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人物形象设计

2024-06-19

平面构成人物形象设计(精选十篇)

平面构成人物形象设计 篇1

一、版面构成的定义、渊源及发展

版面构成是指在有限的平面二维空间里, 依据特定内容需要, 结合造型要素及形式法则, 将版面构成诸元素——文字、图片图形、线条和颜色色块等规划布局、有序排列, 从而将创意理念和信息以完美的视觉形式迅捷传达给受众及目标人群。版面构成兼具艺术性、技术性特点, 它是一切视觉传播平台和基石。

正所谓“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 深入认知和了解事物的历史渊源, 对于事物提升与发展有重要意义!谈到版面构成, 首先要提到的是20世纪初欧洲的两位大师———莫里斯和李捷斯基。英国人设计大师莫里斯是古典主义版面的创始人, 被后人尊称为“设计之父”。在版面构成方面, 他追求对称式版面构图, 并配以美观的字体、精美纹样和新颖的版面编排, 经久耐看, 设计风格严谨朴素、简洁淡雅。俄国设计大师李捷斯基是构成主义的创始人, 风格与莫里斯截然相反, 开创了现代版面构成的先河。其版面构成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排版中注重点、线、面的综合运用, 以简洁的几何形态图形营造出韵律、节奏美感, 色彩处理上追求秩序美。

现代绘画对版面构成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荷兰风格派大师蒙特里安的对称、平衡、直线的构图风格对版面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特里安主张的是一种基本上排除了绘画性的组织与比例的几何抽象艺术。而与之互补的俄国人设计大师康定斯基, 则是非几何形的代表。则倾向于以感性、曲线和重运动感的韵律美融入版面构成之中, 一如交响乐章, 谱出动人的旋律。其作品被誉为抒情抽象的代表。

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脑信息技术、印刷术、照相排版机等新科技的发明和运用为版面构成注入新的血液和更为广阔的可能性空间。字体的任意缩放, 图形色彩瞬间的转换等等都变得轻松自然。世界高新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 催生出了各媒体间的发展与更新。电子媒体传递的多样化, 已成为当今最具吸引力的版面构成因素。作为现代设计艺术的版面构成, 已成为世界性的视觉传达的公共语言。这种采用简单明晰的字体、图形和符号, 用以打破了民族间的语言隔阂, 加快了信息的传达, 以期相互融洽、相互交流、相互推动, 共同构筑版面的新格局、新概念。

目前, 电脑已广泛应用于设计领域, 成为必要的设计工具, 同样给版面构成带来了实现创意的无限可能和高效率。数码媒体和多范畴组合的崭新手法, 不仅使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方法发生变革, 而且也直接参与规范我们现实生活的框架, 开创出一条新颖的丰富多彩的设计领域。运用电脑表现的影响合成、透叠、方向旋转、图像的滤镜特殊技巧等各种处理方式, 形成了一个多维空间的版面。这种构成方式, 使版面不再是一个简单、单一的构成关系, 而是构成了多视点、矛盾性空间层次的立体化, 以此来刺激观者, 产生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这也应成为当今版面构成的又一发展趋势。

从当今世界上各大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 版面设计在表现形式上, 正朝着艺术性、娱乐性、亲和性的方向发展。对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硬性说教的、重视合理性的版面形式, 取而代之深化为一种新文化、新艺术、新感受、新情趣, 更加具有魅力。这种极具人情味的观赏性与趣味性, 能迅速吸引观众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兴趣, 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基于以上版面构成的产生、发展历程和诸多艺术风格门类影响, 时至今日, 版面构成设计理论已日渐成熟和完善。欧美和日本的版面设计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深入研究版面构成的相关理论, 对于我们日后的版面构成实践运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促成自身版面艺术的更加理性发展和升华!

二、版面构成的功能性

过去, 一讲到版面构成, 人们常常会把它局限于书籍、刊物的领域之中, 他们认为版面设计只是技术工作, 不属于艺术范畴, 或是认为版面设计只需要规定一种格式放上字体即可, 根本不需要专业设计思想。因此, 版面设计工作长期存在忽视版面整体考虑, 图片图形胡乱堆砌、繁杂凌乱的重大问题。这种保守的、错误的版面设计思想严重阻碍了版面艺术的发展。实际上, 版面与设计是密不可分的, 只要是有设计的地方需要用适当的版面安排来使设计内容和谐统一然而, 版面设计并不是是简单的文字技术编排。它需要以专业的设计思想为指导, 并配合相应的版面设计私塾, 才能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而信息传达之道靠的就是设计的艺术。这就要求设计师深入研究人们的视觉习惯, 调整设计思路, 借鉴国内外版面设计的经验, 拓宽设计思路, 使版面设计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 吸引读者静心阅读, 从而使读者在阅读版面信息的同时, 获得娱乐、消遣和艺术性感染, 从而体现审美内涵。因此, 版面构成需以亲切、柔和、自然流畅的风格、营造出一种人情味和情趣化的氛围。这种利用心理攻势的战术撞击着人们的心灵情感, 从而在设计师与读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通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使读者心中产生一种近距离的沟通与情愫的震撼。

不得不说, 版面构成肩负着承载信息和与读者互动交流的双重使命, 这也是版面构成的功能所在。

首先, 版面构成是信息发布的重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版面设计就像一个承载设计内容的容器, 只有当容器空间符合内容需要的时候, 才能使设计内容以完美的姿态呈现在受众面前。因此, 没有进行合理的版面构成安排的设计就会像一盘散沙, 凌乱不堪, 从而也无法吸引受众认真观看。

其次, 版面构成是设计与受众沟通的直接通道。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大量的信息充斥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必然会导致人们视觉习惯必然受到生活压力的影响而变得浮躁不安。因而, 有人说, 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读图时代, 设计也应以大量鲜艳刺激的图片来引起受众的关注。其实不然, 我们不可否认读图时代的到来, 但是单靠堆砌图片来吸引受众长此以往将导致受众的视觉疲倦, 传播效果可想而知。深究起来, 其实受众在观看媒介页面时, 首先映入其眼帘的是页面的整体布局与色彩分布, 也就是版面构成, 其实这时受众已能判断页面传播的内容, 以及自己十分关注。因此, 与其把工夫都作在花里胡哨的图片堆砌上, 不如从首先吸引受众的版面入手, 合理安排版面构成, 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因此, 版面构成才是设计与受众沟通的第一渠道。对版面构成功能性的深入研究, 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了解和认识版面构成, 有助于我们的设计工作更好的进行下去。

世界高新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 催生出了各媒体间的发展与更新。电子媒体传递的多样化, 已成为当今最具吸引力的版面构成因素。作为现代设计艺术的版面构成, 已成为世界性的视觉传达的公共语言。这种采用简单明晰的字体、图形和符号, 用以打破了民族间的语言隔阂, 加快了信息的传达, 以期相互融洽、相互交流、相互推动, 共同构筑版面的新格局、新概念。

创意在版面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内容与形式紧密相连的表现方式, 已成为版面构成的发展趋势, 设计师们敢于打破前人设计传统, 不重复以往习惯性的条条框框, 并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掘出新意来。树立大胆想象、勇于开拓的观念, 已掀起了一场设计思维与设计理念的全新革命。

三、版面构成形式法则

思想性与单一性、艺术性与装饰性、趣味性与独创性、整体性与协调性, 是版面构成的四大原则。

1. 版面构成的思想性与单一性。

版面设计本身并不是目的, 设计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客户信息的手段。设计师以往中意自我陶醉于个人风格以及与主题不相符的字体和图形中, 这往往是造成设计平庸失败的主要的原因。一个成功的版面构成, 首先必须明确客户的目的, 并深入去了解、观察、研究与设计有关的方方面面。简要的咨询则是设计良好的开端。版面离不开内容, 更要体现内容的主题思想, 用以增强读者的注目力与理解力。只有做到主题鲜明突出、一目了然, 才能达到版面构成的最终目标。主题鲜明突出, 是设计思想的最佳体现。平面艺术只能在有限的篇幅内与读者接触, 这就要求版面表现必须单纯、简洁。对过去那种填鸭式、含义复杂的版面形式, 人们早已不屑一顾了。实际上强调单纯、简洁, 并不是单调、简单, 而是信息的浓缩处理, 内容的精炼表达, 它是建立于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之上。因此, 版面的单纯化, 既包括诉求内容的规划和提炼, 又涉及版面构成技巧。

2. 版面构成的艺术性与装饰性。

为了使版面构成更好地为版面内容服务, 寻求合乎情理的版面视觉语言则显得非常重要, 也是达到最佳诉求的体现。构思立意是设计的第一步, 也是设计作品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主题明确后, 版面构图布局和表现形式等则成为设计艺术核心, 也是一个艰辛的创作过程。怎样才能达到意新、形美、变化而又统一, 并具有审美情趣, 这就要取决于设计者文化的涵养。所以说, 版面构成是对设计者的思想境界、艺术修养、技术知识的全面考验。版面的装饰因素是由文字、图形、色彩等, 通过点、线、面的组合与排列构成的, 并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的手法来体现视觉效果, 既美化版面, 又提高了传达信息的功能。装饰是运用审美特征构造出来的。不同类型的版面信息, 具有不同方式装饰形式。它不仅起着排除其他, 突出版面信息的作用, 而且又能使读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3. 版面构成的趣味性与独创性。

版面构成中的趣味性, 主要是指形式美的情趣。这是一种活泼性的版面视觉语言, 就要靠制造趣味取胜, 这也是在构思中调动了艺术手段所起的作用。版面充满趣味性, 使传达信息如虎添翼,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传奇功力, 从而更吸引人、打动人。趣味性可采用寓意、幽默和抒情等表现手法来获得。独创性原则实质上是突出个性化特征的原则。鲜明的个性, 是版面构成的创意灵魂。试想, 一个版面多是单一化与概念化的大同小异, 人云亦云, 可想而知, 它的记忆度有多少?更谈不上出奇制胜。因此, 要敢于思考, 敢于别出心裁, 敢于独树一帜, 在版面构成中多一点个性而少一些共性, 多一点独创性而少一点一般性, 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4. 版面构成的整体性与协调性。

版面构成是传播信息的桥梁, 所追求的完美形式必须符合主题的思想内容, 这是版面构成的根基。只讲表现形式而忽略内容, 或只求内容而缺乏艺术表现, 版面都是不成功的。只有把形式与内容合理地统一, 强化整体布局, 才能取得版面构成中独特的社会和艺术价值, 才能解决设计应说什么、对谁说和怎样说的问题。强调版面的协调性原则, 也就是强化版面各种编排要素在版面中的结构以及色彩上的关联性。通过版面的文、图间的整体组合与协调性的编排, 使版面具有秩序美、条理美, 从而获得更良好的视觉效果。

四、版面构成的造型元素

点、线、面是构成视觉空间的基本元素, 也是版面构成上的主要语言。版面构成实际上就是如何经营好点、线、面。不管版面的内容与形式如何复杂, 但最终都可简化到点、线、面上来。在平面设计家眼里, 世上万物都可以归纳为点、线、面;一个字母、一个页码数、可以理解为一个点;一行文字、一行空白, 均可理解为一条线;数行文字与一片空白, 则可理解为面。它们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 组合出各种各样的形态, 构建成一个个千变万化的全新版面。点的感觉是相对的。它是由形状、方向、大小、位置等形式构成的。这种聚散的排列组合, 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应;线游离于点与形之间, 具有位置、长度、宽度、方向、形状和性格。直线和曲线决定版面形象的基本要素。每一种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情感。不同的线应用于版面设计之中, 就会获得不同效果。设计者善于运用它, 就等于拥有一个最得力工具;面在空间中占有的 (下转第93页) (上接第92页) 面积最多, 因而视觉感受强烈、实在于点、线, 具有鲜明特征。面分几何形和自由形两类, 版面构成时把握相互间整体和谐, 才能产生具有美感的视觉形式。黑、白、灰在版面构成中也是一种点、线、面因素的构成。无论是有色或是无色的版面, 都可归纳为黑、白、灰的空间构成。黑、白、灰是对世界色彩纷呈的抽象概括。因此, 版面构成造型要素是版面构成的设计基础, 需要设计师用心去把握。

五、结语

一个成功的版面构成作品, 在平面设计及视觉传播当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及关键的角色。它犹如一部经典的影片让人百看不厌, 回味悠长。它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关注度, 将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受众及目标人群, 这也是视觉传播的主旨、目的所在。随着人类脚步跨入21世纪信息时代, 版面构成将继续发挥视觉传达中积极作用, 有限的空间无限梦想。在版面构成这个大舞台上, 文字、图形、点、线、面、黑、白、灰等构成要素, 相互交融、碰撞、渗透……演绎一幕幕精彩的视觉传奇与神话!

摘要:平面设计之“版面构成”也叫“版面设计”, 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切视觉表现的基石。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 设计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的时代背景下, 版面设计作为一种技术与艺术高度统一的艺术形式, 其历史、发展、概念、创意、形式, 构成之形式法则的重要性逐步为大众所关注和了解。版面构成艺术已成为在“眼球经济”“读图时代”满足大众物质、精神的审美诉求提升的最佳选择, 同时也成为审美视觉认知最直接、最重要形式和窗口。

平面设计的构成艺术规律探析 篇2

关键词:平面设计;构成;艺术规律

1 平面设计中构成艺术规律的表现

构成理论并不是现在社会才总结出来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和实践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俄国的抽象思潮、构成思潮,以及荷兰等相关流派的主张和思想都对构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

1.1 构成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从起源来看,“构成”这个词主要是从德国翻译过来的,借用了包豪斯的相关作品。构成,主要是指将视觉因素进行重新地组合,从而重新对其进行创造和提高,并对原有的因素进行排列重组。作为构成主义的一个概念,构成开始形成于20世纪初期,主要依托于俄国的塔特林对构成主义的研究,根据他的看法,可以明显地看出关于结构主义的初步形态。后来,在包豪斯的努力之下,结构主义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通过广泛的研究和深化之后,较多地被直接运用与平面设计中。

1.2 构成艺术对各国设计的影响

之后,一些国家也逐渐沿用了包豪斯的观点,美国就是代表。其中,关于欧普艺术的相关观点,就是直接从包豪斯的论点中进行继承的。20世纪初期,美国相继对包豪斯的作品进行了展示,当时就引起了巨大的关注。[2]与此同时,包豪斯的观点也受到日本设计界的关注,40年代的时候,一些日本学者开始研究相关的理论,如线的渐变等理论的研究大大地丰富了思潮;30年代的时候,中国也开始接受和传播包豪斯的相关理论和观点,但是受限于当时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人们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之后,包豪斯相关的设计思想才开始重新被重视,并且也促进了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

构成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同时,这些方式也决定了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研究,同时还必须融合多学科的学术成果,不能抛开一切来谈构成,而应该将多种对立的元素进行统一,从而深化艺术发展。

1.3 构成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分类

构成的分类可以从色彩、时间以及空间来进行划分,同时每个角度又可以进行细分。比如平面和立体是空间的两个维度。通常情况下,平面设计中主要使用的是平面和色彩两个维度,立体使用得较少。平面构成作为平面设计的主要支撑点,意义重大,关系着整体结构、形态以及布局。色彩层面的构成,主要是指通过色彩的构成理论,把色彩的理性知识与感性现实进行融合,从而将色彩的范围和深度进行扩展,达到较为科学的审美。最终,使用科学的色彩理论来指导色彩的使用。立体构成,主要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将相关的元素进行立体的表达。

2 构成艺术规律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对于平面设计来说,构成艺术规律在其结构、布局等多个方面,进行理性与感性的综合,从而为平面设计的视觉审美和实际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这些角度来说,构成艺术主要是通过在功能、价值以及应用三个方面,对平面设计产生影响的。[3]

2.1 构成艺术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功能表现

平面构成的相关研究是在二维空间展开的,简单地从视觉角度入手进行相关的审美分析。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平面构成对于设计而言就是理性的铺垫,主要体现为设计的思维培养。因此,平面构成一般都是比较单纯的表现方式,同时又有着较强的概括能力。简单地说,平面构成就是从简单的原型出发,通过对自身各种属性的关注展开对设计相关的研究,并且通过研究之后概括出规律和理论,为后期的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色彩构成也并非是简單的构成,根据相关的原理可以划分为“对比、调和、调性以及采集”等类别。色彩之间的对比,主要是指色彩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如果从属性角度入手,还可以细分成几个详细的类别,如色相、明度以及纯度的变化都是划分的角度。而对于立体构成的相关研究来说,应该把点、线、面作为首要考虑对象,除此之外,还需要对造型的材料进行研究探讨。

2.2 构成艺术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价值表现

平面设计主要采纳平面构成理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同时,对于平面设计来说,平面构成理论在构成以及层次等方面,是以一个有机整体的形式存在的,而平面构成的相关理论也主要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从抽象的角度来展开思维,就能从最佳的状态来进行视觉的研究和探索。换句话说,如果以简单而抽象的“形”来进行设计,则可以减少外在形象的影响和作用。[4]

对于一些专业的设计师而言,色彩构成理论主要是在色彩设计方面给予相关的支撑和指导。艺术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色彩来表示的,而色彩又能直接的冲击人的视觉,给人的心理造成影响。

色彩非常重要,那么在设计中色彩构成规律中,色彩调和也是较为重要的环节,主要体现了几个色彩的有序组合,而调和就是运用相关的规律将这些组合的色彩进行排列,从而重新构成新的色彩,并影响新的组织结构。要想调和出富有感染力的颜色,就必须深刻地理解色彩的实质。

立体构成主要是运用在工业造型中,如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化妆品、食品或者一些艺术品的包装等,都是使用结构进行重关设计的。立体构成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其更加能够满足工业设计的需求。

2.3 构成艺术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展示设计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既要考虑平面,也不能忽视整个空间的构成,同时还要考虑完整的材质、灯光和人力等投入,从定性方面来看,这既可以划分为空间设计,也可以划分为平面设计。因此,面对展示设计进行分析时,应该结合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研究。

对于现代广告设计来说,色彩是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一个好的广告设计作品应该具备较好的视觉传达能力。商品的包装设计由于视觉传达的需要而越发显得重要,尤其是在商品与顾客的沟通方面发挥着较为明显的作用。因此,很多时候包装的设计质量就直接关系着整个市场的销售情况,而色彩无疑是整个商品生命力的表现。

3 结束语

作为设计的核心,构成能够有效地将各个因素进行统一和综合,从而让设计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构成艺术规律作为平面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对整个平面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加大对平面设计的构成规律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平面设计发展更加合理化与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王汉洲.风景写生构图的认识与把握[J].文艺评论,2010(5).

[2] 孙贺峰,纪光耀.浅谈油画静物构图中的形式美[J].青年文学家,2009(17).

[3] 黎大志,吕不.数码摄影基础教程[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建筑平面设计的形态构成分析 篇3

作为建筑平面设计构思的理论基础, 建筑平面形态构成能够给使用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建筑平面形态是由点、线、面等二维基本元素系统构成的, 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基本几何形态, 这是建筑平面中最为简单和单纯的形态, 而且逻辑性强, 包括三角形态、矩形形态、圆形形态等, 譬如福建客家土楼的圆形平面形态。基本几何形态的周围, 通常都有墙体包围, 只留下可供通气透风的小门和小窗, 一般没有供以与外界联系的通道, 即体现出封闭和自成一体的基本特征, 福建客家土楼的这种建筑平面形态, 象征意义是内部团结和抵御外族。

(2) 基本几何原形的变形组合。在应用多种基本几何原形的基础上, 以扭曲、旋转、倾斜等方式, 将这些基本几何原形进行重新的组合, 以体现出更加丰富的平台形态, 譬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La Pedrera、巴西的大教堂巴西利亚、迪拜阿联酋的旋转塔等, 用卷曲、外翻等手法, 将建筑物本身的主题语言表达出来。

(3) 基本几何原形的分割重组。利用各个几何原形的引力、平行、交错等关系, 塑造出更多丰富表情和齐全功能的平面空间, 譬如马里奥·博塔的斯塔比奥圆房子, 在几何原形的平面上方, 设置了一条“裂缝”, 将光线引入建筑内部, 表现出该建筑的独立性, 又不会与周围的建筑物脱离联系。

二、建筑平面形态设计的构思手法

建筑平面形态设计离不开功能需求的满足和艺术形态的展现, 在构思如何设计形态的时候, 要从各个角度展开深入研究, 方可体现出设计的全面性和独特性。形态设计的构思手法笔者建议如下。

1. 形态设计中融入功能需求

建筑平面形态设计应该是艺术和实用功能的结合体。建筑平面设计师最常用的形态设计方法是, 从建筑物的工程需求角度出发, 进而构思建筑平面的创意, 将功能需求融入到形态设计当中, 避免在体现出平面创意的同时, 无法全部实现建筑的功能, 譬如美国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建筑师费兰克·劳埃德·赖特在结合博物馆人流线路需求功能的基础上, 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平行正交的建筑平面形态, 用弯曲的螺旋平面形态, 将展品布置在螺旋形态的墙壁之上, 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观赏模式。费兰克·劳埃德·赖特还将线面的向心性和离心性在同一个平面中有机统一起来, 在以螺旋式上升平面形态形成的同时, 塑造了螺旋式展览的内部功能, 自然地将平面形态和功能融为一体, 很多后现代的建筑平面设计师, 都从古根海姆博物馆获得了设计的灵感, 不仅展现出建筑平面形态的艺术性, 而且借助艺术性的形态, 更加科学合理地突出实用性功能。

2. 形态设计中融入传统符号

所谓的传统符号, 指的是建筑物所在地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建筑物的形态设计, 所强调的性格特征塑造, 其中传统符号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元素, 在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建筑物的形态设计的性格特征才会愈加明显。印度的博帕尔邦就是颇有发言权的一个例子, 建筑设计师查尔斯·柯里亚考察了博帕尔邦周围的历史人文环境, 发现其周边除了自然条件优越, 拥有天然的湖泊和青山, 而且还坐落着很多穆斯林建筑物, 桑奇佛塔就是其中之一。查尔斯·柯里亚从中获得了灵感, 在对博帕尔邦形态设计的时候, 提取了古印度和伊斯兰文化曼荼罗图案的传统符号元素, 获得了九宫格形式的平面设计灵感, 以圆形作为建筑平面的基本形态, 然后将建筑物划分为厅堂、庭院、下议院、下议院、图书馆和综合厅等, 其中前两者形成十字形平面, 后四者安置在十字形的各个角落当中, 并安置了三条互不交叉的行进路线, 行走其中都能够体会伊斯兰建筑物的传统符号艺术魅力,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都能体会古印度的宇宙观和宗教观, 成就了博帕尔邦在印度乃至世界最具象征意义平面形态设计的地位, 也是印度和伊斯兰建筑物当中不可多得的一朵建筑奇葩。

3. 形态设计中融入心理感受

建筑平面形态设计的效果不仅仅是为了视觉享受, 是需要在刺激视觉器官的同时, 将形态设计的内涵传递到观看者的内心, 也就是说, 我们常见的建筑物扭曲形态, 并非天马行空的设计, 而是为了达到某种内心的震撼效果。譬如日本的“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 该建筑的旧址位于日本兵库县东浦市, 设计师安藤忠雄希望创造出感性的并融入现代技术的寺庙场所, 他认为印度佛教“水生莲花”, 而“莲花”是释迦摩尼开悟的象征, 给人一种看见极乐净土的心理感受, 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将御堂建在莲花池下面, 以体现诸佛与众生的包容, 后来在某高僧的极力支持下, 最终完成了水御堂的设计, 从形式构造、空间布置、材料选择方面, 都直接跨越传统木造寺庙结构的固定思维。“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的平面形态, 是将庙堂的大厅安置在地面以下, 以上是种满浮莲的水池, 参观者沿着楼梯而下, 置身于莲花之下, 会感到与莲花池融而一体, 产生洗脱凡尘的空灵感。

三、建筑平面形态设计的具体方法

建筑平面形态设计的基本概念元素是点、线、面、块, 视觉元素则包括位置、形态、机理、方向、色彩、大小等。建筑平面形态设计就是将概念元素和视觉元素进行巧妙结合, 形成全新的形态设计产品。譬如点, 作为平面形态设计的最小元素, 各点要素的有序排列, 就能够形成几何形体, 而散落的各点要素疏密有致、大小相间和高低错落, 能够促成非规律型的形态, 点在位置方面的处理是端点和节点, 起到呼应、联系和点缀的作用, 譬如建筑的窗洞。阳台、雨棚、入口等。再如线, 直接决定建筑物的形象, 引导建筑的方向, 并分割建筑物的平面框架。丰富了建筑物的肢体语言, 譬如柱子、檐口、屋脊、栏杆等, 产生垂直、水平和倾斜等视觉感受, 也有建筑设计师利用曲线的柔性美和弹性美, 优化建筑物形态的韵律感, 丰富建筑物的造型语汇, 创造出动感、力度感强烈的建筑形态。以上点和线的例子当中, 可以看出基本概念元素和视觉形态共存的必要性, 建筑设计师通常会在列出形态、色彩、肌理、位置、大小、方向形式的基础上, 从设计的形态中确定概念元素排列的秩序。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作为建筑平面设计构思的理论基础, 建筑平面形态构成能够给使用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建筑平面形态是由点、线、面等二维基本元素系统构成的, 通常有基本几何形态、基本几何原形变形组合、基本几何原形分割重组几种形态, 建筑平面形态设计离不开功能需求的满足和艺术形态的展现, 在构思如何设计形态的时候, 要从各个角度展开深入研究, 方可体现出设计的全面性和独特性。一方面是在形态设计中融入功能需求, 展现出建筑平面形态的艺术性, 并借助艺术性的形态, 更加科学合理地突出实用性功能, 另一方面是在形态设计中融入传统符号和在形态设计中融入心理感受, 赋予建筑物平面的“表情”和“性格”。

参考文献

[1]柯达峰.形态构成在现代建筑形体上的运用[J].福建建筑, 2007 (03) .

[2]蒋学志, 胡颖荭.以构成思维为核心的建筑形态设计基础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5 (03) .

浅谈平面设计中的构成教育 篇4

关键词:平面设计 构成教育

对于美术学中的平面设计而言,它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它综合利用艺术与技术的手段来传达信息,也就是将思想和概念视觉化,力求传达效果和审美品质最佳化,因而平面设计也称为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是指在平面空间形式的设计活动,它是将图形、文字、摄影等要素予以特定目的所进行的有秩序的编排组合。而对于平面设计的具体过程来分析,其中都会涉及到画面的创意、构成和表现技法等基本问题。要想彻底地掌握具体的平面设计,就需要对这些基本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

对于平面设计中应掌握的这些基本问题,其中之一的构成教育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的设计教育。它主要是研究设计视觉要素的基本特性及其构成的基本原理,引导如何应用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视觉创造。这也就使它成为了平面设计所必修的课程,为实用设计创造基础条件。

当今而言,构成教育还仍是欧美各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接受这种训练,教师给出的课题主要是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想象能力,至于画面的构图不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重点在于追求画面多层次的表现力,研究信息传达如何能打动人。而二年级则着重于画面表现手段与方法的处理,利用各种技术的可能性,如要求学生利用纸质材料设计制作各种造型的立体构成,或者在生活中寻找有趣的物体形象,然后利用各种光源对它们作用后,进行各个角度的拍摄。拍摄后的三维效果经过处理后,成为一件具有丰富层次感的平面艺术构成作品。又如引导学生把一张纸经过揉捏后展开,涂上色彩,应用相机和光源的影响从各个角度或不同的距离对它进行摄影。此外,教师还会引导学生把拉丁字母作为抽象造型元素编排入这些作品,或者纯粹以文字为画面构成元素作各种带有主题思想的组合编排变化。对于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文字在信息传播中是重要的和必需的,基础课程教育的实质就是为信息传播打下基础,那就是通过对文字的编排、组合、打散等手法,体会文字在画面构成上所传达的各种情感思想。

与上述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构成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着课程内容过分褊狭、教学方法千篇一律等缺点。例如把原来整体的构成基础课程划分成三个独立的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而这样的划分则会造成学生对物体形态造型的片面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产生一定的障碍。因为构成的意义本身就包含着上述三个方面,世间所有的形态也都同时离不开点、线、面和色彩。但是我国多数的艺术设计院校在平面构成这门课程中过分地强调几何硬边图形和几何骨骼的分析和组合,而对其他图形形式的介绍与实验进行较少。这一设计基础课与训练学生的抽象审美意识和极大地开拓学生对固有经验的束缚、寻求多种造型表达可能性的教学目标相差很远。进而导致,我国的许多构成课程过多地引导学生对既定的、固有的几种骨骼样式进行认知与实验,使学生在完成设计命题时在风格上形成一种模式,满足于按照某种特定的格式填充、安排形与色的位置。就造成了学生作业缺乏创意和时代生命气息,同时还会使学生与今后专业设计课程的脱节。这一系列的影响与当年伊顿设立本课程、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宗旨可以说是背道而驰。这样模式化、片面化的教学方法将对以培养创造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设计教学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论平面设计中的版式构成 篇5

表面上看, 它是一种关于编排的学问, 实际上, 它不仅是一种技能, 更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版式主要是吸引人的视觉, 利用人的视觉生理和视觉心理, 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波, 牢牢勾住人们的眼球。一副好的平面设计如果要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就要求在版式设计中, 有创新的版式, 能够体现主题, 使人们的视觉感受上产生不同的效果版面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

版式设计的以上特点, 使我们总结出版式设计的基本设计规律:

一、文字在版式设计里其实是最主要的部分。它比图形更有说服力, 更让人一看就明白。所以画面里文字的排版显得更加的重要。文字的字号, 字距, 行距都要有讲究的出现在画面里, 才能更好的体现和发挥它的作用。

二、空间这一要素包括了自然空间的感受与心理空间的感受。根据设计师的个人爱好, 还有客户的要求, 以及版面设计的美感, 设计师所使用的方法是有规律可寻的。比如:点线面的构成, 渐变, 重复, 近似, 发射, 对比, 肌理等, 这些要素都是我们在设计中总结出来的赋予美感的设计方法。设计师根据自然界总结出这些规律, 应用到设计中能很好地反映出我们对美的认同, 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三、版式设计的主要表现方式为形式美。形式美主要触及人们的感受器官和一部分心理反应, 它是以内容为物质基础的, 例如:国旗的旗杆, 高耸入云的建筑物, 海面上的灯塔等这些都具有垂直向上的特性, 因而垂直线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给人以上升、高耸的心理感觉;而水平线的物体有平阔的草原, 广阔的大海, 一望无尽的沙漠等, 因而产生开阔、平静、一望无尽等形式感。平面构成以形式美为主要表现方式并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是因为它从生活中发现源泉, 发现美, 模拟生活中的各种美的现象, 把它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平面设计中的形式美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人们的地位、学历、文化程度、社会环境地不同,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美丑观念可能不一样,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评判标准, 我们不能来判定谁说的对, 谁说的错。但是由于我们生存的环境因素, 还有我们相通的生活技能与相通的文化历史, 我们会对一定的形式美感产生共识, 这些形式美感我把它归并为如下几点:

第一, 和谐。事物形式多样地统一, 不管是大到宇宙, 小到原子, 每一样事物都是处于和谐统一中相生相克, 就像我们学过的政治上的对立统一规律一样, 有大的就有小的, 有胖的就有瘦的, 事物都是在和谐中生存。所以用在我们的美术中这种规律很符合万事万物的形成规律, 也就符合美的规律。

第二, 对比。把反差可大的两个物体放在一起, 形成一定的对比关系, 这种规律用在我们的平面设计中, 通过图形形状的大小、粗细、方圆, 竖线的垂直、弯曲、长短等, 图画的虚实变化, 浓淡变化, 颜色的深浅变化等来表示。

第三, 节奏。本来是音乐中所体现出来的韵律, 用在设计中就是图形上所体现出来的节奏变化, 能使画面不至于死板、生硬, 给人一种活泼生动的感觉。

第四, 黄金分割比率。把它用数字表示就是3∶2, 准确数字1∶0.618的比例形式, 人们长期生活总结出来的最美的分割比率。

第五, 均衡。形与质、量的平衡, 在构成设计上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轻重、色彩及材质分布而确定视觉的平衡。

基于以上这些构成法则的灵活运用, 平面设计才变的有规律可循。因为平面构成是抽象出形式美的艺术, 它把大自然中的事物归结为简单的点、线、面。由点、线、面的疏密、大小、方向、色彩、形状、等等的不同形成元素的基本变化。按 (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对比、密集、肌理、空间等) 不同的构成法则与美感的构成原则组成, 这骨骼与章法从平面构成的原则出发来证明和谐、节奏、对称、均衡等这些美的法则。 (特异特异是指构成要素在有次序的关系里, 有意违反次序, 使少数个别的要素显得突出, 以打破规律性。刺激视觉器官, 给人强烈、鲜明的感受。重复与渐变的骨骼含有节奏的美学原则, 重复更有对称的视觉效果, 渐变近似、发射, 具有方向的规律性, 发射中心为最重要的视觉焦点, 所有的形象均像中心集中, 或像中心散开, 是节奏与多样变化的统一。密集与发射是相对立的两种骨骼, 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图面的方法, 整个形在图面中可自由散布, 有疏有密。) 正因为平面构成是运用骨骼形式体现美的原则, 才就成了平面构成的骨骼、章法、内容。

版式设计作为一个平面领域中永恒的话题, 需要更多的创新。理论家约·萨卡拉 (John Thackara) 指出, 设计是以物质方式来表现人类文明进步的最主要方法。从我们周围的设计存在来看, 的确, 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物质世界, 同时也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方法、文化特点, 甚至行为特征[12]。正因为设计牵涉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行为方式) , 所以人们对于设计也就越来越具有敏锐的意识和要求, 对设计师也就有了更高的期望和企盼。

参考文献

[1]谢祯忠.品牌如何建立[J].中国广告, 2005.15-42.

[2]陈淑华.品牌核心创意[J].中国广告, 2002.4-8.

[3]童庆炳.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M].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15-24.

[4]杨敏.版式设计[M].四川: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35-80.

[5]李向伟.艺术与设计论札[J].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25-40.

[6]张梦.张梦平面设计[M].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1.13-20.

[7]郭振山.郭振山的平面设计[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5-14.

平面设计中的构成艺术分析 篇6

关键词:平面设计,构成艺术,规律

平面设计是选择“视觉”来作为表现方式和沟通方式的一种艺术创作,同时灵活应用诸多种方式,结合文字、符号图片,进而坐出能够传达某种信息、想法的视觉表现。①在进行平面设计过程中,设计是合理应用构成艺术可促进设计效果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提高设计作品的内涵及价值。

1 构成艺术的具体规律

从理论层面上分析,构成艺术经过了几个发展过程,对其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过程主要为包豪斯的实践、俄国抽象及构成主义影响、达达主义影响、荷兰风格派影响等等。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构成理论才逐渐形成其具体特点的理论以及规律。

1.1 构成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

“构成”一词源于德语GES-TAL-TUNG的译语,该词被定义为对诸多视觉因素进行重新组织和结构,促进其审美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进而使得视觉因素能够达到启发人们思维,培养人们创造能力的作用。同时,构成也是指对相关构成元素进行重新组合,且该种组合是有目的性的,通过重组之后,各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均会得到明显提升。从实质意义角度上看,构成属于构成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该词的真正形成时间段为1913年-1917年期间。构成主义的奠基人物为俄国的塔特林。塔特林是提出构成主义实质意义的第一个,其认识在实质上,艺术是一个不断进行创造的过程,是整体感受材料、形态等的过程。在理论体系上,构成学是对包豪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凭借美学观念、新思维方式加强进行造型原则构建,最终建立起了崭新的造型原则,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将这些原则应用于艺术设计实践中。总体而言,构成为一个构成主义概念,其指的是视觉因素进行重组和结构,进而促进其审美能力和艺术脚趾得到提高,进而使其能够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启发思维,更具创造力培养价值,给予某种目的将各种元素进行有机组合,使其通过组合后能够表现出更高的审美价值。

1.2 构成艺术对平面设计产生的影响

在艺术设计形式上,美国创造者直接承袭了包豪斯的正统,其进行平面设计的支点主要有三个要素,分别为点、线、面。凭借线条的黑白对比,创造出欣赏者视觉山上的胀缩感,使欣赏者能够感受到丰富而生动的艺术动感。上世纪20年代,美国展出平面设计作品表现出巨大的影响力。在艺术设计上,日本创作者也是受到包豪斯思想、理念及方法的影响。在上世纪40年代,日本的大智浩便开始投身于伊顿理论的研究中,其认为,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必须突出线条的渐变,凭借疏密程度变化展现渐变效果,通过对直线、斜线等进行各种方式的组合表现构成的生动和形象。中国对包豪斯设计进行研究的时间始于上世纪30年代,通过诸多研究及实践之后建立起了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教学世纪中。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速度和程度均还相对滞后,因此,这种研究者的观点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包豪斯设计思想理论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被设计界采用,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进而推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步伐。在构成上,平面设计主要有三种构成,其具体为空间、色彩以及时间构成。其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是色彩及平面构成,而应用相对较少的是立体构成。平面构成的应用对平面设计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过程中,将形态的不同组合、布局的不断变化等因素作为设计的基点。也正是这些因素充分体现了设计的思考性和抽象性。

构成艺术所具有的独特思维理论及思维方式使其相关研究均能够紧跟社会、时代的发展步伐实现不断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相关学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积极理论联系实际操作,将艺术与技术二者的发展统一起来,重视逻辑和形象思维的同时应用,所以构成艺术经过悠久的发展过程之后能够得到不断深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构成艺术均对相关艺术创作均产生巨大影响。

1.3 构成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分类

就内容而言,构成具体可分为三大内容,其分别为时间构成、色彩构成以及空间构成。在空间构成又包含有两个部分内容,其分别为立体构成和平面构成。在实施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是色彩和平面构成,而在实施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较少应用到平面构成。平面构成的合理应用对平面设计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平面构成为一切构成的构成,是进行艺术设计必须要学习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平面构成适应范围极为广泛,其不仅适用于平面设计,同时还适用于工业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等。在平面设计的应用上,在表现出来的审美效果上,平面不同的结构、形态、布局均会通过不断的变化来实现各种重新组合,通过这些形式要素便可促进平面设计的审美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在合理应用平面构成的基础上再加入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抽象性设计,可大大拓展平面设计作品蕴含的内容,进而提升平面设计作品的艺术价值。在构成艺术中,色彩构成是一个最具价值的组成部分。按照色彩构成的相关理论以及法则,色彩构成实现理性与感性色彩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通过这种融合使色彩的感觉得到不断提升。②通过融合之后,色彩的感觉得到不断升华,其审美境界得到有效升华,表现出更加宽广且科学的审美效果,使色彩表现出更加丰富和富有深意的审美境界。最后,在更加实际设计需求,合理使用相关方法及理论进行色彩设计。对于构成艺术而言,立体构成是凭借相关法则和方法,重新组合各种不同形态要素,使其最终成为各种各样的立体形象。

2 构成艺术对平面设计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诸多因素均实施抽象性的思考,然后实施理性设计。通过这些环节来为平面设计的具体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平面设计的技法得到不断增强,进而不断提升平面设计作品的视觉审美。构成艺术规律对平面设计产生的影响较为广泛和深远,具体主要表现在功能影响、价值影响、应用影响三大方面。

2.1 构成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功能

在研究内容上,平面构成体现为二维空间设计、设计方法相应的理论。在构成艺术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从欣赏者的视觉、心理角度寻求艺术表现的可能及可行性。实质上,平面构成表现为理性设计基础,注重对抽象构思及创造、设计思维方式进行培养。因此,平面构成的基本特点表现为抽象性、单纯性、高度概括性。平面构成是将最单纯、简单的形态作为原型实施相应创作。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通过原形存在的重组、变化等各种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设计者的个人情感、实施设计活动的意图的具体表达方式进行研究,最后将设计规律、设计方法进行归纳。在内容上,色彩构成主要包含几大部分其分别为对比、调和、调性、采集构成。丰富多彩的颜色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相互矛盾、对立、差别便构成了色彩对比。按照属性进行分类,又可将色彩对比分为三种,其分别为以明度变化、色相变化、纯度变化作为基础的色彩对比。而在立体构成中,其研究内容主要首先为一些构成要素,例如点、线、面等,然后对形态要素、相关构成原则的造型活动进行研究,最后再对造型材料进行研究。

2.2 构成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价值

在平面构成中,构成形式、基础理论均与实施平面设计所需应用到的思维方式、方法存在密切的联系,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③创作者在实施平面构成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从理论思维到抽象,再到实践的一个具有形象性的思维过程。将具有抽象性的几何形态作为对象展开丰富的思维活动可更好地实现对结构与构成二者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实现视觉及方式的探寻。在各种造型的设计过程中,选择简单、高度抽象的“形”作为基本元素,对创作产生的影响得到有效降低。

在色彩设计过程中,色彩构成是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对设计地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色彩的合理应用可促进艺术的欣赏者产生不同的视觉心理反应。由此可见,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色彩构成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应用价值极为突出,其是实施平面设计的基础。而色彩调和则主要是体现设计过程中色彩构成所具有的规律。有序、协调地将超过两种的色彩进行组合,各种不同色彩的调和通常会应用到共性、面积、秩序三种调和方式。色彩构成规律还体现在采集重构,具体指的是把存在于原物象中的色彩元素注入新的组织结构,展现新的色彩形象。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通过色彩重构来促进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艺术价值得到有效提升。

2.3 构成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平面设计的实际过程中,设计者需要进行考虑的因素较为复杂,其不仅包含整体、展示空间的平面,同时还需充分考虑整体灯光、材质、人流量等因素。由此可见,展示设计既是空间设计又是平面设计。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平面构成相关规律,按照各种面形态实施具体设计,在进行图形转换。通过这样的设计环节,充分体现理念到抽象再到具象的整个设计过程,这便是构成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对现代广告进行研究可知,色彩为使欣赏者能够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广告自身产生艺术感染力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在实施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合理使用色彩,科学进行色彩搭配可促进作品的视觉传达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在构成艺术中,与图形、文字相比,色彩的应用更具价值。通过色彩了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达,能够吸引欣赏者的目光。对色彩元素进行合理配置可实现对欣赏者的记忆、感知、情感、联想等进行调节。色彩是构成艺术应用于平面设计的最重要体现,对平面设计艺术效果、艺术价值的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

3 结束语

在艺术作品的设计过程中,构成是核心,通过构成可有效地将各个元素、节点进行有机组合,进而起到相互统一、相应控制的效果。对作品或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均离不开构成艺术。构成艺术所具有的规律为进行平面设计的思维方式及方法论。因此必须加强对平面设计中的构成艺术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深刻认识并把握二者间的相互关系。

注释

1曲猛.平面构成原理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4(15):362-363.

2梁煦霜.论平面构成在艺术设计当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4(3):564-565.

平面构成人物形象设计 篇7

一、教学状况分析

1. 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模式僵化

就当前的教学状况来看, 在平面设计教学专业中, 《三大构成》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教学方法的运用还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都仍然在延续陈旧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讲授的依然还是传统的教育理论内容。体现不出抽象性和创造性和新颖性的专业特色。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是很重要的, 观念陈旧会对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后续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1]。因此许多学生在学完《三大构成》之后并不清楚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如何应用, 这也发映出不少学生在头脑中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授课过程中,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老套, 过于程式化, 自然而然的就会使学生以为《三大构成》的学习只是一种形式, 这极大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审美天性的塑造。

2.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衔接性差

三大构成的课程理论在平面设计专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差, 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长期得不到深化, 讲授, 互动和动手这三个环节衔接不够好。知识内容缺乏实用性, 知识全面深入, 课程系统完整, 但这却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教师的教学任务, 使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作业有应付的心理, 单纯地为了完成作业而训练, 不重视实践内容和目的, 长此以往, 就会产生厌烦心理。

3. 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

通过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检测和应用能力的考察, 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知识尤其是重点概念原理的理解都是被动的, 对知识和理论的含义一知半解, 知识点的理解不深入, 回答问题时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说明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缺乏主动吸收, 独立思考和质疑求解的精神, 这种不求甚解现象的产生也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点播和引导有莫大关联。

二、教学改革措施

1. 教学观念新颖化, 教学模式多样化

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 推陈出新, 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单一身份, 由师生共同讨论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仔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三大构成》的知识点虽然比较多, 但是并不是很难, 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开发自身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 然后课上先自学讨论, 再推荐学生讲解, 教师在必要时可以给他们一些提点和建议。最后由教师整合专业和有用的。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行项目化教学难度较大, 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必不可少;同时, 对于初入大学校门, 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 进行项目教学化教学难以到达预期效果。

知识重点和难点集中讲解。这样, 学生自己在自学、探讨、思考的过程中既增添了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又锻炼了自身的创造能力和理解能力, 而且还能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到了专业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师生互动, 改变“教师讲, 学生听”的方式, 剥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感, 改变了学生单方面学习的被动局面, 开拓了学生的设计思路, 同时也使教师得以从学生的反馈中了解到学生的自学水平和存在的不足, 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2]。

2. 整合理论实践关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既要做好专业知识的巩固与学习, 又要顾及到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衔接。

在知识学习中, 把握好概念的重点难点, 对知识点进行透彻的理解, 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做到举一反三。学生对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要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教师在其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去把握那些实用性的知识, 而不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一股脑的把所有知识全面系统的讲授给学生, 避免学生因知识的冗杂而产生厌烦情绪。在平面设计专业中, 把《三大构成》定为基础必修课程并不意味着课程教授过程中课程内容一点也不能少, 知识过于面面俱到, 而是应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授课内容的适用性, 这样做既连接了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而且还能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紧跟实际需求节省教学资源, 方便实际操作[3]。

3. 深化知识理解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发挥学习自主性, 主动观察和思考, 对于教师讲授的课程理论知识, 不懂就要问, 究其根源, 真正理解所学概念和定义的实际意义和深层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自己就要把握好实用性的理论知识, 把握好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 在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时, 明确学生知识不足的地方, 以便引导学生查缺补漏。要让学生明白, 《三大构成》无论是哪一部分的学习, 研究重点归根结底都是集中在“构成”这一概念上。避免让学生生硬的理解这些知识和概念, 在理解知识时, 切不可生搬硬套现有的知识理论, 死记硬背, 要引导他们从实验和作业中利用自身的视觉和心理体验感知前人的出的“法则”和“定理”。

总结:终上所述, 学习和掌握《三大构成》所包含的理论和原理并不是最终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塑造学生的美学内涵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要把握好如何在平面设计中进行三大构成的教与学这一命题, 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紧跟课程改革的时代的步伐, 对教学模式进行整改。培养学生独特的艺术修养, 为平面设计专业的发展开拓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吕焕琴.艺术设计专业中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思考[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1, (10) .

[2]黄晋烨.三大构成在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8, (05) .

平面构成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篇8

平面构成是一个近代造型概念, 指在二维空间上, 将视觉元素根据设计者的创作意图, 进行编排和组合, 研究在平面上如何创造形象、形象与形象之间怎样联系以及形象的排列方式等等, 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

平面构成应用领域相当广泛, 包括服装、建筑、广告、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等。作为一门设计基础课教育, 平面构成始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府, 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 并居于首位。其专门研究、探讨形式美在所有平面艺术中的构成原理、规律及法则, 同时还探讨用多变的外部视觉形式来保证形式美所追求的永恒性。这些, 对于现代设计艺术的创作实践来说, 能够提高思维想象能力和启迪设计灵感, 具有奠基的作用。

平面构成以各种构成形态的认识为研究基础, 注重各种设计形态的组合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 并且遵循二维空间的构成美学原理, 与工业设计中的产品造型设计是不谋而合的。

产品造型设计, 属于工业设计范畴, 贯穿于工业设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它是以产品为对象而展开的系统形象设计。随着时代的前进,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与变化, 产品的造型设计也不断向高水平发展, 一些具有非凡感染力的形态、质地强烈表现出产品科技水平与审美观念的时代特征。所以如何创造出美观大方、精巧宜人的产品, 更好地满足人的个体与社会需求, 是现代产品造型设计的主要依据和出发点。

产品造型设计是由二维平面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 不仅局限于对产品二维形态的刻画, 更要塑造出产品的体量感、空间感。但很多产品的立体形态仍需要转换为平面来进行处理, 如产品的正立面或者侧面, 产品的局部表面特征, 产品表面的展开图等, 都是产品形态的决定性因素, 通过二维平面的方式有的放矢的设计, 将更加便捷和有效。所以平面构成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在多方面,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方式, 引导了解造型观念, 训练抽象形体构成能力, 培养审美观, 了解造型的基本规律;而平面构成是造型基础的立足点, 是工业设计基础之基础。二者相结合, 研究形态的再创造, 以及形态之间的联系, 可以创作出既严谨又有无穷变化的视觉新形象。

在平面构成中, 构成图形画面的基本单位称为基本形。基本形有其自身的形状、大小、方向、色彩和肌理。基本形配合骨格线, 根据一定的构成形式来排列、组合, 便可得到新颖、复杂的构成效果。基本形与骨格的这些构成形式,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千变万化的构成形态。从视觉角度说, 形态主要通过形状、大小、位置和肌理四种途径来表现。构成形式主要有重复、近似、渐变、特异、对比、发射、肌理及错视等等。

每一件产品设计中都会融入平面构成的因素, 使得产品造型往往更加巧妙而富有美感。以下通过对几种典型构成形式的研究, 结合产品案例展开分析, 对平面构成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作有意义的探索。

一、重复构成

重复是指相同或近似的基本形和骨格连续地、有规律地、有秩序地重复排列, 排列时可作方向、位置变化。重复构成就是把视觉形象秩序化、整齐化, 在图形中可以呈现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所以重复构成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

如图1的这款酒架设计, 由九个相同的单体组成, 所采用的原料是加拿大硬木, 并且表面做了磨光处理, 每个单体都是圆环体形状, 截面开口略有偏移, 按照横向的骨格线排列, 从正立面看, 属于重复构成。这样既保证了功能上的实用性, 又使人感到井然有序。而单体在数量及位置上的不对称排布, 使产品在视觉形象上除了有秩序化、整齐化, 又不失统一的、节奏感的效果。同时, 采用重复的构成形式使形象反复出现, 还起到了加强对象视觉记忆的作用。

二、近似构成

自然界中, 两个完全一样的形状是不存在的, 但大致相象的情景却是普遍存在。比如同种植物的叶子, 空中的白云, 溪水中的鹅卵石等, 在形状上都很近似。平面构成中的近似是指在形状、大小、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特征的基本形构成画面, 在统一中呈现出生动变化的效果, 是重复的轻度变异。近似构成中对于基本形相似性“度”的把握相当重要。所谓近似, 只是相比较而言, 如果近似程度大, 就产生重复之感;近似的程度太小则破坏统一感, 失去近似的意义。总之, 要让人感觉到基本形之间是一种同族类的关系。

如图2是由骨瓷制成的系列化餐盘设计, 每个餐盘都是由接近于圆形的基本形构成。从产品功能上来看, 不同尺寸的单元, 可以按需所求, 盛放不同的菜肴, 由于大小不一、数量不同, 能够满足多种情况下的使用。而形式上, 就像是一个个大小不同连接在一起的气泡, 生动活泼, 又由于各个单元交叠的方式不同, 彼此相似而又不完全一致, 避免了重复构成的单调, 求大同存小异, 表现出既变化又不失系列感, 既统一又有对比的特征。

三、特异构成

在规律性骨格和基本形的构成内, 变异其中个别骨格或基本形的特征, 以突破规律的单调感, 使其形成鲜明反差, 产生动感, 增加趣味, 即为特异构成。在平面构成中采取特异的方法, 通常可以打破一般规律, 易于引起人们的心理反应, 刺激视觉, 达到振奋、吸引人的效果。

如图3的博古架, 其正立面便属于特异构成形式。每个单元格即为一个基本形, 在重复形式、渐变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变异, 大部分单元格都保持着矩形的规律, 仅中央一小部分打破了这一秩序, 呈现出挤压、倾斜的效果。这一小部分就是特异形态, 成为视觉中心, 将人们的目光集中吸引过来, 并且增加了产品的情趣性。

四、肌理

不论宏观还是微观, 千姿百态的大自然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繁多的物质现象, 这些物质现象的肌理形态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组织纹理结构, 不同的质有不同的物理性, 因而也就有不同的肌理形态, 例如平滑和粗糙, 柔软和坚硬等等, 使人产生多种感觉。如同装饰一样, 肌理的形式美点缀着物质本身。

对于产品而言, 不同的材质、工艺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 并能创造出丰富的外在造型形式。如图4是一款用水葫芦制成的花盆, 设计师利用水葫芦丰厚柔软的茎部纤维, 编织出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花盆。材质本身不仅富有柔韧性, 使表面浅淡清雅的原色配上厚密的质地, 透出一股朴实的气质, 而且没有丝毫外露的豪华, 更易与植物浑然一体, 带来一股接近大自然的原生态气息, 凹凸有致的肌理特征在视觉与触觉上都有着出色表现。

结语

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综合了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领域的成就, 带来新鲜的观念要素, 作为一种具有共性的设计语言, 已为当今社会各个艺术、设计门类所应用, 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必由之路。

与其他应用设计的学科一样, 平面构成完善和创造了更富于现代感的设计理论和表现形式, 并以一种独特的设计理念, 给产品造型注入了新鲜血液, 丰富了设计思维及表现手段, 大大拓展了产品的视觉审美领域, 通过造型、结构、表面装饰和材料的运用来塑造产品新的形态和品质, 实现工程技术与美学艺术的和谐统一。同时, 在设计教育领域, 作为最基础的设计训练方式, 平面构成可加深学生对形与形之间关系的理解, 培养学生组织形、创造形的能力, 最终可以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 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 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平面构成与产品造型设计结缘已久, 产品设计中的平面化思维在包豪斯时代便已出现, 并通过包豪斯的实践和教育理念传播产生了广泛影响。平面构成的合理运用, 不仅可以使产品内在功能和外在美达到和谐统一, 还担负着传递产品信息、合理设置产品结构的功能。外观造型作为现代工业产品的重要因素, 与平面构成有着同样的构成形式, 就像是一件外衣, 体现着产品自身的文化品质和美学价值, 展现出形式美法则。而平面构成的作用就是使这件外衣更为漂亮、合体、传神。

无论自然界万物的形态, 还是一切复杂的设计造型, 都可以归结为点、线、面三种基本形态, 而这正是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元素。所以设计师们应该深刻理解产品的功能内涵来选择合理的造型样式, 借助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 赋予产品更为深刻的文化意义和审美性。产品制作材料、加工工艺, 以及包装展示都应如此, 只有这样, 才能使工业产品更加完美, 更有价值, 也才能更受人们的青睐。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马兰、鞠伟.工业设计中的价值潜力[J].装饰, 2004 (07) :20

[3]李砚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4]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9

[5][日]朝仓直已.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平面构成人物形象设计 篇9

[关键词] 平面构成 存在问题 施于方法 解决与提高 知识运用

中图分类号:U212.33

笔者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在平面构成设计与制作学习过程中所反馈的质量来看,发现比较突出的问题确实明显地存在,由于部分学生在学习平面构成上存在有种种方法不恰当的问题,导致他们在平面设计与制作的作品质量不高,这会影响到他们学习的质量与效果,甚至会产生不佳的影响。因此,笔者通过从技术制作方法等方面入手,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动手制作的质量,不断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制作手段,拓宽学生创意的思维,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技能是很有帮助的,就此问题在教学上提出一些合理的见解。

一.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在技术方法层面上的不足

笔者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教与学的互动接触以及在课程教学的实训指导当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在掌握平面构成的设计技术制作方法上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归纳如下:

1、创意设计思路狭隘。

2、设计内容简单,缺乏丰富性。

3、表现形式单一,表现力不强。

4、制作质量粗糙,缺乏美感。

5、制作工具使用不熟练或使用不当,且工具使用单一。

6、制作方法时有出错。

7、制作态度不端正,马虎了事。

8、修改设计与制作的作品不到位,不够用心且缺乏耐心。

9、制作上不严谨,敷衍应付。

10、作品制作与装裱不认真,随意性大。

上述这些问题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学习平面构成设计制作时,容易出现这些情况:1.见少识窄,思路打不开,易受他人作品影响;2.制作方法不当,不够大胆变形用色;3.经验不足,技术不过硬或不熟练,怕动手;4.耐心刻苦程度不够高,注意力不集中,实训专注度不强;5.怕担当,无信心;怕失败,易放弃;6.审美观念和意识不强;7.学习态度不端正等,这些综合性的问题,容易成为学生学好平面构成设计与制作的一大主要的障碍。笔者深入了解到部分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所存在主客观的原因,通过教学实训时及早发现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所存在的不足表现,有针对性地施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导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不断地提高他们实训操作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二.针对学生学习上不足的问题,想方设法地引导和帮助他们来解决好实际问题,确保和提高他们学习的质量

部分学生在学习平面构成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的问题确实不少,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如何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想方设法地运用可行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克服不足

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笔者在教学实训过程中,当发现学生缺乏创意思路的时候,就会引导他们如何去进行联想,启发他们从传统的思维方式入手到创意性的发散性思维以及逆向思维的方式运用,同时要求他们画出多个联想的创意方案,而从其中挑选好的方案来进行完善和发展,并给予实施设计和制作的有效手段直到完成好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对于那些设计简单,形式单调,表现力不强的学生,就要耐心引导和帮助他们施于多种表现手法进行综合运用,在调子方面鼓励他们采取黑白灰以及多彩搭配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在这过程中如果发现色彩搭配不和谐就及时予以纠正,还建议他们运用好各种肌理的表现手法来丰富画面,打破单调性。还鼓励他们多制作系列作品(同一或不同的主题),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接触、更多参与、更多训练和更多锻炼的机会。有时也可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所掌握制作技术的程度不同,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好学生当中有能力差生或通过好学生帮助带动能力差生),完成平面构成设计与制作的学习任务。事实证明通过这些方式,一方面使学生的思路得到拓宽和获得集思广益、取精选优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分工合作的制作形式,使学生获得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也起到对能力差生的帮助和作用,从而更好地带动好能力差生,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只有万众一心,方能双赢。对于那些学习态度不端正、马虎和不严谨的学生应采取严肃指正的方法;对于那些怕苦怕累,缺乏耐心和自信心的学生,多采取鼓励和激励的方法;对于那些制作工具使用不当或使用不熟练而导致作品质量粗糙不美观的学生,就应该采取多示范、多些手把手地教导他们及时纠正制作工具的使用不当或改正使用工具方法与手段上不好的坏习惯,例如在切割铜板纸时仍然使用不锋利的刀片,如画直线或弧线时不常习惯运用好直尺和圆规、曲线板等设计制作工具。如对于各种形的边线处理,不熟练甚至不熟悉鸭嘴笔的使用。又如涂色时不习惯或不喜欢使用水粉色,却喜欢用色彩较淡、色感不强的彩色铅笔涂色,最终导致画面色彩不够饱和,画面效果大打折扣。又如针管笔或油性麦克笔使用不当,造成墨汁渗出在图形外,又或者使用不相融合的墨水,使畫面显得墨迹斑斑,不够平整美观。还有的运用多种材料肌理不当,造成画面不统一和不协调。还有的平涂颜色不当,造成画面不美观的后果。还有的对色彩颜料的浓淡干湿把控不当,使画面的效果不好等。笔者认为只有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实操方法和工具使用手段上多些引导和帮助他们,认真纠正他们在学习平面构成上的不良习惯与不好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熟练掌握平面设计与制作的方法和使用工具的合理性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习上的方法不当,改正他们学习上不足的问题,确保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endprint

三.在平面构成中知识的学习和巩固,集中体现在学生设计与制作的作品当中,这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运用适当的方法与否以及知识的运用有直接的关联性

学生在学习平面構成设计当中,其最终产生作品的优与劣,直接可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学习态度的表现以及在学习中所运用的方法正确与否有着直接的关联。一幅优秀作品,它所传递给我们的是好的信息,它是创意思维与正确运用好的方法与设计制作手段恰到好处等各方面都有优秀表现的集合体。相反那些缺乏创意或者创意平平或者创意并不优秀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方法运用不当、形式缺乏美感,设计内容缺乏生气或没有新颖的吸引点,它简单又显得苍白无力,它夸张又显得不够沉实稳重,它所包含的知识元素(如形式美感、点线面、色彩、形与体、质与量感、肌理材料的运用、创意构成等)都是不到位的。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训过程中,经常在学生当中反复强调并告诫学生要重视做好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学生必须把所学到的或所掌握的知识通过采取恰当的方法表现在作品当中,这种手段一方面可以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自己设计与制作的作品进行修改,改正那些不好的部分。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从学生所设计与制作的作品中统计出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认真与端正。一般来说,优秀作品就无须置疑了。因此,学生要把设计与制作的作品发展成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要认真对待与付出努力,认真地把所学的知识全面灌注和融汇在作品当中,使作品从设计草图到创意完成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表现,更离不开对知识的综合的运用,这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巩固与延伸、知识的拓宽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正需要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充分运用知识和技能方法,把知识点不断拓展,这才是学生掌握真才实干、实学至用本领的根本所在。

总之,我们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始终秉承坚持传授知识与技能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充分运用和发挥好知识的延伸、巩固和拓展,把掌握到的知识充分融汇在平面设计与制作上,这对提高学生掌握技能与方法,纠正学生学习设计与制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端正好学生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平面设计与制作的学习质量,达到好的效果起到关键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洪伟主编《构成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

2、黄英杰,周锐,丁玉红编著《构成艺术》,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曹大勇,赵敏,扬友妮编著《现代构成》,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4、汪芳著《平面构成教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5、李以泰著《黑白艺术学——黑白艺术语言与形式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线在平面版式设计中的空间构成形式 篇10

关键词:线,空间,版式设计,构图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平面设计也在不断进步。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交流日益变得频繁,中国的平面设计师也开始在作品中加入三维的空间观念,在平面中探索空间的可能性, 这样做无疑会让设计作品更加多元化,并趋于成熟。平面的空间性依靠视觉,是一种想象空间、多元空间,其意义是很深远的。尤其在版面设计中,空间性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生活中的三维空间是真实存在的,是可视、可及的,然而平面版面设计中的三维空间是一个假象空间,是借助大小、远近、虚实等多方面空间关系营造出来的,设计师如果能够巧妙合理地运用空间关系,在平面世界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三维空间,就势必能为版面设计注入无限的活力。

版面的设计元素包括文字、线、照片、图形等,由于这些设计要素在形状、色彩、大小、虚实、长短等方面存在着能够创造出不同视觉空间的差异性,若将这些基本的设计元素进行不同的组合,并通过合理的设计编排处理,便可以在二维平面中创造出具有强烈冲击力、复杂多变的视觉空间感。

作为一个重要的版面设计元素,线介于点与面之间,是最具情感表现力的设计元素。不同的线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情感,线的长短、宽窄、方向、形状、位置、曲直都决定着一个版面的基本形象特征。线除了具有情感表现力以外, 还具有流动性、方向性、延续性和远近感,而这些感受能够带来视觉上的空间深度和广度,使二维版面形成三维空间思维。如果设计师能够在版面设计中很好地运用线,就会获得更多更好的设计效果。

一、线的空间性在版面设计的虚实空间中的表现

在绘画中,线标识形在空间中的位置与长短,线能够描绘出物象的形态和动势。在二维平面中,线分割出不同的面, 是面的边界线;在三维空间中,线是物像的轮廓线和标明内部构造的结构线。所谓轮廓线是指形体在纵深空间中侧面的压缩;结构线是形体正面构造面之间的交界。它们在绘画艺术和平面设计中,不仅可以体现物像的形体,还有助于展示画面的空间属性。不管线是作为外在的轮廓线,还是作为内在的结构线,是表明明暗的交界线,或是用于艺术装饰的线, 线都是塑造物象的基本元素。线能够用清晰而又准确的线条明显地区分物象,也能够处理物像和空间的关系。绘画艺术的空间感随着原始人类在岩壁上的第一笔落墨而诞生,轮廓线将图形与背景相分离,图形和背景之间便形成了最简单的空间效果——“图底”关系。“图底”关系的产生正是线作用的结果,是线条在版面中分割所致。在平面设计的版式编排中,这种“图底”关系也可被称为“实空间”与“虚空间”。 一般情况下,任何物象的存在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人们便习惯于将物象本身叫做“实空间”,相应的物象之外的空间叫做“虚空间”或是“空白空间”。

“实空间”与“虚空间”的概念来源于建筑,在平面设计中,轮廓线将形体与背景相分离,在版面中形成虚实关系, 从而构成版面的空间效果。具体到版面设计中,表现为构成版面的各个要素以及各要素所围合成的空白区域,实形、虚形在设计中是同等重要的,它们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对于设计来说,设计既要关注实空间,同时也要关注虚空间。 在平面设计中,版面中的虚空间更是构成整体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能被简单地认为是设计的背景,如果能将空白的虚空间安排得当,设计的整体效果则会成倍提高。虚空间运用得好,有时甚至会成为设计中最突出、最令人瞩目的部分。在版面中不能只看到图形、字组,而忽略由这些图文围合成的空白。空白对图文起到衬托的作用,使观者的视线得以集中,进而提高版面的“间隔醒目价值”,提升版面的品质。

爱情剧海报《安托尼和克雷欧佩特拉》是由德国设计师德雷维斯基·雷克斯设计的,在图形处理上巧妙地使用了平面空间的艺术手法,白色的女人体显现在红色的虚空间上, 但女人体两腿间的夹缝显露出的红底却构成了一条蛇的形状,红白图底互为凭借和衬托,两形共用一线,巧妙地表达了基督教文化中蛇与女性的关系。人们之所以能够注意到白色的女性体态,其分界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当人们注意红色线条的同时,一条蛇也出现在了平面中,线与形相互依存、不断转换,并将版面进行了空间分割,它既是一个图形的轮廓线,又是两个图形的分界线,形成版面上的虚实变化。 该设计最独特之处是虚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用一根线条展示了两个空间关系,又是整个版面空间的分割线。

人们在阅读的时候会习惯自上而下、自左而右、自疏而密,这些都是人们自身生理机能的本能反应。正如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会从书本中感受到一种从左至右、自上而下的空气流动,而这种流动感恰恰与视觉流程方向一致,它们时而舒婉流畅,时而欢快雀跃,时而停留;它们时分、时合,或汇拢成静静的一片,或分散为涓涓细流从字里行间穿行而过, 这就是版面中的空白。在版面设计中,空白空间可以引导观者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阅读,这种视觉流程的无声胜有声的工具并不需要额外的标注,空白空间就像是一条条道路,使我们能够顺利地游走在版面之上,能够有效引导画面中的视线,强化页面信息。在版面中,空白的疏密、形状、方向、 大小等关系都会影响版面的质量和水平,决定了版面空间的排列及视觉流程的走向,影响着读者的视觉心理。

由此可见,空白空间可以使版面看起来更加有序,能够强化信息的传递。但如果只是为了追求效果,而忽略了信息传达的空间运用,就会削弱设计作品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从而失去了设计的意义。设计应该是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设计师应该使用简洁的视觉要素进行版面的空间处理,让版面更加有趣和有吸引力。

二、线在版式设计空间中的分割作用

在版式编排中,线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由纯粹的形体轮廓线、结构线扩展到版面空间的分割线。这些线可以是看得见的线,具备着线的最基本特征;也可以是看不见的线,不直接表现为线的特征,而是呈现出线的势态,形成势态之线。无论是哪一种线,都是线在版式设计中的体现, 同样具备延伸和拓展版面空间的作用。

线在版面中的分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版面进行二维的、平面的分割,即横向分割。在版面中,编排文字、 图片或图形,便有意无意地产生了分割的问题,将版面分割成不同的视觉区域。横向分割可以使复杂的版面结构更加统一协调;另一种是对版面进行三维的、空间的分割,即纵向分割。纵向分割是对版面进行具有空间意味的纵深分割,使二维的平面产生三维空间的效果,使版面形成近景、中景、 远景的划分,从而产生空间的虚实变化,人们把版面中的这种层次称为“三分法”。三分法可以使版面主次分明,避免了主次不分、杂乱无章的状况。但是设计师也要明白过多的层次也会影响版面单纯、清晰的气质,简练的少层次的分割往往更受欢迎。这两种分割形式往往同时存在于每一个版面中,无论哪一种分割都是用线将版面空间进行划分。

三、视觉导线

版式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版面具有良好的易读性和悦目的审美性,从而达到最佳的诉求效果。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版面设计的时候要把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协调整体的布局,即处理好图与图、字与图、字与字之间的组织构成关系。所谓版式就是指版面的形式,版式的设计要符合版面内容的要求,文字、图片等版面要素的构成形式是多样的,所以版面构成的形式必然决定版面风格的特征。线作为版式中抽象的视觉要素之一,它与点、面有机地相互呼应作用在版面中。我们所说的版式中的线,包括可视的、能直接用眼看到的有形的线,还包括无法用眼睛直接看到的线,即无形的线,它是通过时间的变化在版面中所产生的线。无形的线就是视觉在版面上的一种流动轨迹,我们称之为视觉导线。视觉导线是一种空间的运动,是视觉随各元素在空间中沿一定轨迹运动的过程。

单向视觉导线就是视线随着各视觉要素的引导,形成版面中的一条单向的虚线。这里的单向线就是指直线,即不同方向的直线。由此产生横向视觉导线、竖向视觉导线和斜向视觉导线,我们最常见到的横排的印刷品都是横向导线的典范,反之,采取竖编排的版面中产生的都是竖向视觉导线。 单向视觉导线给人单纯、简明的视觉感受。

与单向视觉导线的简单明了相比较,曲线视觉导线则显得更为丰富多变,使视线在版面中形成一条弯曲的视觉流线。曲线视觉流程可以分为几何曲线视觉导线和自由曲线视觉导线。几何曲线的视觉导线给人理性的、严谨的视觉性格感受,自由曲线的视觉导线给人一种轻松、幽雅和趣味的性格感受。

导向视觉导线可以使版面中的视觉要素在其引导下进行有序的流动,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的视觉导线。箭头、手势、 文字、视线等指示性的视觉符号使版式的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当观者面对这样的版面时就会很自然地顺着其所指示的方向进行阅读观看。

纵深视觉导线是视线在三维空间中纵深运动而形成的一种视觉流程。构成这种版式的视觉元素具有空间的距离感、层次感,如比例关系的层次感,位置关系的层次感。总的来说这种视觉导线给人一种节奏感。设计师将线性透视原理应用于版面编排中,将理性的科学用于设计艺术。

与以上规律的视觉导线不同的是散点视觉导线,版面中视觉各元素的相互作用缺乏规律性,各元素之间是自由、偶然、感性的构成。视觉各元素既各自为政,又相互吸引、相互排斥从而形成了一种无明确焦点的视觉导线。这种视觉导线的特点是生动灵活。采取散点视觉导线的设计,画面看似凌乱,但是设计者通过调整图片的大小、位置等,依然可以使观者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阅读。

四、结论

上一篇:非运动症状下一篇:企业金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