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关系

2024-05-06

原始关系(精选十篇)

原始关系 篇1

一、我国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的特殊性

任何一种类型的国家, 在其工业化过程中, 都必然经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 曾经把直接生产者因被强制剥夺而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社会财富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称为资本原始积累。之所以称之为“原始的”积累, 是因为这种积累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 而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积累。通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积累, 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之后, 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者身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 都要经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尽管其所采取的方式不同, 但本质上都是一样, 即通过暴力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并把生产资料和财富集中到资本家手中。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是一个充满暴力和对抗的过程。

我国是在一个物质基础异常薄弱、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现代工业比重甚低、农村人口占绝大比重的农业大国 (也是农业穷国) 基础上开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如何最大限度地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 必然是我国政府最为关心的事情, 而且这种关心的迫切性, 甚至超过对稀缺资源的高效率利用。问题的实质在于, 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大国, 倘若选择协调的、平衡的经济增长道路, 即缓慢的经济增长道路, 至少要经历两个多世纪的时间, 才有可能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为了尽可能地缩短这个缓慢经济增长的过程, 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 就必须暂时牺牲分配的效率, 暂时牺牲农业的发展, 暂时抑制市场的作用, 以便迅速地动员经济力量, 较快地积累工业化启动的资金。这种不协调、不平衡的经济增长道路, 即赶超型的经济增长道路, 实行的必然是一种指令性、强制性的经济增长。把权力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政府部门, 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 加快工业化步伐, 必然要通过强制性手段, 迫使农村、农业、农民通过各种形式, 为赶超型工业化、城市化提供资本原始积累。1953年至1978年, 我国每年的积累率都在25%至30%之间, 其中有13年的积累率超过30%。1952年至1979年的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 重工业占53.9%, 轻工业占5.4%, 农业占12%。这就必然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我国“三农”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资本原始积累, 不仅存在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 而且存在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全过程。与其相联系, 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 还只能说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 而不是完善的市场经济。我国资本原始积累延续时间之长, 应当说是源于路径依赖效应。路径依赖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 均有类似物理学的惯性, 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 无论是好的或者是坏的, 都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作了某种选择, 就好比走上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 让你很难摆脱它。换一种说法, 当某一种策略被选择之后, 就有可能对后来发展道路选择起到了路径依赖效应, 即对以后的制度选择起着制约和示范作用。这就不难理解,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央一再强调“三农”的重要性, 一再强调要采取措施, 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 胡锦涛同志因此把“三农”问题上升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资本原始积累

如果我们作更深层次的分析, 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与资金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 是我国对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的重要原因。为了加快工业化步伐, 尽快改变我国国民经济的落后面貌, 以及迅速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 迫使中国政府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紧接着面临的是如何选择工业化资本积累的模式。

总的说来, 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通过市场调节转移资本。这种转移以产品剩余和农业储蓄大于农业投资为前提。这就要求农业生产必须有较大的赢利, 而同时工业的赢利又大于农业, 从而吸引农业资本向工业部门转移, 为发展工业积累资本。市场调节的自动转移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 对于后进国家来说, 往往是行不通的, 这就只能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 借助于政府的强制性转移。有两种强制性转移可供选择:一种是日本明治维新后采用的向农民征收高农业税和高土地税的办法, 也可以说是“明税”的办法;另一种是前苏联曾经采用的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也就是“暗税”的办法。无论是哪一种办法, 都是把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的任务落在农民身上。像中国经济这样落后的农业国家, 进行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在一个较长时间内, 要求农民多提供一些积累, 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 筹集工业化建设资金, 或者是依靠残酷的资本原始积累, 高强度地掠夺农民;或者是对外扩张、侵略, 残酷掠夺殖民地;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不能走资本主义老路, 只能在国内想办法, 即主要依靠农民提供资金积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其主要形式是借助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所形成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1977年, 我国农产品收购价格低于其价值34%, 而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19.6%, 农民交售农产品少得、购进农用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多付共计335亿元, 相当于1977年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1957年至1977年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相当于1977年全国国有资产价值的总和。

作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统购统销, 是服务于超前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的, 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制度体系。诸如, 在生产领域, 向基层生产单位直接下达种植面积、产品品种、产品产量等指令性生产计划指标, 严格控制生产的范围和领域, 以降低农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在产业政策上, 限制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以压低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在流通领域, 实行对主要农产品高度集中的国家垄断, 限制乃至关闭农村和城市的集市贸易;不承诺农民有独立支配土地使用权的权力, 禁止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 以抑制地租对农产品价格的催化作用;在分配领域, 寓分配于交换之中, 对农民一手低价收购农产品, 一手低价供应农用生产资料, 并提供部分无偿投资;对城市居民, 一手低价供应食品和其他社会福利, 对企业低价供给原材料, 以人为压低企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成本, 一手则通过财政手段集中城市工商各业的超额利润。其在农村的微观经济组织制度, 则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 把农村各级经济组织变成各级行政机关的附属物, 为的是强化国家对农业生产与流通的行政干预, 确保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统购统销贯彻到底。

在农业全盘集体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村人民公社化, 已经演变成为国家直接控制农村集体经济权利的一种形式。这集中表现在国家通过指令性生产计划、农产品统购统销、限制自由贸易、关闭农村要素市场以及隔绝城乡人口流动, 使国家实质上成为农村人民公社生产要素 (土地、劳力、资本等) 的第一决策者、支配者和受益者。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在合法的范围内, 仅仅是国家意志的贯彻者和执行者, 它虽然也占有相当规模的资源, 但却无力抵制国家对这种集体占有权的侵权。与全民所有制经济相比, 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并不意味着是一种较为宽松的国家控制形式。如果说与全民所有制有区别, 那就是国家直接支配和控制农村人民公社, 并不对其控制后果承担财务责任, 而国家直接控制全民所有权, 却要以国家财政担保其就业、工资和其他福利。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 以及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中, 由于强制性征购农产品的交换职能中, 加入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使收入分配职能与交换职能交织在一起, 而价格所固有的资源配置职能则完全被指令性计划所替代。价格职能的严重扭曲是以政社合一农村人民公社所具有的行政功能和对价格反应不敏感为前提, 使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有可能进行。

三、体制转轨过程中的资本原始积累

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 是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手段。而要发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就必须创造条件让资源自由流动, 平等交换, 即形成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其目标是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理论上说, 随着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推进, 必将为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开辟道路。但是, 在实践上却没有沿着这个目标持续前进。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论述的路径依赖效应。

市场经济所固有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以及与其相联系的资源配置高效率, 决定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史命之后, 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 是历史的必然。但是, 由于我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任务还将延缓很长时间, 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较长时间内必然表现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表现在相当比重的资源要素还是由政府直接控制, 其供求与价格还不能由市场来决定。这就不难理解, 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为什么还要延续很长的时间, 就是因为我国还要通过劳动力价格剪刀差、土地价格剪刀差以及资金价格剪刀差, 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积累资本。与其相联系, 我国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为何远远落后于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 就是因为国家还要依赖要素的低价格、低成本, 来人为构造独特的竞争优势。倘若没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 没有要素的低成本、低价格, 改革开放以来, 就不可能有那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资源消耗型企业从国外、境外流入国内、境内, 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就不可能有那么快速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在经济领域, 我国基本上是一个从中央集权向地方政府放权的演变过程。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迄今为止资源配置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集中在各级政府手之中,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我国市场取向改革, 为要素流动创造了条件, 且由于劳力、土地、资金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收益率, 存在着极其明显的落差, 使得这三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趋势很强劲。但是,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存在, 使得这些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是建立在不等价交换的基础上, 其后果必然是城乡差别的持续扩大。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是我国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体制保证。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不仅表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 而且表现在城市内部市民与农民工的差别。农民工是城乡差别在城市的缩影。农民工与市民的差别, 不仅表现在初次分配的差别, 即同工不同酬;而且表现在再分配的差别, 即享受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差别, 就业机会、受教育机会以及住房、医疗、养老等待遇的差别。正是借助于城乡分割的身份制度安排, 把农民工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压到比市民低得多的水平上。据有关信息透露, 上海市民的福利待遇比外来农民工高8倍。深圳市作了测算, 要把该市七、八百万农民工转变为市民, 地方政府约需投入8000亿元, 相当于2009年深圳市地方财政收入的10倍。统计数字显示, 凡是农民工输入省, 农民收入水平特别高;凡是农民工输出省, 农民收入特别低。原因是农民工所创造的价值, 大部分留在输入省, 其劳动所得仅仅是其创造价值的一小部分。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还表现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 不允许其身份改变, 以利于维护城市用工的低成本。而农用地要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 则要求其改变身份, 即由农民集体所有转变为全民所有, 以便把增值了的土地价值留在城市。国家垄断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流动。根据现行的国家宪法和土地管理法, 农用地要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 必须先由国家征用, 尔后由地方政府再转让给开发商。征用土地是带有强制性的, 其价格是低廉的;地方政府转让土地则是高价的。因为土地是稀缺资源, 供给量是很有限的, 而需求则是近乎无限的。由于国家垄断这一稀缺资源的买卖, 农民被排除于享有土地资本化成果之外, 地方政府因此获得令人惊叹的超额的利润。1998年的我国城市房地产市场改革, 开启了我国“土地资本化”推进城市化的新阶段。2000年以后, 以“土地资本化”为主要驱动力的城市化, 日益演变成各级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土地出让金的规模便迅速扩张。2006年7000亿元, 2007年13000亿元, 2009年15900亿元, 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从2001年的16.6%上升到2009年的48.8%。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还表现在城乡二元金融体制:即国有银行主要集中在城市, 主要为城市国有企业服务。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农村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缺陷和功能性缺陷并存。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是, 在农村金融领域里, 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金融业务基本上呈收缩状态, 农业发展银行也没有有效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组织的功能。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些年来已经基本上失去合作金融性质, 从而导致农村现有的金融服务不能通过现有正式金融机构的服务得到满足。当前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不仅没有起到为农村服务的作用, 反而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以2010年为例, 全国农户储量存款余额为5.9万亿元, 农户贷款余额只有2.6万亿元, 两者相差3.3万亿元。把本身收入水平就很低的农民的很大部分资金, 以低存款利率的途径, 转变为城市国有企业和国有部门的低成本可支配资金, 而农村民营企业所需要的资金, 相当部分要从民间高利率借贷获得, 这就必然表现为城乡之间的资金价格剪刀差。这不仅严重地制约着农村民营企业的发展, 还导致周期性民间借贷危机的频频发生。

四、现行的分税制固化了资本原始积累趋向

始于1994年的分税制, 重新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 较大幅度提高了中央财政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 却没有相应增加其在地方发展上的事权。与其相联系, 地方财政在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明显降低 (超过两成) , 财政支出的范围不仅没有缩小, 还有所扩大, 因而导致地方政府普遍性的预算内财政赤字和巨大的财政压力。中国式分权改革的最大特点是经济上的分权与政治上的集权同时并存。在高度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下, 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经济指标, 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在这种既定的激励机制支配下, 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自身政治升迁, 必然围绕地方经济增长目标, 展开剧烈的竞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分税制改革以来, 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高速增长的秘密所在。因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往往是与该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联系在一起。在现有经济发展方式框架内, 一旦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降至8%以下,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率就很低, 甚至是负增长。正因为这个缘故,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几乎没有发现地方政府官员承认存在经济过热的问题。他们总是感到经济发展速度越快越好。2012年中央提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不到一年时间, 地方政府的财政投资就突破10万亿元。可见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性是相当高的。

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就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以及千方百计招商引资。现行的土地政策赋予地方政府掌握大量土地资源的权力, 利用土地优惠政策乃至零地价来吸引地区外资金流入该地区。由于国有银行在地方的业务, 实际上是受地方政府控制的, 使得地方政府有能力通过低银行信贷资金成本招商引资。无论是土地低成本或者是信贷低成本, 都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与牺牲农民利益基础上, 或者说是建立在以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为基础的城乡要素价格剪刀差。地方政府为了拉动经济快速地增长, 必然引导投资重点放在城市二、三产业。强化地方政府的城市偏爱程度。这就不难理解1982年以来实行的地级市管县, 其初衷是为了带动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实行的结果则是导致城乡差别的持续扩大。道理很简单, 既然地方政府承担着加快经济发展的重任, 必然激励他们把投资的重点放在城市二、三产业。为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从“十一五规划”开始, 中央就明确提出, 要逐步创造条件, 实现从地级市管县向省管县转变。

五、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与抑制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这就必然导致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要比城市低得多。这是建国60年来中国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 还呈扩大趋势的深层原因。关于这个问题, 美国芝加哥大学D·盖尔·约翰逊教授曾经作了深刻的剖析:“在我整个的职业生涯中, 我一直试图说明一点:农民的福利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多少资源 (包括人力的、物质的和金融的) , 还取决于要素市场的运作情况 (包括劳动、土地和资本市场) 。”“确保农民充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途径只有一个, 那就是改善要素市场的运作。这点在中国尤其重要, 因为每一种主要的生产要素的市场 (劳动、土地和资本或信贷) 在中国都依然受到很大的约束, 存在很多缺陷。中国未来要素市场表现如何,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绩效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国家第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 要建立城乡协调发展机制, 就必须“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 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胡锦涛同志2012年7月23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 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列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能否向着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 还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防止“中等收入陷阱”的大问题。世界上某些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会沦入“中等收入陷阱”,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没有调节好城乡差别问题, 使城乡差别长期处于悬殊的状态。这是值得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的。但是, 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要实现这一改革目标, 难度是相当大的。我国以往之所以选择从体制外改革, 即增量改革入手, 是因为这种性质的改革可使人们普遍带来利益, 至少不会使一部分人利益受损, 类似“帕累托改进”。因而改革阻力很小, 使改革能够顺利进行。而要素体制的改革, 是体制内改革, 即存量改革。这种改革意味着城乡利益结构的重新调整, 分配关系的重大改变, 必然会触及既得利益者的抵制。阻力是相当大的。近年来, 中央多次下达文件, 逐步放开地级市以下城市户籍管制, 但进展却极其缓慢, 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要把农民工转变为市民, 每放开一个户口, 地方政府就得多投入10万元。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都有什么特点 篇2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

人类生产关系的发展

夏商周青铜器纹饰与原始宗教的关系 篇3

关键词:青铜器纹饰 原始宗教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国青铜器文化,要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左右,时间上大体相当于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中国青铜铸造技术达到鼎盛,夏商周三代有着“中国青铜时代”的美称,也是奴隶制发展的典型时期。奴隶社会的发展与青铜文化的发展是一致的,奴隶社会的产生催生出青铜文化的出现,奴隶社会的衰落又带动青铜文化的变迁。直到战国时期,铁器的发展才使得青铜铸造与冶炼逐渐衰落。

科技认知能力与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的奴隶社会的人们,依靠自然的给予而生存,面对奇特的自然现象与残酷的自然灾害,又产生了奇异感、威胁感和敬畏感。不言而喻,自然物和自然力对奴隶社会的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在这种观念认识支配下,人们构造了“万物有灵”的形象世界,而动物有灵是最普遍的。遇事占卜,遇事问神明,神力兼并万物的思想深入人心,青铜器便作为人与神关系间一种载体而存在,主要用于供奉神灵,祭祀祖先、社稷,又可作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杂器等。

1 主要纹饰

器物的主纹饰都是某种自然物形象,少有几何纹样,动物形象占大多数,主要几个纹饰最能表现出当时的思想观念,如龙纹、夔龙纹、弦纹、饕餮纹(兽面纹)、凤纹、鱼纹、虎纹等。人们认为这种自然形象是一种超能力的表现或者视之为本氏族的亲属、祖先或具有保护意义的物体,而无比虔诚的敬奉与追捧。在如此重要的器物上铸以纹饰的重要意义变可想而知了。

1.1龙纹

龙纹在中华文明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是最吉祥、最神圣的纹饰,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它的形象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宫廷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有地位的图腾象征。在新石器时期,龙纹接近壁虎、蜥蜴的形象,到青铜器时代逐渐演变成夔龙纹,夔是传说只有一条腿的怪物,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图形装饰变化多样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1.2弦纹

弦纹是青铜器最简单的纹饰之一,流行于商、周时期,汉代继有少数沿用。形状为凸起的横线条纹,数量上一般一条到三条不等。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作为其他复杂纹饰的衬托,弦纹通常作为界栏出现的。

1.3饕餮纹(兽面纹)

饕餮纹常常出现在青铜器上,特别是鼎上,神秘而瑰丽。兽的形象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而想象出的一种怪兽,兽面纹的线条圆转流动,其中兽的面部狰狞,造型夸张,巨大面部中一张大张开的嘴,因此装饰性很强。常被作为一种警示贪婪而存在的纹饰,在带状兽面纹上下夹以联珠纹,是这个时期常见的设计。而当今对于饕餮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但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认为它们是原始社会图腾观念的遗留;一是认为它们是祭祀鬼神祖先的牺牲,或引申为“助理巫觋通天地工作的各种动物在青铜仪器上的形象。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它巨大而夸张的大嘴,是一张通往神灵界或妖魔界的通道。

1.4凤纹

凤纹在青铜器中是最为优美的纹饰,常常作为辅助纹饰而出现,它是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鸟演变而来的,同属具有图腾学渊源的纹饰,始于商,而盛行于周。作为“四灵”之一的凤凰,在古人心中地位极高,且商人认同自己是玄鸟的后裔,在青铜器上铸由玄鸟演变的凤纹,则有代表祖先,祭祀神灵的意思。

1.5鱼纹

更多是作为辅助纹与其他纹饰搭配出现的鱼纹,能够最早在仰韶文化中,有六七千年历史。早期鱼纹表现较为空泛,常是一条生硬的鱼的形象出现在盘子等较为二维的器皿中。到春秋战国时期,鱼纹的表现手法开始成熟起来,多为一个脊鳍,鱼口张开,微妙微翘。

1.6虎纹

最早有关虎的文物来自于殷墟出土的虎纹花土,在发掘中是比较少见的。虎在中国人心中是动物的中的王者,威望极高。早有记载,《风俗通义》:“虎者,阳物,百聋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青铜器纹饰中的虎纹,作为辅助纹饰几乎与鱼纹、鸟纹同时出现。而其威猛凶悍的形象,被商人认为是通往死亡的象征。

2 纹饰与原始宗教的关系

青铜器纹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奴隶主阶级宗教迷信和神权思想。青铜器纹饰作为人与未知关系的中间者,起到了服务于当时社会的作用,是载体中符号与标记,自然物作为人们所

认同的形象而存在。

2.1神灵崇拜

青铜器时代的人类由于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度不高,生产能力低下,遇到灾害,便将各种各样的社会或者自然力量灾祸都归咎于妖魔作怪,因此对神灵的崇拜到达了极致。妄想寄托敬畏之情得万事安宁。他们认为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精灵遍布着整个世界这些超自然物的存在支配人类,决定生老病死、日月星辰、潮起潮落。这样的环境下便催生了神明的强大,妖魔的神秘的色彩,人们自然地开始信奉神灵。

2.2纹饰作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商代更是事无巨细,几乎都要进行占卜,又有频繁祭祀的周祭制度。而青铜器纹饰在这样的祭祀制度下便起到了一个寄托的作用,人们把对神灵的复杂情感依托在器皿的纹饰上,以此传达。

夏、商、周三个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集中时期。其间青铜器的角色也从祭祀供奉用礼器逐渐转变成实用器皿,这与社会的变迁,人们对自然认知能力的增加和铸造工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分不开的。可以说纹饰的作用是与社会的发展一致的。而青铜器的纹饰则由神秘瑰丽的饕餮纹、夔纹到条带状的窃曲纹、环带纹,此时动物纹样的狰狞与凶恶逐渐退去,人们降低了对动物的神秘与恐惧感,再到后来出现了韵律感极强的优美的蟠螭纹、宴乐、攻战纹等。

参考文献:

1 陈春会 商代青铜器宗教思想探析考古与文物 2004.6

2 王钰锋,胡慧 从神坛走向生活——我国古代青铜器造型与纹饰演变原因析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2

3 陳望衡 狞厉之美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1.5

原始关系 篇4

创业板自2009年10月23日开板以来, 一直饱受争议, 如造富机器、天价估值、虚假成长等。其中, 原始股东减持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现象。深交所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1年截至12月13日, 年内共有56家创业板公司的股东累计进行了多达314次的减持, 合计减持量3.62亿股, 减持市值79亿元。创投公司、大股东和公司高管三类“大小非”是减持主力军。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或私人企业, 上市公司的高管基本上都持有原始股。《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高管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票, 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票总数的25%。为了限制上市公司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离职行为, 深交所规定:在申报离任6个月后的12月内, 抛售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总数的50%, 离任6个月后的12个月期满, 则可全部解禁。在这样的制度下, 为了加快套现的进程,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管纷纷辞职, 按照上述深交所的规定, 高管最快可以在辞职一年半后全部套现。深交所发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5月31日, 创业板224家上市公司, 一共有327名高管提出辞职, 占创业板上市公司所有高级管理人员3800名的8.6%。有调查表明, 一些公司高管上演的是“真套现, 假辞职”。高管的大量离职, 引发了公众对其离职前甚至离职后操纵公司业绩的猜想。本文利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 研究原始股东套现与公司业绩增长变动的关系, 即原始股东是否通过操纵业绩实现高位套现, 以期为证券市场监管提供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一) 国外研究

国外盈余管理研究考察的资本市场动因主要有股票发行、股权激励、管理层收购、收购兼并等。Park和Park (2004) 针对公司高管出售股权的研究发现, 如果管理层计划在后续期间出售股票, 那么就可能通过调整可操控应计来达到报告较高当期会计盈余的目的。Bergstresser和Philippon (2006) 发现当管理层的未来薪酬与股价及期权激励密切相关时, 管理层更有可能通过主观应计来操控利润。

(二) 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也对公司盈余管理做了大量研究, 其中一个分支是研究上市公司是否有盈余管理行为, 及其对股价的影响。李宁、刘玉红 (2009) 通过对我国A股市场2002年以前上市的共1106家非金融行业类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研究表明: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之后, 上市公司正向盈余管理行为显著增加;上市公司在大小非减持之前的4个财政年度, 与没有进行大小非减持的上市公司相比, 都存在差异显著的正向盈余管理。蔡宁和魏明海 (2009) 研究发现, 在“大小非”减持前的季度期间, 上市公司具有正向盈余管理的倾向。

目前国内对大股东减持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鲜有研究。楼瑛、姚铮 (2008) 以在2005年上市并在2005年~2007年间正常公布中期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发现公司财务绩效好, 大股东减持少。不同性质的控股大股东减持动机存在明显差异。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本文从与现有研究不同的角度切入, 不是利用经由调整计算的操控性盈余, 而是直接利用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中的数据, 更直观地反映大股东减持与公司业绩增长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根据现有研究, 大股东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操纵盈余以在减持中获得更大收益, 被减持公司的业绩可能出现较大波动, 以供大股东在合适的时机套现。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存在原始股东减持的创业板公司比不存在原始股东减持的公司业绩增长率变动更大

为了获得超额累计正收益, 原始股东不仅可以选择套现的时机, 还可以选择套现的规模。蔡宁、魏明海 (2009) 以股权分置改革后“大小非”减持中的盈余管理为研究对象, 发现解禁或减持的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的程度也越强。上市公司可能在原始股东减持前或减持中, 在公司公告中披露业绩预增, 以期股价上涨实现高位套现, 而在减持后披露的业绩下滑, 以便在以后期间实现高增长。因此提出另外一个假设:

H2:创业板上市公司遭到原始股东减持规模越大, 在减持前或减持中公司业绩增长率变动越大;在减持后公司业绩增长率变动越小

(二)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第一批解禁从2010年11月1日开始, 年度数据很少, 因此本研究以季度为研究期间, 选择在创业板2010年第三季度以前上市的公司为研究样本, 因在回归分析中涉及到前一期和后一期的数据, 所以实际的样本期间为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第二季度。剔除重要数据异常或缺失、各期间处于禁售期的样本后, 共得到198个样本数据。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聚源数据库, 使用Excel、SPSS19.0等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 变量定义

财务报告中最直接反映公司业绩且对股价短期影响最大的是净利润增长率, 本文研究的是公司业绩增长变动, 以净利润增长率变化来衡量, 即:△Npct=Npct-Npct-1。

本文的解释变量分别为原始股东是否减持 (RED) 、原始股东减持的规模 (POR) 。其中, 原始股东是否减持为哑变量, 若存在原始股东减持则为1, 不存在则为0;原始股东减持规模以每一季度内累计减持股份占公司股本的比例衡量。

此外, 本文在研究模型中加入公司规模 (SIZE) 、公司资产负债率 (LEV) 和行业特征 (INDUSTRY) 三个控制变量。公司规模以期初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资产负债率以期初总负债占总资产的比例衡量;行业特征为虚拟变量, 按照证监会的行业分类, 创业板公司中制造业、信息技术业、社会服务业三大类行业占比合计超过90%, 为简化模型, 将行业特征分为四类, 分别是制造业、信息技术业、社会服务业和其他。

(三) 模型构建

原始股东减持可能会对对会计业绩有提前一期或滞后一期的影响, 因此, 不仅需要考虑原始股东减持与本期公司业绩增长率变动的关系, 还需要考虑前一期及后一期的影响。为了验证H1, 本文建立回归模型 (1) :

其中, △Npcti表示上一期、本期和下一期的业绩增长率变动 (ti=t-1, t, t+1) , 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即将原始股东是否减持分别与上一期、本期、下一期业绩数据进行回归。此回归模型的样本包括2010第三季度前上市且禁售期已过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根据H1, 本文预测α1i显著为正, 即存在原始股东套现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率变动更大。

同理, 减持规模也可能会对公司业绩产生提前一期和滞后一期的影响。为了验证H2, 本文建立模型 (2) :

此回归模型的样本只包括第一个回归模型中样本中存在原始股东套现的上市公司。根据H2, 本文预测β11、β12显著为正, 即在减持前或减持中公司业绩增长率变动越大。β13显著为负, 即在减持后公司业绩增长率变动越小。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1是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 在198个样本中, 有62个样本存在原始股东减持。限于篇幅, 只给出本期数据描述统计。

(二) 回归分析

分别对模型 (1) 三种情况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原始股东是否减持与公司业绩增长率变动关系不显著。再分别对模型 (2) 三种情况进行回归分析, 限于篇幅, 只给出原始股东减持规模与本期业绩增长率变动关系回归结果如2所示。从表2中得出VIF值可以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由p值可知原始股东减持规模与本期业绩增长率变动在a=0.1的显著性水平正相关。另外, 原始股东减持规模与上期业绩增长率变动关系不显著, 与下期业绩增长率变动在a=0.1的显著性水平负相关。限于篇幅, 这里省略后两种情况的回归结果。H2得到验证。

a.Dependent Uariab4:净利润增长效率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以创业板解禁期开启以来禁售期已过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研究发现:是否存在原始股东减持与公司业绩增长率变动关系不显著;原始股东的减持规模与本期业绩增长率变动正相关, 与下期业绩增长率变动负相关。这与已有对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结论稍有不同, 但原始股东减持规模对公司业绩增长率变动确有影响, 建议监管机构加大对原始股东减持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 以抑制其操纵行为, 保证证券市场的公平性, 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本文研究的不足在于:选取的样本期间较短, 且以季度数据为研究样本, 代表性可能不强。

参考文献

[1]吴育辉、吴世农:《股票减持过程中的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 》2010年第5期。

[2]夏清华、李文斌:《大小非解禁对我国A股上市企业股价的影响》, 《技术经济》2009年第5期。

[3]李宁、刘玉红:《大小非减持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及监管策略》, 《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11期。

[4]蔡宁、魏明海:《“大小非”减持中的盈余管理》, 《审计研究》2009年第2期。

原始票据核查 篇5

财务工作对外公布的是财务报表,而财务报表的数据取自于财务凭证,财务凭证的准确与否取决于原始凭证,因此,对于整个财务工作来说,原始凭证的真实,准确决定了整个财务工作的基础数据,财务原始凭证的核实工作也就变得举足轻重。

那么,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怎么辨识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准确呢?

在学习财会知识的课本及其他相关书籍中中对此类问题有过相关介绍:

但是,知识就是知识相对来说概念性比较强,与实际操作是有一定差距的,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就此问题我来谈一下我在工作中的一些小体会。

原始凭证按取得来源分为自制原始凭证和外来原始凭证。而票据核实主要是外来凭证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及准确性的辨别。

1.真实性

这个对于机打、手写、定额发票,只要发票打印清晰,日期在合理范围之内,发票章也清晰可辩的情况下,票据开出地的国家税务局网站上即可进行信息比对,真实性很好确认。如遇到出票方名称、税号、金额等不符的,说明票据可能存在问题,需要核实,如遇到金额没有信息无法核对的,需要咨询对方单位,确定对方票据信息是否上传税务局。

对于小面值定额发票不方便在网上一一比对的,比如停车票,首先可以观看票据是否在有效期内开具,例如2017年2月报销,而票据上注明,“此票在2016年12月底前开具有效”,那么这张票据的日期就不在合理范围之内,不予报销。其次看票据是否有发票章,章是否清晰可辩,如发票章上的单位名称或者出票方税号不清晰,有理由怀疑此票是假票;再次观看票据右下角区域是否有水印,如果没有水印,则为假票。

2、合理性

相对于票据的真实性来说,票据的合理性比较难以认定,这个需要结合票据的用途、时间、地点、人员等多方面信息予以确认,举例说明:

1)业务招待费——餐费:对于业务招待费在税法中有统一的抵扣标准,有些单位还做了更详细的规定,比如说招待时的陪同人员限制、金额标准限制等等,如果单位有限制的一定要看好票据中的金额、人数是否超标。

业务招待费是财务上严格要求控制的指标,因此在原始票据取得时最好要求出票方出具餐费明细,标明用餐人数,及招待来宾的相关文件或通知,以方便核实票据的真实性。

拿到餐费票,首先看文件是否有招待来宾的必要,文件签署日期不能晚于出票日期,且不跨年度;其次看出票单位是否属于可就餐地点,如,劳务名称为餐费,而出票方为某某温泉城,那么此餐费有造假或行贿的嫌疑不予受理;再次看金额是否超标,如票面上注明就餐人员3名,那么总金额换成单位人员金额看招待费是否超标,再对照明细单据是否为对方单位所出,看陪同人员数是否超标,菜品、餐具等是否与就餐人员相匹配,如就餐人员3名,菜品八道,餐具四套或两套,这都是明显有问题的。有的单位还会要求每位就餐人员签字,这时还要核对签字人员笔记是否真实,有无代签的情况。

2)差旅费——打车费

打车票是比较好寻找的一种票据,因此审核的时候要格外仔细。首先要看票面金额等是否清晰;其次除审核票据的时间与出差时间是否一致外,是否为办公时间,比如晚上6点打车去报税,明显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还要从等候时间、掌握的办公地点之间的距离推断打车的金额是否在合理范围之内,如等候时间过长,而公里数相对过短,存在报假账的嫌疑;再次看打车票上的车号是否统一,票号是否存在连号的现象,如果连续多次出现车号统一,并且票号连续的情况,存在报假账的嫌疑。

审核票据的合理性并不仅限于以上的两个例子,还有要看报销人员是否有资格报销此项费用,比如办公室文员报销财务学习费,这就需要考量等等。

3、合法性 票据合法首先要保证票据的真实性,这在上面已经谈过不再赘述,其次要看票面的单位名称、税号、金额是否清晰准确,有没有移位,金额的大小写是否一致,对方单位的章是否有效,如是不是发票章,单位名称与打印名称是否一致,票据是否为有效票据,如白条属于无效票据。发票是否有过涂改等等。

4、准确性

票据的准确性并不仅限于金额准确,还有出票方(售货方)的名称、税号,受票方(购货方)的单位名称、税号,购买的物品(劳务)等的准确性,发票与明细或出入库单据等的一致性。

灯,冲破原始的黑暗 篇6

■第一堆篝火, 第一盏“灯”

大约在3万年以前, 人类发明了利用木头之间相互摩擦生热而取火的方法, 即“钻木取火”。

认识与利用火, 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创举, 它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 使人类的脑与手的功能逐步进化, 开始向人类文明迈进。从照明的角度来讲, 我们的祖先所使用的第一堆篝火, 就是第一个照明的光源, 也就是第一盏“灯”。

■窑洞里的壁灯, 室内照明的鼻祖

因烹饪上的需要, 导致人们将火源引进洞穴, 在保持火种不灭的同时, 也诞生了火在室内的照明功能, 并由此揭开了人类照明灯具的历史。1987年至1988年, 在我国宁夏海源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 发现了八座窑洞式的建筑物, 这是史前远古人之家。

在其中一座窑址的门洞两侧、居室及套室内, 距地面5至130厘米之间的窑壁上, 残留着50余处火苗状烧土, 有26处密集分布在居室的西壁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 在那墙壁上的烧土下端居中都有一个圆形的小孔, 小孔内周壁呈青灰色。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小孔应该是灯孔, 它们用作插置油松枝条, 点燃它就可照明。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有意识在室内照明而留下的历史痕迹。这种窑洞里的原始“壁灯”, 应该说是灯的鼻祖。

浅议原始凭证审核 篇7

原始凭证审核的政策依据

(1) 《会计法》第十四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 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受理, 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 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

(2)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七十五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 不予受理。对弄虚作假、严重违法的原始凭证, 在不受理的同时, 应当予以扣留, 并及时向单位领导人报告, 请求查明原因, 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 予以退回, 要求经办人更正、补充。

原始凭证审核的着力点

(1) 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原始凭证的真实性是指原始凭证上记录的应当是经济业务本来面目, 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情况记录, 而不是经过掩盖、伪造、歪曲或颠倒的情况记录。具体包括如下:经济业务发生双方当事单位和当事人是否真实。发票上所填写的购货单位或付款单位是否与本单位的名称相符, 有无涂改、挖补的痕迹甚至篡改票面的数量、单价、金额等, 以防报账人员将自己或其他单位的发票拿来报销, 或把小金额改成大金额。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地点、填制凭证的日期是否真实。不得将经济业务发生的真实时间改变为以前或以后的时间;不得将在A地发生的经济业务改变成在B地发生, 也不得将填制原始凭证的真实日期改变为以前或以后的日期。假如某人去B地出差开会, 提供的电脑车票是6月3日A→B, 返程回来报销的住宿费发票日期是5月20日, 在复核时必须结合会议通知等佐证材料来辨别其真实性。经济业务的内容是否真实。如果是采购业务, 应该标有商品的名称、规格、型号等;属于运输业务, 应注明交通工具、起止地点等;属于劳务业务, 应该附有用工合同、工资标准等, 在审核发票时根据单位与劳务公司签订的合同上的工资标准进行核对;对住宿业务, 要标明住宿日期;如乘坐交通工具业务, 须标明交通工具种类和起止地点;就餐业务, 须标明就餐, 防止篡改、混淆业务内容。经济业务的“量”是否真实。购买货物业务, 要标明货物的重量、长度、体积、数量;其他经济业务也要标明计价所使用的量, 如住宿2天、购油100公升、参观展览3次等。最关键的一点是单价、金额必须真实。不得在原始凭证填写时抬高或压低单价, 多开、少开、重开金额。在实际工作中对可信程度差或不真实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 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审核票据印章。一看有无财政或税务部门票据印制 (或监制) 章;二看有无收款单位财务专用 (或发票专用) 章;三看有无收款人签章。正常情况只有印章齐全才视为有效票据, 审核票据票面清晰程度。票据应为上联的复写件, 其正面应无涂改、挖补、刮擦等痕迹, 背面无文字内容, 只有正面复写痕迹, 无其他任何更改、涂改痕迹。票据的书写字迹应连贯, 前后字迹一致、粗细均匀、书写流畅, 无“大头小尾”情况。审核票据真伪。通常情况下普通发票具有以下特征:国税监制的发票加盖椭圆形发票专用章, 地税监制的发票加盖圆形发票专用章。上环刻“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字样, 下环刻制“国家税务局监制”或“地方税务局监制”字样, 中间刻制税务机关所在地的全称或简称, 字体为正楷, 套印在发票联的票头中央。发票监制章是识别发票真伪的重要标志。

(2) 审核原始凭证的完整性。原始凭证的完整性, 是指原始凭证应具备齐全的共同要素, 应具有必要的附件以及齐全的审批传递手续, 防止出现空白、漏项等情况, 具体包括如下:原始凭证各项要素要按顺序、逐栏、全联一次性完整填制, 不得错填、漏填、重填或数字模糊、字迹不清。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内容是否含糊不清, 或故意掩盖事情真相或与经济内容不符的情况, 如商品销售发票经济内容记载“修理费”等, 则属于与经济业务发生不符。同时要审核数量乘单价是否等于金额;分项金额相加是否等于合计数;小写金额是否等于大写金额;阿拉伯数字是否有涂改现象。审核票据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或缺项。大写数字金额一律以汉字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为准, 不得以0、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来代替, 不得任意使用不规范简化字;小写阿拉伯数字应当一个一个地写, 不得连笔, 标点符号要规范, 币种符号与数字之间不留有空白。以“元”或“角”结尾应当写“整”字, 以“分”结尾不能写“整”字。对票据上大小写金额不一致的, 应以大写金额为准;对大小写缺项的, 应退回予以补齐。对发票的正面和背面都应仔细查看, 若背面无局部复写的印痕, 应及时询问报账人员。必要的原始凭证附件起着证实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强化辅助核算的作用, 按规定此类附件应与原始凭证一起报账, 以真实反映资金的全貌, 避免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如汽车报废需附报废汽车回收证明及固定资产报损、报废报批单, 采购材料需附明细清单及采购人、保管员经办验收的入库单等, 业务招待费发票需附支出明细清单、机动车维修费需附维修明细结算单等, 维修房屋、水电安装工程等业务, 还需附相关的业务合同、工程审核单、结算清单等。原始凭证加盖的印章 (个体户且在税务机关代开统一发票的除外) 应齐全完整清晰, 印章必须是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或销售专用章, 而不应由行政章或其他无关印鉴代替。原始凭证上的开票人、收款人应签名或盖章, 以示完整。特殊情况下需有旁证并经领导批准才能报账。原始凭证审批传递的程序要完整, 领导审批、有关经手、验收、复核人员的签字要齐全。审核时重点看有无不签名或是只签姓的现象。会计人员对记载不完整、必要的附件不齐全的原始凭证应予以退回, 并要求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予以补充。例如, 不需入库的物品, 发货票上还应有使用证明人的签名;需要另外登记的原始凭证, 需经登记以后再到会计部门报账 (如单位购置的固定资产要有固定资产验收单) ;要审核审批的程序是否正常, 审批负责人的字迹是否一致、审批权限是否合规、有无越权审批行为。

(3) 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原始凭证的合法性是指原始凭证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财务制度 (包括本单位制定的正在使用的一些内部会计制度) 和计划、预算规定, 各项支出符合增收节支原则等。发票的真伪性。发票一般都是经国家税务机关监制, 具有高技术的防伪标志, 应特别注意防伪标志的真实性, 防止假发票的出现。现在通用打的费、餐费都是电脑票, 也有部分餐费是定额发票。识别定额专用发票真伪, 一是直观地审验发票防伪标志, 发票盖具的发票专用章或财务专用章是否清晰;二是登陆相关网站查询真伪。有些原始凭证虽是真实的、完整的, 但不符合规定制度报账, 凡个人购置私用物品或非因公外出发生的各种费用都不能用公款报销。只要熟悉制度, 就很容易辨别其合法性。购物时使用返利卡、储值卡, 按规定不能据以报销。有些原始凭证虽能报销, 但制度对报销的比例或金额有明显限制的, 超过比例和限额的部分不能报销。如职工因公出差乘坐火车轮船、到旅馆住宿, 对不同的级别都有限额, 超过规定的部分要自理。单位购买需政府采购的商品, 即使原始凭证是真实的也还要确认它是否超过计划、预算, 以及是否按照有关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并附相关的批准购买证明。如单位购买空调, 首先要核对是否列入当年预算, 有无相关政府采购手续。不同的经济业务应使用不同种类的合法原始凭证, 业务内容应与相关业务凭证配套一致。要杜绝用旧、废等非法票据代替正规合法的原始凭证。如经营性单位不得出具非经营性收据或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票据。合理性。该类开支肯定要发生, 只是资金的用途和使用问题如何把握。如在课题的调研过程中, 会发生招待费等, 但如所占比例过大, 其性质就会改变;再如, 在课题调研过程中向调研人员发放“劳务费”是不合理的, 因为这就是课题组成员份内的工作。

(4) 审核原始凭证的其他方面。审核原始凭证的付款方式。同城结算千元以上金额必须采用“公对公”转账方式结算, 千元以下可以采用现金付款方式;异地购置货物、商品可通过银行汇票 (或电汇) 方式支付;大宗物资采购、基建工程建设或维修项目, 必须根据合同上所确定的银行账户信息给予转账;人员工资、奖金、课时酬金、人员劳务、出差可以采用现金结算。审核原始凭证的附件材料。原始凭证的附件材料是对原始凭证的补充、说明和界定, 如购置一批商品和材料的发票, 其发票上不可能明细注明所有东西, 只能通过所附清单予以说明;基建工程原始凭证后所附的合同、工程决算报告、工程进度、工程监理意见等均是支付工程款的重要依据。这些必须仔细核对, 在确认会计信息准确无误的前提下方可支付。审核固定资产入账情况。为确保学校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在原始凭证中只要存在属于固定资产范围的, 都必须在办理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手续后, 方可办理财务报销手续。

原始凭证审核的现实意义

(1) 真实、及时、全面、正确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完成情况。任何单位的经济业务, 都要由经办业务的部门和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 将经济业务的内容、发生或完成的时间、地点、数量及金额等, 如实地填写在凭证上, 该原始凭证经过严格的审核以后, 再登记账簿, 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并为日常分析和检查经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资料。

(2) 明确经济责任, 加强财务管理。由于各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要取得或填制凭证, 有关的经办人、负责人都要在凭证上签名盖章, 并且审核凭证人员也要签名或盖章, 对凭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全部责任。这样促使各部门相关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严格按政策和规章制度办事。

原始凭证审核的防范对策

(1) 国家行政机关加强行政管理。财政部门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禁止非法票据的蔓延, 确保会计凭证的真实、可靠;工商部门应加强对本地区经营者的管理, 坚决取缔非法经营, 确保经营者的合法性;税务部门应加强税征宣传, 使每个公民都具有自觉纳税的意识, 对那些纳税者在税据上进行偷税漏税的行为要依法从严处理;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收据管理, 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收费事项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和规定, 确保收费标准的规范化、合理化。

(2) 明确单位负责人“第一责任主体”意识。提高公民素质特别是单位领导人的经济业务素质, 以廉正为荣, 对单位负责人及中层管理者, 提高其财务管理知识, 加强相关财务法规教育, 发挥其在财务工作体系中的应有地位, 特别是单位负责人的主导地位。

(3) 加强《会计法》的宣传工作。不仅会计人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实施《会计法》, 特别是单位领导负责人及各部门中层负责人也要学习《会计法》, 必须明确各相关人员对会计应承担的责任, 要求相关人员提供正确、真实、合法、完整的原始凭证, 从会计工作的源头抓起, 是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基础。

(4) 完善、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贯彻《会计法》的重要基础,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管理制度, 是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的客观要求。对原始凭证的完整性、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等是否符合会计制度、《会计法》以及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审核, 明确各自责任, 同时签章。

(5)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多种多样的票据的出现, 新的财务知识和技能的更新, 需要财务人员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以杜绝一切不规范原始凭证。

原始棚屋的现代意义 篇8

2丨第一个棚屋(the firt hut);图2. The architectural theory of viollet-le-duc: readings and commentary/ edited by M. F. Hearn. Selections translated from French. 1990: 26

人们对“原始棚屋”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都有着持续的兴趣,在将来它仍会对建筑及居住者的关系产生影响。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建筑核心问题的切入点,这种思考在时代更新的时刻通常格外强烈。与此同时,考古学科的进步使人们对史前人类建造活动有了更多的认识,从而对建筑本源问题进行了有力的佐证。本文尝试从建筑史及考古学两个角度探讨人类最初之建造活动,揭示不同的情境中 “最早的房子” 所显示的不同特点。

1. 原始棚屋

维特鲁威(Vitruvius)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了关于建筑起源的理论,指出建筑产生的最基本动机是人们躲避风雨的侵蚀,因而第一座房屋是对于自然构筑物的模仿,如树叶构成的棚子,燕子的巢,洞穴等。这种说法被菲拉雷特(Filarete,15世纪)赋予了基督教的涵义:亚当被逐出伊甸园之后,不得不建造了第一座,也是最原始的棚屋。他在书中绘制了一个用木头搭在树杈上而形成屋顶的棚舍(见图1),这些有树杈的树干,逐渐发展成了柱子——四根顶端有枝杈的树干,架上了水平放置的树干,形成了原始棚屋的构架。这个原型住所不仅标志了建筑本身的起源,还同时包容了比例与柱式的概念。在他看来,人体的比例变成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参考尺度。头部,作为人体最高贵的部分,变成了一个标准的度量单位,一个基本模数。

16世纪的斯比尼(Gherardo Spini)用他的拟仿主义思想对“原始棚屋”进行了进一步解释,并指出建筑学以及任何发明创造,都不应该偏离对于自然的直接模仿。由此出发,他对柱式的原型给出了十分详尽的阐释。他把这也作为一种结构性模仿的“原型”,任何对于这一原则的背离,都被看作是对自然的滥用和违背。这种思想使其与18世纪中叶的洛吉耶(Abbe Marc-Antoine Laugier) 十分接近,后者认为所有建筑的根本都应当被看作是质朴无华、形体自然的乡间茅屋,它们由仍然在生长的树干作支撑,圆木作过梁,上面的树枝做斜屋顶。洛吉耶要求建筑具有来自结构逻辑的“真实性”,例如,柱子越往上就越细,因为树木就是如此,同时也与它们所承载的力有关。建筑的“表里如一”像一个人的正直品行一样重要。[1]

洛吉耶的模仿学说受到了比他年轻一代的迪朗(Durand)的质疑,迪朗尖锐地指出,若是建筑必须模仿自然,那么最初的棚屋就应当与人体一样是自然的物体。洛多利(Carlo Lodoli)也从另一个方面指出其不足之处:“……他必须离开隐居地去游历……这样的话,他有可能会洞察到别的东西。一些受新方法指导的明智的人就可以意识到,在用石头和砖修建的地方,人们永远不会去模仿棚屋,因此,没有人能肯定地说建筑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模仿的艺术,更不可能的是建筑模仿的是那个最初的木构建筑。”[2]洛多利不是实用主义者,他更多地考虑了材料和结构法则进行推断。

起源的回归成为所有18世纪思想家们探讨的基础,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对现状不满,希望能够以基本的原则对当时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2. 原始庇护所

到了19世纪,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思想家们眼中的原始棚屋,开始前往意大利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引发了新一轮对于古典法则的讨论。在德·昆西(Quatremere de Quincy)看来,尽管棚屋肯定存在过,但它只是自然条件的产物,模仿这个“自然的”模型并不会把构筑物提升到建筑的地位。德·昆西所持的静止和非历史的观点不能容纳进步,无法被19世纪上半叶大受欢迎的革命天才们所接受。

1848年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第一次提到了建筑中的“原始形式”,并描绘了促使第一批土坯房产生的两种观念:“围墙”和“屋顶”。 1851年,他在《建筑四要素》中对其理论进行了总结,首次提出创造建筑形式的四要素:基座,壁炉,构架/屋面,轻质围合表膜。同年英国伦敦的万国博览会展出的特立尼达岛(Trinidad)印第安棚屋,墩子、壁炉、坡屋顶和席子覆盖的墙体,都为森佩尔提供了原始艺术方面的佐证。

森佩尔所描绘的印第安棚屋其实并没有那么原始,人们已经学会了在立柱上开槽用来固定端头开榫的原木的方法。而远在人们使用金属工具之前,这个世界上就已经出现了丰富多样的结构形式:如发展出矩形木架结构的圆形生土屋;沙漠地区的游牧民族和骆驼背负的羊皮帐篷;多贡部落的泥土城市等。

草木繁茂的两河流域孕育了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 Mesopotamia)文明,那里的人们必须使用随手可得的柔软而脆弱的材料,如藤条和干草, 树叶和细枝,来建造出相对永久和结构坚固的住所。勒-杜克(Viollet-le-Duc)在他的书中细述了这种庇护所的形成过程:开始时人们只是简单地将两根藤条的顶端绑在一起,另一端还留在土里;后来渐渐学会了用更多的小树围成圆形的平面,因为这种平面所产生的锥形屋顶可以很容易用自制的绳索进行绑扎,水平方向则是用稻草填充成围墙,成捆的稻草从底部边缘开始和框架绑扎连接起来,最后在上面覆上泥土,地面夯实(见图2)。直到今天,仍有非洲原住民在建造这种锥形庇护所,并且还会在最高处倒扣一个广口的瓶子,以防止雨水倒灌。

尽管圆形的房屋可以给动物和人提供庇护的场所,但这种方式要扩展却很难。草木编织的锥形棚屋高度受到树枝长度的限制;同样,生土夯筑的房屋也因屋顶椽子的长度无法增加其直径。新石器时期的农民通过重复住宅中间的支撑部分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创造出可以加长的长方形房屋平面, 如德国的长屋。突破曲线形和圆形的成规标志着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结构意识的开始,这意味着建筑方法的简化,建筑形式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

在整个19世纪很流行的想法中,有一个明显的矛盾,就是实证主义建筑史学家们认为人类在恶劣的气候逼迫下慢慢学会了各种简易的庇护方式, 建筑应当以建造方法和材料为先导;另一方面,史前史学家则坚持人和动物居所在概念上是不同的, 尽管最初二者都是以追求生理上的舒适为基础,但自旧石器时代后期起,人类认识发展到抽象的认知,于是在居住空间中产生了几何形式的转变。现在看来,第二个看法是缺少依据的,新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们,空间上出现长方形这样的平面,是由于生活发展的需要,也就是取决于功能。

3. 建造启示

原始棚屋的精髓在现代建筑的先驱者那里得到延续。1921年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和梅耶(Adolf Mayer)为富裕的木材商佐默费尔德(Sommerfeld)在柏林郊外设计了一所独特的住宅,它所采用的略嫌笨拙的建筑方式,与格罗皮乌斯任何别的作品都不同,例如梁端的雕刻就具有一种“农民化”的细节特征(见图4)。“这是最原始的木构建筑方法,史前就有这样的证据……这座木屋建筑体现了木构建筑的内在概念。因为除结构形式的内在价值外,它表现了木构材料最纯粹的质感。除各种可能的结构改进之外,建造的原则和古代的木屋建筑还是一样……”瓦克斯曼(Konrad Wachsmann)在1930年所著的关于木构建筑的书中,给予了佐默费尔德住宅高度的评价。

尽管佐默费尔德住宅非常注重工艺和手工, 格罗皮乌斯却非常谨慎地将自己与原始主义区别开来。他指出人们对于卢梭式的回归自然错误的理解,即现实世界的人应当隐居到荒岛上去。向原始构筑形式的回归,应当是有意识地通过返璞到一种植根于大地、兼具古老智慧和真理的建造方式,使风格的要素与新的统一体达到完整融合。

在《走向新建筑》(Vers une architecture) 中,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将原始棚屋的伟大成就归于两点:第一,用从自己身体得出来的单位丈量建筑后,建筑就“在人的测量范围内,符合人体尺度,与人和谐一致”;第二,“在本能的驱使下使用了直角、轴线、正方形和圆形后…… (原始人)除了用创造证明他有所创造外,不可能有别的方法,因为轴线、圆形、直角是几何真理,是我们的眼睛测量出的真理……几何是大脑的语言。”[3]作为回应,他在7年后出版了《模度-合乎人体比例的、通用与建筑和机械的和谐尺度》,详细阐述了模度理论的开端、发展、完善到实际应用。50年代后,模数系统作为一种重要设计工具,在马赛公寓、昌迪加尔、圣迪埃工厂乃至朗香教堂中,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其比例控制的效用。

4. 小结

对起源的回归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恒常现象。 在当前对我们为什么建造以及为谁建造的重新思考中,保持原始棚屋的正当性,可以提醒人们建造最初的本质意义。它是不可减少的、意图明确的精髓。借用密斯的话进行总结,“让我们带领学生走过法则的大道,透过材料、功能,到创造性的作品。让我们带领他们进入原始建筑方法的丰富世界,那儿,每一斧都有意义,每一凿都有表情…… 从我们的任务的本质出发,用我们时代的方法创造,这就是我们的任务。”[4]

3丨图3. [美] 约瑟夫·里克沃特著,李保译.亚当之家;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28

4丨图4. 网络来源:http://wikiarquitectura.com/es/ images/6/64/Sommer_terraza.jpg]

摘要:人类最初的庇护所朴实无华,体现了功能、技术的理性精神,而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最基本的要素被忽视,形式偏离了结构真实性。本文从建筑史和考古学两个角度,探讨了棚屋理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以及因此引发的人体模数理论与几何法则生成。

原始:从奥菲利谈起 篇9

1992年, 克里斯·奥菲利获得了奖学金, 前往津巴布韦。在那里, 他钻研了洞穴壁画, 对其绘画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并启发了他用大象粪这一特殊材料尽心艺术创作, 从而表现来自爵士、嘻哈、漫画、种族偏见、天主教和非洲织物等方面的主题。同时, 作品中装饰风格和社会内容的结合也是他对有关黑人身份问题的探索。

下面以奥菲利的作品为例子, 从三个方面对“原始”问题进行探讨:

1. 原始与时间

可以先把奥菲利的作品笼统的界定为黑人艺术。黑人绘画雕塑等都是原始的艺术, 它们经常被现当代艺术家借鉴。现当代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受阻时, 便转向“原始”以寻求灵感, 原始艺术中的生命力唤醒了现当代艺术家,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中的动物形象中的这种简约和概括是那么地具有现代感。

在时间上讲, 原始是被遗留的, 相对永恒的, 是文明之前的一种状态并与文明呼应。由此看来, 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幼稚的”的艺术, 仿佛是西方“成熟的”文化的童年时代, 而这个童年是永恒的、不变的, 只停留在那个时刻, 诸多艺术家如今去找寻童年, 也仅仅是因为承受不了长大之后的压力和局限, 于是回望童年的纯真和无忧无虑。

奥菲利作品中的尼日利亚风格, 就是一种取消了“共时性”的远古艺术, 尼日利亚艺术是原始的, 奥菲利的创作是现代的。因为前者是受本能而非想象力的支配, 后者在本质上是一种话语, 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正如亨利摩尔说的:“所有原始艺术最显著的共同特征是它强烈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是它们的创造者对生命的直接而迅速的反应。对于他们来说, 雕塑和绘画不是什么深思熟虑和学院气十足的活动, 而是一种表达强有力的信仰、希望和恐惧的方式。这是一种已经变成被漂亮的表面装饰包围着的艺术之前的艺术, 是一种灵感已经萎缩在技巧的骗术和自以为是的理智中的艺术之前的艺术。”

2. 原始与种族

《圣母玛利亚像》 (Holy Virgin Mary) (1996) , 在纽约展出时, 激起了公众的强烈抗议。披着蓝色外衣的非洲黑人圣母玛丽被黑帮电影图片和从色情杂志中剪下的女性生殖器图片以及象粪所包围。非洲的装饰色彩与传统的拉斐尔式典雅的圣母像相距甚远。它表达了一种对异教徒对混血儿的先入为主思想的轻视;继而表现种族偏见、天主教 (奥菲利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教友) 、非洲织物等方面的主题。作品中装饰风格和社会内容的结合是也他对有关黑人身份问题的探索。

种族理论家将其他种族和欧洲人进行了定性的划分, 在研究过程中对欧洲中心主义进行假定。启蒙运动的领袖卢梭称其他种族为“高贵的野蛮人”, 是可以被高级文明同化的。到19世纪, 生态学家约瑟夫·德·戈宾诺写了《人种不平等论》, 这在殖民化的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揭示了帝国主义的成功源于欧洲文明和欧洲人种的高级, 进一步承认后达尔文生物决定论将不同物种等级化是十分合理的, 从而否定了卢梭的“高贵的野蛮人”的说法。但他们都将土著人定为“他者”, 这一立场是相同的。

然而, 当现代艺术家厌倦了国家认可的学院主义时, 他们开始反对和批判“濒死的”文明, 并从非洲艺术简化和装饰的视觉模式中看到了思想和情感的真实表达, 马蒂斯、毕加索都是熟悉的例子, 他们颠覆了戈宾诺的理论, 但是这种颠覆并不彻底, 也不可能彻底。但是情况到了本身就是黑人的、具有尼日利亚血统的奥菲利这里就完全不同了。他的《圣母玛利亚像》更为明显、大胆、标新立异地提出现代性和种族问题之间复杂和矛盾的关系。

3. 原始与性别

在《没有女人, 没有哭泣》 (No Woman, No Cry) (1998) 中, 黑女人为什么哭泣?为女性身份?为黑人身份?还是为黑女人身份?作为一个男性, 奥菲斯的这件作品不会只是一个浅表的女性的问题, 他有更深层的所指。西方文明被认为是理性而阳刚的, 而非西方文明则被归为感性和阴柔的。在西方与非西方的差异之诸类话语中, 男人和女人也从属于原始主义术语。白人妇女对应着文明;黑人妇女对应着野蛮。那么, 在奥菲利的《没有女人, 没有哭泣》中, 这个黑女人哭得就是西方给她的如此的定位。在这个问题上, 没有一个回答是男性的, 也没有一个回答是女性的, 奥菲利在这里只有一个回答:一种人性的回答, 与狭义的男权女权没有关系。

结语

支出类原始凭证之审核 篇10

1. 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

(1) 有无篡改、伪造、窃取、不如实填写原始凭证或利用废旧原始凭证将个人所花的费用伪装为单位的日常开支的现象。发票的正面和背面要仔细查看, 若背面无局部复写的印痕, 而是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制的, 说明该发票有问题。对差旅费的单据还应判断其是否存在绕道、改变出差路线等问题。添加改写过的原始凭证, 其文字分布位置不合比例, 字体不一致, 有时出现不必要的重描和交叉笔画。 (2) 审核发票真伪。通常情况下普通发票具有以下特征:国税监制的发票加盖椭圆形发票专用章, 地税监制的发票加盖圆形发票专用章;普通发票的发票联采用水印纸印制, 肉眼可见清晰的菱形水印图案, 中间标有“SW”, 对着光线可见水印图案呈透明状;发票监制章和发票字轨号码为有色荧光油墨套印, 印色为大红色。登录地税局网站, 可以查询到该发票存根联有关信息, 与报销发票核对也能辨别真伪。 (3) 审核报销票据的附件材料。报销票据的附件材料是对报销票据的补充说明和界定, 对其必须仔细核对, 在确认会计信息准确无误的前提下支付。

2. 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

(1) 审核凭证所附发票的行业性和版式。报销费用类别应与所附发票内容一致, 发票开具内容应与所属行业一致, 不能使用跨行业、跨种类票据。发票按属性可分为特种发票和普通发票, 日常报销发票以普通发票居多。 (2) 审核票据报销审批手续是否齐全。财务审核报销的每一张原始发票, 都必须有本单位法人或者法人委托其代理人签批, 否则开支的项目费用均视作违规不得报销。各级领导人在各自管理的业务范围和审批权限内对报销票据进行审批, 签署的意见必须明确, 不得模棱两可, 签署意见的地方、签字笔迹、签字内容等均列入审核范围。各单位签批人的签名字样须留在财务部门以便于核对。 (3) 审核报销票据的付款方式。同城结算千元以上金额必须采用转账方式结算, 千元以下可以采用现金付款方式;异地购置货物可通过银行汇票 (或电汇) 方式支付;大宗物资采购、基建工程或维修项目, 必须根据合同上所指定的银行账户信息予以转账。 (4) 审核报销票据预算批复。审核是否严格执行预算和合同, 有无计划外开支、任意扩大开支的现象;审核预算项目负责人是否在相应预算项目指定的用途内签批。加强对各项经费支出效益的分析, 通过横向分析、纵向比较, 检查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 提出建议, 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5) 审核原始凭证的时效性。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的原始凭证, 必须及时交财会部门办理报销手续, 过期票据不能报销。

3. 审核原始凭证的完整性。

(1) 审核原始凭证所应具备的要素是否齐备, 包括日期、单位、数量、金额等, 内容不全的票据不予报销。审核票据抬头名称与本单位名称是否一致。凡对公业务, 不填写单位名称的一律不能报销。借款人因公借款而填写的借款票据, 应包括借款日期、事由、借款人姓名、大小写金额和部门负责人的签字等内容。属于出差到外地的, 要注明出差地点、起始时间。另外, 对于出差人员遗失的车船票、飞机票等原始凭证, 确实无法取得证明的, 应由当事人写明出差时间、起讫地点、金额等情况, 并提供有关依据, 由部门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批准后才能作为原始凭证入账。 (2) 审核票据印章。发票有无收款单位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 自制领款凭证有无收款人签章, 印章齐全才视为有效票据。

4. 审核原始凭证的正确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原始关系】相关文章:

原始报告04-17

原始价值06-08

色谱原始记录04-23

访谈原始记录05-11

原始记录台账05-15

作业原始文本范文06-05

接地电阻原始记录07-04

疾控中心原始记录07-05

色度检测原始记录04-13

原始凭证会计账簿06-19

上一篇:民歌演唱下一篇:股票市场失灵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