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黏附分子

2024-05-31

细胞黏附分子(精选八篇)

细胞黏附分子 篇1

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表面,在正常情况下仅微弱表达。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细菌及其脂多糖(LPS)和炎症因子等AS危险因素可诱导内皮细胞表达ICAM-1,介导单核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和游走至内皮下,分化为巨噬细胞,吞噬脂质成为泡沫细胞。因此,ICAM-1在AS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3]。本研究采用LPS刺激人内皮细胞株ECV-304为模型,观察黄连解毒汤中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黄芩素对ICAM-1表达的影响,从对黏附分子的影响角度初步探讨黄连解毒汤可能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黄芩素(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含量98%);细菌内毒素(LPS,Sigma公司);Trizol(Invitrogen 公司);两步法RT-PCR试剂盒、引物(Takara公司);ECL化学发光试剂盒(Pierce公司);抗抑制蛋白κB(I-κB) p65 和β-Actin抗体(Santa Cruze公司)。PCR仪(Perkinelmer公司);紫外凝胶成像系统、蛋白电泳仪、电转仪、杂交箱和酶标仪(Bio-Rad公司)。

1.2 细胞培养及干预实验 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细胞为由本室保存。用DMEM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100 U/ mL青霉素和100 μg/mL链霉素)传代培养。取生长状态良好的ECV-304细胞接种到12 孔培养板内,待细胞生长至80%融合状态后,用PBS清洗2次,更换培养液,按照分组分别加入PBS或不同浓度的黄芩素(终浓度分别为1 μmol/L、10 μmol/L、50 μmol/L)孵育1 h,然后加入LPS(终浓度1 μg/mL)进行刺激。实验分组如下:正常对照组、黄芩素组、LPS组和黄芩素加LPS组。根据实验要求在相应时间点收集细胞进行后继实验。

1.3 RT-PCR检测ICAM-1 mRNA的表达 各组细胞加入相应刺激物后继续培养8 h,用Trizol法提取细胞总RNA,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A260/A280为1.8~2.0。以总RNA为模板,用Oligo-d(T)18为引物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ICAM-1和β- Actin。ICAM-1 引物序列如下,Sense:5’-CCG AGC TCA AGT GTC TAA AG-3’,Antisense:5’-TGC CAC CAA TAT GGG AAG GC-3’,扩增长度369bp;β- Actin引物序列如下,Sense:5’-TGA ACC CTA AGG CCA ACC-3’,Antisense:5’-CCA CAG GAT TCC ATA CCC-3’,扩增长度489bp。PCR条件为94 ℃预变性4 min,然后94 ℃变性45 s,56 ℃退火30 s,72 ℃延伸30 s,共循环30次,最后72 ℃延伸5 min。1.5%琼脂糖电泳PCR产物,用Qautity One软件分析ICAM-1与β- Actin的PCR产物灰度值,以二者比值来表示ICAM-1 mRNA的相对表达量。

1.4 Western Blot 检测ICAM-1和I-κB的表达 ECV-304细胞加入刺激物后继续培24 h,提取细胞总蛋白,BCA法测定蛋白浓度。取50 μg样品煮沸变性后进行SDS-PAGE电泳(5%的浓缩胶和10%的分离胶),转膜,5%的脱脂奶粉37 ℃封闭1 h,加抗ICAM-1、I-κB或β-Actin单克隆抗体稀释液(1∶2 000),4 ℃孵育过夜,洗膜,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相应二抗稀释液(1∶3 000) 37 ℃孵育1 h,ECL法显影,Qautity One软件分析条带灰度值,以目的条带与β- Actin条带的灰度比值来表示蛋白相对表达量。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ONEWAY-ANOVA检验分析。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黄芩素对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RT-PCR结果显示,在无外源性刺激的情况下内皮细胞ECV-304 仅极低量表达ICAM-1,单独加入黄芩素对其表达无显著影响。LPS可以上调ECV-304细胞ICAM-1 mRNA的表达,而在LPS刺激前加入黄芩素进行预处理,可以显著抑制LPS诱导的ICAM-1 mRNA增高。Western Blot结果同样显示,LPS上调ICAM-1蛋白表达,黄芩素预处理抑制ICAM-1蛋白表达上调。详见图1、表1。

注:A为ICAM-1 mRNA表达情况;B为ICAM-1 蛋白表达情况;1为对照组,2为LPS组,3为LPS+1 μmol/L黄芩素组,4为LPS+10 μmol/L黄芩素组,5为 LPS+50 μmol/L黄芩素组,6为50 μmol/L黄芩素组。

2.2 I-κB 蛋白的检测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PS诱导下ECV-304细胞I-κB被降解;LPS刺激前用黄芩素预处理可抑制I-κB降解,上调胞浆内I-κB含量,与LP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黄芩素能抑制I-κB降解,阻碍LPS引起的巨噬细胞NF-κB信号途径活化。详见图2、表2。

注:1为对照组,2为LPS组,3为LPS+1 μmol/L黄芩素组,4为LPS+10 μmol/L黄芩素组,5为LPS+50 μmol/L黄芩素组,6为100 μmol/L黄芩素组

3 讨 论

AS是各种致病因子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单核细胞黏附和侵入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多种炎症因子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反应[4]。其中,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继而穿越内皮细胞层进入内皮下是AS形成的早期事件之一,其过程主要由细胞黏附分子参与[5]。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ICAM-1可以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介导细胞间的黏附,并促使单核细胞迁移至内皮下分化为巨噬细胞,进一步吞噬脂质最终变为泡沫细胞[6];此外,ICAM-1还可以介导淋巴细胞在炎症局部的集聚,进一步促进AS的慢性炎症反应[3]。研究发现敲除ICAM-1基因可以减小动物AS斑块面积[7],因此,ICAM-1介导的炎症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在AS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ICAM-1的诱导性表达与刺激物激活NF-κB信号途径相关[8]。NF-κB在无外界刺激情况下与抑制蛋白I-κB结合,以无活性三聚体形式存在于细胞浆。外界刺激物激活I-κB激酶降解I-κB,使NF-κB活化进入细胞核,引起ICAM-1和其他炎症因子的表达。本研究结果证实血管内皮细胞在无刺激情况下极低量表达ICAM-1,LPS刺激可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I-κB降解,上调ICAM-1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与Chen等[9]研究结果一致。

黄连解毒汤为唐代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中所收载的清热解毒的代表方剂,由黄连、黄柏、黄芩、栀子组成,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黄连解毒汤能减轻兔AS斑块病变程度,缩小斑块面积[2],Sekiya也得到了类似的研究结果[10]。但由于黄连解毒汤成分复杂,难以对其机制详细研究,因此本实验采用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黄芩素,从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黏附入手,观察黄芩素对黏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黄连解毒汤抗AS的可能作用机制。实验结果显示,黄芩素在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都可以抑制LPS诱导的ICAM-1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κB降解,进而阻断NF-κB通路活化有关。因此,推测抑制ICAM-1表达可能是黄连解毒汤抗AS的作用机制之一。由于NF-κB通路同时介导了其他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的表达,推测黄芩素也可以抑制这些炎症因子的表达,通过抗炎机制抑制AS斑块的形成。

摘要: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有效成分黄芩素对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抑制蛋白κB(I-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LPS(终浓度1μg/mL)或LPS+黄芩素(终浓度1μmol/L、10μmol/L、50μmol/L)处理生长良好的ECV-304细胞,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ICAM-1表达情况和I-κB含量变化。结果LPS刺激ECV-304细胞可促进I-κB降解,上调ICAM-1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芩素预处理能抑制LPS诱导的I-κB降解,降低ICAM-1表达水平,与LPS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芩素可通过抑制I-κB降解,影响NF-κB炎症信号途径,下调ICAM-1的表达,这可能是黄连解毒汤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关键词:黄芩素,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抑制蛋白κB,内毒素

参考文献

[1]Braun A,Rigotti A,Trigatti BL.Myocardial infarction following atherosclerosis in murine models[J].Curr Drug Targets,2008,9(3):217-223.

[2]吴辉,刘煜德,吴伟,等.清热解毒法对肺炎衣原体感染致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2):151-155.

[3]Dansky HM,Barlow CB,Lominska C,et al.Adhesion of monocytes to arterial endotheliumandinitiation of atherosclerosis are critical-ly dependent on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gene dosage[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1,21(10):1662-1667.

[4]Ross R.Atherosclerosis is aninflammatory disease[J].Am Heart J,1999,138(5Pt2):S419-420.

[5]Blankenberg S,Barbaux S,Tiret L.Adhesion molecules and ather-osclerosis[J].Atherosclerosis,2003,170(2):191-203.

[6]Apostolo V,Eugene O,Shah,et al.Carbamylat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induces monocyte adhesion to endothelial cells through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and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7,27(4):826-832.

[7]Collins RG,Velji R,Guevara NV,et al.P-selectin or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deficiency substantially protects against atherosclerosis in apolipoprotein E-deficient mice[J].J Exp Med,2000,191(1):189-194.

[8]Ki mI,Moon SO,Ki mSH,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expression of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and E-selectinthrough nuclear factor-kappa B activationin endothelial cells[J].Biol Chem,2001,276(10):7614-7620.

[9]Chen CC,Chow MP,Huang WC,et al.Flavonoids inhibit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induced up-regulation of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in respiratory epithelial cells through ac-tivator protein-1and nuclear factor-kappaB: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J].Mol Pharmacol,2004,66(3):683-693.

分子细胞生物学心得 篇2

在得知要进行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学习之初,我从很多渠道都了解到这是一门难度不低的课程。每次上课,教室基本都坐满了人,足以看出同学们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在老师的讲述下,我逐渐了解到分子细胞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细胞内细胞器功能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的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记忆和理解。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分子细胞生物学的许多基础知识在高中生物和大学里的生物化学里都有涉及。比如细胞组织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作用等。渐渐,我走入了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大门,对细胞活动有了一些基本的概念。明白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掌握正常细胞形态,细胞运行规律等知识,为进一步学习药理学等课程打好基础。

不得不提老师把学习中的重点明确的很好,便于课下去有趋向性地复习。讲到一些难点的时候,老师甚至还亲自板书引领着我们去了解整个细胞生理过程。PPT上的一些动态的图片,也对理解一些复杂的过程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讲骨骼肌细胞收缩时,通过直观的感受图片上离子的运动,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分子细胞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着很大的科研前景。我觉得学习分子细胞生物学培养了我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它联系着生物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尤其是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学科联系密切。

在分子细胞生物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上,一定要复习,当天讲过的内容如果不及时看一看复习,下次再上课的时候再继续回忆的时候就很痛苦,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我也观察了很多其他的同学。首先老师不要求我们记很多笔记,说他讲的都是书上有的,我们只要上课好好听就可以了。但一些总结之类的笔记,我认为我们同学还是有必要做的,老师有时候PPT上也会有一些总结。做总结,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规范化。很多好学的同学还会用各种颜色的记号笔画出书上的重难点,便于复习。当然,有些记忆力特别好的同学,上课听一听后就能基本掌握知识,真是羡慕的很。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课后的总结复习都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求自学的部分,也要认真看一看,毕竟也会涉及少量考点,所以更要分配好时间。

细胞黏附分子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2005年12月~2007年6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免疫风湿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SLE患者。39例SLE患者的诊断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ACR)1997年推荐的分类标准。以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来判断病情的活动和缓解,SLEDAI≥9分为病情活动。活动期患者39例(男7例,女32例),平均病程(3.8±2.1)年。狼疮肾炎的诊断依据第6版《内科学》中关于狼疮肾炎的诊断标准,其中有狼疮肾炎表现者23例,无狼疮肾炎表现者16例。对照组为健康义务献血者,25例(男15例,女10例)。

1.2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3m L,自然静置3 h后提取,分装,标记血清标本,保存血清标本于-70℃冰箱备用。实验开始前将待测血清置于室温下融化并恢复至20℃~25℃备用。

1.3 主要试剂

IgG-AECA检测试剂盒(间接免疫荧光法)购自德国欧蒙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s ICAM-1检测试剂盒购自DRLab.California USA。

1.4 实验方法

按照IgG-AECA试剂盒中说明书逐步操作,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阳性对照中IgG-AECA与试剂中的抗原基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结合后,在靠近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产生一些粗糙的颗粒状的绿色荧光。将血清样本结果与阳性对照比较,最后加以确定。按照s ICAM-1试剂盒说明书步骤,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s ICAM-1的测定。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在SPSS12.0软件下处理。计数资料的统计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比较及四格表资料中分类变量的关联度测量,以关联系数(ψ)表示,关联系数ψ=√(χ2/N),N为总例数。ψ取值在-1至1之间,其值越大表示关联性越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在SLE活动期组IgG-AECA阳性的检出例数为21例,在健康对照组无1例阳性。在上述两组IgG-AECA阳性率分别为53.8%和0%,IgG-AECA阳性率在上述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在SLE活动期组IgG-AECA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在SLE活动期患者中有狼疮肾炎组的IgG-AECA阳性率为69.6%,无狼疮肾炎组为31.3%,前者IgG-AECA阳性率高于后者(P<0.05)。Ig G-AECA与狼疮肾炎活动存在关联性,关联系数ψ为0.378,P<0.05。

在SLE活动期IgG-AECA阳性、阴性组患者s ICAM-1血清平均水平分别为(1004.41±650.57)ng/mL和(581.21±514.52)ng/mL,因方差不齐故采用方差不齐条件下的t检验。结果说明IgG-AECA阳性患者的s ICAM-1血清平均水平明显高于阴性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在SLE活动期患者中有狼疮肾炎组的s ICAM-1血清平均水平为(982.93±734.13)ng/mL,无狼疮肾炎组的s ICAM-1血清平均水平为(581.11±238.30)ng/mL,前者高于后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肾脏存在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床,使肾脏血管易受自身抗体导致的炎症侵袭,成为SLE常见的受累器官。肾脏受累成为SLE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影响SLE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

国内外一些研究结果证实,IgG-AECA与原发性和继发性血管炎的血管损伤皆有密切关系[1,2,3,4]。虽然WHO的狼疮肾炎病理分型中没有提及血管损害,但是在狼疮肾炎中血管损害普遍存在,包括血管内血栓形成、动脉和小动脉硬化以及坏死性动脉炎等[5]。

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IgG-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y,IgG-AECA)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细胞上的ICAM-1表达对SLE血管损害起重要作用,IgG-AECA和ICAM-1可能共同参与了SLE的发病和最终致多个器官受累的病情发展过程[6,7],其中与狼疮肾炎的发病有密切关系[1,8]。P VAN PAASSEN等[9]、JC TSENG[10]等的研究证实,在活动期SLE患者中IgG-AECA的血清水平高于缓解期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且IgG-AECA的滴度水平与狼疮肾炎的活动相关,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文显示,在SLE活动期患者中IgG-AECA阳性率为53.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且在活动期患者中有狼疮肾炎组的IgG-AECA阳性率为69.6%,高于无狼疮肾炎组,差异有显著性。可认为IgG-AECA在SLE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与狼疮肾炎活动存在一定关联,与SLE的病情活动相关。

对于IgG-AECA如何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肾脏血管病变,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目前有些研究认为是IgG-AECA参与了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杀伤作用。P VAN PAASSEN[9]等的研究结果认为IgG-AECA触发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机制,引起了肾脏血管病变。而另外一些研究[8,11]则认为IgG-AECA通过激活内皮细胞,上调细胞因子尤其是ICAM-1的表达水平,诱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引起免疫炎症致肾脏血管损害。

本文结果表明,在SLE活动期患者中IgG-AE-CA阳性患者的s ICAM-1血清水平高于IgG-AECA阴性患者,差异有显著性,说明IgG-AECA与s ICAM-1血清水平的上调有关。在有狼疮肾炎组s ICAM-1血清平均水平高于无狼疮肾炎组,差异有显著性,说明s ICAM-1血清水平与狼疮肾炎的发生有关。

ICAM-1是狼疮肾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之一,DUSTIN等[12]发现ICAM-1在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最强。ICAM-1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分子量约90 kD。而s ICAM-1存在于体液循环中,便于检测,其结构与膜型ICAM-1的胞外区相似,分子量约80 kD[13]。s ICAM-1的产生方式有两种:其一为由膜型ICAM-1脱落而产生;其二为由I-CAM-1的m RNA直接翻译而生成,并由细胞直接将生成的s ICAM-1分泌到体液中。

IgG-AECA是如何上调ICAM-1的表达是这一机制的关键。有报道[14]认为,IgG-AECA激活内皮细胞后,激活的内皮细胞可进一步激活ICAM-1基因的转录因子NF-κB,启动ICAM-1的合成。ICAM-1吸引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诱导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该部位的炎症甚至一系列免疫损伤,持续存在的血管内皮细胞免疫损伤造成肾脏功能受损。

一些研究机构将IgG-AECA的阳性情况、滴度、s ICAM-1的水平与狼疮肾炎的病理分型进行了分析,发现与弥漫增生型狼疮肾炎关系密切。本研究中23例狼疮肾炎患者,有10例进行了肾脏活检,病理证实为弥漫增生型(Ⅳ型)、膜型(Ⅴ型)。鉴于标本量过小,未进行上述两指标与病理分型的关联性分析。

细胞黏附分子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ECV304细胞株 (中山大学细胞库) , 人类单核细胞系U937 (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 ;RPMI-1640培养液 (美国GIBCO) ;胎牛血清 (美国GIBCO) ;低密度脂蛋白 (LDL, 美国SIGMA) ;单克隆抗体 CD106-FITC、CD54-PE、CD62E-PE、CD62P-PE、IgG-PE、IgG-FITC (均是美国PharMingen产品) ;流式细胞仪: (美国BECKMAN COULTE公司 ALTRA型) , 四色荧光, 配套EXPO 32采集分析软件。

1.2 ox-LDL的制备 将LDL置于含10 μmol/L CuSO4的PBS (pH7.2) 溶液中, 37 ℃温育24 h, 再将ox-LDL液置含200 μmol/L EDTA的PBS 4 ℃中透析24 h, 超滤除菌后4 ℃保存备用。

1.3 实验方法

1.3.1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ox-LDL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细胞以5×104个/mL细胞数接种入96孔培养板, 待细胞生长至稳定状态 (约24 h) , 分别加入ox-LDL高浓度组 (100 μg/mL) 、中浓度组 (50 μg/mL) 、低浓度组 (25 μg/mL) , 正常对照组加等量生理盐水, 置于37 ℃、5%CO2、95%空气的培养箱培养24 h后, 每孔加入10 g/L的MTT 10 μL, 培养4 h, 弃去培养基, 每孔加入150 μL二甲基亚砜 (DMSO) , 置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0 min, 酶标仪 (波长570 nm) 测定吸光值 (OD) , 筛选ox-LDL适宜作用浓度。

1.3.2 ox-LDL对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将ECV304细胞接种于24孔板, 待细胞生长至稳定状态 (约24 h) , 加入50 μg/mL ox-LDL, 对照组加等量生理盐水, 置于37 ℃、5%CO2、95%空气的培养箱中培养, 24 h后, 移去培养液, 每孔加入含4×104人类单核细胞系U937细胞培养基细胞悬液, 37 ℃孵育30 min, 移去培养液, 用PBS轻洗2遍, 去除未黏附的细胞, 用0.25%胰蛋白酶和0.02%EDTA混合液消化收集细胞, 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 CD54)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CAM-1, CD106) 、E-选择素 (CD62E) 和P-选择素 (CD62P) 。

1.4 FCM检测VCAM-1、ICAM-1、CD62E、CD62P的表达率 收集上述单细胞悬液, PBS洗两次, 分别加入 CD106-FITC、CD54-PE、CD62E-PE、CD62P-PE单克隆抗体各10 μL, 室温避光孵育30 min后, PBS洗2遍, 流式细胞仪检测, 其结果以阳性百分率表示。每份样本均设阴性对照 (加相应IgG抗体) , 以消除本底荧光的影响。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6.0软件进行t检验,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2 结 果

2.1 MTT检测结果

ox-LDL作用的各组细胞活性均下降, 与正常组比较, 高、中浓度组有统计意义 (P<0.05) , 而低浓度组无统计意义, 提示50 μg/mL ox-LDL为适宜的作用浓度。详见表1。

2.2 ox-LDL对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ox-LDL作用损伤组细胞表面黏附分子VCAM-1、ICAM-1、CD62E、CD62P表达率均明显增高, 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见表2。

3 讨 论

AS是危害人类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 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其发病机制复杂, 尚未完全阐明。自Ross提出AS发病机制的“损伤反应”学说至今, VCE损伤在AS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受到关注。在AS解剖学证据出现之前已有内皮功能紊乱的表现[3,4], 而VEC功能紊乱是AS发病的早期关键性环节[5]。

ox-LDL是AS明确的危险因子, 动脉壁中ox-LDL的存在是造成动脉壁持续损伤重要因素之一, ox-LDL可直接损伤内皮细胞, 通过信号传导通路改变内皮细胞分泌活性, 介导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 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6,7]。人AS的斑块中有ICAM-1的表达, 并在AS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8]。高血脂患者血中的可溶性的ICAM-1、VCAM-1均升高, 认为血中可溶性ICAM-1、VCAM-1是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变化指标[9]。MC-EC黏附是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而处于激活状态的表现之一, 两种细胞黏附不仅是物理接触, 而且涉及MC、EC细胞表面诸多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两种细胞的功能均发生相应变化, 促进细胞CAMs表达, 而CAMs介导的炎症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及损伤作用, 被认为是AS重要的始动环节, 可作为炎症活动的指标[2,10]。本实验采用对U937- ECV304联合培养的方法, 用ox-LDL为诱导损伤因素, FCM进行分析ECV304细胞表面VCAM-1、ICAM-1、E-选择素、P-选择素的表达, 探讨ox-LDL致VEC损伤机制;结果显示, ox-LDL促使内皮细胞CAMs表达明显上调, 提示ox-LDL在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合成或诱导过程中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 ox-LDL刺激诱导内皮细胞CAMs表达增高, 而CAMs的高表达, 又促进单核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 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参与AS化的形成和发展。

VEC是多种危险因子作用的重要靶器官。Ox-LDL通过介导单核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上调血管内皮细胞CAMs的表达, 致内皮细胞功能紊乱, 损伤VEC。阻断或抑制ox-LD对内皮细胞功能的损害, 能有效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摘要:目的 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LDL) 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ECV304) 细胞黏附分子 (CAMs) 表达的影响, 探讨ox-LDL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VEC) 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人类单核细胞系 (U937) -ECV304联合培养的方法, ox-LDL为诱导损伤因素, 用流式细胞术 (FCM) 测定ECV304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 CD54)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CAM-1, CD106) 、E-选择素 (CD62E) 和P-选择素 (CD62P) 的表达率。结果 ox-LDL促进CAMs表达,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ox-LDL诱导促进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 导致VEC损伤, 参与动脉硬化 (AS) 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动脉硬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细胞黏附分子

参考文献

[1]Andersson J, Libby P, Hansson GK.Adaptive immunity and ather-osclerosis[J].Clin Immunol, 2010, 134 (1) :33-46.

[2]Dai G, Kaazempur-Mofrad MR, Natarajan S, et al.Distinct endo-thelial phenotypes evoked by arterial waveforms derived from ath-erosclerosis-susceptible and resistant regions of human vascula-ture[J].PNAS, 2004, 101 (41) :14871-14876.

[3]郭渝成, 张为, 陈莉, 等.微血栓形成与内皮细胞损伤间关系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国微循环, 2002 (3) :141-143.

[4]Quinones MJ, Nicholas SB, Lyon CJ.Insulin resistance and the en-dothelium[J].Curr Diab Rep, 2005, 5 (4) :246-253.

[5]Falk E.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J].J Am Coll Cardiol, 2006, 47 (8Suppl) :7-12.

[6]Vannini N, Pfeffer U, Lorusso G, et al.Endothelial cell aging andapoptosis in prevention and disease:E-selectin expression andmodulation as a model[J].Curr Pharm Des, 2008, 14 (3) :221-225.

[7]Akahashi H, Hara K.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oxidative stress[J].Rinsho Byori, 2003, 51 (2) :133-139.

[8]Hajilooi M, Sanati A, Ahmadieh A, et al.Circulating ICAM-1, VCAM-1, E-selectin, P-selectin, and TNF-αⅡin patients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Immunol Invest, 2003, 32 (4) :245-257.

[9]Mansoor MA, Seljeflot I, Arnese N, et al.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molecules in healthy adults during acute hyperhomocysteinemia andmild hypertriglyceridemia[J].Clin Biochem, 2004, 37 (5) :408-414.

细胞黏附分子 篇5

1实验材料

HUVECs细胞株:浙江省中医院陈哲研究员赠送。RPMI1640细胞培养基:美国GIBCO BRL公司,批号:040616。VCAM引物(上游引物5’ACAGGGCTCAGGGTCAG3’,下游引物5’GTTCCAGCGAGGGTCTA3’):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合成;GAPDH引物(上游引物5’ACTTTGGCATCGTGGAGG3’,下游引物5’AAGAGTGAGTGTCGCTGT 3’):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合成;PE-VCAM-1、TNF-α:购自杭州诺森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荧光定量PCR仪:美国伯乐公司Bio-RAD IQ5;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美国BD;CO2细胞培养箱:美国热电。

2实验方法

2.1 参麦总皂苷制备

称取红参和麦冬粉末适量,以质量比1:3混合,加入4倍7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小时,过滤收集乙醇,减压浓缩;残余液体用等体积乙醚萃取3次,然后用等体积水饱和正丁醇萃取4次,合并正丁醇层,减压浓缩;残余物用适量甲醇溶解,加10倍体积的丙酮,静置过滤收集沉淀,沉淀用适量丙酮和乙醚润洗,真空干燥,即得总皂苷,并以人参皂甙Re为对照品测定其中人参总皂苷含量。

2.2 细胞培养及传板

从-80℃复苏HUVEC细胞,用RPMI1640培养液,其中含100IU/ml链霉素、100IU/ml青霉素、10%胎牛血清,稀释培养于50ml玻璃培养瓶中,置于37℃、5%CO2培养箱中静置培养;24小时后换液1次,继续培养,待细胞铺满瓶底90%时,用0.15%胰蛋白酶+0.02%EDTA消化传代;取第4代细胞用于后续实验研究。取指数生长期的HUVEC细胞,胰酶消化后RPMI1640培养基稀释接种6孔板,每孔接种2ml,约含1.2×105个细胞,静置培养适当时间后加药处理。

2.3 TNF-α诱导浓度确定

上述传板细胞静置培养,待细胞汇集80%后,用系列浓度梯度的TNF-α处理24小时。

2.4 药物处理

上述传板细胞静置培养,待细胞汇集80%后,按下述组别,分别加药处理:A组(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处理;B、C、D和E组分别用适当浓度(20ng/ml)TNF-α处理,其中C、D、E组分别同时用25μg/ml、50μg/ml和100μg/ml参麦总皂苷处理;F、G和H分别用25μg/ml、50μg/ml和100μg/ml参麦总皂苷处理;继续于37℃、5%CO2培养箱中静置培养24小时。

2.5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2.5.1 VCAM-1基因表达检测

荧光定量PCR。

2.5.1.1 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胰酶消化,分别收集上述各处理组细胞,按TRIzol Reagent说明书提取总RNA,溶解于DEPC处理水中。取1μg总RNA,在20μl体系中以Oligo(dT)18为引物,用AMV逆转录酶合成第一链cDNA。

2.5.1.2 荧光定量PCR分析

取2μl逆转录产物为模板,在20μl体系中进行荧光定量PCR反应。反应条件:94℃3分钟;循环参数:94℃30秒;50~55℃ 30秒;72℃ 30秒,循环40次;最后延伸72℃ 3分钟,进行溶解曲线分析。每个样品重复3次,与内参基因均一化消除实验误差后取平均值。

2.5.2 VCAM-1蛋白表达检测

流式细胞仪检测。

2.6 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以undefined表示,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不同处理组与对照组间采用0ne-way ANOVA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3实验结果

3.1 参麦总皂苷提取及含量测定结果

称取红参100g和麦冬300g混合,用上述方法提取到参麦总皂甙7.5g,得率分别为1.9%,测得1.0mg参麦总皂甙中人参总皂甙含量约为0.55mg。

3.2 TNF-α对HUVEC细胞VCAM-1基因转录的影响

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TNF-α可显著提高HUVEC细胞的VCAM-1基因表达,且表达量随处理浓度提高而增强,但20ng/ml处理组和30ng/ml处理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为此,确定20ng/ml为TNF-α处理浓度用于后续实验研究。

3.3 参麦总皂苷对HUVEC细胞VCAM-1基因表达的影响

见表1。

与未加TNF-α比较△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P<0.05**P<0.01;

以20ng/ml TNF-α处理HUVEC细胞24小时后,VCAM-1基因表达显著提高,不同浓度的参麦总皂苷处理后,均对TNF-α诱导的VCAM-1基因表达有一定抑制作用,尤其50μg/ml以上浓度处理组具有显著性抑制作用;但不同浓度参麦总皂苷对正常HUVEC细胞中VCAM-1基因表达无明显作用。

3.4 参麦总皂苷对HUVEC细胞V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

同VCAM-1基因转录结果类似,20ng/ml TNF-α处理后VCAM-1蛋白表达显著提高,而参麦总皂苷可以剂量依赖性抑制TNF-α的诱导表达作用,其中100μg/ml处理组抑制率达33.5%,但同样对正常的HUVEC细胞VCAM-1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

与未加TNF-α比较△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P<0.05,**P<0.01

4讨论

研究表明,VCAM-1在正常组织细胞上表达很少或不表达,但在很多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6,7];同时,研究结果提示,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异常升高与肿瘤的恶变、侵袭、转移密切相关[8]。肿瘤细胞不仅自身可以大量表达、分泌VCAM-1,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并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形成新生血管;同时肿瘤细胞还可以通过表达TNF-α、IL-1等炎症因子,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大量表达VCAM-1,使肿瘤细胞能够与其黏附,并通过相互作用实现浸润、转移[2]。为此,抑制细胞黏附分子异常表达是抗肿瘤转移的靶点。

已有不少文献报道表明,参麦对肿瘤诱导的血管生成有抑制作用,本实验室研究确证参麦总皂苷对条件培养液诱导的HUVEC增殖、迁移有抑制作用,为其抗血管生成的有效部位。本文实验结果进一步揭示,参麦总皂苷对炎症因子TNF-α诱导的细胞黏附分子VCAM-1异常表达,无论是在mRNA水平还是蛋白质水平均呈现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其可能分子机理为抑制TNF-α信号通路,从而抑制VCAM-1基因转录和表达。因此,参麦总皂苷不仅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而且还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转移实现抗肿瘤作用。

参考文献

[1]Nicolson GL.Organ specificity of tumor metastasis:Role of preferen-tial adhesion,invasion and growth of malignant cells at specific sec-ondary sites.Cancer Metastasis Rev,1988,7(2):143.

[2]Okada T,Hawley RG,Kodaka M,et al.Significance of VLA-4-VCAM-1interaction and CD44for transendothelial invasion in a bone marrow metastatic myeloma model.Clin Exp Metastasis,1999,17(7):623.

[3]钱晓萍,刘宝瑞,胡静,等.参麦注射液联合羟基喜树碱抑制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癌症杂志,2006,16(11):953.

[4]钱晓萍,马亚军,胡静,等.参麦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对荷瘤裸鼠肿瘤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中国癌症杂志,2009,19(4):252.

[5]何富乐,胡美兰.大剂量参麦针减轻恶性肿瘤化疗后毒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4(6):454.

[6]Charpin C,Garcia S,Andrac L,et al.VCAM(IGSF)adhesion mole-cule expression in breast carcinomas detected by automated andquantitative immunocytochemical assays.Hum Pathol.,1998,29(9):896.

[7]钟华,顾方六.细胞黏附分子在恶性肾肿瘤中的表达.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6,17(2):70.

细胞黏附分子 篇6

目前研究显示, 除影响骨折愈合的物理因素外, 患者自身内在因素如血液流变学及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s VCAM-1) 、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 ICAM-1)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 水平等同样是影响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5,6,7,8]。本研究对65例骨折延迟患者及65例骨折愈合正常的患者的血流变指标及血清s VCAM-1、s ICAM-1、PDGF、IGF-1水平进行研究比较, 现在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收治的骨折延迟愈合患者65例为研究组, 其中, 男38例, 女27例, 年龄23~72岁, 平均 (48.6±6.2) 岁;闭合性骨折35例, 开放性骨折30例;按照AO分型:A型骨折16例, B型骨折35例, C型骨折14例;骨折部位:肱骨干骨折15例, 胫腓骨骨折22例, 股骨颈骨折17例, 尺桡骨骨折11例。选取同期我院治疗的骨折愈合正常患者65例为对照组, 其中, 男35例, 女30例, 年龄21~74岁, 平均 (49.1±6.5) 岁;闭合性骨折37例, 开放性骨折28例;按照AO分型:A型骨折15例, B型骨折37例, C型骨折13例;骨折部位:肱骨干骨折14例, 胫腓骨骨折24例, 股骨颈骨折16例, 尺桡骨骨折11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参加研究, 且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骨折部位, 同部位、同种类型骨折的治疗方法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别于患者骨折后1、8、12周, 抽取所有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 L, 分离血清, 放置于-40℃保存备用。血清s VCAM-1、s ICAM-1、PDGF、IGF-1水平的检测分别使用s VCAM-1 ELISA试剂盒、s ICAM-1 ELISA试剂盒、PDGF ELISA试剂盒和IGF-1 ELISA检测试剂盒, 由2名有资质的检验人员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所有试剂盒均由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血液流变学的检测主要检测: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浆黏度检测均使用ZL6000i全自动血液流变学分析仪 (上海澜瑞科技医疗有限公司生产) , 由我院检验科医师进行操作。统计两组患者的上述所有数据, 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骨折1周时的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浆黏度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5、1.78、0.99, P>0.05) 。两组患者骨折8、12周时红细胞刚性指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7、0.69, P>0.05) ;两组患者骨折8、12周时的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 t=1.98, aP<0.05;t=4.57, bP<0.05;t=3.15, cP<0.05;t=6.33, dP<0.05

2.2 两组患者的血清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比较

两组患者骨折1周时的血清s ICAM-1、s VCAM-1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9、0.79、1.25, P>0.05) 。两组患者骨折8、12周的血清s ICAM-1、s VCAM-1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比较

两组患者骨折1周时的血清IGF-1和PDGF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9、0.97, P>0.05) 。两组患者骨折8、12周的血清IGF-1和PDGF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讨论

骨折延迟愈合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严重的影响, 导致骨折患者的综合生存状态处于相对较差的状态。目前, 引起其骨折的物理性因素成为研究影响骨折愈合相关因素的主要倾向, 而针对患者自身相关指标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尤其是血清中相关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少[9]。近些年来, 临床中越来越重视影响患者骨折愈合的内在因素, 相关研究日益增加。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同项目比较, t=2.69, aP<0.05;t=2.07, bP<0.05;t=1.99, cP<0.05;t=3.11, dP<0.05;s V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 ICAM-1: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同项目比较, t=2.11, aP<0.05;t=4.57, bP<0.05;t=3.64, cP<0.05;t=2.74, dP<0.05;PD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临床中较为常用的检测因子如血液流变学, 其主要研究血液变形性及血液流动性, 可有效反映机体的血液黏滞程度, 本研究中发现研究组患者血流变学指标在其骨折8、12周显著高于对照组, 说明骨折延迟愈合患者的血浆黏稠度较高, 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的血液循环, 同时给骨折部位及其周围的血供带来负面的影响, 而血供是保证骨折愈合效果及速度的重要方面[10], 最终影响到患者的骨折愈合过程。同时血凝升高、血流淤滞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 增加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出现, 延长骨折愈合时间。因此, 血液流变学的早期检测, 早期了解血液黏稠度, 对骨折的愈合以及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预测骨折愈合转归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另外, s ICAM-1、s VCAM-1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细胞间及细胞外基质的黏附因子, 其可诱导机体中炎症细胞的黏附与趋化作用,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在骨折8、12周s ICAM-1、s VCAM-1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这可导致骨折愈合康复过程中的炎性状态, 从而对骨折的愈合情况产生不利的影响[11,12]。可见血清高水平s ICAM-1、s VCAM-1的出现可能导致骨折延迟愈合的发生, 动态监测骨折患者ICAM-1和VCAM-1血清水平的变化, 对预测骨折延迟愈合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并利于临床工作中进行早期干预。

本研究同时发现研究组患者血清PDGF、IGF-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DGF、IGF-1为重要的骨生长刺激因子, 在骨折修复过程中对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起到调节, 并促进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增生, 诱导软骨内成骨和膜内成骨过程[13,14], 由此可见, PDGF、IGF-1水平降低可能是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愈合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细胞黏附分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根据2001年国际脓毒症定义会议制定的脓毒症诊断标准, 收集自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7年31日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50例, 其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50~91岁, 平均 (62±15.6) 岁。以入院次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 (n=25) ;肝素组 (n=25) 。

1.2 治疗方法:三组患者均给予针对原发病的治疗以及充分的抗感染、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入院确诊后即给予生理盐水48 m L作为安慰剂, 用微量注射泵静脉注射持续24 h, 连续应用5 d;肝素组患者在入院确诊后即给予肝素60 mg/d, 加生理盐水配至48 m L, 微量注射泵静脉注射持续24 h, 连续应用5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 h、72 h、120 h分别采外周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白细胞介素-1β (IL-1β) 、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VCAM-1) 、血清中循环细胞黏附分子-1 (c ICAM-1) 的水平。并进行APACHEⅡ评分。采用ELISA法测定TNF-α、IL-1β、VCAM-1、c ICAM-1水平;标准试剂盒均由晶美公司提供。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表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示与24 h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 但与120 h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表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 将所有数据均进行正态性检验, 用药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性别、年龄及入院时APACHEⅡ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1β、VCAM-1、c ICA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IL-1β、VCAM-1、c ICAM-1水平明显降低 (P <0.05) , 同一时间点, 肝素组患者外周血清TNF-α、IL-1β、VCAM-1、c ICAM-1水平较对照组降低,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2。

2.3 治疗后, 各时间点间比较:与24 h比较, 72 h、120 h组TNF-α、IL-1β、VCAM-1、c ICAM-1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而120 h与72 h上述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2。

2.4 患者APACHEⅡ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PACHE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三组患者治疗前的病情严重程度相似。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评分值均有所下降, 表明患者总体病情有所好转。治疗后肝素组患者的评分值与其治疗前以及与对照组比较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肝素治疗组患者的病情改善比较明显。见表3。

3 讨论

尽管有关脓毒症的抗炎治疗已近五十年, 但仍然困难重重。重症脓毒症患者血浆炎性介质呈级联放大“瀑布效应”, 炎性介质在机体损害中起了关键作用[3]。大量研究发现, 抑制白细胞等炎性细胞释放有害的细胞因子有利于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此外, 动物实验研究发现, L-选择素缺陷的大鼠可以避免脓毒血症引起的不良后果。多个临床研究均证实小剂量普通肝素可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但机制尚未明确, 而较多的体外研究及动物实验提示肝素除抗凝外, 还具有明显的抗炎/抗细胞黏附的作用[4,5,6]。

TNF-α、IL-1β在一定范围内能较好的反映机体SIRS进展程度, 常作为炎性反应监测指标[8]。而I-CAM及V-CAM在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炎症时, 活化的内皮细胞表面的I-CAM可与白细胞表面的αLβ2及巨噬细胞表面的αMβ2相结合;V-CAM则可与白细胞的α4β1整合素相结合。它们继选择素介导的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合作用之后使在内皮上滚动的白细胞固着于炎症部位的脉管内皮, 并发生铺展, 进而分泌水解酶而穿出脉管壁[7]。故而本实验选择以上4种细胞因子作为监测炎性反应的指标。

本研究显示, 小剂量肝素治疗组患者外周血清TNF-α、IL-1β、VCAM-1、c ICAM-1的水平显著降低。从而表明, 脓毒症患者应用小剂量普通肝素有利于调控炎性反应, 抑制内皮细胞与白细胞间的黏附, 这与离体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结果一致[4,5,6,8]。此外, 本研究还发现肝素的抗炎抗黏附作用在治疗达120 h时减弱。该结果可能与患者病情好转、炎性反应减轻有关。此时是否需继续应用肝素尚值得探讨。

本研究结果显示, 肝素组APACHEⅡ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说明小剂量肝素的应用能改善脓毒症患者病情。这与其降低患者体内促炎因子的水平, 抑制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的黏附有密切关系。但由于随访困难, 本研究缺乏远期病死率数据, 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Kochanek KD, Murphy SL, Anderson RN, et a1.Deaths:final data for 2002[J].Natl Vital Stat Rep, 2004, 53:1-115.

[2]马晓春, 李旭.肝素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22 (9) :566-569.

[3]Damas P, Canivet JL, Croote D, et a1.Sepsis and serum cytokine concentrations[J].Crit Care Med, 1997, 25 (3) :405-412.

[4]陈松, 马晓春.肝素对脓毒症大鼠静脉血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紧张素Ⅱ表达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22 (9) :555-556.

[5]汪宗昱, 杨拔贤, 朱曦, 等.普通肝素雾化吸入对内毒素性肺损伤大鼠肺泡局部凝血及炎性反应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1, 23 (4) :239-242.

[6]杨春华, 管向东, 陈娟, 等.肝素影响脓毒症患者组织灌注的机制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8, 20 (9) :550-552.

[7]Gao J, Zhao WX, Zhou LJ, et al.Protective effects of propofol on lipopolysaccharide-activated endothilial cell barrier dysfunction[J].Inflamm Res, 2006, 55 (10) :385-392.

细胞黏附分子 篇8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10年12月60名急性缺血性脑中风发作24h内入院的患者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其诊断符合脑血管病缺血性中风的诊断标准。除外肾脏疾病患者 (因为此病可影响细胞内粘附分子-1和选择素-E的水平) 。

1.2 方法

急性脑中风患者在给抗血小板药物之前, 于肘前静脉采血, 测血常规及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HSA) 测定血清细胞内的黏附分子-1 (ICAM-1) 和选择素-E的血清水平。

细胞内黏附分子-1和选择素-E的测定方法如下:肘前静脉采集的血样在4°C温箱中静止1h, 然后以3 000转/min离心10min。使用前血清置于-80℃凝固。将标准液和取样液分别移入微滴度板孔内 (被覆有抗ICAM-1或选择素-E的单克隆抗体) 。任其ICAM-1或选择素-E与固定的抗体相结合, 洗掉所有未结合的蛋白质后孔中结合的数量可以按比例产生有色的产物, 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定量。

2 结果

2.1 血液化验结果

全血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在急性脑中风组比相近年龄对照组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或单核细胞计数方面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2.2 细胞粘附分子-1和选择素-E的血清水平

中风患者组的血清ICAM-1水平比年龄相似对照组、年轻对照组要明显增高;三组选择素-E的血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脑缺血病灶之间血清I-CA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且与头CT片所显示病灶大小没有相关性。我们在住院患者恢复期亦采血化验 (一般为住院第三周) , 发现ICAM-1比急性期有明显下降, 结果见表2。

注:a P<0.01。

3 讨论

在血管内皮表达的黏附分子-1与选择素-E有利于血液中血小板和白细胞附着于血管内皮细胞, 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细胞内黏附分子 (ICAM-1) 是整合素CDIIA和CDIIB的配合基, 这些整合素表达在白细胞内, 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 随之进入脑组织, 造成脑细胞损害, 需要ICAM-1的作用。血清ICAM-1通过膜蛋白分解而产生, 并于发病后数天随肾脏或肝脏廓清作用而减少, 血清ICAM-1也可由细胞因子激活而再供氧而上调, 这种上调于4h比24h更剧烈, 在我们这个研究中发现在急性缺血性中风时ICAM-1水平增高, 而恢复期血清ICAM-1水平降低。我们也发现ICAM-1血清水平不受年龄影响。

选择素与碳水化合物的配合基相互作用, 调整内皮细胞上白细胞的初始滚动, 选择素-E仅被激活的内皮细胞表达, 血液中可溶性选择素-E的出现可作为内皮细胞的激活的结论性证据, 在我们这个研究中没有发现选择素-E水平增高, 可能选择素-E不是急性脑缺血的最初调节者。

从结果可看出, 中风患者白细胞活性显著增高, 血清黏附分子水平显著增高, 说明在急性缺血性中风24h内存在白细胞滚动过程。

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细胞内黏附分子-1和选择素-E的作用。方法 用ELH SA法以急性缺血性中风24h之内的60名患者, 30名年龄相近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20名年轻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 细胞内黏附分子-1和选择素-E的血清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清黏附分子-1水平比年龄相近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年轻对照组要高 (P<0.01) ;在中风患者同年龄相近的志愿者对照组和年轻对照组的选择素-E血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比年龄相近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要高 (P<0.01) 。结论 这一研究发现支持黏附分子在急性缺血性中风时是调节白细胞滚动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脑缺血性中风,细胞黏附分子-1,选择素-E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二维模型下一篇:成套配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