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美育

2024-06-17

情感美育(精选五篇)

情感美育 篇1

美育在18世纪,由德国美学家席勒提出。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别无其他途径”。他认为美育可以达到人的自由,实现人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广义的审美教育常被归类为感性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对人的感性能力的滋养与陶冶,使人形成对生活的审美态度。英语写作一直是教师避闪的英语教学任务,尽管不少英语教师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学生对作文还是产生焦虑,经常不愿进行写作,即使勉强写出来的作文,往往也用词不当、搭配有误、语句不简洁﹑句子成分不全﹑ 语义不连贯等问题泛滥。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三维目标的实现,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写作应该是活的知识,体现学生的个性 ﹑是非观﹑情感﹑创新意识,并且需要主观意识来判断。

二、英语写作及其特质

写作具有其自身的特质。首先,写作比口语较容易突破。写作带来的心理压力要小,不会受先天语音素质的制约。可见,口语学习会遭到学生更大的排斥;其次,口语练习的客观语言环境不存在。庞大的外语学习人数让外籍教师增加的幅度尽失,这种情况下,再谈改进口语教学也是力不从心;再者,写作可以促进口语。写作时积累的词汇﹑语法 ﹑构思﹑文化等知识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底气,使得学生乐于用英语并能用英语表达,口语教学就可顺利开展。同时, 四﹑六级作文考试和毕业论文摘要的完成,及本专业学术文章的撰写是非英语专业学生主要的英语用武之地,所以写作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效用可见一斑。

三、英语写作课中存在的情感问题及对策

1.学生对英语写作素材的兴趣问题。虽然我们强调知识的输出有赖于输入,但有限的学时里的输入量应不求大只求够,适当比例的写作教学不是浪费课时,而是在实现知识的真正内化。教材数量的匮乏使得学生对写作重视不起来,当然学生对此的兴趣也高不到哪去。还有,阅读教程上的大部分写作训练取自课文,不够生活,我们应额外增加些贴近学生生活或启发学生想象力的题目,像“My Favorite Supergirl” “On a New Campus of Our College in Rongcheng”“A Letter from a Stranger” etc.这样的标题受到学生的欢迎, 他们觉得想写了,先不说他们写得好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外,写作教材受书本形式束缚,现代教学技术的图像、声音、文字处理、互动等功能可为写作教学所用,教师个体制作写作课件会遇到经验﹑技术﹑时间等难题,所以研发一套适用的大学英语写作电子教材是有必要的。

2 . 学生对英语的陌生感问题。学生在用英语造句时, 总会犯很多Chinglish的毛病,例如:“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I will give you a little color to see see.” “He wore a chicken-hearted sweater.”为什么没有“make more progress”“show a hand”“a V-neck sweater”的概念呢?因为学习者的汉语思维习惯太根深蒂固了,对汉语的“感情” 要比对英语的“感情”深多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情”呢?我们的学生对English speaker的文化,思维都缺乏了解。小说﹑杂志﹑报刊﹑新闻﹑影碟都是我们获得西方文化信息的源泉。除了对其阅读,观看之外还要有一定量的背诵,知识沉淀了才是自己的,一定要练熟了。只有输入材料的难度适当,学习者对材料的理解才可能加深。另外, 可布置一定的课堂任务让学生展示接触到的英语文化,这样既巩固了自身知识,又扩大了其他同学的知识面。

3.教师对英语写作任务的热情问题。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剃头挑子一头热是不行的,老师的教学热情也不容忽视。一方面,我们要增强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信心。要在收效慢的写作中见成效,教师就必须要降低要求,尽量把目标具体化﹑短期化。比如,讲would虚拟结构时,可以设计一篇《I Have a Dream》的作文,相信学生随学随用的成果会让老师渐有成就感。另一方面,经济社会要奉行价值量的经济学原理,这丝毫不违背师德师貌,相反保证了劳动的热情。 写作教学任务繁重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报酬跟上去了,教师就不会再捡轻避重和逃避写作教学任务了。最后,教师要具备指导教学过程的基本素质,保持积极的教学态度。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美学文化素养,能够熟练地把美学知识与教学实践融合,探究出崭新的美育因素,在教学生活中灵活运用, 让自己的教学时代化、时尚化、实用化。

4.学生的自信心和教师对学生作文评价的问题。在教学中应激发与保持学生积极参与的自信心。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根据维果茨基和非厄斯坦的说法,教师在教学中起“中介作用”,要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老师应该推荐并教授使用各种词典来培养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运用“模范法”。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个体对自己在组织、执行行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念,是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因为学生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可产生自我效能,教师应尽量注重培养出中等学生的成功范例来鼓励学生增加其自我效能感。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给出积极准确的评价。评价原则:

(1)鼓励性:评语要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努力找出弱势文章的闪光点,形成良性循环。例: In general you’ve met the requirements。

(2)建设性:评语一定要有指导性,达到完善教学效果的作用。例:More efforts on the opening part will do good。

( 3 ) 适时性:教师应根据错误的性质及严重程度抓准时机,恰当纠错。例:Watch for the subject-verb agreement errors。

(4)具体性:评价方式最好不采用过于粗糙的ABCD评分制,最好用计分制。例:总分85=字数35+内容17+结构18+语法15。

(5)贴近性:评语要与学生的水平相对称,可将学生的名子放在评语中,加强评语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融洽师生关系。例:I like your view,Lily.

四结束语

传统美育与美育传统 篇2

关键词:传统美育;教育思想;审美教育

美育是把审美的价值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通过这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达到育人的目的。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自先秦以来便蕴藏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这是传统美育思想的积淀,也是中国自古便注重审美教育传统的体现。对传统丰富的美育资源和一以贯之的审美教育传统,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延续――在延续中借鉴,在借鉴中创新。

一、传统美育的归纳、融合正如先秦文化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样,先秦美育思想奠定中国传统美育的基础。因此,本文所说的传统美育主要侧重于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的审美教育内涵,而其中儒家美育思想和道家美育思想作为两大支柱,架构起传统美育的框架,它们闪烁着传统人文精神的光辉,既是传统美育思想的体现,又是审美教育传统的彰显。

首先就传统美育的内容而言,中国古人具有极为敏锐的审美眼光和独到的审美感受力,他们擅长从自然和艺术的形式中挖掘美的因质,追求审美物生活化或通过主体的创造性实现人生各方面的审美化。一方面,他们从艺术形式中寻找审美空间,如儒家的孔子就非常重视“诗教”、“乐教”,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1],闻韶乐能“三月不知肉味”[2],传统美育从“诗”、“乐”等艺术形式开始,通过主体的创造性发挥来调和情感,使之成性,进而达到个体生命体验的完满,即乐的境界。而对乐的追求不只是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同时是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的观照达到的一种心情愉悦的人生境界,来实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另一方面,他们又从自然这个更为广阔的领域去延伸美与人的关系,通过回归自然的途径将世俗的人提升为审美的人。庄子是这一思想的代表性典型,庄子认为宇宙生命就是最高的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人类认识自然更重要的目的是从自然中寻求和发展符合人类天性的自然之美,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体会自然之道,感受自然之美,是庄子的审美追求。因此,庄子重“游”的审美状态,主张通过“逍遥”的感受实现审美的快乐。孔子也认为自然中有无尽的审美资源,“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4]是对美与人的赞喻,“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是对自然美好生活的推崇。孔子和庄子的美育思想都强调从美的形式中提取美的内容,并将其置于人生境界的高度,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来实现个人生命的审美化。

其次,传统美育的功能在于通过自然或艺术来给个体心灵赋予一定的理性、秩序、规范,从而引导个体精神存在走向某种恒定不变的理论信仰。从某种程度而言,传统美育可谓是人格美育。由于先秦思想家们对社会和个人的认同并非一致,儒家偏重社会,强调理想人格的生成,其审美教育“在于把伦理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在的情感要求,使感性的、个性的、受动的情感转化为感性与理性、个性与社会,受动与主动相协调的情感,由此实现一种新的人格状态,即‘温柔敦厚’、‘文质彬彬’”[6],这是儒家的审美教育追求。它强调人格的培养,忽略个体的存在价值,将个体情感纳入社会性的理性规范之中,走向了伦理化的极端。而道家的审美教育侧重于个体,追求自由人格的美育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失,庄子的美学构造了几乎没有文化和价值参照,纯然关注人的情感,潜在能力和自由创造的审美范示。他否定教育的社会职能,即社会品德的修炼,专注教育在实现人生自由和人生幸福方面的作用,强调人精神世界的净化和提升。他倡导以审美的态度去关照万物,体察人生,从而悟到生命的真谛,实现个体生存的自由。

再次从审美教育实现的途径来看,古人认为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育过程,是通过怡情养性的方式,陶冶主体的精神境界,达到人格的完满。传统美育提倡用诱导、感化实现主体人格的提升。儒家采用“教化”来“化民成俗”,在陶冶中使带有强制性的社会伦理变为个体的内在的自觉的心理要求,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一致。道家则采用具有直觉思维的独特认知方式“体道”,在实现主体与客体的交融、渗透、契合的过程中使心灵体验最终获得超越现实的解放及精神的高度自由。因此,无论是儒家强调的“中和”,从“化”入手,实现道德提升,达到主体内心的调和,还是道家主张“至和”,注重感悟,寻求大化,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无间,他们都突出了审美主体的作用,是主体通过对美的形式的感悟,借助情感的推动力,涤荡心灵,完满人生的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美育探讨的“核心问题不是美为何物,而是审美对人生有何意义,是人的生存如何实现艺术化、审美化,是人如何借助艺术和自然景观来达到生命的完整和精神的自由”[7],它将审美的境界与人生境界融而为一,探讨人生问题,是一种人格美育。它强调审美主体的创造性参与及情感推动力的作用,而“教化”、“体悟”是行之有效的实现途径。传统美育中的这些特色作为一种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审美教育中应得到继承性、创新,即进行美育要加强感性人生教育,强调情感美育,注重陶冶作用,发挥体验效应。

二、美育传统的借鉴、创新

(一)加强感性人生教育

传统美育的审美人生教育强调主体性“生命”的存在,要求从人性、人格方面进行。这作为美及美存在的本质,首先肯定个体人的存在,突出审美主体的地位。这种地位在传统美育中的独特之处在于,不论是强调伦理修养的儒家,还是讲求物我同一的道家,其共同理想都是如何使人格高尚完满,并一致认为这种完满的境界只有在美中才能充分实现,而形成理想人格就是至美。古人对理想人格培养的美育传统置于现代的审美教育中仍处于核心地位。虽由于一定时代文化模式的内化影响,理想人格的内涵有所不同,但这种对主体人格的传扬方式,便是美育的内核所在,只要再融入现时代的人格要求,便形成现代的感性人生教育,即美育的过程就是个体感性生命的成长过程。教育要保持人的感性自发性,触发生命的活力和原创力,维护人的天性,使人在美的感受中不仅能自我实现,而且能自我创新,人能够超越自然生命的界限,创造多维的生存空间,来实现丰富的生命价值。现代美育要注重感性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培养直觉、顿悟、灵感等创造性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生命活力。

(二)强调情感美育

古代美育极为注重情感问题,并针对人格的培养提出了主养气的情感论和主教化的怡情论,但传统情感往往被道德情感或生活情感所统摄,忽略个性情感的存在。对情感的强调无疑是美育的要旨所在,这种情感教育传统延续到现代便发展为审美情感的培养。审美情感是一种自由情感,追求的是个体精神上的舒畅、愉悦和超脱的快感,是超越道德情感的个性自由。现代美育的目标之一是要促进个性情感生命的成长,而美育过程的动力亦来自个体情感要求的满足。现代意义上的情感教育,一方面是个性情感的调节与释放。美育要使“强烈的感情在与美的世界交互的过程中,让主体缺失而渴望的情感得到弥补和充实,使失衡和压抑的情感得到宣泄和净化”[8],美育活动应提供足够和适当的手段来实现情感的协调。另一方面是实现情感的创造性表现和升华。情感的创造性表现是人的内在潜能的发挥,强调的是自由而无约束的情感。美育要启迪生命力勃发的自由,使得个体生命丰富而饱满。

(三)注重陶冶的作用、发挥体验效应

传统美育一方面注重陶冶的作用,认为美育对人的情感是一个陶冶的过程,是在潜移默中实现的,另一方面传统美育又极强调主体的作用,认为审美不必通过任何外在手段来实现其价值,它以个体的内心体验直接体现生存的价值。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传统美育常常以“预设”的方式在“陶冶”和“体验”中完成。时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的今天,美育也需要陶冶和体验,但它是在美的感染下无束缚的陶冶和无拘束的体验。这一过程中不再有限制、训示和灌输,而是劝诱、引导和启发。美育中的陶冶是对美的自由的体悟,是心灵的启发和精神的升华,而审美中的体验是在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基础上,人内在潜能的发掘和自由创造的发挥。陶冶和体验能使人的认识不断深化,达到精神对现实的超越。现代美育要注重陶冶的作用,是主客体在交融、渗透、契合中发挥体验效应,形成具有审美直觉性的特殊的审美认知,达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

中国古代悠久的审美教育,体现着厚重的人文精神传统,这种传统延续到现在指引着现代审美教育的发展,在感性人生教育,情感教育的倡导下,注重的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的是人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激发。

参考文献

英语写作课中的情感美育 篇3

【关键词】写作教学 情感因素 美育

一、引言

美育在18世纪,由德国美学家席勒提出。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别无其他途径”。他认为美育可以达到人的自由,实现人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广义的审美教育常被归类为感性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对人的感性能力的滋养与陶冶,使人形成对生活的审美态度。英语写作一直是教师避闪的英语教学任务,尽管不少英语教师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学生对作文还是产生焦虑,经常不愿进行写作,即使勉强写出来的作文,往往也用词不当、搭配有误、语句不简洁﹑句子成分不全﹑ 语义不连贯等问题泛滥。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三维目标的实现,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写作应该是活的知识,体现学生的个性﹑是非观﹑情感﹑创新意识,并且需要主观意识来判断。

二、英语写作及其特质

写作具有其自身的特质。首先,写作比口语较容易突破。写作带来的心理压力要小,不会受先天语音素质的制约。可见,口语学习会遭到学生更大的排斥;其次,口语练习的客观语言环境不存在。庞大的外语学习人数让外籍教师增加的幅度尽失,这种情况下,再谈改进口语教学也是力不从心;再者,写作可以促进口语。写作时积累的词汇﹑语法﹑构思﹑文化等知识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底气,使得学生乐于用英语并能用英语表达,口语教学就可顺利开展。同时,四﹑六级作文考试和毕业论文摘要的完成,及本专业学术文章的撰写是非英语专业学生主要的英语用武之地,所以写作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效用可见一斑。

三、英语写作课中存在的情感问题及对策

1.学生对英语写作素材的兴趣问题。虽然我们强调知识的输出有赖于输入,但有限的学时里的输入量应不求大只求够,适当比例的写作教学不是浪费课时,而是在实现知识的真正内化。教材数量的匮乏使得学生对写作重视不起来,当然学生对此的兴趣也高不到哪去。还有,阅读教程上的大部分写作训练取自课文,不够生活,我们应额外增加些贴近学生生活或启发学生想象力的题目,像“My Favorite Supergirl” “On a New Campus of Our College in Rongcheng” “A Letter from a Stranger” etc.这样的标题受到学生的欢迎,他们觉得想写了,先不说他们写得好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外,写作教材受书本形式束缚,现代教学技术的图像、声音、文字处理、互动等功能可为写作教学所用,教师个体制作写作课件会遇到经验﹑技术﹑时间等难题,所以研发一套适用的大学英语写作电子教材是有必要的。

2.学生对英语的陌生感问题。学生在用英语造句时,总会犯很多Chinglish的毛病,例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I will give you a little color to see see.” “He wore a chicken-hearted sweater.”为什么没有“make more progress”“show a hand”“a V-neck sweater”的概念呢?因为学习者的汉语思维习惯太根深蒂固了,对汉语的“感情”要比对英语的“感情”深多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情”呢?我们的学生对English speaker的文化,思维都缺乏了解。小说﹑杂志﹑报刊﹑新闻﹑影碟都是我们获得西方文化信息的源泉。除了对其阅读,观看之外还要有一定量的背诵,知识沉淀了才是自己的,一定要练熟了。只有输入材料的难度适当,学习者对材料的理解才可能加深。另外,可布置一定的课堂任务让学生展示接触到的英语文化,这样既巩固了自身知识,又扩大了其他同学的知识面。

3.教师对英语写作任务的热情问题。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剃头挑子一头热是不行的,老师的教学热情也不容忽视。一方面,我们要增强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信心。要在收效慢的写作中见成效,教师就必须要降低要求,尽量把目标具体化﹑短期化。比如,讲would虚拟结构时,可以设计一篇《I Have a Dream》的作文,相信学生随学随用的成果会让老师渐有成就感。另一方面,经济社会要奉行价值量的经济学原理,这丝毫不违背师德师貌,相反保证了劳动的热情。写作教学任务繁重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报酬跟上去了,教师就不会再捡轻避重和逃避写作教学任务了。最后,教师要具备指导教学过程的基本素质,保持积极的教学态度。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美学文化素养,能够熟练地把美学知识与教学实践融合,探究出崭新的美育因素,在教学生活中灵活运用,让自己的教学时代化、时尚化、实用化。

4.学生的自信心和教师对学生作文评价的问题。在教学中应激发与保持学生积极参与的自信心。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根据维果茨基和非厄斯坦的说法,教师在教学中起“中介作用”,要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老师应该推荐并教授使用各种词典来培养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运用“模范法”。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个体对自己在组织、执行行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念,是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因为学生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可产生自我效能,教师应尽量注重培养出中等学生的成功范例来鼓励学生增加其自我效能感。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给出积极准确的评价。评价原则:

(1)鼓励性:评语要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努力找出弱势文章的闪光点,形成良性循环。例: In general you’ve met the requirements。

(2)建设性:评语一定要有指导性,达到完善教学效果的作用。例:More efforts on the opening part will do good。

(3)适时性:教师应根据错误的性质及严重程度抓准时机,恰当纠错。例:Watch for the subject-verb agreement errors。

(4)具体性:评价方式最好不采用过于粗糙的ABCD评分制,最好用计分制。例:总分85=字数35+内容17+结构18+语法15。

(5)贴近性:评语要与学生的水平相对称,可将学生的名子放在评语中,加强评语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融洽师生关系。例:I like your view,Lily.

四 结束语

英语写作是一门需要足量‘情感输入’的特殊课程,不仅授课教师、学生要投入丰富的情感,教材编者乃至校方也要帮助孕育这些有利写作的情感因子,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融洽、活跃、热烈、有利的写作学习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6.

[2]王泉.试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3]何琴.浅论美育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6).

[4]王春辉﹒浅谈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能力培养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J]﹒教育前沿.2013(10).

[5]郑晓霞﹒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其培养[J]﹒丽水学院学报.2006(6).

*本文系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理工科院校外语电化教学美育功能的实现研究》,项目编号:320140029,批准立项时间2014年11月。

作者简介:

齐欣(1978—),女,讲师,硕士,汉族,鹤岗人,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及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情感美育 篇4

一、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 不妨超“纲”越“本”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 因为课程资源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实施的主体是学生, 如果学生对课程资源不感兴趣, 那么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就失去了意义。笔者曾经组织学生开展“我最喜爱的歌词”推荐活动, 每位学生向全班推荐一首自己最喜爱的一首歌曲的歌词, 并说明推荐的理由。通过此次活动, 学生懂得了什么样的歌词是好的歌词, 好的歌词应该是琅琅上口, 应该富有韵味、或感人至深, 或给人启迪;好的歌词应该是雅致的, 而不是粗俗的, 能够和旋律配合, 相得益彰。又比如, 随着社会的发展, 手机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 很多学生也拥有了手机, 同学之间互发短信表达祝福也是很平常的事。但社会上流传一些庸俗的手机短信, 学生可能不辨良莠, 笔者就组织学生收集精彩的手机短信, 然后分析研究, 总结手机短信拟写的技巧规律, 开展手机短信写作。这样因势利导,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品位。利用课外时间, 我特地留心周末“中央六台”海外剧场节目, 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电影名片向学生介绍, 加强了对学生美的教育, 并组织影评活动。例如, 通过《罗马假日》进行人性美的教育, 通过《黄河绝恋》进行民族情感美的教育, 《巴黎圣母院》则如一曲颂扬善与美的赞歌, 使学生的心灵经受了一场情感美的洗礼。一般说来, 凡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生活和文化品种, 乃至一枝衰败的枯荷、一块嶙峋的丑石和一片干裂的土地, 或者一个爱的眼神、一点无谓的抚慰和一次生命的悸动, 都应该引起语文资源开发者深沉的注视。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建作文教学序列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从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挖掘语文教学资源,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校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江北开发区的民工子弟, 作文水平参差不齐, 再加上有的学生过了一学期就随打工父母走了, 又有新的学生随父母来了, 因此很多教师无法从初一开始就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针对这些实际情况, 我就自己编写了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作文教学序列。我在开学前就要制定一个本学期的作文教学计划, 其中包括作文训练的目标、内容、篇数、时间、例文等。如, 让学生关注自己生活的社区、学校、商场、农贸市场……关注自己周围的亲人、朋友、民工、小贩……关注当前社会发生的变化以及人们关注的焦点, 如下岗、房价、子女教育、医疗费用等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走访, 引导学生了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记述身边的人和事, 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对周围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例如, 笔者曾经组织学生搞过“家庭经济状况调查”, 学生记录自己家每月收支状况, 并作出分析。学生对这项活动非常感兴趣, 但结果却让孩子们的心情变得凝重起来。很多学生发现, 自己家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 以前认为挣钱是父母的事, 很少关注, 花钱就跟父母要。经过这次调查, 才知道父母为了维持这个家有多么不容易, 而且家里的大部分支出都花在自己身上, 而父母除了必需的开支外很少花钱。很多学生的调查报告写得非常感人, 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文中没有了以前的矫情和做作, 流淌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在教学过程中, 若碰到好的作文, 就打印成篇, 集合成册, 或公开展示, 或学生人手一册。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创办了班刊《青春风铃》, 其宗旨为:立足校园, 关注人生, 拓宽视野, 切入心灵。这样一来, 使得作文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序,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我的作文训练体系完全是根据我班学生实际编订的, 也许它还比较稚嫩, 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但我相信, 作文教学的春天即将来临。

三、诱发学生参与的激情, 突出时代特色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较快的时期, 他们思想活跃, 好奇心强, 喜欢时尚的东西。因此, 教师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时候, 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设计等方面要突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笔者组织学生观看了“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电视录像, 同时学校向广大学生发放“十大人物”学习资料, 并开展专题讨论, 在校园掀起一股“学习先进人物, 提升生命品质”热潮。通过这次活动, 我校学生无不被十大先进人物的事迹深深感动, 孩子们从英雄人物身上体会了“理想、坚守、责任与爱”的崇高品质, 感受了“舍己为人、勤奋刻苦、勇敢坚强”的崇高精神。在观看现场很多同学都热泪盈眶, 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纷纷提笔写下自己的感动与反思, 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 对学习的追求, 生命品质得到了再次洗礼和升华。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现在就让我们当堂来一次演讲比赛吧。如果你作为现场观众, 被允许向其中的一位先进人物提问, 你将向他问些什么?二是如果你身边的某个人不了解这些人物的故事, 你将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向他介绍?”这样的练习时效性强, 学生非常感兴趣。但是,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审美也是有差异的, 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审美感受, 要引导学生自由发挥, 求同存异, 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四、自然释放审美心情, 突出地域特色

学生对家乡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自豪感,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这种审美心情的自然释放。因此, 家乡的资源, 就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美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充分顾及学生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具体感受。我们的学生, 生在东阳, 长在江北, 就请学生周末去走一走、访一访一江之隔的古建筑群卢宅。学生了解到肃雍堂是一座有着五百多年历史, 融东阳木雕、石雕、砖雕、堆塑和彩绘等艺术于一体的江南士族宅第, 其核心部分“肃雍堂”轴线前后拥有九进院落, 是目前国内唯一长达九进的古民居, 因此世间有“北有故宫, 南有肃雍”之谓。《天下粮仓》《雍正王朝》等影视剧恢弘、华贵的场景就来自这里, 它也是国务院审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肃雍堂记》记载:“肃, 肃敬也, 礼之所以立也;雍, 雍和也, 乐之所由生也。”卢氏自古宗儒学、敦礼教、兴书院, 聚姓课读, 延师讲习, 启蒙授业, 解惑传道, 是尊师重道、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为了博览群书、著书立说、教习子弟, 利用周围山丘及雅溪之畔幽雅、僻静的环境, 先后修建了岘峰书院、荷亭书院、雅溪书院等近十处书院和藏书楼。当时的文人骚客, 或留寓、或吟诵讲学, 留下了一方方匾额、一副副板对, 犹如一页页历史, 更激起了卢氏后人奋发进取。肃雍堂内的花灯, 起自明代, 盛于清代, 《红楼梦》中描写的各种花灯这里应有尽有。肃雍堂现存一盏大堂灯, 尤为华丽典雅, 令人叹为观止。宝盖下, 中间用羊皮、料丝、羊角3盏大灯上下相接, 外围垂6串24盏羊角小灯和珠篮灯。这架大堂灯高4.5米, 重255斤, 用了40万颗彩色玻璃珠穿就, 已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诸如此类, 学生们在课堂上很自豪地高谈阔论的表现, 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令我回味无穷, 促使我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

综上所述, 语文资源的开发, 只有摈弃了枯燥陈旧的说教, 以情感美的语言去感动学生, 才能唤起学生理想与美、道德与善的天性。以美育德, 以美启智, 以美育人。让我们继续探寻语文资源开发的途径, 不断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就让“情感美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田园中的守望者,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吧!

摘要:情感美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重视情感美育是语文教学的必需, 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也是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中,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重点总结了开发语文教学资源的途径, 即: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 不妨超“纲”越“本”;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建作文教学序列;诱发学生参与的激情, 突出时代特色;自然释放审美心情, 突出地域特色等方面拓展学生视野,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经验。

关键词:情感美育,教学资源,时代特色,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J].语文建设.2002 (3) .

[2]张彬福.探究探索探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

美育议论文:美育是一种刚需 篇5

加强美育培养是个人之福。人民日报发表时评,大声疾呼:“美育是一种刚需,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拥有审美能力,就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够善于在苦难的`生活中找到美,从而制造美,然后让自己即使在地狱中也能笑出声来,在苦难中也能开出花来。正如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个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引来了评审们的好奇,“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同样的破损,不同的角度得出不一样的答案,哪种答案更让人有幸福感?结果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见,倘若一个人的心灵和境界没有受到美的熏陶和启示,没有保留住一片审美的心灵的净土,任何美的种子播下,也不会生根发芽,也就不可能具备成就大学问和大事业的胸襟和气象。因此,个人的成绩系于美育培养之上。

加强美育培养是国家之福。中华传统文化中,高山流水是伯牙子期的阳春白雪的音律之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精妙绝伦的书法之美;秦腔梆子是黄土地人民的下里巴人的独特之美。美是一种享受,一种修行,虽说美的种类有千千万万,然美绝不能堕于低俗、下流,美决然不能成为恶俗文化的代名词。“污”文化的流行,折射出的恰恰就是现如今美育培养的缺位,这些低俗的审美观大行其道时,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品德修养,更会在向国外展示形象的时候,拉低国人的素质,抹黑大国形象。冯骥才的感叹:“中华民族的审美,现在是低谷,充满了乱象。”因此,对于美育的培养和灌溉,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唯有加强美育培养,才能使国家形象高大伟岸。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加强美育培养,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做下去。美是一片沃土,只有勤加耕耘、施肥、浇水,才能使这片土壤更加肥沃,才能让美育出更加高尚的品德修养,才能成就个人之福,才能撑起国家之幸。

美育的作文素材有什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情感美育】相关文章:

传统美育与美育传统06-08

美育思想05-05

语文美育05-09

生态美育05-12

美育效果05-25

美育06-02

美育论文题目05-01

美育工作要求04-09

美育与德育05-06

美育节论文05-28

上一篇:浪漫现实主义下一篇: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