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思想品德

2024-06-23

道德情感思想品德(精选十篇)

道德情感思想品德 篇1

一、充分运用品德教材, 深挖丰富的情感因素, 引导学生产生想象性的道德情感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中, 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 积极引导学生想象, 使之进入情境, 从而获取成功的情感体验。

1、找准激情点。

激情点就是教材中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的关键点。在选取激情点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根据教学重点选定, 二是激情点本身要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

2、积极引导, 充分想象, 进入情境。

确定激情点后, 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 进入情境, 要抓住故事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原理进行剖析, 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人物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如上例, 老师就要抓住小周由“乐——愁——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感情变化的线索进行分析, 并启发学生去想象小周的内心世界。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分析: (1) 小周是个乐观的小伙子, 接到家信后, 笑话不说了, 家乡小调不唱了, 为什么?因为无钱给身患重病的父亲治病, 心里非常焦急难受。 (2) 雷锋是怎样知道小周的父亲生病的呢?雷锋发现小周情绪发生了变化, 就主动询问, 小周不说, 雷锋就设法打听。这说明雷锋主动关心同志。 (3) 雷锋为什么悄悄给小周家寄钱、写信?雷锋把同志的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 帮助他人不图名、不图利。 (4) 小周“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小周内心对雷锋深深地敬佩和由衷地感谢。经过上述分析, 雷锋的精神深入到学生的心田,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 使学生获得了小周的情感体验, 崇敬雷锋, 热爱雷锋, 学习雷锋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起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情感效应。

二、恰当创设教学情景, 应作情绪感染, 激发学生的直觉情感

直觉道德情感是由某种情景、某种氛围直接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 在教学中可通过情景教学、情绪感染, 激发学生的直觉情感。

1、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通过故事、图画、实物、表演等手段设置道德环境, 形象直观地表现某一个道德观点, 说明某一个道理, 提出某一个行为要求或喧染某一种气氛, 通过情景还可以化静为动, 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 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 常常会激起丰富的直觉情感, 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 喧染气氛, 造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的产生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愉快的感觉, 在哀伤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悲痛的感觉。如:在一年级《我爱爸爸、妈妈》这课书教学时, 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 孩子对父母无比的依恋, 这种体验是每一个小朋友都有的。教师根据这一实情, 在引入新课时, 请一个小朋友独唱《我的好妈妈》, 歌声使同学们沉浸在一片温馨的气氛之中, 父、母疼爱照顾自己的许多场面在同学们脑海里浮现。此时爱父母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了。 (2) 理解观点, 产生体验, 达到情理交融。有些道德观点, 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 必须借助于情境教学, 产生情感体验, 才能理解和掌握它。如:在讲授三年级 (下册) 第二课书《要有民族自尊心》时, 什么是“民族自尊心”?这一概念比较抽象, 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老师通过图片, 介绍亚运村规模宏大, 结构新颖, 设备先进, 这一切受到国际友人的交口称赞。通过这一情景教学使学生产生国家强盛, 受人尊重而感到自豪的体验, 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民族自尊心的含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思想体现在鲜明形象时, 儿童才能理解它。”通过情境教学达到了既明理, 又激情, 情理交融的目的。

2、情绪感染。

情感是有感染性的, 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 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 使之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

(1) 以言激情。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 教师以生动、形象、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去进行教学, 使学生受到感染, 产生情感体验。如:在《建设祖国, 人人有责》的教学中, 教师满怀豪情、热情奔放地介绍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 大讲前辈为祖国的建设无私奉献、努力奋斗的动人事例。教师的情感通过语言转移给了学生, 学生倍受鼓舞, 情绪激昂。 (2) 以情激情。对于一些有不良行为习惯和消极情绪的学生, 教师要以真情与爱心去关心、亲近、了解和激励他们, 使他们向老师敞开心扉, 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 产生情感共鸣。只有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 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三、多角度开展道德评价, 让学生产生伦理性道德情感

判断是非, 辨析明理是思品课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评价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分清是非, 深入明理, 还能与自己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 从而产生强烈的伦理性道德情感。

1、运用辨析题进行评价, 产生荣辱感。

一般在课堂教学的巩固阶段, 老师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 结合学生的认识, 生活实际, 设计一些辨析题, 供教学的反溃、巩固、深入所用。在组织学生辨析的过程中, 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正确的言行学生就会更加肯定、赞赏, 从内心接受它;对于错误的言行, 学生就会否定, 鄙视而舍弃它。如在进行《谁的心灵美》一课教学后, 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出了一道辨析题“甲同学把自己一本破了封面的课本悄悄地换了乙同学的一本好课本, 乙同学发现后大喊大叫, 上课了还不罢休, 丙同学立即把自己的新课本递给乙同学, 并说:“别叫, 课后再把这件事查清楚。”三个同学谁的心灵美, 为什么?通过热烈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丙同学心灵美, 因为丙同学遇事想到别人, 想到集体, 宁可牺牲个人的利益。甲同学的行为是损人利己, 心灵不美;乙同学虽然没有有意去损害别人, 但为了个人的利益, 影响大家上课, 这种行为也是不美的。大家有了这种认识后, 很自然对丙同学会产生敬佩、光荣、羡慕、向往的情感, 对甲、乙同学的行为就会产生羞耻和不愉快的情感。

2、组织实践活动, 开展道德评价, 产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道德情感思想品德 篇2

摘要:现在的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十分注重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现在的教学理论认为,只有做好了情感教育,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文主要是从学生的情感需求出发,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谈论初中的老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

关键词:思想品德;初中;道德情感教育

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进行加强和改进,是全党乃至全社会共同的任务,而学校则是未成年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现代教育中,应当把德育工作放在学生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且要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要加强关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1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程中情感道德教育的现状

1.1情感道德教育的目标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标准中,非常注重情感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这说明,在新的教学观念中,教师要充分地认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要求教师要积极发掘情感因素的作用,还要能够深入探索和研究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的规律和途径。

1.2初中生思想情感的特点

初中生的思维是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时期,初中生对事物的认知是肤浅的,也是笼统的,并且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开始,他们的理性情感比较弱。同时,这个年龄层次的孩子有了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探索的愿意,并且他们不再以父母或者是老师的看法作为自己评价其他人、事、物的依据,他们愿意自己独立地去评价其他的人、事、物。

初中生的这些变化,是一种进步,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感。

1.3初中生思想情感的缺失及其影响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授课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倾向,即过分注重提高孩子们的道德认识以及指导孩子们进行道德行为,却并不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情感。换句话说,对于学生的道德情感的教育只停留在表象,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层次,即便学生知道了怎样做,但是他们并不能够完全理解和认同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很多是个这些青少年都是做一套做一套。

由于道德情感教育的缺失,首先很多学生在完全明白“大道理”的同时,并不能够对自己严要求,在很多方面会“越轨”。这样一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或者说,整个思想品德的教学都是失败的。

2如何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程中情感道德教育

2.1教师要对学生有爱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核心力量。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是老师必须具有的素质和美德,也是从事教育工作人员职业的天然要求。

每一位学生在心里都会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这对于学生来说一种鞭策和激励,可以推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老师应该将自己的爱心平等地倾注到自己的每一位学生的身上,让学生可以感觉到老师的爱心,在老师的爱护下成长。

老师要想对学生在爱心,首先就要允许学生有缺点,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更不能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老师也不能够太过于苛责学生,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弄清楚行为的目的何在。在此基础,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行为的错误之处,了解到自己的行为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伤害。

除此之外,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老师都应该平静地处理问题,对学生要坚持正面的教育,当学生获得了进步或者做了好事的时候,一定要进行表扬。好的教师有能力让自己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信心的、都是在不断进步着的。

2.2教师对学生要有耐心

教师对学生的耐心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并进行培养的重要条件。

一个人的言行,不但受着这个人的认知的影响,也是受到这个人的情感来调节的。如果教师在给学生上思想品德课的时候只是枯燥地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提出一个空洞的要求,是无法保证学生能将这些理论知识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去的,更不可能做到言行一致。

所以,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做长期的大量的努力,让学生可以在情感上产生非常深刻的体验,这样才可以在内心产生力量,并形成一种意见,从而将自己的理念认识转为实际的行动。

尤其在教育一些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也不愿意遵守纪律的学生时,这些学生的意志品质不是很坚强,做事的时候没有太多的耐心和信心,有些学生还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老师在教育他们的时候,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还要有持久的耐心。事业心和责任心强的老师,是不会歧视和抛弃这些孩子的,而是会用自己趋势的爱心去关心这些孩子,老师持久的耐心会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真诚,愿意接纳老师的教育最终取得学习及其他方面的进步。

2.3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显示出自己的诚意。

老师要向学生显示出自己的诚意,因为诚意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并进行培养的基础。教师要想自己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就不能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对立的位置上面,教师应该与学生坦诚相见,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不能够显示出:“我是老师,你什么都得听我的态度。”

同时,老师还应该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学生想法中的闪光点要加以赞扬,对于学生所提的有借鉴性的意见可以采纳并且用在实际的教学或者生活当中。

2.4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把握好原则

原则性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并进行培养的前提。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不能够毫无原则性,在与学生情愿交流的同时也要注意原则性。这个原则指的是学生的任何行为都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以学习为首要任务,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

由于初中生处于思想的萌芽期,所以他们的思想情感上面有许多矛盾的地方,比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较先进的思想情感和较落后的思想情感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相互作用,会阻碍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作为教师,要能够在学生迷茫的时候给他指引正确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应

当坚持原则性。唯有坚定不移地将原则坚持下来,才有可能将这些思想彻底地为学生们所接纳,并且将相关的要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对自己严格要求。

老师要坚持原则性与不讲人情是两回事,不讲人情,指的是做事情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只一味地向学生提出要求,当学生犯了错误也不问缘由地责备学生。

讲究原则的老师,在不能认同学生的想法,或者是在纠正学生的想法的时候,也要注意到学生的感受,在向学生提出要求的时候会向学生做出解释,并且愿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同时,讲究原则的时候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并不会不顾情面地批文批评学生,会非常耐心地向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在知道学生的想法之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结束语:在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同时也是一项重大的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首先要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其次还要了解学生的情感,从学生的情感需求出来,从学生的情感特点出发,这样,才能够真正抓工作的要点,将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对中学思想品德课道德情感培养研究 篇3

一名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道德修养,才可真正意义上被评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应该予以灌输正确的思想品德并延伸道德素质的培养,让学生结合种种教育方法来自我认识,做到品德修养高层次的缔造,以确保学生正确品行的端正与成长。

一、当前中学对于品德道德感情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在品德教育方面的学习欠缺,学生被繁重的作业所包围,学校对于学生的教学也采取以考试为目的,大多时间为了升学,课节都被主课占用,对于自身的品德修养也没有意识,甚至导致不良品德行为的发生。并且中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一旦犯下品德上的错误,对其成长是有影响的。

2.学校在进行学生品德教育上不够规范,或者在品德教育方面的施教程度达不到教学目的。例如,老师在进行道德教育上采取语言叙述,枯燥乏味,吸引不了学生的目光,学生对于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激发不出学习兴趣,学生对于品德方面的学习仍然得不到提升,在这方面学习依旧没有正确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来说达不到教学的期望。

二、提高中学生品德道德修养教学的措施

1.采用实例举例说明,让学生以实际例子为基础,拓展品德教育情感的释放,让学生在具备良好品德道德的事件中深有感触。例如,老师可以通过新闻与报纸上关于品德素质较高的实际例子来给学生讲解,如马路上有一位老奶奶摔倒了,最后好心的过路人将这位老奶奶送到了医院,在医生与护士的全力抢救下,老奶奶终于没事了,并且感谢了有爱心的过路人,过路人因为及时帮助了老奶奶免受更多的痛苦也感到非常欣慰,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教导学生,学生认识到过路人的品德道德情操,这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是具有一定意义的。通过事实来影响学生的心智,鼓励学生也应该具备这样的品德道德感情,不可以视而不见。

2.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中学品德道德教育的学习,尤其中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不够鲜明,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展示了道德品德情感教育的建立,其中图片与信息相结合的方式,让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例如,在讲解我们身边常遇到的事情時,如很多爱心饭店冬天准备热水为那些天还没亮就开始辛苦工作的清洁工,冒着严寒,不畏寒风凛冽辛苦作业,很多饭店和商店看到他们工作很辛苦,想给予一些精神上的帮助,于是各个路边的商家就开始筹备帮助环卫工人的爱心活动,他们看到有环卫工人在自家店前,主动送去开水帮助他们抵寒,甚至请他们到店内休息,这种行为也是较高品德道德素质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道德感情融入其中,要知道这不是责任也不是义务,这是人们品德道德情操的表现,再通过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环卫工人的辛苦和给予帮助的人品德修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3.采取多方面教学手段。例如,情景假设方法。在干净的路面上看到了一个塑料瓶子,而塑料瓶子的旁边就是垃圾桶,那么老师就可以进行提问,看同学们的态度如何,有的同学会说:别人都不去捡,我去捡会不会太丢人了,而有的同学就开始反驳,别人不去捡说明他们的品德道德还不够高,去将垃圾拾起扔到垃圾桶是道德修养的体现,怎么可以说是丢人的事呢?况且做人如果随波逐流那还有何意义,通过情景假设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老师再做正确的解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道德修养。

三、中学生品德道德教学的重要意义

1.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品德道德情感教学让学生知道道德修养在我们生活中高于一切,是一个人精神文明的体现。虽然学生的文化课程重要,但道德修养才是学生最重要的人生学习科目,在完善人格,展现价值方面有着一定的意义。

2.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一定意义上是教育的提高与完善,教育事业一直都受人们关注,而人们的道德修养正是社会上需要的精神文明,所以教育如果将重视品德道德教学,就是规范学生的教育体系,对培养德、智、体、美综合性人才起到一定的意义。

总而言之,品德道德修养是人们生活中必要的行为展现,拥有良好的品德道德修养对于人们来说就是成功了一半。中学生正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应该提早打下品德道德修养学习的基础,让学生早日领悟,规范学生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与老师对于品德道德修养学习采取支持与关注的态度。相信开展品德道德修养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有为青年。

道德情感思想品德 篇4

一、小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道德情感作为小学生道德行为体现的主要内容,能够对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较大影响。在小学教学活动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这种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良好道德情感的培养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调动小学生品德与社会理论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兴趣不断进行品德与社会内容的学习。其次,道德情感能够加强小学生对道德的认知,使学生将自有的情感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在清楚明白道德准则的基础上进行道德行为的规范,进而实现道德自律。再次,人在社会中的一切行为是受情感认知影响的,小学生能够通过形成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进行道德行为,因此,对小学生而言,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认识是极为重要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产生都是通过道德情感的培养实现的。最后,道德情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起到终身影响的作用,促进其良好人格的形成。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现状

1. 教师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认知缺失

现阶段虽然小学已经开始注重对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没有耐心对学生进行品德情感培养,许多教师依旧忽略了小学生道德品质教学的重要性,这种教学认知上的缺失给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带来了困难。例如,教师往往会抱怨学生没有上进心,无法从小学生的视角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的道德情感教育。

2. 教师教学没有联系实际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课本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了对小学生情感现状的了解,导致教学活动无法将实际与理论结合起来。对于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道德情感现状,教师常常选择了回避,这种纯理论的课程无法使小学生对品德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在对小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情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假大空的方式进行讲解。

3. 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式以说理型为主,这种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使小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厌烦感,在小学生没有产生兴趣的基础上使教学效果无法得以实现。小学生有着好动、好奇心较强的心理特征,他们对事物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4. 教学活动缺乏交流

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一方面,教师无法将教学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教学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导致学生的情感出现扭曲等现状,情感道德教育无法真正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学生一般不愿将自己的情感认知反馈给教师,这导致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无法将教师讲解的内容与自身情况结合起来,情感教学呈现出较差的效果。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的策略

1. 利用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方式,情境的营造能够使小学生在增强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认真感知情感内容。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有着多样的情境设置。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实现道德情感培养。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一课进行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对交通问题产生思考,并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真正了解与交通相关的问题,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其次,通过模拟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真实感受情感。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多元化的教学设备为模拟情境的教学提供了便利。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内容教授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及特征,在学生了解民族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知情感,将现实实际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道德认知的基础上提升道德行为。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我们的班干部选举》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引导学生进行一次选举活动,通过与学生交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选举方案设定,在强化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2. 融入情感加强情感交流

教师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引导者,其情感态度与人文素养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在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培养自己的情感,以耐心的态度对小学生进行讲解,通过自身道德情感的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培养,通过交流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例如,在品德与社会四年级《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一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融入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等形式的图像展现,和学生产生情感交流,在加强学生美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提升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只有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才能使这一内容教学达到效果。

3. 利用实践实现情感内化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情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将道德情感融入情感行为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真正将学到的情感内容融入情感实践中,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参观等形式激发学生情感实践体验,促使情感培养内容实现内化,进而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是基于小学生认知水平之上的品德教育,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小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既能够影响小学生自身的人生发展,也能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现阶段,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存在许多问题,教师要根据实际,结合学生特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情感培养,促进小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

摘要:在人成长的一生之中,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离不开道德情感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特别注重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文章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为探究主旨,通过小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性描述,具体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现状及培养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与社会,小学生,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1]刘玉兰.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5,(23).

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情感思想论文 篇5

以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关注的常常是认知要素,而对情感要素则缺乏应有的注重。这种失衡现象招致了学生厌学、学习效率降落、身心安康受损、个性片面开展等,使教学潜力的开展遭到限制,已不能顺应社会和时期的需求。教学内容要经过故事、游戏或课件等方式表达出来,从学生的经历和已有的学问动身,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协作交流的情境,充沛地激活他们的积极性,思想活泼,盲目投身其中,加强练习的乐趣。小学生的学习,常常带有浓重的感情颜色,在熟习的情境中,他们可以发现学问、控制学问和运用学问,感遭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联络。生命是绰约多姿的,与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一样,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天才,都蕴藏着宏大的.潜能。人类中最实质的需求就是盼望得到尊重和赏识,赏识表现了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假如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充溢生活的情味、美的享用以及教师的赏识,那么学生就会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亲切感,在教育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感遭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魅力与价值,使学生的思想一直处于积极、活泼的状态,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2.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

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安康开展。小学生处于身心开展的活泼期,思想开展很快,对四周世界充溢了猎奇,对一切都想问个为什么。疑是探求新知的开端,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因而,在引导学生了解教育内容,特别是学生预习、自学时,应鼓舞学生进行了解性发问。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提问者,表现了对等对话和民主协商的肉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见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在教育中应开辟学生思绪,应用开放性或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关于那些有创见的观念,即便是不成熟、不完好,也要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鼓舞,以培育学生勇于求异探究的肉体。发明性思想不是单一的思想活动,而是多种思想方式的综合表现。在教育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理论活动,充沛发挥本人的发明才干。

3.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道德情感思想品德 篇6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情感;小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77-02

道德是千百年来无数哲人谈论不休的话题,说起道德我们又不得不把情感与之联系起来,一个是智慧的理性结晶,一个是外化的心灵语言,道德与情感的不断碰撞、融合、升华才会使得道德教育更加具有实效性。道德情感对于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深刻影响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就不会把自己的道德认知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更不会调节和推动良好道德行为的产生,所以说道德情感作为道德品格形成中的重要因素,必须加以重视。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其道德教育更是一种外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方式。而在小学中正式的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德育核心课程主要是《品德与社会》,该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担负着提高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作用。该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发挥“情感”教育的教育功能,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学生才会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体悟中,情感的共鸣中,自觉长久地做到知行合一,形成理想人格和高尚品格。可是当前小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据2010年3月18日《文汇报》转载的相关新闻报道,日前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我们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发展及培养的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青少年情感素质并没有和认知能力同步发展,反而随着年龄的上升出现下降的趋势,尤其是正直感和自信感是几乎接近负数。

所以本文就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并遵循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上来研究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教育的实践效果,从而形成完善的道德品质。

当前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道德情感培养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一些比较抽象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判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对学生个体情感的关注。纵观当前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只关注普遍的道德原则、规范,实际的操作性不强;同时忽视或无视学生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忽视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真切的体验,并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真实的生活和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内容不能与真实的生活产生情感共鸣,甚至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不符合。试想,仅仅用陈旧死板的道德认知、没有现实感的、空洞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意义,并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于利用直观经验认识世界的小学生而言是多么难的事情?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学生越来越对课程失去兴趣,情感体验越来越淡薄,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求上进,越来越冷漠。

其次,从道德情感培养的方式来看,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很难产生自身情感体验与感悟。通过反思和观察发现,课堂上的道德教育的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讲授式”,情感教育不是仅仅靠理论说教获得的,它是一种人的主观感受,需要真正触动人的内心,是非理性的东西,需要的是情感陶冶。而对学生进行大量道德知识的灌输,机械的让学生把道理转化成现实的行动,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批批没有任何道德感情的“傀儡”。重道德认知轻道德情感的单一教学模式,使得德育教育变成了德育知识的传承,德育课堂变成了说理的地方,德育老师变成了德育知识的灌输者,德育对象变成了德育知识的容器,这样单一说教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从何而来?这样的德育教育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刻板,越来越没感情。

再次,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来看,师生双方情感沟通不充分。我们知道,晓之以理容易,可是动之以情则比较难。在德育的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达到共鸣才会使德育教育达到理想的状态,学生的情感触发也最深。在一项关于“我们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发展及培养的研究”课题调查中显示,青少年情感素质得分与师生关系是正相关。师生间多交流、多沟通,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就会越高,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可是现实状况是几乎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教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德育老师,该课程主要是由语文老师或者是班主任兼任,而且该门课程课时比较少,一周一节,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之下,平时师生关系不融洽,需要达到课堂上的“以情说教”是很难的,甚至连进入情感渲染的气氛可能都需要很长时间,更别说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了。

最后,从道德情感培养的地位来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的目标不明确、落实不到位,仍然偏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在道德教育培养的过程中比重失调,三者有机融合还未达成。从小学道德实践来看发现,尽管教育者都明确德育教育遵循一条基本的规律,即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性统一和谐发展的过程,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却表现为太多的说教即“重知”或太形式化的行为训练即“重行”,重知而轻行,重行而轻情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会造成忽视了对小学生而言最为重要的道德情感的陶冶与培养。无论是在德育理论中还是在德育目标的制定上都给了道德情感充分的肯定,可是在实践中往往偏重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

前苏联心理学家包诺维奇·雅科布松认为:“如果不培养儿童道德情感,道德教育就不能达到预定目的”。既然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呢?现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为立足点,探索培养小学生积极道德情感的方法。

第一,创设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人的感情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用有感情的情境氛围来激活、带动、渲染学生心灵深处的情绪,达到“以境生情”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录音、电影等等,真实的还原生活中的某些情境,利用情境中的感情和移情作用让学生产生共鸣。除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小品、角色扮演、辩论赛等等不同方式再现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处在不同位置上人的不同心理世界。

第二,教师用自身积极的情感给学生传递道德情感的正能量。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成果大部分来自于教师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教师个人的素养。做一个具有良好心态,精神饱满,善于创造情感、应用情感、释放情感的教师,以老师的“情”触动学生的“情”,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以老师自己的情来感染学生心理的情,两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除此之外,教师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走进学生的生活圈子,真正聆听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学生是如何理解和践行道德情感的。

第三,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培育道德感情。教育家杜威说过,“在做中学”,情感也是一样,在做中学习,在做中体验、升华。感情是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在具体行为上产生的,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只有自己亲身实践的,就必然有自己真正的体悟,慢慢就会把这种体悟变成一种长久的道德情感,此时留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而且小学生天生就有爱动的特点,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多创造一些“活”的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转化成道德行为,进而升华成道德情感,而不是只讲一些死巴巴的硬道理,只过耳不过手,更不过心。

第四,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来实践道德情感的内化。我们知道《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就是一门融合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基础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老师带着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课外资源,开展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使真正体验现实生活,明白该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处处来源于生活,并源于生活的道理。哲学上讲,物质决定意识,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实践决定情感,实践是情感转变和形成的基石,同时也在丰富着情感,推动着情感。可以说,实践的越多,情感内化的也越深,学生的道德情感也就越具有稳定性、长期性。

第五,利用其他学科的情感教育资源,多方面渗透道德情感教育。《品德与社会》课是德育情感培养的主要课程,但是仅仅靠一门学科的教育是不行的。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资源丰富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这需要德育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多收集其他学科的情感教育资源,和品德课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情感教育网。比如,语文课中有许多爱国情感教育的题材,借此培养学生的荣辱感。数学课中优秀数学家的创新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小学生情感体悟的优秀题材。此外,除了借鉴其他学科的资源外,每一位科任老师也要与德育老师一起随时随地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形成教育合力,强化道德情感,这样可以形成道德情感培养的整体氛围,达到多方面渗透情感教育的目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加强道德情感教育,触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意识,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收获的不仅仅是道德知识,而是健康丰富的道德情感的素养,能够为学生今后一生的道德情感品质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许蕾华.小学生学校道德情感教育的作用及实施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2]隋彦玲.小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与培养[J].山东教育科研,1998,(1).

[3]姜澎.我国的青少年年级越高情感素质越低为何[N].文汇报,2010-03-18.

思想品德教学应注重情感培养 篇7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情感

思想品德教材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中, 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 积极引导学生想象, 使之进入情境, 从而激发学习的情感体验。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 要找准激情点。激情点就是教材中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的关键点。在选取激情点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根据教学重点选定;二是激情点本身要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 抓住关键点, 激发学生的情感。其次, 要积极引导, 充分想象, 进入情境。确定激情点后, 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 进入情境。要抓住故事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原理进行剖析, 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人物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 使积极情绪调动起来, 起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情感效应。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以学为乐的意思。可见, 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要让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保持“乐之者”的角色, 对思想品德学科产生兴趣,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 首先要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 让学生喜欢、敬佩。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相待, 而且要对思想品德学科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浓厚的教学兴趣, 更要有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其次, 要优化教学结构, 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就是通过故事、图画、实物、表演等手段, 设置情感环境, 形象、直观地表现某一个道德观点, 说明某一个道理, 提出某一个行为要求。通过情境还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 激起学生丰富的直觉情感,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悬念式、情境式、激情式的导言, 巧妙地将教学目的与要求告诉学生, 引发学生的探求心理。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产生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愉快的感觉, 在哀伤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悲痛的感觉。有些道德观点, 必须借助于情境教学产生情感体验, 才能理解和掌握。最后, 还要学以致用, 关注生活, 关注时事。如我国“两会”的有关信息;西方多国的军事干涉, 让利比亚局势更加硝烟弥漫;日本发生的地震引发海啸所造成的核辐射;南海局势最新消息等等, 这些都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 并适时传达给学生,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使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培养学生致力于民族振兴的理想信念。

二、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增进情感

在一个集体中, 处理好人际关系, 能够给自己提供一个良好的相处平台, 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首先要掌握沟通的艺术, 善于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想法, 注意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通过思想和情感的沟通, 能更好地被他人理解、支持和认可, 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当今社会, 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工作忙等原因跟随爷爷奶奶生活, 缺少家庭温暖和亲情关爱, 更缺少亲子沟通和交流。孩子对待他人和社会表现为冷漠、自私, 要么自我封闭, 要么性格孤僻, 要么各方面能力都不如同龄人, 普遍存在着心理偏差、情感世界较为空虚的问题, 更别说怀有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了。可见, 学会与人沟通是多么重要。其次, 要真诚地尊重他人。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尊重自己, 关心体贴自己, 理解信任自己, 这种需要是属于心理和精神上的, 是比生理和物质上的更高级的需要。人都是感情动物, 你只要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 以诚相见, 以心换心, 时刻主动尊重别人, 最终一定会赢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尊重自己, 学生之间也要相互尊重, 同样教师更要尊重学生。最后, 要有包容人的雅量。要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人, 更要注意团结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 少挑剔别人的不足, 切忌眼睛里容不了“沙子”, 应求大同存小异。

三、要强化学生自我激励的能力, 控制情感

自我激励的能力就是主体善于激发活动的动机。人的一生, 在不断追求和前进的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 必然会碰到失败与挫折, 怎样才能做到战胜困难, 经受考验呢?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暗示, 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 结合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通过讲解名人奋斗的故事, 在介绍名人奋斗的历程时, 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不怕困难和战胜困难的精神。在教学活动中常以表扬、鼓励为主, 会使学生感到快乐和信心十足。作为一个有情感的人, 一要有坚定的信心, 始终保持积极的上进心, 时刻保持旺盛的进取精神;二要有坚忍不拔的品质, 把失败看做成功之母, 把挫折看做是对自己的磨砺, 始终充满朝气与活力, 保持昂扬的斗志、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前进的精神动力。

实践证明, 学会控制情感, 能让人面对现实, 学会自我调适, 理智克服“情绪应激”, 具有一定的耐挫力。因此,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要教会学生面对各种挑战的成功或失败进行自我激励, 要培养学生妥善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无论情绪好坏, 都要目标准确、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朝既定目标努力奋斗。但是, 也要有自知之明, 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不能好高骛远, 狂妄自大, 要时刻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位置, 结合实际来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四、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调节情感

生活有时就像一面镜子, 你笑, 它也笑;你哭, 它也哭。不同的生活态度,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我们才能获得快乐, 才能取得成功。那么, 如何才能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呢?首先,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于中学生来说, 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还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也建议他们利用假期做一些公益。其次, 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乐观地看待生活, 生活中充满了机遇, 眼中的世界就会充满希望。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 要冷静对待, 不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再次, 要热爱生活, 热爱身边的人。要从生活中享受到快乐, 要善于看到生活中的阳光一面, 对于日常活动也要积极乐观地看待, 做一个阳光少年。最后, 学会运用情绪感染。情感是有感染性的, 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 使之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教师以生动、形象、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教学能使学生受到感染, 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教师正面的情绪感染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五、培养学生开展情感评价, 深入明理

判断是非、辨析明理是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道德观点对人们的言行进行判断、分析的评价活动。在评价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分清是非, 深入明理, 还要与自己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 从而产生强烈的伦理性情感。

1. 运用辨析题进行评价, 产生荣辱感

一般在课堂教学的巩固阶段, 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计一些辨析题, 供教学的反馈、巩固、深入所用。在组织学生辨析的过程中, 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自认为正确的言行就会更加肯定、赞赏, 从内心接受它;对于错误的言行, 就会否定、鄙视而舍弃它。如在教完《谁的心灵美》一课后, 教师根据本班的实际出了一道辨析题:甲同学把自己一本破了封面的课本, 悄悄地换了乙同学的一本好课本, 乙同学发现后大喊大叫, 上课了还吵闹不休, 丙同学立即把自己的新课本递给乙同学, “先上课吧, 课后再把这件事调查清楚”。请问三个同学谁的心灵美, 为什么?通过热烈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丙同学心灵美, 因为丙同学遇事想到别人, 想到集体, 宁可牺牲个人的利益。甲同学的行为是损人利己, 心灵不美;乙同学虽然不是有意去损害别人, 但为了个人的利益, 却影响大家上课, 这种行为也是不美的。大家有了这种认识后, 很自然对丙同学会产生敬佩、羡慕、向往的情感, 对甲、乙同学的行为就会产生不满的情感。

2. 组织实践活动, 开展道德评价, 产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课外、校外组织各种实践活动, 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 在真实的情感环境里产生爱憎分明的情感。如:教师根据现代学生自我意识强, 可对他人却是漠不关心的现象, 有意组织了一次冷餐会 (要求每一个同学带一样食品参加冷餐会) 。冷餐会上许多同学争先恐后, 只顾自己拣好的吃, 不关心他人, 有的还发生了争吵。针对这一情况我提出了“冷餐会上为什么会争吵?”引导学生开展情感性评价, 同学们纷纷发言, 最后得出统一的结论, “冷餐会上的争吵是因为有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只考虑自己, 不关心别人。”通过辨析明理, 使争吵的同学感到羞愧和内疚。过了一段时间, 教师又组织了第二次冷餐会。这一次,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关心、互相谦让, 友谊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 大家感到非常得愉快。我又组织大家进行评价:“第二次冷餐会, 为什么大家都感到非常得愉快?”通过讨论, 大家深深地认识到:关心别人, 为他人着想, 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人和人之间, 只有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才能团结友爱、和睦相处。通过这样的评价活动, 对良好的行为进行赞扬, 对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批评、指责, 可以引起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优化思想品德教学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篇8

一、教师本身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思想与品德课教师不仅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而且还要有爱心、耐心,这种爱心和耐心应体现在教学上。此外,责任心也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肩负的责任。有不少教师会认为自己的责任心足够强,仅仅把教育看成是完全传授知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其实教育本身的内涵是丰富的,绝非仅仅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即使不当班主任,也需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活学活用课文插图

思想与品德课教材不同于其他教材,它的每一课都配有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对课文直观、形象地补充说明。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灵活运用这些插图,既让学生弄清图意,又让学生用流利的语言把插图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样做效果会更好。

三、注重学科间的资源整合

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资源和思想与品德课的资源进行整合,对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择优而用,让“客观问题”变为“主观优势”。例如,在“品德与社会”主题活动“感恩父母”一课中,教师首先利用汶川地震的相关文字资料,细致地讲述了歌曲《天亮了》背后所隐藏的另一个父母与孩子间发生的深情故事,然后把语文《妈妈的账单》一文中的孩子与父母的账单、现代诗歌等资源运用到思想与品德课堂教学中,这些语文课程资源贴近本课主题,将学生从“遥远的感动”拉回到“现实的生活”,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恩,让学生明白了这份账单背后承载的其实是父母对孩子的深厚感情,更让学生懂得了在现实生活中要理解父母、孝顺父母,可谓一举多得。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要想使思想与品德课堂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能从感情上叩击学生的心弦,让思想与品德课同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

五、创设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在上思想与品德课时,要改进过去墨守成规“死教书,硬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要想方设法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要经常采取“讨论法”、“对话法”、“让学生说”等教学方式。如,我在教学“和同学友好相处”一课中,首先让学生说说:“如果你的同学不小心把你心爱的东西损坏了,你的第一反应是怎样的?”一部分学生说:“只要他道歉,就没关系。”一部分学生说:“很生气,不理他。”还有一部分学生说:“要他照价赔偿。”我笑着问他们:“同学们,你们都按自己的心愿处理了这件事,开心吗?”学生有的说开心,有的说不开心。有一个学生则说:“前几天同桌把我的文具盒弄坏了,他向我道了歉,我说没关系,回家我让爸爸修好了,他没有责怪我,还夸我是好孩子。”针对上述发言,我高兴地告诉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大家想想,刚才的发言中谁的想法最值得大家学习?”最后同学们达成了共识:要心胸开朗,不斤斤计较,要乐于交往,和同学友好相处,才能使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相互促进学习。

六、让学生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情感课堂的构建 篇9

在新课标改革的同时, 全国各地纷纷进行了课堂改革, 我校也是新一轮以生为本的课堂改革试点之一。我校课改存在的不足有:小组管理不科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等。针对以上情况,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 实现高效课堂, 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共建情感课堂, 本文以“情感课堂的构建”为题, 对打造高效的课改课堂进行探讨, 权作“引玉之砖”。

一、深化课堂改革, 共建和谐课堂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课堂主宰者, 而是具有民主开放思想且用行动开启学生智慧的引导者, 没有绝以权威, 没有滔滔不绝的枯燥讲解, 此时的教师是一名出色的“导演”, 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为了增强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针对我校学习小组的建设情况, 进行了以下尝试。

1. 灵活分组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教学中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他认为课堂上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才能产生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开始时, 我校课改小组建设存在的弊端就是重知轻情。这不符合课堂高效原则, 且不能保证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鉴于这种情况, 我在小组建设中进行了尝试, 采取了灵活分组的策略, 使组内学生尽量不同“质”, 在好差兼有、个性互补、自由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分组, 这种策略能使学生感觉到民主, 也拉近了师生距离。如笔者按学生学习成绩分为高、中、低三类, 在成绩高的学生中选出一名小组长, 每类再各选出两名学生, 进行自由组合 (双向选择) , 组成六人小组。除了指定选出一名小组长外, 组员再推荐一名, 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随时作调整。

2. 目标制订

目标制订让学生充分展示价值,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在学习目标的制订上, 我学习魏书生老师:引导学生科学地看待成绩。根据前一次测验的成绩制订目标人, 第二名追第一名, 第四名追第三名, 以此类推, 最后一名没人追。这种人盯人的竞争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使优生不骄傲, 差生不自卑, 都能享受到胜利的欢乐。通过制订小组目标和举行各种小组竞赛的教学活动, 提高了小组的凝聚力、向心力。

3. 竞争互助

我在各教学环节中开展个人之间、小组之间的竞争, 并在竞争中融入互助的因素, 培养互助友爱的合作精神。例如, 让优生与差生结对子, 相互帮助, 以共同进步的成绩与其他对子竞争;小组在进行合作学习时, 每当看到所在小组出现落后时, 每个组员都会心急如焚, 都会情不自禁地为自己小组呐喊助威, 都会尽最大努力去为所在团队尽一分力量。课改刚开始时, 组长在课堂展示时较为积极, 而组员多数比较漠不关心。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 我采取了组长展示加一分, 其他组员展示加两分的策略。为了多拿一分, 组员们也纷纷争着展示, 组长也忙得不亦乐乎, 忙于鼓励和教组员回答技巧。

4. 学生互评

在课堂教学中, 经常营造学生之间相互赞赏和鼓励的氛围。在互学时, 在学案纸上写上赞赏的评价;在考试前, 相互写祝福语;考试结束后, 相互写勉励语等。这样能拉近学生彼此间浓浓的同窗之情。

二、编写情感导学案,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从多次听课活动中, 我发现有些思想品德课的导学案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存在误区:导学案仅为教师服务, 教师只是从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来设计, 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以教案定学案, 导学案内容是课本内容的再呈现, 没有针对学生选材。根据新课标要求, 教师必须编写符合学生特点和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感导学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编写前,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取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素材, 无论教学目标、课前预习、课前的导入、教学活动, 还是问题设问等环节, 都应该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和实际事例作为主要素材, 使之更具典型性和教育性, 避免负面影响和空洞说教, 使课堂教学成为活的生活, 使学生感受到思品知识能有效地指导自己做人做事, 把知识内化于心, 外践于行,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 在“对不良诱惑说‘不’”的导学案编写中, 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1. 学生课前预习

要求观察、收集自己身边的不良诱惑及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有关案例。

2. 导入:课前热身体验

全体起立, 双手前伸握拳, 大拇指向内握紧, 持续3分钟, 坚持不住可以坐下。

3. 课堂活动

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坚持下来?

谈一谈:请同学们谈谈, 在日常生活中你曾碰到的, 或者可能碰到的不良诱惑有哪些?这些诱惑带来什么危害?

比一比:请各小组从第一部分列举的不良诱惑中选取一种, 就如何拒绝这种不良诱惑展开讨论。比一比, 哪个小组找到的方法最多、最有效。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材施教原则也是学案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设计导学案要尽可能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的“四级要求”, 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自主选择, 这样就能减低学生的畏难心理和改变厌学的情绪。就“对不良诱惑说‘不’”的学案来看, 为什么不能坚持下来、这些诱惑带来什么危害等问题, 就是知识问题化的体现。从导入→想一想→谈一谈→比一比的思考顺序体现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这些教学设计实现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事实证明, 良好的情境,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感。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1. 学会倾“听”

“听”, 指的是听音乐、听故事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与教学内容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或者故事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 使内容蕴涵的情感得以尽可能的发掘。例如借歌曲表达情感, 故有“其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 其声啴以缓……其敬心感者, 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 其声和以柔”之说。要结合教材内容, 选择歌曲, 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曲《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朵花》激发起民族大团结之情, 一曲《爱的奉献》激发爱心……

2. 重视观“看”

“看”, 指看图画、录像、视频等。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画、视频等, 当这些载体作为教学内容出现在教学情境之中时, 便会直接显示其情感的无穷魅力。在初二“我爱我家”的教学内容中, 我根据教材内容播放了有关妇女怀孕、分娩, 甚至不能顺产而要剖腹分娩全过程的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 学生有的窃窃私语, 有的惊叹, 感激、悔疚之情都流露在脸上。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悔疚自己对父母的不解, 领悟父母的爱, 理解父母的唠叨, 激发学生对父母浓浓的情、厚厚的爱, 产生感恩之情。

3. 鼓励尝“试”

“试”, 指学生走进社会进行实践。学生通过“现身说法”来进行自我教育, 如社会调查的报告、关于热点问题的辩论等, 都会造成一种情感共鸣。同时, 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 精心选择社会中积极光明的教育因素, 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途径, 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保持快乐情绪, 共建和谐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发现, 一个人接受他人言行时的情绪状态、情感表现, 以及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 都会影响到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接受程度。因此, 教师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 调控学生的积极情绪, 对构建高效情感课堂有着重大作用。

1. 控制教师的消极情绪

几年前的一件事使我犹记在心, 好友的儿子将要参加升中考试, 嘱托我辅导一下, 了解之后, 我发现孩子对基础知识几乎一窍不通。我问:“孩子, 你听得懂老师讲课吗?我怎么觉得你好像一点都不懂?”孩子回答:“并不是我不想听, 而是老师每节课都在发脾气。当我好不容易听进枯燥的教学内容时, 她无缘无故的责怪声又把我听课的念头打消了。”这案例令我有感而发, 没有良好的情绪, 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名教师走进课室, 心里应该只有学生, 要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 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 这是成功的精神转移。假如当情绪难于控制时, 可以与学生倾诉, 学生也会理解。

一次, 临上课时一位家长无理取闹, 当时我的情绪难以稳定, 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学生, 没想到有学生在第二天的作业本上写着:“老师!您辛苦了!您为了教育我们真的非常辛苦了, 谢谢您——老师!您教给了我们很多知识, 我们只能以最好的成绩来报答您!这几天天气开始转冷了, 记得多穿点衣服, 不要把身子弄坏了, 我们还需要您的关怀、您的呵护, 相信明天会更好!”这留言是来自初一年级的一位女生。这真情的安慰, 传递出浓浓的师生之情, 只有“亲其师, 才会信其言”。

2.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的激励, 学生也会在激励下找到自信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如果教师对在令人生厌的校园里闲逛的不三不四的学生随意发表意见, 怀有预言, 那预言就可能实现。”因此, 在学生违纪时, 教师要注意克制, 不要当众大声训斥。

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表现以及进步, 我都是借助说话的方式和时间、面部感情、手势等, 把我期望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一句“宝贝, 真棒!”暖了学生的心, 一只大拇指、一次点头……给学生以前进的动力。在课后作业评价时, 如果学生的作业有独特性, 我会在班级中加以推广;如果学生是认真的, 则加以表扬和肯定;如果学生很认真, 但结论是错误的, 则肯定他的态度, 并指出错误的地方;如果学生的字体潦草, 我会进行正确的引导。我最常用的方式是在作业本、测试卷上写表扬的语句:“你今次进步啦!真棒!”“你作答的格式对啦!听课真认真!”“孩子, 努力吧!重点高中向你招手!”这样一来, 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学习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从而产生亲师心理。

在构建情感课堂实践中我走过不少弯路, 但我坚持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 一路走来, 收获良多。“忆往昔, 岁月峥嵘;看未来, 一片光明!”希望能成为有着博大情怀与智慧的教师, 在思想品德课改的领域里留下自己的一点痕迹, 我会谨记屈原的那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期待在教育的征程上为情感课堂的构建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摘要:结合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新课标改革和学校课堂改革的实情, 从教师情感投入及挖掘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等方面入手, 构建初中思想品德情感课堂, 追求以“情”导学、以“情”生情, 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情感课堂,构建

参考文献

[1]刘晓伟.情感教育—塑造更完整的人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卢家楣.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情感教育渗透思想品德教学之浅见 篇10

一、通过以情激情, 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我们只有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 才能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教师只有动之以情, 才能感染学生, 才能传递情感信号。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学生的学习热情、探寻兴趣、对问题的感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激发学生爱国、爱民族、爱老师、爱家人的情感, 更离不开以情激情。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在讲八年级“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时, 我是这样激情的:随着尊师、爱师问题的深入, 我让同学们集体回头, 观看课前我在班级的后黑板上画出一幅画面, 一大片的绿色原野上, 盛开着几株蒲公英的小伞。在小伞上方飘散着几棵蒲公英的种子, 仿佛被风吹着, 他们朝着不同的方向, 将要飞到不同的地方……这时, 我问:“蒲公英的寓意是什么?”学生的解释当然是不全面的, 于是我趁热打铁, 说出了我的寓意:是植根于母校沃土上蒲公英般的老师们, 他们像母亲一样, 哺育着自己的学子, “三年”之后“种子”成熟了, 学子们孕育了理想和希望, 开始放飞理想, 扬帆远航, 飞到四面八方。而哺育学子成长的蒲公英的根 (老师) 呢, 仍在坚守着脚下的那片沃土, 一年又一年……说完, 我的声音是颤抖的, 学生的眼睛是湿润的……随着一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又将我的课堂教学推入了高潮, 很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通过以爱引情, 赏识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 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倘若教师把赏识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 师生间就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 会引起双方情感的“共鸣”和“共振”。在课堂上, 我的爱体现在:可能是宽容的眼神, 可能是善意的笑貌, 可能是甜美的嗓音;可能是片言的教诲, 也可能是一种暗示。对每一个学生我更坚持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挖学生的潜能, 不失时机地进行赏识。赏识优秀学生的思维敏捷、答题思路清晰, 逻辑性强;赏识中等学生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稳步成长;赏识后进生的爱劳动、甚至某些劳动的动作我都赏识。赏识他们的心灵手巧、乐于助人、能画会写、能歌善舞;连他们的名字我都赏识:“我们班的名字太美了, 有繁星 (孟凡兴) 也有明月 (董明月) ;有超越 (路超越) 更有云飞 (马云飞) 啊”。我有时运用特有的“放大镜”, 随时捕捉后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 但那是来之不易的, 给予功效放大, 使之闪光点由弱到强, 由点到面, 最终达到转化之目的。

三、以境生情、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即情随境发”, 这是情境教学法的依据。因此,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有意识地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应的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制造诱人的氛围, 让学生增强感受力度, 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如临其境、触“境”生情, 心灵受到触动, 道德情感在体验中激活, 道德境界在体验中得到升华。讲初三“保护资源和环境”这一问题时, 为了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选取了南太平洋上的岛国“图瓦卢”这个国家作为课件的切入口, 利用flash、材料加配音等效果, 营造了世外桃源般的“图瓦卢”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随着南太平洋海面日益上升, 这个国家的总统不得不向国民宣布遏制海平面上升的努力最终失败, 含泪向邻国新西兰求救, 新西兰答应接纳他们, 图瓦卢接下来要做的是购买土地, 然后整个国家将全部移民新西兰。随着材料、音乐的缓进, 画面上出现风景如画的图瓦卢, 在悲壮的音乐声中渐渐被海水覆盖, 直至消失……在同学们唏嘘声中, 画面打出警示语:“50年后图瓦卢将在地球上消失, 它将是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遭受厄运的国家, 但绝不是最后一个, 那么, 下一个将会是谁呢?”这也正是精心设计的课件, 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的结果。此课件也获得了一等奖。

由此可见, 重视教学中情感因素作用和进行情感教育, 研究课堂上的情感因素对思想品德学科学习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摘要: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源泉, 才能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 自觉接受教育。

上一篇:变频器下一篇:民族设计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