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纹枯病的防治对策

2024-06-26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对策(精选十篇)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对策 篇1

一、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即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苗期很少发生。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和果蘑,也可侵害茎秆。最初在近地面的1—2节叶鞘发病,逐渐向上扩展。病斑初呈水浸状,椭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常多个病斑汇合连片似云纹状斑块,包围整个叶鞘,使叶鞘腐败,并引起叶枯。病斑可扩展至果重穗并造成危害。果穗苞叶上产生云纹斑状病斑,较大,可扩展至整个果穗苞叶,可侵入果穗内部,使籽粒、穗轴变褐腐烂。茎秆被害病斑褐色,呈不规则形,后期破裂,严重时露出纤维。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见到稀疏的白色蛛丝状菌丝体,病部组织内或叶鞘与茎秆间常产生褐色颗粒状菌核,菌核周围有少量菌丝和寄主相连。成熟的菌核灰褐色.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多为扁圆形,易脱离落土壤中。

二、病原

玉米纹枯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禾谷丝核菌(Rcerealis)及玉蜀黍丝核菌(R.zeae),属于半知菌亚门。病菌不产生无性孢子,只产生菌丝体和菌核,在自然条件下极少产生有性阶段,即使产生,侵染作用也不大。

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较快,菌落呈淡黄褐色。菌丝初五色,较细,直径4.35~10.05微米,分隔距离较长。分枝处呈直角、近直角或稍呈锐角,分枝处明显溢缩,离分枝不远处具隔膜。菌丝生长一定阶段,老熟菌丝纠结形成菌核。菌核初呈白色,后变为不同程度的褐色,呈不规则形,表面粗糙,0.5~6.4(1.8)毫米x0.5—4(1.31)毫米,大小不等,形状多样。病菌属高温型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需较高温度,最适温度为26~30℃。

病菌的寄主范围广泛,在自然情况下,除可侵染玉米、高梁、谷子、麦类、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外,还可侵染其他寄主植物,多达15科200种。目前在我国已分离出10余个菌丝融合群,其中以AGI~IA群(第一菌丝融合群IA亚群)为优势菌群。

三、发病规律

纹枯病以遗留在田间的菌核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翌年或下一生长季节遇上合适的温湿度条件,菌核萌发长出菌丝在植株叶鞘上扩展,并从叶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侵入寄主引起发病。病健叶和叶鞘相互接触及雨水反溅是造成田间再侵染的主要途径。在温暖条件下,湿度大阴雨连绵的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相对湿度或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时病害发展受到抑制。纹枯病发生轻重与品种关系密切。

品种间对纹枯病抗性存在明显差异,一般中晚熟品种病害发生时期长,病情相应严重。重茬连作,菌源数量积累增加则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氮肥施用过多、种植密度过大则有利于发病。

四、防治对策

玉米纹枯病防治应采取在选用抗病品种和减少越冬菌源的基础上,加强栽培管理和适时喷药保护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高产、优质、适合于地方品种的抗纹枯病的杂交品种。

2、减少越冬菌源:

由于遗落田间越冬的菌核是纹枯病发生的重要初侵染来源,所以倒茬轮作是经济有效的防病措施。由于纹枯病菌寄主范围较广,应尽量避免选用高粱、谷子、水稻、麦类等做轮作作物。倒茬轮作确有困难的地区或田块,要注意及时清除遗留的病株残体,并进行深翻,将带有菌核的表土层翻压在活土以下,以减少有效菌核的数量。有条件的地区,可在发病初期剥除发病叶鞘,带出田间深埋或烧毁。

3、加强栽培管理,及时喷药保护:

结合当地生产条件,注意均衡施肥,防止后期脱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钾肥;低洼地源注意及时排水,合理密植,调整种植形式,实行大垄双行,米麦间作,加强田间通风透光,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植株抗病力。对低洼潮湿、高肥密植、生长繁茂、遮荫郁闭、容易发病的田块,在玉米孕穗期开始,注意田间检查,见到初发病株及时喷药保护,药液要喷到植株下部和果穗上。

4. 药剂防治:

对于中病型和重病型田块,一般宜在水平扩展阶段及时药剂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有:

4.15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2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00克,加水喷雾:

4.22%速保利(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公顷600毫升,加水喷雾;

4.3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每公顷600毫升,加水喷雾:

4.45%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每公顷1500~2250克,加水喷雾;或5%井冈霉素水剂,每公顷1500~2250克,加水喷雾。

4.5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00~2250克,加水喷雾。

对于中病型田块,第一次喷药可挑治,喷药部位为中下剖叶鞘。第二次喷药应全田喷药。

水稻纹枯病重发原因与防治对策 篇2

水稻纹枯病重发原因与防治对策

通过重点监测和大田调查研究,笔者对如城镇水稻纹枯病重发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该病的防治策略,以供参考.

作 者:陈爱平葛跃武 鞠红梅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农业技术服务站,226500刊 名:上海农业科技英文刊名:SHANGHA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S4关键词:水稻纹枯病 重发原因 防治策略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3

一、发病症状

1.症状

玉米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叶片、果穗及苞叶,发病严重时病菌侵入茎秆,容易引起倒伏。此病最初是从玉米茎基部发病,随后侵染叶片并向上蔓延。发病初期,先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然后病斑由灰绿色逐渐变成白色至淡褐色,后期变成红褐色云纹状斑块。叶鞘受害后,病菌常透过叶鞘进而危害茎秆,在茎秆上形成下陷的黑褐色斑块。在多雨或湿度大的情况下,叶鞘病斑上还会形成许多白色霉层。在植株生长后期,往往因温度较高而使病菌形成菌核。所形成的菌核最初为白色,后变成褐色。当环境条件适宜病菌发生时,病斑迅速扩大发展,导致叶片萎蔫,植株像水烫过一样呈绿色腐烂而枯死。

2.病源及发生条件

玉米纹枯病病原菌是以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的菌丝、菌核越冬,这些菌丝、菌核越冬后仍能存活,这就是次年初次侵染的病源。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流行,一是与玉米品种有关;二是与菌丝和菌核在病株及土壤中越冬的数量有直接关系;三是与播种季节有关,一般夏玉米比春玉米受害更重;四是与栽培密度有关,若栽培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条件差,则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五是与气候条件有关,纹枯病菌丝生长的温度是10~38℃,最适温度为26~31℃,若温底低于20℃、相对湿度在75%以下,则不利于病菌的生长。

二、防治方法

1.清除病源

玉米纹枯病除了危害玉米外,还会危害多种作物,如水稻、小麦、大豆等,因此病源残体来源广泛,使其残体上的菌丝、菌核在土壤中形成恶性积累,加上复种指数的提高,导致纹枯病发生面积较大,发病程度较重,因此,清除病源是预防和减轻纹枯病的有力措施。一是要在冬前清除病株并进行翻耕,铲除田间及四周杂草,消灭越冬菌源;二是要在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及时除掉基部病叶鞘和叶片,将摘除的叶鞘叶片用作饲料或燃烧,切勿乱堆乱放,以此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害继续扩大和蔓延。

2.选用抗病良种

选用“辽单121”、“黔单16”、“正大999”、“成单22”等抗病品种,能相应减少纹枯病的发生。

3.调节栽培技术

一是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增施钾肥,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二是及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可相应控制病害发生;三是合理密植,实行单株东西定向移栽或宽厢宽带栽培;四是对发病重的地块可与花生等作物进行轮作。

4.药剂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篇4

1 症状

玉米纹枯病又叫“花脚秆”, 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的叶鞘和叶片上, 严重时向茎秆内部侵染。开始在近地面的叶鞘上发病, 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病斑, 并逐渐向上部叶鞘、叶片和四周发展, 最后病部干枯。叶片和叶鞘上的病斑均呈椭圆形和圆形, 扩大后呈云纹状。空气干燥时, 病斑中部呈黄色, 边缘呈灰褐色;空气潮湿时, 病斑上长有许多菌丝体, 菌丝集结成白色小绒球, 并逐渐变成褐色的菌核。

2 发病原因

2.1 品种

品种间的抗性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即使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发病, 发病程度也不相同。

2.2 菌源

玉米纹枯病虽是靠接触蔓延, 却只能在短距离传染。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过冬, 还可以是菌丝体在病残体内或田间地头的杂草上过冬, 翌年菌核萌发产生的菌丝体侵染玉米。因此, 病害流行与否主要看菌丝的侵染力及其相应的适宜条件。菌丝的致病力受营养、病斑类型、菌龄, 以及各种生态条件影响而有很大差异。因此, 田间地头病残体及带菌杂草的多少与发病程度有着密切关系。

2.3 气候、温度、湿度是影响玉米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气温25℃~30℃和相对湿度90%以上是玉米纹枯病发生发展的适宜气候条件 (在13℃~15℃的低温下亦可发生玉米纹枯病) 。发生病害期间, 特别是7月—8月份, 降水量增加, 湿度明显加大, 有利于病菌扩散和蔓延;少雨低湿的环境能抑制病害的发展。

2.4 栽培管理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耕作制度也越来越粗放, 田间管理较差, 人为地加重了玉米纹枯病的危害;连作田比轮作田发病重;氮肥使用量大、种植密度大、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差、湿度增大, 病害发生严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选择生育期短、抗病能力强的优质高产品种。目前生产上虽无高抗纹枯病的品种, 但是选用当地丰产性能好、抗性较强或轻感病的玉米良种, 在同样条件下可使病害减轻20%~30%。特别是常年易发病的地块, 要避免种植易感病的品种。

3.2 消灭菌源

实行轮作换茬, 清除遗留在田间的病株, 并深翻土地, 将带有菌核和病残株的表土层翻压在活土以下, 以消灭越冬菌源, 减少初侵染源;在玉米心叶期和心叶末期, 及时剥除病叶鞘及叶片, 以减少再侵染源。

3.3 科学施肥

施足基肥, 适施氮肥, 增施有机肥, 补施钾肥, 配施磷锌肥。

3.4 加强田间管理

适时播种, 扩行缩株种植, 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田间沟系的配套和田间湿度的降低, 能有效控制发病条件, 降低病害的发生。培土壅根防倒伏, 抑制菌丝生长。摘除基部老叶病叶, 带出田外销毁。

3.5 适时药剂防治

田间病株率达到3%~5%时,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5%井岗霉素水剂400~500 m L, 或40%纹霉星可湿性粉剂50~60 g, 或50%消菌灵可湿性粉剂40 g, 兑水50~70 kg喷雾, 隔7~10 d再防治1次。施药前要剥除病叶叶鞘;或在发病初期, 每1 hm2用质量分数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3 kg, 拌过筛无菌细土300 kg, 点入玉米喇叭口内。此法防效高, 药效持续时间长, 至成熟期, 其效果仍在80%以上;或667 m2用质量分数15%粉锈宁35 kg, 或5%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 kg, 兑水喷雾到茎基部, 一般防效可达85%以上, 可有效减少产量损失。

3.6 生物防治

玉米苗枯病防治技术 篇5

一、苗枯病发病原因

1.品种抗耐病能力不强是重要因素

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籽粒小的玉米品种,苗期长势弱,抗病性差,易感染苗枯病。陈种子或种子干瘪、受机械损伤、受冻等情况也易感病。

2.种子、土壤中的菌源量大

小麦、玉米轮作是我县的主要种植方式,近年来小麦采用机械收割留茬高,中耕灭茬不及时,栽培管理粗放,对玉米苗产生郁蔽引起苗子弱,再加上近几年小麦纹枯病发生严重,导致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小麦、玉米丝禾菌等病原菌积累,造成种子、病残体、土壤中的菌源量大,都加重了苗枯病的发生程度。

3.施肥不均衡造成同一品种不同地块苗枯病不同程度发病

同一品种化肥施用量大,有机肥施用量小的地块苗枯病发病严重;氮肥施用量大、磷钾肥及微量元素施用量小,造成养分比例失调,导致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影响玉米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苗枯病发病也相对严重。

4.苗期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也导致苗枯病严重发生

如果玉米苗期和雨季相吻合,低温高湿易产生芽涝苗涝,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导致玉米苗枯病严重发生。所以地势低洼,土壤贫瘠,黏土地,盐碱地发病就重。

二、苗枯病综合防治措施

根据多年来对玉米苗枯病的防治经验,睢县农业局总结了一套玉米苗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1.推广抗病耐病玉米品种

由于大粒品种的种子粒大饱满、发芽势强,相对抵抗苗枯病的能力较强,如目前推广的伟科 702、隆平208等品种抗耐病较强,可大力推广。

2.播前对种子进行处理,减少致病菌源数量

播种前先将种子翻晒1~2天,促进种子后熟,同时剔除秕瘦、霉变、弱小的种子和烂粒,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由于目前玉米种子都是包衣种子,可在播种前针对性地对玉米种子进行二次包衣,用以防治玉米苗枯病。二次拌种所有药剂可有效杀死种子上所带的串珠镰刀菌,提高出苗率,减少病虫为害,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3.推广配方施肥,培育玉米壮苗

合理施用氮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和微量元素,可按每亩施农家肥2500~3000千克,磷酸二铵20千克,硫酸钾10~15千克,硫酸锌、硼砂各1千克,做种肥和基肥用,以培育壮苗,促进根系生长,使植株生长旺盛,以提高抗病能力。

4.改变耕作栽培方式,减少土壤带菌量

注意轮作倒茬,合理安排茬口,减少田间病原菌的数量;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深翻灭茬,促进病残体分解,抑制病原菌繁殖,减少土壤带菌量。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还田后要进行无害化灭菌处理。

5.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播种质量

抢收抢种,力争早播,使苗期错过雨季。提高播种质量,及时查苗补苗,补种移栽,及时灭茬松土除草,雨后及时划锄中耕,破除土壤板结,增强土壤透气性,增加土壤含氧量,促发新根,抑制土壤中病原菌的繁殖。

6.发现苗枯病及时用药,有效防治和控制玉米苗枯病

玉米纹枯病发生特点与防治 篇6

1 发病症状

玉米纹枯病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该病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除危害玉米外,还侵染水稻、小麦、高粱等各种禾本科作物。在玉米上主要危害玉米的叶鞘、果穗和茎秆,在叶鞘和果穗苞叶上的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水渍状,病健部界线模糊。病斑连片合成较大型云纹状病斑,中部为灰褐色或枯草白色,边缘为深褐色。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到茂盛的菌丝体,后结成白色小绒球,逐渐变成褐色大小不一的菌核。有时在茎基部数节出现明显的云纹状病斑。病株茎秆松软,组织解体。果穗苞叶上的云状病斑也很明显,造成果穗干缩、腐败。严重时病菌向茎秆内蔓延,使茎基部严重受害,造成茎内软腐而不能正常灌浆结实,籽粒不饱满,千粒重降低,甚至整株枯死或倒伏。

2 发病规律

玉米纹枯病以菌核在土壤中、病禾秆和田边杂草上越冬,玉米收获时大量菌核落入田内成为翌年的主要侵染源。当翌年温度在23~25℃、湿度达80%左右时菌核萌发菌丝,先在玉米茎基部叶鞘上开始发病,后逐渐向上扩展,病菌借助雨风向四周继续蔓延扩展。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发展快,吐丝灌浆期受害重,而以植株疯长田、通风透光不良、排水不畅的平土尚田易先发病成为重病田块。

3 发病因素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受生长环境、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等各种因素影响。

3.1 生长环境

玉米纹枯病发生与上年发病轻重有关。上年发病轻的田块、轮作的田块、新开垦的田块、旱地、坡地发病轻。反之,历年重病田块、上年重病田块、越冬菌核残留最多的田块、病菌禾秆未加处理作肥料施用的田块、水田改种旱、低洼地发病较重。

3.2 气候条件

降雨量、温度、日照等气象因子是影响年度间玉米纹枯病发生程度的重要因素。纹枯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玉米拔节期,若天气干旱则很少发病;若长期阴雨,气温在26~30℃,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最有利于纹枯病蔓延危害,湿度越大发病越重。

3.3 栽培管理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田间水肥管理密切相关。如高肥水条件下(特别是氮肥施用过重)玉米生长旺盛,加之种植密度过大,增加了田间湿度,透风透光不良,影响根系发育,降低了玉米抗性,则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3.4 品种抗性

不同的品种对玉米纹枯病的抗性也有不同。一般马齿型比硬粒型易感病;矮秆宽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易感病;在当地种植多年的老品种比当年引进的新品种易感病。

4 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玉米纹枯病要采取“农业防治是基础,选用抗病品种是前提,药剂防治是关键”的综合防治措施。

4.1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植保技术培训

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应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强化植保技术培训,利用植保情报、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方式直接向农民介绍防治纹枯病的知识,使农民从品种选择、种植方式、药剂防治、田间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科学的指导。

4.2 选择抗病品种,加大抗病品种推广力度

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纹枯病的抗性差异显著。目前,生产上尚无抗纹枯病的品种。可以选用当地丰产性能好、抗病性强或轻感病的玉米品种种植。叶片过于宽大、生育期长的杂交品种发病重,如车单60号,中单808;叶片大小适中,并向上倾斜生长的品种,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好,发病轻,如鄂玉20号、云端4号、中农2号、海禾17号等品种。

4.3 加强农业防治,提倡玉米健身栽培

及时深翻,消除病残体及菌核。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以增强植株抗性。按配方施肥的要求,充分施足基肥,适当追肥,做到氮、磷、钾配合使用。根据测土配方试验,适当增施微量肥料可减少纹枯病的发生。发病初期要及时摘除病叶,并将其烧毁或深埋。

4.4 选择对路药剂,提早进行药剂防治

半坡乡玉米纹枯病综合防治策略 篇7

1 病原与症状

1.1病原

玉米纹枯病由立枯丝核菌、玉蜀黍丝核菌和禾谷丝核菌引起, 以立枯丝核菌为优势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玉米纹枯病菌枯萎的丝绸阴核, 有3 个或3 个多核, 菌丝直径6~10um。菌核形成的单菌丝分支的密度和菌丝密度或小费。细菌在土壤中形成一层薄薄的蜡状白色或粉红色网视网膜感叹固体层。桶或圆柱形的负担, 支持的负担菌丝略宽, 3~5小梗, 出生在轴承;担子孢子椭圆形至栏宽, 基础广泛, 大小7.5~12x4.5~4.5 (um) 。能承受长袍萌发形成2 次重复加载。

1.2症状

玉米纹枯病危害主要玉米叶鞘, 耳朵和阀杆。叶鞘和耳朵苞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浅棕色, 与特定形状, 疾病, 卫生部门是模糊, 病斑要愈合成较大的波纹斑, 边缘白色淡黄色或褐色, 棕色, 当湿度大疾病网站看到郁郁葱葱的菌丝体, 后形成了一个白色的小绒球, 逐渐变成棕色和大小的菌核。有时的茎碱值出现明显的波纹病斑。株茎软组织崩溃。集群的苞片、波纹形病斑也很明显, 导致谷物干燥收缩, 腐败。

2 病害发生规律

在土壤和玉米纹枯病菌株菌丝体的遗产和菌核冬天, 冬天后仍能生存, 成为主要的感染源下列疾病的发生, 过冬菌核萌发, 生长的菌丝叶鞘感染, 疾病, 健康引起感染叶和叶鞘互相重叠。这种疾病可能发生从玉米苗期到标题, 通常在玉米拔节期开始, 抽雄期病情发展快, 旋转灌浆期。半坡村, 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6~8 个月, 这段时间降雨, 高温、高温度、高湿度条件往往玉米纹枯病大面积所致。其特点是: 在疾病发生时, 雨, 长时间, 天下雨, 湿度大, 沉重的疾病发生, 肥沃的土壤是轻, 反之较重, 生长期短的品种生育期品种上过来, 连作场比旋转重场疾病; 氮肥的过度, 过度增长, 密度太大, 通风透光条件差的植物情节严重疾病; 地势低洼, 排水不良被沉重的疾病。

玉米纹枯病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植物保护政策, 采用农业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控制策略。

3 综合防治策略

3.1农业防治

3.1.1选择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的合理选择, 提高玉米的抗性品种, 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控制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因地制宜, 坚持高质量的原则, 高产量, 高, 选择、生育期短, 质量好, 高性好, 优秀的综合抗性品种等。

3.1.2合理轮作

玉米田替代畜牧业应适当的作物轮作, 不能长期连作, 并及时清除遗留在病人的身体, 可以减少疾病。

3.1.3科学施肥

施足总基底, 最佳氮、有机肥料、钾、磷酸锌肥料, 使玉米生长, 控制玉米长期繁荣, 提高玉米的抵抗疾病的能力。

3.1.4合理密植

种植密度应根据土壤、水肥条件、品种特征特性、气候条件等因素决定, 推广扩行缩株种植, 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减少发病率。如:披散型、高杆品种, 基本苗不超过3500 株/667m2;紧凑型、矮杆品种, 基本苗在4000 株/667m2左右。

3.1.5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理杂草,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明确沟排水, 减少湿度场, 控制疾病的条件。起垄表明根倒伏, 抑制菌丝的生长。去除基底传单的病假, 外清除致病的破坏

3.2化学防治

3.2.1药剂浸种防治

用种子量0.02% 的浸种灵或用种子量2% 的灵福合剂进行拌种, 可有效消除病源。

3.2.2适时施药防治

现场应变率3%~5%, 及时进行预防和控制农药、5%井冈霉素剂400 ~ 500 毫升/ 667m2, 或40% 可湿性粉剂粮食霉星50~60g, 或50% 的细菌消除40 g灵可湿性粉剂、水喷50~70kg, 7~10 d控制一次。叶鞘、施药前移除疾病预防控制效果更好。

半坡乡的玉米纹枯病, 虽然发生面积广, 危害严重, 但是, 只要我们认真掌握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及时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策略, 扎扎实实抓好每个环节, 一定能控制玉米纹枯病的猖獗危害, 保证玉米种植增产增收。

摘要:本文介绍了玉米纹枯病的病原与症状、发生规律, 提出了采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综合防治,策略

参考文献

[1]席干.张跃雷.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农技服务, 2007 (11) .

玉米青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篇8

1 玉米青枯病发生规律

玉米青枯病是以土壤带菌、根部侵染为主的系统性侵染病害。病原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土壤和种子上越冬, 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病原菌在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均能借雨水、昆虫或机械伤害从根部侵入, 引起根腐, 然后进一步扩展, 进入茎基部。通常当玉米进入乳熟期、植株开始衰老抗病性降低时, 病原菌才开始向茎基部发展, 此时如果遇到合适的气候条件, 久旱高温、突降暴雨并且雨后骤晴, 就会迅速发病。一般在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

2 感病植株的田间症状

玉米青枯病在玉米进入灌浆期后开始发生, 从始见病叶到全株发病, 一般仅7d左右, 短的只有2~3d, 长的可达15d以上。多数叶片由下而上表现青枯症状, 少数为黄枯症状。开始通常是由根系发病, 局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 随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 呈褐色腐烂状, 最后根变空心, 根毛稀少, 植株易拔起;植株茎基部2~3节由青绿色逐渐变成黄undefined褐色, 节间中空, 茎节变成淡褐色, 病部易破裂;叶片从叶尖或叶缘开始, 发展到整个叶片, 很快全株变成青灰色枯死, 或叶片逐渐变黄缓慢干枯;果穗下垂, 穗柄柔韧, 不易掰断。

3 防治方法

3.1 选用抗病性好的品种

选用抗病性好的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有利于抵御大灾的风险, 即使是病害发生严重的年份, 抗病性好的品种的发病率也很低, 在特殊灾害年份就能表现出突出的抗灾增产能力。

3.2 农业措施防治

病田实行与其它非寄主作物轮作换茬, 防止土壤中病原菌逐年积累。玉米收获后应及时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 减少翌年初侵染菌源。增施农家肥和钾肥, 在玉米拔节期增施氮磷钾复合肥, 可以增强植株抗病性, 减轻或推迟发病。

3.3 药剂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对策 篇9

1 玉米苗枯病病原及症状

1.1 玉米苗枯病病原

病原菌主要为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其次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等, 都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除镰刀菌外, 腐霉菌、丝核菌、蠕孢菌等也能引起苗枯病, 多种病原菌可混合发生。

1.2 苗枯病症状

玉米苗枯病主要发生在苗期。从种子萌芽到3叶期幼苗多发, 串珠镰刀菌的侵染主要发生在种子萌发初期, 首先是根部感染, 以后在地上才有表现。

感病植株最先由种子根的一处或数处根尖发生褐变, 以后扩展成一段或整条根系, 有一条或数条可同时发生, 继而侵染中胚根, 造成根部发育不良, 根毛减少, 无次生根或少量次生根, 初生根老化, 皮层坏死, 根系变黑褐色, 并在第一节间形成坏死环状斑;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 基部节间在外力作用下极易出现整齐断裂;地上部叶鞘褐色呈撕裂状, 叶片发黄, 边缘呈枯焦状, 心叶卷曲, 易折, 以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干枯;无次生根的产生死苗, 有少量次生根的形成弱苗, 湿度大时在枯死病苗靠近地面的部分产生白色、灰白色或粉色霉状物。危害轻的地上部没有明显症状表现, 一般2叶1心期开始在第1、2叶的叶尖出现发黄, 并逐渐向叶片中部发展, 待地上部茎节处长出气生根后, 吸收能力增强, 可继续生长成为健株;但危害严重的植株叶片出现火烧状枯死, 心叶逐渐青枯萎蔫, 茎基部发生腐烂, 用手轻轻一提即可拔起。

玉米苗枯病易与氟磺胺草醚残留药害症状混淆。残留药害症状是初出土的叶片边缘变浅褐色, 以后生长的叶片上有不规则的浅褐色斑条形块, 叶脉变成淡黄色, 受害严重时叶片干枯死亡。玉米叶脉淡黄色条纹与玉米缺镁的症状相似, 受害玉米植株扭曲、矮化, 群体生长不整齐, 叶鞘无水浸状症状, 与苗枯病并发时, 危害加重。

2 玉米苗枯病发病因素

玉米苗枯病在寒区易大面积发生, 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种子带菌可以远距离传播, 感病品种、不良的气候条件、粗放的栽培管理、耕作制度的改变以及地力、土壤类型等方面。

2.1 种子带菌

玉米种子可以携带病原菌, 种子带菌感染率可达70%, 高于土壤带菌, 因此种子带菌是苗枯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2.2 不良的气候条件

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 气温由低温逐渐升高。玉米刚刚播种或处于苗期, 该时期正是玉米抗病能力较弱的时期。如果遇上大雨、暴雨或连阴天, 造成土壤含水量增加、地温降低、地表板结、耕作层透气性差导致作物根部缺氧, 使根系的生理活性降低, 抗病力减弱。这种低温高湿的气候是引发苗枯病的重要条件。如果遇上长期土壤干旱, 空气干燥, 造成土壤缺水, 从而满足不了玉米正常生长的需要, 也能导致玉米苗枯病的发生。

2.3土壤与肥力

沙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瘠薄土壤、板结的土壤发病重,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发病较轻。连作田块, 偏施氮肥, 磷、钾缺乏的田块, 发病较重。

2.4栽培及管理

播种过深, 玉米出苗时间延长, 以及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地势低洼、湿度高的田块, 或苗期虫害严重, 造成幼苗伤口较多时, 苗枯病也趋于严重。某些除草剂的残留也加重苗枯病的危害。

2.5品种间抗病性的差异

玉米品种及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对苗枯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3 防治方法

3.1鉴选和种植抗病品种

玉米杂交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需重视抗苗枯病品种的鉴选。

3.2科学合理整地, 适期播种, 加强田间管理

秋整地, 秋深施肥, 整地要细, 土壤紧实度要适度, 在地块周围有良好的排灌设施和条件。遇旱情提倡先浇水后播种, 不宜播种后浇大量蒙头水。提倡雨后适时播种。用适量有机肥作基肥, 增施磷、钾肥和微肥, 培育壮苗;玉米出苗后及时中耕松土, 促进根系发育。病田适当推迟定苗时间, 剔除病苗、弱苗, 及时补苗。发病较轻的田块, 每公顷追施尿素7.5kg加酿造醋1.5~3.0L, 同时加入0.136%碧护450~600g, 促进弱苗生长。

3.3种子处理

a.温汤浸种法早期用温汤浸种法, 玉米种子先在18~20℃的水中预浸4h, 然后移入60℃的热水中浸5min。

b.种子药剂处理使用2.5%适乐时种衣剂, 按种子量0.2%~0.3%的用药量拌种, 也可选用40%卫福处理玉米种子, 田间出苗率高。此外也可选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处理玉米种子。

3.4苗后药剂防治

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原因与防治对策 篇10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重发;防治

一、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原因

1水肥管理不当:长期深灌搁田过迟、不彻底,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蔽、徒长,均会促使水稻纹枯病发生和蔓延,加重危害程度。

2防治时间偏迟:水稻纹枯病一般在分蘖后期至抽穗期发病最盛,分蘖盛期至孕穗期为横向扩散,随后进入垂直扩展,水稻抽穗期前后病情发展达到高峰期。根据纹枯病的发生特点,生产上应在水稻分蘖期发现病株后(病穴率达15%以上)就及早用药,以防止水平扩散。适期早用药,一是早期水稻群体少,水稻尚未封行,药剂容易喷啉到纹枯病发病的水稻基部,防治效果显著提高。但传统农业栽培时,防治时间往往偏迟,待发现病害后才防治,效果甚微。重治虫、轻防病。部分农户对病害的发生危害性和病害的预防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同害虫一样发生后打药既可控制,往往是发病初期不用药预防,等病害发生严重后,则病害已难以控制。同时,一些农药经营者为了以低价赢得竞争市场,在防治药剂配方中不用或减少杀菌剂使用量;二是早期病情较轻用药后病情容易得到有效控制。

3防治喷水量过少:大多数农户防治水稻病虫喷雾药液量在240~300 kg/hm2左右。仅为正常防治要求药液量的30%左右。若在水稻封行以前用药。对纹枯病还多少有一些效果;如果在水稻中后期用药,则对纹枯病防效甚微。

4水稻直播面积的激增:水稻栽培方式呈现多元化,主要有手栽秧、机插秧、直播稻等多种方式。其中直播稻由于省工、节本等特点,面积直线上升部分地区直播稻种植面积比例高达80%以上,加重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1)直播稻多为人工撒播,行株距不确定,田间通风透光性能差,为纹枯病发生创造适合的小气候(2)直播稻株型松散,加上种植密度高,药液难于喷淋到水稻基部,药剂防治效果下降(3)直播稻种植密度高,水稻群体大,个体发育差,从而加重其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5防治药剂选用不当: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种,该药具有内吸传导性_兼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其持效期较短,在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的情况下,井冈霉素的防效更是难以保证。

二、发生危害特点

1发病面积大受气候异常因素影响,各稻型纹枯病发生危害普遍较为严重。杂交中籼稻由于施肥量相对较少,且杂种优势的存在,对纹枯病的耐害性较强,虽然部分田块病情严重。但田间很少出现纹枯病“透顶”现象。而粳稻品种多数感病性强。加上施肥量高,纹枯病垂直发展迅猛。危害程度较重,严重发生田块发生“透顶”现象普遍。从田间调查看,纹枯病严重危害的均为粳稻品种。

2发病期推迟由于水稻轻型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水稻播栽期推迟、水稻基本苗下降从而相应推迟了水稻纹枯病发病的盛期。但由于前期水稻群体小,水稻施肥量大幅度增加,水稻群体在短期内急剧上升,恶化田间小气候,同时由于水稻体内氮素代谢旺盛,水稻纹枯病病情呈垂直发展速度,病情上升快,暴发期缩短。

三、综合防治

1推广水稻高产高效栽培虽然直播稻有省工、节本的优点。但其产量潜力低、生产风险大、生态不友好,且杂草稻威胁大,纹枯病等病虫防治难,应予以控制。应积极推广水稻机插秧栽培方式。机插秧增产潜力高、稳产、高产,且由于水稻行距大、水稻封行期推迟,水稻纹枯病发生显著减轻。同时由于行距大,病虫防治易操作,防治效果显著提高。

2加强水稻栽培管理

(一)科学灌水:改变长期深灌的做法,实行浅水勤灌,分蘖后期要适时搁田,以降低株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控制过早封行,促进稻株生长健壮。

(二)合理施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品种特性合理施肥,增强稻株抗病力。在施肥上要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农家肥与化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的配合,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以防稻苗徒长和提早封行。

3抓药剂防治采取“前压、中控、后保重点”的药剂防治策略。分蘖到拔节期控制病害水平扩展I孕穗到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扩展;抽穗灌浆期保护功能叶不受侵害。

(一)正确喷药:在水稻中后期田间比较郁蔽的情况下防治水稻纹枯病应适当加大用药量,并加足水量喷粗雾,用水量要达到750~900kg/hm2,将药液淋到纹枯病发病部位的水稻植株基部,以提高防病效果。

上一篇:土壤退化下一篇:子系统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