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雕塑教学

2024-06-25

金属雕塑教学(精选十篇)

金属雕塑教学 篇1

关键词:金属,学习方法,延续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 在第八单元安排有关金属的学习。篇幅不大, 但内容繁多, 记忆量大;且题型灵活, 不易把握。从教十几年, 使自己从一个稚气的“孩子王”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教师, 对本单元驾驭游刃有余!在此, 谈一些粗浅的观点, 以供交流切磋!

一、放慢节奏, 夯实基础

为给中考赢得充足的复习时间, 九年级一直在赶进度。课时能合则合。但是实践证明:该单元合并课时、赶进度, 效果不佳!

本单元出现的化学方程式之多, 对初中生来说史无前例, 每节课内容看似不难, 即使合并后的内容堆积在一起, 学生理解、接受也不太难。但学生还没来得及消化每一个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化学共性就接踵而来, 知识点铺天盖地, 学生目不暇接, 无所适从。

因此, 我在此放慢进度:第一课时, 先带领学生认识铁和其他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使他们了解金属的性质有相似, 又有差异, 作业就让学生抄写化学方程式。一步一个脚印, 夯实基础。

二、把握线索, 正确理解本单元地位, 重视引导学习方法的变迁

化学是怎样一个学科?学生该怎样学?这个问题不仅学生关注, 更需要教师关注!有的孩子虽然能考高分, 但总觉得学的不自在。我认为问题出在:没有很好把握化学的学习线索和方法。

在绪言中, 提出了化学的研究任务: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教材安排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几种物质来学习。学什么?就学它们的性质、变化、组成、结构。这就是化学学习的线索。明确了线索, 就会使学生学习方向明确, 避免盲目性。

本单元除了完成金属方面的学习外, 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一种使命:促使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从“一种物质到另一种物质”的学习转变为“一种物质———同类物质———归纳共性”的学习。本单元就是学生新的学习模式形成的练习基地。

三、精心设计课堂习题的难度、梯度

不少人认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有“三易”:易教易懂易学!因而疏于备课。事实证明:老师语句表述的连贯性、习题呈现先后顺序的变化, 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效果。

四、精心设计作业内容, 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

在金属教学的第一课时, 学生学习了常见的几种金属的化学性质。作业是: (1) 65克锌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各生成氢气多少克? (2) 制取2克氢气, 各需锌、镁、铝、铁多少克?作业不难, 但耗时长。我把它做为作业布置下去, 使学生亲自体验结论得出的过程。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是我自己发现的!格外兴奋、珍惜!这样的成果谁轻易忘掉呢?

五、联系生活, 鼓励学生在用中学

现在越来越侧重对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锻炼。因此实验探究成为教学的重点、难点。例如:金属生锈条件的探究。提前一周, 和学生探讨, 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回家做。这里涉及了一系列问题:铁在什么环境下易生锈?猜想哪些因素致使铁生锈?怎样验证猜想?如何驱赶空气?如何阻止氧气再次溶解?如何隔绝水分等问题?每个学生在做家庭实验时, 都要经历这个过程。从而把课堂上难以完成的、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实验化解于无数个家庭实验室中。

六、要舍得花大力气, 构建基础性知识的形成

本单元题型灵活、综合性强。这就更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底, 才可达到更高的要求。只有做好相关基础性知识的教学, 才能为以后教学扫清障碍。

下面以“如何证明铁、铜的活动性差异?”的教学过程来阐述我的观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是中考的重点。但是每年都有学生临到中考, 还不懂:方案中的药品是干什么的?因此, 我在此多花时间,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 师生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在习题的铺垫、启发下, 思路活跃, 发言踊跃。学生发布方案, 选取药品, 讲解操作过程。继而引导大家一起评价方案的优劣。这样做虽然费时, 但成功地使学生明白了方案的意图。并且学会了设计最简方案!对优秀生来说, 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了自信;对后进生而言, 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在这多花点时间, 值!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粗浅认识, 不当之处, 还望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金属与金属材料》的教学反思 篇2

2011年3月2日

一、指导思想

通过对初中化学《金属与金属材料》的教学,深感让学生认识身边的金属,了解身边的金属,熟习身边的金属对学好这节课十分重要,为了在整个教学中真正渗透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让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教材中已有的预设方案改为学生自己设计,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各个环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设计

从学生角色扮演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建构新的知识系统,通过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实验,探究出判断金属活动性的依据和金属活动顺序。在教学中,注重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到自己学有所得。最后,通过课堂延伸,强化了所学知识的价值。

三、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一是让学生找出身边的金属,让他们分析为什么铜比铁更稳定;二是将教材中的实验改为学生主动的探究性实验,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三是灵活处理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和金属的化学性质,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四、不足之处

金属雕塑教学 篇3

关键词:直接金属焊接;雕塑创作;教学模式

一、直接金属焊接雕塑创作的教学的意义

在上世纪10-70年代,中国有志青年,西学东用,开辟了新的美术教育体系,先后受法国和前苏联等国家美术教育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先后引进了现代艺术形式抽象主义和当代艺术观念思想。在经济体系高度发展的社会情况下,社会生活日趋丰富,人们文化水准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更为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得他们不断进行科学性实验。艺术家不断追求新鲜事物对自己艺术感官的刺激,创作出具有新时代意义的雕塑。

1881年,俄国的发明家贝纳尔多斯创造了电弧焊。经过100多年发展与改良,焊接技能伴随工业的发展飞快的进步,才使得直接金属焊接雕塑创作得以诞生和发展。20世纪60、70、年代,欧美教学体系的改革,使直接金属焊接雕塑创作走进课堂,成为雕塑艺术主流。在中国广州美术学院首先创建了金属焊接工作室。

在直接金属焊接创作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收集各种现成的材料,还要研究具体的制作方法有手弧、氩弧、铆合等冷加工方式,还有一些特定的连接方法等。雕塑的创作思路也有了新的变化。不再是临摹客观的现实存在的物象,而是更抽象的更概括的,具有新时代气息的雕塑。

不仅因为直接金属焊接雕塑创作随处可见,也由于其制作方法带来的特殊效果和创作中突发的灵感改变和造型的改变后的独特魅力。

二、直接金属焊接雕塑创作的教学过程

(一)安全守则的教学

在学习和创作中安全保障是第一位的。安全守则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如今我们面对的是90后的学生们,在上学前,对水电防范的意识较差。要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水电的危害。在电动工具使用空前的今天,电力给人类极大的帮助。中国有句古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话不无道理,经常性的使用电,我们要做的就是安全意识的教育,如果出现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在学习空余的时间里,一定要及时的关闭电源开关,包括电源线开关,电插座开关等等。学生习惯这种顺序,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所需要的电动工具和工具使用

学习直接金属雕塑,首先要学的的焊接工艺,因此必须了解有那些工具。工具分为电焊工具、电动工具、手动工具及防护工具四大类。在创作初期,学生首先要掌握的是手弧电焊,及常规的电动手动工具的使用,随着创作难度加大,制作手段的增加,后面学习其他设备的使用。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完全掌握各类工具的使用方法。在操作各类电动工具的时,我们要告诉学生的是,使用电动工具顺序,非别是:将机器先插入电源,打开电源总开关,打开电源线开关,打开机器开关;关闭时顺序要和它相反。要培养学生自觉使用电动工具的顺序,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叮嘱学生,特别是女学生。

(三)对金属材料的初步认识

在当下,各种材料的开发利用已成为雕塑创作的一个新的趋势,这种新的形式改变了以往雕塑传统观念。雕塑新材料包括,金属材料,木质材料和软材料等,因其材料的不同各有优缺点。金属材料雕塑是对现有的金属材料进行制作,在这里应该培养学生对各种金属产生审美意识。单个的零件造型,也是通过设计们精心设计的,除了其功能价值外,自身也有着一定的审美价值。合理的运用这些零件金属自身的造型,成为学生研究的方向。

直接金属焊接雕塑的创作方式基本有两种,一是上课前,学生需要自己购买一些少量的金属零件,回来后进行清洗与处理,然后根据自己所购买的零件,进行艺术创作。根据零件自身的造型,然后进行联想与想象。其内容可以是现实物象的临摹,或者是来自自己的主观的表现。二是在课前,学生的脑子里已经有了创作的雏形,然后根据这个雏形,寻找自己合适的金属材料进行表达。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的改变着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两种方式,学生会对金属材料自身的造型有一定的认识,可以散发自由的创作思维。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从具象的仿生创作到抽象的形式表现

在创作的初期,学生的刚刚开始接触金属材料,很多的学生不知道做些什么,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的课题,往往会让学生们做一些具象的物象,比如:动物、机械等等,在长期的具象写实训练下,学生的脑海里对具象的表现还是很容易掌握的。在制作过程中,金属雕塑创作有很强的制作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的提高,审美方式也在有意识的提高。

在经过这种具象的表现之后,慢慢的给学生看一些比较具有抽象表现意义的金属焊接雕塑,灌输一些抽象主义、表现主义思想内容,使学生的思想在某种的程度上有一定的转变。讓学生选择一些,自身具有一定审美价值金属,回来之后,要抛弃具象、写实,直接从材料上进行创作与联想,寻找其形式。把自己认为的最单纯的美丽表现出来。这种练习,往往不存在某种意义,学生可以有选择性的接受。

(二)开放式与独立式的教学模式并存

除了集中上课外,在每4个年级中选择对直接金属焊接雕塑创作热衷的学生,对其进行独立式的教学。在教学中,有别与通常的方法。一、这些学生一定对金属雕塑创作有很强的创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基础层次,如素描、文学等等,不一定是班里一流的。二、创作要有自己的思想或自我的观点。在制作中,不能一味的抄袭或临摹,要有自己的对材料的理解。三、真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1、2年级的学生,可以先从仿生开始,或者从机器开始,这些题材在选择材料上比较简单,容易使初学者入手。3、4年级的学生,在创作是就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如:题材的统一、创作手法的统一等等,使自己的创作独具一格。

金属焊接雕塑创作,是雕塑创作中的一种媒介。它传达给人们的感受是纯粹的、简约的、自然的现代化工业气息。金属现成品材料为创作者的个性创作,多元化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它给雕塑家创作思维触发了新的艺术感觉,从而为雕塑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

【参考文献】

[1]孙璐. 玩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谭勋. 雕塑综合材料教学[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5.

[3]张晓凌. 解构与重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

[4]许正龙. 雕塑构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雕塑创作与材料教学 篇4

如果认同雕塑是由材料构成的,占据三维空间的实体这一观点,那么,我们便不难梳理出雕塑与材料的关系。不管是艺术史中的希腊雕刻,还是学生的人体习作,或者随手做的一个小玩意儿。只要是用真实材料制作出的立体造型,都应该属于雕塑范畴。就此而言,大理石是材料,青铜、木头是材料,石膏、泥也是材料。从更加宽泛的角度来说,任何材料都可以用来做雕塑。获得材料的难度、材料的保存持久性,这些因素的存在可能使材料的价格有贵贱之别。但对于雕塑家来说,材料是平等的。我们不能说石膏像就比青铜雕像好,也不能认为硬质材料就比软质材料高贵。就此而言,如何运用材料,如何使材料构成的造型具有情感表现性,这些才是决定雕塑好坏的重要因素。就雕塑教学而言,学生理应把对材料造型的研究作为学习雕塑的基础。

现阶段雕塑专业的实践类基础课大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绘画基础,二是泥塑造型基础,三是材料造型基础。前两个基础训练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并成为雕塑专业的基础课程。现有教学也主要是强调对学生写生造型能力的教授。作为一种补充,我认为从平面绘画训练阶段开始,教师便应训练学生对造型的感知与表达能力。实际上,从头像到人体,再到全身像,从圆雕到浮雕,泥塑写生是有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的。这种体系沿袭自老一代留法、流苏的艺术家带回来的西方雕塑教学体系在这种教学体系下,通过不断地写生训练,学生对体积的感知、判断,对体积的表现逐渐具备一定能力。现有教学基础课多偏重于泥塑写生类造型的训练课。部分院校有材料课程,也多设定为材料实践课,且往往放在泥塑写生课之后,作为丰富创作样式的创作课。

此外,材料造型基础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教学内容。虽然没有现成的教学体系可以参照、借鉴,但其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却是得到雕塑家公认的。从艺术史的发展角度来看。直至现代主义以前,雕塑和绘画一直都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与绘画相比,雕塑不过是用体积而非平面的方式去表现类似的主题或对象罢了,或者说是以三维的形态呈现出了二维平面中的内容。如果雕塑要从绘画中独立出来,就要有独立的雕塑语言。这就意味着,雕塑的形体、材料、观念均要发生重要的变化,这也将意味着材料要构成形体,意味着新的材料要被运用,以及新的造型方式、新的艺术观念。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些都意味着雕塑的变革要落实到具体的材料上来。从材料的研究实践结果来说,很多艺术家已经在创作中展现出材料的独特价值。

以具象再现类型雕塑为例。澳大利亚艺术家容穆克的作品虽然看起来题材仍旧是具象的人物雕塑,但是雕塑体量大小,材质的表现已经成为雕塑产生艺术魅力的原因所在。穆克在材质运用方面的经验使他善于用硅胶表现出类似于人体皮肤的效果实际上,运用硅胶材质、多层上色、植毛、透明眼球等技巧都是建立在他大量运用材料的经验之上的。

材料与空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在传统雕塑中,材料以实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实体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从摩尔开始,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的关系成为雕塑家必须考虑的问题。有人认为孔洞是摩尔雕塑的重要特点,根据摩尔的文字记载,他曾研究过石头、骨头、贝壳等。在对雕塑材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摩尔获得了灵感。实体中的孔洞影响了实体与空间的关系,孔洞与实体密不可分,并构成实体空间的一部分。再如中国特有的太湖石,它带有天然形成的孔洞,这使得形体构成复杂多变。这些孔洞使雕塑与空间的关系变得丰富起来。此外,一些艺术家还用轻质的纱、钢网、棉线,甚至光束为材料来创作雕塑,观者可以进出于雕塑的内外,获得新的空间与视觉感受。这些新材料的运用使雕塑予人一种不同于绘画的全新艺术体验,这也是材料研究得到重视的另外一个原因。

雕塑的材质属性在当代雕塑创作中越发得到重视,这使得雕塑逐渐从绘画中独立出来。在艺术创作中,如何运用材质并没有公式可遵循,材料的艺术价值大多是在艺术家与材料对话的过程中凸显出来的英国雕塑家托尼克拉格的雕塑作品得到了大众广泛的喜爱。他的雕塑作品中没有我们常见的具象人物。但我们仍能从他的雕塑作品中感受到材料的力量和材料造型带来的特殊艺术效果。这些作品都是充分发掘材料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就此而言,如何发现材料的艺术价值正是材料教学必须要关注的内容。

金属雕塑教学 篇5

通过对初中化学《金属与金属材料》的教学,深感让学生认识身边的金属,了解身边的金属,熟习身边的金属对学好这节课十分重要,为了在整个教学中真正渗透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让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教材中已有的预设方案改为学生自己设计,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各个环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从学生角色扮演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建构新的知识系统,通过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实验,探究出判断金属活动性的依据和金属活动顺序。在教学中,注重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到自己学有所得。最后,通过课堂延伸,强化了所学知识的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一是让学生找出身边的金属,让他们分析为什么铜比铁更稳定;二是将教材中的实验改为学生主动的探究性实验,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三是灵活处理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和金属的化学性质,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高校雕塑创作课教学的探讨 篇6

【关键词】雕塑创作课 素描草图 观察方法 技法语言 形式语言

雕塑教学中,创作课程占据重要地位。现在的学生在创作课程中常出现力不从心、因陈相袭,作品没有灵气,或者是作品本身过于呆板等普遍现象。针对这些存在的弊病,笔者经过日常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上的经验,希望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正确且良性的创作过程之中,保证自己的课程学习变得充实且有意义。

一、创作性的素描草图

素描是一切美术教学的基础,素描对于解决块面关系、比例、光影、透视等基本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画素描可以训练最基本的观察方法、造型方法以及处理整体和局部关系的能力。

基础的素描教学注重基本问题的解决,但是在创作阶段,素描则起到另外一种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去实现创作的意图,素描草图的绘制对雕塑创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许多伟大的雕塑创作都是从画素描草图开始的,画素描和速写不仅是艺术家生活和创作思维的记录,而且也是一种创作习惯。草图本身也是一种创作,代表着初次的创作构想。

二、创作性的观察方法

雕塑是强调观察方法的艺术,基础的泥塑写生观察方法是强调学生对形体的认识,也就是要从事物或者模特各个方向的结构、解剖、体块关系等基本形体问题入手,掌握写实雕塑的基本方法。但是到了创作课的时候,这个观察方法的定义就要有所改变,不是从基础层面,而是要求学生从更加宽泛的角度进行观察,找到一个感兴趣的“点”来创作。对于任课教师来说,要努力启发学生,甚至找到学生独有的观察习惯并加以引导。

说到观察习惯,现代主义雕塑大师贾科梅蒂值得一提。贾科梅蒂从小受父亲熏陶开始进行绘画,他在开始画一些静物的时候,往往把静物画得非常小,而静物的外围空间留得比较大,这在传统的构图上是不允许的。但是每当父亲帮他把构图改好后,他又按照他自己的方式画得很小,后来父亲发现他的观察方式很与众不同,也就偶尔会给予指导,给贾科梅蒂相当大的发挥空间,他对于绘画的各种表现,也能随心大胆地尝试,不受传统方法的局限。贾科梅蒂的这种观察方式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他自己独有的。要达到艺术创新的目的,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独特的观察方法,从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入手,激发他们主观创作的欲望。

三、创作性的技法语言

泥塑雕塑技法对雕塑意义重大,每个学习雕塑的学生都要经过严格的雕塑基本功也就是技法的训练,包括形体、比例、塑造方法等,这些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雕塑技法。但是到了创作阶段,要试着引导学生把现有所学的技法用创新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创作的目的。

泥塑技法对于塑痕的创新运用最为常见。塑痕是一个雕塑的专用术语,指的是在雕塑过程中用手或者雕塑工具制造出来的泥巴的自然纹理。对比表面光滑的雕塑来说,运用塑痕能使作品更具表现力,突出作品的手工性。塑痕的运用在罗丹的作品中比较常见,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用手完成的,很少借助工具,因此会在雕塑表面留下特有的塑痕。他最负盛名的《巴尔扎克像》就是这样一件作品,罗丹创作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巴尔扎克、制作大量的小稿等,最后他选取了一个披着睡衣在夜色中沉思的巴尔扎克形象。整个作品没有矫揉造作、过分细致的刻画,表面布满了雕塑家双手与泥土充分接触而留下的自然痕迹,与以往写实的纪念性雕塑不同,艺术家利用自然的塑痕赋予雕塑强烈的质感,表现了巴尔扎克的伟大气概。

运用“线”来表达形体也是一种创作性语言。传统雕塑讲究的是用块面造型;线所指的其实就是物体的外轮廓线,它是由块面的穿插结构、肌肉骨骼的穿插关系形成的,而形体内部的线其实也是由这些结构穿插形成的。因此,传统雕塑是不会有线的实质性定义的,不强调线的作用。但是现代雕塑中已经将线作为了个很有效的创作手段。比如著名的意大利雕塑家曼祖,他的很多浮雕作品就是通过线与面的结合来表现形象的,如他为安特卫普创作的题为《受难和埋葬》的高浮雕,在人物衣褶的主要转折部分和分割部分都采用了画线的方式进行刻画,而人物的外轮廓也同样采用了画线的方式来形成对比。这种线和体块的结合使整个浮雕作品具有了一定的“绘画感”,浮雕的构图和人物形象顿时显得生动起来,增强了表现力。

四、创作性的形式语言

艺术创作的形式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所指的形式是说雕塑以一个什么样的结构来表现形象。好的作品都有一个好的形式,这种形式能够最充分地表达创作者的艺术思想。

运用变形的手段创作形象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泥塑变形指在客观事物造型的基础上将其有特色的地方加以变形或夸张,从而达到突出作品典型艺术形象的目的。如著名雕塑家吴祖光对造型有着非常独特的理解力,这给他的雕塑带来鲜明的个人特色,这种个人特色,体现在其造型的简约、形象的适度夸张和空间的丰富想象上。他创作的人物已经脱离了现实中的客观形象,已经不再是强调人物的解剖、形体等一些写实特征,而代之以符号化、简约夸张的变形造型,人物是简单的头大身子小的裸体或半裸形象,面部五官大多是平面化处理,表情呆滞,或坐或站或蹲,配以船或水管等造型,增强空间感。他的作品初看十分好玩,但在好玩中品味出的却是生存的无奈与苦涩,形式感极强。

【参考文献】

[1]万吉欣.雕塑创作课程漫谈[J].艺术生活,2014(05):60-61.

[2]辛力强.浅谈高校雕塑创作课教学[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09):250-251.

针对雕塑教学进行分析 篇7

一、具象基础的理念

所谓具象基础就是培养再现的能力, 但它并不是表面简单的复制, 而是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产物。它不仅是技法、技巧的训练, 同时也是认知的过程, 不只体现在具体作品里, 更存在于创作者的思想意识当中。它不是写实主义而是具象的表达。

雕塑作品的纪念性特征决定现实主义题材仍是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中雕塑艺术教学和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美术专业, 雕塑专业的技术性要求是最高的。雕塑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学习掌握形体、空间、材料的运用和表现。观念固然重要, 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的支撑, 观念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难以实现。

在教学改革上, 并非新的就一定是好的, 传统的就一定是守旧的。传统的东西经历了实践的考验和时间的沉淀, 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教学并不是像艺术家创作作品那么随意。教学中的基础教学尤其要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教育性, 不能太过于随意。基础教学上的盲目跟风会使教学陷入混乱。所以, 现代基础教学体系在强调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 在专业范围上还要求具有专业性、研究性、学术性。对于中国的雕塑基础教学而言, 深受列宾美院雕塑教学体系影响的传统写实教学是不能完全放弃的。泥塑人体作为雕塑具象基础训练的有力手段也必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作为美术学院教学的重要部分。

二、具象基础的训练

具象基础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对自然形体的认知、理解和塑造。

1.对形体的认识

什么是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直接, 但其本质是抽象而复杂的。许多人经过多年的训练可以把一件东西做出来, 但其实是临摹和抄袭的, 是没有生命力的复制。究竟什么是形呢?在雕塑这门三维空间的艺术里, 形就是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和被实体所包围和分割的三维空间。

形和体是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 在研究形的同时, 我们应加强对体的认识, 不能以认识了几块骨骼, 记住了几块肌肉作为教学的要求, 还要加强对几何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突出“体”的概念, 包括体积感和重量感, 特别是重量感, 它与材料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摩尔说:“一个对雕塑敏感的观察者必须学会把形体作为单纯的形体来感受, 而不是作为描述式记忆来感受。”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人体的形态变化是由不同类型的体组成的”这一雕塑理念。在解决形体问题的同时, 应鼓励学生在表现方法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并引导其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

2.培养对形体的感受能力, 加强对“雕塑语言”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体写生训练一直是泥塑课的主要内容, 并把人体结构的研究和表现作为评判的主要标准, 但是却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雕塑的语言。我在这里是把人体的语言和雕塑的语言区分开的。从古希腊到罗丹, 人体一直是雕塑的唯一重要命题。然而从罗丹时期特别是罗丹后期的艺术实践中, 人们逐渐看到了一种独立于人体语言之外的雕塑语言。人们很明显地可以看出, 罗丹已经把注意力从表现人体骨骼肌肉的生动变化和人物情感的矛盾冲突转移到人体自然运动中形成的团块和形式感上来。

3个性的培养

所谓创作个性, 就是艺术家个人艺术形象的专有符号。艺术家只有使个人主观方面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 对美的事物有着独创性发现, 作品才会具有价值。

具象雕塑也存在个性, 也必须要有个性。因为每个人对自然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 感受方式也不尽相同, 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去寻找认识自然的独特途径, 不应该以单一的模式来要求所有学生。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注重培养和开发学生自身所蕴含的创作潜能, 关注个性化的东西。学院作为学习和艺术创作的阵地,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艺术创作与想象的空间, 提供探索艺术真谛的平台, 加强其对艺术流派、艺术现象、艺术形式的分析鉴别能力, 提高自主意识, 加深对艺术的认识和个性的理解, 使他们在学院能够形成良好的艺术品格和人生理念, 在以后的雕塑创作中, 就艺术语言做出相应选择, 深入持久地探索, 形成个性化风貌, 用与众不同的作品丰富艺术宝库, 使当今多种多样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

在美术学院的一切学习都可看作是基础训练, 其中不只是具象写实能力的培养, 还包括抽象造型能力的提高, 不仅要学习技法, 还应注重理论的学习、观念的培养、意识理念和责任感自信心的提高。我们应全力为他们提供尽情发展的平台, 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内在的艺术生命的潜能, 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当代雕塑家所必需的综合能力, 使学院成为他们成功的起点。这就是我们教学的宗旨。所谓的基础训练并非只是规定的几门课程, 而是存在于教学和训练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当中的。对待基础的态度关键在于教育者的认知, 在大范围内实施要靠教学体系的建立和思想的完善。总的来说, 美术院校的教学要扩大基础的范围, 强化基础的意识, 改变对基础的认识, 适应新时代对基础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最终培养出适合当代艺术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 这便是本文探讨的宗旨所在。

摘要:从雕塑专业学院教育重模仿人体、创作目的日益减少人文性与地域特点的现状与背景出发, 结合当今雕塑艺术发展对学院教育的新要求以及雕塑艺术面向世界发展等因素, 深入研究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意识与方法, 解析学院雕塑教育的新目标, 得出学院雕塑基础教育的基本思路, 从而推动雕塑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推动对当代中国雕塑教学发展方向的思考。

关键词:雕塑教学,基础,艺术理念

参考文献

[1]鲍时东.关于加强艺术设计基础课理论教学的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2, (S1) .

金属雕塑教学 篇8

关键词:金属工艺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实践,设计优先,探索

0前言

《 金属工艺学》 是研究金属材料及有关加工工艺的一门学科,包括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铸造生产、金属压力加工、焊接和切削加工。 其中“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一篇的教学,要求学生能掌握金属学基础、热处理原理,以及金属材料方面的知识,具有合理选用金属材料、正确制定热处理方法、在生产过程中妥善安排热处理工序的初步能力。

《 金属工艺学》 内容多 ,涉及面广 ,实践性强 ,需要以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基础。 为此,教学大纲规定, 本课程必须从教学实习开始,通过教学实习,熟悉主要的金属加工方法,所用设备和工具,并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

“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金属学基础部分比较抽象,热处理及材料部分比较繁琐。低年级学生习惯于普通课程的学习方法, 初次接触综合性工艺课程一时还难以适应;部分学生对本课程不重视,课后少复习,又缺乏分析能力,以致收效不高,直到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阶段, 需要选择合适材料和妥善安排工艺路线时,方感到本篇没有学好,但为时已晚。 为改变这一情况,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探索。

1教学探索

1.1明确特点,理出主线

“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的特点是基本上没有运算,没有习题,却有比较抽象的理论,有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具体工艺和材料。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特点及主线。 例如在讲Fe-Fe3C平衡图时, 分析金属材料的成分与组织和性能的关系;在讲热处理工艺时,分析热处理工艺与组织和性能的关系;在讲热处理工艺时,分析热处理工艺与组织和性能的关系。 这样,理出了“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一篇的主线--金属材料成分、热处理工艺与组织、性能的关系。在掌握主线的基础上摸索规律,研究金属材料的成分、热处理方法、组织、性能和用途等,学生就不再感到枯燥,这也为合理选用金属材料,正确选定热处理方法,在生产过程中妥善安排热处理工序等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2突出重点,精讲多练

Fe-Fe3C平衡图、“ C”曲线和合金化原理是本篇的重点,其中,Fe-Fe3C平衡图、“ C”又是难点。 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做了一些尝试。

1.2.1增讲“杠杆定律”,加深对Fe-Fe3C平衡图的理解

学生惯于死记硬背,Fe-Fe3C平衡图一般都能默得出来,但到学习热处理部分,要应用Fe-Fe3C平衡图时,却暴露出对其理解不透,运用有困难。 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过去未讲“ 杠杆定律”,学生无法对Fe-Fe3C平衡图中二相区进行定量分析 , 以致理解不深。靠死记硬背,必然不能熟练应用。如增讲“ 杠杆定律”并及时布置习题,学生对合金的结晶和相变过程,理解就比较透彻,就能分析Fe-C合金中典型合金的结晶和相变过程以及含碳量与组织的关系。 结合Fe-C合金基本组织的性能, 可以引出含碳量对平衡状态钢的性能的影响, 将为碳钢的选用打下较好的基础, 并对Fe-C合金的状态与含碳量和温度的关系,理解比较清楚,在以后运用Fe-Fe3C平衡图时,不会再感到困难。

1.2.2布置“C”曲线作图等习题,加深对“C”曲线的理解

“ C”曲线是钢的热处理原理 ,原来对“ C”曲线的教学主要靠“ 灌”,课后又不布置习题,学生概念不清,似懂非懂,以致在学习热处理工艺和金属材料时困难较大。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提供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的数据,要求他们自己绘制“ C”曲线。 通过作图懂得“ C”曲线的转变开始线、终了线、孕育期的含义,同时布置分级、等温和各种连续冷却方面的习题,通过反复练习,对“ C”曲线的理解得到深化,钢的热处理原理也就清楚了。原理掌握后,就能理解工艺实质,学习热处理工艺和金属材料部分时,也就较易掌握了。

1.2.3提高习题质量,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以往,金属工艺学一般不做习题,即使布置一些习题,也比较简单,无非是抄书本或笔记,学生不感兴趣,收效不大。 因此,我们在布置习题时,提高难度,出一些联系生产实际的题目,这类题目,必须掌握原理后,再通过思考才能完成。例如要求学生用热处理的基本原理来理解能用几种方法局部淬硬钢件的原因。通过这类习题,即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搞清基本原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金属材料部分主要介绍机械制造中常用金属材料的牌号、成分、热处理方法、组织、性能和用途,它是选择材料、制定热处理方法的依据。这部分不难理解,但比较繁琐,要完全记牢是不客观的。我们认为, 只要熟悉几种典型材料,掌握其中规律就行,今后搞设计进行选材时,必然还得查阅资料。内容包括常用钢材牌号、化学成分、临界点、常用热处理规范、机械性能、临界淬透直径、特点和主要用举例等。 学生人手一册,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布置一些应用习题,让他们查阅资料后选择牌号,确定热处理方法。通过练习,学生对成分、热处理工艺与性能的关系问题,印象深刻, 并学会了查阅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方面资料的方法。

1.3加强直观性教育环节

认识事物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为此,我们努力加强直观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1.3.1开展多媒体教学

学生在不具有初步感性认识情况下, 学习理论知识有一定困难。为了给学生一定的感性认识,我们开展多媒体教学,放映“ 机器制造的一般过程”等录像。 录像生动、针对性强,易于理解,印象深刻,虽然不能替代实习,但可扩大眼界,不失为加强感性认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实践证明,学生看过录像对理论知识就容易理解。

1.3.2上好演示课

古人说过:“ 耳闻不如目见”。为给予学生关于热处理方面的感性认识, 在讲热处理概述时到实验室边讲边演示, 学生直观地看到热处理设备、 测温手段、工艺过程和热处理能改变钢的性能等。学生看到了热处理能改变钢的性能,但不知道原因。接着在课堂上讲“ C”曲线--钢的热处理原理,并联系演示看到的现象,解决了疑团。这样演示既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又打开了他们求知的闸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1.3.3重视图例

古人有“ 左图右书”的读书方法。 本课程基本上是以图例开展讲授的,图例比文字叙述直观,可以帮助他们掌握知识。以碳钢常用淬火温度范围为例。如用文字叙述, 亚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为Ac3±50℃; 共析钢和过共析钢为Ac1+30℃,学生要掌握它,往往靠死记,当时记得,过后即忘。 在理解Fe-Fe3C平衡图基础上,根据淬火的工艺要素,通过图例,则不难看出加热温度区的组织状态,正是淬火的条件。因此通过图例,可以直观理解制定工艺的原理。 此外,淬火钢的硬度与含量的关系曲线, 回火温度对淬火钢的性能的影响曲线, 对选材和确定热处理方案有现实参考价值。 所以必须重视图例的讲解和运用。

1.4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学生在短短的时间里,学习大量的书本知识,如不注意归纳总结,就会边学边忘,影响新知识的接受,更不易获得系统的知识。

归纳总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框图、表格和文字等。一般工艺过程用框图比较醒目,工艺方法的比较用表格较为合适,特点等则用文字为宜。

金属材料及其热处理部分介绍多种金属材料及其热处理方法,虽然通过练习,学会了查阅资料的方法,但对没有接触过实际的学生来说,还感到内容庞杂,不易摸到规律。 为帮助学生理出头绪,指导他们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归纳。

例如:要求学生根据“ 钢的资料汇编”,将45钢和40钢的临界淬透直径,变形情况和不同状态下的性能进行例表类比, 通过类比能归纳出合金元素对钢的使用性能,热处理工艺性能的作用,以及掌握选用合金钢的原则。

又如表面热处理形式较多,学生不易掌握。 用列表类比的方法,可以明显看出各种表面热处理方法所用的钢、处理后的组织、性能、适用场合各不相同,从而懂得设计机械零件时要根据零件的性能要求,合理选用材料,并正确制定热处理方案以满足使用要求。

由上看出,列表类比,归纳总结,不但可以巩固基础理论,并有助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当低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内容多、 涉及面广的应用科学时,显得更为重要。

2“机械零件选材及其工艺路线”一节教学设想

本篇最后一节为“ 机械零件选材及其工艺路线”。 它起着归纳总结、巩固提高的作用,也是本篇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为能较好地完成本篇的教学任务, 笔者认为本节在安排上有修正的必要。 其原因是涉及到课程开设的方法问题。 目前国内有开设《 金属工艺学》 和开设《 机械制造基础》 、《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两种方案。 前者“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 金属工艺学》 课程中的一篇,后者《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是在《 机械制造基础》 课程后另开的课程。 按后一方案,学生在学习《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课程时已从《 机械制造基础》 课程中获得热加工( 铸造、压力加工、焊接) 方面知识。 在《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课程最后一章学习“ 机械零件选材及其工艺路线”是可行的。 我校和大部分兄弟学校采用前一方案,学生在学习“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一篇时还不具有热加工方面的知识,因此学习“ 机械零件选材及其工艺路线”是有一定困难,不如放在《 金属工艺学》 课程最后学习,比较妥当。

3小结

论雕塑基础教学的若干经验 篇9

雕塑是一门空间三维艺术。从形态种类上讲分为:圆雕;浮雕;透雕 (又称为镂空雕) 。以此方式为主, 经过雕塑的历史发展, 又分为传统雕塑和现代雕塑。传统雕塑是用上述的传统方法塑造的可视、可触、静态的三维艺术形式;现代雕塑则用新型材料, 利用声、光、电等制作的反传统的四维、五维雕塑, 声光雕塑, 软雕塑, 动态雕塑等。按传统的材质, 按环境和功能又可分为城市雕塑、园林雕塑、室内雕塑、室外雕塑、案头雕塑、架上雕塑等。总而言之, 雕塑是一门包含广泛的艺术形式。

在造型的初级练习中, 最好操作且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的材料——胶泥, 是绝大多数雕塑入门者的首选。只需要双手的操作就能完成造型过程。一直以来, 在我国的美院雕塑专业教育中对于雕塑的学习者有着严格的专业要求, 着重强调入门时的素描和速写基础, 并以此作为培养造就高端写实造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在招生方面体现为历年招收学员少, 讲究的是精英教育。这种教学结构是建立在上个世纪初期到中期前欧洲学院派艺术和前苏联的艺术教学结构基础之上, 并结合全国各大美院雕塑系长期教学实践不断完善形成的。该教学结构在教学实践中, 成效卓著, 为中国的雕塑艺术培养了颗颗璀璨明珠。但是,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 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 以及艺术中雕塑语言造型的丰富变化, 需要在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中有更多的雕塑专业人才来满足市场各层次的需求。精英教育层已经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更广大的造型空间装饰市场被低文化水平的工匠和非专业人员零散占据。这种现象必然会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发展中不断改变, 具有高文化素质的专业人才将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活跃起来并将其替代。做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教研地——大学, 也将招收更多的雕塑专业学生, 在传统雕塑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更多地更能适应雕塑各层次市场的人员。

纵观近些年教育变化, 在扩招的形势下, 学生素描、速写基础较差成为了非美院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因此, 如何在这种形势下成功完成教学目标成为了一个极其值得研究的课题。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和综合实践, 本人总结出了一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泥塑+速写+3D软件应用。以泥塑为主, 速写、3D软件应用为辅, 三位一体。

1. 泥塑。

泥塑是一种在空间中手工制作占据三维空间的艺术。一直以来, 泥塑训练主要是要达到两个目的, 一个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人体的观察了解形体变化规律, 称之为写实训练。另一个是要感受胶泥的自然属性, 设计出更多符合力学规律的抽象形态, 称之为抽象训练。以往的精英教学中对第一个目的强调明显重于第二个, 两者时间投入关系的比例大概为5:1, 因此就突出表现为重视写实技法大于设计理念的整体思路。如今面对大学扩招, 市场需求的大背景, 更多的四年制普通大学拥有了雕塑专业。泥塑的训练内容也要顺应变化注重大众市场需求, 强调设计、强调个性、美化生活。

泥塑教学训练中我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教学。众所周知, 兴趣是点燃学生头脑的一盏灯, 它可以使学生头脑清醒、乐在其中。根据每个学生的喜好并加以引导将会是学生形成鲜明个性特色的重要教学手段。雕塑语言的表现力展现在作品的材料感与造型的统一, 如何体会泥性和塑造本身给我们的启发是训练中需要强调的重点, 鼓励学生找自己的感觉, 用自己的雕塑语言做自己的雕塑。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那就是由于老的教学理念中特别是泥塑教学中对于雕塑语言的理解多是写实主义的, 是以人体结构制做为评判标准的, 所以学生在进入雕塑课程之前很少对现代雕塑语言足够重视尽心思考。而且, 写实训练的僵化, 使多数学生失去了本来应有的感受自然的能力。因此在雕塑基础课的教学当中应该强调“回归单纯”的观点。

雕塑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 起初它附着于实用器物, 后来逐渐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品。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国的学院式教学体系也有了一定的调整和改变, 陆续开设了公共艺术、综合材料、陶艺、玻璃、多媒体等新的教学内容。但是对雕塑基础概念和教学仍然以研究人体形态为主, 这就使教学内容在整体上出现了不协调。学生们在进入雕塑基础课程的时候并不理解自己正在进行或将要开始的作品会是一件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 往往只是保持着做作业的心态, 每天的制作缺少内心的惊喜与感动。风格化的优秀作品, 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蓝图而是需要一颗单纯体验自然的心, 不是设计的完成, 也不是主观情感的单纯表达, 而是作者的人格、情感、艺术主张和材料属性的融合体。

现代艺术发展中“想雕塑”比“做雕塑”更重要的这种理念在艺术人员中早已被广泛认可, 没有“想雕塑”作为前提, “做雕塑”就失去了个性和独特意义。正是因为艺术理念为我们开辟了现代雕塑的土壤, 我们才能以这样的方式愉快的去工作。

其实, 西方现代各国的美术学院在教学中都是把学生对自然的感受性和对泥的材料语言的认识作为主要目的, 不用自然人体解剖为依据来强制束缚学生, 而是让学生凭感觉来决定作品与模特之间的关系。这与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人的个性化的认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毫无疑问, 这样的教学方法, 对于培养学生对于材料的塑造感觉是非常有益的, 这种状态下不会出现雷同的人体习作。我们要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可能, 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内在的艺术生命的潜能。

2. 速写。

速写是一种快速的写生方法, 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它是一项训练造型综合能力的方法, 速写的好处主要表现在: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捕捉美好的瞬间;培养绘画概括能力, 快速画出对象的特征;提高对形象的记忆能力和默写能力。更为重要的是, 速写是感受生活、记录感受的方式。事实上, 在欧洲18世纪之前, 速写是艺术家创作的准备阶段和记录手段。这其中固然有照相机的客观不存在因素, 更多的也表现在艺术家们通过绘制速写创作艺术的理念。为了让绘画溶解到生活当中, 为了让绘画与生活发生直接的联系, 这种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写生方式是艺术的直接创作源泉。大量绘画速写, 把握整体效果, 掌握关键特征对泥塑的制造具有极大帮助, 是雕塑基础课程中作为辅助练习及作业的重要内容。

3.3D软件应用。空间感是理解三维物体存在的重要前提, 而计算机3D软件应用能够很直观的经由电脑显示器将这种感觉传递给我们。这将对学习基础雕塑课程的学生提供极大帮助。现如今市面上3D软件有很多, 主要有3D STUDIO MAX、MAYA、ZBRUSH、RHINO、LIGHTWAVE、SHADE等等, 其中尤以3D STUDIO MAX软件的应用率最高。它们虽然界面不同内核各异, 但都是以虚拟空间的形式进行设计, 界面直观, 操作者能通过方便地旋转操作观看物体的各个面。软件的使用对于理解空间概念极为高效方便, 在雕塑基础课程学习中, 对于理解泥塑空间形态, 把握造型物重心、动态线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

动画专业的雕塑基础教学漫谈 篇10

一、训练目的

动画专业的雕塑训练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理解物体的形体变化规律, 具备写实的雕塑技巧和工作方法。以人物而言, 即掌握人物的基本比例、结构、动态变化规律, 以及形体在空间中的变化转换分析等。

我们通常在传统雕塑教学中对第一个目的强调得比较多, 强调对人体解剖结构的观察和研究,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形态在空间中存在的最基本状态, 通过感觉、理解及在塑造过程中来领会古典写实风格所包含的雕塑语言, 而不是简单形成描写自然的能力。并注重对学生整体观念的培养, 感受大形把握整体, 从而提高把握形象的能力。写实能力是从事造型艺术绕不开的课题, 动画专业也不例外。即要通过对结构和形体变化的严谨分析, 了解事物的本质, 培养学生扎实的造型基本功, 在此基础上的向动画语言的转换也是有迹可循的, 并且在3D建模上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二是以动画专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为出发点, 掌握对形象进行变形、夸张等动漫化处理方法, 以便学生在后修的动画专业课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如3D建模、手办模型制作、偶动画制作等。同时还要学习材料的自然属性, 善于处理和运用材料, 体会材料在造型过程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动画专业的教师在雕塑基础教学中不应该只是培养学生的写实能力, 多年以来在雕塑教学中所采用的是以培养学生掌握写实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理念, 其实有待修正。动画专业的雕塑基础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动画的理解及推动志趣的培养上。在训练中要适当考虑淡化写实概念, 不要让写实能力的训练成为感受雕塑语言的障碍, 要鼓励学生找自己的感觉, 用自己的动画语言做自己的雕塑。从传统雕塑训练中提取有益的因素, 根据动画专业的特点, 使雕塑基础训练与动画有机结合。

再讨论一下材料问题。19世纪末以后, 雕塑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 部分雕塑作品从表现主题的媒介转化为媒介本身, 达到了材料意识与造型的统一。对材料感的认识与尊重, 使我们能够感到一种崭新的雕塑语言的秩序。在动画雕塑中也是如此。我们欣赏过很多定格动画作品, 其对材料的匠心独运, 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征, 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现如今, 科技的进步使得材料的种类异常丰富, 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可能与之完全隔离, 因此, 在动画专业的雕塑基础教学中, 引入材料的学习, 挖掘其艺术表现力, 使之合理地运用到动画造型设计或是定格动画制作上, 是有很大空间的。

二、训练内容

动画专业的雕塑基础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块:第一, 写实能力的培养, 主要围绕对形体、比例、结构、空间等基本造型要素的理解和把握来展开;第二, 对材料的合理运用, 此阶段以材料的特性为主导, 结合造型自身特点, 合理运用各种传统或者新材料, 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第三, 动画角色造型能力的训练, 包括手办模型制作和动漫形象设定等。这三块内容是一个合理延伸的过程, 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有机结合。既不能忽视传统写实能力对自然形态规律的把握, 又要注重对于动画造型规律的控制, 其主旨仍然是为了动画本身。以动画电影《僵尸新娘》为例, 如果缺乏一定的造型基本功和写实能力, 就难以驾驭众多人物形象的不同特征, 就单个人物造型来说, 也需要对人物的比例、结构、动作变化作合理的安排。而且, 《僵尸新娘》毕竟是一部动画电影, 缺少对动画语言的深刻理解谈何把握其动画电影的艺术特色呢?因此, 两者无法分离, 只有两者相互有机结合, 才会创作出这部具有重大影响的经典之作。

三、训练方法

动画专业的雕塑基础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对专业的热爱是关键, 要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我们的工作是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进入艺术人生的平台。教学应在一个艺术思考的环境下展开, 让学生独立思考尤为重要, 老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予引导。他们能在这个环境中获得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且是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自信, 更要使学生保持清醒头脑, 有感而发、不抠不磨、见好就收。所谓“见好”的标准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表现力, 能够在作品上展现材料感与造型的统一。

动画专业的雕塑基础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开发自身所蕴含的创作潜能, 因此因材施教很重要, 要鼓励学生去寻找与自然融合的特殊途径。因为每个人对形象的感觉都不一样, 感受方式也不尽相同, 所以不应该以单一的模式来要求所有学生, 无论是课时还是作业, 尺寸都不应该完全按照统一的规定来要求。学生感觉和理解自然的节奏是不一样的, 表达感觉的方式也不同。因此, 必须以灵活的方式来调动主观创造力,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的工作节奏和塑造方法,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还要使学生在工作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愉快, 避免不愉快的经历导致对雕塑厌倦。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不能忽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渴望, 有时会出乎我们的想象, 即便是雕塑这样一门特别注重动手实践的课程也是如此, 对一些雕塑基础问题要尽量讲清楚。

2.在教学中, 教师应采用课外设置思考题, 独立预习、课堂讨论、对话与分析评价的教学方法, 注意运用新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增加作品赏析的数量, 灵活实施学生互动, 创新师生对话的课堂教学形式。

3.教师应作必要的课堂示范介绍雕塑的专业技法, 并在过程中给予及时指导和答疑。

4.在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鼓励与肯定学生的创新尝试与实践,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由于雕塑属于动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时量偏少是不能忽视的事实, 在训练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无法展开, 因此, 必须针对动画专业的特点, 选取部分针对性较强, 贴切专业特点的内容实施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为后来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起到辅助作用, 或是对其认识、理解事物的角度有一定的拓展, 那么动画专业的雕塑基础教学也就发挥了它的实质作用。

摘要:动画专业的雕塑基础教学是动画专业教学中的基础课程, 是在前期基础造型课和形象设计课的基础上进行的。雕塑艺术属立体造型艺术范畴, 在动画专业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动画专业学生学习掌握雕塑知识和技艺, 对于完善知识结构, 以及动画软件的学习、动画的创意和造型设计、动画表现手法和风格的定位、动画衍生产品的开发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动画专业,雕塑基础教学,基本认识

参考文献

[1]华龙宝.雕塑[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6.07.

[2]陈迈.逐格动画技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3]张迅, 黄天来, 孙峰.材料动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毕业生的就业下一篇:长距离贯通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