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劳动合同法

2024-05-10

工会劳动合同法(精选十篇)

工会劳动合同法 篇1

一、《劳动合同法》赋予工会多项权利

(一) 工会的参与权

《劳动合同法》赋予了工会参与协调劳动关系的权利。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 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 提出方案和意见, 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 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 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 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规章制度的内容十分广泛, 包括了用人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其中许多内容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用人单位的自主权不断扩大, 从厂长负责制到承包制再到股东会、董事会的绝对权威性, 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制定权几乎完全掌握在管理者手中, 运用不合法、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侵害和剥夺劳动者权益已成为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领域侵权的基本形式。为了杜绝用人单位的独断专行, 《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在制定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中,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拥有“共决权”。在此, 工会被赋予了十分重要的职责, 即以劳动者代表的身份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 并有权要求用人单位对不适当的规章制度予以修改完善。

(二) 工会的维护权

《工会法》第六条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这是我国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了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 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此历史背景下, 工会履行维护职责的任务显得更加繁重和突出。为此, 《劳动合同法》在以往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对工会的维护权作出了更为具体明确的规定。在劳动合同制度中, 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 是工会的一项具体职责。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同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之间订立的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基础, 也是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但是现阶段, 相当一部分劳动者由于文化水平有限, 对什么是劳动合同, 怎样签订劳动合同处于茫然状态, 他们迫切需要得到工会组织的帮助和指导。目前, 劳动合同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协商, 迫使或变相迫使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权利义务不对等;用人单位提供的合同文本中存在合同期内不准结婚生育、工伤自理等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等等, 这些行为都属于违反法律、法规, 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因此, 在订立劳动合同的过程中, 工会应代表劳动者对劳动合同有关事宜进行审查, 重点要审查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是否合法有效、劳动合同条款是否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内容、劳动合同期限或试用期期限的约定情况以及合同效力等情况。在履行劳动合同的过程中, 工会应督促用人单位正确、全面地履行劳动合同, 特别是要认真履行好劳动条件、劳动安全、劳动报酬、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等方面的义务。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 工会应代表职工积极与企业方面协调, 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若劳动者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则工会要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这些支持和帮助包括提供法律咨询、帮助当事人撰写法律文书、接受劳动者当事人的委托做好代理工作等。对于经济特别困难的职工, 工会还应给予经济上的帮助。由于劳动者所在单位基层工会组织以其经费资助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起申诉或诉讼存在诸多不便, 因此, 上级工会在这方面应当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

(三) 工会的监督权

工会监督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知情权。知情权是任何法律监督主体都必须具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知情权的实现方式有多种, 如检查、调查、听取汇报、查阅有关文件资料、接受职工举报或控告等等。工会组织的这些权利都是依法确立和依法行使的。如《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 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 必须提前三十天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 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二是处分权, 即工会对监督内容进行评价, 向有关单位和人员提出意见、建议及督促监督对象矫正违法行为的权利。如《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 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 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第七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 工会有权提出意见或者要求纠正”。概括而言, 工会目前行使处分权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对用人单位的违法、错误行为提出予以纠正或要求改正;支持职工依法举报、控告;利用宣传阵地、舆论工具进行披露、批评;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等等。工会在行使处分权时要注意加强与其它监督主体和相关部门的联系, 如加强与人大、政协、政府的联系, 特别是要加强与劳动行政部门的联系, 因为工会监督本身不具有法律强制力, 只有取得国家监督部门的支持, 工会的意见被国家监督部门接受, 变成国家监督行为, 才具有法律效力。

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施行, 为充分发挥工会职责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工会组织要乘此契机进一步推进劳动合同制度, 全面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二、工会大力推进《劳动合同法》贯彻落实

(一) 加强职工方面的工作

职工是劳动关系的一方主体, 工会推动《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 不仅要依法履行职责, 表达和维护好职工权益, 更重要的是组织、教育、引导职工群众, 学习掌握好这部法律, 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1、

加强普法教育, 要组织引导职工认真学习《劳动合同法》, 熟练掌握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有关规定, 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 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2、指导帮助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在订立过程中, 工会应代表劳动者, 对劳动合同有关事宜进行审查, 重点审查劳动合同订立形式是否合法有效、劳动合同条款是否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内容、是否存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情况、劳动合同期限情况以及合同效力等情况。

3、代表职工签订集体合同。

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一条“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订立”和第五十二条、五十三条就专项集体合同和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订立作的相应规定, 由工会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好集体合同。

4、促进合同正确、全面履行。

一方面, 组织引导职工认真履行合同, 遵守企业规章制度, 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圆满完成合同约定的劳动任务。另一方面, 督促企业履行合同, 特别是认真履行劳动条件、安全生产、职工劳动报酬等方面的义务。如果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需要解除合同或者企业裁员等情况, 工会要勇敢地站出来, 切实督促合同双方, 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理, 防止出现侵权事件。

5、出现合同纠纷时, 代表和帮助职工寻求救济。

对于用人单位出现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 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工会有权提出意见或者要求纠正”;如果劳动者认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的, “工会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按照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于“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 经协商解决不成的, 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二) 加强政府有关部门方面的协调工作

〈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 需要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特别是对劳动合同制度实施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各级政府劳动部门, 更应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积极配合、协助劳动行政部门推进〈劳动合同法〉实施, 是工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 工会要在加强与政府联系协商的同时, 进一步健全并切实发挥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协调作用, 按照《劳动合同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 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的规定, 在继续推行三方机制的基础上, 进一步配合企业和劳动行政部门, 在充实内容、拓宽渠道、创新方法、增强实效上下功夫。真正通过这一机制切实解决涉及劳动合同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以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和企业的长足、稳定和健康发展。

摘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既是工会的基本职权, 也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劳动合同法》作为调整劳动关系的专门法律, 为工会在劳动关系领域中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赋予工会的权利主要有参与权、维护权、监督权等。工会组织作为重要的涉法部门和职工合法权益的表达者和维护者, 要充分行使本法赋予的职权, 发挥维护法律尊严、推进《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

工会劳动合同法 篇2

作者:人大法工委

第六十四条 被派遣劳动者有权在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依法参加或者组织工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实践中,由于劳务派遣的特点,导致被派遣劳动者难以参加 工会,本条明确规定了被派遣劳动者参加或者组织工会的权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加和组织工会,利用集体的力量争取自身合法、正当权益是劳动者最基本的权利之一,被派遣劳动者因为其自身地位及与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关系的特殊性,其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更应该得到强调和保护。我国工会法和劳动法均规定,“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本条明确规定,被派遣劳动者无论是在劳务派遣单位,还是在用工单位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实践中,劳务派遣工参加工会的情况比较特殊,劳务派遣单位由于将职工都派遣出去了,职工很分散,所处的环境又不同,因此很少有组建工会的,即使组建了,工作也很难开展。同时,劳务派遣工尽管在用工单位工作,但不是用工单位的职工,因此劳务派遣工一般也不被允许参加用 工单位的工会。正是考虑到这些特殊情况,本法规定了劳务派遣工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至于是参加劳务派遣单位的工会,还是参加用工单位的工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工会劳动合同法 篇3

三个月前,我所在公司的工会代表全体员工,与公司签订了为期两年的集体劳动合同。时至今日,因我年迈的父母要求我回家就近就业,而我也觉得自己在该公司难于施展自己的才华,收入亦不是很高,便向公司递交了书面辞呈,表明将在一个月后离开公司。而公司鉴于我是技术骨干,一时难于找到合适的替补人选,遂断然拒绝,理由是工会与其签订的集体劳动合同已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备案,对公司和全体员工都具有法律约束力,我作为单个劳动者必须服从集体,无权自作主张。请问:公司的理由成立吗?

读者:娄丹丹

娄丹丹读者:

公司的理由不能成立,你有权以个体的身份单方解除涉及自身的劳动合同。

虽然《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工会可以代表劳动者同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劳动合同,其第五十四条也已明确指出:“集体合同订立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对当地本行业、本区域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但这种约束力仅仅是针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也就是说,只要劳动者愿意履行集体劳动合同,上述事项就应当按照集体劳动合同中的规定执行,并不等于集体劳动合同便成了劳动者的“卖身契”,也不等于作为每个个体劳动者便无权单方解除各自的劳动合同,因为无论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还是其它相关法律法规中,均无任何禁止个体劳动者单方解除涉及自身劳动合同的特别规定,而根据“法无明令禁止即为可行”的法律原理以及《劳动法》所赋予劳动者的就业选择权,决定了只要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符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有关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和程序,同样能够产生应有的法律效力。你提前一个月向公司递交书面辞呈,表明你的行为已符合《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之规定,即:“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在此情况下,公司自然无权拿工会与其签订的集体劳动合同说事,进而剥夺你的就业选择权。

企业工会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探索 篇4

一、当前国有企业劳动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对劳动竞赛活动的开展不够重视,有的活动虽然开展了,但流于形式,跟不上时代节奏,不能体现技术、意识的创新,对职工没有多大吸引力,劳动竞赛活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国有企业劳动竞赛主要存在以下4方面问题:

(一)劳动竞赛指导力度不够。

企业的中心工作是生产经营,劳动竞赛是为生产经营服务。但由于工会不是直接主抓生产,对基层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把握不准确,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程不能给予直接指导,有的单位将竞赛考核标准定得非常笼统,实际操作性不强,随意性很大;有些条款缺乏可比性,缺少合理性、公平性、公正性;有的竞赛组织者对考核不认真,马虎凑合,挫伤了参赛者的积极性。

(二)劳动竞赛缺乏新意。

劳动竞赛是一个传统项目,在做法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思路。有的竞赛项目很多,内容却大同小异,在形式上缺乏创新,没有新鲜感。因此,领导者在主观上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或应付态度,直接影响了竞赛的组织开展以及最终的效果。

(三)劳动竞赛选项不规范。

有的单位劳动竞赛缺乏缜密的论证,主题不突出、不集中,主观色彩重,看似轰轰烈烈,实际与基层生产脱节;有的把各种竞赛捆在一起,指标重复交叉;有的过分拔高竞赛的“政治”含量,过分强调企业的整体利益而牺牲职工的具体利益,把竞赛搞成连续加班,以至于严重侵害职工正常的休息休假权利;有的过分追求产量和进度指标,造成只要生产不要安全的管理弊端,达不到劳动竞赛应有的效果。

(四)工会干部素质不符合劳动竞赛要求。

目前在工会干部中,由于专业文化知识贫乏,导致视野难以拓宽;经济安全生产常识欠缺,难以形成好的劳动竞赛框架;法律意识淡薄,难以有效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违背了劳动竞赛的初衷。

二、完善和深化国有企业劳动竞赛的思路

发展是硬道理。企业离开了经济发展,维护广大职工的利益就无从谈起,作为企业工会更应提升对开展劳动竞赛必要性的认识,善于把企业的中心任务化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

(一)转变现念,以新理念开展劳动竞赛。

劳动竞赛从1929年至今已经历了80多个春秋,按照新时期劳动竞赛规律的新要求,竞赛形式上我们应该进行四个转变:

(1)劳动竞赛的目标要从单纯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竞赛中,劳动竞赛要围绕减少投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质量和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约化增长方式来展开。(2)劳动竞赛的方式要从单纯体力型向体力与智力结合型转变。竞赛中,要实现科技带头人与工人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劳动热情和劳动技术结合,全面提高竞赛者智力技能素质。(3)劳动竞赛的形式要从阶段性突击型向阶段性突击型与常态性长效型并重转变。既要注重对急难重的任务采取突击式的方法去攻坚克难,更要把劳动竞赛的机制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目标管理机制,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做到经常化、制度化、长效化。(4)劳动竞赛的激励机制要从以精神奖励为主向精神物质奖励并重转变。劳动竞赛所创造的财富应当让职工分享,这不仅是指提高职工的工资收入,还包括使在竞赛中表现突出的职工获得职务晋升、学习深造机会等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奖励方式。

(二)顺应体制,以新形式开展劳动竞赛。

近年来,随着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工会在围绕国有企业中心工作开展劳动竞赛的同时,就是要使劳动竞赛在新时期内推陈出新,实现劳动竞赛,其主要有四个途径:(1)把开展劳动竞赛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发展是劳动竞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开展劳动竞赛必须做到与企业发展在目标上同向、决策上同步,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2)把开展劳动竞赛与弘扬劳模精神结合起来。劳动竞赛是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的有效方式,也是培养人才和发现人才的有效途径。要注重发现和积极推荐劳模典型,发挥劳模的示范导向作用。(3)把开展劳动竞赛与提高职工整体素质结合起来。竞赛中,要注重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素质,让竞赛者成为各行业的行家里手,做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职工。(4)把开展劳动竞赛与推动工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劳动者通过劳动竞赛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和成果,应该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来分享,要把开展劳动竞赛与推动工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提高国有企业劳动竞赛实效的对策和措施

在新时期下开展企业劳动竞赛活动,应当明确目标、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求实创新,努力使国有企业劳动竞赛活动显现出更加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完善国有企业劳动竞赛运行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竞赛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在企业,它不仅包括各种形式的竞赛、创建活动,而且涉及达标、共建、树典型等诸多旨在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相关工作。我们要在争取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前提下,逐步健全“总分式”劳动竞赛领导组织体系。形成党委领导、部门配合、工会运作、企业主体、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促进劳动竞赛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二)用创新思维指导劳动竞赛。

“创新是企业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工会要牢牢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核心,按照“做企业之需,想职工所想”的原则选好竞赛的主攻方向,使竞赛活动真正成为广大职工发挥才能、创造业绩的舞台。

(1)引进竞争意识。随着企业主辅分离、精细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职工原来手中的“铁饭碗”早已不存在,每一名劳动者,都要立足岗位,强化技能,才能在企业中竞争上岗并占有一席之地。而劳动竞赛正是检验员工能力的标尺,鞭策员工不断进步的动力。(2)强化学习观念。现代社会里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要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作为劳动竞赛的高层次要求。在竞赛中,营造一种只争朝夕、不进则退的学习氛围,引导职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职工的自身素质和岗位竞争力。

(三)用新形式丰富国有企业劳动竞赛。

竞赛年年搞,但形式内容差不多,没有捕捉职工的爱好,难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国有企业劳动竞赛最基本的特点在于群众性,我们要把劳动竞赛的重心放在组织开展灵活多样、针对性强、群众喜闻乐见、有较强吸引力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小型竞赛活动上。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1)同行式:在同工种间组织可比性强、便于同行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竞赛。(2)夺魁式:适应职工的荣誉心理,组织技术表演,创最优水平、选最佳成绩,促进企业技术发展,提高职工素质的竞赛。(3)台阶式:把企业原有水平、同行业中的最佳水平、国内最先进水平分为几个档次,确定不同的竞赛目标,激励职工奋发向上,攀登进取的竞赛。(4)攻关式:发挥群众的集体智慧,集中目标,对某一课题、某一产品组织的一条龙攻关竞赛。(5)自选式:由职工根据本部门或岗位的实际自选项目、对手和目标,体现自愿的原则,适用于车间、部门、各岗位的竞赛。(6)合同式:签订合同,使一定时期内双方所承担的任务和应得利益明确下来,相互约束的竞赛。以上六种方式,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融会于立功竞赛之中。

(四)通过劳动竞赛载体提升工会干部素质。

工会劳动合同法 篇5

企业工会是我国工会的组织基础,处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第一线,在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履行工会各项社会职能、促进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为了处理好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和谐稳定,中铁五局四公司工会在改革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积极“硬化”工会的维权职能,努力构建和谐企业。

“硬化”制度建设 确保职工合法利益落到实处

强化工会维权建设,以“硬化”源头为基础。企业工会要加大源头参与力度,拓宽职工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在企业层面,工会能够组织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和平等协商等多种途径,就职工群众所关切的问题享有知情权、审议、建议和讨论通过的权利,使职工群众的基本主张和利益诉求得以表达。为了使广大职工能够表达诉求,四公司“硬化”职工源头参与制度,建立健全以职代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职代会议事、表决、报告、提案和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等工作制度,落实职代会各项职权,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公司各项目部设立了领导联系点,职工可以将相关诉求直接转达给公司领导。

强化工会维权建设,以“硬化”机制建设为核心。只有保证维权制度、机制的完善健全,才能保证工会维权有事实依据,否则维权就没有依据,就无法履行维护职能。认真贯彻实施《劳动法》《工会法》《集体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要着重抓好建立健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坚持和完善职代会制度,进一步落实职代会的知情权、决定权、审议权、通过权和民主评议监督权的职责。企业在调整劳动关系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能就事论事,必须重视从机制上抓起,通过加强基层制度建设,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实现职工民主管理的拓展和延伸,达到维权的最佳效果。建立“企务公开”和“事务公开”制度,要把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年度工作计划、财务预算、决算及生产经营效果、工资调整、奖金分配以及业务招待费的使用情况等内容向广大职工群众公开,并把公开的内容落在实处,而不是搞虚假数字,走形式过场。

强化工会维权建设,以“硬化”保障机制为抓手。“温暖工程”是工会一种重要的维权方式。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困难职工帮助救助动态档案以及特困职工、患大病职工、单亲困难职工和低收入职工家庭信息库,积极开展日常救助和节假日相结合的送温暖活动;为困难职工提供政策法规咨询服务,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就业、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爱,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企业还要建立健全行政、工会、职工三方共同参与的职工互助机制,形成“无难我助人、有难人助我”的互助帮扶局面。

2014年,公司加大对困难职工的助学、助医、助困的救助工作力度,在当年工资总额的1%内,实报实销支付安排使用“三不让”承诺资金。截至目前,公司已为249人次办理了互助补充医疗补助,金额达27万元;慰问住院职工46人次,送去慰问品价值2.25万元;“金秋助学”补助困难学生26人次,支出6.5万元。

“硬化”工会自身建设 提升工会维权能力

强化考核,建立维权问责机制。工作需要考核机制的约束,实践证明,如果我们的许多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约束,往往会陷于走过场、无实效的局面。维权工作亦是如此,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责任机制,是我们做好维权工作的基本前提。上级工会及同级党委对下级工会的工作考核,应当把维权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如果维权工作存在重大失误或漏洞,其他工作再好也不能算作合格的工会组织。上级工会对下级工会的检查考核不能单纯停留在听汇报、看报告上,替没替职工说话办事、为没为职工当家做主,要看职工的评价,并以此作为最重要的考核依据。2014年,公司工会对所属29个基层工会组织进行了考核,对4名工委主任进行了个别谈话,对2名工委主任进行了通报批评。

深入基层,贴近职工,坚持知情维权。工会作为劳动者群体利益的代表,需要代表他们的权益,及时反映广大职工的需求和呼声,而工会组织在知情中监督、在监督中维权,就必须密切与职工群众的联系,切实做到对企业劳动关系、职工生活状况、困难原因、职工需求等情况了如指掌,尤其对困难职工要做到“三清”:其一是困难情况清。工会干部要经常深入困难职工家庭,及时了解职工存在的困难,详细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其二是思想状况清。要通过家访谈心、座谈调研等方式,与职工群众交朋友,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愿望、呼声和要求,及时摸准困难职工家庭及个人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其三是职工需求清。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工会应走出机关、走向基层,主动了解与职工权益实现相关的问题,准确全面地把握职工需求。

对职工群众保持“五心”。各级工会干部在为职工办实事、解难题时要有爱心、真心、热心、耐心、决心。要学会换位思考,用心体察职工情绪,耐心了解职工工作、生活中的困难,用真心感染职工,及时为职工解决难题,让职工体会到工会组织的作用。要从过去“工会应该干什么”转变到“职工需要工会干什么”的服务思想上来,根据职工意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按照职工群众的需求确定工作内容,切实做到实实在在依靠职工、千方百计组织职工、真心实意为了职工,努力推进基层工会工作的群众化、民主化进程。

“硬化”工会维权职能 处理好“三个关系”

树立服从大局的观念,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维护职工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企业的利益,树立大局观念。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是一个共同体,企业是社会中最具活力而且影响最广的社会组织,没有企业的发展就不会有社会的繁荣,没有企业的稳定就不会有社会的稳定,没有企业的和谐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企业工会既要服务生产经营中心工作,又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切实做到既维护企业利益,又尊重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持续和谐。

树立突出维护观念,处理好维护职能与其他职能的关系。目前,工会工作要想抓出成效,就必须突出维护这一重点,集中力量抓好维护,才能使工会工作有所突破。近几年来,我们努力转变四项职能平排并推的观念,树立突出维护职能的思想观念,按照《劳动法》《工会法》要求,紧紧抓住集体合同这个“牛鼻子”,不断加大集体合同的监督检查力度。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工会干部只有把员工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员工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员工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切实关心和解决员工生产和生活问题,群众才会真正支持和拥护我们。

树立“员工之事无小事”的观念,处理好“大事”与“小事”的关系。事无大小,往往越细微之处越能体现一个组织的办事能力,抓“小事”是工会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体现,能充分反映工会干部务实的工作作风。因为小事连着员工的心,员工的小事如果解决不好,就会积聚成大问题。坚持以深厚的感情、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员工、贴近员工,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办,把群众的难事当作自己的要事做。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认真倾听员工群众的呼声,通过征集落实职工代表提案,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等举措,积极为员工群众排忧解难,使员工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这样就能赢得员工群众的信赖,树立起工会良好的形象。

(责任编辑:李万全)

劳动矛盾凸显期工会的改革与创新 篇6

一、劳动矛盾凸显期劳资存在问题

1. 资本压制劳动。

(1) 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合同不规范、期限短、执行差等问题。依据全国总工会2007年第六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抽样调查显示, 建立集体合同的民营企业比例只有15.7%。 (2) 劳动时间延长。依据国家统计局调查, 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存在超时加班情况, 有25%的企业每月都有超过30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3) 企业利润率的快速增长远远超过职工工资的增长率, 劳动者报酬具有粘性工资的特征。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2001~2008数据整理发现, 企业利润年均增幅19.77%, 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幅15.19%, 职工收入明显低于企业利润, 这说明民营企业劳动者并未共享企业利润增长成果, 劳动报酬停滞不前, 具有“粘性工资”特征。

2. 劳动反抗资本。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 近年来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 劳资冲突已经成为常态, 劳资纠纷的增速也远超过同期GDP增速, 以此看出, 提高劳动者利益分配要求已成为劳动关系协调难点之一。

二、现阶段工会的现实定位与作用分析

新时期工运理论是工会工作正确定位的指导思想。工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着力点, 就是坚持“两个维护”相统一的维权原则, 坚持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的维权宗旨, 坚持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维权理念,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维权方法, 坚持党政领导、工会运作的维权格局, 努力做到以职工为本, 在改革发展、参与帮扶中主动依法科学维权。

工会由于历史的原因, 长期以来定位于政治团体, 而不是职业团体, 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 中国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团体, 是党领导群众的联系与纽带。其二, 作为党的一个管理分支机构, 工会与劳动者关系的主要方面体现在教育与管理, 其次是对劳动者的利益维护与服务, 总体来看, 党与整个工人阶级利益是一致的, 但具体的个人利益总还是千差万别的。同时工会在有些企业管理中不能完全发挥相应的职能作用, 进而造成了在现有管理层级中, 逐渐被冷落、漠视与边缘化。有些企业工会职能仅局限于“娱乐工会”、“福利工会”, 而作为劳动者权利表达者和维护者的职能却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与落实, 工会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这个最基本的手段在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 表现出自身作为乏力, 发挥不了代表劳动者集体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 工会的现实定位与发挥的作用在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由于现实国情的不同, 中国特色的工会并不完全等同于工业化国家工会的博弈职能与演变轨迹, 其定位在政治博弈与稳定的工具和经济利益协调的职能, 必须且一定要符合中国特色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才能真正明确现阶段工会的现实定位和作用。工会维权功能的深化, 不仅体现工会顺应劳动者的利益诉求, 工会民主化和大众化的结果, 也更深刻体现工会是党和国家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缓和劳资矛盾的政治博弈工具。主要表现在:第一, 党领导下的工会略显一元化, 还存在工会领导由上级委派或推荐, 同级党委履行民主程序, 表现了工会的政府特性和脱离劳动者的特点。第二,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 因此构建集体劳动关系处理机制是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不可或缺与不可逾越的阶段, 这也意味着行业工会和产业工会是集体劳动关系处理机制的基本组织形式。因为这种工会组织更能唤起集体劳动者阶级意识, 独立性更为明显。但出于维护政治稳定的目的, 这一体制迟迟不能建立, 使得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处理多以个体劳动关系处理机制为主, 导致集体谈判和集体协商多流于形式。第三, 劳动者自由结社权、集体谈判权和集体行动权的缺失, 意味着劳动者在与企业的博弈中, 国家统合模式下工会发挥作用将成为主流。“以职工为本, 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 这意味着中国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对劳动者的自由结社权、集体谈判权和集体行动权出台法律确认, 工会也不会以罢工和与企业对抗的形式为劳动者争取权益。在此基本制度限制下, 工会对劳动者权益的维护主要是通过国家统合模式, 积极介入劳动关系调节。在劳动者与企业的劳动关系调整中, 以劳动关系法律法规调整个体劳动关系, 以社会稳定的政治压力机制来迫使企业让步来调整集体劳动关系或是企业层面劳动关系, 即作为劳动者法定代表的工会, 通过国家支持与资源优势, 应用制度救济使劳动者自发集体行动的非合作博弈转化为制度框架内的合作博弈。基于上述分析, 从现阶段工会定位与发挥的作用来看, 工会对劳动者利益的维护目标主要是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实现工会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工会在劳动者权益维护方面的作用发挥程度深刻取决于工会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定位和作用。

三、劳资矛盾凸显期工会的改革与创新

工会代表劳动者形成集体力量有着重要的优势, 第一, 工会是劳动关系政策和制度制定的重要参与者。在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起草的过程中, 全国总工会都有积极配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法制办、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全国人大法律委等机关, 并提出修改意见建议上百条, 绝大多数得到了立法机关的认可和采纳, 并在法律条文中给予了充分的体现。“全国总工会高度重视, 全程参与了这部法律的起草和调研论证工作, 并代表工会和广大职工提出来一系列意见建议”, 具体体现在全国总工会把《劳动合同法草案》中与劳动者权利利益相关的条款归纳成几大方面, 一共21个问题, 并逐一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同时把这些观点向全国各省市工会做了通告, 全面征求听取职工意见, 然后再把这些意见进行梳理归纳, 最后给予集中反馈 (见于《全国总工会部署工会参与全国人大劳动合同法 (草案) 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的提纲》) 。第二, 党和国家是工会发挥劳动者集体力量的坚定的制度支持者和财政供给者。《工会法》规定工会经费来源主要有5各方面: (1) 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 (2) 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拨缴的经费; (3) 工会所述企业、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 (4) 人民政府的补助; (5) 其他收入。其中第 (2) 项和第 (4) 项是工会经费的主要来源。第三, 劳动者的利益诉求必须要通过工会代表纳入合法的制度博弈中解决。工会的理性行为是劳动者通过非制度内的风险大、成本大的非合作集体行动博弈行为转化为制度内的合作博弈。

工会代表劳动者形成集体力量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一, 源头参与维护劳动者权益。工会要从源头参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企业层面, 工会应该主动积极参与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 这样就能在劳动者权益维护方面处于主动地位。在国家层面, 工会应该主动参与劳动关系法律与制度设计, 对劳动者的保护应该从制度安排角度予以关注。第二, 企业信息披露中工会作用的发挥。信息完全性反映着博弈双方的完备程度。企业中, 劳动者工资与福利的实现与企业利润信息的披露紧密相关。在劳资博弈中, 企业总是凭借经营管理的优势地位掌握着信息完备的垄断地位, 工会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在劳资谈判中无法占据有利的地位。在工会不能掌握企业真实经营管理情况的条件下, 工会应该大量的搜寻所在地区和行业等相关数据作为与企业进行谈判的依据。第三, 社会稳定背景下, 工会应该适度利用政府的压力机制迫使企业让步。工会代表劳动者形成集体力量, 在同企业博弈中具有优势地位。但面对民营企业强资弱劳的现实, 面对劳动者自由结社权、集体谈判权、集体行动权缺失的情况下, 面对资方拒绝工会和劳动者合法合理利益诉求、拒绝合作时, 应当适度利用社会维护稳定的大背景、政府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压力机制迫使企业让步与妥协。这种压力机制在中国特有的现实国情中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当劳动者出现消极停工时, 政府必然会面临着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的双重压力, 而工会作为党和国家联系劳动者的纽带和桥梁也极易获得党和政府的制度支持和上级工会的帮助指导, 同时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企业不敢忽视劳动者停工带来的社会压力。三者同时作用, 企业必然在同劳动者的博弈中做出适度妥协与让步。因此在中国现实国情中, 压力机制与党和政府对工会的制度支持是工会代表劳动者维护合法利益的现实考虑, 也是成本最小、成效最大的最优选择。第四, 改革工会组织形式, 真正成为劳动者的集体力量。企业工会应该改革工会选举制度, 由间接选举转变为直接选举, 弱化工会构建中企业主的作用和影响, 加大工会的独立性;促进工会干部职业化与专业化, 促进工会会员的民主监督进程;培养劳动者的集体意识、团结意识、合作意识、权力意识;积极构建产业工会和行业工会在集体劳动关系处理机制中的基础性作用, 逐步形成行业工会、产业工会与企业工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探索社会稳定背景下政府压力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增强劳动者与企业在集体谈判中的协商作用和能力。

摘要:现阶段劳资矛盾凸显, 显现出“资强劳弱”的劳动关系失衡特征。以此特征为现实背景, 对现阶段工会的理论定位与现实作用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工会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工会,资强劳弱,现实定位,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乔健, 郑桥, 余敏, 张原.迈向“十二五”时期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和政策取向[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1, (06) .

立足班组抓实工会劳动保护工作 篇7

1 立足班组抓宣教, 增强职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工会要面向基层班组, 依法开展各种劳动保护宣传教育活动, 把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经常组织班组职工利用安全会、班前会、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劳动保护法律法规, 及时传达有关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 及时通报企业内外发生的事故情况, 通过组织班组职工学习, 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做到自觉遵章守纪安全生产。同时, 要充分利用橱窗、网页、标语, 大张旗鼓地搞好安全宣传工作, 并通过组织开展班组职工岗位安全知识普及工作和安全教育培训, 丰富职工的安全知识, 不断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通过制作安全知识宣传专栏、组织观看安全录像、举办安全知识培训班等活动, 使广大职工知法、懂法, 自觉遵章守纪和抵制违章行为, 在企业内部营造出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

2 立足班组抓管理, 营造良好的班组劳动保护氛围

工会要开展好班组劳动保护工作、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营造班组中“人人重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管安全”的良好氛围。首先要结合班组生产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保护规章制度, 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其次要强化对人的管理和教育, 使遵守劳动保护制度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为, 实现由“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的转变。督促班长和劳动保护检查员抓好现场工作的全过程安全管理, 从技术措施的停电到悬挂标志牌, 从组织措施的工作票制度到工作终结制度, 对工作的每个环节都高度负责, 严格把关, 做到组织措施、技术措施不全不开工, 工作未通过验收不结束工作票, 使班组安全管理覆盖到班组生产的每个角落, 确保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3 立足班组抓活动, 调动职工参与劳动保护的积极性

“安康杯”竞赛活动为工会开展劳动保护工作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载体。该项活动在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维护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方面,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该项活动, 动员班组职工针对本班组、岗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发挥和激发广大职工维护自身安全与健康的积极性,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提升安全知识技能, 确保安全生产。

4 立足班组抓检查, 加强劳动保护检查员队伍建设

工会劳动合同法 篇8

一工会

工会, 或称劳工总会, 工人联合会。顾名思义, 工会, 本来就是工人阶级的组织, 用马克思的观点, 就是无产阶级的组织, 它产生和存在的目的就是提高工人的地位、保障工人的权益、提高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进行谈判等, 否则工会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有关工会的代表性的定义, 有如下几种:工联主义代表人物韦伯夫妇认为“工会者, 乃工人一种继续存在之团体, 为维持或改善其劳动生活状况而设者也”。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提到:“工人们应当排斥所谓‘公道的工作日获得公道的工资’这句保守性的格言, 而要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革命的口号:‘消灭雇佣劳动制度’。工会不但必须在经济上采取行动, 在政治上也要采取行动从而维护阶级利益。”当代中国学者的典型定义是:“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这些学者都在强调工会的劳工属性。但中国工会的身份和角色定位似乎与其原本的属性略有偏差, 它的定位并非劳工的保护组织那么简单。

二我国企业的工会保障职工劳动报酬的现状

1. 工会的半独立性导致维权不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 纯粹的国有企业已经越来越少了。在新形势下, 现存的国有企业中工会并非劳工的保护组织那么简单, 或多或少的留存着计划经济时代工会的政治色彩。中国的工会虽然在《工会法》中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 地方总工会, 产业工会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质”, 但实际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的工会组织被纳入国家的政治体制, 在政府组织中享有一定的行政级别, 是政府组织的一部分。因此, 工会的组成和结构是不需要工人群体承认就可建立的。工会为何不能充分发挥其劳工属性?究其原因, 在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存在着企工不分, 工会组织形同虚设, 工会负责人除了工会主席的身份同时还作为企业领导班子成员, 导致其不知道自己到底应当代表企业利益还是应当维护职工权益。私营企业中, 工会覆盖面很小, 有些私营企业还是老板亲属当工会主席。当劳动者报酬下降、劳动报酬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企业违反《劳动法》 (强令职工加班加点, 又不按规定付给职工相应的报酬, 或者劳动报酬严重拖欠) 时, 职工若不服从, 就可能会有丢掉“饭碗”的威胁。工人找到工会时, 有的推诿不管, 有的敷衍了事, 有的甚至站在职工的对立面, 对职工的正当权益和合理要求横加指责、压制, 致使矛盾激化, 严重影响到企业和社会的稳定。这些工会不同程度的“软骨病”, 不能旗帜鲜明的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归因于它的“行政附属”和“经济附属”的半独立地位。

2. 工会的集体协商职能行使不力

在工会运动二百余年的发展史中, 集体协商始终是工会的核心和灵魂, 是劳动关系调节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报酬集体协商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逐渐成为各国解决劳资纠纷的重要方法和通行模式。然而,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在劳动报酬集体协商的效果上不明显。在劳动报酬集体协商制度的实际推行过程中, 一些工会没能摆正自己在集体谈判中的地位, 颠倒了主体与代表的关系, 导致集体谈判难以推进或徒有虚名。

三落实“以人为本”, 工会的路径选择

成熟的劳动关系包括劳资双方谈判、妥协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 而这种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的形成, 又必须以健全的工会组织为基础, 只有这样, 劳动者的权力才能得以维护, 劳资之间的协商关系才能确立。因此, 工会必须做出改变, 回归其在劳动关系中本应该承担的角色。当劳动收益被资本收益挤占时, 必须有能力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使劳动者有尊严的劳动。

1. 加强工会的独立自主性建设

国际劳工组织将工会的独立性视为劳资双方得以平等协商的先决条件, 只有工会作为一个独立主体, 不对企业有依附时, 才具备与企业相当的谈判能力, 劳资平等协商才能真正实现并发挥其效能。

要让工会真正能够代表职工, 必须使工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主体, 医治之前所说的工会由于行政建制以及企业过度介入的症结。要解决工会到底站在谁的立场、维护谁的利益、为谁说话办事, 就现行体制下, 就其可操作行来讲, 工会的自主性建设不能完全抛开现有的工会系统而另辟蹊径。可行的办法是:首先, 要解决其行政附属性, 工会的领导必须通过职工的民主选举产生, 杜绝行政任命或资方委派工会负责人的现象。工人应按照《工会法》和《工会章程》建立工会, 不受资方干预, 最大限度的维护工人权益。其次, 工会应解决其经济附属性, 实现基层工会领导工资由上级工会负担, “经济命脉”与企业脱离, 实现工会负责人的“身份独立”, 工会主席职业化, 让工会成为独立于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才能真正发挥自身应有的博弈职能。

2. 进行真正的工资集体谈判

2011年, 全国总工会出台《中华全国总工会2011-2013年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规划》。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 全国工会将从2011年起, 用三年时间, 全面推进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努力实现到2011年年底全国已建工会组织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60%, 到2012年年底实现已建工会组织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70%, 到2013年年底已建工会组织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80%, 其中, 世界500强在华企业全部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目标。想要达标, 需要积极推进劳动关系中的三方机制, 工会作为三方机制的主要参与方, 要通过集体谈判解决劳资分配存在的问题。工资集体协商可以尝试通过“邀约”的形式, 邀约同类企业工会一起参与劳动报酬协商, 即推进区域性、行业性的集体协调谈判, 扩展集体谈判的范围, 这样就不是单兵作战, 而是同类企业工会共同协商, 可以避免不敢协商的现象。另外, 全国总工会也要通过培训, 培养一批“工资指导员”, 推荐到企业工会中, 他们将由地区一级工会发工资, 不拿企业薪金, 而他们经过培训主要掌握的是协商和谈判的技巧和能力, 以保证工会在三方协议签署中发挥作用, 同时使工会维权的主体得以体现和保证。

四结论

在市场经济中, 要改变劳动报酬偏低的局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政府作为市场经济规则的制定者和运行监管者, 虽然可以制定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 但《劳动法》也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 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劳动报酬分配方式和劳动报酬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职工工资涨不涨、涨多少、多长时间涨一次, 都是企业内部行为。只要企业不违法, 不违反最低工资规定, 即便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利润大幅提升, 不给职工涨工资也不违法, 只会受到道义上的谴责。因此, 工会作为工人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它的存在尤为重要。企业工会必须通过自身改革和建设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至于企业的积极性, 通过一定的时间, 企业会认识到通过工会正常的职能和协商运作, 可以避免很多由于工资问题引发的停产或者争端, 反而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内动力。

参考文献

[1]钱传水.中国工会组织有七大问题待整顿[N].南方周末, 2010.5.20

[2]杨琳.劳资矛盾忧患[J].瞭望, 2009 (50)

[3]Richard Hyman, Industrial Relation:AMarxist Introduc-tion, 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57

[4]陈恕祥、杨培雷.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谈基层工会劳动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篇9

劳动保护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基层单位领导对劳动保护认识不足

忽视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工作, 存在着劳动保护工作“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有的单位在劳动条件的改善上不投入, 职工劳保用品发放不及时, 该进行的健康检查无法落实。有的单位为降低成本, 减少安全投入, 对已经存在的事故隐患, 抱有侥幸心理。

2.有的职工对自身劳动保护认识不足

部分员工技能素质不适应, 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还没有形成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主动维护自身安全与健康的意识, 有相当一部分职工没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其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健康的影响, 对事故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缺乏应有的了解。很多职工还没形成“我要安全健康”的观念, 对劳动保护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生命安全, 忽略了对身体健康的保护, 劳动保护的意识还不全面。

3.基层单位工委主任监督不到位

有的项目部工委主任身兼多职, 严重的影响了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作用的有效发挥。还有的项目部工委主任业务能力差, 不懂工会劳动保护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 造成项目部工委不会监督或监督不力, 难以履行监督职责。

4.基层单位未按要求发放劳动防护用品

劳动防护用品是为防止或减轻事故伤害及职业危害所使用的防护装备, 加强并做好劳动用品的监督管理工作也是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实际工作中, 还存在着职工使用的劳保用品质量低, 不能满足劳动者需求的问题。

强化抓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维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 是贯彻党的“以人为本”办企业方针的要求, 是工会维护的重要体现。做好劳动保护, 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强化现场施工安全质量, 有利于维护企业社会信誉, 提升社会形象, 提高市场竞争软实力。

针对当前基层单位劳动保护现状, 工会组织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对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积极探索劳动保护维权新机制、新方法、新对策。一定要从源头上反映广大职工在劳动安全保护方面的需求和呼声, 切实维护职工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权益。

劳动保护工作的主要对策

1.坚持平等协商沟通制度

要从源头上维护员工劳动保护的权益, 将坚持和完善集体合同平等协商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定期对集体合同落实履行情况进行检查, 规范劳动保护、用工、报酬管理等, 确保员工的劳动保护、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要积极组织、协助员工签订好《劳动合同》, 同时根据女工特殊生理特点, 注重劳动合同中保护女工的特殊利益。以《职业病防治法》为准则, 注重改善员工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 有效遏止职业危害的发生。

2.增强做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以对职工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 切实做好劳动保护工作。尤其是项目部工委主任, 充分认识工会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的责任, 协助和督促企业认真履行劳动保护职责, 理直气壮地开展监督检查, 把主要精力放在监督上, 真抓实干, 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竭尽全力坚决干好, 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对安全生产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3.抓好职工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

基层各级工会组织必须要学透《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等国家和行业的法律法规, 成为依法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专家。通过举办公司系统内工会干部培训班, 强化劳动保护知识培训。充分行使法律赋予工会在劳动保护工作中的代表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大一线员工安全宣传教育力度, 运用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安全教育形式, 将安全知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事故案例等安教内容进行广泛的宣传, 强化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4.扎实开展一法三卡活动

各级工会要坚持履行“一法三卡”检查制度, 组织职工从人、机器、环境以及物资等方面入手, 对生产作业场所和岗位的事故隐患、职业危害进行全面系统的排查, 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分类、辨识、评估、确定危害等级, 落实监控人。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转变。

5.加强劳动保护监督检查队伍的建设

企业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之我见 篇10

关键词: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97-02

企业劳动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它是企业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因此,工会作为联系企业与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应该把构建良好、和谐的劳动关系作为其工作的核心内容,充分发挥不可替代的自身优势和积极作用,从而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共同发展,经营管理者(企业代表者)与劳动者的和谐共处之目的。

一、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

1.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的劳动关系,它涉及最为广泛的社会生产单位和劳动群体。据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企业总数约为1142万家,职工总数约为2.92亿人。如果再加上其他社会生产单位,劳动群体的总人数将远远高于上述数字。而以各类企业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单位所覆盖的领域,也是我国产业工人大军最集中的领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城镇化改造步伐的不断推进,我国各类企业体制、机制的不断变革,以及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进城务工,使得关乎企业与劳动者双方利益的劳动关系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如果这一矛盾处理不好,势必会引发群体性、突发性事件,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乃至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稳固。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教训都告诉我们,不和谐的劳动关系将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大重要诱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上讲话中指出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政治、社会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2.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职工不再是企业的一种简单附属物,而逐渐成为企业活动的主体,实际上形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各种要素都离不开职工的积极努力,企业与职工已构成了推动企业发展的生命共同体。因此,只有劳动关系和谐,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激发职工的创造力;只有当企业用真心和诚挚对待职工时,职工就会由衷地以厂为家、关心企业、热爱工作,可以说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正所谓“企业好,职工就会好;职工好,企业一定好”。企业与职工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唇亡齿寒”正是这一关系的真实写照。这也正是现在许多企业纷纷提出“以人为本,共同事业”的企业发展理念的道理所在。

二、充分认清维护好职工权益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所在

实践告诉我们:维护好职工权益,是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过程中的关键。因为,在企业内部各类群体所处的地位关系中,职工尤其是普通职工始终处在弱势地位,一旦出现矛盾常会作为首先被牺牲的一方。因此,企业工会要想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中,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应着力从4个方面做好职工维权的工作。

1.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劳动权益是职工权益中最基本、最具体、最应重视的权益,它包括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劳动休息、劳动保险等方面。要维护好职工的劳动权益,首先应帮助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认真落实和完善《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规范签订与实施,落实和完善安全生产机制和职业病防范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其次,工会应利用各种手段,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职工的法律意识,让职工明白利用法律武器理性维权的必要性和应避免非理性的暴力维权的危害性。第三,当企业面临困难需要减员增效时,工会应在保证职工权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协助企业做好下岗职工的安抚与安置工作。第四,当职工的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工会应勇于站出来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切实保证职工权益的正常履行。

2.切实维护职工的民主权益。职工的民主权益主要体现在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职工政治权益的集中体现。维护职工民主权益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知情、参与、监督的过程,使企业管理者与劳动者在企业管理与发展的认识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从而奠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维护好职工的民主权益,主要是坚持和完善好职代会制度和企务公开制度,从组织形式和制度层面上切实保证职工民主权益的履行。例如,从管理流程上切实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决策、企业改革的重大举措和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等都必须提交职代会审议;从组织建设上切实保证企业工会参与企务公开领导小组工作;从制度层面上切实保证职工代表进入公司监事会事项的落实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职工履行民主权益,是为了将企业的目标转化成每一位职工的自觉行动,是为了帮助企业有效规避风险实现目标。而绝不是“越俎代庖”替代企业管理机构。

上一篇:声像图特点下一篇:经济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