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空间、环境

2024-06-10

结构、空间、环境(精选十篇)

结构、空间、环境 篇1

关键词:工业空间组织结构,工业布局,焦化,环境,循环经济

前言

鹤岗煤矿集团公司热电厂二期工程, 1996年开始投入生产, 至今已有11年, 各系统经过近几年的技术改造, 运转良好, 但除灰系统始终超压运行, 灰渣水外溢不能及时排放, 整个除灰系统水量无法正常循环, 造成大量能源损失及生产危害。对系统进行合理的改造, 减少设备运行台数, 缩短排灰和除尘用水路径, 满足生产需要, 降低生产费用。

1 原系统工艺流程

除灰系统设三台灰渣泵 (6S-H) , 一台运行, 一台备用, 一台检修。回水系统设三台回水泵 (8SH-6A) , 两台运行, 一台备用。

二期两台锅炉产生的灰渣, 经灰渣泵打至7km外富力灰场, 经过沉淀, 清水通过回水泵打回电厂循环利用。除灰管道两条 (!273) , 一用一备, 回水管道一条 ("377) 。

2 改造前系统状况

2.1 除灰管路存在的问题

除灰管路存在着严重结垢现象。2002年至2003年冬季, 由于除灰1#管路结垢高达40~50mm, 造成除灰水不能正常排放, 灰渣池长期溢流, 使富力库区两次断水, 整个冬季靠工业水补充维持生产。2003年夏季投入除灰2#备用管路后, 当年冬季情况有所好转。经这几年的运行, 结垢有所加剧, 排水又出现新的困难, 灰水池开始小量溢流。

2.2 富力灰场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富力灰场设计储灰量约为20万吨, 使用时间约为10年, 2004年, 灰场就趋于饱和, 现靠亿通公司排灰才得以维持。灰场渗水共设有九排渗水孔。由于灰位的增高, 现只有三层运行, 到了冬季, 水面封冻结冰起渗水作用的在1至2层, 使回水能力降低, 回水质量下降 (2003年曾打回灰水) , 两台炉生产比较困难。如果三台炉同时运行, 除尘供水难以保证, 需补充大量外部水源。

3 通过大修和改造来解决除灰系统的弊端, 保证系统的良性循环

3.1 大修及清洗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 对富力灰场进行大规模的大修, 渗水井彻底清理检修, 疏通渗水孔, 并且对除灰管路和回水管路进行全线清洗, 对结垢严重的管路或管径小于设计要求的部分管路进行更换。

3.2 改造方案

拆除二期泵房1#灰渣泵, 利用其原有基础, 选型安装一台新型低扬程、小流量的灰渣泵, 入口管加变径后仍用原1#泵入口管, 出口管单设, 灰渣泵房至一期灰沟设明管, 一期灰沟内暗管敷设, 管道一直铺到一期灰渣间。

6#炉产生的灰渣经过新安装的6/4D-AH的灰渣泵, 由管路输送到一期, 可避免大的渣块阻塞一期灰沟。二期灰渣池根据生产情况, 水位可适当调整, 不必保持在溢流状态。而且渣泵改型后, 配带电机的功率将会大幅下降, 节能前景广阔, 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 又能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4 系统改造后的经济技术分析

4.1 节约厂用电, 每天节电10488KW左右

根据新旧用电情况对比, 改造以后, 系统每天节电10488KW。

4.2 节约用水, 每天能节约大约480吨水

原二期灰渣泵运行, 必须同时启动轴封泵, 对渣泵的轴封进行密封, 轴封泵用水基本上靠系统外引风机房来水。轴封泵额定流量27m3/h, 按效率74%计算, 每天可节约水量为:Q=27×24×74%=480吨。

4.3 减少二期灰渣泵、除尘泵和富力泵的备件损耗

二期灰渣泵、除尘泵和富力泵属于大中型水泵, 备件费用较高, 例如灰渣泵的衬套、护板、叶轮等备件都得上万元, 发电淡季不启动以上设备期间, 预计可节省备件费用十万余元。

4.4 节省人力、物力资源

改造后, 在非采暖期可以暂时取消有关岗位, 同时避免延线管路故障及设备与管路的维护工作, 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5 结束语

群落的空间结构 篇2

1、平均分布平均型分布,指种群在空间按一定间距平均分布诞生的空间格局。

2、随机分布

随机型分布,是指中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呈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3、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

群落结构形成原因及意义

(1)原因: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领不同的空间;是在长期自然筛选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环境雕塑的空间结构 篇3

关键词:环境 雕塑 空间 心理

一、环境雕塑空间的定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雕塑不再仅仅是形体自身,而是指形体和一定范围内的空间的总和,本质上是一种占有空间并对空间起调节作用的造型艺术。完整的雕塑空间,应该是实体空间和虚体空间的融合。雕塑空间是雕塑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由雕塑的“实体空间”、“环境空间”以及受众者的“心里空间”所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影响的空间结构。任何一种雕塑的体积都是能动地、扩张地存在于一定空间之中,并与周围的环境空间和形体发生密切的关系。

当今街道、广场、园林、绿地等成为了艺术发挥的空间。环境雕塑作为环境艺术的一种形式应运而生,没有坏境,就没有环境雕塑,它是社会意识形态构成因素之一,环境雕塑与空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一件雕塑作品一旦放入特定的环境中,就会对周围的环境空间产生一定影响,反之,周围环境同样也会影响着雕塑。亨利·摩尔是研究环境雕塑空间绕不开的一个人物。“亨利·摩尔基于对现代雕塑开放空间形态的认识和对宇宙空间深刻内涵的理解,在雕塑创作中也采用了开放式的空间造型,以虚无的空间替代实在的形体,使空间积极参与雕塑造型,改变了传统雕塑那种封闭式的实体空间。他的雕塑《头盔系列》和《立体内外》就是这种开放空间造型的代表作。”①

二、环境雕塑中的空间结构

地理学家戴维·哈维的空间理论认为,人类理解空间有三种模式———绝对空间、相对空间和关系空间。三种空间具有单向的层级规则,即者总是包含前者,前者只是后者的特例。每种空间都具有自身的结构和规则,它们共同构成我们现实世界多维度的空间形态。环境雕塑是具有典型的多层次空间结构的艺术形态,其实质是多层次的空间、环境与社会文化的综合,是与人类多层次的空间实践相对应的一种艺术形式。

“环境雕塑是以人为中心、以环境为对象、运用雕塑艺术手段,结合姊妹艺术和工程技术,经规划与工程实施,创造和美化生活环境的空间艺术。作为空间媒介,它在组织引导环境空间指向、调节环境空间功能、提高人们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的基础上,丰富生活空间的艺术氛围与文化内涵。”②首先,环境雕塑是存放在一定环境中,必然会受到该环境的外在条件制约。其次,环境雕塑是是一门公共艺术,其创作题材同样受到限制。最后环境雕塑建设是以人为核心,所以环境雕塑受视觉规律的限定。环境雕塑应当符合人的审美要求和接受程度,与名俗文化相辅相成。环境雕塑具有景观性,而构成景观性的要素分别是:1.雕塑主体,即雕塑形体自身占有的实体空间,这时,除了形体自身的空间以外,这个空间并不因为被雕塑占据而消失其自身的三维性反而被更加强调突出;2.环境,承载雕塑空间的物质背景,雕塑形体外围的受到形体控制和影响的空间,是雕塑实体周围的存在;3.人,即雕塑艺术的受众者。所以环境雕塑的空间结构包括雕塑空间、环境空间和受众的心理空间。

(一)雕塑空间

雕塑空间指的是雕塑本身占有着实体空间,包括物理特性和几何形态。它由点、线、面的结合,构成“物理”概念下占有空间的体积。雕塑的形体起伏与变化使雕塑产生动态的变化。布鲁诺·艾迪里亚尼说过:“雕塑强化了感觉空间里的生命力,使我们感觉并意识到了它的存在”。环境雕塑一方面用自身的形体和外部轮廓来界定了它占有空间,从而影响着其周围的环境空间,使得雕塑的空间结构显得丰富而活跃,同时使的环境与雕塑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和感染力。另一方面,雕塑通过自身体量的大小、饱满程度来产生视觉张力,不仅向外影响和组织着空间的结构,同时它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内组织着雕塑的空间结构。不过这一雕塑占有体积并不是静止的,它通过自身的形、体积、线条的流动以及所蕴涵的情感内涵形成一种向外延伸扩展的张力,并向四周辐射。

雕塑具有物质性特征,以物质的形式在空间中存在,所以,当雕塑被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它就自然与周围的环境空间形成两种类型的空间关系,也就是实空间和虚空间。实空间是立体的占有三维空间的实在形体,而虚空间必须是由实体空间来界定才能体现。例如,“曾成钢创作的《水浒系列人物——鲁智深》和严威创作的装饰雕塑《中国风》,也都成功地尝试了用凹陷的结构和开放式的空间来表现和替代凸出的局部形体,创造和利用了雕塑的负空间,同样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③负空间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组成一个完整空间不可缺少的部分,两个空间的有机融合,才能构成一个雕塑的完整空间。

(二)环境空间

在公共艺术的场所中,放置在环境当中的环境雕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环境中的各类因素比如建筑,草地,人流,天空,道路等会构成一个复杂的组织关系,在这个关系里,空间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空间决定着环境的质量,而雕塑又是环境的“点睛之笔”,尤其是作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体因素之一的城市雕塑,即使是以雕塑为主体,亦不可忽视其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因此,我们谈论雕塑的时候,雕塑自身及其环境空间自然地被摆在了极其重要位置。雕塑实体能够积极主动地组织和调节空间,使空间产生有机秩序,产生活力,变得有生气和富有情感。同时,因为雕塑的加入,空间的层次感也变得更加鲜明,空间被活化,人化。雕塑给原来客观静止的空间注入节奏,使空间环境瞬间变得梦幻而神秘。雕塑自身的这种空间特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和创造能力。endprint

环境空间的范畴绝不仅仅是以自然环境为主的物质环境,它还包括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指社会背景、民族、文化素质等非物质因素。任何环境都是这两方面的综合,环境的物质状态和人文特征共同组成特定的环境个性特征,形成有情感意味的空间。环境空间在不断的建设、改变中发展,雕塑在整个环境空间中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件好的雕塑作品是应该适应环境的整体氛围的,人们感受到的是来自整个环境艺术带来的美感

(三)心理空间

环境雕塑的心理空间是受众在参与环境雕塑对话过程中的感应。不同的职业、年龄、性格回呈现出不同的心理或精神层面,反映出受众在审美、行为、文化等方面的一种状态。人们体验艺术家作品里面所包涵的意义空间是无限的,只是作品因受者而异,既可以很局限,也可以将观者引向无边无际。所以,心理空间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它是通过视知觉,达到调整与均衡环境空间与雕塑空间关系这一目的的。雕塑的空问结构并非是静止的、固定的。它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时间的图式转换而流动。这种流动不是均匀的重复,而是富于节奏的变幻不定的流动。雕塑的占有空间,合围空间以及环境空间,当其作用于心理空间时,也是相互流动的,并不因为形体界面的分割而将空间自身的渗透性消失掉,而是使这种流动性有了更明确的知觉意义。心理空间是主观主动的。它感受体会现有的环境空间、雕塑空间以及两者组合在一起是否协调理想。因此,心理空间是均衡环境空间和雕塑空间、建构环境雕塑景观空间的支点。对于受众而言,是提升人文素养、培养高尚情操的巨大推动力。

三、环境雕塑的空间的视觉规律

(一)“远视”浏览

环境雕塑是存在于环境之中,并在内容、审美形式上与环境融为一体,具有视觉开放性、环境特定性和受众公共性的造型艺术形式。当占有一定空间的雕塑被安放在了一定的环境中,我们可以称之为一处景观,它是一个被动的客体客观存在,然而公共的空间里所有的环境因素都不是主角,雕塑也不是主角,公众才是主角。环境以人为本,环境为人服务,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们的雕塑和环境设计首先是和谐的人性化的设计。在经济、科技、交通高度发展的今天,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原先设定好的环境景观构建中,他们也许就是远远地看上一眼,对于这类人来说走进他们眼里的也许就只是一幅画面,顺序是环境空间、雕塑空间,最后回归到心理空间。

(二)“近视”参与

环境雕塑具备公众性和参与性,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环境雕塑的要求,人们从被动接受转换到了主动参与,环境雕塑使周围静止的空间活跃起来,给人们一个心理释放的情感场所。公众性与参与性可以让人们充分享受环境的情感乐趣。雕塑作为环境雕塑景观构建的客观的主体存在人们首先关注的就会是雕塑空间与之相应的会产生心理活动去感受或者衡量雕塑空间,也就是心理空间。而后人们会把注意力放在环境空间上,去进一步确定环境空间是否能够接纳雕塑空间,雕塑空间和环境空间结合的是否协调理想。

四、结语

空间构成是环境雕塑的其十分重要语言范畴的组成部分,正是在这种既向外又向内的的组织结构中,环境雕塑艺术才呈现出自身的无限丰富的形态,满足大众心理接受的需要的同时给观赏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环境雕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调和了空间的气氛,创造出崭新的空间环境。只有把客观环境的公共性、人文环境的公众性及雕塑形式美的公众性三者同时考虑,并有机地协调起来才能充分展现出环境雕塑的魅力。

【注释】

①房中明.浅谈雕塑的空间形态[J].雕塑,2008(03):60-61

②于俊峰.环境雕塑学科建设小议[J].雕塑,2000(04):28-29.

③房中明.浅谈雕塑的空间形态[J].雕塑,2008(03):60-61

【参考文献】

[1]马钦忠.雕塑·空间·公共艺术[M].第一版.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

[3]张绮曼.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结构、空间、环境 篇4

1 城市规划中的细胞分裂思想

在西方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曾出现大城市盲目扩张和区域无限制发展,导致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对城市生活环境和周边耕地带来极大破坏。为了解决城市人口扩张而带来的“城市病”问题,1934年,城市规划学者伊利尔·沙里宁在其出版的《城市——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中首次提出有机疏散理论。[1],而城市腹地其他区域则散落很多并自发形成城市小型中心的微核心,如图1所示。

2.2 城市微核心向和原核心相反的方向移动

城市微核心向城市外部引导,并在位于城市核心区域和城市周边区域的过渡性空间边缘地带形成并固定。[2]城市边缘地带能在产业发展变化中不断适应内外部环境对产业的需求。如图2所示。

2.3 城市微核心固定并形成新的城市核心

通过城市边缘地区的引导和发展,城市微核心逐渐发展、壮大,产业不断向外部延伸和扩张,众多微小核心产生集聚效应,逐步形成新的城市核心[3]。如图3所示。

2.4 新的城市中心形成

在城市微核心的壮大过程中,城市微核心逐渐形成和原有城市相对独立的新城市中心。在城市微核心散步、形成、聚集到成熟的过程中,具有临界区域属性的城市边缘地区[4]成为两个城市中心通过自然景观以及道路交通系统相连接。如图4所示。

3 西安高新区空间形态演变的结构模式

西安高新区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 1990年代初~2001年,在城区边缘规划出一定面积科技工业园区,依托城市西南方向众多高校、研究机构等微小核心。(2) 2001年~2006年,启动二次创业,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有重点的引进一批大项目。(3) 2006年~2010年,制定了《西安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实施方案》,拉开西安高新区空间发展的骨架。(4)2011~目前,提出建设“两带四区十园(基地)”。

西安高新区空间形态演进的结构模式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点状生产阶段、轴向扩展阶段、伸展轴稳定阶段、内向填充阶段。[5,6]西安高新区空间形态演变的结构模式分为6个阶段,如图5所示。

3.1 生产点聚集——散布

该阶段以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聚集和生长为主,其”边缘新城”模式是以政府引导为主,以主城区为依托。强化了西安的产业和人才的集聚效应,形成多元化、综合性、聚集效应,逐步变成容纳城市化发展中人口的新兴区域,高新区与西安主城区在生活和生产上形成了较为密切联系和互动关系,在空间形态上二者共同构成多极磁力复合体,并成为西安城市内在发展的新增长极。

3.2 生长轴形成——圈域

该阶段初步形成了生长聚集点和生长轴线,并沿生长轴分布和发展。在“一二期”发展中,形成了单核、功能混合的空间格局,产业区和居住配套区逐步分离,沿城市主要干道布置外向型的产业园区。“二期”规划了高新区的总体结构、发展轴线和节点,呈现两条轴线的布局形式,即以团结南路为轴线布局的产业区和以高新路为轴线布局的商务、研发、生活区。

3.3 点轴伸展——扩展

该阶段高新区已建成区内由于产业用地刚性需求存在导致在空间上呈现向外扩张趋势。高新区最初以工业园区为主进行工业企业的开发建设,随后逐步带动相关服务业和商业等配套产业和设施的建设。高新区空间形态扩展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高新区的产业空间为中心,呈现圈层式向外延伸。二是沿交通干线发展,呈现线式放射延伸。且以沿交通干线呈现点轴式伸展为主。

3.4 跳跃生长—新点

在受到地理位置和条件限制的区域,该阶段扩张的空间增长方式转向跳跃式组团式发展。在受到绕城高速的地理位置和西安市主城区规划地域范围的限制后,西安高新区采用跳跃式发展的模式,建成区绕开绕城高速公路向南继续跳跃式发展,同时居住区、商业区、产业发展区配套跟进。势必进一步拉开西安高新区的发展骨架,但外延扩张的速度逐渐放缓,逐步开始内涵式发展。

3.5 内向填充——膨胀

当高新区发展进入成熟期以后,内向填充的内涵式调整成为该阶段主要方式。原有工业园区单一的生产功能已难以适应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生活居住和商业用地等配套功能用地的开发已迫在眉睫。早期建设的城市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在新的社会需求下必须改造升级,因而先后开展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改建扩建工程。西安高新区产业、商业和居住空间跳出了原有建成区建设范围,重点建设高新区建设新区,配套的产业和设施也随之建成,内向填充式的调整逐步兴起。

3.6 圈域分化—融合

当高新区逐步膨胀后,该阶段形成自身的城市中心,城市综合性功能日益提升,高新区通过“两带四区七园”的建设和未来的规划,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朝着城市副中心的方向发展,而不再是最初的依赖西安边缘发展的工业园区。高新区与西安市中心区的联系日见密切,与城市各个层面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日见凸显,高新区与中心城市互动的局面出现。

4 西安高新区空间形态演变的发展阶段

高新区从最初的独立布局型或边缘布局型,随着不断扩散和组团,城市空间不断增长,逐渐集聚形成城市新区,与城市界限逐渐模糊,或成为城市又一个增长极或发展中心。西安高新区空间形态演变的发展阶段为:

4.1 发展初期空间结构转变的地理分配——功能单一的工业园区

西安市周边城区陆续产生以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为主的微核心,这些微核心是服务于周边居民生活生产的城市小型中心。初步建成生产、生活、居住、文化、商贸为一体的工业园区,使西安高新区初步形成城市内侧集聚、外围扩散的空间结构。在建设初期,西安高新区主要依托主城区的资源和交通优势发展,但存在产业集聚能力低、结构功能单一、产业规模较小、招商引资水平低等不足,高新区处于相对封闭的发展阶段。

4.2 加速发展时期空间结构转变的地理分配——专业化集聚的工业园区

当微核心形成一定的产业模式与规模时,微核心向和城区主核心相反的方向传播。在建设过程中,将微核心向城市外部引导,并形成一定产业集聚的态势。由单一项目招商专项产业集群招商,实现核心项目和配套项目的整体引进,打造产业发展的“龙头”拉动配套企业快速发展。建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科技产业园区。

4.3 高速发展空间结构转变的地理分配——组团服务中心复合型新城

高新区跨入高速时期后,产业集聚效应突出、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逐步形成以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的专业产业园区,并沿西南方向实现产业深化拓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产服务中心以及综合性组团服务中心,散布的微小核心有机集聚并形成新的城市核心,承担区域内的商贸、金融、保险、办公、文化、娱乐、医疗服务与综合性功能。

4.4 空间结构转变的地理分配——城市副中心

将城市微核心集聚起来,形成新的、独立于原城市的发展中心,二者通过过渡性的城市边缘地区相连接,逐渐演变为森林自然景观以及田园风光。西安高新区逐步形成新的居住和生活组团以及商业服务中心,初步形成复合功能服务的新城,将承担更多综合性功能,发育成为初具规模的新城区或新城镇,将进入新城市副中心的发展阶段,以实现和西安市的互动和相互融合、共生。

5 总结

本文借鉴城市规划中的细胞分裂思想,探讨了高新区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总结了西安高新区空间形态演变的6种结构模式与4个发展阶段。可预见,未来西安高新区将迈入城市副中心阶段,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

摘要:本文运用细胞分裂理论分析了高新区空间形态发展,将西安高新区空间形态演变的结构模式划分为:生产点聚集、生长轴形成、点轴伸展、跳跃生长、内向填、圈域分化6个阶段。西安高新区空间形态演变的4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功能单一的工业园区、专业化集聚的工业园区、组团服务中心复合型新城、城市副中心。

关键词:高新区,空间形态演变,结构模式,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杨伟.宗跃光.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生态经济[J].2008:137-139.

[2]刑海峰等.新城有机规划生长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王开泳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空间过程和动力因子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0

[4]吴志勇等.新城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广州为例[J].城市2009.4

[5]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12

城市空间结构三大模式 篇5

同心圆模式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以不同用途的土地环绕单一核心,有规则地从内岛外扩展,形成圈层式结构,当城市人口的增长导致城市区域扩展时,每一个内环地带必然延伸并向外挪动,入侵相邻外环地带,诞生土地使用的演替,但并不改变圈层分布的顺序。城市空间结构的这一顺序以中心区为核心,自内向外,由五个同心圆组成,五个环带依次为中心商业区、过渡地带、工人住宅区、良好住宅带和通勤带。

扇形模式

扇形理论是霍姆·霍伊特通过对美国64个中小城市及纽约、芝加哥等闻名城市的住宅区分析后于1939年创立的。霍伊特用经济学家的眼光,关注住房市场是怎样根据美国政府的抵押政策的建议而运行的。他利用租金的高低作为住房质量的.象征,证明各类城市居民住宅用地趋向于沿着主要交通线路和自然障碍物最少的方向由市中心向市郊呈扇形发展。

多核心模式

反弹的时间、空间和运行结构 篇6

第一部分:

笔者在前期定义行情运行时,先看9月中旬前后所给出的运行图,如图一所示(文字中的3537点应为3373点):

一、市场实际(4184点的下跌终点)是在9月16日的时间节点的2983点开始了这个反弹上升;

二、当时定义的上涨级别有两个情况(见图中文字):

1)、图中黑色线标示的,5178点到9月15日的2983点运行完了完整的ABC下跌结构,其后运行的是一段“X浪”;

2)、图中红色线标示的,5178点到9月15日的2983点运行完了3浪主跌阶段,其后运行的仅是与3373点到4184点2浪反弹对应的相同级别的4浪反弹,后面还会有一个5浪下跌,才能运行完一段完整的12345浪下跌结构;

3)、牛市(慢牛)开始,暂不讨论。

第二部分:大概率

一、结构:

笔者倾向性的观点是图中黑色线标示的走法,即9月16日重要的日线时间节点运行的是一段”X”浪,其运行的也是ABC三段上升结构,同时其连接的是两段大ABC下跌结构,即ABC-X(目前运行在X浪中)-ABC。

二、空间:

如此划分成立,则空间上注意两点:

1、反弹运行的空间看:

第一阻力看3360点到3400点一线;第二阻力看3580点一线;第三阻力看3820点一线;

2、ABC-X-ABC运行大结构中,最后一个C子浪的结束位置看2550点一线前后。

三、时间:

需要注意如下的时间节点:10月20日前后;11月11日前后和12月9日前后。此三个日线时间节点是笔者在2015年元旦时即计算出来的大级别时间节点。10月14日、10月15日,10月26日、10月29日等均为小级别时间节点了。

笔者认为从时间节点看,首选“X浪”结束的时间为11月11日前后。理由如下:

笔者7月份提出的运行节奏图,当然此图的高低点节奏是错误的:

一、将月度两天假期后延,虽然高低点排列错误,但9月16日或18日的时间节点是相当正确的。当时用此图进行了节奏排列,是依据每个周期运行约34个费氏周期来排列的;

二、实际走势是9月16日64个交易日运行了三段下跌结束;

三、如果运行针对此64个交易日的下跌的反弹,则首选是反弹了下跌时间一半的运行时间节点,即32个交易日,即11月5日,11月9日是34个费氏数字周期,11月11日是元旦计算的重要日线时间转折节点。则笔者将此反弹结束的时间首先定义为11月9日前后两个交易日。

四、次选的反弹结束时间是12月9日前后。12月9日是元量时计算的大级别时间节点,同时是5178点运行120个交易日的时间(15×8=120);5178点到9月15日运行56个交易日,9月15日的2983点到12月8日共运行了55个(费氏数字)交易日。

第三部分:小概率

一、结构:

小概率的是走图一中红色线标示的走法,即5178点要走一个完整的五浪下跌结构,其后才会运行一段ABC三浪反弹结构,即整体运行的是1234(目前仅运行到子4浪)5-abc-12345结构(最乐观),才可能下跌结束。9月15日的2983点仅是子4浪反弹,在没有上碰子1浪低点3373点前,还不能完全彻底的排除此可能。

二、空间:

如此划分成立,空间上需要注意两点:

1、反弹结束的空间:3300点、3331点、3359点一线,不能上碰3373点。1浪和4浪可以在特殊形态里重合,但小概率暂不用考虑;

2、浪形结构中第一个5浪下跌的结束空间:2780点一线,倾向于2550点前后(非具体点位,大体在这附近)。

三、时间:

子2浪运行了11个交易日,9月16日到10月13日运行了15个交易日,则10月14日的时间节点、10月20日前后的时间节点均可以随时结束这个子4浪反弹;首选10月14日或15日的日线小级别时间节点。

第四部分:”X”浪运行节奏

倾向性的观点是大概率的情况,也是笔者的观点。列出小概率情况并进行分析,是使每个读者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现就”X”浪运行节奏进行分析,还是从两个可能性进行节奏的初步判断。

一、运行反弹结束时间在11月9日前后两个交易日,则其运行的X浪(ABC)子浪运行结构为3-3-5平台型的可能比较大;

即:9月16日到10月13日运行15个交易日,10月20日(21日)产生低点,10月21日到11月10日运行15个交易日;

二、运行反弹结束时间在12月9日前后,则其运行的X浪(ABC)子浪运行结构为5-3-5锯齿型反弹的可能比较大:

即:9月16日到10月20日运行21个交易日左右走完第一个锯齿型的5微浪,10月21日到11月6日或9日运行13个交易日左右,11月9日到12月8日运行21个交易日走完第二个锯齿型的5微浪。

上述两种反弹运行,笔者略倾向于”第一种”,即这个X浪运行会结束于11月9日前后两个交易日的可能大。但现在暂无法说运行到12月9日或12月8日的可能哪里会小于前一种。所以,此处需要根据10月20日前后的日线时间节点性质进行判断(见图二)。

第五部分:注意事项及操作策略

一、上述运行节奏排列,仅供参考,高低点性质和浪形判断是笔者无法彻底解决的两个问题。本文的节奏排列权当抛砖引玉;预测不等于操作,轻仓试预测对错但不可重仓赌预测的对错。一定切记。

二、不管任何的预测结论如何,从操作策略上面,笔者给广大读者一个赚钱的法宝:

看个股的十日均线,收盘有效下破则考虑大幅减仓或清仓,再从长计议;收盘未有效下破,则可持有不动,不管大盘怎么样,不管任何的预测分析结论如何影响到你。

因为毕竟各指数已经突破了平台,过分的受预测影响或过分担忧指数容易影响判断。在市场不可能再出现5178点前急涨的情况下,在“进三退二”成为新常态的情况下,受预测分析影响过多,或会不停的抛了不敢追、抛了就涨等,一轮行情下来,收益不多,风险还巨大。

新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研究 篇7

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快速发展, 正在催生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知识的生产、扩散、推广与应用将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悄然催动着新的经济形态的兴起, 而中央项目资金倾斜和地方性主观意向导致部分“新产业空间”的诞生和新经济区域的形成。例如美国波士顿128产业走廊、硅谷等新产业空间形成。国外对新产业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早, 二战后以1951年美国斯坦福科学园区作为起始点, 新产业空间开始以各种形态出现。其中, 包括科学园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等。1977年, Bagnasco对意大利东北部新产业区 (NID) 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新产业空间”的概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在对新产业区研究中又提出了“簇群”的概念, 用于分析新产业区的形成与发展机制[1]。Hans lofseten et al, 2002, Castells和Hall (1998) [2]分别在论著中对科学园区进行了较为完善的论述, 并对高技术园区的作用、发展和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国内对新产业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 开发区成为了我国学者对新产业空间研究的最初对象。自中国的改革开放加速融入世界全球化和信息化后, 地方政府以开发区的形式作为吸引资本、发展区域经济的主要模式, 新产业空间在国内广泛出现。结合我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 通过对国外城市开发区进行了比较, 在上世纪90年代“城市开发区”成为了我国的城市热点。

近年来, 地理学这一级规划学者纷纷对城市CBD、软件园、物流园、信息产业园等新产业空间展开了探索, 如顾朝林 (1998) [3]对国内高技术产业园区的研究, 王兴平 (2005) , 魏心镇、王缉慈 (1993) [4]对城市新产业空间的发展机制与空间组织进行的系统分析, 他提出, 新产业空间之所以“新”, 既是新时期, 又是在新的社会发展趋势上的空间, 还是新的产业组织模式与新的生产方式。具体概括为新的产业空间必须是在新的城市空间中, 新阶段、新技术与新模式的有机结合。

2 新产业空间的发展规律

依据劳动空间分工理论, 由于劳动过程空间分解后的集聚带来的分工经济, 新产业空间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区。因此有着共同区位要求。例如,

(1) 有着较低的生产成本, 接近高素质、高技能和高性价比的劳动力, 并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廉价的厂房租金等。

(2) 有着较低的外部交易成本, 有着密切联系公司总部、大学或是其他研究机构的信息通讯条件, 能够便捷利用国内外市场的交通运输条件。

(3) 有着较低的内部交易成本, 完善的制度建设, 高效率的政府运作和持续稳健的政策;有着便于持续性创新和跨公司、跨行业合作的环境[5]。

3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等相似, 是城市经济学的一支研究方向, 具有知识间相互交叉融合的特点, 这样对于城市空间结构本身而言, 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由于城市在本质上存在着空间的概念, 既具有自然特质, 又有人文特质, 因此, 城市中的产业与各个主体总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展开的活动。城市空间就成了人类活动进行自然、社会、经济、信息等资源配置的空间结构单元。因此, 随着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与重组, 构成了城市集聚与扩散的源头。

城市空间结构是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发展的重要元素。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平台, 产业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强弱, 表现出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变化。

产业经济的聚集是城市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基础, 城市的发展与演变也是产业集聚与扩散的空间表现。集聚与扩散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基本的空间经济运行规则[6]。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则是在汽车出现之后, 随着交通设施的逐步改善逐步由集聚进入了扩散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必将有大量的外资注入, 地方的引资也多用于新产业空间的拓展, 从而推动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结构引发一连串的空间反应[7]。

4 城市空间结构与新产业空间发展中的互动与博弈

城市空间结构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 其变化是城市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等要素互动与博弈的结果, 也是新产业形成与发展所形成的空间再构。西方学者最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的同心圆、扇形、多核心理论;埃里克森的折中学说;曼恩的同心圆与扇形结合的英国工业城市模型以及麦吉的东南亚港口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等。这些模型是西方社会技术进步, 工业化推进, 产业经济集聚的空间形态, 具体来说就是西方城市化的空间再现, 也是产业经济发展中发挥集聚效应, 降低社会、经济成本, 实现产业发展效率的最大化、最优化的选择。在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 人口的集聚、规模的扩大、产业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城市空间的拓展和扩大, 为了支撑庞大的城市空间有续发展, 必须在相应的空间内不断寻求新的生长点, 从而也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再调整和城市人口、资源、信息、资本与产业等要素在空间上的持续配置与合理流动。托马斯·弗里德曼提出“世界是平的”和安东尼·范·阿格塔米尔指出“世界是新的”无一例外的反映了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空间资源和产业结构的全球性的流动重组与配置, 例如英国泰晤士河旧码头区改造、新加坡河畔更新作为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典型[8,9]。

转眼国内, 大多数城市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 大部分工业都建立在交通较为发达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城市中心地段。改革开放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城市功能日趋复杂, 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已经不能再适应大城市的发展要求。20世纪80年代, 由于工业的污染与扰民对城市工业进行“大而全、小而全”的体制改革, 并进行中国城市工业离心化和郊区化发展的布局调整;20世纪90年代,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推动了工业化郊区的进展;到了21世纪初, 经济、技术的进步, 推动了新型工业化、新型现代化与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刺激了国内不少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的城市空间转变。因此, 从以上举例表明, 新产业空间的形成是城市空间变化、扩展的生力军[10]。

所以说新产业空间兴起带动了城市空间的拓展与变化, 是城市空间量增加和质变的动力源。熊国平 (2006) 在研究中也证明, 市场机制的完善、产业机构的调整与升级、产业组织方式的集聚集群发展等也都促使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更新与变化。所以, 城市空间拓展和产业优化升级息息相关。

城市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场所, 或者说城市空间产业发展的载体。同时, 产业更新与升级, 必然引起城市内部人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成分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城市空间功能结构的变化产生巨大的影响[11]。

新产业空间不仅参与了城市整体空间的整合与优化协调, 也影响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和总体产业布局。然而, 新产业空间也与城市空间存在着矛盾。

一方面, 新产业空间是由城市空间分化而成, 自身具有独特的空间组织方式和区位选择规律, 这是由于内因影响而产生的与城市空间的矛盾。例如新产业空间在形成初期, 由于自身能力有限, 需要借助原有城市的空间基础, 随着新产业空间规模形成, 对原有城市的空间由依托转为冲击或竞争, 还会引发城市空间的无序扩展, 功能恶化等, 这些问题都使得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失衡无序、资源浪费、地区发展机会不平衡等, 产生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土地占用、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12]。

另一方面, 诸多新产业空间由于受到现实社会各种复杂性因子的影响, 并不能严格按照其总体的规划与目标实施, 其发展的空间格局又会产生与城市空间的矛盾。为杜绝新的矛盾产生, 新产业空间从发展开始就应有自己独立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路径, 主动成为城市空间有机体的一部分, 与城市空间拓展统一协调, 实现二者的整合发展。

5 小结

新产业空间是在新的城市空间中, 新阶段、新技术与新模式的有机结合。“新产业空间”的出现促进了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形成。

新产业空间拓展变化促使城市空间的变革, 城市空间的这种动态变化, 又会刺激新产业新生。新产业空间不仅参与了城市整体空间的整合与优化协调, 也影响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和总体产业布局。然而, 新产业空间也与城市空间存在矛盾, 势必引发新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在未来进行整合与优化重组。

参考文献

[1]PORTERM E.Cluster and new economic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 (6) :70-90.

[2] (美) 卡斯特尔 (Castells.M.) , (英) 霍尔 (Hall, P.) 著.世界的高技术园区:21世纪产业综合体的形成[M].李鹏飞, 范琼英等译;王缉慈译审.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

[3]顾朝林等.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M].北京:中信出版社, 1998:10.

[4]魏心镇, 王缉慈.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与布局[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5]王兴平.中国城市新产业空间——发展机制与空间组织研究[M].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5, 5.

[6]顾朝林, 甄峰, 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1-2.

[7]李孟学.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现状及展望[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年3月.

[8]SCOTT A J, STORPER M.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a theoretical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987 (1) :215-230.

[9]李程骅.城市空间重组的产业动力机制[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年7月.

[10]张京祥.城镇群体空间组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4.

[11]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116.

建筑结构与壁画空间 篇8

壁画与建筑的关系大致呈现出两种协调方式:以和谐和适应的方式与环境相近,在人为的空间限定里,维护墙壁的有限性价值,壁画同墙面的二维空间的平面性在感觉上保持一致,壁画与墙和建筑的风格、意境构成配合与适应的协调关系形式与建筑空间相关联,形成一种较为完美的空间。

以矛盾和冲突的方式与环境相异,在人为的空间限定里。拓展建筑空间的限定范围,壁画设计冲破所依附墙面的二维空间的平面性,使建筑空间有所抗张,达到另一种程度上的合一空间。

壁画是包括在建筑再设计中的(与经济性、社会或功能因素和技术条件一样),一切都会出现在建筑上,正如一切都会出现在重大的人类活动如艺术、思想或实践中一样。

2 建筑结构与壁画环境

不同类型的建筑不断出现,需要形式上的相应的空间形式,所采用的物质技术手段推动着建筑结构的发展。所谓建筑结构是指建筑的实体表面(内、外界面)的具体形状和建筑形象的结构逻辑。仅就结构形式而言可分为:以墙或柱承重的梁板结构、框架结构、大跨度结构和悬挑结构等四大结构体系。由于对建筑构造部件赋予建筑的形态,在无限的空间中划出一块块区域模式,区分出室内和室外,并且界出各空间的边缘。建筑结构的形态影响着建筑物容积的空间尺寸、比例和布局,建立起千姿百态的墙面。壁画所在位置必然受到空间划分,以及柱、梁、门、窗等结构的制约。例如,拱架间的大面积花棂窗墙,人字型屋顶上端形成的三角形的墙,半球型的穹窿天顶,顺楼梯倾斜的锯齿状菱形墙面,不规则型的墙面,甚至支离破碎的墙面外橼形状,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壁画的画面结构,这些受建筑结构制约而产生出来的墙面,驱使壁画的设计必须因势利导顺应各种具体结构形态与建筑实体表面相吻合,同建筑的结构逻辑之间保持着内在的联系。像哥特式教堂在拱架间非承重的玻璃框内设置的壁画,垂直排列的图像,加强了整个结构的上升趋势,各部分有秩序的隶属与整体。符合建筑结构所体现的垂直向上的原则,使之与整幢建筑纵向上升的高耸形式浑然一体。只有把它们的每一部分做为整体的一部分有关联并相互制约,才能寻找到有机的完整和统一的规律。相反,若将其孤立起来看,则无法准确的把握。

建筑的内部分内墙,有的不再起力学上的承重作用,往往采用薄的、曲面的、可随意活动的隔墙,这就提供了实现灵活或开放的现实条件和特殊的建筑构件,在日本唐招提寺御影堂的“上段之间”以及“宸点之间”,东山魁义绘制了《山云》《涛声》两幅壁画。看了壁画再阅读《唐招提寺之路》一书:“我身旁放着1/30比例的模型。隔扇画不是全部摆在同一平面,而是环绕房间的—综合时必须考虑这一关系,必须进行立体构思,正殿的隔扇,北侧与鉴真和尚像供合所在的青松厅为邻,右侧同梅花厅平行,其中十二面隔扇,由三根立柱分成三部分,各分为四面、两面、两面、四面。整体上当然是作为一个构图来画,单位与中间的两面隔扇……”。看到这里可以想东山魁夷早已将壁画在脑海中推出房间的布局,璧盒和隔扇的排顺序,以及还要将拉开中间两面后即见到上段厅诸因素也都统统考虑进去了,这些都成为壁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壁画在大部分情况下置身与墙面,墙面赋予建筑物以形式,并给出内外空间的边界,窗口把光照和空气引入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位于壁画中的各种洞孔,构件和建筑物的墙型,为壁画设计规定了范围也提供了可能,既要遵循限制的制约,又要突破其限制。在法国埃菲尔铁塔附近有一幅名叫《巴黎伟人墙》的室外壁画,设计者极为重视墙面上的若干窗洞及外墙上端的不规则外缘等建筑结构的存在,并同主题内容组织在一起,使之产生一种新的语义和内在的生命力,壁画把二十世纪在世界各个领域起到过重要作用的名人领袖都集中在竞技场的看台上。墙壁上的窗洞口被艺术家设计成看台的出入口,卢森堡广播电视地域局的缩写,用团体操北京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在外墙上端到屋脊不规则的墙面上,行走的宇宙人用来表示电波……壁画在语言设计上更注重为一个建筑物中的特定位置构思和制作。充分利用墙面上那些内在要素上的规律性,使之既不影响又能反映内部空间的结构特点,不规则的墙面和窗洞,都能在壁画的内容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例如,德国巴德、茨维森埃的玛丽教堂玻璃窗,这是一个框架式结构的教堂,沿外墙开大窗,窗外端靠近公园。路德维希、沙夫拉特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帮助人们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其中大部分是透明的冒泡玻璃,这有助于创造室内安静的气氛,但是在卷曲的铅条之间,他却使用了透明玻璃,从室内可以看到室外景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外界景物的色度也随之改变,这扇巨型的玻璃门窗把这些变化清晰而巧妙的反映出来。对待设计,沙夫拉特感到必须了解这些这座建筑物的全部材料,包括那些与门窗没有特殊关系的一些资料,他说,“我必须十分详细的了解要设计的建筑物,对我来说,建筑图纸比照片或草图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在看了图纸之后,才能在思想上形成一个粗线条的设计。”在沙夫拉特看来,彩色玻璃设计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把建筑物各种不同要素贯通起来,玻璃墙上的卷曲图像必须与支撑的竖框和周围的表面紧密相关,要使他们成为建筑整体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为了点缀建筑物中的几个门窗,而是要寻找同建筑环境紧密结合的形式。

天顶与地面是形成空间的两个水平面。由屋顶解构所演变出的天顶,可以反映出结构的形式和跨越空间的方式。天顶是给人以强烈视觉感受的大面积界面,其装饰特性对室内空间总体装饰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壁画有时沿着垂直的墙面通过转角走向天顶,组合成特殊的空间。天顶与观者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且是分离的。这一距离通常大到足以使观者能够在一个相对窄的视角内一览到整个天顶画和周围有关场景的环形装饰。如果处理得当,将有助于空间的完整与统一。地面通常反映着它跨越空间和传递荷载的方式,一般被看作是共用的表面,要承托家具、设施,人又要活动在其上,显露的程度受到一定的局限,观者还要借助人的有限高来看它的透视,但由于其位于视平线以下,因而给人的视觉感受较天顶更为强烈。许多作品皆在地面上展开,以加强其空间变化来谋求效果。再如在美国纽约尼亚加拉停车场,迪维斯所作的局幅地面丙烯画《艺术广场》耗费将近540加仑的颜料,硕大无比,创下了1979年吉尼斯百科大全的世界记录,其尺寸之所以显得重要,不仅因为迫使人们不得不注意,而且对于我们探索艺术创作的手段提出了怀疑。它取代了观赏一幅正面叠立,置于镜框以及画廊白墙之中的绘画,可以从直升机上往下看。可以在作品上信步,可以按实际所派的用场——在上面停车。

显然,天顶与地面上的壁画引出了特殊效果。而对在其上的壁画设计应遵循鲁道夫、阿根海姆的告诫:“一幅天顶画必须要么分担天花版的物理牢固性,如一些巴罗克式穹顶上的天景所表现的那样。而一幅地板装饰则应该是观者相信他能够安全的通过它。”

3 壁画与建筑相得益彰

壁画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壁画既宜于表现花木虫鸟、生活小品,更适合于反映气宇轩昂、雄伟辉宏的重大主题性题材。技巧上可简笔粗线,亦可精雕细刻,仪态上可清秀俊美,也可雄浑挺拔。而且,壁画有广阔的空间,能幽居宾馆楼阁,也能露宿公园街头,是一种具有公共性和群众性的艺术表演形式。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

壁画与建筑的关系以及壁画的形式特点,这是一个既大而又复杂的问题,各说不一。一般讲建筑本身没有具体思想意义,如果要求建筑具体反映某种思想,那么只能利用雕塑、壁画等艺术手段来实现,从而形成艺术综合体。这种三结合的例子,在古今中外的宫殿、教堂、庙宇、公共场所等建筑中都可以看到。运用雕刻、壁画来表现建筑的某种思想意义,必须反映建筑的功能作用,只有壁画与建筑结为一体时,才会产生新的特点。所以,壁画的内容、构图、色彩和形式一定要考虑到建筑这个特定空间,进行综合处理。当然,可以采用多种手法,既可以协调一致,也可以对比统一,但不能歪曲建筑本身,更不能硬给它不可能承担的任务。另外,建筑具有时间艺术的特点,所以,壁画要融入到建筑这个时间艺术中去展开,相互依托、相互协调。

关于壁画的形式特点,有人认为壁画必须是装饰的,夸张变形的,在构图上必须是平面性和具有安定感,不使建筑造成凹凸不平房屋倾倒的错觉等。事实上这些只是壁画形式的一个方面,还不能包括历史上各个时期不同建筑所出现的壁画艺术特点。评定一幅壁画,必须与建筑联系起来。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带来建筑风格也不相同。如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很注重尺度,内部长度与宽度,比例十分匀称。罗马建筑中用券拱结构,内部空间相当宏大而十分完整。罗马帝国的早期壁画,倾向写实,加添装饰性,但后来发生了变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复杂的风格,即通过壁画创造出深远的幻象,壁画造成了建筑透视上有“墙上开窗”的效果,内容包括人物、风景,把墙壁开向另一个世界,这样巧妙的透视法,确实使空间显得非常宏大。

本世纪以来的墨西哥壁画,其中西盖罗斯的壁画韵律感、力度感都超过前人,他的壁画表现出一种超越造型形式以外的奇特力量,人物有强烈的雕塑效果,有时,画中人物的大动势,将一个封闭的正方空间造成不规则的形体。类似这种运动感很强的壁画,外国近代和现代的壁画比比皆是。当今的许多室外壁画,为了在空旷的空间与建筑外形协调,采用高浮雕做基底然后用大理石块,陶瓷板或马赛克将形象镶嵌而成,这种凹凸不平的处理办法,比平面的处理方法的效果更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变化,建筑上各种流派也很多。目前明显的两种倾向,一种是造型趋向简洁、单纯、明朗、轻巧,平面和体积组成规律性很强的几何形体。所有建筑装饰也跟着趋向几何化、图案化、整体化。另一种是建筑外形与设备都是现代化,而室内装饰又采用了民族的传统风格。建筑上的多样化为壁画多样化开拓了途径。

参考文献

[1] (意) 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年3月版

[2] (美) 鲁道夫、阿根海姆《中心的力量—视觉艺术构图研究》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年8月版

结构、空间、环境 篇9

1 大跨度建筑空间结构介绍

在大跨度建筑中, 其空间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 特别是随着当前大跨度建筑的发展, 大跨度结构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 这些都将提升大跨度建筑空间结构的设计质量[2]。在我国的大跨度建筑空间结构中, 常表现为拱形结构、对称结构、网架结构、壳体结构、悬索结构, 以下对此一一介绍。

1.1 拱形结构

在大跨度建筑结构中, 拱券结构及穹隆结构、拱形结构在承受荷重后, 不仅要产生重力, 同时还要产生横向推力[3]。因此, 为保持拱形结构的稳定, 在设计中就必须要保证有坚实、宽厚的支座, 可以应用筒形拱来形成空间结构, 拱跨度越大, 支承墙则越厚。

1.2 对称结构

在大跨度建筑结构设计中, 对称与均衡主要就是指整体各组织部分间的对应与一致, 确保结构设计作用于视觉判断显示均等的关系。在建筑设计中, 对于形象占总面积的大小以及空间的分割、色彩的面积等, 都需要采用比例思维作出合理的安排, 确保建筑设计尺度的合理性[4]。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对称美, 不仅可以确保大跨度建筑结构的重力感、支承力, 也可以将建筑艺术很好地融入到建筑施工中, 使得建筑结构在拥有美学艺术的同时, 可以确保在最终的使用过程中, 顺应力学规律, 确保建筑结构形体与受力性能之间的协调, 提高大跨度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1.3 网架结构

在大跨度空间结构中, 还包括网架结构, 网架结构使用灵活方便, 适应于多种形式建筑平面。不仅具有刚度大、变形小、应力分布均匀的优势, 同时网架结构还可以大幅度减轻结构自重, 有效节省材料[5]。同时在网架结构中, 还可以分为单层平面网架与单层曲面网架、单层平板网架等多种形式, 网架多用于正方形以及接近正方形的巨型平面建筑中, 其结构中的承重系统与非承重系统有着明确的分工。其中, 用来支承建筑空间骨架的是承重系统, 分割室内外空间围护的不承受荷载。在网架结构体系中, 其室内空间应用中, 常会依照功能进行分隔, 可以是封闭的、半封闭的、开敞的, 网架结构在实际中的高度不大, 为大跨度建筑提供良好的设计空间。

1.4 壳体结构

大跨度空间结构设计中, 还包含壳体结构, 不仅具备合理的外形, 同时其内部应力也可以分配合理, 并能够保持极好的稳定性。壳体结构中厚度小但其可以覆盖的空间很大, 同时壳体结构刚度也取决于形状, 该结构在建筑空间利用上经济有效。壳体结构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组合起来使用, 可以覆盖大面积空间, 也可以覆盖中等面积空间, 适合方形以及矩形平面建筑需求。

1.5 悬索结构

悬索结构中, 很小截面就可以承受很大拉力。且采用双层悬索或双向悬索, 不仅可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 还可以节省空间, 为建筑形体以及建筑立面处理提供新的方案。

2 不同空间结构的结构类型体系

2.1 拱形结构体系

在大型跨度建筑空间结构应用中, 其拱形结构多在大跨大截面高位梁施工中应用。使用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的技术以及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 不仅减低建筑工程的建设成本, 也减少了建筑工程施工难度, 确保工程质量, 提升大型跨度建筑空间结构的形态美。

2.2 对称结构类型体系

在建筑设计中应该顺应力学规律, 采用对称结构体系, 实现建筑结构与建筑功能的统一,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 可以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运用对称结构体系实现结构设计, 将建筑实体结构的长、宽、高三个方向的尺寸作为同一量级结构, 对其进行结构设计规划, 实现对称结构。例如隋代时期的安济桥, 它就是采用典型的建筑对称结构, 不管是在建筑技术、建筑艺术方面, 都充分体现出建筑对称美结构, 提高安济桥的稳定性, 增强该项建筑的使用寿命。

2.3 网架结构体系

网架结构在实际应用中, 多用于建筑隔断施工, 不仅提升建筑的美观度, 同时也可以发挥一定的围挡作用。

2.4 壳体结构体系

壳体结构, 是高效能空间薄壁结构范畴, 主要适用于各种曲线形状的力学设计中。其承受弯曲的能力与扭转能力都比平面结构大, 而且壳体结构在实际建筑中的受力均匀, 能够充分发挥材料材耗, 可适用在大跨度建筑中。

2.5 悬索结构体系

在大跨度建筑中, 其悬索结构多用于屋顶施工中。在建筑中悬索结构不需要繁琐支撑体系, 不仅在实际应用中具备跨度大、自重轻、用料省的优势, 同时还具有多样平面形式, 灵活性大, 使用范围广[6]。

3 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应用

在我国建筑中, 大跨度建筑空间结构正不断得到扩展与应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建筑中, 就应用大跨度空间结构, 取消了封闭的实墙的同时将其设计成为一个完全开放的体育场, 并采用网架结构使得体育场围护设计更能表现出“外观即结构”的理念, 提升了大跨度建筑结构的时代性与标志性。同时, 在贵州大学体育馆设计中, 也是应用大跨度空间结构, 在基于桁架结构、网架结构等多种结构相结合的空间结构类型中, 选择空间管桁架结构型式, 不仅提升空间造型的美感, 同时也充分发挥材料受力性能, 减小结构应力, 提升了大跨度建筑空间结构的稳定性。中国的故宫, 就是在一条中轴的方向贯通着整个宫城, 并且在中轴宫殿的两旁, 也都均匀对称的分布着许多的殿宇。其四城角的角楼更是精巧美观, 许多石刻花纹也常采取对称形式, 使得故宫整体空间都体现出一种庄严肃静。正是这样的建筑结构, 才使得建筑物的稳定性更强, 并且还可以很好地衬托中心建筑的地位, 渲染建筑环境。在成都“海洋乐园”的建筑设计中, 就应用拱形结构与网架结构相结合的形式, 使建筑结构形态充分体现出造型立意, 模仿睡莲结构, 并由拱形结构与钢管混凝土柱共同构建大跨度建筑形象, 在实际中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4 展望大跨度建筑空间结构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建筑中, 建筑物内大空间以及转换层部位都被要求设计大跨度建筑。这不仅增加了施工难度提高建筑成本, 而且在大跨大截面的梁设计中, 对于建筑内模板搭设、混泥土的浇灌以及钢筋固定的施工上都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只有不断优化大跨度建筑空间结构体系, 才可以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多元化的思想也将融入未来的城市大跨度空间建筑之中。要想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就要接受新旧的交替和发展的变革, 整合多元互渗格局。在大跨度建筑中, 优化空间结构设计方法, 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宏伟、美观的艺术想象力, 也可以体现出结构技术的进步。大跨度建筑结构设计中, 不仅要将建筑与结构结合起来, 同时也需要将建筑形象与结构形态统一起来, 及时地掌握结构最新动态, 从而不断超越自我, 提升结构设计水平。我国大跨度空间建筑的扩大, 必将会促进大跨度空间结构技术的进步。

5 结论

综上所述, 大跨度建筑的不断应用, 使提升大跨度空间结构成为当前的重点。分析大跨度建筑空间结构及其结构类型体系, 不仅可以为今后建筑提供结构选择参考, 同时也可以优化大型建筑的空间结构。大跨度建筑结构设计中要注重结构形态的设计实践, 同时也要注重结构的美学, 提升大跨度建筑的整体性与时代感, 使建筑空间形态与结构形态完美的统一。

摘要:大跨度建筑本身就是一种综合创造力的体现, 在大跨度建筑空间结构中, 更是有多种表现形式。不仅可以将结构构建做为建筑形象中的“符号”与“语言”, 也可以利用数学几何形象描述复杂曲面空间, 充分发挥塑造新的建筑形象。以下本文就从各种大跨度建筑空间结构的角度, 探讨不同空间结构类型体系, 以便在实际中可以更好地运用结构形态创造丰富的建筑视觉形象。

关键词:大跨度空间结构,结构类型,建筑结构

参考文献

[1]荆玉明.浅谈高层建筑结构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07 (18) :41-42.

[2]喻洋.空间结构在我国的发展[J].决策与信息 (财经观察) , 2011, 14 (12) :76-77.

[3]王澎涛.论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及其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科技财富, 2010, 21 (14) :56-57.

[4]李荣晖.试论建筑工程结构的体系[J].中国集体经济 (下半月) , 2011, 06 (34) :45-46.

[5]赵海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 24 (32) :54-57.

结构、空间、环境 篇10

关键词:框-剪结构,空间刚度,整体稳定性,协同作用,抗震性能,结构延性,抗侧刚度

0引言

在当前高层建筑结构发展应用中, 框架-剪力墙结构作为较为常用的一种结构型式, 对其抗震性能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实践意义。对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安全性能的研究分析日益完善, 但是在结构内部构件与结构抗震性能和动力特性之间相互影响关系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1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受力及变形性能

框剪结构在目前的设计中大致有以下四种结构形式: (1) 剪力墙与框架单独布置, 互不干扰; (2) 将剪力墙嵌入到框架结构的柱跨内; (3) 在单片抗侧力结构中, 不间断布置剪力墙和框架; (4) 上述两种或三种结构的组合。

当λ的值很小时, 剪力墙的变形起主要作用, 框架的刚度很小, 结构的位移曲线接近于剪力墙的变形曲线, 呈弯曲型;当λ很大时, 框架的刚度作用相对较大, 墙起的作用较小, 体系的位移曲线与框架的剪切型类似。当λ在2-6之间时, 位移的曲线则介于框架与剪力墙的变形曲线之间, 上部稍微带剪切型, 下部略呈弯曲型, 从而整体呈现出弯剪变形, 并使得结构上下层的层间变形更为均匀。

2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协同工作机理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双重抗侧力构件, 由两种变形性质不同的抗侧力单元 (剪力墙、柱) 通过楼板的协调变形来共同抵抗水平荷载及竖向荷载的体系。在二者相互协同作用时, 首先由于剪力墙的刚度远大于框架的刚度, 故而通常由剪力墙承担大多数的受力荷载;其次, 二者在分担荷载的比例上是上下变化的, 由它们各自的变化特点可知, 框架结构的下部变形较小, 而剪力墙的下部结构变形却增大了, 从而使剪力墙承担更多的下部荷载, 而框架分担较少的部分。反之, 在上部却正好相反, 剪力墙变形减小, 而框架结构的变形却相应增大, 负担的剪力值亦同时增大。故而, 结构上下部所承担的剪力更趋合理, 使结构的侧向刚度整体得到了提高。

协同工作的计算方法有两种:计算机计算方法和手算的近似方法。计算机分析方法计算适用于结构平面和体型较规则的情况, 框剪结构利用平面的抗侧力结构的空间协同工作时;而手算的近似计算则是将结构内所有的剪力墙归并为总的剪力墙, 所有的连梁归并为总连梁, 所有的框架则归并为总框架。协调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总框架与总剪力墙之间的荷载分配问题, 分别得到他们各自承担的总内力, 并求出结构的整体侧向位移。但是不论哪种计算方法, 都需在一些假定的条件下才得以顺利进行。

①房屋整体体型规则, 剪力墙的布置均匀对称, 各楼层质心与刚心相重合;假设楼盖在自身的平面内刚度无穷大, 使得任一楼层位置处框架与剪力墙的水平位移相等, 且不考虑扭转与平面外刚度对结构的影响, 即为uw=uf。

②水平方向外荷载由剪力墙与框架结构共同分担。

③框架与剪力墙的刚度随高度的变化而均匀变化。在上述假定的基础上, 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对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协同工作分析

3框剪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原则

在框剪结构中, 剪力墙被设计为主要的抗侧力受力构件。在设计中, 框剪结构应在X、Y两个主轴方向同时设计一定数量的剪力墙作为抗侧力构件, 以增强结构的抗震抗扭曲能力;同时, 主体结构中, 构件之间除了个别节点外均不应采用铰接;在结构的设计中, 剪力墙与柱的中线宜重合布置, 柱与梁的中线也宜重合设置;而若框架柱、框架梁间存在偏离时, 应符合本规程6.1.3的规定。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 剪力墙宜布置边缘约束构件, 即:边框梁和边框柱。根据高层建筑规程的规定, 布置剪力墙时宜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确定剪力墙的厚度:若建筑物所属地区要求做抗震设计时, 一级、二级抗震设防标准的剪力墙宜设置底部加强部位, 规定其截面厚度不应该小于200mm, 同时限值其厚度不小于层高的1/16;在三级、四级抗震设计时, 厚度只需满足不小于160mm, 且不小于层高的1/20的要求即可。在设置边框梁时, 其宽度应与剪力墙的厚度相同, 同时满足结构与美观的要求, 而其高度则不低于剪力墙厚度的2倍。因此, 设置一道合理的剪力墙, 其厚度应同时具有结构的安全、合理、经济等众多特点。但应引起注意的是, 通常底层的剪力墙由于直接接触基础'受地基基础埋深的影响较大, 故需加大其截面厚度。其次, 合理布置剪力墙数量与长度'需满足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对层间位移角、对周期各结构要素的要求。这就需要对剪力墙和框架柱进行合理的配置设计, 对两者承担的抗倾覆弯矩的进行最优的比例控制'只有在剪力墙所承担的倾覆弯矩值大于框架值的50%时, 才可以把结构确定为框架-剪力墙结构。而设计中, 剪力墙的长度不宜过长, 需要满足高宽比不小于2的限值。

4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

4.1提高剪力墙的抗震性

在设计的过程中, 为了阻止斜向裂缝向邻近的结构扩展, 可以在剪力墙的周边增加梁柱结构, 形成带有边框的剪力墙结构, 同时这些梁柱也可以在剪力墙受到破坏作用后代替剪力墙承受荷载。也可以采用控制合适的墙肢面积来增强剪力墙的抗震能力, 此种方法是将墙肢的面积减小, 利用多肢墙或双肢墙来控制结构裂缝, 并利用洞口处的连梁形成一个耗能构件, 既能降低结构的整体刚度, 又能避免结构在地震时过早的屈服。

4.2提高框架的抗震性能

对框架结构来说, 角柱是连接纵横向框架的关键, 想要增加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就必须对结构的角柱进行加强设计, 提高其抗剪能力。而在平面框架的外围则增设一定数量的剪力墙, 有效的提高框剪结构的整体性和其抵抗外荷载的刚度, 减少在地震作用下整体体系的侧向位移。

4.3提高结构整体的抗震能力

在结构的整体设计中, 要达到体系延性与刚度的协调统一, 以满足建筑的抗震要求。首先, 要使结构达到总体屈服的效果,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特定位置, 就需配置一定数量的塑性铰, 促使结构在地震作用时具有良好的耗能性能。其次要平衡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 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基本情况, 将建筑所处的地质情况, 建筑高度, 装修等级等各项内容全部考, 按照规范的最大位移限制, 确定剪力墙的位置和数量, 保证建筑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5结束语

总之, 把剪力墙结构中的部分剪力墙去掉而用框架代替, 或在框架结构中的部分薄弱部位布置剪力墙, 成为框架-剪力墙, 既具有抗震墙的抗侧能力, 而且具有框架的自由灵活, 抗震墙又不太多, 地震力相对纯剪力墙结构也较小, 是高层建筑中极其重要的结构形式。

参考文献

[1]张大权.高层结构设计中框架剪力墙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 2010, 3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结构、空间、环境】相关文章:

环境雕塑的空间结构05-23

空间桁架结构05-26

空间结构思维05-09

复杂空间结构05-17

空间结构单元06-28

空间结构论文范文05-11

空间数据结构范文05-29

砖混结构的空间特点09-10

空间结构论文提纲11-15

我国农村空间结构05-05

上一篇:配方试验下一篇:医疗市场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