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

2024-06-21

爱问(精选六篇)

爱问 篇1

关键词:问题教学,学习兴趣,方法措施

积极提问, 探究答案,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 创造机会使学生产生疑问, 进而探索、释疑。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融洽关系

俗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位教师才会喜欢他们教授的学科。如果教师总是一脸严肃, 行为专制, 关系肯定会非常紧张, 学生也会比较“怕”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怎么可能学好呢?所以教师一定要和蔼可亲, 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位置, 这样学生才可能亲近你, 才能敢于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时, 我们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很简单、有错误就嘲笑、打击学生, 要肯定学生提问的勇气和探究的积极性, 一起和学生探究问题, 共同释疑, 从而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越来越爱问, 越来越爱学。此外, 还要鼓励学生有质疑权威、书本、教师的勇气, 这种质疑的精神是弥足珍贵的。需要注意的是, 当学生对某个结论、解答有疑问时, 教师要以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 让他查询各方面的资料, 自己去解决。若不能解决, 教师再以帮助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研究, 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

二、设立物理问题本

在教学中我发现, 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 不管怎么鼓励, 总是当面不敢问问题, 针对此情况, 我在黑板旁边挂了一个笔记本, 让学生把自己在平时遇到的物理问题写在上面, 然后教师及时解答。经过一年多的实践, 不仅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我自己的知识面也拓宽了。

三、物理定律意识, 激发学生的提问

向心加速度有这样两个公式, 教学中我介绍了这两个公式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根据第一个公式, a和r应该成反比例关系, 而根据第二个公式a和r应该成正比例关系, 到底a和r是什么关系?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都开始积极思考, 最后形成了三派意见:有的说是正比例关系, 有的说是反比例关系, 还有的说既不成反比例也不成正比例关系。对这些争论, 我没有当场给出答案, 而是把它布置成了一个课后作业, 让大家讨论, 下节课再讲。到了下节课, 我让大家发表意见, 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谈反比例或者正比例关系时, 第三个量必须是定值, 而这两个公式中第三个量都是变量, 所以应该这样说:当V一定时, a和r成反比例关系;当w一定时, a和r成正比例关系。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学, 我不但成功地突破了难点, 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四、拓展课堂演示实验, 提出问题

在做演示实验时, 我没有拘泥于课本上的框框, 而是有所突破、有所拓展。做静电学中摩檫起电的实验时, 我让丝绸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 学生看到验电器带电了, 然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带电的橡胶棒不接触验电器, 而是靠近它, 验电器的箔片张开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重做了这个实验, 学生看到验电器还是带电了。现象虽然看到了, 但这种现象怎么解释呢?学生头脑中充满了疑问, 对这个问题我依然没有给出答案, 而要求大家自学后面的知识去解决, 很多学生都自学静电感应的知识, 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样的方法也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借用习题, 错在何处

很多习题都有“陷阱”, 学生很容易踏进布置好的“陷阱”, 习题教学时教师可以顺着学生错误的思维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答案, 然后问错在何处?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就能被调动起来, 积极思考, 寻找错误的地方, 在运动学中有这样一道习题:紧急刹车时汽车的运动可以看成匀减速运动, 汽车初速为, 加速度大小是, 求紧急刹车6s后汽车的位移。对这个习题, 很多学生未根据实际情况就硬套公式, 得出答案是-12m, 对此学生会产生疑问, 汽车的位移怎么可能是负的呢?它不会倒退啊!热烈的讨论开始了, 我选择了几位学生说说他们的观点:一位学生分析到汽车其实在6s前就已经停下来了, 所以用位移公式时时间就不能是6s了, 而应该带入汽车停止的时间, 汽车停止的时间要用速度公式计算;另一位学生分析道为什么位移会出现负值的情况?原因是我们带入6s的时间时, 汽车只做了2.5s的匀减速运动, 而剩下的3.5s默认为做了反方向的3.5s的匀加速运动, 而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因为汽车在2.5s后就停了下来, 没有做反方向的匀加速运动;还有一位学生分析道在计算清楚停止所需要的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后, 就可以确认汽车最后停止下来了, 所以可以用推论来计算位移, 只要把末速度带成零就可以了。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找到了解决办法, 从而提高了分析能力。

爱问?无语?作文 篇2

他的脸胖嘟嘟的,头发又黑又密,还有点油亮油亮的,眉毛密密的,眼睫毛挺翘的,眼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耳朵挺大的,别说还挺有福气的呢!鼻子长得挺合适,不高也不矮,挺有风度的,宽宽的嘴唇,可会说话了!可是,还是有点美中不足――胖,水桶腰,腿也太粗了点儿,

爱问?无语?作文

在这里,我不妨为诸位介绍一下,他就是我的同桌――杨国誉。这杨国誉可不是一个普通人,可谓是奇人呀。特点多的不计其数,而且,

“十万个为什么”可不是指他好问学习上的问题,而是每次布置了作业,他就要问“有没有作业?”、“作那儿?”等这类问题,

杨国誉看了一眼黑板,目光仿佛在搜寻着什么,突然,他眼睛一亮说:“李延昊,今天中午有没有数学作业呀?”我挺亲切,说:“当然有啦!你看黑板嘛。”他又看了一眼黑板,自己看《猫武士》去了。过了一会儿,他又来问我:“中午作业做哪儿?”我有点不耐烦了:“做p44页2、3、6题。”我本以为他终于明白了,。没想到,没过多久,他又来问我了:“李延昊,中午做p44页那几道题?”我生气了,说:“2、3、6题,千万别再来问我了。”我想:终于把他打发走了。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又来问我了:“是

老师也爱问“为什么” 篇3

记得有一次,我带领小朋友背诵一首学过的儿歌,当说完结尾“黄瓜爬上架,茄子打滴溜”的时候,孩子们像往常那样开始发问:“为什么茄子打滴溜?”我也像往常那样回答道:“因为茄子已经长的圆滚滚了,成熟了,可以吃了!”“哈哈哈……”

第二天,当再次说起这首儿歌时,我灵机一动,反问道:“那你们来说说看,为什么茄子会打滴溜呢?”没想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因为茄子成熟了,圆滚滚的,可以吃啦”“因为茄子整天喝水喝水,就变胖了”“因为茄子肚子变大啦,要生宝宝了”……多么富有想象力。我笑着夸奖他们:“你们真棒!你们都是我的小老师了!”孩子们听到老师这么说,都开心得不得了,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

这件事情启发了我,我试着改变自己的“百科全书”角色,变成像孩子们那样爱问“为什么”的老师。比如在组织小朋友洗手之前,我先问他们: “为什么要洗手?”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告诉我“洗手可以把手上的细菌洗掉,就不会生病了……”我接着问:“那怎样洗手才能洗掉细菌呢?”于是小朋友认真地运用六步洗手法“教”我洗手。

又如,在组织小朋友户外活动之前,我先问“为什么要排队下楼?为什么到了外面要紧跟着老师走呢?”小朋友都很踊跃地回答我:“因为如果不排队下楼会很挤,会撞到人,也很危险”“因为在外面不跟着老师,如果遇到坏人就被带走了,老师和爸爸妈妈就找不到我们了”……只要是老师问的问题,小朋友都会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爱问 篇4

1 问题设置的必要性

教师提问时首先要考虑自己的问题是否有意义。因此, 我们在设计问题时, 要考虑到我们设计的问题是否瞄准了教学环节的特殊节点和学生思维过程的瓶颈, 是否扣住了教材的重点难点, 是否有思考价值, 是否有启发性。要使我们的问题“问中有疑”, 能“问而生思”, 给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 在问答之间开启学生的心智, 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Book2 Unit3Amazing people时, 教师可问学生:“Do you have a hero in mind?What are the things he or she has done that make you feel that this person is amazing?”又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Book2 Unit2 Reading:An adventure in Africa时, 教师可问学生:“Do you like traveling?What is the most exciting place you have ever been to?Can you think of any other exciting places to visit?If you have a chance, where do you most like to take an adventure?And why?”通过巧妙的有趣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当中。

2 难度的区分性和时机的恰当性

学生因知识基础、理解能力、表达水平等不同, 因而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正视这种差异就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 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同和理解。所以, 教师提问应当在难度上有一定的区分度。所以教师在课前问题设计时, 要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类型并有一定梯度的问题, 既分层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思维的训练与提升;又在难易结合的提问中, 巧妙地掌控了教学的节奏, 让课堂教学流程变得舒缓有致。日常教学中, 有些教师, 常常问得笼统而模糊, 指向不明确, 学生往往会感觉模棱两可。这时教师不妨化大为小, 把它变成几个简单的明确的小问题, 降低难度, 明确方向。

此外, 提问时机的把握也很重要。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时机, 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孔子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也就是说要在学生经过思考达到“心求通而未提, 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提问。当然, 这需要教师平时要勤于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才能在问题的组织和开展时有章有序游刃有余。

3 问题设计的丰富性

问题设计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从问题的表述看, 有判断型、描述型、评价型等;从设计目的看, 有认识型、理解掌握型和应用型等;从答案的评判看, 有的是封闭式的, 只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有的是开放式的, 答案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从参与主体来看, 有的是个别回答;有的是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来回答, 小组成员进行补充;而有些探究性问题, 则可以放手让全班共同讨论, 各抒己见, 最后达成共识。

鉴于此, 教师只有从教材出发, 结合学生原先的掌握情况, 灵活恰当地设置丰富多彩的问题, 营造不同的问题情境,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如在介绍Howard Carter、Yang Liwei等名人时, 或是教学English and its history等说明文时, 教师可设计提纲性的表格或图表, 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 对该文章说明对象的特征信息进行填空, 既照顾到文体的特点, 又清晰而一目了然, 便于记忆。对于那些临时生成的问题, 教师也要避免过分随意地询问, 应该适当变化提问的角度。如“Why is modern English different from old English?”这种通常的问法常让学生疲倦, 而如果换成:“We know that in English some different words have the same meaning.For example, pick up and lift up, but who can tell us why?”这样的提问学生就会感到很有趣, 容易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何乐而不为呢?

需要说明的是, 问题设置的丰富多样, 是建立在对教材重点与难点, 以及学生求知规律把握的基础上, 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

4 评价的科学性

所谓评价的科学性, 是基于教学评价的情与理的有机融合上。于情,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 毕竟这也是经过了一番思考, 哪怕有微小的“闪光点”, 教师都必须加以肯定和表扬。心理学家证实:“表扬做得很好的比惩罚或批评做得不好的更能鼓励学生把学习搞好”, 这时候可采用一些评价语, 例如:“Well done!”、“Excellent!”、“I’m pleased that you have made so great progress now.”, “You speak English very well, but pay attention to your pronunciation.”, “Your pronunciation is perfect, but pay attention to your grammar mistakes”等。这样做能让回答问题的学生吃上颗“定心丸”, 而不至于在同学面前丢脸;于理, 教师自身要明白鼓励并不代表对错误的忽视甚至纵容, 我们既要对错误及时明确地给予纠正, 又要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单一眼光和做法, 要重过程轻结果, 重方法轻答案,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给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 学生才能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只爱问情水散文阅读 篇5

生活中太多的不顺心,导致我对事情把握的越来越不好了。

哎。我是有脾气的人。很多时候,我不想怎么着,可别人偏偏的欺负你。我知道,我是外乡人,我知道,我是穷人,我也知道,我是落魄如水的人。可是,我是有尊严的人。在我的生活准则中,我不想对女人怎么样。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我依然会去凑她。因为,她已经触摸到了我的底线。不要以为我不说话,我不张扬,我不放肆,就认为我是谁都可以欺负的人。其实,你错了。俗话说,不争是争。

直到目前,我遇到2个最坏的女人。一个是网友。说话不真诚,好像还有心理障碍。可以说我已经是很包容了,但是她无缘无故的骂人,我实在受不了,还有一点就是说话没有一句真的。最后我无情的把她删了,这样的女人。痛恨之。还有一个是工作中的`。很小气,真是太小气了。很多时候,我本想发脾气,但是想想还是算了。这种小气鬼不值得我去发脾气,没必要,对待小气鬼,处处留心些就是了。工作这么多年,总结出一条,无为而治,才是王道。呵呵呵,做事讲原则,抓大放小,只要原则问题没事,一切都随遇而安。

工作中才华是给自己看的,不是给领导。做一个好领导不容易,当一个领导更难。但是领导是不是为员工着想,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如果一个领导这点都做不到,就根本不值得你去追随。我遇到很多领导,说大话的我遇到过,卑鄙无耻的我也遇到过,平庸的我也遇到过,无能的我也遇到过,就是没遇到一个我可心的。我也换过很多单位,从这个走到那个单位,从这边走到那边,呵呵。说实在的,只要一个人有能力,有才华,走到哪里都是可以翻云覆雨,走到哪里,都可以顺手顺心。这点,我等待了5年,才明白。也才知道,原来,我离开,一样的快乐、幸福。想好了。准备辞职了。这里不是属于我的那片海,这里装不下我一个宽泛的心。

每天坚持走路上班,坚持学习一小时,坚持沉默,坚持读一段可以思索的书籍。足以。

美国人爱问中国人的问题 篇6

自由,你有吗?

我在美国大学上的第一堂课是大众传播学理论,课堂上同学需自我介绍。轮到我了。

“我知道你来自中国,曾是一位新闻记者,但我知道,在中国,你们新闻报道是没有自由的,是这样吗?”

说这话的是一位非洲裔终身教授,剑桥博士,50岁出头,双眼大而炯炯有神。

教授很认真地问我,镜片后的目光犀利又狡黠,同学们唰地齐齐将头转向了我。没想到第一堂课就遭遇如此问题。

我停了几秒,答:“教授,我不这样认为。我从事新闻记者工作已十多年了,虽然有这样那样的规则,但是我们的报道还是自由的。特别是在经济和娱乐方面,中国在这两方面的发展相当快。”教授双颌微点,双唇抿了抿,放过了我。

还有一次,也是这位教授,他谈到美国的自由文化内涵时,话题一转,又朝我放马过来:“在美国,我们是相当自由的,自由地选择,自由地生活,在你们中国,能这样吗?”

我立马答:“当然有,你看,我现在不是很自由地坐在这里听您讲课吗?!”

同学们都笑了,教授也笑了。

为什么只能生一个?

“为什么你们中国人只准生一个孩子?!”问这话的,除了老师外,还有同学和普通美国人,甚至牧师。

在美国,孩子是另一位“上帝”,堕胎是否合法一直是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这的确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我非常认真地告诉他们:中国是一个人口比美国多六倍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有许多地方仍被贫困、无知和落后包围着。为了控制人口增长,我们别无他法,只能通过这个法律。

末了,他们问我:“如果没有这个政策,你会只生一个吗?”

“当然不会!我爱孩子,我希望我有三个!”

“哈!”他们开心地笑了。

当然,并非所有问题都这么沉重,有许多问题还是挺有趣的。我与一位非洲裔美籍教授成了好朋友,有一次他居然问我:“在中国,你们写字还是从上到下吗?”真是令人哭笑不得!我告诉他:“那叫书法,是艺术;我们写字和美国人一样,都是从左向右写。”

提问的背后

大多数的问题并不会让我觉得是“美国人的冒犯或无礼”,而是“美国人的好奇”,但不得不承认,有些提问显示了美国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肤浅认知、盲信甚至偏见。这些偏见从何而来?

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成了非洲裔教授的课程论文《美国新闻偏见》。我发现,这种偏见存在的本因是“新闻媒体的无知与偏见”:美国记者们喜好先入为主,在报道国内新闻时是全方位地开放,但在报道其他国家新闻时则十分不全面。美国一家权威调查机构曾有调查显示:美国公众对该国媒体也强烈不满,责备他们信息不准确、态度傲慢。

我经常要重复多次那些回答,但我从未感到厌烦,因为回答本身也是思考的过程。

有些问题,仍然让我不能忘怀,甚至复杂难言,特别是提问者背后那种强烈的人性优越感。当然,我也一次比一次答得更详细、更全面。也许我的回答仍不能解惑,但至少我不卑不亢真诚地相答,赢得了美国人的尊敬。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爱问】相关文章:

上一篇:记叙文人物描写刍议下一篇:监理企业市场竞争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