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教学

2024-06-28

隐性课程教学(精选十篇)

隐性课程教学 篇1

但针对综合4门学科的科学课程,许多教师都觉得自己知识储备有限, 课程资源十分匮乏。其实,科学课程资源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我们对课程资源的发现和挖掘,以及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并适时地呈现给学生,从而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利用好教材、教参及教学用具等常规显性课程资源,而且要多角度地挖掘隐性的课程资源。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科学课程教学中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加以阐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

1. 开发教师课程资源。

(1)开发科学教师自身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智慧、学习方法、生活阅历、人格魅力、兴趣爱好等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开发,并合理地整合在教学中,这比开发其他的课程资源顺利容易得多,使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会更好。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明确教材中哪些内容的外延丰富,哪些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然后梳理自己的储备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其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服务于教学,更好地呈现出自身的个性化教学特色。

(2)开发其它教师课程资源

科学课程作为多门学科的综合,更应当重视开发其它教师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同学科和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分享思想,共享资源。教师若能充分开发这一便利而高效的课程资源,则将大大促进科学教学的质量。

2. 开发学生课程资源。

(1)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课程资源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拥有不可替代和不可重复的生活经验和具体体验,而亲身体验过的知识要比从他人处听到的更为深刻,因此,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不应仅把目光放在对教材的分析、对课堂的静态调控等环节上,而应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固有的知识,促使学生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建构起对新知识的理解,引发认知结构的量变或质变。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玻璃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冰箱速冻室液态水变成固态冰等生活现象,创设出“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探求“物态变化”的知识。

(2)开发学生的智慧课程资源

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是不同寻常的解题方法等都蕴藏着学生瞬间的智慧,这些都反映出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如在解答“人体呼吸时,是不是氧气的体积分数越大越好?”“断路器中双层金属片受热时为什么弯向簧锁装置?”“重的物体会更快地落地?”等问题时,教师要细致洞察学生,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抓住冲突,组织有效探究,让学生获取新知。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能力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例如,我在《碳的循环与温室效应》的教学中,整合班里曾参加过辩论赛、具有较强辩论能力的学生,开展一场“温室效应的利与弊”的辩论赛,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本节课获得区课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3)开发学生的错解资源

对于学生来说,错误是一种经历、一种学习。罗素曾说过,“学生错误的观点是一种智慧的分歧”。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主体对于所从事的认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教师应当及时、机智、灵活地整合好错解资源,寻找错误背后隐含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去修正错误,从错中探究,从错中求知。在错解中挖掘隐藏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发学生家庭课程资源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家庭物品是学生所熟悉的,依托它们开展教学,学生乐于接受,也乐于参与,因此适当地开发家庭中的课程资源,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家庭课程资源包括家长的知识、经历、观点,家庭用具、材料等。例如,在《果实与种子的形成》教学中,可让学生从家中带来各种果实和种子,而学生所带来的丰富课程资源往往是教师所无法准备的。在教学中,教师准备再多的教学用具也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如果发动家庭,发动学生,科学课程资源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 开发本土课程资源。

在科学教学中,要善于收集当地典型的、特有的课程资源。例如,深圳地处亚热带地区,其独特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孕育着我国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湾畔,这里自然生长着海漆、木榄、秋茄等珍稀树种,还有180多种鸟类,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物群落,珍稀的濒危物种等为生态环境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学习《生态系统的保护》一节中,教材列举了吉林长白山等21个自然保护区,虽然例子典型,但毕竟离深圳学生太遥远。我以深圳当地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例,来探讨“生态系统的保护”,由于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学生非常熟悉,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公民意识。这些科学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

二、课程资源的整合应用

1. 归类整合,适当取舍。

针对课程资源,教师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按照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归类,进行精心取舍。例如,容易获得实物的,教师就不必选择图片;可以找到实物照片的,就不必选择模式图,即课程资源应用要注意科学性、目的性和实效性。

2. 巧妙设计,适时展现。

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选择适当的课程资源,适时灵活地呈现运用。例如,在《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教学中,课间播放“好天气自然带来好心情”的Flash动画营造学习氛围,接着播放学生感兴趣的机器猫小叮当“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动画片段导入新课,再整合学生生活经验开展识别天气符号竞赛,紧接着请班上主持能力较强的同学根据天气形势图播报天气预报,最后在李玟的《好心情》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这节课充分利用了显性和隐性的课程资源,并进行了合理的设计、整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多手准备,及时调控。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是师生交互的活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个性迥异、聪明好奇的教育对象,课堂存在很大的可变性,只有预设多套课程资源方案,教师才能面对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现象,处变不惊,即兴发挥,随机调控,凭借灵活的课堂资源使课堂教学信息迅速实现最优化的传递与转换,创造出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浅谈思想品德教学隐性课程的开发 篇2

浅谈思想品德教学隐性课程的开发

思想品德教学隐性课程的开发,是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使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出现了死角,影响了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本文重点谈谈隐性课程开发的意义.

作 者:曲成  作者单位:鸡西大学,黑龙江鸡西,158100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1 关键词:思想品德   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  

浅谈隐性课程的数学教学 篇3

就数学学科的隐性课程而言,包括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方面的因素,学术性因素一般涉及数学知识内容和数学学习的认知,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基本技能,思维方式,特别是数学本质的认识。非学术性因素主要是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体现在对数学学科精神的追求,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和数学的学习价值的坚定信念。

隐性课程潜藏在课堂内外,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发生作用。因此注重数学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另外,就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而言,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差异深刻体现在隐性课程的质量上,加强隐性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应当成为数学教學的重要任务和教师成长与努力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开发,就是要求教师立足数学课堂,结合数学学科特点,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使数学教学产生更大的隐性教育作用。下面我谈谈对隐性课程的数学教学。

一、挖掘隐含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教学中包含了丰富的隐性文化,在教学中常常要注意挖掘题目隐含的条件,隐含条件是指题目中若明若暗、含而不露的已知条件。它们常常巧妙地隐藏在题设的背后,不易被发现,挖掘隐含条件,实质上就是使题设条件明朗化、完备化和具体化,以便明确解题方向,寻求解题思路,学生可以在有意或无意中使自身的数学思维得到提高,数学思维进一步得到深刻。

隐含条件是解题思路中关键的因素,往往因没抓住隐含条件,使解题一筹莫展,甚至很容易把解题思路引向歧途。挖掘隐含条件可从数学问题涉及的概念、图形、结构等方面的具体特征入手,通过分析、比较、观察、联想等方法,逐步探索和转化。

二、教师设计“渐进的问题串”让学生自主的提出问题

教师设计“渐进的问题串”让学生发现和提出与之相关的数学文问题,下面让我带领大家进入一家邮局。

1.邮票中的系列问题

写出一个邮资函数——分段函数的典型案例

现行普通邮票面值为14种:5分、10分、30分、50分、60分、80分、1元、1.2元、1.5元、2元、4.2元、5元、5.4元、6元。这种邮票面值设计的是否合理?怎样设计出更合理的面值组合?

邮票的齿孔的大小和间距与邮票本身幅面大小的合理关系,要保证不损坏、票相好、大小票的孔间距一致,需要一个思考和计算。

2.邮递包裹专用箱的系列问题

邮递包裹专用箱的规格、大小是有国家标准的,这种标准的合理性如何?

每天消费者使用邮递包裹专用箱的数量不同,是否有统计规律?每种型号的邮递包裹专用箱的库存量或进货量为多小是比较合理。

3.邮费中的经济问题

指定质量的、指定目的的邮件怎样设计邮寄方式,经济性最好?比如大学毕业生有一些人要联系国外留学,同时要联系几十所学校,怎样寄资料比较合算?

有奖明信片的中奖概率是多少?

在这节的数学教学中,通过不同类型问题的自主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并从中学习了知识,这样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统一,隐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方法、能力体系、价值规范、思维方式得到充分孕育。

三、及时捕捉学生闪现的思维火花,彰显教学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时,他们的思维伴随着对知识的不断深入理解,往往会产生教师意料之中甚至是意料之外的思维火花。教师如能恰当地把握时机,就能以点带面,促使全体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使这点点滴滴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这种把学生的思维火花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艺术,往往使学生体验到一次次成功的快乐。

在学习必修(2)第一章“立体几何”,用斜二测画法画平面图形的直观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用斜二测画法画出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的直观图,并计算其直观图的面积。”两分钟后,我开始提问:

师:根据斜二测画法,说说你的计算直观图面积的方法

师:同学们赞成这种计算方法吗?

师:要是我把三角形改为正方形,面积有会怎样呢?

(我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导向自己提出的问题上)

突然有一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楞了,因为这个问题我从来就没有考虑过但他及时生成的思维亮点却点燃了师生创新的火花,老师及时捕捉了学生的思维亮点,鼓励了一个学生,激发了一片学生,得到了满堂精彩。

浅谈思想品德教学隐性课程的开发 篇4

学校思想品德课显性课程是指明确的、事先编制的德育课程, 指德育的常规课程或德育的正式课程;德育隐性课程是指潜在的、隐蔽的课程, 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校风、人际关系还包括社会、家庭等潜在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课程资源。

过去我们较多地强调德育显性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作用, 目前隐性课程的开发, 已被许多人所重视, 正如杜威所说:也许对教育的最大误解就是认为人只学习他正在学习的东西, 而从态度、爱憎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间接学习可能而且经常比具体的授课内容更重要。就思想品德自身的目的而言, 思想品德教学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课堂教学起到一个理论导向作用, 如同一颗种子;而隐性课程是指社会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 如同思想品德形成的深厚的土壤和阳光雨露, 因此, 隐性课程的开发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是显性课程所不能够达到的。

1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

工程, 家庭、社会、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可能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开发隐性课程资源可以拓宽思想品德课的外延, 丰富思想品德课的内容

(1) 从可能性方面看, 很多学者对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做过研究。如著名道德专家柯尔伯格认为, 潜在课程可以作为促进道德成长的手段;精神病学家斯奈德则认为, 没有一所学校没有影响师生的潜在课程,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者的价值感和尊严感, 这是显性课程所不及的;日本学者岩桥吉认为道德教育如果不关心潜在课程, 期望得到满意的效果是不可能的。所以充分地开发思想品德隐性课程可以丰富思想品德课的内容。

(2) 从现实性方面看, 单一的思想品德教育拓展到目前的公民道德教育, 法制法律教育, 文化艺术教育等可以在原来的课堂教学“硬性教育”基础上采用各种方式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提供各种培训, 通过各种媒介交流等“软性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参与这类课程通常是无意识地接受隐含于其中的经验, 这类课程主要是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 学生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获得非学术性的知识。

2 由于隐性课程具有内隐性, 因此他更容易

被受教育者在无意中接受, 因此加强对隐性课程的开发、设计可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内隐性是隐性课程突出特点之一, 当代大学生是自觉意识很强的一代, 他们愿意通过自己的眼睛和体验去感受这个世界, 喜欢非强制性的教育, 不愿意接受学校硬性的规定的传授方式的限制。而隐性课程给受教育者在感知、接受和选择上有较大的自由度, 因此, 如果再加上教育者严格设计, 使之含有丰富的信息量, 深厚的内涵和强烈的刺激, 具有较丰富的象征意味, 就会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接受更深刻更深厚的思想教育, 进而形成思想观念, 以致习惯和行为。如: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网络教学信息量大的特点, 给学生大量事例, 把隐性课程内容孕育其中, 大量的内容可以说明一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者应多在引导方面, 事例的隐性教育性方面下功夫, 而不是过早的给学生结论, 或过多的理论。

3 隐性课程的内容可以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影响, 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产生长远的作用

布卢姆认为, 隐性课程的主要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有关, 也与学校所强调的品质及社会品质有关, 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对于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具有强有力的持续影响, 这是因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负有相互支持, 关心和尊重的责任, 学校的学习不可能是学生的单个学习, 它是集体的活动在这种集体活动中, 有时要强调控制等级竞争;有时要强调鼓励, 平等, 互助, 各个学校还有各自所强调的主要品质, 如布卢姆指出,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样重要, 隐性课程能很好地达到某些教学目标, (特别是在品质习惯、态度方面) 并比显性课程的明确目标能更持久, 学生在学校中形成这些社会性品质, 以后走入社会所起的作用与学生形成的学习技能对以后工作所起的作用同样重要。

4 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可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校风、人际关系二者相互影响, 彼此联系。如果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 就失去了落角点, 成为空头理论;校园文化、校园生活、人际关系不加以开发, 引导就会失去正确方向, 两者相互结合, 相得益彰, 共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发挥作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 会使显性课程更丰富, 更有内容,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会使隐性课程有丰富的内涵具有思想性和方向性。

5 隐性课程的开发兼顾社会环境、家庭环

境的内容, 使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互结合, 使品德课的教学有更广泛的社会空间, 有更深厚的社会基础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次性教育或一种教育的结果, 而是社会综合作用的产物, 形成时间长, 发挥作用的方面广泛。首先: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每一位教职员工, 在他们的思想中全面渗透隐性课程理论思想, 要使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它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话都能对我们的教育对象产生巨大而久远的影响, 对他们的个性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而能够在学校的每一个教育环节, 每一个管理环节都能发挥积极向上的信息, 使学生向着良好的个性方向发展。其次:家庭教育总体水平上升, 社会环境净化。如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 仅靠课堂教学不够, 仅靠学校教育也不够, 需要社会、家庭形成合力, 才可能对学生形成长期的一贯性的教育, 对其“诚信”品质的形成, 起到连贯、持续的、长久的作用, 这样就会避免出现学校“十年功, 社会几分钟”的现象, 就会避免出现思想理论超前, 行为方式滞后的现象。

隐性课程教学 篇5

分析观念性隐性课程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概念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高中生语文课程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和我们的语文教材、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语文教师的阅读导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上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是浅薄的文化积累,对传统文化一般持疏远的态度,对民族文化的精华缺乏感知,对本区域的文化缺少传承,以至于学生对文化的重要性缺乏认知而被当前的大众文化主导,这导致当前语文学习上的散漫、功利性;第二是缺乏生活的积累,大多数学生常识性的判断都存在困难,简单的学校生活,基本上没有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对于寄宿的高中学生而言,学生的生活因局限于学校,使得他们缺少生活经验的累积,生活经验上的逻辑和常识性的缺乏成为学生情商中的硬伤,学生不能从生活习惯和思维认识上转变观念,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的学习中出现了较大障碍。第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苍白,高中阶段学生的价值观逐渐成型和稳定,但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严重影响到了学校的教育。如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让孩子首先从自己的安全、利益出发去思考问题,导致孩子缺少爱心,缺少同情心,以至于学生语文写作中虚假情感的现象相当严重,课堂中甚至有对课堂教学的防御性心态。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这在语文教学中是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学中面临的上述问题作为教师有些是没法从根源上去纠正的,导致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面对着很多的困难。但不能以此作为课堂教学随意化、简单化甚至形式化的借口,需通过教学实践来总结反思,寻找一个解决的方式。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观念性隐性课程的作用。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其中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当显性的课堂教学遇到明显的障碍的时候,教师运用好观念性隐性课程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个思考的维度,从而对教学有一个更为完整、科学的把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受制于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受制于学生的经验性知识以及情感方面的准备,所以显性的以应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也就举步维艰。同时观念性的隐性课程也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个体性的`高中语文教师难于影响学校的校风、学风,也难于影响有关教育主管领导的思维观念,出于对教育事业的尊重,教师必须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去思考问题,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障碍和困境不可能依赖于学生自主的阅读和学习来解决,只能通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以及研究性活动的安排来得到有效解决。以下笔者主要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和知识观三个方面说明观念性隐性课程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首先是教育理念 在知识本位的阶段,教师主要是传授知识,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现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追求的最高目标。教师的教育理念更多地从自身来思考教育是为了什么。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教育,这就会使教师在关注学生纸笔测试的成绩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成长。高中语文课程如果单纯从应试的角度来处理,内容和形式必然枯燥。现在的语文教学基本上属于有本难依的这么一种比较散漫的状况。特别是写作课中,我们的课堂教学显得松散而随意,尤其是命题作文写作,就是给学生一个话题,布置完了,就让学生自己写,写完了就做一些检测性目标的讲评。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教育的本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语文教学,以教育理想化的、精神性的范式去要求自己,以现代的教育理念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依据组织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提高主体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愿意自己读书,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问题。从对语文被动性甚至受迫性的学习状态中转变过来,才能真正感受我们文学、文字和文化之美。

其次是教师的价值观 教师的价值观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活动,这样的影响同时也是深远持久的。教师用怎样的价值观去教育教学,学生就会以相对应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去学习。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严谨治学是当代教师普遍性的价值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学生身上,以关爱学生的角度去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对语言的逻辑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把握,课堂教学应更多侧重于学生欣赏水平、文学素养方面的熏陶。从关心学生的未来成长的需要角度,语文教师应该转变书面测试成绩为主导的价值取向。

教师还应该从为人师表的角度去影响学生,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去促进学生。教师不仅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教学的研究者、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会深深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难于想象一个知识水平浅薄缺乏专业素养的老师会怎样指导以及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态度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如此,试想,语文教师都不能引导学生去欣赏文学、文字的美,而只是按书面测试的要求机械的教学,学生怎能对语文、对阅读有兴趣呢?

最后是教师的知识观 当前新课程理念下,“新的教师知识观,既强调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知识发展的受益者,更强调应该敏锐地感知和吸收新知识、新思想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作为现代教师,笔者觉得应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知识观。第一,教师不是全部知识的拥有者,特别是高中教师都是专业化的学科教师,就必须承认自身的某些学科知识存在不足,这样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不能以知识的权威出现,当出现有跨学科知识的情况时,教师应该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去开发课程资源,师生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学生主动性的调动。第二,教师无法传授所有的知识,但可以传授知识获取的经验。语文教师如果单纯只是依据参考答案去讲课文,学生必然只能机械地去理解文字,教师更多的是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文字的驾驭能力,当一个教师以知识的促进者、合作者的身份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浩瀚的文学海洋里学生才能有游泳的勇气和技能。第三,教师应努力学习跨专业的知识,向全科知识型老师努力。教师的成长不能局限于专业化的成长,在研究本学科知识的前提下也需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说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哲学等等,以学科的共性、交叉性去思考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会有质的提高,很多困惑都会迎刃而解。

论隐性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6

[关键词]隐性课程 体育教学

[作者简介]朱昌荣(1952-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体育学院篮球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陕西西安 710068)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121-01

一、加强对体育教学环境和体育隐性课程的认识

当前,教学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个好的教学环境能对学生起到独特的、其他教学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体育隐性课程是指受教育者通过学校体育环境,以间接、内隐的方式所获得的体育教育性经验的总和。它重视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潜在作用,主张利用环境中的各种体育教学因素,开发学生的生理潜力与心理潜力,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

二、体育隐性课程的特点

1.体育课程开展暗示性。隐性课程的资源皆隐藏于学校体育文化之中,这些资源在向学生发出信号时是以暗示的形式传导的。

2.非认知心理作用的显著性。学生在体育显性课程中是用脑袋去面对,而在隐性课程中则是用心去体验。

3.习得过程中的愉悦性。体育隐性课程中,学生进入体育学习的过程是无意识进入的,对其不会产生强制性影响。

4.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在相对稳定的体育隐性课程的长期熏陶下,个体往往会形成某些稳定的心理品质。

5.教育心理的两重性。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而施教者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则主要表现为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6.教育结果的两面性。体育隐性课程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要特别关注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特别关注隐性课程的建设。

三、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途径

所谓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是对一些可能对体育教学及学生起消极作用的环境因素加以抑制或控制,而对起积极作用的环境加以建设或改造。体育教学环境包括:体育自然环境、体育物质环境、体育教学人际环境、体育观念环境和体育社会环境。

1.体育教学自然环境。包括校园的花草树木、校园的绿色乃至校园的空气、噪声、光线等,这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训练。校园中的自然环境对运动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一定的地理环境,必然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活动方式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不同的体育文化长期作用于体育运动,势必将会形成不同的运动水平。对体育自然环境的开发主要在于:加大校园绿化面积,改善运动场馆的光线适宜度和隔音效果。

2.体育物质环境。体育物质环境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来源。它涉及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体育场馆、器材、艺术品等。在体育场馆器材的改进上,应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体育场地器材布置的趣味性与安全性;第二,体育设施的教育性,体育运动环境的卫生、绿化与美化等。在体育艺术品的开发上,应重视体育雕塑、壁画、名人肖像、警句格言等的设计与实施。在开发过程中,应重视典型性、艺术性与实效性。

3.体育教学人际环境。师生关系对体育教育教学效果及师生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潜在影响。在师生关系建立过程中,首先应特别重视教师的作用,这是由教师的地位所决定的。教师的高尚人格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与辐射力,对学生的教育有着巨大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必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师生关系不是上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互助关系。其次,选择合适的领导方式对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专制型与放任型的领导方式均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再次,融于学生的活动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有利于师生关系向和谐融洽的方向发展。

4.体育教学观念环境。这是以体育观念为因素构成的教学环境。体育观念是经过一定时期的积淀、整合而形成比较稳定的观念系统、信仰系统、目标系统。这些观念附着于群体又影响或作用于个体。体育观念环境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依靠学校,争取得到校领导的支持。第二,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切实做好体育教学及课余训练、竞赛等工作。第三,加强舆论宣传,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意识。第四,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物质条件,建立学校、家庭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发挥整体教育功能。第五,体会环境。学校是个小环境,社会是个大环境。大环境影响小环境。社会体育环境因其要素多种多样而具有综合性,社会体育环境对学校体育教学影响最大的仍然是社会体育观念。不同学校体育教学社会环境的不同特点与其所在地域、周边有关,与学校跟社会体育信息交换的状况有关。开发体育社会环境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社会体育信息的交流与交换;二是,加强学校周边体育环境建设。

四、体育隐性课程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体育隐性课程实施的对象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在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改变填鸭式教学的必要途径。

2.过程性原则。体育显性课程注重学习过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体育隐性课程同样需要在过程中完成对学生体育文化、体育行为、体育意识等的熏陶和体育隐性课程的无意识性、间接性,更需要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反复地刺激、巩固以达到课程的目标。

3.重复性原则。体育隐性课程主要是通过暗示、渲染、引导、激励等心理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在无意识之中发生作用,慢慢提升学生的体育情感、行为方式、价值观以及个性品质。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日积月累的结果,需要有选择地、长期地、重复地作用于目标人群。

4.灵活性原则。体育隐性课程的实施也需要有一定的计划性,逐步、逐项地实现课程目标。体育隐性课程内容的难操控性和不易量化性,又使体育隐性课程的实施显现出很大的非计划性。这就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灵活多变,注意人、事、物的差异性,立足本校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形式多变地发挥体育隐性课程的作用。

5.整体性原则。体育隐性课程和体育显性课程是协调统一、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二者是齐头并进,作为一个整体发挥教育功能的。体育隐性课程内容也是需要整体介入学校体育教育的,需要各种内容一起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在注重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思想等施加影响,发挥学生所涉及的各种环境的体育的潜在影响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1]董海滢.高小隐蔽课程研究的方向[J].教学评论,2005(3):35-37.

[2]李先国.浅析学校隐性文化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5(5):56-57.

数学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及其开发 篇7

一、隐性课程的理论基础

英国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专家学者曾经指出,关于隐性课程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课程论的专家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了《班级生活》一书,在这本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相关概念.在这本书中,隐性课程只是代表了学校的教育中还存在着一种无法控制又对学生有着深远影响的教育因素,并没有实际的内涵.因此,也就造成了之后很多的专家学者对隐性课程内涵的研究、分析和争论,也就使隐性课程从不同角度有了不同的内涵和理解.但是也使教育学者明确地区分开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更加细化了课程.

二、数学教学中隐性课程的特点

关于隐性课程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总结可以发现,不同内涵之间也有着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在数学的教学中仍然适用.

首先,隐性课程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课程.不仅如此,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之间可能还会出现一种互动,即隐性课程的内容会出现在显性课程中,亦或者显性课程的内容内化为隐性课程的内容.像在教“有理数”中的正负数这一课时,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们思考现实生活中哪些现象存在零以下的状态或者表示,可以让学生小组进行思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从学生举的例子中引入正数和负数,这样就便于学生思考,使隐性课程的内容出现在实际学习的显性课程中.

其次,隐性课程的形成可以是系统的,也可以是零散的.由于知识的内敛性和潜在性,就使得隐性课程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形态,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不同的轴对称图形,打开学生的思维,并且鼓励学生画出自己想象中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可能会画出雪花等,这样就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中也会有美的事物,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和情操.

再次,隐性课程可以是学术方面的,也可以是非学术方面的.当我们学会了某种技能,掌握了某些知识,了解了某些学科研究,这个时候可以说这种隐性课程是学术的.当了解了班级的规范和制度、情感的沟通和交流,解决了面临的困难和挫折,那么这种隐性课程的学习就是非学术性的.某商品1998年比1997年涨价5%,1999年又比1998年涨价10%,2000年比1999年降价12%.那么2000年与1997年相比是涨价还是降价?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这种题目思维比较抽象,教师在讲授知识、思路后,可以让学生试着分析自己的思路,和同学讨论,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的理解力,加深了对题目的印象,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这就体现了隐性课程中所体现的学术性和非学术性特点.

最后,隐性课程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进行的.隐性课程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综合体,二者兼而有之,共同服务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个特点在教授“三角形全等”的证明题方面就有很好的体现.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理论并且加以应用,那么根据这个目的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在错综复杂的图形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便能很好地找到相等或相似的图形特点,从而打开解题的思路.这就体现了隐性课程的有意识特点.

三、数学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应用和开发

隐性课程在数学中的应用不仅重要,而且十分的必要.结合上述数学教学中隐性课程的特点,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借鉴,从而能更好地实施隐性课程的教学.

第一,创建数学学习的美好氛围.

众所周知,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不同的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有不同的效果.例如,这个星期主要学习“坐标”这一知识点,那就可以在板报中灵活运用坐标的知识,建立一个坐标体系,在适当的位置标出学校的位置,不同学生的家的位置,让学生可以了解家和学校的位置,同时根据前面章节的关于角度的学习,渗透到坐标中,让学生掌握彼此之间的角度大小.诸如此类的板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在学习后加深印象、深化理解,将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第二,设计数学学习的有效活动.

有些学生会觉得学习数学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和数学学习相关的游戏、活动等来让学生保持数学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可以对平时数学作业完成比较好的学生的作业进行定期的展览,让同学之间进行一个学习和交流,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在学习解方程组的时候,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组与组之间比赛,看哪个小组解方程的速度快、效率高,在训练学生思维敏捷度、认真度的同时,也能促进小组团队的合作.

第三,建立数学学习的良好沟通.

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主动沟通交流,询问学生有什么疑难问题,如果前面的数学知识不明白,那么后面的学习也不能很好地进行下去.数学学习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异常重要.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达到预期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刘根平.潜课程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综合英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构建途径 篇8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不同于学校的有教学大纲的、有计划的、有意识的正规课程,它是一种无计划的、 无意识的、非学术性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结构和价值体系,对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916年,美国著名教育思想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及《经验与教育》中提出了“同时学习”的概念。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提出了“伴随学习”的概念,这两种概念实际上已经触及隐性课程问题,为隐性课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66年,美国教育家杰克森在《课堂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首先提及隐性课程。布卢姆在《教育学的无知》一书中提到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这对概念,他认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样重要。西方学者对隐性课程的认识不一,并没有一种准确、 全面的定义,但却不乏共同之处。如果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对隐性课程的认识上大致有以下几种:1)隐性课程是“ 非计划的学习活动”[1],是“ 学生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外所受的教育”[2];2) 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教育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3];3) 隐性课程指的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4]。

近年来,教育者越来越重视隐性课程的潜在作用,对隐性课程的称谓各种各样,国内学术界称之为隐性课程、隐蔽课程、 非显性课程、非正规课程等。国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走过了三十多年,现在隐性课程的研究已开始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注重和具体学科的结合并探索其在学科教学中的影响。本世纪初出现了高校英语隐性课程的研究。在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隐性课程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认真研究其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实现途径,对于提高综合英语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综合英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构建途径

2.1综合英语物质文化环境的隐性课程建设

物质情境是构建综合英语教学隐性课程的重要基础。物质情景建设主要是指构建隐含隐性课程特点的课堂环境和校园环境。一个环境优美、能够激发学生激励向上的校园环境和教室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审美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学习氛围。英语教师可以利用校园走廊和教室墙壁来营造具有英语学习和英语文化的氛围。通过在走廊和墙壁上设计英文的格言和警句,设计西方国家名人的英文简介,设计西方著名建筑的英文介绍等,使学生沐浴在英美文化的熏陶中。充分利用图书馆中的英语学习资料,在阅览室建立和开设英文期刊室,为学生定期放置与学生水平相当的期刊, 如《校园英语》《海外英语》《英语沙龙》《英语四级辅导报》等,提供一个极具英语学习气氛的安静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宣传渠道,如利用校园电台、广播台开设英语交流平台,可以播放VOA、BBC、CET-4等英语教育节目。充分利用教室的物质环境合理编排座次。英语教师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英语基础,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来设置座位和座次,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物质情景的构建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和语言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

2.2综合英语精神文化环境的隐性课程建设

文化情境的建设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 有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目标追求和使命感。文化建设是综合英语教学隐性课程构建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树立良好的教风,严格考风考纪,形成良好的学风,达到潜移默化积极影响学生的目的。在综合英语课堂上, 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用英语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英语角、英语演讲竞赛、英语讲座、英语配音比赛、英语歌曲比赛等英语课外活动,来构建课外英语文化的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通过把校园文化和精神融入英语学习,将隐性的英语力量推到一个新台阶。

2.3重视传统教材和新媒体中蕴含的隐性课程建设

传统教材中的隐性课程对综合英语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综合英语教学中,要重视教材中蕴含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意识,深挖教材中所蕴含的精神层面的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新媒体时代条件下,要了解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情况。据悉,大多数大学生在课下玩手机、电脑、网络游戏的时间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学生甚至上课都在玩手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可以结合院、系、英语教师的各类媒体资源进行隐性课程的建设,以积极向上的内容引导学生。比如,可以构建综合英语课程的微博,通过综合英语微博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积极地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再如,可以构建综合英语的微信群,通过微信群的建立,教师和英语爱好者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即时性,随时随地发表观点、转载综合英语的相关信息,上传实用的学习视频, 实现对学生学习的正面引导,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综合英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建设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重视隐性课程的教学作用和价值。为此,积极构建综合英语的物质情境、文化情境的隐性课程建设,重视传统教材和新媒体中蕴含的隐性课程建设,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热情,有效贯彻落实显性课程的教学目标,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品质和道德方面,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也显.潜在课程初探[J].教育研究,1987(11).

[2]陈玉琨.试论潜在课程的性质、功能和组织[J].上海高教研究,1988(4).

[3]郑金洲.隐性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J].外国教育动态,1989(1).

[4]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

隐性课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篇9

一、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区别

体育隐性课程、体育活动课程和体育基础学科课程为主要的三种课程形态,其中体育活动课程和体育基础学科是显性课程,是提前编制的且明确的学校课程,体育隐性课程是在显性课程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隐形课程由规则和常规等构成,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显性课程偏重对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隐形课程强调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学习,这两者相互影响,其中隐形课程更为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它能促进显性课程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助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二、隐性课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体育教师的上行下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隐性课程的作用。

(1)体育教师应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亲切的话语和温和的态度投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即便在寒冷的冬天或者炎热的夏天,也能从精神面貌中鼓励学生,带动学生全身心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2)教师的上行下效至关重要,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切忌浮躁、懒散和放纵,其行为举止应端庄得体,向学生散发一种独特的、和蔼亲切的人格魅力,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我们学校陈老师落落大方,信守承诺,做事雷厉风行,这在学生中逐渐成为主流,学生争先效仿陈老师的作风,体育课堂积极踊跃,主动表现,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活跃了体育教学氛围,同时也保证了教学质量。

(3)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尊重自己的工作岗位,明确自身岗位的重要性,不要随意敷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进而感染学生爱上体育活动,发挥隐性的教学作用,最终收获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

2.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和营造学校的体育氛围

课堂教学环境既包含教学设施、教学条件和班风等,又包含教学方法和教材,这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默默地影响着学生,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具有一定目的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然而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的更多,这为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平台,有助于良好品质和个人修养的提升,这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理想课堂教学效果的获得。

3.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提高教学质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教风是一种思想状态和精神面貌,它是教师和学生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共同努力形成的。首先,应摆正教风,这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众所周知,良好的教风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体育教师的思想品质和业务素质直接关乎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形成。教书育人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体育教师不能单纯关注教书,而忽略育人,既要向学生展示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强大的专业技术,又应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教学技巧、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等。

隐性课程教学 篇10

一、找出隐含因素, 培养理性精神

理性思维在学习数学和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数学教学包含了丰富的隐性文化, 学生可以在有意无意中使自己的数学思维得到提高, 理性精神得以培养.

( 一) 揭示知识本质

对于同一数学知识, 由于教师教学形式、内容处理、组织方式的不同, 学生对其本质的认识也不同. 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影响着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态度和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揭示相关的数学知识 ( 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等) 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给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 二) 提炼思维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 不可否认的是, 学生经常能透过教师讲授的具体数学知识, 领会到处理数学问题的某些思维方式.特别是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 通过概念的生成过程, 可以引发学生对隐含在数学知识背后的一些思想的领会和感悟.如: 在等比数列概念的教学过程中, 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是同一个常数, 叫作等比数列. 即:. 对于等比数列的所有知识都可以从这些方程中得到, 而且包含了求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 所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揭示数学思想方法和提炼处理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问题意识, 注重启发探究

任何富有启发性、探探性的数学教学都一定隐含着积极的隐性课程,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启动学生的数学思维, 用数学问题推动教学进程, 师生合作互动,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统一.

简单课例: 余弦定理课一开始, 以问题引入:

师: 已知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1, 求的值

学生: 如图, 延长AB至D, 则∠DBC= 120°, ∴

师: 很好, 如果将正三角形ABC改为AB = 3, BC = 5, CA = 6的一般三角形呢?

学生: 需要求出cos∠ABC的值.

师: 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 板书: 余弦定理) , 是否可以用我们所学过的内容来求C的值呢? ( 学生思考)

师: 太好了. 如果问题改为: 已知AB = c, BC = a, CA =b呢?

……

这样通过问题, 让学生推导余弦定理, 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自觉地练习, 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三、提高教学技能, 彰显教学智慧

数学教学技能包括教学组织、教学管理、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板书和语言技能, 教师要能灵活、多样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技能, 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智慧, 它融入了数学教师对人生和教学的体验、情感、理解与思考等. 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力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体现鲜明的隐性个性, 以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产生良好的隐性教育效果.

四、构建良好的氛围, 营造和谐师生情感

在数学教学中, 无论是隐性课程还非隐性课程, 其学习的效果主要依赖于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而其关键是师生情感的投入. 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善于构建一种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教学氛围, 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尊重、关爱、理解和激励,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为隐性课堂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环境、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师生关系等都隐藏着无数的教育影响因素, 润物细无声地陶冶着学生的心灵, 像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学生的思维, 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所以,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尽量加以开发,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启迪.

参考文献

[1]田文江.打造高效课堂.天津教育出版社.

[2]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上一篇:体外循环机下一篇:意外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