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

2024-06-04

啃老族(精选七篇)

啃老族 篇1

蔡女士的儿子33岁,辞职在家,什么也不干,就喜欢上网、打游戏。已经退休的蔡女士每天围着33岁的儿子,忙都忙不过来,更不能出远门。蔡女士本人喜欢摄影,偶尔出去拍照片,需要把饭菜给儿子提前做好,还要装在密封盒里,再一一标上内容、食用时间等,一顿都不能落下。

不但“啃老”,儿子还禁止母亲再婚,母亲穿漂亮衣服出门相亲,他都会激烈反对。

无奈的蔡女士只好接受现状。心理咨询师表示,这种情况需要慢慢帮助老人调整心理,要从心底愿意积极改变这种受损害的状态。“母子两人都需要接受心理咨询。”

除了吃喝父母的“软啃老”,这几年还新出现了透支、强取、骗取父母财产等“硬啃老”。

有一位男士辞职后,想着投资做点“大买卖”,苦于无资金,偷偷将父母的房子抵押给了银行。“大买卖”失败,父母如今只能租住他处。还有一个儿子想投资各种理财产品和项目,手头没有钱,倒先埋怨父母没本事,然后拿走了老人省吃俭用的全部积蓄。

“先埋怨,占了‘理儿’以后再开口要钱,是不少不孝子女‘啃老’的常用手段。” 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主任李晓童说,“老人心里过意不去,往往将口袋掏个底儿掉,都给孩子了。”

图/俞菲

一位外地儿媳妇,生生将公公和婆婆逼出自己的房子,到外面租房子。老人原本为儿子着想,在楼道的对门给儿子买了婚房。但婚后不久,儿媳妇就以自己父母要来京照顾为理由,要求老人搬到位于较偏僻地段的另一套房子里住。遭到拒绝后,儿媳妇采取打闹、吵架等方式,逼走了两位老人。“老人越想越气,只好去法院申请保护,”李晓童说,“更多老人选择了忍气吞声,但精神会非常抑郁。”

据了解,老年人权益受损害时,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维权机构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老人认为应该对子女“奉献”“疼爱”,往往使外部力量很难介入调解。

目前,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已经编辑出版专门手册《建设法治社会,维护老年人权益案例分析读本》,其中专门选取了几例“啃老”侵权的典型案例。

“除了加强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外,也可通过案例,帮老人了解如何减少被侵权的几率,”李晓童说,“长远来看,未来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介入,参与维护老年人权益。”

英语作文——啃老族 篇2

5啃老、自力更生、奋斗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this picture aims at revealing a current social problem : the number of parents-dependants is growing.In the picture, the ageing parents, sweating all over, are still serving as the ATM(Automatic Teller Machine)for their grown-up son who, however, is taking all this for granted.It is now increasingly common for the young to depend on their parents because they are unable to support themselves even though they have grown up.Numerous factors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phenomenon.On the one hand, the young generation has been too spoiled by their parents to be strong enough to confront the difficulties and hardships.On the other hand, more and more parents, afraid that their beloved children may be frustrated by the pressure and strain from the competitive world, are more than willing to exert all their energies to help them.In addition, the modern world is becoming far more competitive than people could bear.It is obvious that the young generation should be independent of their parents who have already made painstaking effective measure must be taken to avoid this trend.First of all, a positive mental guidance must be popularized among young people to enhance their awareness of striving for a better life all by themselves and of relieving their parents of the heavy burden.Secondly , an educational campaign must be launched to help the young to be self-dependent and get away from too much stress.

不当文化“啃老族” 篇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富矿。我们要充满感情、礼敬自豪地认识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珍惜宝贵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不能纯粹为经济利益所驱使,借艺术之名、假娱乐之手,做贬损民族、蔑视传统,矮化先人、贻害后人之事。改编名著、再现历史,必须坚持历史标准与美学标准相结合、历史規律与艺术规律相统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交融,用科学的历史观反映社会本质,用崇高的价值观引领民族精神,用严肃认真的态度解读经典、演绎经典、传承经典,而不是随意改编、亵渎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中华人文精神。

人民是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的最终评判者。当下,人们一方面对“粗暴”开掘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不满,另一方面,对原创力则发出了深切呼唤。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学习和重温历史,是为了在继承基础上开拓创新。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拿出能代表时代的属于自己原创的作品来,而不是忙着为功利目的翻来覆去、一遍又一遍地啃老祖宗的那点家产。只有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自觉地投身火热的生活,才能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啃老族 篇4

大学生打工不稀奇, 但矢志于收废品凑首付的并不多见。对于这位“财迷哥”人们褒贬不一, 有同学鄙视其“想钱想疯了”, 也有室友不满“宿舍成垃圾堆”。当然, 由于对旧货、废品的处理不当, 占用过多空间, 影响他人生活, 其行为的确不妥, 应该予以纠正。不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念和生活方式, 对于收废品凑首付的行为本身, 舆论不应过多指责。

在笔者看来, 我们固然可以挥舞“金钱不是万能”的道德大棒, 进行“赚钱不是人生的全部”之类的道德说教, 但在工作生活压力巨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 更应看到“财迷哥”身上那种自食其力、积极向上的力量。与那些“啃老族”相比, “财迷哥”要强上一百倍, 至少有两点精神值得前者学习。

一是自食其力的生活态度。大学生在严格意义上讲仍属于纯消费者, 就算不打工挣钱也无可厚非。再者, 随着房价的攀高, 父母掏钱为子女买房的更是司空见惯。而李振的家庭条件尚可, 父亲做生意, 母亲是干部, 他完全可以和多数同学一样做无忧无虑的天之骄子。但他并没有这样做。在他看来, “现在这个社会, 最主要的是要独立”。正是这种信念鼓舞着他做家教, 收废品, 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

二是不怕吃苦的就业取向。显然, 捡破烂翻垃圾箱的行为, 与大学生的形象出入很大。但李振不畏惧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 从又脏又累的底层行业干起, 这份平常心值得“啃老族”好好学习。可以想见, 将来在走上工作岗位时, 拥有这样价值取向的人, 也不会好高骛远, 眼高手低。

中考话题作文素材:啃老族 篇5

工作不自由、工作没前途、人际关系困难是“啃老族”放弃工作的常见理由。这些的确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面临的困难,但当它们成为年轻人放弃工作、回家“啃老”的理由时,所折射出的是内心的荒芜。二十几岁是人生中的任务模糊期,没有明确的家庭责任,社会成就感也不很强烈。若缺乏对个人人生规划,“啃老”的想法就水到渠成了。

究其深层原因,一个是与家庭的抚养方式有关。我们现在的家庭给了孩子过度的关注,甚至在孩子的需要产生之前,早早为孩子考虑到了。家长还越俎代庖,为孩子设计各种目标,比如,不尊重孩子需要,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并且陪着孩子共同学习,扮演了监督、监控、辅导的角色,缺乏对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孩子很少有属于自己的“真正行为”,自然也很少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长此以往,孩子自然就会失去对内心需求的发现,对父母也缺少责任感。到孩子毕业的时候,父母的目标初步完成,孩子却发现自己没有目标了,也不知道如何在职场上寻求帮助。于是大家看到的是他们本能式的心理需求,如吃喝玩乐。而只有更高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才能帮助他们战胜前进中的困难。

原因之二是:大学生的生理成熟了,心理却还没有经受过社会的磨砺。因此,许多家长生怕孩子被社会一下子击垮。“不着急,慢慢找,直到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好就换一家”、“自己的孩子总不能一下推出门吧”……结果,一步步将孩子拉回到家庭中来。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呢?对于未成年的孩子,要刻意让他们承担一些责任,不要事事代劳;对于“啃老”的大学生,家长不妨放下架子,向孩子直言,以前对孩子的爱已经帮助孩子达到了目标,现在是他们自己起飞的时候了,给他们勇气,并教给他们方法。如果说,对他们以前是“引”,现在要换成“推”。

聚焦“啃老族” 篇6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啃老族”中绝大部分是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从来没有受过任何委屈,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受传统观念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了偏差,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更关心孩子生理性健康,比如衣着是不是避寒保暖,膳食是不是营养可口,而忽略了孩子人格是否成熟等精神性健康,不注重孩子的独立性、自我奋斗、家庭责任观的培养。

也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造就了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性格依附心理,使得孩子从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

这些年轻人身上存在共同的致命缺陷,例如技能低、不求上进、害怕竞争、责任心偏差,勤劳、勤俭意识淡薄,加上父母溺爱、学校升学压力大、社会偶像“金钱味重”等原因,让他们心高气傲,价值观出位,往往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惑中。从社会大环境看,年轻人社会“断乳期”有延长趋向。笔者认为,现今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到了反思的时候了。

“拒绝工作 我理直气壮”

工作太累太辛苦

一年前的A君也曾工作过,但因嫌工作太苦太累,又嫌钱太少要受气,他频繁地换了服务生、保安、推销员等岗位,之后,就没再主动找工作了。A君父亲也曾亲自出马帮儿子物色了一份物业电工的工作。不料儿子劈头就问:“让我干这么危险的活?!是不是嫌我没工作?!”这两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立足社会,不得不请父母帮忙。

据了解,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总想找一个薪水高、福利好的单位,小城市不想去,体力活不愿干,折腾来折腾去就变成了“啃老族”。这种“啃老族”的出现,虽不能说没有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更多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房价高,不啃老买不起房

“房价太高了,而且还不停地涨,自己的收入涨幅根本跟不上。没办法,只能向二老求救。”

就业难会导致啃老,如果再加上生活压力,更容易加剧啃老。在大城市,高房价已经成为催生“啃老族”的重要原因。

2007年硕士毕业后,B君如愿进入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月均收入可达6000元。即便在生活成本较高的北京,这样的收入也不能算很低。几年下来,B君的银行存款也有七八万元,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但当去年他准备结婚买房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原来,他计划在西四环买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总价约140万元。可看看自己银行卡的存款,连首付都不够。小王只能向父母求援。听到儿子要买房,老两口没有丝毫犹豫,一下就将省吃俭用存下来的30万元给了他。

如愿买了新房,可B君一點高兴不起来:“其实我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去买房结婚,但房价太高了。没办法,只能向二老求救,暂时当一个‘啃老族’吧,等以后有钱了再好好孝敬父母。”B君说,一套房子就把一家的积蓄耗光了,真是无奈。

在北京等大城市,B君的经历让很多人有同感。高房价的重压之下,能不啃老而完全靠自己买房的年轻人,少之又少。看看北京地区,连四环附近的二手房均价都超过2万元/平方米,这让积蓄甚少的年轻人如何买得起房?

或许有人认为,年轻人买不起房是必然的,年轻人本来就不该着急买房,即便结婚也可以租房过渡嘛。可多数人认为,这种观点虽有一点道理,但实际上是在为畸高的房价开脱责任。“结婚时,谁不想有一个稳定的安身之处?租房价格并不便宜,而且还要面临随时被收回、不断搬家的可能,谁愿意忍受这样的折磨呢?”

正视啃老的无奈

缓解啃老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努力,需要政策联动机制。

无论是为理想还是怕吃苦,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两大原因:

一是观念上的,中国的父母觉得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让年轻人接受父母的支援是理所当然的。

另一个“客观原因”,是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生活成本急剧攀升,客观上形成了他们向父母和家庭伸手的社会原因。

客观看,除了极少数家境优越或好逸恶劳、不思上进的“啃老族”外,大多数人的啃老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啃老虽然发生在个体身上,却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生活成本急剧攀升,上涨的房价、物价给不少年轻人造成生活压力,只能向父母伸手。另一方面,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是导致啃老的重要原因。我国劳动力资源已经呈相对饱和趋势,总量供大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由于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供给和需求的比例失衡,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先在家“啃”父母。

可以说,啃老是现阶段我国转型时期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缓解啃老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协作,需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立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的联动机制。

解决啃老问题,应当整合社会资源,更加重视教育和职业培训,改革高校专业设置,使年轻人的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还应在初、高中乃至大学阶段增加职业生涯设计课程,增加对就业的认识,鼓励年轻人自强自立。政府可考虑成立专门机构帮助青壮年就业,建立“青壮年失业群体”的动态档案。

解决啃老难题,年轻人自身的努力必不可少。社会各界应关心引导“啃老族”,帮助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增强生活信心。比如,成立相关机构对“啃老族”进行职业教育、就业心理辅导等,让啃老群体以健康心态找准定位,掌握一技之长,尽快融入到社会中去。

中国的本土“啃老族” 篇7

一、“啃”钱财。对于大多数的老人来说,多少都有些积蓄,他们节衣省食、勤俭持家,为的是自给自足、颐养天年。然而,正是因为这些积蓄,使一些贪图享乐的儿女们想出一切办法进行”剥削”和“侵占”。有的是”常回家看看”,逢节必回家,一家三口脖子上面扛张嘴,白吃白喝。特别是一些与父母两地分居的子女们,一旦放长假,名义上是看望老人,但一住就是几天甚至十多天,吃饱喝足后,临走时还要带一点。

二、”啃”劳力。所有的老人一旦子女结婚生子孩子后,便成了其不收佣金的保姆,不计报酬的厨师,一天到晚跟着子女转。因此,有的子女虽然成了家,但他们怕麻烦,图省事,交点生活费(实际上不够),其它事情一概不管不问,回家就吃饭,吃完饭后碗筷一放,剩下的擦桌扫地、刷锅洗碗的活全部由父母包了。

三、”啃”关系。在当今,不少人认为关系是“万能之本”,有了它既可以升官发财,又可以为自己的亲朋好友去干一些以权谋私、损公肥私、丧失原则,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啃老”现象剖析

一、自呱呱坠地那一天起,儿女就拴在父母的心上,父母对儿女有一种宗教式的献身精神。养育儿女,抚养儿女,关心儿女,成了父母天经地义的义务,在经济上则永远是他们的“债务国”。这已成为社会的大气候。

二、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老有所养。在城市里的老人有9 0%以上都享受退休待遇,大都能够自给自足,又略有节余。即使有病亦有公费医疗”托底”,加上进入老年后,一般人的物质消费水平偏低,这就为”啃”老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侧重于被”啃”钱物,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则侧重于被”啃”劳动力。

三、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因素,子女习惯于大事由父母作主包办,从高考志愿的填报、就业方向的选择至婚姻大事的操办等,都离不开父母。据调查,在一些城市中,儿女婚事的操办花费,靠父母大力支持和资助的达到80%以上。同时,由于互为影响,形成”攀比”风气,一些子女依偎在父母的怀里睡大觉,乐得坐享其成。

一位社会学家曾呼吁 目前我国有一支庞大的”啃老”大军,如果对此缺少足够清醒的认识和警觉,也许我们也会丧失一个民族的精神。这绝非危言耸听。 人有希望工程他们靠:“希望爸妈”

前几天,家住十里铺的老刘门牙掉了,需要上医院修补,兜里却没钱,只好临时向邻居借了200块钱。老刘和老伴每月各有1000来块的退休金,按理说应当生活得很好才对,可老夫妇却时常闹”经济危机”,生活捉襟见肘。为什么会如此尴尬呢,只因老夫妇的财政大权被儿子掌控着。

就拿上个月来说吧,老刘刚领到退休金不久,大儿子就来了,一张口就要1000块,说为了“工作需要”,想买一部小灵通,请老爸”支持”。没几天,二儿子来了,说单位正在评优,想请领导吃吃饭,可是“手头较紧”。过了几天,刚参加工作的女儿回来了,说自己在办公室里最”土”,想买一对耳环包装一下。此时,老刘已囊空如洗,只好挪用老伴的退休金替女儿买单。

就这样,当月老夫妇俩的生活费仅剩下了四五百元。,忧愁之余,老刘拨通了老年心理咨询热线。

家住海淀区的陈老先生前半辈子挣的钱,大部分都花在子女求学、成家、买房置业等方面,弄得现在没有什么积蓄。

子女”啃”不到钱,却来”啃物”。今天老大来“借”彩电,明天老二来“借”冰箱,前不久,老三说是刚结识了一个女朋友,把老爸的两房一厅也“借”去了,鹊巢鸠占,老人只好每月花150元租住福田路一间10来平方米的小房子。

附近的老赵也反映,他这几年之所以不敢买新电器,就是怕子女有借无还。

他现在还特怕过周末,老两口简直像患了”周末恐惧症”,因为一到周末,子女就会”常回家看看”——其实是”常回家涮涮”,说是”想念爸妈“,其实想念的是爹妈做的水煮活鱼、清蒸活虾。

拿上周六来说吧,老大、老二拖家带口的,浩浩荡荡地来”亲切看望”老人来了,老夫妇表面上乐呵呵的,心里却暗暗叫苦 又得上菜市来一番大采购了。

等老夫妇俩汗流浃背地奉献上一桌美味佳肴时,却累得没了食欲。小辈们却大快朵颐,酒足饭饱后,拍拍手就打道回府。打扫完饭桌之后,老夫妇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周日,老三又全家出动,也来”看望爸妈”。邻居们都戏称他们叫“希望爸妈”。

现在家庭结构变了,在生活上两代之间更多的是用金钱来照顾,就是通过钱去购买各种各样的服务,处于这么一种交往的状态下,孩子自然看到的就是钱。在对父母的亲情交流方面,一般有3种情况,一种叫无暇孝敬,因没有时间、工作太忙,不是因为不孝敬而是实在太忙。第二种是无心孝敬,即所谓娶了媳妇忘了娘、道德不是很高的那种人。还有一种就是无力孝敬,比如像现在下岗的、在不景气的企业工作的子女,经济状况不好、住房没解决,也想向父母经常表示一下自己的孝心,但是力不从心。

东方社会中,家庭和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家的观念永远像强力胶一样,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单身贵族,甚至是已婚人士,总和父母同住的现象。目前,”啃老”现象大多是”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但是由于父母能力有限,子女要求过高等原因,一些青年人的奢望便不能得到满足。在此情况之下,“啃老”问题升级,成为家庭矛盾,有的还诉诸法律,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种隐患。曰“睡美人”林静

社会里有一群人,他们受过高中以上的教育,面对残酷的生存竞争产生退缩的心理,在遭受并非无可逆转的挫折打击后,从此一蹶不振,成天在家里靠父母养着,不找工作,拒绝进入社会。

28岁的林静是典型的重庆美女,外形姣好,有英语、财会两个专业的大专文凭,还曾经是宾馆的部门经理。但在工作中接连地受到打击后,心理脆弱的她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躲在家里整日昏睡。那时她才25岁,每天躺在床上,不读书报,不看电视,也不与家人摆龙门阵,这样一过就过了整整3年。

年迈的父母忧心如焚,天天相劝,她均沉默以对,埋头大睡。林静的父母见女儿越来越自闭,担心她受到了刺激心理有障碍,要送她上精神病医院,林静哭了,“家里经济本来就困难,别浪费钱了。”“我没病,那么多人部下岗,你们以为工作那么好找吗,找不到工作我不睡觉干什么,”

日甚一日的忧虑将林静的父母压得透不过气来,“平均每天要睡23个小时左右,足不出户。现在还有父母养着,一旦老两口去了,真不敢想她怎么活下去,”无奈之下,老父母找到了媒体,在广大好心人的帮助下,林静犹豫了好长时间才在母亲的陪护下走出家门,去接受心理咨询、调整。林父仍然忧心忡,,呻 一个与社会脱节,在相对封闭环境里生活多年的女子,社会有足够的宽容、足够的爱心重新接纳她吗,陈小蕾拼命讨营生

陈小蕾大专学历,学的又是满地都是的财会专业,刚毕业时没找到工作,老爸老妈四处托人找关系。虽然待在家里没事干可还是开销不小,老找家里要既别别扭扭,又心有不甘,觉得能力没得到发掘。为了避免在父母面前”碰壁” 也假装体谅父母的难处。陈小蕾和家里许多年轻人一样,离开了县城来到成都,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活。

她在一家不大的宾馆找到工作,每月四百元钱,还要交房租,每月省吃俭用,日子过得紧巴巴。好在父母不时地能资助些,来成都看她也是尽可能地从家里多带些东西给她,大米、油、衣服。她最高兴父母一来自己就有机会去打牙祭了。

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年轻人都不想依赖家里,可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实在是不低。交通、住房、学习、社交等支出让这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骤然感到了生活的现实和压力。陈晓蕾也不愿意依靠父母,只是自己的那点工资还不够”保命“,更别谈孝敬父母了。要想改变境况,就要学习充电,可连她报名参加自考的费用也得找父母报销。父母不放心在成都居无定所的女儿,半年来一直在考虑拿出毕生的积蓄在成都买一套旧房。十几万对这个工薪家庭绝不是小数目。“想分期付款,可我现在的那点钱连付利息也不够,我爸妈也心疼辛辛苦苦挣的钱却给了银行交利息。他们决定拿出所有的积蓄,再向亲戚借一些。全都是为了我。我的压力挺大的,他们压箱底的养老钱全用在了买房子上,以后养老怎么办)”寄生单身夏晓

热衷于时尚消费中的年轻人,以7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一代为最。他们年薪通常超过父母收入的总和,却总是叫穷,想充电学习或出去旅游,都要向父母借钱。二十几岁仍与父母合住在一起,象征性交点伙食费,即便搬出去单过,到月底揭不开锅的时候,又会想起妈妈的一手好菜,回家蹭饭去。

26岁的夏晓是一家公关公司的白领,住在家里,每个月给父母400元意思意思,其余的都自己花,他钱多花费在健身、泡吧、旅行、交友上。他说,在家里住的好处就是下班到家已经有人准备好三菜一汤,臭衣服和袜子丢进洗衣机,回来后妈妈已经洗好并烫平,房间有人打扫,所以他一直不想搬出去。

爱好运动的他数不清楚自己买了多少双NIKE运动鞋,反正他每一双鞋的拼色、面料、功能设计乃至鞋底的款型都不一样。他妈妈说他”时髦得想把鞋底子亮给人看”,尽糟蹋钱。夏晓却只是在乎自己的感觉。

当然月底银根匮乏时感觉可没有那么潇洒。夏晓就凭借自己的巧舌如簧向母亲借钱。”老妈,我付你4%的年息”是他最常用的伎俩。母亲在谈起夏晓时说 ”他大手大脚花钱没一点存款,娶媳妇还是要靠我们来积攒钱。“夏晓也承认,至今已一年多,他没进过一次银行,而最后一次储下2000元钱,隔了一周就取出来了,因为想买一顶高级的野营帐篷,跟朋友去密云探险。他的朋友圈中和他一样”在家吃父母,出外花自己”的人还不少。新新人类赵民

对新新人类的长辈们来说,消费通常只是维持生存的一种手段,量入为出,精打细算。而80年代出身的新新人类却觉得花钱带来的应该是快乐的感觉,他们消费各种与原始功能无关的附加值,如时尚、品牌、概念、流行和个性。

16岁的赵民今年上高二,是”准成年人”了,离成年还有一步之遥。年轻得像威化般干脆的他一身名牌NIKE鞋,ADIDAS的背包,和周杰伦一样的帽子。他那很炫的手机不时响起,都是同学约他出去玩。据他说自己已经换了两部手机。原来用的是爱立信,现在是摩托罗拉V70,他还准备换个彩信的。

赵民在家里带动了全家的消费时尚。他对电视广告情有独钟。他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嚷着要喝”挡不住的感觉”——那是可口可乐当时的广告词,现在他要吃”佳节成双大小通吃”的必胜客。在产品更新换代迅捷无比的21世纪,他更是各种品牌武装到牙齿。“我妈给我买的那些衣服土得掉渣,我从来不穿,他们没有办法,只好让我自己买。前一段他们嫌我的手机费太高,给我下了最后通牒。”有没有想过怎样不受制于他们,”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啃老族】相关文章:

上一篇:乳腺癌术后化疗的护理下一篇:高校车队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