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监测

2024-06-24

有害生物监测(精选十篇)

有害生物监测 篇1

调查时间应根据本地的气候因素条件和本地区主要森林病虫鼠害的生物特性, 同时进行根据哈尔滨地区来看应在春秋两季进行, 春季在3月秋季在8月之间为最好, 因为每年的3-8月间是本地区的森林病虫鼠害的多发时区, 主要见调查表 (一) :

秋季9-11月间, 其中森林鼠害调查的时间和月份见表 (二)

2 努力扩大全面调查面积, 提高调查覆盖率提高调查准确性

林业有害生物全面调查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对主要病虫 (鼠) 害的发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 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分布范围、面积和危害程度。全面性和准确性这类调查对及时性要求较高, 也是这项工作的难点, 调查网络的建立形式和落实至关重要。依据森林分面特点和森林病虫害鼠防治管理现状, 应以县 (市、局) 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测报工作人员、组织场、站、森防员调查员组成调查网络进行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 县防治检疫站进行虫情复查。这样一个网络既可发挥专业队伍的技术力量, 又可落实群防群护调查责任。从而带动点、线、面, 使调查资料信息更全面没有盲点。

调查对象种类, 一般应为本地正在发生的有害生物和预测将要发生的有害生物种类, 由县 (市) 级以上防治检疫部门确定, 并在年初通知基层森防单位。调查方法要简单易行, 组织人员落实调查林分, 应与森防员虫情调查的业务能力相适应。调查时间要根据调查对象及其生物学特性, 在其易于调查期内进行。全面调查所获信息应由基层森防员、森防检疫站的测报员按发生面积统计标准, 灾情发生程度统计标准逐级。上报, 要把所有的基础资料进行备份以便与每年的资料进行对比, 从而做出更准确的防治实施方案。

3 有计划地逐步深入开展观测调查, 提示种群变动内在规律从而做出下步防治的计划

观测调查是对林业有害生物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影响其发育的相关资料和信息等的连续跟踪观测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发生期观测、种群密度观测调查、存活率及生殖力观测调查、危害程度调查及生物资料和信息包括 (天敌、食物、人为活动) 、非生物资料和信息有 (气温、温度、风力、降雨等) 的影响等内容。森林经营单位要依据森林起源、树种组成、经营目的及分布特点划分森林类型, 确定系观测查区域, 建立观测调查点 (中心测报点) 。如我区确定的3个观测调查区域:一是天然次生林观测调查区;二是人工针叶林观测调查区;三是人工杨树树林观测调查区。观测调查对象应是繁殖快, 易扩散, 适应短暂多变的生态环境, 种群波动大, 曾经大发生, 对种群及树种危害较大或有特殊意义的种群。其网络组成为:Ⅰ级系统调查网由设在县 (市) 的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组成, 承担国家下达的任务;Ⅱ级观测调查网由设在县 (市) 的省级中心测报点组成, 承担省下达的观测调查任务;Ⅲ、N级观测调查网络分别由市、县级监测点组成, 承担相应的系统调查任务。根据分布范围及危害性分为4类:跨省区的分布危害者为1类;跨布 (州) 分布危害者为2类;跨市 (州) 分布危害者为3类;局部发生危害者为4类。观测调查点应根据观测调查对象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在其常发区、易发区和本地域有代表性的地域选设观测调查林分。观测调查林分应在天然次生林调查标准地为400公顷, 一个标准样地。人工林应按200公顷设一个标准样地。标准地面积应在0.1hm2以上, 建群树种的株数不少于200株。标准地主要用于对观测调查对象种群契坏较小的调查项目, 如:发生数量或发病程度, 林木受害程度等项目, 标准地以外的观测调查林分主要用于对观测调查对象种群影响较大的调查项目。如发生期和存活率、生殖力等项目。观测调查点在完成某项调查内容后, 应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汇总、上报。上报的份数以观测调查点级别而定。国家级点上报5份、省级点上报4份、市级点上报3份。

参考文献

[1]李云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J].科技视界, 2012.

有害生物监测 篇2

2016年,我局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基层林管站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紧紧围绕我市森保工作重点,强化领导,落实责任,适时监测,科学防治,使林业有害生物预防、防治工作有序展开,取得明显成效。

一、发生情况

我市是重点林业县市之一,现有林地面积320万亩,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74.35%。由于现有纯林较多,加之受2008年冰灾等影响,我市森林自身免疫能力下降,近几年来林业有害生物种类较多。常发性有害生物主要是马尾松毛虫、黄脊竹蝗、云斑天牛、桑天牛、萧氏松茎象、松褐天牛、松梢螟、油茶尺蛾等,病害主要是油茶炭疽病。

2016年我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为2.975万亩。其中:病害发生面积为0.55万亩(油茶炭疽病),虫害发生面积2.425万亩,发生率为0.81%,发生总面积与去年同比上升,按发生程度分,防治率达100%,其中无公害防治率达90%以上,覆盖监测率为96%,预测准确率为92%。

(1)马尾松毛虫:主要危害马尾松。今年发生面积0.8万亩,较去年上升呈重度发生,危害严重,主要分布在三都、兴宁、白廊、滁口等乡镇。(2)松褐天牛:今年共发生面积0.94万亩,与去年同比上升;枯死木也大量减少,使林地内天牛虫口密度大为降低。主要分布在唐洞、黄草、东江、廖江、白廊、清江等乡镇零星发生,均为轻度发生。

(3)萧氏松茎象:主要危害马尾松和湿地松,全市共发生面积0.01亩,与去年同比略有下降,呈轻度发生。主要发生在三镇、东江街道办事处。

(4)黄脊竹蝗:主要危害毛竹,今年发生面积0.085万亩, 与去年同比略有下降,呈轻度发生,危害程度不重,主要分布在东江、程水镇。

(5)杨扇舟蛾:是杨树的主要害虫,今年新发生面积0.5万亩,较去年大幅上升,主要发生在七里、蓼江、团结、程水等乡镇。

(6)杉木黄化病: 今年发生面积0.05万亩, 发生在廖江、黄草、清江等乡镇。

(7)油茶炭疽病:油茶炭疽病是油茶的主要病害,今年我市发生面积0.5万亩,呈轻度发生,主要分布在滁口、三都、黄草等乡镇。

二、发生特点

从总体上看,今年发生总面积较去年同比呈大幅上升,钻蛀性害虫发生面积和食叶性害虫发生面积大幅上升。

一是常发性食叶害虫发生呈上升趋势。今年马尾松毛虫、黄脊竹蝗、等较去年大幅上升,但仍处于低虫口状态,发生大的危害可能性不大。

二是常发性蛀干害虫发生呈上升趋势。今年,我们对枯死松木进行了全面清理,同时,新造林也采取了营林措施,营造混交林,因此虫口基数逐年降低,发生面积大但危害程度小。

三、防治情况

我市森林病虫害从总体上看种类多,分布广、隐藏性强等几个特点,我们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采用营林措施、人工捉虫、释放赤眼蜂、生物防治等方法对全市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了有效防治,有效遏制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防治效果。

2016年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2.975万亩,防治率达100%,其中无公害防治率达90%以上,投入防治经费235万元。其中:购买农药及器械21元,人工捕捉虫害5万元,清理枯死松木投劳156万,人工注腔防治17万元,赤眼蜂人工防治投入36万。

(1)杨树食叶害虫防治面积0.5万亩,释放赤眼蜂进行防治,均为生物防治,主要是杨扇舟蛾。

(3)松树食叶害虫防治面积0.8万亩,采用喷洒阿维菌粉剂和释放赤眼蜂进行防治,主要是马尾松毛虫。萧氏松茎象防治面积0.1亩,采取营林措施、人工捕捉等方法进行防治,均为无公害防治。

(5)竹类食叶虫害防治0.85万亩,采取人工注射防治,主要是黄脊竹蝗。

(6)经济林病虫害防治0.5万亩,主要为油茶炭疽病。采用喷洒白僵菌、药物进行防治。

林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测及风险评估 篇3

一、林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测体系的健全

通过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有害生物的发展动态,了解到是否有新的有害生物侵入到林业当中,对有害生物发生趋势进行预警预报,为降低有害生物带来的损失和林业有害生物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完善报测点。在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测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实际中心测报点进行完善,监测网络要覆盖到生态公益林、经济林等各种不同林地和绿地类型。此外,还要根据预警技术的实验基础,成立专业的监测预警信息分析中心。

2、加强检疫御灾工作。加强检疫,能够有效地防止危险性杂草、虫类等的传播和蔓延,及对林业生产安全造成的危害,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植物检疫机构,要严格执行植物的检疫任务,对所有生态公益林、经济林进行全方位的检疫执法。对各种危害性的生物进行检验检疫和处理,严格控制有害生物的传入、扩散及蔓延。

3、做好有害生物预警监测人员队伍建设,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加强预警监测人员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积极开展专业培训、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工作经验交流等。建立健全各种有害生物预警监测管理制度,使预警監测的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

二、林业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林业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泛指可能危害或是危害森林植物或植物产品的任何有机生命体。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制定出台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害生物评估方法。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

1、有害生物的分布情况分析。主要是对国内外已进行评估的有害生物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在这些有害生物分布情况的评估中,分布越广的有害生物,适应能力越强。有害生物分布情况通常可以分成3个指标,分别为有害生物的国外、国内和本地的分布情况。

2、有害生物潜在危险分析。有害生物潜在危险分析,是对某种有害生物在传入到本地以后,会造成的危害情况进行评估。在这里,可以根据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再结合本地的实质情况,分成几个评估指标。

3、被寄生的植物的经济重要性评估。有些有害生物是依靠寄生而生存的,在这里就要对这些有害生物寄生的寄主的经济重要程度进行评估,这也是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这些寄主的经济重要性进行评估以后,再按照这些寄主的经济重要性来分成几个指标。

4、有害生物传播扩散评估。有害生物是否能从外地扩散到本地,这是构成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项评估内容中,主要是对有害生物传入本地的可能性、传入的途径、传入后在本地定殖的可能性、检疫过程的难易程度等进行评估。

有害生物监测 篇4

1 重根本, 抓测报队伍建设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业务性、技术性较强, 对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有较高要求, 属于林业行业关键岗位。因此, 造就一支过硬的监测预报队伍, 是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的前提和根本。多年来,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着力实行“3个注重”:一是注重队伍稳定, 保证测报工作的连续性。信阳市各县区对专、兼职测报员进行登记, 建立了测报员管理数据库, 要求专职测报人员无特殊原因不得随意调整工作岗位, 以保证测报队伍的相对稳定[1]。二是注重提高素质, 保证测报工作的质量。始终把提高测报人员的业务素质, 实现测报人员的专业化作为测报工作的根本来抓, 在抓好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 加强培训工作, 市级站每年举办一次专题培训, 注重知识更新, 各县区每年也都举办了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 使培训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三是注重激励机制, 保证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地对测报员建立了责任制, 报酬与工作完成的数量、质量挂钩, 对发现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及时报告的, 经森防站专业技术人员核实后, 给予一定的奖励, 极大地调动了测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目前, 信阳市测报队伍建设已初具规模, 专职测报员109人, 从乡站、国有林场、苗圃场、检查站等聘请兼职测报员183人, 村级虫情调查员560余人, 在信阳市逐步形成了以专职工作人员为主, 兼职测报人员及群众参与的监测队伍, 并在人员数量、年龄结构和职称等方面得到了不断优化和提高。

2 重基础, 抓测报网络建设

搞好测报网点建设是健全测报网络、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的基础。近年来, 信阳市始终坚持网络建设重点放在基层, 测报体系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 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 建立健全基层站、点。一是加强网络建设。信阳市以3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1个省级中心测报点为重点, 编织全市测报网络, 做到“三化”:县区中心站标准化、乡镇 (林场) 测报站点稳定化、村级样地固定化。目前, 全市11个市县森防站中, 有9个达到省级标准, 建成乡镇 (林场) 监测点179个, 初步形成了以市站为龙头, 以县区森防机构为主体, 以乡镇站为支撑, 以基层虫情报告员为基础的市、县、乡、村4级测报网络。二是加强硬件建设。经过多年努力, 各县区中心测报站点都有全供事业编制, 独立的办公场所, 利用国债资金, 购置了一批监测仪器设备, 8个县区站配有专用车辆, 大大提升了信阳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能力。三是科学布设样地。各县区结合当地森林资源分布情况, 按照有关技术规程要求, 科学设置固定调查样地, 使每块样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平桥区结合全区森林资源分布, 设置了12个固定测报点、44个固定标准地。在设置区位上, 西大岗以松树、板栗为主, 东大岗以杨树、经济林为主;从地类上兼顾了河滩地杨树、岗地杨树、路林及低山松林、松栎混交等类型。目前, 全市共设固定观察样地390个, 辅助调查样地2 200块, 重点负责对马尾松、板栗、杨树三大树种以及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危险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进行监测调查, 可监测森林面积近53.33万hm2, 监测覆盖率达到93%以上。

3 重配置, 抓测报分工合作

由于信阳市林地类型多样、树种众多、病虫害种类繁多, 为更好地开展测报工作, 对全市测报工作进行了资源配置。在测报点布局上, 根据全市森林资源分布和技术力量状况, 确定罗山、平桥、商城、固始、潢川为重点中心测报站, 在资金扶持、设备配备、人员培训上优先考虑, 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在主测对象分工上突出重点, 明确商城县中心测报点主测以马尾松为主的生态林病虫害, 光山、新县辅助测报。罗山县主测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病虫害, 息县、淮滨辅助测报;平桥区主测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病虫害, 浉河区辅助测报;潢川县站主测以苗圃为主的苗木病虫害;平桥区站、固始县站负责松材线虫病的预报监测。各县区既各有侧重, 又相互配合, 在做好主测对象和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的同时, 加强对危险性、潜在危险性和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 共同做好全市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工作。

4 重规范, 抓测报日常管理

在测报日常管理工作上, 重点做好“3个规范”:一是规范测报流程。结合信阳市实际, 制定了“信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工作一览表”、“信阳市各县区森防站报送报表类型及时间”等工作月历表, 将测报时间、测报对象、测报内容及要求进行具体化;制定了监测调查工作流程和系统调查工作流程, 对上报材料种类、上报时间、上报内容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保证了监测预报工作规范、有序地运行。此外, 还制定了“信阳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分布图”等有关图表, 并将有关图表张贴上墙。罗山、商城、固始、平桥等中心测报点也相应制定了工作月历表、测报工作流程等图表。二是规范测报制度。在测报制度的管理上, 坚持病虫情联系报告制度、月报和年报制度, 规范监测预报信息数据采集、传递、处理和决策4个基础环节[2]。特别是在杨树、板栗病虫害高发期, 信阳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执行病虫害半月报告制度, 及时发布病虫情发生发展动态, 适时指导防治工作开展。罗山县中心测报点制定了板栗病虫害测报制度, 规范了板栗病虫害监测方法。三是规范资料管理。各县区中心测报站注重测报资料的收集、保存工作, 将测报表、简报、图片、文件等有关资料完整归档, 妥善保管, 保证了测报资料的完整性。商城、罗山、新县等地区积累了30多年的马尾松毛虫监测预报资料, 并装订成册, 归档保存, 为开展测报技术研究积累了基础数据。

5 重规程, 抓测报准确率

为提高测报准确率, 重点抓了以下4点:一是规范测报方法。认真执行《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松毛虫监测、预测预报办法》《杨树舟蛾监测、预报办法》等有关测报技术规程, 按照规定的调查时间、方法、次数等要求开展测报工作, 科学设置踏查线路, 坚持以线路踏查为主的监测方法。实行一般调查与系统调查相结合, 踏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 固定标准地与临时标准地调查相结合, 专业调查与群测群报相结合, 依据调查情况进行发生期和发生量的中短期预测[3]。每年定期开展松材线虫病、杨树黄叶病、美国白蛾、加拿大一枝黄花等专项普查。二是规范样地标牌。各县区均按照要求, 选择现有固定标准地中林相整齐、林分面积大、临交通要道的醒目位置树立规范的样地标牌, 正面写上主要监测对象、责任人、林木病虫咨询服务热线等内容, 标牌背面书写森防宣传口号, 既标识了固定样地, 又起到宣传作用。三是制定技术方案。在测报技术上, 商城县森防站经过多年研究, 摸索出一套适合信阳市实际的“马尾松毛虫测报规范技术方案”, 平桥区站制定了“板栗疫病预测预报监测办法”, 规范了测报方法, 提高了测报的准确性。四是密切部门合作。市林业局与市气象局签定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合作协议后, 在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关键时期, 邀请气象专家一起开展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会商, 将“调查报灾”逐渐变为“分析预灾”, 尝试开展中期预测预报。各县区相继签订了气象合作协议。

6 重发布, 抓预报服务效果

监测预报工作最终要体现和落实到有效指导生产和科学决策上。近年来, 积极拓宽预报信息发布渠道, 坚持“3个面向”:一是简报发布, 面向领导。信阳市森防信息不仅行业内部交流, 重点是发往当地“四大家”领导和有关乡镇负责人, 让他们了解森防工作和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动态, 以便支持森防工作和做出决策。2006年, 商城、光山、新县3县交界处虫窝区松毛虫增殖迅猛, 三县决定联手飞防作业, 可7月上中旬一直阴雨绵绵, 测报人员通过解剖茧发现, 由于长期处于水泡状态, 蛹已泡烂不能羽化。经立即将调查结果上报政府后, 三县领导研究后决定取消飞防。这不仅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重要的是让相关部门意识到了测报工作的重要性。二是网站发布, 面向行业。2006年, 信阳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建设了“信阳森防信息网”, 网站定位于工作宣传、知识传播、信息发布及综合服务。网站的建成, 既为测报信息的发布拓宽了渠道, 又为森防工作人员及广大林农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及交流平台。2007年被省林业厅评为“全省林业信息管理先进单位”。三是媒介发布, 面向社会。信阳市气象合作协议签订后, 仅2008年7—8月, 检疫站利用信阳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 适时发布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预警信息16条次, 不仅及时指导了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而且提高了全民防范意识和参与意识,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7 重创新, 抓测报能力提高

测报工作贵在创新。多年来, 信阳市一直注重测报方法、手段、管理的创新工作。一是创新测报信息管理电子化。针对测报数据量大、连续性强的特点, 利用电脑程序, 将样地基本情况、监测内容、测报人员、表格、管理制度等分散因子整合链接到一个平台, 并及时更新, 不仅便于查阅, 而且便于保存[4]。二是创新先进测报技术研究应用。2006年以来, 商城、光山开展了利用松毛虫性信息素测报马尾松毛虫试验。商城县中心测报点通过对诱捕成虫数据与幼虫虫口密度调查进行对比分析, 逐渐摸索出一些测报经验, 根据诱捕成虫的时间和数量, 基本上可以预测下一代松毛虫发生趋势。平桥、固始、罗山等中心测报点还开展了振频式杀虫灯诱捕试验、松木诱捕松墨天牛产卵试验研究, 完善豫南大别山区松毛虫预测预报等办法, 引进了PDA等先进测报调查技术等, 提升了测报科技含量, 提高了测报的准确性。

8 重防范, 抓林业有害生物入侵

信阳市地处中原腹地,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物流贸易频繁, 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随时都有传入可能, 特别是信阳市具有松材线虫的媒介昆虫、广泛寄主和适宜温、湿度, 是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宜区。该市一直坚持“5个不放松”:一是宣传工作不放松。通过广泛宣传, 让领导和群众知道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极具毁灭性, 一旦传入则后果不堪设想, 增强社会防范意识。二是定期普查不放松。各县区坚持松材线虫每年春、季普查2次, 美国白蛾夏季普查1次。三是责任制落实不放松。认真落实松材线虫病防治分片包干责任制, 定期上报《松材线虫病疫情报告表》, 强化责任意识, 做到“4个必须”:发现死松树必须及时上报, 市站必须派人现场查验并取样, 必须进行分离镜检, 疑似情况必须进行上报鉴定。2008年底, 在新县卡房乡发现了不明原因的死松树, 根据追踪观察, 并取样上报鉴定, 在第一时间内查出了松材线虫病, 为遏制其扩散蔓延争取了时间。四是监测工作不放松。采取“查点、卡线、控面”全方位监测方法: (1) 查点。对木材经营、生产、使用单位进行经常复检; (2) 卡线。将《国内林业疫情通报》下发至全市15个木材检查站, 要求加大调运检查力度; (3) 控面。定期对省际结合部、重点风景名胜区进行重点监测, 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上报。五是科研工作不放松。为了防范于未然, 变被动防灾为主动御灾, 信阳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在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 于2002—2006年开展“豫南地区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技术研究”, 提前做好防灾御灾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琳, 赵群英, 吴廷亮.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问题初探[J].绿色科技, 2010 (5) :58-59.

[2]彭及设.陆河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现状与防控对策[J].广东林业科技, 2010 (3) :95-98.

[3]张海波, 李永红, 李敏.完善盐池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之浅见[J].宁夏农林科技, 2010 (5) :66-67.

有害生物绿色治理 篇5

有害生物:有害生物又称害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甚至生存产生危害的生物。IPM:对有害生物的一种管理系统。它按照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尽可能协调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使其种群密度保持在经济允许的危害水平以下。

SPM:既满足当前社会对有害生物控制的需求,又不对今后社会控制有害生物能力构成危害,强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互协调的有害生物控制策略和方法。轮作: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

间作: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间隔种植的方式。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植物检疫:又称法规防治,其目的是利用立法和行政措施防止或延缓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

植物检疫的对象:危险性病害、局部地区发生的、由人为传播的。浸种:是以一定浓度的药液浸渍种子或浸沾苗木。

闷种:是用少量的较高浓度药液均匀喷洒于种子表面。而后加覆盖堆闷一定时间后再播种。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其它对植物无害的有益微生物来影响或抑制病原物的生存和活动,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率或严重度。

抗菌作用:拮抗生物通过其代谢产物来影响病原物的生存活动,这种代谢产物称为抗菌物质或抗菌素。

竞争作用:氧气、水分、营养和空间各方面发生竞争,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最重要的是空间竞争。

重寄生作用:指一种病原物被另一种非病原物寄生,这些寄生物可以是真菌,也可以是细菌或放线菌,甚至病毒。

交互保护作用:是用预先接种一种微生物的方法,保护植物不受或少受后接种的病原物侵染和危害。

植物病害绿色防治的概念

在综合防治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合理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1、生物防治的生态学基础是什么?经典防治的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答:食物链与食物网;天敌的跟随现象;优势天敌及其控制效能。问题:1)物种的生活习性及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2)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是否形成敌害。3)病害的情况,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影响。

2、什么叫化学防治?方式有哪些? 指用化学药剂来防治病害,是植物病害综合防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1)化学保护:在病原物侵入寄主前杀死或抑制它,从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物的侵染。2)化学治疗:当病原物侵入寄主之后,在植株体表施药以杀死或抑制体内的病原物,终止病理过程,使植物恢复健康。

3)化学免疫:使用化学药剂后诱导寄主植物产生抗性,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4)化学钝化:针对植物病毒的防治,利用一些金属盐、植物生长素、氨基酸等化学物质进入植物体后影响植物细胞的生理过程达到钝化病毒的目的。方式:喷雾法;喷粉法;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熏蒸法;烟雾法

3、农业防治的措施:1)选用无病种子、秧苗和无性繁殖材料;2)合理轮作;3)适期播种;4)加强水肥管理;5)搞好田园卫生

6、抗性品种的利用 7 安全收获,安全运输贮藏8改进耕作制度,调整作物布局 合理密植 充分利用农作物的避害作用 塑料地膜覆盖技术

4、焚烧秸秆的缺点:

1)产生大量烟尘及有害气体污染空气,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2)能见度降低,烟尘的产生会导致PM2.5的上升。3)影响交通安全和航空安全。4)引发火灾。

5)有机质的损失,造成土壤质量下降,秸秆腐熟后可做有机肥使用--长效且肥效全。6)影响地区环境形象。

5、常见动物归属

蝴蝶: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鳞翅目

蚜虫: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同翅目-蚜科 蝗虫: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 蜱螨: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蛛形纲-蜱螨目 蜘蛛: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蛛形纲-蜘蛛目

螳螂: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螳螂目(有翅亚目-螳螂科)

蝉: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同翅目-蝉科

苍蝇: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双翅目-蝇科 蚊子: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双翅目-蚊科

老鼠: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啮齿目-鼠科

6、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及防治方法?

由“致病疫霉菌”引起,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寄生性真菌病害。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精选薯种,淘汰病薯。(3)加厚培土,防治病菌孢子囊落入土壤中侵染薯块。(4)发病初期喷洒化学药剂。(5)加强田间管理。6)及时消除中心病株。(7)建立无病留种田,消灭初侵染源。

7、入侵物种的防治与阻断的方式?

福寿螺:农业措施:(1)消灭越冬螺源(2)阻断传播(3)人工捕杀(4)人工诱杀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主要采取养鸭食螺。

化学防治: 主要是一些化学药剂的喷洒,要注意量和时间。水葫芦:化学防除:除草剂的使用,但要注意其施用量。

生物防除:目前,生物防治中用得最多的生物是水葫芦象甲。但由于生物防除容易带来生物环境安全方面的问题,所以需谨慎,目前这个在中国还没有推广。还可利用河蟹控制。

物理防除:人工打捞及机械打捞 综合治理

松材线虫:在线虫侵染前数星期,用丰索磷、乙伴磷、治线磷等内吸性杀虫和杀线剂施于松树根部土壤中,或有丰索磷注射树干,预防线虫侵入和繁殖。采用内吸性杀线剂注射树干,能有效地预防线虫地侵入。生物防治:白僵菌

8、病、虫害——寄主——环境三者关系以及如何暴发成灾? 1)病原、感病寄主和环境条件是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3个基本要素,病原和感病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的,这3个要素的关系被称为植物病害的三角关系

2)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呈现一种平衡、共存的状态,植物和病原物也是这样。不少病害发生是由于人类活动打破了这种自然生态平衡造成的,如耕作制度改变、作物品种的更换、栽培措施变化、没有严格检疫情况下境内外大量调种而造成人为引进危险性病原物等等。

3)防治植物病害必须重视环境条件的治理,使其有利于植物抗病性提高,而不利于病原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减轻或防止病害发生。

9/植物病害基本原则

1)增强寄主抗病性或保护寄主不受侵染 选用及培育抗病品种;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作物种类;加强管理,增强植物生长势,提高抗病性;施用保护性杀菌剂,保护植株不受侵染 2)消灭或控制病原物

实行植物检疫,防止病原物传入;清除病株残体及转主寄主以减少侵染来源;土壤消毒和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物;消灭媒介昆虫,防止接种体传播;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消毒以杀死其中带的病原物;喷洒或注射杀菌剂进行化学治疗。3)改变环境使其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植物病害检疫、选用抗病品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

10、植物病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表现在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没能系统全面地分析病害、按规律办事;对不少病害的发生规律没有搞清楚,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 在推广方面有些是人为原因而造成品种的单一化,为病害流行创造了条件。

11、IPM主要贯彻三个观点:

经济观点、生态观点和环保观点,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观点着重在贯彻“经济阈值”。

生态观点是设计防治措施要考虑特定的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平衡。

环保概念是使用环境安全的生物农药和低毒化学农药。

12、植物病害的物理防治:

是指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和器械防治有害生物的植物保护措施。常用的方法有人工和简单机械捕杀、温度控制、诱杀、阻隔分离、微波辐射等。(1)汰除(选)(2)热处理

13、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然的或改造过的生物体,基因产物来降低有害生物的破坏作用,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利用有益微生物杀灭或压低病原生物数量以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一类措施。又称 “以菌治菌”。

1、拮抗作用:一种生物通过其代谢产物对另一种生物生长发育以至存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重寄生(hyperparasitism):是一种寄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寄生的现象

3、捕食作用

4、交互保护作用

4、诱导酚物质的积累 5诱导寄主防御酶活力

6、竞争作用

14、成灾需要满足以下的基本条件:

首先是要有可寄生或取食的植物,尤其是对于寄主范围窄的病、虫等有害生物; 其次是适于其存活和生长繁殖的气象条件,特别是冬季; 最后是病原菌的有效个体数量,数量太少也很难立足。

15、般检疫性有害生物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体型小,难发现,有的要经显微及电镜技术,乃至隔离种植才得查出; 二是危险性大,繁殖力强,容易在短期内建立起种群; 三是抗逆性强,可以较长时期保持活力,难以防除。

16、轮作要全面考虑,既要减轻病虫害,又要符合生产要求。

首先要考虑用哪些作物轮作,不能用病原物或害虫的寄主作物轮作,例如棉花黄萎病病区不能与茄科作物轮作,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其次要考虑轮作的年限,要根据病原物在土壤中存活时间的长短而定。

17、为了弥补上述关检漏洞,必须加强第三道防线,即入境后检疫,简称后检。具体内容包括:建立检疫苗圃,对疫区或国外引入的种苗实行隔离种植;隔离试种圃的技术要求不及检疫苗圃可以较广泛地建立,以便发现疫情及时处理。

18、主要采用的轮作组合有:

禾谷类作物与豆类作物轮换的禾豆轮作,大田作物与绿肥作物轮换的绿肥轮作,水稻与棉花、甘薯、大豆、玉米、甘蔗旱作轮换的水旱轮作,西北等旱区所采用的休闲轮作。

19、植物诱导抗病性机制

1、诱导木质素形成和伸展蛋白(HRGP,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的积累

2、诱导植保素(Phytoalexins)的沉淀

3、诱导病程相关蛋白PRP的产生

4、诱导酚物质的积累

5、诱导寄主防御酶活力

20、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特点 诱导因子数量多、抗病性广谱 2 诱导强度的增效性

21、促生菌的作用主要有: 一是产生激素(如赤霉素等);

二是改变根际微生态系,排斥或促进某些微生物种群; 三是代谢产生特定物质;

22、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是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通过选用抗性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以及改造自然环境等手段来抑制或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农业防治采用的各种措施,主要是通过恶化病原生物的营养条件和生态环境,以达到抑制其繁殖率或使其生存率下降的目的。

1、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和推广抗性、耐性品种来减轻病虫的危害。

2、轮作倒茬

3、充分利用农作物的避害作用

4、诱集作用

5、恶化病虫害的生活环境创造天敌繁衍的生态条件

23、植物病毒弱毒株系的获得

1、从病毒为害严重的田间植株中获得

2、通过高温处理获得弱毒苗

3、用化学诱变获得弱毒株系

4、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获得

1、按照引起病害的病因是否具有传染性,分为两大类: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2、侵染性病害分为的五大类病害,即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和寄生性植物病害。

3、害生物防治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早期朴素综合防治阶段、近代集约化化学防治阶段和现代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4、国内提出的“综合防治”与国外流行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都包含了生态学、经济学、环境保护学三个基本观点。

5、植物检疫其特点是从宏观整体上预防一切有害生物的传入、定殖与扩展。具有法律强制性中国的植物检疫始于20世纪30年代.6、植物检疫工作的特点具有预见性、法制性、技术性和地区性。

7、灭菌方法:温汤浸种、蒸汽消毒(湿热灭菌)、干热灭菌、间歇灭菌紫外线灭菌、高温愈伤

8、轮作倒茬除了直接对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影响外,同时还产生几方面的间接效应,主要是根际效应、残体效应和生防效应。

9、糯稻与杂交水稻间作,可有效防治稻瘟病。

10、立枯丝核菌、小菌核菌、灰霉和欧氏杆菌(细菌)、尖镰孢等引致的病害都可因增施钙而减轻。

11、也有一些病原物容易侵染含钙高的植物,例如疫霉引致的烟草黑胫病,马铃薯疮痂病也因植株含钙增加而趋于严重,特别是在酸性土中。

12、又如叶面喷镁化合物,可以减轻马铃薯晚疫病和疮痂病,以及南瓜苗的菌核病

13、钼可以减轻马铃薯晚疫病和豆类某些叶斑和茎枯病。

14、植物病害检疫的实施方法:(1)制定法规;(2)确定检疫对象名单;(3)检疫检验(4)检疫处理。

15、利用转基因和基因重组等生物技术培育抗性品系.16、在利用抗性品种时,注意不要造成品种的单一化,注意品种抗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17、许多真菌病害和一些细菌病害可以通过用钾盐如氯化钾或磷酸钾而减轻。

18、钙的作用主要是影响细胞壁,使之提高抗兼性寄生物侵入的特性

19、一些蔬菜、烟草等的苗床容易发生猝倒病,主要是密集细弱的幼茎木质化太慢,有利于丝核菌、腐霉、菌核菌等土传病原物侵染。

20、枝叶交错重叠,影响通气透光、叶面湿度大,有利于霜霉菌和疫霉侵染。

21、立枯丝核菌、小菌核菌、灰霉和欧氏杆菌(细菌)、尖镰孢等引致的病害都可因增施钙而减轻。

1、寄生昆虫的生殖方式: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幼体生殖、多胚生殖、胎生。

2、害虫天敌主要类群有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和致病微生物。

绿色植保: 是指植物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是“绿色”的,许多专家把绿色植保又称为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方法。

3R是抗性(resistance)、再增猖獗(resurgence)和残留(residue)抗性指的是生物长期接受药剂处理使其后代产生抗药性。再增猖獗指的是在生物群落中原处于自然控制下,不需要采取防治措施的生物种群,因为用农药防治别的有害生物而杀伤了该种群的天敌,亦即消除了该种群的自然控制因素,使该种群很快重新增长,以致形成猖獗为害。残留指的是化学农药在农产品上的残留。

病源微生物感染症状

细菌病的共同特征是当昆虫被细菌感染以后,都不再活动,食欲减退,以后口腔与肛门有排泄物排出等现象。大多数的病原菌侵入昆虫体腔后,常常引起感染而引起败血症。死后的虫体颜色加深,迅速变为褐色或黑色,虫体大都软化腐烂,失去原形,内部组织亦可能因溃烂而呈粘着性,一般还带有嗅味。昆虫的细菌病通称为软化病。软化病都具有传染性,在任何地区、任何时期都易发生流行。真菌病:虫尸僵硬,肉眼可见病原的营养体和子实体。

病毒病:虫尸软化,体液青泽,无臭,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见到病原体。细菌病:虫尸软化,体液浑浊,恶臭,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见大量菌体。

生物防治的优缺点:

生物防治的优点:对环境污染小,能有效地保护天敌,发挥持续控制作用。

生物防治的缺点:杀虫效果较慢,在高虫口密度下使用不能达到迅速压低虫口的目的。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探讨 篇6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8-0-02

1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现状

近年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多发频发,对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引发灾害的情况很不乐观。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每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引发的面积高达1 000多万 hm2,每年导致4 000多万株植物死亡,由生物成灾的面积在森林灾害总面积中占比高达50%,有害生物引起的灾害是森林火灾面积的几十倍,生物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多达1 000多亿元,而且这种趋势不断扩大,灾害严重性不断升级,林业有害生物逐渐成为我国森林生态建设主要制约因素[1]。

2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存在问题

2.1 认识不足,工作措施不到位

因为对林业有害生物破坏力以及预防和整治的关键性没有高度的关注,而且没有使全社会,尤其是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失去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关注基础和舆论导向,防控工作缺乏主动性,未能将有关政策和方法落实到位,引发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开展不顺[2]。

2.2 防控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人员少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涉及行政、法制、技术等多方面,因此,防控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决定了防控工作的整体水平。当前,我国基层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机构大多存在以下问题:森防工作人员少、人员分散且流动性大、空编空岗现象严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防控工作经常出现断档现象,防控工作进展缓慢

2.3 科技落后,防治方法跟不上形势

由于缺少很多防控工作的基本设备,并且很多设备陈旧老化,加上严重缺少科研人员和相关资金。先进适用技术的引用、研究和推广跟不上,所谓的防治大都是采取一些跟不上形势的做法,如喷洒化学农药、砍伐受害数目等[3]。这一些做法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等严重后果,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破坏树木。

2.4 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基础不牢,工作没有整体筹划

危害监测的基础设施和方法落后,缺少完备的虫害监测预警網络,缺乏高水平的监测工作人员,进而导致监测预报数据不及时、不准确。因此,导致生物灾害没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理。

2.5 森防资金缺乏,森防体系建设落后

由于森防资金不足,全国普遍缺少完善的森防体系,导致很多时候很多相关工作很难顺利进行,更糟糕的是森防工作仅仅是应付上级检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工作成效。

3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措施

3.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相关部门的重视能够确保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顺利开展,在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严峻形势下,有关部门应该要充分意识到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这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关系到林业跨越式发展。各级政府以及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建立行政领导和部门双层责任制,把森防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和责任,全面落实防控责任。

3.2 广泛宣传,群防群治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林业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电视、网络、报纸能媒体应该对宣传工作提供大力支持,大力宣传“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和“谁经营、谁受益、谁防治”的责任制度。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对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要形成上下联动的机制,促进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大力支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进程中去,科学高效的避免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进入产生的危害。

3.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履职能力

林业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岗位需求,不断调整和充实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专业人员,保障工作连续性。同时,通过开设培训班以及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等做法增强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他们更新知识,增长见识,不断提高履职能力,更好地为林业生产建设服务。

3.4 强化监测措施,提高预报准确率

加强有害生物监测能力。一是要根据有害生物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布控监测点和监测样地,做到全面监测;二是充分发挥村级护林员一线监测作用,在加强对其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划定责任区,签订责任书,落实奖惩责任,将日常监测任务真正落实到护林员的身上,做到林业有害生物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三是通过各种形式向干部群众宣传森防工作的重要性,并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广泛性地开展群众测报。

3.5 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资金投入力度

目前,很多地方面临着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资金不足的困境。因此,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势在必行。多渠道筹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资金,采取“专项投入、加大投入、多方筹集”方式进行筹集。一是要中央到地方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明确专款专用,加大审计力度,保证资金的落实到位;二是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基金会,通过基金会的建设,募集社会资金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同时保证资金使用公开透明,资金合理使用;三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林业有害生物引发灾害的重点地区应该加大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资金的倾斜力度,保证资金的充足。

4 结语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不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工程;不仅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深化机制的创新,加强森防体系 森防队伍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大防控力度,也要提高全民的防控意识,推进社会化防控,共同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做出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建仁.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展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6).

[2]朱云贵,丁冬荪,罗俊根,等.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状态及可持续控制策略[J].江西林业科技,2005(6).

[3]王泰祥,张军英.我国生物入侵及其防治对策[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3(4) .

有害生物监测 篇7

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是防控工作的基础,是防控工作有效组织,及时、经济、有效防控的关键。因此,不断推进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的“六化”建设,是提升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及时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措施。

1 监测体系网格化,有利于提升监测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1.1 监测体系网格化的必要性

我市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机构设置,目前局限于市、县(区、市)两级,而乡、村级既无专业机构又无专业人员。仅仅依靠市、县两级监测机构的定点监测,远不适应于流行性、迁飞性、暴发性、隐蔽性、成灾性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动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的把握。

1.2 监测体系网格化的可行性

要提升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构建“以市级为中心、县级为依托、乡级为纽带、村级为补充”的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势在必行,其主要途径是:在乡级农技服务推广体系中明确1~2名监测员;在村级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中培养1名监测员;在大学生村官中选择涉农科技人员培养成监测员;在农民技术员中挑选植保经验丰富的充当监测员。

2 数据采集规范化,有利于提升监测资料的可用性和可比性

2.1 数据采集地点的稳定性

因地点不同,土质、耕作制度、田管方式和水平,以及田间小气候等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都将影响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发生时间和为害程度。故无论重点监测对象,还是一般监测对象,其数据采集的地点均应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保证历史监测资料的可比性和可用性。

2.2 数据采集时间的统一性

为更好地利用候、旬气象资料,分析其对监测对象季节性消长动态的作用和影响,重点监测对象的定点系统监测时间应统一规范。

2.3 数据采集方法的规范性

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监测方法多样,但同一监测对象各地选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为提高监测资料的可用性和可比性,监测数据的采集方法应保持相对统一。有国家规范的监测对象,数据采集方法应统一执行国家规范;没有国家规范但有行业规范的监测对象,数据采集方法应统一执行行业规范;既没有国家规范也没有行业规范的监测对象,数据采集方法应统一执行地方规范;没有地方规范的监测对象,可以自拟规范暂行实施。

2.4 数据采集内容的完整性

数据采集内容包括数据采集项目和类型田选择的完整性。国家规范、行业规范和地方规范中的数据采集项目,不应随意删减和缺查;农作物有害生物季节性消长基本定局时的大田普查,应完整性地采集按和未按预报实施防治措施的类型田、以及未实施防治措施的达标(应防应治)和未达标(有虫有病)类型田的数据,以便评定监测对象的发生程度、防治效果和预报的准确性。

2.5 数据采集人员的稳定性

监测人员的个体差异,直接影响监测对象数据采集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历史监测资料的可比性和可用性。因此,监测人员不宜频繁变动,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3 情报传递信息化,有利于提升防控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农作物有害生物灾害的防控均有很强的时效性,尤其是对流行性、迁飞性、暴发性有害生物的防控。因此,应大力推行情报传递现代化信息技术,可通过电子邮件、网站、电台、电视台和手机短信发布,尤其是手机短信及电视台,可及时地把信息传递到当地干群手中,可大大提升防控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4 灾情预警可视化,有利于提升服务技术的针对性和到位性

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灾情预警,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粮增产、钱增收”的大局,涉及到千家万户,具有公益性、社会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农业植保部门发布的文字语言灾情预警信息,非专业人员一般难于准确识别农作物有害生物种类及其为害症状。随着网络以及视频技术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对农作物有害生物灾情预警可视化成为可能。应用现代视频技术,采集制作农作物有害生物灾情预警专题节目并通过电视台或网络渠道发布,特别是有害生物识别、防控适期及方法、推荐药剂及其施用浓度,以及注意事项等关键点的可视化呈现,可直观地解决非专业人员识别农作物有害生物及其为害症状的准确性难题,并有效地让农民朋友准确把握有害生物的防控适期及方法。

5 基础设施现代化,有利于提升监测条件的优化性和先进性

我市各级监测机构的设施设备,总体来说原有的设施设备全部老化且可用性差,时新的设施设备缺钱购置,缺项目支撑,监测预警工严重缺乏有效手段,工作开展仍滞留在“一双眼、两只手、两条腿”的基础上,有的监测机构连一盏自动虫情测报灯和必要的交通工具都无力购置,更谈不上农作物有害生物灾情电视预报素材采集、制作设备的添置,以及病虫观测圃的建立和运行了。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部分县(区)添置了一些必要设备,但远不能适应监测预警工作的时代要求。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力度,适度倾斜“老、少、边、穷”地区的建设项目和资金投入,添置必要的自动虫情测报灯、显微镜、解剖镜、录像机、GPS、打印机、电脑以及交通工具、定点病虫观测圃等设施设备,从而提升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条件的装备性和便捷性,进而提升监测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及防控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6 队伍管理制度化,有利于提升测报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有效地调动测报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测报队伍管理必须建立施行制度化,包括准入制、培训制、任务制、汇报制、考核制、奖惩制、表彰制、优先制、有偿制等。一般非涉农专业技术人员不应准入县级以上专业测报机构的测报岗位;测报人员上岗前必须通过岗前培训;无论在编还是不在编的测报人员,监测工作实行任务制,进展情况实行汇报制、任务完成实行考核制和奖惩制,创新争优实行表彰制,技术职称评聘实行优先制;非在编测报人员实行劳动报酬有偿制。

摘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六化”建设,是指“监测体系网格化、数据采集规范化、情报传递信息化、灾情预警可视化、基础设施现代化、队伍管理制度化”建设。通过不断推进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六化”建设,可显著增强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及防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六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夏金锐.推进“六化”建设,强化公共资源交易监管[J].决策,2014,(4):6-7.

室内有害气体监测系统设计 篇8

目前有许多室内有害气体的监测仪器, 但这些仪器大多价格昂贵, 操作复杂, 一般只有专业检测机构和实验研究机构才有。本系统提供一种室内有害气体实时监测系统, 功能强、可靠性好、价格便宜, 适用于普通家居使用, 能够对室内甲醛、一氧化碳、天然气和烟雾等进行监测, 保证用户的健康和安全。

2 硬件电路设计

本系统主要由控制芯片模块、传感器模块、独立键盘模块、显示模块、供电模块和GSM模块等组成, 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系统采用ATmega16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 分别利用一氧化碳传感器MQ-7采集室内一氧化碳浓度, 利用醛类传感器MQ-138采集室内甲醛及甲烷浓度, 利用甲烷传感器MQ-2来监测甲烷的危害程度, 数据采集后直接传送给单片机, 单片机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 将处理后的结果传输到液晶模块并显示, 液晶模块显示的数据类型可以通过独立键盘来选择。显示模块采用LCD12864, 声光报警模块采用有源蜂鸣器和发光二极管, 供电模块采用USB供电, GSM模块采用SIM900A。在监测到浓度超过临界值时声光报警模块发出警报, 使用户及时知道有一种或多种有害气体浓度超标。并将数据等级信息通过GSM模块无线远程传送到用户手机, 即使用户不在仪器附近能够远程监测室内的有害气体浓度。

2.1 控制模块

控制芯片采用ATmega16单片机, 该芯片内核具有丰富的指令集和32个通用工作寄存器。所有的寄存器都直接与运算逻辑单元 (ALU) 相连接, 使得一条指令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同时访问两个独立的寄存器。这种结构大大提高了代码效率, 具有比普通的CISC微控制器最高至10倍的数据吞吐率。如图1、图2所示。

2.2 显示电路

显示模块采用中文字库型液晶模块LCD12864, 可显示汉字及图形, 内置8192个中文汉字、128个字符和64*256点阵显示RAM。电路选择数据并行输入方式PSB引脚置为高电平与VCC引脚和BLA引脚共同接5V电源, GND引脚与BLA引脚一起接地, 4~6引脚分别接单片机的PB0~PB2端口, 接单片机的PB3端口, DB0~DB7引脚接单片机的PA0~PA7端口。

2.3 电源模块与声光报警模块

电源模块采用USB供电, 三极管的发射极接5V电源, 集电极接蜂鸣器的正极, 蜂鸣器负极接地, 三极管的基极外接10kΩ电阻接单片机的PC4端口, 构成一个报警模块。

当系统监测的气体浓度超标时, 单片机PC4端口输出低电平, PNP三极管导通, 蜂鸣器工作发出报警。但是为了防止报警时间过长, 在电阻R1与单片机的PC4端口之间外加了一端接5V电源的开关, 合上开关即可以立刻关闭报警。为防止声光报警时间过长, 可以通过按键模块的复位按钮解除警报。单片机不仅可以控制声光报警模块, 还可以控制GSM模块发送报警信息至相应的移动终端。

2.4 传感器模块

MQ系列传感器模块的连接如图2所示。MQ-2采集室内甲烷浓度和烟雾浓度信息;MQ-7采集室内一氧化碳浓度信息;MQ-138采集室内甲醛浓度信息, 一旦其中某种气体浓度升高时, 传感器敏感层的电导率将也升高, 同时模拟量输出端电压升高, 一旦气体浓度值超过所设定的警戒值, TTL输出端将会输出低电平信号, 该信号经导线传送给单片机, 单片机得到TTL端的低电平信号后控制声光报警模块发出警报, 并通过显示模块显示出来。

2.5 独立键盘模块

设置三个独立按键分别接PC0~PC2端口, 分别用来查询甲烷、一氧化碳、甲醛的浓度状态。另外设置了一个按键与单片机的端口连接, 用来重启整个系统。

2.6 GSM模块

GSM模块采用SIM900A芯片, 当单片机向GSM模块发送命令时, GSM模块开始工作, 向已事先录入的手机号码发送短信, 对用户进行报警。

3 软件设计

软件部分主要对传感器模块检测到有害气体时TTL高低电平输出口输出的低电平进行处理。程序初始化后, 用户可以通过外部中断按键来选择检测气体种类, 在LCD液晶屏上显示相应的气体类型, 此时, 系统提供用户指定的程序, 查询当前浓度状态。在LCD液晶屏上显示检测后得到的空气质量等级, 默认为优, 当传感器模块检测到有害气体浓度值超过设定值时, LCD液晶屏显示此时的空气质量等级, 同时触发声光报警模块和GSM模块, 发出声光报警和文字短信报警。当检测到外部复位按键被按下时关闭警报延时后再初始化系统。

4 结论

本系统用于有害气体的监测, 环境条件-20℃-50℃, 消耗功率<0.1W;每次测量相应时间<10秒;系统二次测量恢复时间<75秒。对相关有害气体的测量误差保持在-5%-5%以内, 在测量过程中, 由于对烟雾比较敏感, 可能产生误报情况。测试表明, 总体电路稳定, 运行速度快, 电路模块化便携性好, 有利于系统的设计和调试, 也有利于对系统进行改进升级。该系统功能强、实时性高、价格便宜, 适用于普通家居使用, 能够对室内有害气体甲醛、一氧化碳、天然气和烟雾进行监测, 监测十分全面, 保证了用户的健康和安全。

摘要:本室内有害气体监测系统能实时监测室内多种特定有害气体 (一氧化碳、甲烷、甲醛、烟雾等) , 监测有害气体浓度, 当有害气体浓度超出限定值时, 系统发出声光警报, 分析数据并判断环境等级, 再将数据等级信息通过GSM模块发送到用户手机, 该系统具有功能强, 体积小, 性价比高等优点。

关键词:实时监测,有害气体,传感器,ATmega16

参考文献

[1]宿筱.基于红外吸收的有害气体监测系统[J].微型机与应用, 2013, 32 (17) :80-83.

[2]朱恒军, 张志华, 于泓博, 都文和.GSM短信预警的智能家居服务系统设计[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2, 36 (4) :79-84.

[3]赵娟, 李丽华, 贾兰英, 黄仁录.基于AVR单片机的鸡舍有害气体监测系统[J].农机化研究, 2011, (4) :84-88.

[4]宗兆伟.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监测仪在污染源在线监测中的应用[J].现代仪器, 2009, (2) :55-56.

[5]吴春蓉, 吴建平.环境温度与有害气体监测系统[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05, (12) :63-65.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篇9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监测预警

随着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逐渐认识以及林业市场的不断扩大发展, 林区的保护与建设已经逐渐成为较为关注的问题。根据有害生物发生原因以及灾变规律、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而且还能提高森林经营质量, 避免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扩散, 危害、保障区生态环境的安全。

1 合理栽种, 有效控制有害生物蔓延

林业发生有害生物一般都存在大面积纯林、树种单一、树间距过密、森林郁闭度较高等问题, 因此应营造混交林, 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选用精心培育良种壮苗, 清除病苗、弱苗, 保护有害生物天敌,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 适时适量施肥、间伐, 科学修枝打杈。在有害生物发生后由于林内缺少隔离屏障, 导致传播速度较快且扩延面积较大, 不易控制受危害面积, 损失较为严重, 因此应设置隔离带, 在树种的搭配上避免单一林的种植。在种植密度上应根据树木生长年限、生长速度、生物特性和森林更新循环周期合理地设置各种植株的密度。重视封山育林, 保护林植被, 增加生物多样性, 及时清理被压木、虫害木、病腐木、火烧木, 防止森林火灾, 搞好水土保持, 适度开放旅游区域, 增强森林本身的抗逆能力。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可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 就地销毁, 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化学试剂毒杀等多种方式对成虫进行诱捕和消灭[1]。

2 做好防预工作, 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森林有害生物一旦发生再去治疗就不容易进行有效地控制, 而且会快速蔓延, 导致大面积森林受到侵害, 因此预防工作比治疗工作更加有必要。森林管护人员应根据树种、季节、气候、地域、土质水文等因素观察多发有害生物的种类有的放矢的进行防护。除了植物内部导致有害生物滋生外, 外部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发生的有害生物种类也较为严重。管护工人在修理病虫树木后未经清理消毒就对其他植株进行修护, 导致有害生物通过工具传播, 造成森林有害生物大面积发生[2]。同时, 在管护工作人员进行防疫检查时, 由于工作量较大, 工作难度强, 容易出现漏检或检疫不彻底等现象, 导致有害生物不断增加。在引进外来树种时, 未经过仔细检验, 导致外地多发有害生物成为本地区的主要病虫害。因此, 要坚持检疫制度、规范调运检疫程序、加强复检工作、建立和完善远程诊断系统等。

3 建立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无公害防治体系

有害生物的发生趋势有规律可循、有一定前期特征, 因此应建立监测预警体系, 利用生物化学、电子信息、遥感等技术提高防治的前置性、科学性、准确性。研究新技术、新农药、新药械的有效使用方式, 通过优化用药处方, 合理、安全用药, 克服盲目用药、浪费农药、污染环境的缺点, 建立无公害防治体系, 实现用药安全, 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4 组建专业团队, 提高人员素质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是专业性较强、长期持续性、工作量较大的一项工作, 因此应组建专业团队对此项工作进行负责。定期对防治队伍进行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充分发挥行政执法、公共服务和技术指导职能, 为社会提供准确的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服务[3]。

5 引入竞争机制, 加强市场导向

社会化防治、市场化竞争有助于提高有害生物管理的效率, 同时还可以节约资源, 使有害生物的防治更加专业化, 效果更加明显。通过市场竞争, 使服务标准提高、各项费用降低、机械配置优化、防效保障更好。成立植物医院, 专业从事林木健康保健、诊断防治的专业化机构, 掌握用户的林木品种、造林时间、造林密度、病虫害发生情况, 做好技术服务, 进而扩大农药销售和增加经济收益。同时在森林防治方面还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将防控工作全部公开化、透明化、市场化、有效化, 遵循“谁经营, 谁防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原则, 研究机构要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4]。

6 加大宣传, 组织活动教育

提高人民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认识是从观念改变工作效率和防护效果的重要工作。通过宣传、教育、讲座、开展社区病虫情调查、推广服务机构提供的新技术、新方法等全面建立宣传网络, 使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配合专业防治人员开展。宣传人员应有专门的讲稿内容及全面的知识, 以提高居民参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谢亿安.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问题及措施的探讨[J].绿色科技, 2014 (1) :33-34.

[2]张英伯, 程晓明, 张宇峰, 等.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问题及措施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1) :178.

[3]张燕婷, 吴剑锋.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 2012 (8) :78-79.

谈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篇10

根据国家林业局的调查, 迄今为止, 我国已发现外来有害植物107种, 外来害虫32种, 外来病原菌23种, 这些有害外来物种已经入侵了我国大多数生态系统, 成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心腹之患。

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第一批已形成严重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 分别是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等。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字, 目前已有16种外来物种在我国形成严重危害, 仅这些外来物种每年入侵的林地面积已达150万公顷, 农田面积超过140万公顷, 由此造成的农林业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已达574亿元。如何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管理, 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1 重视公众宣传, 促进全民预防

提升宣传效果, 让有害生物造成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 使其明白防治工作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使得群众对于此项的支持力度增大, 及早发现, 及早通知相关部门, 并适当参与治理工作, 使得生物的异常蔓延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2 加强森林植物检疫, 严密防范外来生物入侵

提升森林体检工作的效率, 这一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预防危害物种的进入和扩大。所以,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要增强机构的规划和资金投入, 使其有足够的能力运行起来, 并且在行政上给予支持, 另外, 提倡国际交流, 对检查对象的原则和标准要有国际合作的意识。对林间有害对象进行充分评估, 分出危害大小等级, 重新排列顺序进行新的公布, 鼓励政府积极工作, 对有危害疫情出现的地方划分其工作重点, 特殊对待, 提前预防。

3 强化森防行政管理职能,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森林防御的行政管理工作要得到重视, 特别对县级机构的设置, 要从执法办法方面入手, 一旦出现违规乱纪的情况要及时处理, 使得森防机构的职能有所扩大, 从单纯的防止虫害扩大为整个林业的健康发展上来, 从而是整个工作更为系统, 全面, 通过有效的预测, 报告, 使生物灾害的问题得到妥善预防, 阻止外部有害生物的恶劣影响。

4 加大科技投入, 科学合理预防林业有害生物入侵

从科技方面增加投入, 特别是对于基层工作部门的工作的支持, 使接触工作的第一机构有足够的能力, 使其掌握充分而现今的科学手段, 提升其监管生物, 第一时间进行预测和治理, 配合有效的试验, 把实际应用和科学手段充分结合起来, 有效利用。对于科学的营林技术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对经理区域进行科学规划, 实现高效的混交林, 改变林木结构单一的情况, 使得森林的生存能力提高, 而病虫害防御收到更好效果。使用生物科技投入其中, 积极发展抗病, 抗逆能力较高的树木品种, 使林木自身的成活能力得到提升。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工作, 实现新的药剂办法以及生物控制手段, 尽量减少化学办法的进入, 预防生化危险的产生和蔓延形成新的难以控制的灾害。转变传统防病害思维, 积极实现研究分析办法的有效性, 加入危害转化意识, 将其利用起来, 从前, 飞机草在海南可以作为堆积肥料的有效来源, 使一种有利生物, 但是因为化肥使用的普及, 飞机草渐渐减少使用, 而它的不受限成长则成为人们亟需处理的问题。海南农民与飞机草的恩怨故事表明:外来生物既能给我们造成危害, 也有可以利用的价值。2003年年初, 上海寿祺多糖食品研究所的专家变害为宝, 成功地完成了从大米草中提取多糖的研究课题。大米草多糖可广泛用于多糖类药物、饮品、食品添加剂、无公害农药、饲料生产。据测算, 这项科研成果用于工业化生产后, 仅福建宁德市现有的50万亩大米草, 每年就可提取1.5万吨大米草多糖, 年创产值150亿元。单纯对松毛虫进行杀除和驱赶效率低, 而又会产生副作用, 而现在, 很多地方利用松毛虫的蛹营养价值高的特征将其作为副食产品加以开发, 使得松毛虫的市场价值大幅提升, 这给松毛虫的发展带来良好效果, 并给农民创收。

5 分林种, 分别承担不同的森林保健责任

依据森林内生物的用途的广泛, 对于内部虫害, 火灾等危害的治理也要分担费用, 所有的生态林和生态经济兼用的商品林, 其森林保健费用由生态受益者承担;经济林和速生用材林的森林保健费用由经营者承担。

6 搞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 摸清林业有害生物"家底"

最近, 国家林业局再次发出通知, 要求各地林业主管部门必须担负起应尽的责任, 搞好各项防范措施:提高认识, 增强防范和保护意识;积极组织监测普查, 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完善引种检疫审批监管制度, 堵塞外部入侵渠道;做好森林植物检疫工作, 防止内部传播蔓延;促进工作开展, 减少造成的损害, 提升研究办法, 加大科技投入;对基础设施要充分利用, 提升治理工作的效果;加强部门间的配合, 严格执行各种制度, 使得外来生物的活动得到合理控制, 为此, 林业局已经规划在中国范围内实现物种的普及排查, 并扩充自己的能力, 推进以上工作顺利进行, 实现高效治理。

目前, 我们使用的还是1980年的森林病虫害普查数据, 20年来, 我国一直没有开展系统的林业有害生物普查。为此, 笔者认为, 这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 还要更进一步加大力度, 尤其是加大资金、技术投入, 延长普查时间为4~5年, 提高普查质量, 获得更多的数据。这次普查之后, 林业有害生物普查, 应该结合森林资源清查, 定期进行, 及时更新林业有害生物数据, 更好地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服务

摘要:有害生物群给林业发展造成较大困扰, 对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威胁, 因此林业治理工作必然要包含有害生物的防御和治疗, 为了完成工作要进行严格的计划, 本文对这一计划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生物入侵的危害.

上一篇:解决综合性问题下一篇:学、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