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农业保险

2024-06-10

政策性农业保险(精选十篇)

政策性农业保险 篇1

1.1 农业保护理论

广义上讲的大农业是以动物、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而生产的产品来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社会生产种类。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特殊生存方式和生理构造, 通过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将生物的生命生长过程进行控制, 协调各种自然环境与生物物种之间的联系, 使其能够再生产并且获取食物和其他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资料。

1.2 福利经济学理论

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生活中, 社会福利分配方式的1种经济学理论体系, 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布斯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是以社会经济资源中福利资源的配置情况为研究方向, 主张国家在国民收入调节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出现了使国民收入呈现均等化趋势。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论证、确立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

1.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在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中, 最新的研究成果是把“需求—供给理论”延伸到经济政策制度的制定领域, 认为经济制度对于社会经济生活起重要的作用, 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社会科技的进步, 从依法治国的角度看, 着力点在于制度改革。经济制度就是经济生活一整套规则, 是社会生产过程中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人们对生产效益最大化的需要刺激了经济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健全, 为制度创新提供了环境, 在社会经济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 利益的需求就会驱动社会关系也就是经济制度创新, 产生对经济更加有益的经济制度。

2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农业保险的主要形式

2.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内涵

最早提出政策性保险概念的, 是来自台湾大学的经济学者袁宗蔚教授, 在保险学研究过程中, 他把保险行为分为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2类。其中, 政策性保险的推广是为了实现政府的某种经济或政治目的, 这种保险由政府参加或扶持。同时, 袁宗蔚教授把政策性保险领域中再次进行细分, 分为经济政策性保险和社会政策性保险。社会政策性保险的统筹范围主要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经济政策性保险则主要体现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上。

2.2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政府实施收入转移政策的1种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做出重大调整, 农业设施规模化、集团化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投入逐渐增大, 农业风险也随之提高。但是农业自然灾害的客观存在, 以及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 加大了农业投资者或者农民对农业风险的警惕性, 为了分散农业生产风险而确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是政府财政手段对农业产业的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核心问题的重要经济手段, 对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工具

政府通过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企业进行法律、财政和税收等方面的扶持, 利用农业保险这一金融产品对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 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 推进农业产业化、制度化进程, 让农业保险作为政策工具支持和保护农业生产。这种农业风险的转嫁和损失补助, 使得农业再生产过程中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让农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农业灾害受灾者和非受灾者之间进行重新配置。

3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它表现在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政策性农业保险降低自然灾害风险

作为保险险种中将农业风险转移和应对的经济机制, 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在降低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减少农业自然灾害损失, 增强农业经济生产的稳定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将面对来自多方面的风险, 其中, 市场价格风险主要将依靠农业产业化组织本身, 在政府指导下对行业生产的调控来化解, 而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则需要依靠政策性农业保险来降低。

3.2 农业保险有利于农业科技进步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为提高农业生产产量、质量、效率提供强大的动力。但是由于农业生产传统延续数千年, 加之农业生产本身的不可逆转性和自然影响性, 新科技的运用可能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这样的风险会影响到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特别是新技术的追求。

3.3 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作用

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 是当前社会主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推广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以“防赔结合”的风险为管理方针, 通过实施防灾技术、安全宣传、灾害预警等各项措施, 来降低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发生后, 又通过理赔与救助等方式, 快速恢复农民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水平, 控制农业自然灾害损失, 消除农业生产中, 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恐慌心理。

摘要: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保险公司的市场化经营为主要依托, 政府部门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进行扶持, 对养殖业、种植业受到自然灾害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提供的直接的物化成本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将财政宏观调控手段与市场竞争机制相对接, 创新政府农业补助方式,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分散农业风险, 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和农业生产积极性。

政策性农业保险 篇2

詹三阳是安庆市走阳县人,如今他在杨树店村承包了六千多亩地用来种植粮食,他告诉记者,他从92年开始保底,自从国家有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每年他都参保,他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他说自己每年两季的水稻小麦种植保费只要两万多块钱,11年受到寒潮的影响,粮食减产,但是国元保险公司赔付了他二十多万元,对于参保詹三阳说。

采访中桐城市新渡镇财政分局副局长叶局长告诉记者。如今子他们新渡镇不仅像詹三阳这样的种粮大户有了参保的意识,普通农户也意识到政策性农业保险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说起政策性农业保险要从2007年开始说起,当时中央为了降低农民种粮风险,把农业保险列入公共财政范围而如今政策性农业保险已经从当初的吉林?四川等省覆盖到了很多产量省。我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就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自然灾害包括暴雨、冻灾、旱灾、病虫鼠害和养殖业重大灾害,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等。险种的覆盖范围也在逐步的扩大,不仅包括种植业还有养殖业和特色农险,记者在桐城市新渡镇杨树店村采访时,养猪大户陈光辉就告诉记者,通过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他养猪的心理负担就减轻了不少。

政策性农业保险 篇3

1.农业政策性保险操作过程中现存的问题

1.1认识上存在偏差 农业政策性保险是指保险机构通过保险的形式,把农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保险保费由农民自己拿一点,国家财政补贴一点,地方财政支持一点。通过这三点,使受损单位或个人得到应有的补偿,以便及时恢复生产,保证农业生产高产稳产,灾害面前不减收。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个别地方宣传不够,致使农民认识不到位,极个别农民认为加重了农民负担,甚至有的地方极个别农民还不知道有保险这回事。

1.2宣传力度不够 有的地方农民不知道什么叫政策性保险,认为是国家变相收款,有反感情绪,交保费靠行政命令,不是农民自愿交保。

1.3勘查不到位 农民保险后,农作物受了灾,不知道找谁报案,即使向村里报案,也没人管。到赔偿时,保险公司凭主观臆断,与事实相差甚大,农民意见很大。

1.4保险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一般由安华保险公司办理,但是安华保险公司人数少,在农作物查勘理赔中无法逐村逐地查勘,甚至逐村查勘都办不到,只是每个乡交几张照片,就算查勘。

1.5靠行政命令收费 个别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多得赔付款,套保、垫保最后套赔、多赔。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1.6赔偿款分配不合理 受灾严重的农户得不到对等份额的补偿,农民群众怨气很大,甚至到各级党政机关上访。

1.7保费分配比例不合理 代辦机构领不到或领到很少的保费,无法及时勘灾查险。

2.产生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有的地方工作不认真,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只想到本部门利益,没有大局观念。这些问题虽然是个别的,但是如不解决,对于全国的农业保险就会产生影响,党的惠农政策就无法落到实处,农民群众就会有抵触情绪。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就将走向反面,就不是惠农,而是坑农、害农,所以客观形势迫切要求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的科学操作。

3.解决方法

3.1实事求是收保费 收保费前要宣传普及,要实事求是宣传,不可夸大其词。每个乡(镇)、村、屯都要在显著位置张贴公告。并且还要逐户发放保险宣传单,要做到家喻户晓。动员教育农民自愿参保,只有农民从心底里愿意保,才能吸讷更多的人参保,让更多的人受益。

3.2组织一支精通业务的干练队伍 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一般人员比较少,工作面大,这就需要代理队伍,这支代理队伍就是农经队伍,县(市)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要与同级县(市)农经局(总站)密切配合。乡镇农经站是基层代办机构。村级要有代办员,要形成“四级联动”的队伍。县(市)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要定期举办培训班,培训一支精通业务,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队伍。

3.3查勘要全面精准 要及时、快速、全面查勘,保险公司要成立几个快速反应组,实行包片,责任到人。县(市)农经局和乡(镇)农经站也要成立几个组,村级要建立台账园,跟踪查灾。一旦发生灾害,被保险人应及时到村委会报案,村民委员会应马上组织人员到现场查勘灾情,并做好台账园。如村委会不能确定灾害程度,应在第一时间报乡(镇)农经站,乡(镇)农经站应迅速组织人员到现场勘看,并做好记录。乡(镇)农经站也不能确定灾害程序的,应立即上报县(市)农经局,由县(市)农经局查勘。县(市)农经局不能确定灾害程度的,要立即报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组织专家组进行实地查勘,并做好记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逐乡、逐村、逐屯、逐地块查勘,才能确保查勘的准确性,才能做到全面查勘。哪里出现问题,要严肃哪里的责任人的责任。真正做到“责、权、利”的统一,才能把保险工作落到实处。

3.4理赔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在合理确定灾害程度后,要及时进行理赔。保险公司把理赔款计算完毕后,及时在村屯公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在群众普遍认可的基础上,确定赔偿额。

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 篇4

1原因

1.1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

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 (特别是气候和地理条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自然灾害频繁,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 高出18个百分点 (王大尔和于洋, 2009) 。同时灾害种类多, 发生范围广, 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2市场风险造成的损失

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 且幅度达, 加之我国市场的不成熟, 市场信息匮乏, 农民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更大。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TO, 我国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越来越大。如:2003年因“非典”生猪行情猛烈回升, 使生猪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导致收购价格一路下滑;2006年由于日本对中国进口蔬菜进行了限制, 直接影响苏北某镇农户蔬菜的销售和种植收入的增加;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件使我国沿海地区大叶蔬菜价格暴跌及今年8月美国发生的严重旱灾, 对我国农业、养殖业的影响。

1.3农业保险的高成本导致有效供给不足

我国农业保险业务起步于1982年, 一直是商业化经营。从1982年到2003年, 农业保险平均赔付率高达92.2%, 大大高于保险界公认的70%的临界点, 再加上大约20%—30%的管理费用, 经营农业保险的亏损高达20%左右!商业性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望而生畏, 不敢涉足, 甚至谈“农”色变, 经营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也只剩下两家。农业保险的业务迅速萎缩, 险种不断减少, 由最多时的60多个险种, 下降到不足30个。

1.4农民相对收入低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虽连年增加, 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 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且明显低于CPI上涨百分比。

农业保险经营的高成本导致供给不足, 农民相对收入低导致需求不足, 农业保险陷入一个怪圈:农民想投保, 但交不起钱;农民能接受的, 保险公司又赔不起。高赔付导致了农险的高保费, 而高保费又令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 农业保险走入了停滞不前、日渐萎缩的“怪圈”。

学界普遍认为农业保险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一种物品, 更趋向于公共物品, 是准公共产品, 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性。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农业保险, 只能采取国家财政支持下的政府经营或国家财政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 只能采取政策性保险。此外, 农业保险是国际上最主要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之一。WTO协议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自然灾害保险和与农民收入相关的收入保险作为“绿箱政策”, 不予限制。因此, 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是符合WTO框架下世界农业政策的重要走向。

2瓶颈

2.1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迄今为止, 我国还没有颁布一部关于农业保险的法律, 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所依靠的是上级有关部门的红头文件, 诸多问题形成了法律真空。而我国《保险法》是一部商业保险的法律, 对政策性农业保险适用性有限。仅有第一百八十六条提到“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只提出“国家鼓励和扶持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没有专业的、具体的、实际可操作性法律法规, 抑制了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2.2国家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支持力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费用补贴和税收支持方面, 我国目前对农业保险公司免征营业税外, 并未给予其他税收扶持。同时也没有固定的保费和业务费用补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2.3农业保险巨灾体系和再保险体系空缺

各地在农业保险的试点中发现, 如果出现了损失巨大的灾害, 农业保险会出现超赔 (基金积累不足赔付) 的现象, 靠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只是杯水车薪的作用。我国尚无一个省、市、自治区在试验之初就着手建立“巨灾保障基金”。同时, 部分试验的地区也没有再保险体系。缺乏巨灾赔偿准备, 也没有分散风险的其他安排, 使得农业保险经营如履薄冰。

2.4农民风险意识、参保意识薄弱

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 是农业保险推广的主要问题。农业生产长期“靠天吃饭”, 农民大部分没有风险防范意识, 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理解不透, 宁愿抱存侥幸心理, 把农业保险“减少损失”作用误解为“损失必赔”, 甚至还有人认为农业保险是向农民变相收费。

2.5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现象严重

据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在20%。与其他财产保险相比, 农业保险标的的特殊使其更容易发生道德风险, 加之我国农民的素质水平较低, 一旦发生灾害, 投保农户便想索取更多的赔偿金。而对于收入水平相对低的农民来讲, 越是高风险地区, 投保积极性越高, 反之, 则低。一旦发生灾害, 就给经营农险的保险公司带来严重损失。阻碍农业保险健康发展。

2.6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缺乏, 行业队伍急需壮大

农业保险的各项工作与农业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就对从事农业保险的工作人员的农业生产知识水平提出了要求。随着保险公司的业务量逐步增多, 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日益突出。仅从查勘定损环节来看, 人员不足就给工作造成很大影响。查勘定损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保险公司与投保农民双方利益的工作。特别是面对一些受灾严重、时间要求紧, 涉及面广的灾害时, 更加要求理赔工作的快速、科学、全面推行。而基层保险经办机构人员偏少, 专业人员更少, 往往根据生产经验主观判断, 直接影响服务水平和质量。

3对策建议

3.1尽快颁布《农业保险法》, 使农业保险有法可依

由于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效益性, 要求农业保险的管理要求将综合使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而法律手段较之其他手段更有效、更具权威性。因此把农业保险纳入法制的轨道, 尤显重要。笔者认为《农业保险法》除了一般的商业保险规定的内容外, 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特别明确政府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2) 规范农业保险强制与自愿结合的制度。 (3) 确定中央和地方对农业保险的长效补贴机制。 (4) 规范了基层涉农机构协办农险业务的行为。 (5) 明确与农业有关的农业、气象、地质等多部门在农业保险中的责任。 (6) 对巨灾风险基金、再保险机制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3.2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

首先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作用, 加强农业政策性保险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 尤其要注意面向养殖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宣传, 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其次各级农业保险公司印发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 分发至乡村和农户, 及时宣传农业保险的政策、意义。最后相关部门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农业保险知识讲座, 具体讲解农业保险的有关知识, 引导农民自愿参保、投保。

3.3不断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范围

继续增加农业保险试点区域, 增加农业保险试点品种,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使更多的农民能享受到农业保险的保障。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 对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民给予保费补贴。扩大保费补贴区域, 将现有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险种的补贴区域扩大至全国。明确补贴比例, 包括对东中西部补贴比例, 地方和中央的补贴比例, 包括菜篮子工程在内的特色农业补贴比例等。

3.4划分农业保险区域

对农业保险标的及其风险特点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根据各地不同的风险状况和保险标的损失状况, 按照区内相似性与区间差异性和保持行政区界相对完整等原则, 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业保险标的所面临的风险划分为若干不同类型和等级的区域, 并分析研究各区域的自然经济条件和风险特点, 全面规划农业保险, 为其全面开展和稳定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3.5加大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力度

各保险公司要根据农业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要求, 深入调研, 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农业保险政策与农业补贴、农村信贷、农业救济有机结合, 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互联动, 最大限度地支持农业生产, 积极拓展保险服务“三农”新领域;要积极研究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等新型产品, 满足农业和粮食生产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比如天气指数保险, 是把一个或几个气候条件 (如气温、降水、风速等) 对农作物损害程度指数化, 每个指数都有对应的农作物产量和损益, 保险合同以这种指数为基础, 当指数达到一定水平并对农产品造成一定影响时, 投保人就可以获得相应标准的赔偿。降雨量指数产品, 一旦降雨量低于临界值就会触发保险赔偿, 农民可以将及时到位的赔付资金用于抗旱救灾或再生产。

3.6保险公司切实解决勘赔定损, 积极履行赔偿责任

对于一般赔偿农经中心勘察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查勘灾情;对于重大理赔案件, 协调县农业保险理赔委员会组成联合勘查小组及时勘察, 并向农民公布勘察动态, 接受农民质询。同时, 鼓励农户开展生产自救。在查勘过程中, 如实记录清点损失数量, 核定损失程度, 并保存原始工作底稿, 同时将定损原则及核损结果客观、主动、如实向被保险人阐明, 履行对被保险人的宣传解释义务, 对保险责任范围之外或未达到起赔点的, 镇农经中心人员认真进行政策解释和农业保险政策宣传, 让农户理解理赔工作原则, 确保不由此引发社会矛盾。

3.7积极防范道德风险和逆选择

对投保人进行保费补贴, 对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管理费用补贴、再保险等方法, 扩大农户参与率, 来降低道德风险。在赔偿方面实行比例赔偿, 激励投保者在投保后继续加强风险管理, 而不是完全依赖保险公司。针对逆选择, 将干旱、洪涝、冰雹、台风等保险与其他一些福利性农业计划 (价格支持与生产调节计划、农民家庭紧急贷款计划、互助储备计划) 联系起来进行强制保险。

3.8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在全国建立农业巨灾基金, 专款专用, 基金来源多渠道, 如财政预算, 农业部, 气象部等与农业相关部门的拨款, 从事农险机构的缴费, 社会捐助、农民捐款等。发生巨灾的年份, 中央财政应发挥赔偿的兜底作用, 减轻保险公司的压力。

摘要:农业是基础产业, 又是弱势产业。中国是农业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而农业保险是转移农业风险的重要方式。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性质, 决定了其持续开展必须得到政府支持。我国根据国情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其发展中仍然存在着瓶颈, 这些问题制约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论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施行的原因、瓶颈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原因,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鲍金红.试论我国农业保险中的政府角色和作用[J].统计与决策, 2005, (8) .

[2]孙颖士.中国农业政策性保险论文选[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1) .

[3]庹国柱, 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12) .

[4]庹国柱, 李军.农业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池小平, 刘宁.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1) .

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汇报 篇5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政府支持农业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对规避农业生产风险,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农惠农和服务“三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县农业风险保障机制,进一步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能力,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发展,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省政府《关于印发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2011]113号)文件要求,就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情况和2012年工作思路作一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中央出台的又一项惠农政策,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由中央和省财政负担80%,农民负担保险保费的20%。2007年,作为河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县之一,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按照“低费率、低保障、广覆盖”的工作思路,立足实际,加强宣传,积极扩大区域覆盖范围,为提高农民灾后恢复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成绩。

保险品种包括玉米、小麦、油菜、棉花等农作物和养殖业的能繁母猪、奶牛。立足我县实际,主要开展了小麦、玉米、

致大面积倒伏现象几乎每年都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损失尤为突出。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农业保险作为一项新鲜事物,还有待加强宣传。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及墙体标语、明白纸、上门入户等形式广泛宣传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和投保方式、理赔流程等。组织人员深入乡村与农民面对面开展农业保险知识讲座,做到村不漏户,家喻户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投保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强化服务,简化程序。由于农业保险服务的对象是农民,在服务方式上要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简化手续,迅速理赔,公正定损,做到查勘快、定损快、赔付快;在赔付金额上还应考虑农民综合成本,适当提高保险理赔金额,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以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取信于民。

3、加强领导,协同推进。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强化组织协调,建立由政府推动、部门配合、保险公司经营、农民积极参与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成立以政府主管副县长为组长、各乡镇政府和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加强监督检查,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保。

政策性信用保险支持农业“走出去” 篇6

从山东大蒜遭退运看质量纠纷引发的出口风险

2015年年初,山东蒜农出口韩国2200吨大蒜因为韩国方面质检不合格遭到退运一事引发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此事件中,蒜农遭受了货物退运的巨大损失,并开启了贸易纠纷的申诉之路。在出口运输过程中,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易发生腐烂和变质,因此由买卖双方质量纠纷引发的拖欠、拒收案件高频多发。质量纠纷包括货物数量、品质、包装、农药残留等多方面的质量争议,正是引发拖欠、拒收,导致农产品出口企业无法正常收汇的重要原因。

对此,中国信保有关专家建议,农产品出口企业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降低因质量纠纷引起的收汇风险。一是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货物规格、包装、检验检疫标准、检验机构和质量异议期等利于界定责任的条款,还要关注合同中的争议解决方式、解决地点、争议处理期限等问题,保障自身权益。二是严格执行合同,按照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重量、包装方式等条款出运,避免因自身违约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有效规避质量纠纷背后的深层次海外买方信用风险问题。据介绍,从企业实际受损情况来看,很多时候海外买方会因为自身资金短缺或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等原因以质量问题为借口,拖欠货款或拒收货物。在这种情况下,若企业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而买方又无法提供关于货物质量问题的有力证据,中国信保最高可赔偿农产品出口企业90%的损失。

政策性信用保险有力保障“走出去”农企海外利益

从实践经验来看,随着海外信用风险不断暴露,政策性信用保险作为保障收汇安全、维护海外利益的有效金融工具,正逐渐受到农业企业的青睐。据了解,中国信保作为国家政策性保险机构,可以向“走出去”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两类保障产品,前者可以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以信用证、非信用证方式从中国出口的信用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出口收汇风险保障;后者可以为境外农业项目投资企业提供因投资所在国发生的征收、汇兑限制、战争及政治暴乱、违约等政治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风险保障。

从中国信保的承保经验来看,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区是亚洲(占全部出口的62%)、欧洲(16%)、北美(12%),主要出口产品为果蔬、畜产品和水产品等。企业的海外农业投资项目多在东南亚、中亚、非洲和南美洲等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大豆、棉花、糖料、棕榈油和天然橡胶等。

据中国信保有关专家介绍,从该公司近年承保的农产品出口和境外农业开发项目来看,当前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主要面临以下风险和难题。一是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仍是小微企业,龙头企业匮乏,抵御风险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较弱。2013年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出口规模在1亿美元以上的农业企业有38家,出口规模在300万美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达到1.5万家。二是境外农业合作项目面临的政治风险高,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不敢迈出国门。一方面,农业对土地的依赖性高,土地产权的争议易引发群体冲突甚至政治动荡;另一方面,农业投资所在国大多为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定、法律体系不完备、投资环境较差、政策多变。三是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农业企业海外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规模小,融资难,且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强,对资金周转要求很高;境外农业项目投资金额高,资金回收周期长,企业融资需求普遍较大。而政策性信用保险的风险保障和融资功能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应对上述问题。

云南一家果蔬生产企业在2011年成立之初就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国信保的帮助下筛选优质客户、扩大海外市场、获取银行融资,成立第一年即实现出口2490万美元,2014年出口规模超过1亿美元,4年累计获得的出口信用保险项下银行融资超过2亿元人民币。目前,该企业已成为带动当地出口创汇的省级优秀农产品龙头企业,拥有冷贮加工库房5个和水果加工厂1个,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管理体系”的产业化运行模式,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改善了农户生活。

重庆一家粮食企业近年来积极寻找海外资源,希望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中国信保自2013年以来,为该集团投资巴西的大豆种植项目提供了海外投资保险服务。该项目总投资近4亿美元,计划在巴西建设大豆种植、加工和仓储等一体的大豆产业食品工业园区,净种植面积约9万公顷,年产大豆近28万吨。项目实现的大豆回运,能为该集团提供稳定的大豆原料供应。这是截至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农业规模较大的项目之一。当前,我国在食用油的国际贸易中几乎没有话语权,该项目的成功运作对于消除我国食用油原料供应安全隐患、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更为积极主动的农业“走出去”战略,并首次对有效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资源提出了明确要求,如“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完善边民互市贸易政策”“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团”“支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开发”等,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拓展境外农业市场规划了宏伟的蓝图。

中国信保有关领导表示,为更好地落实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的重要部署,中国信保将采取三大举措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及配套金融服务。一是结合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对面向东南亚、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出口和农业投资项目给予有针对性的承保优惠。二是结合各省市自治区农业特产情况,迅速制定具有地域针对性的农业细分行业专项出口支持措施。三是进一步优化海外投资保险产品,提高海外投资保险的承保能力,加强在海外投资保险项下与银行的合作,更好地满足企业风险控制和投融资需求。

政策性农业保险 篇7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现状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2007年, 泸州市政府根据中央和省上的有关精神, 下发了《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市、县 (区) 、乡镇均成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确定市人保财险公司承办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在全市142个乡镇和街道办建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站, 把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纳入县 (区) 、乡镇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市、县 (区) 财政筹集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配套补贴资金, 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2.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财政给予保费补贴两大因素的共同推动下, 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使长期徘徊不前的农业保险得到了空前发展。2007年, 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2295.19万元, 为泸州市提供了5.7亿元的农业保险保障;2008年, 各级财政加大了保费补贴力度, 增加了保险品种, 扩大了承保范围, 使政策性农业保险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5765.89万元, 比上年增长了151.22%。

3.政策性农业保险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中, 各级政府和承办机构始终把理赔服务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理赔服务质量, 设立统一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报案电话、聘请农业、畜牧技术专家进行灾害事故损失评估、开通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绿色服务通道、通过农户粮食直补“一卡通”支付赔款等, 收到了良好效果, 真正让农民得到了实惠。2007年, 泸州市共处理政策性农业保险赔案5796件, 为6637户受灾农户支付赔款441.48万元;2008年, 共处理政策性农业保险赔案18547件, 有41711户农户得到灾害赔偿, 赔款支出2340.58万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1995.16万元, 比上年增长了677.92%;2009年1月至3月底, 政策性农业保险赔款支出895.35万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351.83万元, 增幅为56.65%。这些赔案的处理, 深受农民的好评。笔者在农村调查中得知许多农民得实惠的典型事例, 如古蔺县马嘶苗族乡同心村二社养猪大户李晓红饲养的159头育肥猪因一场疾病死亡130头, 人保财险古蔺县支公司及时查勘理赔, 将31590元赔款送到了李晓红手中。李晓红感慨地说:“我仅交了477元保费, 就获得3万多元的赔偿, 政府养猪保险政策的确好!”

4.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初步形成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 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 政策扶持, 市场运作, 风险共担, 自主自愿”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第一, 政府推动。各级政府把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一项惠民政策列入农村的主要工作, 在宣传动员和组织投保等方面采取行政手段予以推动, 并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第二, 政策扶持。各级财政将保费补贴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给予参保70%~80%的保费补贴。同时, 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免除营业税。第三, 市场运作。农业保险业务以市场运作为主, 保险机构的选择、保险风险的化解主要依靠市场化手段。在政府的主导下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交给商业性保险经营机构承办, 实行“单独建账, 独立核算”。农业保险条款、费率由省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定。农业保险营运费用由市政府核定 (2007年为保费收入的20%, 2008年为保费收入的17%) , 并在政策性农业保险成本中列支。保险经营机构按保费收入的40%安排再保险。第四, 风险共担。采取政府与保险经营机构联办的方式, 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农业保险风险责任以当年保费收入的3倍为限封顶并承担在此限额内的保险赔付责任的方案。农业保险赔款在当年保费收入的2倍以内, 由保险经营机构承担全部赔付责任;赔款在当年保费收入2~3倍的部分由保险经营机构与政府按1∶1的比例分担。第五, 自主自愿。农户或农业生产企业、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各级政府等有关各方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都要坚持自主自愿原则。

5.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水平仍较低

从泸州市农业保险发展的情况看, 2008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5765.89万元, 在保险业务总收入中的占比仅为2.7%, 仅占全市财产险保费收入的12.27%, 而当年全市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却为20.81%。这说明农业保险发展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很不相称。2008年, 泸州市农业人口人均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14.17元,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54%, 这说明无论从保险的密度还是深度考量, 农业保险发展的水平都还很低下。2008年, 泸州市承保水稻93.56万亩, 仅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29.6%;承保玉米72.92万亩, 仅占玉米种植面积的26.74%;承保育肥猪121.03万头, 仅占生猪出栏数的22.83%;承保奶牛456头, 仅占奶牛总数的8.1%。这说明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也比较窄。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1.政府的主导作用还需进一步强化

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中, 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对政府主导作用认识不够统一。个别县 (区) 和部分乡镇政府没有认识到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是农村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 而是片面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保险公司的事情, 政府是帮保险公司办事, 因而主动性不强, 甚至有抵触的现象。二是政府主导方式不够科学。在实际工作中, 少数政府部门要么置保险条款规定、保险经营客观规律于不顾, 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采取强制命令的方式进行干预;要么任其自然发展, 主导力量不够强, 没有把握好主导行为的尺度。三是政府主导作用不够制度化。为了工作的推动, 市、县 (区) 和乡镇政府都成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小组, 但这一农险工作领导机构履行职责没有常务化和正规化, 个别地方甚至形同虚设, 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2.财政补贴及相关配套措施落实的力度还需加大

目前, 财政补贴仅限于保费补贴, 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承办机构没有给予经营管理费用补贴, 没有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甚至个别县 (区) 由于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和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 加之财政资金安排压力大, 不愿意出钱承担县 (区) 应分担的农业保险试点品种的保费补贴资金, 因此除开展能繁母猪和少量的生猪保险外, 水稻、玉米、奶牛等险种尚未开展。

同时, 政策性农险试点工作由财政部门牵头, 其他涉农部门配合, 但由于工作机制尚未完善, 其他农业、畜牧等相关部门在农业保险工作中的参与度还比较有限。税收问题也是农业保险工作中遇到的新难题。国家除了对农业保险免征营业税外, 对企业所得税、农村保险代办员的个人所得税等其他税负减免还没有明确规定。农业保险和其他惠农政策如何有机结合 (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业贴息贷款等与农业保险挂钩和配套) , 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也是农业保险系统工程中的重要课题。从保险监管方面来看, 乡镇农业保险服务站的认定、农险代办员的资格审查、手续费的相关规定等, 也需要逐步解决。

3.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我国至今尚无一套完整的专业保险法律、法规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予以规范和支持。2009年2月28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主要是规范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 对农业保险的规定很笼统, 其中第186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 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2007年, 《农业保险条例》被列入国务院年度立法计划, 成立了由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立法小组, 由保监会负责起草。保监会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调研, 听取农民和农民协会的意见, 并考察了国外农业保险立法情况, 先后召开了六次论证会, 并就条例草案广泛征求了意见。但由于种种原因, 《农业保险条例》的制定和出台被搁浅。

4.对农民的宣传动员不够

由于县 (区) 、乡镇政府和承办机构对农民的宣传动员力度不够, 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好处、试点险种、保险责任、保费标准等缺乏了解, 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积极性不高。根据2009年4月对泸州市7个县 (区) 752户农户问卷调查, 被调查的农户中听说过水稻、玉米、奶牛保险的分别为439户、495户、226户, 占总户数的58.38%、65.82%、30.05%。而知道水稻、奶牛保险农户中, 仅有336户、88户参加了相应保险, 分别占被调查总户数的44.68%、1.6%。以泸州市古蔺县为例, 该县自1992年开始开办烤烟保险, 并于2004年起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从2009年4月对该县3个镇农户的调查得知, 农民除了知道每单位承保标的应交多少保费、保额是多少之外, 对财政补贴政策、保险条款等几乎一无所知。

5.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显现

在农业保险中, 信息不对称问题较其他保险更为突出, 更易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中, 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和风险高的农户愿意投保, 自然灾害少的地区和风险低的农户则不愿意投保, 且这种逆向选择难以消除。从2007年~2008年泸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情况看, 自然灾害严重的古蔺县和叙永县, 政府和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都比较高, 投保的品种多, 覆盖面也大, 而自然灾害较少的泸县、江阳区和龙马潭区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就不高, 特别是泸县仅开展了能繁母猪和少量的生猪保险, 水稻、玉米等险种至今未开展。

同时, 农户在投保后欺骗保险公司或者对保险标的管理不善或放任不管, 给农业保险经营带来道德风险。在过去两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中, 造假骗赔的现象时有发生, 且有迅速蔓延之势, 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如2008年叙永县有1800多件赔案现场照片雷同, 甚至有个别乡镇兽医站人员把同一张假现场照片以10~20元的价格卖给农户造假索赔。同时, 水稻、玉米出现灾情, 乡村干部一般都从农民角度出发, 夸大受灾程度, 千方百计让保险公司多赔。道德风险的显现严重影响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发展, 使政策性农业保险面临严峻挑战。

6.承办机构价值取向存在冲突

目前,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办机构是商业性保险公司, 其自身的价值取向是追逐利润, 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政策性、惠民性、非盈利性, 其追求的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承办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 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于一身, 从价值取向上就存在冲突。特别是目前四川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行的是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办共保”的模式, 以市州为单位如果当年有盈利则作为大灾准备金全额提取, 如果亏损赔付在当年保费收入200%以内的由保险公司自行承担, 赔付在当年保费收入200%~300%的部分由政府和保险公司各承担50%。在这种情况下, 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实际上是“包亏不盈”, 只赚了一个“良好的声誉和社会形象 ”。总之, 由于价值取向的冲突, 保险公司对经营风险大、效益低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动力不足, 积极性不高。

三、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1.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法律法规

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保护措施之一, 必须依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扶持。否则, 政策性农业保险既不能走远也不能走好。因此, 国家应尽快制定《农业保险法》, 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政府的管理职权和作用、财政补贴制度、费率形成机制、经营主体的权益、再保险机制等, 使我国农业保险走上一条法制化的道路。在国家立法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 建议先由国务院制定《农业保险条例》或在有条件的省、市、区, 制定农业保险地方性法规, 确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 明确农业保险的基本原则、组织形式、保险条款的制定、保险金额的确定、保险费率的厘定、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贴方式等, 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发展创造应有的法律环境。

2.进一步理顺农业保险管理体制

为了加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 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国家应设立农业保险管理的专门机构。鉴于前几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由各级财政部门牵头,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为保证政策性农业保险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宜在各级财政部门下设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局 (财政部门直属管理的二级局) , 主要职能是统筹全国农业保险发展、负责设计和改进全国农业保险制度、开发保险险种、厘定保险费率、审查和监督经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再保险支持、大灾风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等。

3.不断完善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

目前,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体制宜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大型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为主, 地方性、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和互助合作保险为辅的经营模式。待农业保险发展到一定业务规模 (主要农作物和大牲畜承保面达到60%以上) , 以及国家财力、农民保险意识、农业保险技术等条件基本成熟以后, 可以考虑建立全国性农业保险公司, 对农业保险实行专业化管理。该经营模式的特点是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扶持政策统一由全国性农业保险公司运作实施;建立国家财政扶持的农业保险大灾准备专项基金制度和农业再保险制度;国家运用差额补贴方式弥补各省、市、区农业保险的亏损;采用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的参与方式, 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作物和牲畜实行强制保险;将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补贴政策结合起来, 凡有各项补贴政策的农业保险标的, 予以强制保险, 凡没有参加的农户, 不给予各项政策补贴。

4.加大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当前, 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需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保费的补贴。有条件的地方, 要增加财政对保费补贴的品种和比例。当前要重点解决个别地方政府不愿意承担其应负担的那部分保费补贴, 导致这些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搁浅的问题。二是给予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费补贴。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费用率, 实行差别费用率补贴 (一般应在20%左右) 。三是对农业保险提供巨灾补贴和再保险补贴, 对因巨灾造成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亏损的, 由政府巨灾基金兜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各项补贴应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 以保证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其次, 加大税收优惠的力度。我国除应对种、养业农业保险免征一切税赋外, 对专业农业保险公司或承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机构经营种、养业以外业务的营业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等全部实行先征后返政策, 返还税金部分全额计入保险公司大灾准备金, 实行专户管理, 专款专用, 用于反哺农业, 保护农民利益, 提高专业农业保险公司或承办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的偿付能力。

最后, 加大行政支持的力度。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行政支持的力度, 把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农村工作来抓, 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 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特别是乡镇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宣传、动员引导、组织投保、理赔监督等工作。各级政府财政、税务、农业、畜牧、气象等部门要通力协作, 共同解决好财政补贴资金及时到位、税收减免政策落实、灾害损失核定以及灾害预防预报等问题。

5.实行适度“强制保险”制度

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及农业的小规模经营导致逆向选择问题突出, 必然使实际损失率和赔付率升高。实践表明, 财政保费补贴对提高农业保险参与率的作用其实是有限的, 提高参与率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是实行强制性投保。我国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经济能力和积极性受到农业产出效益、农民收入水平、收入来源多样化以及农民对风险的认识程度和保险意识等的影响, 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参与率很低。因此, 我国政府在实行财政补贴农业保险计划的同时, 也应该采取强制性、区域性的投保措施, 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作物、牲畜、林木等由国家指定的专门保险公司采取强制投保的方式承保, 保证必要的参与率。通过强制投保, 可以在足够大的领域内分摊风险, 避免逆向选择, 降低农业保险费率。但是, 在适度强制投保的制度设计上, 应注意避免强制投保演变成乱摊派。

6.提升农业保险服务水平

政策性农业保险承办机构要深入了解农民的现实需求和最需要转嫁的风险, 设定不同档次的险种供农户选择, 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当前, 要优化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保险产品, 把病虫害、旱灾作为附加险列入保险责任, 开发一年期育肥猪保险产品, 解决农民反映强烈的散养育肥猪保险期限短的问题;要建立健全服务规范与制度, 适当调整服务时间, 优化流程, 简化手续, 竭尽全力为农民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承保理赔服务;要坚持“快查勘, 快定损, 快赔付”的理赔原则, 及时将赔款送到受灾农户手中;要加强乡镇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站建设, 不断健全农业保险服务, 将农业保险服务网点延伸到乡镇和村社, 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要在农业灾害数据收集整理、农业风险识别、预测、区划、预警、信息统计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 有计划地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保险专业人才队伍, 努力提高产品开发、费率精算、承保管控、损失核定等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技术。

7.加强农业保险的政策宣传

政策性农业保险 篇8

1 当前激励机制存在的缺陷

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采取政府委托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在现有的激励机制中, 政府主要通过信誉机制、以险养险等方式激励保险公司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 并约束其行为, 初步建立了对保险公司的激励机制。信誉机制是现阶段激励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经营的主要机制。通过政策性农险试点的推广, 逐步扩大其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力, 增强美誉度, 并由此推广其他诸如车险、人身险等回报较高的商业性险种。同时, 保险公司以农业保险试点为契机, 增强地方政府对保险公司的了解和认可,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交流, 建立一种信任、合作的机制。因此, 信誉实际上起到了资产的作用。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 信誉机制促使保险公司基于与政府部门、农户的长期合作关系的考虑而采取放弃眼前利益的行为, 从而避免保险公司为了短期利益的实现而产生道德风险的行为。然而, 信誉机制作为一种隐性激励机制, 其作用受到一定的约束, 即只有当保险公司在现有激励下经营农业保险不亏损时, 才可能考虑维护长期合作关系, 信誉机制才能发挥作用。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商业性保险公司是以赢利为目的的, 长期亏损经营农业保险是不可能的, 农业保险经营的盈亏临界点是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底线。目前, 如果对保险公司的财政补贴制度不作调整, 就必然会影响农业保险试点的深入, 甚至可能导致农业保险试点失败。因此, 有必要建立某种机制, 使保险公司不仅承担承保风险, 而且还能获得一定的承保收益。如何构建政府与保险公司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机制是有待展开、深入研究的问题。

2 新型风险报酬激励机制的构建

根据以上对保险公司激励合同影响因素的分析, 结合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点, 构建对保险公司的报酬激励机制。政府对保险公司的报酬激励机制可以分为低风险报酬激励和高风险报酬激励两个部分。

2.1 低风险报酬激励

低风险报酬激励是指政府对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管理费用给予固定比例的财政补贴。由于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分散性, 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的交易成本很高, 主要表现在保险合同签订之前的搜寻、谈判等成本和损失发生后的定损、理赔成本。因此, 在自愿保险的情况下, 与其他商业性险种相比而言, 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成本较高。根据保险收入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费用进行补贴, 有利于激励保险公司扩大业务规模, 增加保费收入, 提高农业保险的参与率。

合理确定经营管理费用的补贴率是低风险报酬激励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试点初期, 随着保险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 其边际费用率逐渐降低。当保险公司经营农险的边际费用率低于补贴率时, 保险公司会积极拓展农险业务。然而, 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达到一定规模后, 保险公司经营的边际费用率将逐渐提高。当保险公司的边际费用率等于费用补贴率时, 保险公司的业务水平将不再提高。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为保险公司真实的经营、管理费用率提供一个“信号发送”机制, 或者政府部门通过设计不同经营管理补贴率的合同供保险公司选择, 为其提供一个“信号甄别”机制。

经营管理费用补贴激励虽然能够激发保险公司努力扩展保险业务的积极性, 但是, 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特点, 使得保险公司的经营面临亏损的风险。因此, 低风险收入对保险公司的激励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为了激励保险公司长期努力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必须给予更高强度的、具有长期激励效果的报酬激励。

2.2 高风险报酬激励

根据产权理论可知, 产权具有将外部性内在化的配置作用, 是一种长期激励机制。因此, 明确保险公司对保险剩余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包括基金剩余的分配和超额赔款的分担) , 可以激励保险公司努力经营保险业务, 降低保险公司的道德风险, 实现对保险公司的长期激励。在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中, 政府对保险公司实施高风险收入激励的本质就是政府与保险公司之间具有激励兼容特征的收益或损失分享 (或分担) 机制的建立。

2.2.1 分保方式的选择

农业保险再保险的分保方式主要有成数分保、溢额分保、超额赔付率分保等几种。每种分保方式各有特点, 并且在不同的分保方式下, 政府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利益分配也是不一样的。在成数分保方式下, 政府与保险公司之间存在真正的共同利益, 不论业务质量如何, 经营结果盈亏, 双方利益都是一致的, 而且, 成数分保方式手续简化, 节省人力和费用。溢额分保是由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先确定一个自留额, 当保险金额超过自留额时, 由政府承担的再保险方式。保险公司是否将其承保的农业保险风险分出, 关键在于危险单位的保险金额是否超过自留额。因此,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自留额的确定, 选择承担风险的额度。溢额分保方式赋予了保险公司风险的选择权。

2.2.2 分保比例的确定

政府与保险公司之间分保比例的确定决定了风险和利益在两者之间的分配。参与约束要从长远看, 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期望收益不应低于其保留效用。期望剩余是指在一定农业灾害损失分布下, 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可能获得的剩余期望值, 它反映了保险人经营农业保险所能获得的平均剩余。

农业风险通过保险形式实现了从农业部门向其他部门的转移, 实现了纳税人缴纳税赋到从农户向社会公众财政资金转移的过程。这就将原本聚集在农户个体的风险分散成由众多纳税人共同负担的小额风险。因此, 政府在正常年份, 其期望剩余小于零的分担机制体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

参考文献

[1]庹国柱, 李军.我国农业保险试验的成就、矛盾及出路[J].金融研究, 2003 (9) .

[2]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政策性农业保险 篇9

2007年陕西省财政首次提出财政资金补贴农业保险保费, 人保财险陕西省分公司主动承担苹果保险。从条款设计、实务流程、宣传动员、承保理赔等全方位开展服务工作, 积极召开现场理赔兑现会, 将赔款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2008年陕西省安排1 100万元财政资金补贴全省苹果保险, 人保财险陕西省分公司做了大量调研、培训、宣传工作, 顺利完成了洛川、淳化、印台、白水4个县区27.5万亩的承保计划, 受益果农达到7.1万户, 其中有1.8万户果农获得了1 300多万元的保险赔款, 有力地促进了陕西苹果产业的稳定发展。2009年, 陕西省政府继续加大对政策性苹果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 进一步提高苹果保险的覆盖面, 将苹果保险的试点面积扩大到60万亩。

在落实中央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和奶牛保险工作中, 人保财险陕西省分公司凭借优质资源和专业技术, 积极承担试点任务, 出色地完成了全省八市一区的承保任务, 在全国排名第七位。2007、2008年共承保能繁母猪195万头 (次) 、奶牛8万多头, 分别占全省已承保总量的90.47%、94.45%。分别有55万户 (次) 的能繁母猪、奶牛养殖户通过人保财险直接受惠于政府支农惠农政策。人保财险陕西省分公司累计支付能繁母猪险赔款3 023.35万元, 支付奶牛保险赔款645.36万元。

政策性农业保险 篇10

通知规定,政策性农业保险必须达到4方面要求:具有比较完善的农村保险服务网络及与业务规模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具有较完备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管理规章制度;有较为稳健的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安排规划,以及完备的农业巨灾风险应对预案;原则上上一年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00%以上。

通知强调,严禁公司误导或以不正当手段强迫农户投保,严禁分支机构以违规支付或允诺支付高额手续费等方式开展恶性价格竞争,严禁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严禁故意扩大保险事故损失范围虚增赔款金额,严禁通过假赔案变相支出费用。

上一篇:语言输出的有效途径下一篇:数字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