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复位PFNA固定

2024-06-11

闭合复位PFNA固定(精选十篇)

闭合复位PFNA固定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患者均是本院骨伤科于2009年11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患者, 其中男性29例, 女性13例, 年龄在58~76岁之间, 左侧受伤者24例, 右侧受伤者18例;损伤原因均为自行跌倒的闭合性损伤, 受伤时间自2~4 h不等, 所有患者完善检查并确认无手术禁忌证后择期手术。

1.2 骨折分型

按照Evans分型[2]:ⅠA型3例, ⅠB型18例, Ⅱ型9例, Ⅲ型9例, 逆粗隆间骨折3例。

1.3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均实施硬膜外麻醉, 取仰卧位于手术牵引床, 闭合牵引复位, C型臂X光机透视确认骨折复位满意, 于大粗隆尖端上方做长约3~4 cm斜形切口, 沿切口切开深筋膜, 钝性分离臀中肌, 显露大转子尖端, 用开路锥沿大转子尖端前中1/3交界处钻入, C型臂X光机透视确认进针点准确无误, 将导丝沿进针点置入髓腔, 用扩孔器沿导丝扩大大转子尖端髓内钉入口, 根据髓腔大小选择长短及粗细合适的髓内钉, 沿导丝将髓内钉置入髓腔, C型臂X光机透视确认髓内钉在髓内且深浅适宜, 拔出导丝, 安装近端导向套筒, 沿套筒向股骨颈内置入导针, C臂监视导针置入位置及深浅适宜, 用测深尺测量股骨头颈内导针长度, 根据此尺寸选择螺旋刀片并沿导针打人股骨头颈内, 逆时针旋转螺丝刀完成螺旋刀片加压, 安装远端导向套筒并放置远端锁定螺钉, 正侧位透视螺旋刀片及远端锁定螺钉位置良好, 缝合手术切口, 完成手术。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骨折愈合情况:所有患者均至少随访一年, 42例患者均成功复位, 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 记录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其中满意23例, 比较满意14例, 一般4例, 不满意1例, 优良率达88%。

2.2 并发症情况

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 经换药及积极抗感染治疗后痊愈;4例患者出现大腿中上段疼痛, 经局部理疗及服用舒筋活血类中成药后缓解。

3 讨论

当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很多, 固定方法的选择应根据骨折的分型来确定, 一般来说稳定型骨折选择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均可, 但不稳定型骨折应选择髓内固定系统[3], 本组患者年龄较高, 均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 此术式具有以下几点优势:首先稳定性高, PFNA属髓内固定, 从力学的角度上讲属于均分负荷固定材料, 固定稳定, 不易弯曲折断, 螺旋刀片减少了骨丢失, 同时可给予骨折端加压, 不易出现主钉脱落, 适合各种类型的粗隆间骨折。其次, 此术式属MIPO技术, 手术切口小, 损伤小, 失血少, 对患者的打击小, 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第三, PFNA的原料是钛质, 有良好的组织兼容性, 在体内不易发生电解反应, 且不影响患者做CT及MRI等检查。因此, 作者认为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骨折复位良好, 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摘要: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1月2013年5月共收治4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 并追踪随访1年。结果 本组42例患者均复位满意, 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记录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其中满意23例, 比较满意14例, 一般4例, 不满意1例, 优良率达88%。结论 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骨折复位良好, 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关键词:PFNA,内固定术,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王福权, 张华俦, 骆燕禧.80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附81例报道.中华外科杂志, 1994, 32 (4) :204-206.

[2]Jensen JS, Michaelsen M.Trochanteric femoral treated with Mclauhlin Osteosynthesis.Acta Orthop Scand, 1975 (46) :795-803.

闭合复位PFNA固定 篇2

关键词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PFNA内固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00、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粗隆间骨折是股骨近端最常见的骨折,主要发生在老年病人,围手术期死亡率相当高[1]。认为PFNA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固定方法。2009年12月~2010年11月采用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4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4例,男19例,女35例;年龄67~93岁。按Tronzo-Evans分型:Ⅰ型1例,Ⅱ型11例,Ⅲ型22例,Ⅳ型18例,Ⅴ型2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受伤原因:摔伤37例,车祸伤22例。伴发疾病:糖尿病9例,脑血栓、偏瘫4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7例,老年痴呆症5例。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6小时~3天。

手术方法: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取患者仰卧位于骨科牵引床上,患肢和躯干呈10°~15°内收,足内旋15°~20°以纠正前倾角。骨折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牵引闭合复位,正侧位均对位满意后,取大粗隆顶点上5~6cm长纵切口,以大粗隆顶点中央为进针点,插入髓腔导针,透视下观察确定导针在髓腔中央。先用开口器开口,将安装好长度合适的PFNA主钉沿导针插入股骨髓腔内并且调整位置,在螺旋刀片的钻头导向器接触部位作约2cm切口,用近端130°瞄准臂定位,经套筒插入3.2cm导针达股骨头关节面下5~10mm左右的位置,透视下确定导针位于股骨头、颈中央偏下处,用直径17mm空心钻头凿开外侧皮质后,沿套筒插入螺旋刀片,并用锤子轻轻锤击其底部直至限深处,顺时针旋转插入器使PFNA螺旋刀片压缩骨折端并处于锁定防旋状态。在远端锁定螺钉进入皮肤处作小切口,在远端瞄准器导引下拧入远端锁定螺钉,最后在主钉尾端安放尾帽。所有固定装置安置后,经C型臂X线机透视证实骨折复位固定满意。逐层缝合切口。

术后处理: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即可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术后3天伸髋及膝关节锻炼,鼓励尽早下床逐步负重活动,对于稳定性骨折,2~4周开始下床部分负重,4~6周后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对于不稳定性骨折3个月骨折愈合后可完全负重。

结果

本组患者54例,手术时间40~80分钟,平均约60分钟;失血量100~300ml,平均约150ml;5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X线片复查示:颈干角完全恢复,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图1),骨折均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54例均无感染、髋内翻畸形、下肢短缩畸形、骨不愈合、褥疮、脂肪栓塞及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用Ha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45例,良7例,中2例,优良率96.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现状。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老年患者常伴多系统或多种内科疾病,长期卧床,加重或伴发内科疾病造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死亡率高,所以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关键是尽快行稳定骨折的手术、早期活动,减少卧床造成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目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种类很多,目前使用最多的是以DHS为代表的钉板固定系统和以PFN为代表的髓内钉固定系统。DHS为髓外固定装置,可使骨折端产生动力加压,促进骨折的愈合,可早期负重活动,但抗旋转力量不足,尤其对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距失去支撑,钢板的承受应力加大,易造成股骨头的切割或钢板的折断等并发症[2]。近年随着PFN的大量应用,发现其一些不足:股骨颈内平行打入2枚螺钉的手术操作本身就有难度,手术时对于骨折复位要求高,而该设计限制了主钉与加压螺钉之间的滑动,部分载荷经防旋螺钉传递,可出现加压螺钉松动、退钉和防旋螺钉股骨头切割等并发症[3],而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质疏松严重,更易出现这些并发症。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点:①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在骨质疏松骨中具有高稳定性。②非扩髓型内固定,螺旋刀片顺时针旋转打入,压紧松质骨而形成的钉道较小,且不丢失松质骨,刀片与骨质之间形成牢固的铆合力,使股骨头颈获得坚强的固定,尤其适合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能更好地防止旋转、松动和股骨头切割现象。此外,刀片和主钉有自动锁定装置,抗旋转能力更强,因而能满足固定牢靠及早期功能活动的要求[4]。③进针点在股骨大粗隆间的顶端而不在梨状窝,显露简单。④PFNA具有更好的组织相容性,术后反应小,感染率低。具有更精确的定位系统,不直接暴露骨折端、血供破坏少、骨折愈合快、出血少、固定牢固。⑤主钉有尽可能长的尖端和凹槽设计,可使插入更方便并避免局部应力的集中,减少出现断钉及钉尾处再骨折的发生率[5]。⑥PFNA是AO/ASIF最新研究成果,适用于各种类型类型的股骨近端转子间骨折[6]。

注意事项:①主钉长度的选择,170mm、200mm、240mm均可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对伴有粗隆下骨折,PFNA系统有加长型的主钉。主钉远端锁定以远的部分与股骨皮质的应力会相对降低,抗旋力量更强,出现股股远端骨折等并发症的概率可大大下降。②患者在完善术前准备后,应尽早手术。③操作时需注意螺旋刀片的位置和深度。④术前对股骨干髓腔大小应有考虑并充分准备,主钉插入髓腔时如遇髓腔较窄,进入困难,不能强行打入,以免造成股骨转子至股骨干的劈裂骨折,导致手术失败。⑤对于高龄、骨质疏松及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还是应持保守谨慎态度,可采取先被动后主动、先床上锻炼后负重锻炼的常规锻炼方法,可避免一些并发症出现,获得较好的安全性和良好结果[7]。⑥如果小转子骨折累及骨间距<1/2,可以不固定。

本组结果表明,应用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便、出血少、对血供影响小、固定牢固、可早期下地活动、并发症少、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尤其是治疗骨质疏松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戴兙戎,榮国威.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442-443.

2 唐佩福,姚琦,黄鹏,等.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7:662.3 周青,沈云.股骨转子间骨折两种髓内固定方法的比较.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8:730.

4 王树青,闵晓辉,王家琪,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1):7.

5 郑煜晖,傅捷辉,傅小杯,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151.

6 吴克俭,侯树勋.骨科实用固定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081-1093.

7 张殿英,姜保国,傅中国.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09,3(3):309.

闭合复位PFNA固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实验中7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均为本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所收治,依据治疗方案差异分为PFNA组39例与DHS组34例。PFNA组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9.1±5.3)岁。Evans-Jensen分型中Ⅰ型者2例,Ⅱ型者8例,Ⅲ型者12例,Ⅳ型者13例,Ⅴ型者4例;DHS组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9.3±5.5)岁,Evans-Jensen分型中Ⅰ型者1例,Ⅱ型者7例,Ⅲ型者11例,Ⅳ型者12例,Ⅴ型者3例。病例基本情况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DHS组:

本组病例给予DHS固定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麻醉起效后应用骨科手术牵引床连接C形臂X线机给予骨折复位。手术入路选择髋外侧切口,常规建立10 cm切口,将股骨上段与大转子完全暴露。先于股骨颈前侧放置导针一枚确定前倾角,然后于大粗隆下2.0 cm处为导针进针点,将导针平行原先股骨颈前侧放置导针、以保持135°颈干角钻入导针,用C形臂X线机观察导针位置良好后,装入DHS头钉。最后依据病患实际骨折程度选取合适长度的钢板,并采用螺钉完成固定处理。

1.2.2 PFHA组:

手术前完成全身检查与评估,采用影像学检查观察股骨颈与髓腔内具体情况,并开展胫骨结节牵引措施。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或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取仰卧位连接骨科手术牵引床,患者臀部垫高约20°,躯干向健侧倾斜30°,健侧下肢尽量外展,运用手法复位及牵引将骨折复位。对于粉碎性骨折较难复位者,可结合经皮钳夹骨折块复位或者做一小切口使用点状复位钳钳夹骨折块维持复位;如粉碎性骨折小粗隆分离严重难以复位者,可经皮放置骨钩于股骨颈前内侧钩拉小粗隆维持复位。骨折复位后将患侧下肢内收、内旋10°~15°,用C形臂X线机观察复位效果及完成手术操作。手术入路选择大转子顶端向上纵向5 cm切口,分离浅筋膜及肌肉,暴露大粗隆顶,PFNA进针点选大粗隆顶最高点、大粗隆顶点前方1/3与后方2/3交界处,用骨锥钻孔、放置导针进股骨髓腔内,保证导针插入至髓腔中心后进行钻孔扩张髓腔,将PFNA主钉置入近端髓腔,并联合已装置的瞄准器完成深度与前倾角的调节。然后于股骨外侧骨皮质部位将导针打入股骨头软骨内,依据导针走向行钻孔将骨皮质有效打开,同时在股骨颈中心部位安置PFNA螺旋刀片,确保PFNA螺旋刀片深度为股骨头下5~10 mm,并予以拧紧保持锁定状态。最后依据瞄准器辅助将远端螺钉进行静态锁定固定,观察固定效果后将尾帽安装完毕。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详细记录手术开展时间、出血总量、术后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随访过程中针对两组手术病例均开展Harris髋关节评分[4],综合比较多项指标并给与统计学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PFNA组患者的围术期状况与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好于DHS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方式是临床骨科的新型治疗方案,通过骨折端有效复位后再予以髓内固定措施,可充分减少外翻角度,合理提高抗旋转能力[5],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采用该种治疗方案能够保证股骨距载荷,进而显著提升术后复位效果。同时,该种手术开展措施较为简便,并不会对股骨转子间骨膜形成大面积剥离情况[6],通过闭合复位的应用具有“减小了手术创口、操作简便缩短了手术时间、创伤小及出血少、骨折端骨膜破坏少有利于骨折愈合、术后可早期起床活动、减少了老年患者手术并发症”等优点。本次实验主要为进一步证实PFNA内固定技术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同期采用DHS固定治疗病例作为对照,综合表现前者的临床价值。通过临床观察可见PFNA组病例的手术时间为(55.1±6.1)min,出血总量为(147.1±29.9)m L,术后活动时间为(21.9±2.7)d,住院时间为(18.7±3.3)d,均显著低于DHS组,表现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方案可明显提高患者围术期状况,而林劲松等[7]的研究中证实该种治疗措施的手术表现明显好于DHS固定治疗,与本实验结论相同。同时,PFNA组病例的Harris评分为(90.1±3.7)分,明显优于DHS组,证实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方案还能充分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与秦伟光[8]等报道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治疗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可显著减轻病患手术损伤促进预后恢复。

参考文献

[1]苏勇,彭俊才,李兴久,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3):280.

[2]王波,卜海富,孙和炎,等.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3):316-319.

[3]王晶,叶泽兵,周晓忠,等.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3):327-329.

[4]陈上卫.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29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4,36(3):60-62.

[5]黄文虎,朱法国,任东彪,等.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医正骨,2014,26(5):52-54.

[6]尹华,周忠华,刘俊,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同年龄段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1):68-70.

[7]林劲松,夏春,傅日斌,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3):320-323.

闭合复位PFNA固定 篇4

【关键词】 带锁髓内钉固定;胫骨骨折;加压钢板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3. 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4-0075-02

胫骨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的骨折,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因胫骨位置表浅,局部肌肉及软组织覆盖少,较容易受伤。有资料表明,胫骨骨折的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患者在发生局部骨折的同时,周围皮肤、软组织损伤也较为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以防止皮肤缺损、感染、骨折延迟愈合、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传统治疗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法,患者痛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随着医学进步和医用材料研发,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被广泛应用于胫骨骨折,成为目前主要治疗方法,该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笔者自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50例胫骨骨折,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本院近期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试验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4±3.5)岁;就诊时间0.5h至Sd,平均就诊时间(3±0.5)h;左侧18例,右侧20例,双侧12例;骨折原因:车祸20例,打击伤10例,跌伤10例,坠落伤5例,砸伤5例;骨折部位:胫骨上段骨折20例,中段骨折15例,下段骨折10例,多段骨折5例;骨折类型:粉碎性骨折15例,斜行骨折20例,横形骨折15例;伴有合并伤30例,其中合并颅脑损伤10例,跖骨骨折3例,肋骨骨折7例,腓骨骨折5例,脾破裂2例,肝破裂2例,股骨骨折1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9 - 64岁,平均年龄(43±3.5)岁;就诊时间0.4h至6d,平均就诊时间(3.5±0.5)h;左侧16例,右侧21例,双侧13例;骨折原因:车祸21例,打击伤11例,跌伤8例,坠落伤4例,砸伤6例;骨折部位:胫骨上段骨折21例,中段骨折14例,下段骨折11例,多段骨折4例;骨折类型:粉碎性骨折13例,斜行骨折19例,横形骨折18例;伴有合并伤25例,其中颅脑损伤6例,跖骨骨折4例,肋骨骨折6例,腓骨骨折4例,脾破裂l例,肝破裂1例,股骨骨折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两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做好术前准备,常规备皮、建立静脉通路、吸氧、监护。患者取仰卧位,消毒,铺巾,延迟手术者患肢应抬高制动,开放性骨折患肢先进行清创处理,再进行闭合性带锁髓内钉固定。对照组: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在小腿前面做一切口,选择合适规格或型号钢板,安装钢板螺钉,注意小腿皮肤和骨折端的血液循环,钢板放置于胫骨外侧。安装完毕后在C型臂透视下确定复位固定满意,逐层缝合并加压包扎,伴有较大分离骨块时用钢丝固定。术后常规抗生素治疗3d,适时进行功能锻炼。术后常规抬高患肢,伴有多处骨折者可给予石膏托固定4周。术后待麻醉清醒后,协助患者进行肌肉收缩功能训练,进行下肢按摩、被动活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效改善局部循环。术后2周拆线,嘱患者扶双拐下床,防止摔伤。试验组:在胫骨与髌骨间做一横行切口,长约3~4cm,将皮肤、皮下组织逐层切开,应保护近侧关节囊,暴露胫骨,选择合适位置人钉,在平台下lcm处作为进针点,圆头导针插入髓腔,达踝上2cm处,手动扩髓,至髓内钉直径粗1mm,将第二根导丝插入扩髓器尾端,进行有效扩髓,观察骨折复位效果。开放性骨折者可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将创面彻底清除干净,再进行开放穿钉,测量好髓内钉长度、粗细:采用非扩髓髓内钉时,根据锁钉长度及位置拧入尾帽,做好导向器远端拆除,将切口逐层冲洗,缝合关闭。两组术后定期复查,平均每3个月来院复诊一次。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经检查骨折愈合,患肢无畸形、关节活动正常,无痛感,且患肢可负重,步态正常;有效:经检查骨折端虽愈合,但仍有骨折线,不能负重行走,步态跛行,有痛感,合并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无效:患者活动时出现明显疼痛,骨折愈合延迟,伴有假关节活动,步态跛行。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比较 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试验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临床治疗胫骨骨折的方法很多,治疗目的为维持骨折端稳定性,因胫骨骨折固定的力臂较长,导致作用力分散于整个骨干的中轴;矫正骨折移位,恢复患肢功能。如:普通钢板螺钉内固定、解剖钢板固定、锁定钢板固定等,各有优缺点。上述各方法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且具有操作方便,术野开阔,需要设备、工具少,可有效保护周围软组织等优点,但钢板强度硬,承受力大,不能有效消除有害应力的影响,加重骨折端缺血性坏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且术后容易出现二次松动,从生物力学原理考虑,对血运影响大,不利于局部血液供应,阻碍骨折有效愈合。

闭合性带锁髓内钉是近年来临床常用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以及愈合率高等优点。通过螺钉将钢板与骨相连,固定牢靠,最大限度解决了偏心固定产生的应力遮挡效应,增强钢板的支撑作用,刺激骨痂生长,不影响血液供应,促进骨折愈合及骨膜生长,对骨折断端软组织干扰小,大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对术者要求高,固定方法与技巧必须娴熟。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可有效避免关节僵直或肌肉萎缩。在治疗后期,医生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适当的负重,促进骨折断端愈合。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具有痛苦少、创伤小、感染概率小、内固定强、并发症少等优点,可大大缩短患者住院天数,是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闭合复位PFNA固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90例。观察组男5例, 女38例, 年龄61~86岁, 平均年龄为 (71.7±6.2) 岁;对照组男50例, 女40例, 年龄63~91岁, 平均年龄为 (72.5±6.6) 岁。所有患者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情况差别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取患肢前臂掌侧正中切口, 切开旋前方肌及关节囊。在目光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在桡骨远端掌侧距桡腕关节3 mm处植入长度适合的T型钢板。固定后, C臂机透视下观察患者复位及固定情况, 满意后安装螺钉。缝合切口并加压包扎;对对照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嘱患者肘关节屈曲成90°, 前臂处于旋前位, 进行5~10 min的对抗牵引后, 由术者双手拇指由桡骨骨折远端背侧按压, 方向朝向掌侧, 同时令患者腕关节保持掌屈尺偏, 即完成复位。术后1 d后指导两组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预防术后并发症。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

1.3统计学方法:结果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参数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参数的比较见表1, 由表可得,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相关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见表2, 由表可得,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以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多见, 且发生率占骨折发生率的20%以上, 仅次于脊柱骨折和髋部骨折。由于桡骨远端是骨密质和骨松质的交界处为力学上的弱点, 因此, 此部位为骨折的好发部位[3]。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及时准确的复位和有效的固定是治疗的关键[4]。目前, 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手术方法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两种。桡骨远端发生稳定的关节外骨折, 通过手法复位即可良好复位, 若出现关节内严重骨折, 简单的手法复位难以获得较为完整的关节面, 并且可能导致患肢肢端血运障碍, 需要复位后进行X线平片检查, 若对位不理想需重新复位。而切开复位后通过T型钢板固定, 提供了良好的稳定性, 可以减少骨块移动的概率, 避免关节面治疗后坍塌的危险。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尺偏角和掌倾角分别恢复至21.24°和10.18°, 均达到正常尺偏角和掌倾角的最低值, 而对照组患者与正常范围还有一定差距。研究中发现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者, 其中以骨筋膜室综合征和肌腱损伤最为明显。可能的原因为骨筋膜室内出血, 没有及时减压, 对周围其他组织挤压造成的, 严重可导致“5P”症状的出现。本次研究中6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均恢复良好。而切开复位将创口打开, 使血液循环得以改善, 降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概率。对照组发现唯一1例创伤性关节炎患者, 是由于关节面内发生骨折, 致使关节面不平整造成的, 说明相较于手法复位内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能够更好的恢复关节面的完整性。本次研究中没有感染患者出现, 但是相关研究表明, 浅表的感染可以通过针道向骨骼及深部组织扩散, 而切开复位内固定能够降低术后针道感染的发生概率。因此, 在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时应注意避免术中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 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 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且能够减少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崔壮, 余斌, 冷晓情, 等.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系统评价[J].中国矫正外科杂志, 2010, 18 (21) :1776-1778.

[2]庞启雄, 张朝驹, 白红军.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及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法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效果及其对骨质疏松的影响评价[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3, 19 (11) :1562-1565.

[3]刘毅, 陈海云, 朱书敏, 等.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2, 4 (1) :19-20.

闭合复位PFNA固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重庆市梁平县第二人民医院2012 年1 月~2013 年1 月治疗的胫骨远端部位骨折的患者84 例, 所有患者按其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MIPPO组及ORIF组, 入选患者均行X线片检查, 询问病史, 排除患者有病理性骨折的可能后临床确诊位胫骨远端骨折。MIPPO组患者共42 例, 其中男24 例, 女18 例;年龄15~62 岁, 平均 (40.8±7.1) 岁。 ORIF组患者共42 例, 其中男25 例, 女17 例;年龄14~61 岁, 平均 (40.2±6.7) 岁。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患者均知情同意, 并签署同意书。 所有入选患者根据骨折的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 (AO/ASIF) 分型标准[3], 具体如下:

MIPPO组中, A型16 例 (A1 型7 例、A2 型5 例、A3 型4 例) , B型15 例 (B1 型8 例、B2 型4 例、B3 型3 例) , C型11 例 (C1 型4 例、C2 型3 例、C3 型4例) 。ORIF组中, A型15 例 (A1 型5 例、A2 型5 例、A3 型5 例) , B型15 例 (B1 型9 例、B2 型4 例、B3 型2 例) , C型12 例 (C1 型3 例、C2 型4 例、C3 型5例) 。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ORIF组手术方法

ORIF组42 例患者入院后即给予外固定术, 时间为8~15 d, 平均 (5.2±1.1) d, 注意观察小腿部位软组织恢复情况, 待条件允许后行ORIF术。 麻醉成功后, 手术切口呈纵向沿, 小腿前外侧, 将软组织分离后显露骨折端, 用生理盐水冲洗术野, 清理干净后在直视状态下行解剖复位, 置入固定钢板后, 用螺钉固定。

1.2.2 MIPPO组手术方法

MIPPO组42 例患者入院后即采用夹板外固定法, 夹板固定时间为10~12 d, 平均 (5.8±1.3) d, 观察小腿部位软组织恢复情况, 条件允许后行MIPPO术。 麻醉成功后, 首先给予手法复位, 然后在C型臂辅助下进行骨折线的对位, 并评价对位线效果是否满意。 术中若患者可给予复位闭合, 则采用复位钳或者克氏钉予以暂时复位固定;对暂时不能采取闭合复位的患者, 可在骨折断端部位做一小切口, 在直视下采用螺丝钉暂时复位固定。 在内踝部位做一3~4 cm长切口, 分离将软组织至骨膜外, 在隧道内放置好锁定钢板, 另取一枚相同规格的锁定钢板固定于皮外钻孔部位, 取小切口置入螺钉进行固定。

1.2.3术后的恢复

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减轻炎性反应等治疗措施, 视患者情况, 于术后2~3 d给予拔除引流管, 并进行肢体功能训练。A型骨折患者术后6~8 周下床负重, B、C型骨折患者负重锻炼需要在骨折局部无压痛, 且X线片显示骨折已完全愈合的情况下, 内固定取出需在术后1.5 年。

1.3 观察项目及相关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所有患者均随访5 个月~2 年, 根据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 (AOFAS) 制订的愈合标准及相关参考文献[4], 对患者术后踝关节的功能进行测评, 计算优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 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MIPPO组手术时间[ (72.3±13.7) min] 及住院时间[ (9.1±0.6) d]显著短于ORIF组[ (92.7±22.5) min、 (19.4±2.7) d],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 。 见表1。

注:ORIF:切开复位内固定术;MIPPO:闭合复位微创经皮锁定钢板置入固定术

2.2 两组术后疗效比较

按AOFAS标准, MIPPO组优良患者37 例, 可4 例, 差1 例, 优良比例为88.1% (37/42) ;ORIF组优良患者28 例, 可7 例, 差1 例, 优良比例为83.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MIPPO组出现延迟愈合者2 例, 向前成角畸形愈合者1 例。 ORIF组中1 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 经积极换药等措施后愈合, 另有延迟愈合3例。 两组患者优良比例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2。

注:ORIF:切开复位内固定术;MIPPO:闭合复位微创经皮锁定钢板置入固定术

3 讨论

骨折愈合依赖于周围的血液供应情况, 胫骨的血供分两大部分, 其中约2/3 的血供来源于骨髓腔内的血管网, 余下约1/3 血供来源于周围软组织内血管, 胫骨远端周围软组织较为薄弱, 骨折时常常伴随周围软组织的创伤, 影响其为骨折提供血液营养, 同时骨折不可避免地破坏骨髓腔内血管网, 从而进一步影响骨折后的愈合速度, 故妥善保护、及时修复创伤的软组织便显得十分重要[4,5], 传统的ORIF手术在骨折修复时极容易对支干动脉穿造成干扰, 甚至破坏[6,7], 且ORIF术在操作时分离软组织时, 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大, 引起骨折部位的血供障碍, 愈合延迟等;加之骨折部位容易发生感染, 甚至畸形愈合等相关并发症[8,9]。

临床上为了克服传统ORIF手术带来的不足, 学者开始寻找一种可以替代ORIF术的胫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方法[7]。 MIPPO是最近兴起的新疗法, 它和传统的ORIF手术各有优点, ORIF的优点是技术有较高的成熟度及, 在基层医疗单位应用较为广泛, 但ORIF手术最大的不足之处是手术操作过程中对骨折部位周围的软组织损伤较大, 对骨折断端的血管网容易造成二次破坏, 且手术创面的操作容易引发粘连, 不但影响骨折愈合时间, 还会对关节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在本研究中, ORIF组出现1 例软组织感染及3 例骨折延迟愈合。而MIPPO手术刚好对ORIF手术的缺点进行了弥补, 其在手术过程中, 大幅度降低了对骨折断端及周围软组织血供的二次破坏,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10,11,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MIPPO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ORIF组, 减轻了患者负担, 易于被患者接受。

当然, MIPPO手术本身也有其不足之处, 笔者在研究中的体会, 其手术操作的技术难度较高, 且术中使用的固定钢板容易与骨的贴合不是十分严密, 容易造成骨折断端的接触不良, 而延长了骨折愈合的时间;固定的不稳定容易引起愈合的畸形, 最终造成畸形愈合;再者, 且MIPPO手术骨折断端的软组织条件要求较高, 软组织破坏较大, 血供不佳者, 较难实行MIPPO手术。 本研究中出现有1 例畸形愈合病例, X线片检查发现原因是内固定不稳定导致, 另有3 例延迟愈合, 是由于固定钢板与骨贴合不严造成的。 手术时机选择方面, 一般闭合性骨折在1 周后, 开放行骨折在2~3 周后可进行手术, 不但可有效保护软组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4]。

闭合复位PFNA固定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调查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 其中男性42例, 女性18例;年龄都在60~87岁的区间内, 平均年龄69岁。研究对象的性别之间做卡方检验发现, 研究对象的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选的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按Carden分型共分为四类:其中Ⅰ型不完全骨折3例, Ⅱ型完全骨折、无移位14例, Ⅲ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 但骨折面仍有接触31例, Ⅳ型完全骨折、移位12例。本次研究中有26例有较严重的心脑肺系统合并症,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手术材料均为空心加压螺钉。

1.2 手术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的研究对象均采用局部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 (有合并症26例均采用局麻) 后, 人工牵引复位, 待满意后维持复位, 透视下体外导针确定进针点、测量角度及长度, 用电钻将导针经皮穿刺至股骨外侧、大粗隆下2cm处, 保持前倾10°~15°进针, 经股骨颈纵轴中心至股骨头软骨面下0.5cm, 分别在进针点的前下、后下约1.5cm处呈三角形平行钻入第2、3枚导针, 使第2枚穿过股骨距, 第3枚接近股骨颈后方皮质。尽最大限度的保证张力骨小梁和压力骨小梁方向一致。行前后位、蛙式位透视检查, 确认导针位置良好, 均于针尾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髂胫束1.0cm, 空心钻套保护下钻孔, 拧入空心螺钉;要求第3枚空心钉即靠近股骨颈后方钉先加压, 将内收型受力方式改为外展型受力方式, 透视并行髋关节被动功能检查, 确定复位、固定满意后闭合切口。

2 结果

本次研究所有的研究对象均随访均2年, 随访发现所有研究对象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 其中26例半年后可拄拐行走,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18例八个月后可下地拄拐行走,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9例近一年可下地拄拐行走,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其中的2例半年后发生了螺钉松动、1例出现骨折不愈合、4例 (均为Ⅳ型骨折) 一年后出现了股骨头坏死的情况。其中螺钉松动、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者在手术一年后再次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上述四例中有3例在二次手术不足两年后死亡。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临床较常见, 特别多见于老年人, 原因有:1) 由于骨折局部的解剖特点及血供特点等因素,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可严重受损, 血供代偿能力差[2];2) 老年人大部分骨质疏松, 骨质脆弱;3) 老年人各组织器官逐渐走向衰退, 很多人伤前即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及肺部慢性疾病;4) 老年人髋周肌群退变, 反应迟钝, 不能有效地抵消髋部的有害应力, 加之髋部受到应力较大, 局部应力复杂多变, 因此特别容易发生骨折。由于以上四方面的原因老年人群股骨颈容易发生骨折, 骨折后骨不愈合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缺血坏死和变形塌陷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治疗比较困难, 效果也差。治疗效果与年龄、骨折类型、复位质量、内固定方法及术后正确指导功能锻炼有关, 另外还与术前的合理评估、积极合理的准备、内科合并症的治疗、并发伤的正确处理等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3]。老年股骨颈骨折需要较长时间康复, 大多数患者手术后康复在家中进行。由于患者住院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暂, 患者及家属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方面的足够知识, 用以应付骨折患者出院后的康复需求, 因此常会因为照护不周而造成患者, 尤其是老年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不全或出现了其他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从而增加了患者及家庭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 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负担[4]。

闭合复位空心钉固定法的操作相对比较简单, 手术时间也相对较短、出血量较少, 所以就降低了患者手术的风险, 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一些对手术不配合的患者, 尤其对于某些65岁以下新鲜骨折的老年患者效果较佳。同时这种方法极少破坏股骨头的血液运输, 也可以保留患者自身的股骨头, 对于髋关节的主要功能作用有相对比较好的维持的回复作用。但这种方法患者手术后卧床的时间比较长, 对于机体的健康状况本身较差和生活自理能力不好的老年患者, 容易诱发各种并发症和内科疾病, 且对骨折的愈合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临床上, 对于不同的患者需要根据其骨折的部位、年龄、身体状况、时间和其本身要求等进行综合考虑, 之后才能选择合适的术式进行治疗。骨折的解剖复位是股骨颈骨折治疗的关键因素, 直接影响骨折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由于股骨颈的特殊解剖关系, 骨折断端剪力大[5], 透视下进行骨折复位, 提高了复位的满意度。本组4例Ⅳ型骨折复位尚不满意, 最终导致股骨头坏死, 证实了这一观点。同时也提示术者应该重视术式的选择, 对于Ⅳ型骨折 (在患者体质能承载手术时) 应尽量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

老年股骨颈骨折早期治疗有利于尽快恢复骨折后血管扭曲、受压或痉挛, 对于没有出现移位的股骨颈骨折, 应尽快的做术前准备, 尽早手术, 一般应在骨折后的2~3d进行手术, 对于出现了移位的骨折, 应尽快的做胫骨结节牵引, 使之快速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之后达到了手术的标准后再进行手术。多数学者主张闭合复位及经皮手术, 以减少对股骨颈的二次损伤, 保护股骨颈的残存血供, 以利于股骨头血供的改善和重建。股骨颈骨折后头缺血坏死的因素很多, 诸如年龄、健康状况、损伤大小、骨折类型、移位程度、复位情况以及内固定稳定性等。因此, 笔者认为减少或避免医源性再损伤如:反复整复、手术创伤、固定不牢固等引起的股骨头缺血坏死, 是保证股骨颈骨折顺利愈合的最有利保障。本组采取闭合复位、小切口内固定, 手术时间短、创伤小, 大大提高了手术安全系数, 3枚螺钉呈三角形固定, 符合生物力学, 具有抗张力、抗剪切力和抗旋转的能力, 可以维持骨折的三维稳定性, 构成一完整的力学结构体系, 加之有动力加压作用, 有利于骨折愈合[6]。术后宜晚期负重, 一般6个月后负重, 减轻股骨头压力, 有利于软组织的修复, 恢复股骨头的血供, 降低股骨头坏死及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

本研究中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时候, 螺钉是钻孔拧入的而不是冲击进入, 所以就避免了股骨骨折端的间接分离和损伤的出现;其螺纹深, 螺距宽较, 抓持力比较强, 它能使骨折端紧密靠拢, 而且这些螺纹直径比较小, 对骨质及髓内血管损伤小;手术适应证较广, 几乎适合所有年龄的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而且操作简单。但是它的缺点是对于年龄较大的股骨颈头下型、头颈型和经颈的骨折固定后骨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率高, 笔者建议对上述骨折尽量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好。

参考文献

[1]陈梅, 陈晓文.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出院后家庭访视与康复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9) , 683-684.

[2]陆裕朴, 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3:637.

[3]姜晓宇, 崔海文.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与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 2002, 8 (3) :213.

[4]施晓健, 陆建, 华汤健, 等.老年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疗效分析[J].交通医学, 2009, 23 (2) :186-187.

[5]石忠琪, 魏万富.改良中空加压螺纹钉在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 19 (7) :70-72.

闭合复位PFNA固定 篇8

我科近年治疗多例Bennett、Rolando骨折, 以往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疗效确切。随着治疗经验的积累, 近一年简化手术方式, 采用闭合复位骨折脱位克氏针内固定, 同样获得良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例均为男性, 年龄20~65岁, 中位年龄36岁。机器绞扎伤8例, 车祸伤2例;Bennett骨折4例, Rolando骨折6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8h内, 均为闭合性损伤。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取急诊手术, 臂丛麻醉, 因受伤时间短, 肿胀尚轻, 第一掌骨触诊清楚, 牵引拇指, 压迫掌骨基底部, 一般复位不太困难。C型臂X线透视观察骨折及关节复位良好后, 维持牵引, 选择直径1.2mm克氏针自远折端斜形向大多角骨穿入固定, 再次透视确定骨折、基底关节、克氏针位置无异常后, 穿入第2枚克氏针与第2掌骨固定, 加强基底关节稳定性, 不必刻意固定撕脱之骨块。C型臂X线透视确定无误, 石膏托外固定。术后针尾定期消毒包扎保护, 预防感染, 4周拆石膏, 6周拔克氏针, 进行主被动功能锻炼。

2 结果

10例骨折均在6~8周愈合, 无克氏针孔感染发生。6个月随访拇指功能恢复满意, cooney评分[1]均>90分, 疗效优良, 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

3讨论

第一掌骨基底骨折分5型[2]。Ⅰ型:第1掌骨基底骨折伴基底关节脱位或半脱位, 即Bennett骨折。Ⅱ型:第1掌骨基底粉碎骨折伴基底关节脱位或半脱位, 骨折呈T型、Y型, 即Rolando骨折, 这里针对此2种骨折进行探讨。

第1掌骨基底与大多角骨构成关节, 即腕掌关节或基底关节, 具有双凹形关节面, 掌侧、背侧、外侧均有坚强的韧带附着, 以维持此关节的稳定性, 尤其重要的是止于拇指掌Rolando骨折骨底的尺深部韧带[3]。由于此韧带的坚韧, 轴向暴力造成基底部的斜形骨折, 骨折线通过腕掌关节, 而尺深部韧带保持原位, 从而产生Bennett骨折、Rolando骨折。骨折后的腕掌鞍状关节失去骨性阻挡, 加上拇长展肌、鱼际肌的牵拉导致基底关节脱位或半脱位, 骨折远端滑向桡侧、背侧与近侧, 很不稳定。此类骨折的主要问题是复位不难, 但不能维持。手法复位外固定我们也曾多次尝试, 均告失败, 而第1腕掌关节对拇指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 故此内固定维持腕掌关节的稳定势在必行。

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对背侧切开显露尺掌侧骨折实属不易, 对粉碎性Rolando骨折还容易造成碎骨块游离丢失, 影响复位。切开后也不敢盲目过多显露骨折处, 仍然采取直观牵拉复位。闭合复位大多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只要腕掌关节及骨折复位尚可, 内固定可靠, 术后功能恢复依然满意。去年选择10例试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均获成功。其中有2例较重的粉碎性Rolando骨折, 也基本实现了解剖复位。

本术式要求手术医师熟知该损伤的致伤机制, 才能做好复位工作。准确的穿针固定需对腕掌关节的解剖了如指掌, 不必苛求骨折的准确复位, 克氏针也无需必过骨折块固定, 但对腕掌关节的固定要可靠, 且另一枚针要固定于第2掌骨基底, 加强稳定性。该术式实现了微创, 保护骨折断端血运, 利用骨折愈合, 避免手术创伤引起的肌腱粘连。

参考文献

[1] 刘云鹏, 刘沂.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49.

[2] 冯传汉, 张铁良.临床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939.

闭合复位PFNA固定 篇9

【关键词】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肱骨干骨折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closed reduction and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treatment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s. Methods: April 2014 to 2015 years during the month of April admissions of 100 cases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50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late inter nal fixation ,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losed reduction and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and then analyses the affected area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covery index difference. Results: in the fracture healing of long, strut length, fracture line to eliminate long,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operation time, the amount of bleeding in operation 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lso on the excellent rate of joint functio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s with closed reduction and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ing can effectively ensure the efficacy of treatment, while the operation is rapid, rapid recovery, as soon as possible to improve patients with poor living conditions.

Keywords : humeral shaft fracture ;Treatment; closed reduction;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中圖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04-02

肱骨干骨折在临床上发生率为1%至1.5%,在治疗上通常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小夹板固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髓内钉内固定术等方式。而其中钢板内固定术属于治疗中的金标准,在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而髓内钉在治疗上可以有效的弥补钢板内固定不足,提供更为优质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在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接诊的100例肱骨干骨折,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为34例,女性为16例;年龄范围为18岁至65岁,平均年龄为(38.5±4.5)岁;骨折分型上,A型为16例,B型为18例,C型为16例;左侧骨折为19例,右侧骨折为31例。观察组男性为32例,女性为18例;年龄范围为19岁至63岁,平均年龄为(36.4±3.7)岁;骨折分型上,A型为18例,B型为19例,C型为13例;左侧骨折为21例,右侧骨折为29例。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臂丛阻滞麻醉,其中观察组在麻醉完成后对患侧三角肌进行5cm左右的纵切口,进行钝性分离将肱骨大结节做充分暴露,在顶端内做骨锥做骨窗,将髓腔做贯通,在X线透视下置入导丝,屈肘且将上臂外展,做旋转对线后做骨折闭合复位。让导丝经过远端髓腔,在扩髓器的辅助下做扩髓,确保骨折对位,将导丝退出后置入髓内钉,同时进行回击让其与断端严密稳固。对照组在麻醉完成后再患侧上臂外做约6cm的弧形切口,在肱三头肌处将骨折断端做充分的暴露,为了促进钢板有效放置,可以对骨折端的碎骨做清除,复位后将对应合适的加压钢板置入,在骨折的远端和近端打加压孔,将皮质骨螺钉做置入稳固[1-2]。

1.3 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长、肿胀时长、骨折线消除时长、住院时长、手术时长、手术出血量以及关节功能优良率效果。骨折愈合标准为患侧局部不存在叩击痛、压痛和异常活动情况,同时X线影像检查可以发现骨折线模糊,有正常骨痂生长。肩关节活动能力评估采用UCLA评分标准,满分为35分,其中优标准为34至35分,良标准为28分至33分,中标准为21至27分,差标准为20分以下标准。肘关节功能评估中采用百分制,60分以下为差,60分至74分为可,75分至89分为良,90分以上为优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到的数据经由spss17.0统计学分析,将计量资料采用t做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做检验,同时以p<0.05作为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

2 结果

在骨折愈合时长、肿胀时长、骨折线消除时长、住院时长、手术时长、手术出血量上,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关节功能优良率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两组患者在治疗相关指标上差异

分组对照组(n=50)观察组(n=50)

骨折愈合时长(周)11.2±2.110.4±2.6

肿胀时长(周)9.6±1.44.3±0.8

骨折线消除时长(周)14.2±2.713.1±2.7

住院时长(d)9.3±1.28.7±1.2

手术时长(min)104.3±24.533.5±5.4

手术出血量(ml)173.2±57.314.2±3.8

注:两组对比,p<0.05

表2: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情况对比

分组肘关节肩关节

观察组(n=50)50(100.00)50(100.00)

对照组(n=50)45(90.00)45(90.00)

注:两组对比,p<0.05

3 讨论

交锁髓内钉在治疗上需要几点注意问题,首先需要通过X线得对对侧肱骨干长度与直径做了解后选择合适的髓内钉;其次,在髓内钉固定中需要将其尾部做有效的大结节中包埋,避免突出的髓内钉钉尾会与肩峰撞击引发的肩关节的活动功能受限与疼痛。钉尾应该置入包埋在软骨下方0.5cm的水平,同时减少肩袖在手术中受到的损伤,同時做在缝合中要注意对肩袖做修复,同时要对肩部做有效的功能训练。而对于扩髓问题仍然存在一定争议,部分人认为不扩髓可有效的减少对骨折供血的影响,上肢不需要与下肢一样在扩髓处理下提升髓内钉对骨折处的牢靠度。一般非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较好,但是需要做切开复位,不适合闭合复位,如果存在骨缺损则需要做植骨术。在髓内钉置入中要关注置入方向,可以采用分叉置入到内外髁的方位,有助于提升其稳固性。术后需要做上肢悬吊,减少患处负重,降低对骨折处的纵向组织牵扯力量。而髓内钉由于自身不存在加压效果,因此需要在固定处进行肘部叩击来让其与骨折端做紧密贴合。同时在术后过程中要有效的避开神经和血管组织,尽可能的降低手术对组织的损伤[3]。

本研究中,在骨折愈合时长、肿胀时长、骨折线消除时长、住院时长、手术时长、手术出血量上,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关节功能优良率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肱骨干骨折通过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可以有效的保证治疗疗效,同时操作快速,恢复迅速,尽快改善患者不良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施春帆. 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并发症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4,32:44-45.

[2]韦东,韦光宇,覃小武,蒙向铖.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5,13:51+53.

闭合复位PFNA固定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2例, 其中男18例, 女14例, 年龄19~68岁, 平均37岁;根据AO分型A型8例, B型14例, C型10例;开放性骨折8例 (GustiloⅠ型6例, Ⅱ型2例) 。开放性骨折先行清创缝合, 待软组织情况允许后手术。入院后7~12 d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入院后给予跟骨牵引、抬高患肢消肿治疗。多排CT检查胫骨远端关节面情况, 制定手术计划, 决定术中复位方法和内固定材料。患者仰卧位, 采用硬膜外麻醉, 应用气囊止血带。根据胫骨骨折类型、小腿软组织条件、腓骨骨折位置及下胫腓关节的损伤情况, 决定手术顺序和方法。对腓骨骨折不严重者通常采用小钢板或干骺端钢板先固定腓骨, 恢复小腿长度;对腓骨骨折粉碎严重者先固定胫骨。根据胫骨骨折移位、小腿软组织损伤情况以及术前计划, 选择内侧固定或前外侧固定钢板。内侧入路自内踝前缘向上做2个纵向切口, 保护大隐静脉和隐神经, 不需刻意暴露骨折端, 显露胫骨远端内侧面和部分前侧部, 用骨膜剥离器或LCP沿胫骨内侧潜行剥离形成骨膜深筋膜隧道, 采用手法复位或插入钢板后采用钢板复位, 复位满意后在骨折两端各置入1枚普通螺钉, C型臂术中透视证实骨折及钢板位置满意后利用锁定螺钉导向器的帮助, 钻孔测深依次在骨折远近端拧入4枚锁定螺钉。如果选用外侧钢板则在胫骨肌腱外侧做2个纵行切口, 同法建骨膜深筋膜隧道, 在胫骨前外侧置入锁定钢板。对骨折复位困难者, 可以在骨折断端单独做切口, 显露骨折后不剥离或只剥离1 cm骨膜, 清除嵌压在断端的软组织, 复位骨折 (见图1~3) 。固定后闭合创口常规置负压引流。术后2 d拔管, 患者开始在床上进行踝、膝关节功能锻炼, 并可拄双拐患肢不负重行走, 术后4周左右复查X线片, 见有骨痂生长后逐渐负重活动。

A.术前X线片示胫骨远端骨折伴踝关节脱位;B.三维CT显示胫骨远端骨折块大小及移位方向;C.术后X线片示胫骨远端骨折达到解剖复位

1.3 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时间7~18个月, 所有患者均达到愈合, 骨折愈合时间10~14周, 平均愈合时间为11.7周, 按Mazur评分标准, 优20例, 良8例, 可4例, 优良率达87.5%。

2 讨论

2.1 闭合复位的的必要性和技巧

MIPPO技术的基本要求是间接复位和有限切开, 而间接复位需要一定的闭合复位技巧。骨折闭合复位手法可用于不同部位骨折和移位类型骨折。通常骨折移位沿着某一轨迹形成的, 骨折移位后软组织常嵌于骨折断端, 不恰当的大力牵引、挤按, 甚至大角度的折顶也不能复位, 反而加重软组织的损伤, 应当循移位轨迹相反方向逐步复位骨折[1,2]。因此, 手术前需要认真地分析病情, 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 包括复位计划。胫骨远端骨折常见螺旋或斜行骨折, 复位时要根据骨折受伤的暴力和移位的方向, 予以适当的手法纠正, 同时骨折可以通过钢板置入后矫正成角移位, 通过正骨手法间接复位, 减少骨折端血运破坏, 以利于骨折愈合, 降低皮肤坏死、骨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的发生率, 使患者早期恢复功能[3,4]。

2.2 胫骨远端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

胫骨远端骨折多系能量较大的暴力所致, 骨折周围缺乏软组织的保护, 同时暴力造成松质骨的压缩和胫骨远端的骨质丢失较为常见。因此, 此部位骨折的复位一直是困惑骨科界的一个难题。若骨折复位治疗不当可能导致重复手术, 严重软组织并发症更可能导致截肢[5]。Leung等[6]报道, 使用外固定支架并加入少量内固定技术可同时解决生物力学和软组织的问题, 但有29%的患者发生针道感染, 因此, 该方法未被广泛使用。现在有远端锁定的交锁髓内钉可用于胫骨远端骨折, 但也有报道指出, 髓内固定不能阻挡骨折处的扭转力, 且在干骺端应力集中常导致骨折端再次移位及骨不连发生[7]。LCP螺钉锁定后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框架结构, 通过固定后的角稳定性和轴向稳定性, 消除了螺钉滑动和拔除的可能性, 而不需要钢板和骨之间的挤压摩擦力, 极大地减少了术后骨折移位的可能性[8,9];LCP系统作为内固定支架使用而放置在骨膜和深筋膜之间, 允许在接骨板和骨骼之间存在一定空隙, 减少钢板对骨的血运破坏, 使骨折愈合更快。内侧皮肤挫伤严重的骨折术后容易出现内侧皮肤坏死、钢板外露等并发症, 对此, 治疗可以选用胫骨远端外侧LCP, 减少以上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即使发生皮肤坏死钢板也不至于外露。具体内固定的选择及内外侧钢板的选择需要在术前制定手术计划时确定, 只有正确的计划, 才有正确的治疗。本研究中32例患者采用LCP结合MIPPO技术治疗, 骨折固定可靠, 愈合率高, 对踝关节影响较小, 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中出血量少, 骨折周围软组织破坏少, 刀口均Ⅰ期愈合。

微创手术内固定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趋势, 随着骨科内置物的不断发展更新, 相信还会有更加实用有效的内固定物出现。闭合手法复位有利于骨折愈合, 结合微创手术内固定方法, 可使胫骨远端骨折手术时间缩短、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预后理想。因此, 应用灵活的复位手法和正确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曦, 吕正祥, 盛永华, 等.闭合复位小切口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中国骨伤, 2010, 23 (9) :717-718.

[2]植致敏, 江曦, 杨维权, 等.应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4, 20 (6) :565-567.

[3]张健平, 曾明, 谭健韶, 等.微创固定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中国骨伤, 2009, 22 (7) :547-548.

[4]郝博川, 谢克波, 熊琳宵, 等.手法复位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60例[J].中国骨伤, 2014, 27 (6) :491-495.

[5]梁加利, 刘德荣.微创技术植入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9, 23 (11) :1323-1325.

[6]LEUNG L, KWOK H Y, PUN T S, et al.Limited open reduction and Ilizarov external 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tibial fractures[J].Injury, 2004, 35 (3) :278-283.

[7]FAN C, CHIANG C, CHUANG T, et al.Interlocking nails for displaced metaphyseal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tibia[J].Injury, 2005, 36 (5) :669-674.

[8]王国利, 张建华, 张旭坤, 等.LCP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过程中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4, 54 (3) :79-81.

上一篇:证券融资下一篇:非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