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科技资金管理

2024-05-29

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精选十篇)

财政科技资金管理 篇1

1 现状及问题

自2008年以来, 重庆市全面构建科技经费管理体系。2008年试点财政资助经费100万元以上重大攻关项目预算评审, 申报额度调减的项目数占34个参评项目的73.53%, 经费扣减率4.63%。2009年规定财务验收是业务验收和项目结题的前提条件, 并对财政资助经费30万元以上的所有重大、重点项目预算评估评审, 申报额度调减的项目数占145个参评项目的46.90%, 经费扣减率7.6%。重庆市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的安全性、科学性和绩效性成效显著, 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与此同时, 通过项目预算评审、项目中期检查和财务验收, 单位长期存在的资金安排随意性大、资金使用违法违规、内部监管缺位等问题暴露出来。2009年预算评审发现各种问题122项, 占参评项目数的84%, 中期检查发现27%项目年度任务和目标完成存在问题, 为此停拨了6个项目的后续经费。在单位长期主要依靠财政资金运转和发展、远离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作用的情况下, 上述问题是计划经济模式在我国科技管理延续至今的结果。

1.1 现行科研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

公益类科研单位的科技部门与财务部门各自为政, 缺乏紧密的协调与合作机制, 科技、财务资源未有效整合。

一是传统课题制组织管理结构不健全。科研活动就是业务活动, 资金管理与项目负责人不相关, 这个观念不仅在科技人员中根深蒂固, 而且财务会计人员也普遍认同。项目负责人普遍轻视资金管理, 甚至视项目资金为私有财产和小金库。二是项目预算批复与预算执行严重脱节。由于过去没有来自外部强有力的监督和约束力, 科技人员自行编制项目预算申报书, 造成业务开展与预算执行进度不一致, 资金拨付与预算执行不一致, 预算科目之间频繁调整, 项目资金结余量大。三是财务会计人员激励约束与机制缺失。由于专业建议与工作成果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客观评价, 会计人员长期以来被动完成项目资金会计核算工作。科技人员自行填报预算执行数据, 财务主管未认真审核即签字盖章确认, 提交项目财务验收资料。

1.2 现行事业会计制度的主要问题

由于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现行会计制度导致严重的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 无法满足预算评审等管理需要。

一是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现行会计制度自1997年颁布实施以来从未修订或补充, 既不能体现2000年以来的部门预算等公共财政改革重大举措, 也难以满足业务、财务分属不同主管部门的需要, 更不能反映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二是记账基础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的现行会计制度无法反映项目执行与资金拨

员会委员) 。

付时间上的差异及其相关信息, 更不能按照受托责任对同属财政资金性质但来源于不同主管部门下达的专项结余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政策。三是财务报告制度无法满足决策需要。现行会计制度中的会计报表主要服务于财政部门公共财政管理需要, 报表内容简单、结构不合理, 会计信息与单位决策管理的相关性较差, 特别是服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作用不明显。

2 对策建议

新时期公益类科研单位科技财政资金管理模式创新的总体思路是, 以服务科技创新和顺应公共财政宏观管理形势为宗旨, 建立科研部门、财务部门优势资源配置及其运行机制为保障的新型管理模式, 科学、规范、高效地安排和使用财政科技经费。

2.1 立足事业发展, 转变思想观念

科研活动是业务开展与资金周转的完整统一。项目任务是资金到位的前提, 资金周转是任务完成的保障。科研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科技活动的产出结果。单位科技、财务部门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财务工作, 切实转变业务工作高于财务工作、财务工作就是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就是部门工作等观念, 尊重各类人才, 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2.2 加快管理创新, 完善组织架构

按照建立科技计划管理、项目管理、预算管理三者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课题制运行机制要求, 创新课题制组织管理架构, 在项目课题组中设立财务管理岗位, 把财务人员作为科研项目课题组成员之一, 使资金管理获得全过程的专业服务, 确保财政科技经费安排和使用的科学、规范和高效。

一是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实行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岗位相分离的管理模式, 为建立健全涵盖科研岗位与财务岗位在内的课题制组织管理架构提供组织保障、人员支撑和舆论导向。二是明确项目财务管理岗位职责。明确项目财务主管在预算管理和项目审计等工作职责, 构建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衔接的, 从预算编制到项目执行、财务验收全过程的财务服务。三是建立财务岗位绩效考核办法。明确项目财务主管名列课题组前五名以内, 并按照“自行聘用、自行考核;精神为主、物质为辅”原则考核。

2.3 顺应改革要求, 推进制度变革

在坚持现行会计制度基本框架和会计平衡公式的基础上, 按照体系科学、结构严谨、归类合理、逻辑清晰原则完善会计制度。

一是明确会计核算的记账基础。对当年发生并当年完成的科研活动等经济活动可采取收付实现制, 对跨年度的科研活动等经济活动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二是科学定义会计要素。对资产、负债以及收入、支出等要素, 应当引用企业会计准则定义。三是确立会计科目设立原则。财政收入类与支出类会计科目遵照财政收支分类改革要求和项目主管部门意见, 其他收入类会计科目根据经济内容和重要性原则设立;流动性往来会计科目按照同质性、系统性和严谨性原则设立;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等集中支付类会计科目;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 解决科研经费据实列支和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财政科技资金管理 篇2

中央财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以下简称“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培训补助资金是中央财政预算安排、通过培训机构对务农农民开展科技培训而给予的补助资金。

科技培训内容包括农业技术、经营管理以及政策法规等实用技术和相关知识。

第三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当地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和任务,安排培训经费。

第四条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由财政部和农业部共同组织实施。

财政部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培训补助资金预算,及时审核、拨付资金,对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等。

农业部的主要职责是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包括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项目申报、审核、检查及验收等。

第二章 补助对象及范围

第五条 培训补助资金的补助对象为对务农农民提供科技培训服务的培训机构。

培训机构包括各级各类农业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培训机构须按有关要求经公开招标确定。

第六条 培训补助资金的补助范围包括授课人员的讲课费、误餐费、住宿费、交通费,以及培训机构用于与培训直接相关的教学耗材、培训资料、购买培训证书等方面的支出。

培训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培训机构的基本建设、培训条件建设等支出。各地不得在中央财政安排的补助资金中列支项目工作经费。

第三章 项目申报及资金拨付

第七条 农业部、财政部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和各省特色农业发展要求,结合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情况,联合下达各省项目实施县、示范村的数量以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控制规模。各省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农业部、财政部下达的项目实施县数、示范村数和补助资金控制规模,选择确定具体的项目实施县和示范村,并联合向农业部、财政部申报。

申请报告内容包括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工作基础、项目县和示范村选择的原则、项目实施方案、资金概算、补助内容、组织方式、保障措施等。

第八条 农业部负责对各省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提出培训补助资金分配建议报送财政部。财政部审核后将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到省级财政部门,再由省级财政部门逐级下拨。

第四章 管理及监督

第九条 培训机构要建立培训台账,并报当地县级财政、农业部门备案。培训台账应写明每次办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学员及授课教师等。培训台账应由授课教师、村负责人和学员代表三方签字。

第十条 培训补助资金在县级财政实行报账制。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凭培训台账和县农业部门出具的检查验收合格证明等材料,到县级财政部门报账。

第十一条 培训项目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县级财政部门要设立培训补助资金专账。

第十二条 建立项目公示制度。县级农业部门要对培训机构、培训任务、培训内容、受训人员、资金补助及使用等情况进行公示,促进诚信建设,建立可追溯制度。

第十三条 地方各级农业、财政部门要及时向上一级农业、财政部门上报培训工作的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省级农业、财政部门应于次年3月份前将本省培训工作的完成情况、资金安排及使用情况等联合上报农业部、财政部。

第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培训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配合审计等有关部门做好审计、检查、稽查工作。

第十五条 对骗取、截留、挤占、滞留、挪用培训补助资金的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省级财政、农业部门可根据本暂行办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财政科技资金管理 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财政专项;绩效评价;实证研究;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 F810.4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444-04

收稿日期:20134-03-30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项目(编号:JK1201)。

作者简介:王莹(1987—),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E-mail:449107712@qq.com,。

通信作者:王怀明,教授。E-mail: whm8096@njau.edu.cn。近年来,中央财政为农业科技的发展不断“输血”,2012年农业科研机构的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达到92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增长了61%。持续增长的投入为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但随着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重立项、轻研究”“高耗低产”等问题日益突显。如何提高资金效率和科技产出成为相关职能部门关注的问题,也是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大多数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提出了科技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1-4],但现有文献对宏观、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多,从微观和实践角度揭示科技专项绩效的较少,对农业行业的绩效评价关注也略显不足。本研究针对农业科技专项,建立以定量指标为主的绩效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最后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农业科技专项的经费管理和项目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1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

1.1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和评价内容

项目是专项资金的载体,资金贯穿项目始终,因此评价科技专项绩效要围绕项目和资金2个维度。一方面,基于项目“投入—运作—产出—影响”的运行过程,以经费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和影响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同时将运作中表现出来的管理形态也纳入绩效评价系统,实现对科技专项的全过程评价;另一方面,反映资金在运作、产出和影响等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考察资金能否在既定支出下,优化支出结构,达到项目运行的最佳生产效率,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选取管理效率、科研产出和社会经济效益3个主要方面反映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绩效。第一,管理效率是对“运作”环节中管理形态进行评价的绩效表现,这种效率必须在科研活动的内部实现,表现为经费的使用效率和项目完成情况。第二,科研产出是科学研究行为的直接成果,体现科技活动的创新能力。科研产出绩效指标的选取要以成果产出的形式为依据,尊重科技活动自身的产出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形式包括论文、专利、品种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新药证书等[5],因此,科研产出绩效也要从成果形式的数量和质量综合反映。第三,社会经济效益是评价科技专项必不可少的方面。社会效益难以衡量,但是可以从专项成果的推广程度来体现,成果的影响面越广,公众从中受益的可能性就越大。从微观和宏观2个层面出发,经济效益表现为专项承担主体所能获得的直接经济收入,以及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际货币价值。

1.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思想,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3级评价体系。围绕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目标,确定了管理效率、科研产出和社会经济效益3个准则层指标,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出12个定量指标,构成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1)。指标说明及计算公式详见笔者之前的研究[6]。

1.3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关键因素,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根据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的多样性、多层次性特点,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表1建立的递阶状层次结构,设计指标重要性比较的调查问卷,邀请26位对农业科研领域较为熟悉的财务专家和项目经验丰富的科研专家填写问卷,然后使用Yaahp6.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处理,得出各层次的相对权重(表1)。

2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模型

4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研究基于项目和资金2个维度,分析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内容,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综合绩效评价模型,并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2008—2010年,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的综合绩效水平呈现“U”形发展趋势。在综合绩效的3个主要构成中,管理效率较高,科研产出与综合绩效水平一致,呈“U”形趋势,社会经济效益水平较为稳定。这表明该综合绩效评价模型的应用可以为揭示农业科技专项运行中的问题、优化管理水平提供依据。基于江苏省的案例,要提高农业科技专项绩效水平,必须做好以下3方面工作:

(1)完善农业科技专项的中期考核制度,提高管理效率。重视中期考核制度,形成中期考核和项目验收并重的全程管理机制。强化各主管单位的中期考核意识,将中期考核结果作为项目终期验收的一部分,着重检查科研计划和预算安排的实施进度,及早发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发挥中期考核在专项运行过程中的督促和纠错作用。

(2)增加科研团队的综合研究能力,优化科研产出质量。在科研产出方面,既定的客观条件无法改变,人为的主观因素却可以成为优化科研产出质量的努力方向。增强科研团队的综合研究能力,从人员数量、智力构成等方面加强团队建设,同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刺激科研产出,提高成果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3)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设立支撑机构,在科研机构和推广机构之间搭建桥梁,传递科研成果供给和需求的双向信息,重点加强和相关企业、农技推广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优化成果推广链条,同时,采取科技成果公示的方法,使终端用户了解最新科技成果,促进成果转化[10],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军果,任浩,谢福泉. 项目后评价视角下的财政科技项目绩效评估体系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14-20.

[2]王新其,许幸声,张建明,等.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6):34-36.

[3]肖鹏.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科研专项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1):5-9.

[4]蒋瑜超,周娜,周华,等.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的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方法初探[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9):401-402.

[5]张腾,王莹,林玲,等.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5):10-13.

[6]王莹,沈建新.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2):420-422.

[7]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NAS,2005,102(46):16569-16572.

[8]趙学群. 我国财政政法支出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0:57.

[9]宋美喆,穆世玲.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2(14):22-26.

财政科技资金管理 篇4

1 现状及问题

自2008年以来, 重庆市全面构建科技经费管理体系。2008年试点财政资助经费100万元以上重大攻关项目预算评审, 申报额度调减的项目数占34个参评项目的73.53%, 经费扣减率4.63%。2009年规定财务验收是业务验收和项目结题的前提条件, 并对财政资助经费30万元以上的所有重大、重点项目预算评估评审, 申报额度调减的项目数占145个参评项目的46.90%, 经费扣减率7.6%。重庆市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的安全性、科学性和绩效性成效显著, 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与此同时, 通过项目预算评审、项目中期检查和财务验收, 单位长期存在的资金安排随意性大、资金使用违法违规、内部监管缺位等问题暴露出来。2009年预算评审发现各种问题122项, 占参评项目数的84%, 中期检查发现27%项目年度任务和目标完成存在问题, 为此停拨了6个项目的后续经费。在单位长期主要依靠财政资金运转和发展、远离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作用的情况下, 上述问题是计划经济模式在我国科技管理延续至今的结果。

1.1 现行科研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

公益类科研单位的科技部门与财务部门各自为政, 缺乏紧密的协调与合作机制, 科技、财务资源未有效整合。

一是传统课题制组织管理结构不健全。科研活动就是业务活动, 资金管理与项目负责人不相关, 这个观念不仅在科技人员中根深蒂固, 而且财务会计人员也普遍认同。项目负责人普遍轻视资金管理, 甚至视项目资金为私有财产和小金库。

二是项目预算批复与预算执行严重脱节。由于过去没有来自外部强有力的监督和约束力, 科技人员自行编制项目预算申报书, 造成业务开展与预算执行进度不一致, 资金拨付与预算执行不一致, 预算科目之间频繁调整, 项目资金结余量大。

三是财务会计人员激励约束与机制缺失。由于专业建议与工作成果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客观评价, 会计人员长期以来被动完成项目资金会计核算工作。科技人员自行填报预算执行数据, 财务主管未认真审核即签字盖章确认, 提交项目财务验收资料。

1.2 现行事业会计制度的主要问题

由于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现行会计制度导致严重的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 无法满足预算评审等管理需要。

一是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现行会计制度自1997年颁布实施以来从未修订或补充, 既不能体现2000年以来的部门预算等公共财政改革重大举措, 也难以满足业务、财务分属不同主管部门的需要, 更不能反映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是记账基础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的现行会计制度无法反映项目执行与资金拨付时间上的差异及其相关信息, 更不能按照受托责任对同属财政资金性质但来源于不同主管部门下达的专项结余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政策。

三是财务报告制度无法满足决策需要。现行会计制度中的会计报表主要服务于财政部门公共财政管理需要, 报表内容简单、结构不合理, 会计信息与单位决策管理的相关性较差, 特别是服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作用不明显。

2 对策建议

新时期公益类科研单位科技财政资金管理模式创新的总体思路是, 以服务科技创新和顺应公共财政宏观管理形势为宗旨, 建立科研部门、财务部门优势资源配置及其运行机制为保障的新型管理模式, 科学、规范、高效地安排和使用财政科技经费。

2.1 立足事业发展, 转变思想观念

科研活动是业务开展与资金周转的完整统一。项目任务是资金到位的前提, 资金周转是任务完成的保障。科研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科技活动的产出结果。单位科技、财务部门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财务工作, 切实转变业务工作高于财务工作、财务工作就是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就是部门工作等观念, 尊重各类人才, 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2.2 加快管理创新, 完善组织架构

按照建立科技计划管理、项目管理、预算管理三者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课题制运行机制要求, 创新课题制组织管理架构, 在项目课题组中设立财务管理岗位, 把财务人员作为科研项目课题组成员之一, 使资金管理获得全过程的专业服务, 确保财政科技经费安排和使用的科学、规范和高效。

一是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实行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岗位相分离的管理模式, 为建立健全涵盖科研岗位与财务岗位在内的课题制组织管理架构提供组织保障、人员支撑和舆论导向。

二是明确项目财务管理岗位职责。明确项目财务主管在预算管理和项目审计等工作职责, 构建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衔接的, 从预算编制到项目执行、财务验收全过程的财务服务。

三是建立财务岗位绩效考核办法。明确项目财务主管名列课题组前五名以内, 并按照“自行聘用、自行考核;精神为主、物质为辅”原则考核。

2.3 顺应改革要求, 推进制度变革

在坚持现行会计制度基本框架和会计平衡公式的基础上, 按照体系科学、结构严谨、归类合理、逻辑清晰原则完善会计制度。

一是明确会计核算的记账基础。对当年发生并当年完成的科研活动等经济活动可采取收付实现制, 对跨年度的科研活动等经济活动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

二是科学定义会计要素。对资产、负债以及收入、支出等要素, 应当引用企业会计准则定义。

三是确立会计科目设立原则。财政收入类与支出类会计科目遵照财政收支分类改革要求和项目主管部门意见, 其他收入类会计科目根据经济内容和重要性原则设立;流动性往来会计科目按照同质性、系统性和严谨性原则设立;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等集中支付类会计科目;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 解决科研经费据实列支和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财政科技资金管理 篇5

(试行)

为加强和规范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就黑龙江省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评价范围

省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是指对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的科技计划项目的目标实现程度、经费投入效益和经费使用管理的有效性等进行考核与评价。

省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范围包括省财政科技专项即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基金专项资金支持的、按合同规定已结题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各类项目与科技平台项目。

二、评价原则

(一)科学规范原则。注重专项资金安排的科学性、管理的规范性、使用的有效性,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方法。

(二)绩效相关原则。绩效评价应当针对具体支出及其产出绩效进行,评价结果应清晰反映支出和产出绩效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

(三)突出重点原则。根据各类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实际情况,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重点项目开展评价。

(四)简便有效原则。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确定,应充分考虑数据获得的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

(五)公正公开原则。坚持客观、公正,评价标准统一,资料可靠准确,评价结果真实可信,依法公开并接受监督。

三、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是被评价对象使用财政科技专项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即被评价对象按合同规定应实现的目标。

四、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绩效评价的内容分为经费管理情况评价、项目完成情况评价和社会服务情况评价。经费管理情况包括经费的落实与使用,项目完成情况和社会服务情况根据合同签订时的具体指标完成率进行评价。

(二)绩效评价采取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形式。重点、重大项目采取现场评价形式,评价专家需到项目现场考察问询,审查财务账册、合同书、审计报告、结题报告、鉴定证书、验收证书等有关资料,复核有关数据并提出书面评价意见。一般项目采取非现场评价形式,根据所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提出评价意见。

(三)由省科技厅设定评价比例,并将评价比例分布到各市(地)及各领域,随机抽取待评项目。评价比例为一般项目20%,重点项目50%,重大项目100%。

(四)绩效评价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全面分析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见附件2)。

五、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省科技厅、财政厅共同组织实施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负责制定绩效评价的规章制度,确定不同计划类别绩效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及评价指标,确定绩效评价项目,指导、监督、检查市(地)绩效评价工作。

(二)各项目承担单位按要求填报《黑龙江省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信息采集表》(附件3),撰写《黑龙江省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自评报告》(附件4)。

(三)评价采取属地负责制,由市(地)科技、财政部门负责本区域项目的绩效评价,各市(地)绩效评价结果汇总上报省科技厅。(格式见附件5)。

(四)省科技厅组织绩效评价工作组实施再评价,汇总形成《黑龙江省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六、评价工作程序

为确保评价工作顺利实施,评价工作按以下三个阶段组织开展:

(一)准备阶段

1、制定绩效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省科技厅会同财政厅确定绩效评价对象,制定评价计划和实施方案。

2、部署评价工作。省科技厅负责组织培训市(地)科技局绩效评价工作负责人,对评价工作做出部署;市(地)科技局负责组织培训本地区被评价项目单位负责人,启动评价工作。

(二)自评阶段

1、项目单位自评。被评价项目单位按要求如实填报信息采集表、自评报告,并提供相关佐证材料,佐证材料包括项目合同书、项目审计报告、结题报告、鉴定证书、验收证书等,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至本区域市(地)科技局。

2、市(地)自评。市(地)科技局汇总项目单位自评材料,按照文本格式,撰写本市(地)绩效评价报告,报本市(地)财政局资金主管科(处)审核后,连同项目单位自评报告及相关材料一并上报省科技厅。

(三)汇总评价阶段

1、评价工作组实地检查。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及中介机构人员组成评价工作组,抽选部分市(地)及项目单位,就自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实地核查。

2、撰写汇总报告。评价工作组按照规定的文本格式,对市(地)评价报告进行汇总分析,撰写全省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总报告,送省财政厅相关处审核备案。

七、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一)评价结果作为专项资金项目管理的滚动实施、调整或终止专项资金支持的依据;作为审查项目负责人或项目承担单位继续申报专项资金项目信用资格的依据;作为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等领域项目管理工作考评的依据;作为市(地)科技部门专项资金管理工作考评的依据;作为黑龙江省科技专项资金投入使用和监管的依据。

(二)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公示制度,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并在科技专项资金项目库中记录备案。

八、监督管理

(一)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工作,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察办法》、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科技部《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及省的相关规定执行。

应急财政资金管理框架构想 篇6

多级应急准备金

为保证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紧急资金需要,可考虑逐渐推动各级政府建立三级应急准备金。以中央政府为例:

一级准备足额提取预备费。首先要按预算法的要求,按1-3%的比例足额提取预备费。其次,实行三年期“滚动式”基金预算,即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动态调整,上年的预备费结余结转到下年度使用。以2009年全国财政支出7.6万亿的基数,中央一级可保有760-2280亿的预备费,三年累计可达2280-6840亿元。这样,可保证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有超过一年以上的预备财力,即使再发生汶川地震这样的巨灾,也基本可以应对无虞。

二级准备调整预算。一旦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用于灾后恢复与重建的费用往往是天文数字。为此通常需要调整预算,一方面可将治水、防灾、修建有关的经费优先下拨,另一方面也可移缓就急,将其它类似支出集中用于灾害发生地,优先办理灾区重建工程,支持灾后恢复与重建。

三级准备发行灾后重建特别债券。在动用预备费、进行预算调整后,若资金仍然不敷使用,则可发行特别债券筹集用于灾后重建所需要的资金。

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循例建立上述三级准备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需要同时通过部门预算、人大监督敦促地方政府足额提取预备费,严格控制预备费的非灾使用等。

固化财政救灾关系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基本原则,灾害管理属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因此,灾害一旦发生,应当以地方政府为主,逐级启动相关的应急响应机制。与此相类似,应急财政资金管理也应有一条由地方到中央清晰的、逐级递进的启动路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

按灾害级别来决定资金责任归属。按照自然灾害的级别由大到小分为四个级别。可考虑三、四级的自然灾害的管理以地方为主,应急财政责任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二级自然灾害由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地方可承担部分应急财政责任。基本原则是:如果现行分税制下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的格局基本不做改变,可考虑按地方常年实际财力和全国平均水平,确定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分担比例,原则上财力富裕的地区承担的比例大一些,财力匮乏的地区承担的比例小一些。对于一级以上的自然灾害则以中央为主进行管理,相关应急财政责任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

按所需资金的大小确定资金责任归属。灾害发生后,如应急抢险费用处于地方政府一级准备金范围内,由地方政府承担。一旦所需资金量超出准备金,则依序向上级政府请求援助。同理,省一级启动向中央政府请求援助也以是否超出了省本级准备金数量为标准。

为防止道德风险,此种办法需要将地方政府的报灾准确度与上级政府的财政资助相联系,两者之间吻合度越高,地方政府越可以得到一个更高比例的资助资金,反之,则会得到一个较低比例的财政资助,从而鼓励地方政府准确报灾、善管善用上级财政资金。

以一般转移支付形式下达应急资金。由于灾后应急事务的极端复杂性和高度的“相机决策”特点,其中部分资金往往难于事前确定出详细标准与项目,因此,上级政府宜以一般转移支付的方式下达资金,不宜详细指定资金的使用方向与用途。

明确项目与标准

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状况,可增加救灾项目,适当提高救灾标准。

1、家庭和个人救助

首先应对因灾死亡、失踪人员家属和重伤人员进行慰问与救助。汶川地震后,中央政府首次对每名死亡、失踪人员的家属发放5000元的慰问金,此后历次自然灾害如玉树地震、水灾都循例继续。我们的测算表明,5000元的慰问金较之于近年全国水平的年均生活费用支出略高,5年内可作为中央一级的标准固定下来。其次是对因灾致失去依靠,生活陷入困境,急需抚育或赡养、养护者给予临时生活救助。汶川地震后,实行了两类临时生活救助措施,一是对灾民按每人每天1斤粮、10元钱的标准发放临时生活补贴,二是对“三孤”人员每人每月600元发放生活费,期限大约在3~6个月之间。需要将以上办法用制度固化下来,同时注意与现行社保体系的接轨,在救助期结束后随即转入当地社保体系。三是对因灾受伤人员的医疗补贴和对因灾陷入困境的、有学生的家庭给予的医疗和助学补贴。现行政策是因灾重伤人员的紧急医疗费用都由政府承担,但后期费用往往缺乏足够保障;教育方面则主要是一次性减免相关费用。

2、住房恢复与重建补助

目前的政策是按房屋受损的程度给予补助,最高标准不超过6000元/每户,汶川地震以来实际执行的是20000元/每户的标准。尽管如此,这种救助也是象征性的,因为这一资金补助标准不可能满足恢复和重建住房的资金需要。对此,需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思路和更加宽广的视野,创新制度以寻求综合解决问题之道。首先,必须认识到住房的私有属性,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无偿全额供给恢复和重建资金;其次,多渠道解决灾后民众的居住问题应该成为政策选项。租房、简易过渡房、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等均可考虑。对于灾后住房重建资金补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将20000元的政府补助标准稳定下来,发达地区可视本地情况适当调增;二是尽快建立相关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对灾民灾后建房提供长期、低息的信贷支持,可考虑的方法很多,如建立专门的住房银行,动用住房公积金发放重建贷款或使用政府性捐赠资金进行住房贷款业务等。

3、企业恢复生产经营的救助

一是对因灾受损企业给予一定时期、一定比例的税费减免;二是由政府提供专门的恢复重建资金,以低息、无息贷款的方式提供给受灾企业,以助其恢复经营。

加强应急财政资金的管理

应急财政资金管理不仅需要事先做好各个层面的准备,更需要事后的高效灵活应对。如应急物资储备方面,固然要有平时的储备,也要有事后的紧急采购与区域间的协调联动;为了保证应急财政资金的快速到位,既要建立各级财政的应急启动机制,又要建设备用支付体系,用于满足极端紧急情况下的需要。

财政科技资金管理 篇7

1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成功经验

相对其它的推广项目来说, 林业科技项目的推广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它不仅是技术性的经济活动, 同样也具有社会性的活动的特点, 是一个很复杂、很庞大的社会性工程项目。这类项目的成功不仅仅要有成熟的技术, 而且还需要行政和法律的监督, 也需要各级领导在资金、人员、政策、体制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加大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 要毫不保留的把所项目的关键技术、要点完全的传授给技术人员, 并要保证技术的落实情况。在推广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视过程的跟踪与项目质量的监督。各个部门要共同配合, 认真做好任务落实与资金流动的督促与管理, 确保项目实施的成功。

选准项目是所推广的项目能否取得成效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这是最重要的基础技术, 对项目成果的转化、推广的成功会产生直接影响, 也是项目有成效的根本因素。从科研成果转化的源头把关的非常重要的。要优先选择 “市场与产业急需、技术成熟度高、形成规模较大、示范作用明显、带动力强”的科技成果进行组织和推广, 确保项目的成功。

科研和生产要紧密结合, 这样才能及时研究解决林业生产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各个技术推广单位要充分的认识到各类成果和技术的积累的重要作用, 可以建立长期科研成果储备库;在选择项目时要择优选取经济效益高、成熟度高和适用性强的项目列入省级成果库进行大力推广。

近年来, 在辽宁省林业厅、财政厅的高度重视下, “山杏良种推广”、“辽西经济林优化模式营建技术推广”、“枣树优良品种金丝王枣推广”等中央财政林业科技示范资金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 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并未完全展示出所推广新项目的建设成效

因为林业成果的转化周期长并且见效慢, 某些林业品种从推广到产生效益需要8 ~ 10a, 或者更长的时间, 但是项目的推广、实施再到验收一般是3a, 验收的时候3 大效益就没有显现出来。

2.2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中央财政推广项目的管理体制

林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即是技术活动也是社会活动。要求各技术人员、各级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协作, 只有各个方面共同协助才能形成合力实施好。

3 建议和思考

省林业技术推广站要建立长期的林业推广项目, 要更大程度的面向基层和服务农村, 要投入稳定的资金和高效的技术指导。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要对选出代表性强且基础条件好、能带动面广和作用明显的项目基地进行大力支持和适度表彰, 建立的示范基地出现无人管理的现象。

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永久性和长期固定的示范性基地保护工作, 可以建立林业项目示范基地的专项基金, 确保推广工作的延续性、长效性、技术示范的有效性。要想尽一切办法加快林业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宣传力度, 使科技推广取得成效。

要多的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高层次的林业科技人员到基层服务。积极协调扶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调动研究积极性, 把成果完成较好的单位来作为项目的承担单位, 采用多种方式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使科技成果和经济及生产紧密结合;并让成果的完成人来成为转化技术要点和创新关键的当事者, 让他们真正的从科技转化成果中获益, 这样有利于提高新成果技术的推广, 使得推广的项目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取得好的成效。

财政科技资金管理 篇8

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传统的财政支出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要, 因此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各项改革, 加快实现支出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精细化”管理转变。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逐步探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 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和评价模式等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引言

1. 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内涵

绩效管理, 是以结果为导向的项目管理, 属于逆向式管理模式。财政资金绩效管理, 其核心是主张政府预算必须与政府的中长期战略计划相结合, 强调以政府职能的整体目标为导向, 用绩效目标作为约束手段, 以责任换管理自由, 在强调高层机构对支出总量进行控制的同时, 将自由使用预算资金的权力赋予了中、低层管理者, 在预算制度中实现了政策 (目标与结果) 与管理 (产出和激励) 的有机融合。

2.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在我国的实践发展情况

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传统的财政支出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要, 因此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各项改革, 加快实现支出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精细化”管理转变。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逐步探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 在理论研究、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和评价模式等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在北京市推行的基本情况

北京市自2003年开始试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 其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12年来不断强化绩效理念, 创新工作思路, 完善管理机制, 扎实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各项工作, 逐步摸索出一套具有北京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模式。

1.财政资金评价规模不断扩大, 部门预算绩效全过程跟踪的覆盖面有待持续扩大

北京市2003年开始以市级事业单位财政支出项目为突破口时点绩效考评工作。2006年, 北京市财政局成立了绩效评价处和绩效考评中心, 负责统一组织管理和具体实施考评工作, 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始快速发展, 2010年首次实现绩效评价工作在市级部门的全覆盖。至2014年北京市级财政支出纳入绩效评价规模为541.6亿元, 绩效评价规模进一步扩大。但是部门全过程绩效跟踪工作, 目前正处于逐级试点过程中, 未能达到市级部门的全覆盖, 绩效部门管理工作尚存在空白点。

2.管理制度不断健全, 但尚未建立起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健全的制度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 北京市自2004年起步的初步规范阶段, 发布指导北京市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从制度上规范了全市财政绩效评价工作。2011年是北京市加强制度顶层设计的关键年, 形成了“一个意见、两个办法、一个试点方案”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至此, 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雏形初现。

但是从整体来看, 一系列暂行办法及实施细节的发布存在时间差, 另外从操作层面部分细节规范尚存在空白, 文件细节需要梳理。

3. 评价类型不断创新, 但尚未将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工作作为法定业务进行常态化管理

从实施主体看, 北京市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工作分为财政绩效评价和部门自行组织的绩效评价。从项目类型来看, 预算绩效评价又分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和财政再评价, 其中项目绩效评价主要针对项目支出, 包括一般性项目绩效评价和大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此外, 北京市还创新性地开拓了事前评估和全过程跟踪业务。通过这样一系列业务的展开, 将财政资金从事后拓展到事前和事中, 形成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闭环机制, 将评价的作用落到实处。

从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时点看, 北京市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工作主要分为事前评价、事中跟踪及事后评价, 其中事中跟踪主要以全过程跟踪的形式展开。从发展趋势上看, 由于事前评价的结果应用更为直接、事中跟踪能达到实施过程中对问题的修正及调整, 都是通过监督环节的前移, 更大程度地保障资金的使用效果, 所以事前评价、事中跟踪在整体工作中逐年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绩效评价工作的类型看, 北京市的绩效评价工作基本达成了闭环原则, 能够覆盖预算资金管理的全过程。

但是, 由于各类型的绩效工作逐年在试点推进, 并逐年在调整工作方式和工作规则, 缺少法律方面的实施依据, 各类绩效工作目前仍未包含在部门资金管理常态工作内容之内。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亦缺乏法定的依据。

4. 不同行业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 但指标体系框架粗放, 评价结果可比性有待提高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判断标准, 是衡量、监测和评价部门 (单位) 预算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重要技术手段。2006年, 北京市初步建立了由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2012年对相关指标体系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调整涉及整体架构及权重, 使绩效得分在整体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超过50%, 形成了涵盖3个层次、11个类别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但是, 目前的绩效指标体系仍然停留在试点阶段, 指标体系的框架粗放, 各评价组对指标体系具备较强的调整权限。鉴于指标体系设定对绩效评价结果有直接的影响, 一套规范、相对固定的绩效指标体系, 能够对绩效评价结果的横向可比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5. 工作模式不断升级, 有效发挥中介机构、专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 但是整体工作公开性尚存在欠缺

北京市通过多年的尝试和探索, 逐步形成了有社会中介机构、各领域专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公园参与的工作模式。北京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文件, 从制度层面不断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和考核。通过对中介机构进行的二次遴选, 每年组织评价人员培训、考试, 不断提升准入门槛及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切实提高了社会中介机构的工作质量。

同时, 随着近年来市人大、市政府和社会公众对预算绩效管理重视程度的逐年提高, 北京市还在同步积极探索政府资金使用科学、民主决策的新方式, 以加强与决策层的互动。但是绩效评价结果在目前阶段, 尚未全面向社会公众公布。社会公众未能作为利益相关方, 获得详尽评价信息, 且无渠道参与决策, 对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效益有较大负面影响。

6. 结果应用不断强化, 逐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评估结果的应用, 但影响不足

结果应用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最后一环, 也是最关键的一环。2011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办法》, 明确了绩效问责的情形和问责方式, 提高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层次。在2015年预算编制中, 明确了绩效评价结果对部门预算的影响比例, 在评价结果应用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从目前的相关规定来看, 绩效结果对部门预算资金影响比例过低, 对部门预算资金直接影响力度不大, 不利于增强部门提升资金绩效管理效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新《预算法》提出的挑战及应对

1. 新《预算法》对绩效财政的强调

2014年8月31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 并重新颁布了修订后的预算法 (以下简称新预算法) , 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预算法完善了全口径预算管理、地方政府举借债务、预算公开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也是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我国公共财政预算收支中的绩效管理要求, 史无前例。在内容方面最大的变化是1995版预算法中通篇未提及“绩效”, 而新预算法中“绩效”一词前后出现六次。比较新旧预算法, 不难看出, 新预算法要求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要贯穿预算活动整个过程。

在预算编制环节, 要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和本年度收支预测, 按照规定程序征求各方面意见后, 进行编制。在预算审查和批准环节,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 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出关于总预算草案及上一年总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结果报告。审查结果报告应当包括提高预算绩效的意见和建议。在预算执行和监督环节, 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在决算环节,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决算草案, 要重点审查支出政策实施情况和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及绩效情况。除以上各环节明确要求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的要求外, 还有诸如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预算公开等方面的要求无不体现着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和内容。

2. 新《预算法》的实施, 为当前绩效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一是新预算法在国家法律的战略层面首次提出预算应遵循绩效原则, 这是对传统预算观念的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变革, 为我国预算体制由传统预算向绩效预算转型奠定了法理基础。有了法理的基础, 绩效工作应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 将原有文件、制度、细则进一步梳理, 结合原有试点工作的经验, 建成规范的工作规则体系。在全市范围内自上而下有序推广, 提高全市绩效工作的规范化, 使各个层级的绩效工作有据可依、标准统一, 提高工作成果的公正性、权威性, 确保绩效评价结果横向具备可比性, 确保绩效评价结果能够公允反映项目的绩效效果及绩效管理水平。

二是新预算法要求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要贯穿预算活动整个过程, 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环, 实现预算全流程覆盖。由于北京市财政历年各类型绩效工作的推广, 绩效工作环型特征明显。后期工作应着力于各类型工作从目前的试点状况向绩效管理工作全覆盖的转变。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 绩效工作已经跨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阶段。整个绩效工作, 应以法定的形式全面彻底融入财政资金管理的全过程, 促使其为各级部门预算常态工作的组成部分。只有当绩效工作作为常态工作予以实施的状况, 绩效结果的应用才具有法定力度。

三是新预算法首次引入“绩效目标”概念, 明确将绩效目标作为财政部门制定的预算编制规定之一, 并作为各预算部门编制预算草案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 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这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前提条件。北京市财政在2015年预算编制指引中, 已经明确了绩效评价结果在预算编制中的量化应用, 突出了绩效预算的核心“结果导向”的理念。后期, 应加大结果应用的影响力度, “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使财政资金的绩效问责形成制度, 深入人心, 贯穿于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

四是新预算法在规范预算绩效管理时, 把绩效“参与性”摆在突出位置。目前是政府内部, 包括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都在逐步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 编制预算要参考上一年度绩效评价结果;同时人大、政协都开始全程参与、监督各项绩效评价工作, 涵盖项目、资金的绩效状况及整体绩效评价工作的组织情况。人大预算审查的重点要涵盖资金的使用效果, 并且要对提高资金绩效提出建议。目前, 绩效评价工作的参与方主要为各级预算资金使用单位、预算资金监管单位、中介服务机构及相关专家, 绩效评价结果公开范围有限, 社会公众对绩效工作的了解及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开范围及深度都有限。当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以法定的工作予以推广, 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继续扩大绩效评价工作结果公开的宽度和深度, 让公共利益各方都有效参与到预算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来, 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以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孙琳.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初探[EB//OL].[http://www.crifs.org.cn/crifs/html/default/yusuanzhidu/_content/13_06/27/1372314532371.html], 2013-06-27.

[2]王罡.预算绩效管理:新预算法的生命线[EB/OL].[http://www.cfen.com.cn/web/meyw/2014-09/13/content_1125739.htm], 2014-09-13.

[3]马哲实.关于我国当前推动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实务, 2010, (11) .

财政专户对地方财政资金管理的影响 篇9

关键词:财政专户,财政资金,货币政策,集中收付制度

财政专户是财政部门为保证财政资金专款专用在商业银行设置的账户。2001年以来, 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多次下发文件, 对清理行政事业单位账户及控制和规范财政资金专户管理提出了有关要求。但从财政资金专户管理调查情况看, 账户清理效果不明显, 账户开设不但没有减少, 反而越来越多, 并且资金规模也逐渐增大。巨额财政资金游离于国库之外, 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温床, 既不利于财政资金使用与监督管理,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深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财政专户管理现状

截至2013年末, 尚志市预算外资金及财政专项资金专户共计372个, 资金余额6.48亿元。专户的类型包括专项支出、社保基金、非税收入和其他, 开户依据大多是国务院、财政部、省政府、市政府或财政部门文件, 也有以当地政府文件为依据开立的。从各专户核算的内容来看, 各县市普遍开立的有工资统发、政府采购、粮食直补、非税专户、医疗保险、退耕还林、涉农补贴等。从资金运作效率看, 账户设置重复分散, 大量资金长时间滞留专户, 收支信息反馈迟缓、导致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 资金运行效率低下, 宏观调控作用难以发挥, 为截留、挤占、挪用甚至腐败行为提供时空, 与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相违背。

二、专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重复和分散开户现象难监管。

形成基层银行财政专户数量和余额占比高的主要原因:一是重复和分散设置专户, 由于财政专项资金数额巨大, 基层商业银行为吸引大批财政专项资金落地本行, 相继采取各种措施违规动员财政及预算单位将同一专户资金化整为零开立账户, 财政及预算单位由于与商业银行长期合作关系, 碍于一些情面, 协助商业银行巧立名目开立专户;二是财政及预算单位机构管理不健全有多头开户现象;三是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不完善, 缺乏对专用账户开户文件有效的管理和检索功能, 依靠人工记录和查账等方法, 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财政专户全面规范。

(二) 财政资金运行透明度不高。

财政专户资金运行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种模式, 对预算内专户资金实行了严格的预、决算制度, 接受人大审议、审计监督、人行审核把关, 形成了较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 而散落在基层商业银行大量的预算外财政专户资金, 往往脱离了人大、审计、人行等部门监督, 透明度不高, 当地政府很难全面掌握这些信息, 直接影响政府预算工作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三) 财政专户分类细、资金沉淀多。

专项资金开户过细, 最主要体现在社保基金专户上, 分别按“生育”、“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等五金分设专户, 同时, “医疗”基金又按照“城镇”、“农村”进一步分设, 非税收入资金也分为县直单位非税收入资金户和乡镇非税收入资金户, 账户数量过多, 资金沉淀多, 截至2013年末, 尚志市预算外资金及财政专项资金余额6.83亿元, 而国库库存余额仅1.81亿元, 仅占财政资金总额的26.5%, 73.5%的预算资金游离于国库之外。

三、财政专户对财政资金管理的影响

(一) 虚增财政收支, 降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各级地方财政将大量财政资金通过国库调拨至在商业银行开立的财政专户, 再通过专户进行二次分配, 形成实质上的“第二国库”, 虚增财政资金收支, 增加资金划拨环节, 而且大量财政资金沉淀在专户上, 违背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初衷。沉淀于各类专户的大量资金, 游离于预算管理体制之外, 削弱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与执行效果, 对国库单一账户的构建产生阻滞效应。

(二) 财政专户繁多, 财政资金使用缺失监督。

《国家金库条例》第十一条第四款规定:“国库的主要权限包括财政存款的财政库款的支拨”, 赋予了国库监督财政存款开户的权力, 但《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和相关文件中都没有明确国库监督财政存款开户的内容和范围, 国库难以掌握和监督财政在商业银行的开户情况, 导致从人民银行国库转出的大量专项资金监督几乎处于“真空”状态, 容易发生贪污、挪用的风险。再者, 从相关预算法律法规看, 人民银行对财政性资金监督主要是通过对商业银行集中支付业务待划转清算户的检查进行, 但实际上预算收入与支出执行权均集中在财政部门, 仅对商业银行检查难以起到治本的效果。

(三) 商业银行不良竞争, 大量财政资金游离在国库之外。

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库存款利率按照活期利率计息, 利率固定化及现金管理功能的缺位造成财政部门不但对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管理缺乏主动性, 而且想方设法将预算内资金划出去, 以谋求更高收益;另一方面财政存款的稳定性强、资金数额大, 商业银行对财政资金的争夺异常激烈, 以各种优惠条件吸引财政资金, 而且由于大多数财政存款专户资金性质不明确, 商业银行将财政资金专户归入一般性机关团体存款中, 使之变成了一般性缴存款, 从而向人民银行少缴财政性存款。在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尚未实施的情况下, 地方财政部门出于收益最大化和脱离监管的天然诉求, 可能会以各种方式将财政资金从国库调出, 造成大量财政资金沉淀在商业银行, 减少了财政资金使用操作和管理的透明度, 同时也加剧了商业银行的不正当竞争, 使大量国库资金游离在国库之外。

四、进一步加强财政专户管理的建议

(一) 制度先行, 统一财政专户管理。

制度建设是加强财政专户管理, 建立健全财政专户管理长效机制的根本保证。目前, 财政专户管理的相关规定大多分散在各个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中, 缺乏统一规范的, 具有指导性的财政专户管理办法。因此, 需要尽快制定统一、规范的财政专户管理办法, 从制度上明确界定财政专户资金核算范围, 减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资金数量, 是加强和规范地方财政专户管理的前提。同时, 也要明确财政、人民银行、审计等部门在财政专户管理方面的职责, 清理、撤销不合规专户, 统一规范财政专户开设、使用和管理。

(二) 落实为重, 提升专户管理成效。

制度是加强专户管理的基础, 落实是强化效果的根本。《财政部关于清理整顿地方财政专户的通知》 (财库[2011]1号) 文件中, 针对非税收入专户管理的问题, 提出了“在严格落实非税收入开户的政策规定, 严格执行按旬划库的制度要求”。但目前执行情况不容乐观, 因此上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下级部门制度、规定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对于专户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严肃处理。

(三) 推进改革, 力争财政资金全部纳入国库管理。

一是加速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改革, 将财政所有资金逐步纳入国库单一账户管理, 实现所有财政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 收入直接缴入国库, 支出从国库单一账户通过商业银行的零余额账户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逐步实现财政资金专户的“集中管理、分散核算、统一调度”, 使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得到进一步规范, 提高其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扩大直拨业务范围, 提高资金运转效率。随着国库核算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尤其是国库直接支付的成功实践, 处于现代支付核心的中央银行更能够方便、快捷地为财政提供全方位服务, 取消财政专户, 将财政资金全部纳入国库管理的时机越来越成熟。财政部门如遇特殊情况确需专款专用, 可在国库部门开立财政资金专户, 由国库部门直接办理支付业务, 通过支付系统将专户预算资金实时直拨到最终收款人, 减少支付环节, 提高资金运转的效率。这样, 既能实现资金的集成管理和集中监控, 促进国家预算的顺利执行, 又能保证资金的安全, 进而增强政府作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谢伟江, 梁国平, 徐德华, 王冲艳.对财政专户问题的研究:以国库为视角[J].浙江金融, 2011.11.

[2]王秋军.社保基金财政专户管理亟待完善[J].现代商业, 2009.

财政科技资金管理 篇10

一、“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开展情况

按照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和市财政局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的部署, 天津市林业局成立了财政支农林业资金管理小组, 并按要求对财政支农林业资金进行了制度建设、重点检查等工作。

1.召开了全市财政支农林业资金管理年活动动员大会。会议传达了中央以及我市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的有关精神, 并确定了管理年活动各阶段具体完成时间、检查内容、检查方式等, 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和周密的部署, 保证了活动的有序进行。

2.对涉及我市财政支农林业资金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了学习、归纳、修改、完善、废止等工作。对《天津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以及《天津市退耕还林管理办法》等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废止了《天津市重点造林绿化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并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结合我市当前林业生态建设实际情况, 制定了《天津市造林绿化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3.成立天津市财政支农林业资金检查小组, 对我市涉农林业资金的所有相关区县和单位进行全面检查。通过采取项目实地调查、审阅会计资料、核对项目前期工作情况等方式, 从项目启动到项目验收全过程进行深入核查, 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使用。本次检查工作的重点包括资金是否合理分配;有无擅自调整国家下达的建设计划和投资计划, 有无截留、违规抵扣工程资金情况;有无挤占、挪用、串用资金情况;有无弄虚作假、虚列支出、套取资金情况, 有无转移、转存资金, 公款私存, 私设小金库情况;财政支农林业资金使用管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会计核算工作是否规范, 会计科目设置是否正确, 专项资金是否专户储存, 会计资料是否齐全, 能否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内容。

二、财政支农林业资金管理现状和问题

(一) 管理现状

1. 支出范围。

财政支农林业资金是财政支农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我市财政支农林业资金支出范围主要包括:造林项目补助资金、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财政资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森林防火财政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资金、纳入林业部门预算的其他财政资金。这些资金基本涵盖了我市林业发展主要建设内容, 在我市林业生态建设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 资金渠道。

主要以国家和市级财政投入为主。从近两年国家和市级财政投入的支农资金看, 市级财政投入占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近三分之二, 区县财政投入林业资金较少。

3. 资金构成。

从近几年投入结构看,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财政补贴资金和工程造林资金等林业生产性投资占整个财政支农林业资金的70%以上, 而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森林安全方面的投资较少, 用于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林木生长、保护造林成果等方面的中幼龄林抚育和管护资金等投入更少。

4. 管理机制。

我市林业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 市级财务部门是挂靠在办公室的内设机构, 区县级财务部门只有两个区县单设机构, 市级和区县财务部门职能设置不统一, 上下不协调。目前, 市级和区县财务部门均未设专门审计人员, 也没有专门资金稽查机构, 资金审计和稽查工作由计财部门完成, 未设计财部门的区县主要由机关财务室完成。

(二) 存在问题

通过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 我们在总结林业资金管理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的同时, 也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林业部门预算, 从预算的编制到预算的执行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预算的编制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 纳入林业预算的项目不能全面反映本行业年度工作内容, 增加了预算执行难度;二是预算下达的时间较晚, 申请资金手续繁杂, 贻误生态建设时间;三是林业突发性应急资金在预算中没有单列, 森林火灾、禽流感鸟类迁徙、突发林木病虫害等防灾减灾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

2. 财政支农林业资金建设项目分散, 内容多样, 性质不一, 给项目管理带来难度。

主要表现在, 一是项目前期工作程序不统一、不规范;二是资金使用难以形成合力;三是不利于进行资金监督。

3. 资金支出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林业生产性投入较多, 用于森林安全方面的投入较少;用于造林的资金较多, 用于管护的资金较少;用于速生丰产林的资金较多, 用于生态公益林的资金较少。

4. 财政支农林业资金总量不足。

现有的财政投入难以完成林业率先发展和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市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

5. 林业生产的季节性要求林业项目建设资金必须

及时到位, 而在现有体制下从投资计划的程序到拨款手续均不同程度地影响资金到位, 建设单位只能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 形成恶性债权债务链,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如期完成。

6. 对下拨的资金不能及时追踪检查。

一是现有财务机构及人员做不到对资金全过程监管;二是重资金争取, 轻资金管理;三是有的资金直接拨付到区县, 市林业主管部门无法进行资金调控。

7.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尽管国家和我市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制度建设, 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制度、办法,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国家各项林业支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 各项资金增长幅度较大, 现有的支农林业资金的管理规定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需要。

三、财政支农林业资金安全有效运行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要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及会计人员的资金安全意识, 把资金安全问题放在政治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法制的高度来对待。要强化责任意识, 建立健全资金和项目管理责任体系, 实行严格的分级负责制, 明确各单位一把手对本单位的资金使用负全责, 并签定责任状, 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对发生资金违规问题的单位和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 要严格追究其责任。

2.整合现有支农林业资金, 提高资金综合效益。一是实行支农林业资金合理归并, 采取“一揽子”上报, “打捆”下达方式;二是加强部门协调, 上下联动, 减少内耗;三是完善林业部门预算管理, 将林业公益性项目全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3.强化法制观念。我们必须把加强资金安全管理提高到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高度来认识。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 各项制度越来越健全,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会计法》、《政府采购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财务规定, 使经手的每一笔钱都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有据可查。

4.强化效益观念。国家投入支农林业资金, 是用来解决“三农”问题,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的一项公益性投资, 其效益好坏直接影响到公众的切身利益。确保资金安全是前提, 有效是目的, 资金有效运行就是要实现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 因此, 我们要合理安排资金, 保质保量地完成建设任务, 达到资金预期使用效果。

5.建立支农林业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制定改善林业生态的目标与资金支出方向多项指标, 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主要内容, 以资金安全运行为基础, 资金有效运行为标准, 以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增收为目标, 建立林业生态建设与资金支出方向等多项考核指标。

6.改善支农林业资金投入结构。在稳步增加森林资源的同时, 加大森林安全、林政资源管理、野生动物保护等资金的投入, 改变重造轻管的传统思想, 使林业各种资源的保护在资金上得以落实。

7.完善投资渠道, 强化区县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大面积、高标准营造生态防护林, 市有关部门制定相应鼓励政策, 在资金上予以倾斜。市财政、林业部门应拿出一定比例的年度造林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8.加强调研, 努力探索支农林业资金管理新机制。要根据支农林业资金的实际需要, 深入基层认真调查研究, 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预算编制、项目安排、资金管理、检查验收等多个环节入手, 提出涵盖整个管理链条的系统管理新模式。

上一篇:员工组织承诺下一篇:中职议论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