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传播影响力研究

2024-07-01

微博的传播影响力研究(精选九篇)

微博的传播影响力研究 篇1

从微博的诞生到运用的几年历程来看, 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 无论是媒体还是企事业单位或是社会团体, 都开始注重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 通过微博宣传本机构、本组织的对外传播形象;用平民化语言传播最近的动态, 并通过“舆论领袖”的引导, 将受众引向既定话题, 从而引发微博高关注度。一些微博成为广告投放瞄准的对象。就高校官方微博来说, 它区别于学校其他团队开办的类似于社团微博、名师微博等等, 它的出现代表着整个学校的形象, 这就意味着, 它的传播及与人交流的内容应该带着单位的“整体气场”, 而非仅倾向一个方面。高校官博的存在, 从它一出现就受到重视, 它将全校的资源与信息整合在一个平台上, 或是将学校其他类型微博的重要内容通过整合呈现出来, 让受众能够全方位、有重点地把握学校近期的热点重点问题。从“关注度”来看, 高校官方微博相对于政府、企业、中小学等开通的官方微博来说比例偏高, 但是从“影响力”方面如“转发数”的统计来看, 高校官方微博的影响力却不如其他三者。换句话说, 受众乐于关注高校官方微博, 但是转发与评论率不高。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本文以广西本科高校官方微博作为研究平台, 对一些问题作些实证研究。

二、从数据统计观照广西高校官方微博的发展现状与影响力问题

广西区内目前有高校77所, 其中普通本科高校已达到23所, 其中开通官方微博的本科高校仅有13所, 占本科院校的56.5%。在13所开通的高校官方微博中, 其中11所主要在“新浪网”开博, 2所主要在“腾讯网”开博。这其中也有同一所高校同时在两个网站开微博的情况,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同时开两个官方微博的高校基本上是一个活跃度高, 一个处在半休眠状态。在此, 针对同时开两个官方微博的情况, 本文只选取“活跃度高”的一方作为研究对象。[1]

本文抓取2014年9月15日~9月30日之间的样本进行分析, 抓取时间为2014年10月8日。统计结果如下:

从数据统计情况看, 半个月之内, 13个高校官微有10个更新了微博。其中更新得最快的是贺州学院微博, 发帖总数为87条。其次是广西师范大学, 发帖总数69条。从“转发总数”来看, 广西师范大学达到300条, 占首位;但是“平均转发数”却以广西艺术学院为最多, 达到14条。这就意味着, 整体来看影响力最大的是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与贺州学院微博虽然微博更新快, 发博数量大, 关注度高, 一度达到500条以上, 但是平均转发数不高, 分别为4条和2条。甚至贺州学院的“评论总数”达到209条, 稳居关注的高位, 这说明, 传播者主观注重平台建设, 重视平台传播功能, 但平台“内部”热闹, 扩散性不强, 直接影响到学校官方微博的影响力。广西财经学院发博总数不高, 仅6条, 但平均转发数达到4条, 显示出有些生命力;广西大学发博仅23条, 但是转发总数达到233条, 平均转发数为10条, 亦显示出其生命力。这说明, 传播者尚未完全认识到平台经营的重要性, 平台比较冷清, 受众关注欲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亦影响学校微博传播影响力。

从表1中亦可以看出, 仍有38%的本科高校并不重视微博平台建设。官方微博申请之后, 如同“僵尸微博”一样放着平台不作为, 于是出现帖子不更新, 甚至更新极慢的现状。这说明, 传播者基本不看重官微平台, 官微博成摆设平台, 可有可无, 更谈不上传播与经营的上的问题。

从表2可以看出, 广西各高校官方微博的原创比例比较高。除了“僵尸微博”外, 10所发表微博的高校, 有8所原创比例高于转发比例, 其中, 纯转发的现象较少, 基本上在转发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评论与表态。从微博更新较快的几所高校来看, 广西大学官方微博70%的内容是原创, “态度+转发”的微博占了22%, 合计92%;广西师范大学官方微博64%原创, “态度+转发”占26%, 合计90%;广西艺术学院官方微博60%原创, “态度+转发”占40%, 合计100%;贺州学院官方微博74%原创, “态度+转发”占25%, 合计99%。由此看出, 广西高校对微博平台的建设, 是比较注重意识引导的, 而不是仅仅把这个平台当作信息存储器。

从表3可以看出, 内容各有千秋, 但不变的内容有通知和消息两类。难能可贵的是, 有2所高校有“温馨小贴士”;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和贺州学院3所高校有“心灵鸡汤”的感悟语, 贺州学院还有“天气预报”1项。另外, 值得关注的是, 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广西艺术学院、贺州学院等6所高校都有了“专栏”引导, 并通过“话题”吸引受众的参与。广西艺术学院、贺州学院通过发起“投票”, 吸引受众参与, 其中广西艺术学院在9月27日发起的“受众投票”引起空前高涨的“关注度”, 点赞达到60条, 转发数达到16条, 评论数达到14条;贺州学院微博的“#2014年军训先进连投票#”, 这一条点赞78条, 转发50条, 评论78条, 可谓是同一时间段抓取的所有微博条数中关注度最高的一条微博;广西财经学院则开通了“#广西财经学院微话题#”, 通过校园的热点问题引导受众的参与。

三、地方本科高校官方微博的影响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从数据看, 广西各大高校对官方微博的使用正处在探索阶段。这个平台从充分利用与打造, 到成为学校宣传的一个窗口, 并最终形成微博的影响力这个阶段需要一个过程。总体看, 广西本科高校官方微博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1) 高校官方微博建设整体上未形成重视, 平台功能尚未发挥。从数据统计看, 广西本科高校对官方微博的重视程度整体上不重视, 13所本科高校, 仍有未开通官方微博的状态。10所高校虽开通了官方微博, 但用心运营与管理的高校仅占一半比例。这个比例让我们看到, 广西高校整体上并未形成对官方微博的重视。同时, 从目前广西高校开通的官方微博的建设情况看, 大部分高校没有把这种平台作为一项日常宣传工作机制来建设。微博的传播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 发博率与关注度成反比, 缺乏有效的议题设置, 吸引力不够。从微博发布的情况看, 仅有“运营动态”的5所高校中, 关注力不高, 转发数、平均转发数与评论数不高, 高校发布的消息得不到回应, 由此看出活力不够。即使有个别高校如贺州学院微博、广西师范大学的微博等发博率高, 但基本处在自娱自乐的状态, 模样看似亲和, 但并不吸引人。于是“温馨提示”不温馨, 成了单向的情意表达。从关注力较高的某条微博来看, 粉丝数量忽然增加往往是微博平台发起一个话题, 让受众参与其中, 于是才形成了一个高关注力。但类似的有效话题设置可谓是凤毛麟角。从抓取的数据来看, 发现有议题设置文本内容有#广西财经学院报微话题# (广西财经学院微博) , 但是响应的人不多。

(3) 发博的内容呈现出规范化、专题化, 但更新速度跟不上, 以至于门庭冷落。从发博的内容看, 有些高校有意识地将内容规范化、专题化, 但更新速度跟不上, 有的高校微博几个月才更新一条, 且是非重要消息, 微博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有的完全处在僵尸微的状态, 开通了不作为。有的干脆不开, 无法发挥这个平台及时传递与推送信息的作用。因此, 受众响应不足。虽然每天都在“发声”, 用词用语不无鲜活、有趣, 符合微博平台的发展规律, 动作不可谓不规范, 却鲜有回应, 看起来更像是单向传播的状态, 有失这个平台互动的特点。

四、加强高校官方微博影响力的几点建议

(1) 高校要重视官方微博的功能和作用, 从本质上引起重视。对于高校来说, 微博成为重要的信息发布与交流平台是显而易见的。它的角色不亚于类似于校报、广播、校园官方网站等高校主流的媒体形式。高校官方微博无疑是校园网平台的一个支系平台, 又相对独立, 它应该与校园其他媒体一样, 起到舆论先行与宣传引导作用。高校管理者对微博的关注与重视应该看到微博作用的实质, 掌握微博传播的规律, 通过微博互动, 与师生及相关社会关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管理者本身要做好微博平台的管理与建设工作, 能够成为舆论信息的引领者。

(2) 联合学校其他微博平台, 整合资源, 设置议题有效引导。高校在提高“微认识”的基础上, 应鼓励相关部门院系统开通微博, 并组织团队运营管理。另一方面应该对高校微博的发展做出规划, 将学校官方微博与校团委、教务处、后勤处等紧密联系师生关注点的部门以及学校各二级学院、学生团体、校友组织、名师等微博进行资源整合, 信息共享, 形成一个通畅的互通机制, 并设置议题有效引导。同时也要加强对同类优质微博的学习和借鉴, 不断提升学校官方微博的质量。

(3) 微博的形式可以规范化与多样化并存, 语言设置既严肃也活泼。微博要用心做, 微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呈现, 不必局限在通知与消息两大类。高校官方微博的内容应该可以让形式更加的丰富与多样化, 选取受众关心的内容, 将温馨提示、心灵鸡汤、天气预报、热点话题、形象传播、政策解读、参与投票等多种形式融进微博传播的内容文本中, 让微博平台充满生机。内容既丰富多彩, 新鲜亮丽, 语言轻松活泼, 也不失高校平台的稳重与大气。

注释

微博的传播效果研究及应对策略 篇2

关键词:微博;传播特点;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101-03

一、引 言

微博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平台,越来越为中国人所熟悉。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秀”,微博正改变着普通中国人的日常交流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中国俨然步入了“微博时代”。微博最先来源于美国的Twitter网站,之后将其引入中国,先后有饭否、滔滔、做啥、叨客等微博产品。2009年8月,新浪微博进入内测阶段,同时也预示着即将刮起的中国Twitter网潮[1]。网易、腾讯、搜狐三大门户网站也随之纷纷开启微博。

微博问世几年来,它已经渗透到诸多领域并拥有了数量巨大的用户群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2年1月份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从2010年的6311万人增长到24988万人,增幅达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微博用一年时间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2]。

2010~2011微博用户数及使用率

资料来源: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

二、微博的传播模式和传播特点

新媒体领域研究学者陈永东对微博的定义是: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在短时间内受到多数民众的追捧,令传统媒体望尘莫及。作为自媒体时代的典型代表,微博具有独特的传播模式和特點。

(一)微博的传播模式

微博的传播模式是一种多中心裂变式的传播模式。多中心体现在每一个微博用户并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微博用户的双重角色决定了微博的信息传播主体是多元的,形象地说,呈现的是一种多中心的向外发散传播(N to N to N),其信息的接受者就是关注他的粉丝。同时,微博用户也成为其关注对象的信息接受者。如果将每个微博用户的关注对象当成一个圈子(信息传播圈),粉丝也当成一个圈子,我们会发现,微博用户就是在这两个圈子里不断实现信息的交流传播。不同微博用户的两个圈子是可能存在一些交叉的,从而形成了一种不规则的网状传播模式,圈子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中心。可以说,微博是最能体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信息交流传播特点的媒介。

裂变式体现在一个信息如果引人关注,那么该信息就可能通过微博的转发和评论,而在各个圈子里得到迅速传递,传播的速度呈几何倍数递增,信息的传播力逐渐的增大,达到可能的最大临界点。

(二)微博的传播特点

微博的传播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字“短、平、快”。

1.微博的“短”即简短

一条微博信息能够传播的字符限制在140字符以内,尽管微博不能大篇幅的进行文字传播,但是微博可以通过链接图片、音频、视频和网页地址URL,进行内容的拓展传播。也正是微博的短,才造就了“快”。

2.微博的“平”即平民化

前些年,《地球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畅销世界,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伴随全球化浪潮,科技和通讯领域的快速发展,“世界不断缩小变平,每一个角落都会有力量大增的男女。将有更多人插上插头就可以大显身手,我们会看到整个彩虹的人种。[3]”同样,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会使用电脑,就可以使用微博,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流传播。普通民众早已不是“靶子”,而是信息的发布者。普通民众通过使用微博,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话语权的回归,而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因此感到了一种自我满足。微博的生命力就在于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交流沟通的平台。

3.微博的“快”即快速

微博的传播是一种多中心的裂变式传播,这就决定了微博中信息传播快速。同时,微博用户既可以登录网站更新微博,也可以使用移动终端设备(手机、ipad等),即时发布信息,体现了web3.0时代应用程序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运行(PC或者移动电话)的特点。这种可移动性大大增加了微博用户登录微博的频率,信息的发布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

三、微博的传播效果分析

传播学理论将传播效果分为三个层次: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一)微博传播打破“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最早由诺埃勒?诺依曼提出。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微博之所以受到欢迎,就是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声”的平台,人微而言不轻,普通民众的话语权得到了尊重。在现实生活中沉默不语的人,可能会在微博上滔滔不绝,进行自我表达。当人们纷纷对一个事件发表看法时,微博形成了一股“信息洪流”,人们不是被信息洪流淹没,而是推波助澜,大量的进行转发和评论。沉默的旁观者也可能被带动起来“随波逐流”。微博为普通民众搭建的“发声”平台,刺激了人们的表达欲望,促使人们不愿再做沉默的大多数。另一方面,即使是观点与大多数人相左的人,也可能通过微博找到具有共同观点与兴趣的其他用户,形成另外一派,也不至于因为观点和大多数人不一致而噤若寒蝉。

从某种意义上说,微博就是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即使是大多数人都支持的事件或观点,也可以从微博上发现不同的声音,甚至可能引发论战[4]。沉默的大多数也可以表达意见,提出异议,是微博活跃的重要原因。微博获得人民心理上的认同,进而愿意在微博上进行信息传播,微博改变了人们的媒介观,愿意践行自媒体传播,做勇敢的发声者。

(二)微博传播凸显“意见领袖”作用

“意见领袖”最早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他认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再由他们转达给相对被动的一般大众,其模式如下: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即两级传播。

微博并不是两级传播,由于信息的多人转发,其传播模式是裂变式的多级传播。一个普通用户发布的信息,既可能通过大量的普通微博用户转发而受到意见领袖的关注,也可能通过微博特有的“@”功能“@”某位或多位意见领袖引发其关注。一旦意见领袖认为有传播的价值,对信息加以发布,就会引发更多人的关注。由于微博裂变式的多级传播,使得意见领袖的传播力也比在传统媒体时代增强,主导舆论的能力也在增强。

关于微博,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粉丝超过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著名影星姚晨被称为“微博女王”,至2012年6月16日,她的粉丝已达2139万人,那么她的微博传播力是相当巨大的。虽然,意见领袖也会通过传统媒体影响着普通民众,但是微博使得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大大扩大了。并且微博也造就了一大批新的意见领袖,这些新的意见领袖不同于传统媒体意见领袖的精英化特征,而是带有平民化、草根性,因此更可能得到普通民众的青睐。微博所体现的各个用户间地位的平等,也会增强普通用户对意见领袖心理上的亲近感,而更愿意接受意见领袖的信息传播。

(三)微博传播中普通用户主导“议程设置”

1922年,李普曼在其经典著作《舆论学》中提出:“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1972年,该理论由学者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正式提出。其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我国学者郭庆光教授认为议程设置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5]。

微博打破了传统的议程设置模式,实现了议程设置的主体从传媒到受众的转变。传统媒介为受众进行议程设置,微博使得普通民众不再被传统媒介“牽着鼻子走”,而是“选择性的接触”各种事件,关注他们心中的想要关注的话题。以新浪微博为例,新浪微博设置了“热门话题”,还专门开辟了“微话题”的页面,内容设计“热点”、“生活”、“情感”、“娱乐”、“电影”、“电视”、“体坛”、“财经”、“科技”、“文化”等子栏目,同时还设置了“关键字”的搜索排名。微话题的产生,主要是根据微博用户的关注度进行设置的,尤其是“关键字”的搜索排名更能体现微博用户的关注点。虽然微博中也有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子,但是普通民众“买不买单”也决定了微博的传播偏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普通的微博用户左右着微博的议程设置,因为微博信息传播的主体是普通的民众,而不是传统的媒体。传统媒体甚至会根据微博用户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利用自己的传媒优势进行跟进报道。一定程度上,微博成为传统媒介的信源,影响着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微博这种对传统媒介形成二次传播的效应有利于媒介融合,使它的议程设置影响力扩大[6]。

四、对微博传播负效果的应对之策

微博的传播效果是巨大的,正如英国电信首席科学家朗格斯华所言,微博产生的蝴蝶效应让人着迷、让人激动,它神话般地拓展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在提高工作与生活效率的同时,甚至会改变当代人的时间感和空间感。然而,微博传播的负效果也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事实。

微博海量信息传播容易造成用户的泛阅读困境。人们因信息的泛滥而变得焦虑与缺少耐心,可能助长人们浮躁的情绪。微博夹杂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甚至包含暴力、色情等内容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往往影响人们健康人格的养成。微博的简短随意,碎片化的表达不利于人们思维的完整性和助长写作惰性。微博所营造的虚拟人际环境,可能影响到个人的正常社会交往。微博的匿名性,为虚假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条件,而微博传播的快速度又加剧了虚假信息的传递,微博谣言由此形成。

面对微博传播过程中凸显的问题,需要来自多方面的努力,营造良好的微博传播环境。

(一)微博用户需加强自律

微博作为开放的平台,其使用者是广大的微博用户,微博用户决定着微博传播环境。微博在传播上,弱化了“把关人”这一角色,而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微博用户,应该在自律的同时,加强自己辨别不良和失实信息的能力,同时拒绝传播有害和违法信息,坚决抵制谣言的传播,积极的传播先进文化,并努力成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网络文化环境的先进分子。

(二)微博运营商强化对微博的管理

微博运营商是微博的直接管理者。以新浪微博为例,为了维护新浪微博社区秩序,更好的保障用户合法权益,2012年5月28日起施行《新浪微博社区公约(试行)》、《新浪微博社区管理规定(试行)》和《新浪微博社区委员会制度(试行)》,使得微博的管理上升到有规章可循的新阶段。另外,新浪微博还专门开辟了微博社区管理中心,设置举报处理大厅,微博用户可以对不实信息,泄漏他人隐私,人身攻击,内容抄袭,冒充他人,骚扰他人以及其他情况,可以进行举报。并设立了曝光区和案例库。对举报进行处理,并公示最终结果。

因此,作为网络运营商本身对微博的管理负有重要的责任。传播学者卢因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把关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是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7]”所以,微博的运营商应加强完善微博的运营体制,主动承担起把关人的社会责任,不断的提高技術措施和信息素养,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筛选机制,帮助用户过滤和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打击网络虚假有害信息的炒作以及传播,从而把微博打造成为网络媒体的明星平台。

(三)政府进行积极引导

政府应以引导为主,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管理,同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对微博上虚假以及有害信息传播者进行责任追究。2011年12月16日,《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正式施行[8],该《规定》推出“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管理办法,在探索微博管理这一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微博为普通民众的社会参与、政治参与提供了便利渠道的同时,也给政府的社会管理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但只要政府能合理的应用好微博,微博就能为缓解社会矛盾,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结 语

微博显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其因自身特有的传播特点,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追捧,然而,从目前的发展形势和出现的问题看,微博的管理和维护还有一段路要走。作为网络媒介控制主体的政府、行业组织、网络媒介内部管理职能部门都应加强监管力度,从技术、规范、道德各个层面上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过滤,加强“把关人”的影响力,但也不可一味的依靠强制的监管措施,最主要的还是要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自媒体的媒介素养以及微博用户内在的道德素质和意识,这样有主有次,双管齐下,才能趋利避害,达到标本兼治,使微博良性的发展,从而营造更好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许天颖.中国微博能走多远[J].传媒观察,2010(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OL].http://www.cnnic.net.cn/.

[3](美)托马斯?弗里德曼.地球是平的:21世纪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进门遭拒 微博抱怨保安引论战[OL].腾讯网,http://edu.qq.com/a/20111205/000088.htm.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江昕远.微博的传播模式对传统传播学理论的冲击[J].华中人文论丛,2010(2).

[7]黄会林.大众传播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微博的传播影响力研究 篇3

1. 媒介融合和微博的概况

1.1 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在理论上理解媒介融合主要是指多种媒介呈现出的一体化趋势,比如网媒、纸媒方面的功能融合。结合新时代发展的实际来看,媒介融合应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功能融合方面,更重要的是还包括技术、形态等等方面的融合。

1.2 影响媒介融合的因素。

任何新事物、新趋势的出现因素分析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如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等,本文进行影响媒介融合的因素分析也是在这三个方面进行。

1.2.1经济方面。经济方面对于媒介融合的影响主要来自媒介企业和媒介管理者方面,媒介融合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促进了媒介企业的发展,满足了媒介管理者个人方面对于经济的诉求,使得不管是媒介企业还是管理者都在努力的推动媒介融合以求更大的经济利益。1.2.2技术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体现在媒介融合方面再合适不过。正是由于技术的成熟才可以实现媒介融合,同时媒介融合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技术方面的革新和进步,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1.2.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指人们对于媒介融合方面的态度变化,对于新媒体事物的出现,人们由不接受变为好奇再转为接受,这种态度方面的变化也给媒介融合进行了推动。

1.3 微博的定义。

微博,主要指用户通过客户端进行信息分享传播的互动平台,微博的出现发展及现在的繁盛阶段,都与媒介融合有着极大的关系。其中微博与手机的融合发展是现代人们的主要使用方式,手机等客户端便携快速,可以满足微博即时性的要求,同时微博的消息推送内容繁杂多样,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和选择性阅读。还有一方面就是微博与社交网站的融合,在微博盛行的时代我们还是不难看出,微博上面有我们所熟悉的之前的社交网站的痕迹在,比如人人网、SNS等等。

2. 微博在新闻传播中出现的问题

2.1 新闻内容缺乏深度。

微博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是这也是它的一个劣势所在,正是由于其篇幅小,没有办法进行深度报道,导致了新闻传播中的内容浅显。140字的设定也使得人们的阅读习惯越来语趋于快餐化,这样的阅读只适合娱乐性的报道,并不适用于深度的新闻参照。

2.2 新闻的真实性受到挑战。

由于微博并没有对用户进行身份的限定和制约,这使得一大批“草根记者”的出现,但是也使得微博用户上鱼龙混杂,没有办法区分每一条新闻的真实性,并且这种现象还有愈演愈深的趋势。

2.3 非专业性报道不稳定。

“草根记者”的大量出现是新闻又一发展的长足动力,这个群里的出现不但可以提升新闻传播的速度,更可以抒发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的人们的想法,这种情景是新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但是草根记者的报道缺乏专业性,这不但影响了微博新闻的严谨性而且对于读者来说。也影响额读者对于微博的可读性和积极性。

3. 对于微博在新闻传播中的问题的对策

3.1 政府监管和媒体自律相结合。

微博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这就导致了我国微博的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由于这个原因,在进行微博在新闻传播的对策探讨的时候就要注意到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有些地区已经进行了“微博实名制”的制度,虽然大部分的人都会担心实名制会不会遭遇泄密等事情的出现,但是后台的保密系统已经在进行完备。在这一方面,政府要进行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传媒发展迅速的今天,媒介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和风险,这就要求媒体行业保持着自身的精神坚守。在微博进行新闻传播时,由于面临的使用者数量巨大,传播效果明显,这更需要媒介进行自律,避免在传媒行业的恶性竞争中丧失新闻专业性和坚守性。

3.2 微博传播与传统媒体相结合。

因为微博的特性导致新闻传播的报道缺乏深度,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应该将新媒体即微博新闻报道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相结合,传统媒体的报道深度够但是报道不都迅速,新媒体的速度快但是缺乏深度。观众与这方面的问题改善应该适时结合两者,可以选取传统媒体中的报道进行重新的编辑剪辑,在微博上进行公布发出。

3.3 全民记者的新闻意识培养。

微博的使用人数很多,新闻传播的混乱导致信息的虚假性较高,而且由于一些人们为了利益而造成的假新闻层出不穷。没有办法对每一个人进行专业的新闻记者训练,但是要培养全民范围的新闻意识是很重要的,对公民进行正确的新闻观教育有利于帮助公民在大量的新闻信息面前保持正确的是非选择观,以及社会责任感。

结语

微博是新时代的产物,并且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新闻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新闻传播也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微博新闻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在急速发展的路上也暴露了很多缺点,比如信息碎片化、新闻丧失真实性等等,这就证明在微博新闻发展的道路上,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和前进。

参考文献

[1]周荣庭,方冰.Web2.0网站新闻传播的特性比较与趋势:以Digg与Twitter为例[J].网络传播,2009(11).

微博的媒体传播模式及发展趋势 篇4

2010年以来,微博以“随风潜入

夜”的方式悄然改变着中国的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业,以其“短、灵、快”的媒体传播特点,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移动性、去中心化的草根文化生活的品质需要,创造了井喷式的发展奇迹。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互动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移动及固定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与博客相比仅是设立了140字的限制,但却“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这一点导致各种微博网站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地生产出来。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新的自传播媒体形态,“微博媒体”、“微博营销”、“微博问政”等新型模式不断得以创新发展,微博无可厚非地影响着人们生活。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虚拟与现实的浑沌整合,也是技术与应用的博弈发展,更是战略与图谋的精心勾勒,乔布斯就成为了时代标志。聚焦我国,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移动互联网已到达规模发展期,产业竞争日益复杂。按照目前市值计算,已迈入国际主流互联网厂商阵营。在技术、应用、终端、网络等诸多环节的变化中,移动互联网产业更实现了理念再造与价值分层,并形成了诸多的新兴产业特征:

一是围绕不断扩展的客户需求,开放性、普及型、社区化的媒体必然成为产业发展大势。从分众到融合、从跨平台到跨领域,新兴同时具有媒体属性的业务层出不穷,博客、微博等新的爆发式发展业务更是不断产生。

二是业务与平台交相呼应泛在化发展,以产品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在转变,以开放式平台有效粘聚和获取用户价值成为产业价值使然。如腾讯逐步开放业务、流量和平台,打造开放、共赢、整体的产业生态链,实施基于庞大的QQ用户体系的生态链上下游高效重组的聚合平台战略布局。

三是线上与线下(O2O)的融合模式得以全面创新发展,形成了“线上发现、线下体验”、“线下物流、线上销售”等多种新形式的电子商务模式。例如,依托庞大的用户基础,Facebook采用O2O(线上线下结合)的在线交易结构,布局11板块形成了Facebook商务(f-commerce)的完整链条。

四是基于通讯录的软件群族成为新的产业战略要地。通讯录也成为入口之一,以手机通讯录作为用户来源的IM应用可以把SNS、即时通讯软件和邮件的通讯录导入为通讯对象名单,其用户数量正在迅速成长,其不受运营商限制的语音对讲通讯模式对移动短信平台及飞信业务都具有较强的替代效应。

五是在电信运营业数据也走入PB级之时,数据挖掘的意义已超越了传统通信行为分析范畴。以数据为驱动,亚马逊在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个性化用户界面、实时推荐等多种工具共同作用激发消费冲动取得巨大成功。

以上种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无疑为微博这种新型媒体形态创新了新的媒体产业生态环境系统。

微博及其产品发展特征诠释

微博始祖是Twitter,创办于2006年。到了2011年1月,用户数约估已达2亿,外部估值升到80-100亿美元。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Twopcharts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2月, Twitter的注册用户数已经突破5亿大关。Twitter的战略口号是“成为地球的脉搏”,它采用和传统博客模式不同的多信息源、链式传播和伞形覆盖的传播模式,通过跨终端、跨平台和IM多种渠道传播,在此基础上展开统计服务和应用服务,借助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服务的不断升级,建立了全新的实时信息世界。

从国内发展来看,最初大批老牌微博产品(饭否、腾讯滔滔等)都已消亡。而以新浪和腾讯为代表开启了第二波的微博创新发展,并快速形成多种模式,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理念。无论把微博定义为“改变第三个浪潮”还是“改变门户的下一个趋势”,其发展趋势已被社会公认。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体,它把握人群的聚集和离散,在共性中发展,在个性中索求,形成了诸多易于传播的新型产品特征:一是微博“简短、方便、轻松”的传播形式,符合现代人们移动性、快节奏、精细化的心理传播规律。二是可在移动及固定多种平台上应用,其具有跨终端、跨时空的独特传播优势。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可就相同话题进行快速传播发展。三是具有自传播媒体性质,在社会热点推动下快速传播发展。通过积极参与和借助于社会热点问题,微博传播信息的广度得到了大幅的刺激和推动。四是名人效应得以再次发挥,并在各种粉丝的大力参与下,使其业务得以创新发展。在国外,美国总统奥巴马、美国白宫、宏达电子、戴尔、福布斯、通用汽车等很多国际知名人士及组织都在Twitter上进行交流。而国内新浪、腾讯微博大力邀请明星影星,再次发挥了名人效应,短期内各大微博就聚集了大量用户。

微博的媒体传播模式解析

作为一种自传播媒体,微博客户端从电脑延伸到手机,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及空间限制。微博具有实时性、草根性、跨区域、跨平台等特点,用户可通过手机、IPAD、电脑等各种移动及固定终端方式均可即时更新个人信息,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和羁绊,满足了移动互联网草根文化传播的内容需求,使得微博具有了可随时随地突破泛时空界限的应用优势。

微博为短/彩信提供了信息汇聚和再生的发展平台,让信息可以在其中以“分子式”广泛传播,而短/彩信则丰富了微博的接入和传输渠道,它们既有一定区别也有一定联系,具体比较见表1。

微博兼有信息网络和社交网络(SNS)的双重属性,其与门户网站、SNS有着互相区别又相互依存的协同发展关系。一方面,微博更偏向于信息传媒属性,这导致其更依赖于内容以及内容平台的聚合再生,而门户网站恰恰具有媒体内容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尽管微博具有信息网络的本质属性,与SNS网站的社交网络属性存在较大差异,如相互认证的信息传递方式,但微博用户群体与社区网站用户群体交叉比例较高,有非常类似的用户群体细分;特别是由于开放式API的创新拓展使得两者的差异也日渐消失,具体比较见表2。

微博发展趋势探析

从网络架构体系来看,微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入口,多元化、集成化、平台化的发展特征将日趋凸显。相仿互联网发展的“1+N”模式,微博依托庞大的用户基础,已摆脱单一应用范式,越来越多的应用被整合其中,并已成为了互联网的重要入口、多种服务及功能的载体。如新浪微博就设有“应用”和“游戏”等诸多插件模块,其中“应用”下囊括了“日志”、“相册”、“微秀”、“微盘”等推荐应用等。同时,基于位置的“周边的微博”、“周边的人”等综合性微博产品正在不断创新产出,微博本身也呈现出综合化的发展事态。

从介质形式来看,微博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富媒体化的发展趋势,诸如视频、图片、音乐等也逐步被微博整合其中。微博的展现形式从原来的纯文字已扩展到了图片、视频、音乐、动漫等富媒体都在微博中与文字一起展现,使微博信息含量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生动。除此之外,诸如语音微博(Hollur)、视频(微录客、蝈蝈视频)等新的专项多媒体微博形态也不断衍生。

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营销手段,微博营销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化。腾讯微博推出微卖场,综合了B2C、团购、优惠券,用户通过转播降价、精选商品、转播抽奖等,其营销影响力已轰动线上与线下。腾讯微卖场仅是微博平台盈利方向分化创新的开始,作为具有社会化电商属性的进化体,其盈利法则颠覆了微博盈利原有法则和思维范式,它的营销规则促使人们做出交易决策的是“占了便宜”的心理,而不是一定要购买最便宜的商品。

与其他网络应用一样,微博是一个容纳海量信息的动态数据库,其数据资产价值正在得以不断创新增长。在不侵犯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微博数据也将在产品营销、广告服务、行为预测、信用评价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商业产品价值,更有甚者数据流量本身也已成为可直接买卖的商品,如Google和微软每年都要向Twitter支付2500万美元的开支来购买tweets的搜索权。数据资产价值之争也成为互联网产业竞争的焦点,如Twitter的inboxQ(知识平台),新浪微博的“微数据”等。

微博作为一个聚合和承载平台,其第三方插件应用开发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围绕微博平台的技术创新,例如实时搜索技术等,在这方面一些国外企业已开始着手。基于微博信息的业务创新,针对海量的微博信息提供不同的应用软件。例如,美国FlixUp的网站面向iPhone推出了应用软件FlixUp,它将聚合Twitter上的影评帖子,自动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对某部电影的正负面评价,并给出所有电影的“温度计”。

危机事件中微博的传播优势研究 篇5

关键词:微博,危机事件,意见领袖

荷兰的学者罗森豪尔特曾经指出,危机事件即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构成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充满意外性、破坏性、聚焦性和紧迫性的危机事件也频频发生。

一、微博在危机事件中的传播特点

1、用户平民化的病毒式传播

微博每次只能发送140个字,用户不需要考虑文笔是否优美,逻辑表达是否完全正确,只需要把自己想表达的发布出来即可。正是由于微博用户的“平民化”和文字的“通俗化”,使每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是接收者更可以是再传播者,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的主体。在危机事件传播过程中,由于每位微博用户关注的博主都是用户精心挑选出来的,会产生一种无形的信任。一条有价值的微博经发布后,首先看到此消息的粉丝会很快接收到并认可其真实性,有价值的信息会即刻评论和转发,引起人们的大量关注。随着此条微博关注度增大,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经过再次评论和转发引起新一轮的传播。这样的传播过程体现出微博用户平民化,使危机事件在微博中形成一种基于信任的病毒式传播。

2、即时性和在场性的传播实效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报道的核心所在。在危机事件中,用户可以通过手机、IM软件(MSN、QQ、Skype)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随时随地发布微博消息,而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4A传播模式可通过微博实现,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发布和接收信息。

在场性指在危机事件中,没有经过任何人为加工的现场事件直播。微博在场性的特征是无遮挡、原生态的。微博上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网友真实的生活写照,特别是危机事件的亲身经历者,所发微博基本上都是发自内心的倾述,有无法压抑的愤怒,难以言说的无奈,巨大的恐惧。对于“7·23温州动车事故”中,有当事人的图文叙述甚至发布视频还原现场,也有大众网友对于这些微博的评论和转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聊天式评论让人感觉置身现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传播的碎片化还原一个完整的真实

碎片化,原意指完整的东西破碎为诸多零块状,而现在用来形容我国当前传播语境。我国微博传播的碎片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的碎片化,二是语言的碎片化。

在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碎片化的语言往往能展现出人物或事物的核心。在“安徽女孩坠楼案”中,新浪微博用户“特许连锁许维华”在自己主页中所发的本案主人公照片在两天内被转发超过十三万次,由于许多明星、意见领袖的转发使这件事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这位发坠楼女孩照片的微博中提到“亲人不信她会跳楼”、“深圳万泽地产送礼清单曝光”,许多网友也在热门话题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庶民的胜利还是民粹的狂欢”,这些言论又让警方陷入信任危机,也让公众陷入恐慌。在案发不久后北京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发布了官方消息称“其系自主坠亡排除他杀,家属无异议”、“网上编造安徽女青年死亡原因谣言北京警方已抓获一名嫌疑人”,官方微博上贴出的事实还原了案情真相。由此可见微博上碎片化的表达不代表是碎片化的真相,但不同的碎片化声音整合在一起却可以还原一个完整的真实。

二、微博时代危机事件传播的改变

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5.38亿,截止2012年底新浪微博认证的媒体微博总数突破11万个,包括17221个媒体官方微博和92945个媒体从业者微博。这些数据都说明了微博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造成了极大冲击。

1、危机事件中信息传播主体的变化

伊·普里戈金在《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中说道:“有序和组织可以通过一个‘自组织’的过程从无序和混沌中‘自觉地’产生出来。”新浪微博就在粉丝互动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意见领袖,这就是无序网民的有序集中体现。意见领袖对于某一危机事件的评论可以将其迅速推向高潮,甚至可以改变事件的走向。作为新时代的意见领袖,有影响力的微博博主们对于危机事件发表的意见以及态度在粉丝中形成裂变式的传播,其对粉丝态度的影响是直接的。微博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的传播模式,为广大公众创造了开放性的平台,对于传播主体的转变上有着深远意义。

2、微博使危机事件传播更加即时

即时性是微博传播的重要特性之一,也是给其他传统媒体造成的最大挑战之一。新浪微博的出现恰恰解决了传统媒体新闻延时的问题,微博有目前为止最为便捷的信息发布方式,在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往往占有先机,而传统媒体需要经过完整严格的审查机制才能将信息公布于众,这样在发布的即时性上和微博传播确实有不小的差距。

3、微博提升了危机事件互动性

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旧媒体相比,微博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互动性。通过微博,任何人都可以与其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与信息,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统传播模式,朝向“多对多”发展。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要参与到危机事件中去,只能通过写信、投稿、发送短信等方式进行,不仅周期长,效果差,而且互动在开始仅限于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并没有受众之间的互动。

浅谈新浪微博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 篇6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 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博客的大类, 是一种类似于广播的社交网络平台。新浪是微博的创始者, 它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对以往的新闻报道模式产生了冲击。从2010年新浪微博对国际足联世界杯足球赛加以持续性报道之后, 其已经成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新浪微博中的体育赛事报道大多来自原创, 能够与受众进行积极的互动, 这是我国体育赛事报道模式的一大创新。新浪微博在对相应的体育赛事进行持续性报道的时候, 受众只需要借助新浪微博就可以和自己喜欢的运动健将互动。它的出现有效地对我国新闻传播途径进行了大幅度拓展, 使得运动员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与粉丝之间进行交流, 突破了原有场地等外在因素的桎梏, 并且在现今的体育赛事报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新浪微博传播体育新闻的特色

(一) 文章短小精悍, 表达精准

由于新浪微博有字数的限制, 所以报道的体育赛事文章大多篇幅不长, 但这并不影响其传播的效果, 文章内容精简明确, 甚至只是用几句话来对赛事情况进行简要概括, 这也验证了那句老话——浓缩就是精华。除此之外, 其所报道的内容逻辑较为清晰, 一改长篇累牍的报道, 通过精炼的语言向受众传达最精彩的体育赛事情况。就现今的快节奏生活模式而言, 人们在阅读长篇新闻的时候往往只是选择其中精彩的部分, 而其他的部分则被当作废话, 新浪微博这一报道模式不仅有效地迎合了现今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还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受众获取重要信息的时间, 这也就进一步促进了新浪微博在社会中的推广作用。

(二) 具有较高的传播效率

新浪微博最显著的优势就是传播速度快, 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体育赛事进行报道。体育新闻的传播首先需要满足及时性这一现实需求。例如, 大多数人在观看比赛的时候往往只喜欢观看直播, 而在观看重播的时候由于已经知道结果, 所以对比赛的情况反而不那么关注了。在现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之下, 新浪微博依托于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传递无疑是最为快捷的。只要有使用者在现场观看, 同时也有发表微博的兴趣, 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发布在新浪微博上, 最大限度满足体育赛事新闻报道及时性的需求。

(三) 新浪微博体育新闻的传播极为便捷

体育赛事赛场的变化情况是极为迅速的, 这也是它吸引粉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受众必须在第一时间对体育新闻加以了解。正好该类需求能够通过新浪微博加以实现, 可以借助手机、平板电脑、PC等一系列的移动工具登录新浪微博对所需要的新闻进行了解, 还能够随时随地传播比赛消息, 并及时参与到赛事的交流之中。

(四) 新浪微博新闻载体的形式多种多样

就传统体育新闻报道模式而言, 大多只是通过单一的文字、图片等对其信息进行报道。而新浪微博则不同, 它能够借助信息化网络平台将文字、图片、视频等进行有效的整合, 以此为载体让人们加强对每一个精彩瞬间的了解, 这无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受众的兴趣。

三、新浪微博体育新闻的传播者

就传统的体育新闻报道模式而言, 其传播者大都是新闻行业的工作人员。而新浪微博则不然, 它不仅具备专业的报道团队, 而且每个使用者都是体育新闻的传播者, 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新闻传播中来, 并没有太大的限制。其传播者除了专业的工作人员,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 体育明星

新浪微博设置了“体育名人榜”这一版块。用户可以按照自身的实际需求与关注重心以微博的方式与对应的运动人员进行互动。同时, 体育明星还可以在微博中对自己的比赛情况等进行简要说明, 这对微博体育新闻的推广是极为有利的。

(二) 现场观众

在观看体育赛事的过程中, 现场观众可以根据赛场的实际情况, 以微博的方式传播体育新闻, 同时还可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及时与其他粉丝进行交流。

(三) 其他媒体

其他媒体大多会在现场对正在进行的体育赛事加以报道。而在报道之后, 可以将其转载到新浪微博之中, 进一步实现体育新闻的有效推广。

除此之外, 各界人士都可以是新浪微博体育新闻的传播者, 并没有过多的限制。

四、对新浪微博体育新闻传播的展望

在现今新闻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之下, 新浪微博必须加强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联系, 开设专业的评论版块, 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 进而实现双赢的目的。另外, 虽然体育新闻的传播没有清晰的界限, 对大多数人是极为有利的, 但难免会有不法分子或思想偏激的使用者在其中发布一些不良的信息。所以, 为进一步确保体育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必须对所报道的新闻进行严格把关, 确保其传递正面的、能够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健康信息, 对不良的信息加以及时的筛选。在此基础之上, 还需要对发表不良信息人员的资料加以详细记录, 在必要的时候及时交给政府部门严加管理, 以保证其网络平台的健康、稳定。最后, 新浪微博还应该充分吸收使用者的投诉、建议等, 并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 积极地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寻找出一条更加适合新浪微博传播体育新闻的道路, 以促进其高效、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新浪微博在我国的广泛应用, 对传统新闻的报道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近年来, 新浪微博已经实现了对国内外知名体育项目的持续性报道, 同时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加强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充分展示了体育新闻的广泛性、互动性与情感性, 并且通过以微博为载体进行体育新闻传播这一独特的方式, 开拓出了我国大型体育新闻传播的新型模式。本文首先对新浪微博的总体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 然后通过对其实际特征进行分析, 进一步说明了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并提出了自身作为体育新闻爱好者的切实建议。

关键词:新浪微博,体育,新闻,传播

参考文献

[1]蔡明明, 李江.微博对广州亚运会的影响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2 (07) :78-80.

[2]范久红.体育微博在体育赛事传播中的特点[J].今传媒, 2012 (12) :104-105.

微博的传播影响力研究 篇7

1 高校微博现状分析

1.1 内容、形式单一

高校微博是一种传播迅捷的网络舆论载体, 绝大部分受众为高校学生, 微博话题内容应与受众紧密相关。从高校微博发布的内容来看, 集中于校园新闻、教务动态、招生信息、就业公告, 其中大量信息是直接从高校网站转载而来, 文章刻板严肃, 内容单调无趣。与高校网站“撞脸”, 不仅造成了网络空间的浪费, 也降低了受众对高校微博的关注度。从高校微博形式来看, 沿用了“文字+ 图片”的既有模式, 形式单一, 信息含量有限。以湘南学院校园微博为例, 在2013 年以前多以转载形式发布校园新闻和招就信息, 成为高校网站的“传声筒”, 受众对此类二手信息的关注度很低, 鲜少参与话题讨论。2013 年以后, 湘南学院校园微博开始大量发布校园生活信息, 并以天气、公益活动、课外拓展为题展开话题讨论, 在话题设计中注重图文并茂, 并尝试性引入音频、视频和链接等易读模式, 得到了受众的关注和好评。但从2015 年起, 话题渐趋单一、内容翻新不足, 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话题参与度明显下降, 进而导致高校微博的影响效力降低。

1.2 有效互动乏力

作为自媒体的微博, 互动性是其吸引受众、提升用户粘合度的基础, 也是微博区别于其他媒体形式的典型特征。在高校微博的互动设置上, 有关注、回复、评论、转发、点赞等多种模式, 受众可以自主发布个人意见或将信息传播给其他用户, 呈现出明显的自媒体特点。然而, 在一些粉丝量众多的高校微博中发现, 不管是点赞率还是转发量都极为有限, 参与话题互动的受众微乎其微, 大量微博粉丝常年处于“僵化”状态。相较于微博达人主页的唇枪舌剑, 高校微博更像是一个自说自话的“独白者”。湘南学院校园微博拥有11 060 位粉丝, 发布了9 158 条微博, 微博内容涉及校园新闻、教学信息和生活百态, 其中校园新闻和教学信息的点赞率和转发量接近个位数, 评论率经常为零, 而生活百态的话题参与度稍高, 但也仅仅徘徊在两位数左右, 且参与互动的粉丝相对固定并未形成裂变式传播之态。参与互动的受众中, 大部分是被动的接受微博信息, 简单的表达个人情绪, 只有极少部分就微博内容进行开放式的探讨。

1.3 运营管理缺位

目前, 绝大多数的高校微博管理采用了“指导教师+ 学生”模式或学生部门负责制, 两种模式的管理员均为兼职管理, 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运营管理中来。以湘南学院校园微博为例, 其管理员为在校大学生, 只能在完成课业之余进行微博写作、推送和日常管理。在课程结课和期末大考期间, 该管理员更是分身乏术, 甚至连续数天出现微博“零更新”的尴尬, 损害了微博的活跃度连续性, 也降低了受众的持续关注度。兼职管理员除了时间和精力无法保证微博的正常运营外, 其专业素养匮乏也制约了高校微博的发展。高校微博既是一个网络平台更是一种媒介形式, 有其特定的传播场域和运营特点, 这就要求管理员具备传媒专业背景或媒体运营管理经验。微博LOGO设计, 页面包装需要用到网络美工技术, 微博编辑则涉及电子文本处理, 视音频发布又需要运用流媒体技术。此外, 还有微博推送时间设置、内容效力评估、受众反馈数据分析等需要运用到传播学、统计学等专业知识。目前, 仅有极少部分高校为微博配备了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指导老师, 其余都是由兴趣爱好突出的学生担任高校微博管理员, 其管理水平可见一斑。

2 高校微博突破之路

2.1 明确定位, 创新内容

高校微博在自我定位上存在认识误区, 个别高校往往将其作为高校网站的补充体, 并未结合微博特性和受众特点投放内容。高校微博的绝大部分受众是在校大学生, 应以学生群体为服务对象, 其内容应随开学到放假之间的一系列活动而变化。9 月入学初始, 可就新生报道推送相关话题, 如报道指南、校园便利贴、新鲜人印象等, 既为新生提供最新资讯又能迅速获取粉丝关注。军训期间可发起话题讨论, 展开“军训纪实”有奖照片征集活动, 以图为主配简短文字说明, 鼓励粉丝参与, 巩固粉丝群体。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圣诞节、元旦节可开展节庆活动讨论, 同步直播各类校园节庆活动。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期末考试与学生息息相关, 也可成为高校微博的热点, 保持与学生生活同步才能确保微博内容新鲜。除在校大学生外, 高校教职工、校友、家长、社会人士也是高校微博的受众群, 在内容设计上要兼顾这部分群体, 可适时开展“教师心声”“校友风采”“家长答疑”等活动。高校微博的内容要时刻保鲜, 形式也要丰富多彩, 鉴于受众对信息的图像化偏好和获知的便捷性心理, 可大量采用图片、flash的形式吸引受众, 在零碎化、片段式时间里高效完成信息传递。

2.2 拓展场域, 促进互动

高校微博的互动参与度普遍偏低, 这与高校微博的场域局限紧密相关, 很多微博管理员将目光锁定在线上, 虽然定期开展讨论活动, 但参与进来的仅仅是少数粉丝群体, 互动性不足。在新媒体环境下, 微博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平台, 信息需要实时跟新, 线上线下即时互动, 才能提升微博的受众参与度。高校微博既可发布热点话题又可参与知名微博的热点讨论, “走出去”和“引进来”双管齐下, 增加微博的曝光率吸引更多粉丝关注。策划微博推广活动是加强微博互动、促进粉丝参与的利器。活动策划要突破场域限制, 结合线下实体活动来开展, 如:与大型校庆活动联手, 开展校园随手拍、校庆送祝福等活动。此外还可以对大型校园活动展开图片直播、实时点评, 不仅提高了线上粉丝参与度也能将参与线下活动的潜在受众吸纳进来。对既有粉丝要加强维护, 及时回复粉丝留言, 定期开展粉丝反馈活动, 收集粉丝的意见建议, 还可以通过微博俱乐部的形式为粉丝提供聚会、交友的平台, 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模式, 增强既有粉丝的粘滞度, 拓展潜在粉丝群。

2.3 加大投入, 强化运营

目前, 高校微博在运营管理上的缺位导致后期发展举步维艰, 进行资源整合加强技术投入和专业合作, 成为高校微博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经之路。目前, 各大院校除了官方认证的微博之外还有大量二级学院、学生社团开办的微博, 其内容形式相差无己, 可以考虑将这部分资源整合运用, 尤其是将这些微博运营者集合起来, 群策群力, 共同完成一个微博的运营管理。可实行排班制, 在微博3个活跃时段 (9 :00—12 :00, 14 :00—18 :00, 20 :00—22 :00) , 确保有管理员在线。还可以结合管理员的兴趣爱好, 实行版块负责制, 每位管理者负责一个特色版块, 定期推送热点内容, 组织话题讨论。这样管理员的时间和精力得到有效保证, 提升高校微博的管理运营质量。对于高校微博管理员要进行定期培训, 邀请专业老师和微博达人讲解页面美化、流媒体制作、图文编辑等专业知识, 提升管理员的技术水平。由于高校微博已然成为提供联合观点的舆论场, 其观点、立场将对受众产生较大影响, 高校微博的管理员必须担任起“把关人”的工作, 自觉培养新闻敏感性和鉴别力, 确保高校微博立场鲜明, 观点正确, 内容真实。

参考文献

[1]陈帆帆.高校官方微博的内容建设探析[J].新闻世界, 2011 (9) :200-202.

微博的传播影响力研究 篇8

近两年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 使得传统媒体的快速传播、信息丰富等优势不复存在, 而新媒体显然更契合时代发展走向, 以其信息源广, 传播速度极快, 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在传媒格局中拥有越来越关键的地位。而微博是新媒体技术创造的“自媒体”的代表, 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它内容发布门槛低, 不仅解放了大众的话语权, 从之前传统媒体主导新闻来源和话语权, 而且使大众摆脱被动地位, 主动参与到信息发布、讨论以及传播中去。传统媒体要保持或者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需要以受众的信息需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否则在现如今的新媒体发展时代很容易被淘汰。[1]

本文旨在梳理总结人民日报微博的新闻传播策略, 希望对摸索中的媒体微博观察与思考, 寻找规律, 推动实践。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 微博的关注度和火热程度略有下降, 各类营销微博、谣言信息充斥霸占着微博热门榜单和人们眼球, 有效信息被无效信息湮没, 很难得到适当的传递。《人民日报》微博作为中国第一大报、党报官方微博, 2012年7月22日开通微博, [2]粉丝数已达近2500万, 在业界获得良好口碑, 在其极强权威性的背景下, 平均转发量上千, 尤其是一些观点类微博, 关注度颇高。因此,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新浪官方微博中的新闻案例为研究样本, 研究其发展规律做出初步总结。这一选题的研究对自媒体时代党报的转型、传统媒体新闻跨平台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案例研究

人民日报微博具有多个明星栏目, 其中包括“你好明天”, 以官方姿态发出对某个热门新闻或者话题的看法和见解;“微议录”“微评论”, 在某条热门新闻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微博用户言论;本文根据突发性事件“柯震东吸毒案”的案例对人民日报微博独特的新闻传播形式进行分析。

例如, “柯震东吸毒被抓”系列微博:快讯快评, 微博互证。

柯震东是中国台湾知名男演员。8月17日, 有网友在微博爆料消息, 称柯震东吸毒被抓, 房祖名卷入, 引发网友热议。18日晚, 平安北京通报柯震东因吸毒行政拘留14天。

人民日报微博也第一时间以快讯形式, 发布了柯震东吸毒被抓的消息, 立即引发网友疯狂转载达1万多次。快讯简洁明了, 直接以时间、地点、人物交代事实和进程, 并以45字简短介绍人物背景。由于该消息前一天还未确认时就已经在网络疯传, 所以人民日报的微博发布是以官方形式进行确认信息, 其权威性不言而喻。

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内, 人民日报微博连转三次该条快讯, 并附以补充信息, 其中包括:“柯震东曾参拍禁毒宣传片, 称‘我不吸毒’”“那些年, 吸毒被抓的艺人”以快速准确的方式, 以背景的形式补充了快讯所缺失的信息, 包括柯震东以前的拒绝毒品公益广告, 相关涉毒艺人以及国家相应措施等。由于时效性、报纸出版周期的问题, 这在传统媒体, 特别是报纸上是很难做到的。这种“转发快讯, 并补充信息”的形式充分利用了微博平台的“转发”特点, 不用像网站新闻一样重复添加快讯内容, 节省时间精力, 更重要的是引起“快发快传”, 核实事实之后, 抢时效抛出核心新闻, 再陆续加入背景信息, 快速准确, 符合新媒体运作特点。

快讯发布后的第六个小时, 人民日报微博转发了警方的证实微博, 并以八张人物照片配图和一篇长微博形式进行相关信息发布。这种传统媒体微博和政务微博之间的互动和互证, 进一步证实了新闻的说服力, 起到快速、准确、信息来源清晰的效果。

“快讯之后, 紧跟快评”。快讯发布后的第八个小时, 也就是晚上11点, 人民日报微博发表关于柯震东案件的“微议录”。在140字微博内容中, 首先引出柯震东案并简要做官方点评, 表明人民日报微博的态度:明星需要肩负与自己名气同样大的责任, 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就是“微议录”的结构:官博言论先发制人, 之后再集合多种观点, 即众多网友对柯震东案的观点。长微博中, 网友的观点综合起来分为几大方面:表明态度, 表示听到该消息很震惊;支持严打的, 因为他们觉得公众人物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认为公众娱乐应该降温;社会应该多加思考艺人吸毒背后的原因。长微博从艺人本身、娱乐圈、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对柯震东案进行评述。“选择即观点”, 人民日报微博实际上是借由网民之口来表达自己官方微博对柯震东案的观点:表明震惊态度, 分析艺人涉毒背后原因, 期待艺人认真悔改。引导微博用户和网民以多角度多层面去看到艺人涉毒案件。

在本次案例中, 人民日报微博的传播形式是“快讯—— (补充信息) ——网民评论——官方评论”, 仅仅一天时间内, 它就将消息加评论的新闻报道形式在微博上发布, 而且在快速准确的新闻传播基础上, 与政务微博互证互补, 并以消息加评论的信息链的形式进行立体化多方位传播, 真正做到“既先声夺人, 又引领舆论”。

三、总结

人民日报微博之所以采取“快讯快评, 微博互证”、“密集发声, 引导网络舆论”的新闻传播模式, 是由它的微博定位决定的。人民日报微博建立的目标和定位是引领微博舆论导向, 占领舆论高地, 推介有用有效有趣的新信息, 遏制和阻止微博中谣言的传播。要达到此目的, 需要其内容充分结合微博定位和平台特点进行发布。《中央媒体微博运营策略分析》中曾探讨中央媒体微博如何打通“两个舆论场”, 而人民日报微博从实际出发, 以“快讯—— (补充信息) ——网民评论——官方评论”或者“密集发声”的消息和舆论发布方式, 对热点和突发事件的积极关注和引导, 做到“观点融入信息, 评论紧跟信息”, 既是保留了传统人民日报团队的消息来源以及观点评析的权威性, 又充分利用了新媒体平台实时更新和互动的特点, 正是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平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积极探索。

摘要:本文旨在梳理总结人民日报微博的新闻传播策略, 希望对摸索中的媒体微博观察与思考, 寻找规律, 推动实践。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 微博的关注度和火热程度略有下降, 各类营销微博、谣言信息充斥霸占着微博热门榜单和人们眼球, 有效信息被无效信息湮没, 很难得到适当的传递。

关键词:《人民日报》,微博,新媒体

参考文献

[1]刘媛媛.《人民日报》微博对突发事件的传播的分析——以对雅安地震的传播为例[D].天津师范大学, 2014.

基于微博的传播模式探析 篇9

关键词:微博,传播,传播模式

2010年国内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 许多门户网站纷纷推出微博产品, 尽管只有短短两年的发展期, 微博的传播功能与特征、微博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基于微博的传播模式等已经对传统的信息传播造成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和冲击, 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什么是微博?

微博, 即微博客 (Micro Blog) 的简称, 它集中了我们熟悉的三种沟通方式———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和传统媒体的优点, 因此, 微博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网络化的信息传播平台。

二、微博的主要功能和特征

1. 微博的主要功能。

(1) 博主对自己的微博可以发表:文字、上传图片、嵌入视频、音乐、发起话题。管理:删除、收藏、评论、回复评论 (@XXX) 、删除评论。 (2) 博主对别人的微博:评论、回复评论 (@XXX) 、转发。 (3) 博主对其它博主:关注、移除关注、发站内信 (受对方限制) 、直接@对方。[1]

2. 微博的主要特征。

(1) 微博降低了信息传播门槛———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 对于传统的媒体以及互联网的web1.0时代, 信息传播是一种单向的关系, 因为内容生产的复杂性, 只有少数人是内容的生产者, 多数人是内容的消费者, 这种传播必然形成一种由中心向四周的单向传播。在web2.0时代, 互联网上出现了以博客为代表的内容创建工具。web2.0时代, 由于信息内容生产工具的简化, 部分信息消费者开始掌握信息生产和加工工具, 传播的路径开始从中心化向半中心化或多中心化演变, 传播的方向则由单向传播向单向和双向相结合的方式演变。web2.0时代的信息发布者仍然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微博时代信息内容的生产已经简化到了不能再简化的地步,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电脑、ipad创建并发布信息, 微博的简便性和手机等设备的移动性、实时性让信息的发布过程变得轻松自如。与以往所有媒体时代不同的是, 微博大幅度降低了内容创建和信息发布的门槛。[2] (2) 微博使媒体大众化、平民化———人人都是新媒体, 微博时代由于每个人都可以轻松、方便、快捷的发布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微博平台上每个人都具备了媒体的特征。当然, 你发布的信息能传播多广, 你个人所代表的“媒体”有多大的影响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关注你的“粉丝”的多少。在微博上由于每个人都是发布信息的主导者, 信息内容的差异化程度远远超过其它媒体。因此, 微博上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新媒体”, 都有可能影响一批受众。[3] (3) 微博———传播方式的实时性和互动性。微博具有良好的即时通讯功能。twitter的创始人埃文·威廉斯最初的设计理念即是形成手机和互联网的最简捷交互, 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时通过QQ和MSN直接书写, 即使在没有互联网的地方, 用户只要用手机也可即时发布、更新自己微博上的信息内容。信息浏览者能够快捷地对被访问者发布的信息进行回复, 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传统媒体长篇大论的信息内容, 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单向性。微博140个字的信息内容进一步削弱了精英的话语权, 确保了信息交换的平等性, 限制了信息的单向传播。由于微博每条信息内容受140个字的限制, 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交互性明显提高。在微博平台上, 再不存在信息传播的中心, 再没有纯粹单向的信息传递, 人们在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中自由地创建信息内容, 实现双向信息传播。 (4) 微博———传播内容的多媒体化微博与传统媒体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传播内容的多媒体化, 在微博页面上不仅仅有文本, 还可以直接看到图片、视频, 不同形态特征的信息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整合在一起, 实现了传播内容的多媒体化。通过以上微博功能和特征的分析不难发现, 基于微博的信息传播已经具备了4A的元素 (Anytime, Anywhere, Anyone, Anything) [4], 微博客已经成为一种实时、互动的多媒体信息传播平台, 它必将引发传统传播模式的变革。

三、微博的信息传播系统结构及传播模式

基于微博的传播功能和特征, 本文尝试提出微博的信息传播系统结构和基于微博的信息传播模式并加以分析和说明。

1. 微博的信息传播系统结构分析。

为了探究微博的信息传播模式, 首先需要明确微博的信息传播系统结构。根据微博的功能和特征, 本文尝试提出了微博的信息传播系统结构, 如图1所示。

在图1微博的信息传播系统结构图中, 处于中心的W是微博网站, 是信息交换的平台。M代表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网 (两者通过微博平台实现信息传播的无缝接合) , 它是“微博”平台上信息传播发生、完成的传播通道, 由网络和多种终端设备构成。A~N、A1~An、B1~Bn、C1~Cn、N1~Nn代表不同的“微博”用户, 其中A~N、A1~An、B1~Bn、C1~Cn、N1~Nn还可以是不同博主的跟随者, 从图中看到A与B、B与C、C与N、N与A之间是一种相互跟随关系, 同样, A~N、A1~An、B1~Bn、C1~Cn、N1~Nn) 博主之间也可以建立跟随关系 (C1跟随B;Cn跟随N11) 。

2. 基于微博的信息传播模式。

通过对微博信息传播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的分析, 本文在香农信息传播模式基础上, 尝试提出了基于微博的信息传播模式, 如图2所示。

在图2基于微博的信息传播模式图中, 微博平台上信息的传播者 (信源) 和信息的接受者 (信宿) 已经没有明显的差异并融为一体,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实现了同一通道中信息的实时双向互动。

四、微博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

通过对微博的信息传播系统结构和信息传播模式分析, 微博很好地融合了前媒体时代和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优势, 使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基于微博的信息传播模式相较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最根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微博的信息推送模式。

微博的信息传播系统结构借鉴社交网站SNS的特点, 由用户自行掌控信息获取的渠道, 通过和自己认可的用户建立跟随关系, 同步对方的信息更新。用户可以在微博平台上寻找自己认识或喜欢的用户, 只要点击“关注/follow”即表示愿意接受对方的即时信息更新。显然, 通过这种“关注/follow”的方式用户在信息的获取方面就更为主动、及时。[5]在微博平台上你关注的人越多, 意味着你的信息来源越丰富。很显然, 这种基于信任的信息推送模式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信息筛选信息的被动方式, 而是演变成一种信息主动推送给所需用户的模式, 通过这种信息推送方式, 每个人都可以形成自己的用户群, 将个人观点和见解实时推送给自己的关注者;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订制并实时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2. 微博的病毒传播模式。

微博这种高度社会化的媒体出现之后, 在微博的信息传播系统结构中, 信息的传播首先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的关系一层层传播开来的 (如图1中N到N1~Nn再到N11~N1n层级传播) 。这种传播既像前媒体时代的基于人与人的熟识和信任来传播信息 (人际间信息传播) , 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好、被接受程度高, 又像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模式一样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传播依此循环。微博融合了前媒体时代和传统媒体的优势, 形成了一种新的基于信任的裂变传播 (One To NTo N) 模式“。[6]微博平台上的信息推送、转发、聚合功能, 使得信息的传播表现出一种病毒裂变式的传播模式。

3. 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同传播类型的高度融合。

传统的传播模式中, 由于技术的制约, 传统媒体一直沿袭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模式, 在同一传播过程中很难实现人与人之间不同传播类型的融合。通过对微博信息传播系统结构进一步分析, 微博相较传统媒体和其它网络传播而言, 实现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在同一层面的共存和融合, 在同一传播过程中传统单一的传播类型已被颠覆。

4. 实现了信息的非线性传播。

从传播层级的概念上来看, 传播学的两级流动传播和多级流动传播由于微博传播模式的出现, 导致传播规则与方法发生巨大变革, 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信息通道定义的变异, 信道将不再是线性的, 或者是闭合式的, 而是非线性的。从信息的流向来看, 信息链由线性链, 已演变成网状链。因此, 在微博的传播模式中, 传播层级也不再是有量化定义的, 微博网状传播模式中传播层级的概念也变得多样和模糊, 信息的传播已经演变成非线性的信息传播。[7]

五、微博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基于微博的信息传播过程, 无障碍的信息互动、实时传播是它的特色, 但从其传播模式中可以发现它缺少”把关人“的设置。由于信息传播通道不再是线性的, 信息传播的非线性结构、传播层级的多样与模糊, 因此, 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设置变得非常困难, 微博作为即时信息交流平台, 信息刷新速度极快, 这必然给信息监管带来很大的难度。另外, 微博众多的信息发布渠道, 跟踪虚假信息的扩散变得更加困难。由此可见, 基于微博的信息传播过程为信息的有效监管增加了难度。微博这一新的信息传播平台相对其它媒体发展时间较短, 因此, 基于微博的信息传播功能、特征、模式以及功能开发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对微博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其传播模式和功能的独特性和规律性, 针对微博自身的传播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功能开发, 实现微博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微博的主要功能及逻辑关系详解[EB/OL].http://www.dboy365.com/archives/570.

[2]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49-54.

[3]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49-54.

[4]穆荣均.博客和微博[EB/OL].http://dev.fanfou.com/wp-con-tent/uploads/2007/09/microblogging.pdf.2008-6-19.

[5]周光来, 夏范薇.微博——传播时代的微革命[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1) :16-18.

[6]刘海波.微博信息传播的5W解读[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6) :89-90.

上一篇:卡通系统下一篇:电气工程系统