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需求

2024-06-28

探究需求(精选十篇)

探究需求 篇1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更注重在互联网上挖掘潜在商机,企业网站建设需求量大。网站项目需求分析是网站项目开发的关键,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关系到项目开发效率和质量。保证项目开发满足用户需求是网站开发项目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1 网站需求分析内容

网站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即对网站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需求[1,2]。需深入描述网站项目的功能和性能,比如网站架构、基本信息配置、文章管理、产品管理、留言管理等功能以及页面响应速度、数据库防注入等性能。

2 网站需求分析难点

(1)客户对需求描述不清楚。如客户对需求描述不清楚或不具体时,就需要项目需求分析人员结合行业经验,网站项目实际,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客户描述需求[3,4]。

(2)需求发生变动。应尽可能详细分析哪些需求是稳定的,哪些需求可能发生变化,同时在项目合同上详细描述,以免项目实施后期产生分歧。

(3)客户和开发人员理解不一致。客户对网站信息系统了解程度不同,为此在需求分析阶段应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交流,并形成预期效果图、功能操作流程图,也可向客户展示与其需求一致或功能相似的现有网站信息系统,确保客户与分析人员对需求理解一致。

3 网站需求分类

基于网站建设行业实际,网站信息系统需求通常分为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功能需求通常会使用功能结构图来体现,如图1为某企业网站功能模块。

非功能需求通常由性能需求、可靠性需求、易用性需求、安全性需求、运行环境约束、外部接口和可保障性需求7个方面组成,如图2所示。

(1)性能需求。包括网站打开速度、网页响应时间和并发连接数、网站空间(即虚拟主机)性能等。

(2)可靠性需求[1]。网站在运行过程中是否稳定。

(3)易用性需求。网站界面美观,发布产品等操作方便。

(4)安全性需求。包括用户登录验证、网站数据库防注入等安全方面的要求。

(5)运行环境约束。网站运行环境与网站开发语言有关,如使用php语言开发的网站信息系统通常在“php+mysql+apache”环境下运行。

(6)外部接口。网站信息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接口要求。

(7)可保障性需求。包括网站可配置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等方面的要求。

4 网站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方法

(1)功能分析方法。该方法是网站项目实施中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以网站信息系统的功能为中心逐级展开分析。首先定义网站具有哪些功能模块,并分析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然后对网站功能模块作进一步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子功能模块,直至具体功能操作;最后形成网站项目的整个功能结构,如网站信息系统文章管理模块可进一步分为公司新闻管理和行业新闻管理,具有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2)数据流方法。也称结构化分析,能直观地体现数据在网站信息系统中动态流动的过程,通常使用数据流图表示,并使用数据字典对数据流进行详细说明,此方法的关键是动态跟踪数据流。

(3)信息建模方法[5]。其核心是实体和关系,主要工具是语义数据模型[3](实体关系图),用属性描述对象,增添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并细化描述。如图3为网站信息系统中文章管理的用例图。

(4)面向对象方法。该方法的基本策略是将容易变化的元素隐藏起来,对比较稳定的元素建立总体结构。采用该方法能加强对问题域和网站系统责任的理解,加强有关人员之间的交流,对需求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6]。

(5)面向本体方法。该方法是面向对象方法的有效补充和提升,它强调相关领域的本质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联。其实质是在面向对象方法中引入对象关联,并给出各种关联的语义和语用。首先用自然语言描述网站信息系统事务;然后确认网站信息系统的本体和对象;其次形成网站信息系统需求的预定义;最后在领域本体搜索相关知识并和需求预定义合并,得到完整的网站信息系统需求定义[6,7]。

(6)形式化方法。该方法主要使用一种形式语言进行公式推理,并通过证明得出结构可行性的结论,得到网站信息系统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规范开发过程,保障系统性能。

5 网站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阶段的参与人员包括客户、网站信息系统分析员、网站设计开发人员和网站项目管理人员,如图4所示。

网站项目管理人员(通常是项目经理)负责处理项目所有事务性质的工作,使网站项目能够在预算内按时保质完成;网站系统分析员需与用户充分沟通交流,共同拟定网站开发计划;用户、网站系统分析员和网站设计人员共同制定网站需求说明;网站系统分析员与网站设计开发人员根据网站需求说明书,设计出网站信息系统的原型。网站需求分析过程如图5所示。

(1)网站可行性分析。明确现有技术能否满足用户需求,制定预算,通常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

(2)需求分析与描述。基于对现有系统的分析,与客户讨论网站信息系统需求,形成文档,明确用户需求和功能需求,其中用户需求是从客户角度对网站系统需求的抽象描述;功能需求描述网站信息系统具体功能。

(3)需求有效验证。组织相关人员对需求进行评审验证。

(4)网站需求说明书。说明书是用户、开发人员交流的重要文档,是网站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基础和依据,同时可作为项目后期测试和验收的依据。

6 结语

需求分析是网站系统开发的基础,对整个网站项目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根据网站项目实际选择合适的需求分析方法,按照需求分析过程模型进行分析,并最终形成网站需求说明书,为后续网站设计开发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继成,高珍.软件需求分析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2,23(8):18-21.

[2]徐赛华.软件需求分析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04-110.

[3]王虎.软件需求分析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3):148-149.

[4]周昕.互联网网站需求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5(1):21-21.

[5]方木云,刘辉.高级软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张友生.软件体系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探究需求 篇2

[1]朱顺应.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基础理论研究[D].南京: 东南大学, 1996.[2]周鹤龙、徐吉谦.大城市管理研究[J].城市规划.2003,27(1):57-59.[3]王丰远.交通需求管理及其在中国的应用[R].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6.[4]李都厚、赵志宏.对我国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理论分析与实施对策[J].交通运输与管理.2005,7(4):10-13.[5]石飞、章光日.我国交通运输需求管理对策研究[R].交通科学.2007,30(5):777-779.[6]陆化普.城市交通供给策略与交通需求管理对策研究[J].城市交通,2012,10(3):89-100

[7]沈志云.交通运输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88-92.[8]范波峰.我国城市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的策略探讨[J].经营管理.2008,2(8):93-94

[9]梅振宇、王炜、陈峻、葛宏伟.我国城市交通需求管理(TDM)对策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04.[10]习江鹏、邓娟、尹义尚.西安城市交通与运输需求管理策略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7(5):92-94.[11]西安城市规划设计院.西安城市交通发展概要[D].西安:设计研究院,2000.[12]张旭凤.运输与运输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7-80.[13]王成钢.论我国城市交通需求管理[J].交通.2001,17(4):68-71

[14]罗兆广.新加坡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关键策略与特色[J].城市交通.2009,7(6):34-38

基于市场需求的电工电子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市场需求 电工电子教学 教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148-02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电工电子等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的要求,企业更加偏重技术型。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电工电子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学校必须改变电工电子的教学方向,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电工电子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

当前,大部分学校的电工电子教学观念落后,普遍不注重实训教学,在实训内容的设置上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且教师仍沿用老套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知识,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使得学生在就业时无法胜任岗位,也导致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调查发现,人才市场对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要求:是否有足够深专业知识胜任工作;是否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况中;是否拥有并掌握工艺和工程施工知识。例如,单元电路级的设计和测试工作是工作中经常碰到的,而学校所教授的知识要比这个深得多。在工作中,对电路方案的要求既要简单又要将功能实现。但是,当前学校的教学内容是以理论为基础,并且学习的时间很长,不实用。

与电工电子专业相关的岗位,在工程施工、产品制造上需要运用工艺技术,如布线、技术规范、施工标准,等等。而学校对这些内容都比较忽视,涉及程度不高。但是,很多学生在上岗后,就会马上用到,用人单位又不太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培养学生,所以市场出现应用型人才短缺的现象。

二、基于市场需求转变电工电子教学方向

面对传统电工电子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学校必须改变电工电子的教学方向,培养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市场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在实际的工作中,电工电子行业涉及的内容广泛,要求从业者是以技术人员的身份从事企业的实际操作工作,工作任务明确,针对性强,技术性要求高。这就要求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应学习符合企业的工作内容,具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优秀的动手能力。为此,学校必须基于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从以往重理论教学转向重实践教学。一是教师应以社会实际案例讲解知识,带领一部分学生做课题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思维。二是举办对抗性的竞赛,实战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小组合作、个人能力的竞争以及专业技能和创新设计能力的竞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紧跟市场需求,学校与市场结合顺利过渡。

(二)基于市场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在对实践教学进行完善的同时,也要为学生创造开放式的实验实训,以增加学生的实训机会。目前,面对学校实训设备的不完善、新知识的不断增加,想要在学校完成各种实训内容是不切实际的,所以,为了解决学校条件不足的问题,学校应当与企业合作。当前市场经济施行的是产学研模式,以企业为主体,学校为辅助,因此学校要更加注重学生企业实践的能力培养,对学生实行生产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积极与企业形成协议,让企业成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让企业和一些学生形成点对点的合作关系,即企业收纳学生定期性的实习,在每个周末让学生进入定点的企业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最佳方式,同时企业也会有更多的创新机会和不同的用人机制,最大限度地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还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加强校企合作的初衷,让学生到企业中去。这不仅是一种合作,也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值得学校花费精力去探索这种教学方式和改革措施。

(三)基于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由于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大部分学生主要在学校、家、宿舍这三个地方活动,对社会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很多学生没有“居安思危”的观念,缺乏就业的紧迫感,致使学习态度不端正,出现迷糊度日、游戏人生的现象。為此,我们在注重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应当提升他们的非专业素养,让学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并让他们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危机感”,使学生在适当的压力之下产生学习动力,进而纠正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作为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其专业的特殊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能够解决相当一部分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其专业的综合能力。除了通过思想教育和理论灌输增强学生就业意识和职业规划外,自主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空间和条件,学校可以与有关企业建立培训制度,让企业的技术人员走进校园,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我培养的意愿,逐步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可以开设专业的电子协会,周期性地开展会活动,老师带动学生,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形成校园风气,增强全校师生的能力意识,鞭策学生自主地锻炼自己和磨砺自己的自主能力。

(四)基于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市场的人才需求往往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而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一直受到企业的青睐。电工电子类专业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首先,专业技能的创新,这是在基础理论上的提升,是动手能力的深化,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新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奠定深厚的理论知识。其次,理论的运用和实践,学校应当建立实践机制和相应的措施,积极带动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也是理论的深化教学的要求,能够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双重积累。最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创新也是技能创新的基本表现。例如,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电子协会专业协会的资源,层层递进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和带动学生加入创新活动,并且建立创新奖励机制,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积累。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需要适当的调节,学校可以根据相关专业情况定期开展设计专业的教学,扩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全校性的创意大赛,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养成创新培养的习惯。

(五)基于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当今就业市场上缺乏的是操作型人才,所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必经途径。为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校方应当多设置一些与操作实践相关的课程,改善实训条件。操作能力需要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作为支撑,操作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学生从事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一方面学校可以从模拟操作入手,带动学生模拟操作的积极性和意识,开放平台,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更多机会来参加操作。另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典型企业工作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社会认识和企业认识,从而自觉地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便于自己顺利地在实际工作中过渡。另外,学校可以定期地带学生去企业去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训经验,从而使学生自主积累经验,重视自我操作能力的培养。

(六)基于市场需求加强师资培养。学校应积极进行师资力量的投入和师资考核,可以将学生能力培养与师资培养挂钩,将学生能力培养作为老师考核的参考之一。还可以在合作的企业中进行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教学技能的提升,让老师的理论知识提升為自身综合能力和人格魅力,这样也利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应该积极促进全校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学习、共同实践风气的形成,创新办学措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信息,把握培养高素质高能力型人才的方针,依据市场不断改革,形成良性的电工电子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

(七)基于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市场上要的是实际的人才,什么是实际?就是可以胜任工作的人。学校所授的理论知识太多,且用处有不大,如《电工电子学》的第四章第三小节“本证半导体”,具体介绍的是硅材料经过提纯后形成共价键的结构,还介绍由于共价键的两个电子被束缚,导致束缚电子无法成为自由电子,致使本证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很弱。像这种内容,大多会被用在学生的期末测试中,上课时,老师也会着重的讲。但是,不论是用人单位的要求或是实际操作的过程,都极少会遇到本证半导体导电能力为什么会弱的问题。学校应当把理论课程更多地改为实践课程,在总的课程中,起码有二分之一的课程是以实践为主。如果总的课程有60个课时,那么实践课程可以占到30个课时。在上实践课时,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渗入实践课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知识。如操作中用的是本证半导体材料制成的配件,老师可以由深到浅地引导学生,问这个配件具有什么物理特性,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特性。

总之,教学的目的旨在为学校培养出更多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为学生能够充分就业做出努力,所以就业才是学校必须考虑的问题。当前,由于应用型人才的稀缺,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企业及用人单位“疯抢”的对象,因而学校应当从自身的教学教学方式出发,从对学生的培养中出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以便学生将来能满足就业要求。

【参考文献】

[1]马金龙.以实践促提高,以改革促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教学实践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下),2012(10)

[2]陈铁牛,黄崇福.用起来的知识才有力量──电工电子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8(6)

[3]陶林.浅谈就业导向对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影响[J].青海师专学报,2007(S1)

[4]梅华林.中职院校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电工电子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

学生的自主探究从需求开始 篇4

一、产生需求:从情境走向数学本质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习感兴趣了才会觉得学习是愉快的. 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前不久, 我刚刚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老师的课,他上的是“统计———平均数”的内容,在例题的教学上,他首先出示了男女生套圈的第一次比赛的统计图. 这幅图里,男女生人数一致,每个男生都是套中7个,每个女生都是套中6个. 在这幅图里,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男生套的准一些;到了第二幅图,男女生人数还是一致的,但是男女生每个人的套圈个数不同了, 在这种情况下想比较出谁套的准一些.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比较它们的总和. 在接下来 第三幅图里,每个男生还是套中7个,每个女生还是套中6个,但是男女生人数不一致了,这个时候,学生会意识到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总和已经不能代表出他们的整体水平,但是好在还是很容易看出男生套的比女生套的准一些. 最后一幅图,徐老师才出示教科书上的例题图:即男女生人数不相等,且每一名同学套中的个数不一样.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思考:观察已经观察不出谁赢谁输,总和也不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水平.自然而然就会寻找用另外的一种方法来进行判断,同时在教学中老师就很自然地引入———“平均数”这个概念. 整个过程中,徐老师循序渐进,由情境的布置一点一点地激发出学生对学习“平均数”这个知识的需求,并且没有任何感觉刻意的模式. 这一系列的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去思考, 去想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需求.

二、产生需求:从参与走向数学内涵

要真正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就必须赋予课堂新的生命,并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 数学上其实很多时候可以进行实物演示,让学生动手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 如:在学习“认识面积”这一课,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如何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观察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接下来我就开始难度升级:让学生拿出准备好但是不能通过观察得出谁大谁小的长方形纸片,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比较出谁大谁小的问题.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出: 可以通过重叠的方法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最后再给学生两张不规则的纸,这两张纸学生已经不能通过观察和重叠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这个时候我就激发学生思考用相同大小的小正方形一个个拼满这两个图形,再通过小正方形的个数的多少来比较它们的大小,这样的方法在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的同时,还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单位“1”这个概念. 这样一步步的过程,把数学知识带入生活中,从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参与学习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也有许多和面积有关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面积知识的需求.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学生始终积极思考,动手、动脑,全身心地投入,这本身就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于学习面积的需求,并且避免了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单一模式,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产生需求:从活动走向数学体验

教育心理学认为,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合作教学、游戏、表演等作为课堂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成效. 例如:在教学“认识千米”这一课 ,为了让学生能对千米有更深的认识 , 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一起到操场上先目测一下一百米的长度,然后再带领学生们一起跑一下100米有多长, 需要多少时间,在学生们感知了100米的距离后,再带领学生感受一下400米操场一圈的长度. 接着 , 就在操场上告诉学生们10个一百米就是一千米, 操场跑2圈半就是一千米. 在感受了一千米的长度后,我让学生从刚刚的感受中推测“你现在站在操场上,你觉得,从这到学校的哪座教学楼的距离大约是一千米”,并步行这一千米的路程,用计时器来计算走这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回到课堂后,我再巩固刚刚的认识:用ppt显示各个和千米有关的生活信息,让学生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在课后,我指给学生一段两千米的路程,让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选择用坐车、骑车等方式走完这两千米的路程. 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千米比学生在课堂上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要让学生的印象深刻得多. 这样的活动课,不仅向学生们传授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地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学习的需求. 不用老师、家长强迫,自己在活动中、生活中就能去探索知识,而这样的目的就是我们所希望的.

探究需求 篇5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究

1.以行业需求培养旅游人才

在进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时,教师要收集和分析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状况,让教学内容充分贴近社会,顺应时代步伐。同时,学校要定期选送教师进入旅游企业进行实地学习,了解旅游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近距离感受旅游行业发展,并收集相关的数据,做出分析总结。例如,在进行旅游管理心理教学时,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在充分了解企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设计旅游管理心理教学教案,对在企业学习时考察到的旅游人员的心理进行总结,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比较有应用价值。

此外,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旅游行业方面的专家开展讲座,让教师和学生都能了解行业动态,把握职业方向。当今社会,行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中职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应时刻关注市场发展情况,分析职业岗位,及时更新旅游课程和内容。

2.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旅游管理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的讲授模式,教师可以设计多个情景,如在学习某个旅游景区的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这个景区的图片等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协助学生制定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任务和练习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旅游知识。

3.注重实践操作

中职教育要特别重视实践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模拟情景,组织角色扮演,采取任务驱动和实训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职业应对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模拟导游室、茶艺室、餐厅或客房等具体场景,并且设置一些矛盾情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将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演示出来。

对于缺乏设备和实训场地的学校而言,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生派送到企业中顶岗实习,这样既节省了学校的资金投入,也能让学生到企业现场进行真实情况下的实践,获得更好的实训效果。

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教师可以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防止培养出的人才和企业需求脱轨。就旅游企业而言,在旅游旺季,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会大大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校企合作的热情,学生也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旅游实践平台,进而形成良性的合作循环。很多中职学校和旅游企业实现了紧密合作,建立了校外的实训基地。例如,在假期期间,让学生到黄鹤楼景区亲身体验旅游工作的流程和应对实际发生的问题,也可以和一些大型旅游景点或游乐场合作,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锻炼自身实际操作技能,提前感受就业环境和工作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4.设置灵活的考评体系

大学的培养模式一般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目的是为了培养出管理层次的人才。然而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最终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对学生的考评方面,也不能单纯地“唯成绩论”,要根据中职学校自身特点,设置灵活多样的考评方法。

首先要设计好期末卷面成绩和实操课的训练表现的比重。不能仅仅依靠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就对学生做最终评价,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平时表现,把学生的平时成绩按比例计入总成绩。例如,学生在平时上课时的纪律表现、实操训练时的表现及作业完成的情况等。这样,不仅能全面地评价学生,也会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既节省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时间成本,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其次,考试方式要兼顾理论和实操。既要进行理论考试,也要考核实际操作。例如,在实操考核中加入真实情景模拟、设置小组协作完成项目等,通过考核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加强学生对理论和实操的重视,避免培养出的人才存在理论强、实操弱的问题。

再次要充分利用学校设施进行实训考核。虽然很多中职学校都设有校内实训场地,如前厅实训室、餐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及导游实训室等。然而实训课程仅依靠实训室是不够的。因此,在实训考核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其他基础设施和设备,如在校园内或在学校周边让学生进行模拟导游,利用食堂模拟旅游中的餐饮服务,利用宿舍模拟旅游中的客房服务,在教学楼的门口等地进行礼仪考核等。通过这样的考核,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更符合实际工作。

最后将实习成绩纳入总评中。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派送学生到合作的旅游企业进行实习,及时分析和总结这些企业对学生实习表现的反馈,把这些反馈纳入总评中,这样促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应用自身学到的旅游知识积极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为之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结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出技能强、素质高的现代化优秀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在旅游专业管理教学中,要紧密联系企业和市场,注重实际需求,不断强化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不仅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旅游行业理论知识,还要在旅游职业要求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结合作精神、高职业技能的旅游从业人才,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俊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姜丽丽.敦煌市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需求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探究 篇6

关键词:需求理论;人力资源;管理;关系

从行为学和心理学出发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充分分析人的本质的基础上,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个需求全面的概括了人的需求本质,其需求的层次性一次增加。现代管理学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对人的需求的分析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

一、需求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对人的需求的分析,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则是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以企业的盈利及发展为目标进行的一项管理工作。只有员工的需求得到满足,员工的工作动力才能真正被带动,企业的经营目标才能得到实现。由此可见,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需求理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体现在以下几点中:

1、需求理论为人力资源管理中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提供参考

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是从企业的现有发展规模以及发展现状出发,在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合理预测的基础上,对企业的人员以及岗位进行合理配置的一个过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有人把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比喻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标签,通过这项工作可以使员工获得关于报酬的清晰的认识。根据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的工作内容,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认为需求理论在岗位分析和规划中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事实上,马斯洛需求理论可以为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提供参考。

通过对需求理论的运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正确分析企业员工的需求的基础上,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员工分成若干类,同时,再将企业的岗位进行合理分析,以岗位所能提供的回报为基础也对岗位进行分类,在这些工作结束以后,在员工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岗位配置过程中就可以以此为参考。这样,岗位配置既可以实现公司运转的目的,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企业员工的需求。企业员工需求得到满足,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正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需求理论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中岗位分析和岗位规划提供参考,进而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2、需求理论指导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的确立

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一般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了引导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以企业获利最大化为目标,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建立起适合员工的奖励方式的一个过程。激励机制总的来说包括薪酬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的内容,薪酬激励解决员工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而精神激励一般是为了解决员工的社会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激励机制的确立离不开对诱导因素的分析,而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内容构成了诱导因素的集合。

诱导因素就是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奖励资源。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企业中每个员工的实际生活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每个员工的实际需求也就不同。对于生活相对较差的员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可能就更多一些,针对这样的员工,薪酬激励就非常重要,适当的奖金或者工资的适当提高的激励就可以最大限度内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相对的,对于生活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的员工来说,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基本都已经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他们更需要来自精神层面的激励,也就是社会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开始发挥作用,针对这些员工,就必须实行激励机制,通过职位升迁,会议表扬的方式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进而就可以实现激励的目的。

根据这些分析可以知道,整个激励机制的确立和实行,都是在正确分析员工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工作技巧,以需求理论为桥梁,把需求转化为员工动力,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较高境界。所以说,需求理论可以指导激励机制的确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管理是需求理论的现实反映

一方面,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也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反映和印证。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等多项内容,而在每一项内容中,都渗入着需求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理论最终需要实践来检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于需求理论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对于需求理论的验证。以需求理论为指导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有利于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了需求理论的正确性。由此,人力资源管理是需求理论的现实反映。

结束语:对于需求理论与人力资源关系的探究将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利益实现。

参考文献:

[1] 杨玉梅.需求理论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中外企业家, 2012(15).

[2] 岳运林.马斯洛需求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J].企业导报,2012(23).

汽车行业人才需求的探究 篇7

经济统计数据显示, 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接近2%, 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汽车工业责无旁贷。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史其信教授说:“车市增长是改革开放成果的体现, 是汽车发展的自身需要, 也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 汽车销售火爆的背后也对汽车后市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也同样促生了跟多的就业机会, 提供了更多的汽车行业相关的岗位。而职业教育正是为了满足汽车后市场的需要, 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可以持续发展的相关人才。

因为急速的扩张开店, 人员是各个经销商老总最为头疼的事之一。好的员工不好找, 特别职业的、能力很强的员工特别不好找。2009年, 中国汽车市场超高速增长, 除了众多车企产能紧张, 不少车型供不应求, 4S店纷纷闹库荒, 另一方面, 不少车企都调高了销量目标, 加快渠道扩张步伐, 更多的4S店拔地而起, 这也让不少4S店闹起了“人才荒”。谈到人才缺口, 不少经销商老总都分外焦急, 因为目前的服务人员都很年轻, 跟客户交流沟通没有太多经验, 车型业务知识也不太扎实, 这都需要长期持久的学习提高。而在国外的4S店, 有四五十岁比较老的销售人员, 非常和蔼可亲, 推销产品很有信服力。没有优秀的人才怎么快速提升销量、怎么提高服务水平,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如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4S店是汽车产业链的终端, 也是各大品牌的前沿阵地, 4S店的人员素质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对其销售品牌的印象。不少4S店老总都表示,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是他们当前工作的重点。然而, 仅仅依靠4S店自身培训员工只是杯水车薪, 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汽车产业高速扩张背后的巨大人才缺口。

在面对如此大的人才缺口时, 社会把希望寄托在了高等院校。但我国在大学生培养体制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看到, 高等学府培养的汽车专业毕业生, 尽管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 甚至具备较强的技术科研能力, 能适用大中型汽车制造企业对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但由于这部分毕业生数量较少, 定位较高, 在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当前, 高等汽车院校培养的“学院派”人才“供”远远落后于“需”, 供需比例严重失调, 导致大量快速发展中的汽车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另外, 企业除了需要少量的高端“学院派”科研技术人才外, 还需要大量的汽车实用型人才。而在当前, 汽车实用人才的培养已出现严重的“断层”。大部分学校培养的汽车应用人才, 由于学校体制、师资力量老化、教学大纲落后、实验实习设备场地限制等多方面原因, 导致广大学员所学难以致用, 汽车技术理论知识只打了个基础, 汽车实践知识也难以适应企业的现实需求。学员自身定位不准, 企业也不愿意接受, “高不成、低不就”, 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结果是“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 还得从头培训。

因此, 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是解决人才培养的最根本的方式。根据国外的经验, 产学研联合已经成为当今培养人才的最有效方式, 更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今天, 走产学研联合的道路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校企合作, 既是为了能够消除高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应用之间的不协调因素, 更重要的是能给当代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跨出校门的机会, 建立一条让学生为了能够适应企业的需要而进行自我培养的途径。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在今年的两会上提交了《产业转型升级与教育改革》的提案, 指出汽车人才要和汽车产业相协调发展, 由于汽车行业在中国发展历史比较短, 因此, 我们在汽车人才方面的储备及培养培训的方法、水平都还亟待提高。吉利集团近年来通过战略转型, 走出了一条产业升级与人才教育培养相适应的独特发展模式, 先后建立了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开创了“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高等职业教育新路, 这些职业学校源源不断地为吉利也为社会输送着符合需求的人才。业内人士认为, 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汽车行业人才缺口巨大, 吉利集团这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值得探索, 这或许是解决汽车产业人才困境的有效途径。

2010年, 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同时也伴随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虽然近年来“中国制造”的汽车已行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大多以低价格打市场, 难以摆脱低品质、低技术和低安全性的品牌歧视。目前, 在中国一汽的技术队伍中, 高级技工比例约为13%, 远高于全国平均5%的比例。而这样的队伍中, 以中国一汽集团副总工程师兼技术中心主任李骏博士为首的技术力量, 已代表中国一汽乃至中国汽车行业赢得了世界的认同:2009年, 李骏博士当选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 (FISITA) 2012~2014年主席。这是中国人首次担任该协会主席。不仅意味着国际汽车行业对其研究成果的肯定, 更体现了中国汽车产业地位在国际舞台迅速上升、中国的汽车技术影响力不断增强的事实。得益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得益于从技术工人到科技专家这样一支完整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目前中国一汽已拥有汽车专利技术475项, 位居行业第一。中国一汽为践行“品质、技术、创新”的承诺而不断攀登。毋庸置疑, 中国汽车工业只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经济形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刻不容缓。而促使这一切有序进行的根本则是劳动者积极性、创造力的不断提

(下转第85页) (上接第86页)

升;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全方位调动“人的因素”, 是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而最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实现从5%~35%的跨越。

不断加强汽车企业的服务技能水平;通过多种方式切实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 开展了包括服务技能大赛在内的各类竞赛活动。通过以上手段, 构架出了一个完整的阶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了大量熟练、专业的汽车技术人员。如此完整、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说明了汽车企业对售后服务的重视, 这也正是其“造车先育人”、诚信服务中"专业对车"的具体落实。

摘要:众所周知, 汽车行业发展日新月异, 新技术、新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 而汽车产品又属于大件耐用消费品。为了满足人们在使用汽车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专业化服务, 并让汽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这就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技艺的汽车专业人员。这也就对汽车行业的职业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需求探究 篇8

关键词:教师培训,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需求

一、理论阐释

(一) 概念界定

1. 农村小学。

对于农村小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界定认为, 农村小学既包括县镇小学, 又包括乡村小学;第二种界定认为, 农村小学只包括村属小学。本研究采取第一种界定方式。

2. 小学教师。

对于小学教师的界定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界定认为, 小学教师包括在小学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代课教师, 以及兼任教学工作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第二种界定认为, 小学教师包括在小学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和代课教师;第三种界定认为, 小学教师就是指在小学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本研究采取第三种界定方式。

(二)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庆市农村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

1. 研究对象总体。

大庆市共有农村小学教师8088人, 分别工作在425所农村小学中, 其中, 1316人工作在17所县镇小学, 6772人工作在408所乡村小学 (数据来源于大庆市教育局2011年5月) 。

2. 研究对象样本。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首先, 将大庆市农村小学教师分为县镇小学教师和乡村小学教师两个层次;然后, 在17所县镇小学中, 抽取9所作为县镇小学教师的样本;再次, 将乡村小学分为区辖乡村小学和县辖乡村小学两个部分, 因为大庆市共有4个区和4个县下辖乡村小学, 再分别抽取2个区和2个县下辖的乡村小学作为乡村小学教师的样本。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对教师的素质现状进行考查时, 采用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听课观察、学生访谈的方法来调查;在对教师的主观培训需求进行考查时, 采用了教师问卷和教师访谈的方法来调查。

其中, 问卷均采取了集中发放的方式, 且有效回收率高于85%;观察采取的是时间观察的方式;访谈采取了个别访谈的方式。

调查数据处理采用了Excel和Spss17.0来进行。

二、实证研究

(一) 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的客观需求

1. 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现状。

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有四个方面, 即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师德素养、身心健康素养。

(1) 知识素养。

第一, 农村小学教师知识素养的整体水平不高。本研究采用学历指标来考查农村小学教师的基础知识素养水平, 采用第一学历所学专业与任教学科是否一致指标来考查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水平, 采用第一学历是否为师范院校授予指标来考查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类知识素养水平。结果发现, 仅有75%的样本为本科学历, 高达72%的样本第一学历所学专业与任教学科不一致, 89%的样本为师范院校毕业, 由此可见, 农村小学教师的基础知识素养水平不高、专业知识素养水平比较低、教育类知识素养水平很高。

第二, 不同类型农村小学教师的知识素养水平存在差异。如表1所示, 县镇小学教师的知识素养水平高于乡村小学教师。县镇小学教师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类知识的素养水平均高于乡村小学教师, 而且, 二者在专业知识上的差异最为显著。

(2) 能力素养。

第一, 农村小学教师能力素养的整体水平比较低。本研究采用观察法来考查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水平, 通过听课观察发现:农村小学教师的语言能力不高, 土语教学现象严重;教学设计能力薄弱, 大多照本宣科, 很少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教学流于形式, 大多数课堂都能看到师生互动, 但高质量的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甚少;很少有教师寓育于教, 大多数教师教而不育。由此可见, 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水平非常低。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来考查农村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素养水平, 由此发现:超过60%的样本参与或主持过市级以上的科研项目, 但也有18%的样本甚至从未参与过任何项目;76%的样本每年至少发表一篇文章, 也有22%的样本从未发表过文章。由此可见, 农村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素养水平参差不齐。

本研究采用学生访谈法来考查农村小学教师的班集体管理能力素养水平, 采用观察法来考查农村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素养水平, 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仍以原有经验在构建和组织班集体, 仅有很少部分教师知道班集体管理的相关理论, 但能够做到应用的却几乎没有;农村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也大多是以威严的方式来控制, 很少有教师能够做到和颜悦色地掌控课堂。由此可见, 农村小学教师的管理能力素养水平比较低。

综上所述, 农村小学教师的能力素养水平高低不一, 但整体水平比较低。

第二, 不同级别农村小学的教师能力素养水平存在差异。县镇小学教师在土语教学、照本宣科等方面, 以及接触新教学理念的机会方面要好于区辖乡村小学教师, 而区辖乡村小学教师又要优于县辖乡村小学教师, 且三者在教学能力素养方面的差异比较显著;在科研上, 按照参与或支持的项目数量、级别和每年发表文章的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县镇小学教师、区辖乡村小学教师、县辖乡村小学教师, 但三者在科研能力素养方面的差异并不大;在班级管理方面, 县镇小学教师、区辖乡村小学教师、县辖乡村小学教师均是以经验和威慑管理为主, 三者无显著差异。

第三, 不同科目的农村小学教师的能力素养水平存在差异。在教学能力方面, 农村小学的语数外教师要强于科学、思品、综合教师, 更强于音体美教师, 并且, 三者之间的差异显著;在科研能力方面, 科学、思品、综合教师和音体美教师几乎没有科研项目, 每年也保证不了至少发表一篇文章。

第四, 农村小学骨干教师的能力素养高于非骨干教师。农村小学教师通常是因为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或科研能力或是班级管理能力才能被评为骨干教师, 因此, 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各方面的能力素养水平均高于非骨干教师, 并且, 二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

(3) 师德素养。

农村小学教师在师德素养水平方面的差异不大。在“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只是在“终身学习”的贯彻执行方面, 县镇小学教师要略好于区辖乡村小学教师、更好于县辖乡村小学教师, 语数外教师要好于其他科目教师。

(4) 身心健康素养

第一, 农村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素养的整体水平比较低。通过访谈发现:农村小学教师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患有慢性咽炎、静脉曲张和颈椎腰椎等方面的疾病, 而且会时常感到疲劳、烦躁、紧张、抑郁, 甚至有的教师还伴随有成就感降低、斗志消沉等不良情绪。

第二, 农村小学教师之间的身心健康素养水平存在差异。在身体健康素养方面, 不同级别农村小学的教师之间差异并不大, 但在不同科目的农村小学教师之间却存在着显著差异, 语数外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远远不及其他科目的教师。在心理健康素养方面, 不同级别农村小学的教师按照健康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县辖乡村小学教师、区辖乡村小学教师、县镇小学教师, 而就不同科目的农村小学教师而言, 又是语数外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远低于其他科目的教师, 甚至, 有部分语数外教师已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第三, 不同年龄的农村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素养水平存在差异。35岁以下的农村小学教师的身体健康素养水平要高于35岁以上的教师, 但是, 前者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却低于后者, 而且, 心理枯竭现象也要严重于后者。

2. 培训需求分析。

根据上述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现状, 研究者认为, 农村小学教师对各种素养培训的需求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能力素养培训、身心健康素养培训、知识素养培训、师德素养培训。具体而言, 对各种能力的培训需求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教学能力素养培训、管理能力素养培训、科研能力素养培训;对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训需求要高于身体健康素养;对不同知识的培训需求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专业知识素养培训、基础知识素养培训、教育类知识素养培训;对师德素养培训的需求主要以贯彻“终身学习”理念为主。

(二) 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观需求

1. 培训内容需求。

如表2所示, 首先, 不同能力的农村小学教师最需求的培训内容存在差异: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在对知识素养培训的需求上差异最大, 能力素养培训次之, 其中, 骨干教师更需求于能力素养培训, 而非骨干教师更需求于知识素养培训;其次, 不同科目的农村小学教师最需求的培训内容存在差异:语数外教师、音体美教师、以及其它学科教师在知识素养培训需求上的差异最大, 能力素养培训次之, 身心健康素养培训再次, 其中, 语数外教师在知识素养培训方面需求相对较小, 在能力素养培训方面需求相对较大, 音体美教师和科学、思品、综合教师在身心健康素养培训方面的需求则相对较小;再次, 不同级别农村小学的教师最需求的培训内容存在差异:县镇小学教师、区辖乡村小学教师和县辖乡村小学教师在知识素养培训需求上的差异最大, 能力素养培训次之, 其中, 县辖乡村小学教师在知识素养培训方面需求相对较大, 在能力素养方面需求相对较小, 在身心健康素养培训方面需求最小。

2. 培训需求分析。

从培训内容需求上来看, 农村小学教师对四种素养培训的需求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知识素养培训、能力素养培训、师德素养培训、身心健康素养培训。具体而言, 对不同知识的培训需求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专业知识素养培训、基础知识素养培训、教育类知识素养培训;对不同能力的培训需求从高到低依次为教学能力培训、科研能力培训、管理能力培训;对师德素养培训的需求主要以“如何贯彻终身学习理念”为主;对身心健康素养培训的需求主要以“如何调整心理亚健康”为主。

除此之外, 如果给不同工作能力的农村小学教师培训, 则骨干教师的培训需求以能力素养培训为主, 非骨干教师以知识素养培训为主;如果给不同科目的农村小学教师培训, 则语数外教师的培训需求以能力素养培训为主, 其他科目教师以知识素养培训为主;如果给不同级别农村小学的教师培训, 则县镇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以能力素养培训为主, 乡村小学教师以知识素养培训为主。

三、结论

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设置应当遵循“按需培训”的原则, 既应当结合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现状来考虑内容设置的客观需求, 又应当考虑农村小学教师对培训内容的主观需求。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从受训者的需求出发, 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 从而提高培训的效果。

根据实证调研的情况, 笔者认为, 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内容应该设置为四个部分, 即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师德素养和身心健康素养。然后, 将每一部分再细分为几大基础模块, 比如, 将能力素养细分为三大基础模块, 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最后, 再将每一基础模块划分成具体培训的类目, 比如, 将教学能力基础模块划分成最新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技巧和教学设计等三个具体类目。

探究需求 篇9

1. 婴儿的成长特点与服装面料选择特点

婴儿服装的穿着对象是0-1岁的婴儿, 婴儿是一个受护群体。婴儿服装设计面料的选择必须满足以下三方面:其一, 有保护身体避免轻度伤害的效果, 其二吸湿透气调节温度的能力, 其三, 满足人体工程学的活动范围。面料选择的重点在于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服装面料需求的安全性。

1~3个月的婴儿肌肤娇嫩, 体表温度调节不完善, 抵抗力较差, 因为孩子很小睡眠时间长不能灵活的翻身等, 出汗多易起湿疹, 如果选择未达标准的面料有害物质很容易通过婴幼儿的皮肤侵袭婴儿, 增加感染的机会。所以, 为1~3个月的婴儿设计服装科学地选择服装面料, 对婴儿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服装面料尽可能选择天然纤维含量的面料, 手感柔软, 光滑平整, 性能保暖, 吸湿透气性良好, 颜色以浅色为主, 最好选择彩棉面料或是单色面料, 避免选择有大量印花的布料, 减少有害物质与婴儿的接触机会。

4个月以后的婴儿可以自己翻身和在床上自由活动了, 为了安全舒适, 服装辅料避免使用别针、纽扣、拉链之类的东西, 以防损伤婴儿皮肤或吞到胃中。可用魔术贴以及安全暗扣或用布带代替纽扣, 但要注意内衣布带不宜过长, 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7~9个月的婴儿正是添加辅食和学习爬行的时候, 婴儿有时对一些未知的食物排斥不吃弄得满身都是, 而且更加好动出汗很多, 缺乏很多基本的生活能力还是需要大人精心看护, 而他们的衣服也比较容易脏。此时孩子可以去外面短时间的活动, 所以外衣面料要选择吸湿透气性好、结实耐洗的面料, 如涤棉、涤棉混纺等, 而纯涤纶、腈纶等布料, 虽然颜色鲜艳、结实、易洗、快干, 但吸湿性差, 易沾尘土、脏污。贴身的衣服选择这类面料的亲肤性极差, 会生痱子、皮疹, 甚至发生过敏反应。所以应选择浅色调的纯棉制品, 基本原则是天然纤维含量高的面料以及吸湿透气性好的面料。

10~12个月的婴儿已经逐渐能爬、会走了, 活动的范围变大选择的衣服类型也越来越多。但是采用纯棉面料、无菌面料仍旧是家庭选择婴儿服装面料的首选。所以, 为婴幼儿选做衣服的面料既要考虑其特点, 又要注意此时婴儿年龄的需求。

2. 环保面料在婴儿服装面料的使用

一般环保面料可认为低碳节能、自然无有害物质、环保可循环利用的面料。用在服装方面的环保面料主要包括:有机棉、彩色棉、竹纤维、大豆纤维、麻纤维、玉米纤维、莫 (木) 代尔、天丝等制成的面料。

环保面料在服装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基于社会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度提高, 婴儿服装逐渐趋于环保型产品。不少企业以纯天然纤维和保健型面料为婴幼儿服装材料, 适时推出无污染、无毒素的染料加工的纯棉婴幼儿服装系列。那么这类商品应用的面料一般来说由有机棉、彩色棉、竹纤维、莫代尔、有机羊毛等组成。环保服装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妈妈们开始为自己的孩子寻找无害的衣服, 基于对农药残留的担心让年轻妈妈们成为环保面料的维护者。而有机棉、天然彩色棉的面料也成了婴儿面料市场的新宠。在有机棉的生产中, 以自然耕作管理、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为主, 明令禁止使用化学制品, 生产出全天然无污染生产的棉花。彩色棉即彩棉, 是一种棉纤维, 其具有天然色彩的一种新型棉花。而且彩色棉还可以经过纯天然原料的染剂染色, 使其具有更多的色彩, 能满足更多的需要。采用这两种面料不单可以达到穿着舒适透气的标准, 还能满足设计色彩的需求以及触觉柔软的需求。

而竹纤维面料在婴儿服装面料的使用也是很广泛的。竹纤维纱线原料选用竹子为原料, 利用竹浆纤维生产的短纤纱线, 属绿色产品, 用该原料制成的棉纱生产的针织面料和服装, 具有明显不同于棉、木型纤维素纤维的独特风格:更耐磨性、悬垂性俱佳、透气性好, 不易起毛球、手感滑腻丰满、如丝柔软, 防霉防蛀抗菌、穿着凉爽舒适, 适合婴儿在夏季穿着。染色性能优良, 光泽亮丽, 且有较好的天然抗菌效果及环保性, 也是现在年轻妈妈的选择对象。

莫代尔也是经常使用在婴儿面料成分中常见的一种。莫代尔也是一种常见的环保面料, 经常与棉混纺, 经常作为婴儿爬服内衣的面料。莫代尔纤维纯天然、可降解, 集天然面料的华美纹理和合成纤维的实用性于一体, 手感柔软, 光泽如丝绸, 光滑柔软, 吸湿、透气性能都要优于棉。以上都是经常应用于婴儿服装面料常见的几种环保面料, 安全与舒适性也成了婴儿服装发展的必然趋势。

3. 新材料对于婴儿服装面料市场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前进, 人们对于服装面料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再局限于色彩的艳丽以及质感上面, 更多的是追求舒适、保健、是否安全以及易保养。纤维以及纱线的创新推动着婴儿服装市场的更新, 近年来大豆纤维、牛奶纤维成为婴儿服装面料市场在新材料方面的发展趋势。

大豆蛋白纤维具有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许多优良性能, 属可降解性再生植物蛋白纤维。被国内外专家誉为“21世纪健康舒适型纤维”, 其织物具有真丝般的光泽和羊绒般手感、棉的吸湿透气保暖性, 亲肤性强, 大豆蛋白纤维和丝相仿, 表面纹理细腻、较丝垂坠性好, 是高档婴儿服装的理想面料。

牛奶纤维有着优异的导湿、透气性, 从牛奶中提炼的材料, 并与高科技相结合, 其独特的功能与其他纤维混合, 既保留原有的纤维特性, 更可提升布料的功能和品质。抑菌率达80%以上, 并通过瑞士纺织检验机构国际生态认证含氨基酸17种之多 (经中科院上海生化所鉴定) , 其PH值为6.8, 呈弱酸性, 与皮肤亲和性好, 更绿色更环保。经多次洗涤后仍能保持手感、颜色及表面不变与染料的亲和性使颜色格外亮丽生动。防蛀、防虫、防老化, 始终亮泽如一, 牛奶蛋白纤维不像其他的动物蛋白纤维, 如羊毛、真丝那样容易霉蛀或老化, 即使放置几年以上仍能保持亮丽如新。此类特性使之成为婴儿服装面料的新宠, 但是成本较高现在还未广泛应用。

现在对于天然纤维以及无害纤维已经不是那个只局限于棉、麻、丝毛的年代, 人们通过高科技的提取方式, 来追求面料的各种功能的放大以及相互弥补缺点不足。在婴儿服装面料的应用也渐渐向环保、新面料去靠近。摆脱使用材料的误区, 避免使用添加大量防腐剂和染色剂的面料。环保、绿色、高科技成为了当代婴儿面料选择的关键词, 也成为婴儿服装市场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朱松文.服装材料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

[2]宋子玉.山东纺织经济[J].2010 (8)

需求响应视角下的智能电网发展探究 篇10

一、智能电网概论

(一) 智能电网的基本含义

由于智能电网是电力科学当中提出的一种新的电网系统结构, 因此在对其定义方面还存着一定争议。但从智能电网安全可靠、先进技术的角度来看, 智能电网通过广泛的宽带通信并凭借智能模式控制的自动化系统已经能够保证电网系统中的各个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与使用, 并能够完成传统电网难以完成的高质量任务。

(二) 智能电网的特点

1、高度智能化:

当电网当中的部分系统发生故障时, 智能电网能通过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和安全分析功能对其他未受害地区的电网进行继续传送, 而不会导致其他用户的供电质量受到影响。

2、良好的兼容性:

智能电网不仅对集中式发电的模式能够通过自我调节进行有效的兼容, 同时, 对分布式发电模式也同样能适应。

3、强大的整合性:

智能电网通过高端统一的电网平台对整个电力系统进行有效整合, 并以最佳的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来激励电力市场的安全管理, 从而提升整个电力系统的可操控性。

二、智能电网与DR的关系

(一) DR的定义

简单来说, DR就是电力需求响应的简称。DR作为需求侧管理的解决方案之一, 可以让电力用户根据市场的价格情况或者相关供电部门做出的诱导性方针来改变自身原本的用电习惯, 从而避免在短时间内出现电价上涨或某段时间内的用电量过大等问题。

(二) 有关DR的智能电网技术

智能电网技术一方面可以让DR项目变得更加容易实施和推广, 另一方面还能让电力用户选择最佳用电方案来提升用电效率。“智能电表”作为智能电网技术当中重要的系统结构, 不仅改善了传统电表的可操作性低、容易发生故障等诸多问题, 还在原有基础上结合DR项目, 使用户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用电情况, 改变一些不好的用电习惯。另外, 双向通信、用户门户、家域网、计量数据管理、客户服务的改进都是与DR密切相关的智能电网技术。他们同智能电表一样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力用户的用电习惯, 形成了更为科学、系统的用电环境。

(三) 智能电网与DR合作的意义

通过智能电网与DR的相互合作, 不仅可以使电力用户更为直接有效地参与到DR项目中来, 还能让用户本身更加直观地理解DR项目与智能电网之间的关系, 从而选择更合理的用电方式以降低自身的用电成本。另外, 通过智能电网的尖端技术,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电力市场的发展, 并借助DR资源, 寻找到更为科学的新型运作模式, 大大优化电力结构体系。

三、智能电网与DR的未来发展

(一) 智能电网的研究方向

由于我国在智能电网方面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系统法规, 因此在智能电网技术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在个别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智能电网模式, 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DR项目的发展经验, 但依旧需要更多实践性的探索。根据国外的先进经验, 我们可以先从分布式能源的接入点这一块进行深入研究, 并找到适合我国电力结构系统的智能电网体系, 从而进一步探索、研究“多网合一”的关键技术。智能电网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在输配用电的安全性与经济运行的持久性方面做出本质上的提高, 而我国的智能电网研究才刚刚起步, 未来的发展路程任重而道远。

(二) DR项目的未来构想

DR项目作为电网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元素, 关系着智能电网的整体优化, 因此, 对DR项目的改善需要政府部门、供电方通力合作, 并进一步加大力度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使DR项目能够做到有法可依, 避免用电管理的混乱。另外, 由于DR项目与智能电网的实施或许会减少电力部门的收入, 因此为了鼓励相关部门的投入积极性, 政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大资金投入量, 切实保证电力部门的正常运行。

(三) 智能电网与DR合作设想

智能电网要充分利用DR项目的能动性大力宣传智能电网的互动性、高效性、科学性, 使大家对智能电网能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另外, 相关部门要有意开展一些宣传教育活动, 使智能电网与DR项目能够深入到群众中去, 让群众感受到两者合作能够带来的好处。其次, 智能电网与DR内部要通力合作, 相辅相成, 在智能化技术与市场运作手段方面进一步加深相互的了解, 使两者能够将智能化电网进行更大范围的普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智能电网的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电力行业共同进步的需要, 其智能化的手段与全新的管理模式都将给世界带来新一轮的电力变革。从DR的视角来看, 我国需要在传统电网系统的基础上, 加强统筹兼顾的思想, 改变电网结构的单一性, 优化电网系统的操作手段, 改善电力结构基础, 并结合国内外成功的优秀方案来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 并同时促进DR项目的实施, 让企业参与到市场运作的实践中来, 努力实现电网的智能化操作, 从而保证智能电网高速的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科技的高速发展, 智能电网已经逐渐成为当今电力行业对未来电网发展趋势的热门话题, 而且由于智能电网的诸多特点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奠定了其在电力建设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根据国内外对于智能电网的研究显示, 智能电网与需求响应, 也就是DR的关系也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 从DR的角度透彻深入地研究智能电网的技术以及未来行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也应当成为电力行业分析未来电力系统走向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需求响应,智能电网,研究,合作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世平.智能电网及国内近期发展概述[J].湖北电力, 2010, 34 (z1) :1-5.DOI:10.3969/j.issn.1006-3986.2010.z1.001

上一篇:棉花栽培技术下一篇:津贴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