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的CT诊断价值

2024-06-20

鼻咽癌的CT诊断价值(精选十篇)

鼻咽癌的CT诊断价值 篇1

关键词:鼻咽癌,螺旋CT,诊断价值

鼻咽癌是五官科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肿瘤来自鼻咽黏膜上皮, 多位于鼻咽部顶、侧壁, 好发于40~60岁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常见临床症状是流鼻涕、鼻塞、鼻涕带血、听力低下等[1]。因鼻咽解剖位置较深, 肿瘤原发部位不易早期发现, 恶性程度高, 早期无特异性表现, 易发生转移, 临床确诊大都是中晚期[2]。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但治疗后易复发, 因此,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病情至关重要。螺旋CT扫描具有图像分辨率高、分辨软组织和骨质、经济实用等特点而成为鼻咽癌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可准确定位肿瘤病灶位置, 发现咽隐窝、骨质和咽后壁组织等病变, 在鼻咽癌分期、放疗方案制定和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笔者回顾性分析47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螺旋CT表现, 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5月47例初诊为鼻咽癌的患者, 均经病理确诊, 其中男29例, 女18例, 年龄23~76岁, 平均 (49.86±19.24) 岁, 卡氏评分>70分。癌症病理类型:未分化型非角化型癌39例 (82.98%) , 分化型非角化癌5例 (10.64%) , 角化型鳞癌2例 (4.26%) , 未分化癌1例 (2.13%) 。临床表现主要是回缩性涕血、耳鸣、听力降低、鼻塞、头痛、复视、颈部肿物和眼球活动受限等。

1.2 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双排螺旋CT (Hispeed Dual) 扫描检查, 均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患者取仰卧位, 扫描范围上至颅底上方3 cm, 下至下颈部。扫描参数:250~300 m A, 120 k V, 矩阵512×512, 扫描层距3 mm、层厚3 mm, 重建间隔1.0~1.5 mm, 重建层厚3 mm, 螺距7.5 mm, 窗宽400 Hu、4000 Hu, 窗位40 Hu、700 Hu。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派克 (300 mg/ml) , 经肘前静脉用高压注射器快速注入, 注射速度3.0 ml/s, 在动脉期 (注射后20 s) 、静脉期 (注射后50 s) 分别扫描, 扫描延时时间为45~65 s。

1.3 评价指标

观察鼻咽癌螺旋CT扫描表现, 内容包括鼻咽腔及其周围软组织、颅底骨质、咽旁间隙、鼻窦、眼眶、颞下窝、乳突、海绵窦和颈部淋巴结等。记录CT扫描表现T分期结果, T分期参照NPC 2008年鼻咽癌分期:T1期:癌灶局限于鼻咽腔;T2期癌灶侵袭鼻腔、口咽和咽旁间隙;T3期癌灶侵袭颅底和翼内肌;T4期癌灶侵袭鼻窦、颅神经、翼外肌、咀嚼肌间隙和颅内组织。颈部淋巴结转移判断标准:横断面淋巴结直径≥10 mm;出现中央坏死;高危区现3个以上淋巴结;淋巴结融合、边缘强化或周围脂肪间隙消失或部分消失;咽后淋巴结的最大横断面的最小直径≥5 mm。扫描结果由两位副主任医生共同阅读, 出现分歧时请科主任参与读片, 集体讨论确定诊断结果。

2 结果

2.1 螺旋CT扫描主要影像学表现

鼻咽部可见不同程度黏膜增厚和软组织肿块, 其中36例患者鼻咽腔缩小, 咽隐窝消失或变小, 15例患者表现咽鼓管开口闭塞或狭窄, 中耳气体消失, 17例患者增强扫描可见癌灶组织强化, 且较肌肉强化显著, 边缘更加清晰, 颈部淋巴结转移愈加清晰。

2.2 鼻咽腔解剖

鼻咽壁外形改变41例, 其中顶后壁33例, 右侧壁3例, 左侧壁5例。鼻咽腔变小11例, 咽隐窝变小14例, 咽隐窝消失11例。咽鼓管开口闭塞6例, 狭窄9例。

2.3 鼻咽腔周围受累

后鼻孔受累6例, CT可见软组织填塞后鼻道。咽旁间隙受累19例, CT扫描可见高密度影, 咽旁间隙模糊, 脂肪间隙消失。口咽腔受累3例, CT见口咽壁增厚。咽鼓管圆枕强化、增大5例。颈动脉鞘区受累11例, CT扫描见颈动脉鞘区高密度影, 淋巴结肿大和软组织肿块等。

2.4 颅底变化

颅底受侵犯6例, 多位于卵圆孔、鞍底、筛窦、斜坡、上颌窦、颈动脉管和破裂孔等, CT表现为溶骨性破坏, 孔扩大, 边界不清晰。颅内受侵犯2例, CT表现海绵窦增大, 或结构不对称。

2.5 颈淋巴结肿大及转移

颈淋巴结肿大14例, CT扫描见淋巴结直径≥10 mm, 高密度影, 其中颈动脉鞘区淋巴结肿大7例, 咽后淋巴结肿大3例, 颈后三角淋巴结肿大4例。肺转移4例, CT见肺部病变高密度影。肝转移1例, CT扫描见肝肿大, 肝脏内低密度影。腰椎转移2例, CT见腰椎骨质破坏。

2.6 CT诊断鼻咽癌T分期结果

T1期7例, T2期15例, T3期17例, T4期8例。

3 讨论

鼻咽癌是侵袭性高的恶性肿瘤, 病变多位于鼻咽部较深的顶、侧壁等, 癌症呈菜花状、结节型和溃疡型等。目前尚不清楚鼻咽癌确切的发病原因, 但多倾向认为遗传、鼻咽部慢性感染和EB病毒侵袭等有关[4]。鼻咽癌多经淋巴转移和血液转移, 常侵袭临近组织和远处器官, 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鼻咽癌病变位置深而隐蔽, 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 不易早期诊断, 由于螺旋CT扫描具有高分辨率、多轴位观察和无影像重叠等特点而成为鼻咽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而且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扫描, 强化病变部位, 更好显示侵袭情况等, 在鼻咽癌的早期诊疗、临近和远处转移、治疗后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本研究47例患者, 早期临床症状均缺乏特异性,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主诉均无法确诊为鼻咽癌, 均通过螺旋CT扫描后确诊, 与文献[6]报道一致。

鼻咽癌早期CT表现为鼻咽部可见不同程度黏膜增厚和软组织肿块, 边缘粗糙、不规则, 其中鼻咽顶壁癌变表现为局部软组织增厚、粗糙, 与头长肌粘连在一起, 边界不清;鼻咽侧壁癌变表现咽侧壁变厚, 可伴有单侧或双侧咽隐窝变浅;咽隐窝癌变表现为咽隐窝变浅, 或者软组织密度影。随着病情进展, 癌肿侵袭鼻腔、眼眶、筛窦、口咽侧壁、颞下窝和翼腭窝等, CT表现咽后间隙变浅、变形和肌间隙脂肪层消失等[7]。中晚期, 癌灶多向周围侵袭和远处转移, CT扫描可见咽腔、鼻咽腔进一步狭窄、变形, 颅底骨质破坏, 颅内组织受侵犯则伴有相应神经症状, 淋巴结转移可见受侵淋巴结直径变大等, 多取冠状位和横断位, 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观察。癌肿侵袭咽鼓管会导致乳突炎和中耳炎, CT扫描见乳突小房气化欠佳, 乳突密度高。本研究47例患者, 36例患者鼻咽腔缩小, 咽隐窝消失或变小, 15例患者表现咽鼓管开口闭塞或狭窄, 中耳气体消失, 17例患者增强扫描可见癌灶组织强化, 且较肌肉强化显著, 边缘更加清晰, 颈部淋巴结转移愈加清晰。因此, 当CT扫描结果模糊, 无法确诊时, 应及时行增强扫描, 并结合矢状位和冠状位仔细研读, 必要时结合活组织检查确诊。李伟等[8]研究发现鼻咽癌CT扫描强化程度随T分期的增加而逐步升高, 提示CT扫描结果有助于鼻咽癌的T分期。本研究CT扫描T分期为T1期7例、T2期15例、T3期17例、T4期8例。CT扫描分辨率高, 可清晰显示鼻咽部解剖和临近组织、结构以及远处转移等, 在临床分期中具有指导意义。螺旋CT扫描诊断鼻咽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但应与鼻咽部炎症、腺样体肥大、鼻咽部淋巴瘤、鼻腔后鼻孔肿块、鼻咽部纤维血管瘤和脊索瘤等鉴别诊断, 才能提高诊断准确率[9,10]。

综上所述, 螺旋CT扫描因其密度分辨率高、多窗位观察、多轴位重建、清晰显示鼻咽部解剖、癌灶部位及侵袭情况等优点, 在鼻咽癌的临床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Ma X, Huang J, Wu X, et al.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could play a prognostic role to predict the outcome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A meta-analysis[J].Cancer Biomark, 2014, 14 (4) :267-277.

[2]任育江, 王阁, 胡南, 等.不同诱导化疗方案联合同步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 2014, 25 (22) :2064-2066.

[3]仰涢霞, 冯露.鼻咽癌的CT影像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30) :33.

[4]Song C, Yang S.A meta-analysis on the EBV DNA and VCA-IgA in diagnosi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Pak J Med Sci, 2013, 29 (3) :885-890.

[5]陈贤祺.鼻咽癌的CT诊断[J].中国临床研究, 2012, 25 (7) :705.

[6]汪裕聪, 王海波, 陈孟达, 等.64排螺旋CT扫描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2, 42 (4) :381-383.

[7]覃康朋, 韦春教.鼻咽癌的早期CT影像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17) :99-100.

[8]李伟, 段光峰, 汤日杰.鼻咽癌CT强化程度与T分期的关系[J].广东医学, 2012, 33 (6) :773-775.

[9]罗龙飞, 李华南, 梁卫东.浅析16排螺旋CT诊断周围小肺癌的征象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 :111-112.

鼻咽癌的CT诊断价值 篇2

摘要:目的 探讨PVS气管插管后气管的CT征象,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20例PVS患者气管插管后的胸部CT图像进行分析,对确诊或怀疑为气管软化的患者进行全科读片,对最后确诊为气管软化的患者进一步分析其CT表现。结果 共确诊气管软化患者68例,CT上气管多呈“剑鞘”状,前后径大于左右径50%,部分管腔狭窄,局部可见气管塌陷,部分两肺内见炎性改变、肺不张。结论 CT能清晰显示PVS患者气管软化的形态、程度,为临床及早、合理的处理提供影像学依据,提高PVS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气管软化;PVS;CT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临床确诊为PVS并行气管插管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扫描观察气管及肺内情况,对确诊或怀疑为气管软化的患者进行全科读片。

1.2方法 给予本组患者应用CT 图像检查,检查时应用使用Aquila 16 螺旋CT 扫描仪。扫描时由患者声门至气管隆嵴下约4cm位置,扫描参数为:120KV,200mA,层厚5mm,层距为5mm,螺距15,纵隔窗(窗宽400,窗位40),肺窗(窗宽900,窗位-850)。同时应用肺和软组织算法进行重建, 并对所提取的影像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比较。

2 结果

确诊气管软化患者68例,其中48例为脑外伤患者,9例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6例为脑梗死患者,5例为肿瘤患者;年龄20~85岁;男49例,女19例。CT表现:软化的气管多位于插管以下、气管隆突以上,气管多呈“剑鞘”状,管腔大小不一,前后径大于左右径50%,部分管腔狭窄,局部可见气管塌陷,部分两肺内见炎性改变、肺不张(图1,2)。

图1,2 同一PVS患者CT 气管插管后气管呈“剑鞘”状改变。两肺上叶可见斑片状感染灶(部分陈旧性TB),两侧胸腔内见积液影。

3 讨论

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气管插管后,若能早发现并给予治疗,对患者通气症状有质的改变。但若不及时治疗和处理延误治疗时机,也可能造成病情进一步恶化。随着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被引进的应用于该症状的治疗,为及早发现该症状、并对症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检查方法,较大程度弥补了患者应未检出该病症状,从而延误治疗时机造成的遗憾。

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是指由各种原因造成脑严重损害后出现的一种没有感知的特殊意识状态。1972年Jennett[1]首次用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描述一种持续觉醒而无意识的状态。这类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多伴有呼吸功能的减弱,因此多需行气管插管来辅助呼吸,虽然气管插管可改善呼吸,但往往也伴随一些肺部感染、气管软化等病变,增加了PVS患者的生存风险,本研究旨在用CT检查早期发现PVS患者气管软化的形态、程度及其临床意义。

查字典范文网【fanwen.】

随着社会的发展,颅脑外伤和变性,以及代谢性疾病、神经发育异常疾病患者有明显增多迹象,又由于医疗抢救水平的提高,一些极危重患者,被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从而导致植物状态患者增多。1996[2]年及2001[3]年南京PVS会议明确了我国植物人的诊断标准如下:①认知功能丧失,无意识活动,不能接受指令;②保持自主呼吸和血压;③有睡眠-觉醒周期;④不能理解和表达语言;⑤能自动睁眼或在刺激下睁眼;⑥可有无目的性眼球跟踪运动;⑦丘脑下部及脑干功能基本保存。以上状态持续一个月以上者即为PVS。本组120例患者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由于原发损害于急性期均进行了气管插管。

持续性植物状态(PVS),作为临床重度意识功能被阻碍,一般由患者昏迷转化成的,患者临床表现通常是丧失了基本认知功能,但有睡眠和觉醒周期。由于临床对该病的发病机理等没有进一步认定,也使得相对治疗有滞后的现象。因此临床有部分该症状患者未能得到康复,使得一些患者及家属对该病的治疗感到茫然。同时PVS患者因病导致残疾和死亡的几率也较高,当前由于肺复苏技术的进步,也促使基层医院也创建了专科治疗该病。这给该症许多重症患者意识恢复和及时救治带来了福音。虽然在传统观念里认为该症状属于不治之症,但临床还可见该症状通过有效的护理和积极配合治疗,能够促进患者意识功能的恢复。因此对于该症状的早发现和积极提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使许多生命体征平稳,没有治疗禁忌症PVS患者,对早发现和早做出诊断并积极治疗建立了信心。

因PVS患者原发损害往往较重,气管插管的时间比较长,导致患者气管壁硬度降低,管径变大,导致气管软化[4](塌陷),此时拔管,可能引起气管完全塌陷而至患者呼吸困难或窒息,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拔管前应对患者的气管进行评估,可对发生气管软化的患者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护理。

螺旋CT由于其密度分辨率高,成像快,费用相对低廉而优于MRI检查,常用于PVS患者的追踪监测,尤其是胸部检查,具有MRI不可替代的`优势,且由于PVS患者往往需要一些监护仪器,这些不可能进入MRI检查室的仪器,在CT扫描室里不受任何干扰,因此本组患者评估气管时均采用CT检查,120例PVS患者中共68例确诊为气管软化,通知临床,采取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均取得良好效果,无一例患者因并发梗阻而死亡,另外由于气管软化,气管插管呼吸道开放,气管内痰液不易咳出,易伴发肺部感染、肺不张等病变,CT可清晰显示这些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可以指导临床及时用药,提高PVS患者生存质量。

总之,PVS患者易患气管软化,对这类患者的护理要特别细致,如发现不及时,治疗不得当,患者将有生命危险。由于螺旋CT有较高的密度辨识度,而且还具有成像快的优势,被应用于PVS患者的追踪监测,对能相应减少患者治疗所需费用,其中对于患者胸部的检查,则是其他检查如MRI不可比拟的。CT检查能早期发现和诊断气管软化,并可显示软化气管的部位和程度及相应伴发的肺部感染、肺不张等,为临床及早、合理的处理提供影像学依据,提高PVS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Jennet B,Plum F.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 after brain damage: a syndrome in search of a name[J].Lancet,1972,I(7753):734-737.

[2]《制定我国持续性植物状态(PVS)诊断标准专家讨论会》会议纪要[J].急诊医学杂志,1996,5(2):95.

[3]《关于修订我国持续性植物状态(PVS)诊断和疗效标准》专家会议纪要[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4):241.

腮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 篇3

【关键词】 腮腺;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肿瘤

腮腺是人体内最大的唾液腺,腮腺区及周围间隙結构复杂,腮腺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繁多。本研究对65例腮腺肿瘤的CT 表现结合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 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08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具有完整资料的腮腺肿瘤6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混合瘤37例,乳头状囊腺瘤15例,管状腺瘤1例,基底细胞腺瘤2例,嗜酸细胞腺瘤1例,淋巴上皮囊肿2例,脂肪瘤2例,癌5例,除3例仅行平扫检查外,其余病例均行平扫及平扫后增强扫描,其中22例行多期增强扫描。

1.2 方法 采用PHILPS公司的Brilliance16螺旋CT扫描仪,先行平扫,然后行增强扫描,增强对比剂为优维显(Ultravist),剂量约80—120ml或按1.5ml/kg体重计算,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注射流率为3—4ml/s,层厚为5mm。

2 结 果

2.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39例,女26例,年龄4个月—76岁。64例为单侧发病,右侧33例,左侧31例,1例为双侧发病。其中有54例由于无意中发现的腮腺区无痛性肿块进行性增大而就医,有10病例有轻微的疼痛不适,临床症状大多不明显,仅1例面部疼痛明显并伴有进行性张口困难。

2.2 CT表现 ①平扫:37例混合瘤多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仅1例为稍高密度,密度可均匀亦可不均;乳头状囊腺瘤平扫呈略低密度或等密度,除1例外,中间均可见到低密度囊性区,边界清楚;1例管状腺瘤,平扫密度不均匀,可见囊变区,囊内见等密度区,囊壁厚薄欠均;2例基底细胞腺瘤,平扫呈等密度或与腮腺等密度而不易发现;1例嗜酸性细胞腺瘤,平扫为稍高密度,周围脂肪间隙略模糊;2例淋巴上皮囊肿平扫均成囊样低密度;脂肪瘤2例,呈典型的脂肪密度;5例腮腺癌,与正常腮腺结构分界不清,平扫呈等密度,3例颈部可见肿大淋巴结影。②增强:混合瘤增强后轻中度强化14例,明显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13例,均匀强化8例,其中有12例进行了多期的增强扫描,表现为渐进性的强化;乳头状囊腺瘤强化较为明显,强化不均匀8例,其中3例均为环形强化,仅1例为轻度均匀强化;管状腺瘤的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基底细胞瘤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嗜酸细胞腺瘤增强后呈环形强化;2例淋巴上皮囊肿增强后,呈环形强化,囊壁强化明显,较为均匀;2例脂肪瘤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5例癌增强后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同时,有3例伴有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

3 讨 论

腮腺是人体最大的唾液腺,位于面后耳前,下颌骨后,胸锁乳突肌前。临床上将腮腺分浅、深两叶及峡部。腺体的大部分和导管集中在浅叶。因此,肿瘤多见于浅叶1。

腮腺组织富有脂肪和唾液,与周围的肌肉、骨骼形成天然对比,通常CT平扫即可显示病变的存在2,3,因而尤其适合CT评价。正常腮腺CT衰减值在—20—20HU;随着年龄增长腺实质逐渐为纤维组织、脂肪组织替代,CT衰减值更趋减低,这是CT能敏感检出腮腺肿瘤的基础。

75%的腮腺肿瘤为良性,良性肿瘤绝大多数均为腺瘤,其中混合瘤腮腺肿瘤的60%—70%4,其中90%为良性,10%为恶性。恶性肿瘤中以粘液上皮癌为多,其他为腺癌。

腮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包膜完整,早期一般无症状,在腮腺区发现无痛性肿块、活动、生长缓慢,与皮肤无黏连,为其临床表现,若突然生长加快或出现疼痛应考虑恶变之可能,一般女性略多于男性,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平扫时,混合瘤多数为低密度,当肿瘤较小时密度一般较均匀(图1a),肿瘤较大时密度欠均匀,边界一般较为清楚,可有囊变,钙化出血极少见,本组病例中未见到。强化一般为轻中度强化(图1b),当肿瘤较大时强化一般不均匀,本组病例中有13例呈不均匀强化,肿块直径大于2cm。当肿块边缘模糊不清时,则提示有恶性的可能。本组1例恶性混合瘤,包膜欠完整,肿瘤与正常腮腺分界不清,均提示为恶性征象。本组病例中,有12例进行了多期增强扫描,笔者观察到混合瘤在增强早期为轻度强化,随着时间延迟可以呈明显强化,比较有特点,在其他几组病例中并未观察到这个现象,笔者认为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鉴别点,由于多期增强病例数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乳头状淋巴囊腺瘤又称Warthin瘤,多见于50岁以上,男女之比为6:15。病程较长,可时大时小,为其特征性改变,生长缓慢,瘤体一般不大,极少有直径超过10cm者,本组病例中最大者长径为3.5cm。CT平扫其密度较混合瘤密度低,但仍高于正常腮腺组织,此为二者的鉴别点,边界清,形态规则。笔者观察到,本组病例增强后可有环形强化(3例),中间部分易囊变,囊变部分无强化,囊壁强化明显,较有特征(图2a及2b),而混合瘤比较少出现这个征象,部分病例也可有轻度比较均匀的强化(3例)。此外,有10例囊腺瘤进行了多期增强扫描,在动脉早期就可以呈明显强化,随时间延迟并未观察到延迟强化,这与混合瘤不同,也可以作为鉴别要点。

管状腺瘤为腮腺区少见的良性肿瘤,文献报道不多,本组病例中的管状腺瘤,CT表现以囊性为主,增强后实性部分及囊壁强化明显,有时与乳头状淋巴囊腺瘤鉴别较困难,组织学上肿瘤由密集的腺管构成,未见有淋巴滤泡形成。

基底细胞腺瘤是涎腺中少见的上皮性良性肿瘤,1967年由Kleinsasser和Klein确认为一种独立的由基底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是单形性腺瘤中的一种亚型,缺乏多形性肿瘤特征性的黏液—软骨样成分。单形性腺瘤约80%发生于大涎腺,绝大部分发生于腮腺,分为实性、小梁状、管状和膜性型,以实性型多见7。一般小于3cm,虽不呈浸润性生长,但常为多灶性或多结节性,术后复发常见。常有较完整的包膜,平扫密度高于正常腮腺组织。文献报道基底细胞腺瘤有65%发生囊变7—10,本组病例中有1例出现小囊变。肿瘤血管丰富,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嗜酸细胞腺瘤十分罕见,国内报道很少。嗜酸细胞腺瘤生长缓慢,瘤体积较小,直径一般为1.0—2.0cm,表面光滑,界限清楚。本组仅搜集到1例嗜酸细胞腺瘤,直径约1.0cm,符合文献报道,平扫为稍高信号,增强后呈环形明显强化。

淋巴上皮囊肿和脂肪瘤较为有特点,不是起源于腺组织的肿瘤。淋巴上皮囊肿呈特征性的囊性密度,增强后包膜呈明显强化,内部囊性密度未见明显强化。脂肪瘤起源于腮腺内的脂肪组织,平扫呈特征性的脂肪密度,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与其他部位的脂肪瘤的CT表现相同。

腮腺恶性肿瘤包括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腺癌、腺泡细胞癌、转移瘤,本组病例中包括2例粘液表皮样癌,1例淋巴上皮癌,1例腺泡细胞癌,1例腺样囊性癌,均生长迅速,肿块形态不规则,质硬、不活动、边界不清。肿块疼痛甚至皮肤破溃,侵犯周围肌肉血管、神经。CT上肿块一般较大,呈分叶状,包膜不完整,对周围组织除了推压移位外,还会有侵犯,增强后一般为明显不均匀强化(图3a及3b),因为肿瘤生长迅速,肿瘤内部易缺血坏死,坏死灶与良性肿瘤的囊变部分不同,形态较为不规则,颈部可有肿大淋巴结(图4a),具备恶性肿瘤的征象。

腮腺內病变不同生长方式为良恶性的主要区别点。良性肿瘤一般无侵蚀性,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有钙化、囊变、坏死。恶性肿瘤具有不同程度侵蚀性,多呈分叶状,不规则或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本组病例中,良性肿瘤,除1例嗜酸细胞腺瘤周围脂肪层次欠清外,59例良性肿瘤CT上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结节样病变,增强后强化程度不一,无向周围浸润的征象;5例癌,肿块相对较大,占位效应比较显著,与周围的正常组织分界不清,其中有3例伴有同侧颈部淋巴结的肿大,是有力的恶性转移征象的证据。

综上,多层螺旋CT的出现,可以对病变进行矢状及冠状面的重建,更能清楚地显示病变的解剖定位(图4a及4b)。CT扫描对于鉴别良恶性肿瘤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报道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所见鉴别腮腺良、恶性的准确率可达90%11。腮腺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繁多,良性肿瘤不像其他良性肿瘤具有完全的良性性质,带有一种不稳定的倾向,而恶性肿瘤与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比较,恶性程度较低。因此,腮腺肿瘤手术切除效果好,手术后生存时间相对较长,所以清楚的CT解剖定位,可以直接影响术前处理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杨文雅.腮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杂志,2009,7(2):20—2.

[2] 胡建妙.腮腺肿瘤的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06):639—40.

[3] 沈宣文.腮腺病变的CT征象探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7,8(06):352—4.

[4] 杨文雅.腮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7(02):20—3.

[5] 陈祖华,周任务,姚渭土,et al.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J].放射学实践,2007,22(01):31—33.

[6] 全宏卫,曾鹏.多层螺旋CT对腮腺Warthin瘤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2008,18(8):842—4.

[7] 陈杰云,林晓莹,陈向荣,et al.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基底细胞腺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05):990—1.

[8] 胡祥华,纪建松,卢陈英,et al.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05):651—3.

[9] Tohru T,Hiroko T,Arimi H,et al.CT and MR findings of basal cell 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Radiat Med,2004,22(4):260—264.

[10] Jang M,Park D,Lee SR,et al.Basal cell adenoma in the parotid gland:CT and MR findings.AJNR Am J Neuroradiol,2004,25(4):631—635.

鼻咽癌的CT诊断价值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0年至2008年NPC放疗后到我院进行CT随访的并有上行侵犯复发的患者16例,均有放疗前CT扫描和病理学诊断。男11例,女5例,年龄32~78岁,中位年龄48岁。主要临床症状:鼻塞12例,面部麻木5例,头痛6例,鼻衄3例。

1.2 检查方法

扫描使用GE CT/e单排螺旋CT机。取常规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区涵盖鼻咽、颅底、颅中窝及海绵窦区,以层厚5 mm、层距5 mm扫描,感兴趣区用层厚2 mm、层距2 mm加扫,扫描条件为120 kV、130 m A;其中,4例行增强扫描(静脉团注碘的质量浓度为300 g/L的优维显50~100 mL)。

2 结果

2.1 NPC上行复发及侵犯部位

单纯侵犯颅底骨复发5例,咽壁、颅底骨同时复发9例,咽壁、颅底骨同时复发并颅内侵犯2例。

2.2 NPC上行侵犯复发的CT表现

5例单纯颅底骨复发,其CT表现为咽壁软组织均未见明显肿块影,仅见鼻咽腔壁僵直,咽隐窝变浅或消失,侧壁稍增厚或不对称,但颅底骨质破坏范围较放疗前大的有3例(蝶骨大翼骨质破坏明显并侵犯卵圆孔区,破裂孔扩大,一侧海绵窦增大,其内部有充盈缺损,边缘模糊,以冠状面显示较清晰);另2例则新出现骨质破坏区,破裂孔受侵犯。9例咽壁周围及颅底骨同时复发,CT表现为咽壁CT结构层次较放疗前模糊,并可见明显增厚或出现软组织肿块影,其中新出现颅底骨骨质破坏区5例;原有颅底骨破坏但现较放疗前明显并导致海绵窦增大变形3例;咽壁出现软组织改变并造成蝶骨体、蝶窦壁骨质破坏1例。2例咽壁、颅底骨同时复发并侵犯颅内,CT表现为咽壁出现新的软组织肿块影并对颅底圆孔区造成骨质破坏,肿瘤组织沿圆孔向后上侵入颅中窝致颞底部出现软组织肿块影,海绵窦受压变形。典型病例的影像表现见图1~6。

3 讨论

3.1 颅底解剖及NPC上行复发途径

颅底解剖结构复杂,主要由额骨、筛骨、蝶骨、颞骨、枕骨共同构成。其中有许多重要的出入颅通道并有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从中通过[5],包括圆孔(上颌神经通过)、卵圆孔(下颌神经通过)、破裂孔(翼管从中贯通)、棘孔(脑膜中动脉入颅)、颈动脉管孔(颈内动脉入颅)、颈静脉孔(Ⅸ、Ⅹ、Ⅺ对脑神经通过,颈内静脉入颅)、筛孔(嗅神经通过)、视神经管(视神经通过)、腭大孔、枕大孔等,本组有8例(占50%)都侵犯了圆孔、卵圆孔、破裂孔。肿瘤组织往往通过这些通道向上扩散,引起这些孔管的骨质破坏,使孔隙增大,肿瘤组织向上侵及海绵窦,使其增宽并向外膨隆,从而在临床上引起相应的脑神经症状,本组有5例出现面部麻木,6例头痛,鼻衄3例。

由于颅底骨存在这些重要的出入颅通道,从而给肿瘤组织蔓延提供了途径。任静等[6]报道,NPC上行型复发有3种途径:a)直接上行侵犯前颅凹;b)经破裂孔、颈内动脉管或蝶窦和后组筛窦上行侵入颅内;c)肿瘤经咽旁间隙沿颈深筋膜深层向上扩张。这3种复发途径本组均可见,其中最常见的为第3种途径。CT影像对肿瘤侵犯途径的判断需根据原发灶、复发灶的部位及肿瘤的延伸方向综合分析。

3.2 NPC上行侵犯复发的CT征象

NPC上行侵犯复发的CT征象主要表现为咽壁明显增厚或出现新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颅底骨骨质破坏较放疗前明显或新出现骨质破坏,当蝶骨体、圆孔及破裂孔(翼管)受侵犯破坏时,冠状面优显率高于横断面,究其原因,除与鼻咽癌对这些结构的侵犯特点有关外,还与这些结构的排列方向有关[7];肿瘤组织向上通过颅底诸孔侵及海绵窦,使海绵窦增大,海绵窦内出现充盈缺损;肿瘤组织亦可通过颅底诸孔侵入颅内,在颅内颞底部出现肿块。

3.3 NPC上行侵犯复发的CT鉴别诊断

a)颅底骨骨质破坏需与颅底脊索瘤、放射性骨损伤相鉴别。颅底脊索瘤主要向颅内蔓延,较少向鼻咽方向蔓延,可以累及岩枕裂并向咽后软组织蔓延,大多数的脊索瘤表现为以蝶骨体部或蝶枕联合为中心的骨质破坏,骨质破坏边缘清楚,肿瘤中央常可见残留骨或钙化,肿瘤含黏液,密度较低,强化轻微且不均匀。一般不合并浆液性中耳炎。放射性骨损伤时骨质可见不规则破坏及缺损,并可见零星死骨,破坏区边缘不规则,邻近骨骼可见骨质疏松,被覆在骨表面的软组织中含有小气泡。而NPC上行复发侵犯颅底造成骨质破坏的无上述表现,可资鉴别。此外,颅底骨及相关诸孔的破坏,还需注意与扫描的位置偏斜或颅底平面不对称相区别,连续观察相关层面,可以排除。

b)当出现颅内侵犯时需与放射性脑病相鉴别,前者多出现于颞底部,而后者可出现于颞叶、脑干或额叶,表现为白质中的指状低密度或软化灶,且常出现放射性水肿。

c)当上行复发侵犯蝶窦时需与蝶窦恶性肿瘤鉴别,后者多有蝶窦腔扩大,可资鉴别。

d)放疗后咽壁周围水肿:若近期复查的患者,由于放疗所致的水肿,使咽壁软组织改变较放疗前明显,切不可误认为肿瘤复发,需继续复查或进一步检查以排除之。

综上所述,CT检查可以清楚显示复发肿块的大小和形态,判断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亦能清楚观察到颅底骨骨质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多能对本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摘要:目的分析鼻咽癌放射治疗后上行侵犯复发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鼻咽癌放疗后到我院CT随访并有上行复发的患者16例,对其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为单纯性侵犯颅底复发5例,咽壁周围及颅底骨同时复发9例,咽壁、颅底骨同时复发并颅内侵犯2例。当侵犯蝶骨体、圆孔及破裂孔、海绵窦时,尤以冠状位显示为佳。结论CT检查是确定鼻咽癌放疗后有无上行侵犯复发的重要方法,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鼻咽癌,上行侵犯,复发,放射治疗,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32.

[2]李玉林.病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1.

[3]Olmi P,Fallai C,Colagrande S,et al.Staging and follow-up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ersus com-puterized tomography[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5,32(3):795-800.

[4]Weber AL,Arayedh S,Rashid A.Nasopharynx:clinical,pathologic and radiologic assessment[J].Neuroimaging Clin N Am,2003,13(3):465-483.

[5]吴先国.人体解剖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5,330-331.

[6]任静,冯斌,许茂清,等.鼻咽癌上行型复发CT诊断(附27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1,12(1):52-53.

鼻咽癌的CT诊断价值 篇5

【关键词】 CT诊断;腹部创伤;临床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9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80-02

腹部创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在临床上腹部创伤的患者占到创伤患者人数的0.5%-4.0%左右,死亡率占到由于创伤导致死亡人数的10%左右,因此,在患者发病的早期进行确诊,对腹部创伤的种类以及具体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就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本文对2012年4月到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腹部创伤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为今后对该类患者的早期诊断更加准确,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到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腹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在10岁-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岁。其中由于车祸导致腹部创伤的30例,锐器伤的13例,坠落、跌伤10例,拳击伤及踢伤7例。患者出现外伤后,就诊时间在1h内的有29例,在1-3h内的有23例,3-24h的有8例。

1.2 方法 在患者就诊之初,采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层厚5-10mm,层间距为5-10mm,对患者中的52例进行平扫后增强扫描,剩余8例作全腹部扫描。CT扫描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然后将手术后确定的患者的病症与之前CT检查的结果及进行对比,从而对CT诊断的准确率做出客观的评价。

1.3 统计学分析 本文选取的患者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效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收治的60例患者中,其中脾损伤的有28例,肝损伤的有12例,肾挫伤的有10例,横膈损伤的有3例,胃肠道及肠系膜损伤的2例,膀胱损伤的有3例,腹膜后充血的有例,胰腺损伤的有1例,胆道损伤的有1例。其中有35例患者为腹内脏器官多发伤或者为头、胸、腹、脊柱、四肢等多发伤。在60例患者中,手术40例,结果与CT诊断进行对照,38例相符,CT诊断的准确率为95%,2例与CT诊断不符,是由于血管损伤。在剩余20例保守治疗的患者中,死亡2例,主要是由于多发伤使得多个器官功能出现衰竭,最后导致死亡。P<0.05,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在所有外伤患者中,脾损伤的患者最为常见。在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中,脾损伤的患者有28例,占创伤总人数的46.67%。

不同程度的脾外伤,CT检测所表现出来的情况也不同,脾挫伤是脾内片状低密度影,边缘比较模糊;对于脾包膜下血肿来说,它是脾周围新月形高密度或者是混杂密度占位脾边缘变平或者凹陷。在血肿内,我们可以看到相对较高的密度区,提示活动性出血的部位。增强扫描,显示为脾外环绕的无强化区。实质内血肿是指脾内圆形或者卵圆形密度高或者是密度略低的区域,增强扫描血肿相对较低的密度区的时候,一般会有脾包膜下出血的情况。脾裂隙征是脾内线样的低密度区,宽度不同。在给许多病人进行CT平扫的时候,由于脾密度和很均匀,无法看到裂隙征,此时,脾周围就为高密度的凝血块或者是脾包膜下血肿。在临床中,人们经常把CT诊断的情况作为脾破裂的标准来进行评价,但是脾外伤究竟是需要手术还是保守治疗,还需要外科医师根据临床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并不是完全依靠CT的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脾损伤有28例,对23例进行手术治疗,剩余例进行保守治疗,进行保守治疗的患者还要在一周、一个月的时候进行CT的复查,来了解损伤部位的治疗情况,防治出现延迟性脾破裂的情况。[1]

肝损伤是仅次于脾损伤的腹部外伤,肝损伤在CT检查中多表现为肝内有界限模糊、形态不规则的斑片状低密度改变,损伤较大时,低密度改变弥漫,类似脂肪肝;肝包膜下血肿是肝外部周围,密度相等或则密度较低区域,相应部分的肝实质受压变平。如果肝实质血肿表现为肝内圆形或者不规则的高密度、低密度区,周围都许多环状的低密度影,肝破裂表现为肝内现状、带状、星状低密度区,边缘清晰。治疗肝损伤与治疗脾损伤是相同的,需要根据严重程度决定患者接受哪种治疗。如果肝包膜没有出现破裂,可以进行保守的治疗,本次研究中,有5例进行保守治疗,并且治疗效果较好。[2]

肾损伤主要表现为边缘模糊的片状低密度影,在通过CT进行平扫时,通常显示不清楚,容易遗漏。肾实质肿大、肾盂内高密度积血影可以提示人们肾有可能出现损伤;增强CT的检查,可以使肾实质的楔形低的情况增强。肾撕裂表现为肾实质的线样低密度裂隙,裂隙内有积血时呈现高密度影。增强后扫描成低密度裂隙样阴影,范围会显示得更加清晰,同时可以观察肾脏各碎块的血供情况。在肠道、橫膈以及肠系膜的损伤中,腹腔以及腹膜后腔积气是肠道破裂的特征性CT表现,也可以见到局部的肠管变厚、肿胀、出现积液等情况。

肝、脾、肾或者结肠周围、肝肾间隙、小网膜囊、肠系膜以及盆腔直肠子宫陷凹的血肿,都可以通过CT,明确的显示出来,而且,通过CT扫描。可以使人们明确积液的性质。具有操作简便、速度快、特异性高的等特点,在对腹部创伤的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CT检查作为临床对患者进行诊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对于腹部创伤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需要诊断的医师结合以往的经验对影像特征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今后,应把这种技术更广泛、更合理地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胡兵,张在沛,张有为.CT在外伤性肾损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1(2):59-60.

鼻咽癌的CT诊断价值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8月-2011年8月本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中, 行放疗治疗后疑出现复发的患者37例, 年龄23~75岁, 平均 (46.3±8.2) 岁;所有患者均在治疗中随访1~5年, 平均 (3.2±1.7) 年;所有患者均同时行MRI以及18F-FDG-PET/CT检查。

1.2 检查方法

1.2.1 MRI检查

(1) 检查仪器与设备:磁共振设备使用SIEMENS的MAGNETOM VERIO 3T型磁共振仪器;工作站设备使用SIEMENS的SYNGO MR B17型设备;另外, 线圈使用头颈联合线圈。 (2) 检查方式:所有患者均使用SE自旋回波序列, 分别从所有患者的口咽部到鞍上池位置, 常规方式对T1WI及T2WI横断位、矢状位以及冠状位的常规扫描, 扫描参数设置:T1WI TE设置为20~25 ms, TR设置为2500~3000 ms;T2WI TE设置为100~150 ms, TR设置为4500~5000 ms, 矩阵设置为256×256, 扫描层厚为5 mm, 层距设置为1 mm;所有患者均用高压注射器团注使用GdDTPA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 并同时对T1WI横断面进行动态扫描, 按照16层/周期的方式, 前后扫描16周期;并同时对T1WI矢状面与冠状面按照常规方式分别进行增强扫描。 (3) 检查后处理方式:使用SIEMENS提供的NUMARIS/4专业性后处理软件, 对相关的参数进行计算和处理, 包括:依据ROI (感兴趣区) 的时间与信号强度曲线, 分别测量计算T1 on set (对比剂至肿瘤组织的时间) 、TTP (对比剂至强化高峰的时间) 、SImax (最大信号的强度值) 以及E (对比增强率) ,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病理判断, 分析并得出阳性和阴性患者数[3,4]。

1.2.218F-FDG-PET/CT检查

此项检查较MRI检查提前1周进行。 (1) 设备与仪器:检查设施采用SIEMENS Biograph 64型号的PET/CT设备。 (2) 检查方法:先嘱所有患者禁食6 h, 之后静注方式使用18F-FDG, 并待患者静卧1 h后进行扫描, 扫描前嘱患者排空膀胱, 扫描范围为颅顶至股骨的近端部位, 并全面采集相关数据, 经迭代重建之后行图像融合处理, 并分别获得横断面、矢状面以及冠状面的PET、CT以及PET/CT的融合图像;之后选取ROI后分别测量不同时间的SUV值并做记录, 同时,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 获得区别诊断阳性病例的标准, 并进而对阴性患者数进行计算。

1.3 评价指标

(1) 对两种不同诊断方式的阳性 (复发) 检出率、阴性 (非复发) 检出例数分别统计, 并计算两种检测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其中, 敏感性= (检出阳性数/真阳性与假阴性数之和) ×100%;特异性= (检出阴性数/真阴性与假阳性数之和) ×100%;准确性= (真阳性与真阴性数之和/检测总数) ×100%[5]。 (2) 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测费用, 比较两者的医用经济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测结果比较

MRI诊断敏感性为93.8%, 特异性95.5%, 准确性94.9%;PET/CT诊断敏感性为87.5%, 特异性91.3%, 准确性90.2%;在检测敏感性上, MRI效果明显更佳 (P<0.05) ;在其他两项指标上, 两种检测方式差异不显著 (P>0.05) , 见表1~2。

%

2.2 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测费用对比

采用MRI检测的总费用平均为 (3892.7±264.3) 元, 采用18F-FDG-PET/CT检查的费用平均为 (4063.7±328.4) 元, MRI检测费用相对更低, 但与18F-FDG-PET/CT检查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鼻咽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 因其发病部位毗邻颅底, 且肿瘤组织一般呈现为浸润性生长, 因此, 临床一般采用放疗方式进行治疗, 且效果一般比较理想。但同时, 放疗后5年复发率较高, 增加患者的痛苦以及临床危险性[6]。及早采取合理方式发现复发并准确诊断, 利于对病变再次进行有效的控制;但鼻咽癌复发后的症状与放疗后常出现的纤维化、水肿以及瘢痕等表现症状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一旦诊断效果不理想, 出现误诊的几率较高。其中, 鼻咽癌复发以及纤维化的鉴别在当前临床仍是一重要的研究课题[7]。

MRI以及18F-FDG-PET/CT两种检测方式在当前临床较为常用。其中, MRI在鼻咽癌的诊断中应用效果比较理想, 但仅行常规方式的诊断, 在鉴别诊断放疗后复发以及纤维化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采用Gd-DTPA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 在血管形成情况、纤维组织成熟度以及组织细胞情况的检测效果上, 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 对肿瘤复发的检出效果增强, 且在局部纤维化的诊断和鉴别中应用价值更高, 但对于尚不成熟的纤维组织检测时, 仍容易与复发症状出现混淆, 一般均在T2WI上表现出明显的高信号, 且持续时间较长, 不能保证肿瘤复发的完全检出[8]。

18F-FDG-PET/CT在鉴别诊断多种肿瘤复发以及放疗后纤维化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在鼻咽癌肿瘤复发及放疗后纤维化的鉴别中也同样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可通过计算感兴趣区的SUV (标准摄取值) , 对病灶分子的水平变化进行半定量的分析, 通过对FDG这一葡糖糖类似物在恶性肿瘤处浓度的分析, 对肿瘤组织的情况进行判断, 可对是否发生复发作出初步诊断;但同时, 因放疗后出现的炎症反应往往正处于增殖或修复时期, 容易导致检测结果假阳性率较高, 对肿瘤复发的准确诊断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不利于肿瘤复发以及放疗后纤维化的准确鉴别诊断[9,10]。

本研究显示, MRI诊断敏感性为93.8%, 特异性95.5%, 准确性94.9%;PET/CT诊断敏感性为87.5%, 特异性91.3%, 准确性90.2%;MRI检测敏感性更高 (P<0.05) ;在特异性和准确性上, 无显著差异 (P>0.05) ;且在检测费用上, 两种检测方式无显著差异 (P>0.05) 。

综上所述, 增强MRI与18F-FDG-PET/CT对鼻咽癌放疗后早期鉴别诊断复发以及纤维化均有一定价值, 但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将两种检测方式联合使用, 可提高对复发以及放疗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效果, 利于诊断价值的提高。

摘要:目的:分析MRI动态增强与18F-FDG-PET/CT在鼻咽癌放疗后早期鉴别诊断复发以及纤维化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中, 放疗后疑出现复发的患者37例, 均分别行MRI动态增强与18F-FDG-PET/CT检查, 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检测费用。结果:MRI检测敏感性93.8%, 特异性95.5%, 准确性94.9%;PET/CT检测敏感性87.5%, 特异性91.3%, 准确性90.2%;MRI检测敏感性更高 (P<0.05) ;在特异性和准确性上差别不显著, 且在检测费用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RI动态增强与18F-FDG-PET/CT在鼻咽癌放疗后早期鉴别诊断复发以及纤维化中均有一定价值, 但同时均有局限性;联合应用利于诊断价值的提高。

关键词:MRI,18F-FDG-PET/CT,鼻咽癌,复发,纤维化

参考文献

[1]刘志军, 李国雄, 刘魏伟, 等.18F-FDG PET/CT在鼻咽癌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7 (22) :27-29.

[2]何林, 何报宁.鼻咽癌局部复发的诊断进展[J].广西医学, 2011, 4 (12) :137-138.

[3]吕建勋, 徐坚民, 沈新平.鼻咽癌MRI动态增强曲线及其时间窗[J].放射学实践, 2011, 2 (7) :224-226.

[4]田月丽, 兰晓莉, 吴志坚, 等.18F-FDG PET/CT显像在鼻咽癌综合治疗后随访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效能[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3, 2 (3) :349-353.

[5]杨民正, 梁庆模.鼻咽癌放疗后CT和MRI影像学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16 (10) :342-343.

[6]戴军进, 樊卫, 王国慧, 等.18F-FDG PET/CT显像对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2008, 17 (1) :12-14.

[7]庄根鹰.18F-FDG PET/CT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浙江大学, 2011:1-2.

[8]阙松林, 张文昌, 苏有恒, 等.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MRI动态增强灌注成像23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3 (11) :226-227.

[9]徐巧玲, 陈峰, 万卫星.18F-FDGPET/CT在诊断鼻咽癌复发及远处转移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27 (12) :462-463.

鼻咽癌的CT诊断(附48例报告)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18~79岁,平均52岁。首诊时临床症状:回缩涕带血及鼻出血35例,鼻塞28例,耳鸣25例,头痛5例,颈部肿块10例等。病理及穿刺活检(均为颈部肿块穿刺)证实鳞状细胞癌40例,泡状核细胞癌3例,未分化癌3例,腺癌2例。

1.2 仪器设备

采用SIEMENS HIQ全身CT扫描机,30例,层厚5 mm,层距5 mm,等距扫描;采用SIEMENS Spirit螺旋CT扫描机,18例,层厚5 mm,准直4.0 mm,螺距1.0。增强扫描5例,对比剂碘佛醇,80~100 m L,流率2.5 m L/s。患者仰卧,采用横断位扫描,扫描范围从颅底至舌骨层面,如有需要可增加扫描范围。少数病例加行冠状位扫描。颅底需摄骨窗。

2 结果

1)鼻咽黏膜增厚40例,CT表现为鼻咽侧壁或顶壁黏膜局限性、弥漫性增厚,厚度5~17 mm。2)鼻咽部软组织肿块8例,CT显示为自鼻咽壁向鼻咽腔内突入的软组织肿块,呈结节形或菜花样改变。3)鼻咽腔变形46例,因鼻咽壁黏膜增厚、软组织肿块,咽隐窝消失、变平致鼻咽腔失去正常形态。4)咽旁间隙受累20例,CT表现为咽旁间隙显示不清,脂肪层消失及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5)侵犯后鼻腔2例,鼻窦炎性改变12例。6)颅底骨质破坏5例,颅内侵犯1例。7)颈部淋巴结转移15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颈部单发或多发软组织肿块,部分融合成团块状。8)肝与肺转移1例,鼻咽癌表现复杂多样(见图1~8)。

3 讨论

3.1 鼻咽腔解剖

鼻咽腔是一个解剖比较复杂的腔隙,与头面部各腔隙相通,熟悉鼻咽腔的解剖,CT诊断不难。鼻咽部两侧解剖结构对称,鼻咽腔位于中央,略呈方形,其侧壁各有两个切迹,前方为耳咽管咽口,居下鼻甲后方,呈三角形,指向后外,深7~10 mm[3],后方为咽外侧隐窝,两切迹为咽鼓管后壁隆起,咽隐窝后壁与鼻咽腔后壁相延续。

3.2 鼻咽癌的CT表现

鼻咽癌是鼻咽部黏膜上皮发生的癌肿,好发于鼻咽侧壁和顶壁,按形态分为结节型、菜花型、黏膜下浸润型、溃疡型,按其发展方向分为上行型、下行型和混合型。CT主要表现为:a)鼻咽壁增厚,本组40例,占83.3%,以侧壁、顶壁多见,可以表现为局限性增厚,也可表现为弥漫性增厚。据报道,咽后壁软组织增厚大于12 mm约占半数以上[4];b)鼻咽壁软组织肿块,本组8例,占16.7%。鼻咽壁软组织肿块突入鼻咽腔,其中1例咽隐窝处仅见结节灶呈尖状突起,鼻咽镜证实为鳞状细胞癌;c)鼻咽腔变形,本组46例,占95.8%。鼻咽壁增厚及软组织肿块导致咽隐窝消失、变平及移位,突入鼻咽腔致使其不对称性狭窄或闭塞;d)咽旁间隙受侵,本组20例,占41.7%。肿瘤向周围蔓延容易侵犯咽旁间隙,引起咽旁间隙移位、变形甚至消失;e)颅底骨破坏,本组5例,占10.4%。上行型鼻咽癌常侵犯颅底骨,可分为单纯型骨质破坏、骨质硬化或两者兼有。本组全部表现为骨质破坏,呈虫蚀样溶解破坏,边缘不整齐,模糊不清。本组未见骨质硬化型,考虑与样本量较少有关;f)淋巴结转移,本组15例,占31.2%。下行型鼻咽癌常见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为病变同侧或双侧颈部单发或多发淋巴结肿大,大者可发生液化坏死,以上颈部多见。

3.3 鼻咽癌的鉴别诊断

早期鼻咽癌应与鼻咽部炎症鉴别,一般炎症范围较弥漫,经常双侧受累,黏膜呈广泛均匀增厚,但炎症较局限或早期鼻咽癌较弥漫时则鉴别困难,常需活检确诊,出现小气泡是鼻咽部炎症的特征性影像之一[5]。增殖体肥大,常见于青少年及儿童,为顶后壁交界区淋巴组织增生,一般边界光滑,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晰。鼻咽纤维血管瘤,鼻咽部肿块并有骨质改变,有时与鼻咽癌相似,但骨质改变多为压迫性骨质破坏、骨质变形,而鼻咽癌则为侵蚀性骨质破坏消失。增强扫描鼻咽纤维血管瘤有明显强化,鼻咽癌仅轻度强化。脊索瘤,表现为鼻咽部软组织肿块及骨质破坏,与鼻咽癌相似,但前者骨质破坏位于中线区,如枕骨与蝶骨基底部,且软组织肿块内可有不均匀钙化,与鼻咽癌不同[6]。还应与鼻咽邻近的肿瘤如鼻窦、咽旁间隙肿瘤鉴别等。

综上所述,CT扫描能够清楚、准确地显示鼻咽癌的原发部位、范围和邻近组织受累程度,能较早发现颅底骨质破坏、颅内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情况,对指导临床分期和放疗合理布野起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国良.现代全身CT检查诊断与图像解析使用手册[M].北京:北京科大电子出版社,2005:1085-1090.

[2]Cohen F,Monnet O,Casalonga F,et al.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J Radiol,2008,99(7-8Pt2):956-967.

[3]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63.

[4]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43.

[5]宾怀有,腾才钧.59例早期鼻咽癌与鼻咽炎的CT对比分析[J].广西医学,2005,27(2):234-236.

鼻咽部淋巴瘤的CT诊断 篇8

1 资料和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01~2008年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并经病理证实的14例鼻咽部淋巴瘤患者。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36~78岁,平均为49岁。临床症状主要为鼻塞10例、头痛6例、鼻涕中带血5例、发热4例,体检示颈部肿块6例。6例伴有咽部、颈部以外部位淋巴瘤,包括眼眶淋巴瘤2例、纵隔淋巴瘤3例、腹腔淋巴瘤2例、肾淋巴瘤1例。

检查设备为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西门子Sensation16层多排螺旋CT,所有患者均接受CT平扫及双期增强检查,动脉期为注射造影剂后25~30 min,静脉期为注射造影剂后60~70 min。造影剂为安射力,注射剂量为1.5 m L/kg,注射速率为2.5 m L/s,扫描结束后在CT工作站上行病灶三维CT重建,由两名诊断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负责读片。

2 结果

2.1 鼻咽部发病部位

14例患者中鼻咽部弥漫累及者4例,累及顶后壁者及双侧壁者9例,累及单侧壁者1例。

2.2 CT表现

14例患者均可见鼻咽部肿块,其中4例双侧对称,8例略显不对称,2例不对称。肿块大小约1.9cm×1.4 cm~4.7 cm×5.1 cm,平扫均为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其中7例肿块明显均匀强化,5例肿块轻度均匀强化,2例肿块轻度不均匀强化。13例肿块与咽旁间隙边界清晰,1例肿块与咽旁间隙边界略欠清,6例可见扁桃体肿大,4例可见鼻腔内侵犯,2例可见上颌窦及筛窦受累及,8例可见颈部淋巴结增大,所有14例患者均未见颅底骨质侵犯。

2.3 病理诊断

12例患者肿块为非何杰金淋巴瘤,2例患者肿块为何杰金淋巴瘤,其中6例为T细胞淋巴瘤,5例为NK细胞淋巴瘤,3例为B细胞淋巴瘤。

3 讨论

鼻咽部淋巴瘤属于结外淋巴瘤的一种,可以是原发性淋巴瘤,也可以是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2,3],病理上多为非何杰金淋巴瘤[4,5,6],根据肿瘤细胞不同可分为B细胞、T细胞、NK细胞3种起源[7],本文14例患者鼻咽部淋巴瘤大部分为非何杰金淋巴瘤。鼻咽部淋巴瘤发生在鼻咽顶壁咽扁桃体和咽鼓管扁桃体附近集聚的淋巴小结,男性多于女性,是一个侵袭性的临床过程,本文14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主要症状和体征为鼻塞、出血、头痛、发热、涕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等。鼻咽部淋巴瘤的CT表现为鼻咽顶后壁和双侧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其中鼻咽顶后壁最常见,肿块沿鼻咽壁表面弥漫生长,甚至向鼻腔、鼻窦蔓延,密度多均匀,增强扫描肿块多均匀强化[8],本文14例患者中12例均匀强化。鼻咽部淋巴瘤一般不向黏膜下深层侵犯,与周围组织界限依然可见,本文14例患者13例肿块与咽旁间隙边界清晰。鼻咽部淋巴瘤一般无颅底骨质的破坏,本文14例患者均无颅底骨质破坏。由于鼻咽部淋巴组织通过淋巴管网与颈部淋巴结相通,肿瘤细胞易向颈部淋巴结转移。

鼻咽部淋巴瘤较少见,临床及CT影像上易与鼻咽癌和鼻咽部腺样体增生等疾病相混淆。(1)鼻咽癌:常侵犯周围组织,与之分界不清,咽旁间隙模糊或完全由肿瘤占据,可破坏颅底骨质,侵入颅内;(2)鼻咽部腺样体增生:多见于青少年,是由于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淋巴组织肥厚、增生,CT表现为鼻咽顶壁及后壁对称性增厚,边界光整,咽旁脂肪间隙良好,颅底骨质无破坏,颈部淋巴结无肿大;(3)鼻咽部纤维血管瘤:好发于10~25岁男性青年,常有反复鼻出血,在病理上虽属良性,但有局部浸润生长、手术复发率高等恶性表现,CT表现为鼻咽部等或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向周围浸润生长,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翼腭窝扩大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4)鼻咽部恶性肉芽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以后发病率高,有特征性恶臭,病变呈中线性生长。

由于鼻咽部淋巴瘤肿块沿鼻咽壁表面弥漫生长,其密度多均匀,增强扫描肿块多均匀强化,一般不向黏膜下深层侵犯,与周围组织界限依然可见,一般无颅底骨质的破坏,易向颈部淋巴结转移等特征,CT对诊断鼻咽部淋巴瘤还是很有价值的[9,10]。

摘要:目的 研究鼻咽部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过病理证实的鼻咽部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 12例病例为非何杰金淋巴瘤,2例病例均为何杰金淋巴瘤,表现为鼻咽部均匀软组织肿块,其中13例肿块境界清晰,增强扫描12例肿块均匀强化,8例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14例肿块均未见颅底骨质侵犯。结论 鼻咽部淋巴瘤的CT诊断有一定影像学特征。

关键词:鼻咽,淋巴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刘强和,雷讯,耿宛平.鼻咽部黏膜相关淋巴瘤4例研究报告[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2):3474-3476.[1]LIU QH,LEI X.GEN WP.Study of 4 cases mucosa associated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of nasopharynx.[J].China Journal ofModern Medicine,2006,16(22):3474-3476.Chinese

[2]庄奇新,朱莉莉,李文彬,等.Waldeyer环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822.[2]ZHUANG QX,ZHU LL,LI WB.et al.Imaging features of thelymphoma of Waldeyer Ring[J].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2005,39:822.Chinese

[3]焦一伟,王健,龚春梅,等.原发性结外淋巴瘤48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1):1714-1716.[3]JIAO YW,WANG J,GONG CM.et al.Analysis of 48 cases ofprimary extranodal lymphoma[J].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Medicine,2006,16(11):1714-1716.Chinese

[4]黎佳全,曾嵘,杨权烈.22例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8,16(2):300-301.[4]LI JQ,ZENG R,YANG QL.Clinical analysis of 22 patientswith nasopharyngeal non-Hodgkin lymphoma[J].Modern Oncology,2008,16(2):300-301.Chinese

[5]周建军,丁建国,周康荣,等.结外淋巴瘤:影像学共性特征与病理的关系[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6):618-622.[5]ZHOU JJ,DING JG,ZHOU KR.et al.The correlation of generalimaging features with the pathology in extranodal lymphoma[J].Clinical Radiology,2007,26(6):618-622.Chinese

[6]赵恒昌,王碧侠.原发结外淋巴瘤16例误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4):4665-4667.[6]ZHAO HC,WANG BX.Anakyses of 16 misdiagnosed cases ofprimary extranodal lymphomas[J].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Techniques,2007,14(34):4665-4667.Chinese

[7]张雷.原发性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浅析[J].医学综述,2007,13(23):1844-1847.[7]ZHANG L.Primary non-Hodgkin lymphoma in pharynx nasalis[J].Medical Recapitulate,2007,13(23):1844-1847.Chinese

[8]贺小平,苗重昌.鼻咽部淋巴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J].河北医学,2009,15(9):1046-1048[8]HE XP,MIAO ZC.Radiological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he nasopharyngeal lymphoma[J].Hebei Medicine,2009,15(9):1046-1048.Chinese

[9]张在鹏,龙清云.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2):183-185[9]ZHANG ZP,RONG QY.CT manifestations of non-Hodgkin lym-phoma in nasopharynx[J].Chin J Med Imaging Technol,2004,20(2):183-185.Chinese

鼻咽癌的CT诊断价值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鼻咽活检病理诊断确诊,病理分型均为低分化鳞癌。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18~72岁,平均(48.3±3.3)岁;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 node metastasis,TNM)分期(按92分期标准):Ⅰ期4例,Ⅱ期14例,Ⅲ期49例,Ⅳ期33例。

1.2 方法

1.2.1 试剂

EB病毒抗体检测采用EB病毒抗原-免疫球蛋白A(EB virus capsid antigen immunoglobulin A,EBV VCA Ig A),试剂采用欧蒙试剂,EB病毒早期抗原-免疫球蛋白A(EB virus early antigen immunoglobulin A,EBV EA Ig A)采用中山生物试剂盒,EB DNA检测采用试剂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公司提供。

1.2.2 仪器

安图IWO-960型洗板机、郑州安图phomo型酶标仪,美国ABI7500荧光定量PCR仪。

1.2.3检测方法

患者接受诊疗前用无抗凝管和EDTA抗凝管各抽取受检者外周血3 ml,分别分离血清和血浆,放置于-20℃冰箱中保存待测。EB病毒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型号:96T/48T)法检测,EB 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检测(型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3400973号),严格按相关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于患者化疗前及化疗后3个月检测其EBV DNA、EBV VCA Ig A和EBV EA Ig A的变化情况。受检者外周血取法同上。

1.3 判断标准

EB VCA Ig A比值<0.8为阴性,0.8≤比值<1.1为可疑,比值≥1.1为阳性。EB EA Ig A<1为阴性;比值≥1.0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化疗前后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检验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鼻咽癌与TNM分期间的相关性分析

以TNMⅠ期(局限于鼻咽腔内无远处转移)及Ⅱ期(鼻腔、口咽、咽旁间隙So线以前,上颈淋巴结直径<4 cm,无远处转移)为鼻咽癌早期,Ⅲ期(咽旁间隙So线以后、颅底、翼腭窝、单一前组或后组脑神经损害,下颈淋巴结直径4~7 cm,无远处转移)及Ⅳ期(前后组肺神经同时受损,鼻窦、海绵窦、眼眶、颞下窝及锁骨下区淋巴结直径>7 cm,无或有远处转移)为鼻咽癌晚期。晚期鼻咽癌EBV DNA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鼻咽癌早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294,P=0.000<0.05)。见表1。

注:早期检出共有I期0例和II期5例,共计5例;晚期检出共有III期40例和IV期27例,共计67例。经χ2检验,χ2=21.294,P=0.001。

2.2 化疗前后EBV DNA、EBV VCA Ig A和EBV EA Ig A检测结果比较

化疗前后E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鼻咽癌为常见、高发的一种恶性肿瘤,放射治疗仍为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案之一,对于晚期患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存活率较低。究其原因,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不无联系[4,5]。故而,寻找一种有效的检查方式或诊断指标对于改善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积极意义。

EBV与鼻咽癌的发展密切相关,既往研究已经证实,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EBV拷贝数显著高于正常人,且EBV DNA水平变化与鼻咽癌复发存有关联性。因此,临床医学认为EBV DNA水平可用于辅助鼻咽癌临床鉴别和复诊。但是,EBV VCA Ig A、EBV EA Ig A抗体水平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却存在分歧。有学者研究表明,上述两项指标其特异性不高,因此不能作为临床诊断及预测预后的指标。而有部分文献报道,上述两项指标与EBV DNA联合检测应用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可提高阳性检出率[6,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化疗前后E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显著,而EBV VCA Ig A、EBV EA Ig A抗体水平于化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与上述文献报道结论不一致,说明EBV VCA Ig A、EBV EA Ig A尚不能作为判断疗效和复发的可靠指标。

分析TNM分期与鼻咽癌之间的关系,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晚期鼻咽癌EBV DNA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鼻咽癌早期(P<0.05),可见,鼻咽癌TNM分期与EBV DNA水平存正相关关系。可知坏死肿瘤细胞可能释放EBV DNA入外周血,导致该种现象产生[8,9,10]。

综上所述,EBV DNA水平与鼻咽癌分期呈正相关关系,可辅助鼻咽癌临床诊断,但EBV VCA Ig A、EBV EA Ig A尚不能作为判断鼻咽癌疗效和复发的可靠指标。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EB病毒(EBV)水平对鼻咽癌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定量检测100例鼻咽癌患者血浆中EBV DNA的水平,比较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各分期EBV DNA阳性检出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EBV DNA、EBV VCA Ig A和EBV EA Ig A的变化情况。结果 晚期鼻咽癌EBV DNA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鼻咽癌早期(P<0.05);化疗前后EBV DNA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BV VCA Ig A及EBV EA Ig A化疗前后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V DNA水平与鼻咽癌TNM分期呈正相关关系,可应用于鼻咽癌临床鉴别诊断。

关键词:EBV,DNA,鼻咽癌

参考文献

[1]许镒洧,谢秀连,翟田田,等.Bmi-1自身抗体与EB病毒衣壳抗原Ig A抗体联合检测诊断鼻咽癌的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29(8):812-814.

[2]彭裕辉,陈伟正,黄利生,等.HSP70自身抗体和EB病毒VCA-Ig A联合检测对鼻咽癌诊断价值的探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22(15):1198-1201+1206.

[3]蔡永林,郑裕明,王伟,等.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在鼻咽癌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12):2746-2748.

[4]王勇利,司勇锋,何宁,等.鼻咽癌治疗前后EB病毒DNA载量的动态观察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11):801-804.

[5]黄小颜,许琳,温本,等.动态监测EB病毒抗体对鼻咽癌的诊治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5):498-499.

[6]朱颖,殷东风.扶正清鼻方辅助放疗治疗鼻咽癌4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3):197-200.

[7]朱超纲,赵淑芬,陈新林,等.EB病毒DNA定量测定与鼻咽癌“中国2008TNM分期”的关系[J].中国肿瘤,2011,20(10):772-774.

[8]张丽卫,罗碧强,窦晓清,等.鼻咽癌患者唾液和血清及外周血白细胞中EBV-DNA的定量检测[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2,18(1):24-27.

[9]石大伟,沈舒,王菲菲,等.EB病毒Zta抗体检测的鼻咽癌诊断准确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3,3(1):21-26.

鼻咽癌的CT诊断价值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我院收治的40 例鼻咽部恶性肿瘤患者。 其中男32 例, 女8 例;年龄36~72 (53.1±2.9) 岁;临床症状:鼻塞37 例, 头痛头晕23 例, 发热12 例, 鼻涕带血者10 例, 19 例患者体表可扪及颈部肿块, 并有12 例伴有其他部位淋巴瘤。 40 例患者均经病理活检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 其中B细胞淋巴瘤7 例, T细胞与NK/T细胞淋巴瘤31 例, 2 例NHL未分型。

1.2 方法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同意, 已通过我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 对所有患者进行螺旋CT检查以及MRI检查, 螺旋CT采用我院GE Hispeed 16 层螺旋CT机进行检查, 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k V, 管电流225m As, 层厚5mm, 层距5mm, 摄影选择软组织窗与骨窗, 轴位扫描范围为硬腭至额窦, 冠状位扫描范围为鼻前庭至蝶窦, 行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选择对比剂为优维显或碘海醇80~100ml, 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 动脉期注射25~30min, 静脉期注射60~70min, 注射剂量选择1.5ml/kg, 注射速度为2.5ml/s, 获取原始CT影像数据后传输至计算机CT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处理;MRI检查采用我院用SIEMENS Trio 3.0T超导型磁共振系统进行检查, 行自旋回波轴位T1WI、T2WI及冠状位、矢状位T1WI扫描, 扫描参数为T1WI:TR =300 ~500ms, TE =15 ~30ms;T2WI:TR =3000 ~4000ms, TE=100~120ms; 层厚5mm, 层间距0.5mm, 矩阵256×256, FOV=230mm×230mm。同时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T1WI增强扫描, 扫描位置及参数同平扫T1WI。 造影剂为Gd-DTPA, 剂量为0.1mmo l/kg。 由两位我院影像科诊断医师对CT及MRI影像结果进行“双盲法”诊断, 并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 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与MRI诊断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案对鼻咽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结果及病理分型结果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且CT、MRI与病理证实, 结果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附表。

2.2 鼻咽部恶性淋巴瘤CT与MRI影像特点分析CT表现平扫多呈等或稍高密度圆形或类圆形影, 未见明显囊变或出血, 边界较清楚, 轻中度占位效应, 周围可见轻、中度水肿, 肿瘤发生于幕上的相邻脑室受压, 中线无或有移位, 发生于幕下的相邻四脑室受压, 中线无移位, 幕上脑室可有扩张, 增强扫描可见较明显的强化呈团块、手握拳样。 MRI平扫T1WI呈较低或等信号, T2WI较高或高信号, 肿瘤有占位效应, 水肿亦呈轻、中度, 肿瘤发生于发生于幕上的相邻脑室可受压, 中线无或有移位, 肿瘤发生于幕下的相邻四脑室受压, 中线无移位, 幕上脑室可有扩张, 增强呈团状强化。 部分影像结果见图1~4。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CT、MRI诊断结果、病理分型鉴别结果, 与病理证实结果相比较, 无显著差异, 同时CT与MRI诊断结果组内比较, 同样无显著性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通过对鼻咽部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学分析可知, 鼻咽部恶性淋巴瘤一般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可将其分为B细胞肿瘤、T细胞与NK/T细胞肿瘤, 临床调查结果显示, 鼻腔恶性淋巴瘤以NK/T细胞瘤最为常见[3], 这与本组研究中NK/T细胞瘤构成比相一致, NK/T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细胞既能表达T细胞的表面标记物, 也能表达NK细胞的表面标记物, 这表明, 即使是病理学检测, 对于鼻咽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难度也极大[4]。

图 3 T1WI 显示胼胝体膝部稍低信号影,信号均匀, 边界较模糊

本研究中, 通过对CT与MRI影像结果分析可知, 患者鼻咽部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厚, 且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 但密度均匀;由于鼻咽部恶性淋巴瘤一般缺乏丰富的血供, 增强扫描结果, 与周围组织增强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肿瘤内血管数量少且细胞排列紧密, 因此, 增强扫描肿块通常呈轻度强化, 部分肿块浸润破坏血管引起组织坏死[5]。 CT平扫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均为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响, 增强扫描可见20 例患者病灶表现为均匀强化, 18 例为轻度均匀强化, 2例轻度不均匀强化, CT下可见病灶界限清晰, 部分患者发生鼻腔侵犯、扁桃体浸润、以及口咽、舌根上颌窦、筛窦累及, 但40例患者均无颅底骨质侵犯;MRI下可见茎突前间隙脂肪消失或不连续, 肿瘤边界较清但颈部淋巴结肿大, 部分患者可见明显的动静脉肿瘤包绕表现。

综上所述, 螺旋CT与MRI均可作为鼻咽部恶性肿瘤的首选检查手段, 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及鉴别诊断价值, 均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意义。

摘要: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鼻咽部恶性肿瘤患者。40例患者均经病理活检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 其中, B细胞淋巴瘤7例, T细胞与NK/T细胞淋巴瘤31例, 2例NHL未分型。对所有患者进行螺旋CT及MRI检查, 根据影像结果进行诊断, 并比较诊断结果。结果螺旋CT确诊NHL36例, MRI确诊37例, 两种检查方案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T确诊B细胞淋巴瘤6例, T细胞与NK/T细胞淋巴瘤28例, 2例NHL未分型, MRI确诊B细胞淋巴瘤6例, T细胞与NK/T细胞淋巴瘤29例, 2例NHL未分型, 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影, 边界清晰;MRI表现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 肿瘤占位效应轻, 增强多呈团块状、握拳状强化。两种检查方案诊断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 并且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螺旋CT与MRI均可作为鼻咽部恶性肿瘤的首选检查手段, 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及鉴别诊断价值, 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意义。

关键词:螺旋CT,MRI,鼻咽部恶性淋巴瘤,诊断,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刘强和, 雷迅, 耿宛平, 等.鼻咽部黏膜相关淋巴瘤4例研究报告[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6 (22) :3474-3476.

[2]焦一伟, 王健, 龚春梅, 等.原发性结外淋巴瘤48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6 (11) :1714-1716.

[3]黎佳全, 曾嵘, 杨权烈, 等.22例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08, 16 (2) :300-301.

[4]谢敏, 张国华.鼻咽部淋巴瘤的CT诊断[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 (7) :862-864.

上一篇:中学课外活动的开展下一篇:美丽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