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化

2024-06-23

小众化(精选九篇)

小众化 篇1

一、高校档案服务小众化的重要性

高校档案利用的小众化和个性化, 切合了时代的需求。现今是一个知识高速增长和信息爆炸的时代, 每一天人们获取的信息多不胜数, 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在繁忙的工作中, 人们为获取有用信息花去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此, 在高校档案利用中, 人们开始把目光从大众化时代追求信息“量”的供给转向了小众化时代追求信息“质”的提高和服务效率的提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档案服务的小众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前所未有的意义。

1. 档案服务的小众化研究促进了信息的有效、快速利用。

时代的需求和高校档案管理机构的主动回应, 共同加速了高校档案小众化服务的快速发展。面对海量的公共信息资源和个性化的档案服务需求, 高校档案馆在收集和整理档案资料的过程中, 有责任不断地探索档案信息的快速筛选、科学整合和便捷服务的技术手段和服务体制, 以满足各类用户群体信息需求。

2. 档案服务的小众化研究有利于档案实现真正的数字化。

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回避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冲击和影响。加强高校档案服务小众化研究, 有利于对用户特点的挖掘, 更大程度地帮助高校学生利用网络更好地搜寻学习、生活中的有用档案信息, 培养大学生对高校、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小众化的研究也可以拓宽网络服务, 让网上档案查询和档案服务成为一种可能, 使档案数字化变成真正的现实。

3. 高校档案服务小众化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完成信息的单独提供, 高校档案服务的小众化在研究服务对象的基础上, 仔细研究馆藏的丰富档案资料, 锁定特定的服务群体展开服务。同时, 档案馆也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 为服务对象进行各种特色服务, 促进全社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二、高校档案服务“小众化”的内涵

“小众化”来源于大众传播领域中受众群体的研究和对受众群体的关注, 在大众传播领域已对小众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它在大众传媒领域被称为“分众化”, 而分众传播的概念是“指不同的传播主体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方法传递不同的信息”[3]。在档案信息利用的探寻中, “小众化”是将档案服务群体细分, 分析公共信息使用群体需求差异, 将信息使用群体进行动态分类, 仔细研究各类群体的需求, 通过各种平台提供贴身服务, 以期达到效益最优化的信息服务理念。

1. 服务内容分析。

高校档案, 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4]。高校档案馆根据内容将档案细分为学生学习活动产生的招生、学籍、学历档案;学校老师教学科研中产生的各种科研、财会等档案;在学校管理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文书档案和师生员工的个人人事档案。根据档案内容的不同, 小众化研究中, 档案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要仔细进行筛选、甄别, 经过专业化的知识创新, 锁定特定服务群体, 探寻小众化的服务新路径。

2. 服务对象分析。

小众化服务理念必须要对服务群体进行细分, 高校档案馆一方面是高校用以保存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等教育活动中产生的各种高校档案的组织;另一方面, 高校档案馆又是高校档案利用的机构。在高校档案利用的小众化中, 根据需求对高校档案服务对象进行了分类。

第一类服务人群是高校的广大学生, 包括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大学生四年产生的档案, 包括招生档案;学习活动产生的学籍表、各种成绩单、各种奖励表彰档案;学生毕业会有学历等等档案。对高校学生档案的收集、整理, 为广大的学生利用档案提供了基础。第二类服务对象是学校的教师员工。他们一进入某所大学, 就会延续他们的各种档案信息。在大学中的所有教师教学和科研活动, 都会通过档案记载。教师员工的个人档案就是他们一生的记录。第三类服务对象是毕业生单位对学生档案的利用。学生即将离开大学校园, 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 很多用人单位就开始利用大学档案馆这个信息平台查询学生的个人档案, 到高校档案馆核实学生的学籍、学历情况以及调阅学生在大学中的各种奖励、表彰文件等等。第四类服务对象是各种认证机构、公司等对学生、教师档案的利用。第五类服务对象是其他社会人员对学生、教师员工档案的利用。

三、高校档案服务的小众化对策

1. 档案馆的布局体现小众化服务特色。

高校档案馆作为高校机关的组成部分, 是高校服务型机关建设的一部分, 要体现亲民色彩和服务意识。档案馆的每一处设施的设置如桌子的摆设、服务主体的座位等等都要贯彻明确的服务理念, 每一处人文景致的布置都要体现高校浓浓的人文情怀。特别是档案馆要深挖档案中人物的事迹, 让到过档案馆的服务对象都能记住档案馆, 通过档案馆记住学校的历史。

2. 高校档案服务小众化是多维度、交互式的。

高校档案的服务对象, 依据分析可以大体分为五种类型, 所以在小众化服务中, 要通过档案馆数字化建设, 搭建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 这种交流第一是用户与信息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一方面是用户向信息服务提供者提出咨询和建议, 另一方面是信息服务提供者征求用户意见或者进行调查。第二也要为信息使用群体之间提供交流的机会和渠道。各类信息资源论坛、博客对档案信息的利用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高校档案服务小众化要科学锁定用户群体。

通过对用户群体的研究, 小众化服务的宗旨是从不同层次用户需求出发, “及时、有效、主动地为档案用户提供专属性、深层次的服务”[5]。围绕用户群体, 档案服务要主动推介, 深研相应资源, 推出相关的品质服务。

高校档案服务的小众化, 既是新时期不同类型公众群体对公共信息个性化需求的时代呼唤, 也是未来档案深度利用和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服务小众化的内涵及其实施对策的初步探索, 力图通过有针对性的服务提升档案用户的满意度、促进档案服务大众化的开展和满足不同群体对档案信息的个性化利用。这是当代档案从业人员的一种专业意识自觉和责任承担。它的深化发展, 还需要更多的理论探索和专业实践。

摘要:从高校档案的社会利用和精细化服务角度来看, 小众化服务正方兴未艾。为此, 结合档案管理的一般规律和精细化服务的欲求, 剖析高校档案服务小众化的必要性、内涵和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性, 就极具必要性。

关键词:高校档案,档案服务,小众化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决定, 1996.

[2]张卫东.论档案服务的大众化与小众化[J].档案学通讯, 2010 (2) .

[3]赵家文.小众化理念在信息服务中的比较优势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08 (12) .

[4]教育部、国家档案局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2008.

小众化 篇2

不仅仅是因为我可能再也看不到这位博主推送的文章了,更是因为内心深处曾闪过的担忧终于变为现实了。当我木然地放下手机时,我才恍然意识到,原来我一直为自己喜爱的事而提心吊胆。

很早以来,我就明白一个道理——少数服从多数,但从来没有像这一刹那,明白得如此深刻。在网络上,我遇到许多与我一样,有着相同爱好的人,也有更多不满这种文化的人。有人厌恶,有人鄙夷,在这些针对我们的人中,有一些道听途说者,也有一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而大家一直在坚持自我,不去理会冷眼嘲笑,直到这一刻。大众的恶意举报,令这个大家用爱意浇灌,一起互相评论了近七年的微博就这样被暴力地封死了,连着七个365天的满满回忆就这样戛然而止。难道这就是“民zhu”的审判吗?

满腹心酸,无法言说。

愤怒是无声的愤怒,喜欢也是无声的喜欢。一直以来,被定义为“小众”的我们早已习惯了默默无声这个词。我们不敢叫嚣,更不敢与其对峙,因为我们清楚与大多数人作对意味着什么。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无能为力。

想起鲁迅先生曾说的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但除了沉默,我也不知还能做些什么。

我们甚至不指望他们的尊重。生活中,没有人愿意成为异类。当人们口若悬河,津津有味地谈论起自己的爱好时,我们选择沉默。喜欢跳芭蕾舞的学长可以变成身边人取笑的对象,而喜欢听戏的小姑娘被某些同学描述得老气横秋———有时候爱好可以成为一个人的软肋。

我们不愿成为不合群的异类,也不会将自己生僻的喜好强加于人,强迫他们理解和尊重———我们仅仅想得到一点宽容。

中国自古以来虽讲究“和”的文化,实质上百家争鸣的景象放眼整个古代史也就出现过一次而已。难道此“和”不同于彼“和”?百家争鸣最终只能以大一统的局面结果了吗?

尽管这一年的清明没有下雨,但我却感觉自己如一个在雨中徘徊不定的行人,放任寒气从脚底漫上全身。小众文化一直以来都在夹缝中求生,不论是在经济发展上,还是文化传承上,这些零零点点的野花,长期长在阴暗潮湿的墙角,幽暗密布,照光就死。

这样的现状终于使有的人再也忍不住了。在一片压抑中,他们大声地质问这世界到底这么了,为什么我们不杀不抢,光明正大,却总感觉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如过街老鼠,或阴沟里的耗子,端不上台面。

听到这些话,我的心中五味杂陈,心情之复杂难以言表。心中的寂然如茫茫冰原般崩裂,取而代之的是飓风般的呼啸。

我想呐喊。

请给小众文化一点宽容吧,此刻,我希望卷起一股狂风,将黑暗统统吹散,破而后立——愿小众文化迎来新的春天。

购物中心的小众化样本 篇3

颐堤港周边云集高端住宅区、国际学校和顶尖跨国企业。地铁14号线开通后,与颐堤港实现了无缝连接,吸引了更多的顾客来颐堤港享受时尚,轻松的餐饮、娱乐、购物消费,进一步促进了颐堤港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2年9月20日开业至今,颐堤港获得不俗业绩,吸引了大批粉丝关注。其零售区域引进了不少潮流品牌,如AZUL by moussy、CATALOG、GAP、GEOX、Guess、H&M、J.LINDEBERG、Kickers、MO&Co.、米兰站及上海双妹等。

减少“巨无霸”,云集精品店

在颐堤港购物中心,记者观察到,这里的B1层以超市、餐饮业态为主,并与地铁将台路站C口相通,1~2层中以服装业态为主,餐饮业态穿插分布,3层则以餐饮和童装、休闲装为主,4层为电影院。

1~2层中,男装、女装、休闲装以及家居礼品业态均有涉猎。其中位于1层的服装品牌包括AIGIE、Calvin Klein Jeans、Guess、H&M、Tommy Hilfiger、i.t、SLY、MO&CO.、EQ:IQ、DAZZLE、GAP、SIMPLE LIVING、MOUSSY、NINE WEST Lifestyle、Timberland等。

2层进驻的服装品牌包括AVVN、ONLY、VERO MODA、odbo、JNBY、MUJI、BLUE ERDOS、AUM、Lily、Under Armour、imi’s、EVE’S TEMPTATION、Broadcast:等。

3层中,童装和运动休闲装业态十分亮眼,jnby by JNBY、Nature Colored、New Balance、Columbia、KOLON SPORT等占据显眼位置。而地下1层和4层的主力项目分别是华联BHG超市和韩国CGV影院。

不难发现,颐堤港1层中汇聚的多是国际品牌,2层则聚集了既亲民、有特色,又能跑量的热销品牌。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服装品牌并没有“巨无霸”型的店铺面积,除i.t、H&M、GAP等品牌承租了相对较大的面积外,其余品牌多为面积在100~300平方米的精品店。

独具特色的吸粉利器

从品牌分布可以看出,这里包罗的品牌中约40%为大众化度较低,但有准确消费群定位的时尚品牌,如Under Armour、AUM、SIMPLE LIVING等。其中,书店PAGE ONE也是这里的一大吸粉利器。

记者观察到,位于地下一层PAGE ONE书店内,客流相比服装品牌更有优势,消费者朱先生表示,“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家书店,其他书店大都是走马观花逛一下,但是来这里几乎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最常买的是进口书籍,以及美食、家居、宠物、手工方面的。除此之外这里的各种文具、贺卡和创意小物也是一大亮点。价格略贵,但是绝对物有所值。”

而近年来名声大噪的Under Armour,正在逐渐取代NIKE、adidas俘获资深运动粉的芳心。这个以速干衣闻名的品牌,号称每一款紧身衣都有独特的科技含量,走的是专业路线,价格略高于NIKE。热衷运动的张先生对Under Armour情有独钟,“我新入手了一款UA Tech Tank蓝色亮骚款运动背心,版型修身既适合居家又适合运动,比起迪卡侬无敌静电款运动背心,UA的Tech Tank价格贵了一倍,但舒适度提高了50%,好看程度提高了100%。”

值得指出的是,Under Armour在国内的店铺数量并不多,只在部分高端购物中心中设店,很多运动爱好者在其进驻中国之前只能通过海淘、代购等手段才能买到产品。

独特格局带来新鲜感

除了服装品牌的个性特色,记者观察到,这个“混血”购物中心有着与众不同的格局,首先颐堤港将中庭广场放到了项目后端,吸引人流往里走的同时,也可以名正言顺地把中庭景观留给餐饮,避免了很多购物中心存在的服装品牌和餐饮抢位置的问题。

其次,颐堤港内部的商业水平动线偏长,这样的设计使购物环境更为开阔,购物感受更为舒适,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客流分散,难以集聚人气等问题。

同时,这里的扶梯配比数量明显高于其他项目,其中位于1层和2层的扶梯数量分别多达8个和9个。对消费者来说,这样的设计使购物过程兼具了舒适感与便捷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多扶梯的设计也存在一定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使消费行为更具目的性,消费者可以到达某个业态、某个品牌,不再需要路过太多的无关商家,从而减少了随机购物的可能性。

除了多扶梯设计,多中庭的格局,颐堤港在纵向空间上的设计通透感十足,配合整体的装修风格,弥补了层高有限带来的压抑感。

档案服务的大众化与小众化的研究 篇4

1 大众小众之争

1.1 亲民战略

目前档案事业的发展方向呈逐渐公众化开放的趋势, 他们认为把社会的职能充分的开发出来, 最终才能使这一方向顺利的展开。同样, 只有竭尽所能的为大众服务, 档案馆的办立才能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因此, 我们必须要实行亲民战略, 这决定着档案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服务理念及其中心思想。

1.2 民生战略

档案服务的工作要充分重视起民生, 注重民生的改善和保障。档案给国家社会经济文化提供的生活化服务的中心思想就是民生战略的体现。档案服务民生把档案服务的理念逐渐提升改变, 并且连接党和政府与大众群体之间的关系, 更好的树立了档案管理部门的形象, 也更好的为人民群众、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2 矛盾统一

2.1 档案服务大众化

档案记录着社会发生的点点滴滴, 是社会活动的缩影。档案反映出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是档案的价值所在。必须把档案置身于社会大众之中, 才能体现出档案本身的意义, 才能缓和、解决目前档案的相关问题。首先必须使公众们认识档案, 重视起档案, 使用起档案。档案大众化服务就是为了能够实现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组织机构都利用起档案。

2.2 档案服务小众化

研究用户的需求, 把每个用户的需求都考虑到, 并且积极主动的提供给档案用户相应的信息, 这就是档案服务小众化的服务理念和方式。小众化的档案服务是多种多样的。比如, 个性化的档案服务, 就是依据档案使用者的兴趣、使用规律等建立起符合这些使用者的服务;数据参考咨询服务, 建立起档案机构与使用者之间沟通的平台。小众化的档案服务理念很值得档案机构的关注, 因为有了这样的服务就好比给今后的档案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3 大众化定位小众化实施

3.1 强化用户行为

所有的服务都是针对使用者们展开的, 我们必须从他们的行为入手进行逐步分析, 也就是强化用户行为的分析。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档案用户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随着网络的越来越发达, 越来越多用户的行为让人琢磨不透。因此, 必须在网络化发展的同时, 分析用户浏览网页的举动、检查分析用户的需求。这一研究工作, 不仅有助于档案事业今后服务策略的实施, 而且划分出了群体用户, 为今后开启个性化的服务奠定了基础。

3.2 培育社会档案意识

尽管档案机构一直关注着档案意识培训宣传的问题, 可是一直都没什么进展, 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有效的宣传档案, 考虑宣传的内容。运用档案的相关事例, 告诫人们档案的作用和意义, 让人们在使用档案的过程中感受档案给自己带来的方便, 宣传档案馆藏, 宣传档案如何更有效的被人们利用。宣传的方式有很多, 可以在大街、小区、公园等等场地, 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大众容易接触到的方式进行宣传传播。相信通过领导的关注, 社会群体的积极参与, 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努力, 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一定会有所提升。

3.3 优化服务手段

提供优质化的服务是档案工作服务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想要巩固使用群体, 就必须要提供给大众们各自需求的信息资源, 因此为了保证服务内容就必须利用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建设信息资源。目前, 档案服务的主要方式是在网络上进行服务, 通过GSP导航、推出个性化服务、数据参考咨询平台等等。但是这些服务的层次水平还有限, 不能有效的带动用户的积极性, 档案网络的建设也不完善, 档案机构并不能很好的与参与用户进行互动协作, 造成了服务质量的降低。

4 结束语

温柔小众文案 篇5

2、有些人,注定是等待别人的,有些人,注定是被人等的。一件事,再美好,你做不到,也要放弃;一个人,再留恋,不属于你,也要离开。

3、天冷了,如果你不能给我个拥抱,那就给我买个外套。

4、当你满怀期待奇迹的时候,现实总是给你致命一击,所以失望是常态,但愿我们都能够披荆斩棘,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5、“我是一座安静的孤岛,亦是一座喷发的火山”

6、“忽略身边的噪音听从自己的选择”

7、“我知道爱我的人有多辛苦,我揣着一身良帐只赶路不看风景”

8、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9、“炙热的追求是病态的偏颇”

10、生命里总有那么个人,惊艳了时光,让你念念不忘;哭红了眼眶,却还笑着原谅。

11、今天的天空像一封深蓝色的情书。

12、有时候你可能没察觉到,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你自己就像换了一种性格,悄悄的告别了以前的自己。

13、若爱,请深爱,如弃,请彻底。

14、夜暗方显万颗星,灯明始见一缕尘。

15、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希望你不要用年龄和其他东西来束缚自己。年龄从来不是界限,除非你自己拿来为难自己。

16、你是我的半截的诗,不许别人更改一个字。

17、你看这世界不坏,天塌了还有爱在。

18、如果打算爱一个人,你要想清楚,是否愿意为了他,放弃如上帝般自由的心灵,从此心甘情愿有了羁绊。

19、“价值交换中永恒的定律就是平衡交易”

20、就想安安静静地做好我自己,然后在一些方面偶尔发一点点光。

21、风停在窗边,嘱咐我要热爱这个世界

22、不如趁孤单一人时让自己优秀起来,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给未来那个人一个好的交代。

23、秋日是调整心情的好季节,尤其是黄昏与晚风。

24、我要温柔起来,像一朵穿裤子的云。

25、你那么孤独,却说一个人真好。

26、其实真正的送别没有长亭古道,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在一个和平时一样的清晨,有的人留在昨天了。

27、由爱而生的勇气,足以抵抗世间所有的孤独。

28、生活总会把你的棱角磨平,岁月总会把你的锋芒砍掉。总有一天你会学会不动声色,不再大呼小叫,你会对着你不喜欢的人微笑,轻轻向他问好。

29、但愿日子清静,抬头遇见的都是柔情。

30、耳机里面是喜欢但还不会唱的歌手机屏幕上的照片是喜欢但还没在一起的人。

31、“你到底知不知道我说的那些奇怪又真诚的话都是对你讲的呢”

32、我们苛刻相待,却说这是诚实。

33、有人心疼时,眼泪才是眼泪,否则只是带着咸味的液体;被人呵护着,撒娇才是撒娇,要不然就是作死。

34、双木非林,田下有心。

35、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36、受得了多大的委屈,就能做得了多大的事;受得了多大诋毁,就能承得住多大的赞美;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37、人生短,行路难,日向晚,声声慢。

38、爱上你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想你是我最甜蜜的痛苦,和你在一起是我的骄傲,没有你的我就像一只迷失了航线的船。

39、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40、蓝精灵对着阿凡达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41、这些年看开了许多事情,没什么非你不可,也没什么不可失去。愿意留下来的就好好相处;想要远走的,就挥挥手说声抱歉恕不远送。

42、少年与爱永不老去,即便披荆斩棘,丢失怒马鲜衣。

43、愿你心中有爱,钱包有钱,脚下有路。爱情顺利,婚姻美满。会遇见一个人,给你彻头彻尾的理解和无条件的支持,在你累的时候拉着你一起走,永远不放手。

44、“爱是雪地里写诗边写边消失”

45、教室的课桌上刻着比海还深的情话。

46、过好自律的生活,美好才会在路上不期而遇。

47、里寒塘路,烟花一半醒。

48、决定了就去做,主动一些才会快乐。

49、总有笨蛋不珍惜另一个笨蛋。

50、“最好的状态就是向自己喜欢的东西慢慢靠近”

51、小时候总是骗爸妈自己没钱了,现在骗他们自己还有钱。

52、你跑的快,耳边才全是风声。你跑的慢,耳边自然是闲言碎语。

53、我们都像是小孩,胡闹是因为依赖;礼貌是因为陌生;主动是因为在乎;不联系是因为觉得自己多余。

54、那天云很美,风也温柔,我看着你,爱了一回人间。

55、无论天空如何阴霾,太阳一直都在,不在这里,就在那里。

56、碧山人来,清酒深杯。

57、谁都没有比谁生活地容易。只是有的人呼天抢地,痛不欲生。而有的人,却默默地咬牙,逼自己学会坚强。

58、年轻时,你做了一个决定,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爱情,后来,你没死,年轻替你抵了命。

59、总有人喜欢上想象中的你,后再看清你本来面目,最后唾弃你说,你原来是这样的人,但其实你从来都是一个样子,明明什么都没做,却落得声名狼藉。

60、最后你会发现,和开心一样,难的是早点睡。

61、“每一段感情的发生与结束都是记忆的战争”

62、哭着吃过饭的人,是能够走下去的。

63、“那个说爱你一辈子的人现在还在你身边吗”

64、别试图去给年轻人讲经验,讲一万句不如他自己摔一跤;泪水教他做人,后悔帮他成长,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师。人生该走的弯路,实际上一米都少不了。

65、在爱情的道路上,俄总是走走停停,妈妈说俄腿脚不行。

66、怪风太温柔,像老朋友,像旧时候。

67、“好像boy friend不是很重要因为重要的时刻是good friend陪在身边”

68、你要明白,只有走完必须走的路,才能过想过的生活,只有熬过无人问津的日子,才能拥抱你的诗和远方。

69、获得幸福的秘密,便是与时间坦然相处。

70、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71、生气归生气,又不是不喜欢你了。

72、去想无关紧要的事。去想想风吧。

73、“那就和过去告个别,祝我爱的人永远耀眼”

74、我在山谷湖泊间拾荒,捡拾散落的星辰和光。

75、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76、“如果想跟别人制造羁绊就要承担掉眼泪的风险”

77、喜欢我就眨一下眼睛,不喜欢我就把左脚放到右边的肩膀上。

78、永远不要因为别人的言论而怀疑自己,也不要因为喜欢谁而看低自己。你所有的优缺点,都是为了能接纳你现在这个样子的人而准备的。

79、生活需要一个寄托,比喜欢更重要。

80、只求安稳从此与世无争干净自由。

81、慢是一种已经失传的艺术。

82、 “快乐是浮上水面的呼吸痛苦是海底”

83、我是一定不会剪成短发的,总觉得短发是属于极美的女子的,我只能用长长的头发掩饰不好看的脸型。

84、要有勇气成为他人的过去。

85、把体重留给美食,把时间留给陪伴,把眼睛留给美好,悦人再多都不如悦己。

86、简单的喜欢最长远,懂你的人最温柔。

87、不要为了迎合所有人,把自己过得这么累,费尽心思让所有人都开心,你会忘了自己该怎么笑。

88、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

89、现在的我能明白,只要有想见的人,就不再是孤单一人。

音乐的大众化与小众化 篇6

创作了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曲家陈钢不仅作曲功力深厚,“爬格子”的功夫也十分了得。他在音乐散文集《三只耳朵听音乐》中提出:“我们要用三只耳朵听音乐——一只听古典音乐,一只听流行音乐,还有一只听现代音乐。”这既是当今音乐欣赏领域的多元、多层格局,也是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领域的多元、多层格局。我们在音乐大众化、普及化的路上走的时间长了,当遇到一个时代的艰难拐点,面对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立体交叉的音乐“高速公路”时,难免有些炫目、不适和无措。

当前,音乐的大众化还是要坚持的。因为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的大多数服务对象仍需要那些易于接受、通俗易懂的音乐作品,如流行歌曲、简易合唱曲等以调性音乐为主的声乐和器乐作品,这也是由我国的国情、由服务对象因历史积淀所形成的音乐接受基础所决定的。无独有偶,就是在现代音乐盛行的西方,在流行音乐范围内仍是调性音乐的天下。对于音乐的大众化,我们也应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我们要提倡“跳一跳可以摘到葡萄”的大众审美观。这就是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也要随之提高。我们的大众文艺不能老是“人、手、刀、口、牛、羊”,也不能老是“小放牛”。要给大众一些跳一跳可以够到的东西,不断提高大众的音乐文化水平。只要关注一下当今群众合唱团的演唱曲目,我们就可以体悟到大众音乐文化水平随着时代前进而发生的飞速变化。

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音乐创作理论及作品不断涌入我国,各音乐院校相继展开了现代音乐的教学,这对我国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研究、音乐教育与国际接轨是有益的、必要的。这些以解构调性、解构功能性和声、淡化旋律、颠覆小节线等为特点的现代音乐,不要说我们的大众,即使是一部分专业工作者恐怕也不是合格的接受者。那么,面对西方现代音乐,我国运用现代音乐理论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势必是小众音乐,它是多元化格局中应有的存在。对于小众音乐,我们也应该予以传播、介绍,使人们逐渐接近、接受这类音乐。大众与小众、通俗与高雅是相对的,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小演奏家》是少年儿童学习器乐的普及性杂志,是音乐大众化的组成部分,但身处现代社会,我们也不会与现代音乐、与小众音乐绝缘。

我们的宗旨是立足普及,不拒小众,多元多层,互补共荣。

小众化 篇7

对全国报纸进行全方位监测研究的第三方机构——世纪华文 (2) , 监测显示, 2012年以来, 都市报零售发行市场整体销量出现下滑。在此背景下, 各家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纷纷谋求变身、转型, 有些地方比如香港, 已经形成了收费报纸、免费报纸、网络新闻与手机、平板电脑新闻客户端多足鼎立之势。

相比较, 哈尔滨是比较幸运的, 起码现在还没有闻到硝烟的味道, 同城之间的竞争也相对平和。但即便哈尔滨是在感觉神经的末梢, 如今也领略到了传统媒体寒冬袭来的阵阵寒意, 报纸发行量的下滑, 广告收益的缩水, 这些不禁让人唏嘘。

在各家媒体谋求转型之际, “城市户外资讯平台”的出现的确引来了同行业者们的围观。虽然它还没有被主流媒体视为威胁, 但在有些人看来, 正因为“城市户外资讯平台”的出现, 哈尔滨或将迎来户外新闻的小众化传播时代。

城市户外资讯平台的户外策略

“城市户外资讯平台”于2013年开始启动建设, 当年10月首块大屏正式投用。这块大牌的建成, 被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视为集团报业改革的一项重大内容。 (3)

面对各种冲击和压力, 传统媒体转型的心情极为迫切。当前, 户外发布越来越被市场看好, 其高效的宣传路径和影响力已经日益凸显。从哈尔滨媒体市场看, 新闻媒体众多, 仅市区内的主要报纸就多达二十几种, 但户外新闻一直是个空白。不过, 在市场化运作的背景下, 户外发布信息绝大多数以广告内容为主, 这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并逐渐产生逆反甚至抵触心理, 城市公共资源的运用被曲解, 政府形象受到影响。

而户外媒体高到达率的特点, 在新闻应用领域一直被忽视, 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适时推出了“城市户外资讯平台”, 旨在占领户外领域的新闻传播空间。

城市户外发布平台以城市公共信息为主要的发布内容, 涵盖新闻信息、政务工作、城市文化、交通状况等, 将政府的、媒体的、公益的信息作为主要内容, 侧重信息的宣传性、指导性。 (4)

调研显示,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在构建“城市户外资讯平台”之初, 便考虑到了其高效的传播效果, 并有意借助这个平台, 高效整合提升集团数字信息平台, 实现由平媒向平台转化, 建立以报纸、网络、户外发布为传播手段的新闻产品发布渠道, 形成报纸、网络、户外“三网”融合的立体式传播新格局。

需要明确的是, “城市户外资讯平台”是黑龙江省内首个户外新闻传播平台。 (5) 在哈尔滨日报集团看来, 这个传播平台的出现, 将彻底改变传统媒体的发布形式以及媒体形象, 这是对城市党报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不仅为集团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参考范本, 同时对提升哈报集团综合竞争实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 “城市户外资讯平台”在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着至高的战略意义。

城市户外资讯平台的小众特色

在互联网应用早期, 人们习惯将新浪、网易、搜狐等称之为小众媒体, 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如今再这样解读就过于牵强了。从适用人群必须懂得网络操作而言, 他们是小众媒体, 但从拥有的人群或读者量来看, 他们又是大众媒体的代表。如今大众与小众的界限已经越发模糊, 但是有一点可以区分传统的大众媒体, 即细分市场差异化, 小众更接近于“以人们的某一个兴趣或爱好而被划分在一起的小群体”。

城市户外资讯平台核心技术运用的是DCP数码大牌, (7) 即Dynamic Color Pixels磁电驱动数码户外大牌, 拥有全球专利, 可以发布文字或图片, 专门应用在户外领域。首块大屏设立在南岗区疾控中心墙体上, 由于该点位处于文昌高架桥往哈西方向,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发布内容的针对性。

在对这块大屏发布的信息进行跟踪分析发现, 许多新闻信息的内容与交通相关。如6月17日的《超速是交通肇事主因哈同等6处路段易发事故》、6月20日的《部分停车场分时段收费》、6月26日的《百街万点监控曝光车外抛物》、7月3日的《南马路下周封闭》等, 都是交通新闻。倒推这个平台, 为何刊发如此多的交通新闻?调研发现, 这块屏幕处在交通干道上, 车流量大, 行人相对较少, 主要是司机和乘客, 所以这部分群体对交通方面的新闻相对更加关注, 这样的新闻也更容易引起司机的共鸣。

同样, 由于该点位的辐射区域主要是文昌桥下行至哈西、平房方向, 而该区域内的居民住宅、学校相对较多。调查发现, 该辐射区域内, 有大学18所, 高中8所, 初中14所, 小学11所, 各类学校共计51所, 学校数量之大, 是其主要的特色, 所以人们对教育的新闻要更为关切。因此我们总能看到大屏幕上发布的各类关于教育的新闻, 如6月22日的《技校生史上最火实习月薪超3000》、6月24日的《51所大学现场咨询报志愿》、6月29日的《211、985学校可转为职教》、6月30日的《哈三中呼兰一种联手名师串讲、两校联考》。

这些交通、教育、医疗服务的新闻几乎成了大牌发布的常态新闻, 具有明显小众特色的新闻信息, 由此看来, “城市户外资讯平台”走的是小众传播路线。

户外与小众传播的聚合优势

在哈尔滨媒体市场, 一边是奏着传统媒体走上衰落的挽歌, 一边是传统媒体吹起自我救赎的号角。其实, 哈尔滨媒体环境最突出的问题是, 新闻同质化现象明显。当各家新闻一版出现的内容都大同小异的时候, 如何更准确地捕获受众的芳心, 吸引受众。

与微信起步时面临的环境相似。城市户外资讯平台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从画面选择到制作、传输再到终端制作, 全部在网络下运行;如微信诞生之初, 其前辈有talkbox、米聊等, 群雄逐鹿着市场, 城市资讯平台要挑战的是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传统报纸, 以及电视、网络等众多媒体。然而, 微信的成功也极有可能是城市资讯平台的前例。

“城市户外资讯平台”的终极目标是组建成平台, 虽然目前只建成了一个, 但是通过了解,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的建设目标是覆盖二环内, 至少建8块。 (8) 城市户外资讯平台虽然作为一个传统的媒体平台, 却遵行着互联网的思维, 如新浪CEO曹国伟所说, 新浪推出博客时并非单一的一个产品, 而是把博客作为一个平台, 就是要把很多用户和产品吸引到这个平台, 然后让更多的产品在这个平台上展现, 这个就是平台的价值。

或许城市资讯平台正在谋求这样的价值。从城市资讯平台的功能看, 它可以通过测评, 了解区域内受众的特点, 这在大数据时代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通过分析, 了解到各个区域内受众的特点, 然后针对这些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新闻产品, 进行新闻产品的定点配送。正如南岗疾控中心这个大屏推送的配送以交通和教育、社区居民生活为主的新闻产品,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 如今该区域内的受众对产品的认可度大增, 许多人都知道早7:30-8:00是大牌每天首次发布新闻的时间, 这种小众传播的效果得到了验证。

当第一个小区实现了这样的新闻配送, 黏合了辐射区域内的受众后, 逐步扩散, 当发展到10个、100个……这种有针对性的新闻配送, 不仅完成了媒体由平面转向户外的转变, 而且实现了由大众传播向小众传播的过渡, 由铺天盖地的信息量向精准的必须量的转变, 使得受众对这个平台产生高度的信任和依赖, 如此, 平台的价值将得到空前的释放。

这并非异想天开。要知道在城市户外资讯平台出现之前的前车之鉴, BAT在未成功之前曾一度被看衰, 但最后的成功却不仅仅是让这些不被看好的人惊讶, 更让他们措手不及。要清楚自己看到了什么, 想要得到什么, 这才是最重要的:李彦宏看到了搜索, 所以有了百度;马云看到了电商, 所有有了淘宝和天猫;马化腾看到了通信, 所以有了QQ和微信;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看到了户外传媒, 所以有了城市户外资讯平台。 (9)

注释

11 光明日报2014年02月08日第10版《香港:报纸阅读呈“三足鼎立”之势》

22 北京世纪华文国际传媒咨询有限公司 (Century Chinese International Media Consultation Inc, 简称世纪华文CCMC) , 成立于1999年, 以报刊媒体的经营和报刊企业的科学化、数量化管理为研究方向, 集纳国内著名的学术、实务领域专家学者, 组成核心顾问团队, 多年来, 已经成功服务于近三百家国内报刊媒体企业。五千多家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是目前国内最早、最大的零售监测数据供应商之一, 是报刊发行领域的专业咨询与数据服务公司之一, 同时也是有较大影响的报刊内容和读者调查咨询等相关领域的服务提供者之一。

33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2013年总结报告、哈尔滨日报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总结报告。

44 2013年哈尔滨日报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报呈哈尔滨市委工作汇报。

55 哈尔滨市新闻出版局2013年年报。

66 光华活彩传媒2012年对全国媒体市场比对数据报告。

77 2011年, 美国知识产权库目。

88 2013年哈尔滨日报集团报哈尔滨市委工作报告。

小众化 篇8

若干年前我与报刊以及教育电视媒体有过长期的工作接触。在这个过程中, 我不仅深切地体会到媒介传播的巨大功效, 同时也觉察到任何伟大的思想、学说以及学科, 若想发挥感染和教育人的功效, 必须要有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传播效果的支撑。但是, 自从我跨入外国教育史学科以来, 我与本学科的研究者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境遇:一方面由于师范教育体制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 教育专业学生数量锐减, 部分外国教育史课程教学时数甚至压缩到了难以系统授课的程度;另一方面, 在学术研究中, 本学科许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很难发表, 而且即便发表也很少有人对此感兴趣去阅读。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归因的时候, 我试图借用传播学“小众化”的概念来解释本学科发展定位过于狭窄的问题。“小众化”在传播学中是指仅有少量的公众成为一个媒体的特有受众, 将此概念迁移到外国教育史学科现状中, 我们可以发现本学科明显的“小众化”发展特征。具体表现为: (1) 学科教学主要服务于当前和未来教师的培训和培养; (2) 学科研究往往服务于特定的教育组织机构、领域和人员等的发展。

为了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的根源, 我将外国教育史学科受众对象的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779—1891年, 外国教育史学科产生初期, 由于此阶段许多研究成果是人物传记, 其受众群体较为宽泛。第二阶段是1891年以后, 以马克斯维尔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要将教育史学科研究成果纳入高等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去, 自此以后教育史学科受众群体开始狭窄化。第三阶段是20世纪50至60年代, 尽管经过修正派学者的不断努力, 学科受众群体得到了一定的拓展, 但是时至今日, 以主要服务于教师培养和培训, 同时考虑到其他教育机构、组织和人员等的教育诉求依然是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跳不出的“藩篱”。

为了从现实的角度考察本学科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科知识需求的漠视, 我对2012年1月至8月的当当网畅销书排行榜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当当网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 仅2012年第一季度, 其在中国网购图书市场中就拥有超过60%的占有率, 占整个国内图书市场20%的市场份额, 因此, 当当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着大众的阅读口味。通过调查发现, 在当当网前五百名畅销书排行榜上, 平均有5.98%的图书为教育类图书, 平均有22.95%的图书是各类儿童出版物。由于很多的儿童出版物与儿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紧密相关, 因此排行榜中与教育相关的图书份额肯定超过了6%。这一数据说明:在民众阅读口味日益多元化的今天, 民众对于教育类图书的需求依然很大。但是在连续8个月的排行榜里, 与外国教育史相关的图书却只有两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以及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以上情况说明:尽管普通民众对于各类教育图书有着巨大的阅读需求, 但是他们在教育类众多的出版物中却很难找到关于国外教育历史方面的既有学术品位又具备相当可读性的通俗出版物, 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小众化”发展定位使其忽略了这一巨大的社会需求。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在思想观念层面, 将外国教育史学科探求高深学问的责任与大众文化传播的责任放置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也就是不能在观念层面“厚”学科“小众化”发展道路而“轻”学科知识的“大众化”普及传播道路。其次, 批判性地吸收其他学科的做法, 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原有外国教育史知识进行不断的改造, 以期重建外国教育史学科曾经有过的广义文化传播功能。外国教育史浩如烟海的经典学术著作, 以及自学科成立以后一二百年来众多的研究成果, 都是整个人类的教育智慧结晶。但是由于教育场景、写作方法、可读性等多方面的原因, 导致这些著作距普通大众越来越远, 因此本学科“大众化”文化传播功能的实现, 需要更多的学者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对几千年来无数的教育智慧进行通俗化和主题集中化的改造。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力避庸俗的外国教育史普及性作品的产生。

提问:我希望做课题研究, 主题为教育学的社会化, 请老师给予指点。

小众化 篇9

融合

在所有权融合上,期刊可以与不同类型的媒介融合,实施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也就是与同一地区所拥有的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站进行融合;在结构性融合上,期刊可以与其它媒介融合,可以用一个团队做多媒体的新闻产品,使期刊内容能够加工打包后出售给不同类型的新媒体;在多元性融合上,期刊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甚至与各种论坛合作,举行各种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论坛活动,使之共享自己的信息资源,使期刊内容以低成本传播,收取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这种交互推广与合作竞争的融合模式,目前在我国期刊界的成功不乏其例。

我国期刊业媒介融合已经从行政力量驱使下逐步走向市场化的阶段,特别是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推进,加大了力度。所谓市场化,就是期刊的资本融合,在市场的作用下,使有实力的媒介集团在资本市场上完成对其他媒介或媒介集团进行收购或者两个媒介组织之间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合并。期刊市场发展的趋势,就在于以市场为目标,以资本为手段,在融合中求生存、求发展。

从技术层面讲,传播手段融合也是我国期刊发展中不可漠视的一个趋势。期刊可以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媒体,可以利用大型的传媒集团和不同媒介的传播手段在一个大平台上进行整合,达到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实施多媒体编辑的机制,共享共生共赢。

期刊的媒介融合是媒介融合的消费者——受众决定的。期刊读者同时也是其它媒体的读者、听众、观众,作为受众,有着接受的自由权和自主权。受众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及适应力的差异使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凸现出差异性,这就决定了期刊的媒介融合的必然性与迫切性。

小众化

仅仅处于战略层面的传媒融合只是期刊运作成功的一半。期刊的小众化也是期刊未来发展的趋向。由于期刊的种类不同,受众也不同,因此,明确的定位才能使期刊内容具有针对性和特色,才能对读者对象的服务到位率更高,读者群因此更加稳定。从我国成功的期刊运作情况看,大多是小众化的定位。一些“大而全”的期刊在细分的市场中,由于内容过于宽泛,使读者无法接受而失去了市场。

所谓“小众化”是相对于“大众化”而言的,它是一种全新的理念,简言之就是读者对象的“窄化”。在目前国内一些期刊中,小众化、细分市场、办出特色和风格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这也直接肯定了“小众化”的不凡之处。当然,“小众化”与“大众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小众化机制”并不追求巨大的发行量,相比较起来,它拥有更为灵活的小市场。这个市场有固定的需求和固定的阅读期望,拥有一批固定的读者,他们始终如一的忠实于期刊。他们的存在使得期刊能够拥有稳定的发行量,这些稳定的受众就是小众化期刊的忠实读者。由于发行量的限制,这类期刊的市场相对来说不大,但确实稳定和有成效。

就目前而言,我国期刊的数量近万种,其中主要经营收入80%来自于发行收入,但2000年以后的一个明显趋势是,广告主导型期刊越来越成为期刊市场上的英雄。而广告主导型期刊不同于发行主导型期刊的市场操作要点在于:不单以发行量取胜,讲求精确有效的发行覆盖;市场细分和文化价值的归属感特色更加鲜明,表现材质更加美观、精致,如时尚类期刊和DM期刊。这也是小众化取胜的一个要素。

数字化

期刊发展的另一个趋势就是数字化,也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新型的电子化传播媒介不断问世,特别是高清晰数字电视、宽带网络、无线网络、3G手机的问世,更加表现出数字时代的到来。期刊作为各类信息的载体,具有信息种类多、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的特点。相比较而言,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途径少、周期长、传播面狭窄,无法满足人们快捷、方便获取各类信息的需求。所以,为了增强期刊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传统期刊必须进行传播手段的改革,努力与新型电子传播技术实现对接,形成新的期刊电子化传播模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因此,数字化是期刊发展的一个方向,而且是必然的归宿。一方面是传播方式逐渐普及网络化,使得期刊更加贴近生活;另一方面是市场分析和内容生产的数据库化。透视数字化期刊市场环境,随着行业的发展,政策将会不断完善,会更加有利于期刊的发展。仅就目前而言,数字化期刊企业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内容提供商和平台之间的合作方式正在摸索。因此,数字化期刊必定是期刊业发展的前进方向。

我们都知道,期刊业的生存之本是生产信息、传播信息,因此作为期刊的经营者就应该考虑到期刊信息的生产模式、传播方式和读者的接收形式,以及采用何种方式能够妥善应对从而增强期刊业的发展活力。然而,有一点我们不能忽略,传统期刊拥有正式刊号,拥有主管、主办单位,拥有事业或企业法人身份,政府对其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思路,而数字期刊则是一种网络或通讯信息产品,对于数字期刊还没有形成十分明确的、专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因此,对政府和期刊的经营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何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要求。

上一篇:创新组织下一篇:控制系统中时序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