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的游戏规则

2024-07-02

学术的游戏规则(精选三篇)

学术的游戏规则 篇1

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是哲学史上的可以划时代的人物, 他一手推动了语言转向 (linguistic turn) 的产生。通常学界将其思想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标志着语言转向的真正开始, 后期则意味着语言转向的完成。[1]前期维特根斯坦追求完美的理想语言, 认为日常语言的模糊掩盖了逻辑的清晰线条。后期维特根斯坦抛弃了前期的观点, 转而关注“粗糙的”日常语言, 回归到现实生活中, 其重要观点可以被概括为一句话:“语言是生活形式中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语言游戏。”[2]本文以语言游戏思想为切入点, 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引入机构话语研究, 尝试为学术话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二、语言游戏思想的再思考

维特根斯坦本人对语言游戏 (language game) 是这样描述的, “我以后还要反复让你注意我称为语言游戏的那种东西。与我们在极其复杂的日常语言中依据于使用符号的那种程序相比, 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使用符号的程序。语言游戏是由儿童开始使用字词的一种语言形式。对语言游戏的研究是对原始语言形式或者原始语言的研究”。[3]语言游戏的特点可以被归纳为目的性、规则性、多样性和动态性四个方面。其中, 目的性是游戏的根本属性, 也是一切语言游戏开展的基础。关于这一点, 维特根斯坦为我们提供了实例性的佐证:

命令以及按照命令行事—

描述一个物体的外观, 或者给出它的度量—

按照一种描述 (一幅图画) 构造一个物体—

报道一个事件—

猜测一个事件—

提出和检验一个假设—

用图表说明实验的结果—

杜撰一个故事, 然后讲这个故事—

演戏—

唱一支圆圈舞的歌曲—

猜谜—

编笑话, 讲笑话—

解答应用算术中的一个问题—

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请求、感谢、诅咒、问候、祈祷[4]

机构性话语是“以目的性为导向而聚集形成的一种话语类型”。[5]这也恰恰为语言游戏思想与学术话语研究的结合提供了切入点。话语是人类目的的语言外显。一切有理性人的理性活动都是有目的的, 话语自不例外。福柯 (M.Faucault) 曾经说过:“话语是不能还原为语言的;话语并不只是具有意义或真理, 而且还具有历史, 有一种并不把它归于奇异的生成变化律这样的特殊历史”。[6]这种特殊历史中就包含了说话人的意向与目的。它使得话语成为唯一的在者, 不是人发出话语, 而是话语在展现人的存在。

三、语言游戏视域内的学术话语研究

作为机构话语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话语 (academic discourse) 逐渐成为话语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学者们的研究热点。论文摘要、引言和结语等主要的学术话语体裁已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 学术交流活动也日趋频繁, 学术话语的重要地位也就不断凸显。但是现有的学术话语研究多关注话语选择的具体情况, 而忽视支配说话人话语选择的交际本质。语言游戏思想从日常语言哲学的角度入手, 恰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话语交际的本质, 为机构性话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

“目的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 是人的行为的根本属性”。[7]无论是学术交流还是学术语篇, 其目的都是在于探讨学术问题, 发表各自的学术观点。以论文摘要为例, 摘要是学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具有指引读者、便于检索和查阅等多种功能。摘要通常要求不超过300字, 但是在这短小的篇幅内却要实现以上的多种功能。因此, 摘要写作的目的就对摘要内容的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目的又可以进一步被分为总目的和子目的, 彼此之间具有不同的连贯关系, 进而构成整个目的模式。[8]

规则性与目的性相互作用, 是目的性的有益补充。规则既服从于目的, 又限制目的。任何话语的发生都有具体的语境, 也必然受到语境中各种因素的限制。规则既可以保证双方交际的顺利进行, 也可以保证双方的权利平等。维特根斯坦以象棋为例对规则性进行了解释。象棋的规则是保证游戏可以进行的基础, 下棋的双方是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自己的目的性, 最终实现赢得比赛的目的。学术话语中的规则性指的是学界内的人士需要遵守的规范和学术成规。在不同的学术话语共同体中, 具有不同的学术体裁、学术词汇以及专业术语。一个学者如果想进入这个学术话语共同体中参与到语言游戏中, 就必须了解、掌握并遵守该共同体的话语规则。

语言游戏的多样性使得人类的话语丰富多彩。学术话语作为机构话语的分支, 也包括很多的子类型。口语主要包括学术讲座、学术讨论和论文答辩等, 书面语主要包括专著、教材、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等。这些都在话语体裁上反映了学术话语的多样性。另外, 在各种体裁内部, 发话人对每一个言语行为作出的不同选择都体现着多样性。这些微观层面上的多样性又进一步导致了宏观层面上的多样性。语言游戏的多样性是由语言成分的多样性、规则的多样性以及目的的多样性组成的。三者之间不同的结合使得语言的产出变得丰富多彩。

语言游戏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动态性, 表现为一切事物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属性。我们认为, 动态性在话语使用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在共时层面上, 在同一个话语活动中, 后面的话语意义的推断要依赖于前面的话语, 因此具有动态性。其次, 在历时层面上, 话语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地改变。不同时期的同一个话语成分很可能表达及其不同的含义。这充分体现出话语意义的动态性变化。以上两种动态性在学术话语中都具有明显的体现, 尤其是历时动态性更是突出。

四、学术话语的研究模式探索

话语互动是人类存在的方式之一, 而语言游戏则是一种典型的体现。如果以语言游戏思想为理论框架, 通过田野调查来采集真实语料, 自建类型话语语料库, 并在此基础上, 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话语类型为对象进行分析, 不仅可以在理论上深化对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思想的认识, 拓宽语言哲学与语言学的整合研究领域, 并且为解决语言研究的“两张皮”现象提供参考。所建的语料库也可以作为开放性平台, 被多人多次反复使用, 为其他研究提供语料支持。同时, 研究者运用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思想进行分析, 可以拓宽实证研究的视野, 为机构话语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对各领域中的言语使用具有指导和规范性的意义, 从而提高我们的话语交际策略能力。

摘要:语言游戏不仅是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基石, 也是机构性话语研究的理论模式。学术话语是近年来机构话语研究的新兴热点。本文以语言游戏思想为切入点, 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引入机构话语研究, 尝试为学术话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关键词:学术话语,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方法

参考文献

[1]谢群.语言批判: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基点[J].外语学刊, 2009 (5) :23.

[2]刘辉.本体论视域中的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观[J].外语学刊, 2010 (6) :25.

[3]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全集:第6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23-24.

[4]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15.

[5]刘辉.机构性话语研究的语言游戏观[J].学理论, 2014 (5) :151.

[6]FOUCAULT, M.L’Archeologie du Savoir[M].Edition Gallimand, 1969:168.

[7]廖美珍.目的原则与交际模式研究[J].外语学刊, 2009 (4) :62.

学术报告厅使用规则 篇2

1、报告厅的使用实行申请审批制度。活动承办部门应至少提前一周向团委办公室提出申请并填写申请表,经批准后方可使用,审批通过的申请单交至校会办公室。未经批准擅自使用者或导致事故出现者,将追究其责任以及要求赔偿经济损失。

2、报告厅使用优先满足学院大型会议、重要活动。各部门使用报告厅,如时间上发生冲突,一般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或协调解决。报告厅原则上不对外开放。

3、报告厅仪器设备由专人负责,每次使用前,由专人按照仪器设备管理规定及活动要求,做好安装调试等工作。

4、严格按设备操作规程操作,注意设备运转情况。

5、报告厅使用期间,必须遵守会场秩序,保持会场清洁卫生。不得随意搬动、拿走或损坏桌椅、演讲台、电脑等物品、设施。特许情况需要搬动的,须经学术报告厅负责部门同意,并使用后放归原处。严禁携带零食进入会场;严禁抽烟、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品进入。

6、报告厅由专人负责防火、防盗、安全用电检查,每次使用后,应关闭所有设备,关好门窗,使用方须打扫报告厅。

7、管理人员应定期做好报告厅器材和设备维护工作,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备校团委办公室,并牵头做好维修工作,以保证报告厅正常使用。

8、闲杂人等不得擅自进入控制室,不准擅自改动设备的连接线,不准擅自移动或拆卸任何设备,不准擅自把设备拿出室外使用。

9、报告厅使用坚持“谁使用,谁负责”原则,坚持“安全第一”原则。活动承办单位必须明确责任人,负责报告厅使用期间安全防范、应急处理等工作,如会场秩序维护、防火防电、意外事故处理等。

10、以上规定解释权属于校学生会。使用中有其他未及事宜再作研究处理。

“心理测试”的游戏与学术 篇3

如果你的面前有一个婴儿,你想首先摸他的哪个部位?选项包括脸颊、手、脚丫和肚子。

“肚子。”

“你的恋爱可能会谨慎过度,导致进展速度缓慢得像乌龟。”

这情节你我都不陌生。时下,五花八门的心理测试题遍布我们的生活,各种心理报刊、娱乐杂志附送的小别册、社交网站上的投票活动、或是门户网站上跳出来的网络对话框,它们在问你:“呶,你选哪个?”

很多人也乐于做各种各样的心理测试用以消遣。从主题到选项五花八门,你尽可以把婴儿的肚子换成其他各种禽鸟或走兽,甚至一把水壶、一盏台灯或一只花瓶。揭晓的答案有时在意料之外,有时又在意料之中,它不声不响、却权威般地为你总结:因为选择了一组数字“7105”,它认为我想结婚。甚至,我选择从陌生的吉普赛人手中抽取一张红心扑克牌,他会告诉我:我未来的伴侣是位比我年长的辣妹!

我们都是测试狂

“测测你是《奋斗》里面的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间办公室里,黄端坐在电脑前,点开页面。《奋斗》是时下正红的一部青春偶像剧,剧中有不少外形抢眼又个性十足的80 后。

依次答完了包括“作为前男友/ 女友,你还会去他家喝可乐吗?”“你买股票赔了还是赚了”在内的15 道题,回车,结果出来了:“华子”(剧中角色,对朋友极尽宽容的男孩)。更详尽的分析是:“你这样的人经常从一个避难所逃到另外一个避难所,总是被命运推着走,回头又不能接受命运。”

作为心理测量专业的博士生,黄端坦言遇到这类题目也会忍不住做做看,权当放松。一位写手曾这样形容趣味性的心理测验:“如果说这些题目也像一次考试,那考官下发考卷时就需要声明——这不算真实成绩。”

海衣(网名)一直强调这些心理测试的娱乐价值,这篇人气颇高的“《奋斗》测试”正是出自她手。海衣是新浪星座频道的特约作者,不过她更愿意将自己比作一位设计游戏的工程师:“我的设计,是为让大家尽情欢乐。”

海衣把趣味性的心理测试和专业测试比做可乐和感冒糖浆——都是水质,可以解渴。但后者具有医疗效用,而前者主要用来满足感官享受,而可口可乐最初也是由感冒糖浆衍生来的。100 多年前,美国一家生产感冒糖浆的药房中,糖浆里被误加进了苏打水,结果诞生了一种可口的碳酸饮料,这便是日后风靡全球的可口可乐。

一个流传甚广的治感冒偏方是“可乐煮姜”,很多人觉得效果不错。同样,趣味性的测试题目中,也能窥到些专业测试的影子。虽然只是游戏,海衣和她的同仁依然用心。如果读者反馈不佳,她们会集体研究,对题目和分数段的设置进行修改。“可乐可能也有一些相关疗效,但更多还是满足人的感官享受。我很清楚这一定位,并没有把可口可乐当成感冒药来卖。”

除非有心理学的教育背景,我们一般称之为“心理测试”或“小测验”,少有人会提起“心理测量”这个看起来更专业的名称。但在黄端看来,“心理测量”和“心理测试”不过是名称不同。日常所见的趣味性测试,确切地说正是心理测量的一种——“人格测量”。

一份测试可不可靠,要以“信度”来衡量。信度即多次(至少相隔两周以上)进行同一测试,所得到结果的一致程度。比如上面的“摸婴儿”,就像一份“恋爱速度量表”,不同选项代表答题人在“慢——快”这一维度上的差异。但这份量表的信度有待商酌,假如某人选择“摸婴儿肚子”,两周后,也许就凭着一时心情摸了婴儿的“脸颊”或“小手”。如此,测试的信度便不理想。

除了信度,效度是另一个衡量测验的指标,效度就是测试的有效性。在黄端看来,就像量长度要用尺、称体重要用秤,假如用尺子测体重,效度自然不佳。除非进行了成千上万次的试测和修订,谁能证明“摸婴儿的肚子”和“恋爱速度缓慢”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趣味V.S 专业

当然,那只是调侃。一套合格的量表至少应包含5 个条目(5 道题目),或者题目涉及的每个维度至少包含3 个条目。

“心理测量不可能根据一个题目就下结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张厚粲教授认为,趣味性测试终归不是科学的心理测验。“一套测验从编题开始,需经过取样、试测、修改、数据计算、制定常模等一系列手续,再按心理测量学原理和统计方法技术检验其信度、效度等指标,那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

上世纪40 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S•R• 哈萨维和J•C• 麦金利编制了一份量表,以区分精神疾病患者和普通人,这便是著名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简称“MMPI”。这份包含了500 多道题目的问卷流传使用至今,已经历了5 次完善。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对MMPI 进行研究并修订,形成了一个中国版本。

在其中一个老版本中,包括“我早起的时候,多半觉得睡眠充足、头脑清醒”,“我每个星期都要拉一两次肚子”,甚至“有时我真想摔东西”,“我想当一名歌唱家”⋯⋯这些条目都来自初期心理学家对社会各个阶层的走访,以开放式访谈为主,收集并汇总来的信息,确定下基本的项目库(题库),而后选取对象进行第一次试测。

第一次试测很重要。若将题目的编制比做雕刻,那么第一次试测相当于大刀阔斧的“凿”。对几百人试测后,会删除一些有缺陷的项目,比如很多人不回答,或得分比较集中、区分度不理想的题目。经过第一次的试测,一套问卷便初具形态。

而后,用统计软件进行因素分析,探索出问卷中待测的维度。上世纪80 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斯塔和麦克莱提出了“大五人格模型”。在这套被众多心理学家公认为最有前途的人格描述模型中,研究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将所有描绘人的词汇聚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5 个维度因素: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宜人性、责任性、开放性。像开朗或沉闷就可被归入“内向——外向”这一维度。

接下来便是修订——试测——修订的循环,直到各维度上的得分合乎数学上正态分布的标准。就像大多数的测验中,总是少有人获得满分或零分,而大多数人集中在中间的平均分数段,在坐标图上构成一个开口向下的“钟”型曲线。此时的测验便基本令人满意,并可以依照统计结果制定出常模,以供将来的测验进行对照。

常模就像附在测验后的“标准答案”,对照分数后可以推断受测者的分析结果。以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为例,它包含有十余个量表,分别与疑病、抑郁、精神分裂等指标相关。受测者根据第一反应选择“是”或“否”,而后进行计分。以“社会内向”这一量表为例,分数越高,则说明受测者的性格可能更为内向、守旧、易紧张。而在“轻躁症”这一量表中,分数高则可能意味着更擅长交际、冲动、乐观等等。

黄端认为,和普通测验不同,心理测验的分数高低与结果优劣并无关联。“我们仅仅告诉受测者,你的人格在某一维度上的表现处于何种位置。一般来说,心理测量不做价值判断。比方说,关于‘求知动机’的测量中仅仅是告诉受测者,是哪种动机促使他求知欲旺盛,但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好坏不做判断和评价。”

心理博弈

上世纪30 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对霍桑工厂的工人进行管理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一旦被测者意识到自己被关注,就很可能下意识地改变事实发展的动向,即“霍桑效应”。

而类似的现象也会出现在心理测量的过程中。因此,为了获得更接近真实的测量数据,除了为受测者创造平和的测试环境,在题目的编制上,心理学家也煞费苦心。

“我是一个乐天派”,这是一道测试“情绪稳定性”的题目。但心理学家经过考量,还是决定这样表达:“我不是一个喜欢担忧的人”。表达方式有变,一来显得不单调,二来可以模糊题目的测试目的,使受测者更容易做出真实反应。

下一道题目就和“情绪稳定性”无关了。它可能是“我喜欢诗”或“我喜欢捉弄动物”,这也是问卷的玄机所在。试想,假如下一道题目是“我时常发怒”或“有时我真想摔东西”,受测者联想起上下题,不难猜出测试目的,也就难免影响到答题的选择。

心理测试像是心理学家和受测者的一场博弈。心理学家要明确:“我们想测什么?”难免地,受测者也会揣度:“你想测我什么?”为使受测者最大程度的做出第一反应,并诚实的反馈,心理学家不断更新题目的伪装以模糊测试目的,将敏感的问题留在最后,以避免引起受测者的抵触心理;甚至还要注意措辞,题目读起来要简洁明了,因为人们总是本能地排斥更花费精力的事物。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黄端曾在趣味测试的一道题前停顿了一会。“吃桔子吗?吃,把爱人的皮剥了,不吃,爱人把你的皮剥了。吃桔子吗?”选项有:吃、不吃、逃。他琢磨了一会儿,选择了“逃”。

(感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张建新研究员,北京大学心理系张智丰、侯悠扬,新浪星座频道李鼎新、常涛对此文的帮助。)

Tips:

心理测试的先驱

弗朗西丝• 高尔顿是公认的“差异心理学”之父。他是达尔文的姑表兄弟,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心理进化的思想影响,专注研究心理遗传和意想的个别差异。他采用问答法研究意向的个别差异,并首先应用统计方法研究心理学。他还发明了许多测验的仪器,并在1884 年伦敦国际卫生展览会之际,开办了第一个人类学测量室。

J•M• 卡特尔是美国心理测量的先驱,也是他首先提出了“ 心理测验(psychology test)”一词。作为世界上第一位心理学教授,他主要研究单个心理能力的个别差异问题。

法国实验心理学家比奈是智力测验的创始人。1905 年他与T. 西蒙共同编制了“比奈-西蒙智力测试”,这是世界上第一份智力测验量表,被引入许多国家,而他们首创的“心理年龄”和“年龄量表”,也成为广泛应用的术语。

你最想摸婴儿的哪里 ?

手象征着平凡。你选择手就表示你很容易落入老套。就算是谈恋爱也一样一成不变,因为你不敢冒险也不敢逾规,所以尽管高速公路上没有别的车子,你还是不敢超速。

会摸头的人,期待谈恋爱的速度跟新干线一样快,希望马上就能得到爱情。

脸的大部分都是脸颊,因此脸表示本位主义的程度。你未经深思就一股脑儿投入恋情,也全然不顾对方的感受。

肚子是每个人的弱点。对什么事都有点谨慎过度的你,就像谈起恋爱来步调也是超慢的。纵使内心对人的感觉就像沸腾的开水一般的火热,但你还是迟迟不敢积极地采取攻势。

上一篇:音乐的情感激发下一篇:大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