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服务中心

2024-06-08

卫生服务中心(精选十篇)

卫生服务中心 篇1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课题组通过浦东新区卫生统计资料的查阅、浦东新区医疗机构管理中心有关数据的收集,对该区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资源(包括人员、床位、固定资产及设备金额等)和医疗卫生服务量(门急诊量、出院者占用床日数及公共卫生服务量)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人均服务量、每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的服务量及每万元设备金额的服务量)进行了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卫生资源配置状况

2010年浦东新区4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在岗人员为149人,比2008年增加了11.69%;平均编制床位数和平均实际开放床位数分别为81.77张和59.73张,基本与2008年持平;平均房屋建筑面积为6 613.93m2,比2005年增加了7.53%;固定资产及设备金额分别达到2 172.36万元和831.38万元,比2008年增长了14.59%和12.70%(表1)。数据还显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资源配置差异较大。

2.2 医疗卫生服务量

2010年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门急诊量为33.96万人次,实际占用总床日数为2.50万床日,公共卫生服务量为11.93万人次,比2008年分别增加31.50%、10.68%和72.49%(表2)。

在2010年公共卫生服务中,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纳入计算机管理的建档人数为1.18万人,平均提供健康教育的人次数为5.19万人次;平均提供0~6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接种和0~36个月儿童保健的人次数分别为4.31万人次和6 134.43人次;平均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的人次数分别为2 637.77人次和1 315.43人次;平均为5 007.89名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保健服务;平均规范管理5 547.09名慢性病病人,其中管理高血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病人分别为3 033.11人、1 063.36人和1 173.05人(表3)。

与2008年相比,2010年原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增长明显;其中,平均0~6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接种人次数增长36.30%,平均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人次数分别增长52.60%和21.94%,高血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管理人数分别增长了1.74%、80.26%和236.67%。

2.3 医疗卫生服务效率

按照在岗人员、建筑面积和设备金额分别计算,44所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门急诊增长了15.79%~19.05%,住院服务增长了-4.64%~2.13%,总体医疗服务增长了13.06%~15.73%,公共卫生服务增长了47.14%~82.34%(表4)。

3 讨论

3.1 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浦东新区占地面积为1 210.41 km2(约为上海市土地面积的19.09%)[2],有常住人口504.443万人[3],全区内共有25个街镇。作为上海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域,浦东新区在落实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政策中,积极构建社区卫生标准化服务网络。尤其在2009年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后,区政府加强了农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扩建工作,使农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环境得到改善,并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乡镇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转化[4]。本次调查也显示,2010年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床位数基本维持在2008年的水平,实际占用床日数增长10.68%,而同期门急诊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量分别增加31.50%和72.49%,充分体现了我国新医改对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完善“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

*房屋建筑面积包括租赁面积;**2008年原南汇区1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万元以上设备总价值的数据。

3.2 社区卫生服务效率不断提高

作为第二批纳入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试点地区,浦东新区政府转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行机制,通过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医保总额预付制度,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并通过绩效考评制度,防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现医疗卫生服务的低效率和低质量。虽然我们的研究没有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进行分析,但2008—2010年间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急诊服务效率稳步增长(15.79%~19.05%),公共卫生服务效率快速增长(47.14%~82.34%),尤其是原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0~6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接种人次数增长了36.30%,平均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人次数分别增长了52.60%和21.94%,糖尿病管理人数和重性精神病管理人数分别增长了80.26%和236.67%。这些变化反映了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更重视提供公益性的预防保健服务,加强了慢性病的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产生了期望的变化。

3.3 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瓶颈

随着上海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在内的基层医疗服务需求将进一步增加[5]。我们的调查显示,2008—2010年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量显著增加(平均门急诊量、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及公共卫生服务量分别增加了31.50%、10.68%和72.49%),但同期在岗人员数、房屋建筑面积和固定资产增加不足12.00%。此外,2010年浦东新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效率差异较大,并且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源已难以进一步满足社区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增长的需求。当前,上海市正逐步推进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管理制度[6],如果家庭医生责任制全面推行和做实,这可能需要更多的社区全科医师。因此,如何通过恰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源配置,以满足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的安全和质量,使上海市医改重点(即控制费用、改善医疗服务可及性及提高医疗质量)落到实处[7],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丁汉升,林海,金春林,等.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与支出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1):28-32.

[2]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5-03,http://www.stats-sh.gov.cn/sjfb/201105/218819.html.

[4]孙晓明,范金成,薛迪,等.上海市浦东新区“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研究的框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1):46-49.

[5]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关于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M/EB].2011-07-18,http://www.pdrd.gov.cn/pudong/showinfo/showinfo.aspx?infoid=15366&siteid=1.

[6]徐建光,付晨,陈文,等.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和总体思路[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7):483-485.

卫生服务中心 篇2

椒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椒金山街道辖区内的椒北社区居民委、椒中社区居民委、矿北社区居民委和金泉社区居民委,面积3.28平方公里,辖区内户籍人口23104人、户数8877户。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835人,占总人口的20.9%;

中心目前处于创优过渡阶段。中心位于椒房街18-1号,建筑面积达1056平米。流动人口数1780人,低保人口数189人。中心共有工作人员26人,其中卫技人员16人,占总人数的61.54%;全科医生6名,全科护士6人;临床医生数的8 人,护士数6人。2011年中心全年门诊量12500人次,平均日门诊量34.7人次。

二、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情况:

(一)中心建有全科服务团队支,每支团队由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和社区护师组成。以辖区内各居民委作为落脚点和辐射点,通过“中心-居民委-家庭”三站式服务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

服务中心主要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康复指导、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及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在部分有条件的社居委开设简易诊疗及中医、康复适宜技术等服务。与二、三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关系及执行情况:门诊自开展签约服务以来,开具门诊转诊单转往二、三级医院23人。病房2011年自二、三级医院转入138名病员。

中心自XX年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2011年起全面实施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11年底,共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8400户、20717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专项档案4835人,残疾人专项档案61人。为提高居民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和有效使用。通过对已建档居民中进行干预的慢性病病人(包括高血压一、二、三级管理、糖尿病强化管理和常规管理)、传染病病人以及提供服务的家庭病床病人和残疾人等的专项管理,及时更新他们的健康信息,真正做到档案的动态管理和有效使用。

中心大力开展弱势人群服务,提供多项便民利民措施。与辖区内4835名60岁以上老人建立了保健服务体系,每季度由团队公共卫生医生上门为老人提供健康保健服务;根据市、区卫生局和残联要求,做好“残疾人送康复服务”工作。全科团队与辖区内11名有康复需求的各类残疾人建立了康复服务体系,为每一位残疾人建立了健康档案,每月为残疾人进行一次康复指导、提供健康教育等服务;为解决社区内独居、行动不便等老年人的看病难问题,中心在卫生服务站开设简易门诊,提供代配送药等服务;同时,积极开展慈善帮困助医活动,做好结核病人减免治疗及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工作。我们的服务受到了社区群众的欢迎和认可。

(二)慢性病监测和管理方面:开展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防治,实行社区高血压一、二、三级管理和糖尿病常规和强化管理。

1.高血压方面:辖区区内共有高血压病人1211人,管理数为478人,管理率39.47%,一级管理数为242人,管理率24.82%,二级管理数129人,管理率100%,三级管理数107人,管理率100%;门诊首诊测血压680人次。其中: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人数520人,发病率为16.67%。危险因素调查641人;

2.糖尿病方面: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本中心流行病学调查,2011年辖区内共有糖尿病病人468人,管理数为375人,管理率80.12%,常规管理数297人,管理率76.15%,强化管理数78人,管理率100%。糖尿病筛查人数2578人,60岁以上2228人;中心在糖尿病患者中开展健康教育,帮助糖尿病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从而帮助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缓解糖尿病给他们带来的伤害。

3.精神病人方面:将辖区内61名精神病人纳入社区管理,为23名精神病患者定期随访病情相对稳定的精神病人;对出现病情变化、反复者,及时联系住院治疗;定期下社区康复中心,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康复指导。

(三)健康教育方面:2011年我们尤其重视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把它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并以此带动社区慢病管理、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医疗救助等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采取完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优化服务流程,加强措施落实,搞好健康教育队伍健设,增加经费投入等多项综合措施,使我们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形成有人才、有场所、有人气、有效果等“四有”局面。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一年来,共开展22场次健康教育讲座,和卫生主题宣传活动,参加居民数千余人次;发放健康教育处方1360余份,宣传材料1360余份,解答疑问560例,心理咨询639人,测血压804人,测血糖52人,心电图346人,共计收回健康问卷1130余份,使用宣传板20余块,黑板报4期。医务人员健康知识培训29场次,参加人数537人。健康教育累计免费体检(测血糖、血压)21942人;累计测心电图1126人;累计发放健康教育处方9266份,1670元;累计宣传材料挂历4465份,8641元;累计健康教育板块25块,625份;累计健康小礼品700份,14000元;累计健康教育投入总资金约47815余元。

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形式、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活动2次,从而使广大居民从中受益,有效地保证了健康教育有效和可持续性的开展。我们根据每个社区人文环境、经济条件和健康情况不同,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案,如根据椒中社区居民委困难户、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残疾人多等“五多”状况,制定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方案,如内容以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保健为主;形式以各社居委为平台开展健康讲座或义诊咨询为主;指导用药以价廉、有效、副作用小的药物为主;同时结合开展免费查血糖、体检和节日送温暖等活动,使居民看到参加健康教育的好处,调动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其结果一些居民主动争先恐后来建立健康档案。如通过开展免费体检活动,可以使辖区内的老年人慢病和残疾居民都能积极参与得到了实惠。中心主任亲自抓健康教育,经常全程参与或做主讲人,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我中心真正做到了每次健康教育要有计划、通知、签到、讲稿或相关材料、图片和总结等五个方面资料。

(四)居民健康档案电子信息录入和纸式档案信息书写情况方面:为了落实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做好卫生信息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和规范化管理的需要,现将我们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如下:

适应信息化社区的需要,重视信息管理,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网络平台,加快新式“纸质”信息和“电子档案”信息平稳过渡。目前,为新系统下的卫生信息管理初级阶段,即:以纸质档案书写为主,电子信息档案录入处于过渡。我们在制定工作计划时,项目详细明确,为了保证任务的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我中心聘进医学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作为主力,增添了办公室、档案室相关硬件设施。今年完成了户居民健康档案(新“纸质档案”),共计4200户,12502人,完成了建档总数的50%,新系统下的电子档案录入1449人,完成了新建档总数的11.6%。其中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共有4835人,建档数4835人,健康档案完成了建档率的100%。以上三项已达到了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再接再厉争取在2011年中旬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全部完善。

(五)传染病方面:传染病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控制传染病流行是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关键。今年我中心共报告法定乙类传染病1例次(乙型病毒性肝炎),甲、丙类传染病0例次,无传染病漏报发现,在门诊设立预检、分诊制度,询问病人流行病学史。发现呼吸道发热病人或腹泻病人安排到发热呼吸道门诊或肠道门诊就诊。我院全年开设发热门诊,积极配合疾控中心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六)老年人保健方面:老年保健不仅是衡量老龄事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坐标。根据中心实际情况,采取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办法,让老年保健健康有序、有声有色的开展。让老人感到真心关爱,实实在在,无处不在。我们为社区100% 60岁以上老年人建档并管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有平台和技术优势,推动老年保健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把党的温暖,政府的关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的爱心实实在在送到居民家中,为社会和谐作出一份贡献。一年来,我们为社区60岁以上老年开展健康教育和义诊活动16次,发放健康教育处方6870多份,免费体检297人次,免费查血糖2577人次,受到居民广泛好评。

今年,老年保健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居民赞扬和领导的表扬,但工作中存在观念转变不够,经费、人力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多方面的问题。如开展老年健康教育内容以慢病老人为主,单独为健康老人偏少,虽然为老年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但是管理不够规范,档案更新率不够。我们会继续努力出色完成老年人保健这项工程。

户籍家庭医生方面:我们社区建立了户籍医生责任负责制,一年来为辖区居民实行了走访和宣传共计参加人数4672人,心理咨询3965人,解答疑问4569,健康处方发放4672份,其他宣传材料4672份,免费测血压4672人次,免费测血糖3577人次。四个家庭团队,共管理约8378户,20637人,管理率90.5%。经过一年家庭医生的努力,圆满完成了一年的工作计划和任务,对于今后户籍家庭医生工作会更加努力高标准的完成的。

残疾人康复指导方面:在康复室一年来共开展了12次培训,参加人数43人次,共解答疑问516人次,心理咨询486人次,发放宣传材料516份,测血糖365人次,测血压516人次,做心电图516人次,在康复治疗方面我社区会加强管理为更多的残疾人服务。

计划生育指导方面:中心为孕产妇组织了培训和相关义诊,共参加人数645人,心理咨询596人次,解答疑问622人次,发放健康处方645份,其他宣传材料189份,测血压638人次,宣传板4块,发放避孕药具398人。

生命统计方面:辖区内死亡人数33人,其中心肌梗死死亡29人,其他原因死亡4人,培训2次,培训人数40次。都建立了殡仪馆火化、派出所调查和走访相关记录,临终关怀了33名患者。本生命统计工作圆满完成了,以后中心会继续高标准完成生命统计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进行清扫卫生29次,发放消毒液4次,消毒7次发放宣传材料和处方570余份,宣传板4块。中心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了长效的运作机制和组织领导,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奠好了根基。

今年服务中心更加重视了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建设,加大了经费方面的投入,累计共计花费资金47815元人民币,下一年中心会进一步加大资金经费的投入,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为辖区居民的健康护航。

建设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3

上海市政府将“创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列为2001年实事工程项目之一。上海市闸北区彭浦地段医院作为创建单位之一进行了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一年多来,在区委、人大及区政府、政协的关心下,在市、区卫生局及街道等领导的支持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本”的理念,在健全社区卫生管理体制,深化“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和重新构筑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闸北区彭浦地段医院(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街道“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优势,形成了“政府领导,各部门协同,街道办事处负责,居委会参与,卫生部门实施管理,齐抓共管”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系,他们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加大投资力度,精心设计建设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初具规模:改建后的门诊大厅,由原来的40平方米扩大到200平方米,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厅里,预检、挂号、收费、配药开放式服务与病人零距离接触,平添了一份亲情。触摸式电脑和电子显示屏将卫生服务项目、价格以及医院的概况、医生护士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病人,使患者能依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消费。内科门诊的候诊厅既让病人得到健康教育,又使候诊有序而不乏味;充满童趣的儿童乐园让孩子们欢愉地徜徉其中;100平方米的康复室配备各种各样的康复训练器材,使一些残疾病人能在这里重新回归社会;装修一新的病房,厕所、浴室、病床24小时警铃畅通;走廊设有木制扶手体现了人性化的氛围。健康教育用房达180平方米,使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播有了一个和谐、温馨的空间。整个中心还配备了统一醒目的挂号、收费、出入院等标识,社区卫生服务部已实行电脑化管理。闸北彭浦地段医院加快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它不但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本”的精神,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一项使病人能充分享受到优良环境、优质服务的便民利民工程。

医院的建章立制是实现医院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保证,而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更是医院完成各项任务的关键,在这个前提下,医院领导班子抓住硬件改造已上台阶的有利时机,从改革城市卫生体系的大局来认识社区卫生服务,他们认识到: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历史时期,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进一步改造和提高自身素质,坚定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信心和决心。因而在造就竞争有序的内部机制转换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根据各类人员的工作要求制定了一整套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并且建立考核小组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经济分配挂钩,逐步

使社区卫生服务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确保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建立了6大块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网络,每块、站配备3-5名医务人员,以团队形式组合和工作。三是建立透明、公正的价格管理体系,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名称、服务内容、服务价格进行全面公开,让病人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明明白白消费,使社区卫生服务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四是建立了老年人的“三级监护,三级管理”网络,加强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白内障、肿瘤、精神病等慢性病的管理,形成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预防保健管理模式,从而强化了疾病监控功能。五是建立内部竞争机制,实行临床医师公示制度,让病人根据自己意愿自由选择医生,从而促使医务人员自觉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实践证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群众提供质量优良、价格合理,方便温馨的基层卫生服务,是坚持卫生工作“两为”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德政民心工程”,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中,医院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医院领导班子为了使人力开发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坚持科教兴院,积极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努力营造了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他们充分发挥老专家在培养青年梯队中的作用,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进修学习,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学历层次。几年来,医院先后送30余名临床医生参加市、区全科医生上岗培训,培训率达到70%,并坚持“三基”知识学习,邀请区疾病中心对预防保健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使之具有防保专业多面手的能力,目前,医院在读专、本科的医务人员占总人数的30.6%。同时,医院于2000年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聘请专家教授作为指导顾问,定期申报课题和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2001年在全国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7篇。1997年8月被授予《WHO上海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合作中心暨健康促进医院实验基地》;2001年荣获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和上海市第六届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金奖。

卫生服务中心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浙江省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每个县区随机抽取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共68个县区的3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放调查问卷1 300份, 实际回收1 186份, 回收率91.2%。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采取自填问卷调查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2010年参加培训情况、2008-2010年参加上级疾控培训情况。

1.3 统计分析

将所收集调查问卷编号, 采用Epidata3.1和SPSS17.0建立数据库, 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χ2检验,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将性别、职务、职称、最高学历、年龄、工作时间、现岗位工作时间、岗位性质、专业等作为变量, 采用逐步向前法拟合模型。根据浙江省将县 (市、区) 分为经济强县、中等县、欠发达县将经济水平划分为经济发达、中等和欠发达三个层次。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共调查1 186人, 其中男性455人 (39.60%) , 女性694人 (60.40%) 。平均年龄35岁, 以25~35岁为主582人 (50.65%) 。学历以大专最多有521人 (44.30%) , 其次为本科学历403人 (34.27%) , 中专及以下250人 (21.3%) , 硕士2人 (0.2%) 。职称以初级为主803人 (68.40%) , 中级职称228人 (19.42%) , 高级职称5人 (0.43%) , 未定级80人 (6.81%) , 无职称5人 (4.94%) 。

2.2 2010年参加培训情况

2.2.1 外出参加培训情况

2010年共有856人 (72.18%) 外出参加过培训。未外出参加培训330人 (27.81%) , 主要原因为其他原因的有128人 (40.13%) , 其次为不知道培训信息92人 (28.44%) 和工作离不开81人 (25.23%) , 单位不同意34人 (10.66%) , 个人原因32人 (10.03%) , 内容不合适27人 (8.46%) , 培训费用过高19人 (5.96%) 。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外出参加培训的主要因素有职务和年龄。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有职务者和年龄越大者外出参加培训越多 (表1) 。

2.2.2 参加培训范围

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参加培训范围以县内为主650人 (72.63%) ;市内培训408人 (45.59%) ;省内312人 (34.68%) ;省外16人 (1.79%) ;国外3人 (0.34%) 。城市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参加市级与省外培训的比例高于农村, 参加县级培训低于农村 (表2) 。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地区参加县内的培训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但参与市内的培训高于中等和欠发达地区 (表3) 。

2.2.3 授课方式评价

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对课堂授课评价最高 (50.56%) 。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对案例教学的评价较其他学历高, 中专及以下人员的课堂授课评价较大专和本科及以上学历高 (表4) 。不同职称间对培训效果的评价经统计检验未见显著性差异。

2.3 2008-2010年参加培训情况

2.3.1 参加培训情况

调查对象中参加过上级疾控举办的培训的有1081人 (93.03%) 。参加业务培训的人员最多925人 (84.63%) ;其次是上岗培训 (56.08%) 。城市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参加上级培训391人 (95.37%) , 高于农村的690人 (91.76%) , 城市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参加上岗培训、演练、学术会议、省级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学习、国家继续医学教育的比例均高于农村 (表5) 。除业务培训和上岗培训外, 经济发达和中等水平地区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参加上级培训比例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经济发达地区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参加的演练、学术会议、网络学习、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均高于中等和欠发达地区的社区公共卫生人员 (表6) 。

3 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完成的质量。人员学历低、文化程度不高, 接受正规教育不足, 缺乏知识和技能都是影响社区卫生工作发展进行的关键因素[1]。据有关资料统计, 连续5年不学习, 知识陈旧率达50%;连续8年不学习, 知识陈旧率将达75%[2]。在我国,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时间不长,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还处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3]。因此,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综合素质成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能力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

从调查情况看, 大部分社区公共卫生人员都参加过县级疾控中心的培训, 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人员未参加培训。原因主要是其他不可表述的原因和不知道消息及工作繁忙, 而有职务者和年龄越大者外出参加培训越多, 而一般职工和青年人外出参加的培训比较少。省市一级的培训通知往往发送到县一级机构, 乡镇一级基层卫生机构获取培训信息渠道有限, 而且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外出培训一般需要领导审批, 一般的公共卫生人员培训信息知道更少。由于基层的工作一般都是一人一岗, 特别是新医改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带来了大量新的工作任务, 工作和学习矛盾更显突出, 对外出培训有一定的影响。

调查发现, 城市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参加市级与省外培训的比例高于农村, 城市地区一般与市级单位较近, 参加高层次的培训机会较多, 而农村县的公共卫生人员参加县内培训更多。经济发达地区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参加市内的培训高于经济中等和欠发达地区。可见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市级举办面向社区的培训较多, 而中等和欠发达地区市级单位举办培训较少, 参加省级的培训比较少, 但基本是一致的。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参加县和市内培训为主, 培训老师主要是市级和县市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专业人员, 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市级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一般人数较多, 师资力量较强, 而大部分县级疾控中心存在业务人员少、学术骨干缺乏、培训师资不足等情况, 需要加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培训师资的储备。

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授课方式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从调查看, 大部分人对课堂授课评价还是比较好的, 这也是目前培训中采用最多的培训方式。但随着学历的升高, 对案例教学的需求在增加, 由于基层公共卫生人员都是成人, 一般对于灌输式的课堂授课效果会差一些。因此, 需要针对不同学历水平的培训对象, 采用适合的授课方式, 如案例教学、研讨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示教操作、PBL (以问题为基础) 等教学方法[4,5,6,7]。一些重点培训项目还可采纳三阶段的培训方式[8], 以便更好地巩固培训效果。一些发生比较少的事件应对, 演练是很好的一种培训方式, 但由于经费缺乏、培训老师不足、组织比较麻烦等原因, 目前举行的数量是比较少的。

从调查情况看, 基层公共卫生人员以业务培训为主, 这也反映成人培训是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 因此在培训内容上应该重点考虑是否能够提高培训对象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培训的方式上, 有条件的可以开展远程培训, 以解决工学矛盾比较严重的问题。近年来, 一些地区开展了全科团队服务模式[9], 一些临床医生和护士也逐渐参与到公共卫生工作中, 而这些人群一般未经过系统的公共卫生知识培训, 因此更加需要加强培训。

调查发现, 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参加上级疾控的各类培训更多。目前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的培训经费主要包括交通费、住宿费和培训费构成, 少则数百元, 多则上千元, 而这些费用一般都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己出, 距离省城和市越远需要花费的经费越高。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偏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培训派遣人员的积极性就会下降。由于地理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和是有差异的, 这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是不利的, 不利于保障不同地区居民享受到同质的公共卫生服务。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的培训, 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培训工作应该纳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共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培训计划中;各级培训机构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告知培训信息, 省级和市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应该积极争取建立远程网络培训系统或组织送培训项目下乡, 解决基层的工学矛盾问题;基层社区服务机构应合理安排工作与培训, 确保基层公共卫生人员能够参加必要的培训;要重点加强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培训师资的储备, 积极引进开发新的培训授课方式, 根据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的工作特点、不同岗位工作要求、不同人员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内容, 组织开发实用性强、简便适用的培训教材和课件, 提高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加大对边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培训经费的支持力度, 减免或提供培训的经费补助。

社区公共卫生队伍是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力量, 国家提出要大力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体系[10]。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的关系到这个公共卫生体系工作的质量, 因此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都应该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卓凯星, 安燕波, 汪凯, 等.四川省城市基层卫技人员现状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关系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0, 16:421-423.

[2]党新红, 殷彦.从整体护理的实施论护理继续教育开展的重要性[J].护理教育, 2006, 24 (18) :72-104.

[3]牟文, 何丽华.上海市黄浦区社区卫生服务业务培训需求现状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 11 (24) :20-22.

[4]王桂香, 延正红, 罗海英, 等.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9, 1 (23) :179-180.

[5]姚晓英, 钱一建, 朱心强.不同模式培训对社区医生结核病防治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 1 (24) :34-35.

[6]刘晓芳, 胡艳宁, 龙秀红, 等.合作学习模式培训对社区护士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0, 4 (25) :71-73.

[7]刘晓芳, 龙秀红, 钟美容, 等.PBL教学法应用于培训社区护士健康评估能力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0, 3 (24) :650-651.

[8]李新辉, 闫丽, 陈丽丽.三阶段培训法提高社区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6 (13) :1730-1731.

[9]夏庆华.提高区疾控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训指导水平的建议[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 (5) :551-552.

卫生服务中心 篇5

务工作汇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某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2007-12-07 09:56:0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某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某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某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3)

**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

**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纺织路=号之=,辖区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岁以上老人数====人,=岁以下儿童数====人,育龄妇女数=====人。中心下设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拥有工作人员==名,其中全科医

师==名,全科护士==名。

今年我中心借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区的契机,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全体职工工作热情高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现汇报如下:

一、加大力度进行中心的改造和软硬件建设

(一)开展中心的装修改造工程

今年,**区政府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了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开展了创建国家卫生服务示范区的活动。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认真制定《创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目标及实施步骤,从基本设施建设、人员配备、完善六大功能及监督管理等各方面对中心进行了规划。在正院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近==万元对我中心及下属站点进行装修改造,完成诊室、健康教育室、健康档案室、预防接种等室的建设,配备了健康教育、康复器材等基本

设施,经过改造,我中心采用了全市统一标志,整体环境简洁、宽敞、明亮,温馨,科室标志及路标清晰,能较好地提供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社区卫生服务,符合**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建设标准,得到居民普遍认同。

(二)开展====年**街社区诊断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和促进**街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管理,落实“六位一体”的功能,我们努力推动以社区为基础,以预防保健为主要手段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及妇女儿童保健等工作的开展,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我中心以**街辖内常住人口为主要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个居委会,再从每个居委会中随机抽取==户共===人进行了上门问卷调查,现已本稿件属于完成调查工作及数据整理和分析工作。通过调查及社区诊断了解居民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发现社区存在的问题、社区居民的健康

需要和需求;确定社区中哪些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继而制订出社区健康促进规划,为政府制定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策略,社区综合干预计划和措施,合理利用配置社区卫生服务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三)开展适合本社区居民的有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

我中心着重开展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积极开设特色门诊服务,建立专病档案

中心开设有日常的门诊医疗,向社区居民提供内、外、妇、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中心还对外开设家庭病床,提供急救、转诊、出诊、护理、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等项目。中心与各站均配备了急救设施和急救药品,同时还与**区第一人民医院及三甲医院订立双向转

诊协议,在就诊流程方面提供一切方便,将急救及疑难病人及时转送到上级医院,并将康复者及时转回中心(站),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的目标。

依据====年的社区诊断情况,**社区居民疾病谱前三位分别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为此,我中心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成为**区卫生系统社区慢性病防治示范点。我们实施了==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制度,并开设心血管病专科门诊和继续办好糖尿病专科门诊,方便社区居民就近就医。一年来,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门诊服务======人次,为==岁以上的病人首诊测量血压====次,全年心血管专科门诊达到====多人次,糖尿病专科门诊达到====人次,系统管理高血压患者===人,新建高血压专病档案===多份。累计健康档案总数达====份;我们还开设家庭病床==张,并通过医生联系卡==小时电话预约、签定社区卫生服务合同等方式,提供送药上门、导尿、膀胱冲洗、插胃管、伤口换

药、针灸、洗婴、孕产妇保健等特色服务。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疾病谱已发生变化,肿瘤、心血管疾病成为辖区内人群的主要疾病和死因。因此,通过健康教育的方法,普及疾病防治知识,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环节。我们对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中从未接受健康教育者占==.==,通过报刊杂志接受教育者占==.==,发放资料占=.=,上课占==.==,其它占==.=。针对这些情况,我中心与**街健康学校紧密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全年举办各类健康教育讲座==次,听健康教育课达到===多人次,举办义诊咨询=次,发放各种健康教育资料、处方==余种====多份,充分利用中心的宣传阵地共

卫生服务中心 篇6

中图分类号:R9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0-0035-02

处方是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为患者诊断、预防或治疗疾病而开具的用药指令。卫生部颁发的《处方管理方法》,是进一步规范处方管理的重要依据。为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方管理的现状,笔者在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2010年8月至12月间的门诊处方6 952张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从2010年8月至12月本中心门诊处方中,随机抽取每月5日的处方1 400张,去除部分麻醉方,实际检查门诊6 952张处方。

1.2方法

根据《处方管理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的相关规定,对照患者的基本情况和临床诊断,判断处方的规范性和用药的合理性。处方用药的适应性包括以下内容: 1)对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物,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实验及结果的判定;2)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3)剂量、用法;4)剂型与给药用途;5)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6)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对处方中存在上述情况以及人情方、大处方等1项及1项以上判为不合格处方。对不合格处方进行归类、分析。

2结果

2.1处方不合格率

本次检查门诊处方6 952张,其中不合格处方300张,处方不合格率占4.32%。

2.2不合格处方原因分析

对300张不合格处方进行归类、统计,书写不规范处方154张,占不合理处方的51.33%,用药不合理处方134张,占44.67%,电子处方与药品清单不符16张,占5.33%。

3讨论

3.1处方不合格的原因

处方不合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临床医师对药品说明书掌握程度不够全面,对药理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对《处方管理办法》和处方的规范性不够重视。2)有些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医德和法制观念淡薄。3)短期内难以适应。4)药师未能严格把关。5)药师的专业知识掌握不足。6)若处方有问题,需要医生修改或重新开处方,患者会表示不满等。

3.2提高对处方规范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处方是重要的医疗文书,是联系医生、药师、患者三者之间的纽带,医生和药师承担着用药疗效,调剂准确,患者健康的主要职责[1]。临床医生开具处方时应严格遵守《处方管理办法》,认真书写,避免不规范处方。门诊处方不规范,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社会信誉度。不合理用药会造成药物浪费,降低药物疗效,增加药物毒副作用,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因此必须引起社区医生的高度重视。社区卫生的管理者必须自觉担负起处方管理的责任,从为人民健康负责的高度,加强处方的管理工作。

3.3提高门诊处方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为了规范门诊处方,促进合理用药,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1)医院应加强医院人员对新的《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药事法规的培训学习与考核。

2)临床医师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商业利益诱惑,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3)药学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调剂处方。对于不规范和不合理用药处方,应当拒绝调剂,并及时告知处方医师,重新开具处方,必要时做好记录,按照有关规定报告。

4)医院要加强处方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定期组织人员对门诊处方、病历、住院医嘱进行抽查与评价,将检查结果进行公布,必要时还可以与绩效工资和年终考核评优晋级挂钩。

5)临床药师应配合医院职能部门做好处方评价工作,并及时将评价结果通过一定形式反馈给临床。

6)医院药剂科应加强与临床的信息沟通。定期将本中心新到药物、用药目录、药品的通用名、规格等信息传递给临床,配合临床搞好处方规范化管理工作,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达改,陈杰. 提高处方质量的管理模式[J]. 医学动物防制, 2007, 22(7): 490-491.

[2] 叶良君,黄帮华.门诊不合格处方分析及管理措施[J]. 中国药事, 2006, 20(10): 607.

(收稿日期:2012-03-31)

卫生服务中心 篇7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1.1 文中相关指标界定

本文中卫技人员是指按照《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规定的范畴和定义。

1.2 资料来源

1.2.1 2002-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对2002-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查阅,搜集上海市历年常住人口数、中心机构数量、总人员数等资料,明确中心人力资源变化情况。

1.2.2上海市卫生局执业医师数据库。

自编调查表,对2007年上海19个区县共19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整群调查,有11 164名注册医师,了解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数量、类别、卫技人员类别、性别、执业医师注册类别、注册专业,注册地点等基本情况,分析2007年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医师现状。

1.3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资料经逻辑校错和手工校对后,通过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录入整理,运用SPSS15.0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002-2007年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概况

2002-2007上海年市乡镇卫生院逐步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数由2002年的101家增加到2007年的23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数增幅明显,2007年达到26 412人,为2002年的2.08倍。但平均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数则呈缓慢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125.7人下降到113.8人,每万人数则从2002年的7.8人/万人,上升到14.2人/万人。

2.2 市社区卫服务中心各类卫技人员情况

2002-2007年中心卫技人员数由2002年的9 829人上升到2007年的21 207人;其所占社区总人员数由2002年的77.4%上升到2006年的81.7%,2007年稍回落到80.3%;每机构卫技人员数则从97.3人下降到91.4人,每万人社区卫技人员数则从6.0人上升到11.4人。

2.2.1 执业医师。

2002-2007年中心执业医师数从3 918人稳步上升到8 462人,增长116%;构成比从2002年的39.9%上升到2004年的42.2%,此后下降到2006年的39.45,2007年回升到39.9%,每机构执业医师数则从2002年的38.8上升到2004年的41.1人,此后逐步下降,2007年回落为36.5人,每万人执业医师数则从2.1人,逐步上升到4.6人。

2.2.2 助理执业医师。

2002-2004年,中心助理执业医师从1 227人下降到1 061人,下降13.5%,此后逐步回升,2007年为1 893人,比2002年增加了54.3%;2002-2007年助理执业人数占中心总人数的比例从12.5%下降到2007年的8.9%,每机构执业医师数也从12.1人下降到2007年的8.2人,每万人助理执业医师数则从0.08人上升到1.0人。

2.2.3 注册护士。

2002-2007年,中心注册护士人数从2 654人逐年上升到6 353人,上升139.4%,构成比从27.0%上升到30.0%,上升趋势平稳;每机构注册护士数量稍上升,2006年达到最高值28.3人,2007年回落到每机构27.4人;每万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从2002年1.6人稳步上升到2007年3.4人。

2.2.4 药剂人员。

2002-2007年中心药剂人员数从823人逐年上升到1 747人,增加112.3%,占全部人员数从8.4%降低到8.2%,每机构人员数从8.1人降低到7.5人,每万人药剂人员数则从0.5人上升到0.9人。

2.2.5 检验人员。

2002-2007年中心检验人员数从499人上升到1 356人,增长率为171.7%,占全部人员数的比例则从5.1%升高到6.4%,每机构检验人员数从4.9人上升到5.8人,每万人检验人员数从0.3人上升到0.7人,总体检验人员数上升趋势明显。

2.3 2007年中心执业医师概况

上海市卫生局执业医师数据库(截止到2007年12月1日)显示,19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11 164名注册医师(包括助理医师),平均每机构有57名执业医师,执业医师在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布不均,以黄浦区每机构执业医师数量最多为106人,金山区每机构执业医师数量最少,只有32人(表3)。

2.3.1 执业医师注册类别分布。

1 1164名执业医师注册类别主要是公共卫生、口腔、临床以及中医四类,构成比分别为13.0%、5.1%、69.9%和11.9%,可见临床占绝大部分。松江区中心执业医师中,临床占82.6%,临床所占比例最低为静安区,为58.4%,公共卫生比例最高为宝山区(21.8%),最低为徐汇区只有5.5%(表4)。

2.3.2 执业医师注册专业分布。

2007年中心执业医师注册专业部分,以内科为主,其次为公共卫生,再次为中医,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7.9%、13.0%、11.9%;最少的是检验专业,其次康复医学,再次精神卫生,三者比例分别为0.1%、0.2%、0.3%。19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学执业医师数仅有103人,平均每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个全科医师(表5)。

3 讨论

3.1 中心卫生人力资源数量相对不足,难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需要

2007年上海有23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人员数为26 412人,其中执业医师8 462人,助理执业医师1 893人,二者合计占机构总人数的48.8%,上海市每万人社区医师数5.6人;注册护士为6353人,医护比为1:0.63,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卫生部所规定的不得低于1:2的标准有较大差距。按照国际常规,居民数量和社区全科医师合理比例为2 500:1,按此测算当前上海共需近8 000名社区医师,而19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 164名执业医师中注册为全科医师的只有103人,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即使考虑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医师及助理执业医师的实际能力测算,保守估计也仅20%即2 000人左右相当于合格的全科医师,尚缺全科医师近6 000名。

3.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医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全科医师比重太低

作为“健康守门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功能是其重要内容,而2007年上海19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 164名执业医师中,只有13.0%的公共卫生类执业医师,临床高达69.9%;市卫生局在《上海市2006-2010年卫生人力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到2010年)全科医师数占社区执业医师数50%以上”。而当前全科医师数量,远低于2010年规划目标值。

3.3 应通过“增量调节”和“存量转化”两条途径,加大全科医师培养力度

3.3.1 仅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开展的“增量调节”,难以及时有效培养足够的全科医师。上海已在全国率先启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按国际培养模式,开展为期3-5年全科医师专业培训,已完成第一批23名、第二批58名、第三批15名的培养工作;并于2006年颁发《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行办法(2006-2010年)》,计划2006年至2010年招收1 000名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对象,平均每年200名[1,2]。规范化培养质量高而速度慢,规模较小,仅靠增量调节尚不能满足当前需要。《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相协调,预期为1 900万人左右”,按照2 500:1测算上海市到2 010年需近8 000名全科医师;截止到2007年上海共2 159人通过全科医师考试,即使全部注册为社区全科医师,尚缺近6 000名全科医师;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行办法(2006-2010年)》计划圆满完成,截止到2010年也只培养出600名全科医师,加之其他途径培养的全科医师,到2010年上海仍有5 000名全科医师的缺口。综上所述,依靠规范化培养对全科医师进行“增量调节”,显然难以满足当前社会需要。

3.3.2 对社区执业医师进行“存量转化”,能有效加快全科医师培养进度。社区执业医师向全科医师转化既有需要,又有可能。研究表明,上海社区执业医师认为全科医师更适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模式,超过80%的执业医师愿意转化为全科医师[3]。2007年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医师8 462人,助理执业医师1 893人,二者合计10 355人,按照其注册的专业进一步分析,如果经专业培训,有近20%的执业(助理)医师能转化为合格全科医师。既有转化意愿,又有转化的能力,在职医师向全科医师转化的可行性较高。

执业医师向全科医师转化的过程中,应逐步开展,不断探索合适的转化模式。在职医师向全科医师转化过程中,要综合转化意愿和其自身能力,注意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不但要进行知识技能培养,也要加强其工作态度培养,排除影响转化的干扰因素。在“存量盘活”与“增量调节”进程中,须加大激励机制和加强绩效管理,努力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衔接的工作机制[4,5]。

参考文献

[1]张勘.上海市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回顾和发展愿景[J].中华全科医师.2008,7(8):547-548.

[2]张勘.国外全科医学发展与上海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制度探索与实践[J].社区卫生保健,2007,6(3):153-156.

[3]丁瑾瑜,李敏,薛迪,等.上海街道医院医生转化为全科医生的意愿及培训需求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8(5):35-37.

[4]张勘.建设亚洲中心城市的重要任务与挑战——上海专科医生培养的过去、现在、将来[J].上海医学,2007,30(10):802-804.

卫生服务中心 篇8

自2009年医改实施以来,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推进, 初步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 构建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基层运行新机制。然而, 医改实施的成效到底如何, 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的。本研究着眼于《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下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行现状, 以W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 探求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并提出建议, 构建政府、社区、居民三方的合作治理方案, 以促进其发展。

一、研究方法

调查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编写《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问卷》、《关于基层医疗服务工作的问卷》、《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意度调查》, 了解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情况及居民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从而发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的矛盾所在。

2. 个案分析法: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分别以医护人员、居民、就诊人员为对象进行调查。

3. 访谈法:对医护人员、居民、就诊人员进行访谈式调查, 了解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及医护人员的待遇、居民满意度。

4. 文献研究法:参考新公共服务理论、自治组织理论和社区管理理论相关书籍, 为调查提供理论支持。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 针对居民进行的满意度调查, 共发放120份问卷, 有效问卷112份;针对就诊人员调查, 共发放120份问卷, 有效问卷112份;针对医护人员进行调查, 共发放20份问卷, 有效17份。

1. 存在的问题。

国内许多学者都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行状况做过一系列的研究, 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投入经费不足、医疗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人才匮乏等。根据调查, 我们发现了一些新问题。

(1) 基本药物使用率低, 采购不规范, 定价不合理。首先, 基本药物范围小。至2012年为止国家基本药物种类已经扩大至520种, 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药物仍然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 据调查, 有39.3%的居民表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种类不齐全, 同时, 基本药物使用率仅为70%。其次, 基本药物采购不规范。有关部门指出“坚持以省 (区、市) 为单位网上集中采购, 落实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控等制度”。据调查, 中心的药物都是自行上网采购的, 虽然政策已经颁布并开始实行, 但是地方对政策的落实出现了滞后的现象。最后, 基本药物定价不合理。中心的基本药物对居民实行零差价销售, 但是仍有不少居民表示基本药物价格太高。这是因为基本药物采购方式不规范导致药物价格存在偏高的情况。基本药物属于准公共产品, 政府可以运用其“暴力潜能”降低界定、谈判和实施作为经济交换基础的契约所引起的费用, 并且取得相对合理的价格。但是若由基层医疗机构自行采购, 则会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医疗机构在药品流通供求中的双重垄断地位, 扭曲药品的价格。此外, 在调查中, 有35.7%的居民认为药价不合理。同时, 也有医生表示基本药物的价格甚至高于正常药物, 导致医生看病开药无从下手。

(2) 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不到位, 健康档案建立难度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5%的居民没有接受过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同时, 健康档案的建立也由于政府宣传不到位、居民防保意识未跟上、医护人员缺乏等问题导致困难重重。

(3) 10元诊疗费迟迟未落实。《意见》规定“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 各地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标准, 原则上10元左右”。调查显示, 由于当地卫生局没有下发文件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10元诊疗费政策, 因此中心也没有实施这一项政策, 75%的居民都不知道这项政策。

(4) 政府拨款不及时。根据调查情况显示, 政府对中心拨款不及时, 有医护人员在调查中表示几乎每个月的工资都会有拖欠情况。我们了解到, 中心的政府拨款由财政部拨给卫生局, 再由卫生局下发给卫生服务中心, 这一做法增加了财政流转的中间环节, 使得资金落实存在时效性问题。

2. 原因分析。

(1) 政府政策制定程序的漏洞。政策规划应注重可行性分析认真考虑主客观多种因素。“10元诊疗费”难以贯彻实施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合理性。从总体来看, 诊疗费10元包干, 对于患者是则可以降低不少费用。但是, 这是从整体考虑的。一旦分摊到人均次上, 一些利好就会被大众化, 毕竟, 有些患者在门诊中并不用接受输液等相关治疗服务。所以, 一些患者自然就会觉得多掏钱了, 自然就不会接受这项政策了。

(2) 社区卫生服务供给中的市场缺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由政府进行投资创办, 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供给缺乏活力。同时, 基本药物采购目前仍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行负责, 使药物供给缺乏竞争, 最后导致价格扭曲。

(3) 社区动员力度不足。所谓社区动员, 指的是把满足这区居民需求的社会目标转化成为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过程。社区动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供给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与社区的合作, 导致宣传不到位, 动员力度不足, 使居民的保健意识不足,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缺乏信任, 最终导致相关服务功能的不到位。

三、对策及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对国家的基层医疗具有深远意义, 为了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行活力, 解决现存的问题, 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对策及建议。

1. 坚持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供给中的主导地位。

(1) 增强政府政策规划可行性。政策规划应注重可行性分析, 认真考虑主客观多种制约因素, 特别是人员方面的因素。凡是涉及民众合法权益有重大影响的政策都应该举行听证会, 征求群众意见。

(2) 拨款及时完整。政府从本国现有国情出发, 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 安排财政拨款。虽然拨款远不能满足中心需要, 但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资金超过规定实效, 从而影响中心部分计划的开展和落实。特别突出的是医护人员的工资到账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还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合法性。

(3) 加强药物采购的监管。监督管理必须采取政府和居民相结合的办法, 没有政府参与, 监督就没有权威, 管理就没有效力;没有居民参与, 监督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不能表明问题是否具有严重性和普遍性。对于药物采购问题, 可以定期举行听证会, 同时定期公布药物采购清单, 设置反馈专线或专栏, 最终达到监督实效。

2. 积极利用竞争机制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供给。

奥斯本认为“竞争是促进革新的永恒动力, 而政府通常是缺乏这种动力的”。在竞争的市场中, 市场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 社区卫生服务市场也是如此, 只有社区卫生服务主体多元化, 引导社会多方力量参与, 通过政府、社团、居民群众、个人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有序竞争, 才能使社区卫生服务焕发蓬勃生机与活力。当然, 竞争也不是放任自流的东西。奥斯本认为, 不经规范的竞争很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 公共政策必须建立竞争规则, 防止垄断或其他不公平的出现。

3. 发挥社区在配合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实现中的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主要解决社区的卫生问题, 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利益。因此, 要加强社区宣传, 增强社区居民的防保意识, 提高居民对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这必定能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档案的建立以及相应功能的实现减少阻力。同时, 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综合协调, 组织动员, 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活动。

四、结语

从分析W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状出发, 通过调查研究并结合公共管理理论提出合作性治理的解决策略以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性治理要想实施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无论从法律上还是政策上, 在履行各自的公共责任的同时, 形成多方治理的局面, 为切实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困境而共同努力。

摘要:本文从W街道社区卫生中心的运行现状出发, 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 结合公共管理理论探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其功能的良策并构建政府、社区、居民三方治理的方案。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发展还有很长的历程, 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政策执行, 无论是相关政府部门还是公众都需要增强相关认识, 从而形成各方合作性治理, 为切实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性作用而努力。

卫生服务中心 篇9

1.1澳大利亚卫生服务概况

澳大利亚是一个社会福利型的国家。澳大利亚卫生服务的社区化已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并逐步渗透到各个卫生领域,成为澳大利亚的卫生工作重点,较合理地把医院的急诊、专科及综合性服务同社区的普及性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社区居民获得可及、连续性的优质服务。

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致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康复中心、 、 护理之家和儿童保健中心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在管理和经费来源上都独立于医院,一般有数十名工作人员,服务区域相对固定。作为医院和社区的一个结合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同医院内的专科医生以及社区内的全科医生共同负责医院外的医疗卫生服务[2]。

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任务是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开展健康促进活动、进行疾病的早期干预及出院后患者的连续性健康保健和康复等服务。此外,还以需求为中心,提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卫生服务。包括安置服务 (为行动不便或需要生活照顾的老人提供服务)、家庭服务、家庭护理、老年健康评估和牙科保健等。

1.2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筹资、举办与管理

全澳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 业务开展所需的经费,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1]共同负责。州政府统一规划社区服务中心的布点与筹办,州公共卫生协会提出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社区点,政府都纳入年度拨款计划,而且根据服务范围与人口[2],每年给予运作经费,而居民所需医疗保健费用,都由政府来承担, 居民凭借一张医疗保健卡,可以在全国任何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享受医疗、保健和预防知识培训等一系列免费的服务。 此外,政府每年还为中心设有10~20种专项基金,这些基金视工作开展的需要,经申请同意后拨给中心,每个中心的筹建费用约2 000~3 000万澳元,每年的业务经费为600~800万澳元,全部由政府承担[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全澳洲每一个社区服务中心,都有严格制度。全科医生由中心聘任,可随时流动,其他工作人员也由中心聘任,工作相对固定。中心的每一个人责任明确,工作到位。社区中心主任管理整个中心的事务,其任命由当地居民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推举并监督,并且每年进行评定[4]。

2中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情况

自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提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来,社区卫生服务在全国各地有了长足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和重要性逐渐为各级政府和群众所理解。 2002年8月,国家卫生部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则可谓是翻开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创新发展的新篇章,该政策提出“开门”办社区,引导公立基层医疗机构按社区卫生服务要求进行结构和功能改造,允许大、中型医疗机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

2.1进展

2.1.1政府重视程度加强。 各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逐步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省政府和各市 (州) 政府的年度重点工作目标。加大专项经费投入,落实社保倾斜政策。

2.1.2良好的社会氛围在逐步形成。社区居民日益关注和欢迎社区卫生服务, 媒体也十分关注社区卫生服务,社会中介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和期刊社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社会支持力度正在加大[6]。

2.1.3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得到充实和提高。政府机构改革后,一批富有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队伍中。全国均按照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社区护士培训大纲》,开展全科医生、护士培训工作,有效的改善了服务质量[7]。

2.1.4 “多元化办社区”遍地开花。 目前,全国各地多渠道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其中不乏特色模式。(1)公立基层医疗机构整体转型公立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指由卫生行政部门举办的一级医 院、二级医院及其派出机构,当前,这些医疗机构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举办主体,通过机构整体转型改造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下设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2)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转轨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在城市卫生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政府鼓励企事业单位所属的医疗机构按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向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或整体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时,受国企改革及企业后勤社会化的影响,企事业单位的医疗机构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希望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轨[7]。

2.2目前存在的问题

2.2.1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偿机制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完善补偿机制是重要环节。社区卫生服务的一大功能是负责急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疾病的预防,对家庭和居民进行卫生指导、健康教育和管理,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活动。上述服务都是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或集体补偿。然而, 目前我国对这些服务的性质界定不是很清楚,无法明确政府、集体和个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经济责任。而且,补偿机制不完善,甚至已经成为制约有些地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瓶颈[8]。

2.2.2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多元化投入特别是民营资金的引入为社区卫生服务提高效率和活力、拓展筹资渠道提供了体制性的保障,但资本的逐利性和社区卫生服务的非营利特性要求政府在对其进行准入和监管时,必须采用竞争机制,离开了竞争,多元化本身的优势也将难以发挥。

2.2.3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没有实质性的变革。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项目中, 大部分需要社区卫生中心主动向居民提供,家庭病床和病后康复更需要服务上门,这需要服务中心与居民建立密切的联系,定期沟通。然而,当前大多社区服务中心还是以门诊方式提供卫生服务,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需求。

3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启示

3.1建立合理多样的筹资制度,保证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

通过调整资金分配方式,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将卫生经费投入的重点从医院向社区转移[8]。尽管我们不能照搬澳大利亚的筹资制度,但应统筹区域内的卫生资源,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举办多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9]。

3.2通过提供系统、综合的社区卫生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以全程系列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卫生要求[10]。从侧重于改善服务内容、服务态度、服务价格和提供服务的便利程度及手段出发,根据需求和可能,开展全程服务、系列服务。以优生优育、计划生育、计划免疫、卫生防病、健康促进、精神卫生、心理咨询、医疗康复和临终关怀等基本卫生服务为中心,努力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社区群众多方面的需求[11]。

3.3通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和评价,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监督包括行政监督和民主监督,评价包括准人评价、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12]。 澳大利亚制定了与管理规范相匹配的系列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服务内容、基本设施、设备和服务提供方式。这也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急待解决的问题[13]。

3.4通过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降低卫生费用

例如通过建立老年保健机构和家庭病床,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以减少老年病人因慢性病而住院的次数[14]。最大限度节约床位的无效支出和额外支出,达到最佳成本——效益状况,以最少的床位服务尽量多的病人的目的。

卫生服务中心 篇10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重要的基础平台是全民健康的重要支撑。为了解我国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的实施进展,本研究对全国36个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三年连续性监测,为进一步完善相应政策制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2,3,4]。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调查方法

根据地域、人口和社会经济水平综合选取调查城市,在2007~2009年由卫生部组织开展连续性调查监测,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城市(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普查。所调查36个城市(区)分布均匀,其中东部14个、中部8个、西部14个,覆盖到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些城市在均等化起步阶段属于开展情况较好的城市。共调查827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2408个中心和5870个站。公共卫生服务利用者知晓与利用调查采取机构拦截调查的方式,各城市每个区随机抽取2个中心和2个站,每个中心和站分别调查30名和20名利用者,共抽样478个中心和420个站,有效调查22711人,有效调查率99.87%。

1.2 质量控制与统计分析

本研究制定了严格、细致的全程质量控制方案并规范执行,主要质量控制步骤包括德尔菲法专家咨询,预调查与反馈、调查员动员与培训、监督员的质量监督、数据双盲录入与核查、统计学逻辑检验与核对、随访核查等,保证了调查数据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利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运用SAS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使用的分析方法为描述性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社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条件

2.1.1 机构标准化建设

截至2009年底,36城市(区)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859个(中心2523个,站6336个),按规划设计总体建成率已由2007年的74.10%提升至90.45%。机构的举办主体以政府为主,有76.75%的中心和64.73%的站是以政府直接或所属医疗机构举办。中心和站平均服务人口为3.69万人和0.81万人。

在公共卫生设备配置方面,中心的心电图机(98.40%)、血糖仪(97.68%)、B超(90.29%)、康复理疗设备(82.62%)配置情况较好,站的血糖仪(79.02%)、心电图机(67.77%)、健康教育影像设备(63.74%)和康复理疗设备(52.30%)配置比例相对较高。

2.1.2 公共卫生人才队伍

社区每万服务居民平均拥有6.5名医生和3.3名护士。机构在岗人员以卫生技术人员为主(占机构总人数的83.17%),其中临时聘用人员占31.18%。中心和站平均拥有38名和6名卫技人员,主要包括临床医师(占40.91%),中医师(8.74%),预防保健人员(14.50%)和护士(35.85%);在预防保健人员中有49.88%为兼职,且公共卫生医师的仅占20.63%。医生学历构成:本科30.59%,专科38.05%,中专及以下29.95%,研究生1.41%;职称以初级(46.80%)为主,中、高级职称者分别占38.86%和14.34%。

2.1.3 制度建设

2009年36城市(区)中已有78.79%的辖区制定了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明确了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和服务流程;有63.64%的辖区在九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适宜的本地服务项目;有88.52%的辖区制定并实施社区公共卫生考核补助办法,按单位服务综合成本核定补助。

2.1.4 经费投入

三年来各级财政对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呈稳步增长趋势,按照辖区常住的服务人口核定,2009年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已达20.1元,各级投入(比例)分别为中央财政8.7元(32.46%)、省级3.3元(12.31 %)、市级5.6元(20.90%)、区级9.2元(34.33%),有82.86%的城市达到卫生部要求的15元标准。

2.2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进展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人群和疾病特征可划分为针对全体人群、重点人群和疾病预防控制三大类。三年来36城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量增长迅速:

(1)健康档案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三年来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数大幅提升,2009年中心和站的服务人口建档率已达到68.00%和59.70%,明显高于卫生部提出的30%要求。同时,社区健康教育服务也稳步提高,中心和站平均每周和每半个月开展一次健教服务。

(2)重点人群保健服务工作推进显著。2009年中心孕产妇、儿童及老年人保健平均系统管理人数分别达到312.0人、822.7人和1936.2人;站相应管理人数为35.2人、88.0人和573.9人;中心平均开展孕产妇保健1180.5人次(其中产前检查696.2人次,产后访视484.3人次),儿童保健2061.7人次,计划生育服务1334.3人次,站平均孕产妇保健127.2人次(其中产前检查67.2人次,产后访视60.0人次),儿童保健198.9人次,计生服务272.2人次。

(3)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取得实效。三年来社区法定传染病报告基本稳定,开展免疫接种(尤其是计划内免疫)及康复服务量增长明显,中心和站0-6岁儿童预防接种管理人数达到2708.0人和281.0人。对于社区慢性病管理,一方面规范管理人数稳步增长,2009年中心平均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774.3人,糖尿病患者261.2人,站相应规范管理人数为253.3人和88.2人;另一方面,慢性病有效控制率稳中有升,中心高血压和糖尿病平均有效控制率已达72.22%和70.95%,站这一比例为高血压71.15%、糖尿病68.36%。社区精神疾患管理工作也已逐步启动,中心和站重性精神疾患者平均管理人数达47.8人和8.6人。

2.3 社区居民服务知晓与利用

所调查的居民对于社区各项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的平均知晓率达到80.24%;各类人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际利用率也较高: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78.87%),3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检查(68.80%),孕产妇孕产期保健(64.67%),高血压、糖尿病定期防治指导(77.67%)。

3 讨论与建议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体现公共卫生的公益性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民生举措[5,6]。均等化工作虽然是从2009年深化医改开始全面推行,但实际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直是维护社区卫生公益性的主要方面之一。这一点从本研究结果也可以得到印证:三年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的高覆盖率保证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政府主导的举办主体性质确保了社区卫生的公益性,随着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提高,机构硬件配置逐步改善,特别是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的政策倾斜和投入力度的加大,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切实、全面的推进,服务量增长迅速,社区居民接受和利用程度较高,成为促进均等化的有力保障。但均等化不应仅体现在服务数量的增长,而应更加注重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同时,社区基本公共卫生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3.1 存在的问题

(1)社区促进均等化的支撑体系构建尚需完善。

虽然三年来各级政府对于基本公共卫生的投入增长较快,但社区居民实际需求较大、利用率逐步提高是导致公共卫生服务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总体服务成本来看投入力度仍需大力加强;另一方面,虽然服务体制已基本构建,但相应补偿机制尚未完备,有效的监管机制尚未建立,尤其是缺乏针对社区的基本公共卫生绩效考核体系,这都成为了制约均等化发展的制度性瓶颈。

(2)维护均等化的可持续性亟需加强社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支充足、稳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全面推进均等化的主力军,但目前社区人才配置亟待改善:一是社区预防保健人员(尤其是专业公共卫生人员)配置不足,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水平也亟需提高;二是配置结构不合理,不但兼职人员比例较高,而且有一定比例的临聘人员,影响了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稳定和服务提供的实效。

(3)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整体水平和能力尚不均衡。

从发展水平来看,各

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尤其是在妇幼保健与慢病管理方面,有部分城市的机构尚未开展或实际未进行这些服务(中位数为0),服务项目有待全面拓展;从服务能力来看,中心和站的服务能力差距明显:中心的人财物配置基本稳定,公共卫生服务总体发展较好,而站的公共卫生服务起点低,人财物配置均有待改善,虽然整体发展较快,但在提升服务内涵上仍有较大空间。

3.2 对策建议

(1)在制度建设与经费投入上,应注重政策的综合配套和衔接支撑。首先应明确政府责任,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益性质[7,8];同时,应大力加强均等化支撑体系的构建,在稳步加大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配套的补偿机制,理顺经费保障和运行机制;再者,应进一步加强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的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9,10]。

(2)在机构内涵建设上,应使加强人才队伍与强化绩效考核齐头并进,着力建立长效发展机制。首先,应大力加强高素质的社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其次,应以服务的质与量为核心,积极构建以专业评价、监管评价和民主监督相结合的、适宜社区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在此基础上,应强化激励和问责机制,深化和细化服务内涵,着力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居民的信任度。

总之,我国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也已全面铺开,当前的发展重点应逐步从体系构建转向内涵建设上来,以公益性为原则,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着力提升均等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建立长效发展机制,让广大居民切实享受到改善健康状况、提高健康水平的福祉。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Z].北京,2009.

[2]刘宝,胡善联,徐海霞,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6):13-17.

[3]卢祖洵,李永斌,王芳,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试点工作进展、成效及值得关注的问题——基于基线调查和常规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6):321-325.

[4]Jing Xu,Wenxin Wang,Yongbin Li,et.al.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ut-patient workload at Chinese health centres.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010;10:151.

[5]冯显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政策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9,22(7):9-11,17.

[6]刘琼莲.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及其判断标准[J].学习论坛,2009(9):54-57.

[7]荆丽梅,徐海霞,刘宝,等.国内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探讨及研究现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6):8-12.

[8]张全,曹敏洁.基本卫生服务供给均等化中政府角色初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8):4-6.

[9]于风华,孙经杰,刘瑾.公共财政框架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09(3):101-102.

上一篇:V2视频会议系统下一篇:新会计准则实践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