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标准的维度

2024-06-13

设计标准的维度(精选八篇)

设计标准的维度 篇1

XBRL全称为The 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 中文直译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是互联网企业财务报告编制、发布、数据交换和财务报表及所含信息分析的一种标准方法。

为了描述业务数据中常见的多维信息, XBRL 2.1规范引入了维度可选功能模块。通过该模块, 计算机应用程序可以直接读取这些关系所代表的含意。XBRL Dimensions详细阐述了维度分类标准和实例文档中的维度。遵守维度规范的实例文档更便于进行数据的深度加工和分析利用, 为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提供了便利和可能。

二、维度建模的理论分析及对比

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对应的背景, 我们称之为上下文。举个例子来说, “白马”首先是“马”, 我们可以将马定义为一个元素, 将“白”作为其上下文对齐进行补充性的描述;同时, 我们也可以直接定义“白马”作为我们的元素。出于这样的考虑, 我们对于多维信息的建模有了以下三种方式:数据项方式、元组方式、维度方式。

会计概念同样如此。如果某公司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销售收入进行详细披露, 分产品以及地区列举公司的销售情况, 例如:上海地区电脑销售额 (本年) 48万元, 北京地区电脑销售额 (本年) 42万元, 其他地区电脑销售额 (本年) 50万元, 上海地区配件销售额 (本年) 20万元, 北京地区配件销售额 (本年) 22万元。

该会计概念的核心为销售额, 具有三个维度, 时间、地区、产品类型。时间维度包括去年和本年, 地区维度则包括北京、上海以及其他地区, 而产品维度则包括电脑、配件以及其他。时间维度我们可以用数据项中的period元素, 而产品类型和销售地域维度如何进行建模?

如果通过数据项建模, 则需要对每一个会计概念进行建模;如果通过元组方式建模, 在分类标准中需要分别对地区、产品、销售额进行元素定义, 同时定义元组, 该元组包含上述三个子元素;如果通过维度建模, 则可以规定地区、产品两个纵轴, 销售额为横轴, 同时设置地区、产品两个域的域成员。由此看来, 维度方式给出了一种具有严格语法标准的多维信息建模方式。同时, 如果限定了域成员, 则可使得数据具有更高的可比性。

三、维度建模在我国通用分类标准中的应用情况

在我国的通用分类标准中, 财政部采用了维度的技术方式来建模多维表格。进一步地说, 使用的维度为明确维度, 而不使用元组技术和类型化维度。从通用性上来看, 通用分类标准使用的维度主要包括通用维度和非通用维度两大类;从是否可自定义上来看, 通用分类标准使用的维度还可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类。在通用分类标准中, 由于考虑到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 大部分非通用维度都是开放维度, 以方便企业进行自定义。

根据笔者对于通用分类标准中使用维度建模表格的拆解的统计, 我国通用分类标准对维度技术的使用情况如下:

1. 主表项目分为15类, 共有20个表格采用维度方式建模的表格。

除了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其余合并报表均只有一维;个别报表均采用了维度的方式建模。

2. 附注中资产类项目使用维度建模的表格分为21类, 共有

40个采用维度方式建模的表格, 大部分表格均为2维表格, 而货币资金年初期末余额表采用了3维的形式。大部分表格允许企业对域成员进行扩展。

3. 附注中负债类项目使用维度建模的表格分为6类, 共有20个采用维度方式建模的表格, 所有表格均为2维表格。

4. 附注中权益类项目使用维度建模的表格分为5类, 共有6个采用维度方式建模的表格, 所有表格均为2维表格。

5. 附注中收入费用类项目使用维度建模的表格分为3类, 共有3个采用维度方式建模的表格, 所有表格均为2维表格。

大部分表格允许企业扩展的域成员。

6. 根据通用分类标准, 附注中其他事项类项目使用维度建模

的表格分为14类, 共有43个采用维度方式建模的表格, 其中二维表格有41个, 三维表格有2个。大部分表格允许企业扩展的域成员。

四、结论

通过对通用分类标准中维度使用情况的研究, 我们发现, 在主表项目中, 个别财务报表均采用了维度的建模方式, 这主要是为了和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区分, 人为创建了“个别”这一维度。以作者的观点来看, 其实完全可以放弃维度建模的方式, 采用基本的元素定义方式, 即可以与合并报表进行区分, 技术实现和操作上也更为简单。

其次, 收入费用类使用维度建模的表格占总体应收入成本表格的比例相对较小。其本质原因在于收入费用类的科目注重发生额, 尽管发生额也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分为上期发生额和本期发生额, 但是单独的时间维度可以使用period进行区分, 无需多增设一个维度。

最后, 尽管使用维度的方式进行建模, 但是大部分表格是二维表格, 多维表格只占所有表格的极小部分。其根本原因是该分类标准主要是从准则出发, 而不是从实务出发来构建表格。

参考文献

[1]张天西.网络财务报告:XBRL标准的理论基础研究[J].会计研究, 2006 (9) .

[2]杨黎明.基于XBRL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9) .

设计标准的维度 篇2

教师专业标准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十四个领域是:

第一,职业理解与认识; 第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第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第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第五,教育知识; 第六,学科知识; 第七,学科教学知识; 第八,通识性知识; 第九,教学设计; 第十,教学实施;

第十一,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 第十二,教育教学评价; 第十三,沟通与合作; 第十四,反思与发展。

第一,职业理解与认识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2.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3.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第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2.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3.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小学生的不同需要。4.信任小学生,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小学生的自主发展。第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2.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小生提供适合的教育。3.激发学小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小生学习兴趣和爱好,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4.引导学小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四,个人修养与行为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2.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3.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4.勤于学习,不断进取。5.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第五,教育知识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掌握学小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2.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方法。3.了解学小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4.了解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5.了解学小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6.了解学小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

第六,学科知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2.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3.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4.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第七,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2.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3.了解学小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4.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第八,通识性知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2.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3.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4.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第九,教学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3.引导和帮助学小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第十,教学实施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学小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3.有效调控教学过程。4.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5.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应用到教学中。

第十一,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2.注重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37.根据学小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4.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5.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6.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7.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第十二,教育教学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3.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第十三,沟通与合作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了解中学生,平等地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2.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3.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学小生发展。4.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设计标准的维度 篇3

作为中央别墅区核心地块,孙河区域天生具有高端住宅区域的自然资源和城市第一居所的配套设施。尤其是在龙湖、泰禾、首开、中粮等名企先后进驻,将孙河的地价一举抬至5万元/平方米的起点之后,令孙河未来高端置業的前景再无悬念。龙湖·双珑原著作为进驻颇早,也是片区第一个推向市场的别墅项目,既是开发“信号枪”,又是区域“原始股”,首批次入市的强势表现、板块价值的市场认可,无疑给同板块其他开发商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龙湖的先拔头筹也来源于龙湖在北京扎实的品牌基础。进京七年来,随着龙湖从西南开发商晋级为一线全国品牌,在京开创多个经典别墅作品之后,其品牌感召力在京城消费者心目中日益稳固,尤其在高端市场别墅买家中已经有了自己稳定的拥趸与气场。特别是龙湖原著系产品,前有龙湖·颐和原著成品示范在先,树立了别墅产品的制高点,此次孙河板块龙湖·双珑原著“云端美学”标准强势推出、不负众望,无形中再次为区域产品“定调”。

五大维度考究云端美学再塑京城别墅新高地

正所谓二流的企业输出产品,一流的企业输出标准,在房地产领域,这句话用在龙湖地产身上再恰当不过。自从企业成立以来,龙湖在精研产品的同时就一直没有间断过专业化、标准化的努力,进京七年来为京城地产界带来的标准革新更是不胜枚举。如今,龙湖更是以龙湖·双珑原著为样本,发布中国别墅云端美学白皮书,无疑将别墅置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龙湖·双珑原著始创中国别墅云端美学,从人、土地、建筑、空间、文化情感五大维度量心定筑。所谓人,即诉之云端阶层这一居者对建筑的需求。土地,在于土地的历史与人文价值、其所辐射的与生态和生活相关的宜居价值,与社会和城市的关系所建立的经济价值。建筑,则构建在龙湖·双珑原著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建筑与人的关系以及建筑细节的考究上。空间,在于龙湖·双珑原著的外空间与内空间设计,既照顾了东方空间设计的传统,又兼顾了功能决定形式的现代主义特点。文化情感,则是说云端别墅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建筑与人的互生关系,而且是这座建筑的出现,成为了一座城市人文、经济与价值观的表达。让一个时代的符号浓缩在建筑本身,并通过建筑本体成为容纳人的情感需要与价值探索的容器。

聚焦双珑原著本次推出的云端美学别墅,五大维度背后隐含的是龙湖原著系产品的高端基调与客户群体的所属层次,是依托于双珑原著产品基础之上的标准化梳理。而其实质,更是对别墅类高端物业认识论的一次颠覆。

设计标准的维度 篇4

一、中西证明标准比较

1、立法层面上的中西证明标准比较

对于刑事诉讼过程中所要达到的证明标准, 我国刑事法律的表述为“案件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 充分”, 亦即, 通常所说的“客观真实”或“绝对真实”。相比之下, 西方法治国家的证明标准法律上的表述为“排除合理怀疑”或“内心确信”, 亦即, 通常所说的“相对真实”或“主观真实”。面对中西证明标准内涵的指称不同, 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进程面临这样一个问题, 是否需要学习西方, 是否需要对证明标准所认定的事实观进行改造?

从历史上看, 中国刑事诉讼制度之所以要坚持一种区别于西方法治国家的事实观, 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认为法律上的“事实观”是关涉哲学立场的重大政治问题, 申言之, 坚持科学-政治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哲学立场, 就应在诉讼证明中坚持“客观真实”或“绝对真实”的事实观, 相反, 西方法治国家的“主观真实”或“相对真实”的事实观是建立在不科学的唯心主义、相对主义、不可知论等哲学立场之上。在我看来, “客观真实”同唯物主义的捆绑符合特定时代政治背景的要求, 可是, 将诉讼证明的事实观与政治/哲学主义捆绑在一起是一种不恰当的意识形态行为。着眼科学层面上, 在不同的证据情形下分别能够在诉讼证明中形成两种不同的事实观:一种是通常所说的“客观真实”、“绝对真实”;另一种是通常所说的“相对真实”、“主观真实”。在具体的诉讼证明中, 能够形成哪种“事实确信”取决于经验实证知识的性质和证据的质量, 从特定意义上看, 我们所运用的各种“哲学主义”对经验实证知识的性质、证据的质量以及由此形成的证明程度并不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在诉讼实践中, 中国刑事诉讼法只是承认了前一种事实观的合法性, 而西方法治国家的刑事诉讼法则是认可了两种事实观的合法性, 这种法律上的差异实际上只是表现了法律价值选择取向的不同和制度文化的差异, 而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其他哲学之间的主义之争并没有实质的关联。

面对不同的诉讼观, 学界对“客观真实”和“相对真实”的争执近年来几近平息, 但否定“客观真实”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依我看来, 如果深入研究我国现有的证明标准, 那么可能会发现, 这个标准在客观方面并非不能把握——每个案件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虽因个案而异, 运用证明标准定罪的机制难以达到一个确定的标准, 但是, 为了防止错案的发生, 负责具体判案的法官会以一己之力把握案件的审判, 以及, 办案多年的经验积累也会让法官在看事实, 抓证据上“轻车熟路”。也并非如有学者认为的“客观真实”作为指导刑事诉讼进程的证明标准不具有可操作性, 因为, 学界对证明标准的讨论和法官的实际审判并没有划上等号, 两者各自存在于自我的“生态环境”中, 而没有业务上的指导。因此, 在诉讼证明的某些情形中仍可获得“客观真实”或“绝对真实”。

相反在本质上, 西方国家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认同了基于习惯逻辑或情理逻辑推论而形成的“事实确信”的合法性。按中国人的说法, 也就是根据“常情常理”来推断进行事实确认。这种习惯逻辑或情理逻辑在诉讼证明中之所以能够被合法化, 亦即:一方面, 按一般社会的习惯/情理或特定的习惯/情理行事是“理性”的表现;另一方面, 因为习惯/情理 (“理性”) 是一般人所熟知的, 所以, 一般人都可以运用“理性”进行推理性认知。按“相对真实”认定犯罪可能导致冤假错案, 但西方国家刑事诉讼制度仍然认可了“相对真实”的合法性, 其原因在于:一方面, 可能形成“客观真实”证明的证据常常都是较为有限的。而对有些事实主张而言, 即使证据再多, 往往也无法形成“客观真实”的证明, 比如对主观方面事实的证明, 大多都只能形成或然性的证明。另一方面, 按习惯逻辑/情理逻辑推理而形成的“事实确信”往往都有现实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实践层面上的比中西证明标准较

由于在诉讼证明中要形成对证据的质和量都有很高的要求, 其在现实中常常都面临证据“不充分”的情形, 因此, 尽管中国刑事诉讼法不承认“相对真实”的合法性, 但司法实践中的许多判决所做出的有罪认定都不过是在话语上声称为“客观真实”和在证据的形式上看起来像“客观真实”, 而实际上却只是一种“相对真实”而已, 甚至是可能连“相对真实”的“事实确信”都没有形成。许多情形, 在西方国家已经可以“依理”“正大光明”的定罪, 但在中国做出有罪判决时往往是要“合法”的“遮遮掩掩”。这里有一个学者们在讨论证明标准时关注的“女尸案”就能说明这方面的问题, 这一案例的基本情况是:某城市巡警在午夜拦查了一个骑自行车的男子, 并且在其车后架上的麻袋里发现了一具裸体女尸。该男子解释说, 他在一个垃圾堆上见到这个麻袋, 以为里面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想驮回家看看, 关于女尸, 他一无所知。警察不相信他的“鬼话”, 便带回公安局讯问, 经过一番“较量”, 该男子“供认”了自己强奸杀人的“事实”, 但是后来在法庭上被告人翻供, 声称以前的供述是受到了刑讯逼供说的假话。法官经过对看守所有关人员的调查, 认定被告人确实曾经受到过刑讯逼供。在本案中, 公诉方除了被告人口供笔录和证明被告人曾在深更半夜驮着一具女尸的证据之外, 没有任何能够证明被告人强奸杀人的证据。法院对此案被告人判了无期徒刑。此案曾在一次中美证据法座谈会上被讨论。会上的一位美国法官认为该判决并无不当, 因为他认为, 除非是一名运尸工, 谁会半夜在大街上驮运尸体呢?虽然被告人的辩解并非完全不可能, 但在有证据证明之前, 这种可能性算不上合理怀疑。然而, 我国有学者就认为没有达到排他性的证明从而不宜定罪。显然, 在这里, 美国法官的“有罪确信”是基于情理推断, 相反, 有的中国学者认为不宜做出“有罪确信”是基于“客观真实”的要求。从这里可以看出, 美国法官和中国法官选择合情推理是基于打击犯罪的现实需要这种司法价值, 而有学者认为根据中国法律的规定而不宜做出犯罪认定则是基于避免发生错案的司法价值。

二、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在证明标准上的比较

1、制度层面中的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证明标准

为了在刑事审判中证明被告人有罪, 英美法系法律要求“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 而大陆法系法律对证据的评价原则是法官“内心确信”。德国还有一个著名的习惯法原则“罪疑有利于被告人”也是从相反的方面要求法官定罪要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针对有学者认为虽然两大法系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在表述上存在差异, 但别无二致, 二者的区别只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并总结如下共同点: (1) 以诉讼合理主义为基石; (2) 对证据的判断完全由法官自由裁量; (3) 以不可知论为理论基础, 否认绝对的确定性。在我看来, 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两大法系证明标准上用语的不同表述不仅仅存在语义内涵的差异, 更是充分显明了立法上强调两者在认知模式上的区别, 即, 前者事实认定的智力过程可以分解为相互独立的各个部分, 证明力取决于个别存在的单个证据、离散式的系列推论, 最终的事实认定则由这些彼此分离的证明力以某种方式聚合而成。基于智力过程基本上属于命题式操作, 因此, 在英美法系中, 事实裁判者的智力状态受意志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认定特定事项所需的充分证明的标准, 也能够以层级的盖然性术语加以表达;而后者, 英美法系的同行对一项材料的证明力取舍建立在对所有已获得的信息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判断上, 在这种认知模式中, 单项证据自身的证明力, 无法独立在对证据的总体判断之外。

2、实践层面的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证明标准

根据以上的分析, 不难看出在界定证明标准时, 英美法律制度更多的关注“外界存在”, 大陆法律制度更为鲜明的强调裁判者的“主观确信”。两者在对事实材料认识模式上的不同并不阻碍法律执行者运用证明标准探寻“真实”的步伐, 同时, 依靠相应的诉讼构造发现“真实”, 最终据以定罪。不过在寻找“真实”的进程中, 裁判者对证明标准的运用有着巨大的差异: (1) 在事实认定上, 英美法系刑事诉讼中, 由陪审团在审判中认定事实。相比之下, 大陆法系刑事诉讼则选择混合法庭或职业法官来认定事实。 (2) 在发现案件事实真相上, 大陆法系刑事诉讼的用语似乎比英美法系更强调真实的发现, 英美法系更多关注的是保护个人权利而不是发现事实真相。这说明, 在刑事诉讼中强调真实的发现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化的争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刑事诉讼制度都要求追求事实真相, 对于真相的追求, 我认为, 它们也不是不惜任何代价地达到这一目的。 (3) 在量刑与定罪方面, 因证明标准归制的不同, 两大法系有着以下两个不同的显著差别, 其一如, 英美法系由检察官排除合理怀疑地证明被告人实施了被指控的犯罪, 而大陆法系的审问制庭审中, 检察官并不承担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 为了查明被告人有罪与否举证则是法官的责任;其二如, 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团——甚或独任审判的法官, 不需要对其关于被告人有罪的判决提供理由, 而在大陆法系同行那里, 他们必须准备详细的书面判决, 解释他们为什么相信被告人有罪。

三、结语

从以上两大法系的比较中, 我们确实看到二者对证明标准的运用有着显著的区别。从比较的视角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在对抗制诉讼模式下更注重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是因为认定事实是由没有受过法律训练的人, 所以要强调这一标准, 而审问制下定罪和量刑都主要由职业法官进行, 所以立法体现了对法官的信任, 因此在法律上并不特别强调。总之, 在证明标准问题上, 大陆法系主要强调裁判者的个人确信, 英美法系则更倾向于非个人化的超然性的证据标准。

参考文献

[1]龙宗智.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J].法学研究, 1996 (6) .

[2]周叔厚.证据法论[M].台北:三民书局, 1995.

[3][美]菲尼.[德]赫尔曼·岳礼玲.一个案例两种制度—美德刑事司法比较[M].郭志媛, 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课堂导入设计的情感维度与案例分析 篇5

一.让课堂情动于中

1.什么是情动于中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情感维度设计把调动学生的情绪放在首要的位置。情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和周遭的事物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如果让学生从内心就喜欢学习,那么教学目的的完成就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关尹子语)“性之有动者谓之情。性之有喜怒犹水之有波浪。”(宋程颐语)学生的情感经过教师导入的引导产生波动,“情动于中”,由感兴趣、赞叹到认同到行动,如水到渠成,学生在心理上已经做好了对知识的认知和行动的准备。

2.案例分析

课文:《荷塘月色》

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荷塘月色》,配以荷塘夜色的图片,展示月色下的荷塘景色。

导入语:月映清荷,荷香迷人。凤凰传奇既唱出了“小荷淡淡的香”,也“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而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的心中也有自己的荷塘夜色,他是以怎样的笔触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触,一直到现在还在轻拂我们心灵的弦音?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欣赏《荷塘月色》吧。

这样的导入,通过学生所熟悉喜爱的歌曲,利用多媒体创设合适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品味课文的感情做好了铺垫。

二.教师进行情绪劳动

1.什么是情绪劳动

语文教师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20世纪80年代初期,社会学家Arlie Russell Hochschild(1983)首先提出了“情绪劳动”的概念,指个体必须根据情感规则来调整外在行为表达甚至内在情绪感受。情绪是可以根据环境的要求来进行管理的,Hochschild将情绪工作界定为个人“试图去改变情绪或感觉之程度或质量所采取的行动”。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充分进行“情绪劳动”,用自己的外显情感感染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共振。

2.案例分析

公开课,教室里坐满了听课的教师。上课铃响了,只见上课的教师慌慌张张地走进了教室,师生问好,学生落座,教师对学生说:“不好意思,坏了,忘了带电脑和教材了。请同学先看教材,我回去拿电脑和教材。”然后教师慌慌张张地走出教室,学生在心里为教师捏了一把汗。5分钟后,教师进来了,要求同学们描述老师刚才的表现和学生内心的感受,然后投影本堂课的课题,原来是作文《心理描写》……

这位老师用自己的情绪劳动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当时的紧张,把学生带入到了情境之中,学生从动作、语言、表情等方面感受到了教师的心理,真正收到了我手写我心的效果。

三.消除学生的情绪屏障

1.什么是情绪屏障

导入决定着学生在课堂是集中注意力、精神振奋还是冷淡消极、不满压抑,持消极态度的学生肯定是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吸收教师所教的知识的。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鲍良克(V·POVAK)指出: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是吸引学生还是引起反感,情绪调节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导入的设计要特别强调消除学生的情绪屏障,扫清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

2.案例分析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导入语:蚂蚁虽然弱小,但有一种精神足够让我们感动。在大火包围蚁穴的时候,大大小小的蚂蚁勇敢而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蚂蚁球冲向了火海,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蚂蚁为了种族而毅然赴死,死得悲壮。在旧中国那个积弱的时代,同样有人为中华民族而毅然挺身而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个时代,走近刘和珍君。

故事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导入方式,寓意深刻而又幽默轻松,铺陈渲染恰到好处,语言绘声绘色。这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很容易消除学生的情感屏障,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

四.设置疑问情境,驱动课堂学习

1.什么是疑问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在导入阶段设置疑问情境,能够激发学生主动解决疑问的心理,充分抓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这种情境始终驱动课堂学习。同时,课文所收录的大都是名篇名作,这些选文基本上都非常重视课文题目的拟制。所以,由课文题目设疑导入往往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把课文的题目设计为主问题,由主问题生发出一些支问题辐射全文,贯穿课文内容、感情、结构、手法等方面。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把学生置于解决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案例分析

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

导入语:本课的题目为“最后的常春藤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本文围绕常春藤叶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文章内容)?故事里面有几个人物,都是什么样的人(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他们的(文章结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为什么说是“最后”的常春藤叶(文章主题分析)?

通过设置疑问情境,调动学生解决疑问的情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学习和掌握。

五.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

1.什么是情感积累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通过调动学生以往的情感积累,由以往的情感积累巧妙地过渡导入新知,既巩固了学生旧知,又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准备,从而完成由旧知到新知的“无缝对接”。

2.案例分析

课文:《想北平》

导入语:同学们,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真。北平是许多文人墨客难以忘怀的地方,更是思乡之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如果把北平比作一本书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读,史铁生品读了北平的“地坛”,汪曾祺品读了北平的“胡同”,郁达夫品读了北平的“秋”,老舍先生又是怎么品读北平的呢?今天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走进老舍心中的北平。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学生学习过的文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积累;同时这三篇文章和《想北平》在思乡这一点上有相同之处,这样的导入很容易把学生带入课文。

六.小结

课堂导入既是一节课开始的“起点”,也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正如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我们要结合教材和学情,精心设计一个新颖、生动、有效的课堂导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设计标准的维度 篇6

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以机械记忆为主, 根据学生每学期一次或两次卷面考试的分数评判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这种评价形式注重考核语言知识点忽视评价语言应用能力, 评价内容看重卷面分数忽视人文关怀, 以教师评价为主而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这样的评价以测验结果为衡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或学习成就的唯一标准。然而, 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学习风格不同, 单一的考试评价容易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全面。

以卷面考试为主的标准化测验将学生丰富、复杂的学习生活简化为对分数、排名或等级的评定, 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影响了学生的表现。这样的评价有可能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团队意识的形成带来消极影响。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测验分数为教育决策的依据, 它不能有效检测学生的多元智能、学习效果、个性心理品质, 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多维度”综合评价产生的背景

鉴于当前英语课程评价标准体系的现状以及未来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高职英语教学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教学评价改革是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有必要提出“多维度”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体系。“多维度”即全方位、多角度、长时间的综合观测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 客观、公正地考核每一名学生, 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 而且是教师监控教学的重要依据。“多维度”评价是多元主体评价和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 它关注目标达成程度 (行为结果) , 更关注目标是怎样达成的 (行为过程) 。

三、建设高职英语“多维度”评价标准体系的目的

“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是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综合评价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体系, 体系中的激励机制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能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能给学生提供有趣的、个性鲜明的以及令人兴奋的学习经历, 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教师可以从评价中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 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 为学生的表现提供公平评价。“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助于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对高职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多维度”评价视角下的课程改革打破传统评价方式, 提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课程观、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形成性的过程评价观。“多维度”综合评价是英语课程有意义的组成部分, 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评价具有连续性, 可准确描述学生的学习表现。应将课程评价改革置于学校教学改革的整体框架内设计, 把综合评价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与教学之中, 充分释放考试评价的教育功能。

四、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

(一) 高职英语课程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多样性和多元化原则

我国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情况复杂多样, 因此, 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应是多维度的。教师应设计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学习专业等方面多维度的评价标准体系;评价维度动态调整, 评价标准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补充或删减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情况的变化。

高职英语课程应构建“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 实现评价形式多样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 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 以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自评、综合性评价为主要观测点。创设开放、多角度的评价标准, 鼓励学生、教师和家长参与评价, 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有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开发每一名学生的多种智能。

2.适应性原则

高职英语课程应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且用人单位满意的毕业生。英语课程“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应构建课后评价、课上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3.动态性原则

当前各高职院校根据时代发展和学校自身建设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发展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不能也不应长期保持不变。英语课程必须建立适应学校发展、满足未来岗位需求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 动态监测学生的综合表现。

4.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要采取公平公正、认真对待的态度。既要使用客观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也要发挥主观综合评价的作用, 把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结合起来。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结合的原则可应用于制订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和手段、分析评价结果等方面。

5.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评价是指根据学生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综合表现给出综合评价等级, 是概括性的判断。定量评价采取量化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般采用书面考核或口语考试的形式, 是基于数学分析的判断。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 应把两者相结合, 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提高英语课程评价的效度与信度。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 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 应采用多维指标和多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 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 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或自我评价, 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 高职英语教学多种评价维度分析

“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突破了传统英语教学评价的诸多局限, 它尊重多元价值, 倡导学生的全面参与和民主协商, 使被评价者也成为评价主体, 评价成为师生共同构建的过程。这种评价体系注入人文科学内涵, 提倡在多种评价维度下实施评价, 而不是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下实施标准化测试, 从而使英语教育评价更具人性化, 也更能体现学生的独特性。

根据调查研究, 结合高职英语教学实践和发展趋势, 我们重新设计了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质量评价维度表, 提出综合评价的15个维度 (见表) 。

在这个体系中, 教师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过程, 为学生提供考虑问题、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时间和机会, 培养学生思维技能和重要的主观品质 (如洞察力、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的意志等) , 这些是高素质人才必需的人文素养。英语课堂日常教学管理与“多维度”综合性评价结合, 将学生的表现与过去相比较, 充分体现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 建立面向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此外, 教师也应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实际情况, 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教学实验计划, 边摸索、边学习、边改进, 要尽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与结果, 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补救。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教师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在有效的交流中迸发出闪亮的教学思想火花。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不仅是观察学生的评价者, 还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教书育人, 传道解惑。教师要在教学之前或在教学中及时、准确地抓住学生展示出来的智力特点, 获得必要的反馈信息, 由原来单纯的知识传授转为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

五、结语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旨在提高学生语言知识能力, 满足其就业需求并满足企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多维度”综合评价的功能多样, 更具有人文色彩, 评价的内容较为全面, 评价的手段由定量走向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要求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客体, 也就是多方评价者与被评价学生, 他们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在评价过程中共同进步, 提高素质。由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存在差异、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体系多维, 高职教育英语教学评价应该是开放、多元的。多维的评价方式能客观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表现,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多维度”综合评价标准体系的可信度和有效性高于传统评价方式, 是今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它能有效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和进步。“多维度”综合评价方式值得在高职院校推广。

摘要: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体系应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点, 建设具有自我诊断功能, 集形成性评价、即时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多种方式为一体的“多维度”综合评价标准体系, 将多种评价手段应用于英语教学各个环节, 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师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职英语,多维度,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程京艳.形成性评估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J].大学英语 (学术版) , 2010 (1) .

[2]陈国敏.形成性评估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 .

[3]沈梅英.形成性评估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中作用的实证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2) .

设计标准的维度 篇7

2015年下半年,围绕自编问卷的六大问题(您是否愿意继续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在幼儿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事幼教工作,您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您从事小学教育的经验、经历,对从事幼儿教育有哪些不利的影响;您所在的幼儿园存在教学活动小学化的倾向吗?如何评价该现象),笔者对来自四川和西藏的共50名参加“幼师国培”的农村幼儿转岗教师进行了非结构式访谈,以探究其专业发展现状及其最大的发展需求。

一、结果与分析

作为?@幼%儿教师准8入4%和评价标准10的%《幼儿园教6%师专业标准(试行)》(教育部[2012]1号文件),主要由“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大*维度构+,成-。.在/0此,1以2其34相关#规$定作5为剖6析幼≥儿40转岗<40教师7的8专9业:发;展<现状=;的<标尺1。>?@%(一4)%在“9专6%业理26%念与74师%德6”维度%94%90%10%100%0

总体看来,绝大多数转岗教师爱岗敬业,值得信任和赞赏。毕竟选择转岗更多是出于自己的愿望,且和以前一样是有编制的正式教师,其工资待遇和以前相比差异不大。

在“职业理解与认识”领域,22%认识到幼教事业对国家和幼儿的重要意义。如:幼教事业非常重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30%“认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但缺乏在“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和“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方面的选择。

其中在“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领域,46%选择热爱单纯可爱的幼儿。认识到“幼教以游戏、活动和五大领域为主,使幼儿更快乐”,认可“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将保护幼儿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然而,在“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和“信任幼儿,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这两大方面,作为现代儿童观的核心内容,鲜有幼儿转岗教师认识到。显然,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在“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领域,58%认可“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将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46%认可“重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28%认可“注重保教结合,培育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8%认可“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发掘幼儿的兴趣爱好”。但没有人认识到“重视丰富幼儿多方面的直接经验,将探索、交往等实践活动作为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和“重视自身日常态度言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与作用”两方面的重要性。

在“个人修养与行为”领域,16%选择在“勤于学习,不断进取”。12%认可“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但在“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等方面,缺乏选择。

在拒绝幼教的理由中,担心自身素养不够误人子弟是首要原因。她们认为自己年龄大了,重新学习十分困难,其中2位女老师(分别是48岁、50岁)最典型。因为“幼教太累,工作强度太大,压力大,实在吃不消”,从而对幼教的未来失去信心,如“现实的幼儿教育与理想差距大大。要改变现状,需要教师、家长和政府都做出努力,但太难了”。

选择中立的原因主要是,喜爱孩子,但幼教老师地位太低;工作较难,同时相信学习熟悉后能够逐步适应。

(二)在“专业知识”维度

在“幼儿发展知识”领域,超过20%的选择在“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掌握对应的策略与方法”;“了解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与方法”等方面还有所欠缺。表现在:“用对待小学生的态度去对幼儿,幼儿语言不会用;忽视幼儿个性和个别差异;忽视幼儿兴趣和玩的天性、缺乏组织幼儿的意识,导致幼儿活动少、坐太久,不能吸引幼儿”;“在‘大班额’困境下进行保教,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都健康发展”、“激励和赏识太少,批评幼儿学习不好、纪律不好太多,使幼儿厌学”。其他“了解关于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和“了解幼儿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适宜的对策”等方面也比较欠缺。

在“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领域,56%选择缺乏“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一日生活安排、游戏与教育活动、保育和班级管理的知识与方法”。如“缺乏才艺,不能很好进行环创、组织游戏、弹琴、舞蹈,使孩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得到科学的发展”,“使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培养幼儿习惯,做幼儿的朋友”;“集体教育活动能力:设计能力、吸引幼儿、上公开课”方面。16%选择缺乏“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和基本原则”知识,如“以幼儿喜欢的口吻和其交流,具有博爱思想和童心”、“小学化严重,心态和理念的改变与更新”、“重新学习学前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成为优秀教师,自己要全能”。8%选择缺乏“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的知识,如“保育责任大,做好安全工作”。2%选择缺乏“保育和班级管理”知识,如“与不同素质的家长沟通,做到家园配合”方面还不够。虽然没有选择“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学科特点与基本知识、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0-3岁婴幼儿保教和幼小衔接的有关知识与基本方法”,但这些更深层、非常规的知识相信她们更少具备,毕竟她们意识到的只是实践中最基本的、常规的知识。

在“通识性知识”领域,30%认为缺乏“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如“缺乏才艺,不能很好进行环创、组织游戏、弹琴、舞蹈,使孩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得到科学的发展”。一般认为,转岗教师普遍学历较高,对比一般幼教专业教师,在“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知识应该更好。

(三)在“专业能力”维度

22%选择缺乏“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18%选择缺乏“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16%选择缺乏“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14%选择缺乏“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与“激励和赏识幼儿”的能力。体现在:激励和赏识太少,批评幼儿学习不好、纪律不好太多,使幼儿厌学;轻艺术修养、生活、游戏和过程,组织游戏单一,不善于组织一日生活活动。使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培养幼儿习惯,做幼儿的朋友。16%选择缺乏“反思与发展”能力,认为必须重新学习学前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要成为优秀教师,自己要全能;应提高幼教专业素养,以实现高质量的工作,适应孩子、园里、社会、家庭的变化和要求。

8%选择缺乏“沟通与合作”能力,如不能很好地“与不同素质的家长沟通,做到家园配合”,认为“家长素质低,不支持”、“难以融入新的人际圈子”,同时自己的“工作经验不充足”。

(四)小结

总的来看,转岗教师在不断学习、实践和培训中,专业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在宏观的理念层面,转岗教师具备基本的师德与专业态度。她们热爱幼儿,认同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基本理解了幼教事业的特点,知道幼教事业以幼儿为主体、幼教重生活和游戏、重幼儿的生命与健康、必须保教结合等特点。普遍具备较丰富的通识性知识,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性。

不过,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幼儿转岗教师专业素养总体不高也是事实。在“专业理念和师德”维度,“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及“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领域素养不足。而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两维度中,由于“幼儿发展知识”和“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领域相当欠缺,艺术领域如绘画、唱歌、舞蹈等方面的知识尤其缺乏,直接导致其环创能力、组织集体教育活动能力、组织和指导游戏活动等核心能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所以,显而易见,其幼教专业领域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加之“终身学习”能力有限,从而从根本上制约其专业素质的提高。

在有关知识和能力中,“幼儿发展知识”是“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仅仅爱幼儿还远远不够,更需要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了解不同年龄、个性和家庭背景的幼儿发展需求,才能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同时,“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与能力”也是幼教环创活动、艺体活动、游戏活动和保育活动等顺利开展的前提。这些幼儿教育的基础性活动最能体现幼儿教育主体性、启蒙性、趣味性、直观性、生活性和活动性等基本特点。这些知识与能力的欠缺直接导致转岗教师在进行幼儿班级的保教管理和教学时专业性不能凸显,出现各种幼儿园安全事故、“幼儿教育小学化”等违背幼教规律的现象。

二、讨论与建议

结合调查结果及其分析,促进西部农村幼儿转岗教师专业成长的针对性举措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专业发展外部环境

转岗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的社会环境与微观的幼儿园环境。幼教宏观环境主要指国家、社会有关幼教的制度和观念等,如国家关于发展幼教的法律法规、社会(包括家庭)对幼教的一些看法;微观的幼儿园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管理制度、人际关系、物质环境和设施等。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西部农村幼教发展外部环境不尽如人意。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农村地区幼教领域的发展力度,但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在短时期内难以弥补。在幼教领域,诸如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不健全、教育投入不足、师资匮乏、幼教管理非专业化、幼教设施简陋等问题依然存在。由此容易动摇转岗教师的专业发展信心,弱化其专业发展的信念,阻碍其职业道德的提升,也间接影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营造良好的幼教外部环境,国家和社会、各级幼教管理者责无旁贷。国家需继续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幼教事业的教育投入;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凸显科学性和专业性;继续强化幼教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提高幼儿教师地位;继续加大“国培”和“省培”力度,提高幼教师资质量。社会大众传媒需以正确的幼教观熏陶教化民众,提高家长们的幼教素养,使其主动配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各级幼教管理者应本着教育公平和幼教专业化的基本理念,从经费、管理、设施、师资、生源、课程等多方面进行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其中幼儿园园长需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杜绝“大班额”教学,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有关幼教法规确定班额;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转岗教师尽快融入新的人际群体;制定合理的转岗教师考评、激励和帮扶机制,协调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都对转岗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直接和举足轻重的影响。毕竟“教师专业发展本质上是与学校变革互为一体的,学校组织、文化的变革,课程教学的新文化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二)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发展学习和培训

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新手教师成为较熟练的幼儿教师一般需要3-5年时间,所以转岗教师的专业成长将是长期的过程。内容重点是关于“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幼儿发展知识”和“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和能力”等转岗教师最缺的素养,重中之重围绕以下关键词,即:职业道德修养、团队合作;尊重幼儿人格、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亲和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激励和赏识幼儿;环创、艺体、游戏能力等。进行针对性自身发展与外部培训是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

自身发展(包括学习、实践、反思和研究)是转岗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然而正如调查所示,作为成年人(大多数还是中老年人)的幼儿转岗教师,其“终身学习”能力总体不高无疑成为专业发展的严重制掣。人到中年的思维和学习能力蜕化、求新和创造能力下降,求稳和保守思想日趋为主流、多年中小学教育经历带来的惯性和自负、中年期沉重的家庭负担等,注定使其专业发展的内生能力非常有限。不过,作为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较强的自尊心、上进心及一定的文化基础对其自身专业发展仍有部分的推动作用。尽管这种力量相较弱小。

基于这种基础,有必要加强幼儿转岗教师的入口管理。凡欲转岗者,也需同其他新老师,经过一学年试用期(包括各一学期的跟班学习和独立操作),再经自身提出申请、单位同意、县里考试的程序,然后正式成为幼儿转岗教师。对于未通过任何一关者,允许其回原中小学岗位,或再作其他安排。一般而言,建议年龄超过三十五岁者任保育员或其他后勤管理岗位。幼教管理部门可以组织专家撰写重点内容的简明易懂的读本,鼓励转岗教师结合实践进行自学、反思;同时将其自学幼教知识、参加活动竞赛和撰写反思日记等自身专业发展的活动折算课时给予奖励,树立典型引导、促进转岗教师自我发展。

幼儿园有责任帮助转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临时招聘的幼儿教师相比,转岗教师具有更稳定的职业信念和丰富的教育经验,理应得到管理方和同事的信任与尊重。幼儿园应以园本培训为主,辅以县级、省级或国家级幼儿教师培训项目,通过现场和线上多种途径,围绕最需要内容的特定主题进行系列的、短期的、专项式培训。通过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方式,在转变转岗教师的小学化教学观念的同时,着重培养和提高其环创能力、组织游戏能力、唱歌和弹琴能力、集体教育活动组织能力等。由于艺体技能的获得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需要教师当面的指导,需要相关的艺体设施,在农村乡镇级幼儿园,转岗教师的手工和舞蹈、弹琴、唱歌等技能将是培训提高的难点。可将乡镇级幼儿园的转岗教师派送到县市级幼儿园,使其与那里的熟练教师结成师徒对子,鼓励熟练教师手把手带动转岗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国家对农村幼教的进一步重视及幼教教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高等学校幼教专业毕业生将进入农村幼教队伍,农村幼教师资短缺现象将进一步缓解直至消失,幼儿转岗教师注定只是缓解当前幼教师资紧缺的权宜之计。尽管如此,转岗教师对于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同样意义重大,其专业成长既是艰难的,又是必需的。通过内外部共同努力,转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值得期待。

摘要:根据自编问卷,对来自四川和西藏的50名幼儿转岗教师进行六个问题的半结构式访谈,结果表明:大多数幼儿转岗教师已经具备较稳定的职业信念,基本了解幼教事业的工作特点。但在“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及“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幼儿发展知识”和“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和能力”等领域素养明显不足。建议营造良好的专业发展外部环境,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发展学习和培训。

关键词:农村幼儿转岗教师,专业发展,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注释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2010-11-24].http://www.gov.cn/zwgk/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EB/OL].教育部门户网,[2011-12-1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8.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EB/OL].教育部门户网站,[2014-08-2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1001/81893.html.

4崔允漷,夏雪梅.FAPO: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分析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11(10).

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3,292.

基于时间维度的建筑设计探析 篇8

一、时间维度概述

谈到时间维度, 不得不引入空间维度。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由三向度x、y、z轴实体维度形成了空间界面, 而作为实体与空间的一门艺术, 建筑设计也具有空间上的多向度, 建筑的这样空间维度, 体现了空间要素在某一时间点上的延展性。时间具有客观存在性, 无论任何事物, 均存在在时间中, 建筑也是如此, 时间承载着永恒运动的物质, 其具有单向性, 也就是说, 只朝着一个方向运动, 因此, 时间维度的主要特点在于各时间要素的连续性。传统建筑设计关注空间维度要远远多于时间维度, 由于时间维度的忽视, 在建筑设计中往往缺乏创新的空间, 无法体现各要素的连续性。本文将从时间维度出发寻求建筑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建筑与时间的关系

无论对于何种建筑, 其在设计、建造、使用过程中, 时间、空间问题都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引入了西方现代主义后, 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被局限在了“空间”之上, 而时间问题却被忽视, 相关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 较空间问题的研究而言少得多。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建筑采用的是实在物质材料所构建而成, 所感受到、触摸到的也是实体。虽然, 空间结构无法被人们所触摸, 但这些构成了空间的材料却是真实存在的。但是, 时间不一样, 时间究竟是否真实存在, 还是只是人们内心的一种虚幻体验, 这依然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将难以明确的时间, 与具象的建筑相联系, 纵然具有可行性, 也被很多人认为牵强附会。

关于建筑与时间的关系, 多体现在其存在形式、使用、美感等方面, 可以明确的是, 建筑确有时间性。无论是我国的长城, 还是埃及金字塔, 这些恢宏的建筑均已留存千年, 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与厚重的历史韵味, 同时, 随着时间的变迁, 这些古老的建筑无论在使用需求, 还是审美方式均产生了变化。以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为例, 其借助于“借、隐、藏、对”等多种方法, 传达了古代设计师对于时间维度的理解, 无论是步移景异, 还是小中见大, 都体现了园林建筑中时间、空间恰到好处的结合。再如, 建筑设计大师密斯的作品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就是时间维度在建筑中的经典应用。时间也是影响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古寨旧垒, 纵然神采与功用不复当年, 但文化价值、审美内涵却与日俱增。

建筑承接着时间的延展性。因此, 过去的并非完全过去, 它仍存在, 并将继续留在未来, 对于建筑而言, 过去、现在、未来似乎交织在了一起, 并体现在建筑上。作为一个空间环境, 建筑在人们的感受下, 需要不断移动着视线。如此, 时、空两种元素相互交织、融合, 形成了动态多维实体, 这也赋予了建筑别具一格的观赏性, 这种审美源自于所呈现的空间序列与时间流程, 体现在游的过程中, 要求审美主体从流动中探索、找到建筑的美。由此可见, 建筑在主体观赏中也能呈现时间的流动感, 因此, 建筑设计应将时间作为与空间相并列的地位, 注重引入时间维度, 以确保建筑的时效性、持续性。

三、时间维度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建筑设计中, 需要解决建筑的功能性要求, 保障其同周边环境的协调, 解决各部分的构成形式问题, 以最少材料、最低造价打造最完美的视觉体验与品质作品。建筑设计过程需要满足使用者、感受主体的需求, 通过需求分析, 对建筑空间形态加以思考, 赋予空间足够的流动性, 提升建筑的精神内涵。时间维度的运用, 需要考虑到感受主体对于建筑可能的心理变化情况, 并就改变化进行预设计, 继而提升建筑思想内涵, 赋予建筑空间足够的流动感与功能, 并为使用者、感受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一) 面向人的时间的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需要服务的对象是人, 因此, 所有关于建筑设计的使用、审美、评价者都是人, 在建筑设计中, 需要以人的视点出发审视建筑空间, 并穿梭在空间中, 该行动并非无目的性, 而是可把握的, 空间就是为满足人的主观功能需求、顺应其生活方式而打造的, 为了满足人的主观需求, 还要求各空间协调、统一, 使人感受到顺畅、舒适, 该方式也是考虑到人的感受, 正是由于人在其中所发挥的主导性, 因而将这一时间称之为人的时间。鉴于人的观察范围、运动能力的局限性, 在人行进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建筑与下一刻所观察到的景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人连续性运动所看到的景象呈现出连续的变化, 与此同时, 所反馈给人的感受也将引发心理情绪的连续变化, 由于视线观察形态的变化, 因而可将上一时刻的景象和下一时刻景象相重叠, 如此所看到景物的感受也将叠加, 呈现不同的色彩、形式、结构, 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 建筑设计师往往利用建筑的比例、尺度、光和空间的结合、阴影、色彩等元素, 打造出丰富的时间体验。也可以利用楼梯、游廊、坡道、庭院等营造一种独特的主观感受, 增强人们对时间维度的认识。

(二) 面向自然时间的建筑设计

除了人的主动感受以外, 还有被动的感受, 前者属于“人的时间”, 而后者属于自然时间。时间是自然的不间断流露, 是借助于一系列自然现象, 反映时间的流逝, 而建筑物作为一种自然的参考, 难免被人们拿来定位、感受。若要反映自然时间, 必须体现一种自然的开放性。人的日常生活以“日”作为时间的衡量单位, 这主要源自于阳光、温度、色彩等可感知的变化。每天太阳东升西落, 不同的时间下其高度、光照、亮度不同, 由此也反映在建筑方面。就建筑而言, 阳光所形成的色调、明暗情况取决于建筑所呈现的形状和材料, 就内部而言, 材料的差异性会影响阳光的投射, 而建筑内部控制光进入量、光进入内部空间强弱度都需要考虑。通过天窗木格、彩色玻璃等, 阳光投射在建筑内部墙面、地面, 带来一种新的纹理, 极大地丰富了建筑设计的层次感。不仅如此, 自然现象的变化也可以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标准, 可以借助于自然的优势, 引入时间观念, 使建筑使用者通过建筑感受到时间的步伐, 甚至实现时间的定位, 感受到季节的变更、光阴的流转。例如, 可以利用光营造一种四维的建筑空间。例如, 自然光可以影响建筑的艺术感, 由于自然光昼夜、四季的变化情况, 无论是投影、温度, 还是色彩均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呈现出建筑不一样的状态, 加上诸如藤架等元素, 将光与建筑完美结合, 投射出的光影洒在建筑内部空间中, 营造一种美妙的意境, 带来生命的气息。

(三) 面向社会时间的建筑设计

不同的时间感受不仅包括人的主观感受及自然要素的改变, 还包括社会因素的改变, 如经济、人口、文化、审美等因素。例如, 我国村落就是在这种作用下形成的, 随着时间推移, 表现出了不同的生长态势, 较城市建设前的计划不同, 这种村落的发展体现的是最为自然的一种时间观念, 其形态不匀, 因而村落在发展中与自然更为融合, 若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 必须全面延续这种特点, 关注群落时间维度的连续性, 体会人的主动感受与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 一定时期内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 建筑所呈现的形式、风格与该时期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并体现在建筑的形态、材质、结构等多个方面, 使建筑呈现不同的特征, 建筑设计师可以利用此类符号, 赋予建筑历史艺术感, 将人们带向那个历史时期。

综上所述, 所有物质都处在持续地运动之中, 而所有运动均反映在时间中, 因此, 所有物质均具有时间属性, 建筑亦然。时间维度关注时间与物质运动的连续性, 关于建筑的感知, 实际上也恰恰体现在时间、运动连续性的统一方面。因此, 在设计建筑前, 必须明确时间因素, 能够从时间维度出发, 寻找建筑设计的具体思路、方法, 感受不同时间可能引发的不同空间组成形态, 使所设计建筑成为一种四维时空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沦——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204-207.

[2][美]斯坦利·阿伯克龙 (著) .张应鹏, 张莉 (译) .世界建筑空间设计——办公空间3[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1014-1018.

[3]邢同和, 陈国亮.让建筑历史重新焕发生命活力——上海美术馆改扩建设计[J].建筑学报, 2012, 21 (06) :294-299.

[4]唐婷.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在“时空”维度中的关系分析[J].建筑·建材·装饰, 2016, (4) :124-124.

上一篇:企业财务目标评述下一篇:夫妻恩爱 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