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建筑地基检测技术

2024-06-05

土木建筑地基检测技术(精选十篇)

土木建筑地基检测技术 篇1

1 地基检测工作现状

地基工程属于隐蔽工程的一种, 且施工中的不可控因素有很多, 导致地基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时常出现质量安全事故, 从而影响了整个建筑的质量和使用安全。在地基工程施工前进行地基检测, 不但可以满足工程建设所需的各项技术参数, 而且还可以及时发现工程建设存在的安全隐患, 便于施工单位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排除, 从而提高工程质量。

我国地基检测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在软硬件技术、管理、法规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基本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地基检测市场, 极大地提高了具体地基检测工作的可操作性。目前, 我国地基检测技术已经形成了包括静力触探法、动力触探法、平板荷载试验法等在内的完整的传统检测技术方法体系。同时, 为克服传统检测技术方法的缺点, 提高地基检测工作质量水平, 我国土木建筑地基检测工作开始应用探地雷达法、剪切波速法和瑞利波法等新技术方法, 推动了我国地基检测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然而, 无论采用何种检测技术方法, 检测工作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的技术要点。只有掌握一定的技术要点, 才能避免检测工作出现错误, 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从而确保土木建筑工程的质量。

2 地基检测技术要点

总体来说, 地基检测工作需要掌握的技术要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1) 核查掌握所检测基坑的具体位置、尺寸、标高等技术参数; (2) 核查掌握所检测基坑的土层分类和地下水分布情况等, 以防施工中出现渗漏或地基塌陷等问题; (3) 结合具体工程建设要求, 对工程周围建筑物、地下设施等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 以免工程施工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以上是地基检测工作需要掌握的总的技术要点, 然而, 对于不同种类的地基基坑来说, 其各自施工中应该注意的技术要点有所不同, 需要具体分析。

2.1 天然基坑检测技术要点

对天然基坑的检测一般只需要参考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即可, 然后根据基坑土层结构、岩土分类、颜色、层面深度等实际情况核对勘察报告中的数据。然而, 对于地址情况比较复杂的天然基坑, 检测人员要反复核对相关数据, 了解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段, 从而避免出现施工安全事故。例如, 在对分布有局部软地基的基坑进行检测时, 由于检测人员对该地基地层的具体情况不了解, 所以容易造成意外事故。对此, 检测人员要详细了解地层发育历史过程, 并着重检测该地层中的含水量、土层均匀性和流塑性等, 从而为基坑施工提供准确参考。

2.2 人工基坑检测技术要点

对人工基坑来说, 如果岩土情况比较复杂, 那么如何准确判断持力层便成为检测人员考虑的重点。地基检测人员需要注意, 如果基岩中存在软弱夹层, 此时, 确定的持力层应该要达到人工挖孔桩的桩端。同时, 检测人员还要考虑沉积岩的风化程度, 并根据风化岩石的新鲜程度、破碎程度和裂隙发育程度等综合分析确定桩端持力层。由于泥岩遇水后会出现软化现象, 因此, 检测人员在钻探时, 要保证钻孔的深度到达持力层内3 m的位置。另外, 花岗岩等地层在地震破碎带容易出现陡倾角裂隙, 检测人员要根据现场地质勘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撞断持力层等。

总之, 对于地层情况复杂的人工开挖基坑, 检测人员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按照最不利的情况进行检测处置, 这样才能确保检测工作的质量, 提高地基工程施工的安全系数。

2.3 复合地基检测技术要点

所谓“复合地基”, 是指利用专业技术手段对基坑原有土体进行加固, 从而提高基坑土体抗压支撑强度的地基。由于复合地基中对土体进行加固的方式多种多样, 因此, 在进行检测时, 检测人员要针对不同的加固方法采用不同的检测技术方法。例如, 利用空动力触探法检测经过强夯法和换土法处理过的基坑, 采用荷载试验法检测经过深层搅拌桩、砂桩和碎石桩等处理过的基坑。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基坑检测结果表明基坑土地加固处理工作不合格, 那么施工企业要根据检测结果重新进行基坑处理, 直至检测结果达到设计要求。

3 地基检测优化措施

要想提高土木建筑地基检测工作的质量, 确保地基检测技术发挥最大作用, 检测单位需要从硬件、软件、制度和人员等方面入手。

3.1 提高检测工作的硬件水平

专业的检测仪器是检测工作的前提, 可以说, 设备的先进性和精密度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检测工作的质量。目前, 随着机械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地基检测工作中所采用的经纬仪、水准仪和GPS等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发展, 因此, 检测单位要实时关注检测设备市场的发展动态, 及时更新工作设备, 提高地基检测工作的硬件水平。另外, 检测单位在日常中还要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 委托专业机构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修, 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 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从而提高地基检测工作的质量。

3.2 提高检测工作的软件水平

提高检测工作水平, 减少工作失误的关键在于检测人员能够准确把握检测技术要点, 检测人员只有找准要点, 才能在工作中有意识地避免犯错, 提高检测工作质量。例如, 在确定水准点后, 各施工人员还需要对基地平面尺寸进行具体计算;在地基开挖工作中, 检测人员要及时跟踪, 避免因坑底标高不准确而影响整体施工质量。检测人员在检测工作中要力求精准, 从而为地基工程施工提供科学参考。

3.3 提高制度管理水平

检测单位要努力完善相关内部工作制度体系, 规范检测工作的流程步骤, 并要求检测人员严格按照每一个检测步骤工作, 同时, 检测单位制定的检测方案要符合工程施工方案要求, 确保具有较高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4 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人才是决定检测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 对此, 检测单位务必要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培训。单位可面向社会招募优秀、专业的检测人员, 并根据人员特点合理安排岗位, 做到人尽其才。同时, 检测单位还要定期组织人员参与学习培训, 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先进设备操作能力, 从而确保检测工作的质量。

4 结束语

土木工程地基检测技术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并直接影响着土木工程建设, 因此, 研究地基检测技术十分必要。对此, 相关机构、人员要准确把握当前地基检测发展现状, 找准地基检测技术要点, 采取合适的措施提高检测工作水平, 进而保障土木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

摘要:近年来, 工程建设质量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对工程建设质量有直接影响的地基检测工作引起了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为更好地提高工程建设地基检测水平, 重点对土木建筑地基检测的技术要点和优化措施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土木工程,地基检测,技术要点,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张俊华.土木建筑地基检测技术[J].现代商贸工业, 2014, 26 (9) :181.

[2]黄群华.浅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要点及事故处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2 (17) :10-11.

土木建筑地基检测技术 篇2

3.1地基加固的复杂性

我国地域广大,南北地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地质以及土壤的差异性给地基的加固增加了复杂性.我国东北地区的土壤以黑土为主、华北地区以黄土为主、华南地区多盐渍地和水洼地、西南地区以冻土为主,这些土质除了有自身的特性之后,还会受到多种外界因素———地震、洪水、泥石流的影响.这些不可预测的外界因素给地基的加固增加了很多难度,所以,在土木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好每一道工序的质量关,才能避免天气等复杂外界因素所造成的损失.

3.2地基加固的关联性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土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每一个细小的操作步骤,否则就会影响到其它环节的操作过程,最终导致土木工程不能按时、按量以及高质量地完成.土木工程的建设就像多米骨诺牌一样,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只要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中出了些许小差错,则就会在整个土木工程建设中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土木工程每个环节的施工人员都必须把自己的事情务必做得完美,不能留下丝毫瑕疵,并且要考虑好如何为下一操作程序的施工人员作好各种铺垫,使每个关联点能够有序地结合和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地基加固体系,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整个地基加固任务.

3.3地基加固的基础性

建筑地基勘察设计及地基处理技术 篇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城市化的加快,建筑物高度的不断提高,建筑风格的日新月异,这些都对建筑基础和地基勘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时常出现的地基处理问题,旨在探索如何开展好建筑地基勘察方案以及地基处理技术。

【关键词】建筑地基;勘察设计;地基处理技术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科学技术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进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日新月异、屡见不鲜。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在建筑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城市化的加快,更是加快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步伐,同时,摆在每个建筑企业面前的也是更高的行业要求。要求每个建筑企业能够充分了解施工的地质条件和水分环境,从而能够准确的掌握所需的建筑地基勘察数据,并且不断提高数据的准确度。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是,确保建筑地基的承载能力范围、提高稳定性,并且根据地形地质特征,合理的处理好地基的实施工作。要想达到地基的准确性,需在施工前,进行实地的勘察分析,勘察的范围包括有施工周围的岩石构成、地下水存储量、各岩石层的承受力等,并根据数据结果对设计好地基工程。

2、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及其相关要求

(1)首先,需要专业人员绘制出准确的平面设计图纸,通过工作人员前往实地进行现场的勘察,根据勘察所得的结果,在设计图纸上标明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准确的地形分布和坐标,弄清楚建筑施工中所采用的地基形式、预埋的深度与尺寸以及有针对性的特殊设计等。还需要对建筑物范围各层岩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坡度、工程特性、计算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有充分的了解。(2)在建筑场地的地震设防区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划分,划分对象为场地类型以及场地类别,在进行有效的划分之后,还应该进行场地与地基地震效应评价,然后根据具体的抗震设防烈度采取不同的且有针对性的措施。如果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在6度以上,则应该划分场地上类型和场地类别。而对于那些抗震设防烈度在7度以上的场地,尚应判定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的地震液化然后再对相应的液化指数进行有效的计算。(3)对地下水的储藏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因为地下水的存在条件对于建筑施工也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设计基坑降水时,应该运用有效的方法获得准确的地下水位变化的范围以及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且地下水对地层的渗透性能够进行有效分析。(4)基坑开挖是施工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为了保证基坑开挖的顺利进行,应该做好工程勘察工作,并为其提供稳定计算和支护设计所需要的岩上技术参数。同时,还应该论证基坑开挖、降水等是否会对邻近工程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并进行有效的评价,推荐承载力及变形计算参数,提出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建议,尤其是不良地质现象处理的对策。

3、勘察特殊性土时的注意事项

(1)针对黄土湿陷性的注意事项。对工程进行有效的勘察时,易产生黄土湿陷性现象,想要快速的清除黄土湿陷性,应该使用土或灰土桩挤密的措施。然而,如果采取这个措施时,应该对产生的地基湿陷种类、场地湿陷级别、湿陷性土层的存在范围、非湿陷性土层的性质及埋深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勘察,从而了解实情,明确具体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得到具体对应的数据指标,这些数据指标主要有地基土的含水量和最大含水量、湿陷系数、干密度和最大干密度、自重湿陷系数等。(2)针对粉土、沙土液化的注意事项。在建筑地基勘察的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其中还包括粉土、沙土的液化,想要行之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使用砂石桩挤密的措施。如果采取这一措施,应该准确无误的勘察现场的液化程度并进行液化等级的判定,提供具体对应的指标数据,包括地基土层的比贯入阻力、相对密度、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及液化土层的厚度和层位等。(3)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经常使用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方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尤为关注以下几个数据指标:厚度和力学性质、承载能力较强、适宜选作桩端持力层的土层埋深、地基土承载力的特征值,获得准确的数据资料,作为参考。

4、建筑地基勘察与地基处理技术

4.1建筑地基的处理技术分析

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建筑工程,在该建筑工程开始勘察之前应该做一些试验的准备工作。首先在施工的现场划定出一块合适的试验区域,然后在选定的试验区域内实施预压的试验工作,预压试验的主要工作流程和内容如下:侧向位移观测、竖向变形观测、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以及孔隙水压力观测等。确保预压试验的有效性,为勘察人员的勘察工作提供準确的数据资料,从而对相关数据资料开始专业的分析研究,得到行之有效的分析出来结果。得到的分析结果要与原设计中的预估数据值进行合理的比对,并且根据实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准确的改动,使整体的设计和施工越来越合理。深层搅拌设计开始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室内加固试验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室内加固试验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在现场对地基土的性质展开适当的混合,从而根据地基土的特质优化选出外掺剂和固化剂,为深层搅拌设计准备合理的配比强度参数。开始设计高压喷射注浆方案时,必须掌握施工工地的建筑结构设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情况。

4.2建筑行业发展新形势下的地基处理方法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筑业得到了一定水平的进步和发展,引用了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也预示着建筑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样一个发展的大环境下,对于地基的处理方法也不断增多,当前情况下,科技含量较高而且经常被使用的地基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加固法和机械碾压法。化学加固法是使用胶结剂或者化学浆液运用电渗或者压力原理,通过高压搅拌或喷射、压入、灌注,使土粒与液体胶结在一起,进而提高地基土的力学与物理性质的处理方法;机械碾压法指的是主要采用振动碾、平碾、羊足碾等压实地基土,适用于较为大面积地基填土的施工。

5、结束语

本文旨在对建筑地基考察设计及地基处理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首先阐述了建筑地质勘查的主要范围和相关的要求,其次介绍了特殊性土勘查时应该注意的几大问题,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前提下浅析了地基勘查设计以及地基的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1]邹新军,杨眉,赵明华.基于室内模型试验的砂井复合地基作用机理[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03).

土木工程地基施工技术探讨 篇4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土木工程的建设力度逐渐加大, 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 地基施工是一个关键, 地基的稳定性影响了土木工程的安全性。因此土木工程地基施工技术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土木工程地基施工过程中, 要加强各种重点问题的监管, 比如地基的渗漏、地基牢固性等问题, 都是土木工程地基施工过程中应该要关注的重点。在施工的过程中土木工程常见的原材料是混凝土, 混凝土也容易出现各种病害, 比如裂缝, 土木工程地基施工应该要着重加强对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把握好具体的施工技术, 比如做好防渗工作、做好裂缝的预防, 使得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一、土木工程地基施工技术的要求

土木工程的基础施工工艺内容包括很多方面, 比如地基开挖、地基的填土、地基的混凝土灌注施工等。地基施工是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 对地基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控制, 对于每一个地基施工环节, 其要求是不相同的。比如基坑的土方开挖要遵循“分层开挖, 先撑后挖”的原则, 在开挖的过程中要先合理确定开挖顺序和分层厚度, 防止对地基土造成干扰, 然后才能进行连续施工。开挖过程中, 还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检查控制工作。再比如在填土压实过程中要注意对材料的选择, 并注意必须压实, 填土由高到低进行, 由上到下对整个宽度图层分层压实。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 应该要按照具体的要求进行施工, 从而使得土木工程的地基施工质量得到保障。

二、土木工程地基施工要点

土木工程的地基施工过程中, 必须要把握好各个要点, 从而使得土木工程的施工工作可以更加完善, 确保土木工程的地基质量得到有效地提升。

(一) 地基开挖工程

土木工程地基施工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要进行地基开挖, 在挖地基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挖掘机直接挖, 按照施工图自上而下有顺序地挖, 不能随意乱挖, 也不能过量地挖, 当地基的挖方达到地基设计的标准之后, 就应该要进行相应的排水处理, 使得施工过程中的排水始终是畅通的。在挖地基的时候, 应该要对地基的密实度进行测量, 可以采用核子密度仪进行检测, 以灌砂法校核, 确保了地基的密实度可以满足施工要求。地基压实应该要采用重型击实标准, 严格按图纸设计要求的压实度标准控制压实度。如果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地基是膨胀土的情况, 不能一次性就挖到预先设计好地设计线的位置, 而应该要沿着边坡预留一层厚度为0.3~0.5m的土层, 按照图纸设计的要求进行浆砌护坡封闭操作。

(二) 地基填土

地基开挖是地基施工过程中的一个基础, 当挖好地基之后应该要及时进行填土处理, 在填土的时候, 一般是采用由高到低、由上到下对整个宽度图层分层压实。水平分层填筑法进行填土施工, 然后要进行分层平行摊铺, 按照路面的平行线分层控制填土的标高进行填土, 在填土的时候, 应该要对填土的厚度进行控制, 不同的土质进行填料的时候, 应该要进行分层填筑, 而且要尽量减少填土的层数, 每一种填料的总厚度至少应该要保持在0.5m以上。在填土的过程中应该要对原来的地面进行清理, 并且对土质的基底进行挖除, 将表面翻松, 然后进行整平压实操作。填土地基应该要进行分段施工, 如果交接不在同一个时间, 则应该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步施工。

(三) 排水技术要点

在土木工程施工中, 保持土体干燥最为关键, 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好排水工作, 一般施工排水可分为明排水法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两种。明排水法一般是采用用截、疏、抽的方法进行排水。尤其是在地基开挖的时候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截住水流, 疏干积水, 使得地基的稳固性更高。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是在基坑开挖前, 首先就在地基的基坑周围埋填埋滤水管, 冰倩用水泵从中抽水, 使得地基开挖过程中出现的地下水能够保持在坑底以下, 直到整个地基的施工完成, 使基坑土体保持干燥状态, 防止事故发生。

(四) 加强混凝土施工

在土木工程地基的施工过程中, 混凝土施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土木工程混凝土很容易出现表面粗糙的问题, 对土木工程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在土木工程地基的施工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一些新技术的应用, 使得混凝土施工质量可以得到有效地提升。首先, 应该要对土木工程地基施工的混凝土材料进行控制, 原材料的选择不当是引起混凝土结构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 应该要对混凝土制备的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 比如对于水泥的选择, 尽量避免采购不同厂家的水泥, 切忌不能将不同厂家的水泥进行混合, 尽量选择同一厂家的水泥进行混合使用。其次, 在土木工程地基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 浇筑以及振捣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步骤, 混凝土的浇筑对混凝土的整体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和振捣的时候, 都应该要充分, 直到混凝土中的所有气泡都排出来为止, 一旦出现了较多的气泡, 则会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进行浇筑的时候, 应该要对浇灌的模板进行湿润处理, 对混凝土进行振捣时要确保振捣充分, 直到气泡被完全排出, 防止混凝土中出现过多气泡, 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比如对于土木工程地基施工而言, 应该要进行分段浇筑, 浇筑完毕之后, 要在混凝土终凝之前进行一次振捣或进行表面的抹压, 用木拍反复抹压密实, 消除最先出现的表面裂缝。

结语

综上所述, 土木工程的建设逐渐加快进程, 当前土木工程的建设力度逐渐增大, 在土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地基建设是一个重点。土木工程地基的施工应该要把握好几个关键步骤, 对几个关键步骤进行质量控制, 比如加强地基开挖和填土, 加强混凝土施工等, 以提高土木工程地基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贺勇.论土木工程地基施工技术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分析[J].建筑·建材·装饰, 2015 (06)

[2]卢焕军.浅谈土木工程中建筑地基基础和桩基础施工技术[J].大科技:科技天地, 2011 (08)

土木建筑地基检测技术 篇5

(内容摘要)地基处理的目的是指提高软弱地质地基的承载力,保证软弱地质地基的稳定性;降低不良地基的压缩性和安全性,减少地基础的下降尤其是不均匀沉降;防止地基受到振动冲击作用时产生沉降现象;消除湿陷性土的湿陷性和膨胀土的胀缩性等。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水利水电、路桥、地质灾害治理等工程建设项目蒸蒸日上。目前在国内较为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垫层法、强夯法、和灰土挤密桩、石灰桩、砂桩、碎石桩、深层搅拌法和高压旋喷注浆法等。

关键字:地基;软弱地基;加固技术

引 言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无论是在地上还是地下都要求建筑物的空间能最充分利用,使其结构设计出现了众多的体型上部载荷大小相差悬殊的高层建筑。相应的建筑物对沉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地基与基础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以软弱地基的几种处理方法来加以分析研究。

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就是持力层为沙土,是粉质粘土等低压缩性土层,高压缩性土层。在软弱地基保持纯天然没有经过人工的处理的时候,软弱地基对于外界的冲击和振动具有一定的沉降。

软弱地基是一种不良地基,由于地质强度比较小、压缩性比较高和透水性很小等特性,因此在软土地基上修建建筑物必须重视地基的变形和稳定。在软弱土地基上的建筑物往往会出现地基强度和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软地基定义

软土是自然历史、地理的产物,是随着气候、沉积环境的变化而形成的。一般是指在静水和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以黏粒为主并伴有微生物作用的近代沉积物。软土是一种呈软塑到流塑状态,其外观以灰色为主的细土粒,如淤泥和淤泥质土、泥炭土和沼泽土,以及其它高压缩性饱和黏性土、粉土等。其中淤泥和淤泥质土是软土的主要类型。

软弱地基在我们看来它是指基本上未经受过地形及地质变动,未受过荷载及地震动力等物理作用或土颗粒间的化学作用的软粘土、有机质土、饱和松砂土和淤泥质土等地层构成的地基。大部分是饱和的,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孔隙比大于1.0。当天然孔隙比大于1.5时,称为淤泥,当天然孔隙比大于1.0而小于 1.5时,称为淤泥质土。软粘土的特点是天然含水量高,一般为35%~80%,天然孔隙比大,一般为1.0~2.0,抗剪强度低,不排水抗剪强度约在5kPa~25 kPa,压缩系数高,一般为a1-2=0.5Mpa-1~1.5 Mpa-1,最大可达到4.5Mpa-1,渗透系数小,一般约1×10-6㎝/s~1×10-8㎝/s。

1.1 场地

场地是指工程建设所直接占有并直接使用的有限面积的土地。场地范围内及其领近的地质环境都会直接影响着场地的稳定性。场地的概念是宏观的,它不仅代表着所划定的土地范围,还应扩大到涉及某种地质现象或工程地质问题所概括的地区。所以场地的概念不能机械理解为建筑占地面积,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还应包括该面积在内的某个微地貌、地形和地质单元。场地的评价对工程的总体规划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和工程造价。

1.2 地基

1.2.1 强度及稳定性的问题

当地基的抗剪强度不足以支撑上部结构的自重及外荷载时,地基就会产生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它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甚至引起开裂或破坏。承载力较低的地基容易产生地基承载力不足问题而导致工程事故。土的抗剪强度不足除了会引起建筑物地基失效的问题外,还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岩土工程问题,如边坡失稳、基坑失稳、挡土墙失稳、隧道塌方等。1.2.2 变形问题

当地基在上部结构的自重及外界荷载的作用下产生过大的变形,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当超过建筑物所能容许的不均匀的沉降时,结构可开裂。高压性土的地基容易产生变形问题。一些特殊土地基在大气环境改变时,由于自身物理力学特性的变化而往往会在上部结构荷载不变的情况下产生一些附加变形,如湿陷性黄土遇水湿陷、膨胀土的遇水膨胀和失水干缩、冻土的冻胀和融完、软土的扰动变形等。这些变形对建筑物的安全都是不利的。软弱地基处理方法的分类、原理及适用范围

2.1 地基处理方法

地基处理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工程技术。随着现代建筑事业对地基处理的要求日益增高,许多新的地基处理技术也得到开发和应用,如近年来发展的强夯法、振冲法、真空预压法、高压喷射注浆法以及加筋法等已广泛用于工程实践。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已成为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已成为土木工程中一项 重要的课题。

软弱地基的种类很多,按成因一般可分为人工填土类地基;海相、河流相和湖相沉积而成的含淤质粘土类地基;各种山前冲积、洪积相所形成的夹卵石、漂石的粘土类地基。复杂的成因造成了它们在物理力学性能上的复杂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承载力低、压缩性高。目前对厚度较大的软弱地基一般采用各类钢筋混凝土桩进行处理,对含水量和孔隙比较大的软弱地基一般采用砂桩、石灰桩,化学灌浆或堆载预压等方法处理。各种处理方法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处理方法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设计是否安全和节约。

我国在引进了国外比较先进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同时,逐步发展了符合我国国内具体工程地质条件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从国外引进和发展了高压喷射注浆法、振冲法、强夯法、深层搅拌法、土工合成材料、强夯置换法、EPS超轻质填料法等许多地基处理技术。许多已经在我国得到应用的地基处理技术,如排水固结法、土桩和灰土桩法、砂桩法等也得到不断发展提高;在工程实践中还发展了许多新的地基处理技术,如真空预压法、锚杆静压桩法、孔内夯扩碎石桩法、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法、刚性桩复合地基法等。在地基处理方面我们已现在的施工工艺中以最常见以及最常用的几种来进行分类例如: 2.1.1 换填垫层法

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防止冻胀和消除膨胀土的胀缩。2.1.2 强夯法

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软-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主要用来提高土的强度,减少压缩性,改善土体抵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对饱和粘性土宜结合堆载预压法和垂直排水法使用。2.1.3 砂石桩法

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降低压缩性,也可用于处理可液化地基。对饱和粘土地基上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也可采用砂石桩置换处理,使砂石桩与软粘土构成复合地基,加速软土的排水固结,提高地基承载力。2.1.4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法 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已自重固结的素填土等地基。对淤泥质土应根据地区经验或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基础和桩顶之间需设置一定厚度的褥垫层,保证桩、土共同承担荷载形成复合地基。该法适用于条基、独立基础、箱基、筏基,可用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变形。对可液化地基,可采用碎石桩和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多桩型复合地基,达到消除地基土的液化和提高承载力的目的。2.1.5 预压法

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等饱和粘性土地基。按预压方法分为堆载预压法及真空预压法。堆载预压分塑料排水带或砂井地基堆载预压和天然地基堆载预压。当软土层厚度小于4m时,可采用天然地基堆载预压法处理,当软土层厚度超过4m时,应采用塑料排水带、砂井等竖向排水预压法处理。对真空预压工程,必须在地基内设置排水竖井。预压法主要用来解决地基的沉降及稳定问题。2.1.6 置换及拌入法

置换及拌入法有换填垫层法、振冲置换法、高压喷射浆法、深层搅拌法、褥垫法等多种方法;采用砂、碎石等材料置换软弱土地基中部分软弱土体或在部分软弱土地基中掺入水泥、石灰或砂浆等形成加固体,与未被加固部分的土体一起形成复合地基,从而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的目的。2.1.7 加筋法

加筋法有加筋土法、锚固法、树根桩法、低强度砼桩复合地基法、钢筋砼桩复合地基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在土层埋设强度较大的土工聚合物、拉筋、受力杆件等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沉降,维持建筑物稳定。

在大部分的工程施工中在确定地基处理方案时,宜选取不同的多种方法进行比选。对复合地基而言,方案选择是针对不同土性、设计要求的承载力提高幅质、选取适宜的成桩工艺和增强体材料,保证文明施工、环保施工。

2.2 各种地基处理方法适用范围

2.2.1换填垫层法

换填垫层法常用于基坑面积宽大开挖方量较大的回填土方工程适用于处理浅层非饱和和软弱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季节性冻土地基、素填土和杂填土地基。2.2.2强夯法

夯实法适用于碎石土、砂土、素填土、杂填土、低饱和度的粉土和粘性土、和湿陷性黄土夯实置换适用于软弱土。2.2.3砂石桩法

砂石桩法一般适用于杂填土和松软砂土,对于软土地基经试验证明加固有效时方可使用土桩、灰土桩、二灰桩挤密法一般适用于地下水位深度为5-10m的湿陷性黄土和人工填土石灰桩适用于软弱粘性土和杂填土。2.2.4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法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法适用于处理粘性上、粉土、砂土和已自重固结的素填土等地基。对淤泥质土应按当地经验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就基础形式而言,既刁用于条形基础、独立基础,又可用于箱形基础、筏形基础。2.2.5预压法

预压法适用于处理厚度较大的饱和软土和冲积土地基。2.2.6置换及拌入法

置换及拌入法用于垫层法和开挖浅层地基处理;振冲置换法适用于软弱粘性土地基;高压喷射注浆法;适用于粘性土、冲填土、粉细砂、砂砾石等地基;深层搅拌法和石灰桩适用于软弱粘性土;褥垫法适用于地基软土层深浅不一等 2.2.7加筋法

加筋法土工聚合物适用于软弱地基,或用作反滤、排水和隔水材料;锚固技术适用于天然底层或人工填土;加筋土适用于人工填筑的砂性土;树根桩法适用于软弱粘性土、杂填土等。加固技术

3.1 地基基础的加固

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同时还应考虑加固时施工的难易程度。常用的方法有扩大基础底面积法,其适用范围为刚性基础或扩展基础。锚杆静压桩法,其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土上。树根桩法,一般适用于淤泥质土、非粘土、粉土、砂土及人工填土等地基土上,作为基础加固或基坑边坡稳定加固之用。注浆加固法,一般适用于砂土、粉土、粘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加固。3.1.1 锚杆静压桩法

锚杆静压桩法用于高压缩性粘土层或砂性较轻的软粘土层,当桩须贯穿有一定厚度的砂性土夹层时,必须根据桩机的压桩力与终压力及土层的形状、厚度、密度、上下土层的力学指标、桩型、桩的构造、强度、桩截面规格大小与布桩形式、地下水位高低以及终压前的稳压时间与稳压次数等综合考虑其适用性。3.1.2 树根桩法

树根桩法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及人工填土等地基土上既有建筑的修复和增层、古建筑的整修、地下铁道的穿越等加固工程。3.1.3 注浆加固法

注浆加固是用液压、气压或电化学原理通过注浆管把浆液均匀地注入土层中,填充、渗透和挤密驱走土颗粒间的水分和气体,并填充、硬化后将土颗粒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强度大、压缩性低、抗渗性高和稳定性良好的新的土体,从而使地基得到加固,可防止或减少渗透和不均匀的沉降。

3.2 地基处理方法加固效果

软弱地基在进行施工组织的时候经过处理加固后使地基在组织施工的时候更可以有效和节省各类成本进行施工,也确保了各类施工工艺的安全性,方便性,大大减少在施工中由于软弱地基没有得到加固在组织施工出现的各类事故和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地基处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合理的方案还需要落实到技术措施和施工质量的保证上,才能获得地基处理预期的效果,这不但要求认真制订技术措施的技术标准,保证施工质量,还要进行施工现场质量检验、试验和现场监测与控制,监视地基加固动态变化,控制地基的稳定性和变形的发展,检验加固的效果,确保地基方案顺利的实施。

浅谈软土地基建筑技术处理 篇6

【关键字】软土地基;地基处理;建筑设计

在软土地基上进行房屋建造,需在地基、建筑构造、管线布置等细节方面慎重考虑,避免建成后出现室外沉陷、室内地坪开裂、管线断裂等影响房屋使用及维护难度大等问题。本文通过工程经验总结了在软土地基上建造房屋需注意的几点技术处理措施。

1 软弱土地基的概念

软弱土地基指地下土层存在较厚淤泥、淤泥质土或冲填土、杂填土及其他高压缩性土层的地基。软弱土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渗透性小,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导致了其特有的工程性质。

2 软弱土地基建造房屋容易引起的危害

当建筑实施建设遇到软弱土地基时,如不重视软弱土地基的处理或处理不当的情况,建造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坑坍塌、室内外地面下沉、墙体开裂、管线断裂等一系列危害影响,严重情况将引起建筑倒塌破坏,造成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

3 地基处理措施

首先,必须认真地对所选场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查明地层情况,特别是软土层的分布,应严格按照国家、行业规范、规程提供必要的岩土工程参数,为搞好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其次,建筑物的选址应尽可能地避开软弱土场地,尽量直接利用浅层低、中压缩性土层,采用自然地基减少工程造价。若建筑物必须整体建造在软弱土场地范围内,或局部遇有软弱土层、暗沟、暗坑、坟穴以及枯井等,应根据地槽范围内不良工程地质层的范围、深浅,综合考虑填筑材料的优缺点进行处理。若软土层埋藏较浅、范围不大,一般常采用換土垫层法、复合地基处理的方法、强夯法,以提高软弱土地基的强度和承载力,降低其高压缩性;改善软弱土排水条件,缩短软弱土固结时间。为加强软弱土土体的稳定性,可穿透软弱土层,将上部荷载传至下部较坚硬的工程地质层承担。若以上方法均不能满足建筑物地基处理要求,还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及上部结构、荷载情况,考虑选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灌注桩。而搅拌桩只适用于市政工程,不宜用于软土地基上受力使用。

4 建筑设计方面

4.1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应力求简单

实践证明在软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当土层的层理构造较为复杂,平面及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均匀时,应尽可能地采用单一的“—”平面布置形式;对于“L”、“T”、“工”等复杂的平面布置形状的建筑物,应设置沉降缝分隔。

4.2 建筑物应力求避免有显著的高差

软土地区建筑物的裂缝事故,往往以高度差异的建筑物为多。尤其是那些高低一体的建筑物最易发生不均匀沉降裂缝,即使设置了沉降缝也往往由于不慎落入建筑垃圾的堵塞、宽度不够等原因造成墙体的水平挤压,使得墙体开裂。

4.3 根据规范和地层情况设置沉降缝

建筑物场地范围内,地基土性质在平面分布上有较大差异时,必须按工程地质剖面图中土层的分界位置,尽可能地调整上部结构的建筑布置形式,设置不均匀沉降缝。地基处理方法不同时,为防止上部结构适应地基处理后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应在地基处理的分界位置处设置沉降缝。当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时,宜在平面转折处、高差处、荷载差异处或附近部位设置沉降缝,并使各独立部分有足够的刚度。过长的建筑物应按有关规范要求设置沉降缝。分期建造的建筑物交界处设置沉降缝。

4.4 必须充分认识相邻建筑物的影响

建筑物的荷载不仅使建筑物地基土产生压缩变形,而且由于基底压力扩散的影响,在相邻范围内的土层,也将产生压缩变形,这种变形影响的大小由近到远。因此相邻建筑物必须离开一定距离以消除这种影响。当相邻建筑物必须相接时,也可采用减少沉降的措施如桩基础等;也可采用相邻基础互相(或后建建筑物基础)悬挑基础梁的措施以减少由于基础压缩变形带来的负面影响。

4.5 适当控制建筑物的标高

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为避免这种影响应相应采取以下措施:室内地坪和地下设施的标高,应根据预估沉降量予以提高;建筑物各个部分或设备基础之间有联系时,可将沉降量较大部分的标高提高;建筑物与设备之间应留足够的净空;建筑物有管道穿过时,应预留足够的尺寸孔洞或采取柔性管道接头。

5 结构设计方面

为防止或减少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影响,建筑结构形式不宜采用砖混结构,宜选择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

5.1 按规范要求,根据工程实际适当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

长高比是保证砖石承重结构建筑物刚度的主要因素。长高比大,调整建筑物地基不均匀变形的能力就差,极易产生裂缝;长高比小则反之。工程设计中建筑物的长高比一般控制在2.5左右。

5.2 首层地面应设置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板

建筑首层墙体不宜搁置素土地台,为避免地面下沉产生墙体开裂,宜设计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板。

5.3 适当加强基础的刚度和强度

基础的刚度和强度是建筑物整体刚度和强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当建筑物产生正向挠曲时,受拉区在基础的底部,因此保证基础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可有效地防止或减少不均匀沉降。

5.4 基础桩型不宜采用多种形式,受力桩型不宜采用搅拌桩。

5.5 砖混结构宜合理布置纵横墙

纵横墙的合理布置,能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如纵墙贯通而横墙密布,则犹如空腹多肋深梁,刚度较大.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房屋的开间尽量缩小,门窗洞不要过大,一味地追求大空间、大门窗这样对建筑物的变形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6 管道布置地基处理

6.1 素土垫层。素土垫层是先挖除基坑下的部分或全部软弱土,然后回填素土并分层夯实,对管径不大的管道基础常采用素土垫层。

6.2 强夯法。强夯法处理地基具有效果显著、设备简单、施工方便、适用范围广、经济易行和节省材料等优点。在管道施工中,若遇管道自重大、对管道的安全要求高的情况,也可用强夯法来处理地基。但是地下水位相对较高时不宜采用强夯法。

6.3 灰土垫层。灰土垫层常被用于管道地基的处理。一般适用于处理l~4米厚的软弱土层。

6.4 砂或砂石垫层。砂垫层和砂石垫层材料透水性大,软弱土层受压后垫层可作为良好的排水面,可以使基础下面的孔隙水压力迅速消散,加速垫层下软弱土层的固结和提高其强度,避免地基塑性破坏。因此软土地基处理常采用砂和砂石垫层

6.5 室内外管道接口位置应重点考虑沉降影响,预留沉降空间或采用软性接口,设置维修检查井,便于日后维护。

7 施工方面

在施工过程中,先建高、重建筑物,后建低、轻建筑物。使高与低、轻与重建筑物的压缩过程尽量趋近于一致或同步;业主、设计、施工各方应搞好配合与协调,尽可能减少设计变更。防止增加新的较大荷载。对于工业建筑,施工过程中较沉重的机器设备应提前吊装施工,避免整体完工后出现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发生裂缝。

建筑物的前后、左右应齐头并进,防止由于工程的分包施工速度的差异等原因,产生施工过程中的高低差或荷载差,在施工中就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影响工程质量。

8 结语

地基处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合理的方案还需要落实到技术措施和施工质量的保证上,才能获得地基处理预期的效果,这不但要求认真制订技术措施的技术标准,保证施工质量,还要进行施工现场质量检验、试验和现场监测与控制,监视地基加固动态变化,控制地基的稳定性和变形的发展,检验加固的效果,确保地基方案顺利的实施。

土木工程中结构与地基加固技术分析 篇7

1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分类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 例如对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以及对剪力墙结构的设计等都属于其中的重要施工内容, 以下文章主要就其内容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并简要介绍了每种结构设计的原理等问题。

1.1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属于土木工程设计中的一种。就目前的情况看, 我国建筑施工所应用的材料一直为钢筋混凝土, 这是有其较强的稳定性决定的。在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以不同材料的不同受力性能为标准来对其进行选择, 钢筋混凝土结构一种受力性能较强的结构, 往往被用于道路桥梁的建设以及房屋建筑过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具体应用过程中, 往往会因为外观的变化而使其内部构造也有所变化, 这是造成其受力程度会有所改变的一个主要原因, 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 想要使钢筋混凝土的强度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保证, 就一定要注意在建设结构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 这对于建筑领域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工作来说属于一项十分重大的挑战, 同时也是其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1.2 对剪力墙结构的设计

对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同样也是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一种。对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同样需要利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才能完成, 通过对这一材料所建成的墙板的利用, 墙体中来自各个放向的力都能够被有效的承载, 这是保证墙体稳固行的一个主要手段, 而通过这一手段来实现墙体稳定的结构便成之外剪力墙结构。目前, 在建筑施工领域, 剪力墙结构一直被广泛的欢迎, 但其具体施工过程却蕴含着很强的专业性, 因此, 施工人员必须加大力度做好对这一工作的研究, 从而使剪力墙结构能够更加合理与稳定, 以为建筑质量的保证提供基础。除此之外, 在对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还应保证其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 要将其施工中的种种参数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这样才能使其结构的合理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

2 钢结构施工与安装的要点

2.1 选材与连接要点

钢材种类有板材、型材、金属制品以及管材四大类。低合金钢、优质碳素结构钢等是在土木工程建筑中一般常用到的钢材, 此钢材的优点是强度硬度高, 缺点是可塑性较低, 所以在钢结构设计时, 柱子截面通常设计成箱形截面或宽翼缘“丁”字形、“十”字形截面等;房梁焊接成“H”型钢梁。在钢结构安装之前的工作, 如果有特殊要求的也可以按照截面, 对主要的焊接接头做焊接工艺的试验, 并找出各种规格材料的各项参数。在对梁和梁之间、梁和柱之间的连接时, 可以运用焊接连接或高强螺栓连接, 同时要注意高强螺栓的连接孔位的准确性。通常制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数控机床钻孔, 这些孔的精度相对较高, 另一个是一种常见的模板制孔, 这些孔的精度相对较低。

2.2 钢构件堆放及安装机械地点的选择

安装结构的土地面积通常应该是结构占地面积的1.5 倍。根据流水的顺序安装, 从中转堆场配套输送到现场的钢构件要运用装卸机将其安置在安装机械的回转半径内。假如由于运输的缘由造成组件的变形, 那么在建设现场就要进行矫正。钢丝绳容量应该满足起吊的高度要求;起吊速度也应该满足安装要求。各个塔式起重机之间要保持相对的安全距离, 来确保臂杆不碰撞塔身。钢结构通常适合在规整、对称及平整的地方安装, 因此要根据不同条件对安装流水线的布置采取不同的方法。

3 地基加固技术

3.1 注浆加固技术

此方法被普遍应用在砂土、粉土、粘性土、人工填土等各种土上, 优点是可以提高土地的力学性质。在地基建设中也通常用到这种方法, 因为其价格实惠, 多变的形式。但是加固灌浆材料需要可灌、可粘性好、收缩率小、没毒没污染、耐老化性能好等, 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地基的稳固性和使用寿命。

3.2 压制或排水的固结技术

地基固结法是一种可以减少凝固地基时间, 增加地基凝固速度的新型方法。此方法一般可以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事先压制地基层, 通过在地基上方增加重量或增加压力的方法来提高地基的密度, 让地基沉降到最大限度, 实现夯实地基的目的;二是通过改扩建排水系统, 增加积水的排放力度, 改善地基凝固的速度。

3.3 利用强夯法实现加固的技术

在现场施工中, 虽然强夯法是最常使用的, 但是其应用步骤与程序并不标准, 合理的准确步骤是:a.施工场地的清理与整平;b.标注好第一次夯点的位置, 并测量场高;c.机械设备到场, 在夯点位置准备;d. 对夯前的锤顶的高度进行测量;e. 把夯锤起吊到规定的高度, 且放锤, 夯锤下落后放下吊钩, 对锤顶的高度进行测量, 并立即整平坑底保证夯锤不倾斜;f. 依照规定的夯击次数, 进行反复的夯击;g.把夯坑填平使用的是推土机, 对场地高度进行测量;h.进行反复的夯击要在固定时间内, 然后把场地夯击完毕;i.夯实表层松土用的是低能量满夯, 最后对后场地高度进行测量。

3.4 换土加固法

换土加固法在浅层地基的处理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用这种方法就是将比较优质的泥土, 作为材料换掉软弱土层、湿陷性黄土、季节性冻土等不合格的土壤, 然后运用相关机械设备把它夯实, 增加其密实度。该方法适用于基坑面积很大的工程中, 一般处理深度在2~3 米左右的土壤, 对于自然地质不够适用当前工程的施工中都有非常好的施工效果。

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可以看出, 在建筑领域, 土木工程结构及地基加固技术对于建筑质量的保证十分重要, 因此, 施工人员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技术标准及具体的施工要求去对其进行施工, 同时对其施工技术做到最好的了解, 这样才能使整个施工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从而使地基的牢固性以及土木工程结构的合理性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霞, 郭志刚.浅谈土术工程中结构与地基加固技术[J].民营科技, 2012, 05:242.

[2]徐克红.结构与地基加固技术在土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09) :118-119.

土木建筑地基检测技术 篇8

1 地基加固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地基加固结构的稳固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地基基础的种类, 每一种类型的基础构造都有其优缺点, 在发挥支撑功能时, 建筑物的整体性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 由于建筑物建设意图不同, 导致其结构的用途、耐久性和安全度等的区别, 都会引起对地基基础施加不同程度的压力, 引起加固构造的变形。3) 加固结构技术受建筑结构的变形值、发展趋势和速度、加固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工人对其掌握程度的影响。4) 加固结构的质量常常受到建筑方自身的建筑意图影响, 过度强调施工速度和效益则会加大地基基础缺陷的可能性。

2 地基加固结构的有效应用分析

1) 重视工程勘查的工作, 确保其精确性。

在工程勘察报告前要制定严密的勘测方案, 合理确定工程勘察任务和目的, 依照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勘查工作, 确保勘探的全面性。首先, 对建筑场地的特点进行整体了解, 包括工地的土质类型、地质构造情况和水文条件等。综合建筑条件和建筑规划以及建筑物的类型拟定基础加固结构施工方案, 加强预防工程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对预案, 处理施工与危险因素之间的矛盾, 做好工程勘查工作。勘查工作是建筑施工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前提, 应给予充分重视, 根据勘测结果, 对于较为软弱和复杂的地基应考虑合适的建设方式, 应慎重确定建筑类型。其次, 在钻孔勘测时, 要根据钻孔设计的相关要求, 确定合适的钻孔深度。对于端承桩, 主要根据桩端受力层的顶面坡度决定, 一般为12 m~24 m, 当相邻两个勘察点测得的持力层坡度大于10%或其结构复杂、起伏较大时, 应根据探测条件和施工现场的施工环境适当加密勘探点;对于摩擦桩, 则通常按20 m~35 m设置勘探孔, 但遇到特殊的土层性质或者水平方向分布差异明显的情况, 也应适当加密勘探点。对于地质复杂的工地条件应列出桩柱线并按布置开展勘探活动;另外, 钻孔深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 如果压缩土层厚度或者桩下土层过浅, 地基基础将会达不到设计要求, 进而无法计算出地基的变化值或者桩的承载力, 所以, 在进行钻孔施工时必须进行大量的勘查工作, 增加探坑和钻孔布点, 保证足够的钻孔深度, 达到土层的层理的一致性和压力分布的均匀性, 避免因为基础出现弯折或翘曲现象, 而给建筑安全带来隐患。

2) 依据勘测结果, 设计科学合理的地基结构。

地基基础的设计应以现场具体情况、工地的土质条件、结构形式以及建筑物的使用要求等为主要参考基础, 不仅要达到适用、经济的目的, 还要保证地基基础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的坚固性和耐久性。对于工程勘查报告中显示的建议值, 设计人员应通过严格的计算程序进行检验和测定, 通过其他途径对地基承载力和实际土压力进行载荷试验与评估。计算结果和勘查报告提示值差异较大, 则再进行重复计算, 直至确定其正确的抗压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在利用天然地基基础进行施工时, 工程负责人员必须全力的支持设计工作的开展, 反复核对施工设计图, 尤其建造重大工程时, 要对地基多次测量, 以防止施工中发生地基倾斜或沉降事件。一旦发生异常情况, 必须立即停工, 召集建筑利益相关主体, 共同研究对策, 及时转变施工方案, 防止灾难性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加固地基结构, 加强施工技术。

a.地基基础结构的选择。基础将建筑物的荷载传递给地基, 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连接体。如果地基具有较强的承载力, 则基础可以任意采用竖向或者纵向的分布方式。假设地基承载力较弱, 则必须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在勘查时, 查明土层组成, 为地基处理方案提供可靠的参数。在计算时, 估计房屋的大致重量, 得到平均的荷载。然后, 比较地基本身的承载力, 应大于平均荷载的两倍以上, 否则需要增铺片筏基础。与独立基础相比, 片筏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广, 把荷载均匀地分散到地基上, 长期维持较强承载能力。但片筏基础造价较高, 增加了工程的支出成本。

b.地基基础结构的施工技术。首先, 确定地基土质, 依照相应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若地基荷载较大, 土层承载能力较差, 则增强基础的整体性, 满足地基沉降要求, 尽量减少不均匀沉降, 采用人工处理地基或者桩基, 以地基承载负荷后无变形的情况为主要标准, 进行抗压测试, 确定地基的强度和刚度, 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 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为提升施工质量提供相关依据。结合施工工地地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技术, 若地基土层较薄, 且土质为淤泥类软土, 施工中应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对土层的扰动。若地基土层均匀、密实, 且含有大量建筑物垃圾废料或者冲填土, 可将其作为持力层, 但对于地基基础部分含有的具有侵蚀性的工业废料或者有机生活废弃物等, 则需要对其进行处理, 然后才能用作建筑物的负荷层。其次, 选择适当的地基构造。应综合建筑结构与功能类型, 建筑物荷载的大小和分布情况, 工程现场的水文、地质条件, 建筑周围的交通运输条件, 原料供应情况, 现场的基础设施情况, 当地的抗震设计规范等因素, 通过对以上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后, 择优选择基础结构形式。最后, 应着重考虑长期大量负荷导致的不利影响。地基基础施工时需要设置伸缩缝, 保证缝宽既不影响建筑物稳固性, 又能保持建筑的独立性, 同时还要密切跟踪和观测基础与土层的沉降。若不设置或者增大结构伸缩缝间距时, 则要采取设置后浇带或者永久变形缝等必要的措施, 防止结构开裂, 减少混凝土收缩对建筑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 在中高层建筑群之间设置永久变形缝, 在采用天然基础埋深时, 应深于普通裙房基础的2 m以上。当不具备以上施工条件时, 应增加与高层建筑的架空层之间的贯通, 并计算出高层建筑的稳定性。沉降缝是由硬质材料充填的, 投入使用后缝两侧易出现建筑墙开裂, 造成渗水现象。缝间距的处理方法是否得当, 直接关系到架空层与建筑层的平衡作用力度问题。如果地基上出现膨胀土、欠固结土、湿陷性黄土等状况, 则通过增加适当填土来加固地基。当地下室结构过长, 可以在适当位置采用补偿性收缩混凝土和微膨胀剂, 使地下室结构设计符合规定的限制膨胀值。复合地基是近年来常见的地基加固结构形式, 它解决了相邻建筑与本建筑之间因地基差异而引起的压力失衡问题, 一方面提高了地基持力层的荷载量, 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地控制建筑物的沉降现象。所以, 设置永久变形缝或者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地基基础的稳固性, 有效地提高了高层建筑物的整体使用寿命。

3 结语

土木建筑地基检测技术 篇9

关键词:建筑地基勘察设计,地基处理技术

随着城市化不断深入, 建筑业也不断发展, 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新形势对建筑地基勘察及处理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提高建筑勘察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 从而为确定承载力、基础设计与地基处理提供准确依据。大地是一个载体, 所有建筑物必然通过基础坐落在地基上, 要想有效保证建筑质量, 必须提高地基稳定性与承载力、变形特性等, 对不良地基, 应选择好地基处理的方法。

1 一般建筑地基勘察

(1) 获取有地形和坐标的建筑总平面图, 了解每个建筑的结构和功能、拟使用的基础类型与埋置深度, 以及对地基设计的要求等。然后对建筑地基进行勘察, 查明场地的气象及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勘察区域内岩土取样, 送实验室做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 结合原位测试, 确定设计需要的岩土参数。

(2) 查明地下水埋藏, 基坑设计时需检查水位变化幅度与变化规律, 分析出地层渗透。水质与土层是否会腐蚀建筑材料, 要进行判断, 施工前对建筑环境地下水特点、化学成分、埋藏深度与动态等进行了解, 判断土层与地下水施工中发生变化会对工程造成影响, 采用合理防治措施。深基坑开挖, 更需要计算与支护设计用岩土参数, 研究分析自然降水与基坑开挖等对周围影响因素。

(3) 对场地稳定性和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 场地稳定性需要对建筑场地地震设防类别进行划分, 评价场地地震效应, 然后根据抗震设防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抗震设防在6度以上, 应划分场地类型与类别;对于抗震设防在7度以上, 还应判定砂土或者粉土地震液化。边坡稳定性评价需明确边坡可能滑动的模式, 从而确定采用何种计算理论, 对于地质条件复杂, 常规计算难以解决的情况, 应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 分析其破坏发展趋势。

2 几种特殊地基勘察时注意事项

(1) 黄土湿陷性勘察, 结合建筑特点与设计要求, 提供地层时代与成因;黄土层厚度;湿陷系数、干密度与湿陷压力变化系数;湿陷类型与湿陷等级分布;变形参数与承载力等数据。

(2) 砂土等液化时勘察, 为防止砂土液化或者减少液化, 常采用换土、砂桩挤压与围堵等。需要通过原位测试对砂土液化进行判断, 准确掌握土层层位与厚度等。

(3) 柔性等增强体勘察, 为提高地基承载力与减小沉降用柔性或半刚性增强体, 应查明土层分布与厚度等情况。对砂土与粉土地基有详细孔隙比标准贯入锤击数等;黏性土地基, 有压缩模量、含水量p H值与有机质含量等。

3 地基设计要求

(1) 扩展基础计算。首先计算基础底面积, 通过承载力与变形计算确定;按剪切与冲压等计算与确定变阶高度与基础高度;最后, 底板配筋用抗弯计算确定。

(2) 箱筏设计基础。箱形基础高度要符合刚度与承载力等要求, 箱形底板厚度要根据受力与防水性能等进行确定。底板受弯承载力影响, 斜面受剪承载力影响, 在底板计算时都要达到标准。筏基底板板格按照冲切承载力要求设计, 而筏基基础梁要在正面受弯与斜截面受剪力基础上, 验算底层柱下梁顶面受压承载力。

(3) 桩基础设计要求。桩基础要计算极限条件承载力, 根据桩基使用功能与受力特点, 计算竖向与水平承载力;计算桩身与承台承载力;验算极限承载力小细长桩或桩身裸露和地面上桩身压屈;根据施工锤击与吊装等来对预制桩验算强度;如某些桩端平面有软弱卧层, 需要对卧层承载力做验算。桩端持力层是黏性土与存在卧层一级桩基, 是软土一级与二级桩基, 需要沉降验算。

4 不良地基处理技术

(1) 地基处理技术。地基处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科学处理可消除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确保质量。对重要工程, 提前进行预压试验, 完成侧向位移与空隙水压力等试验, 同时把参数和原设计预估值比较, 对设计进行修正, 使设计满足要求。

(2) 强夯前试验性施工。试夯前查出场地内地下构筑物, 及各种管线位置与相关标高等, 实施必要措施, 避免强夯施工带来损坏。试夯或试验性施工, 按要求清表, 经监理同意方可试夯, 有专人查看与记录。同时采取防振与隔振等, 防止强夯施工产生机械振动, 给建筑物或施工设备不利影响。

(3) 深层搅拌的加固试验。根据土的性质, 选择固化剂与外掺剂, 为施工提供各种强度配比。制定高压注浆方案, 掌握施工工程土质、水文与建筑结构设计要求, 及现状观测资料。

5 总结

地质勘察广泛应用城市规划、水利与工业及市政工程等建设设计与施工中, 要做好勘察工作, 掌握场地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对可能的地质灾害与可能的威胁性地质作用作出预测, 并提出应对措施, 能够有效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保障人员安全, 确保建成能正常与安全使用。所以掌握新形势下建筑建筑地基勘察和处理方法对建筑工程安全性与社会效益、企业效益等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沈丰泉.浅谈建筑工程中的地基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17) :94.

[2]葛振宽.建筑工程中的地基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探讨[J].现代物业.2012, 11 (6) :117-119.

[3]张鑫, 秦玉梁.建筑工程地基勘察及处理技术探讨[J].房地产导刊.2013 (20) :267.

软土地基上建筑施工技术 篇10

本项目鉴于存在大面积的软土地基, 对软基采取CFG桩加固处理。上部主体结构为25层, 有一层地下室。总建筑面积主楼为45 672.2m2, 裙楼为5 759.81m2, 主体结构总高度为98.8m。造型主体高度为111.450m, 幕墙造型高度为122.90m。主体结构类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和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2 施工技术准备

场地控制网的测量, 建立控制基准点。对于本工程来说, 考虑到本工程场地属于软土地基, 要充分考虑到后期的沉降对施工测量带来的影响, 为此针对本工程特殊情况, 制定施工测量及沉降观测方案。本工程为了能有效地确保建筑主体工程施工控制网的精确性, 工程施工时根据设计院提供的基准点设置测量控制网, 各控制点均应为永久性的坐标桩和水平基准点桩, 必要时应设防保护以及防沉降措施, 以更好地避免基准点的沉降以及破坏, 利用测量控制网控制和校正轴线、标高等, 确保施工质量。

为使本建筑物的定位准确, 根据软基处理情况提供的控制点进行定位。本工程施工利用方格网的设置, 根据先整体后局部, 高精度控制低精度工作的程序, 在工程区域的四周设置控制点, 方格网控制点选定原则是控制主要轴线和利于施工放样, 视角大、安全、易保护的位置, 通视条件良好, 分布均匀。因此, 准确地测定与保护好场地平面控制网和主轴线的桩位, 是保证整个工程测量精度和施工顺利进行的基础。

3 施工过程控制技术

结合本软土地基上建筑工程施工, 在施工阶段为了能有效地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对本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进行有效的阶段性技术控制。

3.1 事前控制技术

事前控制是在本工程施工开始前所采取控制技术。本工程的事前控制技术主要是针对本工程的在软基上施工的特殊情况, 对本工程项目施工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 并编制相应的检验计划。进行设计交底、图纸会审等工作, 并根据本软基上建筑施工的特点确定施工流程、工艺及方法。对本工程将要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均要审核其技术审定书及运用范围。检查现场的测量标桩, 建筑物的定位线及高程水准点等。

3.2 事中控制技术

1) 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1) 钢筋的存放:钢筋运到加工工地后, 必须严格按分批, 按同等级、牌号、直径、长度分别挂牌标识堆放, 由已检、待检、检验合格与否区分, 不得混淆。存放钢筋场地要进行平整夯实, 铺设一层碎石, 并浇筑砼地坪, 并设排水坡度, 四周挖设排水沟, 以利泄水。堆放时, 钢筋下面用红砖砌筑堆放台, 离地且不宜少于20cm, 防止钢筋锈蚀和污染; (2) 按施工图进行钢筋翻样, 完成钢筋配料表, 配料表要经过技术负责人审核。现场项目总工审批后才能允许加工。钢筋加工严格按规范和设计要求执行。钢筋制作成型后, 由技术负责人、钢筋翻样、施工员、质检员组成验收小组, 对钢筋的加工质量进行严格的验收, 不符合要求的一律退场, 并制定节约措施, 降低材料损耗; (3) 受力钢筋接头的位置应相应错开, 当采用非焊接的搭接接头时, 从任一接头中心至1.3倍搭接长度的区段范围内, 或当采用焊接接头时, 从任一接头中心至长度为钢筋直径35d且不小于500mm的段范围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的允许的百分率应符合一定要求; (4) 在绑扎梁的钢筋前, 要将模板内的杂物清出, 对无法清除干净的细小杂物, 则采用大功率的吸尘器清除; (5) 先在模板上划出主筋位置和箍筋间距, 将箍筋套在梁主筋上, 按画好的位置将主筋和箍筋就位, 开始绑扎钢筋。主梁和次梁按相同方法同时施工。主梁和次梁交差部位钢筋绑扎时, 要注意其主筋的上下位置。

2) 模板工程施工技术。鉴于软基上进行建筑工程施工, 因此模板工程必须严格控制柱顶标高, 误差不超过±10mm, 模板安装必须严格按模板设计施工, 模板相邻高差不超过3mm, 所有节点必须逐个检查是否拧牢卡紧。模板拼缝处要逐个处理, 为保证模板拆除后混凝土表面能达到清水混凝土效果, 所有模板的拼缝处均用双海绵嵌缝胶粘贴密实, 防止梁、柱阳角处因漏浆引起的漏筋和不密实现象;每层楼的梁、柱模板同时支撑好, 以免因二次支模造成混凝土漏浆和表面不平正现象。

3)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本工程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工艺, 混凝土浇筑时采取分段、分层连续进行, 浇筑层高度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 最大不超过500mm。浇筑混凝土时如必须间歇, 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 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前, 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间歇的最长时间按所用水泥品种、气温及混凝土凝结条件确定, 一般超过2h应按施工缝处理。鉴于本建筑工程在软基上施工, 为此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和插筋等有无移动、变形或堵塞情况, 发现问题应立即处理, 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好。楼板原则上不留施工缝, 若遇特殊情况必须留缝时, 施工缝位置宜沿次梁方向浇筑楼板, 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范围内。施工缝的表面应与梁轴线或板面垂直, 不得留斜槎。施工缝用钢丝网挡牢。施工缝处已浇筑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1.2MPa时, 才能继续浇捣混凝土。施工缝处已浇筑混凝土的表面应凿毛, 剔除浮动石子, 并用水冲洗干净后, 先浇一层水泥浆, 然后继续浇筑混凝土, 应细致操作振实, 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3.3 事后控制技术

事后控制是指对施工成品进行质量控制, 同时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 对完成的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检查验收。鉴于本工程存在软土地基, 为此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要求更为地严格按设计要求埋设, 一般建筑物按规范要求, 基础施工完毕后开始观测。建筑物的沉降观测要求按照结构每施工完成一层观测一次。工程完工后, 竣工验收前观测一次。当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并及时向业主、监理和设计汇报, 采取相应的措施。

本工程对建筑物沉降观测的要求具体如下:1) 始终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和专人观测。2) 采用环形闭合方法或往返闭法观测。3) 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4) 沉降观测资料及时整理, 认真做好沉降观测成果表, 对差异沉降超过设计规定立即报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

4 结论

根据工程的不同特点而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 而对于软土地基上进行建筑施工来说, 其施工技术要求更为严格, 本文将结合某软土地基上的建筑工程施工, 总结软基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 提出了有效地的施工技术措施, 旨在能有效确保在软基上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

摘要:本文根据工程的不同特点而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 而对于软土地基上进行建筑施工来说, 其施工技术要求更为严格。本文将结合某软土地基上的建筑工程施工, 总结软基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 提出了有效地的施工技术措施, 旨在能有效确保在软基上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软土地基,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张理, 郑建文.软土地基上建筑施工沉降的观测与控制[J].建筑施工, 2008 (3) .

上一篇:生猪加工业下一篇:会计确认与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