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综合护理

2024-06-10

社区综合护理(精选十篇)

社区综合护理 篇1

关键词:社区护理,实践,应用推广

社区护理是一种能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需要的新型护理模式, 增添了新的护理工作内容, 扩大了护理工作职责, 实现以护理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群整体健康服务为中心的转变, 使服务从医院走向社区、走向家庭, 变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式社会化服务[1]。加快发展社区护理服务, 解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是当前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趋势[2]。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改革, 社区护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的挑战和机遇。本院于2007年开展社区健康服务项目以来, 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现介绍如下。

1 确立工作目标、内容

1.1 服务目标和任务

通过调查走访, 单位及社区人群中存在有3种情况: (1) 是有自身保健意识, 但个体因对医院的诊疗环节陌生, 去医院有畏惧心理。 (2) 是自身保健意识淡薄。 (3) 是一些老弱病残患者, 希望在家里接受治疗, 有上门进行医疗服务需求。通过院务会研讨, 确定了社区护理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医疗定点单位及周边社区人群的三级预防工作, 提高服务对象的健康意识。对确因高龄行动不便及病程长的慢性病患者开展上门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 做到人性化服务。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服务向健康促进, 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3]。

1.2 服务对象

为定点服务单位及周边社区人群。采取预约方式, (1) 门诊病人的预约由各科诊断室、注射室、观察室的医务人员预约。 (2) 住院病人预约:通过各病区的医生及护士了解出院后仍需继续治疗的病人。 (3) 用各种宣传方式, 向社会广而告知, 特别是派人到各社区居委会、各单位积极征集服务对象。

1.3 工作内容

预防、健康促进、妇幼保健、康复和常见疾病的治疗和护理[2]

1.3.1 对集中参加医院社区护理的社会人群

我们定期进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监测及血、尿、大便检验, 心电图、胸片、B超检测, 女性妇科、乳腺普查等体检工作, 并进行健康咨询和各个时期的健康指导。如各个年龄段的预防保健及婴幼儿的预防接种, 孕期、产前、产后的保健指导等。

1.3.2 社区分散人群护理, 设有专人值班

可进行电话咨询预约, 紧急情况随时出诊。患病期间的病人确实有需要上门服务的, 由专人上门诊治、护理。如上门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服药指导及各种治疗。如病情需要和家属要求的情况下, 提供专人特护, 保证病人的治疗和完善的护理, 给病人以安全感, 解决家属的后顾之忧。

1.3.3 及时送医院治疗, 则提供救护车接送病人入出院, 并协助办理一切入出院手续。

2 组织实施

在组织社区护理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通过完善的准备工作, 培训人员, 成立工作小组, 并制定了一系列工作预案, 对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实施时我们采用先试点后推广, 先积累经验再积极铺开的策略, 在2年的时间里, 先后累计完成了对68个小区、单位的护理实践。

2.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以医院为依托, 在医院内建立健康管理中心。设主任1名, 干事2名, 负责健康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 接待来访咨询、组织健康体检等工作。业务托展人员3人, 深入社区联系业务。兼职社区医生、护士由门急诊科医护人员担任。组织管理隶属医院护理部直接领导, 护理部负责社区护士的调配, 制定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各科室关系的协调。定岗位职责, 下达任务。

2.2 人员选择和培训

社区护理护士要求:工作5年以上, 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具备热爱本职工作, 服务热情, 工作认真, 有一定组织宣传能力, 反应敏捷, 应急能力强, 专业知识扎实, 技术过硬, 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独立工作能力强的人员承担工作。大力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 对社区护士要不断充实医疗护理新知识、新技术, 同时还要学习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以及现代管理科学和卫生法规等[1], 以满足不同层次、各种类别护理需要, 以便能因人而异的做出满意的应急处理和完成优质、高效的社区服务。

2.3 组织实施

我们对社区人群主要进行以下工作: (1) 健康体检:大批预约体检人员可集中安排医务人员定时接诊。有效利用了医院人力及时间资源。同时有社区护士引导, 体检人员有序完成健康体检, 消除了应诊者因对医院环境不熟悉的焦虑和随机排队浪费时间的不安。有效利用了医院医疗设备。 (2) 健康教育:组织医务人员上门或定点进行健康保健知识讲座。 (3) 诊疗处置和护理工作:对老年慢性病、行动不便者等家庭病床病员进行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治疗, 并可给予患者家属介入生活护理指导、服药管理、康复指导、心理护理等。通过以上方式满足了不同人员的健康维护需求。

2.4 反馈评价

通过电话咨询、问卷调查、周例会及时反馈评价, 情况通报, 不断改进。

3 效果

2年来, 医院社区护理成员向127人次提供入户服务, 病人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情绪乐观, 信息增强, 家属满意。不同程度的延长了患者的生命。16632人次健康体检, 病例分布情况见表1、表2及图1。出动救护危重病人696人次;服务对象年龄最大82岁, 最小月龄1个月。服务范围达医院200公里范围。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医院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提高。

4 收获体会

社区护理实践的收获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 在达成了既定目标的同时, 锻炼了医护队伍, 提高了医院影响, 收获和体会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满足了病人的身心需求

开展社区护理工作, 深入走向社区, 走向家庭, 他们不出家门就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护理, 免除了来往路途的劳累, 对那些不愿住院的老人及慢性病人, 满足了他们的身体心理需求和家属的期望, 减轻了患者家属的劳务负担, 支持了家庭成员的社会工作, 他们对社区护理服务非常满意。

4.2 增强了医院的竞争能力

通过社区护理, 配合主管部门对整合医疗市场, 杜绝个别私人诊所对病员的盲目诊治、用药的错误指导等。提高了人群的健康保健意识, 增强了人群防病能力。另外, 及时有效良好的社区护理, 努力改善社区人群治病环境, 预防、减少疾病发生, 协助创造和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提供医疗健康保健服务, 扩大了医院的影响, 提高了医院信誉。

4.3 增进了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 改善了护患关系

护士用自己的技术知识, 解除了病人的病痛, 用自己的知识改变着人们不良生活习惯, 她们走出医院, 走进社区, 护士与病人的距离贴近了, 感情沟通了, 理解加深了, 增强了护士对事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也体现了自身劳动价值, 稳定了护理队伍。

4.4 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医学内涵

社区护理使护理工作由疾病护理扩展为服务社会的人, 从医疗护理发展为医疗、预防、护理为一体的模式, 促进护理人员确认自己在解决社会致病因素、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的作用和责任, 使护理学科得到了发展。

4.5 促进护士职业素质的提高

社区护理要求护士不仅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的专业知识, 操作技能, 而且要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学、人文等综合知识和实践经验, 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各种类别的护理需求。

4.6 提高了人们对卫生健康保健防病治病的意识

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保健知识讲座, 使社区人群掌握了知识。医疗卫生单位, 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力量都可开展且有必要开展社区护理工作。既是社会的需求, 同时是医疗卫生系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韩扣兰.我国社区护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06, 20 (3) :653.

[2]王福彦.国外社区护理状况对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启示[J].现代护理, 2007, 13 (12) :1115.

社区综合护理 篇2

社区护理(community health nursing)一词源于英文,也可称为社区卫生护理或社区保健护理。根据美国护理协会的定义,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社区护理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

公共卫生学是一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的科学和艺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力量,达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是公共卫生学的主要目的。

护理学是医学领域里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结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形成了护理的理论体系与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过程。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的范围也在逐步拓宽。从疾病的护理扩展至疾病的预防;但其侧重点仍是靠护理人员的力量,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减少残障。

(二)社区护理的发展过程

社区护理起源于西方国家,是由家庭护理、地段护理及公共卫生护理逐步发展、演变而成的。追溯社区护理发展的历史,可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家庭护理阶段、地段护理阶段、公共卫生护理阶段和社区卫生护理阶段。

1.家庭护理阶段——早在19世纪中期以前,由于卫生服务资源的匮乏、医疗水平的局限及护理专业的空白,多数患者均在家中休养,由家庭主妇看护、照顾。在这些家庭主妇中,绝大多数既没有文化,也没有受过任何看护训练,她们只能给予患者一些基本的生活照顾。然而正是这种简单、基础的家庭护理为早期护理和社区护理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地段护理阶段——在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的50年间,英国、美国为了使贫病交加人群能享受到基本的护理服务从而改善贫困人群健康状况,陆续开设了地段护理(district nursing)服务。地段护理在英、美两国主要侧重于对居家贫困病人的护理,包括指导家属对病人进行护理。从事地段护理的人员多数为志愿者,少数为护士。

3.公共卫生护理阶段——自19世纪末期起,地段护理在其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上逐步拓宽,其服务对象由贫困病人,扩大至地段居民;其服务内容也由单纯的医疗护理,扩展至预防保健服务。在从事公共卫生护理人员中,绝大多数为公共卫生护士,少数为志愿者。

4.社区护理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护士以社区为范围,以健康促进、疾病防治为目标,提供医疗护理和公共卫生护理服务。于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护理协会将这种融医疗护理和公共卫生护理为一体服务称之为社区护理,将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称之为社区护士。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给予肯定并加以补充,要求社区护理成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从此社区护理以不同的方式在世界各国迅速地发展起来,社区护士的队伍也在世界各国从质量和数量上逐步地壮大起来。

(三)社区护理的特点

社区护理将公共卫生学与护理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因此,社区护理既具有公共卫生学的某些特点,又具有护理学的某些特点,但与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相比较,社区护理在以下四个方面更为突出。

1.以促进和维护健康为中心——社区护理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所以预防性服务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

2.面向整个社区人群社区——护理的对象是社区全体人群,即包括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

3.社区护士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在社区护理过程中,社区护士往往独自深入家庭进行各种护理,故要求社区护士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高度的自主性。

社区综合护理 篇3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社区稳定期糖尿病患者;护理效果;健康处方方案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31-02

一、前言

糖尿病是一种人体血糖成分过高引发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危害严重的常见的慢性疾病。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习惯的转变,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据统计,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约为1.5亿,已经成为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后的世界第三大慢性疾病。而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严重危害着我国国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已经成为我国医学领域面临的重要的问题。[1]。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常伴有并发症,且患者出院后还需要在家长期疗养。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糖尿病的治疗不仅要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更要协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防止并发症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而目前人类医疗知识缺乏,健康生活的理念不够深入,糖尿病的后期疗养面临着重重困难。[2]。我院通过对经阶段性治疗出院后的糖尿病患者制定适合该患者的健康处方和社区干预,并定期对实施健康处方后的患者进行效果评价,及时纠正偏差,以达到有效控制糖尿病、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减少致残、致死率,进一步提高社区糖尿病病人的生存质量的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1.患者选择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且首次发病;(2)病程:完成入院阶段性治疗后出院的病情处于稳定期患者;(3)病情:患者能理解、接受社区指导并实施。排除标准:(1)正常情况下有心慌气短、下肢浮肿症状;(2)合并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3)糖尿病发病前,生活不能自理。[3]

2.一般资料:将2008年3月—2010年3月南宁市西乡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内符合首次发病标准的60例糖尿病稳定期病人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为50—83周岁,病史最长达12年.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常规组)和试验组(观察组),各分别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史,基本情况等方面保持一致,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3.方法

为试验组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建立一份糖尿病病程档案,记录患者血糖状况、服药情况、常规检查是否正常、有无并发症、是否需要调整用药、生活状况等情况,便于患者就诊时提供查阅。按“健康处方”方案实施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和运用手段进行实事干预两个方面:

3.1 健康教育:(1)健康教育形式:①运用幻灯片和投影仪形式向患者综合介绍糖尿病相关知识;②播放有关糖尿病及健康理念的影片;③办糖尿病知识宣传板报;④给糖尿病患者发放最新的糖尿病知识资料;(2)实施教育的方法:讲座;讨论;(鼓励患者提问,让所有参与者分享自己感受)示教;分发资料;音像帮助;病例分析;综合性评价。(3)糖尿病教育内容:①系统介绍糖尿病相关知识。糖尿病的病因、诱因;讲解糖尿病临床症状、并发症的预防、院后护理、家庭急救措施;用药知识及注意事项。②指导糖尿病患者进行正确康复训练。③指导糖尿病患者进行正确的心理护理。④指导糖尿病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⑤糖尿病的饮食指导⑥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管理及糖尿病管理。

3.2 实事干预:(1)干预者:①科研小组负责规范化、程序化、个性化方案的设计;由某院内科医师、护士、社区服务中心医师、护士等组成。②教育小组负责对社区的糖尿病稳定期病人进行全程教育;人员组成以内科医师为核心,加入社区医生、护士、社会服务人员。③由专业的社区护士负责入户干预。 (2)干预的实施:①糖尿病康复治疗小组根据基线调查结果制定规范化、程序化的健康处方;②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进行康复治疗指导。活动地点:社区服务中心;形式:集中或个体;时间:每周1次。③健康处方对糖尿病稳定期康复治疗干预后,应用生活质量表对病人进行评估,由社区护士第1-3个月每周上门1 次;④糖尿病科研小组根据反馈回的资料调整病人的健康处方,并反馈回社区中心,由社区护士执行。

对照组患者可在家自行疗养,社区不予干预。

4.效果评定标准

干预前后1 —3个月时进行生命质量量表(SF-36)、日常生活质量表(ADL)、抑郁状态问卷(DIS)、医疗费用等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4]。

5.统计方法

全部资料输入SPSS10.0 统计软件,采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5]。

三、结果

通过对干预前后1 —3个月时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运用统计学方法可知研究发现,试验组30例病人中,干预前依从性、疗效、糖尿病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55%、43%、57%,对照组分别为55%、44%、56%,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P>0.05)。实施综合性干预后试验组患者依从性、血糖达标率、糖尿病知晓率、自我管理分别为82%、83%、92%、83%,对照组分别为65%、52%、67%、56%。事实证明,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糖尿病病人的康复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合性干预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表

四、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糖尿病已成为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有统计表明,至21世纪20年代中期,全球的糖尿病患者将达到3亿。中国糖尿病患者将增至4500万,这些严峻的事实将给我国糖尿病预防和控制的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国际糖尿病学会主席兹密特说:“糖尿病在本世纪最初20年内的影响,有可能达到AIDS 在上一世纪最后20年内的影响。”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也越来越不注意饮食结构,日常生活中摄入大量的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这也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了重重困难。据调查,大部分患者缺乏健康理念和糖尿病的专业知识,即使出院疗养阶段,也不具有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很多糖尿病患者院后治疗存在频繁换药、擅自用药、饮食不规律、生活方式不正确等各方面的问题,导致糖尿病院后复发,并发症极多。因此糖尿病的治疗一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中国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股骨头坏死、心脏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高、发展急,后果严重。[6]

社区综合护理 篇4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门诊阳光社区中心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癌症患者108例, 其中男性60例, 女性48例, 年龄32~88岁, 平均年龄 (53.5±3.5) 岁, 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4例。入选标准: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关于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3], 经临床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癌症。两组患者均为癌症晚期并发生癌细胞全身转移, 观察组年龄在32~88岁, 其中男32例, 女22例;对照组年龄在23~88岁, 其中男28例, 女2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如饮食调整、用药指导、生活锻炼等。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将护士分为三个小组, 包括环境护理组、营养负责组以及心理呵护组, 对临终患者进行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心理护理。临终癌症患者由于疾病的困扰, 容易产生悲观、抑郁、绝望等负面情绪, 心理呵护小组护士需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及时给予疏导和抚慰, 帮助其建立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与患者交谈、沟通, 了解患者的性格、喜好等, 建立良好的信任, 鼓励患者家属给予其更多的陪护和生活上的帮助。同时消除患者的孤独感, 给予其安全感, 以及温暖的安慰和照顾,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疼痛感觉;②营养护理。由于疾病长时间的干扰, 癌症临终患者的各脏腑器官功能均出现障碍, 常会导致患者消瘦、营养不良, 故营养负责小组护士需要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 加强营养, 饮食搭配以易消化、多样化、低脂、高营养为主, 患者疾病严重时还可通过静脉营养的方式给予治疗;③环境护理。该小组护士将患者病房家庭化, 保持环境舒适, 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各项要求。让患者感觉到温暖和关怀, 心情愉快的生活。两组患者均护理干预半年, 观察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

1.3观察指标采用生存质量评测表 (QOL) 检测患者护理后的生存质量情况, 并调查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对护理的满意度[4]。QOL包括焦虑、抑郁、日常能力、社会活动、整体活动等, 每项0~6分, 分值越高, 代表生存质量越好。自制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评分表。分值均为0~100分。心理状态分为良好、一般、差。良好:分值大于90分;一般:分值60~90分;差:分值小于60分。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不满意。满意:分值60~100分;不满意:分值小于60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 见表1。观察组患者日常能力评分、社会活动评分、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及整体生活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见表2。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对护理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讨论

3.1癌症是一类恶性肿瘤的统称, 癌细胞可无限制、无止境地增生, 消耗大量营养物质, 破坏人体内的组织与器官, 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命[5]。尤其是临终癌症患者, 除了忍受生理痛苦, 进入濒死阶段时, 患者还容易进入死亡恐惧期, 常常表现出暴怒、恐惧、烦躁、抑郁、悲观等负面情绪, 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归于平静。因此, 癌症患者临终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6]。本次研究对社区癌症患者临终护理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癌症患者临终前常出现三种时期, 心理否认期、死亡恐惧期及接受期, 护理中需重视患者生理与心理上的多方面护理, 如此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因此, 临终护理重心需转移为对症护理和照顾护理相结合[7]。护理时应该注意对患者病房环境的护理, 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 稳定患者情绪。

3.2对临终癌症患者来说, 生命所剩无几, 容易产生悲观、孤独等心理情绪, 此时需要家人的细心关怀和照顾, 及时给予心理支持, 消除患者的孤独感, 鼓励患者积极乐观面对病情, 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心里状况及焦虑、抑郁等生活质量评分方面高于对照组 (P<0.05) 。同时还需维护患者的尊严, 保留其个人的隐私和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消除患者等死的心理, 尊重患者的意愿和生活价值, 提供特殊温暖及有效的护理方式, 令患者感觉愉悦, 对生活逐渐树立信心。同时多和患者家属沟通, 了解其情绪变化, 并及时给予调节, 减轻其心理压力, 家属能够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从而提高患者的应激能力, 这亦符合医学伦理中的维护患者人性尊严。本研究中统计最终患者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在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后患者对我们更加信任, 这亦对患者维持身心愉悦, 增加其生存自信心有较大帮助。本研究因实施时间较短, 样本量纳入过少, 存在不足, 故本研究仅为医护同仁未来的研究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王丽媛, 王晓璐.系统论在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与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7) :32-33.

[2]吴星球.癌症患者家庭临终护理对生存质量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6 (6) :47-49.

[3]向淑英.社区癌症晚期老年病人的临终护理[J].求知导刊, 2013, (1) :64-65.

[4]崔宇兰.社区癌症病人的临终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9 (34) :27-28.

[5]李旬, 刘燕飞, 魏琳.宗教特性护理对晚期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上海护理, 2010, 10 (1) :27-28.

[6]曹蕾, 殷英, 龙小芳, 等.护士护理癌症临终患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48 (36) :37-38.

综合社区服务 篇5

第一讲 绪论

一、教学目的

掌握社区服务的概念及特点、社区服务的方法、社区服务的内容、社区服务的模式,了解社区服务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社区服务的特点和掌握社区服务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4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图片投影、讨论。

五、教学内容要点

(一)社区服务概述

 社区服务的概念和特点 A.社区服务的概念 B.社区服务的特点

 社区服务的功能、作用、原则 A.社区服务的功能

B.社区服务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C.社区服务的原则

(二)社区服务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 社区服务的对象 A.特殊群体 B.一般社区居民  社区服务的内容

A.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 B.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  社区服务的方法 A.从社区服务调查到评估的“一条龙“方法 B.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 C.机构服务和上门服务相结合 D.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二)社区服务的发展及模式

 社区服务的发展 A.社区服务发展的沿革  社区服务的模式

A.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发展 B.社区服务的典型模式 C.社区治理模式的构建

六、作业

(一)到图书馆查找社区及社会工作相关书籍作为辅助阅读材料。

(二)针对学生本人所在社区的情况,设计合理的社区服务模式。

(三)在学习社区服务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社区,调查目前社区所采取的社区服务模式方法。

七、课后小结

(一)第一讲主要讲述社区服务的概念及特点、社区服务的方法、社区服务的内容、社区服务的模式以及了解社区服务模式的发展状况。通过讲述让学生基本了解社区服务这门课程的基本概况。

(二)通过列举发展好的地方的社区服务,让学生了解到社区服务这门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这门磕碜的兴趣和信心。

八、参考书目

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出版社,2000. 何明宝.走向社工-专业社会工作实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刘静林.社区服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第二讲 社区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一、教学目的

识别社区活动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社区活动的招募、甄选、实施方法,掌握社区活动的策划技巧,掌握社区活动的组织技巧以及了解社区活动的选题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社区活动的招募、甄选及实施方法,社区活动的策划技巧,社区活动的组织技巧。

三、教学时间:4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图片投影、讨论等。

五、教学内容要点

(一)社区活动的类型及其特征

 社区活动的含义  社区活动的类型  社区活动的特征

(二)社区活动的基本程序

 社区活动的选题

A.社会活动选题的原则 B.社会活动选题的范围  社区活动的招募

A.招募前准备 B.招募过程 C.招募后培训  社区活动的甄选

A.确定甄选内容 B.确定甄选标准 C.设计甄选程序  社区活动的实施

A.社区活动的策划 B.社区活动方案的设计 C.社区活动筹备

(三)社区活动实务

 社区活动的方法

A.社区活动计划 B.社区活动组织 C.社区活动控制  社区活动的技巧

A.社区活动组织技巧 B.社区活动宣传技巧 C.社区活动策划技巧

六、作业

(一)讨论如何进行社区活动的选题

(二)为社区弱势群体服务的社区活动有哪些?

七、课后小结

(一)通过第二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社区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具体的程序和方法,以及社区活动的技巧。

(二)通过案例教学,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参考书目

 赵勤,周良才.社区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第三讲 社区人民调解

一、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人民调解的概念,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程序及操作,了解人民调解的基本功能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及优劣点,理解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定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程序及操作。

三、教学时间:4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图片投影、讨论等。

五、教学内容要点

(一)社区人民调解概述

 社区人民调解的定义及法律地位  社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解释  社区人民调解的基本功能

(二)社区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

 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定义及法律地位  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  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优势与不足

(三)社区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实务操作

 社区矛盾认识

 人民调解委员会一般工作程序与操作守则

六、作业

(一)结合实际,讨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优缺点。

(二)结合课本P58页案例,谈下面对案例中这样的状况,你会如何解决此种问题?

七、课后小结

(一)这一讲主要讲述人民调解的内容。

(二)通过学习,学生基本掌握社区人民调解的基本内容,掌握社区人民调解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优缺点。

八、参考书目

 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四讲 社区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

一、教学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人和青少年服务的内容,理解社区残疾人服务的内容以及掌握社区弱势群体服务的方式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社区弱势群体服务的方式和技巧。

三、教学时间:6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图片投影、讨论等。

五、教学内容要点

(一)社区老年人服务

 社区老年人服务的含义  老年人的特点

 社区老年人服务的目标和内容

(二)社区残疾人服务

 社区残疾人服务的含义  残疾人的分类和特点  社区残疾人服务的内容

(三)社区青少年儿童服务

 社区青少年儿童服务的含义  社区青少年儿童的特点  社区青少年儿童服务的内容

(四)社区弱势群体服务实务

 社区弱势群体服务的方法  社区弱势群体服务的技巧

六、作业

(一)讨论: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可以开展哪些服务项目。

(二)根据课本P82页,讨论下海曙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七、课后小结

(一)通过教学,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计划内容。

(二)通过视频教学,把家庭养老、集中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养老方式相比较,让学生了解到居家养老是今后养老的趋势。第五讲 社区特殊人群的福利服务

一、教学目的

理解并掌握社区妇女服务的含义、特点及需要,理解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的含义,了解社区流动人口的特点及需要,掌握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的内容及目标,理解社区优抚对象的含义、特点及需要。

二、教学重点难点

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的内容及目标。

三、教学时间:4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图片投影、讨论。

五、教学内容要点

(一)社区服务妇女服务

 社区妇女服务的含义和特点  社区妇女的特点及需要  社区妇女服务的内容及目标

(二)社区流动人口的服务

 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的含义  社区流动人口的特点及需要  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的内容及目标

(三)社区优抚对象服务

 社区优抚对象对象服务的含义  优抚对象的特点及需要

 社区优抚对象服务的内容、方法及目标

六、作业

(一)基本课本P86页案例,讨论下假如学生本人是居委会主任,该如何去处理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二)讨论下,如何建立受到家庭暴力妇女支持网络。

七、课后小结

(一)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社区妇女服务及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的内容。

(二)结合案例讨论,让学生掌握了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该怎么样处理和解决。

第六讲 社区便民利民服务

一、教学目的

掌握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的含义及内容,了解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的发展方向,理解并运用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时间:4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图片投影、讨论等。

五、教学内容要点

(一)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概述

 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的含义  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的内容  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的必要性

(二)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的发展方向

 信息化方向  产业化方向  专业化方向

(三)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实务

 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的方法  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的技巧

六、作业

(一)结合课本P112中案例,讨论下:目前,我国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体系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方面还有待创新?

(二)如何区分社区服务中商业和非商业行为?

七、课后小结

(一)通过这一讲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计划内容,基本达到既定目标。

(二)结合案例进行教学,迅速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参考书目

 孙桂华.《社区建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第七讲 社区社会保障服务

一、教学目的

理解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的概念,掌握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的特征、内容,了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定标准,了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管理体系及办理程序,掌握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的方法及技巧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社会保障的特征及内容,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的方法及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时间:4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图片投影、讨论等。

五、教学内容要点

(一)社区社会保障概况

 社区社会保障的概念  社区社会保障的特征  社区社会保障的内容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 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办理程序 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办理程序 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与监督

(三)社区社会保障的服务实务

 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方法的类型  社区社会保障中的直接方法及技巧  社区社会保障的间接方法及技巧

六、作业

(一)结合课本P123案例,讨论下:上海市政府为什么要退出社区综合型为老服务助餐垫?

(二)设计一个方案,运用社区工作方法为某一社区进行社区社会保障服务。

七、课后小结

(一)通过教学,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计划内容。

(二)通过课本上众多的案例,让学生理解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的各个环节的内容和工作的方法。

第八讲 社区家政服务

一、教学目的

掌握社区家政服务的含义,了解社区家政服务的产生和现状,理解社区家政服务的内容及特点,了解社区家政服务的发展态势,掌握社区家政服务的培训和礼仪。

二、教学重点难点

社区家政服务的含义,社区家政服务的内容及特点以及社区家长服务的培训和礼仪。

三、教学时间:4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图片投影、讨论等。

五、教学内容要点

(一)社区家政服务的概况

 社区家政服务的含义  社区家政服务的产生和现状  社区家政服务的内容

(二)社区家政服务管理

 社区家政服务机构现状

 社区家政服务企业的特点和发展措施  社区家政服务的发展态势

(三)社区家政服务实务

 社区家政服务培训  社区家政服务礼仪

六、作业

(一)结合课本P140案例,讨论下:对社区家政服务的直观理解。

(二)思考题:社区家政的发展趋势如何?

七、课后小结

(一)通过教学,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计划内容。

(二)通过课本上众多的案例,让学生理解社区家政服务的工作方法,以及了解社区家政发展的趋势,并且调整好心态,面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

第九讲 社区社会保障服务

一、教学目的

掌握社区再就业服务的定义,了解社区再就业的政策支持,掌握社区再就业服务的途径,理解公益性就业岗位的概念,了解社区再就业服务实务。

二、教学重点难点

社区再就业服务的定义,再就业服务的途径及再就业服务的实务。

三、教学时间:4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图片投影、视频播放、讨论等。

五、教学内容要点

(一)社区再就业服务的概念

 社区再就业服务的的定义  社区再就业服务的特点  社区再就业服务的内容

(二)社区再就业服务的实施与开展

 社区再就业服务的途径  社区再就业服务的政策支持  社区再就业服务的发展方向

(三)社区再就业服务实务

 社区再就业人员培训内容  社区再就业培训技巧

 完善社区再就业服务的配套措施

六、作业

(一)结合课本P161案例,讨论下:学生对社区再就业服务的理解。

(二)结合国外的社区再就业服务的做法,和大家讨论那些事我国可以借鉴的?

(三)请列举一个你了解的给予社区事业人员再就业优惠的政策,和其他的同学分享并讨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七、课后小结

(一)通过教学,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计划内容。

(二)通过阅读大量的辅助材料,让学生掌握社区再就业服务的内涵,服务的工作方法和技巧。

八、参考书目

 史伯年,社会工作实务(初级),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第十讲 社区矫治服务

一、教学目的

掌握社区矫治的概念,掌握社区矫治的价值理念,了解社区矫治服务对象的特点及需要,了解社区较之服务的国内外发展状况,掌握社区矫治方法及技巧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社区矫治概念,社区矫治的价值理念,社区矫治方法及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时间:4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图片投影、视频播放、讨论等。

五、教学内容要点

(一)社区矫治服务的概括

 社区矫治服务的定义  国内外社区矫治的历史  社区矫治的价值理念

(二)社区矫治服务对象的特点、需要及服务方式

 社区矫治服务对象的特点  社区矫治服务对象的需要  社区矫治服务的服务方式

(三)社区矫治工作实务

 社区矫治工作方法的类型  社区矫治中的直接方法与技巧  社区矫治中的间接方法与技巧

六、作业

(一)结合课本P161案例,谈谈你对社区矫治服务的直观理解

(二)请与同学讨论下,能否接受一个刚出狱的同学做你的同桌?为什么?

(三)结合课本P198案例,请根据本章社区矫治服务的内容,为案例中案主设计合理的社区矫治方法。

七、课后小结

(一)通过教学,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计划内容。

(二)通过观看视频及大量案例的阅读,让学生基本了解社区矫治服务的价值理念,社区矫治服务对象的特点及需要,让学生懂得不要歧视矫治对象。

八、参考书目

 李忆红,加强社区青少年教育的对策分析,中国青少年研究网  张方龙,刘晖.社区综合治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第十一讲 社区信息服务

一、教学目的

掌握社区信息服务的定义及主要内容,了解社区信息服务的发展,了解网络软件平台建设的资源及其运作模式,掌握社区信息服务实务。

二、教学重点难点

社区信息服务的定义及主要内容,社区信息服务实务。

三、教学时间:4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图片投影、视频播放、讨论等。

五、教学内容要点

(一)社区信息服务概况

 社区信息服务的定义  社区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  国内外社区信息服务实践及经验

(二)社区信息平台建设

 普通平台建设 A.普通平台建设的资源 B.普通平台的运作模式 C.普通平台的管理  网络软件平台建设 A.网络软件平台建设的资源 B.网络软件平台的运作模式 C.网络软件平台的管理

(三)社区信息服务实务

 社区物业管理智能化  社区信息增值服务

六、作业

(一)结合课本P201案例,讨论下:对社区信息服务建设的直观理解。

(二)结合课本P202案例,讨论下:你所在的社区信息服务都有哪些?

(三)讨论你认为社区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七、课后小结

(一)通过教学,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计划内容。

(二)通过课本上众多的案例,让学生理解社区信息服务的含义和主要内容,并且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到社区信息服务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最终让学生掌握社区信息服务的工作方法、程序和目标。

第十一讲 社区服务队伍

一、教学目的

了解我国社区服务队伍的含义和人员构成情况,掌握合格的社区服务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道德品质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了解社区服务队伍应该进行哪些培训。

二、教学重点难点

合格的社区服务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品质素质和知识能力结构。

三、教学时间:4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图片投影、视频播放、讨论等。

五、教学内容要点

(一)社区服务队伍概述

 社区服务队伍的含义  社区服务的人员构成

(二)社区服务队伍的服务素质要求

 社区服务队伍的品德素质  社区服务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 社区服务工作者的角色

(三)社区服务队伍的发展事务

 社区服务队伍的培训  社区服务队伍的动员技巧  培训社区领袖和发掘义工

六、作业

(一)请走访邻近社区,思考在该社区中社区服务队伍又由哪些人员组成?

(二)讨论题:在社区服务中,社区工作人员和义工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调动义工的力量。

七、课后小结

(一)通过教学,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计划内容。

(二)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作为一个社区管理者所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知识能力素质,通过课本中案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了,要想做一个优秀的社区管理者,必须要不断的自我反省和参加培训。

八、参考书目

 北斗星社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社区

社区综合护理 篇6

方法: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社区糖尿病患者1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7例,对照组患者仅在住院期间给予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教,治疗组患者则给予社区综合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程度,统计两组患者血脂、血糖等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相比较,治疗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也比对照组高,而空腹血糖和血脂水平则低于对照组。

结论:社区综合干预能够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血糖水平,提高了患者糖尿病相關知识的掌握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社区综合干预糖尿病护理临床价值血脂血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45-02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尤其是老年患者中特别多见,同时,由于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是继肿瘤、心血管疾病、艾滋病之后的又一易致人死亡疾病,治疗过程中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良,还可并发多种疾病。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措施是药物治疗加体育锻炼和饮食控制,且大部分时间患者均在家治疗,所以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探讨社区综合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为今后的糖尿病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社区糖尿病患者194例,其中男性患者123例,女性患者71例,年龄为22~76岁,平均年龄为59.3岁。194例患者中,10例为1型糖尿病,184例为2型糖尿病,病程为3个月至19年。患者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30例,中学文化程度101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纳入标准,且除外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理解能力差患者、有脑血管病肢体残疾患者、不能积极配合护理和调查患者、存在严重心肌缺血患者、空腹血糖超过16.7mmol/L患者等。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相比较中,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仅在住院期间给予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教,治疗组患者则给予6个月的社区综合干预,在综合干预结束过后,以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两组患者临床诊断、发病机制、治疗、临床表现、预后、预防等方面情况。同时,对患者的血脂、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进行测量,每个月测量1次,且观察统计两组患者体育锻练。

1.2.1建立档案。在患者接受治疗开始,即建立完成的档案系统,详细记录每一位患者的生活习惯、一般资料、用药情况、病情等,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制定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和干预。

1.2.2定期随访。采用电话回访和家庭随访相结合的形式,电话回访每周1次,家庭随访每个月1次,了解患者运动、饮食、病情变化、用药情况等,并对其尿糖、体重、血脂、血糖、血压、心肺功能等进行测量。

1.2.3心理干预。积极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转移患者注意力、深呼吸、听舒缓柔和音乐等方式,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1.2.4相关知识宣教。对患者进行每月1次的集体授课,授课时间为1小时,然后讨论半小时。每一位患者由责任护士进行个别辅导,同时不定期发放健康小册子、图片等资料。

1.2.5饮食干预。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性别等一般情况,同时按照总热量中碳水化合物60%、蛋白质15%、脂肪25%的比例制定饮食计划。主食为淀粉,多吃瓜果、蔬菜,忌烟酒,限制脂肪和糖的摄入量。

1.2.6运动干预。指导患者进行体育锻炼,每周运动在5次以上,以餐后1h有氧运动为主,每次运动半小时,指导患者在出现头晕、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症状的时候及时停止运动。

1.2.7药物干预。向患者讲明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指导药物的适应证、机理、禁忌症等,对需要应用胰岛素的患者,指导注射部位、方法、时间等。

2结果

治疗组97例患者中,干预后空腹血糖6.2mmol/L,餐后2h血糖9.1mmol/L,甘油三酯1.6mmol/L,总胆固醇5.3mmol/L,坚持体育锻炼83例,按时服药41例,坚持自我监测45例,合理膳食50例;而对照组97例患者中,干预后空腹血糖7.4mmol/L,餐后2h血糖11.4mmol/L,甘油三酯2.3mmol/L,总胆固醇6.9mmol/L,坚持体育锻炼56例,按时服药71例,坚持自我监测68例,合理膳食51例。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见下表1和表2。

3讨论

通过社区综合干预,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使得患者治疗依从性得到提高,有效控制了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干预过程中,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了加深,使得患者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同时保证按时服药,且提高了体育锻炼、合理膳食和自我监测的依从性。通过社区综合干预,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萍.社区综合干预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学,2010,16(7):860~861

[2]曾静.彭淑娟.高薇薇.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病情发展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09,12(2):119~120

社区综合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5月~2015年5月从我医院服务的二个社区中随机选取120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 其中男77例, 女43例;年龄46~85 (64.5±6.5) 岁;文化程度, 大专以下 (包括大专) 以36例, 中 (中专及中学水平) 72例, 低 (初中以下水平) 12例;经济情况优62例, 良36例, 差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07年版) 》[2]中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年龄大于等于65岁。排除标准: (1) 不能配合本研究, 无法坚持1年老年患者; (2) 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血管和肝肾脏疾病、近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老年患者; (3) 进行其他护理干预的老年患者。

1.3 方法

观察组:成立社区护理干预小组, 小组组成:指导医生2名, 护士3名, 社区健康志愿者2名。具体干预内容: (1) 定期组织开展活动, 由指导医生现场授课, 每月一次, 并现场答疑。护士给患者测量血糖、血压、血脂、体质量、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 医生根据结果给予一对一的指导和建议, 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2) 定期家访, 每年至少6次, 进行动态观察并制订个体化干预措施。 (3) 膳食干预。由指导医生和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人特点, 制订个体化膳食处方, 通过食物交换份方法合理搭配膳食, 限酒戒烟, 并提供戒烟咨询和指导。 (4) 发放控盐勺 (2g/勺) 和控油勺 (10g/勺) 协助患者控制油盐摄入。 (5) 运动干预。制订适合患者病情和全身状况的个体化运动方案, 确定适宜的运动形式、运动时间和运动频次, 以有氧运动为主, 循序渐进。 (6) 控制体质量, 使体质量指数控制在18.5~24.0kg/m2。对于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 降低体质量的速度宜缓慢, 每年以减轻体质量5%~10%为佳。 (7) 服药及自我监测干预。教导患者及家属学会使用便携血糖仪, 定时监测血糖并作好记录, 制做家庭血糖测定表。指导患者依据血糖随时调整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每月至少监测2次血糖、血压、体质量和尿酮体。 (8) 心理干预。每月开设心理辅导讲座1次, 时间不少于40min, 现场答疑解惑, 采用集中讲解和个别沟通相结合, 帮助患者消除孤独、抑郁、绝望、紧张的心理。 (9) 随访管理。通过走访、电话、微信、短信、QQ和门诊随访等方式指导和督促患者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 根据随访结果, 随时调整和完善个体干预方案。 (10) 健康教育。在社区宣传栏和人口密集地方张贴宣传画, 发放防治小手册, 定期播放录像。每月组织1次多媒体收看活动, 并指导患者现场操作。对照组按常规给予一般指导。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一年后的空腹血糖水平、血糖控制率。

1.5 血糖判定标准[3]

空腹血糖控制情况, (1) 理想值<6.0mmol/L; (2) 6.0mmol/L≤标准值≤7.0mmol/L; (3) 异常值>7.0mmol/L。以空腹血糖<7.0 mmol/L, 餐后2h血糖<11.1mmol/L为血糖达标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起点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社区护理干预1年后, 观察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血糖水平及控制有效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血糖达标率 (7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 (51.67%)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列第3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长期的高血糖可能导致多系统、多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或损害, 成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仍以“五驾马车”模式为主, 具体内容为糖尿病教育、自我监测、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在“五驾马车”中, 任一种治疗方案都需要患者具有极高的自我意识和依从性, 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4]。

现阶段我国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以中低水平为主;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收入水平、病程、并发症情况是影响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因素[5]。而社区服务的兴起, 对包括糖尿病在内的慢性病的防治有指导和促进作用。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对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 提高血糖达标率的效果, 以探索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防治领域中价值和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照发现, 通过社区干预, 可以大大提高糖尿病的达标率, 有效降低血糖水平。这说明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改善生存质量, 这与相关研究结论[6]。通过本研究, 我们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生活方式关系密切, 通过实施包括健康讲座, 血糖监测, 饮食、运动指导, 心理护理及用药指导等相结合的社区综合护理干措施后, 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高, 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自我保健意识增强,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主动定期随诊和复查, 因此, 血糖水平明显降低, 血糖达标率明显提高, 从而达到延缓疾病进程,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总之, 社区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 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提高血糖达标率。此方法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普及, 以造福更多糖尿病患者。

摘要:探讨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对控制糖尿病血糖水平和提高血糖达标率的影响。从我县城二个社区的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20例患者纳入研究,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观察组成立社区护理干预小组, 对患者实施包括健康讲座, 血糖监测, 饮食、运动指导, 心理护理及用药指导等相结合的社区综合护理干措施, 对照组按常规给予一般指导。比较两组一年后的空腹血糖水平、血糖控制率。研究起点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社区护理干预1年后, 观察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血糖水平及控制有效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血糖达标率 (7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 (51.67%)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社区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 降低血糖水平。此方法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普及, 以造福更多糖尿病患者。

关键词:社区保健护理,糖尿病,康复

参考文献

[1]吕雄, 张钰, 丛晶.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 (9) :669-667.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07年版) [J].中华医学杂志, 2008, 88 (18) :1227-1245.

[3]王猛, 李东新.糖尿病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3 (7) :712-713.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07年版) [J].中华医学杂志, 2008, 88 (18) :1227-1245.

[5]张翎, 杜丽萍, 楼玲玲, 等.社区护理干预对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2 (11) :1257-1259.

社区综合护理 篇8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社区护理干预,效果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 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 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 致死率较高。目前, 医学临床并无特效疗法用于治疗哮喘, 但是临床研究证实, 长期规范化的治疗和健康管理可有效控制哮喘症状, 降低疾病复发率[1]。据不完全统计, 现阶段全球哮喘患者约有3亿左右, 中国患者人数约占据1/10, 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普通民众身心健康的主要致残性病症[2]。而于国内, 现阶段我国仅有5%的哮喘患者接受过规范化治疗, 可见普及哮喘病症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基于此研究背景,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分析于社区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于哮喘病患者的影响, 以为哮喘病症的临床控制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现回顾性分析62例社区哮喘患者的社区护理资料,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社区2012年12月-2014年6月的62例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诊断, 检查结果同《支气管防治指南》 (2008版) 中的诊断标准相符。排除生活难以自理患者或家长不愿配合的儿童患者, 有精神病史者, 合并心、肾、肝等重要器官疾病患者不予纳入。62例哮喘中患者男30例, 女32例;年龄2~75岁, 平均 (50.4±2.8) 岁;病程0.2~34年, 平均 (17.9±5.8) 年;间歇性发作8例, 持续性发作54例 (轻度24例, 中度27例, 重度3例) 。上述患者 (或家长) 均于干预措施实施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在常规健康指导的基础上, 根据GINA社区管理方案制订社区综合干预措施, 具体如下, (1) 基础知识教育:定时安排哮喘相关知识讲座以普及哮喘病症知识, 指导患者及家属加深对哮喘的激发因素、发病机制、控制目的和效果的认识, 促使患者了解疾病控制的重要性和方法, 另可根据患者休息时间开展随访教育和评价。 (2) 病情监测指导:指导患者及家属识别哮喘发作的先兆表现和病情加重的征象, 并学会简单的紧急自我处理方法。 (3) 用药指导:指导患者了解自己所用各种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技术。 (4) 心理指导:指导患者认识精神心理因素在哮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 交流平台的设立:患者间相互了解后, 辅助建立网上论坛或微信平台, 以便于患者互相监督学习和日常交流。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 患者或患儿家长知信行情况:自拟知信行调查问卷, 分为知识、态度及行为三部分, 每部分12分, ≥8分为较佳, <8分且>4分为尚可, ≤4分为较差。 (2) 哮喘病情改善情况:结合随访及复诊结果, 以不复发增加人数、急诊率、住院率和非预约就诊为观察对象。 (3) 生存质量改善情况:以SGRQ评分量表为测评工作对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或患儿家长知信行情况

知信行问卷结果显示, 经综合护理干预后, 患者或患儿家长于疾病知识水平及行为干预方面均明显优于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实施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态度得分方面并未因护理干预而产生显著变化, 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哮喘病情改善情况

结果显示, 经综合护理干预后, 患者不复发人数增多, 且急诊人数、住院人数及非预约就诊人数显著减少, 各项指标干预前后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

2.3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显示, 经综合护理干预后, 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各指标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下降, 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3 讨论

哮喘为呼吸科临床诊疗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 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 仅次于癌症。该病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 多于清晨及夜间发作。现有研究表明, 哮喘发病因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其一为宿主因素, 如患者存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其二为环境因素, 如空气污染[3]。现阶段针对该病症临床并无特效疗法, 但是多数患者均可自行缓解或者通过病症管理以达到降低疾病复发的目的。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针对哮喘病症明确表示, 其治疗的主要目的便是保证患者病情处于可控状态, 以不干扰和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为努力方向。既往研究证实, 针对儿童哮喘患者, 应用健康教育方案可有效控制患儿哮喘发作频率, 提升其治疗依从性[4]。目前, 我国哮喘患者中儿童比例正逐年上升, 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调查结果显示[5],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儿童哮喘患病率为0.91%, 而至本世纪初, 儿童哮喘患病率却已经增至1.50%, 可见其增幅。而最新相关研究资料数据显示, 我国哮喘患者病死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分析其原因, 还在于我国哮喘患者接受规范化治疗比率过低, 同时与健康教育未能普及也存在一定联系[6]。本次研究过程中, 以社区62例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 针对该类患者应用支气管哮喘社区综合护理干预进行健康管理。主要措施包含加强患者及家属对支气管哮喘的基础知识教育并对干预目标达成共识, 增加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自我病情监测, 学会使用呼吸峰流速仪并认识其重要性;规范用药, 加强对控制类药物和缓解类药物的认识, 指导MDI及干粉吸入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心理疏导, 使患者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和乐观积极的情绪等。结果证实:针对社区哮喘患者应用支气管哮喘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健康管理方案, 可有效提升患者或患儿家属对于哮喘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 强化其对于疾病诱发因素的行动干预力度, 由此达到良好的疾病控制效果,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既往研究表明, 患者或患儿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患者疾病控制效果的重要因素[7,8]。本次研究因为样本过小故而未能对其进行分组探讨, 为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及多年临床经验, 笔者认为, 诱发哮喘患者发病的高危因素较多, 如:过敏原浓度的增加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 故而, 提升哮喘患者疾病控制效果的主要方式之一便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其主要措施为: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和顺从性; (2) 为患者提供形式丰富的健康教育活动, 加强对支气管哮喘疾病的认识, 包括其发病原理、诱因、治疗方案、药物作用及副作用等, 使患者认知水平提高而增强自控能力及依从性; (3) 改变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加强健康意识, 针对有吸烟饮酒生活习惯的患者针对性进行心理督导和健康教育, 督促其戒酒戒烟; (4) 指导患者改善家居环境, 减少与过敏原接触。

参考文献

[1]杨义琼, 马利维, 黄英, 等.规范化管理治疗对儿童哮喘肺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2, 41 (16) :1579-1581.

[2]王晓芬.健康管理理念在儿童哮喘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5) :134-135.

[3]王磊, 杜永成, 许建英.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命质量评估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华哮喘杂志, 2011, 5 (4) :32-34.

[4]阐玉英, 张莉.“以家庭为中心”慢性病儿童的健康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3, 24 (6) :277-278.

[5]刘秋云, 廖春丽, 孙继红, 等.支气管哮喘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自我管理水平与生活质量关系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7) :33-36.

[6]刘玲玲, 任严, 茹巧冬, 等.社区管理模式对儿童哮喘控制水平影响的初步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11) :55-56.

[7]胡群玲, 翁玉英, 何晓英, 等.院外强化教育模式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应用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 (13) :64-66.

社区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家庭护理 篇9

关键词:围绝经期综合征,心理护理

围绝经期综合征 (PMS) 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波动或下降所致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 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 多发生在45~55岁之间[1]平均持续4年, 可以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以及绝经后期[1]。有研究表明[2], PSM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 主要反应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几个方面。这些情绪因素和躯体不适影响了围绝经期妇女的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本文就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产生原因以及对生活的影响和如何实施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心理护理, 开展系统的家庭护理阐述如下。

1 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原因

1.1 内分泌因素

卵巢功能减退, 雌激素水平下降, 使正常下丘脑—重体—卵巢轴之间平衡失调, 影响了植物神经中枢及其支配下的各脏器功能, 从而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失调症状[3]。

1.2 神经递质

血β-内啡呔及其自身抗体含量明显降低, 引起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神经递质5-羟色胺水平异常, 与情绪变化有关[3]。

1.3 种族、遗传因素

个体人格特征、神经类型以及职业、社会人际、家庭背景、文化水平均与绝经期综合症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有关。性格孤僻、精神压抑或精神上受过刺激、文化程度高、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优越的妇女症状较重。经常从事体力劳动者的发病率较低, 即使发病症状也较轻。

1.4 家庭功能

围绝经期妇女察觉需求与其家庭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会产生心理性应激, 通过一些心理反应表现出来, 如焦虑、愤怒、抑郁。且缺少或不能很好利用家庭支持系统的围绝经期妇女面对心理性应激时, 心理上的反应更为显著。有关调查研究表示高功能家庭的围绝经期妇女焦虑程度低于失职功能家庭的围绝经期妇女[4]。

2 围绝经期综合征对生活的影响

2.1 对妇女的影响

PMS给妇女带来了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患者常出现潮红潮热现象, 血压上升, 假性心绞痛, 且月经出现频发、稀发或闭经。绝经后期会出现泌尿生殖器官萎缩、乳房松弛下垂、骨质疏松症。精神上常出现抑郁、焦虑、多疑等症状[5]。

2.2 对性生活的影响

由于阴道、子宫黏膜萎缩影响妇女的性体验和性表达。妇女对绝经所持的负性状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她们的性适应。

2.3 对家庭的影响

由于家庭环境的改变和性格改变 (主观、唠叨、易怒) 可引起婚姻和家庭矛盾, 甚至导致夫妻感情破裂。

3 围绝经期综合症妇女的家庭护理

3.1 加强围绝经期健康教育

加强对围绝经期女性的保健教育, 帮助她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改变, 使她们掌握相关的知识, 在心理上有所准备。了解情绪对失眠的影响, 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宣泄、自我管理, 培养广泛的兴趣, 修身养性, 从而有效的改善围绝经期症状。

3.2 指导积极的应对方法

对一些症状较严重的妇女, 社区护理人员在进行家庭访视时要指导患者自我放松的练习方法, 如深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 帮助患者拥有乐观情绪, 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并鼓励她们积极进行规律的运动如散步、做操、打太极等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维持肌肉良好的张力, 延缓老化的速度, 还可以刺激骨细胞的活动, 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

3.3 调动家属支持系统

有研究认为, 社会支持通过生活事件直接发挥社会功能, 调整压力产生的影响, 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作为一个社会人, 尤其是当个体面对压力时, 更需要与社会成员的交往, 需要来自家庭、社会的支持。特别来自丈夫的体贴、家人的照顾、社会的认可、同情、支持等尤其重要[6], 所以社区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家属解释PMS的发病原因和表现, 使家属能正确认识此病从而了解体谅患者的苦恼和无奈, 并给予患者关怀和安慰, 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3.4 注意科学起居和合理饮食

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 制订合理休息时间, 保证充足睡眠, 适时适度运动, 保持和谐的性生活。均衡膳食, 一般以高维生素、高钙, 富含营养的易消化的饮食为主, 如新鲜的蔬菜、大豆制品 (豆浆、豆花、黄豆等) 等, 注意膳食纤维摄入,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刺激性食物, 如浓茶、咖啡、烟和酒等。鼓励患者多与人交流, 不压抑自己的心情, 使不良情绪及时得到宣泄。

参考文献

[1]赵秋利.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08.

[2]胡莉莉.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卫生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 2001, 4 (6) :469~470.

[3]胡桂花, 孙清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6) :79~80.

[4]徐艳, 张平.家庭功状态对围绝经期妇女焦虑的影响[J].社会医学杂志, 2009, 7 (5) :1~2.

[5]范萍, 包红勇.围绝经期综合征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4) :444~445.

社区综合护理 篇10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糖尿病是慢性血糖水平升高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 慢性高血引机体各种组织器官, 尤其是眼、肾、神经、心血管等靶器官的损伤, 引发各种严重并发症, 糖尿病为社区常见疾病之一, 大部分社区居民欠缺对糖尿病的认识, 所以, 针对社区患者进行社区糖尿病的综合强化管理, 建立糖尿病病良好的社区管理模式, 已成为社区医疗工作重点[1]。我们对本社区糖尿病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取得满意效果,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 (中心) 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社区中心确诊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 所有诊断依据 (均符合) 世界卫生组织 (WTO) 1999糖尿病诊断规范, 男性58例, 女性42例, 年龄45~79岁, 平均年龄 (55.589±10.323) 岁。入选标准:居住本社区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排除严重并发症 (心、脑、肾、周围血管) ;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中途搬迁外地区者;不服从管理, 接受定期随访率<80%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 两组入选时基本资料、文化程度、经济实力、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都没有显著差异, 具可比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进行一般血糖监测, 自行锻炼和饮食控制;观察组给社区每个糖尿病患者建立一份慢性病档案, 包括患者生活状况, 血糖变化情况, 服药情况, 有无并发症出现、常规检查有无异常, 需不需要调整用药等, 便于就诊时调阅, 提供参考, 同时实施实施下列护理干预。

1.2.1 健康教育

在社区居委会进行糖尿病专题讲座, 内容包括:糖尿病的防治及危害, 量化饮食和运动处方, 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自我监测。如何注意个人卫生, 预防感染发生;如何戒烟限酒等。告诉降糖药物的名称、用法、作用及副作用, 教育患者服药剂量必须按医嘱执行, 提醒患者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学会自我观察及护理[2]。

1.2.2 饮食指导

根据每个患者身高, 体重制定个性化饮食处方。包括1天总热量的摄入;规则的餐次安排;每餐热量的分配 (碳水化合物60%;脂肪25%;蛋白质15%) ;食物成分 (主食, 肉类, 蛋类, 蔬菜类, 豆制品, 水果等) 。

1.2.3 运动指导

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以散步, 太极拳, 健身操为主, 运动时间以餐后1h进行, 每次运动30~40min, 一日3次, 锻炼以有氧运动为主;保持中等负荷的运动强度, 强调规律性和持久性。

1.2.4 心理护理

保持性格开朗, 情绪稳定, 避免大喜、大悲、大怒。在健康管理过程中, 医务人员耐心细致的与患者沟通, 对消除患者不良情绪非常重要, 任何不良心理刺激均可使交感神经兴奋, 引起血糖升高。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依从性:参考Morisky[3]糖尿病依从性评价标准。②疗效评价。空腹血糖6.0mmol/L以下, 餐后2h血糖68.0mmol/L以下[4]。③糖尿病病知识知晓率;④自我管理行为。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EXCEL数据库录入,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个体例数及发生率表示, 应用χ2检验, 取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实施护理干预前依从性 (54.0%VS 56.0%) 、疗效 (44.0%VS 46.0%) 、糖尿病病知识知晓 (58.0%VS 54.0%) 、自我管理 (40.0%VS 42.0%)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实施护理干预6月后观察组依从性好80.0%、血糖达标82.0%、糖尿病知晓率92.0%、自我管理78.0%均高于对照组的64.0%、50.0、64.0%、50.0% (P<0.05) , 具体见表1。

(n, %)

3 讨论

限于目前的医学水平, 糖尿病还是一种不可根治的慢性疾病, 因此糖尿病需要持续的、综合性的医疗照顾。糖尿病与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故治疗应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监测与患者自我管理相结合[5]。糖尿病的社区管理, 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医学管理模式, 这种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管理模式改变了既往单一药物治疗的观念, 将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管理融为一体, 从而充分调动了患者的积极因素和社区的管理作用, 并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社区所有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管理, 这对提高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6]。

本文通过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知识及管理, 提供的服务具有连续性、全面性、可及性、方便快捷等优势, 通过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 帮助患者建立防治病信心, 树立健康意识, 掌握预防、治疗糖尿病的知识与技能, 即时有效地控制病情,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行为引导生活干预帮助患者改变不良行为习惯,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服药管理有利于依从性的改善[7];糖尿病定期检查, 复诊时分析有利于全面了解健康情况, 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结果显示两组实施护理干预前治疗依从性 (54.0%VS 56.0%) 、疗效 (44.0%VS 46.0%) 、糖尿病病知识知晓 (58.0%VS 54.0%) 、自我管理 (40.0%VS 42.0%)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实施护理干预6月后观察组依从性好80.0%、血糖达标82.0%、糖尿病知晓率92.0%、自我管理78.0%均高于对照组的64.0%、50.0、64.0%、50.0% (P<0.05) , 说明护理干预有利于依从性提高, 治疗效果改善, 因此, 我们认为社区糖尿病病例护理管理对于提高服药依从性, 提高血糖控制率方面是有重要作用, 是社区糖尿病综合防治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杰.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 2009, 7 (1) :60-61.

[2]陈丽斌, 朱敏.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效果的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34) :28-29.

[3]陈孜慧, 赵旭东, 徐玉善.从两种评定方法的差异看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特点[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0, 2l (4) :66-68.

[4]李娟.糖尿病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需求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08, 5 (31) :139.

[5]张翔.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和早期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2) :133-134.

[6]张杰.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 2009, 7 (1) :60-61.

上一篇:《日光》下一篇:英语有效阅读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