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2024-05-18

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精选十篇)

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国传统基础教育受到一定的打击, 并且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不管是在广度上, 还是在深度上, 都前所未有。为了能与社会发展相符合, 为了能与教育改革需要相符合, 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必须进行创新与改革。

1.历史与实际相联系

在日常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与启发, 将课本中的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相联系, 利用历史知识对社会现状进行分析, 展望未来, 进而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小文章, 题目为《话说孙中山》, 由习作教师可以感受到学生的爱国之情, 同时能从其中发现诸多创造性思维有的学生在文章中将孙中山的爱国之情与民族正气展现出来并与现今社会中一些丧失民族气节的人做对比, 最后联想当今的青少年担负历史的重任, 应该努力奋斗, 好好学习。通过现实与历史相结合, 能够促使学生密切历史与当今社会之间的联系, 加强联想, 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

2.加 强迁移创新

教育心理学指出: 把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生产的影响叫做迁移, 其中包含两个方面, 分别是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正向迁移是指其所产生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负向迁移是指其所产生的影响是负面的、消极的, 对学生的学习起阻碍作用[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要想满足科学与知识在发展中的各种需要, 就应该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迁移创新。例如在讲解《亚洲经济的发展》一课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比较且分析“为什么亚洲各大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不平衡, 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 ”并且组织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在新时期下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 获得答案, 即政局应该维持稳定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 实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依据本国国情, 适当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进而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迁移创新这种方式,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3.营造竞争的课堂氛围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语言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一些独具匠心的问题, 并且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中, 划分小组, 组内展开讨论。这种方式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丰富学生想象,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面对学生所提出的具有典型性且与教材重难点相关的问题时, 不应该立刻告知学生答案, 可以试图转变, 作为一个话题进行集体讨论。在教学过程中, 对一些观点新颖、想法独特的学生, 教师应该予以表扬, 进而使其了解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行为是正确的。另外,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勤于思考、乐于思考, 使学生在不断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创新性思维[2]。

4.采取辩证的创新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应该采取辩证创新方式。所谓辩证创新, 就是指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对历史问题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进而获得最终的历史结论。比如教师在讲解“清朝前期对外采取闭关锁国”这一知识点时, 通常觉得清朝前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 受到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假使与17、18世纪的世界形势相结合, 就能够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即清朝采取闭关锁国, 虽然在一方面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保护了国家领土不受侵犯, 抵御了外国的侵略。这种观点是较全面的, 是对历史的辩证认识。

结语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 历史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予以尊重, 并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 达到自主学习与创新的目标[3]。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思索问题。这样方能在寻找问题解决措施的过程中, 萌生独特的想法, 并且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现实,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进而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助满.高中历史创新教学中需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新校园 (下旬刊) , 2009 (12) :50.

[2]史海永.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创新教学[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3 (18) :23-23.

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2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推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历史课堂教学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力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新一代创新型人才。[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早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知识经济时代已到来,这是不争的事实。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有没有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历史学科教学之中,探索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仅就历史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史实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学生学会学习

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之上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技能,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历史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罗列,把学生当作简单的知识的“容器”,这种重知识、轻能力传统教育造就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学习的独立性,自学能力低下,妨碍了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等能力的发展。而新型教学模式更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但要防范另一个误区,即由于课时的约束和对能力培养的偏爱,上课时蜻蜓点水,不重视对基本知识的落实、讲解。其实,创新从来就不是空洞的,而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世上不存在无知识根底的所谓创新。历史学习是建立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之上的,对材料的全面了解是学习历史最起码的要求。那种忽视史实基本知识与技能,大谈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学,其实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学会”走向“会学”;有了这种能力,在这样自主学习的课堂中,学生的创新火花会时时爆发出来。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虽说“学习有法,学无定法”,但历史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一)、联系的方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系法是历史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历史教

用心爱心专心 1

学中可以运用联系法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存在多种联系,这些联系主要表现为:纵向和横向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如政治与历史不分家;古今联系,如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世界史中有关改革的问题。日本、俄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改革,我重点分析了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影响,使学生理解“大化改新”使日本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在以后学习“明治维新”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参考“大化改新”,分析其原因,学生就会以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从而得出。由于封建统治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内忧外患,同时辩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内外交困的危机,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都要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共性和个性。当讲完所有改革时,我引导学生思其共同原因,不少学生能归纳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导致危机的出现”,能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

(三)、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先对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历史教师可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教师然后列举近年来关于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相对立的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为什么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差异呢?历史教师应该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于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则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史上其它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

(四)、“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时,知道哪些是历史事实,哪些是历史结论,历史结论是如何从历史史实中得出的。

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多,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系统分析法,分设台阶法,列表对比法等等。作为学生来讲,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做到自主学习。这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用心爱心专心

2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敢说、敢问、敢辩,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使他们在无拘无束无压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让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手段一:穿插图片或播放音乐。历史课上穿插图片或音乐,既可以缓解疲劳,吸引学生的注意,又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思想情操得到陶冶。讲到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可出示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的中国代表团成员乔冠华、黄华在第26届联大上的一张经典照片;讲解《鸦片战争》时,我出示了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鼠首和兔首铜像文物图片,同时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中的音乐片段。学生的爱国之情一下迸发出来,个个畅所欲言,跃跃欲试。既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又恨英法联军的野蛮、无人性的破坏。在讲《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师生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学生进入学习佳境,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成立的?其成立有何历史意义?讲到建国后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再重温一遍歌曲,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手段二:讲述历史故事。故事生动有趣,人人爱听。如果在历史课上,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当然,我们所选的故事,应做到内容健康向上,紧扣课文环节,时机把握适度,收放心中有底。这样,一切尽在你巧妙安排之中,学生也就会在意犹未尽之余轻松掌握历史。手段三:朗读诗歌。把学生所熟悉的诗歌内容与特定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时,可诵读毛泽东同志写的诗歌《长征》。此外,课前点评历史事件或人物,参观历史名胜古迹,小品表演等等,这些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可贵的创新勇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同时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大胆想象,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例如,在讲中国古代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是四大发明,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创造能力。那么其中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传到欧洲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有的同学用马克思的论述回答: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印刷术成为新教的工具,而罗盘针促使资产阶级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进行原始的资本积累。那么中国又用这些发明做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引用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的:“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

用心爱心专心

3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那么为什么西方人对发明成果采取不同的态度呢? 虽然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全面,认识问题有其片面性,但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嘲讽学生,而要以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对学生发出的创造性火花要予以肯定,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在掌握大量历史知识的情况下始终保持一种创造的欲望。

四、鼓励学生质疑,培养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历史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勤奋多问,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隋亡唐兴的原因问题时,这样说: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因而历史教师大加赞赏,并鼓励他的这种标新立异、敢于创新的精神。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教师、教材编写者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只要在教学中,紧跟时代的要求,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绽放出创新之花,培养出二十一世纪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创新与创新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论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式探究 篇3

【关键词】课标  历史教学  知识框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013

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史料教学的目标及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高中历史教师需要认真学习并以此为指导积极开展史料教学,使高中历史成为熏陶学生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高中历史学习,使所有同学都能继承、发展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

一、解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此为指导开展教学

新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和方法,要求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该要求与过去历史教学大纲不同,过去历史大纲要求会指出考试部分,教师只要将考试内容着重标注出来,让学生背过即可。而新课标下,需要教师重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史论结合。

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学最主要的还是要增加史料来源,让同学们多接触一些史料,并改变学生以往对历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引导学生转变历史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下,关于“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纵观近几年的高中历史考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解答题,题干都会带有或多或少的史料信息,这种题型的解答能力是需要学生从日常学习中培养的。

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日常教学中教师便可根据教材内容,拓展史料,扩大教学资源。另外,解读新课标的内容标准,会发现《课标》对每个模块的历史课程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史料教学目标。必修一提出学生要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必修二则提出了学生要收集并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必修三提出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当学生将必修三本都学完之后,可根据《课标》要求,将经济、政治、文化综合起来,对一事件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统一起来,就能很好的掌握历史知识点。

二、根据《课标》要求,改革教学模式,扩大教学资源

高中历史课堂大体都是教师根据考试大纲,对教科书的每一模块围绕考试范围大体展开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机械地按考试大纲走,并未达到启迪学生心灵,传播历史文化的效果。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注重史料教学,并对史料教学提出历史习作的建议。《课标》认为“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查看近几年高考历史题,给出一事件,让学生对该事件进行解析,字数不少于50字。这种题型的解答,单纯依托课本显然不行,这时学生就需要借助于课外积累的历史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史料教学,要求学生广泛收集整理史料。学生在史论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以准确的语言逻辑表达出来。我曾经认真调查过,现在的高中历史课堂除一般传统教学模式之外,有些教师会采取灵活教学方式,每节课综合经济、政治、文化三部分列史纲,可竟没有老师会单独拿出课堂时间来让学生练习历史习作。教师要明白这种题型的分值所占并不算太低,需要拿出专门的时间对学生加强训练。

对于课程资源这一块,《课标》首先强调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课标》指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教师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可根据《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当的扩大教学资源。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课程教学资源可以当作一部分史料,扩大教学资源更好的贯彻了史料教学方针。

所以《课标》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开展历史课程改革,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体和途径。因此,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史料教学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作用,积极利用史料作为教学素材,努力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加强对历史问题探讨。

三、创建有系统有深度的历史知识框架

可能很多同学都认为学习历史就是记记背背,考试时将所背内容拿出来组织组织就行了。但实际上,想要学好历史学精历史,光靠记忆是绝对不够的,因为历史当中有史料背后所蕴藏的深一层的规律的东西,是需要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来的。

那如何来创建有层次,有深度的知识框架呢?举例说明:根据教科书内容,在学习秦朝时,教师可将书上内容简单列为“建立时间、人物、都城,在巩固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繁荣时期的表现,衰亡的原因”。学生根据这一模板,在学习其他朝代的发展之时,可以自己归纳,每一朝代特点可以自主补充。

教师可根据史料教学的内容,补充史实和教材观点,将书本大纲列好后,根据史料添加事件起因,过程,影响。学生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是要去注意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是在怎样的社会情况下影响产生的。历史是事件的组合,一件件的事情还是很有趣的,所以教师授课时,尽可能的去还原历史事件。对于一些材料题,也有答题公式。例如,问题为背景。那学生在组织答案的时候就可以从国内、国际两大方面,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小层面去组织答案,条理要清晰逻辑思维要正确。经济背景一般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结构与格局等,政治背景大体离不开政治制度、体制、阶级、政策、文化背景则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等。

纵观历史考题,大体总结一下,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方面去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分析近代经济则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分、国际经济等方面去分析。文化内容则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方面着手解答。

关于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的研究 篇4

一、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

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师生的, 教师应通过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就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 摒弃教师就是绝对权威的观点, 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师生关系, 老师总是高高在上, 让学生不敢亲近, 教师应放下所谓的架子, 融入学生之中,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积极努力的创造一个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其次, 则应更新观念。教师应当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把教学重心真正地转移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上。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练习的机会, 这样, 不仅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也让教师在课堂上细讲的时间大大缩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中融入创新精神,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摸索新的教学方法, 接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在课下, 教师应尝试多和学生沟通, 尽量了解学生的想法, 听取他们对历史教学的看法, 进而改善教学方式。

二、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质疑是学生创新的基础。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所学的历史知识。要想实行创新教学, 教师就要让学生意识到, 老师并非什么都对, 权威也并非什么都正确。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 怀疑课本教材;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独立思考。对于现成答案的不满足, 能够促使他们独立思考所学的历史知识, 尝试全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 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时, 态度一定要认真, 不管“问题”有多异想天开, 都不可以嘲笑。好让学生继续地探索发现和提出更多新的问题, 以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目的。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喜欢提出问题行为应加以正确地引导, 不仅可以启发学生探索发现和提出新问题的意识, 还可以让学生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 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的解答问题。

三、营造课堂竞争氛围

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与语言发展水平是紧密相关的。教师应经常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匠心独到的问题, 在课堂中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 进行学生之间小组讨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有效发展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也令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升华。面对那些学生所提出的与教材重难点相关的且极具代表性的问题, 教师都不应该把答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可尝试将其转变成可辨性强的讨论话题, 进行学生间的小组讨论。在实践教学中不怕学生有错误的看法, 最怕的就是学生没有自己看法, 教师应适当地表扬那些敢于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的学生, 让学生意识到, 敢于表达自己观点这种行为是正确的。教师应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让他们在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地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开拓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说到底是一种力求标新立异, 从客观事实中挖掘新关系, 提出新问题, 找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渠道, 从而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 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统一, 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1.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 是从多个角度去找寻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求异思维, 让学生意识到把教师和教材当权威的观念是错误的, 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教师应有目的地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让学生的产生别具一格的思维创造性, 因此求异思维可全方位多角度地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 让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2.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集中思维和倾向思维而言的, 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思维方式且突破常规思维的思维方式。3.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过程。获得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的结果要重要的多, 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学习, 为其树立终生学习观念奠定基础, 而获得知识的结果也只能成为学生的短期记忆。因此,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将训练创新思维、传授学习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采取一种能丰富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 而不应把传授历史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同时也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 让其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能应用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5

高中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关于如何上好历史课,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准不一而足。结合自己将近一年的对于历史新教材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目标明确可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和教学的重大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自立精神强烈的未来社会建设者。

对应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人格健全”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机渗透做人处世的品德教育;“知识丰富”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知识”目标,有序传授真实可信的历史知识;“自立精神强烈”则需要确定历史教学的“能力”目标,有效培养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则贯穿其中。

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要做到两点:

第一,了解学生情况。即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预测其未来发展状况等,从而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如必修二专题二的第一课《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在高一新授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我们的目标应定位于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基本史实和体会民族工业代表人物的创业品质。高三复习时目标就要进一步探讨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第二,分析教学内容。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分析教材必须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因为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但课程标准是唯一的,它是教材编写、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考试评价的纲领性文件。只有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我们江苏地区而言,无论选用人民版的还是人教版的教材,都要注意研读课标的前提下,研究、对比两种版本教材的表述方式其教学要求,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如必修一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人民版和人教版的内容各有不同表述,但我们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是“概括、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结合今天中国人的思乡情结、祭祖行为体会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影响。”

目标的预设和确定之后,和教学方式一样,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围绕大目标,还要注意随时适当的微调,针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甚至同一个班级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适当的生成,这样才能促进所有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形式思辨灵活

关于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我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采取传统型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充分准备(备课),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中间穿插师生谈话与一问一答),再以不同的形式对历史的因果发展来个小结,注重挖掘教材和历史知识结构教学。课堂教学中我力图循序渐进、完美地分析教材。结果当我把教材分析完毕后,总失望地发现历史所蕴含的乐趣和学生天生的兴趣早已消退得荡然无存。另一方面,课时内容容量大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尽管课堂上尽量压缩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是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课堂教学尚未成功下课铃声已经“革命”的事件常常发生,并且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长时间里我都无法理清课堂教学的头绪,急切地想要改革,可是又不知道到底该何去何从,直至后来参加了一次市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活动。我学习这次活动中的公开课经验,完全放弃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彻头彻尾地进行问题教学模式:课堂上基本不讲教材,以创设问题情景为重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在问题设计上以拓展型的问题为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初衷是想把课堂完全放手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习得的历史知识毕竟有限,而且是处于亟待梳理中。这样全面放弃传统、完全不搭建知识结构的教学显然不适应“国情”,学生难以适从,而且就考试的效果来看也不是很好。

艰难的摸索过程让我明白:历史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照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完善新课程下的新模式。

三、关于自身的问题与思考

问题所在:

1、教学知识点的处理还不够顺手,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哪些不补,尺度上很难把握。

2、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新课改刚开始,无前人可鉴,无高考可寻,教学应教到哪一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兴趣不过,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

3、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很难把握。

4、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

我的反思:

1、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2、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6

关键词:创新;培养;激发;兴趣

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是知识社会的灵魂。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放在了重要位置,并倡导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在历史学习方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顺应新的教学理念的一项教学方式的革新,创新是求知的生命力所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创造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创新

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前提。在一个教师权威不可挑战,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允许自主思考与质疑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必会被扼杀。民主的学习环境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创新能力的必要基础,只有先在思想上让学生放下负担,解开束缚,才能在学习上让学生产生创新与独立思考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上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教师要转变思想,将管理与命令学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辅导型教学,从一个学习活动的指挥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于历史学习的观点与看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题探讨中来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对于一些历史问题允许学生质疑与提出不同意见,鼓励对教材大胆提出不同看法的学生,这样,学生才真正融入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来,从而激发其历史学习上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判断力和质疑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在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创造上,更关键的是让学生在求知方法和学习方法上具有自主判断力和怀疑精神。以往的学校教育教师和教材是绝对的权威,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即使教师或者教材有错误学生也不敢提出质疑,这样权威压力下的学习是很难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自然也就难以提高,而要真正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首先要打破学生对权威的恐惧,要让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和自主求知的理念自己判断知识的正确性。

三、运用求异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求异法在原则上与一般方法分析与研究的角度不同,不满足于目前已知的结论,而通过对现有结论的质疑与证伪来进行历史问题的深层思考与探索,求异法能够有效培养出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历史学科根本上讲是一门人文学科,很多问题并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历史观与人文素养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历史学习才能,而通过死记硬背教材上给定的标准答案并不能达到这一点。求异法是从激发学生历史思考与判断出发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创新能力,通过对历史问题不同角度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历史,让学生了解并经常在历史学习中运用求异法,可以使得学生对于历史问题具备一套系统的历史判断与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而进行记忆,这样才能更好地从素质上培养出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四、拓宽历史知识的学习领域

不知道何为旧则无法创新,对于历史基础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学学生而言,如果不充分了解历史课题研究的一般手法和模式,也就毫无创新可言了。创新从根本而言是在旧的模式上的一种改进,而创新意识的提高有赖于对旧技巧和常规模式的了解和分析。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中,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学习方式就教材而言范围过于狭窄,如果反复就教材范围内的历史知识进行训练与学习,在创新能力上的提高上并不能起到好的作用,而要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更好的方式是增加其历史知识量与对历史问题分析与研究的传统方法的系统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应在高中历史教材之外,选择一定量的历史材料和历史课题让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参考与学习,不仅要学习正面的经验,反面教训也要有,通过对常规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的熟悉以及正、反两面教材的对比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方面基于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方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理论也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更新,才能愈加趋于完善和合理。因此,对于提高高中生历史学习的创新能力的探讨还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修正,只有不断地更新,精益求精,才能在教学方法和理论上把高中教育推向更高的领域。

参考文献:

[1]胡宁宁.基于高中历史课堂实施差异教学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4(24).

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 高中历史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意识、开拓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新教育阶段,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是整个历史课堂教学的主导, 因而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教学策略的研究分析, 才能完成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一、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

创新思维就是从客观事实当中探寻出新的关系, 提出新的问题, 并找出解决新问题的办法, 进而得出新结论的一个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 因此,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时候, 就要做到这几种思维的统一, 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 要将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学习方法的传授等作为教学的重点, 并采用有效的创新思维教学策略来进行教学, 而不是将历史知识的灌输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 才能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 教师在讲英国工业革命的时候, 工业革命爆发的背景、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等都是教学的重点, 但是由于背景的不同,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这时教师通过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来完成创新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传授学生有效的创新学习方法、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备课、教学、知识巩固、作业布置时都将创新思维贯穿于其中, 才能有效的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保证创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进行创新教学

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必不可少的, 只有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才能更好的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创新教学。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 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要充分尊重学生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的保障, 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并以朋友的立场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真诚的帮助每一位学生的学习,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调动学生创新学习的积极性, 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 进而提高历史课堂创新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比如说, 进行欧洲启蒙运动教学的过程中, 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启蒙运动的影响等都是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 而且启蒙运动涉及的知识比较广, 因而学生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很高, 甚至还会出现厌学的情绪, 所以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启蒙运动的学习, 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进而保证创新教学的顺利完成。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教材等都是为学生服务的, 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 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 不断进行学习方法的创新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此外, 教师还要转变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求知上进、主动探索的优秀学习品质, 尊重学生,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提高高中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取得更好的历史课堂创新教学效果。

例如, 戊戌变法的教学, 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特别难理解的内容, 因此教师在进行创新教学的时候, 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对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提出如“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变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变法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等问题, 先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答案, 之后教师再进行讲解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进而更好的开展创新教学。

四、开展探究式教学以引导高中学生的创新学习思维

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让教师轻松的教, 学生轻松的学, 还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因而, 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的时候, 要对探究式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 在课堂上经常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及发散性的历史问题, 以提高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完成对学生创新学习思维的引导。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进行教学角色的转变, 认识到自己只是教学活动的配角, 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 并尽量避免只有教师在演“独角戏”的现象的出现, 才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创新学习, 进而提高历史课堂创新教学的质量。

例如, 讲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 就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避战求和政策对战争有什么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进而完成对学生创新学习思维的引导, 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提高创新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 创新学习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 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进一步的深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适时调整创新教学策略, 以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完成历史课堂的创新教学, 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荣荣.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3 (4) :245-246.

[2]倪斌.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策略分析[J].魅力中国, 2013, 21 (3) :226.

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8

一、创新理念, 树立正确的历史教育观

课程改革是牵涉到千千万万青少年的大事, 必须有科学、严谨的态度, 必须有创新的课程理念, 这是课程改革的灵魂。

一是让历史教学成为学生可持续成长的发动机。历史是昨天的事, 但与今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解现在和未来, 往往是建立在深刻认识过去的基础上的。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 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包含着人类活动的经验与教训, 学习历史不但有助于认识今天的现实, 还可以指导我们未来的行动。因此, 以史为鉴, 可以通古今之变, 知社会之兴衰。另一方面, 历史是一种基础知识, 拥有必要的历史知识, 可以帮助学生成为有信仰、有理想、有抱负、有精神、有道德、有纪律和有合作意识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是让历史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支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中学各个学科的共同责任。各科皆有史, 历史正是各学科的交汇点。因此, 历史教学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 扮演着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角色。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 教学中, 教师应刻意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知识探究的全过程, 通过观察、讨论、反馈、反思和迁移等方法, 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并鼓励他们在史学积累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想象力, 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培养创新思维。

二、创新课堂, 打造求实求新的平台

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本质, 总结历史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正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感知。积极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 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 创造性地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使历史课堂图文并茂, 动静结合, 声情融会, 视听并用。

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历史就是一条线, 历史发展往往是相似的。利用学生的知识积累, 引导他们积极联想, 会使他们在联想之后得出或深或浅的结论。如由美国侵略伊拉克让学生联想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由政治上实行冷战, 经济上扶助西欧, 军事上建立北约, 到美苏争霸, 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再到苏联解体后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 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得出结论———美国的对外政策总是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考虑, 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和美国的国家利益。

三是充分营造开放民主的空间。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要用自己独特、开放和创新的观念, 引导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感受、探究历史, 培养他们的优良个性、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可举办历史专题辩论赛, 让学生自由发挥。如“辛亥革命是失败了还是胜利了”, 认为胜利的一方就会从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角度寻找史料并辩论, 而认为失败的一方就会从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角度去展开论证, 他们甚至可以得出结论:辛亥革命只是剪掉人们头上的辫子, 但没有剪掉心中的辫子。再如二战的性质、新航路开辟的后果, 都可以设计为辩论赛的主题, 让学生们在一个愉快、民主、宽松的环境中, 展示其历史学习功底, 发展创新思维。

三、创新评价, 延伸历史教育的功能

评价, 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更是教育改革的指挥棒,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 是历史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一是拓宽评价渠道。评价体系是教学的指挥棒, 更是课程改革的方向盘。历史教学要创新, 就必须在改革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上下工夫。应根据课改的要求, 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不以考试为唯一标准, 而从学生对史料的处理能力、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查。

二是重视发展个性。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 要组织学生对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讨论, 让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教材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是“为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 可在课堂讨论中一些学生认为这是绥靖政策的表现。教材对东方战线的注释中说“苏联派兵进入波兰”, 有的学生认为这种说法不准确, 这是侵略, 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教师应鼓励这些“不同的声音”, 鼓励学生不囿于教材和传统说法, 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

高中历史教学的两种创新模式初探 篇9

一、换位法教学模式

所谓换位法教学模式,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采用教学者与学习者或命题评卷者与应试者换位的方式进行的一种模式。我在教学中, 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师生换位法

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历史话题, 在经过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向教师提问, 由教师回答他们的各式各样的问题, 可以在课堂上进行, 也可以在课外时间进行。使用这种方法, 教师必须拥有雄厚的知识、清醒的头脑、善辩的口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宽广的胸怀, 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寻求学生的认同和尊敬。此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 才能不被学生难倒。

第二种:休闲游戏法

把历史学习看作一种休闲游戏的途径, 让学生去做主持人、幸运者等, 过一把休闲游戏的瘾。在历史课外兴趣小组上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学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 历史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了。如讲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时, 让学生扮演袁世凯一方和宋教仁一方的两派人物, 就民主和专制问题进行辩论, 达到了在休闲娱乐中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

第三种:学生命题互考互评法

此法主要用于阶段性复习, 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学科说明, 列出命题考点, 提供样题, 学生收集以往的试题和查阅有关的资料, 然后自己命题, 在班级内互相交换考试, 再由命题者改卷。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选出优秀者在班级内表彰交流。本人多年来一直坚持使用此法, 学生热情高, 不仅学会学, 而且学会考, 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同时也很好地接受了应试心理教育, 可谓一箭双雕。

二、文科综合考试题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如何, 最终要接受高考的检验。目前, 面对“3+X”的综合考试模式, 必须从高一起就渗透学科综合的教学思想, 这既包括学科内的综合, 也包括多学科的综合。文综专题式的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历史学科内综合和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综合形式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式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以某一具体情景为材料, 由浅入深通过专题式研究达到形成综合素质之目的, 适应高考文综“3+X”的需求。如讲“一五计划”时, 我提出问题, “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集中在哪一地区?为什么集中在这一地区?现在我们提出振兴这一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有什么意义?探索这种教学模式时, 要在选择话题上下功夫, 比如从热点问题或重大问题入手, 立意要新。再如学习“一国两制”时, 联系到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在这一时期访问大陆?这和《反国家分裂法》有无关系?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称台湾为中国的“宝岛”?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再现历史情境, 激活学史积极性, 而且可以逐渐形成“3+X”高考所需的文科综合素质和能力,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为教师, 选用什么教学模式, 应该由学习的主体———学生来决定, 教师只能是学习的指导者, 各种教学模式都只能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我认为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创造更多的创新模式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

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资源

创新是一切工作向前推动的核心力量。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 广大教师一定要将创新放在首位, 始终与新课程改革保持密切互动, 对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制约因素进行改进和调整, 始终体现创新的活力。

一、教学理念创新是推动历史教学开展的基本前提

对许多教师的历史教学工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是导致历史教学成效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他们沿用多少年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理念上没有能够突破限制, 没有和新课程改革保持一脉相承的联动, 这就导致历史教学工作陷入了困境。所以教师在理念上的创新, 是开展历史教学创新的首要条件, 一定要站在新课程改革最前沿的角度, 认真分析并扎实推动历史教学工作。首先要对师生的角色定位开展分析, 学生是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学习个体, 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站在学生后面, 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和引领者。其次, 要以辩证的目光看待历史教学工作, 既要继承和发扬教学中的一些好传统, 同时也要广泛吸取来自更多方面的教学经验, 促进历史教学工作不断优化, 这也是新时期下推动历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特别要注意的是, 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也要进行相应的改进, 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既能够站在发展前沿, 又能够传承经典, 还要能够博采众长从其他教师的历史教学经验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这也是开展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基础, 只有实现了理念的创新, 才能为教学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教学模式创新是推动历史教学开展的关键抓手

课堂教学始终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板块, 是推动教学工作深入开展的主阵地。在课堂上, 主要抓手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在教学模式确定方面一定要与时俱进, 一定要和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结合起来。教学模式的创新来自于教师理念的创新, 来自于对自身教学行为的改革和提高, 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广泛搜集先进的经验, 认真分析历史学科特点, 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工作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启发引导、师生互动推动这样的模式, 有效激发了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思维表达、讨论探究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能“讲出来, ‘教’别人”。例如在《洋务运动》教学中, 笔者将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按照线索梳理、教师对照难点点拨这样的模式, 洋务运动发生的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历史背景等一些内容, 完全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整理答案, 而对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哪些局限性, 同时又产生了哪些积极意义, 这样一些需要进行认真研究的, 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讨论, 教师在其中发挥思维引导的作用, 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进行点拨,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准确性。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有效推动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师一定要紧紧抓住教学模式这一牛鼻子, 扎实推动历史教学工作向前发展。

三、教学手段创新是推动历史教学开展的得力助手

教学手段是任何一门学科开展教学的得力助手, 高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过去有些教师不屑于使用一些先进的手段, 认为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任务是将知识点记忆牢固, 对一些规律的掌握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实际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形象直观的记忆, 更加准确的把握,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信息化手段的加入, 对丰富课堂容量、提高教学融洽程度等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表现比较明显。比如在《甲午中日战争》教学中, 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播放了相关的影视资料片段, 首先播放的是中日甲午海战的惨烈情景, 接下来播放的是我国国庆阅兵仪式上首次亮相的各种新型武器装备。从第一段的视频演示中, 学生感受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心中充满了愤慨。进入了第二段视频之后, 学生心中洋溢的是浓烈的爱国主义自豪感。两段视频资料进行对比, 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上取得突破。教学手段的改进带来了教学信息的增加, 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是推动教学开展的有效手段。因此, 教学手段的创新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四、教学资源创新是推动历史教学开展的空间延伸

历史教学资源非常丰富, 特别是一些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将这些资源发掘出来, 从而有效推动教学工作开展, 可以实现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以课内外结合的路径提高历史学习效果。教师和学生搜集到更多的历史资料, 从不同角度验证自己的理解, 这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历史问题能力的有效抓手。例如在《“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教学之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问卷调查, 了解群众对祖国统一的关切程度, 了解他们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拥护程度等等。这些方面开展的调查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深切感受一国两制具有什么样的积极意义, 完成祖国统一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具有怎样的分量等等。由此可以看出, 将历史教学资源整合起来, 每一位教师都要善于做教学的有心人, 通过空间延伸集聚更多的教学资源为历史教学所用, 成为推动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罗厚财.高中历史课堂效率提升策略[J].学周刊, 2016 (05)

[2]黄毅.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快乐阅读, 2016 (02)

[3]张正贵.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4)

[4]沈占地.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例谈[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05)

上一篇:程序与系统下一篇:学生良好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