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发展的最终力量

2024-05-18

推动发展的最终力量(精选七篇)

推动发展的最终力量 篇1

一、传统的力量——传统娱乐植根群众内心深处, 是传承不息的生命力

传统风俗是人们耳濡目染、深入骨髓的习惯,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诸多传统的文娱方式, 如说书、牌、骰子、麻将等等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把中国传统的娱乐方式巧妙地运用到综艺节目之中, 可以推出具有传统特点, 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

台湾综艺节目中对传统娱乐方式的运用已有涉及, 其中以《小气大财神》节目较为典型。《小气大财神》以骰子、牌等中国传统娱乐内容贯穿始终, 结合嘉宾参与、奖品刺激、失败惩罚等综艺要素, 颇具特色。《小气大财神》中有掷骰子猜数字的“激爆骰子乐”、摸扑克比大小的“谁是倒楣鬼”等环节, 其核心“财神报到卖不卖”环节, 更是把斗骰子的技巧性和不可测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参加节目的四名嘉宾通过“斗骰子”方式产生一名幸运儿, 可在30个奖品中抽取一个, 奖品从88万新台币的越野吉普到几元钱的塑料拖鞋不等。幸运儿确定奖品号码后, 尚不得知中奖内容, 主持人便欲以现金交换其手中的奖品号, 现金数目可能从2万台币加码到12万台币。在主持人徐乃麟和曾国城的心理大战之下, 幸运儿常常会在两者之间难以取舍。无论选择了奖品还是现金, 幸运儿将与主持人斗骰子对决, 赢了领走奖品或现金, 输了一无所获。节目每每在此达到高潮。

《小气大财神》长期占据台湾中天娱乐台的黄金时段 (周一至周五21:00—22:00) , 以其独到的魅力受到观众的欢迎。

这类节目的特点是:

群众基础广泛。这些传统娱乐方式长久以来广泛流行在群众当中, 节目的贴近性很强, 易让观众产生亲切、熟悉之感。

群众兴趣浓厚。无论娱乐潮流如何变迁, 传统娱乐方式一直为群众喜爱, 而且越是文化水平低、空闲时间多的群众, 对此类娱乐越是兴趣浓厚, 这与电视综艺节目的收视群体大致吻合。

内容变化无穷。麻将、骰子、扑克的魅力在于无穷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观众参与性强。观众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信息, 而是与节目双向互动, 与嘉宾一同博弈、竞赛。

二、公益的力量——扶危济困、乐善好施, 展现出了公益的感召力

电视综艺节目应具备更多的内涵与外延, 关注公益事业。将“娱乐”与“慈善”、“救助”等公益性内容相结合, 会有新的活力注入综艺。

韩国综艺节目《闪电演唱会》以及上海东方文艺频道模仿制作的《闪电星感动》, 把明星秀与慈善救助巧妙结合, 较为成功。每期节目中会有一位受助对象, 或是得了白血病需要做骨髓移植手术, 或是脑部生瘤需要做开颅手术, 与普通人一样, 他也有自己喜爱崇拜的偶像明星。节目组找到这个明星, 仅给他一天的时间, 为病人用各种方式募集善款, 号召人们前来参加晚间为病人举行的专场演出会。演出会须达到一定人数 (如500人) , 且当天募集的钱款达到一定数额, 救助活动才算成功。明星利用这一天的时间奔走宣传, 想尽一切办法。在晚上的演出会上, 演唱、表演、拍卖、观众互动等多种形式相互穿插, 煽情和义举相结合, 极具明星效应和娱乐性。

这类综艺节目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 提高了娱乐的层面, 具有以下的特点:

明星互动, 娱乐性强。在公益为核心的前提下, 可以植入综艺节目的各种要素, 节目的娱乐性丝毫不受影响。如在2007年4月30日播出的《闪电星感动——吴奇隆专场》中, 吴奇隆在节目现场承诺, 如果达不到募捐数额, 甘愿被跆拳道高手在台上摔倒10次, 随后换上跆拳道服与主持人示范如何被摔倒。节目还邀请韩国的跆拳道国手上台展示绝技, 与吴奇隆过招, 其间还有戴娇倩上台演唱。吴奇隆还把自己最喜爱的一套跆拳道服现场拍卖, 观众每一次加价, 他就施展一个跆拳道动作, 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最后, 主持人以吴奇隆在现场数次被摔倒但又爬起来的事例鼓励节目受助者小莉:不要屈服于命运, 在哪里跌倒, 就在哪里爬起来!这番话赢得了现场观众长久不息的掌声, 让节目内容得到了升华。

赋予明星新形象, 产生节目新亮点。在此类综艺节目中, 明星以公益形象出现, 易被观众接受, 让观众产生新的兴趣点。如“超女”何洁的专场中, 何洁为帮助贫困儿童身体力行, 奔走呼号, 不再是一个不懂事的“超女”, 而是以“亲善大使”的形象示人, 让人耳目一新。

让观众产生期待感。节目中明星的任务是否成功具有不确定性, 随着节目的进行, 捐款数额不断增加, 所有人只有到了节目最后, 才知道最终的答案。这种“正在进行时”极大地增加了节目的悬念和观众的期待感。如光良专场, 在最后揭晓募捐数总额的环节, 当大屏幕上数字从个位数开始一位一位跳动显现时, 这位温文尔雅的音乐才子忘记了风度, 与台下观众一起大声呼喊希望出现的数字。宣布圆满完成任务后, 他发自内心地与主持人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感人至深。

真正救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每期节目都可以募集到一笔不菲的善款 (一般不低于10万元) 用于救助当事人, 对当事人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观众在娱乐的同时感觉到节目的确为百姓做了实事, 电视台提高了美誉度, 扩大了影响力。

三、受众的力量——时尚一族、新新人类、女性、年轻人是托起电视娱乐节目收视率的核心力量

女性是观看电视节目的主力军, 综艺类节目的受众偏于年轻。综艺节目抓住女性、年轻人这两类群体, 也就抓住了收视率。

内地专为女性量身定做的综艺娱乐性节目尚属空白。可借鉴台湾综艺节目《女人我最大》, 围绕女性所关注的问题如穿衣化妆、约会交友, 为女性提供流行元素, 解决女性情欲困扰, 指导女性穿着化妆, 恢复女性光采自信。如节目中常常教观众各种化妆方法, 晚妆、夏妆、工作妆甚至约会妆等等, 现场有台湾当地颇具人气的化妆师现场化妆、讲解, 美女实例演示, 针对嘉宾的提问释疑解惑, 提供一些实用的小技巧。主持人则是人称“麻辣女王”的蓝心湄, 惊人的语言, 夸张的动作, 让人忍俊不禁。

这类节目收视群体十分稳定, 一大批女性观众就如定期购买《ELLE》、《瑞丽》、《都市丽人》等女性杂志一样, 准时收看节目。《女人我最大》至2007年10月23日已成功播出1000期。

推动中国重汽发展的思想文化力量 篇2

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我们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台职工思想实际、工作特点,把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纳入经济责任制的考核,在内容、方法和机制等方面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营造了企业内部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实现了企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20G9年,中国重汽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10年,荣获山东省文明单位。

2009年,中国重汽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年产销重型汽车12.5万辆,同比增长11.59‰实现销售收入569.6亿元,同比增长13.79%;实现利税42.5亿元,同比增长19.04%;实现利润33.9亿元,同比增长18.9%;实现工业增加值60.29亿元,同比增长约40.28%,成为国内重卡行业运行质量最好的企业之一,从产销规模来讲,已进入世界重卡行业前列。2010年1~5月份,产销重型汽车9.8万辆,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企业党组织必须全面承担起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责任

随着企业管理机制的转换,企业内部的领导体制出现了新形式,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责任不能弱化。企业党组织必须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和各种劳动关系,在抓好党建工作的同时,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策划和协调,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制度,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内容。集团公司党委坚持围绕企业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生产经营任务,在党内开展了创先争优、先锋号工程等活动,开展了“评先树模”活动。公司党委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努力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把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精神,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充分利用宣传网络,对广大职工深入进行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企业和建设节约型企业教育,促进企业的稳定和谐发展。这些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践证明: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这个大舞台上,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只要党组织切实承担起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责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动员党政群组织的管理骨干都来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从根本上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企业来说发展就是最大的政治,最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好的说服力。

在工作中,我们既要抓发展,又要心系职工,做好维护职工利益工作,坚持权为职工所用、情为职工所系、利为职工所谋,切实维护、实现和发展好职工的切身利益。没有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没有发展形成的雄厚的物质基础,改善和提高职工的切身利益就是一句空话。2000年企业困难时,拖欠10多个月的职工工资,当时领导出差,财务300元的差旅费都拿不出来,在这个时候任何的说教都是空洞的,职工心里积怨矛盾重重。企业发展以来,先后建成15.5万平方米的职工居住园区,为2000多户职工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从2007年起,提高了内部退养职工生活待遇,平均每人增加了300多元。在职职工的工资水平,年人均收入由改革重组前的1万元达到现在的3万多元,从而使广大职工享受到了企业发展带来的实惠。2009年集团出资为洪楼南路重汽宿舍90户居民开通了暖气,解决了遗留多年的供暖困难。职工群众自发地把锦旗送到公司领导办公室,感谢集团公司的关心。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折射出企业对职工无微不至的关怀。

中国重汽改革发展的事实证明,让职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中国重汽实现和谐发展的根本之路,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好的实践和体现。

必须大力健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机制

在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企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停留在认识层面上,关键是从制度、机制上加以保证。随着企业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化,职工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经营和改革就能有思想政治保证,形成企业内部稳定的发展环境。中国重汽重组以来,由求生存到求发展,生产经营持续稳步增长,形成了良好的内外发展环境,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党委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内部有一套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体系,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机制;有一支思想、作风过硬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去。

大量的事实证明,思想政治工作今天仍然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企业内部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促进经营目标实现,提升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活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法宝。国有企业不仅承担着经济责任,还承担着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中国重汽始终积极广泛地参与和赞助社会公益事业,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500多万元。今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7.1级强烈地震当天,中国重汽迅速组成“抗震救灾小组”,组织人、财、物,利用中国重汽三辆商品车,装载上灾区最急需的食品、饮用水、棉被,连夜启程赶往灾区。中国重汽集团又组织“情系玉树、奉献爱心”慈心一日捐活动,集团及2.6万余名员工共向地震灾区捐款达人民币500万元。这是中国重汽回报社会,履行企业社会职责的重要体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关键是让广大职工感受到在劳动关系、劳动管理、分配机制上实现公平合理、和谐,这也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和谐稳定的企业新型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

发展生产力,人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具体到企业,职工是企业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企业的制度要靠职工去贯彻,生产任务要靠职工去完成,企业的发展要靠职工的共同奋斗,培育“四有”职工,充分调动每位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应自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做到尊重人、关怀人、带动人、激励人。一个著名学者说道:人的心灵的和谐,才是最大的和谐。我们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提供攀升的阶梯

和施展才能的平台,从科研人员到劳务工都建立了成长标准和渠道。如我们对科技专家、技师实行补贴制,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和“金蓝领”工程,开展“十、百、千”工程,即培养几十名高级综合管理人才,百名高级技术拔尖人才,千名工人高级技能人才。提出“人人都是形象,事事连着效益”、“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献社会”及“亲人服务”等管理理念,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中国重汽以人为本的大政工已成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有效地激发职工的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精神,促进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随着创建和谐企业,面对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后的新环境,对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更新观念,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要摒弃过时的老方法,不断探索创新科学的方法,拓宽教育渠道,把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我们认为,要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企业负责人要把生产经营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同规划、同布置、同检查、同总结、同表彰。

这几年,我们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活动:一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每年组织论文评选,先后有30余篇论文,在全国及省市政工系统评选获奖;二是以《中国重汽员工文化手册》为教材,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三是从职工对外交往文明礼仪入手,举办了大型的文明礼仪示范展示活动。今年,我们又重点开展培养树立典型活动,大力弘扬先模精神。我们体会到,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和企业改革发展中职工队伍里出现的思想问题,党政工团要齐抓共管,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党组织要切实发挥好三个作用,“三个文明”一齐抓,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培育“四有”职工为根本,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应有的作用。要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融为体才会更富有成效。企业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虽然是自成体系的系统工程,但又互相包涵、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要把其全部融入企业管理的整体系统中,通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全面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用文化的力量推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篇3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以人文化形式的特殊活动。学校是文化的园地, 班主任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班主任提高文化素质是影响教育效能的基本因素, 对学生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力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劝告、说服、建议等能够引导学生作出预期反应的一种心理和精神的力量, 这种影响力越大, 班主任工作效能就越高。实践证明, 班主任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做好班集体工作的前提, 文化构建是推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提高班主任文化素质

1. 班主任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马卡连柯说:“如果教师在工作上、知识上和成就上有辉煌卓越的表现, 那你就自然会看到:所有的学生都会倾向于你这一面;相反, 如果教师表现出平庸和无能, 无论你是如何的温柔, 在说话时如何耐心, 如何善良殷勤, 都不会得到学生真正的尊敬。”班主任刻苦钻研业务,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条件。班主任要对自己所教学科深入钻研, 达到精通和专门化的程度, 同时还应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现状, 不断吸收并融合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 以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2. 班主任要具有广博的知识。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求知欲强烈, 常常向班主任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班主任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科学准确地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或者指点给他们探求知识的方法, 就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获得学生的崇敬和感激。反之, 则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就不会有威信, 也无法开展好班集体工作。班主任必须勤奋学习,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既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又补上自己的知识短缺, 做到文理相通, 使自己的知识体系呈现“金字塔”结构, 既有广博的基础知识, 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班主任还要具备广泛的爱好和才能, 如对音乐、体育、书法、绘画等都要有所涉猎。

3. 班主任要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技巧。

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律, 这就要求班主任灵活运用教育规律、教育技巧, 教书育人。班主任要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才学等基本理论, 用以指导教育实践。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变化的阶段, 具有特殊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班主任如果忽视了这些特点而采用同一个模式去教育学生, 就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创造性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技巧, 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构建班主任文化

1. 建章立制, 构建班主任文化支持系统。

规章制度是班主任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为此, 我们可以制订《班主任忌语》《班主任工作规程》《班主任考核制度》《班主任学习培训制度》《班主任师德评议监督制度》《优秀班主任、优秀班集体评选制度》等来规范或改变班主任的教育行为, 力求做到刚性制度与柔性管理并举、专业要求与人文关怀相融, 促进班主任发现自己的工作价值、生命价值, 进而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专业的自豪感。

2. 专业引领, 构建班主任文化运行系统。

组织专题培训。专题培训主题鲜明、覆盖面广、效率高, 是班主任学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制定班主任培训计划, 通过班主任例会、寒暑假邀请专家开讲座、开展专题培训等方式, 使班主任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 掌握班主任工作的技巧, 树立正确的班主任观, 以加快学校班主任文化的建设步伐。

举办班主任论坛。学校可每学期举办班主任论坛, 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以案例分析、主题研究等形式展开讨论, 使广大班主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展开“头脑风暴”、智慧碰撞、思想交流, 从而萌生新思想、新创意, 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

进行活动观摩。活动观摩是班主任文化建设中最鲜活的学习方式, 学校要定期组织班队展示活动或开展观摩研讨, 同时选派骨干班主任外出学习取经, 让他们在活动中直接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

开展师徒结对。学校依托校内优秀班主任资源, 开展师徒结对、“青蓝工程”, 并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优秀班主任、骨干班主任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不仅要在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定、班会课的设计实施、家长的接待、班集体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进行业务上的指导, 而且要对青年班主任进行师德教育, 用自己的言行感染青年班主任, 用自己的优秀品德去引领青年班主任, 使他们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热爱班集体, 加强自身修养,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在反思和科研中求发展。反思是班主任以自己的专业化角色和班集体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是促进班主任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经常化、系列化的反思会使人养成对日常工作与学习的一种觉察和探索习惯, 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 留下理性思辨的轨迹。同时, 班主任要依托课题研究, 在科研中求发展, 在研究的过程中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 不断提炼、总结教育经验, 增加班主任文化持续发展的活力。

3. 营造环境, 构建班主任文化动力系统。

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和信息都可能作用于人的感官, 引起人的心智活动和行为变化。“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 每堵墙都能说话。”构建良好的环境文化, 对于促进班主任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效应。良好的校园环境中蕴含着别具一格的空间设计, 积极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时时处处对班主任的思想、情操、习惯起着熏陶、感染、渗透和影响作用。学校通过在楼道、走廊里悬挂名班主任格言, 建立班主任承诺墙, 布置优秀班主任宣传栏等形式, 发挥榜样示范、典型引路作用, 为班主任文化建设指引正确的方向。

4. 评价考核, 构建班主任文化激励系统。

有效的评价激励是促进班主任文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班主任考核评价体制, 把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考核与学期考核相结合, 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 基础性考核与发展性考核相结合, 自我考核与同行、学校考核相结合, 既抓住现在, 又放眼未来, 力求做到班主任评价的客观性、现实性、能动性和预见性。同时, 建立班主任个人成长档案,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班主任, 激励他们不断释放潜能, 点燃教育激情, 走向成功, 使班主任文化建设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充满灵性和智慧的人才培育工程。

推动发展的最终力量 篇4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文化;生产经营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部,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展和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在我国整各经济的提升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更是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强化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带动企业前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一)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一个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从而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人们一般会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文体活动相等同,并认为提出几条口号和标语便就是企业文化。多数企业没有全面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更没有建立内部企业文化实际操作的机构,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不单单是党政工团的任务和责任,更是企业领导的工作。现阶段没有建立一个专门的企业文化咨询体制和专家咨询队伍,更是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文化的建立和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领导没有提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企业领导的认识是影响和制约企业文化建设的瓶颈,尽管现在企业领导已经意识到了建立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但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仅仅是高层管理者的任务,文化沟通的作用并没有在企业内部得到发挥,企业和企业员工之间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结盟,也都需要企业文化进行沟通和合作,当前企业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影响了整个企业的沟通和运行。

(三)企业文化的稳定性和创新性没有完美结合。我国当前部分国有企业为了达到企业战略目标,或者是特定的目的,会选择让企业文化去适应社会和政策的变化,进行其内容的变化。企业文化经常变化变更其自己的内涵,这样一来势必会缺乏内容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当然企业文化内容如果一成不变的话也势必会影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在开展文化建设过程也需要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的更新、创新和充实。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更是要提升自己成为学习型组织,用学习型文化进行支持,不断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确保企业自身特色的条件下顺应当前潮流发展。

二、加强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命脉,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国有企业不仅仅为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实现了我国民族经济的壮大,强化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更新企业理念对员工价值理念进行塑造。企业文化是提升整个自身凝聚力和激发员工创造力的源泉,企业理念优势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理念更是在多个方面体现和展示着国有企业的价值,全方位落实企业理念,将企业理念变成企业员工的理念,将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让员工在整个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提升企业员工主人翁责任感,确保企业员工的使命、社会责任和发展目标与企业相一致,全面发挥现有企业价值理念的导向作用。只有确保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理念相一致,才能更好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企业员工的对企业的归属感。

(二)更新企业工会工作模式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只有企业工会组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工作原则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企业工会组织全面推动工会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以及作风建设三个方面,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企业工会组织的工作模式,实现企业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二者有效的结合,发挥二者的工作的作用,实现企业革新和企业发展。同时全面的工会工作模式有助于企业管理和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进而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企业工会组织能够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两者紧密的结合,做好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地参与到企业各项活动中来,解决企业内部一些矛盾和问题,使得企业文化建设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现有企业制度,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国有企业强化自身制度管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制度层面的建设充分展示和体现出了企业文化的精髓和内部需求。首先要全面健全国有企业的激励和约束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充分明确国有企业员工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激发国有企业员工的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其次就是要完善国有企业工作分析,做好岗位分析工作,明确企业内部各岗位员工工作的任务、目标以及需要的能力等,这样确保企业员工工作的质量达标,实现组织目标,带动企业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二者相一致。最后就是要建立企业特殊制度,发挥企业特殊制度的积极作用,如,企业可以安排给予企业员工过生日的补助,制定相关的休假制度以及鼓励员工对自然灾害的捐赠制度等一系列制定,辅助企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三、小结

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今后长远发展过程中发挥中重要的作用,需要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一个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念,提升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做好企业各项活动的设计工作,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更好的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永胜,欧日亮,王永刚等.以企业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J].中国矿业,2014,23(4):34-36.DOI:10.3969/j.issn.1004-4051.2014.04.008.

推动发展的最终力量 篇5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机大户的重要意义

农机大户是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而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加快发展农机大户, 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加快发展农机大户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主体力量。据统计, 目前我国农村每户拥有的农业机械原值仅1300元,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0%, 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个世纪50年代的水平, 而目前我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18%, 加快推进我区农业机械化的任务十分紧迫。在农机专业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机大户, 它既通过市场服务获得了发展的内生动力, 也满足了广大农民急需农机服务的需求, 它的出现, 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实际的客观需要, 必将成为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体力量, 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加快培养农机大户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方式。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既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需要, 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实现长久性转移就业, 必须解除后顾之忧。如果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还必须顾及自己的责任田地, 在耕、种、收关键环节仍需回乡务农, 那么这种转移是临时的、不彻底的。农机大户的出现, 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它通过在耕、种、收关键环节提供服务, 既提高了劳动效率, 又从根本上解决了务工经商农民的后顾之忧,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 加快培养农机大户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农业机械化中坚力量的农机大户, 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关键一环, 只有农机大户发展起来, 才能为产业化中的专业化、规模化提供支撑, 推动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甘蔗是我区产业化水平比较高的重要经济作物, 在甘蔗产业耕、种的每一个环节, 我们都可以看到农机大户活跃的身影, 但在甘蔗收获的环节上, 由于技术瓶颈没有有效突破, 没有成熟的产品, 从而对甘蔗产业化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当前我区农机大户发展现状及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 目前我区共有农机专业户 (农机大户) 7.3万人, 主要集中在水稻收割和甘蔗耕、种环节上, 农机大户人数少、从业领域小, 导致全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与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形势要求极不适应。近年来, 我区在推动农机大户发展上也采取了不少措施, 但收效甚微, 就其根本原因, 主要在以下方面:

(一) 体制性障碍。我区绝大部分地方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采取了与国内其他地方不同的模式, 即田地按照好、中、差均分, 许多连片、平整田地划整为零、遍地插花, 而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时也没有对这一现象加以扭转, 绝大部分田地不适于机械化耕作, 农机大户发展客观上缺乏根本支撑。

(二) 政策性障碍。近年来, 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的力度越来越大, 2004年前我区开展农机购置补贴试点时补贴资金仅有几百万元, 如今已增加到1.2亿元。但是, 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既有意无意地实行了普惠制, 又相应限定了补贴机型, 导致了补贴政策与实际需要的不对称性。以我区为例, 我们一方面在政策导向上鼓励所有有农机需求的农户购买农机, 另一方面又将机型限定在联合收割机、大中拖拉机等方向上, 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是:所有农户都有购机需求, 但因每户耕地少购机花不来;大型农机动辄数万、几十万, 一般农户买不起;有购机为农户有偿服务的农机大户因资金缺乏和机型不适用而享受不到政策普照, 发展缺乏政策支撑。去年以来我区一些地方购机补贴资金发不出去就是明证。

(三) 市场性障碍。农机大户需要依靠经营收入维持折旧和相对较好的收益, 必然要求有一定的市场作为保证。现阶段, 一方面由于我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特别是整体上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机服务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 市场需求有限, 导致“有机无市”;另一方面, 在一些产业化水平较高的领域, 如我区的甘蔗、桑蚕、水果、蔬菜等产业, 却没有在相关机械化技术上取得突破, 导致“有市无机”。仅以甘蔗收割为例, 全区1518万亩甘蔗收割以每亩50元计, 将造就7.59亿元的庞大市场, 但由于在甘蔗收割关键技术上没有取得突破, 农机大户“望市兴叹”。市场的缺失成为农机大户发展的严重障碍。

(四) 服务性障碍。对大多数农民来说, 农机尚是一种“高技术”产品。由于农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 相关服务性工作对农机大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方面目前存在严重不足:一是农机培训工作跟不上, 培训形式、内容单一, 引导性、适用性不强, 农民对购买什么, 如何驾驶、维护、保养心中没底, 下不了购机的决心;二是配套服务不完善, 没有形成方便的零配件服务和维修体系, 农民使用不放心;三是相关市场和行业规则不健全, 一些行业存在恶性竞争, 农民对花巨资购机后能获得多大效益不放心。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 使农机大户这一代表农机发展方向的新事物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采取系统措施, 加快推动我区农机大户发展

当前,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以产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势不可挡, 迫切要求以农机大户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化与之相适应。我们应当顺应潮流, 紧紧抓住难得机遇, 采取综合措施, 加快推动农机大户发展。

(一) 完善推动农机大户发展的政策体系。着力强化四个方面:一是农机购置补贴向农机大户倾斜。要改变当前普惠制做法, 政策导向上有意识地重点补贴农机大户, 鼓励农机大户多购机。二是扩大购置补贴的机型和领域。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将适合我区农业产业特点和区域特点的农机全部纳入补贴范围, 重点补贴推广中小型适用农机。三是探索对农民使用农机的补贴机制。参照水稻良种补贴办法, 积极探索机制体制, 结合产业发展需要, 对农民使用农机给予一定的补贴, 充分调动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培育农机市场。四是对农机大户采取财政贴息等措施给予金融支持。针对农机大户购买农机资金不足的现状, 探索采取财政担保贴息措施, 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机大户购机。五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 开展农村土地流转试点工作, 总结推广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办法, 为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二) 积极培育新型农机服务市场。一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 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 搭建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平台, 奠定农机市场基础。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来抓, 并将机械化作为产业化的重要内容, 实现二者联动发展, 为农机大户发展拓展市场空间。三是加强对农机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要针对我区农业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 集合科研力量, 采取联合攻关、企业参与的方式, 着力解决农机关键环节上的技术难题, 扶持发展适合广西特点的新型农机, 实现市场需求与农机类型上的紧密结合, 避免市场需求与农机生产脱节, 为农机大户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四是探索建立合作模式, 在同地区域有目的、有计划地扶持使用不同农机的大户, 共同配合衔接, 建立完备的服务链。如针对甘蔗生产, 把深耕、播种、施肥、中耕、收割等不同环节上的农机大户组织起来, 分工负责形成服务链, 共同推进市场开拓。

(三) 下大力气加强农机培训。以实效、安全、方便为目标, 围绕我区主要农产品中的主力适用机械, 采取现场演示、项目推动、下乡培训、网上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办法, 创新培训模式, 采用浅显容易的办法, 制定培训规划, 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培训, 使农民更准确地了解农机发展动态、各种农机驾驶 (操作) 、保养及简单维修技术, 使农机大户发展提供技能上的保证。

(四) 加快建立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要结合当前我区正在实施的“千乡万村农机装备推进工程”, 着力解决农机社会化发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问题。一是加快推进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动员相关生产企业, 采取配送等现代物流方式, 将农机具零配件、维修服务向乡村延伸。二是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化合作组织, 按照行业或区域, 将农机大户组织起来, 形成利益共同体, 共同开拓市场、做好服务。三是完善市场和行业规则。要有目的地做好规划, 通过合作组织合理设置同一类型农机的配置密度, 同时要制定行业规则, 合理确定收费, 既减轻农民负责, 又避免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1]全国农机大户培训教材.

推动发展的最终力量 篇6

60年来, 吉化始终坚持“依靠科技、发展吉化”, 把眼睛盯在技术进步上, 把功夫用在技术进步上, 使科技成为推动吉化发展的动力, 把一部吉化创业发展史挥写成一部持续创新的科技进步史。几代科技工作者发扬“登天精神”, 经过不断挖潜革新改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使吉化从传统的煤化工企业转变为现代化的石油化工企业。

重组整合以来, 吉化坚持“以自主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创新不仅是科技概念, 也是经济概念, 创新要体现市场价值”“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的理念, 科技创新实现了新跨越。

大力开展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手段的自主创新。围绕丙烯腈、聚乙烯、ABS等生产装置, 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丙烯腈装置由年产6.6万吨扩大到现在的42万吨, 是亚洲最大的丙烯腈生产基地。通过引进装置开展技术创新, 成功生产出聚乙烯PE100管材料, 成为中国石油唯一生产厂家。ABS装置由20世纪90年代一套10万吨产能, 达到现在的三套共60万吨产能, 可生产覆盖高端通用料及各类专用料产品。近年来, 吉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3项, 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13个, 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19项。

大力开展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新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抓手, 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摆脱高性能碳纤维生产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吉林石化落实党中央“举全国之力, 集中力量突破”的指示精神, “宁让黑发变白发, 也要白丝变黑丝”。在近40年艰辛探索的基础上, 集中力量开展了三次技术攻关, 自行设计并建成了百吨级碳纤维工业化生产装置, 被温家宝同志评价为“四十年磨一剑”。为满足未来橡胶行业的环保化生产的要求, 吉化组织开展了环保型丁苯橡胶技术开发, 2010年批量生产, 优级品率达99.88%, 迅速占领了市场。此后, 成功开发了充油丁苯橡胶1721N、1739N新产品。环保型、充油型丁苯橡胶的成功开发, 标志着吉化完成了从通用级向高端产品的转换, 极大地增强了丁苯橡胶的市场竞争力。

大力开展以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攻关为内容的群众性技术创新。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广泛动员员工群众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手段。吉林石化树立“人人都可为企业管理献计献策”的理念, 组织和动员各方面人员, 开展了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 实现了“创新活动”和“企业发展”双促进。每两年召开一次科技大会, 拿出千万元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了“我爱发明, 我爱创新”活动, 七年来, 吉化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84632条, 采纳36207条, 实施23492条, 创造经济价值近2亿元。在全体青年员工中开展了“青年创新创效”活动, 实施项目532项, 每年为企业创造效益3000余万元。

6.坚持安全第一, 树立“红线意识、底线思维”, 致力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

60年来, 吉化人坚持从化工生产的本质出发提高安全意识, 以国家关注、公众期待和遵守行业法规为企业使命。面对化工企业与生俱来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深冷剧毒等诸多高危风险, 坚持倡导“以人为本”和企业道德操守, 坚持从经验教训、行业特点中探索普遍性规律和特殊性解决方案, 持续夯实特色鲜明、实效显著的基础工作。从1978年开始, 先后创造性开展创无泄漏工厂、清洁文明工厂、六好企业“老三创”活动, 和创无事故工厂、全面质量管理奖、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国家一级计量单位“新四创”活动, 使吉化进入全国企业管理先进行列, 形成了具有吉化特色的安全文化。

重组整合以来, 吉化进一步严抓细管, 使安全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安全文化日臻成熟, 企业管理更加自觉自信。

抓思想意识根源, 树立先进科学安全管理理念。重组整合以来,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环保优先、质量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 深入开展典型事故事件分析, 挖掘事故事件3438起, 用自己和别人交过的“学费”, 提升全员安全素质。始终坚持“抓安全不松劲, 抓效益不蛮干”, 统一思想认识, 加大管理力度, 时刻保持“思想上的风险是最大的安全风险, 管理上的不负责任是最大的安全隐患”的清醒认识, 将安全作为第一责任;始终坚守发展不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 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坚持“效益面前安全为先”的原则, 强化“退守”和“叫停”意识, 全力筑牢安全生产的稳固防线。

用制度约束行为, 持续完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以制度体系建设为重点, 完善已有制度、制定新的制度、废止不适应的制度, 共制修订规章制度509项。通过完善HSE体系, 构建安全环保长效机制;积极推行“三违”记分管理, 对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 借鉴交通违章管理办法, 实行积分惩罚、下岗培训, 有效遏制了“三违”行为。始终坚持安全工作“首长负责制”和全员、全部门、全过程“三全管理”, 坚持落实责任,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 强化全员安全教育;坚持配套应用, 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坚持从严治厂, 推进安全工作制度化, 实现安全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铸安全文化品牌, 坚持开展创建“无事故工厂”活动。吉化坚持30年开展“无事故工厂”创建活动, 形成了具有吉化特色的安全文化品牌, 每年召开的第一个大会是安全环保大会, 下发的第一个文件是安全环保文件, 签订的第一份合同是《安全生产承包合同书》, 签订的第一份责任书是《安全环保责任书》。坚持正面激励作用, 组织建立了公司、工厂、车间、班组四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网络, 建立了公司安全展厅和18个安全教育室, 加强安全意识、安全技术、安全制度教育, 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氛围, 保障了员工和企业的安全。

7.坚持环保优先, “喝着上游水, 想着下游人”,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

60年来, 吉化一直注重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尤其注重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1973年8月, 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后, 吉化按照国务院“三年为期”解决“三废”污染问题的指令, 举全公司之力, 在东西40里化工城, 掀起了战天斗地、声势浩大的污水处理建设工程, 仅用18个月就建成了中国最早、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化工污水处理装置, 使松花江水系得以休养生息, 并大力开展点源治理, 倡导员工树立“喝着上游水, 想着下游人”的环保理念, 形成了具有吉化特色的环保文化。

重组整合以来, 吉化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综合治理”原则, 持续强化点源治理, 推进治污减排, 加大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了用能不增、用地不增、排污不增。

以经久不衰的气力持续推进清洁文明生产。严格环保管理、强化过程控制, 保证污染物排放达标, 排污总量持续降低。先后完成了硫磺回收、粉煤灰综合利用等70个环保项目, 大幅降低了“三废”排放。在生产经营规模增长30%以上的情况下, COD、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近40%, 污水排放总量减少了17%以上, 出水COD浓度控制在了72毫克/升以下, 年均实现减排COD2409吨, 减排二氧化硫4395吨, 减排二氧化碳约200万吨, 真正做到了增产减排。与此同时, 吉化还建成了化学和剩余污泥焚烧场等设施, 自主开发了综合污水处理A/O工艺技术, 实施了生物处理等改造, 大幅度提高了出水水质, 综合污水排放达标率、废渣处理率连续多年达到100%。公司连续八年创成中国石油环境保护先进企业, 先后被评为国家、吉林省和集团公司污染减排先进集体。

以不惜血本的投入倾力打造污染防控体系。进入新世纪, 吉化创造性地在全国率先设计并建成“三级污染防控体系”, 在行业内起到示范推广作用, 使中国石化企业环境应急能力加速向前推进了10年。2013年, 实施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更新完善和三级防控自控升级试点改造项目, 并建成炼化板块环境在线监控中心和吉林石化分中心, 使公司环境监测、数据监控、污染预防等工作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 环境监测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2014年, 在自身效益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 在大力压缩各项开支的情况下, 却在环保上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推进污水深度处理项目开工建设, 投产后将使污水排放COD浓度大幅下降到50mg/L以下, 优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实现质的飞跃。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装置。坚决淘汰技术落后、产污和排污量大的装置, 是从根本上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的有效途径。吉化先后淘汰关停了100多套能耗高、污染重、安全环保隐患大的生产装置。2009年5月16日, 炼焦、精苯装置正式关停, 标志着“一五”期间建设的“吉林三大化”装置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 彻底实现了由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转变。“十二五”期间, 又陆续淘汰关停了醋酸、醋酐、小苯乙烯装置, 虽然公司每年减少销售收入近20亿元、减少利润2亿元, 但却换来了年减排COD近2000吨、减排二氧化硫近1500吨的良好环境效益, 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8.坚持强基固本, “抓基层、打基础、练内功、提素质”, 不断开创“三基”建设新局面

60年来, 吉化始终把抓基层、打基础、提素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夯实了企业发展根基。从1978年开始, 年年开展以创先争优为主要内容的党内竞赛活动, 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从1986年开始, 年年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工程、党员先锋岗活动, 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吉化狠抓基础管理30年不走样, 做到基础管理高标准、严要求、群众性、日常化。员工基本功训练30年不间断, 以练兵比武为载体, 争一流、站排头、夺金牌, 培育“四有”员工队伍, 年年开展以塑造吉化人形象为主线的主旋律教育活动。

重组整合以来, 吉林石化继承发扬“三基”建设的优良传统, 将其上升为企业战略, 以基层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三基”建设新内涵。

抓基层, 创新基层文化建设推进机制。2010年, 吉林石化开始实施基层企业文化建设评价工作, 形成了“年初体系评价, 年中示范推进, 年末评先选优”的基层文化建设推进机制。坚持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活动, 把企业面临的现实情况向广大员工群众交底, 统一思想, 凝聚力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推行“岗前情绪监测、岗上心理疏导、岗下家访谈心”的思想工作新方法, 保证了岗位稳定和安全生产。加强车间、班组文化建设, 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基层文化, 炼油厂分析车间“人人当能手, 个个争金牌”的“金牌文化”, 化肥厂“丛强班”的“人人发挥能动性, 班组就是动车组”的理念, 发挥了基层文化的导向和凝聚功能。

打基础, 创新车间班组文化建设方法。秉承现场基础管理优良传统, 大力加强HSE体系、内控体系、考核体系、奖惩体系、监督体系、研发体系“六大体系”建设, 实现了管理理念现代化、管理流程科学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行为规范化、管理效能最优化的“五化目标”。以业务需求为驱动, 以质量和效益为重点, 建设MES、ERP和统计信息系统, 全面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装置平稳运行水平。

练内功, 创新车间班组文化管理特色。深入开展“十百千”培训工程, 2007年以来, 共培养博士33人、硕士794人、操作骨干7000多人。以安全生产知识、岗位操作规程、管理规章制度和应急救援能力等为主要内容, 组织岗位练兵、技术交流、“名师带徒”等活动, 共培训班组长2060人, 培训员工54161人次。坚持以一线员工和班组为核心, 持续开展“劳动模范”“十大金牌工人”“安全模范个人”等评选, 激励全体员工学技能、练本领、提素质, 广大员工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

提素质, 创新车间班组文化建设成果。深入开展车间文化、班组文化建设, 形成了车间有文化品牌、班组有管理特色、岗位有人物亮点的崭新局面。炼油厂分析车间形成了“人人当能手, 个个争金牌”的车间理念, 车间成立40多年来, 一批又一批分析员工不断成长, 保持了“百万数据无差错”的骄人业绩。乙烯厂乙烯车间是中国石油“百面红旗”单位, 牢记“责任记心中, 旗帜永鲜明”的车间理念, 实施精细管理, 连续两年创出乙烯综合能耗新低。乙二醇厂环氧乙烷车间提炼了“天天星级管理, 才是真的星级”的管理理念, 多年坚持“日检查、周考核、月讲评”的星级考核管理制度, 车间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荣获多项公司、工厂级荣誉。化肥厂“丛强班”遵循“人人发挥能动性, 班组就是动车组”的建班理念, 努力激发班组成员工作热情, 先后荣获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先进班组、中央企业红旗班组标杆等荣誉称号, 2010年被集团公司命名为“丛强班”, 成为集团公司首次以班长命名的十个班组之一。

9.坚持共建共享, “献至诚服务, 建和谐矿区”, 合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60年来, 吉化始终坚持生产、生活两手抓。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吉化的广大员工家属任劳任怨, 勤俭办企业, 勤俭持家, 按照“创业促就业, 就业促发展”的思路, 搞家属“革命化”、兴建“五七”厂, 狠抓安置效益, 把社会安定和为国分忧作为安置效益的标准, 不伸手向国家要钱, 从公司内部挖潜, 自力更生办起了集体企业。从1979年到1986年末, 吉化公司安置了2万多名待业青年, 没用国家一分钱的投资, 并重点抓集体企业由“安置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把办厂的目的由原来的单纯“安置”, 解决员工生活苦难, 扩大到为全民企业配套, 搞深加工以及做好后勤服务的轨道上来, 促其开发产品, 加强管理, 积累资金, 培养人才, 大幅度地增加了企业效益和员工的收入。

重组整合以来, 吉林石化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解放思想、解决问题”, 于2007年8月5日组建了矿区服务事业部, 明晰了职责范围、机构设置和管理界面, 建立了职责定位清晰、运行管理规范、投资和费用渠道明确的相对独立运行的新型体制机制。在“建和谐矿区, 献至诚服务”理念的引领下, 深入开展“心系万家”系列活动, 建设矿区服务文化, 实现了企业、社会和员工的稳定与和谐。

优化运营, 提高生产保障能力。推进矿区服务业务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科学调整业务结构。研究确立了“矿区服务业务=核心业务+服务外包业务+平稳退出业务”的业务模式, 培树运用了“四个不等于”发展理念, 即:产业化不等于扩大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不等于加大投资力度、事业部不等于事业单位、和谐不等于福利化, 积极探索专业化细分和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之路。对医疗、疗养、供热等业务, 强化资源配置, 发挥核心支柱作用;对房产维修等业务, 充分利用外部操作资源和自身管理优势, 以服务外包的模式促进其发展;对供水、燃气、房地产开发等业务, 积极创造条件, 实现了平稳退出。以“科学合理、高效便捷”为原则, 固本强基, 优化运行机制。加快信息化体系建设, 集成优化收费系统和物资管理系统, 投用数字化医院系统, 构建了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实现了服务信息化、智能化, 矿区服务系统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生产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心系万家, 提升服务生活水平。从服务的本源出发, 秉承“献至诚服务、建和谐矿区”宗旨, 不断健全服务设施, 创新服务方式, 强化服务措施, 增强服务功能。创造性地开展了“心系万家”主题工程, 物业服务“惠万家”、供热服务“暖万家”、房产维修“便万家”、医疗卫生“康万家”、离退休服务“乐万家”竞展风采。突出领会“心”字, 用真心服务, 将心比心, 以心换心;重点落实“系”字, 知万家事, 连万家情, 解万家难, 增万家乐, 把“零距离沟通, 心贴心服务”送到用户的心坎上, 把服务的价值展现在群众的微笑中。统筹用好用足政策、投资、工程建设等资源条件, 全面落实了矿区环境整治、电气暖等公用工程修缮、安全隐患治理、总医院疗养院老年活动站和社区医疗点改造、民宅防水保温等惠民利民举措, 倾情打造了“孝心服务”服务项目和客服中心窗口等一批精品服务项目和示范窗口, 为群众办妥了许多实事、好事、难事, 矿区综合服务满意度屡创新高。

以人为本, 维护和谐稳定大局。坚持把员工群众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 体现人文关怀, 营造和谐环境。关怀员工身心健康, 完善疗养服务设施, 建立心理援助基地, 推进“五个一”培训工程, 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关心再就业人员, 引导、带动和激励他们成为和谐矿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再就业人员自主发起的“小发明小制作”成为“麻袋毛”精神的时代注解和传承亮点。关爱困难群体, 加强生活帮扶救助, 造福一方百姓。正确处理维稳与服务的关系, 畅通信访诉求渠道, 主动化解各类矛盾, 情理交融, 德法并用, 满足合理诉求。构建了融地域特点、企业精神、时代风尚为一体, 活力充沛、传承有序、特色鲜明的矿区服务文化, 彰显了吉化精神, 推动和谐美丽矿区建设。

10.坚持长子定位, 自觉履行国企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全力打造受人尊重的吉林石化

60年来, 吉化作为新中国化工长子, 始终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 自觉将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经营战略, 完善经营管理模式, 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正确处理好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以巨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 以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为责任, 以有效的构建环境友好为依托, 以关心员工和热心公益事业为特征, 坚定不移地把自己打造成履行三大责任的领先者, 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化工长子的价值取向, 树立了“大企业要有大责任, 大企业要做大贡献”的良好形象。

重组整合以来, 公司领导班子牢固树立“吉林石化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国有企业”的理念, 庄严承诺“新中国化工长子要做出样子”!

负重前行, 担起维护和谐稳定的政治使命。政治责任是大局, 是使命。作为一个有着60年历史的老国企, 吉化历经了多次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 沉积了大量深层次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有4万全民职工、3.3万集体职工与企业有偿解除劳动关系, 管理着4万名离退休人员, 维护稳定成本高。我们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国有企业的政治责任之一, 先后解决了九大类82个影响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和谐吉化成为保证地方政治稳定的坚强基石。

稳中求进, 履行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责任。经济责任是基础, 是根本。吉化始终把为国家创造财富、贡献化工产品、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当成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的重要任务。2007年以来, 累计上缴税金400多亿元, 年均增长45%。每年为地方化工产业提供化工原料240万吨, 与地方政府共同推进千亿元级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 带动了地方化工产业链条的延伸。以产品、技术、人员、公用工程等保障措施为支撑, 落实“长吉一体化”战略, 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力量。

勇于担当, 发挥国企回报社会的表率作用。社会责任是义务, 是要求。吉化始终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国有企业的一项重要使命, “喝着上游水, 想着下游人”, 创造性地设计并建成了“三级污染防控体系”, 努力打造一个让人民放心的化工城, 不仅公司的污水排放指标远远好于国家规定的一级排放指标, 而且还承担处理公司外30多家企业工业污水和社区35万居民的生活污水。积极参加各类化学突发事件救援, 被省政府命名为“吉林省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 被省、市和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命名为“最具社会责任感的杰出企业”。

第四部分吉林石化企业文化建设的特色方法

吉林石化公司坚持继承创新, 从企业实际出发, 立足基层, 紧盯现场, 深入实践, 创造了具有吉化特色的十二个基本方法。

1.“一级带着一级干, 一级做给一级看, 一级对一级负责”, 领导干部带头建设吉化文化。吉化在20世纪70年代, 就创造性地提出并一直坚持“三个一级”, 并随着“全国化工学吉化活动”成为全行业领导干部的座右铭。多年来, 吉化各级干部带头坚持学习理论, 成为自觉维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表率, 做到令行禁止, 不绕“红灯”、不闯“红线”;带头坚持“严细实快”, 成为“三严三实”的表率, 做到严抓细管、抓小抓细抓实;带头坚持埋头苦干, 成为敬业奉献的表率, 做到一线指挥面对面、急难险重冲在前;带头坚持遵章守纪, 成为廉洁自律的表率, 做到以身作则、守住底线;带头坚持解放思想, 成为开拓创新的表率, 做到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从而形成了抓干部带队伍、抓机关带基层、抓党员带群众的管理特色。

2.“百炼成铁、千炼成钢、万炼成金, 拼上老命, 形成作风”, 千锤百炼造就吉化文化。这句由吉化老书记贾庆礼提出的铮铮誓言, 从文革后“跑步学大庆”, 一直到今天, 都是吉化抓基层、打基础、练内功、提素质的作风历练箴言。在领导作风、干群关系上, 坚持发扬“工人三班倒, 班班见领导”等优良传统, 过去这么做, 现在还是这样做。在现场管理上, 坚持“轴见光, 沟见底, 设备见本色”等吉化现场管理标准, 并不断形成新的特色;在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上, 坚持“人人有专责, 事事有标准, 按着标准做, 沿着程序走, 习惯成自然”的管理品质, 岗位责任制、巡回检查制、厂容厂貌、“四室两箱”规格化、岗位记录仿宋化等, 做到30年坚持, 一代代传承, 至今不走样。

3.“吉化光荣我光荣, 我为吉化争光荣;吉化增益我受益, 我为吉化创效益”, 命运共同体促进文化自觉。吉化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的这种价值共识, 一直影响着吉化人, 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特别是到2002年, 吉化面临巨额亏损的严峻形势, 实施扭亏为盈攻坚战, 他们提出“与企业共谋生存、与企业合力发展、与企业同创价值”, 使这种命运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 经过上下一心、埋头苦干, 一举实现由巨额亏损到大幅盈利。吉化人经过艰难困苦所淬炼出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及文化理念, 成为企业开展形势任务、爱企爱岗等主题教育的灵魂, 把广大员工与企业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形成了一种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促进了企业与员工价值取向的趋同性、自觉性。

4.“大庆精神再学习, 吉化作风再教育”, 以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发展吉化文化。重组整合后, 吉化按照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六统一”的要求, 积极把吉化精神、吉化作风、吉化经验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相融合, 形成了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根, 以吉化优良传统为干的企业文化体系。“十一五”以来, 公司主要领导亲自安排“学习大庆精神, 继承吉化传统, 筑牢发展根基”活动, 连续5年掀起了践行企业精神, 继承吉化传统的热潮。2011年, 开展了“大庆精神再学习, 吉化作风再教育”大讨论活动, 公司领导和机关部门带头下基层、进班组, 回顾吉化发展历程, 宣讲大庆精神、吉化“四种精神”和吉化作风, 使吉化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持续提升。

5.“年初体系评价, 年中示范推进, 年末评先选优”, 以基层文化建设推进机制实现文化落地。按照“可实施、可控制、可检测、可改进”的原则, 建立了一套符合公司实际的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年初, 全面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评价工作, 查找差距, 摸清底数, 规范工作内容, 进行面对面地指导。年中, 组织系列推进活动, 开展相互学习、参观交流、专家授课, 有效地增强了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年末, 组织开展企业文化示范单位评选活动, 收获建设成果, 鼓舞先进, 鞭策后进, 进一步推进创建工作。多年来, 通过创建、评选、表彰、交流等工作, 一批业绩突出、管理先进、文化优秀的示范单位脱颖而出, 发挥了典型引路作用。“三段式”推进机制, 使基层文化建设实现了闭环管理、螺旋式上升。

6.“一个车间一个品牌, 一个班组一个特色, 一个岗位一个亮点”, 实现企业文化在统一框架下百花齐放。吉林石化公司把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 实施了有效的母子文化管理, 在保证吉林石化公司企业文化与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相统一的基础上, 着力构建吉林石化与其所属工厂、车间、班组之间一主多元型的母子文化管理模式。通过推进基层文化建设, 使企业精神、理念等在基层落地生根, 形成了各个车间、班组有管理理念, 有管理格言口诀, 有案例集锦和典型故事等, 使公司、工厂、车间、班组的文化建设上下承接, 一条主线层层贯穿, 基层子文化建设各具特色。

7.“上班创五型班组, 下班创五好家庭”, 在管理实践中创新文化载体。吉林石化公司始终坚持把班组建设成为安全环保、成本质量、技能作风的坚强基石, 在班组的管理实践中搭建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 创立并坚持岗位责任制、安全生产、巡回检查、经济核算、设备维护、质量检查、岗位练兵、交接班“八大制度”, 在化工行业班组管理上成为典范。重组整合后, 又创新开展了“双五工程”创建活动, 围绕“学习型、安全型、清洁型、节约型、和谐型”开展“五型”班组建设, 围绕“热心公益好、爱岗敬业好、尊老爱幼好、育子成材好、生活质量好”开展“五好”家庭创建, 把“双五工程”与生产经营、创先争优、群众性创新创造结合起来, 形成了基层管理的新模式, 构建了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载体。

8.“挖掘老典型, 让旗帜更红;培养新典型, 让精神传承;宣传好典型, 让典型领跑”, 用典型带动文化传播。吉林石化公司始终注重选树集中反映企业精神和作风的典型人物和模范集体, 做到了公司、工厂、车间、班组各个层面都有示范典型。重组整合后, 挖掘建厂以来体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王芝牛、于德泉、李国才、桂纯等先进模范事迹, 提炼形成了吉化“四种精神”。2010年和2013年, 分别经过万人推荐、评选, 选树了12名“四种精神”新时期代表人物和2013年度“四种精神”红旗手, 使企业精神代代有传人。公司、工厂还坚持评选劳动模范、金牌工人、安全模范个人等各类典型, 并在吉化报、吉化电视台、吉化网及社会媒体进行大力宣传, 带动了企业精神的广泛传播。

9.“解放思想, 解决问题”, 以“问题导向原则”将“无形文化”转化为“有形管理”。吉林石化公司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 形成了“透过生产看思想, 抓住思想搞教育, 通过教育促生产”的思想政治工作成功模式和特色方法, 做新搞活了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的每一关键阶段、每一困难当口, 都大胆转变观念, 创新思维, 勇迎挑战, 成功实现了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煤化工向石油化工转轨、从生存危机向焕发生机转变, 紧紧把握住了发展命脉。重组整合后, 吉林石化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 解决问题”的理念, 在各种重大问题面前, 不摇摆、不退缩、不气馁, 坚持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引领广大员工凝聚力量、克难攻坚, 成为开拓思路、迸发活力、创新实践的思想先导。

10.“总结成果变规范, 固化经验成文化”, 实现管理与文化的“双促进、双提升”。吉化是把“经验变文化”的沃土。产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吉化治理整顿、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吉化经验,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个历史时期得到不断丰富发展, 与时代主题交相辉映、相伴相随, 形成了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吉化文化, 是石油和化工行业乃至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经典案例。重组整合后, 吉林石化公司进一步总结企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破解各类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调结构转方式、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经验, 固化形成了“管理出效益, 从严管理出大效益, 精细化管理出最大效益”“抓安全不松劲, 抓效益不蛮干”等管理理念, 把以基础管理为载体的精细管理实践与基层文化建设相互作用与强化, 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精细管理文化。

11.“一手抓生产, 一手抓生活”, 以利益共享机制凝聚全体员工。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吉化创办福利社、“五七”厂到兴办集体企业、矿区服务业务, 从安置就业、保障后勤到全面优质服务, 把“吉化光荣我光荣”“吉化增益我受益”体现在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关系上, 让“我为吉化争光荣”“我为吉化创效益”变成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近年来, 坚持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方针, 提出“企业最大的投资就是投资员工”的理念, 形成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员工的利益共享机制, 完成宅区整治、老年活动中心改扩建、新建社区医疗服务站等, 积极实施再就业和扶贫帮困工程, 开展定期体检、离岗疗养、带薪休假、心理疏导等健康关怀, 搭建了企业与员工的情感通道。

用政府力量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篇7

筠连县现有职业中学1所,即筠连县职业技术学校(原筠连县城南职业中学),学校占地100亩,建筑面积22500平方米。教职工95人,在籍学生4697人,开设计算机及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学前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高星级饭店服务与管理、畜牧兽医财务会计等专业。学校设备设施齐全,实现了校园电子监控全覆盖、宽带网络系统全覆盖、教学班班通全覆盖,学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呈现持续健康良性发展态势。

着力“四大”统筹 职教协调发展

——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县政府加大普职统筹协调力度,统一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计划,严格实行普通高中“三限”政策。每年均完成市下达的中职招生民生任务,职教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职普在校生基本实现“大体相当”目标,普职教协调发展。

——统筹县域职教资源。2012年,为整合县内中职教育资源,优化校点布局,集中力量办好筠连职业教育,将双泉职业中学整合合并到城南职业中学,2014年6月向省厅申请更名为筠连县职业技术学校。全县中职学校由2所调整为1所,在校学生近5000人,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壮大。

——统筹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县政府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依托全县职业学校师资、场所等资源,整合县人社、农业、扶贫、民政、商务等部门就业培训资源,面向农民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家政服务等群体积极开展职业培训,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服务功能。

——统筹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筠连县坚持以“公办为主,民办教育为补充”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积极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全县共有2所民办培训机构,教职工26人,专任教师19人,每年培训学员1347人。通过吸纳社会资金投入职业教育,营造了公民办良性竞争氛围。

突出内涵发展 提升职教质量

——狠抓品牌创建,提升学校影响力。2013年10月,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筠连县职业技术学校整体搬迁到城北新校区,学校规划水平和环境建设力度大幅提升,创建省级示范中职学校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狠抓内部管理,提升教育质量,2014年全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筠连县职业技术学校在16所公办学校中名列第四名,筠连县教育局在10个区县中名列第三名。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着力引进和培养集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全县现有“双师型”教师28人,所占比例由2005年的12%上升到29.5%。同时,建立多层次职业教师培训机制,安排教师培训和企业实践,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近三年,县职业学校60%以上的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及企业实践。

——扩大交流合作,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筠连县把职业教育作为对外开放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县职业学校与省内外一些职业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互派教师、干部任教挂职、联合开发课程、共同制定教学标准,合建实训基地、实习就业合作等方式,促进该县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深化改革创新 激发职教活力

——创新办学机制,增强办学活力。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通过高职院校领办中职学校,签订合作协议,中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衔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如与台湾鸿基纬创公司、台达电子公司、尼西电子公司、英业达电子公司、浙江舜宇光电集团等公司合作办学),提升中职学生就业稳定率和就业质量。

——着眼主导产业,提供人才支撑。指导学校围绕筠连县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等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今年职中新增设畜牧兽医、财务会计等专业,把“茶艺茶技”作为高星级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项必备技能,与醒世茶业公司、乌蒙韵茶业公司合作,培养学生技能。同时,着眼煤炭产业,积极创造条件与相关单位和学校合作培养煤炭安全生产管理人才。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筠连县严格按照省、市要求,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师编制,并进行调整完善。同时,该县自2008年推出了“预留不低于10%的编制外聘紧缺专业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后,县财政每年安排足额资金用于职业学校外聘教师,逐步缓解专业教师的不足。

加大职教投入 增强师资力量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统筹、社会广泛参与,千方百计增加职业教育资源,下大力气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力争到2019年全县职业学校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生均设备值、生师比达到国家、省规定的相关标准。

——突出专业建设,提升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水平。围绕筠连县“12456”发展战略的产业定位,着力培育壮大旅游、矿业、生态农业等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集群,提高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比重,达成职业教育与全县重点行业全产业链有效对接,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优秀、充足、稳定的初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上一篇:逐级控制下一篇: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