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审计

2024-06-17

生态审计(精选十篇)

生态审计 篇1

1 生态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开展生态审计的政策支持不足

一些地区的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学得不精不细,对可持续发展也是一知半解,为谋求一时的“快速”发展,仍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盲目追求GDP的增长,无视环境破坏,发展潜力受到限制。对于生态审计也多半是敷衍揶揄,说一套做一套,并没有把生态审计作为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实现长远利益的有力杠杆,依旧我行我素,甚至倒行逆施,严重违背了生态审计的要求。这些做法导致了生态审计的执行力度大大降低,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时陷入了“有审无改”的窘境。地区发展仍旧主要依靠“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式的经济,以末端治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完全没有实现生态审计应有的效果。

1.2实现生态审计缺乏有利条件

一是相关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加之审计机关的审计能力不足,特别是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现代化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手段以及开展生态审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缺乏专项有效的法律依据,外部法律环境需要优化,在具体工作中的某些行为授权缺乏法律效力,导致工作中常常“碰壁”。而且资金,技术等保障也严重不足,缺少相关有效的政策方针和程序制度,所以导致生态审计工作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效率低效果差,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3落实生态审计缺少技术支持

在审计活动中,绿化环境,开山采矿,污水净化,垃圾处理等生态问题都需要生态审计。但就目前的生态审计的发展程度和实践经验而言,很难迅速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点。现在的生态审计工作没有指导方针和原则目标,没有预先准备时间,没有针对性计划方案,许多工作同时实施,不能按常规程序办事。有的是边干边研究方案,边干边修订方案。想要在审计中面面俱到,反而抓小放大,忽视了主要问题,导致审计成果不显著。

2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2.1传统政绩观念的束缚

一些地方官员,现在仍信奉着以政府为主的先入思想,忘记了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唯短期经济效益至上,唯虚荣政绩至上,在具体工作中表现就是唯GDP至上。突出表现就是面子工程,数字出官等,而且以此作为晋升的主要方式。把一个地区的几十年的发展后劲集中在他们当政的几年里表现,确实感觉成绩辉煌。一旦他们升迁,留给后继者的就是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的烂摊子,这严重损害了地区发展和人民利益,危害极大。

2.2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欠缺

审计机关作为专门的经济监督组织,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和资源进行审计监督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但由于生态审计的审计面广,审计内容除了资金以外,还有许多政策、技术、管理方面的内容。而目前的审计人员主要是财经专业出身,受业务水平和专业限制,尤其是在环境保护专业角度的评估,难以核实和提出相关结论。

2.3执行审计工作的法律效力不足

生态审计在涉及到生态环境业务数据时,被审计单位有可能对生态审计的法律依据提出质疑,认为审计机关没有权限获取需要的环境业务数据,以至于经常出现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不及时不完整。主要原因在于《宪法》和《审计法》都没有对生态审计作出明确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审计工作的实施。

2.4生态审计发展程度较低

生态审计相关概念提出较晚,仍然处于摸索阶段。这就注定了生态审计的理论体系不完整,实践经验的缺乏和技术水平受限。理论体系的不完整导致生态审计工作没有行动的指南,计划性和科学性大为降低,无法开展有序稳定的审计工作,对出现的问题也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加以解释和解决。缺乏实践经验和技术使审计活动的局限性加高,对于很多生态问题只能“临渊羡鱼”。没有专业的技术和经验,只能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调查研究部门,这就极大地增高了成本和延长了审计时间。因此整个审计活动缺乏内在的合理内核和足够的外部资源,不能实现生态审计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也是生态审计工作受限的一个主要原因。

3 完善生态审计工作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3.1强调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贯彻

要改变这些地方领导根深蒂固的观念,也就是GDP至上的观念,就要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纠正作用。实现的GDP必须要是绿色GDP,不能是一般意义上的GDP数字,要全盘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以人为本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转变观念,通过转变观念,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2培养具有“两种”能力的审计人才

从事生态审计的人员要兼顾生态管理与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与审计业务知识。为此必须加强审计人员开展生态审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尽快培养一大批资源环保审计领域的查核问题能手和深入研究能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生态审计队伍。

3.3优化外部法律环境

明确的法律保障是影响生态审计工作的重要因素。各地审计机关应通过宣传生态审计试点成果和经验等方式,向党委,人大和政府以及社会广泛宣传审计机关开展生态审计的重要意义和建设性作用,赢得重视和支持,积极推动生态审计的法律法规建设。并通过各地有关生态审计的法律法规建设与完善,推动全国性有关生态审计的法律或法律条款出台,从而为生态审计的深入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4加强审计实践,完善理论体系

鼓励有条件的审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不拘泥于某些固定的模式和方式,大胆进行生态审计实践。对先行的审计机关进行经验总结,分门别类制定生态审计的操作指南,为生态审计的广泛开展和提高生态审计工作的水平提供指导,从而推动生态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理论框架和理论内涵,为生态审计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方针,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过程,不断优化生态审计工作,促进生态审计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3.5获取人民群众的支持鼓励

生态审计的受益群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做好生态审计工作,必须要调动群众。一方面深入基层,了解真实的生态问题,将事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实际问题作为审计重点。另一方面,监督生态审计机关,是否坚持原则按制度办事,改革那些不完善,不符合基层实际情况的制度,提出批评意见。总之,从根本上提高对生态审计的认识,对其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在全球资源高度紧缩,环境严重恶化的今天,从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人与资源消耗等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生态审计应运而生,但有别于环境审计,其起点更高,视野更广。不单单将审计工作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更多的是将一种健康科学的发展理念植入人心。从人性的角度,通过审计这一强有力的手段,不仅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服务,更要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翟熙贵.中国审计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8.

[2]鲍健强, 黄海凤.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李越冬.节能减排审计现状及完善建议[J].财会月刊, 2010, (8) .

生态审计 篇2

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利用各类媒体,通过集中学习、讨论等多种方式,加强审计干部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指导工作的自觉性。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审计工作中,牢牢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市工作中心,围绕市委确定的“十大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审计工作实践,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二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确定四项审计重点。根据市委建设生态文明新**的总体思路,今年审计工作应重点关注四项内容:一是关注环保政策的贯彻执行,审查各部门、单位在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保政策是否到位。二是关注环保资金的管理使用。主要审查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有无滞留、挤占、挪用、贪污等违规问题。三是关注环保工程的质量效益。重点是对“十大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中相关绿化工程、环境保护等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围绕项目可行性论证、设计方案、资金使用以及项目投入运营后的效益等环节,加强审计和调查分析,揭示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损失浪费问题,促进建设单位节省能源,减少物料消耗,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工程质量、效率。四是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对土地、矿产、森林和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审计,重点揭露和查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提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完善环保政策措施的建议。

三是加强资源环境队伍建设与技术研究。结合工作需要,该局成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科,充实了审计力量。通过专业知识培训等方式,使审计人员熟悉国家资源环境的方针政策,了解资源环境动态,建立起了一支适应农业与资源环境绩效审计要求的人才队伍。同时,该局大力推进资源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对资源环境审计经验和案例进行总结提练,研究制定了资源环境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审计质量。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中共**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新**的决定》和《**市2009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该局成立了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相关组织、协调和督查工作,确保实效。

离任官员实行生态审计 篇3

林业专家、国家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沈孝辉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这是早就该做的一件事。“如果能够(严格)实施,真是太好的一件事。”但他又以此前的环保举措大多只落在纸面上的经历,对该制度实施的前景不敢过于乐观。

深改组通过的这一文件,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规定的落地。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这次深改组会议,还通过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这两个文件通过的一个背景,是越来越让人心忧的生态环境现状。《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提供的数据是:在全国开展空气监测的161个城市中,年均值达标的只有16个,占比不到10%,其余90%均不达标;在470个开展降水监测的城市中,酸雨城市的比例为29.8%;在4896个地下水监测点中,水质较差和极差的比例为61.5%。

从事了近40年自然保护工作的沈孝辉说,在有些地方,自然资源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1998年朱镕基提出来让‘森老虎下山,森工企业减少了木材生产,林保力度也在加大。可是你到林区走一圈会发现,你就是让他采,也没有可采资源了,资源早就枯竭了。”

而留下的资源,也已经不是原来的资源了。“现在南方洪水泛滥,人们总把它归为‘厄尔尼诺现象,但还有一个因素人们忽视了,我们的森林可不是5000年前的森林了,甚至也不是几百年前的森林了。”沈孝辉说,过去都是原始森林,现在大量变成人工林,而后者的水土涵养能力和前者没法比,“可能只有几分之一。”山上涵养不了水源,雨则泛滥,旱则见底。“有时候我们找不出原因,只好怪老天爷,但其实,天灾下面掩盖的是人祸。”

而环境遭到破坏的背后,又是“唯GDP是问”的官员考核制度。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中,经济发展的指标占有压倒性优势,而生态环境保护的指标微乎其微。这一制度引导的结果,就是在土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经济发展踩着生态环境上位,前者成为堂而皇之的目标,后者则沦为发展的代价。

但当这种破坏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受限度时,其反作用力开始显现,上述《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列举的数据,即是一个表现。而民众最深有体会的,是雾霾锁城,水质变差,以及洪水期的间隔变短。

在环境问题退无可退的情况下,中国开始构建制度的“防火墙”。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改变“唯GDP论英雄”的官员考核机制,减少经济发展在其中的权重,增加生态保护的权重;二、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大问责的力度。对官员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正是这一逻辑的产物。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上述规定后,全国很多地方都开展了试点,而深圳的试点在其中较为深入。

生态学家、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彭少麟,对生态资源的量化有多年的研究,并带领自己的团队参与了深圳的试点。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于这项试点的制度来说,亮点与难点都在生态资源的量化上。

生态资产负债表

中国新闻周刊:在深圳的相关试点中,你们的主要工作包括什么?

彭少麟:我们是负责生态资源的评估。评估以后要做两件事情,一、通过资源的调查,可以讲出这个区域的生态承载力,也就是说可以支撑多大量的经济,多少人口;二、从动态的角度,可以看出一届政府,或者在单位时间内,这个区域资源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增加或减少对官员有什么影响吗?

彭少麟:生态是有价的,它包括一个是有形的资源,一个是无形的资源。有形的资源可以直接统计,比如有多少森林,这个森林有多大面积,这是一个量的概念。还有一个质量的问题,比如1公顷的原始森林,跟1公顷的人造林概念是不一样的,这两点都可以量化。

通过计算数量,我们可以看出一届政府森林的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如果增加了,我们认为生态资产在数量上增加了;另外还要看质量是不是提高了,比如你通过种种办法增加森林的多样性,尽管数量没有大的增加,但质量有增加。

通过生态资源的累加,我们就可以算出这一届政府除了GDP以外,生态是不是也发展了。在官员离任的时候,以前主要是考核GDP,现在应该把生态放进来,如果离任的时候对生态进行考核,那生态建设就变成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5个文件,其中4个与生态环境有关。图/I C

中国新闻周刊:最后是要归到一个具体的数字吗?

彭少麟:我们希望最后是能评估的。比如通过一个综合指数,就像GDP,我们希望最后能有若干个数值。比如绿色GDP,我们也帮深圳做了一个。我们希望把它弄成一个资产负债表,跟经济一样,最后是正值还是负值,是赤字还是增加了生态价值,我们希望有一个评估的东西。它的好处就是直观地评价你这一届政府在生态这一块做得好不好,经济的发展有没有破坏环境。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现在做这件事情的必要性在哪里?

彭少麟:这件事情现在非常重要。为什么呢?政府说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做好,但生态文明是个什么东西呢?你没有一个量的衡量。最后往往是定性的,说我又建了一个公园,说城市环境很漂亮,这样生态文明建设就变成一个空的东西,政府在考虑这件事情的时候也比较虚,不会真正下力气去做。

量化的难点

中国新闻周刊: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主要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彭少麟:有三个方面是有点难的:第一,直观的生态环境,比如我们有多少森林,每个森林的生态效益怎么样,这个可以算出来。但是它的功能提高多少,特别是服务功能这一块,是比较模糊的。比如它吸了多少二氧化碳,吸了多少氧,给人们多少美学的享受,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生态旅游,净化了多少空气等等,现在全世界还没有特别成熟且比较容易的办法。如果太难了,费用就会很高。

第二,自然资源的范围是什么,也有一些不确定的东西。比如土地资源算不算?你把森林转变成农田,这种资源怎么计算?或者说我把农田转变成城市用地,这个怎么定义?还是有一些模糊的地方,都是自然资源,转换了以后怎么去考虑。

第三,自然资源涉及到水、土壤、空气和生物多样性,最后怎么样简化成我们可以来评估的几个指标,这一块还应该进一步研究。像GDP最后是通过货币来衡量,生态资产最后是不是要转化成为一个能值,或者一个生态值?

中国新闻周刊:你提到生态资源的资产负债表,怎么理解?

彭少麟:比如一个林子,原来是10公顷,用掉1公顷去盖房子,就变成9公顷,资产就是-1,而如果又造了两公顷的林,就是+2。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资产负债表与官员评估之间是个什么关系?

彭少麟:从理论上来说,资产负债表如果是负的,一般是说你的资产是减少了。但是评估有一些是转换的,比如现在有一片林子去盖楼了,这时候生态资产就减少了,但是他又建了两个公园,城市的绿化又增加了,最后要看生态总量。

中国新闻周刊:那会不会也会考虑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比如在某一任内,正好赶上大发展的时候,可能就对生态损耗比较多,会不考虑这种现实的需要?

彭少麟:你的生态资产是负的,那就是负的,但是因为你的其他方面是正的,有可能解释这个负的。这个就是一个指标,你不能说城市发展了,我这个生态资产不好也说好。这种亏损要有一个解释,如果这个解释合理,我相信这个考核也就过了。或者有其他的补偿,我这个林子不行了,我在其他地方造林。

中国新闻周刊:你刚才提到了生态资源,这和深改组提到的“自然资源”是一回事吗?和“生态环境”又有什么区别?

彭少麟:我觉得应该把“生态”与“环境”区分开来,以前很多人没有区分。要把环境的因素和生态的因素两个结合起来做。“生态环境”不仅仅指“环境”,环境好还是不好,都是由生态来支撑的。只有生态好了,环境才会好,后者是要控制污染,前者是要把生态给做上去。

生态审计理论框架初探 篇4

遗憾的是,国内关于生态审计的学科体系尚未建立,对生态审计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很少有文献对生态审计的理论基础、内涵、动因和应实现的功能进行研究,但这些都是深入开展生态审计研究的理论前提。鉴于此,本文从生态审计的理论基础、内涵、动因和功能展开研究,希望对生态审计的研究奠定一定基础。

一、生态审计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在不损害任何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发展目标。它要求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即将忽略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式转变为综合考虑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确保生态环境不被侵害,最终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发展。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人们必须转变以往铺张浪费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重新确立消耗标准。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下,生态审计必须通过监督、评价、鉴定等职能来帮助人们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借助生态审计的开展,保护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寻求经济发展的平衡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审计的基本理论基础。

(二)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最早被称为污染经济学或公害经济学,是一门由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耦合而成的复杂学科,它主要围绕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除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外,还包括生态恢复、环境破坏等。

生态经济学从人类经济活动中心出发,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系统,继而发现生态经济发展和运动的轨迹,帮助人们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实现两者共同发展。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能够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制定正确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生态审计正是要通过运用审计手段,监督社会经济活动行为,判断、评定社会经济活动中是否有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经济学揭示出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使得生态审计拥有更为明确的目标,即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社会经济。

(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倡导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加入环境和自然资源要素,它是将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减,进行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一整套理论方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解释了经济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制定和评价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绿色国民生态经济核算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正确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生态环境作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成本,就需要核算该成本的大小并判断其真实可靠性、研究控制成本的方法等,这一过程需要生态审计来实现。可见,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给生态审计指明了审计方向,实行生态审计需要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四)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是指一个生产者(消费者)的生产(消费)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消费者)所附带产生的成本或效益情况。外部经济有正的外部经济和负的外部经济之分。由于生态环境与生俱来的公共特性,其外部经济表现得十分突出。当生态环境发展良好时,其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直接由从事生态环境活动的当事人独享,而是由整个生态群体共同分享,将表现为正的外部经济。然而,当某一活动为一己私利而侵害生态环境时,由此引发的生态风险将由所在生态系统的全体成员共同承担。

企业为生态环境进行专项资金投入,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外部经济效益,如:良好的空气、干净的水资源等,但这些效益也被其他企业所享受,此表现为正的外部经济。企业为生产发展,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来降低生产成本时,由于生态环境的外部性,企业不用为此承担额外的费用,此表现为负的外部经济。因此,为了营造生态环境正的外部经济,避免负的外部经济,需要发展生态审计为企业涉及生态环境的经济活动提供衡量标准,以保证生态环境的外部经济对处在该生态环境的大部分群体的公平性。

二、生态审计的内涵

1977 年美国一公司率先提出“生态审计”一词;1993年,L.S.Spedding在《生态管理与生态审计:经营中的环境问题》一书中对生态审计做了一个概念性介绍;此后人们对生态审计的理论基础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生态审计的内涵重新做出界定,即生态审计是审计机构依据法律法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破坏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旨在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审计活动。该定义有以下几点需解释:

1.审计机构。

它是实施生态审计的主体,一般包括政府生态审计部门、内部生态审计部门和民间生态审计组织(多指会计师事务所)。

2.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还在不断完善,现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使得生态审计有法可依。

3.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破坏情况。

这是生态审计的客体,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归为保护、修复和破坏三种情况。根据定义可知,生态审计要求经济活动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进行,最终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生态审计的动因

(一)受托责任论:政府生态审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组织采取以牺牲生态环境的方式来降低成本获得高额利润。然而承担生态环境污染后果的却是无辜的社会公众。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外部性,不同于其他经济物质,能够划分所有权,当发现生态环境被破坏时,由于生态环境的长期积累性的特点,很难找到具体的责任人对此负责。

基于以上原因,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实施保护有着强烈的需求,政府必然对此采取行动。政府是社会公众的代理人,代表社会公众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维护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生态环境保护属于公共管理事务,因此政府就自然受托于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实行生态审计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这样既满足社会公众的要求,又履行政府的社会责任。杨时展教授认为“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受托环境保护责任的产生,必然导致生态审计活动出现,受托环境保护责任是生态审计产生的必要条件。

宏观层面上,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提升,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保护组织相继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性潮流,任何想要实现长远发展的国家都不能忽视这一趋势。政府通过生态审计的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向世界展示良好的生态环境形象,进而加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又会带动生态审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状态。

微观层面上,随着社会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在陆续颁布、逐步完善,整个社会都迫切需要生态审计的发展。政府作为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领军人,要率先对国家的大型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生态环境污染领域实施生态审计,以确保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得到切实履行,达到防止生态环境被破坏及发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的目的,还可以请生态审计人员根据问题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向社会公众表明其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情况。因此,政府部门应率先倡导政府生态环境审计,提高社会民众或组织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履行其整个社会的受托环境保护责任。

(二)生态监督论:民间生态审计

随着生态审计的发展,政府和企业开始在其内部施行生态审计,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生态审计主体、客体以及范围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同一个组织机构,类似于自己审自己,缺乏独立性,难以使社会公众完全信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发展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第三方审计组织,即民间生态审计组织,对政府和企业的生态审计实行监督。社会公众不仅要求经济组织或个体保护生态环境,还要求有一个公正的监督者对其进行监督,以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不被侵害。

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是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者,为督促企业切实遵守法律法规,政府迫切需要民间生态审计组织对社会企业进行生态审计,监督、检查法律法规是否得到贯彻,同时通过民间生态审计组织完成审计活动,也能为政府节省相应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从企业角度来看,为获取政治资本、融资条件以及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通常要求“被监督”,即要求民间生态审计组织对其进行生态审计,用强有力的证据向社会公众证明企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在生态监督论推动下,民间生态审计得以发展。目前,生态审计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所以先开展生态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借此得到超额回报,并抢占生态审计领域制高点,实现新一轮的跳跃式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应把握此次机会,大力开展生态审计业务,实现利润增长和企业长远发展。

(三)绿色发展论:内部生态审计

随着整个社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如果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最终将消灭企业。企业绿色发展论是指企业从生态环境视角出发,将生态环境视作生产、经营、管理的影响因素之一,实现企业外部生态环境与企业价值相平衡的目标。

企业实施内部生态审计是其实现绿色发展的手段之一。一方面,社会公众通过消费选择迫使企业重视生态审计。随着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加强,社会公众更愿意选择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形象的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企业为迎合这种趋势将会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生态审计的发展,借此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取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生态审计也有助于企业降低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极有可能使得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变成现实,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对其自身可能遭受的生态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史元、徐妍,2014)。

企业内部自发地开展生态审计不仅能够为企业减少长期聘请外部生态审计的成本,而且能及时发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供相关建议以规避生态环境风险。此外,企业开展内部生态审计,有利于吸引投资者对其进行投资,减少融资约束。由于“投资者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越来越不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向污染型的企业,而且出于自身投资安全考虑,投资者会更偏爱环保型企业”(郑俊敏,2006)。基于上述原因,企业开展内部生态审计实现绿色发展,将成为明智之选。

四、生态审计的功能

(一)总体功能

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平衡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审计的总体目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开发生态资源,不能以损耗自然资源获取暂时性利益,更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来促进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的外部性要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外部力量的介入,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形成制衡力量,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倾向于生态环境保护,以保证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共生。因此,生态审计作为外部力量应运而生。生态审计对一切涉及或可能涉及生态环境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通过鉴定、评价等方式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平衡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处理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功能

1.生态意识。

由于我国生态审计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利用生态审计的运行,向社会层面传递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引导社会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进行生态环境保护。

对于政府,实施生态审计有利于向社会传递治理生态问题的决心,引起社会、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对于企业,在实施生态审计的同时向员工、供应商、销售商等利益相关者传递生态意识,促使员工能够在生产活动中关注生态环境,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降低生态风险,同时也能带动供应商、销售商实施生态审计,最终实现整条价值链的生态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社会公众,通过生态审计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有利于社会公众运用科学方法对整个生态环境实行监督并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意识决定行动,通过生态审计培养社会整体生态意识,通过生态意识实现生态审计总体目标。

2.生态揭示。

生态审计属于审计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其目标离不开审计目标的基本属性,即通过审查、鉴证、评价和监督被审计单位所开展的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揭示生态环境问题,具体包括: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有关生态环境资料是否真实可靠;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相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要求;被审计单位有关生态环境的项目是否合理及是否具有效益性。

目前我国生态审计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政策要求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理论上,实践基础相对薄弱。通过实施生态审计,一方面可以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揭示生态环境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另一方面推动生态审计进一步发展,扩大理论与实践研究内容,弥补审计空白领域,探索发现利用生态审计揭示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

3.生态免疫。

我国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2007年首次提出“免疫系统”论,学界开始大力关注审计“免疫系统”,生态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分支,也具有“免疫系统”。另外,由于生态审计具有生态学的特殊性,其应实现的是生态免疫功能。生态免疫是指通过生态审计手段及早发现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风险,揭示其造成的危害,然后利用各种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去降低甚至解除风险,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免疫应具备免疫系统中的三种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利用生态审计应使生态环境实现免于被经济活动破坏的“防御功能”;能够健全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利用机制自动发现或清除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自稳功能”;对普遍发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进行预测分析,提出建议,避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监视功能”。

五、结语

生态审计作为新兴的审计领域,理论研究尚显不足。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角度分析生态审计的理论基础,进而从理论基础出发,定义了生态审计的内涵,分析了政府生态审计、民间生态审计和内部生态审计的动因,最后阐述了生态审计的功能,希望本文对后来研究生态审计的学者有所帮助。生态审计在我国仍处于发育时期,理论和实务基础都不丰富,我们认为应该建立一套相对成熟的生态审计操作准则,为生态审计实施提供指南,并在操作中不断更新完善生态审计内容,使其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张长江,陈良华.中国环境审计研究10年回顾:轨迹、问题与前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

王芸,黄艳嘉.中外生态审计制度与实践的比较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14(1).

史元,徐妍.深化环境审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审计,2010(12).

李雪,石玉.对环境审计目标的再认识[J].财会月刊,2011(6).

冯俊,孙东川.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述评[J].会计之友,2009(11).

张军.试论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J].审计月刊,2000(12).

生态审计 篇5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维护林业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国家、省投入了大量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其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对于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坚持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等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已成为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该专项资金种类多、项目广、政策性强、涉及面大,如何准确把握审计重点,运用正确的审计方法开展审计工作,达到“摸清总体情况,揭露反映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推动政策落实,促进巩固成果”的审计目标,是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审计的重点

(一)项目管理方面

一是项目申报资料是否真实,是否有明确的项目建设内容,有无虚假申报、多头重复申报、随意盲目申报及其他违背科学的问题;

二是项目主管部门和用款单位是否按国家和省下达的计划,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任务逐级落实到村、户,是否存在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土地用作林地的问题;

三看项目计划批复和执行中有无自行改变计划,调整建设内容的问题; 四是项目主管部门和用款单位上报完成计划的真实性,有无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或虚报计划任务完成骗取验收合格等问题。

(二)资金管理方面

一是地方政府、财政、林业、农业等项目主管部门及其他项目单位和个人有无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如有的地方政府及项目资金管理机构为了自身利益,违反规定随意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用于市政工程建设、弥补单位经费、购车、搞单位基本建设等;

二是财政部门是否按项目预算足额、及时下拨各工程项目资金,有无因财政滞留欠拨导致项目未如期完成的情况;

三是林业、农业等项目主管部门是否按规定采取专账专户管理,资金是否全部用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有无虚列支出和挤占挪用的问题;

四是林业、农业等项目主管部门开展工作所需经费是否得到保障,地方财政是否按有关要求及时足额安排了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有无使用专项资金弥补经费等问题。

(三)资金使用方面

一是财政、林业、农业等部门是否按计划及时足额将项目资金、补助资金拨付给用款单位和农户,有无截留项目资金的问题;

二是林业、农业等项目主管部门和用款单位是否按规定的范围和用途使用专项资金,有无扩大开支范围,把不属于项目建设的支出列入项目支出等问题;三是林业、农业等项目主管部门和用款单位有无采取虚列支出等手法套取转移资金问题,有无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的问题;

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审计的基本方法

(一)坚持“三个狠抓”

一要狠抓调查了解。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资金量大、项目多、建设地点广,涉及到地方多个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广大农户,针对该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调查了解内容,要从原来的单纯财务审计拓展到项目申报、实施、验收、后期管护、项目效果等各环节的全方位审计,要在开展调查了解时就引入计算机辅助审计,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熟悉相应的业务流程,采集、导入、转换、整理所审项目的财务和业务电子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初步分析,基本掌握地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总体情况,作出总体判断,确定有关审计重点。为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和有效,还要对其内控制度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健全性测试,做到全面细致的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二是狠抓审计重点。注重围绕重点进行审计,根据各项目建设内容和资金管理、分配方式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审计重点,如:对于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长防林、血防林、低产林改造等造林项目,容易存在的问题是项目重复申报、虚假验收、套取资金,所以将审计重点放在通过将各的各项工程验收小班表、图进行横、纵向对比,掌握各项目建设小班交叉重复的面积数量,进而结合财务资料查处资金使用中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上。而对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能源建设项目,它涉及到退耕农户个人、项目主管单位和实施单位,容易存在的是退耕农户未享受到项目政策而被非退耕农户虚报冒领,或与以前其他建设项目重复等问题,所以对该项目的审计应将重点放在通过对比退耕还林验收到户名单与项目参与农户名单、参与了该项目的农户是否参与了以前其他内容相同的建设项目,进而跟踪资金真实去向。

三是狠抓延伸调查。一是向具体承担项目的建设单位延伸,做好资金最终使用环节的审计,了解项目实施完成和项目开支的真实情况;二是向项目建设地所在乡镇、村组的延伸,做好对项目建设真实性和项目效果的审计;三是围绕专项资金走向开展延伸审计,从银行账户入手,做到资金到哪里,就延伸审计或调查到哪里。力争“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做到点面结合,不留死角,尽量规避审计风险。

(二)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计算机审计与传统的审计方法相结合。如审计各造林项目实施小班交叉重复情况时,除将采集林业部门提供的各、各造林项目验收小班表电子版运用计算机进行交叉对比外,还需结合查阅各项目验收小班图进行对比,从而确保计算机审计数据的正确性,再结合财务数据反映的项目支出情况揭露套取、虚列转移项目资金等违纪违规问题。

二是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如围绕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完成、到户补助补贴资金兑现等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关系到工程建设和到户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使审计和审计调查有机结合,达到揭露截留、隐瞒、挤占挪用资金等问题的目的。

三是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事关社会经济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广大参与农户的切身利益,必须把各项目的申报、实施、完成情况和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作为重点进行审计。但也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查错纠弊,更重要的是从保障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有效实施的高度,深入揭示体制机制制度性问题。从审计的情况来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例如,项目申报、论证、计划实施、验收等环节存在各自为政,以及投资标准偏低等问题,我们要从宏观入手,从管理上、制度上和体制上找问题、查根源、提对策,关注各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促进完善相关制度。

(三)把好“三个关口”

一是把好审计质量关。严格按照《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等有关规定开展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审计复核制度,建立审计质量过错追究制度,明确审计目标任务和责任,加强对审计业务的科学管理,做到审计的主体合法、程序合法、处理合法。

二是把好审计处理关。对违纪违规问题处理,要注重从有利于维护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专项资金安全完整和效益出发,正确处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认真研究,慎重处理。在对审计发现的每一个问题的认定、定性和处理上,既要有合法的依据,也要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与处理分寸;既要对法律法规负责,也要对被审计单位负责;对被审计单位违反一般财经纪律的行为,重在规范和纠正;对涉及个人的违纪问题,坚持一查到底,从严处理;对触犯刑律的重大问题,坚决移交纪检、司法机关处理。同时注重对审计决定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帮助被审计单位规范财务管理,杜绝屡查屡犯,改变以前“重审计、轻落实”的现象,促进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绿色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审计;审计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3-0067-03

生态建设利国利民。“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论述。十八大三中全会也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高层次经济监督系统的审计,必须通过加强环境审计监督,切实履行审计职责,充分发挥在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1绿色审计的基本理论

绿色审计,也称为“生态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从宏观审计的角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生态文明标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考量和指导财政预算执行、政府投资效益、公共政策执行、资源与环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各项审计活动,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合规性、合理性、有效性的评价,查处和揭露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因素和制度性缺陷,并为政府有效治理环境提供可以信赖的决策信息。

2绿色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1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随着人类的产生,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生产力中科技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人类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严重。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建立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审计作为一种监督和控制手段,能有效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2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能源使用效率低,资源消耗量大,环境状况一直存在问题。通过建立绿色审计,可以对环境进行价值度量,并对环境功能价值、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等的变动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而为有效治理环境提供可信赖的信息。当前中国环保工作出现许多严重问题,譬如投资、运营资金不足,污水处理体制不规范,违法犯罪行为严重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求我国进一步强化绿色审计,对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全面评价,并严肃查处相关的违法乱纪行为。

2.3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效益

生态审计作为一种生态环境管理工具,主要是通过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活动的绩效,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环境政策,促进生态环境管理效益的提升,使企业实现生产与生态环境双向可持续发展。传统的企业自然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这使得生态环境的再生产和补偿能力严重滞后,阻碍着企业进一步的发展。重视绿色审计,对企业生态效益进行系统评价,推进环境质量的恢复或提高,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发展潜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加强绿色审计的具体措施

3.1树立生态审计理念

一是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驭整个审计工作。要站在生态发展的角度认定和评价审计事项,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二是用绿色审计的理念关注财政支出的生态环境效益情况。金融审计信贷政策和资金投向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企业审计要重点关注企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开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情况,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把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方面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纳入审计范围,资源环境审计更要提高层次、加大分量、全面覆盖、深入推进,涉外资金审计要关注“走出去”和引进项目与资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2加强制度建设

当前,开展绿色审计在制度层面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法律授权不完备,在法律法规上一直没有明确授予政府审计机关资源环境审计监督的职责,致使在开展绿色审计时缺乏基本的法律依据。二是工作无准则。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绿色审计工作细则,导致工作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制定或完善与资源环境审计相关的政策、法律、规章制度,建立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协调机制,明确绿色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和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指南,不断促进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此外,要统筹安排和组织实施资源环境审计项目,协调内设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加强审计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整合资源环境审计资源,积极构建资源环境审计整体工作格局。

3.3加强审计监督

随着绩效审计的逐步深入,国家审计更加注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审查。在绩效审计中,一方面审计机关应当充分依据我国现行的《节约能源法》、《环境保护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开展生态绩效审计,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审计确定具体的评价目标和依据。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重点关注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问责机制建立、执行和考核,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的分解、落实情况。政府相关部门是否建立并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揭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急功近利、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速度的短视行为,防止和纠正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倾向。

nlc202309031225

3.4强化企业生态意识

引导并监督企业在产品生产、创造利润的同时,也要注意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减少污染,鼓励企业积极深度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对在生态建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还可以考虑适当减免税负,以资奖励。

3.5坚持技术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审计作为高层次监督,不仅体现在宏观审计理念上,更体现在技术上。针对技术“瓶颈”问题,要切实抓好“一嫁接两提升”工作:即嫁接技术、提升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的审计地位和提升计算机审计水平。一要积极引入行业主管部门已有的监测、测量、监督技术方法及国外成熟的资源环境审计技术,并结合审计工作要求进行改造和创新。二要以检查有关部门和单位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合理性和效率性为切入点,确保原始电子数据的真实有效和完整。三要通过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与审计机关现场审计系统的技术融合和推广,实现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常态化。通过技术攻关,创造条件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网上审计工作,变静态审计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变现场审计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

3.6加大监管力度

要实施全程监控,加强跟踪审计。特别是要从事后向事前介入、事中跟踪转移,加大对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监管力度,从立项决策开始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跟踪。一是加强事前审计控制,对资源环境问题从源头上把关守口;二是加强事中审计预警,及早感知资源环境安全风险,发出纠编信号;三是加强事后审计问责,揭示资源环境体制、制度性缺陷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促进环境政策的落实和相关制度完善。

参考文献

[1]尹小明.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讨 [J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1(2):90-93.

[2 ]李学军.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几点认识 [J ].攀登,2009,28(1):59-61.

[3 ]黄道国.关于深化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思考 [J ].中国审计,2009,(4):15-23.

[4 ]何贤江,蔡少华.资源环境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对策 [J ].审计月刊,2012,(12):15-16.

[5 ]吕楠,彭皓玥.国家审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 [J ].经济师,2013,(9):124-125.

[6 ]张春平.绿色审计:为绿色经济保驾护航 [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54-56.

(责任编辑:唐 岚)

探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审计思路 篇7

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依据审计署的要求, 审计机关应当从建设生态文明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充分认识我国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充分认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充分认识加强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牢固树立正确的环境审计理念。近几年, 我们安排的审计项目都密切关注人民群众较为关心, 政府较为关注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项目, 如吴淞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及效益审计、大型绿地建设效益审计、环城绿带生态林业建设审计、苏州河综合整治项目审计以及新型建筑材料推广审计等, 逐步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审计路子。

确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审计的目标

总结近几年我们开展的审计项目, 我们认为本市环境审计目标是依据本市实行的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立足环保资金和生态建设资金投入、管理和使用的真实合法效益性审计, 检查环境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 评价环境保护资金的效益性和环境保护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通过审计, 促进环境和治理,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维护国家环境安全。如我们开展的城市公共污水处理投资效益及设施运营情况审计调查, 重点对污水处理建设项目建成后实际运行效果、环保效益情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情况开展调查。通过审计调查促进了市政府提出的本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的目标实现。探索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效益审计

以财务收支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突破口, 在此基础上发展环境效益审计, 特别是在环境风险、环境效益的分析评价上, 将模糊空乏的审计分析评价向有量化标准的分析评价转变。如我们开展的上海浦东新区生活垃圾焚烧厂项目, 重点关注项目运行的环境影响, 在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的核实分析基础上, 选择有针对性技术参数指标, 收集大量试运行生产过程的实际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指出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目标尚未达到, 垃圾焚烧后产生的飞灰和渗透液等危险废物, 处置不当会对水环境、土壤、健康造成重大风险。

检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

本市环保审计政策主要关注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和落实情况、节能减排目标分解和责任落实情况以及对环境保护政策、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的有效性进行监督, 从促进完善制度, 规范管理的角度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力求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如我们对本市林业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调查中, 重点审查林业资金的投向是否准确、使用是否良好。选择的审计方法是从管理机制的有效性着手向项目和资金延伸。通过调查, 发现林业管理部门统计的林业建设规模所需财政资金远远超过政府财政预算, 造林面积统计方法体系不完善, 林业建设规划未细化, 资金管理制度尚未建立等。有关部门相当重视审计报告, 先后下发了《造林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公益林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7个规范性文件, 改进了林业建设管理体制, 明确了建设主体, 减少资金拨付环节, 建立起财权与事权统一的管理体制。

评价环境保护资金和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

对环境保护资金和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监督, 通过对环境政策的定量分析, 评价政策执行效果的合理性, 促进政府部门完善政策。如我们开展的清洁能源替代审计项目, 发现本市清洁能源替代政策是通过财政资金补贴, 引导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企业加大节能减排设备更新改造、减少高污染能源使用, 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本市还出台了节能减排方面的扶持政策, 主要是采用已减少标准用煤的方式进行补贴。一般而言, 同类政策之间财政补贴标准应是相当的, 我们将节能减排补贴政策作参照物与清洁能源替代政策补贴标准进行计算、对比, 发现清洁能源替代政策每减少1吨二氧化碳政府补贴资金大于节能减排政策每减少1吨二氧化碳政府补贴资金, 由此提出本市清洁能源替代政策的补贴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审计建议。

利用现代审计技术提高环保审计效率

环境审计选用常规的审计方法之外, 针对庞大和复杂的技术指标, 利用A O审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提高审计效率。如我们组织开展的本市重点监控水污染排放企业的污染排放监控审计项目中, 将41家企业排污许可证列明的排污种类和排污量以及每家企业对应的多种污染物种类、环境污染技术参数指标 (化学需氧量COD、硫化物SO2) , 导入AO, 并编写SQL语句对数据进行分类、查找、筛选, 快速发现审计疑点和问题, 对环境影响程度和后果做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结论提供数据支撑。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审计研究 篇8

1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所谓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人与自然的和谐,已成为影响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了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意义深远。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健康发展。如果离开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均衡发展,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就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劣、资源无节制消耗,那么这样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和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实现科学发展需要走生态文明之路。

2生态文明的建设呼唤环境审计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历史性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断为环境审计提供了科学指导。

而当前,高消耗重污染产业快速增长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地方政府官员对唯GDP增长论英雄观念的抱残守缺,对中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需要大量的工程建设、大量的科技创新、大量的资金投入来解决。

因此,为了确保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达到预期效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得到充分利用,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程项目和资金监管体制、机制。保护和治理环境、遏止环境恶化、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环境审计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审计机关是专门的经济监督组织,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和资金进行审计监督是责无旁贷的义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中,审计机关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其中,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3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与问题

环境审计又称绿色审计,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在我国,环境审计作为一项政府审计,开展环境审计有利于促进国家完善环境立法,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监督国家投入资金的使用状况、投资效果,从而促进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我国的环境审计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但当前,“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科学发展的观念还远未真正树立。具体问题如下:

对环境审计认识不足,部分人员缺乏对环境审计重要性的认识。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较迟,因此直到1999年,环境审计才作为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但目前仍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 宣传方面也做得很不够。另外,部分地方政府对环境审计意识比较薄弱,对环境审计缺乏实质性认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从而影响环境审计的实施,导致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环境审计的推广与开展。

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人员组成的环境审计队伍。环境审计涉及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从事环境审计的人员对相关知识与专业技术了解甚少,个人资质与能力还不能适应环境审计工作的需要。

环境审计依据不足。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为环境审计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覆盖面仍显不足,其中不少实施细则有待明确完善,与实务操作的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已颁布的审计法、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中,缺乏环境审计的内容和具体实施,没有具体明确审计机构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权限、工作范围,甚至在一些法律中将审计部门排除在环境监督部门之外,环境审计缺乏充足的依据和标准与国内外交流不够。近年来,国际审计组织鼓励各国审计机关在行使审计职责时,对环境问题进行考虑,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中,重视审计的独立评价和监督,尤其是国家审计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但我国环境审计与世界各国环境审计机构交流不多,交流的成果远远不够,缺乏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和吸收。

4构建与生态文明观相适应的环境审计基本对策

4. 1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增强地方政府环境审计意识

审计机关要借助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之势,积极做好有关环境审计研究和宣传工作,把环境审计作为审计机关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挥建设性作用的重要举措,为环境审计营造良好的环境。我国应该把环境责任作为对地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一个必不可少的考核内容,把地方领导出台的经济决策与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评价其是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等,从而衡量地方领导政绩。这样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的环境审计意识,有利于推动环境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4. 2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环境审计法律法规和评价指标体系

环境审计需要依法进行。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在现有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健全的更为具体和具有操作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要加强环境审计立法,一方面要扩大环境审计权限,另一方面要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使环境审计工作更加规范。

4. 3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培养环境审计的专业队伍

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一是通过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相关的环境知识。二是重视吸纳环境学、工程学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引进熟悉环境保护知识、环境保护技术的专门人才,充实审计机构。三是在审计机构外建立一支专家队伍,建立专家储备制度,实现与专业机构、专业部门的合作联动,利用他们熟悉专业技术知识的优势,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效果和权威性。

4. 4借鉴国内外经验,因地制宜选择环境审计的切入点

生态审计 篇9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债务融资逐渐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一种主要融资方式。针对企业的资本成本来讲, 债务融资不仅是一种资本来源, 其自身更是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债务融资成本不仅意味着企业负债所承担的代价, 还意味着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取得债务融资的难易程度。国内学者将焦点主要集中于债务融资的比例和规模、期限结构方面的研究, 但对于债务融资的维度方面缺乏关注, 所以对于债务融资进行更深入的考察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金融生态环境提出伊始便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降低金融运行风险、改善金融交易环境、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但迄今为止, 我国对于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并不多。基于我国现有的资源及背景, 本文试图从金融生态环境和外部审计这两方面治理因素入手, 实证检验其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程度。

随着国内外财务舞弊案件的逐年增多, 如何更好的发挥外部审计的作用已经被推至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风口浪尖。 (Pittman, Fortin, 2004;Anderson等, 2004) [1,2]研究表明, 基于审计质量的研究视角, 审计对于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具有关键的作用, 选择高质量和高声誉的审计师有利于上市公司获得较低的债务资本成本。并且, 审计意见作为外部审计出具的最终证据, 也将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做出财务决策, 包括银行作为债权人做出贷款决策, 然而关于债务资本成本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关系的研究却不多见。

本文主要研究金融生态环境、外部审计监督在债务资本成本中所起的作用。构建了金融生态环境与债务资本成本关系的基本理论模型, 从宏观层面揭示了金融生态环境对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 不仅丰富了我国债务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 而且也扩展了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范畴。探讨了金融生态环境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其结论不仅对企业的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还提供了外部审计监督影响债务资本成本的经验证据。

本文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 包括样本选取、研究模型与变量设计;第四部分为本文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概括。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一) 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

近年来, 国外关于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特征与治理结构两个方面。Bhojraj和Sengupta (2003) , Minnis (2011) [3,4]指出, 现有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盈利能力、公司规模、企业成长性、市场风险、利息保障倍数等特征如何影响债务资本成本方面展开。一般而言, 盈利能力越强、公司规模越大、企业成长性越高、市场风险越低、利息保障倍数越高的企业可以获得越低的债务资本成本。Bhojraj和Sengupta (2003) [5]研究结果显示, 董事会独立性较强及机构持股比例较高有利于企业获得更低的债务资本成本。Pittman和Fortin (2004) [1]研究表明, 相比较之下, 聘请“六大”担任审计师的企业承担具有较低的债务资本成本。Anderson等 (2004) [2]对500家上市的实证研究表明, 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越大、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越强、董事会独立性越强, 则公司可获取的债务资本所承担的成本越低。Qian和Strahan (2007) [6]研究结论表明, 金融市场的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与企业获取贷款的利率显著正相关。Qi等 (2010) [7]实证表明, 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呈现正相关。本文基于金融生态环境和外部审计两个维度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考察, 为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因素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二) 外部审计与债务融资

在理论上看, 目前国内外关于实证研究检验外部审计与债务融资关系的成果不少, 已有的研究主要围绕审计信息的真实性对债务融资的有用性展开, 大部分文献从审计意见的视角对债务融资展开研究, 忽视了外部审计是否由“四大”审计以及审计意见类型等多角度对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从现有的文献来看, Estes&Reimer (1977) [8]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出, 根据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意见可以有助于贷款主管做出决策。Beatty (1989) [9]等对公司首次公开募股 (IPO) 的定价行为进行研究, 发现聘请高质量高声誉大规模审计师事务所的公司, 其IPO折价相对较低。Antonio (2003) [10]对银行业做了一项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 银行在发放贷款时, 需要考察贷款公司各种信息以决定贷款公司贷款期限结构、贷款限制额度、贷款利率以及有关贷款担保事项等, 审计意见类型是银行的重要考量因素。Pittman&Fortin (2004) [1]对于刚上市不久的公司进行研究, 其中聘请“六大”会计师事务的企业负担较低的债务资本成本, 而随着公司上市年龄的增长, 其信息披露逐渐完善, 与银行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也逐渐降低。因而“六大”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程度也逐渐降低。Kim (2006) [11]对审计质量 (包括审计师规模和审计任期两个维度) 与债务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发现审计质量对贷款利率差异的影响是显著的, 即当贷款公司发生审计师变更时, 银行会要求更高的贷款利率, 而且如果贷款公司以前由“四大”事务所审计, 当变更为非“四大”事务所审计时, 银行会更加强烈地要求更高的贷款利率;另外, 事务所审计师规模也与贷款公司债务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

在国内, 代表性研究包括江伟、雷光勇 (2008) [12]运用事务所资产规模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 研究结果表明, 聘请事务所资产规模与上市公司债务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但是, 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越高时, 这种负相关的效果越弱。王少飞、孙挣和张旭 (2009) [13]采用现金—现金流量敏感性为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 通过数据实证研究外部审计对于贷款企业的融资约束缓解作用, 发现审计意见的质量 (即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 会影响审计意见的融资契约, 而审计意见对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缓解作用有更显著地效果。李源 (2006) [14]以利息支出率作为上市公司债务资本成本的衡量标准, 研究表明, 获得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将会承担更高的银行贷款利率。

综上国内外研究文献可以得出: (1) 外部审计 (尤其是审计意见类型和审计师选择两个维度) 对上市公司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2) 外部审计的作用在于为企业财务报告内含信息的可靠性、公允性和合法性提供保证, 而这种保证是通过市场的反映影响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的。

(三) 金融生态环境、外部审计与债务融资

外部审计对于信贷资源的配置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进而影响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胡奕明和唐松莲 (2007) [16]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结果表明银行在为上市公司提供贷款, 确认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同时更多考虑上市公司所获取的审计意见, 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更容易获得较低的银行贷款利率, 即较低的债务资本成本。Karjalainen (2011) [17]实证研究表明, 企业聘请“四大”事务所审计, 并在审计过程中由两个以上的审计师审核, 最后被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 这时企业再通过债务融资更加容易, 并且债务资本成本也相对较低。朱凯、陈信元 (2009) [15]运用1998—2005年的数据研究了不同金融生态环境下审计意见对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 在发达的金融生态环境下, 公司整体融资约束较低, 但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 其投资者会自然而然认为企业粉饰财务报告以掩盖更多不利的财务信息以扰乱投资者决策方向, 因此, 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投资收益率, 这必然导致公司面临着更大的融资约束, 增加公司债务资本成本。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由于政府的不断干预, 即便国有企业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 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对国有企业具有较浓厚的“父爱主义”情节, 因此国有企业仍然能够获得银行较低利率的贷款。市场的不完善与不成熟会致使金融信贷部门未能充分地认识外部审计这一评价指标对贷款企业风险的揭示功能。但是, 在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较高时, 政府的干预会逐渐减少, 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较成熟, 投资者会更加依赖外部审计出具的审计意见进行投资决策, 同理, 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流向受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会逐渐加强 (李扬和张涛, 2009) [18]。外部审计所包含的信息量, 尤其是非“四大”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所揭露的企业风险将在债务资本成本的定价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前述文献的综述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三个假设:

假设1: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聘请“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承担了更低的债务资本成本。

假设2: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承担了更高的债务资本成本。

假设3: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下, 外部审计的选择有利于降低债务资本成本。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沈洪涛 (2007) [19]的研究结果表明, 沪市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披露状况一般优于深市。所以, 本文选取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所列的行业门类, 对每个行业内的上市公司都选取了一些样本进行分析。

本文选取2008—2011年的全体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 为了保证文章研究的准确性和谨慎性, 对所选取的数据进行了如下筛选:第一, 鉴于金融、保险行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公司治理、行业特点等方面与其他行业存在较大差异, 所以剔除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第二, 为了避免研究异常值的出现, 从原始样本中剔除了财务状况异常的ST、*ST、PT及数据不全的企业。第三, 剔除债务资本成本无法计算及相关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第四, 为了避免极端值的影响, 剔除债务融资成本指标的5%以下和95%以上的分位数极端值。最后得到694家上市公司共四年有效研究样本2776个。样本公司年报资料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制定的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的网站 (http://www.sse.com.cn) , 相关的变量来源于瑞思金融研究数据库和国泰安 (CSMAR) 数据库, 并逐一与公司年报进行核对。

(二) 变量定义

1. 债务资本成本。

本文借鉴Pittman和Fortin (2004) [1]、李广子和刘力 (2009) [20]以及Minnis (2011) [4]的研究结论, 采用净财务费用占比来衡量公司债务资本成本, 即净财务费用与公司总负债之比。由于企业通过债务融资不但要支付利息费用, 还有可能存在手续费等其他成本支出, 因此本文中提及与债务融资相关的总成本由利息支出加上手续费支出和其他财务费用构成。

2. 金融生态环境。

本文借鉴中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地区金融生态坏境评价”课题组中的数据, 以中国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作为衡量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 刘煜辉 (2007) [21]、李扬和张涛 (2009) [18]。

3. 外部审计。

针对外部审计这一变量, 本文采用是否由“四大”审计和最终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来衡量。当上市公司年报是由“四大”审计时取1, 否则为0;当上市公司年报被事务所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时取1, 否则为0。

4. 控制变量。

借鉴其他相关研究文献, 本文主要选取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财务杠杆、公司成长性、市场风险、利息保障倍数等作为控制变量, 并考虑行业和年度因素的影响。

(三) 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上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 构建了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模型中各个研究变量的具体定义见表1。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对选取的694家沪市上市公司四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处理分析后, 得到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如表2所示。

表3和表4是对样本进行的均值差异检验, 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和Whitney U检验。研究结果表明, 选择“四大”事务所进行审计的上市公司, 其债务融资成本显著低于非“四大”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 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 其债务融资成本显著较高。因此, 研究假设1和假设2得到了初步的验证。

注:***.表示系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双尾检验) ;**.表示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双尾检验) ;*表示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双尾检验) , 下同。

(二) 相关性分析

表5是对各个研究变量进行的相关性分析检验,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 (除了企业成长性) , 因此, 不存在变量之间的自相关, 不会对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Fina E与COD和Opinion与COD在10%的水平上负相关, TOP4与COD在5%的水平上负相关, 也就是说, 金融生态环境越好、选择国内排名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 其债务资本成本越低。所涉及到的各控制变量均与COD存在相关性, 说明在检验金融生态环境、外部审计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过程中, 有必要对这些变量加以控制。

(三) 多元线性回归

以2008—2011年沪市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上市公司为测试样本, 以金融生态环境恶劣的公司为控制样本, 来检验债务资本成本是否受到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多元回归结果见表6。通过对全样本与子样本的回归结果分析, 可以看出F值高度显著相关, 但Adj.R2为0.164和0.185, 说明可能有其他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变量没有被引入。VIF值最大为2.101且Durbin-Watson值基本都在2左右, 表明模型中的自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样本符合多元线性回归的要求。回归结果中, 解释变量Fina E在全样本中的系数为-0.008, 在子样本中的系数为-0.015, 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子样本相比, 通过对全样本的回归结果表明, TOP4在全样本中的系数为-0.029, 在子样本中为-0.012, 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Opinion在全样本中的系数为-0.005, 在子样本中的系数为-0.015, 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表明在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情况下, 外部审计的选择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 即投资者既关心金融生态环境, 又关心财务报表审计是由谁出具的和出具了怎样的意见。外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质量提供了保证, 有利于提高公司价值、降低企业风险, 上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得到验证。

(四) 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 本文采用城市生态指数来衡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水平、用国内前10大会计师事务所代替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估计审计师选择, 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样本进行回归检验。研究结果表明, 尽管变量之间略有差别, 但相关解释变量均通过了检验, 并且回归结果与预期一致, 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8—201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验证金融生态环境、外部审计对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 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首先,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降低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其次, 对于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企业, 其聘请“四大”事务所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审核, 向市场传递了较好的信息, 有助于投资者从正面理解企业业绩及风险, 从而降低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 这表明金融生态环境对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还存在审计师选择的因素;最后, 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具有更低的债务资本成本, 这表明审计意见揭示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并加强了债务资本成本的定价作用。进而,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具有增强审计意见风险的揭示功能。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良好的生态金融环境和外部审计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

生态审计 篇10

我国目前正处于公共管理体制的转型期, 政府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政府部门与绩效相关的责任机制还没有建立,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生态系统内结构和功能相对失衡, 需要及时改进与完善。

一、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要政府绩效审计生态系统, 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 只有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审计工作才能抓住切入点, 有重点, 有目的、有根据地进行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的基本评价指标, 应包括财务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生态效益指标。第一, 财务指标是基础。通过对政府投资项目财务指标的审计, 才能保证政府投资的合理使用、运转, 保证专款专用, 杜绝挤占、挪用、私吞、私分等违纪违规的发生。对于可以盈利的政府投资项目, 则要审查其投资过程中的资金运作、投入使用后的管理情况、盈利能力及盈利途径, 对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提出建议。第二, 社会效益指标是重点。政府投资项目大多集中在为社会发展服务、非盈利性的公益性项目或基础设施建设上, 且影响面大, 因此, 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重点应放在项目的社会效益考核上。要审查项目是否促进直接就业、间接就业效果、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百姓民主政治水平等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是否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第三, 生态效益指标是补充。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生态环境效益审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政府投资项目生态效益的审查, 应注重审查政府投资项目对改善居民周围生产和生活环境状况的影响, 对大气、水污染治理等的直接及间接促进意义。

二、正确界定政府绩效审计的职能范围

和谐的政府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具有自己的职能定位, 与其他类型审计有着和而不同的关系。“和”的前提是承认相互间的差异, 在差异中进行结构因素的调整, 从而实现整体的“和”。因此, 正确界定政府绩效审计的职能范围是和谐审计环境形成的基础。

刘家义审计长把审计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比喻成“免疫系统”。在国家审计这个“免疫系统”中, 政府绩效审计的职能范围取决于政府的角色职能。政府的角色职能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政府依赖其所具有的国家机构的法权力, 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弥补单纯的市场配置资源所带来的弊端。二是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职能。依据法律规定, 全民财产属于国家所有, 而鉴于国家的政治主权性质, 国家所有权的代表者则为政府所承担, 但政府不仅仅是国有资产的静态的占有和使用, 其必须在财产流转关系中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因此, 政府绩效审计的职能范围:一是对政府履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情况的审计和评价。二是对政府履行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职能情况的审计和评价。政府绩效审计立足于对政府行为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测评和建议, 着眼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三、确定合理的政府绩效审计目标

政府绩效审计目标是实施绩效审计的动因, 决定着审计行为方式的选择, 而行为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审计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 体现着政府绩效审计环境是否和谐。

目前政府绩效审计的近期目标是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相关单位深化改革和提高管理水平。具体目标:一是对一些具体的公共项目或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二是在宏观的层面上开展政策评估、政府职能评价等活动, 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只有确立这样的审计目标, 才能有的放矢, 审计结果才能被认同, 才能正确引导政府绩效审计环境走向自然和谐。

四、树立和谐安全的政府绩效审计价值理念

“生态安全”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 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 即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 并强调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是生态安全的基础。就生态安全的本质来讲, 生态安全围绕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之间和谐统一。

从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历程来看应倡导和树立和谐发展的政府绩效审计价值理念, 以此引领审计工作, 进一步拓展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空间。因此, 和谐发展的政府绩效审计理念就是通过绩效审计促使政府能够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 提高政府的经济责任感;通过审计尽可能减少和避免损失浪费, 防患于未然;通过审计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 取信于民。

摘要: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生态系统内结构和功能相对失衡, 需要及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与完善:一是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正确界定政府绩效审计的职能范围。三是确定合理的政府绩效审计目标。四是树立和谐安全的政府绩效审计价值理念。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生态系统,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文涛.基层审计机关如何搞好绩效审计[J].现代审计与经济, 2011 (1) .

上一篇:沼气发酵有机肥下一篇:友邦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