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的发展研究

2024-06-25

成本会计的发展研究(精选十篇)

成本会计的发展研究 篇1

从成本会计产生以来, 它的定义一直有两种争议:一种思想认为成本会计偏向于会计, 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两一种观点则认为成本会计偏向于管理, 是一种管理成本的方法。明白了定义, 才能更好的理解成本会计的发展史和发展趋势。

1 成本会计的萌芽、产生与发展

众所周知, 我国的会计历史最为悠久, 早在西周时代就设有司会这一官职, 用来专门核算官方财赋收支。而成本会计的发展就滞后的多, 是在14世纪萌芽于欧洲, 到了英国亨利七世时期, 由于毛纺织业的发展, 各工厂之间出现了竞争, 才刺激了成本会计的产生。

在1400-1600年间的一些事实证明了某些现代成本技术的实践在那时已经发生。当时, 人们已经提出两种思想: (1) 对每一个生产步骤进行成本控制; (2) 减少在原材料和人力使用上的浪费。中欧著名的富格尔家族, 在1577年的一个银矿的会计记录中, 就已涉及到诸如“ Cost of Production” (产品成本) 和“Prime Cost” (主要成本) 之类的用语。梅弟家族在贸易活动中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也值得注意。早在1431年, 即比卢卡·帕乔利出版第一本复式簿记教科书早63年, 在梅第家族的工业企业中已使用了一套相当完善的会计帐簿。他们设置了一个名为“Cloth Manufactored and Sold” (制造和销售衣服) 的帐户, 帐户借方列示羊毛购入成本、染料成本和其他诸如工人工资、燃料和起绒机费用等的制造成本支出, 这和现代的成本会计中制造费用的会计入账方法相似。到16世纪, 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 普拉廷是那个时代的印刷家和出版商, 他们的会计帐簿, 包括许多现代分批成本制度的因素。如普拉廷为他出版的每一本书设置了不同的帐户, 这些帐户借记使用的纸、支付的工资和其他印刷成本等, 当书印刷完以后, 再将该账户的所有余额转入名为“Books in Stock” (库存书) 的帐户。

这些都是成本会计发展的雏形, 成本会计从萌芽到现在的发展还经历了四个不同的时期。

1.1 成本会计的早期发展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机器制造业不断发展, 为了满足工厂管理上的需要, 会计人员开始在会计账簿之外统计计算产品成本, 成本会计便产生了。在这个阶段, 成本会计主要是采用分批法或分步法的入账方法。由于这个时期的成本会计仅仅是为了确定存货成本及销售成本才计算产品成本的, 所以早期阶段的成本会计被称为记录型成本会计。

1.2 近代成本会计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本会计的发展, 是在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进行的。近代成本会计主要采用的标准成本制度和成本预测, 为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提供了条件。

1.3 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起, 随着现代管理学、运筹学和电子技术等各种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 成本会计的发展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发展重点已由如何对成本进行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转移到如何对成本进行预测、决策, 形成了以管理为主的现代成本会计。

1.4 成本会计的战略性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 生产方式的改变, 产品成本结构也发生了改变。成本管理的视角应由生产经营过程的管理, 扩展到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同时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内部组织管理, 尽可能地降低内耗, 以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此时, 战略相关性的成本管理信息已成为成本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我国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在现阶段, 我国成本会计的发展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不断更新, 会计电算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 ERP等现代企业资源管理软件已经可以提供内部各环节的实时报。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对成本控制并不关注的传统行业如医院等, 都对成本控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 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现在, 在国际上最流行的成本控制方法是作业成本法, 该方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等更准确的分配到各个环节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我国在借鉴该方法时必须注意两点:第一, 考虑到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成本控制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环境因素, 不能盲目使用。第二, 作业成本法虽然可以大大减少现行成本会计分配费用的主观性,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它们, 仍要避免生产量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尽管作业成本法并不完美, 但它给我国的企业成本管理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以核算为基础的成本管理发展到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是我国成本会计发展的大趋势。

3 我国成本会计在新环境下的应对对策

3.1 加强对理论的研究, 提高我国成本会计的理论研究水平

理论来源于实践, 理论研究者必须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 同一线工作者密切合作, 取得第一手资料后, 在学术领域展开讨论分析, 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 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的实际问题, 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 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3.2 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成本会计工作者虽然应树立成本回避思想, 尽量减少成本, 但在实际工作中片面追求降低成本, 会挫伤企业为未来发展而支出那些目前看来数字庞大且作用不显著的费用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所以对成本工作的业绩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比如产出一定时, 投入越少越好;投入一定时, 产出越多越好;投入的增长慢于产出的增长为好;投入下降, 产出上升为好。

3.3 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进程

现代成本会计必须和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相结合, 这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 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题:一是还处于模仿和替代手工记账阶段, 只能进行事后分析, 无法进行科学的预测、决策等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二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 尚未形成统一的系统;三是会计信息子系统提供的只是一般的财务会计信息, 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所以, 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 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加快将其有机地融入企业的整个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3.4 提高全体员工节约成本的意识和素质

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组织, 建立、健全成本会计相关规章制度, 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 使企业的所有部门和所有员工都重视成本, 人人关心成本, 提高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的专业人员来说, 除了应具备专业的成本会计素养, 熟悉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之外, 还要懂得经营管理, 要学会成本的预测、决策和控制, 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对性和谐信息进行处理。

3.5 推广实践证明过的有效成本管理方法

我国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 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经验, 如项目测算法在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应用, 再如成本指标分级管理, 实际上就是强调“以人为本”, 充分调动所有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现代成本会计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我们要认真进行经验总结, 将实践经验归纳上升为理论, 并推广到更多的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祖君毅.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现代会计, 2008, (4) .

[2]王希春.成本会计的研究现状[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9) .

[3]王海隆.关于成本会计发展的探讨[J].财经界 (学术版) , 2009, (6) .

[4]赵平.成本会计的发展及策略论析[J].财会研究, 2009, (14) .

成本会计的发展研究 篇2

[摘 要]随着《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提出,管理会计内容几乎涵盖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作为企业战略、业务和财务一体化最有效的工具,管理会计发展的核心源于企业的管理需求。在日益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下,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战略转型和精细化管理的需求更加迫切。管理会计如何更好地服务市场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管理会计;服务市场;企业管理需求

1 强化理论建设

为改善我国理论体系建设滞后、相关理论与单位内部管理实际脱节的现状,推动形成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以完备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指导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要积极推动管理会计理论建设。

在管理会计理论建设中,不仅要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与经验,更要结合中国市场的特殊经济环境,立足本国的国情,创造性地开发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在我国,尽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组建了一批现代制度企业,但企业的生产经营机制实际上仍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国,国有与国有控股是企业的`显著特征,由于存在所有者虚位问题,导致企业不能形成足够的产权归属明晰情况下的委托监督机制,在政府作为委托人的情况下,其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容易形成一种行政利益关系,而非市场经济下的监督管理;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导致委托方对代理人监督的弱化。此外,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其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导致管理会计决策方法的运用受到限制,其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对此,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特殊的市场经济环境,把能够适用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内部管理方法充实到我国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中,并结合多种理论与学科,开展跨学科的管理会计研究,构建与时俱进的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报告会计,其运用不受会计准则与制度的限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和内部报告也不具有法律责任,对管理会计的相关准则与规范也相对不健全。而为了让管理会计更好地运用于我国市场经济中,必须基于我国的市场环境,建立一套统一的规范体系,围绕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框架,规范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流程与标准。在管理会计的实施上,将合规性作为管理会计实施的首要依据,统一管理会计准则指导规范,建立行业内统一的标准规范。

同时,要整合高校资源,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形成推动管理会计理论的强劲动力,此外,应该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研院校建立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基地,系统地整合管理会计体系及制度理论,在此基础上开发和研究适用于我国特定情况下的管理会计理论。另外,要充分发挥各会计团体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的推进作用,及时宣传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提升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2 加强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存在众多不足。首先,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被认可的、具有规模性的组织。在我国,虽然拥有1600万会计人员,但持有管理会计证书的人还十分缺乏,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其次,由于管理会计进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其缺乏相应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参考。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培养,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在此基础上发展适合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并运用到人才培养上。但是,目前我国理论知识与实践基础相对滞后,加大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难度。

对此,《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分阶段地提出了中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争取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左右的努力,使得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最终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从五个层面提出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以及完善现行会计人才评价体系的思路。一是将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会计领军人才培养体系等;二是推动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适当增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比重;三是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四是探索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其他途径;五是推动加强管理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目标既脚踏实地,立足当下,又放眼未来,谋划长远,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规划与条件。

3 标准建设

由于理论体系不完善,人才资源不足等原因,在我国管理会计的运用还处于零散分布的状态,其彼此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全面的系统;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转型与日益激烈的竞争,急需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指导标准作为准则。

在《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形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一是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推动其有效应用。二是建立管理会计专家咨询机制,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建设和应用等提供咨询。三是鼓励单位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等方式,及时总结、梳理管理会计实践经验,组织建立管理会计案例库,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提供示范。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明确管理会计的目标,在我国特殊经济环境下以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为基础,管理会计理论、方法为手段,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以及评价;同时因明确相关原则,并围绕相关目标原则,进一步制定管理会计的预测标准、决策标准、控制标准、业绩评价标准以及考核标准等具体实施标准;最终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现阶段市场发展的管理会计标准体系,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4 管理会计的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与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的运用已经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为增加其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为企业内部管理会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日益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下,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正在慢慢显现出自身的缺陷,而进入信息化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IT技术正在推动企业信息化进入新阶段,互联网正在改造或颠覆一个又一个传统企业,去中心化、扁平化组织形式和商业法则正在发生新技术与管理创新融合,为管理会计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管理会计深化应用提供了新路径、新工具与新方法;从精细到互联,将是管理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浅谈成本会计管理创新的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成本会计 影响 冲击 对策

成本会计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传统上对成本控制并不关注的行业也对成本控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成本会计的变化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1、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大大促进了成本会计学科的发展并丰富了其内容。其中对成本会计系统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1、适时制(JIT)。是一种严格的需求带动生产制度,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紧密协调配合,原材料、零部队、产成品保质、保量并适时地送到后一加工(或销售)环节;其目的是使原材料、在产品及产成品等各类存贷保持在最低水平,尽可能实现“零存货”,以降低存货成本。

1.2、战略管理。所谓战略管理,就是着眼于对企业发展有长期性、根本性影响的问题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以便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确保有效完成公司目标。

1.3、基准管理和持续改进。管理方法的新趋势就是基准与持续改进的结合。所谓基准就是以公司外部或内部最优的业绩标准来衡量自身的生产活动;持续改进意味着管理人员不是一次性地确定基准,而是持续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

1.4、限制理论(TOC)。根据TOC,每个公司至少有一个瓶颈制约着它的发展,否则无论公司定下什么目标都会实现(如,利润最大化)。企业限制因素通常可分为资源、市场、政策、原材料和后勤5类。

1.5、目标管理。按目标进行管理,要求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当确定总的奋斗目标,如利润总额、资全利润率等,并据以指导、组织、动员员工为完成企业总目标而努力。

2、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以上六种管理理论与方法我国都已不同程度地应用。但总体来说,我国的企业管理还比较落后,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落实到成本会计系统上,除目标成本、质量成本还差强人意外,像倒推成本法、战略成本管理等几乎无人问津。成本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根深才能叶茂,只有管理搞好了,成本会计才能得以革新与发展。

3、成本会计管理的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即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战略成本管理方兴未艾,以及目标成本的推广应用等等,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如何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国情,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总结我国自己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

3.1、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3.2、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成本回避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成本回避的核心是要求早期避免成本的发生,使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向预防性方向发展。我国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范围上看局限于生产领域;从内容上看局限于制造成本;从时效上看局限于事中和事后成本控制。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成本回避将降低成本视野重点转移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以及采购、制造、销售和使用阶段;从内容上着,扩大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生产者成本(开发设计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营销成本)和消费者成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废弃处置成本);从时效上看要求防患于未然,进行事前成本控制。总之,成本回避立足于早期回避可以避免发生的成本。我国成本会计的改革应构思成本回避的具体方法,并力求在实践中应用。

3.3、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

3.4、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和方法

西方成本会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生机勃勃的学科。特别是随着适时制、战略管理、基准管理、限制理论、行为科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新型的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例如适合我国当前多数企业实际需要的标准成本会计,责任成本会计、目标成本计算、质量成本会计、成本决策、成本预测和近十几年孕育的适时制与倒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成本企划、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会计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对此,我们应结合国情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有些方法可以直接引进,有些方法应加以改革和完善,有些方法只能在少数具备条件的企业采用,或局部吸收其方法。总之,为了完善发展我国的成本会计,借鉴西方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学习要有创新,而创新只能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从而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庆志,国凤兰.我国成本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财会通讯(理财版),2010,(3).

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研究 篇4

一、对会计环境和会计发展关系的讨论

会计环境和会计发展是一对相互作用的矛盾体, 它们两者之间既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 又在某些方面相互制约。

1. 会计发展受会计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会计的发展过程受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一般情况下, 外部环境的不同会直接影响相关部门对会计准则的制定, 会计准则是会计发展过程中所能依据的重要的因素, 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行业各方面利益的分配状况, 因此会计环境对于会计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2. 会计的发展状况会促进会计环境的转变

会计行业的不断发展能为会计环境的转变提供方向, 尤其是促进和会计发展有关的经济环境的变化, 因为目前我国和会计有关的所有的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社会经济效益的获得, 只有会计环境的变化能够和会计发展的步调相一致, 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会计在经济效益获得方面的作用, 这必然会促进人们依据会计的发展状况对相关外部环境的改造的过程的实现。

二、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 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在目前影响会计发展的环境因素中, 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 不同的经济环境需要制定不同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从而使得会计制度与准则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经济环境对其的要求。除此之外,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会计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就以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例, 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 我国对于会计理论以及相关实务的要求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致使我国的会计基本结构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结构有着一定差异。经济环境是决定我国会计发展方向的关键性因素, 相关部门必须正视经济环境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影响。

2. 政治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所谓的政治环境就是指的一个国家的政治主张、政治体制以及政治领导的综合体, 政治环境虽然不会像经济环境那样直接对会计的发展造成影响, 但是其会在一定的侧面上对于会计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过程有着一定导向作用。无论一个国家或地区采用哪一种政治制度, 在对其政治制度经济效益进行分配或创造过程中都需要会计的参与, 这就直接决定了会计的发展必然会有一定的政治属性, 其次政治制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其相关经济体制的形成, 经济体制的变化会直接对会计的发展形成制约作用。除此之外, 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 群众的监督意识以及监督权限都有所不同, 这就致使不同政治条件下的会计受监督的力度不同, 其相关信息透明化的要求要也有一定差异。

3. 法律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会计的发展过程需要一定的法律环境的支持, 一般情况下法律环境的形成和政治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目前国际上会计法律体系发展状况来看, 能够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认同的法律体系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政府其主导作用, 会计发展的依据主要是通过政府所颁布的各种法律文件来确定, 像公司法、商法等都是政府对会计发展进行规范的主要法律文件。在这种法律体系对于会计行为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 会计主体自我作用发挥有一定的限制, 由于受法律条文的影响, 在会计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极端稳健原则,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另一种会计法律体系发挥主导作用的是民间的职业团体, 主要是通过协会的方式对会计的发展进行约束。在这种法律体系下的会计发展一般情况下灵活程度都比较高, 对于会计人员或者会计团体在会计发展中作用的发挥也有一定的益处。由于在此体系下, 会计准则的直接制定者是和会计有关的机构, 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分配与获得, 其制定的基本规则更加适合于会计的发展。

目前我国所采用的会计法律体系还主要以一种种为主, 并且在会计发展过程中, 会计法律体系还并没能够实现完善, 和会计有关的法律所规定的相关会计内容绝大部分还存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不同法律对于同一问题的规定缺乏统一性等。除此之外, 我国会计法律体系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会计法律法规不能够和国际良好的接轨,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会计的发展。

4. 技术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将是巨大的, 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直接改变了传统的会计发展方式。为了更好地满足当代社会下人们对于会计行业的要求, 和会计有关的某些内容必须加以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变换, 为会计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与模式, 促进了会计方法以及会计手段的改革, 为会计工作效率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会计功能的发挥和其运用的方法和手段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会计刚刚发展的时期, 由于技术水平的制约, 会计作用所实现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简单的人工记录和计算,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作用的发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会计内容得到不断丰富, 人们实现会计功能的形式也不断向多样化发展, 为会计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引起了会计发展的大变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在完成基本的会计内容的基础上提升了会计工作的运行效率, 为会计信息的共享和透明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技术环境从某些层面上来说是会计发展的一种推动力, 促进会计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

5. 管理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所谓管理环境既包括企业内部对于会计的管理又包括国家对于会计行业的整体掌控, 良好的管理环境的创建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会计的发展。在管理环境的创建过程中, 最主要的管理内容就是对会计信息的管理, 为了营造管理环境从而促进会计的发展, 相关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一定要真实, 并在满足国家对其的要求之上尽可能地让会计信息满足于企业的管理需求。除此之外, 在会计管理环境的创建中, 要充分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 把最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科学的观念融入到会计管理中去, 用科学手段不断地对现有的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尽可能提升管理体系的针对性和具体性。由于现代影响会计发展的各种因素都在不断地变化着, 要想更好地创建会计管理环境, 就必须让管理重心随着相关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从而为会计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6. 教育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教育环境会对各行各业工作的开展都有这一定的影响, 会计行业也不例外, 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对于相关人员理解、接受会计知识和会计信息都有一定好处。目前我国会计的教育环境的创建主要还是依托专业的培训机构或者高校而实现, 一般情况下, 所处教育环境比较好的会计人员对于会计技能的掌握以及会计技术的应用效果会比较好, 高的文化程度能够一定程度上确保相关人员能够准确地把握相关信息, 进而促进会计效能的发挥。

三、面对环境的变化, 我国会计发展的应对措施

1. 加强对会计法律体系的建立以及会计职业道德的提升

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确保会计在发展过程中相关企业获得平等竞争机会的重要元素, 只有建立起明确科学的法律体系, 才能够让会计在恰当的约束力之内健康的发展。除此之外,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也是促进会计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会计人员自己坚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线, 在工作中能够严格遵守公平公正的基本规范与原则, 尽可能地减少会计人员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在工作中徇私舞弊现象地发生以及对会计信息进行虚报等状况的出现。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最大程度地为会计地发展做出贡献。

2. 加强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建立

要想为会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会计环境, 相关企业就必须加快适合自我发展的会计制度的建立。在以市场经济为主要经济方式的现代, 企业只有做到了在发展中自我约束, 在企业运营中自负盈亏等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市场经济的优势, 才能够最大程度的为会计信息的获得创造条件。企业会计制度不仅包括其内部相关的会计规则的制定, 也包括企业会计措施在宏观环境下的具体实施的状况以及实施方式。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创立能够一定程度上弱化会计发展中所存在的确定, 为会计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基础。

3. 加强对会计理论的研究

会计理论是会计发展过程中最基础的因素, 如果连基本的会计理论都不能够熟练地掌握, 那么又何来会计发展之说那。因此为了促进会计的不断发展以及提升会计行业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的投资力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会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由会计行业本体而逐渐衍生出的其他辅助行业也越来越多, 因此加强对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从根本上掌握各种会计分支的具体含义对于促进会计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会计理论研究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于现代会计的要求, 因此要想实现会计理论的透彻研究就必须加强对相关研究方法的改善。目前在我国应用最广泛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就是规范研究法, 其基本的含义就是通过对相关会计行为规律的研究, 对某些理论概念进行定义, 从而形成一系列能够对会计发展有规范和约束的基本准则。和我国所采用的根据经验总结概念的方式不同, 像英、美等西方国家更是运用实际的事例来对会计理论进行探究, 这种方式的理论研究更加严谨。因此为了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实证研究法的引进, 从而降低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

4. 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是促进会计发展的最直接的执行者,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对会计的发展形成影响。要想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注重会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培养的最主要的方式还是通过专业机构或高校得以实现的。因此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最主要的途径还是对专业培训机构和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在会计教育水平提升的过程中要把课程模式的改革放至首位, 要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在课堂上要充分地让学生发挥主动性, 推行多种教育方式, 为学生会计知识的获得提供最优越的条件。除此之外, 相关机构还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的推进, 让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始终能够满足于时代的发展, 从而为会计的稳定发展准备人员力量。

除此之外, 还应该注重会计教育师资队伍的不断建设, 确保会计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够符合教学要求, 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能够为学生带来积极作用等。师资的状况会直接影响会计教育的质量, 进而对我国会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会计环境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会计环境的变化将会直接对会计发展造成影响, 因此为了减少环境变化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相关机构和部门必须加强相关措施的实施, 尤其在会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方面, 只有会计体系得以完善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会计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为促进会计的发展创造最优越的条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 会计的发展状况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促进会计的稳定的发展是我国目前必须要做的工作之一。会计环境是影响会计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像一个国家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管理环境等都可以视为会计环境的一部分, 良好环境的营造对于促进会计的发展将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会计环境,会计发展,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纪琬.中国会计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J].上海会计, 2013 (7) :65-66

[2]冯淑萍.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面临的问题[J].财务与会计, 2011 (4) :12-13

[3]魏林燕, 李桂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会计发展问题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 2012 (8) :124-125

[4]于玉林.现代会计结构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 (4) :69-70

[5]陈毓圭.中国会计发展展望[J].会计研究, 2011 (11) ;121-122

成本会计的发展研究 篇5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就会计专业而言,要求通过高职培养教育,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业务能力,有较高的会计核算和会计软件应用技能,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无论是学生素质,还是师资力量,以及教材与教法等方面,都与培养现代高职应用性人才有一定差距,务求通过改革,从而达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优秀毕业生的目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同样如此。

一、成本会计课程特点

(一)专业性强,但需要若干课程知识作为坚实基础

成本会计教学应该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已学完的基础上进行,以这些课程的知识为基础。成本核算有一定的程序性,会计核算程序在基础会计学习后就应有足够的认识,如各项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是成本核算的关键,如果进入成本会计学习前已掌握了费用归集与分配的概念,学起来就会思路清晰,易于掌握。

(二)计算方法多,但有着严密的成本核算方法体系

成本会计中涉及许多计算或分配方法,如生产费用在当月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之间的分配方法有约当产量比例法、定额比例法和按定额成本法等七种,多数方法都有一系列较复杂的计算公式;再如辅助费用的分配,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以及计划成本分配法等,各种分配方法也涉及到很多计算分配公式;产品成本计算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三种基本方法,还有分类法与定额法两种辅助方法,各种基本方法又自成体系,并涉及大量产品成本明细账、产品成本计算单等会计资料,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大。不过,成本核算的系统性很强。如产品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程序包括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完工产品成本与月末在产品成本的划分等。

(三)涉及图表多,但各类图表的共性广泛

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各种分配方法中,都要编制较为复杂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但这些分配表的共同点都是将当期归集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给各个受益对象,目的是一致的;再如各种成本计算方法中,要根据成本计算对象编制产品成本明细账,但这些明细账的共性是都按成本计算对象设置,分别每个成本项目来反映。

(四)理论性强,但与会计实务的联系尤其密切

成本核算从材料费用、动力费用、工资薪酬的归集分配到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再到制造费用的归集分配、废品损失及停工损失的处理,直至选用恰当的方法来计算分配完工产成品成本与月末在产品的成本,上述过程理论体系强,但这些过程都离不开原始凭证的传递、记账凭证的填制和会计账簿的登记,工作非常细致,且与实务联系紧密。对此,学生学好、用好成本会计,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高职成本会计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畏惧意识较强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具有专业性强、涉及图表多、计算方法多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少高职学生往往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知识不扎实,不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中的要素消耗项目,缺乏“系统”的观念,计算能力相对较弱,学习中遇到相关的会计计算与处理就不知从何下手。如对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区分不清,对材料成本差异的形成和结转似懂非懂,对平行结转与逐步结转理解不透,对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认识模棱两可等,因而十分害怕学习成本会计,畏惧意识较强。

(二)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实践能力欠缺

从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的实际教学现状来看,多数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讲授,轻动手实践。与财务会计相比,教师对成本会计往往重视不够,不能充分认识成本会计的重要性。此外,成本会计教学与企业管理需要相脱节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传统的成本计算原理和方法,如三种基本方法的讲解,忽视了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相互结合,忽视了应满足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管理需要。不少教师实践锻炼少,缺乏实际经验,对实践教学自身也缺乏足够的认知,很难把理论和实务有机地联系起来,实践教学能力有待充实与提高。

(三)教材注重理论讲解,缺乏实训案例

成本会计属于应用性课程,是集知识、技能、技巧为一体的专业课。但从目前的教材情况来看,一方面现有的成本会计教材,基本上都是按成本核算程序分章来组编,包括要素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划分以及各种具体的成本计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授课前任课教师会花费很大的精力备课、认真组织课堂内容,理论讲解较为详实、具体,虽讲得有条有理,但学生仍然感到似懂非懂;具体操作、技能训练接触较少,成本会计实训类教材不多,即便有少数实训教材,教师教学中也不太注重使用。另一方面教材中讲述的成本核算方法都是传统成熟的方法,这些方法来源于成本核算实际工作的总结,但这些方法只能以一些典型的企业(或生产车间)为案例,不可能涵盖所有的企业单位,因而学生在学习中,尤其是在实习中觉得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并不能真正的掌握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更别说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四)教法过于陈旧老套,创新意识不强

现行的成本会计教学,不论是板书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一般都只是就书本知识进行讲解,沿用“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主观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成两部分。有的授课老师透过语言或文学创设问题情境,并穿插不少例题,但学生仍难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理论学习中学生往往感觉成本会计理论很抽象,且内容前后综合运用难度较大,对成本会计理论知识不能深刻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在学期末进行模拟实训以及就业实习时,感觉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得不到有力的保证。另外,不同行业、不同类企业的成本核算理论与方法也不相同,如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要将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划分为不同的成本项目,按生产工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这对于毫无实际工作经验甚至不了解工业企业生产流程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只是知识背诵,不能深入理解,需要创新教学方法。

三、加强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培养高职应用性人才目标

根据成本会计课程特点及目前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期求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职会计人才。

(一)消除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的畏惧意识

学生往往以学习财务会计的思维习惯来学习成本会计,弄不清成本会计课程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缺乏对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的把握,因而感觉学习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成本会计教学的关键。对此,我对成本会计教学的第一次课认真进行设计,以使得学生既觉得成本会计课程不难学,又能增添学习兴趣,从而消除对成本会计课程学习的畏惧感。在第一次课上,我并不讲解成本会计的具体概念与内容,而是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对成本的感性认知。比如同学们穿的衣服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生产出衣服要发生哪些消耗?多数同学能大体说出衣服的生产过程,对其生产发生的消耗也能说出几分。对此,我在同学们认知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归纳与总结,特别是对生产衣服要发生的耗费进行说明与分析,并进一步联系到成本会计关于成本计算的内容与方法上。在同学们对上述问题有一定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企业成本计算的必要性,并与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分析说明,激发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的积极性。

(二)提高教师教授成本会计的能力素质

要培养高素质、创新能力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就必须有一支既有丰富教学阅历,又有较高实务能力的教师队伍。成本会计教学,要求教师对该课程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对成本核算体系、核算程序及各个模块成本的核算(归集与分配),既提得起(上升到理论高度),又放得下(与成本核算实践紧密结合),从而形成过硬的能力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清问题的实质,不能流于表面,否则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如采用约当产量法分配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成本时,对在产品完工率的理解,比如在产品的完工率为60%,很多教师教学中往往就数字论数字,而作“100件在产品相当于60件产成品”的解释,而往往忽视对在产品完工率本质的解释,从本质上讲,在产品完工率为60%,是指100件在产品的成本耗费相当于60件产成品的成本耗费,由此进行分配,学生自然易于理解。此外,教师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设计几个为什么,围绕一个知识点解答了多个为什么,学生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比如,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中的成本还原是既重要又不太好掌握的一个知识点,讲解这一内容时首先要说明为什么要进行成本还原,成本还原为什么要从最后一个步骤开始,成本还原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按照上一步骤所产半成品的成本构成进行还原,成本构成是什么,如何把还原后产成品的各个成本项目进行汇总计算出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如果把这些内容都讲解清楚透彻,学生就不会觉着成本还原不好学了。当然影响成本会计教学质量的原因有许多,但教师本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担任会计教育的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使其更胜任成本会计教学工作。

(三)组编易学实用的成本会计规划教材

成本会计教学改革要与高职教材改革同步进行。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使用的成本会计教材的体例、结构、内容等基本相似,理论体系虽强,但内容不新颖,缺乏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体现,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背离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如从对巢湖职院经贸系08级、09级会计专业近600名学生成本会计学习情况的调查来看,普遍存在着把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计算的情形,不能很好地将有关分配结果与记账凭证相联系,也不能很好地将有关费用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结果与会计账簿相联系。因此,研究并改革成本会计教材的编写体例与内容刻不容缓。鉴于此,教师应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认真筹划成本会计教材体系、内容与要求,如将全书的内容分解为材料费用、人工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损失性费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综合应用等若干个项目或模块,且每一个项目或模块要有相对独立的实训案例,让学生通过课后实际训练,具备成本会计各岗位所需的素质能力,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项目或模块的设计上,一定要将每个项目或模块涉及的会计凭证、账页完整地列出,以避免学生误认为成本会计只是单纯的计算,而与会计实务脱节。

(四)创新科学先进的成本会计教学方法

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打造合格毕业生的法宝。专业教师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提炼出更好的适用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并逐步推广。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下列方法尤其重要。

1、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单位实地观摩

实地观摩不仅仅是观摩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还要观摩企业的生产情况。让学生亲自到工厂看一看,到车间走一走,使他们能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知道产品是经过哪些环节生产出来的,成本费用是从哪些环节发生的,并充分理解针对不同的生产特点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的必要性,真正理解并掌握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

2、认真揣摩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主要是围绕职业工作内容选择教学项目,通过项目组织并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的全过程。其核心在于:以项目为教学载体,以项目的完成过程作为教学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选取合适的项目,明确具体任务,确定能力目标;二是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采用适当的形式组织教学,如团队合作还是个人独立完成;三是考核评价要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并不把知识传授作为唯一的任务,而主要是准备教学情境,构筑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教师扮演的是导航员和协调员的角色。如何确定成本会计教学项目与每个项目的教学单元,不再赘述。

3、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围绕某会计处理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它能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选取应具有典型性,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上可以分组讨论,教师积极引导,多鼓励,力争形成热烈探讨案例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所学得到升华。

4、充分发挥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的作用

由于会计校外岗位实习的诸多不便性,学校应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模拟实践操作场所,可建立成本会计手工实训室和成本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成本会计手工实训室可以按照企业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岗位的要求进行配置和运作,主要用于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等岗位技能实训;成本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主要用于成本会计电算化岗位技能的实训,通过成本会计电算化实训,学生能够掌握成本会计电算化相关软件的应用。通过校内实训,学生对成本会计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和业务有了进一步综合认识,毕业后就能很快胜任成本会计工作。

当然,提高高职学生成本会计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教育工程,需要以教师为主体的各方面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以期求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风长.成本会计[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08).

[2]郭秀珍.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会计之友,(01).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综述 篇6

关键词:管理会计 研究 发展

1、管理会计理论具体内容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一些企业管理者规划和控制生产经营活动提供需要信息,即其基本内容通常包括规划与决策会计、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具体内容如下:

1.1、管理会计对象

管理会计的对象是指管理会计观察或思考的客体或行为的目标。人们对管理会计对象的了解有以下几种:资金运动、现金流量和与企业价值有关的成本、利润等。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是成本,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是管理会计的主要方法,即对企业活动的进行和结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财务会计主要以核算的角度来计算成本,它注重的是成本信息是否可靠,而管理会计对成本的理解与财务会计有所不同,以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成本为基础,从成本概念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深入,对不同的职能部门加强控制和管理,将其应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

1.2、管理会计目标

管理会计的目标是管理会计活动应该要达到的目的,其最终目标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其总体目标,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可细分为:a.为管理者提供会计信息以便于做出决策和经营活动部署,为管理者制定目标奠定基础;b.在现代管理会计理论的指导下,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高效的传递和反馈会计信息。

1.3、管理会计假设

管理会计假设是指为实现管理会计目标,对管理会计在时、空、量方面进行限定的统称,是关于管理会计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环境做出的合理判断。可分为基础性假设和技术性假设两个方面。基础性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灵活分期假设、多种计量单位假设、成本分类多样性假设、货币时间价值假设。技术性假设包括本量利分析法的假设、推行责任会计制度时需要的假设等具有针对性和较强实务性的假设。

1.4、管理会计原则

管理会计原则是在明确管理会计基本假设基础上,为了保证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而制定的规范统称。管理会计的原则分为基本假设和指导性原则两个方面。指导性原则是指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并且应按其不同用途分清主次,形成多层次结构,即对决策有用的原则(又分首要的相关性、可靠性,以及次要的一贯性和可比性);对信息的质量约束原则(包括重要性、群众性、成本与效益相配比);对信息用户的原则(包括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公允性和激励性)。

2、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2.1、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普遍推行经济责任制,在实务中广泛地引入了管理会计中的责任会计,以“权责利”为中心的一种内部责任核算制。改革开放之后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余绪缨教授的《试论中西管理会计的共性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一文中,认为中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应具以下特点:a.建立以最终目标利润为中心的目标计划体系;b.促进“权责利”相结合,加强以班组核算为基础的经济核算体系;c.促进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形成技术经济分析体系;d.企业经济活动成果的評估要重视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逐步构建能准确评价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的科学体系;e.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步建立以先进的电子计算技术为基础的会计信息体系。该文为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2.2、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

传统管理会计注重企业内部信息从而忽视了外部环境信息,这并不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企业战略决策的及时性和相关性。现代战略管理会计为服务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商战,以达到克故制胜的目的,要求从企业内外极为广泛的来源收集、加工、利用各种相关信息,形成一个独特的完全不同于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传统会计系统的新信息系统。

3、网络价值流战略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

网络价值流战略管理会计体系是一个将集企业网络信息系统、网络价值流系统与战略管理会计系统一体的一个新型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以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为基础,与企业业务系统的数据库相结合,按照价值流输出的规律,对原来的数据库进行重构,形成价值流数据库,包括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基本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应用,这种基础数据相对独立于价值流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战略规划和决策系统。这是网络价值流战略会计体系的核心系统。它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决策、战略计划和战略的制订。

4、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要与实际相联系。

4.1、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体系

我国当前管理会计的内容体系基本上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对于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因为我国与西方的会计环境毕竟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时,一定要结合我国国情,才能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且有利于管理者和会计人员运用。

4.2、加强实证方法研究,多采取案例分析,解决理论与实际脱离的问题

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篇7

我国根据相关学科规定, 将会计基础课分为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两种。基础科学主要用于运动形式、规律、发展趋势, 并将客观世界特定运动形式及形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进行全新知识领域探索, 拓宽知识发展前景。

1.1 会计基础相关概念

会计基础理论就是借助一定的推理、判断来揭示会计客体本质和发展规律, 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及条理性。会计基础理论及概念进一步揭示会计客观本质及规律性, 按照会计理论内容可将其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技术理论, 也有划分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开发理论, 通过利用其他科学对会计规律和本质进行阐述。会计基础理论也称会计核算原理, 它是会计知识实践成果, 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会计基础理论内容

至今会计基础理论内容并未达成共识, 会计界常将会计基础理论误认为是《基础会计学》、《初级会计学》、《会计学原理》, 这对会计学发展十分不利。根据会计基础理论内容性质, 可将其分为会计对象理论、财产估价理论、会计职能理论、会计系统理论、会计基础理论等, 我们只有对会计理论知识详加论述, 才能够对会计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1.3 会计基础理论特点

会计基础理论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 基于会计学基础理论发展战略就是揭示会计发展本质、规律及发展趋势, 阐述了会计事物的客观实际。稳定性, 该理论是源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会计实践, 在会计逐渐发展过程中, 该理论环境已经相对稳定。系统性, 就是指会计基础理论是较为完整的系统理论,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形成较为完整会计理论体系, 会计基础理论从整体上反映了理论构成要素。规范性, 就是通过理论内容来反映会计功能与事项, 规范会计人员行为。规律性, 事物发展都是要遵循统一、标准的发展运行过程, 揭示了会计事物本质发展的必然过程。前提性, 理论通常是实践发展的前沿, 是实际工作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支持性, 会计基础理论是其他会计学科建立的重要理论依据,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趋势和事物性质, 推动了会计学科的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和掌握会计理论基础特点, 才能够正确发挥基础理论功能作用。

2 会计基础理论功能及例证

2.1 基础理论功能

我们就将会计基础理论功能作出如下总结归纳:认识作用, 该理论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会计事物客观发展规律, 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掌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明确会计性质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区别, 进行一定时期会计结构、规律、特征及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基础作用, 基础理论为会计系统知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实现会计理论的不断深化, 从抽象到具体, 例如会计核算原则、模式及内容等。指导作用, 利用会计基础理论引导会计实践工作, 并在客观会计事物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论认识, 更加便于会计管理、核算工作和体制工作等的开展, 是规范会计行为的重要理论支撑。规范作用, 理论引导实践, 实践验证理论, 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足的。预见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客观会计事物发展状况的预测, 判断事物未来发展情势。教育作用, 将会计基础理论用于就业教育是会计专业教学方法, 它能够让受教者正确、系统全面地认识会计学知识, 为其日后从事会计行业有所助益。促进作用, 理论推动实践, 会计基础理论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会计工作、教育教学以及相关知识研究等方面的发展, 在特殊条件影响下还可能会掀起技术革命或是会计知识改革等方面的重大转变, 促进理论研究和应用, 使会计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拉动社会经济增长。

2.2 功能例证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沿用的《会计学》, 为我们展现了会计基础理论功能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发展也积极地推动了《会计学》的发展, 也就是“大会计理论”的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要将会计基础理论放在更高的层次, 深刻认识到基础理论发展对会计学发展、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风云突变的市场经济环境, 推动以人为本的法制国家建设, 加强会计行业管理, 扩大会计领域, 加强会计相关知识研究。受全球整体环境影响, 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 无论是社会、经济, 还是科技、文化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进步, 各学科呈现了相互融合、逐渐扩大的发展趋势, 也就是我们近来热议的学科重组, 这不仅是学术界的变革, 也是学科研究的兴起, 是建立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由2006年出版的《广义会计学》就很好地阐述了会计基础理论在学科建设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3 坚持理论创新、解放思想

人的思想常常被思维惯式所左右, 这严重束缚了理论研究的发展。所谓的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主管意识偏见, 进行新问题、新情况的研究, 使其能够更好地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实事求是,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研观, 积极开展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响应我国时代发展要求, 敢于创新、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 使会计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4 结语

据实践验证, 会计基础理论创新已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这是对我们研究和努力的重要肯定, 我们应当始终致力于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营造良好的基础理论创新条件, 不断更新会计理论发展观念, 推动会计基础理论发展, 发挥理论带动实践优势, 不断加强现代化会计学科建设, 更好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创新道路建设。

参考文献

[1]于玉林.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企业经济, 2012, (05) :119-120.

成本会计的发展研究 篇8

实证研究源自哲学中的“实证主义”。19世纪50至70年代, 实证主义哲学起源于法国, 以奥古斯丁·孔德和斯宾塞为代表。20世纪4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Friedman) 将实证主义应用到经济科学领域, 首创实证经济学。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美国会计学家简·鲍尔 (R.J.Ball) 和P.布朗 (P.Brown) 借鉴实证主义和实证经济学的成果, 首开会计实证研究先河。1968年, 他们在《会计研究杂志》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发表的《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性评价》首先在会计领域使用了经验性研究方法, 即:先提出假设, 然后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加以验证, 从而开创了会计领域实证研究的先河。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 瓦茨和齐默尔曼于1986年出版了《实证会计理论》专著。这部专著的出版, 标志着实证会计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综上所述, 会计研究实证法根源于哲学中实证主义的证伪主义, 思想渊源与具体研究方法在本质上与实证经济学一脉相承。具体而言, 证伪主义又有波谱尔的朴素证伪主义和拉卡托斯精致证伪主义之分。朴素证伪主义者波谱尔认为, 经验证伪了旧理论后, 人们才会去寻求新理论;而精致证伪主义者拉卡托斯却强调只有出现了更好的新理论, 它才会真正证伪旧理论。单凭经验事实是否能证伪理论, 这是精致证伪主义和朴素证伪主义的根本分歧。实际上, 会计研究的哲学基础是拉卡托斯的“精致证伪主义” (卢永华, 2002) 。

二、会计实证研究的优势是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一)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内涵与外延界定

会计规范研究是一种传统的会计研究方式, 主要采用规范法, 其基本研究范式是:首先提出问题, 然后搜集并梳理相关文献, 最后通过严密的演绎逻辑推理得出用文字描述的研究结论。实证会计研究的基本研究范式是:首先提出假设, 然后收集样本数据并建立分析模型, 最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具有数量特征的研究结论 (盖地, 吕志明, 2006) 。会计规范研究早于会计实证研究, 但是会计实证研究出现以后, 相应的将原来历史沿用的会计研究冠为会计规范研究。可见, “规范研究”这一词是晚于“实证研究”这一词而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实证会计研究成为美国会计界的主流派研究方法, 从而导致了新的会计理论研究流派——“实证会计学派”的形成。

(二) 与规范研究相比, 会计实证研究的优势所在

时至今日, 实证会计研究仍然是方兴未艾、如火如荼, 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 为推动会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会计实证研究之所以受到国内外许多专家的青睐, 与规范研究相比肯定有其内在的“过人之处”, 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建立在价值中立、强调可证伪性和可重复性三个基本观点之上的 (葛家澍, 刘峰, 1998) 。我们可从以下来认识会计实证研究的优势:

1.注重于定量研究。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数学时, 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可见, 用数学知识对会计科学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只注重用文字性资料进行会计问题研究的规范研究也呼唤用数量性资料进行会计问题研究的新方法的出现, 实证研究应运而生。实证研究主要采用计量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中的模型, 通过准确的数学语言和严谨、缜密的数理逻辑, 很容易地把要研究的会计问题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精确的描述, 使人们对会计问题有一个定量的认识, 更好的把握问题的本质, 从而更深入的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 还可为政府制定会计政策服务。

2.价值中立。价值主要在两方面影响科学研究:一方面是研究者本人由于个人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因素之间形成的各种不同的个人偏好, 这些偏好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研究过程。另一方面是研究者在选择研究课题、形成研究结论之前, 就已经考虑到了研究结论可能被认可的程度、被哪些人认可等因素, 因此, 研究者的价值取向, 尤其是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将影响研究的进程 (陈国辉, 2001) 。

3.可重复性。实证主义起源于自然科学, 因此, 进行会计实证研究必然会像研究物理实验一样是可以重复的。刘峰教授在对实证会计的方法论基础分析时指出, 任何人只要接受一些基本的前提假设, 他就可以重复某一研究过程, 并能得出相近的结论。因此, 实证研究的论文不仅公开其研究过程的设计 (理论依据的选择、假说的提出、模型的构建、数据的收集、分析的结果与解释) , 它们还会说明其数据的来源, 作者一般都在论文的最后附上一句索取数据的方法, 并表明愿意提供重复其研究所需要的数据。

总之, 对会计实证研究的优势进行研究更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其为会计服务, 笔者认为, 会计实证研究的优势是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三、会计规范研究呼唤会计实证研究的广泛应用

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规范研究方法在会计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随着实证研究的出现和运用, 规范研究的缺陷逐渐摆在会计理论工作者的面前。

(一) 内在逻辑的缺陷。

规范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主要是新古典经济学所推崇的演绎主义方法论。吴岱明学者指出, 演绎推理的结论的可靠性受到前提制约, 而前提是否正确在演绎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 这又必须依赖归纳法和其他科研方法得出一般原理作为演绎的前提。通俗地讲, 只要前提假设正确, 通过严密的演绎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正确的。然而, 逻辑之真并不等于事实之真。一旦前提假设错误, 那结论必然错误。

(二) 价值判断的大量运用, 致使研究结论主观性强。

与会计实证研究相比, 规范研究在对会计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工具的选择上, 相对就不能始终保持一种客观、超然物外的态度。规范研究在搜集会计资料时, 研究者会根据需要对相关资料进行取舍, 从而有利于自己研究结论的形成;正如葛家澍教授 (1998) 指出的一样:“规范研究在提出某一结论时, 尽管具有内在严密、一致的论证过程, 但无论是选题、例证的搜取, 还是最后结论的形成, 都包含有研究者本人的价值判断 (如好的、不好的等) 。比如, 利特尔顿终身坚持历史成本原则、斯特林对历史成本深恶痛绝。这其中, 个人先验的价值观, 占有不少的比重。”

(三) 研究结论无法很好的对会计实务进行解释和预测。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 如果你要过一条河, 规范研究它无法告诉你以前人们是建造桥梁过去的, 还是摆渡过去的, 只会告诉你应该建造桥梁过去, 还是摆渡过去。因此, 规范会计研究更注重哲学性。蒲柏 (Popper, 1959) 指出:“理论是捕捉所谓‘世界’的罗网, 它用于认识、解释和掌握这个世界。”理论告诉我们哪些事实是相关的, 哪些是非相关的, 也就是说到哪里去捕捉 (瓦茨, 齐默尔曼, 1986) 。规范法研究的结论却无法满足这种需要, 这就必然呼唤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 从而弥补规范研究的不足。

综上所述, 注重采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研究的会计研究实证法的出现弥补了注重采用定性研究的会计研究规范法的缺陷, 达到了质和量的统一, 使规范研究的结论有了实际经验数据的支撑, 克服了方法论上的缺陷;以“价值中立”著称的实证研究的出现克服了存在大量“价值判断”的规范研究的缺点, 使会计理论更加接近会计实务, 更加符合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的观点;擅长于“解释与预测会计实务”的实证研究的出现纠正了规范研究的“只规范, 不解释, 不预测”的弊端, 使对会计理论的研究朝着健康、完善和完美的方向前进。因此, 笔者认为, 规范研究内在的缺陷需要新的会计研究方法的出现, 可以说会计实证研究的出现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现实需要, 会计规范研究呼唤会计实证研究的广泛应用。

四、会计实证研究在我国的现状直接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1988年裘宗舜、王平在《会计研究》上发表了《会计改革若干问题——一张有意义的社会问卷调查表》的文章, 第一次引入了实证研究方法 (刘玉廷, 2000) 。与西方相比, 我国在会计领域应用实证研究足足晚了20年。虽然起步较晚, 但时至今日, 会计实证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硕果累累。

(一) 会计实证研究的历史进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

1.《实证会计理论》中译版的问世。

1990年, 厦门大学的陈少华教授和黄世忠教授等翻译了瓦茨和齐默尔曼的经典实证名著《实证会计理论》, 并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予以出版, 这给中国会计学术界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引起了极大轰动。广大会计理论工作者纷纷投入精力开始了中国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 并不时有实证会计研究的文章在刊物上发表。这期间主要是介绍会计实证方法和探讨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证会计研究步骤, 同时开始尝试运用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的问题。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有:周忠惠《会计研究方法论》 (1994) , 葛家澍《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1996) 等。

2.六篇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文章的发表。

1997年中国会计主流杂志《会计研究》在第7期集中发表了刘峰、陈小悦等六位学者的关于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论文, 展开了对实证研究的大讨论。就如编者按指出的一样:“实证会计研究是近年来在国际会计界比较流行的相对于规范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引起了我国会计界的关注和尝试……希望能加深我国会计界对这个方法的理解, 并能促使我国在发展规范会计研究的同时, 在适当领域应用实证研究。”可见, 《会计研究》杂志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推广和普及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 中国会计实证研究的总体现状

为了了解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现状, 有些学者做了有益的统计分析, 如李志学教授检索了中国期刊网上从1995年至2005年的有关会计实证研究方面的文章, 经过整理分析, 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1995—2005年中国期刊网上登载的有关实证会计研究方面的文章共计262篇, 逐年呈现不断递增的趋势, 这表明我国会计学者越来越专注于实证会计的研究, 但是总量仍然很少, 实证会计研究的文章只占发表文章总数中很小的一部分。盖地教授和吕志明以我国《会计研究》为例, 统计了从 1997年第 1期至 2006年第 12期各年发表的实证研究论文数量绘制成图。从他们的研究结果可知, 从 1997年到 2006年的10年中, 实证研究论文所占的比例都是比较低的, 各年总体比例仅为 5.13%。进一步分析, 1996年至2002年实证研究论文比例各年相当, 大约为2%;2002年之后, 实证论文数量逐年增加, 且增加幅度较大, 尤其是2005年至2006年。

可以看出, 我国的会计实证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与国外会计主流杂志相比, 还需要加大实证研究的力度。因此, 加强国内会计实证研究有助于提高会计论工作者的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由图1可以预见,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计实证研究论文数会逐年增加, 实证研究将成为中国会计研究的主流。笔者认为, 正是会计实证研究在我国“遍地开花”的现实直接导致了会计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实证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 会计实证研究在我国也将迎来自己的盛世。

摘要: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会计实证研究产生算起, 至今已有将近四十年的历史了。会计实证研究是伴随着对会计规范研究的批判而出现, 二者是在不断的对立中向前发展的, 自从引入我国以来, 会计学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那么, 未来的会计研究发展方向如何呢?笔者认为, 实证研究是未来会计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试图从会计研究实证法的历史渊源、会计实证研究方法论的优势、会计规范研究方法论的劣势与中国会计研究的现状四个方面来论证我们的观点, 以期会计实证研究的盛世早日来临。

关键词:实证研究,规范研究,证伪主义,价值中立

参考文献

[1]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2]盖地, 吕志明.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评析.会计研究, 2007, (4) .

[3]陈孟贤.当代会计研究方法:检讨和反思.会计研究, 2007, (4) .

对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研究 篇9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标准化,安全性

一、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特定时期开发的会计信息系统,深深地烙上了当时企业管理体制的印记。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结构、功能和开发技术的变化过程,可把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 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研究与开发阶段

1979年,财政部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试点工作,这标志着我国电算化实践的开始。但此时的会计信息化的处理内容主要是工作量大、简单重复的单项会计业务;工作方式仍以手工处理为主,计算机为辅;应用范围仅限于极少数企事业单位;使用人员主要是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而会计人员较少;硬件设备主要是中小型计算机;软件方面大多数是在dBASEⅢ等小数据库上进行。总之,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具有明显的科学研究的色彩,由于受当时技术、人才、资金等条件的限制,所开发的会计软件系统尚处在较低的水平上。

2. 商品化会计信息系统开发阶段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培养了一大批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他们逐渐认识到解决中国会计电算化问题必须走通用化的道路。1988年,中国会计学会在吉林省召开了第一届会计电算化学术讨论会,主题就是会计信息系统的通用化问题。1989年,财政部开始组织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评审,同时出台多项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政策。

此间的商品化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以计算机替代手工会计核算和减轻会计人员的记账工作量为目标。人们一般称之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账务处理、报表生成、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和库存核算。各模块可以独立运行,模块之间在结构关联上是松散的,不能称之为一个整体系统,未能解决数据重复录入和数据一致性控制机制等问题。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基于DOS环境下的开发工具和小型数据库系统(如dBase、FoxPro等)开发完成的,软件主要运行在DOS操作系统上,而且以单用户为主。少数会计信息系统具有网络功能,网络体系结构也只有文件/服务器(File/Server,F/S)这一种。

3. 商品化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成熟阶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推出的商品化会计信息系统一般都不再是探索式开发,而是从一开始就进行规范化总体设计,力求克服开发阶段会计信息系统结构上的缺陷。这些商品化会计信息系统主要使用Windows环境下的开发工具,并运行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大大增强了软件的运行稳定性。与此同时,图形化界面使得软件功能更直观和易于操作使用。部分软件使用了服务器数据库,如Sybase、Oracle、Informix、SQL Server、Access等,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系统基本上都具有网络功能,网络结构体系主要有F/S(文件/服务器)和C/S(客户/服务器)两种。

4. 会计信息系统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企业探索新的管理模式的发展进程,“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逐步被提到日程。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推出的商品化会计信息系统相比,上世纪90年代末推出的大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不仅限于解决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而是要对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进行一体化、集成化管理。从软件结构上来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各模块不仅能独立运行,而必须集成一体化运行。从软件功能上来看,不仅包括账务处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与应付账款管理、销售与应收账款管理、库存管理,还要包括对物料需求计划、生产流程、成本以及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这一阶段,大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采用32位的开发工具,运行在Window95以上的平台上,数据库不再使用桌面数据库,而必须使用服务器数据库。网络体系结构主要采用3层(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或事务处理服务器/客户)或多层结构。此外,还要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中的浏览器与Web服务器技术和电子商务在软件功能中的应用,以实现软件系统数据结构的标准化、跨地区和跨平台运行。

二、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缓慢到飞速发展、普及,取得了一系列让人可喜的成绩,与之相对应的商品化财务软件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软件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已经初步形成,会计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但我国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会计信息系统的整体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即使在已经开展了会计信息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开发应用的部分是会计核算的子系统,又以工资、账务、报表子系统为主,只有极少数单位能全面实现了会计核算的信息化,并彻底摆脱手工记账。而且我国不同地区、行业及部门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沿海地区及各大中型城市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水平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会计信息系统普及较为缓慢。

2. 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与会计信息化较高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我国目前的会计人员尚不能满足于会计信息系统提出的较高要求,主要表现在: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十分的薄弱,不能熟练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更谈不上对系统的维护、开发和利用;会计人员过分偏重软件的核算功能,只对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行处理,而忽略了系统在会计管理方面的功能。

3. 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不够

当系统出现异常时,现在各种软件的数据保存状态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不能将数据保存到最近一次的保存状态,会造成一部分数据丢失,给企业的正常运作及信息的传递带来一定的麻烦。同时,一旦系统遇到故障,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恢复,会使企业局部的工作无法正常进行,造成信息的中断和停滞。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在可靠性方面还应加强。

4. 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不足

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系统之上的,所以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至关重要。而现状威胁计算机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自然因素导致计算机硬件系统产生故障甚至造成系统的瘫痪;计算机的违规操作、维护措施不健全等管理因素造成的信息缺失、外泄;计算机软件漏洞或病毒的入侵等。

5. 会计信息系统仍存在信息失真的风险

目前,会计信息化系统已经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所导致的会计失真现象,但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有些专业人员仍能修改电子凭证、电子账套而不留痕迹。这样使传统的依靠鉴章确保凭证有效性和明确经济责任的手段不复存在。信息接收者也无法确定所获得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同样,信息传送者也担心在传递过程中信息能否被完整、正确的接收。

6. 会计信息系统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

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更多的关注会计信息的冗余和共享问题,而ERP应用后,这一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是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尚没有建立不同查询条件的视图以及方法库,所产生的会计信息仍然局限于会计准则的要求,不能满足在不同会计期间,来自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

三、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建议

1. 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标准化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应该是一个由各种标准所构成的标准体系。作为软件产品的会计信息系统,针对不同的行业,也需要标准化,其标准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系统结构的标准化、功能模块的标准化、系统数据接口标准化、软件开发过程和质量保证体系的标准化等方面。

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标准化首先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制定组织的建设。在我国,非政府部门的“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负责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软件的标准化工作。也就是说,有关会计电算化方面标准的制定工作交由民间的协会来办理,因此必须加强协会的权威性,加强各软件公司的协调,及时地制定出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各种标准,为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推波助澜。

2. 增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会计工作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会计系统中包含内部机密数据,当其在网上应用时,如果数据被非法窃取,将会导致重要信息的泄漏,造成不良影响。具体说来,会计系统面临的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黑客攻击和会计系统数据库本身的安全漏洞。目前的信息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信息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安全威胁越来越严重、系统自身脆弱性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安全保障体系,来加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的力度。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配置主要包括:(1)物理隔离,即信息系统应该遵循独立成网的原则;(2)网络安全设置,即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与Internet的边界应安装防火墙装置,实施相应的安全策略控制;(3)系统自身安全管理,即在重视各分系统间的网络与数据交换安全的同时,也要注意每一个分系统内自身的安全。系统安全策略的具体实施主要包括身份认证的实施、防火墙的设置、加密技术的使用以及数据存储备份。

3. 提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认识,重视理论研究

我国应用会计信息系统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系统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认识。

理论是先导,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发展依赖于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的发展,理论研究的滞后会制约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成熟与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主要包括实现电算化后的会计信息系统组织、会计核算的程序和管理制度,会计核算的方法,以及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核算工具后对会计理论、会计制度的影响和会计工作的新特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的研究确定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体系、运作规范及特点、审计接口、会计档案等基本要求,使得会计软件的研制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更符合会计、审计工作的实际要求,也使得会计工作在实现电算化后更加规范、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强,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以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效益原则。

4. 建立动态优化的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固然需要贯彻并充分体现会计规范的要求,但是,会计信息系统不仅为外部使用,同时也需要为管理、决策提供实时、多样的信息支持。这需要开发人员注意,构建会计信息的对外接口时,应该尽可能做到灵活、多元化的,与其他信息子系统能够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换。按照EDA (电子设计自动化)和REAL(资源、事项、参与者和地点)模型的设想,企业构建数据库时,数据源的获取应是广泛的,有用的。凡是对管理有用的信息,均可用来充实自己的数据库。待数据或信息进入系统之后,再根据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或其他方面的需求,分别按照不同的标准、准则、制度或职业判断加工并提供有用的信息,实现各取所需。这个思路为会计信息系统融入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甚至供应链或网络系统提供了基础,也是会计准则等规范体系的作用得到更大发挥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赵晔:论会计信息系统的挑战与展望[J].财务会计, 2009(1):84

[2]常佩佩: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问题的思考[J].上海会计, 2006(3):63-64

[3]张宝丽:基于网络的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分析与策略[J].会计之友,2009(7):46-47

[4]冉渝:关于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完善的几点思考.中国商贸[J],2009(13):233-234

对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研究 篇10

(一) 会计信息化深化了传统核算模式

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核算系统, 一方面仍然遵循会计核算基本原理, 以会计科目为核算依据, 用会计账簿及会计报表作为提供信息的方式, 保留了传统核算模式的全部内容;另一方面, 在总账核算、序时核算、明细核算和会计报表方面大大深化了传统核算模式。从序时核算看, 传统核算模式大多采用三栏式日记账, 而且只用于货币资金科目的序时核算。而在信息化条件下, 序时核算可同时采用三栏式、汇总式、凭单式、联合式和多栏式日记账, 登记的科目也不再局限于货币资金科目, 而扩大到其他科目。从明细核算看, 虽然账簿格式仍然是三栏式、数量金额栏式和多栏式, 但却增加了很多记账口径的现场选择。

(二) 信息化促进了会计核算深度和广度

核算深度是指会计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和关联程度, 而这又取决于会计科目设置的详细和关联程度。在信息化条件下, 会计科目设置表现为科目编码, 有编码就有账。一方面科目编码至少可以达到四级, 编码越详细, 核算越深入;另一方面, 可以打破传统会计报表的一维结构, 采用二维结构的棋盘式报表体系, 利用计算机高速完成各种复杂报表的填制, 使会计报表反映的指标更全面, 披露更深刻。核算广度是指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 主要表现为核算尺度的选择和指标的覆盖范围。在信息化条件下, 除了传统的价值核算尺度之外, 还可以设置其他数据库、表来存储非货币信息。

(三) 信息化加强会计核算灵活性

核算活度是指会计核算的灵活程度, 主要表现为是否可采用随机核算。在信息化会计系统中, 可同时采用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的双轨核算制, 所有各种电子账簿都能随心所欲地加工, 以满足经济管理的随机性需求, 从而大大提高会计核算的活度。一方面, 信息化的实时核算可保证会计数据的原则性;另一方面, 信息化的随机核算又可实现会计数据的灵活性, 从而使得会计数据的严谨性与随机性和谐共存。

(四) 信息化提高了会计核算时效性

信息化利用网络传输电子数据, 需要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因而信息化能大大提高会计信息产生和提供的时效性。在信息化会计系统中, 各种信息即时传递, 与实际经济业务没有或很少有时间上的延迟。会计软件可以不受会计分期的限制, 即时反复处理数据, 生成财务报告。管理层可根据需要在任何时间内得到最新的财务数据。

二、发展会计信息化新要求

(一) 建立科学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体系, 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动力

建立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以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来贯穿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过程, 将人的整个劳动周期作为研究对象, 使各个环节、要素紧密联系, 针对一个共同的目标发挥各自的作用, 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以会计信息化人才服务于社会的整个生命周期为研究对象, 规划人才的教育和发展, 其主要目标是:较低的人才开发成本;较长的可劳动周期;较好的能力;满足社会需求并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 改革报告披露的时限和方式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 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他企业和投资者进行及时交流与沟通。

首先, 会计报告应尽快改变报送方式, 实行无纸化、网络化的报送, 方便、快捷;报告使用者可随时调用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并对自己所使用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监督。其次, 报告披露内容应尽可能满足企业前景预测、风险分析的需要, 尽可能广泛披露非财务信息。会计信息化促使企业会计人员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 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及时地提供数据, 还要求其准确地分析数据并作出科学的分析结论, 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三) 建立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信息化要求企业建立科学严格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从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控制、硬件的管理和维护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控制、系统操作管理和控制、文档资料的管理控制、系统环境的管理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各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从源头上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三、加强会计信息化审计, 确保会计信息化安全性

(一) 加强管理与控制的观念

树立企业领导的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管理意识是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关键。因此, 企业主管部门在充分领会国务院有关“国民经济信息化”指示精神, 认真抓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 还必须注重对企业领导进行会计信息化系统管理与控制的思想教育, 重视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 将会计信息化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 建立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机构

为适应未来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机构, 按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要求组织、协调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 规划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发展策略和职业培训计划, 研究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方法、技术和规范, 指导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

(三) 大力培养会计信息化审计人才

从内部讲, 一是强化培训。各级审计机关要拥有完备的培训基地, 从自己的需要加强不同岗位的适应性培训;二是重点选拔。即有重点地选派一些“尖子”人才进高校深造, 进行知识更新, 或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 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三是完善机制。要逐步形成能有效鼓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能最大限度地挖掘, 激发各类人才智力潜能的运行机制, 使知识最终能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求参与分配。

(四) 加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力度

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对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必须加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力度, 实宣传网络环境下重构后的会计信息系统所带来的风险, 大力宣传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重要性, 增强会计信息化审计的迫切性, 促进社会舆论对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理解与支持, 进而推动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吴剑波黄昌勇.论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年第09期

[2]、李延权.会计信息化审计研究.中国市场, 2007年第39期

上一篇: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下一篇:传感器及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