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2024-05-09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精选七篇)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篇1

关键词:乙型脑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脑脊液,血清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ICAM-1) 属于黏附分子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在炎症反应、免疫应答、凝血与血小板形成以及维持正常内皮细胞结构方面有重要作用。近年发现脑脊液和血清sICAM-1的变化是反映脑损伤程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标志[1~5]。有关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患儿脑脊液和血清sICAM-1变化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对45例乙脑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sICAM-1含量的检测和分析, 旨在深入探讨其临床意义, 为乙脑的治疗提供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观察组45例乙脑患儿为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疾病科2005年7月至2006年9月住院的乙脑患儿, 男29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5.4±1.2) 岁。临床分型:轻型9例, 普通型24例, 重型12例。临床诊断及分型依据参考文献[6]。所有45例患儿血清抗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均阳性。对照组20例为拟行非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行腰麻的患儿, 排除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男13例, 女7例, 平均年龄 (6.2±1.0) 岁。两组在年龄与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患儿在极期采集血清和脑脊液1次, 恢复期采集血清1次;对照组采集血清和脑脊液1次。所有标本置于-70℃低温冰箱保存。sICAM-1 (深圳晶美公司产品)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测定, 检测按说明书操作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统计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内比较采用LSD法。脑脊液和血清sICAM-1水平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不同病型乙脑患儿极期脑脊液和血清sICAM-1含量见表1

如表1所示, 观察组各型与对照组间脑脊液和血清sICAM-1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0.01) 。乙脑患儿脑脊液和血清中sICAM-1含量随临床分型加重而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 (P均<0.01) 。

▲P<0.01

2.2 不同病期乙脑患儿血清sICAM-1含量见表2

如表2所示, 观察组极期和恢复期与对照组间血清sICAM-1含量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观察组极期血清sICAM-1含量高于恢复期,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1;与恢复期相比, #P<0.01

2.3 血清与脑脊液sICAM-1相关性分析

极期乙脑患儿血清与脑脊液中sICAM-1含量二者呈正相关 (r=0.632, P<0.01) 。

3 讨论

黏附分子是血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膜受损后释放的一系列糖蛋白分子, 在炎症反应、免疫应答、凝血与血小板形成以及维持正常内皮细胞结构方面有重要作用。细胞间黏附分子-l (ICAM-1) 是一种分子量为76~l14kD的单链糖蛋白, 分为膜结合型I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ICAM-1) 。由于slCAM-1与膜型ICAM-1水平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因此, sICAM-1水平可反映机体内ICAM-1的表达情况。ICAM-l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表达最为广泛。sICAM-1通过与其配体LFA-1、Mac-l相结合介导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 同时sICAM-1与LFA-1结合后引起一种与细胞骨架蛋白的重排相关的级联反应, 进而影响白细胞的移动, 故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正常情况下sICAM-1呈低表达, 但在脑缺血、脑和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刺激下sICAM-1表达明显增加, 使得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力增加, 进而贴壁、滚动、嵌塞微血管, 造成局部血液动力学环境改变, 白细胞跨过内皮细胞间隙进入周围组织, 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 造成缺血区域的脑组织损伤, 并吸引更多的白细胞进入组织, 形成恶性循环, 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脑外伤等均能导致神经细胞的水肿、变性坏死, 造成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增加, 引起血清和脑脊液中sICAM-1水平显著增加[2~5]。有研究证实, 森林脑炎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埃可病毒等所引起的病毒性脑炎均能导致神经细胞的水肿、变性坏死, 造成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增加, 引起血清和脑脊液中sICAM-1水平显著增加[7~9]。

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表现为脑实质的炎症, 病理可见神经细胞变性、肿胀及坏死, 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本研究结果发现, 乙脑患儿极期脑脊液和血清sICAM-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且脑脊液和血清中sICAM-1含量随临床分型加重而增高, 恢复期sICAM-1含量下降, 说明sICAM-1可以反映乙脑脑实质的炎症和损害程度, 且和脑实质炎症及损害的严重程度相关。本研究显示极期乙脑患儿血清与脑脊液中sICAM-1含量呈正相关, 提示乙脑患儿血清sICAM-1水平可以反映乙脑脑实质的炎症和损害程度, 与乙脑患儿病情相关。因此, 检测乙脑患儿的脑脊液和血清SICAM-1水平的变化, 不仅有助于判定急性期脑组织受损的严重程度, 而且还可估计其预后。

参考文献

[1]Pietruczuk M, Pietruczuk A, Pancewicz S, et al.ICAM-1:structure, biological rol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J].Pol Merkur Lekarski, 2004, 17 (101) :507~511.

[2]Zaccagni H, Fried J, Cornell J, et al.Soluble adhesion mol-ecule levels, neuropsychiatric lupus and lupus-related damage[J].Front Biosci, 2004, 9:1654~1659.

[3]Martino D, Branson JA, Church AJ, et al.Soluble adhesion molecules in 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J].Pediatr Neurol, 2005, 33 (4) :255~258.

[4]Acar G, Idiman F, Kirkali G, et al.Intrathecal sICAM-1production in multiple sclerosis--correlation with triple dose Gd-DTPA MRI enhancement and IgG index[J].J Neurol, 2005, 252 (2) :146~150.

[5]Kaynar MY, Tanriverdi T, Kafadar AM, et al.Detection of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and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n both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serum of patients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J Neurosurg, 2004, 101 (6) :1030~1036.

[6]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5~69.

[7]Zajkowska JM, Izycka A, Jablonska E, et al.Serum and cere-brospinal concentrations of sICAM-1sICAM-2, sICAM-3in neuroborrellosis and tick borne encephalitis--preliminary report[J].Pol Merkur Lekarski, 2005, (110) :152~157.

[8]Sulik A, Wojtkowska M, Rozkiewicz D, et al.Increase in adhesion molecules in cerebrospinal fluid of children with mumps and mumps meningitis[J].Scand J Immunol, 2006, 64 (4) :420~424.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篇2

目前研究显示, 除影响骨折愈合的物理因素外, 患者自身内在因素如血液流变学及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s VCAM-1) 、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 ICAM-1)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 水平等同样是影响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5,6,7,8]。本研究对65例骨折延迟患者及65例骨折愈合正常的患者的血流变指标及血清s VCAM-1、s ICAM-1、PDGF、IGF-1水平进行研究比较, 现在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收治的骨折延迟愈合患者65例为研究组, 其中, 男38例, 女27例, 年龄23~72岁, 平均 (48.6±6.2) 岁;闭合性骨折35例, 开放性骨折30例;按照AO分型:A型骨折16例, B型骨折35例, C型骨折14例;骨折部位:肱骨干骨折15例, 胫腓骨骨折22例, 股骨颈骨折17例, 尺桡骨骨折11例。选取同期我院治疗的骨折愈合正常患者65例为对照组, 其中, 男35例, 女30例, 年龄21~74岁, 平均 (49.1±6.5) 岁;闭合性骨折37例, 开放性骨折28例;按照AO分型:A型骨折15例, B型骨折37例, C型骨折13例;骨折部位:肱骨干骨折14例, 胫腓骨骨折24例, 股骨颈骨折16例, 尺桡骨骨折11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参加研究, 且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骨折部位, 同部位、同种类型骨折的治疗方法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别于患者骨折后1、8、12周, 抽取所有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 L, 分离血清, 放置于-40℃保存备用。血清s VCAM-1、s ICAM-1、PDGF、IGF-1水平的检测分别使用s VCAM-1 ELISA试剂盒、s ICAM-1 ELISA试剂盒、PDGF ELISA试剂盒和IGF-1 ELISA检测试剂盒, 由2名有资质的检验人员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所有试剂盒均由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血液流变学的检测主要检测: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浆黏度检测均使用ZL6000i全自动血液流变学分析仪 (上海澜瑞科技医疗有限公司生产) , 由我院检验科医师进行操作。统计两组患者的上述所有数据, 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骨折1周时的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浆黏度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5、1.78、0.99, P>0.05) 。两组患者骨折8、12周时红细胞刚性指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7、0.69, P>0.05) ;两组患者骨折8、12周时的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 t=1.98, aP<0.05;t=4.57, bP<0.05;t=3.15, cP<0.05;t=6.33, dP<0.05

2.2 两组患者的血清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比较

两组患者骨折1周时的血清s ICAM-1、s VCAM-1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9、0.79、1.25, P>0.05) 。两组患者骨折8、12周的血清s ICAM-1、s VCAM-1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比较

两组患者骨折1周时的血清IGF-1和PDGF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9、0.97, P>0.05) 。两组患者骨折8、12周的血清IGF-1和PDGF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讨论

骨折延迟愈合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严重的影响, 导致骨折患者的综合生存状态处于相对较差的状态。目前, 引起其骨折的物理性因素成为研究影响骨折愈合相关因素的主要倾向, 而针对患者自身相关指标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尤其是血清中相关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少[9]。近些年来, 临床中越来越重视影响患者骨折愈合的内在因素, 相关研究日益增加。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同项目比较, t=2.69, aP<0.05;t=2.07, bP<0.05;t=1.99, cP<0.05;t=3.11, dP<0.05;s V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 ICAM-1: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同项目比较, t=2.11, aP<0.05;t=4.57, bP<0.05;t=3.64, cP<0.05;t=2.74, dP<0.05;PD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临床中较为常用的检测因子如血液流变学, 其主要研究血液变形性及血液流动性, 可有效反映机体的血液黏滞程度, 本研究中发现研究组患者血流变学指标在其骨折8、12周显著高于对照组, 说明骨折延迟愈合患者的血浆黏稠度较高, 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的血液循环, 同时给骨折部位及其周围的血供带来负面的影响, 而血供是保证骨折愈合效果及速度的重要方面[10], 最终影响到患者的骨折愈合过程。同时血凝升高、血流淤滞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 增加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出现, 延长骨折愈合时间。因此, 血液流变学的早期检测, 早期了解血液黏稠度, 对骨折的愈合以及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预测骨折愈合转归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另外, s ICAM-1、s VCAM-1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细胞间及细胞外基质的黏附因子, 其可诱导机体中炎症细胞的黏附与趋化作用,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在骨折8、12周s ICAM-1、s VCAM-1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这可导致骨折愈合康复过程中的炎性状态, 从而对骨折的愈合情况产生不利的影响[11,12]。可见血清高水平s ICAM-1、s VCAM-1的出现可能导致骨折延迟愈合的发生, 动态监测骨折患者ICAM-1和VCAM-1血清水平的变化, 对预测骨折延迟愈合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并利于临床工作中进行早期干预。

本研究同时发现研究组患者血清PDGF、IGF-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DGF、IGF-1为重要的骨生长刺激因子, 在骨折修复过程中对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起到调节, 并促进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增生, 诱导软骨内成骨和膜内成骨过程[13,14], 由此可见, PDGF、IGF-1水平降低可能是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愈合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4年10月—2005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共60例, 其中男39例, 女21例, 年龄50岁~68岁 (60.1岁±7.7岁) 。随机分为治疗组 (30例) 和对照组 (30例) 。另选同期无脑血管病史的健康体检者30名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第五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确诊, 并于起病后24 h内入院。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统一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行扩容, 改善微循环治疗, 同时行缓解脑水肿, 改善脑细胞代谢及应用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 未采用抗凝、溶栓等治疗措施。治疗组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 (贵州百灵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4粒, 3次/日。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

1.3 检测方法

健康对照组常规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 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抽取空腹时静脉血4 mL, 每2 mL分装1个试管, 其中1个试管予以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EDTA-Na2) 抗凝以供测GMP-140, 不抗凝者以供测sICAM-1。标本经离心后分离血清或血浆, -20℃保存待测。ESISA法检测血标本中的sICAM-1、GMP-140。sICAM-1检测试剂盒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血浆GMP-140检测试剂盒由福建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不同时间点各组患者血清sICAM-1及GMP-140浓度值合并计算后采用 t 检验进行比较;并对患者不同时间点连续血清sICAM及GMP-140浓度值进行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对数据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入院第1天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GMP-140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 (P<0.01) ,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sICAM-1及GMP-140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入院后第4天、第7天治疗组患者血清sICAM-1及GMP-140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其中第7天最为显著 (P<0.01) , 入院后第14天, 两组患者血清sICAM-1及GMP-14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 论

ICAM-1为细胞膜表面蛋白, 是能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外基质相互黏附的糖蛋白, 其所含寡糖分子数有所差别, 故分子量在80 kD~114 kD[2]。ICAM-1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最高, 其次为外周白细胞。sICAM-1为ICAM-1的可溶性形式, 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表达的ICAM-1脱落而来, 所以血清中sICAM-1的变化可反映脑梗死时脑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水平的变化。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表明, ICAM-1所介导的炎性反应是缺血后脑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3,4]。GMP-140是血小板α颗粒膜上的主要糖蛋白, 血小板活化时被释放于血浆中, 近年来研究表明[5], GMP-140具有介导活化血小板或内皮细胞与不同类型白细胞的黏附功能, 临床上血浆GMP-140含量反映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和血栓形成倾向。

本研究结果表明, 急性脑梗死患者第1天血浆中sICAM-1及GMP-140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1) , 说明脑梗死急性期存在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及细胞间黏附功能增强, 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24 h内sICAM-1及GMP-140浓度水平即迅速升高, 第7天最高, 然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第14天逐渐接近正常水平, 而sICAM-1变化过程的时间规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后炎性反应程度变化的时间规律基本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第4天、第7天血清sICAM-1及GMP-140浓度低于对照组 (P<0.01) , 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可以对抗血管内皮细胞sICAM-1表达增强及GMP-140的释放入血;对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连续血清sICAM-1及GMP-140浓度变化均有明显的影响, 随着病程的发展, 对sICAM-1及GMP-140浓度值进行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病程中sICAM-1及GMP-140浓度的变化均有明显影响, 随着病程的发展sICAM-1及GMP-140可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而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可以缩短这一进程, 减少缺血后脑组织神经元的损害程度。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主要成分为银杏叶、丹参、灯盏细辛、三七等, 以往实验已证实上述物质具有减轻脑水肿、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 中药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机制与其阻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抑制sICAM-1表达及血小板活化, 减少GMP-140释放有关。

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 (sICAM-1) 及P-选择素 (GMP-140) 的表达规律, 探讨中药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组 (治疗组, 30例) 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对照组, 30例) , 分别检测脑梗死患者起病后1d、4d、7d、14d时的血清sICAM-1及GMP-140浓度。结果入院后第4天、第7天治疗组血清sICAM-1及GMP-140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对缺血性脑组织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与其阻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抑制sICAM-1及GMP-140表达, 减轻脑缺血组织的炎症反应有关。

关键词: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急性脑梗死,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P-选择素

参考文献

[1]Fassbender K, Rossol S, Kammer T, et al.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serum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schemia:Kineties of secretion and relationtothe extent of brain damage and outcome of disease[J].J Neurol Sci, 1994, 122 (2) :135-139.

[2]李光勤, 董为伟.细胞黏附分子与脑缺血[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学分册, 1997, 5 (5) :226-269.

[3]Barone FC, Hillegass LM, Price WJ, et al.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 infiltrationinto cerebral focal ischemic tissue, myeloper-oxidase activity assay and histologic verification[J].J Neurosci Res, 1991, 29:336-345.

[4]Clark RK, Lee EV, Fish CJ, et al.Development of tissue damage inflammation and resolution following stroke:An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quantitative planimetric study[J].Brain Res Bull, 1993, 31:565-572.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篇4

关键词:核内因子κB,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RT-PCR

近来研究表明,炎性细胞介导的斑块破裂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机制[1]。稳定斑块及抑制炎性反应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基础。他汀类药物除有显著降低胆固醇作用外,还有抗炎和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从而降低高危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本研究试图通过逆转酶剧增技术RT-PCR途径,对心梗大鼠非梗死区药物干预后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 p65活性和sICAM-1水平变化作一定量分析,来探讨他汀类药物的可能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心肌梗死模型建立与分组: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在(240±20) g(由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用开胸冠脉结扎法复制心梗模型。根据体表心电图Ⅱ导联R波高尖,ST段抬高为结扎成功。SD大鼠分为:(1)假手术组12只,前降支冠脉留置一松结而不结扎。(2) AMI组8只,前降支冠脉结扎。(3)AMI+氟伐他汀(北京诺华公司)组10只,氟伐他汀组剂量为20 mg/(kg·d),手术后24 h给予正常组、假手术组、AMI均蒸馏水灌胃,在标准饲养方法的基础上,每天对每只大鼠灌胃2 ml蒸馏水,饮水不限。

1.1.2 4周后分别处死各个组别中的大鼠取出心肌组织,作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进行半定量分析。

1.2 结果图像分析

PCR结果图像输入计算机,利用生物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检测条带的积分灰度值,用β-acting mR-NA为内参照进行校正,各条带的灰度值与β-acting基因条带的灰度值之比半定量表示其表达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各组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但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两两比较用Bonferroni法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电泳图见图1~4。

注:M为marker,N正常组,J假手术组,F氟伐他汀组,F1边缘区,F2梗死区,F3心梗远端

2.2 NF-κB p65及sICAM-1 mRNA在各组中半定量表达结果见表1。

注:M为marker,N正常组,J假手术组,M1心梗边缘区,M2心梗梗死区,M3心梗远端

图注:M为marker,N正常组,J假手术组,F氟伐他汀组,F4边缘区,F5梗死区,F6心梗远端

注:M为marker,N正常组,J假手术组,M1心梗边缘区,M2梗死区,M3心梗远端。

NF-κB p65及sICAM-1 mRNA在正常组与假手术组中呈低水平表达,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NF-κB p65及sICAM-1 mRNA在心梗组和氟伐他汀组中表达明显增强,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伐他汀组与心梗组比较,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表明,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因素[1]。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以外广泛的非降脂药理作用即多效性作用[2]。(1)改善血管内皮功能。(2)稳定粥样斑块,防止血栓的形成。(3)抗炎症。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病灶中炎性细胞密度及活性、改变斑块成分、抑制炎症、稳定病灶可减少与炎症相关的缺血性事件。有研究表明sICAM-1浓度水平可作为冠心病患者死亡率高低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且与其浓度水平成正相关[3,4]。sICAM-1是重要的炎症因子。本研究结果表明NF-κB及sICAM-1浓度水平在正常组与假手术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且呈低水平表达或不表达。而在心梗组、氟伐他汀组浓度水平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氟伐他汀组相比心梗组两者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有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上述两者在心梗发生后呈现高水平表达(P<0.05)。在氟伐他汀干预后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动物实验表明心梗后NF-κB及sICAM-1浓度水平表达强度都显著增加,两者表达存在正相关性。NF-κB是促进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转录的关键因子,可能调控了AS血管壁中ICAM-1的转录表达。已证实,ICAM-1基因启动子上含有NF-κB结合位点,各种细胞外的刺激信号使胞浆中未活化的NF-κB激活并进入胞核,NF-κB的p50亚基的核定位序列与ICAM-1的κB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NF-κB含有转录激活区的p65亚基能启动ICAM-1的转录,ICAM-1又可反过来进一步活化NF-κB,由此形成一个正反馈调节,二者协同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3]。

他汀类药物治疗后,NF-κB活性下降,sICAM-1表达量也下降,降低炎症反应,减少巨噬细胞浸润及炎性介质生成。独立于降脂并呈剂量依赖性方式的抗炎作用是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Ortege等[5]首先在体外实验中发现Atorvastatin能抑制NF-KB的激活。Fluvstatin在本试验中抗炎机制亦可能是通过降低NF-κB活性进而抑制炎症反应实现。总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早应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及表达应该是对患者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张运,陈文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1):1005-2194.

[2]Nissen SE.High-dose statin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Not just lipid levels.JAMA,2004,292:13077.

[3]于运福,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核转录因子NF-κB.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4):277.

[4]Jenny NS,Arnold AM,Kuller LH,et al.Soluble 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s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nd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J Thromb Haemost,2006,4:107-113.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2005年12月~2007年6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免疫风湿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SLE患者。39例SLE患者的诊断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ACR)1997年推荐的分类标准。以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来判断病情的活动和缓解,SLEDAI≥9分为病情活动。活动期患者39例(男7例,女32例),平均病程(3.8±2.1)年。狼疮肾炎的诊断依据第6版《内科学》中关于狼疮肾炎的诊断标准,其中有狼疮肾炎表现者23例,无狼疮肾炎表现者16例。对照组为健康义务献血者,25例(男15例,女10例)。

1.2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3m L,自然静置3 h后提取,分装,标记血清标本,保存血清标本于-70℃冰箱备用。实验开始前将待测血清置于室温下融化并恢复至20℃~25℃备用。

1.3 主要试剂

IgG-AECA检测试剂盒(间接免疫荧光法)购自德国欧蒙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s ICAM-1检测试剂盒购自DRLab.California USA。

1.4 实验方法

按照IgG-AECA试剂盒中说明书逐步操作,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阳性对照中IgG-AECA与试剂中的抗原基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结合后,在靠近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产生一些粗糙的颗粒状的绿色荧光。将血清样本结果与阳性对照比较,最后加以确定。按照s ICAM-1试剂盒说明书步骤,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s ICAM-1的测定。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在SPSS12.0软件下处理。计数资料的统计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比较及四格表资料中分类变量的关联度测量,以关联系数(ψ)表示,关联系数ψ=√(χ2/N),N为总例数。ψ取值在-1至1之间,其值越大表示关联性越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在SLE活动期组IgG-AECA阳性的检出例数为21例,在健康对照组无1例阳性。在上述两组IgG-AECA阳性率分别为53.8%和0%,IgG-AECA阳性率在上述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在SLE活动期组IgG-AECA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在SLE活动期患者中有狼疮肾炎组的IgG-AECA阳性率为69.6%,无狼疮肾炎组为31.3%,前者IgG-AECA阳性率高于后者(P<0.05)。Ig G-AECA与狼疮肾炎活动存在关联性,关联系数ψ为0.378,P<0.05。

在SLE活动期IgG-AECA阳性、阴性组患者s ICAM-1血清平均水平分别为(1004.41±650.57)ng/mL和(581.21±514.52)ng/mL,因方差不齐故采用方差不齐条件下的t检验。结果说明IgG-AECA阳性患者的s ICAM-1血清平均水平明显高于阴性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在SLE活动期患者中有狼疮肾炎组的s ICAM-1血清平均水平为(982.93±734.13)ng/mL,无狼疮肾炎组的s ICAM-1血清平均水平为(581.11±238.30)ng/mL,前者高于后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肾脏存在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床,使肾脏血管易受自身抗体导致的炎症侵袭,成为SLE常见的受累器官。肾脏受累成为SLE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影响SLE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

国内外一些研究结果证实,IgG-AECA与原发性和继发性血管炎的血管损伤皆有密切关系[1,2,3,4]。虽然WHO的狼疮肾炎病理分型中没有提及血管损害,但是在狼疮肾炎中血管损害普遍存在,包括血管内血栓形成、动脉和小动脉硬化以及坏死性动脉炎等[5]。

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IgG-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y,IgG-AECA)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细胞上的ICAM-1表达对SLE血管损害起重要作用,IgG-AECA和ICAM-1可能共同参与了SLE的发病和最终致多个器官受累的病情发展过程[6,7],其中与狼疮肾炎的发病有密切关系[1,8]。P VAN PAASSEN等[9]、JC TSENG[10]等的研究证实,在活动期SLE患者中IgG-AECA的血清水平高于缓解期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且IgG-AECA的滴度水平与狼疮肾炎的活动相关,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文显示,在SLE活动期患者中IgG-AECA阳性率为53.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且在活动期患者中有狼疮肾炎组的IgG-AECA阳性率为69.6%,高于无狼疮肾炎组,差异有显著性。可认为IgG-AECA在SLE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与狼疮肾炎活动存在一定关联,与SLE的病情活动相关。

对于IgG-AECA如何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肾脏血管病变,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目前有些研究认为是IgG-AECA参与了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杀伤作用。P VAN PAASSEN[9]等的研究结果认为IgG-AECA触发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机制,引起了肾脏血管病变。而另外一些研究[8,11]则认为IgG-AECA通过激活内皮细胞,上调细胞因子尤其是ICAM-1的表达水平,诱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引起免疫炎症致肾脏血管损害。

本文结果表明,在SLE活动期患者中IgG-AE-CA阳性患者的s ICAM-1血清水平高于IgG-AECA阴性患者,差异有显著性,说明IgG-AECA与s ICAM-1血清水平的上调有关。在有狼疮肾炎组s ICAM-1血清平均水平高于无狼疮肾炎组,差异有显著性,说明s ICAM-1血清水平与狼疮肾炎的发生有关。

ICAM-1是狼疮肾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之一,DUSTIN等[12]发现ICAM-1在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最强。ICAM-1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分子量约90 kD。而s ICAM-1存在于体液循环中,便于检测,其结构与膜型ICAM-1的胞外区相似,分子量约80 kD[13]。s ICAM-1的产生方式有两种:其一为由膜型ICAM-1脱落而产生;其二为由I-CAM-1的m RNA直接翻译而生成,并由细胞直接将生成的s ICAM-1分泌到体液中。

IgG-AECA是如何上调ICAM-1的表达是这一机制的关键。有报道[14]认为,IgG-AECA激活内皮细胞后,激活的内皮细胞可进一步激活ICAM-1基因的转录因子NF-κB,启动ICAM-1的合成。ICAM-1吸引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诱导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该部位的炎症甚至一系列免疫损伤,持续存在的血管内皮细胞免疫损伤造成肾脏功能受损。

一些研究机构将IgG-AECA的阳性情况、滴度、s ICAM-1的水平与狼疮肾炎的病理分型进行了分析,发现与弥漫增生型狼疮肾炎关系密切。本研究中23例狼疮肾炎患者,有10例进行了肾脏活检,病理证实为弥漫增生型(Ⅳ型)、膜型(Ⅴ型)。鉴于标本量过小,未进行上述两指标与病理分型的关联性分析。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材料

青春型双歧杆菌株1027经API20A及TAB系统(英国)和多次生化鉴定确定。LPS(E.coli.O111∶B4Sigma公司);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ethane dicarboxylic aldehyde,MDA)及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检测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大鼠ICAM-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百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的提取、纯化

将双歧杆菌接种于硫乙醇酸盐液体培养基,置入厌氧培养箱37℃培养48 h,离心收集培养上清液,经过饱和硫酸铵沉淀,Superdex 75柱凝胶过滤,Q-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后,收集第1峰的成分,相对分子质量为16 000[1]。冻干保存。

1.2.2 实验动物和分组

4~6周龄健康SD大鼠72只,购于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实验动物合格证号:0051443),清洁级,雌雄不限,体重220~300 g。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模型组(24只):腹腔注射LPS(5 mg/kg),造模前后正常喂养;双歧杆菌黏附素预处理组(24只):建模前7 d开始给予正常喂养加黏附素5 mg/(kg·d)灌胃,第8天腹腔注射LPS(5 mg/kg)后继续黏附素5 mg/(kg·d)灌胃直至处死动物;对照组(24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 L/kg),造模前后始终给予正常喂养。建模成功判断标准:腹腔注射LPS后,除人为处死外,SD大鼠7 d内不因其他原因死亡。

1.2.3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各组分别于腹腔注射LPS后6 h及1、4、7 d麻醉下腹腔切开,迅速取出小肠末端距回盲部5 cm的回肠组织,生理盐水冲洗后,液氮保存备用。

1.2.4 SOD、MDA、MPO和ICAM-1的测定

回肠组织SOD活性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MDA的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MPO活性。应用ELISA法测定肠道ICAM-1的变化,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模型组各时点回肠组织中SOD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黏附素预处理组除注射LPS后6 h时点外,其余各时点回肠组织中SOD含量虽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注射LPS后1、4、7 d后双歧杆菌黏附素预处理组回肠组织中SOD含量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各时点回肠组织中MDA、MPO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黏附素预处理组各时点回肠组织中MDA、MPO含量虽较对照组有所升高,但却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腹腔注射LPS后,模型组各时点回肠组织中ICAM-1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黏附素预处理组各时点回肠组织中ICAM-1表达虽较对照组有所升高,但却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LPS:脂多糖;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MPO:髓过氧化物酶

3 讨论

肠道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它不仅是阻止肠腔内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侵入体内的重要屏障,也是调节机体应激反应、生成炎症介质的重要器官。当发生内毒素血症时,肠黏膜屏障受损,其机制可能与缺氧、炎症介质释放、氧自由基增多、细胞凋亡等有关[3,4,5],此时可发生大量细菌、内毒素移位,从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6]。

双歧杆菌是一种人体肠道中最重要的生理菌,目前关于其在减轻内毒素血症、调节脂质代谢、抑制氧化损伤、减轻肠道炎性反应、保护肠屏障功能等方面的作用特点已有较多报道[7,8,9,10]。但双歧杆菌活菌制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制造与保存活菌制剂的难度较大,由于局部气体和生长底物的不足,活菌难以足量繁殖,且如果该菌穿过肠壁,还可能促进败血症的发生等[11,12,13]。无细胞制剂则可有效克服以上缺陷,因此,我们尝试应用从双歧杆菌培养上清液中纯化出的一种分子量为16 k D的蛋白质[14]———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观察其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可抑制内毒素对肠上皮细胞的损害作用,对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肠黏膜屏障也具有防护作用,能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15,16],但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是否可抑制肠道氧自由基生成尚不清楚。本实验采用腹腔注射LPS法建立内毒素血症大鼠模型,观察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道自由基和ICAM-1的浓度变化的影响,评价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对内毒素血症时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

当发生内毒素血症时,氧自由基大量生成,与生物膜中的脂类物质发生作用,导致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大量包括MDA在内的醛类产物,造成生物膜系统损伤和细胞内氧化磷酸化障碍,导致肠黏膜屏障损伤[17,18,19]。MDA可降低细胞膜流动性,使细胞通透性增加,可作用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使之变性,促进炎性渗出和水肿,是肠组织的脂质过氧化物的代表性产物。MDA含量的高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氧自由基对组织、细胞损伤的程度。MPO是一种主要存在于中性粒细胞中的酶,在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也少量存在。MPO含量的多少可间接反映组织炎症浸润程度,可作为评价肠道炎症严重程度的指标[20]。SOD是一种源于肌体的活性物质,能消除生物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如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稳定细胞膜,维持细胞内氧自由基处于一种无害的低水平状态。SOD的活力高低可反映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本研究发现:LPS模型组各时点肠组织MDA、MPO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SOD含量则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内毒素血症时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引起的氧化损伤可能是造成肠黏膜损伤中的机制之一;使用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预处理后,各时点回肠组织中MDA、MPO含量明显低于LPS模型组,SOD含量虽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却明显高于LPS模型组,使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增强,减轻了肠黏膜的病理损伤,从而达到保护机体肠道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

ICAM-1是一类位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分子,是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一种重要黏附分子,体内分布广泛,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组织局部黏附分子表达上调是中性粒细胞黏附、激活的基础,而中性粒细胞过度激活可导致组织损伤[21]。本实验中,大鼠腹腔注射LPS后,肠道组织ICAM-1表达上调,使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炎症介质,加重肠组织损伤。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预处理后,ICAM-1表达下调,说明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可能通过抑制ICAM-1的生成或释放,降低中性粒细胞聚集,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发挥对肠道的保护作用。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急诊ICU病房所收治的ARDS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0年制定的诊断标准[3]。入住ICU的ARD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联合治疗组。常规组28例,年龄58±31岁;男16例,女12例。其中重症肺炎17例,急性胰腺炎6例,创伤3例,中毒2例。联合治疗组28例,年龄(63±26)岁,男15例,女13例。其中重症肺炎19例,创伤4例,急性胰腺炎3例,中毒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因分类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同时随机本院体检者28例作为对照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24~78 (43.5±10.4)岁,均为健康者。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充分的抗感染、营养、糖皮质激素、机械通气及对症支持治疗措施。联合治疗组患者除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黄胶囊口服或生大黄粉鼻饲,每次3g,每8h1次;同时予乌司他丁30万u加入0.9%生理盐水50mL微泵静注,每12h1次,疗程5d。于治疗前和治疗后5d同时抽取常规组与联合组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ICAM-1水平,同时检测对照组血清ICAM-1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ARDS发病机理错综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有研究揭示炎性反应是ARDS发病中的关键[4],且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认可。因此,对于失控的炎症反应及抑制炎症介质,阻碍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的治疗,是目前改善ARDS患者症状与预后的主要研究方向。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是黏附分子中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重要成员,ICAM-1与中性粒细胞膜表面CD11a、CD11b结合,促使内皮细胞与PMN、单核细胞牢固黏附,在过度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性作用[5]。在炎症时,PMN在肺内聚集是造成肺损伤的主要原因。PMN被激活,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在杀灭病原菌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过量释放可损伤正常组织。同时大量PMN被激活还可释放大量的TNF-α、IL-1、IL-8等细胞因子[6],使得正常的炎症反应失控,促进ARDS的发生。ICAM-1是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过程中最重要的核心分子,因此,研究血清ICAM-1水平变化与ARDS的关系意义重大。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P<0.01

大黄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7]。国内学者对其在ARDS的治疗中的药理机制与疗效做了颇多研究。张永和[8]等通过实验研究表面:大黄对危重患者血清中的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和IL-6有拮抗作用。周心涛[9]等也通过研究表明:大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有利于ARDS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

乌司他丁是一种从人尿液中分离纯化的广谱蛋白酶抑制剂,能同时抑制多种水解酶的活性,具有抑制细胞炎性介质释放、稳定细胞膜和保护器官功能的作用[10]。谭朝华[11]等学者通过研究还发现乌司他丁可阻断蛋白酶所介导的PMN在肺内的聚集,抑制PMN溶酶体酶活性和吞噬作用,从而有效制约酶、细胞因子、氧自由基级联反应所形成的恶性循环和放大效应。

上一篇:生物材料下一篇:德育工作探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