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民俗文化节

2024-06-26

端午民俗文化节(精选五篇)

端午民俗文化节 篇1

2009年端午节上午十点半,我和梁子湖区电视台记者吴从茂等一行来到港背湾,首先到该湾供奉龙头香案的家祠,这间屋里香火缭绕,鞭炮齐鸣,许多客人前来祭拜。吃过中饭,这次端午节活动的负责人张孝如老人向我们介绍了该湾有关民俗情况。

听了他的一番介绍,大致了解了一些情况。该湾的民俗风气很浓厚,每年有两次重要的民俗活动,一是春节期间民俗表演,也就是采莲船歌舞表演。彩莲船也称踩莲船,又名跑旱船。表演者边唱边舞,小艄公不时做出一些滑稽、搞笑的动作,高潮的时候,歌声、喝彩声、鞭炮声、锣鼓声震耳欲聋,充分表现出老百姓节日欢乐的热闹场面。每年湾里参加春节这项活动的有数十人,其中包括一个牌子锣民乐队。张孝如老人在15岁左右就参加了这两项民俗活动,其中的采莲船表演每年都参加,他还是一名”锣鼓头子”(就是能担任牌子锣的主奏并能领唱的角色)。[1]春节演出的时间主要是在初一之元宵节这一段时间,表演的范围主要在本乡之内,偶尔也会去邻乡的湾子表演。

二是每年端午节期间,湾里都要举办缅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民俗活动,有祭拜仪式、唱戏和表演穿花龙舟三项内容。祭拜仪式活动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地点进行。每年唱戏是本地人最爱听的楚剧,唱戏的时候,附近村民摩肩接踵,前来观戏,戏台下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上个世纪的唱戏人员是本湾或附近湾子的人,现在都忙着挣钱去了,湾子里如今没人唱戏了。如今经济条件好了,经常请外地剧团来唱戏,今年的戏班子成员是外地剧团的。

张孝如老人又详细介绍了穿花龙舟的情况, 在端午节前几周, 要从众多的渔船中选几条船扎彩。扎彩材料是有讲究的, 要选用本地质地很好的竹篾, 先用竹篾在船上扎成雏形, 在用五颜六色的布料和彩纸包装。船头、船尾都装上凤凰模样的彩扎是“凤舟”, “龙舟”的船头、船尾都分别装上龙头和龙尾的彩扎, 船的两侧搭上红色彩带称为红龙, 搭上黄色彩带称为黄龙;“珠舟”桅杆顶上一只白鹤脚踏一枚红色龙珠;还有一条是“菩萨船”, 这条船中间供有屈原和左右两位官员模样的彩扎。给龙舟包装扎彩的的都是本湾的村民, 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周的时间。接着要举行第一次祭拜仪式, 每年农历五月初三的凌晨, 负责本湾的端午节活动的头人领着大伙到扎制现场, 把一只公鸡摆放的香案前, 将鸡冠血滴在扎好的龙头、凤头上, 为龙、凤点光, 然后燃香, 放鞭, 大家齐拜, 完成这一程序后, 将龙头、凤头迎进家祠供奉。然后大家准备唱戏的事情了, 最迟在初三这一天要把戏台搭好, 到了初四就要开锣唱戏了。初四唱戏的同时, 穿花龙舟要试水, 试水之前要举行第二次祭拜仪式, 由头人和船工们依次在龙头、凤头前面烧香、叩拜、祈福。祭拜完毕, 鞭炮、锣鼓齐鸣, 屈原和两位官员的彩扎登舟就位。“菩萨船”启动后, 船上的牌子锣乐队奏响了乐曲, 穿花龙舟队出发, 来到湖中心进行表演。[2]可见屈原和梁子湖有着很深的渊源,所以梁子湖的百姓每年都要祭拜他,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沼山镇港背湾端午节民俗具有浓烈的梁子湖地域色彩,一般来说,其它湖区在端午节期间有龙舟赛、吃粽子等内容,而港背湾在唱戏的同时举行祭拜仪式、表演穿花龙舟,几项活动同时,拓深了端午节民俗文化的内涵,呈现出区别于其他地方端午节的民俗特色。其中,穿花龙舟表演很有特点,湖北的民俗专家鄢维新认为“穿花龙舟”为目前国内仅见之非竞渡型的表演性龙舟,对于中国龙文化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标本价值, (3) 这一观点很有见地,但我不能完全同意,穿花龙舟开始部分相互追逐,龙凤相戏,可以理解为了一种对爱情的追求,充分表达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第二项夺标活动不排除娱乐功能,但它有竞赛夺标的过程,已具有竞渡型性质,所以笔者认为穿花龙舟的显著地特色就是与表演型与竞渡型相结合,为国内罕见,独具梁子湖地域民俗特色。

参考文献

[1]张靖鸣.梁子湖东岸部分乡镇民歌现状调查报告[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2010, 3 (17-20) .

端午民俗文化节 篇2

香囊又叫香袋、荷包等,香囊内装香料,香气扑鼻。端午节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辟虫之意,甚至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香囊也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为传承香囊制作传统习俗,享受健康娱乐生活,充分挖掘嘉兴民俗传统文化魅力,把嘉兴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端午民俗文化展示基地,根据《20XX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总体方案》的要求,举办20XX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社区香囊制作比赛。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以“过端午、到嘉兴”为主题,通过举办香囊文化制作活动,倡导“我做香囊送健康”活动理念,进一步彰显嘉兴民俗传统文化魅力,扩大城市对外影响力,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嘉兴市节庆办、“南湖之春”文化经贸活动组委会

承办单位:南湖区委宣传部、南湖区妇联

协办单位:各镇(街道)妇联(妇工委)

三、活动时间:

(一)3月至4月30日,进行“香囊故事征集”,5月10日评比最佳最动人故事。

(二)5月26日上午香囊展示评比。

(三)5月27日上午香囊现场制作比赛。

四、活动地点:

嘉兴月河历史古街

五、活动内容:

(一)香囊故事征集活动。“香囊的故事”征集活动,将通过宣传页、黑板报、宣传长廊、南湖新闻网等途径发布信息,故事体裁不限,散文、民歌、民谣、歇后语、谚语等均可。于3月份启动至4月30日止,由各级妇女组织征集后,形成电子稿发送区妇联办公室。5月10日邀请专家进行评审,视参赛作品的多少,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发给奖状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获奖作品将制作成《嘉兴香囊文化》小册子。

(二)香囊制作交流培训。通过基层发动与宣传,各镇(街道)推荐优秀制作能手,在3月下旬由活动办公室组织镇(街道)集中培训,优秀制作能手现场传授指导基层家庭的参赛活动。

(三)香囊展评活动。在各镇、街道自行收集展示香囊活动的基础上,推荐10件作品,于5月26日上午参加在月河街区组织开展的全区性的香囊展评活动,由群众投票和大众评审团评审后确定成绩,视展评作品的多少,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发给奖状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四)香囊现场制作比赛。于5月27日上午在嘉兴月河历史街区,由各镇(街道)推荐3人组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制作香袋和香角的形式进行,比赛的.布料和剪刀由组委会提供,其余材料自备,标准以每人制作2个为准,形状以整体美观度为准,馅的成分以有利健康为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制作、用时最短和制作最标准者为优胜,邀请大众评审团参与香袋与香角评比。比赛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发给奖状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六、工作要求

1、宣传部门要加强与市本级新闻媒体的协调,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网络和区文化宣传阵地的作用,积极做好活动的宣传策划工作,广泛宣传活动开展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步骤;宣传发动要深入城市社区和农村,做到家喻户晓。

2、各级妇联做好香囊故事收集、培训交流、产品展示、现场比赛等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工作。

嘉兴:演绎精彩端午民俗文化 篇3

文化背景与传承发展

作为“吴根越角”的嘉兴,端午文化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嘉兴的端午习俗具有“吴越文化”、“稻作文化”和“水乡泽国”等深厚背景,凸现了江南水乡独特的传统文化。2008年6月,“嘉兴端午习俗”被列为首批“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月15日,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四川等17个省(市、区)的上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在嘉兴举办的2010中国端午习俗国际学术研讨会。嘉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武亮靓在致辞中指出,嘉兴端午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較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民俗学价值。近年来,嘉兴市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出发,制定了《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已经连续八年举办裹粽比赛和龙舟竞渡,在保护和传承嘉兴端午习俗的生态性、多样性、独特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2008年,端午节成为我国法定假日;2009年,中国端午人选‘世遗’名录。端午节能超越春节人选‘世遗’名录,说明其重要性和影响力。因此设立研究基地顺应天时。”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刘晓峰,对于选择在嘉兴设立全国首个“中国端午文化研究基地”表示了肯定。刘晓峰认为,嘉兴地处吴根越角的独特区位优势及其富有江南特色的端午习俗均为嘉兴端午文化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嘉兴端午习俗和伍子胥有着深厚的渊源。嘉兴是伍子胥练兵之地,嘉兴人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南宋时期,龙舟竞渡已在嘉兴形成一定规模,成为端午最重要的节庆活动。明清时,嘉兴的龙舟竞渡达到了鼎盛。清代大学者朱彝尊曾在《午日吴门观竞渡》一诗中写道:“胜日衔杯罢,轻舟解缆初;尽传迎伍君,不比吊三闾。”可见,嘉兴的龙舟竞渡也是纪念伍子胥,且规模不亚于楚地纪念屈原。

端午吃粽子,在嘉兴的历史更为悠久,考古发掘与史前文化研究证明,嘉兴地区是我国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早在七千多年前,嘉兴人栽培水稻就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两千多年前,粽子的雏形“角黍”正式出现。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吴风越韵”的水乡特色令端午习俗成为嘉兴人民极为重视的一项民俗。嘉兴端午习俗,有门上挂“三草”(大蒜、艾叶、菖蒲),午饭吃“五黄”(黄鱼、黄鳝、黄瓜、黄泥咸鸭蛋、雄黄酒)以及吃粽子等。嘉兴是一个河道密集的水乡泽国,历史上的嘉兴居民,无船难以出行。还形成了与水共生的奇异习俗,如端午日让蛤蟆上灶、嘉善丁栅一带吃篙秧粽等。

自古以来,嘉兴有“泰伯辞逊之遗风”、“夏禹勤俭之余习”。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嘉兴地方风俗融合吴越文化背景。嘉兴学院教授李瑞明认为。嘉兴端午节俗在宋之前。与以苏州为代表的吴地端午习俗有着天然不可分的历史渊源,但与苏州相比,既相承又改作。比如嘉兴“儿童以雄黄涂面塞耳,或书王字于额”,苏州则以雄黄酒“染小儿额、胸、手足心”。嘉兴端午节俗在演化过程中,积极吸收异地的价值观念,来丰富节俗文化内容,如对苏州端午“伍相”纪念的吸纳,体现了涵容性。

民俗文化作为“草根文化”,成长于民众中,离不开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情感文化,与民众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体现普通大众最本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嘉兴端午文化节俗,如何在维护其特有“文化基因”前提下,合理构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新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发展自身的文化形态,满足今天民众的精神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认为,嘉兴具有端午文化研究的优越条件,有着丰富经验的当地学者要与民俗学专家一起,切实做好田野调查,深入探索传统节日尤其是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嘉兴人民端午文化自觉很高,应该在“基地研究”的基础上,让端午这个节日变得更加神圣和崇高,成为老百姓真正喜欢的节日。

端午文化研究,也受到了世界的瞩目。在东南亚一带,已形成了端午文化圈,显然,世界端午文化有着渊源联系。日本的端午节是祈求男童平安成长的节日,5月5日这天许多人家将菖蒲及艾草捆绑成束,插在自家屋顶3处。当天还将菖蒲放在水中沐浴(称之为菖蒲汤);大约在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开始悬挂鲤鱼形状的旗帜(即鲤帜),这缘自中国“鲤鱼跳龙门”的传说。韩国江陵端午祭是向乌金替神祈愿,乌金簪神具有治水的神秘力量。新加坡也保留着吃粽子、赛龙舟的端午习俗,还举办端午诗人节,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民俗跨越了国家。可见其在国际的影响,超过了春节,因为春节流传在中华民族和华侨中,而端午文化变迁却影响着许多东南亚国家,我们从中认识到端午文化的国际化、多样性,以及对于提升人们心灵境界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性。作为端午节重要食品的粽子,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承与创新的象征,而嘉兴粽子担当起这个重任,如今“五芳斋”粽子已经走向了世界。

民众欢庆与城市品牌

传统节日是“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也是维系历史与现代的纽带和沟通民众情感的桥梁。其传承主体主要由民俗事象传承人、社区和政府组成,其中政府担当起主导作用。2008年,嘉兴端午习俗被列为浙江省首批传统节日传承基地,加之嘉兴市国际友城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给嘉必这个端午民俗异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以深刻触动,也唤起了政府与民众极大的文化自觉,打响“过端午,到嘉兴”的城市节庆品牌。

赛龙舟、包粽子、祭伍相、民俗表演大巡游、踏白船等具有浓郁嘉兴特色的端午习俗文化,让四海宾朋尽享传统端午的无穷韵味。6岁的女孩“乐乐”来自北京,这个端午节,父母带着她来到嘉兴观看了一系列民俗活动。乐乐的母亲说:“孩子喜欢体验热闹的欢腾场面,嘉兴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参与活动,以及生气勃勃的城市面貌和充满热情活力的市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6月16日,端午节正日。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表演大巡游,把今年端午民俗文化节推向高潮。早已期待的9岁女孩陈斯亮由父亲陪伴,来到中山路建国路交界处观看节目,陈斯亮父亲在嘉兴一家箱包厂工作,他告诉记者,他们

一家从江西来到嘉兴,已在嘉兴定居8年,希望能够留在这个幸福的城市。

嘉兴悠远的传统端午习俗,浓缩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令外地游客兴奋,也让嘉兴市民由衷地欢欣。60多岁的夏阿姨穿着桔红色绣花真丝上衣,看起来不过五十多岁的样子,她说,“今年的节目比以往精彩,一年比一年好看。”

嘉兴民间艺术家龚德康热爱剪纸艺术,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比赛中获得大奖,并被授予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艺术人才”。在今年端午节,他专门创作了《端午壶》等剪纸作品,受到了游客和收藏者的欢迎。

“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举办了六项主体活动和十项群众性活动,呈现了一个个热闹非凡、异彩纷呈的端午节庆场景:南湖水面龙舟竞渡、百舸争流,月河古街精制香囊、纳福避邪,大街小巷粽香四溢、欢乐祥和,巡游方队载歌载舞、气势恢宏……

6月13日晚,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开节仪式暨文艺晚会在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前的七一广场举行,在舞蹈《虎虎生威》中,嘉宾和虎娃们现场演绎嘉兴端午点雄黄习俗;歌舞《吉祥酒歌》汇集了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彝族、蒙古族、苗族等民族代表性祝酒歌,醇厚酣畅;36名手持彩灯、踏歌起舞的姑娘给嘉宾送上祈福安康的香囊;歌舞《花开中华大家园》将56个民族的文化有机融合,暗合端午习俗文化从嘉兴到江南、从江南到大中国,表达了中华民族崇尚团圆的愿望。在第二个板块的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栏目“嘉兴端午特别节目”中,“江南才子队”、“蚕花美眉队”、“高校精英队”这三支海选产生的嘉兴民间文艺团队大比拼,并融人了诸多嘉兴端午元素,充满创意想象,洋溢着青春活力。

6月14日至15日,由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省市和嘉兴本地的26支龙舟队参加了“五芳斋”杯全国龙舟邀请赛,在南湖和环城河,“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的精彩场面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大连乾龙飞虎龙舟队表现出色,勇夺500米直道竞速和7500米环城河拉力两项比赛冠军,同时获得团体总分第一。

6月14日上午和15日上午,端午祭的两场祭祀——神龙祭和伍相祭分别在南湖畔祭龙坛和伍相祠举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是吴越民族祭祀龙的节日。龙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无论天涯海角,中华民族以“龙的传人”为荣。伍子胥性格刚毅,直言不讳,作为一位心忧国家的爱国者形象被人们所怀念。嘉兴至今保存着与伍子胥有关的纪念意义地名,如南湖胥山、秀洲吴越国界桥、嘉善千泾塘、平湖水仙庙、海盐尚胥庙、海宁海神庙、桐乡天花荡、纪目墩等。73岁的伍尚颜从海南风尘仆仆赶来,追踪先祖足迹来到这座处于“首尾吴越,襟带苏杭”的江南名城,他显得兴致勃勃。世界伍氏宗亲总会联络处主任伍廉湛来自美国,他告诉记者,伍子胥后裔分布在世界94个国家,拥有700多万人。世界伍氏宗亲总会还专门创办了《胥山月刊》,称之为“伍氏家书”。

6月15日,还举行了嘉兴市伍子胥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以及伍修权将军的女儿伍一曼等伍氏后裔出席了会议,该研究中心主要任务包括整理伍子胥与嘉兴的历史文化资料、举办伍子胥学术研讨活动、参与国内外伍子胥研究学术活动、密切与世界伍氏宗亲会的联系等,成为伍氏后裔研究和纪念伍子胥重要基地。

6月15日至17日,国内外民俗文化专家学者和嘉兴史志、文化工作者以“中国端午习俗流变与嘉兴节日文化传承”为主旨,以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伍子胥与嘉兴端午为切入点,举行2010中国端午习俗国际学术研讨会(嘉兴),就吴越文化背景下的嘉兴端午习俗形成、流变、保护、挖掘与传承展开学术研讨。

6月16日上午,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表演大巡游在嘉兴市区主干道中山路精彩呈现。大巡游通过“嘉兴记忆”、“水乡风情”、“秀美江南”、“节日狂欢”四个板块19支表演方队、5辆彩车,以动态表演与静态展示并存、文艺表演与情景再现互补、演员与观众互动、定点表演与行进表演结合的巡游方式,达到欢乐祥和、严谨有序、气势壮观、艺术感染力强的表演效果,体现了嘉兴地域民俗风情的原生态,展示了嘉兴优秀传统文化。

6月17日,2010中国南湖踏白船表演赛暨端午民俗文化节闭幕式在南湖举行,24支参赛队伍通过直道竞速、障碍赛、抢荷花等趣味性表演,再现嘉兴民间水上运动盛况。

嘉兴在端午民俗文化节期间还推出了十项群众性活动,进一步彰显端午民俗的群众参与性,突出端午民俗文化节的互动性,主要有“我们的节日端午”宣教实践活动,端午民俗文化诗词创作、吟诵、书法大赛。端午习俗民间故事征集大赛,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摄影大赛,“过端午、到嘉兴”旅游活动,端午美食大赛,市民裹粽大赛,香囊制作大赛,端午农民画创作全国邀请赛,“欢乐端午、健康嘉兴”全民大行动等。在月河街区的香囊展示中,南湖区选送了新颖别致的香囊,不仅数量多,且做工设计都很有韵味。南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群樂介绍,南湖区将端午文化节有关活动分解到各个部门,区妇联负责香囊制作,她们到社区、学校发动,得到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无论长幼,在一针一线中表达对端午传统佳节的深情,融入了创意和智慧。

民俗文化之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篇4

通过这学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学习,又增加了我对民族习俗的了解。在课余时间,我通过查阅书籍和网络检索对端午节的有由来与习俗最了进一步的了解。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

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却大致相同。端午节是旧习俗,在我国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向来说法不一。不少人把它当作纪念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人说,这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据文献记载,以及历代流传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我通过网络搜索了相关知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的。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端午节的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随后便拔剑自刎。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的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文人墨客纷纷作诔辞颂扬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孝女曹娥之墓,在今天浙江绍兴,墓前有曹娥碑,传此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江更名为曹娥江,而人们也就在曹娥投江寻父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来祭奠她。端午节的第四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的。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欢骑马、击剑,有当代花木兰、秦良玉的美誉。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革命起义,不幸在开会时为清兵所捕,坚贞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秋瑾虽然是六月初五殉国的,但是后人敬仰其诗、其人,复哀其忠勇事迹,乃将其与爱国诗人屈原相提并论,合并举行纪念,也在端午节这一天纪念这位女英雄、女诗人。

端午民俗文化节 篇5

每逢端午节,辛店人总要举行一种非常独特的活动“抬龙王过洮河”。这种与众不同的端午风俗是怎么来的?它有着什么样的内涵呢?

出殿

辛店是个很有特色的小镇。去年端午节,我们专程赴辛店镇,亲身感受了流传在当地的“抬龙王过洮河”习俗。辛店镇距兰州并不远,上了高速公路二三十分钟就到了。

现代的高速公路,也往往扰乱了人们惯有的思维。这不,我们就错过了辛店的出口,不得不多走了20多公里才下了高速公路拐入了国道。路有些陌生,一边走一边询问道路,结果得到了一致的回答,跟着人流走。端午节这天是辛店镇上最热闹的时候。

流传在洮河两岸的“抬龙王过洮河”的民俗活动,其出发点就在辛店龙王庙内。龙王庙在镇子中间,从邮电局对面的一条小巷中进去就是了。此时,镇子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其中不乏像我们这样远道而来的人。随着人流慢慢往前移动,五六分钟后,就到了龙王庙。龙王庙一进两院组成,外院是一个小广场,北面的地方是一座戏台,我们没有停留,就进了戏台斜对面的小门,就是里院了,小院内也挤满了人。最大的建筑是一座大殿,殿内供奉着神像。这个龙王庙比较独特,供奉的并不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东海龙王、西海龙王,更不是常遇春。按照临潭县冶力关镇保存了一块石碑的记载,明初朱元璋封神时,将名将常遇春封为洮河龙王。按理说,这座修建在洮河边的龙王庙,应该供奉常遇春才对。谁知庙里供奉的并不是常遇春,而是另外一尊神——金龙爷。因此,严格意义上说,这座庙应该叫金龙庙。

这位金龙爷究竟是何许人,竟然能够取代常遇春,享受如此旺盛的香火。

我们沿着高高台阶,一步步走到了大殿里。此刻,我们又看到了另外一种景象。原本端坐在神位上的金龙爷,却被人们请到了门口右侧木板和椽子绑扎起来的轿子上,而大殿正中则供奉着从各个乡镇请来的神像。

金龙爷的雕像被安放在一块木板上,而木板又被人们用两个碗口粗的椽子绑成了轿子的形状。金龙爷身上披红色绸缎,四周被人们用柳条所装饰。显然,金龙爷似乎是依据某位曾经活着的人雕刻的,并不像其他地方的神像那样面目狰狞,反而表现出一种慈眉善目的亲和力。

今天,辛店镇的民众就要抬着金龙爷“过洮河”,这一民俗,乡亲们俗称“给金龙爷洗澡”。按照传统的程式,在抬着金龙爷出发之前,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

时间尚早,院子里站满了人,都在等待仪式开始。大约一个小时后,大殿下面的院子里响起了鼓声,师公头戴纸花帽,身披五彩衣,拿着一把扇鼓,在院子跳了起来。他一边跳一边唱,在金龙爷神像和院子内来回奔波。最后,他站到了一张桌子上,拿着一枚长约五六厘米、外形为六棱柱的法器,口中念念有词地祷告了一番,便将法器扔到了地下。这时,跪在地上的几位长老,将法器捡起来,看上面的字符,以此来确定金龙爷给出的预兆,以及金龙爷渡洮河的方位和时间。

做完这些程式后,最为紧张而激烈的仪式就到了,早已准备好的人们,来到殿里,将“坐”在轿子上的金龙爷抬起来。这项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民俗活动也就进入了高潮。

入河

事实上,人们并不是单纯地抬着金龙爷走,抬着轿子的小伙子们还要做出各种动作,或表现出金龙爷无边的法力,或者显示出金龙爷的各种喜好。最精彩的一幕在前院中展开,前院就是我们刚刚进来时,看到戏台的那个院落。

这是所比较空旷的院落,小伙子们抬着金龙爷,从大殿里出来,下高高的台阶,在里院戏耍了一阵,这种动作当地人称为“扭扭神”,意思是说抬着神像要扭一阵。里院狭窄一点,施展不开。主要的舞台在外院。宽阔的外院给他们提供了足够发挥的舞台,小伙子们抬着金龙爷时而向东,时而向西,时而在原地回旋,时而向后退却,动作如行云流水般,轿子也好像在江水中一样,一会儿在浪头上下颠簸,一会在旋涡里打转。看完整个仪式,我发现,尽管小伙子们的动作是随意性的,主要取决于抬轿子的小伙子们力量的大小,但实际上却是模仿江水汹涌的景象。

在外院展示完后,人们就抬着金龙爷的轿子,扭着,颠簸着,穿出小巷,来到了大街上,向洮河边走去。此时,我们才发现这个活动的规模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大街上围观的人群,排成了长龙。前有开道,后有护卫。不少三轮车上还拉着从各个地方请来的神像,共同庆祝这一盛会。

辛店镇到洮河边的路并不远,村民们大部分在洮河边上。抬着轿子的小伙子们选择了一条比较宽阔的田间便道,向洮河边而去。此时,田地里的麦苗早已是绿油油的了。走在田埂上的村民们排成了长长的队伍,向洮河边蜿蜒而去。

金龙爷下河的地方选择在辛店镇外的一块宽阔的河滩上。在河岸边,早已等待着十几位水性好的小伙子。他们抬起金龙爷的轿子,便缓缓下水了。这一段洮河,靠着山边流淌,河水的流速比较快。小伙子们抬着金龙爷在河水中出没,展现着他们的水性。

金龙爷在水中起伏不定,在滚滚波浪中,向下游缓缓而去。在以前,这个活动是要横渡洮河的,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就改成了顺水而下,但整个活动的程式并没改变。

端午这天,不仅是金龙爷的节日,也是周围民众的节日,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购物访友,女孩子借此机会展现着她们的靓丽青春。喜欢唱花儿的村民,早已在大柳树下,拉开了场子,一支支花儿直冲云霄。孩子们显然不满足于花儿,他们沿着河岸追逐水中的金龙爷。

有下水的地方,自然也有上岸的地方。金龙爷上岸的地方选择在下游大约3里处。那儿是个回水湾,水势相对较缓。小伙子们抬着金龙爷上岸后,主持活动的长老们也从岸上赶了过来。长老们祈祷后,哦,金龙爷没有洗高兴,还要继续洗。于是,小伙子们抬着金龙爷,向上游刚才入水的地方,继续护送着金龙爷在河里游水。

这个活动主要流行在辛店及其周边地区,和临洮境内其他地方的端午活动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特点。同甘肃其他地方的端午民俗活动相比,辛店的活动也独具特色的。

为何这个地方会形成如此独特的这样一种民俗活动呢?

江南

长期研究金龙文化的杨天瑞认为,在民间传说中,金龙是一位历史非常久远的神灵。据说最早是轩辕黄帝手下的大将,到了宋元之际,转世为谢绪,隐居在钱塘江边的金龙山,辗转千年修成正果,腾云驾雾来到洮阳,隐居于仙境马啣宝山中。谢绪此人,史书中有记载,宋元之际,听到宋室江山不保,便在苕溪投水自尽。明隆庆间,追谥绪为“金龙四大王”。据说,谢绪死后,人们为其设庙祭祀,很有灵验。明初,朱元璋同陈友谅大战时,谢绪显灵,朱元璋才反败为胜。故而,被封为神。

辛店的一位老者告诉说,金龙爷名叫薛应龙。具体他是那里人,为何被这里人们供奉,就不太清楚了。我想,薛或许就是谢的讹传吧。辛店中学退休教师张军女士长期研究辛店庙会。她说,明初,明军攻占洮岷地区后。由于这一带人口稀少,防御困难。便从江南迁来了大量的移民。他们也将家乡供奉的神也带到这里。这就是,端午金龙庙会发端的缘由,也是一直延续五六百年间未曾断过原因。

在以前,金龙爷在临洮洮河边两岸都有供奉,但保存了抬龙王过洮河这一习俗的只有辛店庙会。后来我看到了一首谢绪的自悼诗,其中写道:“湘水不沉忠义气,淮淝自愧破秦谋。”忠义之气,这正是金龙庙会能流传数百年而不衰的原因;这也正是民间信仰,给一个民族的心灵深处留下的深刻的烙痕。可惜,如前所叙,尽管朝代更迭,新旧交替,这些行之有效的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法规并未承继下来。我曾三次穿越祁连山:2004年,从西宁经大通,峨博至张掖;2006年,从柴达木盆地经大小柴旦,越党金山口至敦煌;2008年,从张掖经民乐、扁都口至西宁,几条线都穿越祁连腹地,见到的情景并不乐观,草原过度放牧,鼠害、沙化比比皆是,大通河及黑河上游由于挖沙淘金,河床破坏严重,高低不平,水流下泄不畅,黑河断流,导致下游数百平方公里的居延海干涸,大片胡杨林死亡,额济纳和民勤下游成了沙尘暴沙源地。由国务院主持决定“引黑济纳”,连续几年强行向额济纳调水,才使居延海恢复了水域。在付出惨痛教训之后,我们终于认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从20世纪末始,祁连山建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编制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方案,平均每年有10万亩山林纳入封育范围。相关专家还建议,祁连腹地水源地区要严禁开垦、填埋、采矿和污染,促使生态自然恢复,鉴于祁连山地严寒,植被生态恢复缓慢,又面临全球变暖,雪线上升等复杂因素,对祁连山林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只有一代接一代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能迎来希望的曙光。

上一篇:公司流动性价值下一篇:拓展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