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好的总结

2024-05-30

人生最好的总结(精选十篇)

人生最好的总结 篇1

关键词:杜十娘,人生悲剧,爱情,性格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本人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讲授的一篇课文,[1]原作选自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是“三言”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全文包括杜李相恋、借银赎身、姊妹送行、泊船瓜洲和抱匣投江等情节,课文节选了最后两个情节。讲课时我们补全了小说上下文,让学生对故事发展脉络建立清晰的认识。

一般评论者认为,该小说通过描写误落风尘的下层女子杜十娘对爱情和幸福的热烈追求,及其理想破灭、悲愤自沉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对妇女的侮辱与残害,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冷酷。

但是,本人认为杜十娘的故事远不止批评封建礼教这么简单,杜十娘的爱情和毁灭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复杂的人性密码,如果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层次,将会增加《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厚度和生命关怀。

对于杜十娘携宝自沉的人生悲剧成因,我们展开了激烈的课堂讨论,大致有以下观点。

一、形成悲剧的社会原因

(一)封建礼教对于杜十娘出身的偏见

小说开篇一再铺垫杜十娘是“误落风尘”,不管是被拐卖还是因为生活所迫,总之,杜十娘被亲人卖去了妓院,进入了一个在当时主流社会价值评判体系中十分低微的行业,可能还没有一个起早贪黑、胼手砥足的绣娘社会地位高。当时,因为青春貌美、才艺高超、性情可人,她在行业中成为佼佼者,也就是小说中所说的“名姬”。那时候管妓女离开妓院恢复普通女性的身份,叫“从良”,可见社会评判的冷酷。

男主角李甲的家庭背景是官宦之家,父亲“李布政”是高干。这样的家庭对于子女婚姻的基本要求至少是“门当户对”。

两相对比,杜十娘与李甲出身的差异已经是横亘在他们爱情之间的第一道社会鸿沟。在妓院那种相对封闭的小环境里,当两人处在你情我爱的“热恋”时期,这道鸿沟暂时被屏蔽了,一旦他们走出妓院的大门,进入社会,面对世人的指指点点时,这道鸿沟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这种阶层的差异,放到古代社会,再加上当事人性格软弱,怎不成为压垮爱情骆驼的一座大山?

(二)金钱观念对于纯真情感的腐蚀

小说设置的时代背景是明朝“万历二十年”,为平倭寇之乱,政府财政吃紧,“粮饷未充,暂开纳粟入监之例”。我们对于明朝后期的经济发展也都略有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萌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商人的实际社会地位上升,金钱对社会乃至对人心的影响力日益增加。商人有钱也可以让自家孩子“纳粟入监”,与部分官宦子弟进入同一个上升渠道———这实际就是商人地位上升的表现之一。金钱可以公然与政治资源进行交换,这也是小说中孙富之类的商人如此自信的原因,“有钱能使鬼推磨”,因为有钱,底气足的孙富居然敢跟高干子弟李甲谈“买卖”———买下杜十娘。

在这种财富观念下,大家对金钱与生存的关系会看的比以前更重。杜十娘如此珍爱她的百宝箱(那是她后半生赖以生存的财富资源)就更加可以理解。

二、形成悲剧的个人原因

(一)李甲的不成熟、没责任、没主见

李甲相貌好,出身好(父亲是布政使),性格好,原文说他“俊俏宠儿,温存性儿,又是撒漫的手儿,帮衬的勤儿”。用现在的流行语言就是“高富帅”,追女孩相当有优势,难怪杜十娘对他一往情深。他对杜十娘也是极其迷恋,来往一年多时间,不仅花光了家里给的生活费,还典当了衣物,“囊无一钱,衣衫都典尽了”,即便如此,都没有影响他来见杜十娘的热情,直到“赎身”事件发生。

1.不成熟。李甲虽出身官宦人家,但却因为家庭过于优渥,不曾识得世态炎凉,加上父亲的严苛,用现在的流行语叫“爸宝男”。小说在不少方面展示了李甲的不成熟。

借钱帮杜十娘赎身对他打击很大。“公子出了院门,来到三亲四友处,假说起身告别,众人到也欢喜。后来叙到路费欠缺,意欲借贷。常言道:‘说着钱,便无缘。’亲友们就不招架。他们也见得是,道李公子是风流浪子,迷恋烟花,年许不归,父亲都为他气坏在家。他今日抖然要回,未知真假。倘或说骗盘缠到手,又去还脂粉钱,父亲知道,将好意翻成恶意,始终只是一怪,不如辞了干净。”没有亲友肯借钱给他,这件事一则说明李甲的社会信用太差,同时暗示了李甲父亲在亲友当中的影响力;再则作者想藉此反映世态炎凉。

第一次,爱情被现实,确切说是被金钱,打击了。赎身筹钱让李甲意识到了男欢女爱之外的现实之残酷。

又一次,爱情被现实,确切说是被金钱,打击了。离开妓院,杜十娘李甲要回家,回李甲的家,路费何来?李甲又被打击了一次。好在杜十娘解决了这个问题。

尤其是在瓜州泊船的时候被孙富三言两语套出心事,中了孙富的奸计。其实孙富与李甲年纪相当,只是孙富的心机比李甲深了不知道多少倍。

小说中曾经有七处提到李甲哭泣。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短短几天,哭泣将近十次,李甲的不成熟也可见一斑。

2.没主见。李甲的没主见在小说中有清楚的描述。

第一次他告诉柳遇春要为杜十娘赎身时,柳遇春告诫他不要轻信青楼女子,李甲“半晌无言,心中疑惑不定”。好在那次他没有真的改变主意,但是那一刻的疑惑表明了他内心不够坚定。

第二次表现是对孙富的轻信。对孙富这种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他就将自己的心事和盘托出,实在情商太低。尤其是孙富出的那个购买杜十娘的主意———“兄飘零岁馀,严亲怀怒,闺阁离心,设身以处兄之地,诚寝食不安之时也。然尊大人所以怒兄者,不过为迷花恋柳,挥金如土,异日必为弃家荡产之人,不堪承继家业耳!兄今日空手而归,正触其怒。兄倘能割衽席之爱,见机而作,仆愿以千金相赠。兄得千金以报尊大人,只说在京授馆,并不曾浪费分毫,尊大人必然相信。从此家庭和睦,当无间言。须臾之间,转祸为福。兄请三思,仆非贪丽人之色,实为兄效忠于万一也”。对孙富的这个计策,李甲自己能相信自己干家教挣到了千金吗?他不好好念书,逛妓院的事快把老爹气死了,还指望父亲相信他没去青楼而是去“授馆”,这种鬼主意他居然相信!

所以,冯梦龙直接给李甲贴了标签———“李甲原是没主意的人”。

3.没责任。与杜十娘乘船返回南京,船越靠近家乡,李甲心里越紧张。为杜十娘赎身,并且在坐监期满之前归家,这些都是他人生计划外的事情。他的人生计划是什么?是听父亲的话,到国子监念书,考科举,做官,封妻荫子。这人生计划其实是父亲给他的人生规划,是大多数读书人的人生路径。一个极度惧怕父亲的不成熟的男子对自己的人生,对喜欢他的人的人生都承担不起什么责任,因为他习惯了别人给他规划好了一切。

首先,他留恋妓院不好好读书就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也是缺乏自律精神的表现。既然选择了去国子监做太学生,就应该好好念书,他的同乡柳遇春就属于这类有责任感的人,同样也和李甲去教坊消遣,但柳遇春没有沉迷其中,该读书还是读书。去妓院只是读书生活之外的业余消遣,认识杜十娘则是消遣时的收获,李甲似乎没有想过把消遣当成人生主业,只是后来情不自禁,迷恋杜十娘,几乎荒废了学业,终日泡在妓院。

其次,他迷恋杜十娘的美色,依恋杜十娘的温情,但是却没有为杜十娘赎身的打算。小说开头便提到:“十娘……甚有心向他。奈李公子惧怕老爷,不敢应承。”即便与杜十娘的感情再深,他似乎也没有想过要主动为杜十娘赎身,让杜十娘真正成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为杜十娘赎身的三百两银子实际是杜十娘自己出一半,同乡柳遇春帮忙筹措了一半。但是,李甲在孙富面前将这事吹嘘为是十娘“要嫁”。一个“要嫁”便把李甲对待二人关系的看法透露出来。再加上李甲向孙富介绍杜十娘时说:“此乃北京名姬杜十娘也。”———李甲没有真正把杜十娘当妻子来看待,至少在外人面前他是把杜十娘当成自己风流情场的战利品来介绍的。

赎身成功后,杜十娘问他后面的人生规划:“吾等此去,何处安身?郎君亦曾计议有定着否?”李甲回答说:“老父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加以不堪,反致相累。展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他缺乏人生规划,没有对抗父亲和家族压力的勇气,其实他也缺乏对抗家族道德和经济双重制裁的资源,基本没有谋生的本领,倘若失去家族的资助,他连如何养活自己恐怕都不知道,更别说要安排与杜十娘两人的生活。

(二)杜十娘性格刚烈、重情重义

1.性格刚烈。杜十娘被作者定位为“千古女侠”———小说原文结尾处写到“独谓十娘千古女侠,岂不能觅一佳侣,共跨秦楼之凤,乃错认李公子,明珠美玉,投于盲人,以致恩变为仇,万种恩情,化为流水,深可惜也”。女侠的性格往往刚烈、果断。

杜十娘貌美如花,色艺双绝。虽然误入风尘,但是却有一颗纯洁而刚烈的心。

小说前半部分就有两处细节显示了杜十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性格。

第一处是当老鸨嫌弃李甲没有钱而骂骂咧咧时,杜十娘当即反抗,小说中写道“杜十娘被骂,耐性不住”,她告诉老鸨,李甲当初也是在这里花过大钱的。杜十娘受不得委屈,烈性子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处是当老鸨看到李甲拿出三百两赎身银而流露出反悔之意时,杜十娘当即说:“儿在妈妈家中八年,所致金帛,不下数千金矣。今日从良美事,又妈妈亲口所订,三百金不欠分毫,又不曾过期。倘若妈妈失信不许,郎君持银去,儿即刻自尽”。这次以死相迫的架势没有被见多识广并且心狠手辣的老鸨当成“障眼法”,而是迅速收下银两放杜十娘走人,其实就铺垫出了老鸨对杜十娘刚烈性格的了解———说现在死就不会多活三秒钟,老鸨就是因为了解杜十娘的烈性子,才会忍痛放走杜十娘这棵“摇钱树”。但是,杜十娘性格里的这一层刚烈,李甲却没有意识到。

第三处对于杜十娘刚烈性格的描述出现在小说末尾,即全文的高潮———“携宝自沉”。怒沉百宝箱之前,当着所有的围观者一一展示宝物之后,杜十娘说了这么一句:“谁知郎君相信不深,惑于浮议,中道见弃,负妾一片真心。……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命之不辰,风尘困瘁,甫得脱离,又遭弃捐。今众人各有耳目,共作证明,妾不负郎君,郎君自负妾耳”。被辜负之痛,遭玉碎之苦,希望破灭的绝望,最终化为纵身一跃。

2.重情重义。虽然身在青楼,但是杜十娘是个重情重义的侠义女子。(1)看重知遇之情,知恩图报。当她得知柳遇春为李甲筹措了那一半的赎身银两的时候,她感恩戴德,小说这样描写———十娘以手加额道:“使吾二人得遂其愿者,柳君之力也”。除了这句口头感谢,杜十娘活着的时候没有来得及报答柳遇春,她死后托梦柳遇春用宝盒报恩。柳遇春在还乡途中,无意间打捞起一个宝盒,梦到杜十娘来道谢:“向承君家慷概,以一百五十金相助。本意息肩之后,徐图报答。不意事无终始;然每怀盛情,悒悒未忘。早间曾以小匣托渔人奉致,聊表寸心,从此不复相见矣”。知恩图报,死了也不欠人情。(2)看重养育之情。李甲把赎身银两交给老鸨,一番斗争之后,老鸨痛下决心放杜十娘走,但是不许带走以往的服装首饰,并且立即将杜十娘的房间上锁封门,就算这样被净身出户,杜十娘对待绝情的老鸨依然是“拜了妈妈两拜”。这种极端情况下,依然拜别,读者就知道杜十娘多么重情义,多么讲礼数了,毕竟曾经“母女”一场。(3)看重姊妹友情。被老鸨撵出来后,杜十娘没有直接跟随李甲去柳遇春处,而是去向谢月朗和徐素素等院中告别。姊妹们纷纷给杜十娘、李甲送行,简直就是一个庆祝杜十娘脱离青楼的大派对。这次送行,姊妹置装、留宿,百宝箱出场,实际是表现这些青楼女子的才智和侠义,她们为彼此的自由而真诚的庆祝,也为彼此的未来谋划了完美的出路,为彼此的人生做了最全面的担当。百宝箱是杜十娘人生上半场的积蓄,是她人生下半场的依傍,连百宝箱都可以托付给姊妹,由此推断,这些姊妹也是可以托付性命的。这种交心换命的信任真的可以羞煞大部分世人,七尺男儿也不一定做得到这些。这次光鲜的告别也为杜十娘的自沉埋下伏笔,她被李甲转卖,让一个美好的传奇变成了可笑的闹剧,她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的人生出现烂尾。(4)看重爱情。患难见真情,在得知自己被李甲转卖后,杜十娘还帮着李甲检验孙富交来的银子是否成色足、分量足。真是爱李甲爱到流干最后一滴眼泪,被卖了,还帮着李甲数钱。

“情深不寿”,一个重情重义的女子其实很容易被多情所累,也容易被薄情所伤,被爱情,被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冲昏了头脑的杜十娘在发现自己被爱人出卖后,一腔深情化为愤怒,内心情感天平完全崩塌———奋斗了那么久,谋划了多么多,所有的深情还是被辜负,所有的希望还是被毁灭,她彻底丧失了生活下去的执念,选择了自杀。

3.其他原因。有同学指出杜十娘对于李甲的层层考验其实反映了杜十娘对李甲的不够信任,也凸显了青楼女子的不安全感。例证就是百宝箱实际是杜十娘的,但她却假托姐妹相送,一直没有告诉李甲自己真实的财富状况。

其实,杜十娘对于李甲的重重考验不外乎两个原因:(1)恋爱中女性的正常反应,有些女性在恋爱时期喜欢通过出各种难题来考验恋人对自己的感情纯度;(2)妓院的恶劣环境造就了杜十娘高度的反侦察能力,她太渴望找一个爱自己的好男人从良赎身了,所以要时刻出考题甄别对方是否真诚对待自己。

“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层层考验带来的沟通不畅,却导致李甲低估了杜十娘的财力,认为俩人没钱、没前途才听信了孙富的馊主意卖掉十娘,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还有同学认为杜十娘其实可以继续活下去。“90后”的思维果然开放。这一派是比较现代的观点,认为杜十娘有钱有貌,完全可以像韩信忍受胯下之辱一样假装委身孙富来换取自由,或者拿出钱来让李甲加倍退还给孙富,而后和李甲去云游四海,或者去寻找新的爱人。

三、结语

杜十娘的人生悲剧剔去时代原因,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缺陷和沟通不畅也是导致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杜十娘的故事启示当代大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爱情。

爱情很重要,但并非我们生活的全部。即使万一在爱情中遭遇挫折,一定不要自暴自弃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既然要追求美好的爱情,我们就不能畏惧爱情道路上的艰险,要逐渐学会坚强,不要为爱情殉葬,悲剧故事令人唏嘘,但却不值得赞扬!

参考文献

宽恕是人生最好的礼物人生哲理 篇2

宽恕是宽容中的一种表现,意义重大。以前不甚理解。在过去的那个年代,受所谓斗争学说的影响,似乎“宽恕”和“宽容”是革命不彻底的同义词。随时代的变换和年龄的增长,对它的理解已越练越不同了。

宽容,不仅是一个人、一个社会必要的德性,也是一种非有不可的生存智彗。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曾说:“虽然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互不相让的基础上,而良好的关系却可以建筑在宽容互谅的.基础上。”一颗不能承受伤害的心灵是脆弱而难以生存的;一颗不能谅解并宽容别人的心灵是狂暴而可怕的。刻薄与仇恨,不仅伤害别人也折磨自己。只有学会宽容,才有足够的心力承担生活的重负。

宽容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宽容是对别人的释怀,对自己的善待;宽容是一份从容、自信和超然.

智者能容,因为他洞察世事,练达人情,看得深,想得开,放得下;仁者能容,因为他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精神;厚者能容,因为他心载厚道,为人随和,必不是易于动怒之人。

应该让宽容在生活处处显现。在“两人世界”必须以宽容为基础,才能品尝婚姻的幸福;朋友间需要宽容,求同存异,友谊才能稳固和长久;领导宽容,就可以使近者悦远者来,凝聚人心,共赴事业;家长宽容,孩子的成长就有了一片茂密的绿荫,身心健康,避免因苛责而导致苦果。

社会是一张彼此联系的人际网络,无人独自成功,因此自己无论何时都要记得去体谅身边的人。当你学会宽容、抱拳摒弃刻薄的时侯,便能走出人生固有的盲区,豁达大度,宽恕所有曾经让自己不悦的是是非非,从而实际上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一句话,你胸中能容得下多少人,就能够赢得多少人;你心里能想开多少事,就能够得到多少快乐。

人生最好的境界 篇3

“我生活在瓦尔登湖,再没有比这里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他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在我的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瓦尔登湖》中的那些文章,有着树林中绿叶的光亮和深山里泉水的清澈,朴素简单,而蕴藏深意。令人忍不住读了一遍,又读一遍,只觉颊齿留香。

这是一本优美、恬静而智慧的书。瓦尔登湖畔,是这样安静,这样孤独,然而又是这样愉快,这样丰盈,在他心灵的沃土之上,每天都能开出一朵花。他在拥抱自然,也在思索人生,因此,在他那些描写自然风景的清冽文字里,弥漫着大自然的芬芳,像行走在星空下的森林里,而路旁时有花朵出现,那是令人眼前一亮的隽秀句子。

“这样一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著称,值得给予突出的描写。这是一个明亮深绿色的湖”“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我也没有像鸣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静静地微笑,笑我幸福无涯”……那些安静的文字,娓娓道来,总能带出会心的微笑和下意识的思索。句子是那样朴素,却是那样动人,仿佛不经意间,心弦忽然被铮然拨响。如一口甘甜的井水,沁人心脾,携带着来自于大地清新而深沉的气息。

澄澈见底的一本书,读完之后,只觉整个人都如同星星一般亮了起来。在这本书中,谁都可以伸开双臂,尽情拥抱这瓦尔登湖的清凉静谧。阅读这本书一定要静下心来,才能读懂那些返璞归真的美丽,涤荡自已疲惫的心灵。这本书的翻译徐迟先生曾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也许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这本书里所阐述的丰富的安静。

阅读《瓦尔登湖》,每个人都希望像书里的主角一样,做简单的事情,享受简单的快乐。其实生活简单,更能触摸到自己的内心,因为简单更意味着生命的纯粹。喧嚣尘世,我们虽然无法实现梭罗那种恬静安宁的湖畔隐居生活,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淡然的生活姿态,即使身居闹市,心里却总有一处洒满清凉月光的湖泊,那里,我们能寻找到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人生最好的总结 篇4

一、积极创建阅读环境, 为阅读提供坚实保障

区内14个课题实验基地校分布在城市与农村, 横跨城区小学、镇中心小学、村级小学三个层次 (见上表) 。受学校硬件、资源的影响, 各基地校之间显得极不均衡。鉴于此情况, 区教育局、学校大力投入图书室建设, 积极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坚实保障。

二、潜心研究, 构建指导体系

1.开设阅读课, 积极保障阅读时间。

有了阅读资源, 什么时候读, 这是很重要的。为充分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 一是各基地校根据校情, 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或者利用班会活动时间作为课外阅读活动时间;二是学生自由阅读时间必须落实, 减少书面作业, 增加自由阅读时间, 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外书。

2.教研跟进, 构建多形式阅读指导课型。

既然开设阅读课, 教师的指导就必须跟进, 以此有效保障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和能力提高。实验中思考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为构建多种指导课型, 全区、校际和基地校三大层面积极学习与探索, 目前, 已经成型的指导课型如下。

第一大类:课内外阅读融合课

紧紧围绕该子课题研究目标, 我们在实验中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研究整合为一体, 探索具有使用价值的方法与策略, 让学生课内外阅读有机融合, 努力实现课内得法、课外使用。因此, 课内外阅读融合课成为此项研究的主打课型。该类课型根据指导目标又分为主题阅读课、“有法”的阅读课、走向作者和原文的阅读课三种小课型。

①主题阅读课。 这是较常见的群文课阅型读, 教指学导大赛教师根据教材文本在内容、形式、表现手法、抒发情感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确定相应主题, 然后引入与主题相符的课外阅读。 如航天小学陈明丽老师执教的五年级阅读指导课 《“感受浓浓的父母之爱”主题阅读》, 航天小学陈燕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阅读指导课《“思乡古诗词曲”主题阅读》等。 这类阅读指导课既兼顾了课内阅读教学, 又将学生引向广袤的课外阅读, 在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培养上发挥了较大作用。

②“有法”的阅读课。 这种课型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练习。 如北关小学肖静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课内得法, 课外沿用》, 北关小学刘小玲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交流》, 均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交流总结出有效的阅读方法, 并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

③走向作者和原文的阅读课。 它的特点一般是以教材文本为出发点, 激发学生阅读作者其他书籍、原文或整本书的兴趣。如航天小学向秀琼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育才小学刘红、赵正凯两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名著阅读〈三国演义〉》, 北关小学程大易老师执教的六年级《鲁滨孙漂流记》等。

第二大类:课外阅读指导课

这类课型主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切实增大阅读量,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终身学习能力。 该类课型根据指导目标, 又分为群文阅读课、读法指导课、师生共读课、阅读赏析课四种小课型。

①群文阅读课。 就是在时空有限的阅读课上, 呈现与某个议题相关的多篇文章,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立体阅读,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进行多方面言语实践。 如高桥镇十字学校骆诗梅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神话故事群文阅读》等。

②读法指导课。这种课型的重点是阅读方法指导。如笔者执教的五年级《学习阅读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 同济小学帅月娟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师生共读〈雾都孤儿〉》, 重在“粗读加精读”方法训练, 航天小学刘正霞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看绘本, 画结构, 知脉络》等。

③师生共读课。 如高桥镇高桥小学张华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师生共读课《笑猫日记》, 航天小学潘贵强执教的四年级师生共读课《我的母亲》, 航天小学段华执教的二年级《窗边的小豆豆》等。

④阅读赏析课。“欣赏”即为发现美的过程, 因此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型, 因为可以接收到很多信息, 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北关小学贺亚辉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品析》, 航天小学胡应强执教的六年级《调皮的乐趣》等。

3.加强研训, 保障指导体系的正常运行。

教师的研究能力直接决定了指导体系的正常运行和课题成败。因此,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极其重视师资培训, 主要采取区内研讨课、交流、竞赛、“请进来, 走出去”等研训形式。通过基地校、实验教师的不懈努力, 我区小语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持续提升, 指导体系得以正常运行, 为学生课内外阅读正确导航。较大型培训活动统计如下:

三、优化阅读, 展师生风采

我区“指导小学生学习语文课内外阅读方法策略体系”的建立, 促进书籍成为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密友。 师生假期阅读、好书推介会、读书汇报展、主题读书活动、讲故事比赛、经典诵读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让我区学生在阅读天地中汲取营养与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 2014年4月22日, 同济小学课题实验班的钟亚妮同学在“书香遵义‘我与书, 成长的故事’”全市电视演讲大赛中, 喜获小学组第一名。 这次演讲大赛是“书香遵义”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之一, 由市委宣传部, 市文明办主办, 旨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 培养师生“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四、新枝结硕果, 催人奋进

人生最好的相逢美文 篇5

有离别的不舍,才有重逢的渴望。不需要等待重逢的人,了无牵挂,都是幸福的。

也许,相逢比重逢更好一点。

两个人在人海中相逢相识相知,你影响了我,我也影响了你。我做人的态度改变了,我的品味提升了。你从失意中站起来,重新奋斗。每一次,当我们聚首,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我们心有灵犀,我总是猜到你的想法。有些时候,我们几乎说出一样的话。你丰富了我,我也丰富了你。

如果两个都是男人或者两个都是女人,我们就是最好的朋友。

如果是一男一女,我们也许是最合得来的情人。

如果你已经有情人或者我已经有情人,我们并不会因此觉得遗憾。

最好的人生在路上 篇6

刚刚接到老妈的电话,她刚刚从甘南的拉卜楞寺出来,正在去往花湖的路上。听口气依然很开心,很放松,问她这回准备走到哪里?她说她也不清楚。每次老妈都是跟着老爸自驾出去,他们没有一个固定的目的地,只有一个前行的方向,走的累了自然也就回来了。和往常一样,不想打扰他们的雅兴,简单的叮嘱几句就挂了。

每次自驾回来,老妈都很兴奋像个孩子一样讲述着旅途上的热点,她也一直享受着在外疯的感觉。其实我随她更爱折腾,每次疯到极点的时候,突然十天半个月没消息了,老妈总突然来电说:“成了,爷们! 差不多了。”后来到现在她就只说一句话:“注意安全。”

我喜欢旅行,老爸喜欢。我喜欢摄影,老爸也喜欢。但就这样两个拥有相同爱好的父子却从来没有在一起谈论过这些。至今,我拍的照片他都没怎么看过,而他拍的我却看过很多。他只是知道我也好这个,其它的一概不多过问。而每次当我拿着一些成果给他看的时候,他也都很不在意,最后都是老妈给默默地收起。其实我想要的并不多,只是一句赞扬的话。

很多人都说我遗传他们,一位大姐说从我身上看到了基因遗传的伟大!只可惜至今已经走遍全中国的他们和我,始终都没有一次一起同行过,总是他们走他们的,我走我自己的路,这和我们之间的矛盾以及不同的喜好也有很大关系。可能是时代代沟的原因,可能是内心自我的原因,可能是那20多年不想认输的原因。总之,每次都是在错过。

在高中时我和老妈说:“我要去云南。”她说:“什么时候考上大学了再说。”后来我考上大学了。然后我和老妈说:“我要去云南。”她说:“等你工作了再说。”后来我工作了,然后我又和老妈说:“我要去云南。”她说:“等你挣了钱再说。”于是有一天,我和老妈说:“我要去云南了,明天就走。”

就这样我去了云南,在那有了一丝柔软的时光。虽然不是第一次出远门,但这一走走了十八天,最后直到花光身上所有的钱才肯回来。而恰恰就是这次旅行,再次燃起了我对旅行的热爱,从此爱上了在路上的感觉,一发而不可收。

其实和老爸老妈一样,我最爱的旅行方式也是自驾,从2006年至今一直都没有停下过,足迹已经遍布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让我小小自豪的是,我早了他们20年完成了自驾整个中国的梦想。而我的另一个爱好就是吃,尤其是各个地方的特色小吃。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除了欣赏美景外,所有精力都在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上。这点也区别于他们,他们的精力主要在于山水之间,并非特色美食上。

人活着一定要去一次西藏,哪怕只是去一趟拉萨

记得有一次自驾去江南,当时我正在悠闲享受中,突然接到老妈的电话,她说他们在青藏线上,正准备进藏。但当翻越唐古拉山时老爸突然高反得厉害,头晕、呕吐不止,老妈叫我次日一早立刻回京,然后从北京飞拉萨,两天后在拉萨与他们会合,他们再从拉萨飞回北京,我再从拉萨把车开回来。而在这期间我一直和老爸有着一些矛盾,三年中我们只见过一次面,说过一次话,关系一直都在僵持着。但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想都没想直接答应第二天回京,可能这就是埋藏在心底的那份对亲情的牵挂。

开车自驾去西藏是老爸一直的梦想,他很早以前和我说过一句话:“人活着一定要去一次西藏,哪怕只是去一趟拉萨。”就为这样一个内心没有白活一次的心愿,当年他55岁,只身一车从北京带着我老妈,只有他们两个人就向西藏进发了。

后来,老妈打电话来说老爸好多了,说他还要坚持自己一定要去,而且还要自己开回来。用老爸说的话:“我还能有几次机会来这里?这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虽然我不同意他的做法,但他的脾气我了解,和我一样!最后我也只是叮嘱了几句,也没有再说什么,就像当初我突然辞职老爸什么都没有说一样。

后来他们平安的回来了,每当说起西藏,他们都是滔滔不绝地讲述旅途中的趣事。现在,他们依然美美地穿梭在中国地图的某一个版块上,依旧乐此不疲着。后来,第二年我又重走了一遍他们所走过的路,当我和老妈说我在拉萨时,她竟然很淡定,只是说了句川藏线比较险,慢点开。看来,过来的人终究是过来的人了。

每段旅程都是在没去时格外的兴奋,到了时却如此的平静,回来时又非常的淡定,也许只有这样才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其中的意义。而回忆总是最美的!老爸很伟大,老妈更可爱,随着成长你越会发现原来我们最放不下的其实就是亲情!有时感觉不是我们老了,而是我们长大了。但是我们的想法不会改变:最美的依然在路上。

人生最好的总结 篇7

无论你是专业的健身教练员、治疗师、教练员、运动员,还是学生,向您推荐两本书:《拉伸·最好的运动》、《易化牵引术》。并将笔者的阅读感受呈现于大家。望给您的日常健身、运动或训练带来一定的参考。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平时学校体育教学中:一要普及拉伸的相关知识;二要纠正以往拉伸中的错误动作;三要呈现多样的拉伸动作使体育教学更具有趣味性。

二、书籍介绍

(一)《最好的运动·拉伸》,作者:鲍勃·安德森

1.这是一本介绍如何正确拉伸的图文书,对身体不同部位的150种拉伸动作进行了解释、图解及规范。

2.呈现25套日常实用的拉伸运动。

3.编制了37套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拉伸活动(如足球、篮球、跑步等)。

(二)《易化牵引术》,作者:罗伯特·麦卡蒂、杰夫·沙兰德

本书对PNF牵伸技术进行了图文并茂的翔实介绍。本书将帮助评估肌肉状况,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加力量,降低过度损伤,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三、对于拉伸的科学认识

拉伸的类型基本有四类:静态拉伸、弹振拉伸、动态拉伸和PNF拉伸。适合任何人、任何运动。笔者在阅读后,对拉伸运动有了重新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拉伸的类型及其特点;进一步掌握不同运动、不同身体部位的拉伸动作;对各拉伸动作进行了规范。对于日常运动、健身或训练等有着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一)两次拉伸

两次拉伸都是必要的。即:热身后拉伸一次再进行运动,然后再拉伸一次作为整理活动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的做法只是拉伸一次。

运动前拉伸与运动后拉伸的目的不同。运动前拉伸的目的是通过拉长肌肉与肌腱来增加运动范围,预防损伤;运动后拉伸的目的是促进肌肉和肌腱的修复。通过拉伸使肌肉与肌腱得到舒展,有助于防止肌肉僵硬,并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

(二)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日常惯性思维是“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于是将痛苦和体质的增强联系在一起。这是传统的思想,错误的思想。两个层面:一是拉伸动作不要让身体产生疼痛感。比如在保持某个姿势的时候,如果拉伸感增加了,感觉到疼痛了,那么就是拉伸过度了;二是体育运动本应是快乐的,书中介绍了大量丰富的拉伸动作,有单人、两人的,且富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直接拿来运用,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创编使之更适应于体育教学,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三)减少“弹性拉伸”

弹性拉伸是利用快速、有弹性的动作作用于靶肌肉,以拉长肌肉。要减少弹性拉伸,尤其过分的弹性拉伸。因为它能引起强烈的牵张反射并使肌肉缩短。例如以往进行的“1—2—1—2”手臂前伸的坐位体前屈练习动作。应改正为静止5~15秒的静态拉伸练习。当然更鼓励进行“动态拉伸”如图1。

日常错误的弹性拉伸动作有:“1—2—1—2”的弓步压腿、“1—2—1—2”侧弓步压腿等。

(四)鼓励“动态拉伸”

动态拉伸是指缓慢、有控制地活动肢体来增加整个关节活动范围,有类似专门性准备活动。动态拉伸是一种功能性伸展练习,运用专项化的动作为身体做好准备活动,强调专项化的动作而不是个别肌肉,这种练习可以最接近的复制专项练习所需要的动作。比如高抬腿模仿了冲刺跑中的提膝动作。如坐位体前屈改进的图1动作。

与静态拉伸相比更显专项化,能更好地改善动态柔韧性(区别于静态柔韧性),更好地模仿运动形式,提高专项训练所需的关节活动幅度。此外动态拉伸中的肌肉不像静态拉伸那样,伸展中的肌肉并不是放松,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关节幅度活动,这一点更接近专项运动。还有动态拉伸提供了动作组合的机会,体能教练员可以根据需要在准备活动中进行丰富的动作组合。丰富的拉伸动作为“快乐的体育课堂”提供了依据或保障。

(五)拉伸动作须进一步规范

过去传统的一些拉伸动作的作用性、规范性还不够明确,人们的理解不够全面。因而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动作,这些错误动作往往会导致不良的效果,甚至会出现运动损伤。总结以下三点:

1.不能维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这一点对于正在发展身体的青少年来说尤其重要。例如在坐位体前屈练习时:不要从头部或者肩部开始前倾,也不要试图用前额去碰触膝盖。这些动作只会使你的脊柱变弯。正确的做法应从髋部开始前倾,下额保持在不偏不倚的位置,确保肩膀和手臂都是放松的(如图2)。

2.不能达到设定的效果。

如图3压腿拉伸动作,在拉伸时不要让膝盖超过踝关节,因为这样会阻碍髋部和腿部的拉伸,效果自然不佳。此外后膝盖和前脚后跟间的距离越大,拉伸髋部和腿部就越容易。

3.导致身体韧带等过度拉伸甚至受到伤害。

最好的时光 篇8

岁末年初, 看这样怀旧而略带感伤的电影, 心生微澜。一年, 又一年, 坦途也好, 逆境也罢, 其实, 我们一直在享用自己最可宝贵的仅有一次的生命时光。来到人间, 呀呀学语, 在父母怀抱撒娇, 是最好的时光;负笈从师, 寒窗苦读, 是最好的时光;谋职创业, 大道朝天, 是最好的时光;你侬我侬, 琴瑟和谐, 是最好的时光;及至鬓角染霜, “人见白头嗔, 我见白头喜;多少少年亡, 不到白头死”, 也还是最好的时光。2007年最火爆的电视剧《士兵突击》里“龟儿子”许三多的“名言”, 似乎也透着“最好的时光”的生活意味:什么是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 好好活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你看, 人生就是这么简单。

许三多是多么的时运不济呀, 新兵连一结束就被发配到团里最边缘最无聊的供给班。班里人人都在混日子, 一根筋的许三多却不。实在没有事做, 他就自己找事做——修路。我们很多人的境遇, 在不同程度上, 跟这个虚构的许三多有得一比, 却不能像许三多那样执着和“阿甘”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里一根筋的角色) 。我见过一些人, 从年轻到老迈, 总在抱怨命运的不公, 祥林嫂似地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 而时代的变迁, 财富的积累, 儿女的成长, 无论怎样鲜亮的色彩, 在他的眼中都是灰暗。这样的人并不乏见, 在这个资讯发达、言论畅通的互联网时代, 你随时可以听到无所禁忌的抱怨, 环境污染、局部战争、恐怖主义、房价奇高、教育问题、贫富悬殊、交通拥挤、矿难不止、过劳死、禽流感、艾滋病, 等等等等。似乎, 人们更愿意“生活在别处”:或者过去, 或者未来, 或者是海德格尔向往的“人, 诗意地栖居”那样的哲学意境。果然如此么?2007年12月19日的《参考消息》, 用了整整一个版面, 刊登了一篇饶有意味的文章《人类正处于从未有过的好时光》。这篇转自英国《焦点》月刊的文章归纳说, 人类的平均寿命和健康状况从未这么好过, 世界和平使得人类远离了大规模战争、杀戮和暴力, 人类在过去的30年里取得的科技和工业进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多, 气候的温暖令人类的生活更加舒适。寒冬时节, 这样的文章让人温暖, 你会感觉, 身在当今, 活在当下, 是一件多么幸运而美好的事情。

把飞驰的视线从远处拉回来, 收束到我们从事的行业, 同样可以明晰地看到,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广播电视, 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光。我们头顶着十多颗发射广播电视节目的卫星, 脚下是纵横大江南北的广电光缆, 所谓“天上一颗星, 地下一张网”, 这是广播电视节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晰, 而且在数字化以后会更加清晰的技术保障;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户外电视、数字广播等新媒体的兴起, 使得广播电视无处不在;广播电视节目空前繁荣, 国际最新的节目类型甚至可以在数月内实现本土化;卫星直播车巡游在大街小巷, 电视直播不再是“议程设置”了的节庆的专利;曾经被视为“枪弹”“魔弹”“工具”的传媒, 成为普罗大众“就在你身边”的朋友;国产电视剧年产量超过1万部集, 许多剧集从高高的艺术殿堂下凡, 为时代潮流和百姓口味度身定造;互联网让新闻从业者从小小的显示器俯瞰整个世界的现在进行时……这些我们正在享用着的稀松平常的事情, 倒退回去10年、20年, 是怎样的不可思议呀。

讲评:最好的指导 篇9

写作内容, 不是靠“指导”出来的

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重, 一天到晚钻在作业堆里, 作文哪有什么东西可写。说这话的, 有专家、学者、官员、作家、编辑, 还有一线教师。对这一观点的流行, 我深感不安。

监狱里的生活是枯燥的, 但一个真正的作家如果到监狱去生活一年半载, 回来肯定能写出一本书, 书名叫《我的监狱生活》或《监狱内幕》。看校园小说, 我看到一个细节, 高三学生生活单调, 却也正因此, 一丁点小事、一丁点小放松, 都可引发开怀大笑、哄堂大笑。我的朋友, 一位高三学生的家长说, 和女儿谈话是“话不投机半句多”。高三的学生, 不想跟老师交流, 不愿和家长交流, 不是他和你没有话, 不是他的生活像死水, 而是觉得你不理解他, 你不能够走进他的心灵, 因而对你封闭。一个封闭起来的人, 他内在的言语, 多得能把人淹没。郁闷, 苦闷, 痛苦, 那是最好的写作材料。那里有着刻骨铭心的刺痛。

一个人只要活着, 哪怕他是一个囚徒, 只要活着就有他的源源不断的生活。他的身体或许受到限制, 他的心灵谁也限制不了。因此, 只有限制学生心灵的教育, 限制学生心灵的作文教学, 才会使学生没有写作的内容, 枯竭学生写作的源泉。你说你的学生没有写作的东西, 那只能说明你的作文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心灵, 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小学生怎么可能没有写作素材呢?优等生学有余力, 参加各种竞赛活动, 协助老师管理和组织, 他们是校园里忙碌的一群, 风风火火的一群, 他们的生活不乏丰富和精彩。中等生这个群体培优轮不上, 辅差挨不上, 他们有着富足而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他们游离于教师的视线之外, 必须承认教师对中等生的关注最少。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过着真正自由自在自我的童年。中等生的生活状态, 是忙碌的现代人梦寐以求的状态。忙碌是一种生活状态, 休闲是一种生活状态, 人的生活状态或许有好有差, 对写作而言, 没有好坏之分, 不同的生活状态造就了写作的多样性、丰富性。大家都穿黄军装、解放鞋, 写作就失去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只剩下统一口径的样板戏。

后进学生呢, 他们一天到晚被老师盯着, 这个作业要订正, 那个知识要补习, 他们没有作文素材吗?不!后进学生之所以“后进”, 不是他们脑瓜笨、智力低, 而是他们该好好听课的时候不好好听, 想着昨天的电视, 想着课间的游戏, 想着没吃完的鸡腿, 想着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心思。该完成的作业他不完成, 只要老师不在, 先玩一把再说。玩就玩吧, 可还非要玩那种叫你看了就生气、幼稚得不行的玩意儿。后进学生到办公室, 拿着笔装模作样地写作业。他们的身体端正了, 心却不端正, 他们的耳朵在听老师说话, “这件衣服刚买的, 漂亮不漂亮?”“股市怎么又跌了呢, 这次要能出来, 打死我也不进去了”……这些跟作文有什么关系?太有关系了。

后进学生在办公室的所见所闻, 对班级的学生来讲, 那都是“国家级”的机密, 那都是重要的班级新闻。遗憾的是, 我们的作文教学从来没有使学生明白, 这就是作文的素材, 这是可以写作文的, 作文本来就是写这些事儿。

我们的作文教学, 总让学生丢开自个的喜怒哀乐, 迎着题目、迎着考试去找材料。我们的作文教学, 总以为学生哪有什么事儿, 学生的那些芝麻事儿哪能当作文来写。

看过一个小故事, 题目是《一罐子的美》。一个叫热娜古丽的10岁的维吾尔族小姑娘, 她有一个罐子, 罐子里收藏着在她看来生命中的“美”, 如同宝贝似的不给任何人看, 只一个人偷偷地欣赏完全属于自己的“美”。有一次, “我”偷看了热娜古丽的“一罐子的美”, 里面是几片形状不同的胡杨树叶、几枚纽扣、几块橡皮、一个用旧了的沙包、一个羽毛球、几根笔芯、几粒跳棋玻璃子、几根皮筋和几只蝴蝶标本。

我无法忘记故事里的一句话:“如果不是亲眼所见, 你几乎根本无法相信这一切。被一个10岁的维吾尔族小姑娘如此看重的宝贝,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 也许看都不愿看一眼。而成年人所津津乐道的重大问题, 在热娜古丽看来也许根本不值得一提。这就是差异或代沟。”小时候, 我最大的宝贝是香烟壳。礼拜天没事的时候, 把身边的所有香烟壳拿出来一个一个地看, 看得心满意足, 有一天弄丢一把香烟壳, 一整天像丢了魂似的。我们认为学生没有什么写作的内容, 那只是用我们大人的“美”的标准衡量孩子, 而不是用“香烟壳”的标准来衡量, 或者用热娜古丽的“几粒跳棋玻璃子”“几根皮筋”“几枚纽扣”来衡量。

成人以自己的强势, 强迫孩子用成人的标准, 去写成人喜欢的事件和故事。可是, “成年人所津津乐道的重大问题, 在热娜古丽看来, 也许根本不值得一提”, 这就导致了学生作文的巨大痛苦。只要放手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 写他们自己生活的、成人眼里的那点“破事”, 怎么会没东西写呢?

“作前”的写作技巧“指导”, 可以休也

写作有没有技巧?既“有”又“无”。所谓“有”, 有的只是“文字技巧”, 如“悬念手法”“前后呼应”“场面描写”等等。所谓“无”, 即老舍所说的“最大的技巧即无技巧”。这个“无技巧的技巧”, 我姑且名之为“文心技巧”。“文心技巧”包括读者意识、发表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文心技巧”没有实实在在的训练, 却左右着作者的写作。一个有了读者意识、发表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的人, 写出来的文字以及对文字的感觉, 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这是光有“文字技巧”的人所无法进入的境界。这也就是为什么夏

尊先生会说“写作最大的技巧是读者意识”的原因。

“作前指导”的“技巧”指导, 是“文字技巧”。文字技巧, 对中、后等学生非常需要。要思考的是, 技巧的指导该放在学生写作文之前还是之后。

作文上的帮助, 你是否确定是正确的、有效的、人家需要的?如果不能确定, 那你的帮助很有可能是一种负面的帮助, 会使学生陷于一种伪作文的境地。我们极有可能在学生年幼的心灵上刻下假作文、套作文、空作文的印痕。很多时候, 该学生自己用劲的时候就得让学生自己用劲, 教师不要瞎帮忙。一个蛹出现了一道裂缝, 幼蝶在里面挣扎了很久没出来, 有个孩子不忍, 用剪刀将蛹剪开, 幼蝶倒是脱蛹而出了, 但它身躯臃肿、翅膀干瘪, 永远无法飞翔。一些不恰当的帮助, 也会使学生的作文无法“飞翔”。

在我看来, “作前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文字技巧”弊大于利, 甚至“有弊无利”, 99%的“指导”都是好心办坏事。教师的“心”是好的, 希望能帮助学生写出更好的作文, 帮的结果却时常是“倒忙”。每一个学生的长相打扮是不一样的, 每一个学生的说话的语气与方式是不一样的, 每一个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是不一样的, 每个学生处理事物的能力与方法是不一样的, 偏偏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作文都是一个样的!

我不能不冒着被一线教师的唾沫淹死的危险, 摸着良心说这里的“罪魁祸首”正是教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指导”。我遇到很多教师, 他们都觉得教材上的作文没什么好“指导”的, 不会“指导”, 可还是“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每次都拿着根鸡肋翻着花样想做出鲍鱼的味儿来。作文前, 教师都要花上一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作文。好心的语文老师从材料选择到内容安排, 从作文提纲到文字修饰, 从详写到略写, 从开头到结尾, 不厌其烦, 面面俱到。

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先写呢?哪怕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宁让学生暴露出真实的缺陷, 也不要所谓的老师“指导”下的伪装的完美。只有见到学生真实的当下水平, 教师才能做最真实的切中学生当下发展的指点和训练。这就像一个糖尿病人, 应该是服用一个白馒头后去测试血糖, 可偏偏在服用了降血糖药物后去测量, 结果当然是正常的, 可这个自欺欺人的“正常”你要来有什么用?

一线教师说:“我不指导, 学生怎么会写?”他们忘记了学生学的是母语, 学生在认识字之前, 对母语的表现规律已经有了潜在的认识和把握。如此“指导”, 学生的作文怎么可能还有自己的、儿童的生态与姿态呢?如此“指导”, 学生写作的创造性、思维的灵动性怎么不荡然无存?学生的作文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指导”的后面, 把自我全部抛开!

有人说, 我们的语文教学, 教的不是“语文”, 而是“关于语文”。我看基本是这么回事。同样, 我们的作文教学, “作前指导”所讲的大都是“关于作文”。这就像有人向你描绘天堂怎样的吉祥、怎样的如意、怎样的和谐、怎样的山明水秀、怎样的瑞气缭绕。你听得再仔细再投入, 你知道的不是天堂本身, 而是“关于天堂”。直到此刻, 我依然不知道天堂是怎样的。作文教学, 我们一直在做着向学生描述“天堂”的事。

教师的“指导”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好心办坏事”。一次又一次的“指导”, 捆住了学生的手脚和大脑, 禁锢了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富有创造性的“人”的言语活动。学生作文不是想着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看法, 不是想着怎样将自己的故事讲好, 而是想着怎样按老师的提纲、老师提供的技术和技术的要求来完成作业, 这样的“指导”直接导致了活生生的、个性迥异的学生, 他们写出来的是千变一律、面目一致的作文。

“作前指导”的祸害, 已经严重到了可以毫不心疼地、像割掉一个肿瘤一样地将它抛弃!没有“作前指导”, 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 没有作后的“讲评”, 那万万不行。可偏偏作后的“讲评”在作文教学界, 一直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步!

作后讲评, 就是“先写后教”“以写定教”

很多同行看了我班上学生的作文, 说:“管老师, 你的学生写的作文, 就是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呢?他们说很鲜活, 各有各的样, 不死板, 不像传统的作文。我想了好多年才琢磨明白, 为什么我的学生的作文各有各的样———我不上指导课, 只上讲评课。

小孩子学走路, 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走, 而不是对孩子进行走路“指导”:提起右脚, 重心前移, 落到左脚上;右脚向前, 重心随之前移, 右脚落地, 重心逐渐落在右脚上……这种“指导”只能使小孩子害怕“学走路”, 觉得学走路是一门高深得不得了的学问。你让小孩子自己走, 走得摇摇晃晃的时候去扶一把就行了。学走路, 最需要勇气, 多鼓励, 孩子走多了, 自然会走。会走了, 提醒孩子注意前面, 别与人撞, 注意脚下有羁绊的东西。小孩子学口语也这样, 先教孩子“主语谓语宾语”或拼音字母的父母, 一定是书呆子。孩子听得多了, 咿咿呀呀得多了, 自然会说。会说了, 再提醒孩子, 哪个字要发准一点, 哪句话不该这么讲, 要那么讲。小孩子学走路、学说话, 都是先实践、后评点, 没有学之前先“指导”的。“后评点”就是最好的“指导”, 是基于孩子实际问题的切实的“指导”。

我倡导教导主任、校长不要去听老师的“作前指导”课, 要去听老师的“作后讲评”课。一听老师的讲评课, 就知道这位老师是否认真批阅了学生的作文, 是否了解了学生作文的最近发展区域;一听老师的讲评课, 就知道这位老师是否具有系统的作文知识, 一个不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的人, “讲评”时是“点”不到位的, 只能不痛不痒地说“不错”“很好”“很有创意”之类的话。

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系统的写作知识。《语文课程标准》说, 不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作文知识的教授。这话的背后是什么?是把每一个语文教师都看作具备了“系统的作文知识”的人, 是怕具备了“系统作文知识”的人去犯一个错误, 即对学生进行“系统作文知识”的讲授, 于是做了这样一个善意的提醒。要是语文教师本来就没有“系统的作文知识”, 这一句话不是多此一举吗?

一听老师的讲评课, 就知道这位老师是否具备作文训练系统, 一个不具备作文训练系统的人, “讲评”的时候, 是“练”不到位的, 甚至根本找不到训练的“点”, 更别说加以切实的训练。“讲评”课, 不只是将学生的作文讲一讲、评一评, 批改的时候, 要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的精彩之处, 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或是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存在的一个缺陷, 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这样的训练,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受学生欢迎, 学生有心理认同感, 觉得别人行, 我努力一下也能行。

学生写好了作文, 老师认真地读学生的作文, 研究学生的作文, “指”出哪里写得好, 句子就该这么写, 作文就该这么写;“指”出哪里有问题, 什么问题, 以后要注意。老师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 研究学生的作文, 由学生的作文现状“导”出一个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的作文训练点, 两者合起来就是“指导”。“讲评”, 就是最好的“指导”。它是有了“学生作文”这个文本之后, 实打实地“指导”。“作前指导”, 学生作文还子虚乌有, 你“指导”得再卖力, 到底还是“空对空”。

“讲评”课, 就是先“号脉”, 再“下药”, 这药就能下得准, 就能药到病除。即使不药到病除, 它的副作用也很少, 因为学生已经写出作文了呀。先让学生写, 写出来了, 有什么问题, 我给你诊断, 给你开药方, 给你治, 这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写后教”“以写定教”。

一定要研读学生的作文。离开了对学生作文的研究, 作文教学肯定是无的放矢, 你不朝着学生的现有的真切的作文水平“射”, 你能朝哪里“射”?又能“射”到哪里去?“作后讲评”课, 是“研究学生作文”的最好的表现形式。一个老师讲评课重视了, 上好了, 对学生的作文状态了如指掌了, 班上学生的作文绝不会差!

可惜的是, 无数的语文老师把读学生作文当成自己工作中最大、最重的包袱, 总想把它甩掉。十多年前, 我去学校见习, 指导老师交给我一项任务———批改学生的作文, 我很高兴, 觉得指导老师看重我, 交给我这么重要的任务。批改完, 旁边一老师很和蔼地夸奖道:“小管, 你出手真快, 真不愧是高手。要不, 帮我把这叠也批一批?”十多年后, 见习生、实习生来, 老师们高兴的事竟是终于有人来帮咱批作文了。把批改作文当做是教育人生的苦差事的作文教学, 怎么上讲评课?一个对学生作文了解肤浅的语文老师, 怎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盆景制作有两种典型方式, 一是强制地将枝杆朝着人为的方向前进, 从而制作出大量相同的盆景;二是顺着枝杆原有的姿态, 做必要的牵引, 每一个盆景都是不可复制的。当前大量存在于一线的, 以“指导”为中心的作文教学, 就是第一种盆景的制作方式。而以“讲评”为中心的作文教学, 走的恰恰是第二种盆景的制作方式, 那是真正有艺术生命的制作方式。我为此要高喊:讲评, 确实是最好的“指导”。

“作后讲评”:发现亮点、缺点和训练点

“作后讲评”那么重要, 但在一线作文教学那里却处于可有可无、放任自流的状态。大家不重视“讲评”课, 什么原因?

第一, 作文教学的重点一直落在“指导”上, “指导”的重点落在帮助学生“生产”作文上。这里有一个严重错误的假设———没有教师, 学生是不会写作文的。“作前指导”的背后, 是教师对学生作文能力的不信任, 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的自以为是。学生真的不会作文?你出一张试卷, 让学生做, 有哪个学生是将“作文”空着交上来的?我们看不到儿童写出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的作文, 那不是儿童非儿童了, 而是我们的儿童已经习惯将老师“指导”的那一套成人的东西搬出来, “指导”自己的作文。

第二, “作后讲评”课太累。中国那么大, 名师“研发”一节“作前指导”课, 就能大江南北“潇洒”走一年。有了三四个课, 几乎能“潇洒”半辈子。有了十来课, 那就是“大师”。“作前指导”课能“潇洒”, “作后讲评”课绝对“潇洒”不起来, 你必须花很大的精力读全班学生的作文, 从中提出“亮点”“缺点”“训练点”。你研读这个班的这次作文, 只能在“这个班”上“这次课”, 而且这节“课”只能在这个“班”上, 绝不能搬到第二个“班”去上第二次。真正的讲评课, 是典型的“班本化”教学。有人说, 校本培训最能发展教师, 我说, “班本化教学”最能发展学生。讲评课无法提前备课, 无法磨课, 它永远是一次性的, 它与“一劳永逸”无缘。这么多年来, 什么课型都有人研究, 唯独没有人研究作文“讲评”课。因为去研究那东西太辛苦。

第三, 有那么多人研究阅读课、研究作文“指导”课, 却没人研究“作后讲评”课, 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没有教育行政的介入。老师们要评学科带头人, 需要公开课、需要获奖课, 阅读课有各类比赛, “作前指导”课多少有点, 哪听说有“作后讲评”课比赛?在我看来, 作文“讲评课”之所以最重要, 也恰在于它的无法公开化、比赛化, 无法反复演练、反复雕琢、反复预设, 它的朴素决定了它的品质, 它的常态决定了它的长久的重要。

那究竟怎样上好“作后评讲”课?一线教师有此一问不足为奇。为数不多的作文教学研讨活动, 听课的人主要去看“指导”, 执教老师精心准备的也是“指导”环节。让人揪心的是, 研讨课上的“讲评”, 只是作为“作前指导”的一个附属环节, 它并不是真正的“讲评”, 它只是公开课为求完整的、一种迫不得已的表现手段, 它缺少了教师认认真真研读学生作文的现状、问题和优势, 这个致命的“缺少”导致无数的老师和当年的我一样, 以为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读学生的作文、研究学生的作文没有意思、没有必要。

“作文讲评”主要靠教师敏锐的、应急的语感反应。我是一个写了几百万字的语文老师, 我对自己的语感深信不疑, 然而, 要我一瞬间里必须反应过来, 我不一定能做得来。一线的作文评讲, 对老师没有苛刻的要求, 老师尽可以在办公室将学生的作文一遍又一遍地琢磨, 琢磨透了, 琢磨出名堂了再去上。听一些“有经验”的执教老师说, 作文评讲, 只要抽出好、中、差三篇作文, 基本上就把握住全体了。这怎么可能?全班所有学生的作文, 是你上好讲评课的“文本”。你必须阅读“整个”文本, 才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认真读“全体”学生的作文, 带着研究文本的眼光和心态来读“全体”学生的作文, 是上好“作后讲评”最重要的步骤。

研读学生作文, 一般要带三个任务:

1.欣赏。世上最辛苦的事是思考。写作是思考中的思考。写作需要热情而真切的赞美。“讲评”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面积欣赏学生的作文, 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抓“好句子”。将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子”展示出来, 大家一起朗读, 朗读句子和作者的名字。什么叫有文采?时不时冒出漂亮的、精彩的句子, 那就是有文采。要告诉学生, 这些句子为什么漂亮、为什么精彩, 漂亮在哪里, 精彩在何处。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有写作知识, 需要有写作体认。由此, 学生不仅知道怎样的句子叫好、叫美、叫有表现力, 而且感受到了写作带给自己的骄傲和荣耀。

2.挑刺。“讲评”课不能光说好话, 要指出切实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写作中出现的比较共性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读学生作文时, 有一个“整体”观, 即这次所有学生的作文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挑刺, 主要着力于句病和段病。“作文是改出来的”, 怎么改?常见的“病”有哪些?“挑刺”环节要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接触了“关联病”“我想病”, 下节课“开始病”“然后”病, 再下节课“说病”“开头病”, 一个病一个病地治, 治这次作文的病是为学生下次作文的修改提供切实的方法和路径。

最好的儿子 篇10

安森是个小偷, 在一次犯案时终于落在了警察手里。更要命的是, 警察还在他的租住房里搜到一尊金塑。

去年年底, 这个小镇的一家商行曾发生过一起盗窃案, 共有10尊金塑被盗, 案值超过100万美元。很自然 , 警察将这桩盗窃案与安森联系在了一起。由于没有足够证据, 安森也没有交待清楚那尊金塑的来历, 警察不得不将商行老板米雷特找来, 请他直接辨认。如果是从这家商行偷的, 安森的刑期可就长多了。

在警局办公室, 米雷特先生看到那尊金塑, 眼睛忽地一亮, 拿在手里, 上上下下认真察看了一番。米雷特先生还注意到, 在办公室一角, 有个戴手铐的人正在接受警察笔录, 心里暗忖 (cǔn) :大概就是那个小偷了, 便忍不住多瞧了他几眼。坐在墙角的人正是小偷安森, 他也不时地侧过头来, 看坐在沙发上的米雷特。两个人的目光, 甚至好几次碰在了一起。

不过, 米雷特先生最终还是摇了摇头, 放下手中的金塑, 并告诉警察他的商行里每件贵重商品都做有暗记, 那不是他的被盗之物。结果, 安森只被判了三年有期徒刑。

进了监狱很久, 安森仍为自己感到庆幸, 认为那一定是上帝给了他一次机会。其实, 小镇商行被盗案就是安森所为。如果那尊金塑当时被米雷特认出, 他至少要多判10年刑期。安森每天都要在心里祈祷, 感谢上帝, 多亏了上帝饶恕他。安森还暗暗发誓, 要努力改造, 争取早日出狱, 重新做人, 用双手创造财富, 偿还那个商行老板的损失。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 小镇上的人开始担忧安森刑满释放后, 杀回马枪进行疯狂报复。然而, 镇上的人再也没有见到过安森, 似乎一下子在地球上蒸发了, 不见踪影, 也没有关于他的任何消息。

而米雷特自从那次被盗之后, 因经营不善, 加之受到金融风暴影响, 商行的生意一落千丈。他已陷入困境, 生意做得一塌糊涂, 并且欠下一屁股债务。

这天, 米雷特先生正在商行后面 的院子里 徘徊 (pái huái) , 为怎样让生意起死回生而愁眉不展, 忽然, 从绿化带的树林里闯出几条汉子, 一拥而上, 把他挟持上了一辆车子。他们径直驾驶到另一个偏僻小镇, 把米雷特关进了一间屋子。

戴墨镜的汉子走到米雷特面前, 用手托起他的下巴, 低吼道:“请听明白, 我们受老板指派, 今天, 你要么还债, 要么, 我们带走你的一只手! ”

“我真的没钱啊, 现在都成穷光蛋了……”米雷特不觉浑身一抖, 头皮发麻。这时候他才彻底弄清楚, 原来劫难临身, 自己已经被债主雇请的黑帮给绑架了。

“真的没钱 ? 哈哈……”“墨镜”耸耸肩, 仰面大笑, 两手一摊, “我的上帝, 就别责怪我们太残忍了, 我们只得带走你的一只手, 去见主子了!”说完, 他向站在一旁的两个帮凶使了个眼色。

两个帮凶立即跨步上前, 左右攥紧米雷特。左边一个把米雷特的左手死死地按在桌子上, 还将他的衣袖卷起。见这阵势, 米雷特心跳加快, 但脑子十分清晰, 自己的左手即将被他们砍下来。

“再给你一次机会, 叫你商行的人把钱打入先前告之你的那个账号, 否则……哈哈 , 我们是拿 钱奉命行 事啊———”墨镜把米雷特的手机还给他, 叫他打电话。米雷特依然还是那句话, 说他如今已成穷光蛋了, 真的没钱还债……两个帮凶对视了一下, 又死死地挟持住米雷特。

几分钟过后, 墨镜从背后猛地抽出一把砍刀, 举起来, 在空中扬了扬。米雷特只看了那把砍刀一眼, 寒光闪闪的, 就脊背发凉, 紧紧地闭上了眼睛, 瘫软在地, 晕了过去。

就在即将刀落手断的那一刻, 大门“嗵”的一声被人踹开了。“且慢! ”只见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撞了进来, 气喘吁吁地说道。

黑帮的三 个人同时 一惊。“少管闲事, 我们是奉命讨债, 无钱剁手, 哼! ”墨镜瞅了来人几眼, 显得有些不耐烦了。

“多少钱? 你们的主子是谁? ”

“30万! ”

“不就是30万吗? ”年轻人从随身携带的提包里抽出一张纸, 连忙用笔在上面填写了一番, “给, 这是30万美元现金支票, 你们拿走, 赶快放人! ”

“哼, 算你这只手走运! ”拿到现金支票, 墨镜让两个手下把 米雷特先 生推到一 边。而此时的米雷特仍紧闭双眼, 从其脸色看得出, 他还沉浸于惊恐之中。

米雷特也听到了刚才的对话, 以为是虚幻, 不敢相信是真实的。不知过了多久, 他才慢慢睁开眼睛, 看了看面前的年轻人, 那双眼睛似乎有些面熟, 但一时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米雷特困惑不堪。

“你是谁 , 为什么要救我? ”米雷特缩回搁在桌子上的左手, 举过头顶, 摇了摇, 接着, 又用右手摸了摸五个指头, 才敢确信刚才没有被债主雇请的黑道剁下来。

“三年前在警局, 我们曾经见过一面! 其实, 我就是那个盗窃你商行的小偷, 只是你当时没有辨认出那尊金塑罢了。”

米雷特瞪大眼睛, 怔怔地看着安森, 思考着什么。

实际上, 安森进入劳改场后, 就开始安心改造, 除学得一手 套饰产品 制作技术 外, 还立了个三等功, 最后被提前释放。出狱后, 他挖出埋藏在地里的9尊金塑, 没有急着还给米雷特先生, 而是跑到这个偏僻小镇, 着手创办套饰加工厂。虽说遭遇金融危机, 但他脑子灵活, 把危机转为商机, 在夹缝中打开了市场, 生产的套饰系列产品很快畅销美国市场。凑巧的是, 米雷特被绑匪带进的那间屋子正是安森的一间废弃仓库, 幸好, 仓库里面安装的监控装置还未来得及撤除。坐在办公室里的安森, 看到那个被绑的人正是商行老板时, 惊得目瞪口呆, 便一路小跑赶了过来……

过了好一会儿, 米雷特才娓娓道出事情真相。

三年前, 在警局的那天, 米雷特拿起那尊金塑, 一眼就认出上面的暗记, 那是他家商行的被盗之物。可当他看到那个小偷还是一个孩子 时, 便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他和安森一般年纪, 由于参与斗殴, 判了15年, 后来死在了监狱里, 米雷特夫人也因此离他而去。于是, 米雷特先生突然改变主意, 向警官否认了金塑是商行被盗之物。

安森心头猛地一颤, 原来真正放他一马的并不是上帝, 而是面前这位长者米雷特先生。安森的一双眼睛潮湿了, “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抓住米雷特先生的手:“其实, 我是一个孤儿, 请相信, 从今以后, 我将是天底下你最好的儿子! ”

两个人抱在了一起, 热泪长流……

这个故事, 如今在内布拉斯加州广为流传, 也早已成为一段佳话。

上一篇:思考与实验下一篇: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