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思考

2024-05-28

初步思考(精选十篇)

初步思考 篇1

作为建筑领域的施工企业,如何降低施工成本、减少项目亏损、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其经营管理的重要目的。一个企业如果长期亏损,必然会造成企业经济实力降低、净资产减少、资金短缺、人才流失,丧失竞争能力,最终被无情淘汰。企业要发展,必须在满足安全、质量、工期、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按照“利润=收入-支出”的会计恒等式,若想扩大利润就必须努力抓好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两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扭亏增效的各项制度、措施及部门的职能划分,树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成本管理与控制,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下面结合工作体会谈点个人看法。

二、项目亏损的主要原因

2.1客观原因

2.1.1概、预算不足、标底下浮后低价中标,这是项目亏损的主要原因。

2.1.2设计变更或“三边”工程等导致工程量增加或是工程无法施工造成误工,而追加索赔又得不到业主批复。此原因在亏损项目中占有一定比例。

2.2管理原因

2.2.1管理人员能力欠缺。部分项目经理及项目主要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及责任心与其岗位要求尚有差距,对施工过程缺乏科学合理的预测与管理,致使项目成本加大、效益流失。

2.2.2管理手段过于粗放。停工、误工、计时工比例较大,致使人工费远远超出投标价或是概预算价;材料管理流于形式,无收发记录、丢失浪费、“管吃管填”现象较为严重;机械设备存在台班浪费,没有真正发挥设备作用,造成租赁费用增加。

2.2.3协作队伍选择不当。有的协作队伍要了预付款后无力完成相应工程量,有的协作队伍经常以停工相要挟多要工程款等。而我们项目有的没有合同,有的虽有合同却不严密或缺少约束力,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或超付工程款、或大额补偿清退。

2.2.4规章制度执行不严。分包及劳务结算存在着结算手续不完善、部门审核制度坚持得不好,超结或超付工程款现象时有发生。

2.2.5安全质量成本加大。由于管理能力及客观因素影响,致使有的工程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造成返工、返修甚至于出现不合格品当时即毁掉重建的严重问题,导致工、料、机等费用的增加。

2.2.6合理工期不能保证。有些工程因各种原因不能保证在合同工期内完成施工生产任务,因工期延长造成管理费及各种费用的增加。

2.2.7机构设置不尽合理。有的工程项目不能按照工程规模大小和工程难易程度等因素做出合理的人事安排,造成人浮于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费用。

2.2.8项目人员变动频繁。项目负责人变动有的缺乏过程审计,管理人员变动交接不及时、不全面。导致工作不连续,关系网中断,造成很多无形的损失和浪费。

三、扭亏增效存在的不足

施工企业虽然在管理意识上不断提高,管理手段日趋完善,但在成本管理、增收创效工作上还存在不足之处。

3.1项目管理机制和控制手段滞后于市场形势的发展和扩张的需要,有的项目只重进度和质量,不考虑成本,只管干活不管算帐和决算工作。

3.2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方案缺乏时效性、针对性、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不能真正指导项目施工。

3.3责任成本管理在项目上开展不到位。表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责任成本的测算、分解、控制、核算方面不规范、不及时、不深入;在工程分包及物资采购方面,有关政策办法制定和落实不到位。

3.4对增收创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项目相关责任人员交工后还未决算即已转入下一个工程,经常以忙新工程为由而推卸自己所管的已竣未结项目的增收创效工作,给企业增收创效工作带来难度。

四、企业提高增收创效能力的几点思考

增收创效工作,是事关企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因此,要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应在项目经理部严格控制责任成本,努力抓好二次经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名参建人员、管理人员及企业职能部门的作用。

4.1增收创效工作需要全员参与

不管是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还是操作层,每个人的工作岗位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收入和支出有着密切的关联,都与企业最终的利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企业的增收创效工作决不仅仅是哪个单独部门的事情,也不是少数几个人的事情,而是全体员工的事情。我们应广泛宣传,使“人人创效、个个节约”的思想深入人心,从决策层、协调层到执行层、操作层都能明确自己的创效责任,齐心协力,必将出现一个增收创效的崭新局面。

4.2各部门联合工作全过程控制

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分别有重点地加强成本控制,使增收创效工作真正提升到一定的管理水平。

4.2.1事前控制:

一是开发部门要努力做好对预中标项目的前期跟踪调查及现场实地考查,在工程概算中把相应的预算做足做大。二是在投标报价前成本管理等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开发部做好成本测算,为投标报价提供依据。在成本测算时,可由成本部作为牵头部门,物资设备部对项目的材料采购及设备的租赁情况进行详细的统计与调查;人力资源部要提供相应的人员配置、制定薪酬发放标准;工管部要制定出合理、科学、操作性强、能够真正指导现场施工的、优化后的施工方案;安质部、党群等部门要提供在安全文明施工及标准化建设等方面需要的资金投入。这样编制出来的责任成本才能够科学、合理,为项目创效提供前提与保障。中标后应及时下达责任成本、及时签订目标责任书,使项目的成本在事前得到控制。

4.2.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也是过程控制,主要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掌握经营管理动态,对亏损苗头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加以控制,杜绝“积重难返”和“秋后算账”情况发生。在过程控制中,各要素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依靠综合治理的力量达到效益最大化。

4.2.2.1成本管理中心:定期牵头组织对项目经营情况进行检查分析,真正掌握项目的经营及盈亏情况,对造成或可能造成成本加大的问题及时提出并协助制定改进措施。

4.2.2.2工程管理部:要不断在施工过程中优化施工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对现场发生的设计变更、技术签证等要及时签字确认,杜绝无手续变更、无手续施工问题发生,为工程调概与索赔工作积累合格完备的文字资料。

4.2.2.3物资设备部:一要按照“量价双控”原则严把材料关,通过比质比价选择质优价廉的材料,大宗材料要通过招标形式选用资信好的材料供应商,节约材料采购成本。二要严格检查,对现场材料要实行限额领料,合理控制材料消耗。三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做好大型设备及机具的调配工作,加强周转设备材料管理,有效发挥其作用,减少设备租费,降低消耗。

4.2.2.4安质部:要加强对管理及作业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教育,加大对工程安全质量的检查与监督,防止不合格品及工程返工、返修现象的发生,杜绝因安全质量事故而增加成本。

4.2.2.5人力资源部:要知人善任,正确选聘项目经理及项目管理人员;严格执行劳务分包准入制度,杜绝因缺乏诚信或施工能力不强而无法完成施工任务及清退补偿;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做到一专多能、一人多岗,减少管理费支出。

4.2.2.6财务部:要严把资金支出关,对于不合理的支出和资金走向应认真查处,防止资金流失。同时做好应收帐款的清收工作,保证资金及时、有效回笼和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

4.2.2.7法律事务部:严密各类合同文本质量,及时签订各类合同,依靠合同的法律效力约束对方,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4.2.2.8内控审计部:要定期进行项目的中期审计,防止个别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做出有损项目利益和企业利益的事情,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2.2.9党群部门:要努力加强对全体员工的思想教育,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人员素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要结合工程特点,抓好文明施工和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创造和谐的内外部环境。

4.2.3事后控制:

主要是项目结束后的总结、考核与兑现。

4.2.3.1是认真做好项目的最终决算工作,确保收入不漏项(即增收),以获取效益最大化。

4.2.3.2是要健全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已签订的《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和《项目承包考核兑现管理办法》之规定,认真考核,及时兑现。赢利的要大张旗鼓地予以奖励,以调动所有项目积极性;对亏损项目,要认真调查,分析原因,视其情节予以处理。

综上所述,增收创效工作,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涉及到公司所有参建人员和机关各职能部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并长期不懈的努力与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项目的增收创效,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效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竟争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摘要:目前项目管理虽日益完善,但亏损项目却依然存在,结合工作体会浅谈施工企业扭亏增效的重要意义,分析项目亏损的原因、扭亏增效存在的不足及提高创效能力的几点思考。

加强驾驶人员道德建设初步思考 篇2

古人云:万事德为先。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重品行,要做到以德为先,在人格品德和职业道德两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好汽车调度管理工作,也应当如此,必须从车队的职业道德抓起。一个过硬的车队,应有道德素养较高的管理人员和驾驶从业人员。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驾驶从业人员,都必须遵守本行业的职业规范。我单位共有30多辆车,30多名驾驶人员,担负全机关的业务用车和接待用车任务。为高质量完成业务工作,就必须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规范职业行为,以保证车队管理人员和驾驶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强化车队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车队能否管理好,首先要把管理人员建设好。在道德建设方面,车队管理人员应该率先垂范,要培植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勤奋敬业,以集体利益为主,不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不仅能够团结和带领全体驾驶从业人员,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每个同志的积极性、创造性,还要关心集体,关心财政经济发展,时刻注意驾驶从业人员的思想动向和车辆动态,围绕财政中心工作,搞好后勤服务。这里特别要指出的,就是要树立立德、守诚、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和管理理念。其中,立德是根本,守诚是形象,务实是关键,求真是准则。

首先是立德。所谓德,就是是良好的品德。人要有良好 1 的品德,关键是如何立?作车队管理人员,应着重在做好“三德”必修课,即工作要遵守职业道德,在家要注意家庭美德,出门在外要讲究社会公德。以上这“三德”,是做好汽车管理工作的保障,是加强驾驶从业人员道德建设的基础,是抓好整个车队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德正则队兴,德弱则队衰。

其次是守诚。所谓诚,就是忠诚、诚信、诚恳。人要守诚,必须先有德行,只有德行的人,才可以守诚。将诚字作为一个我们汽车管理理念基石之一,完全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其意义不可言喻,其作用不可低估。信用代表着我们车队的整体形象,诚实守信代表着整个车队集体的声誉。

再次是务实。所谓实,就是实干、实事、实效的意思,说到底,务实就是反对空谈误国,清淡误事,提倡实干兴邦,苦干兴业。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都表明,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车队,离开“实”字,就会一事无成。务实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因素。怎样才能“务实”?一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无论做什么样的一件事,无论大小,无论轻重,无论缓急,都要实事求是,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好大喜功;二是讲实情,求实效。受领工作任务后,要实事求是制定工作方案,不能风闻言事,要调查研究,多听反映,多了解第一手情况。第三是立足本职,不断创新,努力提升服务水平。总之,要把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作为管理工作的宗旨,做到反映实实在在的情况,研究实实在在的问题,概括实实在在的经验,拿出实实在在的 2 办法,干好实实在在的工作,创造实实在在的效益。

最后是求真。所谓真,就是要掌握真相,把握真谛,坚持真理,这是我们做好车队调度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和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车队要更好地做好调度管理,就必须以真实为准则,做到人真、事真、物真,执行制度动真格。怎样才能体现“真”?就言而论,就是要能做到真知灼见。车队管理运行情况如何,最终反映在各用单位对车队的评价和映象上,这就要求车队管理人员和加强从业人员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杜绝社会上不良驾驶作风,执行制度动真格,努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让用车单位满意,让用车人满意。

“立德、守诚、务实、求真”互为并重,互为联系,又各有侧重,缺一不可,构成了我们加强车队调度管理工作的道德建设的基础。“立德守诚”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务实求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笔者认为,只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把这几个方面坚落实好、贯彻好、实践好,就一定能够使我们的车队充满生机和活力,充分体现我们车队管理人员和驾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真正得到用车单位和用车人员更好更高的评价,真正做好保障服务工作,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支持部门中心工作开展和主要任务的完成。

二、努力加强车队驾驶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我们单位30多名驾驶从业人员,其中半数为社会聘用人员,因而专业技能、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等良莠不齐,好坏不一。为了提高整个车队管理水平,就必须促使驾驶从业 3 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必须大力加强对驾驶从业人员工作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教育。

一是要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对驾驶从业人员职业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以生动的案例教育引导他们,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同时,利用各级交通部门、公安管理部门换证、年检、违章处理、专业培训等机会,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

绿色建筑设计的初步思考 篇3

哈尔滨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摘要:本文在简要分析现有建筑设计存在弊端的基础上,对绿色建筑设计概念进行初步思考,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和主要内容进行详细探讨。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

【前言】:当今世界,随着人口快速增长,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对资源能源的消耗量的提高,资源锐减,生态失衡,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而中国是一个能源极其贫乏的国家,对能量的消耗、能源的浪费又是非常惊人的,人均对绿色植被、生态环境的享有程度已经少得可怜。据调查,中国仅在建筑上能耗是欧洲住宅能耗的三倍,城市和居住区的整体势态环境比欧美城市居住环境更为恶化。

我国的绿色建筑正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国家颁布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建筑耗能的问题的强调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是真正的绿色建筑设计应从建筑师的观念入手,在关注建筑形象的同时,切实将生态环保策略应用到建筑中,处理好建筑、环境设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人工环境要素与自然环境要素的良性循环。

【正文】:

1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在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建造的一种建筑。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特点。

绿色建筑设计就是建筑师在开始设计起就以创造绿色建筑为目标,在设计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可再生绿色能源,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做好立体绿化,提高三维绿量,选择绿色建材。

2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内容和方法

2.1 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必须切实保护耕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走土地资源集约化道路,从而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建设问题和土地资源压力。

绿色建筑设计对于土地开发和利用的原则就是在建筑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上,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充分利用周边的配套建筑设施,合理规划用地;强调能在不增用或少增用土地的前提下,高效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当前,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结合我国国情,结合地铁建设,应优先发展地下车库、地下贮库、平战结合人防工程等地下工程。采用新型结构体系与高强轻质结构材料,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也可充分利用废弃的土地和已有的建筑、设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如废旧厂房结合现有的树木通过生态恢复后,成为开放休闲场地等等。

2.2 利用可再生绿色能源。

目前,在绿色建筑中得到最广泛利用的可再生绿色能源就是太阳能。

绿色建筑寻求自然、建筑与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太阳能集热器本身具有防水隔热的作用,这与建筑物屋顶的作用具有相似之处,即可以利用太阳能集热设施部分或全部代替屋顶覆盖层的作用,从而可节约投资。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就是要把建筑物与太阳能设施放到一起考虑,实现相互间的有机结合,即可节约投资,又保持建筑物的整体美观性不受破坏,且可最大限度的利用设施与建筑的一体化问题。

具体的设计原则可以表述为吸取技术美学的手法,体现各类住宅的特点,强调可识别性,利用太阳能构件为建筑增加美学趣味。如窗间墙的空气集热器、阳台型太阳能集热器、南立面模数化可移动遮阳构件等,以其特有的韵律感形成太阳能绿色建筑的标志性外观,既较全面的采用太阳能技术,又让这些太阳能部件自然的构成了现代住宅立面元素。将太阳能利用与阳台功能和建筑部件的结合起来,层层退台的建筑造型更易于塑造竖向的垂直韵律效果,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

同时,在建筑健康化发展态势下,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目前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设计需根据建筑特点形式,制定完善规范的太阳能热水器产品统一标准;规范太阳能热水器在建筑物上放置和安装;结合建筑与地区特点,搞好太阳能防风、防雪、防雷等安全防护等。

“绿色奥运”曾是悉尼举办奥运会的创意,有关的比赛设施尽量采用绿色技术——太阳能利用。典型的是位于奥林匹克大道上的太阳能照明设施,利用太阳能发电的灯柱白天所产生的电能供应夜间照明。同样的,也可以把这种技术运用到小区公共设计的照明系统。

2.3 利用自然通风与采光。

当前,随着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粉尘污染增加和人们在室内停留的时间大大增加,与自然环境完全隔离,室内环境往往是不利于健康的。在绿色建筑设计时,可采用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办法,对区域气候变化进行自动调节适应,这就为人类创造了一个非常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如很多大型地下车库为封闭形,若设计在车库顶板上保证足够的开设一定的开窗面積,开了一些透光的、通风的天窗,就达到了自然采光的目的,这是最简单的方法,既解决了节能与生态这个问题,又可依靠室内外的风压及热压差,开成有组织的自然通风,降低维护和运行费用,在室外气候适宜时通过自然通风达到调节室内热环境的目的。

2.4 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符合绿色建筑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证小区的水系统水质和水量的前提下,设立中水处理及回用系统,水系统将生活废水、冷却水、无达标排放的生产污水等水源经物化或生化处理,达到国家生活杂用用水水质标准,然后再回用于厕所冲洗、灌溉草坪、洗车、工业循环水及扫除用水等。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替换出等量的自来水,不仅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减轻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

生态景观水景规划应遵循整体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水资源的再生及循环性的原则,以节水及防止环境污染为基本目标,对雨水资源收集并加以利用,经过雨水收集系统后处理,全部用来补充湖泊的景观水。也可将生活中的优质排水经过中水处理系统处理后,也排入湖体,用于补充景观水,并通过景观水综合处理系统得到进一部净化。使得景观水体不仅丰富、美化了景观视觉,同时开放的水面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同时,小区内部供水设施宜采用节能节水型,要强调淘汰耗水型室内水器具,推行节水型器具。在必要的地方,同步规划设计管道直饮水系统,以便提供优质直饮水。

2.5 设计立体绿化,提高三维绿量。

设计立体绿化,提高三维绿量,即把绿色植物作为重要元素引入,将生态性、人性话的因素融入到建筑之中。

目前,由于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建筑覆盖率持续增高,屋顶绿化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措施。设计中,屋面布置成空中花园,种植各种耐寒常绿的草坪花卉。不但可以通过植物的吸收喝反射作用降低燥热,同时植被本身吸收的热量通过蒸发散失,从而降低耗能。但值得注意的是:屋面要根据植物生长的不同要求,解决畜水和通风问题,同时该技术构造必须保证建筑顶部防水层不受植物根系的破坏,从而提高居住的舒适性。

对畜禽健康养殖的初步思考 篇4

健康养殖, 就是生产的畜禽及其产品质量安全可靠、无公害、满足消费者营养和健康的需要, 同时健康养殖的生产方式对于环境的影响较小, 兼顾动物本身的福利, 能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以安全、优质、高效、无公害为主要内涵的可持续发展的养殖业。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畜禽产品的数量得到基本满足后, 畜禽产品生产与消费需求、养殖用地与耕地保护、畜禽粪便污染与维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瘦肉精”、“苏丹红”等事件的发生使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畜禽养殖总量增加的同时, 社会迫切需要提高生产的质量安全水平, 健康养殖成为当前畜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保障。推进动物健康养殖, 是在以追求数量增长为主的传统养殖业的基础上实现数量、质量和生态效益并重发展的现代养殖业, 是养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 畜禽健康养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当前健康养殖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对畜禽养殖环境、养殖条件的控制, 以满足动物生长的福利待遇, 实现“优生优育”;二是对畜牧业投入品的管理, 防止违禁药物残留对人类产生危害;三是对畜禽粪污排放控制, 以减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着重采取以下措施:

2.1 推行标准化生产, 实施动物福利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有利于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是推行健康养殖的基础。政策的引导、市场的需要、社会分工的细化将使多数畜禽散养户逐步退出养殖业, 规模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进一步引导生产方式转变, 规模养殖逐渐向养殖小区集中。养殖地点的选择要科学合理, 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具有符合要求的防疫距离, 各功能区布局能满足动物疫病防控、畜禽生长和生产管理的需要。在饲养管理上要尽量做到人性化。一是根据不同畜种的生理、生态、习性等, 给予必要的饲养空间、良好的饲养条件, 如通风、光照等, 提高舒适度。通过改善畜禽舍的环境, 减少对畜禽的环境应激, 提高抗病力。生产中常有部分养殖场受资金、场地的限制, 饲养密度过大、空气浑浊, 导致畜禽发病率高。二是提供营养全面的饲料和充足的饮水。根据不同畜种、不同饲养阶段的营养需要, 科学合理配制饲料, 注意改善某些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营养, 满足其生长和抗病的需求。三是做好动物疫病防控, 具备严格的防疫条件和严密的防控措施。引种时对主要疫病进行检测, 提倡以自繁自养为主。在防止外疫传入的同时,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开展免疫接种工作, 做好免疫记录。特别是对国家规定的重大动物疫病, 要做到100%免疫。实行严格的“全进全出”、病畜禽隔离、死畜无害化处理制度, 防止疫病在群内传播;严格的门卫消毒制度, 防止疫病由人、车辆等带入或带出。

2.2 加强畜牧业投入品管理, 减少药物残留

养殖户要熟知《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禁用兽药规定》、休药期规定等法律法规知识。要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用药、用料, 不使用假冒伪劣特别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 保障畜禽生产安全。加强动物营养, 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增强机体免疫力, 减少药物和添加剂的使用。养殖场不应使用变质、霉败、生虫或被污染的饲料, 不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泔水、其他畜禽副产品作为饲料。不得使用国家和省规定禁用、停用或未经批准的饲料添加剂、兽药及其它化合物。使用绿色环保饲料添加剂, 减少畜禽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 如通过使用益生素、促生素、酶制剂、中草药提取物等绿色添加剂, 提高畜禽的抗病力, 以达到减少药物使用和残留的目的。

2.3 控制规模养殖场粪便污染, 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随着规模化生产程度的提高, 畜禽场粪便和污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健康养殖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既包括养殖场的废弃物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 同时也包括周边环境中有害物质对养殖场的污染影响。处理好这个问题, 人和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畜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 养殖场 (小区) 的选址应符合当地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要求, 不应在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划定的水源保护区、旅游区、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建设养殖场或小区。远离化工、矿厂、其他畜禽饲养场等污染源, 与干线公路、村镇居民区保持一定距离。其次, 场内功能区科学设置, 净道和污道严格分开, 实行干湿分离、雨污分离, 粪便处理等场所远离生产区。采取适合于不同畜禽种类和生产方式的清粪工艺, 并将产生的粪便及时运至贮存或处理场所, 采用生物发酵处理达到国家有关要求后再利用。排出的污水要统一流向污水池, 集中进行沼气发酵处理, 达到要求后再利用或排放。对于畜禽粪便的处理利用方式, 可以农牧结合, 作为有机肥料生态还田, 或通过发酵提供沼气供照明和燃料。规模化养殖场可以配套相应的耕地, 对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尿综合利用, 还田种饲草及庄稼等。推广“猪—沼—渔”、“猪—沼—菜”、“猪—沼—果”等农业生态模式, 把畜禽养殖和林果、蔬菜、养鱼连接起来, 形成了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提高产出率, 在治理粪便污染的同时又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另外还可以利用畜禽粪尿制作生物有机肥出售。

欢迎订阅《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

《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是一级期刊,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主办, 单月出版《农业开发研究》版, 双月出版《农业装备》版。全年出版12期 (《农业开发研究》、《农业装备》各6期) , 国内统一刊号:CN32-1779/TH,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9205, 大16开, 48页, 彩色四封。每期8元, 全年96元。

单月《农业开发研究》探索大农业开发, 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服务“三农”宏观决策, 促进农业开发学科发展。特点是学术前瞻性, 理论探索性, 实践引导性。主要栏目有:理论探究、区域发展、现代农业、工作研究、论文选粹、市场动态、管理方略、新农村建设等。

双月《农业装备》报道政策法规及农机行业、企业、产品价格和供求信息;介绍农业装备科技知识;传播安全操作、维修技巧;交流管理、推广工作经验;追踪农业装备新热点;宣传、培育名牌产品等。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要闻资讯、研究探讨、推广鉴定、农机监理、政策法规、装备市场、企业聚焦、行业博览、区域发展、教育培训、农机服务、农艺技术、用修服务等。

广大读者可及时向全国各地邮局直接订阅 (邮发代号为28-284) ;也可随时向杂志社订阅本刊。

如单月、双月分开订阅, 可直接向杂志社订阅。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柳营100号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社 (210014)

电话:025-84346220、84346221、84346287

传真:025-84346220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南京孝陵卫支行

户名: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注:汇款用途处请注明“订《农业开发与装备》款”)

账号:4301010609001074647

E-mail:njjzy2189@sina.com (农业装备) ;

nykfyj@yahoo.com.cn (农业开发研究)

PJJ-50葡萄嫁接机

由山东省烟台市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承担的2008年烟台市科技局下达的科技攻关项目“PJJ—50葡萄嫁接机”课题, 于2009年9月26日顺利通过市级鉴定, 并在鉴定会上获得省、市等7位专家的一致好评。

县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初步思考 篇5

一、我县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政务服务中心运行逐步规范。[本文来源于文秘写作-]

作为全县政务服务体系的核心载体,政务服务中心自2004年成立以来,致力于把过去居高临下的行政审批行为转变为平等的政务服务行为,把中心办成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企业、群众的“桥梁”。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了窗口全体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通过搭建中心窗口部门前后台协同办公平台,实现了从“接件大厅”到“办事大厅”的功能转变。通过对行政许可事项和服务事项办理时限的清理,对涉及21个单位的62项事项压缩了服务时限,共计缩短了370个工作日,即办件比例由22.9%提高40%,法定期限办结率达到100%,承诺期限办结率达99.99%。

(二)各镇便民服务中心逐步完善。

按照“服务重心下移、增强服务实效”的工作要求,加大了对各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全县14个镇基本建成“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各镇的行政服务事项,并做好行政许可事项的咨询和接件受理工作。同时,组建村代理点,统一命名为“村便民服务代理点”,纳入镇便民服务中心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县、镇、村(社区)三级全程代理制度,不断延伸县政务服务中心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涵,切实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三)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

依托公众信息网,建立全县政务信息网络。加快政务大厅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供集中窗口式柜台审批办证服务,逐步实现前后台协同办公和网上信息交换,政务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建立“网上政务大厅”、“投资软环境投诉中心”等动态网站,先后受理投诉建议80余起,及时处理投诉建议80余起,及时处理率达100%。启动了网上办公系统建设,实现政府内部工作人员之间办事业务的高度协同,有效地节约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完善了公众咨询制度、社情民意责任制度,完善了县长信箱等交流栏目,进一步拓展了公众参与决策和监督的途径。

(四)政务服务流程不断优化。

加大对全县的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力度,对保留的每一项行政审批事项和服务事项都分类制定了审批规范,做到一个事项一张表格,使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和清理后保留后的每一项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做到依据合法、主体合格、条件明确、程序规范、手续简便。优化县级各部门联动办事程序,建立项目报建联合会审制度,建立完善“并联审批、统一办理、限时办结”的行政审批程序,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告知承诺制和职位代理制。成都现代工业港项目报建联合会审办公室在建立后的两个月内为宾仕盾、岚牌、路通等近42个项目办理了立项和报建手续。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总体水平处于起步阶段,整个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阶段性建设目标不够清晰;二是需部门协同办理的事项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办事流程不畅,衔接不好等问题,协调配合不够;三是公务员认识与应用电子政务的意识和水平有待增强,通过电子政务手段提高政务服务效率的应用存在阻碍;四是全程代理制度有待完善。全程代理机构设置和服务范围需要进一步明确。部分工作人员对全程代理的程序了解不够,影响了代理服务的效率;五是缺乏对服务质量全程监控监督的机制。

三、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政务服务能力。

强化对公务员(包括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为群众办事的能力。提高其对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度、认知度和认可度,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办公成本,提升服务品质。

(二)加强流程再造,简化政务服务环节。

针对职能分工相近(或部分重叠)的部门,结合行政许可法要求,通过科学的评估机制,邀请专家学者对其服务流程进行重新规划、评审、设置,进一步减化或再造服务(审批)流程、缩短办事环节(时限),达到使各部门服务流程更加清晰、合理、科学和易操作的目的。结合县政务大厅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市、县联动、跨部门业务协同、部门内部窗口与原单位前后台协同的事项办理服务平台建设,真正兑现对公众“进一道门、办完一切事”的承诺,始终围绕公众满意为出发点,最终实现服务流程

便捷化、服务行为规范化、服务品质标准化和服务过程人性化目标。

(三)完善电子政务,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加强网上并联审批系统建设,窗口工作人员通过网上办公系统查看企业用户提交资料,对申报事项进行权限范围内的审批,并通过交流园地对用户提出的咨询问题进行在线答复和提出审批意见。部门及相关领导可以通过远程审批系统进行远程审批,可及时查看各申报事项的详细资料、窗口初审意见,并作出各类审批意见。实现企业业主从企业名称预先核准一直到办妥所有证照开始营业的并联审批。

(四)完善全程代理,提高政务服务质量。

对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代理站办公条件不能满足群众办事需要的,要及时进行改善,营造良好的环境,方便群众办事。建立健全公开办事制、集中办公制、佩证上岗制、优质服务制、月报考评制和监督检查制等为民办事全程代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将这些制度与县政府服务中心现有制度有机街接,提高整体效能。将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对镇、县级有关部门目标考核内容。加强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定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本人年度考核内容。

(五)完善监控机制,确保政务服务效果。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 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4.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展示如下图形:

哪个图形与众不同?为什么?

一种认为是长方体与众不同,因为它是立体图形,其他都是平面图形。

一种认为是圆形,因为它没有角。其他图形上都有“角”。(这时学生对角的认识可能是不正确或是不完整的)

(设计意图:课前向学生展示各种图形,一方面可以对图形进行整理和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新知的学习起到导航作用。一是“平面图形”,二是“角”,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平面图形——角。(板书课题“角”)

二、引导探究,建立表象

1.了解认知起点。

你觉得角会是怎样一种图形呢?

能在图形上指一指吗?

(设计意图:基于前面对图形的回顾,再通过学生的“想”和“指”,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抓住学生对图形中的角的认识作为起点展开教学,可以有效地为本课教学服务,同时避免了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角”对本课时学习所产生的负迁移。)

2.借助已有起点逐步规范。

看样子小朋友心目中的角跟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角还有一点差别。老师可以告诉你们,刚才你们讲的都有点对,但不完整。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角究竟是怎样的?请看大屏幕,可要看仔细噢!(电脑演示)看明白了吗?哪个小朋友愿意指给大家看看。现在请你再来指一指三角板上的三个角。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一开始就让学生规范对角的正确认识,不仅仅是边和顶点,而是指两条边所夹的部分。因此在指的时候指出顶点和边,再用圆弧指出中间所夹的部分。)

3.感知抽象。

不仅三角板上有角,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上都可以找到角。

(1)屏幕出示:剪刀、吸管、钟面、折扇等实物图。

这些物体上都有角,你能找一找、指一指吗?

(2)多媒体逐渐淡化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

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一个顶点,两条边)

(3)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三、动手操作,丰富表象

1.找角 。

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在平面图形和长方体上找一找,重点找长方体上的角。

(设计意图:从立体图形中找角,既突破了生活经验中对角的错误认知,又可以形成对“角是平面图形”的正确认识。)

想一想,我们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角的什么?

2.做角。

(1)明确要求:用材料做角(吸管、细线、圆形纸片、三根小棒)

(2)四人合作。

(3)反馈。

①绳子拉出一个角(为什么要拉住?指出顶点和边,角在哪儿?)。

②折角(折法、可以折出很多角)。

③小棒(摆法、数角)。

④吸管做角。

问:怎样把角变大?怎样把角变小?

(4)初步得出:两边张开得大角就大,两边张开得小角就小。(每人都用活动角来进一步证明和体会此结论)

①做好一个角。按要求做:将它变大,再变大,可以变得多大?变小,再变小,可以变得多小?(说一说,怎样把角变大,怎样把角变小?)

②同桌合作:一人先做一个角,另一人做一个比这个角大一点的角;再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点的角。然后再交换着做。

反馈:谁的角大?凭什么说你的角大?你们在比的时候是在比什么?(比两边张开的大小)

③同桌做一个相等的角。(感知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设计意图:由于同桌使用的活动角的边的长短不一样,在前面两次比较中学生可能已经隐约感受到边的长短不会影响角的大小。设计此环节力图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尽管本课时无须用语言去描述此结论,但笔者认为,本课时是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而建立正确表象的关键是对角的大小的真正理解,这既是“角”这一概念的抽象性所在,也是本课时(作为二年级的学生认识角)的一个难点。因此,笔者设计这一活动,首先让学生猜想同桌两人能否做出两个相等的角,在前面的两次操作中,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关注并聚焦到两边的张开大小。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这两个角的大小就能确信是相等的。经历了三次的操作活动,尽管没有用规范的语言来加以描述,学生已经心领神会了,自然也就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课时设计和教学的一个亮点。)

3.画角。

(1) 学生先尝试着画角(发现典型:描、画),后反馈。

问:你是怎么画的?有没有不同的画法?

(2)谁的方法好?为什么?

(3)老师也想试一试(示范规范的画法),连续画出两个(锐角、直角)。

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看看两个角哪个大一些?看到这个角(指直角)你能想到哪个图形?

(4)想不想用这种方法再画一个角。(用规范的画法再画一个角,同桌可以比一比大小)

(5)请你们帮老师想一想,我还想画第三个角,猜一猜接下去第三个角会是怎么样的?你能用活动角做出来吗?为什么?谁帮我画出来?

(设计意图:画角除了要掌握画的技能以外,着重在画的过程中进行想象和感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本质属性的理解,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根据画出的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到这个角(直角)你会想到哪个图形?学生会想到长方形或正方形。再让学生猜想接下去老师会画出怎样的一个角,从直角拓展到钝角,用活动角做出来,再把它画下来,打破了学生在画角时总是画锐角的一种定式。从而对角的认识更全面和完整。)

四、课堂总结,欣赏质疑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的平面图形——角,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关于角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关于角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仅仅是初步认识了这位新朋友,以后到高年级甚至到中学我们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其实在生活中,只要你用心观察,随处都可以看到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角,因为角不仅是一种美丽的图形,而且有它的实用性,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用到它。下面柏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在画面中你可以欣赏到很多美丽的角。

课后请小朋友到自己美丽的校园、家里去找一找今天所学的角好吗?

(设计意图:建立了角的表象以后,再回到生活中去观察和发现,这样学生的眼光和角度是有别于学习之前的。这也遵从了数学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的规律,但是第二次的“具体”是用数学的眼光或模型去发现和解释现实的体现。另外,在画面中既有同一平面内的角,又有立体图形中的角,可以说也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提升和拓展。)

【教学思考】

关于本课时教学设计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1.如何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促进有效学习?

本课时知识的生长点在哪里?学生是基于怎样的认知现状?从哪个点开始切入新知最为有效?如何看待学生对生活中的角的认知经验对本课时学习的影响?

2.教师该如何正确理解“角的正确表象”,怎样才算已经建立了角的正确表象?

3.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4.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留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符号,还是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以上所有的问题让笔者不得不反思如何实施“有效教学”,通过自己对同一节课多次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习起点;二是教学目标;三是教学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教学新课之前,教师总会问一句:关于这个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而后,看到的是学生各种各样的回答,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但在一番热闹之后教师毫不犹豫地抛开学生的各种所答,继而步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流程。这样的教学只是在形式上呈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的事实,或者是把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当作是一种教学环节的点缀,而没有真正地为教学服务。我们不妨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对学生有关“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起点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分析。

1.从教材的编排看。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角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先呈现了一个校园的情景图,先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做操同学伸开的双臂、足球门、足球场的边界、小旗、花工的剪刀、教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钟楼的时针与分针,这些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中用红色标出了其中一些角。例1是认识一般的角,从剪刀、吸管、水龙头等实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包括锐角、钝角、直角,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直接用图形描述角的概念,并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类似于线段概念的引出),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什么是角以及角的特征。通过制作活动角、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使学生再一次感受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并直观地认识角是有大小的。例2画角,教材中给出的是一种最基本的画角方法(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画角的时候,可以比较开放,并不要求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做一做”让学生指一指自己身边的角,体现了知识的应用,要引导学生从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去考虑。对角的更严格定义,将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射线”后给出: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故教学时教师不应拔高要求,只要学生能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如折一折、画一画、做一做等)对角和直角有感性认识即可。

2.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看。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生活中的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地在周围的物体中找到角,但大多数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他们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数学中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从而让他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并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二、有效教学的重点是合理定位课时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其关键取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全面、准确、具体、切合实际。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三者缺一不可。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考虑“隐”“显”兼顾、“近期”和“远期”的结合,使目标体现“三维”,这样的教学目标才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和针对性。

在认真学习课标、分析教材、解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后,笔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4)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三、有效教学的关键是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及特定的教学目标,规定着师生的教学行为,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策略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具体的条件下,在特定的范畴中,教学策略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

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于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在教学中借助一系列的数学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指角、做角、比角、画角、想角等,同时在这些操作活动中始终让学生进行思考、想象、质疑等,让具体直观的操作逐步达到理性抽象的层面。

比如画角环节,笔者认为,除了掌握画的技能以外,着重应该在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感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本质属性的理解,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根据教师画出的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没有出现名称,只是有大小的区别),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到这个角(直角)你会想到哪个图形?学生会想到长方形或正方形。再让学生猜想,按照前两个角的特点,接下去老师会画出怎样的一个角?从直角拓展到钝角,用活动角做出来,再把它画下来,打破了学生在画角的时候总是画锐角的一种定式,也打破了学生脑海中对角的概念只停留在锐角和直角的层面,从而对角的认识更全面和完整,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角的大小是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生的空间观念得以发展。在做活动角的环节中,笔者让同桌做一个相等的角。由于同桌使用的活动角的边的长短是不一样的,在前面两次的比较中学生可能已经隐约感受到边的长短不会影响到角的大小。设计此环节力图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无关的。尽管本课时无须用语言去描述此结论,但笔者认为,本课时是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而建立正确表象的关键是对角的大小的真正理解,这既是“角”这一概念的抽象性所在,也是本课时(作为二年级的学生认识角)的一个难点。因此,笔者采用同桌一起做活动角的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猜想同桌两人能否做出两个相等的角,在前面的两次操作中,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关注并聚焦到两边的张开大小。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这两个角的大小就能确信是相等的。经历了三次的操作活动,尽管没有用规范的语言来加以描述,学生已经心领神会了,自然也就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课时设计和教学的一个亮点。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第一小学 313100

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的思考 篇7

其实这个问题, 已经困扰笔者十几年了。因为在笔者刚开始执教数学时, 3×5=15和5×3=15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不像现在3+3+3+3+3=15改写成乘法算式时可以写成3×5=15, 也可以写成5×3=15, 也就是说, 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了3+3+3+3+3=15。当时在3×5=15这个乘法算式里, 3是被乘数, 表示相同加数是3, 5是乘数, 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这个算式表示5个3相加的和是15;改写成加法算式就是3+3+3+3+3=15, 而在算式5×3=15中, 5是被乘数, 表示相同加数是5, 3是乘数, 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这个算式表示3个5相加的和是15;改写成加法算式就是5+5+5=15, 非常明确。旧版教材中, 一下年级的学生经过这样的教学, 能够正确地说清乘法的意义, 并能够熟练地进行乘法和加法的互相转化。经过几次教材改革, 教材编写时去掉了被乘数和乘数的概念, 改成了因数, 现在又改成了乘数, 没有被乘数和乘数的区分。乘法的各部分名称越改越简单是好事, 但是, 乘法意义的简单合一却扰乱了学生的学习思路, 人为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设置了障碍, 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学生在学习时概念模糊不清, 从而造成了今天说不清道不明的局面。

今年6月, 在2015年第6期《教学月刊》上看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张奠宙教授和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戎松魁教师关于“乘法的意义”的讨论, 顿时, 醍醐灌顶, 豁然开朗。原来两位教师与笔者有一样的疑惑, 他们给了笔者理论上的支撑, 由此坚信在“乘法的意义”教学中应该指出3×5和5×3的意义是不同的。之所以坚持这样做是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一、教学改革的需要

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在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现在, 不经过操作, 也不经过说理而把3+3+3+3+3=15说成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为3×5=15或5×3=15, 这无疑是与教学目标相违背的。

二、教学过程的需要

把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融会贯通起来, 能更好地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在教学中, 当说明了3+3+3+3+3=1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为3×5=15之后, 可让学生判断一下, 5+5+5可用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来表示。然后给出一个如下图所示的表格, 让学生数一数、算一算表格中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学生可以通过竖着数, 每一列有3个三角形, 一共有5列, 共有15个三角形, 可以列式为3×5=15, 还可以通过横着数, 每一行有5个三角形, 一共有3行, 共有15个三角形, 可以列式为5×3=15, 这样我们只要转变观察角度就能很好地沟通为什么3×5=5×3了, 不仅使学生完全明白3×5和5×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还渗透了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的思想, 同时为乘法交换律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认知规律的需要

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认知规律还是停留在具体形象的这个范畴。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我们不用列表、数数等比较具体形象的方法来说明乘法的意义, 真的很难解释为什么3+3+3+3+3可以写成3×5或5×3, 反过来, 5×3又该写成什么样的加法算式呢?是写成3+3+3+3+3, 还是写成5+5+5?这就造成认知冲突, 学生不能理解什么时候写成3+3+3+3+3, 什么时候写成5+5+5。如果教师把它们的意义讲清楚了, 把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一一对应起来, 就能很好地往返于乘法和加法之间了。

四、后续发展的需要

初步思考 篇8

关键词:景观初步,教学课程,临摹,展示与观摩,主观能动性,成果评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景观设计这一概念也深入人心。景观设计师这一新职业也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随着俞孔坚博士在北京大学创办景观设计学硕士和风景园林职业硕士两个硕士学位点以来, 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加入到这一行列, 对原有的相近专业, 如, 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风景园林等学科进行改革与尝试, 取得了一定成效, 培养了大批符合型人才, 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努力。

因为, 景观设计师是运用专业知识及技能, 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室外空间环境创造等方面工作的专业设计人员。在这个新兴学科的教学探索中, 许多院校借鉴了建筑学的教育模式, 开设了《景观初步》的课程。作为后续景观设计课程的最初引导课程, 《景观初步》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基础概念、训练表达技能 (包括手头表达和口头表达) 和培养正确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

1 《景观初步》教学现状

1.1 学生自身条件

学生的人文知识相对贫乏, 进而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园林景观人文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对景观形象缺乏观察力, 对景观的一般常识知之甚少;许多院校招生文理兼收,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美术根底较弱甚至没有, 美学素养明显不足, 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图面整体效果的把握, 以及对景观的理解和品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欠缺, 空间的想象力弱;长期的填鸭式教学造成思维的固化, 动手能力差, 收集资料,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足。

1.2 教学条件

时下许多高速膨胀的本专科院校特别是新办景观学专业, 不能具备工作场地, 多媒体设备和专业资料的基本要求。

《景观初步》课程要求较大的工作面积 (工作时间往往也比较长) 和专门稳定的工作环境, 即专业教室。这对培养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工作习惯有重要作用。同时, 因为强调操作的专业特点, 同学之间, 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将降低学习的难度, 提高学习的自由度。这样, 集中的工作场地就成为促进学生交流, 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景观学专业知识的传递以对景观作品的学习为主, 这绝非单纯依靠文字能够完成的。专业的景观书籍往往以图片为主, 这对刚入门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可以起到很好的直观感受。大量的专业阅读和专业训练是景观学学生迅速入门, 找到对景观的感觉的途径。同时, 完整系统的留系作业则是形成专业传统和氛围的必要条件, 也为学生提供具体超越的目标。

1.3 教材

现在普遍《景观初步》教学选用的教材以清华大学田学哲先生编的《建筑初步》第二版, 讲授一学年, 许多专科院校课程被压缩到一学期。其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建筑常识;建筑表现技法初步;设计入门;形态构成。从上文所述的教学条件来看, 完全依照该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有以下难度。

1.3.1 教材与专业不匹配

因为是新兴专业, 现在还未见到有出版《景观初步》之类的入门教材, 而《建筑初步》的知识点和训练内容多以建筑为主, 只能起借鉴和辅助阅读之用, 不能作为课程教材。

1.3.2 缺乏直观的教学手段

教材图例都徒手绘制, 这导致入门学生对范例的理解不能深入具体, 学生的兴趣不高。同时, 因为该课程没有知识性的考试, 学生学习更没有压力, 集中讲课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3.3 缺乏多样的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所介绍的办法和范例接近于实际工程。对初步学生来说, 这样的办法容易遏制学生的思路。教材实际上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教学内容的大致范围和一般教学程序。学生应从大量更新的资料中汲取养料。大量资料支持专业阅读, 浓厚的专业氛围才能培养专业思维。一般新办学校缺乏这方面基本必要的资料。

1.3.4 缺乏成熟的师资力量

景观学专业一般在入门开设这门课程, 学生因为没有美术基础, 学习效果比专业美术学生有较大距离。同时, 一年甚至半年的训练形成的对构成的理解也十分有限。而且教师队伍中的教师知识体系多样化, 有的以植物研究为主, 有的来自艺术院校, 还有的是建筑或者规划专业, 能够具备综合素质的教师不多, 导致许多教师教学内容丰富的《景观初步》课程难免力不从心。

2 《景观初步》教学的尝试

2.1 教学内容

为完成对专业基本功的训练, 《景观初步》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应有必要的分工和联系。

(1) 与美术课的联系。

在本科院校, 一年级美术课进行素描教学, 同步进行的《景观初步》课可以以铅笔、钢笔、线条的方式完成课题作业, 课外巩固线条表达技能;二年级美术课进行色彩教学, 《景观初步》课以色彩渲染等方式完成课题作业。在专科院校, 一年级上学期可以完成《素描与色彩》的教学, 下学期完成《景观初步》的教学。使素描与色彩的教学, 为《景观初步》课程打下基础。

(2) 与画法几何课的联系。

画法几何课进行空间和构件的透视、阴影教学, 帮助《景观初步》课使学生建立景观形体与空间概念。所以, 必须在修完画法几何课程的前提下, 开设《景观初步》的课程。

(3) 《景观初步》课与《景观设计》课。

《景观初步》课的重点是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方法、程序、简单设计及其表现方法。对景观空间等概念建立感性认识。景观设计课的重点是巩固和提高构思、设计及表现能力, 使学生对景观空间及其相关知识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所以, 《景观初步》课是景观设计课的基础。

结合以上分析, 《景观初步》课程内容分3个部分: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训练;形态构成与设计。其中基础知识教育可介绍关于景观的含义、关于景观设计学、关于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中国的景观设计发展、关于景观设计师、景观设计包括内容、植物配置等知识点。教师还可以穿插些建筑与规划的概念于其中, 扩大学生知识面。基本技能训练部分包涵工具制图, 读图常识, 徒手钢笔画、水彩渲染、模型制作等内容。第三部分形态构成设计训练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抽象造型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形式美法则、和具体处理手法, 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训练可以包括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 还可根据需要加入色彩构成以及三者结合的内容。达到能在设计中灵活运用这些手法的目的。

2.2 教学方法

2.2.1 改变单一临摹模式

在传统初步教学模式中, 基本功训练往往是让学生对照范图临摹, 学生的目标就是将自己的图面效果尽可能地接近临摹对象, 临得越像, 越得高分。这样主要是培养临摹技能、技巧, 缺乏设计思维训练。最后留在学生脑子里的知识也不深刻。《景观初步》课程应该将传统的“临摹”训练法逐步改为带有一定比例自主创作的训练, 可以通过分析默写临摹作品, 优化课题练习设置, 增加自主创作练习的比例——在临摹前分析景观设计是学生理解景观, 品评景观的桥梁。优秀景观形象地摄入, 美学原理科学地积累, 能缩短美学修养形成的过程。分析景观就是要通过对景观设计基本原理和美学原理运用的讲评, 帮助学生提高品评景观的能力, 树立自觉观察景观、分析景观的意识。默画景观形象是学生记忆景观、积累景观语言的有效途径。虽然默画景观形象是学生对景观的一种被动式的记忆过程, 但是, 这对初学者积累景观设计语言和符号, 提高素养, 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通过提出规定性练习项目的要求、限定与参照的条件, 同时留出让学生进行创作的内容, 可实现创作能力得到初步培养的教学目标。

2.2.2 讨论式教学法, 展示与观摩的应用

在《景观初步》教学的不同阶段, 安排一定的讨论课时, 组织学生一起交流。例如:在立体构成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各组成员把自己查阅的资料、绘制的草图、制作的模型及遇到的问题介绍给组员, 讲述自己的构思起点和思维过程, 大家对其做出各自的评价并帮助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选择优化设计方案, 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小组之间互相评分, 教师讲评, 各小组观摩学习。这样使学生在介绍构思同时也锻炼了其在公共场合的表述能力与团结合作的能力;在大家的评判、建议和共享多种巧妙构思、创意中得到收益的同时, 也对他人的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从而锻炼了其对事物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讨论结束后, 成果公开展示, 形成互相学习与交流的氛围,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增进了了解, 教学过程也得到了延伸。

2.2.3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由于长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景观初步》学习的初期, 还没有鉴别作品好坏的能力, 不敢表达自己和批判他人得失, 对教师过于依赖。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常常等待教师提供设计资料, 对教师问出:“我的入口放在哪里比较好?树选什么形状的好看?我这样排列行不行?”这样的问题。这些完全应该是学生自己思考斟酌的问题, 现在却抛给教师, 期待教师给他们一个标准答案。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 教师给他们一个应该这样或那样的答案, 显然就失去了设计的意义。从初步设计的阶段就要开始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到后来真正进入设计阶段, 学生就会习惯去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现状中, 学生的思维只有具有创新精神, 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在教学中给学生尽量少的束缚和尽量多的帮助, 让学生主动学习。

2.3 成果评价

传统的教育重结果而轻过程, 特别是《景观初步》教学上, 学生参考范本、临摹经典, 教师以图面效果考评成绩。不可否认, 参考范本、临摹经典在《景观初步》教学初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只是手段。作为成果评价这一阶段, 学生为了追求图面效果而参考范本、临摹经典的作品, 缺少独立思维过程, 单纯追求图面效果, 不值得提倡。作为教学目的的初衷以及思考问题的过程, 在学生临摹的过程中, 往往被淡忘了。在《景观初步》教学成果评价中, 把握设计过程比把握设计结果更加重要。设计过程中, 由于构思不同、设计方法和设计结果也不同, 设计方法与设计结果并不一一对应, 故提倡以文字、图示和模型等多种手段表达设计成果, 在注重作业水平质量的同时, 还要重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科学的工作方法, 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对学生作业成果的考评应全面衡量, 并以鼓励的方式为主。

可采取公开评分的方式, 评分时当众听取设计者介绍和其它同学评议。结合成果现场评分, 并即时做出讲评。这样能够直接的得到沟通与交流, 便于老师明白学生的所需, 学生理解老师的所求。在成绩上不要一味追求分数的高低。以A、B、C、D的等级评分模式即不会打消学生积极性, 也能对成果做出合适评判。

3 结语

让刚入大学的新生从一开始就树立创新性的思维, 形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培养正确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是《景观初步》教学的目的。作为入学后首先接触的一门主干型专业基础课, 《景观初步》课程各方面设置是否得当, 对学生将来专业上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只有在《景观初步》教学过程中, 通过不断的尝试与思考, 才能找出适合的, 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为整个景观教学体系构建, 人才的培养, 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白旭.对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3 (9) .

关于我国增值税转型的初步思考 篇9

营业税转型增值税的具体措施包括: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的基础上, 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租赁有形动产等适用17%税率, 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适用11%税率, 部分其他现代服务业适用6%税率。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体育业、销售不动产和转让无形资产, 原则上适用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金融保险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原则上适用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纳税人计税依据原则上为发生应税交易取得的全部收入。对一些存在大量代收转付或代垫资金的行业, 其代收代垫金额可予以合理扣除。服务贸易进口在国内环节征收增值税, 出口实行零税率或免税制度。

就目前的税收制度而言, 增值税与营业税构成对流转额平行征税的格局。增值税以商品流转额为主要征税对象;营业税以非商品流转额, 即劳务服务为主要征税对象。在征收管理上, 增值税主体由国税局征收, 进口增值税由海关代征, 收入上缴中央。除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由国税局负责征收, 营业税主体由地方税务局征收, 收入归地方所有。

增值税由国家统一控制, 以票治税。相对于营业税而言, 征管相对简单, 可对保证国库收入及平衡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 已有170多个国家地区开征了增值税, 征税范围几乎覆盖所有货物和劳务。而我国仍将商品流转和提供劳务服务相分离。

营业税涉及交通运输、建筑、金融、通信以及服务等行业, 范围非常广泛。一般以营业额全额作为计税依据, 容易产生重复征税的情况, 而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后, 重复征税的情况可以得到避免。例如对专门从事交通运输业的企业而言, 原来购买汽车时产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无法从提供的劳务中抵扣, 而在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后, 便可将其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 这种模式既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也可促使企业规范管理, 形成良性循环。此外, 对于从营业税纳税单位购买物品只能开具普通发票而无法进行抵扣的制造业企业, 在此项政策实施后也可从原营业税纳税单位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 从而间接减轻了制造业企业的税收负担。

二、营业税转型增值税产生的问题分析

(一) 发票全面改制问题

目前国家对于增值税专用发票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对于第二产业中从事商品流转的一般纳税人而言, 均方便核算其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 增值税专用发票也容易取得。而按照目前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制度, 对于处于第三产业中规模不大的服务性行业企业, 则很难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交通运输业为例, 企业的确可以将购买的汽车所产生的进项税额抵消, 但是企业的主要成本并非汽车的折旧费用, 而是人工费用和油费。汽车在加油站加油取得普通发票而非增值税专用发票, 按现行规定无法予以抵扣。再以建筑业为例, 以装饰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大多数原材料从个体商户手中购买, 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导致无法抵扣进项税, 增加了其税收负担, 且该税收负担最终由消费者承担。

(二) 人工费用无法进行抵扣

服务业与从事商品流转的企业不同, 其主要成本并非原材料而是由人工费用构成。人工费用的不确定性、相对随意性导致很难将其作为进项税进行抵扣。例如, 某公司从事苏州到南京的客运单程233公里。单车单次收取1 780元, 不含过路过桥费。大巴百公里耗油26升, 每升油7.1元。假设大巴市价117万元, 其中含17万元增值税。大巴行驶60万公里后报废。大巴从投入使用至报废仅从事苏州到南京的往返客运, 按原规定, 大巴从投入运营到报废共需缴纳营业税137 511元。如果转型为增值税抵消17万元进项税后, 需缴纳增值税334 206元, 是原税负的2.4倍。假设油费可以作为进项税进行抵扣, 需缴纳增值税173 273元, 是原税负的1.26倍。因此在该措施下, 不但无法给予中小企业税收上的减负, 反而增加了其负担。

(三) 税收征管难度加大

营业税以营业收入额全额为计税依据, 计征简便, 而增值税则需要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进行复杂运算。以往仅对商品征收增值税的征收过程较为简单, 但是将增值税纳税范围扩大后会造成发票滥用、监管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问题。例如, 大多数乘客不会主动向出租车司机索要发票, 而增值税的特点之一为以票治税, 在这种现状下无法确定其应纳税额。此外, 目前许多从事交通运输业的车队仅挂靠在公司名下, 并不对产生的收入予以入账, 也不会开具发票, 从而为税收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三、对于营业税转型增值税的建议

(一) 完善现有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制度, 加强税收监管力度

对于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型, 首先应完善现有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制度, 将原有的针对服务业的地税发票变更为增值税专用发票。适当放宽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范围, 以增加企业成本的可抵扣项目, 从而减少其税收负担。例如, 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加油站应具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权利, 从而使得其油费可抵消一部分税额, 降低企业成本, 减轻企业税负。又如, 对于餐饮业中主要原材料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 税务部门应对行业成本费用率进行核定, 以核定额乘以企业规模, 即可计算出企业原材料可抵税的金额。企业计算出税额后, 再到税务机关领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

在扩大抵减税额项目的同时也应加强税收监管力度, 应要求企业主动向客户提供发票。对于抽查中未主动给予客户发票的企业核定征收较高的税额或惩罚性征税, 以促进完善其发票管理制度;对于审查中业务量明显不符合实际的企业也应进行相应的惩罚。

(二) 对于人工费用进行合理规范并允许将其进行抵扣

服务业主体提供由人创造的劳务是其与制造业最大的差别之一, 因此不适用制造业的税收制度进行征管。笔者认为应将人工费用标准化后作为进项税抵扣。可以将企业的工资管理纳入税收监管范围, 要求企业必须通过银行支付职工工资, 而后将支付工资部分或特定的完成生产性任务的职工工资所产生的人工费用作为增值税进项税额进行抵扣。此举既有利于企业完善工资发放制度, 又有利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与监管。

(三) 通过试点制定适宜税率, 扩大免税范围

据统计, 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20 692亿元, 同比增长为9.4%;而2011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则高达81 663.34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9.5%。可见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并非完全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产生。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面临着“三荒两高”的艰难时期, 即高成本, 高税收, 人荒, 电荒, 钱荒。据工信部统计, 其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如此低的利润率使得众多中小企业依靠自身的利润无法完成资金周转, 更没有进行扩大生产的资金来源。政府应通过试点进行实证分析, 从而推算出适宜税率, 使营业税转型增值税这一政策真正起到减税效果, 而不是变相增加民间的税收负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以下项目免征增值税: (1) 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 (2) 避孕药品和用具; (3) 古旧图书; (4) 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实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 设备; (5) 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捐助的进口物资和设备; (6) 由残疾人的组织直接进口供残疾人专用的物品; (7) 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 (8)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免税项目。条例规定的免税产品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但是对比其他国家, 该范围仍有待扩大。在增值税范围扩大后, 一方面可将营业税的免税项目扩大到增值税免税项目中;另一方面可根据国家的具体规划减免某些特定行业的增值税, 从而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例如韩国将运送旅客的服务列为增值税免税项目, 既可促进铁路公路等客运行业的发展, 又可帮助兼营客运和货运企业发展货运业务, 降低货运成本;同时还能够降低客运票价, 减轻民众交通费用。对于文化业而言, 只有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才可免税, 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扩大文化业的免税项目范围, 使大多数文化业处于低税负水平, 从而降低公众接触文化产业的成本, 对丰富公众的生活内容以及提高文化层次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四、总结

建筑初步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10

随着建筑学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及普及,建筑教育方法是参与教育的建筑学教师们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除了引进国外前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外,在国内建筑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建筑教育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由于各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培养定位不一,国内不同高校建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有所差异,就《建筑初步》课程来说,因对该课程的定位和思考不同,有些学校注重对学生建筑空间塑造能力的培养;有些学校注重学生手头功夫和表现技法的训练;有些学校对学生设计方法和建筑造型能力的培养等等。

本文就《建筑初步》教学过程和对相关院校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总结和分析,思索建筑初步教学中的关键点所在,力求将其运用在建筑初步的教学工作中,以培养学生运用空间思维方式,启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指引学生把握正确的建筑学学习方法,激发并提高入门学生对建筑学的兴趣,引领一条正确的建筑学学习之路。

1 建筑初步课程的重要性及教学目的

《建筑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建筑设计课程的准备起步阶段,其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筑初步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初步的建筑概念和理论以及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提供循序渐进的设计思维体系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通过一系列的建筑基本技能训练和对建筑相关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建立建筑学相关知识的框架体系,培养学生绘制工程图与方案表现图的基本技能,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2 建筑初步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建筑初步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将学生引领在“感觉-感知-吸收-运用-发展-创造”[1]这条学习主线上。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握住以下几个原则[2]:(1)主动学习的原则;(2)共性与个性互补的原则;(3)整体的原则;(4)合作竞争的原则;(5)互动的原则。

3 建筑初步教学中的思考

建筑初步作为建筑学专业学生的首个专业基础课程,其对学生设计思维、设计手法等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也是培养建筑学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故在初步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住教学手段及方法,准确、清晰的讲解教学内容和指导设计。建筑初步的教学应该秉承思维开拓、创新、手脑合一、交流互动的思想,不能盲目的进行灌输式的理论讲解,也不能盲目的进行一些不必要的练习,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惧怕课程的魔鬼式的训练。

通过对《建筑初步》的教学和思考,以下几点的思考和分析值得我们教师、学生来共同关注。

3.1 手绘表达训练的思考

手绘表达对于建筑学初学者,应是一项较重要的基础练习,能为设计工作前期的方案构思提供条件,同时也是设计者交流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然而,手绘训练工作不是马上就能有所收获,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去面对该项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训练:一是徒手线条及建筑速写训练;二是尺规线条及建筑抄绘训练。两种训练所要求达到的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准确快速地记录或表达自己的构思、设计意图;再者就是让学生了解相关规范及制图要求,并养成良好的制图习惯。

3.2 口头表达训练的思考

作为设计师,手头表现力不可或缺,口头表述能力同样不可少。缺乏口头表述的方案设计是一个不完美、没有经过修饰的设计。因为在与设计方的交流、对话时要能表达自己的看法、见解、设计思路等,说服对方并让设计方能够接受你的设计构思。在设计行业里,不仅要求设计师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及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堂、课外自学过程中和周边的同学多多交流,能够先表达自己所想。其次,在每次设计练习时,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设计、制作、练习等要有所阐述。再次教师在讲述理论课程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如何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带动交流学习的气氛。故以循序渐进的手法带动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口头表达训练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开口说话,学习如何围绕要表达的思想展开说话的内容。

3.3 空间思维训练的思考

空间思维训练主要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发,为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指引,为今后的相关设计做好铺垫。如果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设计就无法体会,缺乏空间想象设计出来的作品就只有平淡和乏味,更别提设计出优秀的设计。

在教学中,空间思维的训练首先就是空间的感知,其次空间的认知,再次就是空间的创造,三者层层递进,不断升华。在教学中对于空间的感知和认知,主要以理论讲授及学生的实地参观考察来进行,以学和看为主来进行学习;空间的创造在教学中以感知和认知的空间为前提,要求学生构思在固定空间内如何创造出自己所喜欢和有趣味性的空间来。空间创造同时也从三个方面来强调衔接关系:第一,从平面空间的塑造开始,要求对正方体进行平面空间划分,以虚实关系来表现空间关系;第二,经过平面空间的划分后,要求学生将平面中所划分的虚实空间,以三维的形式在图纸上绘制表达出来;第三,结合绘制的平面空间、三维立体空间,用自备材料将其制作成手工模型。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一个空间从平面———三维———实体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体会不同形式空间给人的心里感觉,对空间有较好的认识。

3.4 方案设计思维训练的思考

建筑学学生方案设计能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思维活跃度、空间设计的理解、设计手法的掌握、基本表达及表现能力。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建筑初步的教学之中,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必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在教学过程中,方案能力的培养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开展:第一,基础知识及设计实例的讲解和讨论,通过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对建筑、建筑空间、建筑设计等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思考。再通过建筑实例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用所学基础知识去思考建筑、环境、人之间的关系。第二,经典建筑设计及空间设计的思考与临摹,需要学生能准确分析设计的优劣,取其精华。第三,小型建筑模型的制作,以此体验设计的体量、空间等,对设计平面、立面等作出反馈及调整。

4 小结

建筑初步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初步的建筑概念和理论以及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提供循序渐进的设计思维体系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在建筑学专业中作为基础教学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只有排开灌输式的教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训练,强调学生的两表达,即“手头表达和口头表达”;注重学生的两思维,即“空间思维和设计思维”,并以此作为建筑初步的教学主线,才能以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并得以进行多方位的综合训练,才能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丽《.建筑初步》课程教改刍议[J].南方建筑, 2005 (4) .

[2]陈纲, 黄海静.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 2001 (5) .

[3]田学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上一篇:报纸+下一篇:工程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