难度, 也使得管理当局在分部信息披露方面有了很大的自由空间, 分部信息的可靠性受到质疑, 此外, 缺乏统一的标准也使得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缺乏了可比性。第二, 《制度》要求披露的指标已经超过了新IAS-14的要求, 有些甚至超出了企业能够提供的范围, 这大大增加了企业信息生成成本, 可操作性较差。分部信息披露制度在我国尚处于开始阶段, 相关规定不够全面、具体, 还需进一步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也在不断发展、企业规模在日益增大, 这一切都为分部报告提供了孳生的土壤。当前, 我国证券市场上资产重组如火如荼, 企业的集体化、多元化将使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披露提出更高的要求。分部信息的重要性将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作为一种国际化趋势的分部报告, 将引起我国准则制定机构和证券管理部门更广泛的关注。我们期待着早一天颁布自己的分部报告准则。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 (征求意见稿) [S], 2006 (11)

[2]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 (试行) :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试行) [S].2004 (1)

[3]丁兆军、卢文彬:分部信息披露:制度比较与会计难点[J].会计研究, 1998 (10)

[4]桑士俊:关于企业分部财务报告[J].会计研究, 2003 (2)

[5]陈毓圭译:论改进企业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年

财务政策选择分析 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政策;伦理;利益;启示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会计处理方法。但是利益驱动下,不少上市公司利用现执行的法律法规的纰漏,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步骤上有待规范,甚至有企业存在严重违反会计准则的现象,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在财会信息有造假失真的现象,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理论

1.1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动机

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上市公司业务繁杂,财务信息将更多的与会计政策相关联,会计的确认、计量全部以会计政策选择为前提。关于企业选择会计政策动机的研究历史深远,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1986 年美国会计学家瓦茨和齐默尔曼 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认为确实存在管理人员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目前国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规避市场管制动机、隐形的分红动机、债务契约动机、政策成本动机、避税动机、树立公司形象动机,其中应对市场管制,是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最主要的动机。综合而言,在经济高速发展下,从上市公司角度出发,精神层面的东西已被逐渐淡忘,大多以自身的利益实现为出发点。

1.2会计政策选择考虑的因素

会计政策选择背后,是各企业相关利益格局的分配,在选择时需要慎重,首先要考虑国家现行的法律政策和经济政策,尤其要着重考虑会计政策对企业税负的影响,此外,国家政策方面也直接影响到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研究与开发会计政策的选择;其次要考虑公司的资本结构,即负债的多少,通常负债比率高的企业,财务风险大,应更多考虑债权人权益,使会计政策倾向于稳健;而负债比率低的企业,财务风险较小,企业所有者面临的风险大,则应使会计政策倾向于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最后,还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人员素养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内容。

1.3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现状

任何事情在人作为选择主体时,都会倾向于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上也不例外,利益的诱惑下,现实中表现为政府颁布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若有了破绽或漏洞,上市公司就会伺机钻营牟利,出现了大量机会主义类型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激烈的竞争,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新的利益格局不断出现,在给企业的会计活动带来发展机遇和空间的同时,也给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上也面临很大变化。所以,当下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实在企业与股东等相关利益群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尽量符合国家法规和信息的真实性。

二、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伦理基础

2.1会计伦理的含义

会计伦理是会计从业人员以合法的手段从事管理时,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借助会计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习惯、社会舆论和会计人员的职业良心对会计行为进行约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国家、社会、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会计伦理旨在企业做会计政策选择决策时,可以从整个社会的发展环境和前景出发,而不是扰乱行业秩序和竞争关系。

2.2上市公司会计伦理的缺失原因和危害

结合国外先进的会计管理经验和国内上市公司发展现状,造成目前会计伦理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滑坡,改革开发后,国内经济迅猛发展,导致道德氛围淡化,这是当下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的阶段,同时,国内法规尚未完善,自律性也未及时树立,才造成会计伦理的发展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并存。现实的市场经济利益竞争下,利益维系着一个上市公司的存亡,越来越多的公司为了追求利益而使得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甚至完全虚假,使社会经济陷入诚信陷阱,这样不仅是会计从业人员诚信的缺失,同时也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

2.3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伦理选择存在必然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C·诺思曾经说过:“即使在最发达的经济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的总体约束的小部分,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习惯、伦理等非正式规则来约束的。”他的观点充分论证了会计伦理对会计工作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基于伦理的会计政策选择,更多表现为上市公司在精神层面的管理,是企业持续盈利的原动力。

三、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伦理建设的原则与措施

3.1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伦理建设的原则

国内对于会计政策选择的伦理建设的原则的研究相对较少,结合国际的研究理念和国内的伦理思想,并充分考虑国内上市公司发展现状,在会计政策选择的伦理建设上放在首位的便是守法原则,守法是伦理建设的基础,第二是正直原则,要求如实反映公司状况,第三是胜任原则,即在会计工作人员在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上有所要求,第四是诚信原则,在会计活动中表现为客观确认,正确核算,真实报告,公开披露,最后是敬业原则,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会计伦理的建设,更是各个行业内的伦理建设的最高境界。

3.1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伦理建设的措施

为了优化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我们要对伦理建设进行优化,首先要优化公司内部伦理环境,加强公司文化建设与维护,文化建设是伦理建设的基础,直接影响伦理环境的实现与否,其次,建立完善的会计伦理评估规范,如上海实施的会计信用等级评估制度,第三,健全会计伦理监督机制,最好能向社会公开,实现全民监督。

四、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伦理思考

国内颁布的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准则,几年前便已在上市公司执行,已在具体的会计业务上有确认和计量的标准,很大程度上为上市公司在会计政策选择上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空间,但仍未能有效解决会计主体为了私利制造虚假信息的现象,前文也有描述,目前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伦理角度的缺失,除了社会背景导致外,从业人员的素质滑坡和精神需求的空虚与迷茫也不容小觑。财务是企业的发展命脉,一个会计政策的选择不仅仅是单纯的会计后果,更有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影响甚至犯罪。国际上来看,已有国家开始在公司伦理建设上进行规划与研究,但作为公司伦理建设的重要领域——会计伦理,仍没有明显体现,所以这就需要国内的专家学者们共同努力,践行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会计伦理理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会计从业人员全面收获,也能提高国内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上更上一层楼,更能促进整个行业的经济向良好循环发展,从而提升综合国力。

总结

在这个经济和信息一体化发展的今日,国内上市公司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而会计政策选择上也有翻天覆地的变革,国内的会计规范与法规建设也正想国际化发展,历史表明,没有完美的制度,况且制度建设并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所有问题,仍需伦理建设辅助制度的百分百落地执行;另一方面,法规只规定了会计行为中的下线,而伦理是从道德、道义、品行等深层次的管理来影响企业的发展。但是,国内市场在伦理建设上仍有很大的缺失,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来完善与实现,财务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命脉,但是作为从业人员,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正直和对工作、社会负责任的态度,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眼光要看待长远和持续,在满足企业收益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选择财务政策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篇5

一、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在特定的理财管理环境中, 通过对财务活动的组织, 以期实现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 就是财务管理目标。针对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有多种说法, 一般而言, 主要有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以及企业利润最大化。结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应当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 企业应当充分意识到财务的杠杆作用, 并能够有效利用该杠杆作用。不过当企业的负债利率和投资利润率相一致的时候, 这种财务杠杆作用一般不会形成, 也就不会出现财务杠杆利益。而当举债利率要低于企业的投资利润率的时候, 此时对外借入的资金, 也就是对外的债务可以提高普通股的每股利润, 从而形成正财务杠杆利益。反之, 则会出现普通股的利润率会低于税后的投资利润率, 此时就会造成股东的利益收益降低, 从而形成负财务杠杆利益。因此, 能否对正财务杠杆利益做到有效利用, 对负的财务杠杆利益进行限制甚至是消除, 也就成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途径了。

(二) 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很长一段时间里, 企业对财务管理并没有加以重视, 而是一味的单纯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领导也多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了生产管理和业务工作方面。对财务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的忽视, 从而造成了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财务报表看不懂, 致使其不能够从财务资料中获得有效的信息, 导致财务管理处在一个被动滞后的状态。比如, 曾经出现的一些企业为了发展而上演的“蹦极跳”,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企业是失败了的, 并没有上演成功。最为突出的事例就是“德隆”公司, 当时作为我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的“德隆”, 在短期内上演了扩张几千倍的奇迹, 但是又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上演了彻底崩盘的闹剧。根据一些学者对“德隆”事件做的理性分析, “德隆”危机的根源就是出现了财务管理的重大失误, 比如“投融资期限安排把握不佳”、“筹措性资金成本过高”、“信息的披露与沟通不足”等财务管理失误等。所以说, 一些企业因为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使得在选择财务策略方面出现重大失误, 直接导致了企业的危机。

(三) 企业财务制度体系不完善

一套科学的企业管理体系中,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因此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财务制度体系, 以规范企业的改革并促进企业的发展。不过现代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要用于打破传统, 拒绝因循守旧, 彻底抛弃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思想观念。科学的管理模式是企业获得长久发展, 并对企业能否有效运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现实中有许多企业因为疏于管理而不得不接受血的教训, 对这些企业造成了十分惨痛的结果。比如海南船务公司以及美国安然公司, 他们在经营上的大起大落就与其疏于财务管理具有密切联系。不过虽然教训是惨痛的, 但是这些先行企业却令后来企业看到了一片广阔的前景。我国的现代企业应当总结先行者的宝贵经验, 强化财务管理, 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从而使企业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

(四) 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

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质就是会计的六要素管理,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投资管理、筹资管理、损益管理。而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与依旧就是企业的财务核算, 不过, 在财务核算中, 多数企业都是严格依据企业的财务制度, 对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统一的核算方式进行。不过财务核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也有些企业因为小范围内的便利, 往往会出现一些核算不规范的做法。具体的表现有:没有统一核算, 出现核算分散的情况;对账务的处理死板, 收款的周期比较长;对成本的核算不符合实际;财务决算工作流于形式;财务核算的过程中, 记账的手段不统一。更有甚者, 有些企业因为自身规模的愿意, 依旧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 手段十分落后。

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几点建议

(一) 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积极构建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企业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先导就是要有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 为此, 企业的负责人要深入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并从企业法人结构以及企业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体系不仅要完善, 还需要全程贯穿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控, 同时还需要全方位的构筑起立体式的财务保障防线, 以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积极引进现代技术, 强化财务管理, 比如广泛运用电子商务、互联网等现代手段等, 进而改进企业的运作模式和业务流程, 使得企业全体员工增强成本意识、效益意识。在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强化以及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关注与企业发展的相关因素, 同时还需要强化发展观念, 追求企业长期的持续的健康发展, 而且企业的财务管理者还需要充分考虑理财行为对企业长期的影响。另外, 对于风险观念也需要强化, 企业的经营风险是一定会存在的, 所以在树立风险观念的同时, 还需要构筑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二) 强化企业的外部监督和约束机制

政府对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方面担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比如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不强的时候, 政府可以依靠其权威性, 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并使之有效的实施, 从而使得企业对财务管理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还需要加大执法力度, 对于违反法律法规以及市场金融秩序的行为要追究相关管理者的责任。另外还可以依靠社会审计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监督, 以此及时发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薄弱环节和漏洞, 并能够根据这些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走向科学、合法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 加强财会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全员的素质

高素质的财会队伍是企业财务管理能够获得有效实施的保证, 因此必须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 对企业的财会人员要进行专业的职能培训, 并提高他们对财会的监督意识。只有依靠全体财会人员的共同努力, 才能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只有全体财会人员做到专业化、高效化、科学化、规范化, 才能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提升, 进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 解决投资和融资难问题

企业在获得充足可靠的信息渠道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这一点对民营企业尤为不利, 因此如何规避风险, 就成为了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的方面。因此, 企业就需要尽可能的收集可靠的投资信息, 广泛征求意见, 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并且在做决策之时, 首先要认清投资的宏观环境, 也就是政策走势;其次要对外资企业、国企的发展动态进行留意。做决策时要忌讳个人意志决定一切, 要通过科学的可行性研究认证之后, 才可以做出投资决策。企业的融资能力有强弱之分, 如何使企业找到有效的融资渠道和方式, 筹集到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是解决融资难的主要所在。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资本市场体系, 特别是建立二板市场, 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 这类市场可以有效的拓宽企业直接的融资渠道。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贯穿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但企业之间具体情况各有不同, 因此, 不同的企业应当根据其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 制定出符合其实际需要的财务管理体制, 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同时还应当强化企业外部对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 而企业内部也需要加强专业财会人才的建设。另外解决好企业的投资和融资困境也是企业财务管理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也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摘要:良好的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贯穿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不同的企业应当根据其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 制定出符合其实际需要的财务管理政策。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政策,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企业的财务政策及其选择探讨 篇6

一、在企业管理中,财务政策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财务政策是指企业为了达到理财目标,财务主体对财务对象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有意识地改变。因具有国家和企业两个不同的主体,财务政策也有两种不同的目标取向和表现形式。

(一)相对于国家主体

财务政策的执行具有强制性,它是国家为了规范企业财务而采取的一系列财务规则和制度等形式。规范和限制企业财务活动,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进行配合,这是财务政策的基本目标。从财务政策的内容分析,资金的来源形式和管理的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规定、现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利润及其分配政策的规定等是其包含的内容;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分析,《企业财务规则》和各行业的财务制度是其主要内容。

(二)相对于企业主体

财务政策的选择具有自主性,它是以国家财务政策为指导的一套自主的理财行动指南,是企业根据总体目标和现实要求所制定或选择。调整企业财务活动和协调企业财务关系,配合企业经营政策,使企业财务效率得到提高是其基本目标。从财务政策的内容分析,营运资金管理政策、风险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等是其包含的内容;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分析,它是一套内部财务制度,具有自主和灵活性。

二、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

企业财务政策涉及到很多方面,从理财内容进行分析,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融资管理和股利管理是其主要内容,相关的财务政策就有风险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营运资金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以下就如何进行财务政策选择展开讨论。

(一)风险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在各公司的投资、融资、营运资金和股利管理的全部理财活动中,都客观地存在风险,并且对公司财务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影响。从理论上讲,愿意冒险、中庸之道和回避风险是决策者对待风险可采取的三种态度,可供选择的风险管理政策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冒险的风险管理政策——控制风险政策。采用此种政策,要正视风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为了减少因发生风险可能给公司造成损失而极力采取相应措施来控制风险,这种风险管理政策在实践中采用较多。

2、保守的风险管理政策——回避风险政策。在现实中,因为客观存在着风险,并且与报酬紧密联系,这种政策很少被采用,没有风险也就没有丰厚的报酬,那些回避风险的决策者,他们衡量各种被选方案优劣的标准是没有风险,这种风险管理政策不会被成功的经营管理者所采用。

3、转移风险政策。用转移的方式,把某些可能发生风险损失的财产或项目转出企业,将较为保险的财产或项目交换回来。像通过参加保险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通过转手承包把有风险的项目转包给他人等都是这种风险政策。

(二)投资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现代公司理财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投资管理,在指导投资管理时,投资管理政策的选择非常重要。投资管理政策是对企业长期投资所作出的总体规划,使企业在长时期内生存和发展。在选择投资管理政策时,企业应考虑的几个原则: (1) 从属性原则; (2) 长期性原则; (3) 导向性原则; (4) 风险性原则。

按性质不同,企业投资管理政策可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

1、稳定型投资政策。它对于近期外部环境无重大变化的企业比较适应,是一种维持现状的政策。

2、扩张型投资政策。是指企业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新的产品和经营项目增加,具体包括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和多样化成长。

3、紧缩型投资政策。该政策又分为完全紧缩型投资政策和部分紧缩型投资政策两种。

4、混合型投资政策。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同时采取的政策,如扩张、稳定和紧缩等。

(三)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和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总体安排是营运资金管理政策所涉及的内容,公司短期筹资与投资的具体体现是营运资金。营运资金管理政策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冒险型。最小的净流动资本和最大的风险,具有最低的总成本和最高的收益; (2) 稳健型。最大的净流动资本和最小的风险,具有最高的总成本和最低的收益; (3) 正常型。其收益和风险介于冒险型和稳健型之间。任何企业都应根据自己对待收益与风险的态度在这三种政策之间进行选择。

1、冒险型营运资金管理政策。由于缺乏足够的短期资金,公司的短期能力有限,这种政策具有最大的风险。

2、稳健型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公司正常的经营过程中产生短期资金,公司不可能把它们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上,在实际运用中,这种政策会遇到很多困难。

3、正常型营运资金管理政策。这种政策能使公司不能偿付到期款项的风险减少,但要求公司对资产变现和负债的到期结构能准确衔接。

(四)融资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选择负债融资还是主权融资,以及如何决策融资的比例,是融资管理的实质。在制定融资管理政策时,决策通常是根据财务经理的经验和判断能力而作出,但要注意几个问题。

1、以资本结构的优化为基础来选择负债经营政策。如下是判断资本结构是否“最优”的两个标准: (1) 最小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2) 最大的公司总价值。

2、对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有: (1) 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 公司的风险程度; (3) 管理者的态度; (4) 销售的稳定性; (5) 公司所处的行业; (6) 贷款者的态度。

3、对融资的每股进行收益分析。对每股收益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判断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如资本结构合理,则能提高每股收益,如不合理则相反。

负债融资会给公司经营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适度的负债可以产生财务模杠杆作用,有利于降低公司的资金成本,公司利润多少与否,负债资本都是固定的利息,当公司的投资报酬率比利息率高时,公司的每股收益就会提高;但如果负债过大,公司的财务风险会明显加大,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五)股利管理政策及其选择

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是否相关,这是股利理论研究的焦点。现在存在着股利无关论和股利相关论这两种著名的股利理论。事实是不管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是否有关,股利政策都是的一项重要的公司收益分配管理政策。

在选择公司股利政策时,应从公司的内部和外部有关因素综合考虑。 (1) 内部因素:筹资能力、盈利状况、变现能力、投资项目和偿债能力等; (2) 外部因素:股东要求、法律限制、债务合同约束、通货膨胀等。

针对以上不同的内外因素,有不同类型的股利政策:

1、股利稳定的政策。较长时期内,股利支付额不随公司盈利情况的变动而变动,而是固定在一个已定的水平上。实施该政策,可以使股票投资风险降低,股利的收入和支出也便于股东安排,投资者对未来股利的不安全感可以消除;但该政策也有局限性,股利支付时不能紧密联系公司的盈利情况,如盈利下降公司容易出现财务危机,对股利的稳定性有影响。

2、股利变动的政策。随着公司盈利的变动,股利支付额也变动的股利政策。实施该政策,可以减轻公司财务压力,“多盈多分,不盈不分”的原则得到体现,股利支付能紧密联系公司的盈利情况;但容易使股东感到公司经营不稳定,对股价有影响。

3、低正常加额外股利政策。在一个既定且较低的水平上固定股利支付额,当公司经营较好时再增加一个额外的股利支付率。这种政策有很大的灵活性,结合了稳定股利政策和变动股利政策的优点。

4、剩余股利政策。此种股利政策是先把公司的盈余用于盈利性投资项目,再把剩余部分发放股利。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最佳资本结构和较低综合资本成本的保持,当股东对股利和资本收益无偏好和投资收益率大于股票市场报酬率时,公司能达到最大的价值;但这种政策具有较大的变动股利支付率,股东对公司的信心容易受影响。对于某个公司,如果盈利性投资机会多和盈利水平高,适合采用这种政策。

参考文献

[1].程宏伟.隐性契约与企业财务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5年

[2].佟如意.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7年

财务政策选择分析 篇7

2006年财政部正式发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其中的亮点之一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引入。现行会计准则给予企业更大的会计选择权, 这种会计选择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如资产减值政策、金融资产分类方法等的选择。二是会计估计权。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比率、公允价值变动等的估计。会计选择权为企业如实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创造了条件, 但同时也给企业管理人员操纵会计盈余提供了机会。

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状况和经济动机提供经验证据是非常必要的, 这不仅是对我国现行会计管制效果的实证性评价, 而且对我国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监管机构具有政策意义。

二、会计政策选择三大假设理论

会计政策选择是一种决策, 其主要目的在于以一定的方式影响会计系统产出的信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特征, 影响着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分配, 所以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是在服务于会计目标的前提下, 实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

Watts和Zimmerman (1986) 根据契约理论, 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提出了三大假设: (1) 补偿计划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有补偿计划的公司经理为增加个人效用, 更可能选择将未来的盈余转移到当前确认, 以便提高其报酬的现值。 (2) 债务契约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为避免违约成本, 越接近违反债务契约条款的公司, 越可能选择将未来的盈余转移到当前确认。 (3) 政治成本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公司规模越大, 越可能选择将现在的盈余递延到将来确认, 以避免因高额利润而受到政府的管制。

上市公司往往不只是采用单一的会计政策选择方式, 而是更有可能综合地利用多种选择。本文从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的综合影响入手, 以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例, 通过比较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企业与对照样本的相关数据, 来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的这一类选择行为是否满足会计政策选择三大假设。

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7~2008年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研究设计的需要, 对样本做出下列筛选: (1) 为了计算上市公司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金额, 要求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披露完整, 因此本文剔除了相关数据不完整的公司; (2) 由于金融行业具有特殊性, 本文将银行等金融类上市公司排除在样本之外。本文有关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数据均来自于上市公司2007~2008年年度财务报告的附注, 且采用手工方式收集, 而有关财务方面的数据来自于CCER数据库。本文研究的有效样本共计865个, 其中, 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样本数为571家, 对照样本数为294家。

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总体来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对企业的影响数额最大, 公司数比重为39.58%, 账面价值影响数比重却高达67.30%。商誉和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数分别占12.61%和10.93%, 对企业的影响也较大。

从表1中还能看出, 公允价值对公司净资产的影响程度往往超过对年度利润总额的影响程度。

3. 分析与结果。

遵循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三大动机假设, 选择企业的资产规模、负债权益比率、销售额和销售增长率进行了对比。其中, 资产规模以资产总额表示, 负债权益比率是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

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 进行增加利润政策选择企业的资产规模均值明显小于进行降低利润政策选择的企业, 负债权益比率也明显低于降低利润组的企业。由表4可以看出, 对照样本公司与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公司的特征存在系统偏差。其中对照样本公司的资产规模均值较小, 且负债权益比率的均值也较低。

由此可知, 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可能性较大, 同时负债较多的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并且, 销售额较高的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几率较大。这说明, 规模较大、负债比例较高、销售额较大的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可能性较大。

摘要: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亮点之一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引入。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进行分析, 试图揭示现状所反映出的规律性, 并对其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三大假设的检验。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经济动机

参考文献

[1].颜敏, 张永国.2006年上市公司自发性会计变更特征分析.财会月刊 (理论) , 2008;1

[2].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 2000;12

[3].刘云中.企业会计政策强制性变更的市场效应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2;5

[4].黄丽平, 贾长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演变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9

[5].李增泉.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1;4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策略分析 篇8

会计政策, 就是与会计相关的各项政策, 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定义, 企业会计政策指“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实务”。会计政策其实就是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只有在对同一经济业务所允许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存在多种选择时, 才具有实际意义, 因此, 会计政策就存在了一个“政策选择”问题。

与会计政策相对应, 会计政策选择是指特定主体根据自身的目标和特点在可供选择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并指定会计政策的过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根据本身的特点为达到企业自身目标, 在会计处理时依据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对可供选用的具体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比较后, 拟定决策然后执行, 一旦企业选定某种会计政策, 就不能随意变更。

会计政策选择的本质是企业管理者做出的选择, 会计准则和制度不可避免地具有多样性。为使企业财务报表能够最恰当地反映其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给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 在进行会计处理时, 允许企业在不同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之间进行自主选择。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

会计政策选择本质上是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相互制衡的规则和约束安排, 不同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会对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 对企业管理者和股东的影响

为了降低代理成本, 现代企业中企业的管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签署了包括业绩计划、管理报酬计划和分红计划等的奖励计划。这些奖励计划都是根据会计信息和所选择的会计政策指定的, 双方都不能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做出不当的举动。管理人员的报酬一般来说随着企业盈利的增加而增加, 随着盈利减少而减少。股东们合作的出发点就是利润, 所以会计信息的不对称现象非常明显, 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就能利用信息优势来获取超额利润。而企业管理者选择会计政策的立场是维护企业利益最大化。

(二) 对企业债权人的影响

企业的债权人为了降低风险, 一般会在与债务人签订的债务契约中做出一定的限制性条款。限制性条款基本都是根据会计信息来制定, 监督契约中各个条款的, 这样就使得企业的管理者选择会计政策时候不能轻易超越规定的界限。虽然限制性的条款为企业管理者减少了一定的违约成本, 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却增加了债权人的契约成本。

(三) 对政府的影响

政府通过制定各种管制性的法规或政策, 逐渐控制和主导社会资源。这些法规或政策很明显体现的是政府的意图, 而政府制定政策或法规的重要依据是各种会计信息。企业管理者可能为了避免引起政府的注意, 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维护自身利益。企业管理者的这些选择行为会影响政府的宏观决策, 从而增加政府的政治成本。

(四) 对企业收入和成本的影响

企业收入在哪一个会计期间, 收入就会直接增加到该会计期间的收益, 所以影响企业在该会计期间收益的重要因素是确定某项收入在哪个会计期间。企业会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影响收入的形成, 进而影响企业未来收益。成本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损耗的各项费用的总和。在市场体系下, 只有通过成本最小化才能完成企业收益的最大化。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会影响到企业成本的大小以及在会计期间的分布。因此, 成本最小化也是会计政策选择的一个重要目标。

(五) 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

会计政策改变有可能影响股票的价格, 然而企业管理者的收益依赖于股票价格, 而股票的价格则依赖于企业管理者的选择行为, 而企业管理者自身业绩的评价也有一部分依赖于企业股票的价格。因为股票市场对企业管理者的利益的直接影响, 企业管理者会用会计政策选择这种特殊的方式操纵收益。会计政策选择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 也就是说能够影响企业的价值和股票价格。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对企业来说某项会计政策重要与否应视其对企业财务的影响程度而定。通常更加关注那些对企业财务揭示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计政策, 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中的会计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 重要的会计政策选择有以下几个:

(1) 资产计价基础: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

(2) 存货计价: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和加权平均法。

(3)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成本法、权益法。

(4)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平均法、年数总和法、余额递减法、工作量法。

(5) 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间和方法。

(6) 外币业务:企业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 企业的汇兑损益的具体会计处理。

(7) 开发成本、借款费用、资本化还是费用化。

(8) 资产减值准备: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我国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会计政策选择意图偏差, 会计政策选择成为企业操作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重要工具。为了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管理者在选择过程中存在机会主义倾向, 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 资本市场无法达到资源优化配置。

二是会计政策选择形式单一, 操作简单, 不能充分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权。在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和所得税核算方法等进行选择时, 大多数企业都采用了简便易行的直线折旧法, 管理者并没有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 选择单一政策, 使得在一定空间内的选择权流于表面形式, 仅注重操作简单的备选方法, 未考虑备选方法是否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三是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中缺乏对有利于资本运作、规避风险和企业长期发展方面的考虑, 忽视政策选择的战略层次的重大意义。资本运营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 它主要包括如何有效地进行企业内部的资本运营及如何进行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是目前我国企业的薄弱环节, 大多数企业没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企业在进行政策选择时, 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选择程序, 随意确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 随意伸缩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 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等。企业目标与所选择的会计政策方法和程序缺乏内在的一致性, 相互冲突。

四是企业高层领导为了突出眼前业绩的会计政策干预会计政策选择, 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一般情况下, 合理的会计政策的选择或调整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 但是有些企业在高层领导的授意下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作出有利于本期财务成果的会计政策选择, 这种行为通常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四、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分析

(一) 正确处理好选择会计政策必须处理的关系

(1) 会计政策与企业总体目标的关系:把企业的总体目标建立在对企业现实状况的确切分析和对企业所处环境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2) 会计政策与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关系: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实际上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都应当积极参与, 以便形成一个良好的制约机制, 使选定的会计政策最优化。

(3) 会计政策与税务政策、财务政策的关系:会计政策的调整变化往往会导致财务政策的改变, 财务政策的改变往往会通过变更税务政策来实现。因此, 成功经营的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往往致力于处理好会计政策与财务、税务政策之间的关系。

(二) 重视战略层次的政策选择

企业领导者应该科学看待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制定出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企业的会计人员要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 制定企业的会计政策, 坚持会计稳健性原则, 坚持客观性原则, 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成果, 不能随意更改会计政策。从企业全局出发去选择企业会计核算所采取的会计政策, 在统一的会计思想指导之下, 各会计核算环节中都要采取切实可行的会计政策。

(三)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加大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力度

合理的内部结构不仅是达到会计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 而且有利于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为此, 在内部需增加独立董事, 强化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外部要加强相关监管部门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监管。

(四) 进行全方位的道德建设和诚信教育

不仅要对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进行诚信教育, 而且要对律师、证券分析师、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投资者进行诚信教育, 还要加强对包括政府官员、监管机构和新闻界在内的市场监管者的诚信教育。只有市场各参与者积极弘扬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的道德风范, 才能使得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得以落实, 才能促使效率型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促进市场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五) 必须明确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目标

财务政策选择分析 篇9

关键词:理性选择视角;独立学院;政策;策略行为

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背景下产生的。为规范和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是从政策的执行情况看并不理想。独立学院政策在地方实际运行中的变通实施到底是不是政策本身问题所导致的?政府的政策是否科学合理?地方政府和独立学院的利益诉求是否合理?本文将以理性选择的视角分析独立学院政策的各个行动主体的策略行为,并为协调各方利益提出完善独立学院政策的制度设计。

一、独立学院政策发展的过程

独立学院的政策主要经历了三个过程:

1、支持探索阶段①: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同发展的格局。凡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办学形式,均可大胆实验。”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独立学院也于1999年诞生,且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较为迅猛的发展历程。与此相伴随的是违规招生、办学风险、教育公平等问题的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2、规范试办阶段:2003年4月23日,教育部在对二级学院进行了长达4年的观望之后,为规范独立学院的发展,以8号文件发布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是第一次针对独立学院做出相关的专门规定,确定了试办独立学院要贯彻“积极支持、规范管理”的原则,并对独立学院作了概念界定,即“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六个独立。同时,对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也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其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同年6月,周济部长在全国试办独立学院工作会议上提出“民、独、优”的独院办学基本原则②。

3、全面规范阶段:2008年又以26号令发布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标志着我国独立学院宏观管理工作已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总的看,《办法》在全面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正视问题和矛盾,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明确了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指明了独立学院的发展方向,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了独立学院的政策与管理体系,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作出了更加清晰严格的规范,就解决独立学院历史遗留问题给予了五年的过渡期。

二、独立学院政策的执行情况

独立学院落实国家的政策,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办学机制上,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办学。二是从办学形式上,要落实文件规定的六个独立;三是在具体的办学行为上,规范招生,稳定办学秩序,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但从政策的实施情况看,总体上更类似于有学者提出的“求神似、去形似”的政策变通形式,这种政策变通形式的基本特点是:做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遵循政策要求,结合实际,创新性地加以贯彻落实。[1]

1、社会资金参与办学情况

《若干意见》第四条规定,“试办独立学院建设、发展所需经费及其它相关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筹措解决。” 《办法》第二条规定,“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从政策意图来看,中央政府明确要求独立学院举办经费来自于非国家财政性经费。

通过实践考察可以看出,很多独立学院都属于“翻牌”的独立学院,都是在没有民间资本投入情况下通过各种变通方式和渠道举办的。浙江省的22所独立学院中,有16所是公办高校与所属企业或者基金会合作,浙江大学举办的2所学院则分别是与杭州市政府和宁波市政府合作,从政策规范角度讲,这类独立学院被称为“校中校”模式,是一种“假”独立学院,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办学,不符合中央政府的政策意图。[2]《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独立学院举办者的出资须经依法验资,于筹设期内过户到独立学院名下,之前未过户到独立学院名下,自本办法施行之日(2008年4月4日)起4年内完成过户工作”。对于独立学院投资者而言,将资产过户到独立学院名下,其后果是这些资产不能再用以银行抵押,这笔资金投资所产生的债务也由投资者承担,并且“合理回报”的度大大低于资产过户之前。因此,独立学院投资者对资产过户不太情愿。

2、“六个独立”的执行情况

教育部的政策文件规定独立学院要实现六个独立。在这六个独立中,最为直观同时也是比较基础性的独立就是独立校园。在《若干意见》出台之前,浙江省的这些独立学院中,除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两所独立学院之外,其他的独立学院都没有独立的校园。2004年2月12日,教育部公布并确认了各地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试办的独立学院的名单,浙江省除浙大城市学院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两校外,其余二级学院全部榜上无名。在相关政策规范的要求下,浙江省的这些独立学院最终采取的基本措施是:对于没有独立学院校园的独立学院,在校本部以绿篱隔离等方式相隔,形成单独的办学空间。

三、各行动主体的利益诉求和理性选择视角下的策略行为

在独立学院政策执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行动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独立学院。政策的执行是三大主体互动博弈的过程,往往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以理性选择的方式采用不用的态度和行为。

1、中央政府的利益诉求和理性选择下的策略行为

(1)中央政府政策的利益诉求

中央政府出台独立学院的相关政策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独立学院办学的不规范问题。回应社会各界对独立学院的办学合法性的质疑成为中央政府出台政策的利益诉求。独立学院的不规范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是独立学院的审批程序不合法问题。在《若干意见》颁发以前,不少二级学院没有报教育部审批,从法律程序上是不合法的。其次,我国一些公办普通高校以自身校舍、设备、师资为基础举办以民营机制运作的独立学院,有些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独立学院,有些则与政府部门合作举办独立学院,所有权的归属就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在公办高校与社会力量或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中,产权界定始终没有非常明确而又可操作的政策法规依据。第三,部分的独立学院在招生和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规范现象,如在招生中发布虚假信息、随意降低录取标准、乱收费现象等、无法提供必需的教学条件、不认真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等。

(2)理性选择下中央政府的策略行为:渐进和容忍

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中央政府在维持稳定的前提下以务实而不是理想的目标进行改革,选择了渐进式的方式向前推进。从“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到“独立学院”,从《若干意见》到《办法》,中央政府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试验设置了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设立与运行的基本制度框架。然而《办法》只是教育部一家发文,没有国资委、发改委等的协调,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国有资产能不能转?怎么转?增值部分怎么说?无形资产如何评估?由于颁布的国家政策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对独立学院的变通行为也往往无能顾及,只能睁一眼闭一眼,追求形式上的合法。[5]在《若干意见》颁布之后,如果在2004年5月1日前办学资格没有得到确认,意味着当年就不能进行招生。当追求政策执行收益不能弥补政策执行的代价时,理性的中央政府决策者对独立学院的失范行为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宽容”态度,对不符合办学基本条件的独立学院的惩罚是“通报批评”而不是“暂停招生”或“限制招生”。很多不符合规定的做法往往事后都能得到追认,以申办高校的校办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作为出资者的做法能得到追认,甚至以地方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的做法不得不追认。

2、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和理性选择下的策略行为

(1)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大力发展独立学院的利益诉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在不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增加了高等教育机会的供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有限的高等教育机会之间的矛盾;二是创办独立学院能够明显地增加本地区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扩大民众的高等教育投入,拉动大学所处区域的消费水平,进而在客观上提高了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理性选择下地方政府的策略行为

独立学院自身拥有市场资源,不需要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又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要,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与独立学院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诉求,“或明或暗”的支持为独立学院的大规模兴起提供了较宽松的政策环境。在《若干意见》和《办法》的要求下,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相关的措施规范独立学院的发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双方处于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2004年2月12日,教育部公布并确认了各地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试办的独立学院的名单,浙江省除浙大城市学院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两校外,其余二级学院全部榜上无名。为浙江二级学院的“正名”奔波,成为当时浙江省教育厅上上下下的工作重点。“灵活变通”、“打擦边球”等不规范的做法成为规避现有政策的策略行为,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软对抗”中消解中央政府的政令和权威。

3、独立学院的利益诉求和理性选择下的策略行为

(1)独立学院的利益诉求

作为追逐利益的产物,母体高校把举办独立学院作为扩大学校经费来源渠道或创收渠道的重要制度安排[2]。《若干意见》和《办法》作为自上而下规制独立学院发展的政策法规,从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独立学院利益,具体的条款很难得到独立学院的认同:第一,针对办学主体问题,反对社会企业作为投资方,因为与企业进行合作办学,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在办学动机上与母体高校存在冲突。第二,校园占地面积等办学条件的硬性规定,缺乏现实条件。在《办法》 的规定中,独立学院的占地面积要达到500亩以上,对在杭州市区的独立学院,是不可能扩建达到要求的。第三,“独立令”将剥夺独立学院的“母体光环”,可能导致生源的减少。

(2)理性选择下独立学院的策略行为

作为一种试办的政策,独立学院担心未来政策的变化,因而在办学过程中比较倾向于采用“搭便车”的方式,静观其他学校的做法。如果所有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都作理性选择,都选择不执行相关政策,由于政府“政策的容忍性”,独立学院集体不执行相关政策的后果并不会很严重。因为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独立学院数量如此之大,培养的学生如此之多,国家的宏观监控处于“法不责众”的尴尬境地。

四、协调各方利益的制度设计

基于以上对政策各行动主体利益诉求和策略行为的分析,政府需要从制度上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调节各方利益,为独立学院扫清制度障碍。

1、健全和完善独立学院的法律法规

对于高等教育,特别是私立高等教育来说,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其健康发展的基石。我国独立学院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相应的法律法规却未见出台,尤其要制定可行的实施细则,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产权制度、运营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尚待明确,具体实施的保障措施没有充分落实到位。从相对独立到完全独立应该是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趋势,只有法律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院。[7]

2、完善独立学院的产权制度

对面向市场、自筹资金办学的独立学院而言,只有产权明晰,才能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边界,优化资源配置,避免各利益主体相关者的短期办学行为。完善独立学院的产权制度,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的产权制度包括独立学院的设立条件、审批权限、法律地位、产权组织形成、投资者的权益分配原则、解散条件、程序及解散时的资产清算原则以及产权运作中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微观的产权是指独立学院内部的产权关系。一是政府与独立学院的产权关系。二是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的产权关系。三是独立学院下合作者的产权关系。

3、明确政府和“母体”的职责

政府和“母体”应积极作为,保证独立学院政策的有效执行。政府是管理者,应该强化对独立学院的监督权,退出所有权,让独立学院严格按照民办高校的机制运作。加强对独立学院的评估工作,评估内容应全面,不仅评估其资产和硬件建设,还应该包括教育软件环境和教育质量。政府应发展更多符合办学条件的独立学院,鼓励民间办高质量的特色突出的独立学院,促进独立学院多样化发展。甘德安博士表示,政府应重塑社会文化价值观:独立学院是大学而不是公司,是大学就必须以公益性为基本价值定位。一方面社会在舆论上应给投资方一定的压力,要求投资方在公益性与逐利性、事业与产业之间找到平衡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民间资本数量很少,规模不大、品位不高,加上资本天然带有它的逐利性,所以,社会应该认识到,投资办学寻求合理回报是无可厚非的。在独立学院未真正独立之前,从形式上是“母体”的一个学院,公办高校有义务和责任对其质量进行监控,为了确保“母体”的积极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把对独立学院的评估与对“母体”的评估联系起来,将两者的关系从所谓“花钱买牌子”的联系上升到围绕教育质量而深度合作的利益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陈汉聪,陈学飞.规范与变通——国家独立学院政策在浙江省的实施案例研究[J].高等教育管理,2009年5月.

[2] 彭华安.独立学院政策执行的利益博弈分析[J].教育科学,2012年10月.

[3] 廉军.独立学院政策过程中补偿性反馈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10期.

[4] 陈汉聪.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政策执行研究中的一种尝试——基于独立学院的案例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12

[5] 彭华安.独立学院政策执行困境研究——多重制度逻辑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12年第10卷第4期.

[6] 沈怡玥,倪振民.关于独立学院的政策与法规及其问题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7月.

[7]汪明,张存玉.日本私立大学与我国独立学院政策法规的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年9月.

注释:

①三个阶段的概括参照廉军.《独立学院政策过程中补偿性反馈机制的研究》,2008年第10期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篇10

(一) 负债因素

债权人往往运用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数据来监督债务合同, 以节约代理成本, 限制管理人员的行为, 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 债务合同中一般有要求企业保持一定的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表明变现能力或偿债能力的条款。而管理当局会选择对其有利的会计政策来完成上述会计数据指标。即使企业没有债务合同, 为了争取商业信用和获得信贷资金, 企业管理当局仍有可能采用有利于收益增加的会计政策。

(二) 管理报酬因素

多数企业都选用会计收益作为管理当局业绩考评指标, 由此计算其报酬。这样, 经理用其所能行使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通过会计应计制, 将一些费用资本化或减少预提费用, 使企业出现较高的会计收益, 从而提高自己的薪金收入。经理市场竞争机制也使管理当局越来越重视其经营业绩, 并选择能提高会计收益的会计政策。

(三) 政府因素

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时, 要考虑政府的可能反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税收。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一般是以利润为基础, 由于不同的会计方法影响到所得税, 公司管理人员在选择会计政策时, 必然考虑到该方法对税负的影响。二是政府的关注。某些巨额的盈利会受到政府的特别重视, 政府可能会采取一些不利于企业的限制性政策。企业管理当局为避免政府利用会计数据来限制企业行为, 往往会采取递延利润或降低收益的会计政策。

二、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一)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

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会计信息, 使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损害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和企业的信誉, 破坏市场秩序。如企业随意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潜亏挂账;利用会计期间假设及应计制, 通过操纵, 把可能在以后期间发生的应计项目的坏账损失提前确认, 使利润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转移;滥用利息资本化等。

2. 会计人员缺乏会计政策选择意识

我国当前的具体会计准则有一个较明显的特点, 即某些经济业务需要会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后, 再进行会计选择, 然后利用选定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尽管我国接连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制度, 给企业以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 但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还没有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意识, 即使是有, 部分企业也没有真正理性地选择会计政策。

3. 政策选择的透明度不高、披露不充分

某些企业在年报中未披露它的关联企业和关联个人, 因而也未披露与关联方之间包括签订的金额巨大的多笔合同及与关联方之间明显低于市价的交易, 与关联方之间的股权转让事宜等关联方交易;为降低对子公司的持股比例, 通过虚假转让股份的手法, 将对由其控制的多家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中的上千万元调入“其他应收款”等, 而对外披露自行调整后的持股比例。

(二)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 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存在缺陷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给会计政策选择留下的弹性空间过大;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存在滞后性;对会计政策选择的披露要求不严等。

2. 公司治理机制不合理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 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 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我国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 对经理层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经理人在自身利益驱动下, 选择有利于自身的经营行为, 甚至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人为操纵利润来夸大自己的政绩。

3. 法制不健全

首先, 外部监管不力。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主体主要有三大板块:财政部会计司、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理论上讲, 这三方应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协同作业。其次, 对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的《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刑法》、《注册会计师法》、《会计准则》和《公司治理准则》等法律法规与控制舞弊行为相关的法律之间不协调, 防范舞弊行为的规定相对比较杂乱。最后, 由于证监会对企业盈余操纵行为的处理力度很小, 再者由于我国市场投资者主要由大量散户构成, 他们对于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行为只有微弱的识别能力甚至基本上没有识别能力, 所以, 市场惩罚机制根本就无从谈起。

三、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改进方式

(一) 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原则

1. 合法合规与独立性相结合原则

从企业的所有权来看, 会计政策选择是一种剩余控制权的表现, 也就是说,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必须在选择剩余权范围内,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企业不可能超出权力范围选择会计政策。

2. 从企业总体目标出发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财务会计的目标在于以财务报告的形式为企业外部利害关系集团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 同时反映企业管理者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

3. 一致性原则

从会计实践看, 各国的会计规范一般都规定不得随意变更已经选定的会计政策。我国现行准则对该问题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规定相一致。

4. 适应性原则

企业选择的会计政策要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经营活动的特点、理财环境、所处行业及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等相适应。

5. 稳健性原则

它指明了企业管理当局在选择会计选择时需要进行判断、选择时所应采取的态度。会计政策应对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持合理态度, 以提高企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及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6.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企业披露的会计政策要能如实地反映交易及事项的经济实质, 而非根据其法律形式进行披露, 即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

7. 充分披露原则

企业会计政策特别是重要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改变了财务报告的编报基础, 对会计信息影响巨大, 所以, 企业要做到充分披露, 即客观公允地披露外部利害关系集团需要的但不至于使其产生误解的信息。

(二) 确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程序

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特点, 将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程序设计如下:

第一步, 会计交易或事项的分析。公司会计人员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 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确立会计交易或事项。不同的企业, 由于其经营过程或生产工艺过程的不同, 导致其会计核算对象不完全相同。

第二步, 对照会计准则等相关规范, 找出各个会计交易或事项所有可选择的会计政策。

第三步, 会计政策的比较。现代企业要通过会计政策来实现的目标是一个由一些子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或目标结构, 其赖以实现的方法也就具有层次、结构的特征;另一方面, 单个方法的作用总是有一定的范围, 而且还可能存在不同方法的影响结果呈反向运行的情况。

第四步, 会计政策的确定。即最终决定将要实行的会计政策, 它或是对某一具体会计政策或政策组合作出具有法律后果和制度意义的决定, 或是在方法集或政策组合集中最终决定所要实行的方法或组合, 并使之具有法律后果和制度意义。

第五步, 监督会计政策的执行。是对所执行的会计政策进行督促, 并对执行中偏离目标的行为加以纠正。

(三) 完善会计准则等相关规范

正确处理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鼓励企业参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宋在科, 王柱.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会计研究, 2008, (6) .

[2]Paul Dunn.The Impact of Insider Power on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 (2) .

[3]Jennifer Francis.Discussion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accounting choi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

[4]Katherine Schipper.Principle-based accounting standards.Accounting Horizons.2003.

上一篇:VB实验仪器管理系统下一篇:诗人的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