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为人民

2024-06-02

艺术为人民(精选五篇)

艺术为人民 篇1

把握社会形势, 服务全县工作大局, 为创造一流业绩搭建展示平台

我院秉承“执法办案是第一要务”的工作要求,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在服务大局上能动司法, 为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2009年, 结合蓟县三年发展规划, 制定了《关于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 全力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有效防止金融危机导致资金链条断裂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不断加大对困难企业的帮扶力度, 积极为县内企业追回欠款, 提高应对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妥善审结劳动争议以及一大批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 为企业改制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妥善审结征地拆迁、环境保护、企业破产和股权转让等案件, 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升级。妥善审结招商引资和重点工程项目中事关全县发展大局及群众利益的敏感性案件, 营造诚信环境。在服务大局的同时, 我院还进一步开展好审判管理工作。该院从抓质效入手, 制定完善了《法官绩效管理办法》, 切实提高了广大干警“奋发有为、争先创优”的工作热情。同时, 还通过开展优秀法律文书、“十佳调解能手”、“优秀书记员”和庭审观摩等评比活动, 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警精业务、求实效的工作热情, 提高了做好群众工作的真本领。

经过不懈努力, 在案件大幅上升的严峻形势下, 我院一些主要质效指标呈良性发展的态势。2010年, 14项质效指标在全市排位靠前。其中, 结案率98.56%, 执行到位率96.8%, 再审发回改判率0.01%, 上诉改判率1.02%, 案件执结率98.17%, 执行异议案件当事人满意率、受委托评估拍卖案件的正确率及当事人满意率均为100%。我院清理执行积案工作也得到天津市高院的表彰, 县委政法委被中政委授予“全国清理执行积案先进集体”。

关注民计民生, 提供优质诉讼服务, 为提升社会形象提供有效载体

2008年8月, 按照天津市高院统一部署, 我院成立了诉讼服务中心。2010年, 又设立了告诉立案二庭, 集11项服务功能于一体, 变“当事人围着法官转”为“法官围着当事人转”, 实现了多层面、全方位、一站式诉讼服务, 真正将法院打造成沟通心理、融洽感情的“调节器”, 消除对抗、钝化矛盾的“防火墙”。

2009年, 按照蓟县县委《关于构建大调解格局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实施意见》, 我院深入开展好“三项重点工作”。2010年, 制定了《关于建立和完善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意见》, 全力打造“四三二一”工作模式。通过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 把审判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 实现了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互联互动, 形成了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格局。仅去年就诉前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38件, 有效缓解了审判压力, 真正将矛盾化解在当地, 平息在事发时。

创新工作机制,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为加快科学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2010年4月份, 我院与公安蓟县分局共同制定执行联动威慑机制, 成立“协助执行联络室”, 进一步密切法院与公安机关的协调配合, 为完善联动执行机制提供了全新的操作平台。推行《行政审判白皮书》制度, 拓宽了民意沟通渠道。认真落实人民陪审员廉政监察员以及执法监督员选任制度, 建立了院领导联系点制度、人民调解指导员制度民商事和行政疑难复杂案件沟通协调制度以及人民调解协议确认制度等, 切实保证了法院工作的规范运行。

2010年10月, 邦均法庭建成并投入使用, 成为天津市第一个标准功能型科技法庭, 该院也率先在全市法院系统完成了“两庭”基础建设任务。同时, 该院下大力搞好信息化建设, 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对审判管理、政务管理、人事管理的高端技术运用, 形成了各种信息自动生成、评析反馈综合传递, 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受到了最高法院巡视组的好评。

强化规范管理, 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为建设一流队伍提供重要保障

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人民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法院队伍建设, 以党建带队建, 以队建促审判。院党组按照“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减负、待遇上从优、精神上减压”的原则, 不断为广大干警办实事、办好事。大胆发现、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 给肯干事的人以机会、给能干事的人以舞台、给干成事的人以激励, 调动了广大干警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几年来, 严格把握用人导向, 共提职晋级127人, 占全院干警的72.6%;获得县级以上嘉奖和表彰的达184人次 (集体61次) 。坚持每年一度的诫勉谈话、中层干部述职述廉、民主评议等制度, 激励干警勤勉从政;在机关和法庭显著位置悬挂名言警句、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制作警示桌牌、建立干警廉政档案、推行“人脸通”打卡考勤管理、利用“院训通”短信收发系统群发廉政短信等, 构建规范干警行为、督促依法办案的立体防线。我院还为机关办公车辆加装GPS定位系统, 做到安全防范, 监控到位。截至目前, 我院已连续十年保持了廉政隐患归零方案的落实。

与此同时, 我院坚持用先进的法院文化启迪干警, 全力打造顺应形势发展和突出法院特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学识文化、科技文化、廉政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文化载体。2009年以来, 我们先后开通了《蓟县人民法院网》, 建成了院史展览室———“知史屋”, 录制了《固本强基筑法魂》系列专题片, 为向全社会充分展示法官风采、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搭建了一个又一个的良好平台。同时, 通过设立电子阅览室, 开通“法学研究数据库”, 进一步提升干警的调研水平。2010年, 有5篇论文被全国法院系统第22届学术征文活动征集采用, 其中一篇获全国三等奖。另有7篇论文在天津市高院组织的“法律实务研讨会”上获奖。

艺术为人民 篇2

管好城市为人民

——五星志愿者肖宗平先进事迹材料

肖宗平,一名下岗工人、退休的普通城管协管员。在城市协管工作中,他大力弘扬“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服务理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多年来,他工作踏实,任劳任怨,坚决服从领导的工作调度,顾大家而弃小家,加班加点而无怨无悔,谱写了一曲不平凡的奉献之歌。

一、文明劝导、服务于民

他满腔热情地对待城管执法工作,不仅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而且具有很高的工作敏锐度。作为一名执法者,他工作细致;不屈不挠。由于我县“满意在瓮安”暨“整脏治乱”工作要求高、工作难度大,面对部分摊位长期占道摆放的问题,在领导的指示下,他身先士卒,带领组员去做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天不行,两天,三天……终于取得了店家的谅解,积极配合了我们工作。

在制止行人乱穿乱行时,他总是耐心劝导,主动帮忙。在遇到老人、残疾人以及小学生过马路时,他积极搀扶,让他们增添了几分幸福感和安全感。通过肖宗平的努力,瓮安美多了、亮多了,领导满意了,市民方便了。

二、以身作则乐于奉献

作为一名城管协管员,他发挥了模范作用,吃苦在前,享受

在后。同时,作为一名带班人,他积极配合城市管理执法者开展各项工作,保证各项指令畅通。在工作上,他以身作则,总是冲锋在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引导队员,努力做好文明执劝导的表率。生活上,他和组员如同兄弟姐妹,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增强了协管凝聚力,不断提高文明执法水平。

多年来,他为城市管理洒下了不少汗水,受了不少怨气,但在组织的关心下,为了城市品位的提升,他和许多象他一样的城管协管员们无怨无悔地奉献着他们的力量。

艺术为人民 篇3

多年创作生涯致力于“外来形式民族化”,何占豪第一句话就强调道:“老百姓喜欢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何占豪认为,不能仅仅以产量来衡量现在这门艺术的市场繁荣程度。即便是我们的歌剧产量很高,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靠前,在世界各地巡演等等,这些都不能真正说明我们的歌剧是成功的,应该是以老百姓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来看我们歌剧事业。比如,近半个世纪以来歌剧界的成绩到底有多少?何占豪为此特地询问了周围认识的普通老百姓,以40岁以上的为多,让他们说说中国歌剧有哪几部。他们说来说去不过是四部:《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红珊瑚》;而他问了30岁以下的人则都说不知道。为此何占豪感慨道:“半个世纪了,值得我们骄傲吗?”

如今,我们的歌剧也认识到创作应“接地气”,实际上就是“喜闻乐见”这四个字。我们所有的创作一定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只演一场不算繁荣,那只能叫一次性作品。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艺术真的扎根于人民了吗?在何占豪的心里,他始终坚信音乐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诚然,歌剧技巧是要有所提高,但更需要普及;如果技术提高了,但是经过半个世纪还不能在群众中普及,那么在100年内这个趋势也不乐观。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何占豪同时也表示,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疑惑,他同时也希望歌剧界、创作界有一个清醒的头脑。

何占豪进而提出,我们应该善于总结前辈的经验,他们创作的几个成功歌剧很大程度在于运用了中国老百姓和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语言。我们中国老百姓,中国人民是有音乐创作才能的,这么多丰富的民歌就是老百姓创作的。

这样看来,何占豪是“去贵族化”的坚定拥趸了?“那是自然的,”何占豪回答,“中国民歌之丰富,是世界上别的民族所比不上的,至少也是不比别的民族差的。还有中国的戏曲,是世界上别的国家所没有的,我们创作了这么多的中国戏曲,谁创作的?是人民大众,不是音乐学院的作曲家!”

民族文化的自信

何占豪无疑是一位自信的人民艺术家,他发自内心认可中国自己的音乐传统和音乐形式。他甚至提出这样的一个质疑:“为什么我们自己的戏曲不能是‘歌剧’呢?”我们自己的民歌和戏曲中有那么多的音乐元素,完全可以成为滋养当代歌剧创作的土壤,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今年轻的一代,是不是发自内心重视我们自己的东西。他感慨最近几年留洋学歌唱的人才愈来愈多,但是很多人归国后就完全是在演唱别人的东西,或者将国外的剧目原封不动搬进来,他觉得非常可惜。如果不是站在一个对自己文化认可的立场去学习,那么最终这种学习成果很难为我们所吸收变为自己的东西。

外国人喜欢不等于中国人喜欢。另一方面,外国人喜欢到何种程度?他们从什么角度来喜欢?我们也无法去鉴别。他觉得你们中国人能够写出我们西方的这种歌剧,那他自然要鼓鼓掌。但是归根结底,我们歌剧的好坏,裁判员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不然,一切对歌剧作品的讨论,无论是剧本还是音乐,无论是传承还是发展,若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都是没有意义的。何占豪还提到,以前有几次带外国朋友去听了我们的地方戏,很兴奋,说这是我们的“地方歌剧”呀!这就给了他很大的触动。在他们看来,这是有中国特色的“歌剧”,但对我们来说不是“歌剧”,因此这里面就有一个“民族”的区分了。

音乐语言与审美习惯之异同

歌剧的本质就是音乐,在这个本质上,再来谈“有戏”还是“没戏”。音乐之于歌剧,恰如砖头之于建筑,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去玩文字游戏反推,说建筑就是石头。何占豪认为,构成歌剧的基本元素有三样——演唱、表演、情节,三位一体。

中国老百姓对文艺作品的欣赏有自己的审美习惯,我们更喜欢歌唱与表演并重,剧本和音乐缺一不可。这也是中国本土戏曲的最大特征,而西方歌剧更强调演唱,并不是很注重表演和情节。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审美水平的问题,而是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的问题。

何占豪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与坚持,也并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相反,他提倡向西方先进音乐语言学习,但学习要有方法。他举了屠呦呦的青蒿素之例,是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提炼而成,此乃“洋为中用”。他认为从中国音乐的技巧来说,外国已经发展到了四声部了,我们还是在以两声部或者是单声部为主。外国的乐器已经发展得很科学了,中国的乐器还处于改革的阶段。这和今天的中医要向西医科学地学习是一个道理,中医向西医学习,并不是放弃中医,只是用它的科学的东西来拯救我们自己的百姓,使中国的医学也能够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这或许才是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最佳诠释。

“多元化”需“引导”

在全球一体化“求同存异”的时代主旋律之下,“多元化”发展成了一种大势。对此,何占豪的看法是:“多元化不是自由化,多元化要有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艺术为人民,艺术创作要有一分对社会的责任心。毕竟,很多歌剧创作,国家投了那么多的资金,这就并不能仅仅是一己之自由散漫了。最后的成果是怎样?有多少新的剧目给观众看到了呢?这个问题亟需思考。

另一方面,“引导”也是很关键。这种引导不仅仅是对观众的培养,更在于对创作人才的培养。还是回到前面提到的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问题,何占豪对歌剧界现在的创作风气略为悲观,因为他觉得很多搞创作的人很看不起地方戏曲,也不接地气,不去了解生活。没有向老百姓好好学习、学习他们的音乐语言。何占豪根据自己的经验建议:我们自己的戏曲有一曲多唱的成分,一个曲牌有多种词填上去;而西方人是专曲专用,我们一曲多用,这是我们的一个特点,可以启发一种思路。如果我们的剧作家,把戏曲的“一曲多用”少一点,“专曲专用”多一点,不就是一种“地方新歌剧”吗?

为人民娱乐服务 篇4

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小沈阳呢?“这是为什么呢?”虽然春晚第二天就有顶着不同头衔的“假道学”跳出来批评小沈阳低俗、重复、缺乏创新,但一点也不妨碍我“Pia Pia”地换台——只为追逐着小沈阳的身影。的确,从广西卫视到北京再到吉林,小沈阳重复上演的是他的保留节目《我想当明星》,但既然中国有那么多“一首歌儿就能吃一辈子”的“一片儿”歌手,我们为什么要对小沈阳这么苛刻。况且,一夜成名的他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应对从剧场演出到卫视播出的变化。

至于那些到处滥用话语权的“假道学”先生们,就请高抬贵手放过我们这些普通观众吧。从小到大,在家被父母管,在学校被老师管,一直都是在“不许这样,不许那样”的呵斥中长大;现在又生活在一个“百年未见之巨变”中的中国,激烈的社会竞争加上经济危机阴影下的人人自危,已经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打开电视机只想娱乐一下,你们还要跳出来大喝一声“严防低俗化!”大家都是遵纪守法、光荣纳税的好公民,难道看一眼小沈阳社会风气就会“跑偏了”吗?央视春晚让小沈阳这样的“纯娱乐”元素在全国人民面前露一小脸是多么不容易,就连《锵锵三人行》的窦文涛和梁文道都在肯定央视越来越开放的态度,你们为什么还固执地站在假想的道德高地上喋喋不休呢?

牢骚到此为止,不然主题又跑偏了。年后,一本很有影响力的周刊用小沈阳做了封面,我很欣赏上面的大标题——“如何为人民娱乐”。

对此,中国电影暂时走在了前面。最近的一个小感动是在于冬、陈可辛及黄建新共同成立的公司“人人电影”的发布会上。当回顾陈可辛的电影生涯时,《壮志豪情》、《双城故事》、《风尘三侠》、《金枝玉叶》、《甜蜜蜜》等一部部久违的电影片段在银幕上滑过,梁朝伟、周星驰、梁家辉、刘嘉玲等熟悉但还很年轻的面孔让在场的记者不胜唏嘘。这些伴随我们成长的影片见证了香港电影最好的时光,在那个黄金年代,“为人民娱乐服务”的精神正是香港电影人成功的圭臬。现在,虽然市场格局改变,但陈可辛似乎要通过人人电影将这一精神在内地做新的传承。他说,人人电影的含义就是“人人电影人人看”,英文名“Cinema Popular”则更直接表明他要做的是大众都喜欢的电影。

为人民烧制春天(三首) 篇5

需要炭火,一窑一窑的炭火来熬过冬季

炭火越烧越旺,锃亮的火星

映照出一张张年轻的面孔

不断的有人朝炭火围拢来

中国共产党人让延安,黄土高原

甚至华夏大地一天天温暖……

张思德就是其中一个普通的战士

他像木炭忠实于火焰一样忠实于自己的事业

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运输

每一个环节都细致入微,倾注真情

他把一个四川娃二十九岁的青春

变成了旺盛的火焰

今天,他还在小学生的课本里烧炭

身上的单衣被无数怀念包裹着

年轻的汗珠子,从额头滴下来

带着最初的也是最珍贵的朴实

更多的时候,他让我们

忘记了张思德这个名字,他只是

草地上为了辨别野菜而中毒的人

由副班长改编为战士毫无怨言的人

站在领袖的车后踏板上,被冷风吹着的人

行军途中默默为别人打草鞋的人

背影异常亲切

在南泥湾土地上挥舞撅头

身后是开垦出的茁壮的春天

“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轻如鸿毛的名字和原上草一同枯萎

而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

把他的名字和一个政党的宗旨

紧紧连在一起

读他的名字

我们就会抵达一个时代和一种精神

他烧的炭在一种思想中

温暖着更多的人

他高贵的灵魂,像陕北窑洞里的灯火

穿透时空,熠熠闪亮——

不沉的河流

——给彭加木

他是寻着一片水声去的

他感受到来自生命的渴望

漫天的黄沙宣泄着贫瘠和荒凉

他内心里的河流昭示着一个方向

那里有一片绿洲,罗布泊敞开神秘的心扉

在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汇聚的地方

一定有着被埋藏的美丽,像一位楼兰少女

突然展现她的妩媚和妖娆

“我就要从荒野中踏出一条路来”

罗布泊收留了他的誓言和忠贞

他身后的脚印长出神秘的传说

鸟的翅膀和歌声在这里折断

彭加木循着自己的河流去了

有很多次,搜寻他的人们几乎看到了他的影子

他走在环绕罗布泊的丝绸之路上

驼峰闪现,他向人们招手示意

他在湖盆中谁也无法穿越的水乡泽国

找到了难得的化石标本

每一粒沙子都是他的名字

每一个夜晚都保留着他的体温

他一直向东行进,使命般地行进

人们在他的身后,用600斤的石碑

唤他回归

而他巨大的灵魂

罗布泊如何安放得下

他只是失踪在沙漠的深处

像一朵沙枣花消失在季节里

像一条河流悄然隐身又突然波翻浪涌

在去往科学的路上,有许多人

会停在一个叫罗布泊的名字前

汲取一杯水,洗净双眼

当风沙过后,他就会看到

彭加木与红柳后面的春天一同归来

向英雄少年致敬

——给刘文学

"渠江水长又长,一个红星闪闪亮“

我只是从课本上知道地主的残暴

后来被翻过身来的人民打倒

我在课本上同地主斗争过无数次

将解放区的天空擦了又擦

刘文学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少年英雄

他的名字让一切反动派发抖

他奋不顾身的形象

常让我比照出自己的渺小

那时我们把集体看作是至高无上的

在集体里感知人群的温暖和强大

心灵比春天还要纯净

在书本中学习真理,在语录中成长和进步

做毛主席的好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许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而刘文学

永远留在了一幅画中

他握紧的拳头,充满对阶级敌人的仇恨

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呢,一个十四岁的孩子

面对穷凶极恶,选择生死

他站在正义和力量的一面

用幼小的生命击向邪恶

半背篓的海椒

就让两个灵魂瞬间泾渭分明

地主王荣学一定是痛苦的,他用自己的丑恶

蚍蜉撼树,被时代的洪流淹没

“怎么能做损害集体的事呢”

“他是为了保护集体的财产而牺牲的”

每个时代都造就不同的英雄

我还是喜欢那个叫刘文学的孩子

喜欢他的单纯、正义和不屈服

“渠江水弯又长,有颗红星放光芒”

一个少年在一首儿歌里活得坦然

他真的像一颗星辰

在我们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时候

在我们被物欲冲击得迷茫的时候

不由自主,向一个单纯而美好的少年

投去敬意的目光

上一篇:战略伙伴关系下一篇:应用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