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效应

2024-06-12

榜样效应(精选三篇)

榜样效应 篇1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今天, 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多元的背景下, 大学教育更需要这样的榜样帮助青年人直面成长过程中的困境, 使青年人树立正确的成长成才观念, 让青年人找准人生方向和目标。

一、相关概念

在心理学领域中, 榜样崇拜是“个人对其喜好的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 (岳晓东、梁萧, 2010) , 也是青少年特有的一种心理。内地学者李海荣 (1998) 人格社会化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划分, 它们分别为第一人格榜样崇拜阶段, 第二人格榜样阶段以及独立人格阶段, 这一划分已被众多学者所接受。而在青少年教育领域中, 第一人格榜样即为父母双亲, 其心理和行为范式在前期子女的心目中形成了“人格楷模”;青少年到了青春期, 会重新选择和确立新的榜样, 新的榜样又称为第二人格榜样“对于青少年的这种榜样崇拜行为, 学者认为榜样学习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教育手段, 它在内地的德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传统榜样教育面临的困境

传统榜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这主要表现在:首先, 传统的榜样教育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与信息化趋势不相协调。过于强调榜样人物的示范和激励作用缺乏亲和力, 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其次, 传统榜样教育所塑造的榜样形象往往高度完美, 这不仅脱离现实, 也与当今青少年的生活远离, 在大学生心目中造成巨大落差和距离感, 不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第三, 传统的榜样教育的指导性和干预性较强, 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不仅无益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培养, 还会引起他们对榜样教育的逆反。

三、身边的榜样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格社会化的三个阶段中, 第二人格榜样是尤其需要教育者引导的榜样。这个时期大部分青少年尚未具有成熟的知识、经验和思想以及独立生活能力, 对家庭和父母依然依赖。在他们找到理想人格楷模之前, 仍以第一人格榜样为依托和参照。父母的人格缺陷往往会引起子女的反叛和失落。青少年在缺乏心理依托时很容易选错人格榜样, 重者走上反社会的歧路。

大学生普遍处在第二人格榜样阶段或独立人格阶段, 此阶段的榜样激励作用相较于初、高中生阶段已有所下降, 而传统的榜样塑造和学习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 并不能很好地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或学习的同辈效应。大学生更趋向于相信他们能够接触到的, 全面了解的身边的、活生生的先进典型, 因此大学教育针对当代大学生身边先进榜样或典型的塑造应成为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点。

四、如何发挥身边现实榜样的引领作用

针对当代大学生倾向于在生活中找到可以以之为榜样、向之学习的榜样, 大学教育工作者可以在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是树立典型, 塑造榜样模范。重点发掘大学生身边最具有影响力的优秀榜样, 如优秀党员、学生干部, 发挥他们在专业学习、社会工作、公益活动等方面积极示范作用, 比如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的发挥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随之调整着自己的言行, 改变着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大学教育工作者应该着力发掘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品行端正、为人正气, 突出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优异的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突出、乐于服务、尽职尽责;生活乐观向上、团结同学等综合素质高的同学, 成为榜样典型。

先进典型的发掘有多种方式。其发掘的过程也是大学生群体相互学习的过程。如何能够发掘出真正可以称作榜样、对其他同学有引领作用的典型是大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二是打造平台, 宣传先进典型。同学们对榜样本身言行的认可度较高, 尤其对优秀榜样同学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有同学表示, 缺乏与优秀同学的接触和沟通途径和平台, 无法更进一步学习到他们的优秀品质或特点。所以大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打造先进带后进, 创先争优, 共同优秀的广阔平台,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例如可以借助校内外各种有益活动, 号召先进典型主动成为团队负责人, 召集其他同学加入, 从而潜移默化让先进同学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学习的榜样。又如、举行优秀同学的事迹讲座和座谈交流会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优秀同学本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同时也可以让学习者和被学习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加强相互了解, 同时也能通过问答等互动, 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找到可以学习的特点和品质, 结合自己的实际, 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践行。针对有部分同学希望通过比较轻松的方式接触到优秀的同学, 可以有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 也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彼此。大学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举办文体活动, 采取和班团开展联谊、聚餐等形式, 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展示, 给大家创建一个自在的氛围, 促进彼此敞开心扉的交流和沟通。

总之, 大学教育工作者可以搭建起青年学生和优秀同学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加速促进青年学生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董育硕、郭跃.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特征及归因实证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

[2]雷开春、孙洪彬.关于青少年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心理调查及思考.青年研究[J].2000.5

[3]李海荣.青少年社会化与第一人格偶像崇拜.宁夏社会科学.1988.6

[4]宋兴川、金盛华.多元选择——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青年研究[J].2007.11

[5]岳晓东、梁萧.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 (之五) :论百年来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变迁.青年研究[J].2010.4

榜样效应 篇2

一、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特别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著名论断后,我们党一直非常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需要,整个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社会管理权力不断下移,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也日趋凸显。进一步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排除一切干扰,抵制各种歪风邪气,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总书记曾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历程表明,党建工作始终是国有企业的独特政治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 国有企业是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国有企业党组织数量众多,是我们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而工作和生活在各地区、各行业的国有企业党员,既是推动国民经济建设的强大力量,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执行者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坚定维护者,在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意义重大。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员最贴近、最直接的政治生活环境。基层组织的政治氛围对党员的思想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基层组织的卓有成效,可以组织、动员、鼓舞广大党员形成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基层组织风清气正,则党员纪律严明;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则党员无所适从。基层组织是否坚强有力,直接关系到全党的生机活力,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二、榜样效应及其在各个时期的影响作用

所谓榜样效应是指: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人物在影响和激励人们的过程中能产生的效果。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榜样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指引人生方向,探索奋斗轨迹。生活中不乏各种光辉的形象,时刻鞭策着我们要努力奋斗,追求理想,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华民族物质生活状态和精神生活状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民主、法制与经济建设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过程中,民众的精神面貌昂扬向上,在这方面,社会榜样的积极作用至为明显。建国50多年来,许多社会榜样都曾引领过一个时代民众思想和行为的向度,如杨根思(1951年)、雷锋(1962年)、南京路上好八连(1963年)、焦裕禄(1964年)、王进喜(1970年)、陈景润(1978年)、蒋筑英(1982年)、中国女排(1984年)、邓稼先(1985年)、孔繁森(1994年)牛玉儒(2004年)和近两年的杨善洲、郭明义等等。由于上述社会榜样的“角色人格”彰显与其所在时代的普遍价值感合拍,因而其“榜样效应”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实现。

中国当代社会的公共榜样,应该具有民族的、世界的、传统的和现代的“四性”统一的社会角色人格特征。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种“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正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榜样。在当代的公共榜样身上应该体现出的人格特征,除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统一外,还应包括竞争与合作的统一,创新与守正的统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等等。

三、党员榜样示范带动效应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迫切需要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们党赖以发展壮大的根本,失去了先进性,就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也就会失去执政的地位。只有全面推动党员榜样示范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提高质量,达到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的目的。而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怎样用好“竞争”这个动力,榜样的示范带动效应不可小窥。

鞍钢普通职工郭明义,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作为这个时代的先进代表,他自己的力量可能有些薄弱,但2006年以来,他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倡议,有17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 2007年以来,他7次发起无偿献血的倡议,共有6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累计献血15万毫升。2008年以来,他发起的希望工程捐资助学活动,已有28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资助特困生1000多名,捐款近40万元。2009年以来,他发起成立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已有200多名矿业职工和社会人士参与。这就是榜样的作用。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但他所影响的却很深远。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我们需要这些先进,也正是这些无数发光闪耀的“点”的带动,才能积极营造出不甘落后、努力争先,奋起而上、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在追赶先进中激发创先争优的活力和动力,使后进变先进,先进更先进。

四、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怎样更好地发挥党员干部的榜样效应。

一是不断创新活动载体,选树不同的先进典型

国有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管理办法,形成了完善的先进选树制度,许多先进人物模范事迹被职工津津乐道,成为个人努力和提高的榜样,这些人中,大部分都具有党员身份,结合基层党组织建设,应该让这部分先进的党员身份亮起来,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而在先进选树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延伸活动覆盖面,开展各种类型的主题实践活动。如组织党员参加 “党员示范岗”、“党员(安全)责任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等实践活动,在活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好的典型和好的事迹,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在全体党员中开展比学习、比服务、比质量、比贡献,争创思想品德优秀、争当岗位技术明星、争做质量标兵,让组织和职工满意的“四比三争一满意”活动,增强党员创先争优意识,争做“岗位先锋”。

二是完善宣传激励机制,保持先进工作的激情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成为新阶段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基层党建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直接体现。如何建立健全党内以激励为核心,以关怀为宗旨,以帮扶为途径的长效机制,更加有效地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各级党组织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

在当今的企业中,激励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能有效地协调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于增强企业活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任何一家企业在选用激励方式时都必须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阶段、不同情况而定,制定合理的激励方式。只有同时满足企业和个人双重发展需要的激励机制,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激励机制。

谨防榜样的负面效应 篇3

一、 榜样的相对性

榜样,大多情形下为某一方面表现较突出的学生。过多的塑造榜样的形象,往往会“以点盖面”,易导致榜样生忽视自身不足,滋生出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大多小学生往往“爱屋及乌”,对榜样接受的是其全部,效仿的是其言行举止,因而,容易出现全盘“同化”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 榜样的普遍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各具秉性,各有所长,都具有成为榜样的潜质。而实际上,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榜样始终是“极少数”人的专利,榜样生也成了家长、师生眼中关注的“焦点人物”。反之,大多数学生渴望尊重、表扬、鼓励以及被关注的心理需要被忽略了。他们因缺少别人的肯定和认同,而感到受冷落,长此以往,易于产生自责、抱怨的心理和消极行为。

三、 榜样的层次性

俗话:跳一跳摘桃子。我们不难发现,师生公认的榜样均是学科拔尖的学生。在一部分学生看来他们是望尘莫及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教师力促学生向榜样靠近,这无疑是不明智的。此外,部分同学在考试后,面对自己父母的埋怨,说:“我还比某某多些分呢!”其实,这是一种积极的、客观的说法。但往往引得父母勃然大怒,因为孩子没有“向前看”。其实,榜样仅是一个“参照物”,超过了前面的同学对他来说就已经是进步了,无端的吼责,无疑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

对榜样的过多关注,体现的是部分家长、教师追求最好的心理,是一种缺乏理性的教育。“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着眼点从榜样的身上移开,才能更多、更客观地关注相对弱势的学生的健康成长。

上一篇:保密计算下一篇:教会学校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