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服务技术

2024-06-08

卫生服务技术(精选十篇)

卫生服务技术 篇1

近年来, 清华大学后勤所属校医院不断开展研究, 探索新时期适应师生员工需求的卫生服务新模式, 以期全面提升学校卫生服务的品质[3,4]。研究着重以人性化的便民服务和主动服务为突破点,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 在信息传递、流程优化、早期干预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1 设计理念

与社会医院相比, 高校师生员工对校医院的需求特点鲜明, 更加注重卫生服务的便捷性、高效性和主动性。他们需求方便舒适地获取基础卫生服务, 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治疗常见病和慢性病, 期望专业人士跟踪分析身体状况, 提供主动的健康干预。

清华大学校医院以师生员工需求为导向, 找准自身定位, 深挖保健服务的潜力, 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5], 丰富、扩展学校卫生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努力提供人性化、高品质的卫生服务。

1. 1变“低效能服务”为“高效能服务”管理和运行信息化通过计算机程序将管理理念和规则固化到工作流程中, 规范日常工作, 提高运行效率, 并多层面记录过程信息, 使高效化、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清华大学校医院坚定推进医院信息化,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坚持人性化服务理念, 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量体裁衣, 明确信息系统的功能重点和业务流程, 通过技术手段优化管理和运行模式, 降低运行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1. 2变“简单性服务”为“贴心式服务”清华大学医院努力突破长期以来仅提供一般的、初步的、简单性医疗卫生服务的模式, 依托信息技术, 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师生员工健康档案, 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保健服务, 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卫生服务要求。

1. 3变“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在过去, 校医院提供的卫生服务多为常见病和慢性病的诊治、管理、康复等基本医疗服务, 以居民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意识不足。清华大学校医院不断提高卫生服务的主动性, 将医院的工作范畴通过信息化手段向前延伸, 提前主动进行健康干预, 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1. 4变“常规性服务”为“信息化服务”信息技术的核心是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 特点之一是极大提升信息流转沟通的速度和方便信息的获取。清华大学校医院不断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 实现很多以前难以实现的信息服务功能, 增加师生员工获取医院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降低医患之间的信息壁垒, 促进了彼此间的有效沟通和理解。

2 实践探索

在上述设计理念的指导下, 清华大学校医院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的卫生服务领域, 初步建成了校医院健康服务系统。该系统以构建符合学校特点的医院信息系统为核心, 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网上预约便民服务、电子健康档案、预防免疫、体质监测、个性化提示、疾病预警等主动服务, 以及信息查询、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等信息服务, 促使校医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校卫生服务新模式。

2. 1本地化的医院信息系统, 促进了医疗卫生服务的高效和便捷本地化的医院信息系统, 是指根据医院服务人群特点和自身的状况, 深入分析梳理就医流程, 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医院信息系统, 促进医疗服务的高效化、便捷化和优质化。清华大学校医院信息系统立足于本社区高知人口为主体、老龄化程度高、医院门诊量大等实际情况, 整合医院的现有资源, 并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管理, 对于合理分配资源、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整体效益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通过该系统可根据人员排队情况适时动态调整大厅接待窗口的分配比例, 转换挂号窗口和收银窗口的角色, 以加快处理速度, 减少排队等候的人数。医院信息系统除记录患者的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诊疗信息外, 还对接了体检信息系统, 同时还可与清华大学校园卡、清华园街道社区服务会员卡关联, 形成较为全面的动态式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既解决了纸质档案不易保存、难以使用的问题, 又使得后续深层次的档案分析成为可能。此外, 医院信息系统采用开放式的构架, 预留了很多信息接口, 为信息查询、交互预留了空间。

2. 2预约挂号系统, 方便了师生员工就医为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卫生部要求三级医院逐步建立预约挂号制度, 使真正有需求的患者能够挂上号, 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患者。预约挂号制度可以在学校医院推广, 但要结合学校医院的工作特点, 找准便民点。学校医院号源相对充足, 因此, 在学校医院开展预约挂号, 主要出发点应为如何减少师生员工的候诊时间。

在这一定位下, 清华大学校医院首先开通了专家预约挂号系统, 实现了精确到分钟的预约挂号功能。预约挂号系统根据出诊医生的科室、检查项目、诊疗特点等信息综合考虑, 确定出该医生诊治每位患者所需的平均时间, 然后按该时间间隔设定可预约的时间点, 供患者选择。依托于清华大学后勤综合服务平台, 预约挂号系统提供了网站和电话两种预约方式。目前, 年预约挂号量达4 000余人次, 预约挂号服务的开通, 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候诊人群的峰谷, 减少了在医院等待的候诊时间, 在流行性疾病多发的季节, 大大降低了患者在医院交叉传染疾病的机率。

2. 3“家庭医生”式的主动服务, 提高了师生员工的健康管理水平清华大学校医院基于逐步积累起来的健康档案数据,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 结合人工环节, 对师生员工的体检报告、诊疗信息进行分析, 得出健康评估报告和诊疗保健方案, 从而为患者提供主动式的健康服务。为提高信息的到达率, 医院信息系统与后勤综合服务平台对接, 利用平台的短信发布功能, 向师生员工发送各类提醒短信, 如慢性病定期复查提醒功能, 预防免疫提醒功能, 体检异常告警功能等。此外, 医院还会根据门诊统计出来的近期多发病数据, 通过短信广播的方式, 向师生员工发布流行性疾病预警及预防建议。见图1。

2. 4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增进了医患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为加强医院对师生员工提供的信息服务, 清华大学校医院在后勤综合服务平台网站开辟了健康服务频道。通过该频道的信息查询功能, 师生员工可查询自己的体检报告、医院的就诊实时排队状况、现有药品等信息, 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师生员工通过社区服务会员卡账号登录网站, 可以查询历年来自己在校医院的体检报告, 从而对自己各项指标的发展变化有更全面的了解, 有效开展自我保健。就诊排队状况查询功能, 能够在网站上实时显示医院各科室就诊排队情况, 引导师生员工在人少时再前往医院就诊, 有效疏导了就医人群, 减少了在医院的等候时间。现有药品查询功能, 公开了医院的药库信息, 师生员工可方便查询药库中的现有药品, 以及药品的名称、产地、规格、用药说明、价格、报销类型等多种信息。校医院信息服务的开展, 使得师生员工能够明白消费, 增进了与医院的沟通, 促进了医患和谐。

向师生员工提供的信息服务还包括健康教育和咨询。健康服务频道设有健康教育知识库, 师生员工可浏览学习健康知识、保健常识和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法规。同时, 开通了寻医问药模块, 师生员工可以在网站上提交就诊和保健问题, 并得到相关科室医生的专业回答。

成熟的信息技术与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相结合而产生的学校卫生服务新模式, 必将给师生员工带来全新的服务体验和周到细致的健康服务, 清华大学校医院将在这一方向做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努力提高学校卫生服务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S].2006-02-21.

[2]十一届全国人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2011-03-16].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htm.

[3]朱赤, 高海滨.社区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29 (5) :490-491.

[4]郭建丽, 张芯, 李英奇, 等.高校医院承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态势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 (1) :119-120.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规范 篇2

安监总厅安健〔2014〕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 为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0号)等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研究制定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

2014年4月14日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规范

第一条 为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技术服务机构)从业行为,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水平和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0号)等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专业技术人员应当遵守以下行为准则:

(一)坚持遵纪守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依法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并自觉接受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二)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强化社会责任,做好职业卫生技术支撑,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三)坚持诚实守信原则,确保技术结论科学、客观、真实,对出具的职业卫生技术报告承担法律责任;

(四)坚持优质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坚持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自觉维护行业形象和信誉,落实行业自律的要求;

(六)坚持廉洁从业,恪守职业道德,承担保密义务,自觉抵制不正之风。

第三条 专业技术人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开展采样、检测活动时,每个检测项目应由2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和复核人)完成。职业病危害评价项目组中应包含相应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卫生工程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和检测人员(必要时);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具有3年以上职业卫生相关工作经验。

第四条 技术服务机构应积极主动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确保每年取得一定数量的评价、检测服务业绩,不断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五条 技术服务机构应建立评价报告信息网上公开制度,评价报告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或审核通过后15日内将有关信息在网上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和法律、法规规定可不予公开的除外)。网上公开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设单位(用人单位)名称、地理位置及联系人;

(二)项目名称及简介;

(三)现场调查、采样、检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名单、时间,建设单位(用人单位)陪同人;

(四)建设项目(用人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检测结果;

(五)评价结论与建议;

(六)技术审查专家组评审意见。

第六条 技术服务机构应依法独立完成职业卫生评价、检测等技术服务事项;由于计量认证范围限制或样品保存时限有特殊要求等原因无法自行检测的,可以委托当地具有乙级及以上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检测。委托检测应征得被服务单位书面同意,委托双方应签订委托检测协议书,明确双方承担的法律责任,甲级机构委托检测样品数量不得超过样品总数的30%,乙级、丙级机构委托检测数量不得超过样品总数的20%。

第七条 技术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体系文件应覆盖检测、评价的主要作业活动,满足有效控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的要求,并有可操作性。

技术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责任制,明确和落实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控制负责人等人员的责任。

第八条 技术服务机构应做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维护和管理,不断加强组织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场所及实验室、仪器设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病危害评价能力的建设与提高。

第九条 技术服务机构在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时,应与被服务单位签定技术服务合同(或协议),约束各方行为并承担相应责任。

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前,技术服务机构应组织开展合同评审,合同评审记录应按要求归档保存。合同评审主要内容包括:

(一)被服务单位的要求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及标准要求;

(二)本机构是否具有承担此项技术服务的能力,其资质条件、人员专业能力、仪器设备及环境条件、检测方法及标准物质、技术服务期限等是否满足检测、评价要求;

(三)技术服务报价是否符合有关收费规定或标准。

第十条 技术服务机构应按要求向被服务单位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影印件;

(二)所有参与本项目技术服务的技术人员情况,包括姓名、专业背景、资格证书和在本项目中所承担的工作内容等。

第十一条 建立资料收集与审核管理制度,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确认,确保被服务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真实有效。

第十二条 开展技术服务时,应按要求做好职业卫生调查和工作日写实。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按照工种(岗位)对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整个工作日内的各种活动及其时间消耗连续观察、如实记录,并进行整理和分析。现场调查应满足:

(一)现场调查内容和过程依据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实施;

(二)使用受控的记录表格实时记录,记录信息应全面、完整、填写规范,并经被服务单位陪同人员签字确认;

(三)现场调查人员应包括相关行业工程技术人员;

(四)在被服务单位显著标志物位置前拍照(摄影)留证并归档保存。

第十三条 通过职业卫生调查、工程分析、资料分析、检测检验等方法,对建设项目(用人单位)生产工艺过程、生产环境、劳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分布及其影响人员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应包含:

(一)列入《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的;

(二)国家(或国外)已颁布职业接触限值的;

(三)国家已颁布相关职业卫生检测标准方法的;

(四)其他可能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

第十四条 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前,应明确检测任务的目的、性质、内容、方法、质量和经费要求等,评估能力和资源能否满足检测需要,拟订现场采样和检测计划。现场采样和检测计划应包括检测类别、检测范围、检测项目、采样方式、检测方法、检测时间、检测地点、采样对象、采样数量、仪器设备等内容。

第十五条 现场采样除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要求实施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有害物质的采样,应优先采用个体长时间采样(采样介质为液体的除外);采用定点、短时间采样方法采样的,应在有害物质不同浓度的时段

分别进行采样,不得将在同一时段平行采集的样品记录为不同时段的采集样品;

(二)对于成分不明的粉尘或含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应进行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确定粉尘性质;

(三)对成分不明的有机物应进行成分分析,确定毒理性质;

(四)如实记录现场采样时的工况条件;

(五)原始记录不得随意涂改,需要对某个数据更正时,应按要求进行划改;

(六)现场采样原始记录应实时填写,并经被检测单位陪同人签字确认。原始记录需要誊写的,原件不得销毁,须与誊写件一并保存;

(七)现场采样应绘制采样点设置示意图,并经采样人、复核人及被检测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

(八)在现场采样点进行拍照或摄影留证。

第十六条 应为检测样品建立唯一识别系统和状态标识,样品运输、接收和流转、保存应符合规定。

(一)样品运输过程中应保证样品性质稳定,避免污染、损失和丢失;

(二)样品接收、流转各环节均应受控;样品交接记录、样品标签及包装应完整。样品有异常或处于损坏状态,应如实记录,采取相关处理措施,必要时重新采样;

(三)对于不稳定的样品,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妥善保存,样品应在有效保存期限内完成测定。第十七条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除按《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16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89)、《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192)等标准实施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检测方法选用准确;

(二)实验环境、仪器设备及环境条件满足检测要求;

(三)标准物质、标准溶液及化学试剂、试验用水等应满足检测方法要求,使用、配制、标识和记录应符合标准和规范要求;

(四)检测过程中的各种记录信息应全面、清晰、完整,按照要求书写、审核、签字;

(五)应按要求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数据转换过程应有记录,不得随意剔除有关数据,人为干预检测结果。当出现可疑数据需舍弃时,应分析原因并说明理由。

第十八条 除应严格执行检测方法标准中规定的质量控制措施外,应建立和实施充分的内部质量控制计划,采取空白分析、重复检测、比对、加标、控制样品分析、质量控制图编制应用等方法,确保并证明检测过程受控以及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并应尽可能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等外部质量控制措施以验证其能力。

第十九条 职业病危害评价除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实施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对未作检测或未作评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应说明理由,并将其可能对劳动者产生的健康影响告知用人单位。

(二)对于标注致癌性标识、(敏)标识、(皮)标识的化学物质,应重点提示用人单位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以有效地减少或消除接触,尽可能保持最低接触水平。

(三)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劳动者(包括劳务派遣用工、外协<外包>用工)均应纳入评价范围。

(四)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和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时,检测工作必须由本机构完成。需要委托检测的,应按照本办法第六条执行。

(五)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时,应按有关规范要求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检测,评价其防护效果。

第二十条 除满足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规定外,技术服务机构还应通过下列(不限于)措施对评价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一)在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研读与初步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按规范要求编制评价方案并对其进行技术审核。评价方案应经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或指定审核人)审核并签字。

(二)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及作业指导书的要求编制评价报告。报告内容应全面完整、用语规范、表述简洁,报告格式应统一规范,报告有关资料性附件应详实、准确。

(三)应制定评价报告审核程序文件,明确报告审核的职责与分工、程序与内容,并按要求组织有关人员对评价报告实施审核。

评价报告审核实行分级审核制度,至少包括非项目组成员审核、技术审核(由技术负责人或指定审核人实施)和出版前校核。必要时,质量监督员应对评价报告实施质量监督审核。评价报告审核所使用的记录表格应当受控,审核记录应按要求填写、签字及确认,所有审核记录和修改痕迹应保留。

(四)评价报告应有唯一性标识,并按要求打印和签发。

(五)评价报告及原始资料应完整归档,并按要求保存。

(六)委托单位对评价报告持有异议的,技术服务机构应认真了解委托单位申述的理由,做好记录,及时对评价报告进行分析和复查,并做好分析和复查记录。

第二十一条 应按照合同期限要求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并出具技术报告。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评价检测除外)除列出检测结果外,应按照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汇总检测结果,并给出是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的结论,分析超标主要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建议。检测报告内容应完整、规范、信息全面,至少包含以下信息:

1.标题(例如“××××检测报告”或“××××检测与分析报告”);

2.受检机构的名称和地址,进行检测的地点;

3.检测报告应有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确保能识别该页是属于检测报告的一部分,以及表明检测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检测报告硬拷贝应有页码和总页数);

4.所用标准或方法的标识;

5.检测类别;

6.检测样品的描述、状态和唯一性标识;

7.采样日期、样品接收日期和检测日期;

8.检测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的名称及唯一性标识;

9.检测结果和建议,结果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10.检测人员、复/校核人员、授权签字人的签名或等效的标识;

11.必要时,结果仅与被检测样品有关的声明;

12.未经检测机构书面批准,不得复制(全文复制除外)检测报告的声明。

(二)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的章节、内容组成以及报告书格式应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第二十二条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档案,技术服务档案应依法定期限进行保存。技术服务档案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技术服务委托文件(合同、协议或委托书);

(二)合同评审记录;

(三)评价、检测的方案、计划及审核记录;

(四)相关原始记录(现场调查记录、采样记录、实验室分析记录及原始谱图等);

(五)技术服务过程影像资料;

(六)技术服务所需的技术资料(设计文件、类比检测资料等);

(七)技术报告及审核记录;

(八)其他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相关的记录、资料。

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卫生经济学探讨 篇3

【关键词】 基层卫生经济学;问题及思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6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卫生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指导政府制订科学而高效的卫生政策,指导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制订科学的经营策略,指导消费者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研究指导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供给、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市场、药品流通体制与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卫生总费用、医疗保障制度构建、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医疗机构的成本分析与核算、疾病经济负担与健康投资分析、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本人根据工作实际和目前基层卫生经济学管理的现状谈一些个人看法。

1 存在的问题

1.1 经费投入不足

1.1.1 仪器设备投入与其维护经费不配套 2003年以来,国家致力于完善卫生基础条件,设备质量逐渐增强,工作条件不断完善。

仪器设备的投入是近半个世纪力度最大的一次,主要反映在交通、通讯设施、流行病学检测仪器、应急处理车的投入。先进的通讯设备,真正做到快速反映,换句话说,就是应急预案能够保证做到通讯渠道畅通、反映机制灵敏、检测数据准确、指挥系统有效。但由于投资配比不够完善,给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带来了新的困难:一方面国家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备的高精端仪器设备提升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监测与监控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欠发达地区政府没有相应的配套经费投入,仪器设备正常维护的经费都不能保障,造成仪器设备。

1.1.2 专项防病经费投入不足 一是艾滋病经费供小于求。2006年公布的国务院令《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五章第四十一条至第五十一条规定:国家政府机关应该将防御艾滋病工作列入地方经济社区发展总纲要,不断增加艾滋病的宣传、监管、治疗工作并完善网络服务,壮大专业治疗团队。各级政府通过对艾滋病防御工作经费需求的计算,将其列入相关政府财政预算。地方政府根据相应职责承担艾滋病的预防及监控工作。国务院卫生部及其他相关部门通过蔓延趋势,确定国内对防治艾滋病的传播、监管、调查、治疗等项目。中央财政部门对在艾滋病泛滥地区及贫困地区实行的大型艾滋病防御和治疗工作增加支援。而我市的疾控体系至2002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以来地方政府投入的艾滋病经费不到150万元。结核病经费投入为不断加深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控制结核病的传播,确保百姓体质良好,提高国家发展水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的通知。通知对地方各级政府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人力保障、经费保障都有了严格的要求,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结核病防治经费的投入,根据当地情况建立健全结核病防治体系。自2001年开始,国家中央财政部门及地方政府部门均成立防治结核病专项经费或根据地方不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将防治工作预算列入地方财务预算以增加对结核病的资金投入。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以来地方政府并没有将结核病专项经费列入部门预算,仅配套了结核病CIDA项目经费168万元。计划免疫管理经费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每年完成一类疫苗接种任务及计划免疫相关管理工作需要地方政府需投入专项经费2147.1万元。但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实施七年来,全市政府安排的一类疫苗补助经费仅480万元(含冷链运行经费)。

1.1.3 人员经费补助不足我国越往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经费越得不到保障,全市现有卫生防保人员3321人,其中:在职职工1706人,年需人员经费14317万元,而实际地方政府投入的人员经费仅7756万元(绩效前仅4627万元),造成防保队伍很不稳定。经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部分部门对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下的公益卫生事业以及社会保障认识不全面,且作为疾病预防控制部門自身对其宣传不力。二是政府投入力度不够,管理不全面,以至于使公共卫生机构举步维艰。发展严重滞后、三是发展不平衡,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相对城市发展严重滞后经济发达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卫生发展不均衡。四是机构内部资金流动存在缺陷,服务者工资、运行开销、发展经费等缺少固定来源,只能靠服务维持经费,无力于全身心投入疾病预防控制事业。以上所述阻碍了卫生服务的长远积极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障碍,需引起警戒。

2 经济学的资源配置不合理

人才资源是国家第一资源。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基层卫生服体系经济学研究的课题之一,也是卫生服务的职责所在。最近,我国致力于完善卫生基础条件,设备质量逐渐增强,工作条件不断完善。相比而言,以基层人员为首要的员工素质不高,能力不够等现象逐渐浮现。在人才严重缺乏的条件下,我们所担负的任务远远不能解决广大群众的需求。“国之大计,教育为本”。人才建设成为卫生部门的长远任务迫在眉睫。通过与教育、人社等机关的配合以及对卫生人员的需求分析,努力培养适宜的卫生人员,使人才供应与需求保持平衡。另外还要按照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和需求的差异,培育出对口的专业人才。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服务能力。加深对基础科目的建设,致力于创建一批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卫生人员团队。加强对卫生管理干部队伍的培训,争取造就出一批管理能力优秀、公共服务意识强烈、政治基础坚定的优秀管理干部人员。但要预防疾病,维护人民健康,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完成。而我国越往基层,防保人员的素质越低,因而提高人员素质,重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本世纪的一项重点工程。

在2006年于北京召开的北京论坛分论坛“健康安全与保障”大会上,相关人士表明,我国正在面临着公共卫生人员不足和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当前首要任务是培养全方面多技能的应急人员。目前,我国主要通过普通高校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两个渠道来培养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人才。同济学院的聂绍发教授表明,国内关于应急人员的培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员数量相对缺少。我国有将近14亿的人口,但是全国却只有67所开设有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的高等院校,每年的招生人数也只有6500人左右,这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显得杯水车薪。二是员工团队不稳定,人才缺失问题突出。据统计,县、市、省、三级疾控中心人员的调出/调入比值为1.22、1.15、1.16,结果显示调入人数要高于调出人数;调出/调入人员的平均素质分数比值是1.19,看得出调出人员的素质要相对调入人员的素质较高。三是应急人员整体素质有待增强,培养方式需要改进。相关人员称,有效的处理突发卫生情况急需一批知识全面涉及面丰富的应急人才。建议当地的相关政府部门增加应急人才的培养速度,同时,为了给应急人才的开发提供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也应该将团队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的人员开发和投入加到应急人才培养的计划和发展中来。另外还要注意不断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努力培养高水平多方面的应急人才。

3 建议与对策

为了切实做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卫生经济学的研究,解决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经费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落实政府责任,加大卫生投入,特别是加大农村和基层防保机构的经费投入,尤其对欠发达地区的卫生机构的经费投入。针对我国的国情人口多,人均经济水平低。东西部经济及我省苏南、苏北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的特点,建议政府在对公共卫生投入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卫生投入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其次,注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加强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还要按照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和需求的差异,培育出对口的专业人才。从下到上提高基层卫生体系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养成良好的人员素质。提倡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农村基层就业,提高整体基层医务人员水平。加深对基础科目的建设,致力于创建一批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卫生人员团队。吻合人、财、物与经济学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 李卫平,石光,赵琨.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J].管理世界,2003,(04).

[2] 刘澍;朱晓卉.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一项基于石家庄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个案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我国卫生技术服务体系影响因子探析 篇4

卫生技术, 是人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物质保障, 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9年新医改方案提出医药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党的十七大为国民勾画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蓝图, 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然而现实中, 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导致许多家庭不堪重负, “看病难, 看病贵”的矛盾更是尤为突出。因此, 分析研究卫生技术服务体系及影响因素, 加强卫生技术评估与社会经济环境的有效控制, 是新医改推行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2 因子分析

中国的卫生技术评估事业才刚刚起步, 全面分析我国卫生技术现状, 学习借鉴别国经验教训, 合理使用卫生技术, 有利于我国医疗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和规范化管理。因此, 本文从卫生技术供需方的现状出发, 加入卫生技术所处社会环境的经济状况等因素, 进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对宏观意义上卫生技术服务体系的问题进行诊断。

2.1 提取指标

医疗卫生技术服务体系应该反映出卫生技术宏观的基本状态、运行情况、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系统的一般情况等, 指标可以进行量化比较。考虑到指标的可搜集性, 选用指标应尽量少而精, 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以此, 根据上文的分析, 本研究主要从卫生技术的提供方和需求方出发,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其现状, 同时强调卫生技术所处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以“供方”、“需方、”“利用”、“社会支持”四个分类, 筛选33项基本指标 (见表1) 。

2.2 模型构建

利用SPSS19.0软件, 对其进行模型分析。本文采取针对小样本分析的方法, 尽量降低数据有限性的影响程度, 所选取的指标之间必定存在着多重共线性, 因此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化解, 尽量全面的体现各个因素的影响。

依据以上原理,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输入数据, 得出以下结果:

(1) 全部解释方差。

根据全部解释方差表的结果, 得出第一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1.208%, 第二个主成分加上后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1.232%, 第三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6.453%, 这个贡献率已经达到了主成分分析法所要求的85%。因此提取前面三个主成分。

(2) 碎石图。

从碎石图中也可以看出, 当提取1、2、3个公共因子时, 特征值的变化明显。当提取4个以上的公共因子时, 特征值的变化就很小, 基本趋于平缓。由此说明, 提取前3个公共因子对原变量信息的刻画有显著的作用。而提取4个以上的公共因子对原变量信息的刻画已经无显著作用了, 因此这里我们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 基本反映了原变量的绝大部分方差。这与解释方差表所分析的结果相同。

(3) 主成分载荷矩阵。

由于初始因子的典型代表量不很突出, 不便于对因子特征进行解释, 因此使用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进行数据标化, 用方差最大旋转 (Varimax) 对原始因子载荷阵进行正交旋转, 使因子载荷向O-1两极分化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经过旋转后相关系数已经明显地发生变化了。从Rotated Component Matrix即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中可以得出, x3、x4、x5等共计18个因素在第一主成分上载荷较大, 亦即与第一主成分的相关系数较高;x11、x12等共计13个因素在第二主成分上的载荷绝对值较大, 即相关程度较高;x23、x24在第三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 即相关程度较高。根据这些变量的原始含义可以对三个因子命名。

(4) 主成分方差与方差贡献。

将主成分载荷矩阵中公共因子的列向量分别除以相应特征根的开平方根, 便可得到三个主成分的系数向量, 计算主成分得分:

F1=-0.186X1+0.186X2+0.1489X3+0.1795X4+0.1578X5+0.1835X6-0.1368X7+0.1601X8+0.1831X9+0.1893X10+0.1899X11-0.1484X12+0.1822X13-0.1752X14+0.193X15+0.1891X16+0.19X17+0.1907X18+0.1902X19+0.1922X20-0.153X21+0.1918X22+0.0875X23+0.085X24-0.1737X25+0.1497X26+0.1928X27-0.1354X28+0.1918X29+0.192X30+0.1903X31+0.1903X32+0.1852X33

F2=0.0913X1-0.1166X2+0.3403X3+0.199X4+0.2760X5+0.1666X6+0.3584X7+0.0269X8+0.171X9+0.1001X10-0.088X11+0.3321X12+0.0797X13+0.2177X14-0.0038X15+0.1001X16+0.0863X17+0.0753X18-0.066X19+0.0022X20+0.2688X21+0.0599X22-0.2875X23-0.2271X24+0.1688X25+0.2205X26+0.0324X27+0.1605X28-0.0489X29-0.0418X30-0.0737X31+0.0858X32+0.1418X33

F3=-0.003X1-0.0587X2+0.032X3+0.0244X4+0.0945X5+0.0069X6+0.0229X7-0.2887X8-0.0084X9-0.0206X10-0.0229X11+0.1204X12+0.1105X13+0.0495X14-0.0069X15+0.0312X16+0.0282X17-0.0411X18-0.0548X19+0.0206X20+0.2171X21+0.032X22+0.5249X23+0.5835X24-0.0602X25+0.31X26+0.0168X27+0.307X28-0.032X29-0.0236X30-0.0617X31-0.0236X32-0.0259X33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得到主成分综合模型:F=0.8419F1+0.1039F2+0.0541F3

3 分析

选取因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X29) , 是卫生技术支持体系中社会医疗保险一栏的变量, 因子载荷0.993。由此可见, 卫生技术的发展与同期社会经济密不可分,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卫生技术存在的必不可缺的环境。

3.1 社会经济是卫生技术的必要支持

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然与其所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医学技术当然也不例外。以医疗保险为例, 医疗保险制度是技术发展强有力的支持。当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保险覆盖内容不断增加的时候, 服务提供者和厂商将会发展更多技术来满足这种需求的扩大。不同的保险制度对于卫生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在传统的按服务付费的保险制度下, 只要能够提高医疗质量, 那么服务提供者和厂商就会发展出任何技术而不用考虑成本。在预付制和总额预算制度下, 这种倾向则会发生根本性地转变, 它会鼓励发展降低成本的技术, 也会导致研发投入的降低。例如, 1983年疾病诊断相关组付费方法 (DRG) 在美国实行之后, 3M公司停止了多道耳蜗移植模型的研究, 因为这种技术不在补偿范围内, 导致医院没有采用这种技术的积极性。在欧洲, 总额预算制度已经减缓了一些能够降低对病人伤害的疗法的传播, 因为这种疗法费用高, 而相应的, 在这方面的研发投入也减少了。

3.2 卫生技术评估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WHO2000年年报指出, 全球卫生总费用占世界总GDP的比例已从1948年的3%增加到1997年的7.9%。如何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控制费用增长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尽管各国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医疗保障体系, 但是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尴尬局面仍然难以得到改善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卫生技术评估能够在基本不增加医疗成本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卫生服务效率。科学开展卫生技术评估, 注重卫生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控制, 是我国科学合理评定卫生技术的指南, 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措施, 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将药物经济学、循证医学的应用逐步扩展到卫生技术管理的前沿, 实现评价资料的不断积累与发展, 从而保障卫生技术的可行性, 更好地推行国家医改政策, 保障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章文波, 陈红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12.0[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279.

[2]陈洁.卫生技术评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李幼平, 祁国明.卫生技术评估与医疗保险[J].医学教育探索, 2002, (1) :79-81.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从事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活动,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定与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是指为用人单位提供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卫生现状评价等技术服务的机构。

第四条 国家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实行资质许可制度。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依照本规定取得相应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并按照资质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

第五条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分为甲级、乙级、丙级三级。

甲级资质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审批、颁发证书。乙级资质由省级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颁发证书,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备案。

丙级资质由设区的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颁发证书,向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进行登记。

第六条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结构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的需要,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设置实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总量控制。

第七条

取得甲级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可以根据确定的业务范围在全国范围内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下列建设项目和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必须由取得甲级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

(一)国务院及其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备案)的建设项目;

(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设项目;

(三)规模以上大型企业。

第八条 取得乙级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按照确定的业务范围在其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下列建设项目和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必须由取得乙级以上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

(一)省级政府及其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备案)的建设项目;

(二)跨设区的市的建设项目;

(三)规模以上中型企业。

第九条 取得丙级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可以根据确定的业务范围在其所在的设区的市范围内从事除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以外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

第二章 资质条件与审定

第十条

申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

(二)有与其开展工作相适应的注册资金和固定资产。其中:申请甲级资质的,注册资金8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700万元以上;申请乙级资质的,注册资金6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申请丙级资质的,注册资金4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300万元以上。

(三)有与其开展工作相适应的固定工作场所和设施、设备。其中:申请甲级资质的,工作场所面积不少于700平方米;申请乙级资质的,工作场所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申请丙级资质的,工作场所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

(四)有一定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经历,且没有违法行为记录。其中:申请甲级资质的,须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乙级资质2年以上;申请乙级资质的,须取得职业卫生技 术服务机构丙级资质1年以上;申请丙级资质的,须有相关工作经历。

(五)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

(六)有与其开展工作相适应的职业卫生检测、评价、质量控制、工程控制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并取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其中:申请甲级资质的,须具有不少于25名取得资格证书的全职专业技术人员;申请乙级资质的,须具有不少于20名取得资格证书的全职专业技术人员;申请丙级资质的,须具有不少于15名取得资格证书的全职专业技术人员。

(七)设有专职技术负责人和质量控制负责人,专职技术负责人具有与所申报业务相适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及资历要求。

(八)有与所申请资质、业务范围相适应的检测与评价能力。

(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一条 申请甲级、乙级、丙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的单位,应分别向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设区的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二条 申请甲级资质,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人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申请表和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有关证明材料等资料,报所在地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初审;

(二)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提供的申请资料进行初审。予以受理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并将初审意见和申请资料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不予受理的,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应当在接到初审意见和申请资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核。同意受理的,组织专家组对申请单位进行技术评审;不同意受理的,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应当在接到专家组提交的技术评审报告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做出资质审批决定。经审批合格的,颁发资质证书;不合格的,不予颁发资质证书,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申请乙级资质,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人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申请表和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有关证明材料等资料,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初审;

(二)设区的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单位提供的申请资料进行初审。予以受理的,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并将初审报告和申请 资料报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受理的,向申请单位书面说明理由;

(三)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初审报告和申请资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核。同意受理的,组织专家组对申请单位进行技术评审;不同意受理的,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专家组提交的技术评审报告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做出资质审批决定。经审批合格的,颁发资质证书;不合格的,不予颁发资质证书,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申请丙级资质,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人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申请表和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有关证明材料等资料,报所在地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初审;

(二)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单位提供的申请资料进行初审。予以受理的,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并将初审报告和申请资料报设区的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受理的,向申请单位书面说明理由;

(三)设区的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初审报告和申请资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核。6 同意受理的,组织专家组对申请单位进行技术评审;不同意受理的,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设区的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专家组提交的技术评审报告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做出资质审批决定。经审批合格的,颁发资质证书;不合格的,不予颁发资质证书,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职业卫生专家库,从专家库中抽取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申请单位进行技术评审。专家组由5名或者7名专家组成,专家组组长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指定。

技术评审应当在60日内完成,所需时间不计入行政审批期限。

第十六条

技术评审包括申请资料技术审查和现场技术考核。

第十七条 现场技术考核的程序和内容为:

(一)申请单位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

(二)依据申请资料进行现场核查;

(三)考核技术负责人及其他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

(四)抽查原始工作记录、报告和总结;

(五)必要的盲样检测。

第十八条

专家组自现场技术考核结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技术评审报告。第十九条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有效期为3年,资质证书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一印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设区的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取得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及时予以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章 技术服务

第二十条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依法独立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客观、真实地反映技术服务事项,并对出具的技术报告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公开办事制度和程序,简化手续,方便服务对象,并采取措施保证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第二十二条

取得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在批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技术服务工作。

第二十三条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技术服务时,应当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合同,明确技术服务内容、技术服务范围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第二十四条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从事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技术服务的收费标准,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财政收费的规定。法律、法规和有关财政收费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行业自律标准或者指导性标准收费;没有行业自律和指导性收费标准的,双方可以通过合同协商确定。

第二十五条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 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泄露服务对象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二)伪造、转让或者租借资质、资格证书;

(三)超出资质证书业务范围从事技术服务活动;

(四)出具虚假或者失实的职业卫生技术报告;

(五)转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项目;

(六)擅自更改、简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程序和相关内容;

(七)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故意贬低、诋毁其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第二十六条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体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过程控制记录、现场勘查记录、影像资料及相关证明材料,应当及时归档,妥善保管。技术负责人和质量控制负责人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全过程管理。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依法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检查。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对违法违规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八条

监督检查内容包括:

(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人员是否具备执业能力;

(二)是否按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规范开展工作;

(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所出具的报告是否符合规范;

(四)是否履行了技术服务合同的条款;

(五)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档案是否完整;

(六)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是否健全;

(七)实际操作中是否存在违纪现象;

(八)其他应当监督检查的内容。

第二十九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取得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实行年检。通过年检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由原发证机关在其资质证书副本上加盖合格印章,正本上贴附年检标识。

第三十条

监督检查或者年检不合格的,由发证机关责令限期进行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整改合格者的,准许继续执业;不整改或者整改不合格的,由原发证机关取消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格,并收回资质证书。

第三十一条

资质证书有效期满前6个月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向原发证机关申请续展,原发证机关复核后,对合格的,换发资质证书;逾期未申请续展的,资质证 书过期作废。

第三十二条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取得资质1年以上,需要增加业务范围的,应当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第三十三条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发生下列情况时,应当在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

(一)分立或者合并;

(二)单位名称或者地址发生变化;

(三)法定代表人变更。

第三十四条

资质证书不得伪造、涂改、出卖、转让或者租借。资质证书遗失的,应当及时申明,并向原发证机关申请补发。

第五章 罚 则

第三十五条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申请资质、资质续展、年检、接受监督检查时,采取弄虚作假等不正当手段虚报资料的,发证机关根据情节轻重,不予核发资质证书或给予暂停使用资质证书3至6个月直至收回资质证书的处罚。

第三十六条

未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擅自从事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技术服务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 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并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机构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取消其相应的资格;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出资质范围从事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技术服务的;

(二)不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本规定履行法定职责的;

(三)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

第三十八条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暂停资质半年,并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相关责任人依法给予处理:

(一)泄露服务对象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的;

(二)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故意贬低、诋毁其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并造成严重影响的;

(三)未按规定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的;

(四)未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合同的;

(五)擅自更改、简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程序和相关内容的;

(六)拒绝、阻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督检查的。第三十九条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资质,并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伪造、转让或者租借资质、资格证书的;

(二)转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项目的。

第四十条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可以在收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仍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或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做出处罚决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审定的具体工作程序、条件、标准,以及职业卫生技术人员考核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策略研究 篇6

【关键词】卫生社区;药学服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43-01

社区卫生药学服务,不仅在医疗的服务方面,更是在社区居民安全以及合理有效地用药方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另外,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实施也是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医疗保健的重要体现。通过向社区开展药学服务,不但可以为社区的居民提供方便,在卫生健康方面为社区居民解决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卫生服务需求具有多样化以及个体化的特点,同时还可以拓展社区居民对医药卫生教育的认识,在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方面得以提高,减少社区居民的发病现象。所以,在社区药学服务的开展,不仅可以使药师的专业技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服务社区患者,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

一、提高药学服务在社区中的有效策略

1、创造良好的环境

站在社区居民健康的角度来将,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发展有这非常重要的意义,社区的药师为社区患者提供了很大帮助,并有效地保证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社区药师向社区的居民讲解有关健康知识的内容,根据每个社区患者的病情特征,提出对患者用药的建议,并向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和老年患者提供医疗卡,以便有效监护患者的用药情况[2]。

2、提高知识与技能

针对社区的药师而言,要想使药学服务在社区中可以长期有效发展,药师需要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加以提高。首先提升药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对社区的每位居民提供同样的药学服务,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另外还应该对各类药物的特点进行熟悉掌握,以便为社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最后还要使自己在实践和培训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与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3、调动积极主动性

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顺利开展,与相关部门、社区居民和社区的医师以及其他医务人员的配合和支持密切相关,所以,需要调动积极地主动性,在人们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开展各项相关活动。社区的药师应把患者的健康情况作为自身工作的核心内容,读每位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记录,并实施对其用药过程的监护,嘱咐患者按时并合理用药,以此来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及医疗效果[3]。

4、做好正确的引导

目前在我国,相对于开展药学服务的工作而言,医药费支出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政府等相关部门在提供扶持的前提下,还要正确引导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顺利进行。减少对药物的浪费以及保证药物质量,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使社区卫生药学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的服务。

5、定期对处方评价

为了使医疗行为在社区中更好的顺利进行,需要对医疗行为进行不断规范,保证药品的质量问题。为此,需要定期对处方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针对处方是否有不合理用药、是否有有规范性的开药等现象进行分析与评价,避免出现隐患问题,通过和临床专业医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4]。

二、对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发展的建议

1、规范查询工作

药物的说明书对患者提供了指导作用,包括主治症状、用药时间及用药剂量、注意事项和禁忌事项等相关内容,这也为药师指导患者用药行为提供了依据。如果可以根据各种药物的特点将药物注意事项等内容录入到数据库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使医护人员对所需药物的查询工作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提高对患者的服务质量,为以后的参考提供有效地依据。

2、推广宣传教育

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社区的药师大力宣传有关药学服务的知识,为社区居民提供用药咨询服务。为了合理有效地向社区居民提供用药指导,需要与社区居民多加交流,开展组织各项药学教育活动,使社区居民积极地参与其中,大力宣传用药的信息和相关知识,让社区居民了解其教育形式的意义,提高药学认识度,以此来保证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质量,进一步实现药学服务的最终目标。

3、提供上门服务

为了更好地提高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质量,还可通过把药房的联系方式公布于众,这样可以使社区患者在每时每刻都可以满足服务的需要,确保社区患者在发病时及时地找到药师,进行药学处理。在有必要的前提下,还可收集社区患者个人的病例资料,针对需要重点服务的患者,通过资料可以及时找出,如慢性疾病的患者或者老年患者等,药师可采取上门服务的形式,对这部分患者提供更好的用药指导,同时提供了方便。在其过程中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惑问题,从而使社区卫生药学在社区中长期有效地发展[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发展,不但为患者在医疗方面的到了很大便利,使患者有效用药的安全性的到了提高,達到了合理用药的最终目的,而且在实施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过程中,站在药师的角度来讲,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看,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跟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做到与时俱进,为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方便。

参考文献:

[1]杜伟.社区医学开展药学服务初探[J].中国实用医药,2010(17):4-9.

[2]王忠壮.社区药学服务实践及模式创建[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03):15-20.

[3]秦冬颖,黄业姣.社区医院开展药学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药业,2010(06): 8-13.

[4]罗宁,张斯汉,蔡威黔.建立新型社区药学服务模式的研究[J].中国药房,2010(01):5-15.

浅议基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可及性 篇7

1 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取得竞争优势, 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跨地区、跨部门的基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格局正在形成, 地区性垄断的技术服务逐渐虚弱。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满足企业和广大劳动者对职业卫生服务的需求, 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服务理念。提供及时的、科学的、有效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 是增强服务意识的基本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开展国家规定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 形成地区性的服务优势, 是基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工作的基本方向。

2 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所要求的各项资质认证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 开展职业非医疗服务的机构需具备的条件必须是取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基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该以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为契机, 在相应人员和技术条件的配置和改善方面积极满足新形势下职业病防治的需求, 在内部技术、人员、文档、标准执行、服务规范、服务流程等软件和硬件方面取得相应的技术资质认证资格, 是顺利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前提和条件。我们相信, 随着《职业病防治法》的贯彻实施, 取得资质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将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 促使劳动者作业环境的改善, 进而达到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提高劳动者的健康素质和维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的目的。

3 正确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和实施, 使职业病防治工作有法可依, 基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切实履行《职业病防治法》赋予的职业病防治责任和义务, 按法律的要求正确的开展各项职业病防治工作。同时也要严格执行与《职业病防治法》相配套的相关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以及地方性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 使职业病防治工作真正做到法律化、规范化、技术化和科学化。职业病防治工作人员应积极学习法律知识, 正确运用法律条款, 掌握各项职业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为企业和广大劳动者提供良好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

4 取得政府支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的关系

《职业病防治法》中明确划分了行政与事业单位的职责、权限及权利义务, 真正将卫生行政管理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分开, 实现政事分开, 明确职责, 各司其职, 各尽其能。但是, 目前单靠基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本身全面进行和完成本地区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和任务仍存在一定困难。因此, 取得政府的全面支持是十分重要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到卫生监督、社会保障等部门的相互配合与协调, 政府出面支持, 有利于建立安全生产、卫生监督、技术服务、企业参与的综合运行机制, 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 整体联动, 因此, 搞好部门配合与协调, 是做好基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应积极协调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建设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积极承担起各自的职业病防治及相关的辅助工作, 形成一个各个部门都各尽其职, 各负其责, 共同履行法律赋予职责的局面。

5 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管理体制

基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适应职业病防治的新要求, 提高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水平。要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和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岗位学法活动, 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水平。认真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和职业卫生监督专业培训, 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加强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监督队伍作风建设, 坚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宗旨。在争取上级部门大力支持的情况下, 根据自己的财务能力, 在硬件建设上, 最大限度地满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要求。要落实职业病防治卫生监督员的职责, 实行评聘结合的用人原则, 择优选任, 并实施目标管理考核。完善各种工作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各种监督管理体制, 切实保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卫生服务技术 篇8

1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的特点

1.1监督环节多中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业务流程通常为:接受客户委托→收集资料,现场调查→制定方案→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出具检测报告→出具评价报告,与通常的实验室检测业务相比,多了现场调查、制定方案、现场采样和出具评价报告等流程。为了使工作质量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质量监督工作必须覆盖所有领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质量监督员对其进行充分地监督。无论在哪个流程,一旦发现不符合或潜在的不符合,质量监督员即可采取适当的处置方式, 有权或直接纠正,或报告科室负责人甚至质量负责人以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1.2对监督员能力要求高要求质量监督员“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1]担任,因此必须具备高于一般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由于多学科交叉融汇的工作性质对质量监督员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素质要求更高,主要体现在熟悉职业卫生各项方法标准和技术依据,熟悉标准的适用范围、 目的、原理;熟悉现场调查、样品采集、检测步骤和熟悉结果计算、分析和评价等。其次,质量监督又是一项管理工作,要求监督员必须熟悉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并具有一定的管理、协调和沟通能力。只有两者都具备,质量监督员才能在其各自授权的范围内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1.3监督难度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很大一部分是在现场完成的,因此,现场的质量监督至关重要,是技术服务工作能否准确高效、公正科学的关键一环。对检测实验室内部的质量监督已经有了许多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对脱离实验室控制的外部现场的质量监督工作,由于现场环境复杂多变,容易受各种人为因素影响,不确定因素较多,监督难度大大提高,相关文献也比较少见[3]。因此,质量监督员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因地制宜地确定质量监督的依据、内容和结论。

2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的计划与实施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是中心的主要业务之一,与其它业务一起被纳入到中心的质量体系进行统一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因此其质量监督的计划与实施流程依照中心的规定有序进行。

2.1编制体系文件规范完整的体系文件能够明确职责与权限,使各项质量活动有章可循且按要求规范进行,以此满足客户和自身的需要。中心质量手册4.1中对质量监督员的岗位职责做了细致的描述:(1)协助技术负责人实施专业检验/评价工作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2)监督所管辖人员的关键性操作,对本科所采用检验/ 评价方法、标准、规程等的合法性和现行有效性进行经常检查,确保正确使用有效的技术标准、指导性文件; (3)监督检验/评价环境条件和仪器设备,对仪器设备状态、实验环境和标准品、试剂的来源和有效期限等进行必要的了解、检查并记录,保证检验/评价活动在符合规定的状态下进行;(4)独立行使监督职权,有权停止不符合规定检验/评价项目和检验/评价报告的发出;(5) 负责管辖区域内不符合工作的发现、识别及纠正措施的追踪、验证、记录等。中心质量手册中根据质量监督员的要求对其任职资格做了详细的规定,要求质量监督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从事检测/评价工作3年以上,对质量管理体系及检测/评价各过程的工作较熟悉,能全面了解所监督范围内的工作内容、方法及技术,具备正确检查检测/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能力。质量监督员由各科室负责人提名,质量负责人审核,中心最高管理者任命,目前中心共有7名质量监督员,覆盖了涉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各个科室。同时,一套适宜、符合的质量监督程序是质量保证的前提,是实验室结果科学、客观、公正的重要保证,同时更是质量监督员的工作依据和准则[4],因此中心还制定了《监督管理程序》,对质量监督的目的、 方法、职责和要求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规定。

2.2制定质量监督计划质量监督是有计划的质量管理活动。为了更有效地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每个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在监督定位、质量、数量、时间、实效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行为规范[5]。中心每年年初都会由质量监督员协助质管科制定年度质量监督计划,主要是按照《实验室认可准则》的要素、以往年的质量监督情况作为参考,针对某些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对检测结果影响大的关键环节、新项目和新方法的开拓等方面,统筹安排年度质量监督的内容、项目、对象、频次和要求等,确保质量监督计划能够覆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更具有可操作性。中心要求每位质量监督员定期监督抽查,至少每月1次。

2.3设计质量监督记录表质量监督笔录是实验室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也是内审、管理评审、实验室监督评审和复评审的重要参数[6]。中心质量监督记录表的格式比较开放化,监督员可按某个监督要素填写单项监督内容,也可根据一整套工作流程涵盖多项监督内容, 但原则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和可再现性。监督记录最基本的内容包括被监督科室、被监督人、被监督事实的描述。同时,需填写监督结果评价和不符合工作处理意见。

2.4实施质量监督质量监督员根据监督计划的要求,对重要的检测业务、采样/检测过程的关键点、薄弱环节,如在培人员、某些易出现不符合工作的技术操作或质量活动进行重点监督。当发现问题时及时予以纠正和制止,并责令其改正。同时,加强与被监督人员的沟通,确保质量监督工作到位、持续和有效。

2.5编制质量监督报告 《实验室认可准则》4.15管理评审要素中明确了质量监督报告是管理评审的主要输入之一,因此,中心质量监督员每年都会形成质量监督工作总结报告,分析年度质量监督的工作情况,提交管理评审会议进行审核。同时,质管科也会每季度收集、 检查和指导监督员的日常监督记录,使质量监督员工作同样受到管理和控制,以便随时发现监督员工作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和提高。

3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的内容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的内容很广,各相关科室质量监督员应从本科室实际出发,监督影响最终结果正确性和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员、设施与环境、检测方法及确认、测量溯源性、采样、样品处置、试剂和消耗材料、仪器设备等方面[7]。只有形成由质量负责人、质管科、各职能部门、检测部门和评价部门的质量监督员组成的周密质量监督网络,全面铺开监督,才能确保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质量满足各方要求。而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需要被监督的各项因素中,需要被重点关注的内容主要有:

3.1人员 《实验室认可准则》和《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都对质量监督有条款要求。《实验室认可准则》第4.1.5条规定:“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校准人员包括在培员工,进行充分的监督”;第5.2.1条规定:“当使用在培员工时,应对其安排适当的监督”;第5.2.3条规定:“在使用签约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是胜任的且受到监督”[1]。《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第4.1.10条规定:“实验室应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或)校准地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第5.1.1条规定“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且受到监督,并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工作”;第5.1.4条规定“使用培训中的人员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督”[2]。由此可见,人员整体素质是保证检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8],对人员的监督是质量监督工作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现场检测/采样人员、实验室检测人员和评价人员按规定都必须经过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格培训和考试。对他们应重点监督现场检测/采样人员是否了解相关有害因素的特点;是否熟练掌握和应用相关有害因素现场采样、检测的规范,是否熟练掌握现场采样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是否熟悉职业接触限值;实验室检测人员是否熟练掌握和应用化学有害因素实验室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是否熟练掌握实验室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操作;评价人员是否能全面准确地识别与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否能科学地评价危害程度和健康影响;是否能准确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是否能提出有效可行且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建议等。新上岗人员和在培人员,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容易出现失误,也是需要被重点监督的对象。

3.2仪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仪器”包括采样仪器、现场监测仪器和实验室检测仪器及相关的辅助设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评价的项目不同,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就不同,因此使用的仪器设备也不同。对仪器设备监督的重点主要有:是否选用合适的经过计量检定合格或校准的仪器设备,是否使用前后对其功能进行了严格检查以确保处于最佳使用状态,是否建立了仪器设备台帐;是否健全了责任人制度、维护保养制度、 安全使用制度和期间核查制度等。对于长时间样品的采集,采样人员是否在样品采集前后分别进行流量校正;在采样过程中流量调节是否准确;现场使用的设备由于脱离了实验室控制,其领用和返回中心时是否均进行了功能性检查,质量监督员也应给予重点关注。

3.3材料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材料”主要有标准物质、化学试剂和采样吸收液等。质量监督重点检查是否采用有证标准物质并严格检查验收和正确合理使用; 是否建立了管理台帐,进行标准物质和试剂材料的收、 发、储、运等各环节的严格管理;吸收液是否随用随配以保证其有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等。

3.4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法”是指在实际工作中依据的各种技术标准,包括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以及相关作业指导书等。对技术标准监督的基本要求是必须为现行有效的版本并受控,相关人员能正确地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操作。当标准方法变更或开展新项目时, 应进行必要的确认或验证。如果使用非标方法或产生偏离,应经过客户同意和技术确认等。

3.5环境影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对环境设施的监督主要分二方面,一是对现场采样、检测的环境进行监督,是否满足采样仪器和现场检测仪器正常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二是对实验室内务管理、环境设施的配置、运行和记录情况等进行检查。相邻检测区域之间存在不利影响时,是否采取了有效隔离措施,也是监督的基本内容之一。

3.6采样在职业卫生服务过程中,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它是技术服务工作能否准确高效、公正科学、诚实守信、优质服务的关键一环[3]。采样方案的正确制定要考虑很多因素,如生产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杂质及理化性质等,原料投入方式、 生产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方式和设备完好程度等,工作地点空气中职业病危害化学物质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估计浓度等,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工作地点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防护设施及使用、个人防护设施及使用状况等[9]。因此要保证样品采集的代表性、 真实性和完整性,必须监督好每一个关键点;包括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是否充分,是否调查了项目位置、项目范围、劳动定员和工作制度、岗位设置和定员、产品名称及相应的年产量、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和辅料、生产过程中产生中间产品和副产品、生产设备的名称用途和布局、化学室试剂和年使用量、建设项目工艺流程和职业病防护情况等内容;采样对象是否包括不同工作岗位的、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采样点是否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能反映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真实浓度的地点,是否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地点,是否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侧,采样高度是否尽可能靠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采样时段是否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重点采样季节是否控制在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季节,是否选择在作业场所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和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 采样时间是否根据评价目的不同而定,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时,采样的时间都有不同要求;样品的数量及频次是否满足检测和评价要求等。质量监督员的监督依据为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10],该规范涵盖了有毒物质和粉尘检测的采样方法,规定了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方法和技术要求。由于职业卫生样品的特殊性和检测条件的严格性,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必须正确采样,对空白对照和采样效率等也要进行质量监督。

3.7样品管理职业卫生样品由于不可能复测,因此在运输、接收、处置、存储、保留和前处理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也至关重要,可以防止样品被污染或样品中待测物的损失而导致的检测结果失真。核查样品在流转过程中的唯一性标识,样品保存条件和运输工具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现场采集样品的编号和记录是否相符等。 3.8检测/评价报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的最终产品包括检测报告和评价报告,它们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客户的利益,是企业降低职业风险、提高建设项目本质安全,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依据,需要被重点监督。

检测报告的质量监督主要包括:数据是否完整准确,是否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使用实验室资质认定 (CMA章)和实验室认可(CNAS章)是否符合规定,报告信息是否齐全,报告是否有唯一性标识,分包项目是否注明等。

评价报告对建设单位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的意义重大,需要认真细致的监督,以防止有问题的报告出现。监督员应重点监督建设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的齐全性、企业工艺流程描述的准确性、评价报告中现场调查记录的真实性以及对企业提出建议的合理性等方面。

4结论

质量监督,是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工作质量满足要求的重要手段,也是质量管理的难点。随着我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要求通过卫生行政部门或安监部门的资质审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已建立了质量管理的体系框架和工作模式并不断持续改进。职业卫生的质量监督和其他质量活动的质量监督既有共性也有区别,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质量监督的重要性,通过建立质量监督网络、完善质量监督机制,发挥质量监督员的作用,从而有效实施质量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和实施改进,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和评价结论的可靠,满足客户和规范的要求,同时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提供科学公正的数据和依据。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文章根据相关准则对质量监督的要求,分别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的特点、质量监督的计划与实施、质量监督的内容等方面讨论和分析了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如何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有效实施质量监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通过建立质量监督网络,完善质量监督机制,有效实施质量监督,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实施改进,确保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检测结果的准确和评价结论的可靠。

卫生服务技术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取得《内蒙古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批准证书》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资质) 的22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1.2 方法

按照自治区安监部门统一制定的调查表格填写。主要内容包括机构名称、机构性质、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职称、学历结构、在各盟市分布情况、检测服务项目、质量管理等。对上报调查资料进行整理汇总, 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截止2013年3月全自治区取得《内蒙古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批准证书》的机构22家, 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境内。其中乙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11家, 同时具备放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5家, 丙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11家。目前全自治区没有甲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2.2 各地区分布情况

自治区共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22家, 各个盟市分布不等。表1显示, 呼和浩特、包头、乌海3个地区拥有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12家, 占全自治区的54.55%;鄂尔多斯地区拥有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2家, 占9.09%;其余8个地区只有1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占4.55%。见表1。

2.3 机构性质结构

全区22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中, 乙级资质11家。机构性质:事业单位7家, 占63.64%;企业单位1家, 占9.09%;民营单位3家, 占27.27%。丙级资质11家。机构性质:事业单位9家, 占81.82%;企业单位2家, 占18.18%。

2.4 人员构成

截止2013年3月共有508名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人员, 其中从事评价工作的人员205名, 占40.35%;从事检测工作人员204名, 占40.16%;质量管理人员35名, 占6.89%;其他人员64人, 占12.60%。

2.4.1 年龄分布

全区508名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人员, 其中40岁以下人员人数最多, 为251名, 占总人数的49.41%;40~49岁年龄组人员为178名, 比例35.04%;50岁及以上人员为79名人数, 占总人数的15.55%。

2.4.2 学历构成

在全区有508名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人员, 其中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45人, 占总人数的8.86%;具有大专及本科学历人员为426名, 占总人数的83.86%;硕士以上学历人员37人, 比例为7.28%。

2.4.3 职称和专业构成

在全区共有508名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人员, 其技术职称构成见表2, 专业构成比见表3。

2.5 职业卫生技术检测服务项目盟市分布情况

截止2013年3月, 22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全部具备化学危害因素、粉尘、物理危害因素3个大类职业病危害检测能力, 均已建立了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并对各个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具备放射危害因素检测能力的机构分布在3个地区5家机构中。有2个地区3家机构具备生物因素职业危害检测能力。

3 讨论

3.1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

内蒙古是一个以能源生产为主的自治区, 其产品主要是煤炭、电、石油、天然气、化工等。因此在职业危害较严重的地区和行业, 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 是现行条件下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次调查显示,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各地区拥有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数量分布上缺乏均衡, 在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乌海地区占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总数的63.64%。在内蒙古西部和东部边疆地区如呼伦贝尔、兴安盟、锡林浩特、乌兰察布、阿拉善等地区只有1家, 其机构数量远远不足, 与所要承担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任务严重不匹配。最多机构数量地区和最少机构数量地区比例为5∶1;政府在西部开发的形势下, 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职业病防治工作,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 各地建设项目开始提速, 一些职业病危害严重的项目从东部向西部转移, 纷纷落户当地[3]。而职业卫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工作, 涉及卫生工程、检测检验、质量管理、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等学科[4]。另外, 对各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投入也严重不足[5]。本次调查显示,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乙级资质单位11家, 分布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丙级资质单位11家, 分布在东、西部边疆地区, 目前全自治区没有甲级资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全自治区的资源整合与配置, 开放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 加强市场的有序流动, 加快建设新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并对现有的存量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向稀缺资源地区转移, 实现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在全区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应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总体规划要求, 结合本地的实际需要, 重新配置各地、各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单位数量、人员编制和仪器设备, 建立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并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5]。

3.2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人员结构状况有待改善

学历层次是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人员理论水平的综合反映, 职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工作经验。全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占33.07%, 高于2003年全国总体水平 (15.46%) [6]。职业技术服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 职业卫生涉及化工、煤炭、冶金、电力、石油和机械制造等几十个行业和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3]。高级技术人员是职业技术服务工作质量的保证, 要充分发挥其技术带头人的作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要求人员专业构成要符合工作的需要。本次调查显示,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占77.56%, 集中于疾病预防控制和企业性质的职业卫生技术系统中;工程专业人员占19.09%, 集中于民营企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中。这样的人员配置, 造成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业务能力偏差较大, 疾控系统公共卫生专业方面人才较多, 而在工程技术专业方面则相对薄弱。其他性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则公共卫生专业方面人才较少, 而在工程技术专业方面则相对较多。在具体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中, 存在着职业卫生工程技术衔接等各种问题。因此加快专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人才的培养, 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学科知识。同时, 加强各地区、各机构人员相互交流学习, 优势互补, 才能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整体水平。另外, 把好技术准入关, 提高岗位的专业任职要求。建立专业人才使用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发挥其专业特长, 使其有用武之地, 特别是要把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留住, 用好, 才能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

摘要: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现状及其在各地区分布情况。方法 对全自治区取得《内蒙古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批准证书》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资质) 的22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现况调查, 采用均等化分析。结果 目前内蒙古22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技术服务人员学科结构不合理, 中高级技术人员缺乏,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地区间配置不合理。结论 建议优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人员结构, 制定内蒙古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设置规划, 科学配置资源。

关键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李伟均, 丘创逸, 胡丗杰, 等广东39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现状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 2010, 37 (3) :218-220.

[2]冯慧珍.山西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现状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7, 17 (2) :69-70.

[3]林铮, 史晓袢, 李朝林, 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 (甲级) 资质机构现况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7, 25 (11) :695-697.

[4]欧阳霞, 梁伟玲, 詹春霞.我国职业卫生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全科护理, 2009, 7 (140) 996-997.

[5]刘蔼成, 肖云龙, 蒋然子, 等.湖南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08, 15 (2) :393-394.

卫生服务技术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5年3月-2006年8月间在茶陵县和岳阳县接受过所推广使用的卫生适宜技术的患者,年龄小于12岁者,由其监护人代为接受调查。

1.2 调查方法

2006年8月10日-17日,调查人员在县级卫生专干协助下,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现场调查,问卷当场收回。

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即每项卫生技术在每个县随机抽取7~8名服务对象进行调查。

1.3 调查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服务满意度问卷,本问卷共分为2个部分,包括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家庭月均收入等,及满意度相关的8个维度共14个条目的内容:疗效(1个条目)、医疗信息(4个条目)、服务态度(1个条目)、熟练程度(1个条目)、医疗环境(2个条目)、就医时间(2个条目)、技术的可行性(2个条目)、服务费用(1个条目)。采用Likert 标度5级评分法,从1分到5分依次为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满意、比较满意和很满意,总分为70分,得分越高其满意度越高。满意率的计算为比较满意和很满意的人数之和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对于含有2个以上条目的维度,满意率为其各条目得分平均值≥4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1.4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采用频数和均数对满意率和满意度得分分别进行统计描述,采用Cronbach's α信度系数估计满意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将患者满意度分为满意(总得分≥56分)和不满意(总得分<56分),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402人,回收有效问卷390份,有效率为97.0%,缺失值采用均数替代法进行填补。被调查者中男性123名(31.5%),女性267名(68.5%),平均年龄为39.5±15.2岁。具体一般情况见表1。

2.2 满意度情况

患者对所接受的卫生适宜技术满意度较高,综合疗效、费用等的总满意率为72.8%,8个维度的满意率在72.5%~96.4%之间(见表2)。本问卷总的Cronbach's α信度系数为0.82,且各条目与总分的Cronbach's α信度系数在0.79~0.81之间(见表2),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调查结果比较可靠。

2.3 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以满意度为因变量,患者性别、年龄、家庭月均收入、文化程度、支付方式、病情严重程度等6个变量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得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有文化程度、支付方式及病情严重程度,结果见表3,即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的满意度是小学及以下患者的3.22倍,有保险或免费就诊者满意度是自费就诊者的1.96倍,病情严重者的满意度是不严重者的0.61倍。

3 讨论

近年来不少学者将患者满意度应用于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研究,主要通过患者对治疗效果、医疗费用、服务态度等的评价来测量其满意度[5,6],但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比较可靠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7]。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关于满意度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本次研究的目的,设计了8个维度共14个条目的内容及可能对满意度有影响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来测量患者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患者对问卷所涉及的满意度的8个维度如治疗效果、服务费用等的满意率在72.5%~96.4%之间,总得分的满意率为72.8%,说明患者对所接受的卫生适宜技术比较满意,本次推广活动从群众健康和利益出发,确实起到了服务于农村和基层,服务于老百姓的作用。

*括号内的分类水平为参照组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患者文化程度、支付方式及疾病严重程度。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由于其经济状况普遍较好,费用负担较轻,其关于医疗卫生方面的知识相对较丰富,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病情,对接受治疗的期望值较合理,且对接受治疗的依从性较好,治疗效果相对来说要好一些,因此其满意度相对文化程度低的患者要高,这与王桂兰[8]及Nancy Knudtso[9]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给病人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较大的痛苦,即使是接受了同样的医疗服务,其主观感受也不同于病情较轻者,且病情较严重者其治疗效果相对也较差,因此其满意度较低,这与Mikael Rahmqvist[10]的研究结果一致。自费医疗的患者满意度低于有医疗保险或免费医疗的患者,这与张静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原因是由于自费医疗的患者费用负担较重,压力大,在其自费看病时,对医院或医生的要求较高,希望能为其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而这种期望往往导致其容易对所接受的服务产生不满,如医生态度、治疗费用、治疗效果等,因此其满意度低于有医疗保险或免费医疗者。

量表的信度可反映量表精确性、稳定性和一致性,本问卷总的Cronbach's α信度系数为0.82,各条目与总得分的Cronbach's α信度系数在0.79~0.81之间,均高于0.7,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说明调查结果可靠性较高[12],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广大患者对所接受的适宜技术的满意度,可为我省进一步扩大推广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本问卷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的关于满意度调查的文献[13,14,15],并根据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目的,从经济、有效、安全可靠等方面设计本问卷的调查项目。在进行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统一指导语,严格控制调查质量,调查结果比较真实可靠。但由于患者的主观感受对满意度影响比较大,患者满意度的衡量较复杂,难以对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因此还有待于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

上一篇:绘本阅读之误区下一篇:问题提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